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 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 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绿色,RNA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DNA甲基绿绿色

RNA吡啰红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脂肪+苏丹III~橘黄色

脂肪+苏丹IV~红色

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1、还原糖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2)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1mL (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或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发生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2)步骤:

制作切片(切片越薄越好)将最薄的花生切片放在载玻片中央

染色(滴苏丹Ⅲ染液2~3滴切片上→2~3min后吸去染液→滴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吸去多余的酒精)↓

制作装片(滴1~2滴清水于材料切片上→盖上盖玻片)

镜检鉴定(显微镜对光→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3、蛋白质的检测

(1)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溶液,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2)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还原性糖植物组织取材条件?

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等。

(3)研磨中为何要加石英砂?不加石英砂对实验有何影响?加石英砂是为了使研磨更充分。不加石英砂会使组织样液中还原性糖减少,使鉴定时溶液颜色变化不明显。

(4)斐林试剂甲、乙两液的使用方法?混合的目的?为何要现混现用?

混合后使用;产生氢氧化铜;氢氧化铜不稳定。

(5)还原性糖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溶液颜色变化的顺序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6)花生种子切片为何要薄?只有很薄的切片,才能透光,而用于显微镜的观察。

(7)转动细准焦螺旋时,若花生切片的细胞总有一部分清晰,另一部分模糊,其原因一般是什么?

切片的厚薄不均匀。

(8)脂肪鉴定中乙醇作用?洗去浮色。

(9)双缩脲试剂A、B两液是否混合后用?先加A液的目的。怎样通过对比看颜色变化?

不能混合;先加A液的目的是使溶液呈碱性;先留出一些大豆组织样液做对比。

实验三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材料:新鲜藓类叶、黑藻叶或菠菜叶,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2、原理:叶绿体在显微镜下观察,绿色,球形或椭球形。

用健那绿染液染色后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成蓝绿色,细

胞质接近无色。

取材制片低倍观察高倍观察

考点提示:

(1)为什么可直接取用藓类的小叶,而不能直接取用菠菜叶?

因为藓类的小叶很薄,只有一层细胞组成,而菠菜叶由很多层细胞构成。

(2)取用菠菜叶的下表皮时,为何要稍带些叶肉?

表皮细胞除保卫细胞外,一般不含叶绿体,而叶肉细胞含较多的叶绿体。

(3)怎样加快黑藻细胞质的流动速度?最适温度是多少?

进行光照、提高水温、切伤部分叶片;25℃左右。

(4)对黑藻什么部位的细胞观察,所观察到的细胞质流动的现象最明显?叶脉附近的细胞。

(5)若视野中某细胞中细胞质的流动方向为顺时针,则在装片中该细胞的细胞质的实际流动方向是怎样的?仍为顺时针。

(6)是否一般细胞的细胞质不流动,只有黑藻等少数植物的细胞质才流动?否,活细胞的细胞质都是流动的。

(7)若观察植物根毛细胞细胞质的流动,则对显微镜的视野亮度应如何调节?

视野应适当调暗一些,可用反光镜的平面镜来采光或缩小光圈。

(8)在强光照射下,叶绿体的向光面有何变化?

叶绿体的受光面积较小有一面面向光源。

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一.实验目的:

???使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原色观察)和线粒体的形态分布。二.实验原理:

叶绿体的辨认依据:叶绿体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圆球形或球形。

线粒体辨认依据:线粒体的形态多样,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三.实验材料:

?????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

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四.方法步骤:

步骤?注意问题?分析1.制片。用镊子取一片黑藻的小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片和镜检时,临时装片中的叶片不能放干了,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否则细胞或叶绿体失水收缩,将影响对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

2.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

3.高倍镜下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

4.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洁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牙签取碎屑→盖盖玻片?

5.观察线粒体?蓝绿色的是线粒体,细胞质接近无色。?

讨论:

1、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不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答:不是。呈椭球体形的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较多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2、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与叶绿体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答: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都有利于接受光照,完成光合作用。如叶绿体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改变方向。又如叶子上面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比下面的多,这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实验四观察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一)洋葱根尖的培养

(二)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药液: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液).

时间:3~5min.目的: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用清水漂洗约10min.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并有利于染色.

3.染色:用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染色3~5min

目的:使染色体着色,利于观察.

4.制片: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三)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分裂中期→分裂前、后、末期→分裂间期。(注意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和分布的特点)。其中,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

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

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

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实验五比较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为何要选新鲜的肝脏?

因为不新鲜的肝脏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会由于细菌的破坏而降低。(2)该实验中所用试管应选较粗的还是较细的?为什么?应选用较粗的,因为在较细的试管中容易形成大量的气泡,而影响卫生香的复燃。

(3)为何要选动物的肝脏组织来做实验,其他动植物的组织的研磨液能替代吗?

因为肝脏组织中过氧化氢酶含量较丰富;其它动植物组织也含有少量的过氧化氢酶,所以能够替代。

(4)相同质量的块状肝脏和肝脏研磨液,哪一个催化效果好?为什么?

研磨液效果好;因为它增加过氧化氢酶与过氧化氢的接触面积。(5)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下个吸管?为什么?

不可共用,防止过氧化氢酶与氯化铁混合,而影响实验效果。实验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原理: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丙酮或无水乙醇——提取色素

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

不同——分离色素

2、步骤:

(1)提取色素研磨

(2)制备滤纸条

(3)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4)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5)观察和记录:结果滤纸条上从上到下依次为:橙黄色(胡萝卜素)、黄色(叶黄素)、蓝绿色(叶绿素a)、黄绿色(叶绿素(1)对叶片的要求?为何要去掉叶柄和粗的时脉?

绿色、最好是深绿色。因为叶柄和叶脉中所含色素很少。

(2)二氧化硅的作用?不加二氧化硅对实验有何影响?

为了使研磨充分。不加二氧化硅,会使滤液和色素带的颜色变浅。(3)丙酮的作用?它可用什么来替代?用水能替代吗?

溶解色素。它可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来代替,但不能用水来代替,因为色素不溶于水。

(4)碳酸钙的作用?不加碳酸钙对实验有何影响?

保护色素,防止在研磨时叶绿体中的色素受到破坏。不加碳酸钙,滤液会变成黄绿色或褐色。

(5)研磨为何要迅速?要充分?过滤时为何用布不用滤纸?研磨迅速,是为了防止丙酮大量挥发;只有充分研磨,才能使大量色素溶解到丙酮中来。色素不能通过滤纸,但能通过尼龙布。

(6)滤纸条为何要剪去两角?防止两侧层析液扩散过快。

(7)为何不能用钢笔或圆珠笔画线?因为钢笔水或圆珠笔油中含有其它色素,会影响色素的分离结果。

(8)滤液细线为何要直?为何要重画几次?

防止色素带的重叠;增加色素量,使色素带的颜色更深一些。(9)滤液细线为何不能触到层析液?

防止色素溶解到层析液中。

(10)滤纸条上色素为何会分离?

由于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它们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度就不同。

(11)色素带最宽的是什么色素?它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比什么色素大一些?

最宽的色素带是叶绿素a,它的溶解度比叶绿素b大一些。

(12)滤纸条上相互间距最大的是哪两种色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13)色素带最窄的是第几条色素带?为何?

第一条色素带,因为胡萝卜素在叶绿体的四种色素中含量最少。

实验七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原色观察)

1、条件: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活细胞,大液泡

2、材料: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具紫色大液泡),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清水等。

3、步骤: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盖玻片一侧滴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液泡由大到小,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盖玻片

一侧滴清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质壁分离复原)

4、结论: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外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知识概要:制片观察加液观察加水观察

(1)洋葱为何要选紫色的?若紫色过淡怎么办?

紫色的洋葱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观察液泡的大小变化;缩小光圈,使视野变暗些。

(2)洋葱表皮应撕还是削?为何?表皮应撕不能削,因为削的表皮往往太厚。

(3)植物细胞为何会出现质壁分离?动物细胞会吗?

当细胞失去水分时,其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动物细胞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因为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质壁分离时,液泡大小和颜色的变化?复原时呢?

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时,液泡变小,紫色加深;当细胞质壁分离复原时,液泡变大,紫色变浅。

(5)若发生质壁分离后的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什么?

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是外界溶液浓度过大,细胞失水过多或质壁分离时间过长)

(6)高倍镜使用前,装片如何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7)换高倍物镜后,怎样使物像清晰?视野明暗度会怎样变化?如何调亮?

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8)所用目镜、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9)物像清晰后,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和放大倍数的关系?

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10)总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放大倍数具体指面积的放大

倍数还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11)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大小、多少、视野明暗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12)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13)怎样利用质壁分离现象来测定植物细胞液的浓度?①配制一系列浓度从小到大的蔗糖溶液②分别用以上不同浓度的溶液制成某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③用显微镜观察某植物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某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就介于不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和能引起质壁分离的浓度之间。

实验八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二苯胺(加热)蓝色

考点提示:

(1)鸡血能用猪血代替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不能提取DNA。(2)鸡血中为何要加柠檬酸钠?为何要弃去鸡血细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为上清液是血浆,不含细胞和DNA。

(3)胀破细胞的方法?能用生理盐水吗?

向血细胞中加入蒸馏水,使细胞大量吸水而胀破;不能用生理盐水,因为血细胞在蒸馏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该实验中最好应用玻璃烧杯还是塑料烧杯?为什么?

最好用塑料烧杯,因为玻璃烧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过滤时,所用纱布的层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层纱布,有利于核物质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二次用多层纱布,能防止DNA丝状物透过纱布进入滤液;第三次用两层纱布,既有利于DNA透过纱布,又能防止其它杂质透过纱布。

(6)若实验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加蒸馏水过少,细胞未充分胀破;第二次加蒸馏水过多或过少;第一次过滤用了多层纱布;第二次过滤用了一层纱布。(7)两次加入蒸馏水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为了使血细胞吸水胀破;第二次是为了降低氯化钠的浓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实验中搅拌溶液时,为何总要沿一个方向搅拌?

防止DNA分子受到损伤。

(9)两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馏水,降低氯化钠的浓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体分别是什么?原理分别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浓度为2mol/L的氯化钠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钠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钠中的溶解度,是随着氯化钠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氯化钠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4mol/L时,DNA

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钠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钠溶液对DNA的溶解度都比较高。

(11)鉴定DNA时为何要用两支试管?其现象分别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试管起对照作用。该试管溶液不变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试管溶液变蓝色。

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6CO2+12H2O+能量

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装置:(见课本)

3、检测:(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十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目的要求:通过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减数分裂不同阶段的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材料用具: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

(2)先在低倍镜下依次找到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后期的细胞,再在高倍镜下仔细观察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

实验十一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1、原理:用低温处理植物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2、方法步骤:

(1)洋葱长出约1cm左右的不定根时,放入冰箱的低温室内(4℃),诱导培养36h。

(2)剪取诱导处理的根尖约0.5~1cm,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的形态,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

(3)制作装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观察,比较:视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体细胞,也有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的细胞.

3、讨论:秋水仙素与低温都能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种方法在原理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实验十二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1、要求: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600度以上)等.

2、方法:分组调查,汇总数据,统一计算.

3、计算公式:

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100%

实验十三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

1、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NAA(萘乙酸),2,4-D,IPA(苯乙

酸).IBA(吲哚丁酸)等

2、方法:

①浸泡法:把插条的基部浸泡在配置好的溶液中,深约3cm,处理几小时或一天。处理完毕就可以扦插了。这种处理方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并且最好是在遮荫和空气湿度较高的地方进行处理。

②沾蘸法:把插条的基部在浓度较高的药液中蘸一下(约5s),深约1.5cm即可。

3、预实验:先设计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实验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设计细致的实验.

4、实验设计的几项原则:①单一变量原则(只有溶液的浓度不同);②等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即除溶液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重复原则(每一浓度处理3~5段枝条);④对照原则(相互对照、空白对照);⑤科学性原则

实验十四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1、培养酵母菌(温度、氧气、培养液):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

2、计数:血球计数板(2mm×2mm方格,培养液厚0.1mm)

3、推导计算

4、讨论:根据7天所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推测影响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实验十五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搜集的数据。

实验十六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什么是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法?

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为了便于调查工作的进行,在选择调查对象时,一般应选单子叶植物,还是双子叶植物?为什么?

一般应选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数量便于统计。(3)在样方中统计植物数目时,若有植物正好长在边线上,应如何统计?只计算该样方相邻的两条边上的植物的数目。(4)在某地域中,第一次捕获某种动物M只,标志后放回原处。第二次捕获N只,其中含标志个体Y只,求该地域中该种动物的总数。MN/Y

(5)应用上述标志重捕法的条件有哪些?①标志个体在整个调查种群中均匀分布,标志个体和未标志个体都有同样被捕的机会。②调查期中,没有迁入或迁出。③没有新的出生或死亡。

试剂作用

1、斐林试剂:

甲液:0,1g/ml的NaOH溶液;

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

作用:检测还原糖。

2、双缩脲试剂

A液:0,1g/ml的NaOH溶液;

B液:0,01g/ml的CuSO4溶液。

作用:检测蛋白质。

3、苏丹Ⅲ:检测脂肪。

4、碘液:检测淀粉。

5、甲基绿;检测DNA

6、毗罗红:检测RNA

8、0,1g/mlKNO3溶液作用:用于植物质壁分离实验。

9、酸性重铬酸钾溶液作用:检测酒精。

10、无水乙醇或丙酮:作用:提取色素

11、汽油作用:做层析液分离色素。

12、解离液15%HCl和15%酒精

13、0,01g/ml或0,02g/ml龙胆紫或醋酸洋红试剂作用:染染色体

14、70%酒精作用:医用消毒。

15、卡诺氏液95%酒精和32%冰醋酸混合。

16、二苯胺作用:鉴定DNA

17、班氏糖定性试剂作用:鉴定葡萄糖

18、碳酸钙作用:保护色素。

19、秋水仙素

作用: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也可诱导基因突变。

20、氯化钙。作用:增强细菌细胞壁通透性,用于基因工程。 21、NaOH 溶液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或改变溶液PH 22、Ca(OH)2溶液。作用:用于鉴定二氧化碳。 23、NaHCO3溶液。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酒精的作用

(一)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1作用:洗去浮色。

1.2原理:苏丹Ⅲ是弱酸性染料,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1.3使用:

脂肪的鉴定实验。在该实验中,用苏丹Ⅲ对花生子叶薄片染色后,

在薄片上滴1~2滴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可以洗去被染玻片标本上的苏丹Ⅲ染液浮色。 (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2.1作用: ①解离;

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 2.2原理:

①解离原理: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1∶1混合,能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别离开来;

②析出提取含杂质较少的DNA 的原理:DNA 不溶于酒精,尤其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冻酒精,而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酒精。 2.3使用

①察看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 ②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

②体积分数95%的酒精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解离。 (三)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 3.1作用:消毒杀菌。 3.2原理:

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可以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吸收细菌蛋白的水分,使其脱水变性凝结而得到功用,以到达消毒杀菌的目的。高于体积分数为75%浓度的酒精与细菌接触时,就能够使得菌体外表迅速凝结,构成一层薄膜,阻止了酒精持续向菌体外部浸透,待到适事先机,薄膜内的细胞能够将薄膜突破而重新复生。在此高浓度下,酒精迅速凝结蛋白质的作用往往随着其浓度降低而加强,因而,其消毒杀菌的效果也就越差。若酒精的浓度低于75%,也因不能顺利地渗入到细菌体内而彻底杀死细菌。假如运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既能使组成细菌的蛋白质凝结,又不能构成薄膜,这样,酒精可持续向外部浸透,从而到达较好的消毒效果。值得留意的是,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溶液的杀菌才能不是相对很强,它对芽孢就不起作用。 3.3使用:

学习微生物的培育技术。在接种开端时,待用肥皂将双手洗洁净后,再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棉球擦拭双手,然后在停止接种操作。

(四)无水酒精 4.1作用:提取色素。

4.2原理: 叶绿体中的各种色素均是无机物,能溶解在无机溶剂中,各色素在无水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大,且酒精无毒,方便操作。 4.3使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别离。

(五)工业酒精(普通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 5.1使用:

此处包括各类必需加热的实验,如生物组织中复原糖的鉴定、比

拟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

用、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学习微生物培育的根本技术、本身固氮菌的别离等实验。 注: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

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19世纪30年代德国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静态模型)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发现好氧细菌是只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但不了解植物吸收和

释放的究竟是什么

1845年德国梅耶,提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64年德国萨克斯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880年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场所

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卡尔文用小球藻做实验,14C标记CO2追踪,探明CO2中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卡尔文循环1958年美国斯图尔德,取胡萝卜韧皮部的一部分细胞,放入植物激素、无机盐等物质的培养液中培养,这些细胞旺盛地分裂和生长,形成细

胞团块——根、茎、叶——植株

19世纪中期孟德尔,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他被世人公证为“遗传学之父”。

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作材料,研究精子和细胞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

染体的分离非常相似

英国科学家摩尔根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

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患者

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是遗传物质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1857年他提出动物生活需要两个环境——机体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整个有

机体生活的外环境。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提出①稳态的概念: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②提出稳态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

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法国学者沃泰默通过实验发现,把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会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英国科学家斯塔林和贝利斯,证明了小肠黏膜能产生一种化学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这种物质叫促胰液素(人

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俄国巴甫洛夫是近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他和他的学生们随后也得出斯他林和贝利斯结论。

19世纪末达尔文注意到了植物向光性,根据实验推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造成

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向光性弯曲

1910年詹森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去琼纸片传递给下部

1914年拜尔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定是一种化学物质。

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一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

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二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

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

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三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四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生物实验个人总结

生物实验个人总结 生物实验个人总结1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乙醇和1份苯混合而成。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生物实验个人总结2 为期五天(20_年_月_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计数、鸡蛋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和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三个实验,经过三个综合实验的课程,能让我更能理解试验时要掌握的细节,也要保持头脑的时刻清醒。同时让我对这三种微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我也对实验也更加熟悉了。 首先我们做的是大肠菌群的计数,它是采用MPN(最大可能数法)的计数来测定的。大肠菌群的特性为:在37℃,24小时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其检测原理为细菌在样品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所以检测细菌时,可按概率理论计算菌数。大肠菌群MPN计数的检验程序为

高中生物书上全部人名和事迹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 施莱登、施旺[德国]——细胞学说 耐格里——观察多种植物分生区新细胞的形成。 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维萨里——《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比夏——组织构成。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命名细胞 克劳德——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转速对破碎的细胞进行离心的方法 德蒂夫——溶酶体 帕拉德——核糖体和线粒体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流动镶嵌模型 阿格雷——水分子通道蛋白 斯帕兰扎尼——鹰与金属笼 巴斯德——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李比希——发酵是由酵母菌的某种物质 毕希纳——酿酶 萨姆纳——脲酶是蛋白质 拉瓦锡——研究呼吸作用 普里斯特利[英国]——钟罩—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而是将空气的更新归因于植物的生长

英格豪斯[荷兰]——普里斯特利的试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梅耶[德国]——指出植物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萨克斯[德国]——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氧气外还有淀粉。 恩格尔曼[美国]——叶绿体的功能实验——好氧细菌 鲁宾和卡门[美国]——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卡尔文——小球藻——探明了二氧化碳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斯图尔德[美国]——植物组培第一人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孟德尔——发现生物遗传规律 魏斯曼——预言减数分裂 萨顿[美国]——用蝗虫作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并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者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一位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摩尔根——果蝇〔红眼白眼〕——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道尔顿——色盲症的发现 格里菲斯[英国]——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范文6篇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范文6篇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范文1 转眼走过2022年,2022年是我人生旅途中重要的一程,这一年,在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下,在工作上取得了业绩,在在某些方面可说还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于微生物实验室的化验员来说,也在从思想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地了的任务。努力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现将本年度实验室工作总结如下: 1、工作质量成绩和效益 在工作之前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的工作,预期的,保质保量的工作,工作高,在工作中学习了东西,也锻炼了,不懈的努力,使工作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 2、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 能够路线方针政策,电视、电脑、报纸、杂志等媒体关注国内国际,学习知识和政治思想文件、书籍,并把它思想的纲领,行动的指南;遵纪守法,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学习专业知识,工作端正。 3、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 在化验室工作期间1化验工作精细琐碎,但搞好工作,我不怕麻烦,向请教、向同事学习、摸索实践,学习知识,的理论和综合素质。提高了工作能力,在的工作中锻炼成了熟练的化验员,

能够熟练圆满地化验工作,受到了职工的好评和欢迎。 (1)虚心学习,勤于操作,学习国标,理论接合实践,能熟练操做所有化验项目并报证结果的性。 (2)协助化验室主管了文件资料的登记、上报、下发等工作,并把原来整理的文件按类别整理好放入贴好标签的文件夹内,给大家查阅文件了,受到了大家一致的表扬。 (3)协助化验室主管关于化验室认证的工作。 (4)按时、高效地各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4、努力工作和勤奋敬业。 总结这一年,有经验教训,也有欢乐感动,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代的各项任务。新的起点意味着新的机遇个挑战,也许以后的共作会更加繁忙,任务量会更重,但是我都不会退缩,我也将努力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我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之下,我们的工作一定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高中生物实验室工作总结范文2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开展好实验教学,是学好生物的前提条件。生物实验具备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作用。在这学期中,生物实验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围绕学校的整体工作,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不断推进实验室工作向前发展。本学期,在各位生物老师的配合下,实验

生物人物总结

1、达尔文:英国人,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他出版了《物种起源》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 2、施莱登、施旺:德国人,细胞学说建立者。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维萨里: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4、比夏:法国人,他指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5、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6、列文虎克:荷兰人,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多种不同形态的细胞。 7、耐格里:德国人,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8、维尔肖:德国人,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从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10、贝尔纳:法国人。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11、坎农:美国人,提出了“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12、沃泰默:法国人,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13、斯他林、贝利斯:英国人,发现了促胰液素。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 14、詹森:丹麦人,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15、拜尔:匈牙利人,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16、温特:美籍荷兰人,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 17、高斯:通过实验发现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18、林德曼:美国人,发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 19、道尔顿:英国人,提出最初的原子量表。系统阐述了原子论学说。是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20、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21、桑格: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2、巴斯德:法国人,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23、毕希纳:德国人,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24、萨克斯: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的生长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细胞分裂;提出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 25、恩格尔曼:美国人,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高考必备物理·化学·生物伟人及其成就总结

高中物理名人成就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 论证重物体不会比轻物体下落得快; 2、英国科学家牛顿 1683年,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1687年,发表万有引力定律; 3、17世纪,伽利略理想实验法指出: 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4、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 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5、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提出开普勒三定律; 6、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 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7、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1803-1853) 发现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多普勒效应。 8、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微粒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布朗运动。 9、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10、1752年,富兰克林 过风筝实验验证闪电是电的一种形式,把天电与地电统一起来,并发明避雷针。 11、1826年德国物理学家欧姆(1787-1854) 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 12、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 大多数金属在温度降到某一值时,都会出现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超导现象。 13、1841~1842年焦耳和楞次 先后各自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 14、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 电流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的效应,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15、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 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6、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 17、1834年,楞次 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 18、1832年,亨利 发现自感现象。 19、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 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20、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 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高中生物学家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学家的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史记载了高中主要生物事件和重要生物学家的事迹。高中生物课本出现的生物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学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一涉及内容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

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学史总结:必修二涉及内容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22、萨顿: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学生能 够亲身体验生物知识的应用,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酵母呼吸作用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研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水溶液 和酵母悬浮液,测量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数量。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酵母菌的活跃度与二氧化碳生成的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生物呼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昆虫的光反应实验 这个实验让学生研究昆虫如何利用光反应来确定方向。学生可以选择不同颜色 的纸,制作成一个光源图片,然后将瓢虫或其他昆虫置于实验设备中。通过观察昆虫移动的方向及其与纸的距离,学生可以了解昆虫如何利用光反应来判断光源的方向。这个实验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昆虫行为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三、细胞分裂实验 这个实验旨在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在不同阶段的分裂过程。学生可以选择洋葱 的根尖组织作为实验材料,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核分裂的各个阶段。通过实验结果,学生可以加深对细胞分裂的理解,同时掌握观察技巧和数据记录的方法。 四、果蝇遗传实验 这个实验可用来了解果蝇的遗传规律。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果蝇品种,通过交 配实验来观察某种特征(如眼色或翅脉形状)的遗传规律。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加深对遗传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科学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光合作用实验 这个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学生可以使用水蕨或其他植物,将其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光合作用速率的变化。通过实验结果,学生能够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并学习到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方法。 总结而言,高中生物实验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以 上提到的几个实验只是众多实验中的一小部分,希望能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促进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通过实验的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生物学原理,并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实验总结篇(一):高中生物实验知识总结 实验一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 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 + 6O2 +6H2O6 →CO2 + 12H2O +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 → 2C2H5OH + 2CO2 +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实验四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2)换高倍镜下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 考点提示 (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报5篇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报5篇 2021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报1 本学期在学校各级领导及科学教师的关心、配合下,学校实验室管理工作这一块取得了一些成绩。在某些方面可以说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实验的管理员个人来说,也在从思想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些方面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努力做到了使管理和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提高了学生诸多方面的素质。现将本学期实验室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有了一定的提高。 其次,本人努力工作,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管好实验室。 这一学年,我们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了实验室的相关工作安排计划,以积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为学校的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尽责尽力。本学期实验室共完成学生实验23个,开展的学生实验效果好,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颇多;本学期学生实验开出率为100%,教师演示实验开出率为95%,我们实验室管理人员出色地完成了学校领导交给我们的教育、教学任务。 第三、规范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到帐册完备,手续齐全。 在实验室的工作中,我们实验室的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到已经到位,帐册资料也已经全部登记造册,为广大师生的实验开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了更加严格规范,在开展各种实验活动中,做到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小组实验,必须做到先实验通知单,再安排相关的实验活动。每一次的实验后都要的实验记录,有实验信息反馈和意见。对于承购的实验用品,做到先打购物申请和计划,再进行采购,并按照财务制度进行,新物品进入实验室后,马上进行验收,并登记造册,入室入柜,进行入专项管理程序。对于破损

物品,有记录、赔偿登记,有当事人的鉴字和证明,报损后及时记入相关台帐,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第五、开源节流,用事实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同时,我们积极改进实验装置,设计方案,减少环境污染。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最为突出。实验室里进行改进的相关实验装置有十几种,这不仅提高了实验安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建立更多的环境保护意识。 当然,我们在做到实验室精、细、勤、俭的同时,也有工作不足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严格自己,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来严格自己,为全面提高三营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尽全体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应尽的责任。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也深感在不少方面还存在问题,反思一学期来的工作,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器材、资料的进出记录不及时,有时临时借用不记账且不按时归还,这样易造成丢失;另外,对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药品的危险程度的认识还有空白,特别是不少已失去说明书的仪器的使用要求,适用场所还要探究清楚;再有还要进一步发挥实验室的作用,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总之,本学期实验室为学生带来很大的帮助,它是学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学生喜爱的地方,我们深感实验室的重要,将重点建设好,让它发挥更大的效应。 2021高中生物实验总结汇报2 一、认真学习,不断提高 今年,实验人员认真学习了《山西省中学理科教学仪器设备配备目录》和《山西省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标准》,认真做好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制订好实验室工作规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制订好仪器设备和药品的订购工作,确保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生物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生物实验总结 生物实验总结篇(一):高中生物实验知识总结实验一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T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健那绿染液染色)T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 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实验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 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f2C2H5OH+2CO2+少量能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 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试验总结+人物总结超全超实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实验原理:DNA为绿色,RNA为红色。在真核生物中,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同时也含有少量的DNA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而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DNA为甲基绿色,RNA为吡啰红色。 实验二:物质鉴定 1.还原糖的检测 1) 材料的选取:含量高且为白色或近于白色的还原糖,如苹果、梨、白萝卜等。

2) 试剂:斐林试剂(甲液为0.1g/mL的NaOH溶液,乙液为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3) 步骤:取样液2mL于试管中,加入刚配的斐林试剂 1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水浴加热2min左右,观察颜色变化(白色→浅蓝色→砖红色)。 模拟尿糖的检测 1.取样:正常人的尿液和糖尿病患者的尿液。 2.检测方法: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班氏试剂或尿糖试纸。 3.结果:(用斐林试剂检测)试管内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未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是正常人的尿液。 4.分析: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正常人尿液中无还原糖,所以没有发生反应。

2.脂肪的检测 1) 材料的选取:含脂肪量越高的组织越好,如花生的子叶。 2) 步骤:试管中加样液2mL,加双缩脲试剂A液1mL,摇匀,加双缩尿试剂B液4滴,摇匀,观察颜色变化(紫色)。 考点提示: 1) 常见还原性糖与非还原性糖有哪些?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都是还原性糖,而淀粉、蔗糖、纤维素都是非还原性糖。 2) 进行还原性糖检测时,植物组织取材条件为何?

高中生物学史——人物事件总结

生物史上人物事件总结 (一)必修一部分 1、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 1543年维萨里:个体由器官构成 比夏:器官由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不相信显微镜 2、显微镜下的重大发现(1665年,列文·虎克) 观察木栓组织,发现细胞并命名——Cell 3、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旺建立细胞学说 4、1858年,魏尔肖修正了细胞学说(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5、19世纪末,欧文顿发现:凡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进入细胞. 6、1959年,罗伯特森实验: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8、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对鹰的消化研究 9、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10、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后才能发挥作用 1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提出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象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12、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脲酶是蛋白质) 13、切赫和奥特曼提出少数的RNA具有催化作用 14、1771年,英国普利斯特利—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和小鼠呼吸而变浊的空气 15、1779年,荷兰英格毫斯——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6、1845年,德国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光合作用时光能转化成化学能 17、1864年,德国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 18、1939年,美国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19、1948年,美国卡尔文——探明二氧化碳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途径(二)必修二部分 20、孟德尔,豌豆的杂交实验,两大遗传定律 2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命名为“基因”,并提出表现型和基因型 22、魏斯曼从理论上预测卵细胞核精子的形成过程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数目减半 23、1903年,萨顿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给下一代的 24、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5、18世纪英国道尔顿——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成为色盲患者的人 26、1928年,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转化因子”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18篇)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18篇)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18篇)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1 为期一个多月的考前培训终于结束了,我校由于校舍条件和实验设备的匮乏,在校领导大力支持和争取下,在初三所有教师支持下,鹿老师和我终于完成了对学生的培训。(可以轻松一下啦)根据一个多月以来学生做实验的实际情况和出现的问题,简单的总结一下这次培训中的心得体会。 一、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成绩不成正比。 并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动手能力就强,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一定很高,但是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强,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想不是做,在实验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在动手能力上有所提高。另外学生在实验中的创新思维培养也很重要,比如学生在叶片横切装片制作的过程中发现用镊子的'一头挑取标本,很容易制作成装片,而用镊子夹住标本会破坏叶片横切面的结构,同时不容易放在水滴当中。 二、办法总比困难多 虽然我校的条件较差,但是我建议明年七年级生物教师在办公室准备一台显微镜,可以邀请学生在课下随时练习。避免学生

在初三考试过程中突击。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 生物实验操作中,教师示范作用很重要,因此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生物实验技能,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由于观察不仔细,不认真,导致错误操作,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如显微镜观察中双眼观察,而不是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闭上;对光后,放入标本,显微镜镜筒下降时,眼睛注视物镜,而不是目镜。四、多找一些小助手 我校没有专职的实验员教师,所以实验准备的任务都落在了教师身上,教师可以培养一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做老师的助手,帮助教师摆放实验器材,培训一些小助手,先教会他们,然后再让学生教会学生。 五、每年在实验基地中种植一些菠菜为生物实验留用。 一个月以来身心疲惫,好好休息一下啦。 生物实验心得体会2 关于试验,首先要有严谨的科学精神,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 实事求是的严谨精神,科学探索志在求真,志在揭示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奥秘,这是一个理性和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使命。 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科学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是作为整体探索自然与自身奥秘的历史性进程,它需要我们在时代的课题面前协同努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前赴后继。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超级详细)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 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原理: 1、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RNA大部分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对DNA亲和力强,使DNA显现出绿色,而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强,使RNA呈现出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的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盐酸的作用 ①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4、0.9%的NaCl溶液作用: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的形态 二、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三、材料用具: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也可用其他动物或植物细胞代替,如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大烧杯、小烧杯、温度计、滴管、消毒牙签、载玻片、盖玻片、铁架台、石棉网、火柴、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取A 液20mL,B液80mL配成染色剂,使用时现配。A液:取吡罗红甲基绿粉1g,加入100mL

蒸馏水中溶解,放入棕色瓶中备用。B液:取乙酸钠16.4g,用蒸馏水溶解至1000mL。取乙酸12mL,用蒸馏水稀释至1000mL。取稀释的乙酸钠溶液30mL和乙酸20mL,加蒸馏水50mL,配成pH为4.8的溶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1、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 ①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②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把牙签 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上述载玻片上的液滴中涂抹几下。 点燃酒精灯,将涂有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烘干。(固定细胞) 2、水解 ①在小烧杯中加入30mL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小烧杯中。 ②在大烧杯中加入30℃温水。 ③将盛有盐酸和载玻片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中保温5min。 3、冲洗涂片 用蒸馏水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4、染色 ①用吸水纸吸去载玻片上的水分。 ②将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滴2滴在载玻片上,染色5min。 ③吸去多余染色剂,盖上盖玻片。 5、观察 ①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将物像调节清晰。 ②换用高倍物镜观察:调节细准焦螺旋,观察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 高中新教材中编入了许多有关生物科学发展史的内容。那么,为生物科学做出了伟大贡献的生物科学家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高中生物课本科学家总结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一 (一)与细胞有关的科学家 1、虎克: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维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7、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8、斯帕兰札尼: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0、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1、毕希纳: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2、萨姆纳: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3、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14、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15、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16、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17、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18、卡尔文及其合作者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 高中生物科学家:必修二 (五)遗传方面的科学家 19、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20、约翰逊: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21、魏斯曼: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有关高一生物实验教学总结5篇

有关高一生物实验教学总结5篇 高一生物实验教学总结(精选篇1)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为新一轮课程实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我校新课程实施已半个多学期,在这过程中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种种酸甜苦辣,下面就谈谈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心得与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本着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思想,教学中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全组教师参与式的研讨,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加强集体备课,取得共识,发挥群体效应,全面挖掘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间互相听课,课后及时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通过听课、交谈等途径将教师一些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梳理、小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得教学方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 2、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每章节由章首页、若干节、本节小结和自我检测四个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究、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每节课均以“问题探究”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景、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或展示图片等手段,发挥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对正文中的“资料分析”(或资料收集和分析)和“思考与讨论”多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讨

高中生物必修三及选修三试验总结

必修三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酸碱缓冲液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二、实验材料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 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 (盛于滴瓶中)、 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三、实验步骤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测试起始的PH值,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 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选两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其目的分别是: 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使用的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生物高中实验教学总结优秀(通用19篇)

生物高中实验教学总结优秀(通用19篇) 生物高中实验教学总结优秀篇1 高二生物教材下册,在编写上更注重了学生的观察实验教学,而且增加了讨论、调查和游戏。针对过去教科书比较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根据新教材精神,大力强化探究性学习,安排了较多的各类学习活动,如探究、讨论、阅读、观察、实验、实习、制作、解读、设计等。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倡导探究性学习。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我们研究制定了详细的实验计划,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新课标规定的实验教学目标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来进行实验教学,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生物实验。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初步形成了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 通过半年来的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与其他同学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书资料及其它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了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了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了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总结大全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4)观察颜色深的材料,视野应适当调亮,反之则应适当调暗。 2.显微镜下细胞数目的两种计算方法 若视野中的细胞为单行,计算时只考虑长度和宽度;若视野中充满细胞,计算时则要考虑面积的变化。 (1)若视野中为一行细胞,高倍镜下细胞数量与低倍镜下细胞数量之比等于其放大倍数之比的倒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