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第1篇: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需要学生们记忆的地方增加了添加效果,使同学们能清楚的

了解、掌握本节课需要记忆的地方;

2、在了解郑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郑和在航海途中会遇到的危险?同学们能对郑和下西洋及郑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4、能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作出公正的评价,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5、能过教学,同学们能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祖国强大;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

2、不能正确地给戚继光本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基于课标与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

鉴”的目的,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与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白板与苹果移动终端教学,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包括图片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找寻历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绘制并识读《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及讲解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历史测试题

基础达标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

b.1405年

c.1417年

d.1421年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

b.松*

c.刘家港

d.泉州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4.“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

b.俞大猷

c.郑和

d.于谦

5.戚家*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

b.浙*

c.福建

d.广东

6.1533年,取得我国广东*居住权的殖*家()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葡萄牙

能力提升

1.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2.明朝抗倭名将是()

a.林则徐

b.戚继光

c.岳飞

d.文天祥

3.抒发民族英雄戚继光爱国情怀的诗句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4.1553年,攫取我国*居住权的殖民者是()

a.意大利

b.葡萄牙

c.西班牙

d.日本

5.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因为()

a.郑和是伟大的航海家

b.规模大.航程远.次数多

c.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历史七年级上册《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朝的对外交往,包括三个子目:丝绸之路、汉与朝鲜、日本的交流,汉与欧洲的往来。两汉时期中华文明向外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华文明也必然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来充实和发展自己。作为第三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中的最后一课,在整个*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课内容与前面两汉的强盛,有一定的因

果关系。张骞通西域实际上也已经涉及到丝绸之路,这里正好加以详述。而教材的下一单元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民族大融合时期,对外交流与这种融合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本课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知识点不多,但相对比较乱,知识整合有一定难度。在史实基本上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积极作用较难。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对待历史的了解和学习的方式和方法都很肤浅,限于本身的知识面和理解分析能力,及小学对历史的凌散了解的状况,会对初中较为系统的历史教学非常不适应。上课前不懂如何预习,上课时不懂如何笔记,如何去想办法掌握每课中十分庞杂的知识点,不懂得理解记忆,更不可能由史实得出一些历史规律。因此,作为起始年级,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小升初”后所面临的上所述问题的解决、过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新课标要求记住“丝绸之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反思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节课,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整。但是总体上感觉比较沉闷,没有*和闪光点,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比较紧张。

平时上课,这个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但是公开课有老师在后面听课,大家就都显得很拘束,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因此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

二、学生思维受课本影响较大。本课的内容比较充实,所以为了让教学内容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要求学生课前按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预习课文。结果学生由于紧张、怕出错,*都局限在课本上,课本上找不到*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而本课在其他班讲授时,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可学生思维很活跃,抢着回答,*超出了课本范围,而且讲得合情合理,可是时间花费较多,教学任务没

有完成。

三、教学设计有所欠缺。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设计得不好,本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路线、贸易、困难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描绘,结果却变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读书的局面,思维没有发散。而"戚继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实讲述得比较简单。

课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评价表来看,三维目标基本上达到,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小组在>心得体会上写到:为*感到自豪,要学习郑和吃苦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一统的汉朝》,它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三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大板块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时,是由秦王朝的学习转到汉朝的学习的过渡课,属于概括*的篇章,向学生梳理了汉朝兴衰的基本脉络。西汉的汉武帝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一个顶点,也是*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课的内容在*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课标要求:

内容标准: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活动建议: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那么根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我的教学三维目标制定为如下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并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基本史实。

2.学会一分为二地全面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谈话法实现师生互动;借助表格归纳法记忆基本史实;利用历史短剧将学习难点简单化。

4.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而要完成这些目标,则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确立依据:首先,这个重点的设置符合课标要求;其次,本课主要是从*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几何题提供了一个示范作用,本节对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推动作用,所以本节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从图中辨别对顶角和邻补角。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质”。

(3)理解对顶角相等的说理过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质疑,猜想,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转化,说理能力和数学语言规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乐趣,增强学习兴趣;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三)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

未完,继续阅读 >

第9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海峡两岸的交往》汇报课教学反思

周四,县教研室主任带领各科教研员来我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我上了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上学生准备,预习情况较好,课上流程较好,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发挥了互助,互相鼓励的作用。在这节课上,让我觉得学生的能力是非常有潜力的。如课前我让学生预习,查找与本课有关的事例,特别是准备小记者报道和短剧“汪辜会谈”。课上学生薛香以小记者的身份穿*海峡两岸的关系的表现,采访比以前更自然,进步很大。而她安排的赵昌鑫与邵宝玉合作的短剧“汪辜会谈”表演干练,贴切,从容,出乎我所料。课后,我想,学生能力的发挥的确在于老师的要求,老师要相信他们有能力。要放手让学生发挥,他们一定能做好。

对于课上学生不愿回答问题,积极*不高,我曾考虑过原因:学生不会?学生腼腆?学生跟不上思路?学生不情愿配合老师?等等。经过评课,高主任肯定了小组合作,说到评价做的不够到位。对于评价,我考虑不出好办法。听了高玉丛老师的一节观摩课,小组合作特别是评价做的比较好,每组有一名记分员,为自已组得分记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我觉得可以引用。教研室徐主任讲她的评价做的还不够。应该分清学生的a类b类c类d类,提问要每组都有机会,问题要考虑难易,分清各类学生,有的放矢的提问,不要学生全体回答。这样,就基本解决了评价调节学生学习的积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10篇:人教版初中历史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反思

《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是祖国统一大业中继*和*回归后的又一重要内容,就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集中在本课的前半部分,如何让学生吃透和理解透祖国推进统一的过程,这很关键后面交往内容的理解,如何让这枯燥的方针政策来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这关乎老师的教法。回顾上节课的教学,我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教学中有以下亮点:

运用情感教学法贯穿整节课的始终。运用多媒体课件《乡愁》(*诗人余光中)的视频把学生带入思乡的情景,通过提问导入本课的学习,中间有学生的诗朗诵于佑任的《望大陆》,最后老师总结的诗,以歌曲《故乡的云》结束本课的学习。以诗读史给学生一个强烈的爱国情感的熏染和企盼*回归、祖国统一的心灵的共鸣。

教学手段多样。“兴趣是最好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那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通过层层设问让学生*探究或合作学习来完成教学中生成的问题,并运用课件的图片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生的表演活动,表达两岸期盼回归的情感在此升华,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用联系的观点学习历史。学生在各个学科中可以交叉学习,在这一课中运用了语文、地理、*、英语、音乐等课知识。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励学生多渠道的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提高未完,继续阅读 >

投诉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第1篇: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我今天所说的课选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6课,题目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材的地位 众所周知,明朝是我国古代史的晚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与此同时,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资本主义的强大,明朝中后期开始一直演绎着被动外交的局面,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二、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比较丰富,我对教材进行整理,把它们拗成两段: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看法,我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主动后被动的外交概况。 2、过程与方法:本课图文资料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和下西洋无疑是*历史上的壮举,这种开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戚继光抗倭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 未完,继续阅读 > 第2篇:七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需要学生们记忆的地方增加了添加效果,使同学们能清楚的

了解、掌握本节课需要记忆的地方; 2、在了解郑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讨论郑和在航海途中会遇到的危险?同学们能对郑和下西洋及郑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4、能对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斗争作出公正的评价,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5、能过教学,同学们能悟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让祖国强大;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后紧。比如课前复习提问环节时间稍长了些。 2、不能正确地给戚继光本人一个公正的评价,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戚继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实践方面还有欠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3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基于课标与学情,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为两部分:一是主动外交,郑和下西洋;二是被动外交,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的居住权,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我们学习历史要达到“以史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2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导入: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各地的三宝庙图片 一分钟新闻片段《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纪念郑和下西洋609周年活动》 (指出主持人的错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有6人入选,郑和名列6人之首。 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解释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明史·外国传》指出图中所示东南亚主要华侨聚居区。 1、背景: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条件 A.说一说: 阅读第93页材料,听老师讲郑和的生平并补充以下资料: 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郑和家谱》),“博辩机敏(《明史·郑和传》),“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故马公墓志铭》,“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与门弟子两种身份。 说一说: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郑和的个人才能和品质。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乘坐二百多艘海船,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衣虽驰,涉彼狂澜,若履通

学优练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教案1 新人教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利用鉴真和玄奘图)图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去了哪个国家? 学生回答,教师导入新课:唐朝时期,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中国人被称为“唐人”。那么,明朝时期,对外关系如何呢?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出示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展示 三、自学指导 利用课件展示 四、自主互助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 五、教学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进行归纳和讲解: 1)时间:1405-1433年 2)次数:先后七次 3)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3、自主探究 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点评和归纳) (二)戚继光抗倭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2、教师针对学生回答,并结合《抗倭形势图》讲述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并进行知识的归纳和讲解:民族英雄——戚继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江永县允山中学周亚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 2、掌握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4、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 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郑和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2005年7月11日,我国涉海行业在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高潮中,纷纷举行了庆祝我国首届“航海日”的活动。在我国设立“航海节”或“航海日”,一直是我国有关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世纪性纪念活动中,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 材料二: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六百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历史迷宫,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打出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认识郑和: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家庭的原因使 的郑和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后入宫当太监在燕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他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同周边各国的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教师提问:西洋指的是今天的那些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学生阅读后回答: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为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路线:教师边用多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西洋下的路线,对照地图让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郑和下西洋 一、课标要求: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二、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 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充分利用地图、图片、音像等直观的史料, 通过识图、对比讨论等形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 感。 三、重点和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盛况和影响 2、难点:郑和能够成功远航的条件 四、学法指导 以情境体验历史,以探究认识规律,以交流升华情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五、学习过程 (一)观看视频《郑和下西洋》并注意其中涉及的信息(人物、时间、事件的过程、及其影响)。 (二)小组展示交流 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 1、目的: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盛况:时间______到_______,次数____,人数_________,到达 范围:到过___________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 3、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_____________加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生成问题交流(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 (四)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郑和下西洋会遇到什么困难?远航能够完成具备了哪些条件? (展开想象,并结合所示材料及所学知识讨论回答) (五)释疑拓展 (1)解决各个小组提出而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2)拓展延伸 历史之谜:郑和其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郑和与欧洲航海家的比较分析。 (六)达标反馈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B.炫耀明朝的强大 C.换回西洋各国的珠宝、香料、药材D.推销本国的丝绸和青花瓷3、非选择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教学目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盛况(邮票),比较中外远洋航行的不同作用。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导入过渡:这就为当时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出现了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84-87页“导入框”以及本目课文、插图、地图、资料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同桌学生合作,一个翻到新学案63页,另一个翻到课本85页,对照回答: 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刘家港) 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占城——越南;爪哇等——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榜葛拉——孟加拉印度;古里——印度;天方——沙特阿拉伯;木骨都束) 4、完成88页“练一练”: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86页插图和资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在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戚继光抗倭 指导学生阅读87页本目课文、画像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倭寇指哪些人?(元末明初,骚扰我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以及中国人当中的奸商等) 2、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共同点?(都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3、戚家军和岳家军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时代、领导人、对手等) 4、87页“动脑筋”:戚继光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刻苦好学,深明大义,把志向定位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并非追求个人功名和私利。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他能挺身而出,战功卓著,千古称颂。)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阅读88页本目课文、89页“活动与探究2·材料分析与比较”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然后回答: 1、“番彝佛郎机”指哪个国家?(葡萄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李江华审核:胡涛审核领导:时间:2012/5/18 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次数 海船规模 船数 人数 到达范围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________的强盛;(2)__________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___________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________。 2、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葡萄牙撷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______年,________撷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三)系统总结: 1、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项英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国耻: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历史_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过程 〔情境导入〕 出示我国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特别发行的一套邮票照片,通过此环节设计可以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同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求知状态,以此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导学案阅读教材,寻找基础知识,自主完成导学案。组内订正,教师带领解决共同的难点问题。 〔探究交流〕 一、郑和下西洋 探究1: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 情景与问题:(1)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历史剧“郑和下西洋”。 (2)教师抛出问题:“西洋的地理概念?”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内容,结合地图,回答西洋地理概念。 (3)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下西洋(目的)?”,学生直接回答。(4)教师抛出问题:“下西洋过程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小组讨论。这个环节,学生讨论激烈。通过学生的讨论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思维,表述能力,同时展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5)郑和下西洋的具体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观看历史情景剧,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对郑和下西洋产生直观的感受。再结合课本知识,由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每个知识点,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解释、打比方、提问、观看地图等方法,加深学生对郑和七下西洋的感性认识,从而加强记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结合地图说明“西洋”这一历史地理概念,让学生明确明代西洋和今天西洋的差别。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最远点时,出示地图,在地图上指出路线。通过以上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探究2: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探究目标: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情境与问题:出示郑和、哥伦布、达迦马航海情况表,引导学生做对比分析,思考以下问题:

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15课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设计 导课; 他历经坎坷,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中国人的海上的传奇,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今天我们学习15课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明朝贡使制度是一笔盈利的买卖还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亏本。因为朝贡的少,而我国回赐的多。明朝贡使制度的弊端是明朝的超额回赐和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不利于正常的贸易交往,是不可取的。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对外国贡品超值回赐? 实质上这是一种大国至上的心理反映。明朝统治者认为,我们是大国,对各小国要有一种体恤,怜悯之心,给他们以恩赐。因此明朝政府给朝贡回赐的多,其实为了显示自己是天朝上国。明朝贡使制度,它有利的一面是什么?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 1、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93—94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 正是由于郑和的人生经历,对皇帝的忠诚以及他的勇敢和机智,赢得了明成祖的信赖,认为他是下西洋的最佳人选;而郑和的命运因此而彻底地改变。 2、那么郑和下西洋的目地是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 材料一: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结合材料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3、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郑和背负着这样的重任,经过了充分准备,于1405年的开始踏了他下西洋的航行。让我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感受郑和下西洋的盛况。首先一起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最远到达哪里?) (2)郑和下西洋途经各地古今地名对照: 占城(现越南中南部)锡兰(现斯里兰卡)天方(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满剌加(现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古里(现印度科泽科德一带) 假如你是郑和的船员,你所乘的宝船会运载哪些货物?和这些国家如何展开贸易? 4、郑和船队在各国受到怎样的接待?请看一组纪念邮票,这是198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而发行的4枚纪念邮票。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了解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 2.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3.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素养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介绍中外的交往历史及其中的冲突; 2.分析中国和西方文化差异; 3.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描写中西交往历史的片段,并进行分析和思考; 4.总结中外交往的经验和教训。 三、教学过程 1.开场白 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简要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中外交往历史的介绍 讲解中西交往历史,主要涵盖汉朝时期和近现代两个时段。其中汉朝时期,涉及汉朝与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交流及文化融合;近现代则是涵盖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中西交融历程及矛盾冲突等内容。 3.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通过讲述中西文化差异,鼓励学生思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交往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4.文本阅读和分析

请学生阅读《大明王朝1566》中的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并注意细节、描述等。在阅读完成后,老师与同学们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交往历史的细节。 5.总结中西交往历史 教师与学生一同回顾中外交往历史,讨论中外交往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并探讨如何在今后的国际交往中好好地应用这些经验和教训。 6.撰写分析文章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摘要归纳其中重点和难点,撰写一篇有关中外交往历史的分析文章,并在班级中分享。 四、教学重点 1.学生对中外交往历史的基本了解; 2.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 3.学生对小说中有关中西交往的片段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 1.学生在分析中西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时,需要对中西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 2.中西文化差异和交往历史需要进行综合考量,不可以片面地看待。 六、教学评估 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情能力进行评估: 1.学习资源:学生是否在准备课程及完成作业中,充分利用了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2.课程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参与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4.独立性:学生是否能够独立完成作业和阅读任务; 5.分析能力:学生在文章分析方面表现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学过程】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情景导入】 出示东南亚国家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遗迹,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合作探究】 1、那时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 2、戚家军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明朝前期明朝中后期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 明朝主动友好被动侵略 中外友好交往冲突与战争 【巩固练习】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5、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6、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 7、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

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 2、戚继光抗倭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 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 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出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 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德惠第29中学郭海燕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德惠市第29中学历史教师郭海燕。我讲课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第一部分:郑和下西洋。 导入课程: 下面开始上课。 在正式开始之前,老师想给请大家看这样的几组数字,大家想想,这些数据说的是谁? 第一个数字7,在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1000年来100位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人列了七个,包括忽必烈,毛泽东,还有曹雪芹,而在这些人当中,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排在第一位。从这组数字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呢?他是一名中国人。 第二组数字:2005,600。就在2005年,当时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纪念其创造的伟大功绩600周年。这组数字说明,我们的主人公至少生活在600多年前,那时应该是明朝。 第三组数字:9000,200。我们的主人公一生都在与海打交道,他所乘坐的船只面积大约有9000平方米,比现在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除此之外,他还指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由200多艘船只组成。这说明他是个船队统帅,航海家。 把这些关键词连在一起,就是中国明朝的一位航海家。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个人就是郑和。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郑和以及其创造了七下西洋的伟业。 郑和下西洋(板书) 那今天,我也想转换一下身份,我将以郑和的身份引领大家一起回顾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 教学过程: 讲课之前,需要大家协助我做这样一件事,我在下西洋之后,需要向皇帝提请奏章,而奏章的内容需要大家帮助我一起完成。我将根据我的《航海日志》回顾当年的情景。(见附学案) 大家都称我为郑和,实际上,我原本姓马,家人都叫我三保。我家世代都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我出生在云南,当时这还归元朝统治,后来明朝派大军征伐云南,云南被平定,我被明军掳进军中,后来被送给燕王朱棣。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我随军出征,立下不少战功。朱棣即位后,由于我作战勇敢,办事得力,皇帝很器重我,并且赐我郑姓。 而我的命运也因为皇帝的一个决定而彻底改变。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写板书: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内容分析: ㈠教学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 说出X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X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X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的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相关地图,演示X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参观与X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部历史游记,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X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它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㈡教材内容精析: 通过本课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中外的交往和中外的冲突。中外交往主要指X和下西洋,这是我国古代大规模海上大规模对外交往的开始,虽然他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对外贸易,也没有开辟中西交往的新航路,但是他增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外冲突主要指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戚继光抗倭是中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例,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西方国家侵略我国的开始,是西方殖某某义的雏形。 ㈢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X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

【历史】冀教版历史七下第17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

【关键字】历史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讲述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教师可引导学生分组查找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的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明确讲清历史事件,并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二)能力目标 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游记,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半纪,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比较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结构和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预测与对策 【复习导入】 前面的课我们已学过明朝的建立以及明初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今天谁愿意当小助教来帮助大家复习这些内容。教师对小助教和同学们的表现做出评价。 教师选取学生收集的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部分资料导入新课。学生经过课前准备,当老 师的小助手用多种方式 帮助大家复习。如:展示 提纲、提问、竞赛等。 记录员做记录。 小组长向老师提供本组 收集的资料。 教师可聘请若干名学 生做老师的小助手,简 称助教。有的负责检查 学习用品;有的负责监 督课堂纪律;有的负责 记录课堂发言情况;有 的负责检查作业;有的 当小老师帮助同学复 习、预习、学习、总结 等。这样既可调动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 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学习】一、郑和下西洋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 每组成员均担任一定 的职务。有小组长、记 录员、计时员、噪音控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探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课前让学生搜集郑和与戚继光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学案。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在本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题:请回答出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典型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引导学生整合本课内容,以便整体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从而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课内探究】 (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 本节课以谭晶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大航海》引出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导语: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走进明朝,走进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时代。 【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紧扣本课主题,简洁且自然贴切。 导入新课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教学目标要求。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共分三大篇章,依次层层递进。第一篇章是:帆之荣——郑和下西洋;第二篇章:帆之危——戚继光抗倭;第三篇章: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在于从整体上整合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的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答案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并达成共识。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员做好记录(或写在黑板上),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质疑,若有,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若无,教师设疑,如第一篇章:帆之荣中对郑和的评价,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表格,同学们比较得出郑和的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从而得出郑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