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人物常考总结

高中生物人物常考总结

以下是高中生物中常考的重要人物总结:

1.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 进化生物学的奠基者,提出了

自然选择理论,对生物进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格里戈尔·孟德尔(Gregor Mendel): 遗传学之父,通过豌豆杂交

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奠定了遗传学的基础。

3.罗伯特·赫胥黎(Robert Hooke): 细胞学的奠基人之一,使用显

微镜观察到植物组织中的细胞,并首次使用“细胞”一词来描述这些结构。

4.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提出了“生命

只能由生命产生”的生物起源理论,并发现了疫苗、巴氏消毒法等重要科学原理。

5.罗莫洛夫(Ivan Pavlov): 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人,通过对狗的

实验,揭示了动物行为和学习的条件反射机制。

6.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 病原体学的奠基人,发现了多种致

病菌,包括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并提出了微生物致病理论。

7.约翰·温德尔(John V. Wendl):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之一,

为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8.罗斯琳·富兰克林(Rosalind Franklin): 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

构,为我们对基因和遗传信息的理解提供了关键线索。

这些人物在生物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贡献。了解他们的工作和发现将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高中生物书上全部人名和事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施莱登、施旺[德国]——细胞学说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组织构成。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 德蒂夫——溶酶体 帕拉德——核糖体和线粒体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阿格雷——水分子通道蛋白 斯帕兰扎尼——鹰与金属笼 巴斯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某种物质 毕希纳——酿酶 萨姆纳——脲酶是蛋白质 拉瓦锡——研究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英国]——钟罩—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英格豪斯[荷兰]——普里斯特利的试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恩格尔曼[美国]——叶绿体的功能实验——好氧细菌 鲁宾和卡门[美国]——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小球藻——探明了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斯图尔德[美国]——植物组培第一人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规律 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萨顿[美国]——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一位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果蝇〔红眼白眼〕——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道尔顿——色盲症的发现 格里菲斯[英国]——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重点高中生物人物

重点高中生物人物

————————————————————————————————作者:————————————————————————————————日期:

1、P10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 文特尔组装细胞 4、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 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10、P9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11、P99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P1011771年普利斯特利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

高中生物人物

1、P10 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 文特尔组装细胞 4、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 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别离出来。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 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10、P91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11、P99 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P1011771年普利斯特利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 生物科学发展史既包括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研究过程,又包括科学家研究生命现象时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和态度,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中人物简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生物课本人物:必修一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J.Sehleiden,18o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T.Schwann,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

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J. D. 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桑格(S. J. Singer )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酶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毕希纳: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萨姆纳: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3、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 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 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 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 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 假说。 23、摩尔根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用实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 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 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2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 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生物人物总结

1、达尔文:英国人,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他出版了《物种起源》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 2、施莱登、施旺:德国人,细胞学说建立者。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维萨里: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5、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6、列文虎克:荷兰人,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胞。 7、耐格里:德国人,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8、维尔肖:德国人,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从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0、贝尔纳:法国人。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1、坎农:美国人,提出了“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12、沃泰默:法国人,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13、斯他林、贝利斯:英国人,发现了促胰液素。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 14、詹森:丹麦人,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5、拜尔:匈牙利人,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6、温特:美籍荷兰人,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17、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8、林德曼:美国人,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19、道尔顿:英国人,提出最初的原子量表。系统阐述了原子论学说。是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20、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21、桑格: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2、巴斯德:法国人,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23、毕希纳:德国人,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24、萨克斯: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的生长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细胞分裂;提出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 25、恩格尔曼:美国人,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高中生物实验及科学家总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1543年比利时维萨里发表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人体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比夏指出器官是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 1665年英国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木栓组织并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荷兰著名磨镜技师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 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上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1858年,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英国桑格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全部合成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通过实验证明,胃液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显微镜观察,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某些物质 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出脲酶的结晶,并且通过化学实验证实脲酶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 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育患者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 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 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 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 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 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 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 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

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 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 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 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 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 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 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 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

高中生物学家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学家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史记载了高中主要生物事件和重要生物学家的事迹。高中生物课本出现的生物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

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二涉及内容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 在生物教材中我们认识了许多生物科学家,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一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课本历史人物成就:必修二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 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 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

高中生物历史人物和实验及高中生物孟德尔遗传规律相关知识总结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1665年英国人胡克(Robert Hooke) 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年德国魏尔肖 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1、1895年欧文顿 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太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1959年罗伯特森 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他认为膜是静止的,膜蛋白分布是对称的。 3、1970年拉里·弗莱等实验 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 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年法国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1857年德国李比希 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4、1875年德国毕希姆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5、1925年美国萨姆纳 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6、20世纪80年代美国切赫和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生物学史科学家及其成就总结 细胞(必修一书P10) ★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建立者 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命名者 列文虎克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胞 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所有细胞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细胞膜(必修一书P65)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提出假设) 后人提取膜成分分析: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荷兰科学家膜中脂质排列成连续的两层 罗伯特森电镜观察“暗-亮-暗”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结构荧光标记:膜具有流动性 桑格、尼克森膜流动镶嵌模型 酶(必修一书P81) 巴斯德显微观察,酿酒中发酵是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酵母死亡后裂解释放 毕希纳酵母细胞提取液引起发酵,称为酿酶 萨姆纳提取脲酶,证明为蛋白质 切赫、奥特曼少数RNA也具有催化功能 拉瓦锡物质燃烧需氧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缓慢燃烧” 光合作用(必修一书P101) ★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污浊的空气 英格豪斯更新只有在有光,绿叶条件 梅耶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有淀粉(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 ★恩格尔曼好氧细菌检测水绵叶绿体光合作用产生氧 ★鲁宾、卡门标记H218O 、C1802证明氧气来自H2O ★卡尔文14C0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途径,卡尔文循环

遗传(必修二) ★孟德尔豌豆、“假说-演绎”分离/自由组合定律 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基因”提出表现型、基因型 魏尔曼理论推导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萨顿类比推理假说:基因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到子代 ★摩尔根实验证明(白眼果蝇)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道尔顿发现色盲、患者 DNA是遗传物质(必修二P42) ★格里菲斯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S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艾弗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赫尔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是遗传物质 沃森、克里克 DNA双螺旋模型;“假说-演绎”DNA半保留复制, 后人同位素示踪技术证明 克里克中心法则DNA(复制)—RNA—蛋白质 (后人补充RNA复制,逆转录) 进化(必修二P) ★拉马克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内环境稳态(必修三P8) 贝尔纳内环境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调节 坎农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共同作用,通过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 稳态是中动态平衡 现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动物激素(必修三P24) 沃森默促进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斯他林、贝利斯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化学物质-促胰液素 肯德尔从动物甲状腺中提取出甲状腺激素(28页)

高中生物人物

1、 P10 1543 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 组织分为 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 的进化论并列为 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 P12 文特尔组装细胞 4、 P24 英国科学家桑格 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 排列顺序。 5、 P51 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 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20世纪6、 P65 19 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 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 P66 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 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 成。 1972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 P74 1988 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1998 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 P81 1857 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 存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 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 作用。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 10、P91 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11、P99 1865 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 1880 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P101 1771年普利斯特利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 小白鼠呼吸而变的污浊的空气。

【精品】高中生物人物

1、P10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了《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法国的比夏指出器官由第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1665年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17世纪荷兰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马尔比基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 德国施莱登、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1858年魏尔肖总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P1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3、P12文特尔组装细胞 4、P24英国科学家桑格1953年测得牛胰岛素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5、P51美国的克劳德利用不同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将细胞内的不同组分分开;比利时的徳迪夫发现溶酶体;罗马尼亚的帕拉德发现了和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 6、P65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科学家经过化学分析,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7、P66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结构,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1972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8、P741988阿格雷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1998年美国科学家麦金农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同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9、P811857年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且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结束这一争论的是德国化学家毕希纳从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美国科学家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 10、P91 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呼吸作用比作碳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11、P99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发现叶绿素集中在叶绿体里。 P100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叶片可以产生氧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