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基础巩固】

1.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炫耀国力的强大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 发展海外贸易

D.为了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答案:B 点拨: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而不是“地中海沿岸”。

3. 福建省的漳湾“戚公祠”、福安的“戚公饼”,由来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收复台湾 B抗击沙俄入侵 C抗击倭寇 D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答案:C

4.戚家军先后在哪些地区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①江苏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①②③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5.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时间是

A.1553年至1977年

B.1953年至1999年

C.1953年至1949年

D.1953年至2000年

答案:B

【能力升级】

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

①张骞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点拨:鉴真渡东海到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经历了海上风浪。张骞和玄奘都走的是陆路7.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

答案:A 点拨:解题途径有二:一是了解郑和生平知识,知道郑和小名三宝,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二是通过分析题干,结合选项进行判断,选项中的四位历史人物主要史实中,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只有郑和最密切。

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

爷”

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

答案:A 点拨:由题干中的“倭倭”、“戚爷”可知是所说的人物是戚继光,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

9.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及片段可能有()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②戚继光一面踱步,一面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

③戚继光伏案翻阅着《海国图志》④墙壁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的条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将领,而《海国图志》出现在清朝末年,故(3)错误。答案为D。

10.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

A.沙俄侵略者B.英国殖民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者

答案:C 点拨: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明朝中期,这是审题的关键。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结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失。这里的倭寇是指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11.下列说法,与历史事实不符的是()

A.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B.葡萄牙通过战争胜利,租借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C.葡萄牙租占澳门后,明政府始终掌握澳门领土主权

D.明政府强制拆毁葡萄牙殖民者擅自修筑的青州城

答案:B 点拨:葡萄牙是采用贿赂地方官取得澳门的居住权。

12.《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写下的著名爱国诗篇,请你欣赏《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请回答:

(1)诗中的“母亲”是指___________。

(2)“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中“他们”是指哪个国家

(3)“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表达了作者内心怎样的真诚渴望?

答案:(1)祖国母亲(2)葡萄牙(3)思念祖国,渴望尽快回归。

【拓展探究】

13.读材料,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十六世纪前有)番彝佛郎机假朝贡,占据屯门海澳,时肆剽掠,屠食婴儿。

(1)材料的意思是什么?

(2)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和郑和下西洋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案:(1)材料的意思是:16世纪的葡萄牙(佛郎机)殖民者,假借朝贡的名义,他们窃居屯门岛,在那里建筑堡垒,打造火,杀人抢船,掠卖良民,甚至连婴儿都不肯放过,犯下了野蛮残暴的罪行。(2)葡萄牙殖民者航海来到中国与郑和的远航比较,从背景、目

的、手段与结果都是不同的。郑和航海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而葡萄牙殖民者航海是通过航海进行殖民扩张与掠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在手段和方式上,郑和下西洋采取和平贸易、友好交往的形式,受到各国人民的欢迎。葡萄牙殖民者是以残暴血腥的殖民侵略活动,所到之处引起了当地人民的痛恨与反抗。这同郑和下西洋,有着本质的区别。

14. 戚继光继承父职后,曾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

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的品质值得人们学习?

答案:“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作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了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15.你听过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吗?你会唱吗?

你可知“妈港”

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优美的旋律不仅悦耳动听,还唱出了一段沧桑的历史。根据上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歌词中为什么称澳门为“妈港”?

(2)“妈港”是被谁掳去的?又是什么时候回到母亲怀抱的?

(3)请你以澳门的回归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答案:(1)据说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妈祖阁庙前的古码头泊船上岸,向当地福建人打听此地为什么地方,福建人误以为问的是庙宗的名字,说是阿妈阁,此后葡萄牙人就用福建方言“妈阁”的谐音“妈港”来称呼澳门,澳门由此得名。(2)葡萄牙。1999 年12月20日。(3)略。点拨:此题为主观题,学生只要抒发出自己对澳门回归的喜悦,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意,语言通顺,条理清晰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练习题第16课 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第16课明朝的中外交往与冲突 【基础巩固】 1.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炫耀国力的强大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 发展海外贸易 D.为了加强同各国的联系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2.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答案:B 点拨:郑和船队最远到达的地方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而不是“地中海沿岸”。 3. 福建省的漳湾“戚公祠”、福安的“戚公饼”,由来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收复台湾 B抗击沙俄入侵 C抗击倭寇 D平定回部贵族叛乱答案:C 4.戚家军先后在哪些地区给倭寇以沉重打击() ①江苏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①②③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5.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的统治时间是 A.1553年至1977年 B.1953年至1999年 C.1953年至1949年 D.1953年至2000年 答案:B 【能力升级】 6.下列人物中都饱经海上风险的是() ①张骞②玄奘③鉴真④郑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点拨:鉴真渡东海到日本弘扬佛法,郑和七次下西洋,都经历了海上风浪。张骞和玄奘都走的是陆路7. 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郑和 B.戚继光 C.郑成功 D.鉴真 答案:A 点拨:解题途径有二:一是了解郑和生平知识,知道郑和小名三宝,再结合选项进行判断;二是通过分析题干,结合选项进行判断,选项中的四位历史人物主要史实中,与“东南亚”国家相关的只有郑和最密切。 8.“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二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歌谣中的“戚 爷” A.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军 C.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D.统一了女真各部 答案:A 点拨:由题干中的“倭倭”、“戚爷”可知是所说的人物是戚继光,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倭寇。 9.某电视剧组在拍摄电视连续剧《戚继光》时,为戚继光布置书房场景,其道具及片段可能有() ①书案上摆放着司马迁的《史记》②戚继光一面踱步,一面吟诵着岳飞的《满江红》 ③戚继光伏案翻阅着《海国图志》④墙壁上挂有《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 不殆”的条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点拨: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将领,而《海国图志》出现在清朝末年,故(3)错误。答案为D。 10.明朝中期面临的外来威胁主要来自于() A.沙俄侵略者B.英国殖民者C.日本倭寇D.荷兰殖民者 答案:C 点拨:主题主要考查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时间范围是明朝中期,这是审题的关键。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结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失。这里的倭寇是指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_2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导入: 东南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各地的三宝庙图片 一分钟新闻片段《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纪念郑和下西洋609周年活动》 (指出主持人的错误:“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有6人入选,郑和名列6人之首。 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解释明朝时“西洋”的范围: “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明史·外国传》指出图中所示东南亚主要华侨聚居区。 1、背景: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2、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3、条件 A.说一说: 阅读第93页材料,听老师讲郑和的生平并补充以下资料: 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郑和家谱》),“博辩机敏(《明史·郑和传》),“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故马公墓志铭》,“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与门弟子两种身份。 说一说: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郑和?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郑和的个人才能和品质。 1405年至1433年,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率领两万七千多人的船队,乘坐二百多艘海船,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衣虽驰,涉彼狂澜,若履通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对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16课对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知识梳理 1、郑和下西洋 背景及目的: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过程:1405—1433年,郑和的舰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和作用: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戚继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背景: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为患,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 过程和影响:戚继光组建出“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后又赴福建、广东与当地军民并肩抗倭。抗倭取得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3、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郑和下西洋的过程及意义,它与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即郑和下西洋是以和平为目的的,为世界文明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带有侵略和掠夺的性质。(2)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3)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是我国发达的造船业、科技(主要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国家的强盛。另外,明成祖开拓疆域,积极外交的国策和郑和个人的勇敢也是主要原因。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应该知道,从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到倭寇为患,这一变化的过程,是我国海上力量衰弱的表现,并由此可以引申到我国海防、边防、军事力量的衰弱,国家经济的衰退,王朝进取精神和开拓气象的委靡。这种衰退并不是几个爱国将领能够改变的,这样,我们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萌发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使自己今天的学习行为有厚重的历史感。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十六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江永县允山中学周亚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 2、掌握戚继光抗倭。 3、掌握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4、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 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郑和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方法: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通过材料、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讲故事,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通过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课前学生收集的资料,情景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2005年7月11日,我国涉海行业在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高潮中,纷纷举行了庆祝我国首届“航海日”的活动。在我国设立“航海节”或“航海日”,一直是我国有关行业和社会各界的强烈愿望。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世纪性纪念活动中,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7月11日为“航海日”,同时也作为“世界海事日”。 材料二:公元1405年7月11日,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和平之旅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六百年过去了。追述壮举,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历史迷宫,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 打出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认识郑和: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家庭的原因使 的郑和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后入宫当太监在燕王府当差。在“靖难之役”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初,朱棣亲笔写了一个“郑”字,赐他为姓,并提升为内宫兼太监。由于郑和小字“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他“三保太监”或“三宝太监”。他率领大型船队七下西洋,加强了明朝同周边各国的交流,扩大了明朝的影响,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教师提问:西洋指的是今天的那些地方?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 学生阅读后回答: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为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联系。 3、郑和下西洋路线:教师边用多媒体投影片演示郑和西洋下的路线,对照地图让学生边描边看郑和下西洋所到地区的古今地名变化。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教学目标: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观察比较: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盛况(邮票),比较中外远洋航行的不同作用。 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归纳综合,使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是我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爱国主义:使学生通过了解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以及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为何明成祖朱棣的陵墓那么宏伟?(他是第一位葬在北京的明朝皇帝,那时明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导入过渡:这就为当时进行远洋航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出现了杰出的航海家郑和。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郑和下西洋 学生阅读84-87页“导入框”以及本目课文、插图、地图、资料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这里说的“西洋”指哪些地方?(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同桌学生合作,一个翻到新学案63页,另一个翻到课本85页,对照回答: 2、郑和下西洋从哪里出发?(刘家港) 3、他们沿途经过的国家或地区,今天各叫什么名称?(占城——越南;爪哇等——印度尼西亚;满剌加——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榜葛拉——孟加拉印度;古里——印度;天方——沙特阿拉伯;木骨都束) 4、完成88页“练一练”: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哪里?(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学生观察彩图23《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结合课本86页插图和资料,回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在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 戚继光抗倭 指导学生阅读87页本目课文、画像等,在教师启发下,作读书标注并思考回答: 1、倭寇指哪些人?(元末明初,骚扰我国沿海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以及中国人当中的奸商等) 2、戚家军和岳家军有哪些共同点?(都经过严格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战功赫赫。) 3、戚家军和岳家军最主要的不同点是什么?(时代、领导人、对手等) 4、87页“动脑筋”:戚继光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刻苦好学,深明大义,把志向定位在保卫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并非追求个人功名和私利。当国家和民族需要时,他能挺身而出,战功卓著,千古称颂。)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阅读88页本目课文、89页“活动与探究2·材料分析与比较”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作标注,然后回答: 1、“番彝佛郎机”指哪个国家?(葡萄牙)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_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李江华审核:胡涛审核领导:时间:2012/5/18 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时间 次数 海船规模 船数 人数 到达范围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1)明朝前期________的强盛;(2)__________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___________的发达。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戚继光抗倭 1、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________。 2、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葡萄牙撷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______年,________撷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三)系统总结: 1、两个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项英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段国耻: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学案 (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 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 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学习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知识梳理】 一、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哪些?答: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1、目的:为了,派遣下。 2、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3、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4、意义: (1)郑和的远航,促进了,加强了。 (2)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 他们为“”。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 平浙江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福建、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的英雄。 三、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 【学习自测】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时所携带物品中深受当地欢迎的是 A.甘薯 B.瓷器 C.玉米 D.马铃薯 3、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有三宝垅,泰国有三宝港,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有三宝城。上述国家 以“三宝”为地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历史上 A.鉴真东渡日本 B.戚继光抗倭 C.华侨开发南洋 D.郑和下西洋的壮举4、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 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中戚继光表明的志向是 A.荡平倭寇 B.赶走荷兰殖民者 C.击退沙俄侵略者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下列属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 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7、从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到澳门回归祖国,经历了 A、444年 B、446年 C、440年 D、450年 8、观察下列图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导学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班级:姓名: 【课前复习】温故知新: 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吗?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 到1433年,郑和前后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世纪。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往来。 2、,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东南沿海的倭患被清除,他也被誉为。 3、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年, 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攫取了我国 的居住权。 【精讲点拨】 一、中外的交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指出:出发地: 最远到达的地方: 【合作探究1】课本P94 动脑筋 1、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郑和下西洋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2、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积极影响(意义) 消极影响 二、中外的冲突 1、戚继光抗倭 (1)什么是“倭寇”?明朝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 (2)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3)了解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

【合作探究2】 1、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2、在中国古代史上还有哪只军队以纪律严明而著称?比较这支军队和“戚家军”在抗击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结合戚继光的诗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说说他身上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 2、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2)葡萄牙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 (3)澳门回归的时间 【课堂小结】 【达标检测】 1、在今天,印度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马来西亚有座“三宝山”, 这些名称的由来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A、郑成功收复台湾 B、郑和下西洋 C、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D、戚继光抗击倭寇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七年级历史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内容分析: ㈠教学目标展示: 1、知识与能力 说出X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X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释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X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的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 结合相关地图,演示X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参观与X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部历史游记,提高学生的资料收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X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它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 ㈡教材内容精析: 通过本课的题目就可以看出本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中外的交往和中外的冲突。中外交往主要指X和下西洋,这是我国古代大规模海上大规模对外交往的开始,虽然他的主要目的不是进行对外贸易,也没有开辟中西交往的新航路,但是他增进了中国通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外冲突主要指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戚继光抗倭是中国古代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事例,体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西方国家侵略我国的开始,是西方殖某某义的雏形。 ㈢重点难点剖析: 重点:X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X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探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课前让学生搜集郑和与戚继光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学案。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在本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题:请回答出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典型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引导学生整合本课内容,以便整体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从而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课内探究】 (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 本节课以谭晶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大航海》引出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导语: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走进明朝,走进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时代。 【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紧扣本课主题,简洁且自然贴切。 导入新课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教学目标要求。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共分三大篇章,依次层层递进。第一篇章是:帆之荣——郑和下西洋;第二篇章:帆之危——戚继光抗倭;第三篇章: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在于从整体上整合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的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答案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并达成共识。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员做好记录(或写在黑板上),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质疑,若有,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若无,教师设疑,如第一篇章:帆之荣中对郑和的评价,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表格,同学们比较得出郑和的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从而得出郑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历史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同步练习 (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2.观察下面两幅图,与唐朝长安城比较,明朝北京城设计的最主要特点是( ) A.城内有“市”,具有商业功能 B.城内有宫城和皇城 C.城有三重,宫城居于中心. D.城为方形,街道正直 3.某校文学长廊中悬挂着一组图片,其标题分别为“舌战群儒”“蒋干盗书”“单刀赴会”“挥泪斩马谡”。你认为它们可能取材于(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牡丹亭》

4.治疗新冠肺炎过程中,中医药在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显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下列为我国传统中医、中药学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有( ) ①张仲景②华佗③李时珍④徐光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 A.《本草纲目》是农政科技巨著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文学价值高 6.《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当时 ( ) ①医学的发展状况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 ③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状况④航海业的发展盛况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有突出的成就,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著作。其中农学家徐光启的农业科学巨著是() 8.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堂同步练习题 人教新课标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堂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3.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 5.下列人物中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二、论从史出 6.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 船数多每次出海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数多每次出海2.7万~2.8万多人 设备先进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 远航次数多前后7次 到达范围广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时间早1405~1433年,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阅读上表格内容请回答: (1)这个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 (3)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 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阅读后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 (2)他有什么业绩? (3)从这些诗句中反映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三、学习与探究 8.1998年的国际海洋年,郑和被尊为人类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我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让我们重走郑和的航海路吧!(可以在网上)现在请你做导游,准备一幅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把他们当年去过哪些国家,同这些国家做过哪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写一个解说词吧! 四、深情呼唤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及答案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知能演练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对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 ..的是() A.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小刚同学的爷爷是一名老中医,一生潜心研究中医药方。下列对他的研究帮助最大的是() A.《天工开物》 B.《齐民要术》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3.右图是我国发行的一枚纪念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邮票。宋应星的重要成就是() A.发明指南针 B.发明活字印刷术 C.编著《本草纲目》 D.编著《天工开物》 4.某历史兴趣小组要探究明朝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他们应查阅的著作是() 5.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6.★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述如下:“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

在明朝,又继续加以修筑,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A.赵州桥 B.大运河 C.北京故宫 D.长城 7.明长城与秦长城相比,相同之处有() ①起止地点相同②都修建于中国封建社会统一时期③都为了彰显国力④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8.下列中国古典小说的章节标题中,出自《三国演义》的是() A.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B.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C.孙行者大闹黑风山 D.曹操煮酒论英雄 二、材料分析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时珍)好读医书。医家《本草》……品类既烦(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清)张廷玉等《明史》 材料二右图是湖北蕲州李时珍纪念馆中的塑像。塑像正前方的青石牌坊上刻有“医中之圣”四个大字。 (1)材料一中的“时珍病之”是指什么?为写作《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怎样“穷搜博采”的? (2)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何价值? (3)材料二中的纪念馆已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百个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李时珍的什么精神? 答案: 一、选择题 1.D“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指《天工开物》,而不是《本草纲目》。 2.D《本草纲目》内容丰富,考订详细,书中记载了药物1 800多种,药方11 000多个,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所以,《本草纲目》对小刚的爷爷研究中医药方帮助最大。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训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训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单项选择题 1.航海家郑和是 A.维吾尔族人B.女真族人C.回族人D.汉族人 2.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B.1405年C.1417年D.1421年 3.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北京B.松江C.刘家港D.泉州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5.倭患严重的时期是在 A.元朝末年B.明朝初期C.明朝中期D.明朝晚期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B.俞大猷c.郑和D.于谦 7.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B.浙江C.福建D.广东 8.1533年,取得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 A.西班牙B.荷兰C.英国D.葡萄牙 二、填空题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年,派遣郑和首次出使西洋。 2.明代的西洋,指以西的东南亚和沿岸地区。 3.郑和前后下西洋,到达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4.戚继光组建的抗倭部队,人称“”。戚继光率军开赴浙江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的倭寇。 5.年,葡萄牙殖民者取得在广东的居住权。 三、材料解析题 材料l:阅读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回答:(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四、列举题

列举明朝中外关系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问答题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一.1.C 2.B 3.C 4.C 5.C 6.A 7.B 8.D 二.1.1.405年,明成祖(朱棣)2.文莱,印度洋3.七,红海,非洲4.戚家军,台州5.1553 年,澳门 三.1.戚继光,明朝人;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四.1.郑和七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加强我国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次数多,前后共七次;到达范围广,到达亚非三十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先进,航海海船大,船上装有航海图和罗盘针;航海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随堂练习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试题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知识讲述】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能力拓展】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是这个航海壮举得以实现的物质前提。 客观条件,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 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 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与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 【考频分析】 本内容出现频率上升。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为主,也有材料解析题,判断题等。从考查内容上看,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是考查的重点。而且,在考查中结合本部分内容可以结合以往所学,还结合时事热点。考查全面,形式多样。从考查能力看,以考查识记和理解能力为主。 【经典题目】 1.受明成祖派遣,出使西洋的是 A.蔡伦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参考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出使西洋的人物,是郑和。 ⑤海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其中的郑和群礁见证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这一壮举 A.加强了七大洲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B.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C.完成了人类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D.开通了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通道 [参考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的影响。结合图片影响是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3.下图是古代某船队远洋航行的路线图,下面对此次远航活动的评论中,正确的一项是 ①探寻新路,寻找黄金②友好往来,促进交流 ③和平使者,扬威异域④殖民先驱,海盗鼻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参考答案] D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时练(含答案)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一致多民族国家的坚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时练(含答案) 7、“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国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尽介绍。该书是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A.天工开物B.农政全书C.几何本来十五问D.本草纲目 1、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 ) A.《伤寒杂病论》 B.《天工开物》 8、《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反应了明朝() ①医学的发展情况②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 ③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④航海业的发展盛况 2、在元多数的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戚继光 D.郑和 9、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我国当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某一古代建筑的描绘以下:“一统天下 3、以下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守工事连结成一个圆满的防守系统在明朝,又①《农政全书》——徐光启②《天工开物》——宋应星 连续加以修建,使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备。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 ③《三国演义》——罗贯中④《本草纲目》——张仲景 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这一古代建筑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大运河C. D.长城 4、以下关于《本草纲目》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赵州桥B.北京故宫 .. 10、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很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 A.是一部拥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B.是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 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代以来,历代不停整修。此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B.东起辽东,西至临洮 C.曾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件 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 D.东起鸭绿江,西至临洮 D.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1、明长城与秦长城比较,同样之处有() 5、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久处于世界当先地位。研究明朝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可查阅() A.《伤寒杂病论》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 ①起止地址同样②都修建于中国封建社会一致时期③都为了抵抗外国侵略权益④都是举世有名的伟大工程 6、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宫城即紫禁城,最为壮丽,是当时世界上 最弘大、最绚烂的皇家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模范。这一“古代宫殿建筑的模范”所体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现出的明朝鲜亮时代特点是()12、以下著作中,能表现我国古代中医中药文化成就的是() A.中轴线对称的平衡布局 B.以高、直、尖和激烈的向上感为特点 C.专制皇权不停加强 D.布局严整,华美堂皇,气象万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