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2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2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导入: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各地的三宝庙图片

一分钟新闻片段《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纪念郑和下西洋609周年活动》

(指出主持人的错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有6人入选,郑和名列6人之首。

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解释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明史·外国传》指出图中所示东南亚主要华侨聚居区。

1、背景: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条件

A.说一说:

阅读第93页材料,听老师讲郑和的生平并补充以下资料:

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郑和家谱》),“博辩机敏(《明史·郑和传》),“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故马公墓志铭》,“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与门弟子两种身份。

说一说: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郑和的个人才能和品质。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乘坐二百多艘海船,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衣虽驰,涉彼狂澜,若履通

衢……”

——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B.动脑筋: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条件:国力强盛(物质前提)

造船业的发达,罗盘针的应用(技术条件)

郑和的能力和品质(人才)

国家的重视(政策)

4、影响:

(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国王常差头目以船只装载方物进贡中国。……(我们)买到各色奇货异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回京。

——马欢《瀛涯胜览》郑和带出去:金银宝货,丝绸、瓷器等

带回来:珠宝、香料、药材等

1406年6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爪哇岛。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郑和船队的人员被西王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船员被误杀一百七十人。“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但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西王宣战。

问:如果你是郑和,该怎么处理呢?答:略

师:和平处理

1423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回航的时候,船上载有16国1200多名使臣及其家属。

苏禄国王率领300多人访问中国,归国途中在中国病逝,明成祖按王礼厚葬,并亲自撰写碑文。

下西洋使中国“知异域之事,普天下何若不同”,也让“远夷知尊中国,西方万国,奔走臣服,充凑于廷”。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厚远薄来、开支浩繁、库藏为虚”。

教师小结:郑和的远航,为明朝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同时也为明朝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二、戚继光抗倭

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

寇”。

明朝中期,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岩,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戚继光的诗: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问: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学生回答(淡薄名利、爱国等)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教师界定什么是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留权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153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澳门的地图,介绍其地理位置。

欣赏闻一多1925年诗歌《七子之歌·澳门》和同名歌曲MV,解释“三百年来……”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出示主权交接仪式历史照片。

利用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由学生补充:本课学习的是明朝的对外关系)

升华:

讨论:当代中国如何保卫中国海洋权益,实现和平崛起。

板书设计: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反思

蒋皎舸本课设计由回顾中国历史上为对外交往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导入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课题。在历史上地图上对明朝的对外关系进行整体感知。然后分为三个板块展开学习。各教学环节补充必要史料,注意引导论从史出。

课后,综合各位听课老师的评课意见。在本次教学中,语言平和、教态大方是显而易见的优点。教学设计方面,能利手设置的各种问题将学生推入到明代的中外交往与冲突中,详略得当,并将历史事件层层剖析,对学生循循善诱。注重让学生自主分析历史问题,并及时点评、总结、纠正。新课教学中不记复习回顾,引导学生形成时空观念。授课中使用了恰当的历史材料,论从史出,能引导学生鉴古论今,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自我反思,本课在授课过程中存在节奏掌握不好的问题。前半部分太赶时间,以致于总结升华时内容过多。但是另一方面,总结升华部分也因此得以进行得十分充分,许多老师对这一部分给予了好评。

本课的总结提升,我讲的是海权意识。这一主题其实在导入时就已经埋下伏笔同,我说,今天我们要了解的是“明王朝面向大海的故事”。升华的部分我引导学生思考面对来自海洋的挑战和机遇,明朝前后期不同的作法原因是什么,影响又如何。最后联系当今时事,请学生分享对今天我国海上权益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升华恰恰由于时间留得较多而得以十分完整,也令学生和听课老师印象深刻。

于是我进一步意识到,在完成基本知识内容的教学的基础上,升华部分是一堂好课的点睛之笔,也是体现历史学科价值的重要环节,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十分重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巩固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巩 固 第1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绝大部分是明朝修建的。明长城的起止点应是( ) A、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C、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 D、东起鸭绿江,西到陇西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北京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间是( ) A、1986年 B、1987年 C、1989年 D、1992年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 ) A、《大唐西域记》 B、《封神榜》 C、《石头记》 D、《三隧平妖传》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1553年,攫取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 A、意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日本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地。就教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开公平的选官制度 B、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C、科举制度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七年级的某学生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太可怕了!”他说的应该是明朝实行的哪项措施带来的后果( ) A、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B、大兴文字狱 C、废除丞相 D、设军机处 【答案】: 【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2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导入: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各地的三宝庙图片 一分钟新闻片段《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纪念郑和下西洋609周年活动》 (指出主持人的错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有6人入选,郑和名列6人之首。 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解释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明史·外国传》指出图中所示东南亚主要华侨聚居区。 1、背景: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条件 A.说一说: 阅读第93页材料,听老师讲郑和的生平并补充以下资料: 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郑和家谱》),“博辩机敏(《明史·郑和传》),“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故马公墓志铭》,“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与门弟子两种身份。 说一说: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郑和的个人才能和品质。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乘坐二百多艘海船,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衣虽驰,涉彼狂澜,若履通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七下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史实;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知道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能结合“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识记明清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培养学生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提炼、归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师生共同完成本课内容的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 (2)认识明、清时朝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一个时期,表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 复习重点: (1) 掌握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掌握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 (4)分析、掌握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原因及影响; 复习难点: 内容较多,中外交往与冲突和民族交往较复杂,明清加强君权的原因及历史影响,学生对“八股取土”缺乏感性认识,不易理解,郑和下西洋涉及地理空间较大,清朝民强交往涉及较多少数民族以及清加强君权的利与弊都较难理解 复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 本单元叙述明朝和清朝前期,即公元1368年至184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同时我国封建社会日趋衰落,封建制度已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不断加强君主集权,这些措施使中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潮流。 二、复习步骤 1.明清时期加强君权的不同措施,学生容易混淆。教师设计一张表格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并记忆; 2.明清的对外交往,引导学生从“和平”与“战争”两方面理顺线索——和平:郑和下西洋;战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抗击沙俄,简要回顾相关史实,并让学生尝试对历史人物郑和、戚继光、郑成功等进行评价; 3.结合清朝前期的疆域,让学生归纳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4.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以及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影响。 5.以表格方式让学生复习、巩固明清文化——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三、巩固练习 1.见“复习提纲”列举简答题1——17题,填空题13——23题。 2.“拓展训练”见“复习提纲”选择题1——10题;材料解析题1——4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一、知识结构 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由六部处理朝政; 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 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 执行削藩政策。 靖难之役:明太祖死后,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史称 “靖难之役”,朱棣称帝,他就是明成祖。 迁都北京:明成祖于1421年迁都北京。 1405年到 1433年,七次下次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戚继光组织“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荡平浙江的倭 1553年。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清朝建立: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中央设内阁、六部,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标志着我国封建君 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盛行,摧残了人才,禁锢了思想, 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1661年郑成功率战舰包围台湾城和赤嵌楼,1662年初荷兰殖民者投降。 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第二年设台湾府。 雅克萨之战:康熙帝两次命清军发动雅克萨之战,沙俄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顺治帝、康熙帝分别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班Array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乾隆帝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土尔扈特重返祖国:明朝末年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的土尔扈特,在渥巴锡领导下,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时八个月返回新疆。 清朝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南包南海诸岛。 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 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清代南京后来居上。 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机户和机工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 的瑰宝。 6000多公里,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 《本草纲目》,后来陆续 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吴承恩写的,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 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书法:明朝的董其昌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 (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 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学习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知识梳理】 一、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答: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1、目的:为了,派遣下。 2、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4、意义: (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 他们为“”。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 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英雄。 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学习自测】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甘薯 B.瓷器 C.玉米 D.马铃薯 3、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 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A.鉴真东渡日本 B.戚继光抗倭 C.华侨开发南洋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4、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 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下列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 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7、从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到澳门回归祖国,经历了 A、444年 B、446年 C、440年 D、450年 8、观察下列图片: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单元分析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一、教学内容及结构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时段为明朝和清朝前期,讲述的是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历史,起于1368年,止于1840年。明清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的时期,同时,由于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政治上的僵化与腐败、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导致明朝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 清朝入关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庞大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面对世界形势的剧变,清朝君臣仍固守旧有的对内对外政策,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吏治腐败加剧了社会矛盾,人口增长使人均可耕地面积下降,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期,内部民众起事不断,外部资本主义列强虎视眈眈,清朝已经走向衰亡的边缘。中国封建社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逐步解体。 本单元内容的关键词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这是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从历史总体上来说,这个时期有两种现象并存的情况:一方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则是封建制度的衰落. 第14课“明朝的统治”,有“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的发展”四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有“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艺术”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第17课“明朝的灭亡”,有“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明末的腐败政治、李自成推翻明朝的统治及其影响。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 战”“清朝的疆域”六个子目,教学重点是郑成功收复台湾,达赖、班禅和驻藏大臣以及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三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有“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四个子目,教学重点是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有“《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子目,教学重点是《红楼梦》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昆曲和京剧的形成和兴衰。 二、教学定位分析 1.如何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1)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举动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 (2)郑和下西洋遍访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3)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这种贸易因为输入的商品大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故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 2.如何理解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倭寇”主要是指日本的海盗、武士和浪人以及走私商人。由于明朝时期海防松弛,他们经常到我国沿海进行抢劫烧杀活动,严重威胁到了沿海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故历史上称之为倭寇之患。从这个意义上说,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在性质上可以界定为一场反抗

2013中考历史备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知识导引

2013中考历史备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知 识导引 1.关于学习主题内涵的说明: 第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通常所谓“封建制度的衰落”是什么关系?如前所述,《标准》侧重在文明史,意在全面地展现中国古代史的面貌,因此,关于明清时期,它选择了这个题目,认为这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如按照社会发展史的体系,就要根据社会制度来划分阶段,那样,当然要把这个时期定位为“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两者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从历史总体上来说,这个时期的确有两种现象并存的情况:一方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另一方面则是封建制度的衰落。不要因为《标准》没有提到“封建社会的衰落”,而是提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就误以为对明清时期的基本认识有什么根本的改变。何谓“衰落”?所谓“衰落”是说走下坡路,封建社会或制度的衰落,表明这个制度在走下坡路,如不及时出现社会变革,扭转颓势的话,制度走下坡路迟早要引起这个国家的衰败。当然这个“衰落”要有一个过程,不会妨碍这个国家当下仍然很强大,甚至比以前还要强大,因为文化的延续,文明的发展,是成果的积累,在危机总爆发来临之前,成果的积累总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制度可以衰落,文明的成果却仍在积累中。当然这种积累并非全是好的,其中也包含着否定的因素。按照这个理解,社会制度的衰落可能也是成果积累的内容之一。这就是两者的关系。 第二,所谓“社会的危机”是在什么意义上说的?危机就是危险,就是潜在的矛盾爆发的危险因素或导致社会落后的危险因素。从广义上说,任何时代都有危机。而所谓“社会的危机”是说社会各个方面潜在这样的危险,如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土地短缺、人口压力、民族矛盾、统治制度缺乏活力、闭关锁国、文化落后等。其中有一些是当时看不出来,而一旦与西方资本主义接触后,就立刻表现出来的社会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六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鲁教版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六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鲁教版课后辅导练习第一篇 第1题【单选题】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在中国古代史上,起到同等功效的措施还有( ) ①焚书坑儒②八股取士③独尊儒术④闭关锁国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xié háng(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 ) A、扩大六部权力 B、改革丞相制度 C、扩大地方权力 D、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顾炎武曾批评明朝一种制度对人才的摧残超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其矛头指向了( ) A、锦衣卫 B、内阁 C、六部 D、八股文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北京古城是在下列哪位皇帝时修建的( ) A、朱元璋 B、朱棣 C、建文帝 D、崇祯帝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承相。臣下敢有奏请设守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 ) ①废除丞相②设立锦衣卫③设立东厂④设立“三司” ⑤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2017_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含解析)新人教版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一、选择题 1.17、18世纪,当欧洲上空的“理性之光”将人们引向光明时,东方的中国人正逐 步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思想的牢笼”是指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八股取士、“文字狱” D. “海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17、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追求自由、平等,而当时我国正处在明清统治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人们被禁锢于“思想的牢笼”,故C符合题意。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不是发生在17、18世纪,.“海禁”是针对海外贸易采取的措施,不能禁锢人们的思想,因此 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2.君臣礼仪的变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从图1到图3变化的实质是 A. 封建制度的完善 B. 生活习惯的变化 C. 社会文明的进步 D. 君主权力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君权的加强的有关史实。依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礼仪从图一的坐而论道到图二的站议时政,再到图三的跪受笔录,可以看出皇帝的地位越来越高,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故选D。 3.“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标志着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形成,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A. 元朝 B. 明朝中期以后 C. 明末 D. 清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明朝中期以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最早出现在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这标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复习课教案

七下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以教师的归纳提示引导点拨为辅。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法贯穿始终。 2.复习突出单元重点,知识渐次出现、不断深化,环节层层相扣,呈阶梯状呈现。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通过知识整合梳理,从整体上去领悟所学知识,实现有效高效复习。【复习目的】 1.通过复习,达到查漏补缺、知识系统、温故知新目的。 2.通过学案导航,自主复习,知识提升,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复习目标】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6、列举明清文化成就。 【复习方法】 单元标题解读法、学案教学法、知识梳理法、综合归纳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解读单元标题,从整体上感知单元内容。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单元。第三单元的标题是什么? 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师:那么这个单元的内容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生:(集体朗读单元目录) 师:好。那么现在老师就来解读一下该单元的主题特征吧: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因为该时期主要是清朝前期平定了叛乱、消灭了分裂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而且科技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因此本单元的内容又可以概括为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这五个方面。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政治和经济这两个方面。 师总结过渡: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学案,逐课快速复习第三单元的相关内容。 【复习乐园】学案导学,自主复习。 学案导学1第14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温习旧知──达成目标(小组合作,自主复习)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和建立方式 2.明太祖是如何治理国家的?说明了什么? 3.明朝在科举制上是如何规定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4.明成祖为加强君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5.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中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 (参考:如特务机构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说明了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二、互动说学──强化目标(同桌互相提问、教师抽查。看谁记得更熟练!) 三、知识回顾——填空 1.明朝的建立:时间年;都城;开国皇帝,他就是明

2019中考历史专项知识讲与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2019中考历史专项知识讲与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 会危机 考点梳理 【单元结构综述】 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和巩固,经济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到1840年前夕,中国的国力已由强盛转向衰弱。 【基础知识识记】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清〔鸦片战争前〕 1、明朝君权的加强:1368年,明太租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统治者采取措施加强了君权。政治上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建立锦衣卫、东西厂等特务机构;思想上通过“八股取士”,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2、郑和下西洋: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时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成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3、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民族英雄戚继光奉命组织“戚家军”抗击倭寇,九战九捷,取得重大胜利,维护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4、清朝的建立:1616年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自称皇帝,国号清。清朝开始。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 5、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大兴“文字狱”,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6、郑成功收复台湾:1661-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军打败盘踞我国台湾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宝岛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 8、抗击沙俄侵略:17世纪中期,沙俄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为保卫祖国疆土,康熙帝命令清军发动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沙俄军队。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了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9、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清朝前期,通过设置驻藏大臣、伊犁将军,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等,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使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了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10、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者严格限制地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它使中国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能力情感价值】 通过学习,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例题精选 例1、清朝前期,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其主要意义是〔〕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鲁教版

精选2019-2020年初中历史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明朝君权的加强鲁教版习题精选第二十二篇 第1题【单选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中央政权特别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下列选项中不具备这一特点的是( ) A、澎湖巡检司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锦衣卫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都,并以千年古都闻名于世。历史上,北京曾是下列哪些朝代的都城( ) ①宋朝②元朝③明朝④清朝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 ) 两代是可以的。”文中填空处应是( ) A、秦汉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 D、明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这一史实最早发生在(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明朝皇权空前强化的重要表现是( ) A、设三司 B、罢宰相 C、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D、设内阁制度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 D、宋词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答案】: 【解析】: 第9题【判断题】 明朝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废除了自秦国以来行之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人教版全册七年级历史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从六个方面谈谈我对本册教材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新课标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中确定中国古代史有九大学习主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三、统一国家的建立;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五、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六、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八、科学技术;九、思想文化。前七个主题内容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阶段主要特征上相一致,组成七个单元;第八、第九两个主题为“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部分,分别归至各自相关的单元中。新课标版教科书将这七个单元分布在两册书中,由此构成上册为四个单元,下册为三个单元。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说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 编者意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编者把新的历史教科书编成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体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题体。每课用1课时,以便于教学。课题前设专题单元。全册书按课程标准分别分为上册4个单元和下册3个单元,分别将22课,分属于各个单元。上册5节活动课和下册4节活动课,分别穿插在有关内容的课后。 三、说教材的结构、特点和教法、学法 (一)1、教材的结构主要由写给同学们(前言)、目录、主体课文、主题活动、附录构成。其中“写给同学们”主要简介一下编者的意图。主体课文实际上也就是每单元的课标要点。主题活动即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教科书后面,除列有大事年表外,还附录了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即单元扉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 3、每课的基本结构 1)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然后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默写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 的危机默写新人教版 1、年初,(明太祖)以应天为都城,改称,建立明朝。同年秋天,明 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①在中央,废除,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管朝政,直接对皇 帝负责。在地方,废除,设直属中央的。 ②设立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 直接指挥。③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范围内命题,考生不准。答卷的文体必须是“”。 3、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史称“”。 获胜后称帝,他就是明成祖,进一步强化君权:①迁都,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②继续执行政策;③增设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4、,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5、为了,派遣下。 ──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6、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7、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戚继光组建“”,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戚继光是我国的英雄。 8、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9、明朝后期,的杰出首领统一了女真各部。年, 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他起兵攻打明朝,迁都沈阳,改称。 10、改女真族名为,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 为。 11、年,清军入关,迁都,清朝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2、为了,帝设立,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 臣只能跪记。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撤销。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13、为了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和三朝大兴“”。 清朝的文字狱,造成了,摧残了。禁锢了,阻碍 中央设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6课 闭关锁国华师大版拔高训练

2019年精选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16课闭关锁国华师大版拔高训练九十三 第1题【单选题】 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最早出现在( ) A、广东 B、北京 C、江南 D、山西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梁启超针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说过:“郑和之后,再无郑和”,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他指的是明清时期( )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八股取士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实行闭关政策?不正确是( ) A、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 B、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C、防御西方殖民势力 D、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明代引进南美洲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是( ) A、玉米 B、甘薯 C、葡萄 D、花生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汉唐、宋元时期,我国对外交流十分活跃,大批外国学者来到中国,或经商致富,或学习求成。明清以后,中外交流一改前朝,逐渐冷落。导致这一现象出的重要原因是( )

A、闭关政策的推行 B、民族压迫政策的推行 C、中国政局动荡 D、航海事业衰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中,数千武器落后的清军死在战场上,而英军阵亡不足百人,中英之间的巨大差距在这场战争中暴露无疑。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清朝统治者长期对外推行( ) A、对外开放政策 B、八股取士制度 C、重本抑末政策 D、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