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滨海县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周世益

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文化就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唤醒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厚实感,同时也为学校的价值追求匡定了方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互动过程,需要一大批的文化建设使者,于是,校长、教师、学生因相互的共存性,而成为学校中的文化使者,共同承担起师生精神家园建设的重任。师生精神家园是什么?简单地讲,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培植的道德、观念、价值等取向、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治学严谨,人文关怀,艺术品位,审美感动,创新激情,儒雅风范,诗性世界,理想追求,健康精神……构成了师生共同精神家园。所以,对校园文化的管理,从本质上看就是用文化引领,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教育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教育性,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校园成为家园,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一、塑造校园价值观文化,实现对师生的精神引领

校园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校园文化管理就是要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建立和实施共同愿景。“愿景”包含两层意思,即愿望与远景。愿景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图像、价值观,以及达到的目的和完成使命的途径。愿景是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而非外加的或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根

基,共同价值观是愿景的灵魂。学校的共同愿景是规范教育行为、凝聚力量、唤起希望、激发内动力,是引领学校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二、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保障管理规范有序

规范教学管理,通过教学常规、学生常规的养成督查,形成师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倡师生的合作精神,教学制度文化对师生的作用是非常直接、具体和明确的。这些制度给师生的言行以必要的导向、约束和规范,促使师生养成自觉的良好行为方式,以良好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正常的校园生活秩序为基础,保证学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发展,并促成一种激励机制,激发师生积极进取。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规范作用,健全的、科学的、合理的体制和制度,能合理划分学校各级组织的职能,明确工作程序和要求,明晰责任归属,实现学校资源的各要素有效配臵。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决策执行的质量和效率,切实提高决策执行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我校在教学管理中将进行教学调研、外出培训、学习的制度、随堂课考核办法以及校骨干教师的评选制度等,为所有的教职员工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学校的制度文化弥漫在校园,以文化的魅力去影响教师和学生,最终使之内化为师生的素质,从而使师生的思想得到提升,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行为得到规范,素质得到提高。

三、打造校园精神文化,让师生心有所归

学校文化管理是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诉诸于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因此,建设精神家园,让师生视学校为自己的“家”,视自己为“大家庭”的一员,才能使师生具有归属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师生对学校的依恋度,进而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以归属感、相互尊重的价值环境、融洽关爱的心灵空间为基本特征的精神家园,是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1.让教师心情舒畅地工作

众所周知,一些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一位教师对去学校上班视若畏途,对与学生交流充满恐惧,其工作效率可想而

知。校长的使命,就是要将学校打造成为教师生活上的“心安之所”、教师工作上的用武之地、教师心灵的“诗意般栖居之地”。这就要求校长要坦城待人,时时刻刻都要顾及被管理者的内心感受,平等、公平、公正地对待学校的每一位成员。学校管理者是师生的服务员,校长应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做教师的知心朋友。

2.让教师心甘情愿地把该做的事做好

要心甘情愿地把该做的事做好,就要有发自内心的责任心与幸福感。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生活又是相对单调、清苦的。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教师的幸福感源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源于家长和社会的信任,源于同事间相濡以沫的心灵沟通。当然,校长的理解与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校长要善于跳出教育视野,给教师讲述人生的哲理,抒发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引导教师建立豁达、积极的生活态度。理念的改变是需要不断强化、不断体悟的,为此,我们要向全体教职工提出“人生最大的需求就是被需求”、“每一天的心情决定人的生命质量”、“每个人都在为组织工作,同时也是为自己工作”等教育理念,并将其制作成标语牌悬挂在校园各处的显眼位臵。

3.让教师心平气和地处理好各种矛盾

书香校园、和谐校园是我校的特色与品牌。我们强调求同存异,努力让不同个体和群体根据自身条件,充分发挥所长,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校园里的每位成员都应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不仅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容忍别人的缺点。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相互轻视、相互攀比的陋习,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学科壁垒,多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努力做综合型、研究型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校长要充分尊重教师,让教师享有真正的自主权,鼓励教师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如能做到这些,让共性与个性齐飞,教师就能心平气和地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各得其所,各有所属。

4.让教师心存高远地规划专业发展

让教师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可以说,

从一名“教书匠”成长为教育专家、学者型教师,是每一位教师的梦想。对于校长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创建一个学习型组织,努力提高教师的学习内驱力,形成一种以学习为荣、人人争当名师的浓厚的学习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很多,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认识到,校本教研、“草根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沃土和捷径。实际上,让刚刚跨出大学校门的新手立即成为教育专家、让新教师马上成为学者型教师是不现实的,但首先要让新教师成为一位合格的“教书匠”,懂得教育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基本模式。在备课组中,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促,可以使年轻教师大大缩短适应期,迅速成长、迅速提高,尽早成为教学能手。这是新教师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必然途径。

5.让教师心存善意地看待学生的言行

教师能够心存善意地看待学生的言行,主要源于校长的宽容与感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用宽容之心对待教师,是校长必备的精神素质,是密切干群关系的良方。校长既是学校的“一把手”,同时也是学校矛盾的汇聚点。当教职工有怨气和意见时,校长很容易成为倾诉对象、宣泄对象,甚至是出气筒。对此,校长如能对事冷静分析、对人宽容大度,当改则改,就一定能得到教师的谅解、信任和拥护,就一定能够创造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这或许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宽容产生的道德上的震动比责罚产生的要强烈得多”吧。

四、构建领导行为文化,提高管理有效性

实施学校文化管理,必须转变学校领导行为。学校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以此实现组织目标,并在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进一步实现人的发展。学校文化管理中,领导者应该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自觉转变领导行为。领导行为的转变是以领导观念的转变为前提的。学校文化管理中的领导者,首先要转变重事轻人、重权术轻品德、重他律轻自律、重控制轻激励、重效率轻价值等观念,为自觉转变领导行为奠定基础。

1.强化校长的领导责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国家把整个学校交给你,要你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校长应该是一个用心专一和用心良苦的“理想守望者”。学校发展,关键在校长的责任心。校长既是学校管理目标的提出者,也是实现目标的组织者,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作风、业务能力、个人修养等素质在对学校管理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是决定管理成败的关键因素。校长必须以责任为基础,以卓有成效为目标,致力于带领整个组织或者团队,穿过不确定性的海洋走向成功的彼岸。

2.找准定位是目标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时间花用在什么地方。他们所能控制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会有系统地工作,来善用这有限的时间。如何在大家都行走的时间长度中找到宽度?作为教学管理者,工作极为繁忙,常常没有时间读书,那么一定要读经典的书。而读好书一定要反刍,要结合自身的实践反复验证、反复咀嚼,这样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阅历的增加、能力的提升、胸怀的宽广,收获将更大。有效的校长要善于利用“长处”,包括自己的长处,上级的长处、同事的长处和下属的长处。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有利形势,做我们想做或者能做的事。不要把工作建立在自己的短处上,也绝不会去做自己做不了的事。

3.落实规划永远比制定计划重要

管理有了标准,落实才是硬道理。分析教师们的各自特长,我们为每位老师量身定做了发展规划,此规划依托彼规划,目的是使老师们在研究中成长,以推动学校的发展。擅长语言表达的老师,研究讲读课;喜爱写作的老师,研究作文教学;对阅读有经验的老师,研究阅读教学。态度决定一切,当老师们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兴趣被点燃时,其创造力是巨大的。当然这里也蕴涵着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情怀。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

文化是无形的,但文化管理是有形的。加强文化引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助推器,是学校管理理念变革的要求,是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呼唤,是学校师生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构建师生共同精神家园的有力保障。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山西国学大讲堂”上的演讲(上) (2008年3月22日) 贾陆英非常感谢,我讲的题目来自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有四项任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四项任务之一。我讲三个问题: ! f& i& b+ h# a* ]! R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是从什

么是文化来说起,文化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含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人类在发展中走向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把“人文”和“化成天下”联系在一起,就是“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通过传授圣人之教,使人们懂得道德礼仪,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又吸收和借鉴了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成果。广义的文化,它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比如我们吃饭,叫食文化;喝酒,有酒文化;饮茶,有茶文化。我们各式各样的建筑里面都有文化。从狭义来讲,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使用文化这个词,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 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把中华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国学,这是不全面的,它包含两个大部分的内容,第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我们的前人把它概括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第二部分就是现、当代文化,它其中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指五四运动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的文化,再一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凝练学校文化气质,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凝练学校文化气质,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 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之“育”,确实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心灵纯净,使人胸襟开阔,使人自觉追求美好的生命历程。因此,学校就应当营造一种文化和氛围,让全校师生享受工作,享受学习,让学校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纵观教育发展史与众多学校发展的个案,大家不难发现,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正是其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的体现,也是其长盛不衰的秘密。文化的个性和品位决定着学校的个性和品位。 在当前,“人本”“和谐”等管理理念已经成为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这必须引发学校管理者的关注,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中,追求学校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校内管理者与学校师生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和谐。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校的文化,用文化凝聚师生人心,激发师生上进,发挥师生聪明才智,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最终将学校构建成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提炼精神――建构学校的文化内涵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以高

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良好的学校精神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更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并且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成为师生员工生命幸福的一种追求。 很多专家提出,现代人之所以生命没有幸福感,生活漫无目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信仰与追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必须塑造、凝练学校的精神,给师生员工一种对于幸福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把学校精神融入他们的生命,渗入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理想与信念。 在学校,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可以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对于学生的责任可以引申到关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高度,从而可以激发教师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学生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等素养可以引申到促进人类进步的高度;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可以引申到关乎学校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师生员工礼貌的行为、高雅的举止可以引申到社会人素养提升的高度……这些与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旦提升到一定的社会高度,就可能激发他们高度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对于社会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重塑信仰,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生命的幸福感;一旦他们有了信仰,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那么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将会成倍地提高。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只有读了这种作品,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生中宝贵的的东西,那不是学校课本里告诉你的扯淡这个那个主义,也不是畅销作家告诉你的爱情,而是你的,建立在你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精神家园。那比许多事情都要重要,也许,只有读这种好书,才能让我们摆脱腐朽的教育,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我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太多的人生启发。 书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次,《我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向严肃的高贵。也许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第三,读过此书,相信你对艺术的精神内核会有更深的理解。 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说明

西峰初中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报告 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巢湖市文明办的指导下,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动力,遵循依法治校、以德育人的办学理念,切实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逐步树立起合作、进取、清雅、诚信的优良校风。回顾一年来工作情况,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校做好工作的保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从思想建设入手。 1.强化理论学习。党支部利用每周教职工大会,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规范》、《小学生守则》、《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2.开展读书活动。新学期伊始,我校党支部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成立了以校委会成员为中心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小组。第一次校委会就以《弟子规》的诵读拉开了序幕。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我校党支部在教职工中开展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没有经验,只能探索,于是我们组织教师,从“孝亲”做起,从诵读《弟子规》入手,观看市教育局传统文化学习实况。通过此次活动,全校教师的身心得到了传统文化的洗礼,思想境界得到了提升,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 二、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召开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对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学校党支部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结合喜迎“中秋佳节”,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校师生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爱国情感,提高科学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举办《同唱一首歌,建设好家园》活动,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体教职工对祖国的热爱,牢固树立了“三个离不开”思想,增强了对“四个认同”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从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做起,从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做起,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浓厚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突出实践特色,确保主题教育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为扎实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 三、创设文化氛围 学校是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 1.以班团队活动为主渠道,营造文化创建氛围。召开以“诚信”教育为主题的班会。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不断培养师生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同时,也营造了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2.以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创文明活动为基点,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的主题。积极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传统工程。学校少先队组织带领广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学雷锋、树新风”的活动中,积极参加了社区“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并在校园内开展读雷锋书籍和讲新时代雷锋故事的活动,同学们通过他们的故事和事迹来说明新时代的小学生仍然能够发扬雷锋精神,能够传承雷锋精神。 四、推进依法治校,确保稳定安全 1.发扬民主,完善制度。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XX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XX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 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 木之本。 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

共有精神家园_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2009/4 96  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尹世尤 沈其新 摘 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决策,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根本举措和现实选择。 关键词:精神家园;民族凝聚力;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4-096-02 作 者:尹世尤,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生;沈其新,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2 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在地包涵着三个层次:民族整体对民 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命题,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着力点。 一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民 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包括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进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又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 等基础实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①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 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中华民族凝 聚力作为我国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断发展、 增强的外在表现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繁荣、昌盛。 雄厚的综合国力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现实基础。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自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国家由于其雄厚的国力而萌生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元”之所以能够聚合为“一体”,并且长盛不衰,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威力。这种强大威力来自于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于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雄踞亚洲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数千年。其超强的综合国力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可比拟的。超强的综合国力对内满足了国民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国内问题;对外使我们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从而激发了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使国内各民族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国家和民族长期的独立、团结和统一。孙中山先生曾对此评述道:“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所处的地位比现在的列强象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还要高得多。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中的独强。我们祖宗从前已经达到了那个地位,说到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我从前已经讲过了,就是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 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③ 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话,同样强调了民族精神之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也只有以这种精神唤起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从现实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它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就越大。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对其成员和国民的吸引力就越大,民族的凝聚力自然越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空前释放。而这种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就像粘合剂一样,使中华民族整体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使其成员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精神力量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贯穿于综合国力的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仁川镇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2年1月—2014年12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试行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县教育局《磐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办学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更好地引导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学校,特制定《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仁川初中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及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磐安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开展“党风廉政”“作风建设”活动等为契机,以学校发展为主体,以创新和特色为突破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学校现状的系统分析和诊断,确定今后三年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及相应策略措施,进一步深化学校制度改革,丰富学校内涵,更好地促进学校自主、科学、和谐、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的发展,是构筑师生和谐成长的幸福家园,使每位学生都发展,使每位家长都满意。 第二部分 发展背景及基础分析 一、学校概况 1.历史传统: 磐安县仁川镇初级中学位于仁川镇柳坡村,她的前身是仁川公社中心小学(校址在黄余田村),1984年初中小学分开,定名为“磐安县仁川乡初级中学”,座北朝南,前临好溪河,风景秀丽,青山秀水环绕着校园。学校由原来天网初中并入,随着布局调整,2005年双峰乡初中并入仁川镇中。学校本着“使每个学生都发展,使每位家长都满意”的办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工作总结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工作总结 新城子乡小学现有学生900人,教师124人,有中心小学1所,村小5所,47个班级。学生分散居住在4个乡镇的26个村。学生中有农民工子女近百人,来自全国10个省和自治区。学生来源复杂,6所学校全是平房,校舍老旧,即将搬迁新址。目前是全区办学条件最艰苦的农村小学之一。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来,我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新区成立3周年为契机,加强了学生基础道德建设,努力向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安全校园的目标迈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结合2011年上半年德育工作,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1.深化爱祖国、爱家乡教育活动。2011年,我校深入宣传改革开放30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沈北新区成立两年多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增强了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学校分别举行了“知沈北爱家乡”知识竞赛和“知沈北爱家乡”中队会评比。暑假期间,举行了全乡小学生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活动。 2.开展“十要十不要”的宣传教育活动。各校强化德育常规管理工作,在校园环境、室内环境、校园文化、课堂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整改。利用升旗仪式时间,集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板报公布了“十要十不要”内容。把“十要十不要”细化到对学生的综合评定、评优评先和流动红旗评比的条件中,树立学生中的典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在李殿忠校长的亲自指导下,由德育处王艳霞老师主编的《弟子规》校本课程,参考了大量资料,对《弟子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使之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目前的德育工作形势。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李雪副校长还会同学校德育处编写了《弟子规校本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校以传授《弟子规》为平台,每周一节,以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心灵塑造为宗旨,从习惯抓起,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

“守望精神家园”材料作文升格示例

“守望精神家园”材料作文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如果你去印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公路特别破旧,最好的路都赶不上我们的二级公路,但只要你沿着公路走,每隔数公里你就会发现一座华丽的教堂,其华丽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一位旅行者问当地的居民,你们这里教堂如此华丽,公路却如此破旧,你们就不能把那些建教堂的钱用来修公路吗?居民答道,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含意,从任意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完全采用客观叙述方式,没有对材料的意蕴和倾向作出任何提示,审题难度较大。学生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就必须认真分析旅行者和印度居民的对话,辩证地看待信仰和财富的关系。如能辩证统一地提出既要坚守信仰又要积极创造财富的观点,可以视为最佳立意。学生只要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着眼于信仰与财富的关系,可以强调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守精神家园的的主张;也可以主张摒弃虚无的追求,自主创造现实的幸福。再比如,着眼于信仰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可以侧重论述内涵的重要,而否定华丽的形式。 范文展示 我们守望的精神家园 在现实世界里行走,我们看到钢筋混凝土叠起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华灯高照的城市里,霓虹闪烁的马路上驰骋着一辆辆熠熠生光的跑车。过往着一个个浓墨重彩的行人。光鲜的跑车里是近似于发疯而又狰狞的司机,匆匆的行人中尽是些脸上被化妆品遮盖得毫无血色的躯壳。那些或狰狞或苍白的躯体里,隐藏的是麻木、迷惘,还是冷漠?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何时夺去了我们守望的精神家园?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无意间在布满灰尘的木柜中发现了多本已微微泛黄的书籍,全都是些诗词文言诵读之书,童年情怀,固执的挤上前来…… 轻触着书页,感受着沁染了生命的书香,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为中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 经典诗篇,寄寓了古人的悲欢离合,豪情壮志,那一颗颗急切的报国之心,从文字书本中 溢出。我羡慕读书人的理想,羡慕才子们的饱经诗书,羡慕陶渊明的远离官场,与世无争,尽享田园的闲逸我效仿他们,向他们学习,书本中的知识道理,在我心中扎根发芽。 我喜欢阅读古人的故事,特别是《成语故事》,小时候,我不明白书中的内容和意思,因此我常以书中的插图取乐;再大一些时,我识字了,知道了故事的内容,但仍不能懂之 道理,可笑的是,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会去翻看它,看到书中的人物比我还悲惨,我心 里就好受了些;现在,我会与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同伤悲,他们常使我热泪盈眶,我从中 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理想。 如果说故事使我成长,那么《诗经》则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我喜欢李清照的词, 她在词里吟唱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宋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心绪复杂,国难家变的南宋人 的泪,而是超越了时代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和时空的亘古不变的感受,和独自疗伤的泪水。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透露出她的悲苦;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透露出自己的青春易逝, 她的感慨,若即若离,让我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在历经风雨之后,逐渐由衰败转向富强,但中华之经典,陪伴我们走过一个 又一个朝代,它就像是一个精神家园,其内布满了中国风,撑起人民不倒的雄姿。 良辰美景奈何天,纵四季流转,中华经典,陪我一起走过好时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精神文明建设 与 文化

专题一.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 A 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文化遗产 1.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为什么耍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1)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亲和力和凝聚力。(3)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5)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或:建设和谐文化等)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呈现出多元和谐发展的局面。 4.、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这说明了什么? 世界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这些文化习俗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事实。 5.在文化交往过程中。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我们应该怎么做? (1)应该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2)要以开放的心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提高对其他文化的鉴赏力,批判地吸取,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长处。(3)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我们千万不能迷失了自己,不能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而要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4)在交往时,寻找能联结双方的相似点,探索有效的沟通方法,做到不卑不亢,以礼相待等。 6.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文化观? (1)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客观平等地对待不同文化,既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价值,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2)任何民族文化的精华都是全世界的,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尊重珍惜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体现了全球意识,开放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 7.针对互办文化年设计一个活动主题、方式、标语。 (1)主题:文化交流与中学生等。(2)方式:主题班会、主题黑板报、手抄报、文艺表演等。(3)标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构建和谐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等。 8.我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举办各种“文化年”活动的意义有哪些?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2)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3)促进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加强国际合作。(4)有利于我们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5)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9.近几年来。在世界不少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中国热”“汉语热”,这表明了什么? (1)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2)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3)表明了人类文明史是一部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与创新的历史,文明的多样性体现了全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4)我国的文化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要博采各国之所长,广泛地吸收不同的文明成果。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 共同的文化根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其自身的既有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坚持和发展了尊道厚德、义利兼顾、乐群贵和、和而不同、勤俭自强、诚信敬业、经世致用、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而且表明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中华民族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依托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崇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以骄傲、乐观的态度展望它的发展前景,通过挖

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共同的时代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当今中国社会形成追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在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过程中,必须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成至关重要的创新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价值目标犹如明亮的灯塔,它不仅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而且点燃中华民族奋斗的希望。共同的价值目标可以使中华民族摆脱发展的盲目性,可以使中华民族坚定不移地面向未来。中华民族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滨海县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周世益 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文化就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唤醒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厚实感,同时也为学校的价值追求匡定了方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互动过程,需要一大批的文化建设使者,于是,校长、教师、学生因相互的共存性,而成为学校中的文化使者,共同承担起师生精神家园建设的重任。师生精神家园是什么?简单地讲,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培植的道德、观念、价值等取向、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治学严谨,人文关怀,艺术品位,审美感动,创新激情,儒雅风范,诗性世界,理想追求,健康精神……构成了师生共同精神家园。所以,对校园文化的管理,从本质上看就是用文化引领,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教育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教育性,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校园成为家园,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一、塑造校园价值观文化,实现对师生的精神引领 校园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校园文化管理就是要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建立和实施共同愿景。“愿景”包含两层意思,即愿望与远景。愿景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图像、价值观,以及达到的目的和完成使命的途径。愿景是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而非外加的或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根

我的精神家园

文学院汉教三班 222009308011193 周一涵 我的精神家园 最近,我的精神,或者说心情,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累。 最近,头发干枯分叉,一直掉一直掉。在寝室洗澡时我总是冷冷地看着手中一把一把的头发,黑黑的,湿漉漉的,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长时间的吹拉烫染已经让它的健康严重受损,纵然是一点点的高温与热风也足以让它溃不成军。 每个早上都想懒床,每个晚上都很烦躁,不想睡觉。觉得自己抑郁太久,快要长出苔斑。疲倦。不安。难过。悲观。阴暗。潮湿。害怕阳光。我跳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灵陷阱里,无法自拔。 这就是累,不是那种跑完八百米后身体上淋漓尽致的疲惫,而是隐隐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寸缝隙,让你无所适从——大或小。好或坏。生或死。温暖或寒冷。信任或背叛。未来的或逝去的。握在手里的或丢弃的。可我,我总偏爱后者。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在回忆。回忆大一时刚刚来到西大的欣喜与茫然,回忆大二时初识人生真理的成就与怅然。 的确,在西大经历了太多,爱情的分分合合,友情的吵吵闹闹,亲情甜甜淡淡,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活就是堆积木,成功了幸福了就越

来越高,只是某一天,高到某一境界,突然崩塌,那种摧拉枯朽的力量,我真的有点承受不来。 拉扯时光的轴,旧时光瞬间褶皱,充满棱角,饱和泛黄,我两年的大学时光终于也磨成了一张薄薄的,旧旧的,皱皱的,泛黄的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飘落在西大许许多多的角落。 这许许多多的角落,我都把它们深埋在西大的操场里。因为每当我“累”的时候,我就会一个人去操场上静静地坐着。一运,二运,三运,四运,只要能进去的,都可以。我已经数不清,在西大操场上熬过多少个不快乐的心情,也数不清我在这里留下多少个脚印——或深或浅的脚印,或快或慢的脚印,再也无法印刻的脚印——就像我再也无法复制的旧时光。 有时候,时间的苍白感只是一瞬间的事。 还好,西大有这么多明亮辽阔的操场陪着我度过我的大学时光。 雨天。飘雨的操场,略显青涩,没有多少人来看望它,冷冷清清的,她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眼睛里堆满了泪水却不敢有一句怨言。这个时候,我会一个人撑着一把伞,沿着塑胶跑道和她一起散步,陪她一起感受下雨的温度。这样走着走着,我心中的“累”也会随着雨停而停。 晴天。放晴的操场,是一只猫,一只神情安详的老猫,要不然它怎么能这么享受地陪我一起坐在这里的草坪上,静静地晒着太阳,感受阳光洒满我们全身再慢慢蒸发的热度。

3篇2020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3篇2020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事迹材料有一种爱叫奉献,有一种付出,不需要回报,有一种胸怀,她博大而无私,一位43岁的山村农家女,用她朴实而感人的事迹,一遍遍地感动着、冲击着众多熟悉她的和不熟悉她的乡亲们。年,她被评为精神礼貌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做为儿媳、女儿,我要尽可能的让老人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是家里的长女,也是婆家的长媳,虽说在农村,一般是嫁出的- 女儿不养娘家的爹妈,可在的词典里,却根本就没有这个词,她说:谁的爹妈都是爹妈,哪个爹妈也不容易,娘家的爹妈我要好好孝顺,公公婆婆我也要养好。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两家老人年纪都不小了,身体也不太好,遇有重活,她总是先帮老人干好,再忙自己的,两家老人的眼力都不怎样好,所以那些缝缝补补的活,她全承网担了。一到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便会看到很感人的一幕:两家老人聚到一家,老老少少一大家子在一齐共度节日。有了这个好儿媳,好女儿,两家老人总是乐得合不拢嘴,逢人便夸摊上个好孩子,真是上辈子积得德。 她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一位非亲非顾的孤寡老人。老人叫,今年65岁。从88年结婚到此刻,整整18个年头过去了,始终如一的照顾着他。老人不会做面饭,不管多忙多累,她总是要蒸好馒头、包好包子,给老人送过去,什么时候老人吃完了,她什么时候再做再送。逢年过节的时候,她会提前给老人做好节日的饭菜,然后再回家置办节日饭菜。换季了,她会及时的帮老人拆洗被褥、准备衣裳。当问及

她为什么要照顾一位非亲非顾的老人时,她笑笑,说:没觉着有什么个性的,只是觉得就应尽点义务、尽点心。她说,最初她是出于同情:老人的身世特可怜,父亲死得早,母亲被族人所逼只得改嫁,才只有十几岁的他固执的不肯跟随母亲,一个人孤苦伶仃,苦了一辈子。问及以后的打算,她不假思索地说:我想我会一向照顾下去的,因为风风雨雨几十年,他已经成为了我的另一位长辈,照顾他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2020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乌申斯基以前说过:教师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他的事业从表面来看虽然平凡,却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业之一。岁月无情,十几个春秋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任思绪如何穿越时间的老城,我的眼前浮现的除了学生还是学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潮涨潮涌,记忆也让我的生命又一次隆重阅兵。 一、春风化雨育桃李,乐为春蚕吐长丝 教师的工作是用爱说话的,然而我们都明白师爱不是一首诗,不是一支歌,更不是豪迈的誓言。它是教育工作者用点点滴滴的心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筑起的一座丰碑,也是一个教师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写照。十几年来,我做过科任,班主任,直到此刻成为教导主任,我和我的同事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家乡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记得在做班主任时,我交过一个叫MM的学生,父亲因病早早的离开了他,为了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三人谈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三人谈 发布时间: 2007-11-15 08:33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演讲人:叶朗 叶朗,1938年10月生,浙江衢州 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 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 学专业,l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 大学哲学系主任,l995年至2001年 同时兼任宗教学系主任。现为北京大 学艺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评 议组)召集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 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中国美学 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现代美 学体系》、《胸中之竹》等。 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的一个崇高理想是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面临着一个多元的文明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人类的文明都是多元共存的格局,而不是一元独存的格局。这种多元文明共存的格局必然带来文化的差异。一方面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文化的差异,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这两方面的差异,往往纠结在一起,显出异常复杂的态势。这种文化的差异,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又往往引发地区矛盾和冲突,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解决这个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从多方面做工作。 从一个方面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族的特殊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尊重文明和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提倡文明和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明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要尊重他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