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仁川镇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2年1月—2014年12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试行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县教育局《磐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办学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更好地引导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学校,特制定《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仁川初中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及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磐安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开展“党风廉政”“作风建设”活动等为契机,以学校发展为主体,以创新和特色为突破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学校现状的系统分析和诊断,确定今后三年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及相应策略措施,进一步深化学校制度改革,丰富学校内涵,更好地促进学校自主、科学、和谐、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的发展,是构筑师生和谐成长的幸福家园,使每位学生都发展,使每位家长都满意。

第二部分

发展背景及基础分析

一、学校概况

1.历史传统:

磐安县仁川镇初级中学位于仁川镇柳坡村,她的前身是仁川公社中心小学(校址在黄余田村),1984年初中小学分开,定名为“磐安县仁川乡初级中学”,座北朝南,前临好溪河,风景秀丽,青山秀水环绕着校园。学校由原来天网初中并入,随着布局调整,2005年双峰乡初中并入仁川镇中。学校本着“使每个学生都发展,使每位家长都满意”的办

学宗旨。全体师生将努力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把仁川初中办成一所有农村特色的初级中学。

2.生源基础:

目前学校有9个教学班,学生396名,其中住校生354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于仁川镇和双峰乡,仁川镇由于区域、经济原因,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就学教育普遍不够重视。而对教育重视的家长,其子女从小学开始就进城就学,或者小学升初中之际转到县城学校就读。而且现在在校就读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是留守儿童,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带的,父母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可以说近乎为零。这批学生是学校里最难管理的学生,成绩普遍落后。从总体上来讲双峰学生基础优于仁川的学生。近几年来,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学校整体生源呈下降趋势。

3.师资水平:

目前,学校有在编教职工33名,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3人,其他职称9人。我校教师素质存在着很大差异,高级教师对其他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缺乏在界内具有一定名气的教师,没有县教坛新秀、县骨干教师,教师结构不均衡,从年龄上看绝大部分老师是70后,年轻教师少,学校缺少闯劲和活力。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而且地处磐安县最边缘地区,思想上缺乏上进心,认为自己所处的环境再差也差不到哪儿,缺乏危机意识,更缺乏上进心,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不小的压力。学科教师之间缺乏相互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制约学校艺术类的发展。

4.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9665平方米,建筑面积6641平方米,建有教学楼、男女宿舍楼、食堂、教师宿舍楼。学校现有图书室、校园音响、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生化实验室等。班班安装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学校最大硬件不足在于学校的操场,由于地理位置的局限,我校只有一个不足百米跑道的操场和一个篮球场,学生的活动空间严重不足。没有办法举办田径运动会,体育项目的开展也受到很大的制约。

5.管理水平:

学校实施“统一领导、分层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精细化分层管理模式。

学校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充分发挥教职工大会作用,让广大教师参与到管理中来,管理责权下放,管理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各中层管理岗位的工作积极性。学校管理中缺乏的是持之以恒的监督和反馈,缺乏管理的评价体系。现在的管理还处在制度化建设中,没有形成学校的文化管理氛围。

6.教学基础:

学校以“让每个学生都发展,让每位家长都满意”为宗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关注课堂教学效益、落实课后学生辅导。近年来,初三中考成绩频创佳绩,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体艺活动,在县艺术节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历史性的突破。从分年级教学基础来看,九年级优于八年级,八年级优于七年级。七年级学生的后进生面广,尖子生不优的情况比较明显。

7.特色创建:

学校特色项目初定为排球,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并通过学习女排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这一特色项目开展了近半年多的时间,现在学生排球垫球都能达到了基本要求,对排球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学校也开展了排球项目的达标检测活动。现在还缺乏的是文化精神层面的提炼。学校正着力推进着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发展优势

1.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完善。

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日趋健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教师创造性的工作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空间。学校的管理制度如《教师年度考核方案》《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等都在教职工大会上通过,得到了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2.教师队伍稳定。

学校现有教师中,高级教师2人。中级职称占大多数,近年来,有8位教师参加了省市县级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并结业。学校中有一大批教师扎根于仁川镇中,潜心教学,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着,做到以校为家。学校教师队伍稳定,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教学质量科研成果丰硕。

质量立校意识深入人心,我校根据农村学校特点,抓好基础学习,并开展教学改革,力求教学质量更进一层。数学教研组在2011年被评为县先进教研组,教学质量居安文片前列,这些年中考成绩屡创新高。教师队伍具备一定科研能力,课题申报年均二个以上,现已经有十多个课题获奖。论文获奖人均每年一篇以上,有多名教师在省市级中获奖。参加县英语、数学竞赛勇创佳绩,在乡下初中中名列前茅。

4.校园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

各级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我校的教育,加大了经费的投入,学校硬件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类功能专用教室及设施配套齐全,配备了实验室、音乐教室、电脑房等,并配备了学生生活基础设施如食堂、饮水机等,为我校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5.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近三年,学校通过多种渠道筹措了一百多万元资金用于办学条件改善:完成了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和教工宿舍的维修改造,校园环境面貌一新;新添了多媒体9套、计算机50台等教育教学设备添置,实现“班班进媒体、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办公”,新建了校园网络系统、校园网和QQ群,添置了音响设备、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添置了篮球架、健身器材、室外乒乓球桌等体育器材,建设了篮球、羽毛球等活动场地;更换了学生课桌、教室黑板,新添置了宣传窗、教室后刊出黑板的黑板、图书柜等。后勤管理制度逐步规范。学校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经费使用合理、科学、高效。认真做好校产管理工作,完善了校产管理制度和固定资产台帐,为教育教学提供较好的后勤保障。规范了学校食堂管理,认真执行物品配送制度,经费收支账目清晰,结算及时。合理安排食谱,师生伙食有了改善,通过了C级食堂的等级验收。重视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健全,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安全教育月、法制教育宣传周、师生紧急避险疏散演习、交通安全专题教育、传染病防控教育等活动有效落实。学校每年都被为安全工作合格单位,从未出现一例安全责任事故。

三、发展困难

1.学校管理机制有待创新。

如何使学校人性化柔性管理与制度化刚性管理相得益彰;如何处理好各科室与年级部的关系,发挥好双方的最大效能;如何完善教师绩效工资评价机制来激励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如何发挥教代会的监督作用和

完善学生的评教机制等,这一切都需要学校在管理机制上作出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2.教师均衡发展亟需关注。

目前我校教师素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高级教师对其他教师的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教师结构不均衡,从年龄来看绝大部分老师都是70后上,年轻教师少;从职称结构看,中级职称居多,高级职称教师紧缺,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强,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不小的压力;部分学科组缺少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致使学科教学质量徘徊不前。

3.课程改革力度有待加大。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课改力度不够大,教师课改热情不高,喜欢于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课改的理念有待于进一步的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校本教研的实效性还有待于加强。在积极倡导“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模式的今天,如何激发教师的最大潜能、突破制约学校快速发展的瓶颈,还需要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4.教育外部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学校生源日渐减少,外流往城区学校,导致学校整体生源素质下降,给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带来很大的压力;其次,家庭、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的优化整合力度不够,市场经济、网络媒体等的负面影响,也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乡镇办学经费的支持力度不够,制约着学校的快速发展。

5.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教师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有待更新,许多教师不善于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或者不会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学习现代化设备使用的热情不高,离教育现代化有不少距离。

第三部分

学校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1.办学目标:

秉承“使每位学生都发展,使每位学家长都满意”的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重,健康向上”的办学思想,通过“文

化引领,制度创新,内涵发展,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创农村学校品牌,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2.培养目标:

秉承“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校训和“文明质朴”校风、“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学风和教风。培养有道德、好学习、爱运动、会思考、有特长、惜生命的中学生,做有爱心、有担当、有创新、有特长,乐学、会学的现代文明人。

二、阶段目标

第一年:进一步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规范化和高效的管理,促学校各项工作的运行,使学校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校园环境进一步优化,彰显校园文化,“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雏形初显,学风、校风进一步好转,教学质量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体艺2+1”活动开展良好,排球特色项目推进有所提高与突破。

第二年:继续坚持“目标激励,文化引领”管理思想,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大科研力度,力争课改取得新成效,涌现出“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典型,培养出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强化学校的体艺和书香校园建设,完成学校阅览室的建设,生均图书逐年递增。彰显学生个性与特色,培养学校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校园环境整洁、文化氛围浓厚。

第三年:在“创农村学校品牌,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办学目标指引下,特色项目有创新的亮点呈现,体艺2+1开展内涵丰富,学生喜欢、家长好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后勤管理到位,师生满意。学校文化氛围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办成农村优质初中。

三、具体(项目)目标

1.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

队伍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三年发展的突破口。优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保证。

工作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初步建成一个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能把握学校发展机遇,团结和谐,廉洁奉公,关心师生,有良好群众基础的领导班子;同样,通过三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形成“敬业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良好教风。具体如下:

(1)制定培养计划、考核方法,按照县教育局干部培养选拔条件,做好校级后备干部的考核推荐工作。

(2)进一步优化学校中层岗位配置。

(3)根据教育局有关骨干教师的管理细则,进一步健全培养、评选、奖励骨干教师机制,评选校“教学能手”(在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中产生)1-3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有突破。

(4)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育活动,在各类技能比赛中成绩力争达到同类学校中上等水平。

2.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进一步完善课程管理。加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优化整合,着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形成富有本校特色的、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探索以“学会求知”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广泛参与,有效互动”为主要学习形式的适合我校实际的“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良好局面。未来三年中考成绩稳中有升,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100%以上。

3.德育创新与安全保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扎实推进学校“幸福德育”建设。进一步营造“人人育人、时时育德、事事育心”的良好氛围,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推进学校德育的“制度化、生活化、活动化、校本化”,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教育、群防群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完善安全长效机制,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和人防物防技防力度,定期做好校舍安全维护和安全设备更新;依托警校共建平台,全方位开展交通、消防、饮食、卫生健康、反邪禁毒防艾等主题教育和各类紧急避险演练,打造“平安、和谐、阳光”校园。

4.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建设

以“幸福教育文化”为主旨,进一步丰富学校精神文化、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优化学校行为文化,把阅览室、文化长廊、读书节和艺术节办成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精品,建设“学生文雅、教师儒雅、校园高雅”的和谐幸福家园,逐步把学校打造成为县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进一步完善学校网站的管理。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提升学校知名度;推进无纸化办公,实现低碳办公和高效办公,注重实验室、图书管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加快学校“数字化”、“信息化”建设。

5.后勤工作

(1)不断更新现代教育设施,完善设备配备,重点更换电脑房旧电脑,教师用教学主机、完善与丰富教学资源库、校园网建设,添置图书,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一个新实验室,使之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

(2)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园安保系统,确保校园安全。

(3)做好商教楼的维修和美化,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

(4)完善并规范财产管理制度,推行食堂“五常法”管理,通过食堂B级的等级验收,建立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需求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第四部分

重点发展项目及工作策略

一、教学科研融合,推进教师团队建设

1.分层管理。学校实施教师分类管理,对现有学校骨干教师加强管理考核,明确学校骨干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教师学教研共同体,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制度保障。学校和教师共同制定教师成长的措施和方案。教师:每人制订年度“自身发展量化目标”,审核后辑录成册,并作为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学校:制定名师、优秀青年教师培养方案、学科组长聘任使用及考核奖惩办法等内容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师培养发展措施。

3.外出培训。每年安排不同层次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每个教研组一学年至少一次对外教研交流;外派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教学观摩活动,拓展视野,提高水平。

4.专家指导。积极争取县级教学科研活动;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以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科研能力的提高。

5.结对提高。进一步完善师徒结对培训方式,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提升指导教师对新教师的教学指导力,促使新教师快速成长。

6.校本研训。以年段学科教研组为载体,组织开展各类教学比武活动,教研组活动做到“六有”,即有计划、有主题、有目标、有载体、有评价、有总结,走出一条教研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总

结——再学习提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使教研组成为教师教学、科研的共同体。

二、创新德育管理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完善德育考评机制。健全班主任、副班主任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全员德育和全程育德”导师制;进一步完善学生日、周、月、学期和学年的规范管理和多元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和谐成长。

2.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依托“德育例会、班主任文化节、班主任研修室”等各类业务和理论研修平台,建设一支“负责任、有思想、懂业务、会创新、善协调”的德育干部和班主任队伍。

3.开发校本德育课程。进一步挖掘幸福教育的内涵,全面实施和研究感恩教育,积极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编制一套适合我校的校本德育课程,使班级班会课“有纲可依、有话可说、有事可做”。

4.加强家校联系,巩固警校共建。办好家长学校,建立健全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长委员会;继续加强与派出所等单位的共建,整合校内外资源,强化教育合力。

5.加强德育调研与思考。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当前时代特点,逐步加强对“减负提质、社区教育、网络德育、独二代教育”等课题研究,形成符合学校特点的新德育模式。

三、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探索“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为了切实落实减负精神,做到减负不减质,争取三年内摸索出适合我校的“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年:加强“轻负高效”的理论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雏形初显;第二年:探究不同课型“轻负高效”的基本模式,构筑“轻负高效”学习背景下的课堂文化,涌现出一大批“轻负高效”课堂教学典型;第三年,开展有效评价,形成“轻负高效”课堂多重多元评价体系,通过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推动“轻负高效”课堂的进一步研究与深度发展,形成仁中特色的“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规范教学过程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牢固树立全员质量意识、全面质量意识和有效质量意识,各年级要齐头并进,切实抓好教学工作;要以“减负提质”为目标,大胆创新,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首先,校级领导身先士卒,开展“推门听课”和“跟踪听

课”活动,发现经验及时推广,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提出整改措施;其次,教研组长要精心组织每一次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有深度、讲实效。集体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每一章、每一单元,每一课,经历“个人研究---集体讨论—个人修改、反思”的过程;每个教师既要精心设计教的过程,更要研究学生学的过程,上课时应做到:脑中有思想,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学校要加强教学质量动态监控,改进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和奖励办法,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1.主要内容

(1)丰富校园文化气息,营造传统文化、现代科技、体艺特色的校园环境。逐步把图书室、文化长廊、读书节和艺术节办成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精品。建设“学生文雅、教师儒雅、校园高雅”的和谐幸福家园,把学校逐步打造成为县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2)丰富节日文化。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好每年一次的读书节、阳光体育节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和艺术气质;加强特长教育,创造条件举办球类、棋类、声乐、美术、书法、计算机等兴趣活动,努力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坚持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的素质教育发展目标为指针,传承、弘扬我校排球特色,大胆探索和实践,丰富内涵,建设“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的校园排球文化,形成鲜明风格,提升办学品位。

2.主要举措

(1)加强学校的班子建设,统一思想,全力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2)进一步对学校的绿化作调整,增加绿化的小品建设,并配以适当的雕塑,对校园内的每一个角落、每一片空地进行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提高文化品味。

(3)对各专用教室、教室都进行统一、各富个性的布置,让校园内的每一处都能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开展好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举办好每年一届的科技、艺术节。

(5)抓好师生的德育工作,争创文明班组及文明师生。

(6)开展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感恩他人感恩社会的人。

六、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巩固平安校园创建成果

学校要以实现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为基本目标,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安全无小事”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长抓不懈。

1.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管理有组织、有制度、有计划、有总结、有台帐。安全设施设备有人管、有投入、有检查、有更新,安全人员有培训、有职责、有技能。

2.依照“五常法”管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依托警校共建,进一步加强交通、消防、防溺水、防震、反邪、禁毒、防艾等主题教育。

3.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规范保安员管理,健全护校队组织,增添电子监控探头,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实现校园全方位多部位立体式防控,确保师生平安。密切关注校外及周边治安,加强与派出所联系,消除校外安全隐患,确保学校安全零事故。

2012年,建立健全各类安全制度措施。

2013年,各类安全制度措施落实。

2014年,警校共建,学校全年无事故发生。

七、科学规划校园,分步进行实施。

1.不断更新现代教育设施,完善设备配备,重点更换电脑房旧电脑,教师用教学主机、完善与丰富教学资源库、校园网建设,添置图书,教育教学仪器设备,建设一个新实验室,使之达到标准化学校的要求。

2.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园安保系统,确保校园安全。

3.做好商教楼的维修和美化,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

4.完善并规范财产管理制度,推行食堂“五常法”管理,通过食堂B级的等级验收,建立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需求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第五部分

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1.思想保障。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理清思路,充分认识三年规划对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广大教职工的激情,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努力朝着构建师生和谐成长的幸福家园这一目标不断前行。

2.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等机构职能,确保规划从构思、出台到实施都有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总体策划组,下设德育文化组、教学科研组、后勤保障组、群团组织组和材料汇编组,组长分别由分管校长负责,相应科室的正、副主任担任组员。同时充分借助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镇党委政府的力量,加强行政推进的进度和力度。

3.制度保障。建立健全以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制度,明确和规范学校成员的义务,逐步推进校务公开,发挥教代会作用,对原有的考绩、考核、考评办法进行修改,完善教职工分配制度,真正为实现目标保驾护航。

4.后勤保障。学校的后勤不仅仅要从物质和经费上给予充分的保证,更重要的是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资源化等方面拓展内涵,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同时对规划中所涉及到的保障内容,要提前准备,提前规划,确保规划实施的时效性。

5.资源保障。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点滴成绩和经验都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学校教科室要及时收集并加以整理;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学习借鉴校外先进经验;要围绕“做什么样的仁中人”等主题组织教师开展广泛讨论;还要注意收集仁川镇建设的相关信息资料,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使规划实施不走弯路,理论依据更强,效果更明显。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山西国学大讲堂”上的演讲(上) (2008年3月22日) 贾陆英非常感谢,我讲的题目来自十七大报告,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有四项任务,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四项任务之一。我讲三个问题: ! f& i& b+ h# a* ]! R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还是从什

么是文化来说起,文化这个词在我们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它的含义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人类在发展中走向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把“人文”和“化成天下”联系在一起,就是“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通过传授圣人之教,使人们懂得道德礼仪,从而达到教化天下的目的。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又吸收和借鉴了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成果。广义的文化,它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比如我们吃饭,叫食文化;喝酒,有酒文化;饮茶,有茶文化。我们各式各样的建筑里面都有文化。从狭义来讲,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使用文化这个词,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 那么,我们中华文化究竟指的是什么?有人把中华文化简单的等同于国学,这是不全面的,它包含两个大部分的内容,第一是我们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我们的前人把它概括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第二部分就是现、当代文化,它其中一部分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指五四运动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的文化,再一部分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

凝练学校文化气质,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凝练学校文化气质,构建师生精神家园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 生命的气息。”的确,教育之“育”,确实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心灵纯净,使人胸襟开阔,使人自觉追求美好的生命历程。因此,学校就应当营造一种文化和氛围,让全校师生享受工作,享受学习,让学校成为全校师生的精神家园。纵观教育发展史与众多学校发展的个案,大家不难发现,一所学校所具有的独特个性、品位和文化内涵,正是其卓尔不群的风格与魅力的体现,也是其长盛不衰的秘密。文化的个性和品位决定着学校的个性和品位。 在当前,“人本”“和谐”等管理理念已经成为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这必须引发学校管理者的关注,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中,追求学校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校内管理者与学校师生员工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和谐。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校的文化,用文化凝聚师生人心,激发师生上进,发挥师生聪明才智,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最终将学校构建成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提炼精神――建构学校的文化内涵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核心。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以高

尚的价值观为主导的。良好的学校精神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办学品味,更能激发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归属感和向心力,并且这种精神本身就可以成为师生员工生命幸福的一种追求。 很多专家提出,现代人之所以生命没有幸福感,生活漫无目的,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信仰与追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必须塑造、凝练学校的精神,给师生员工一种对于幸福和生命价值的追求,把学校精神融入他们的生命,渗入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理想与信念。 在学校,这种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可以体现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对于学生的责任可以引申到关乎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的高度,从而可以激发教师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学生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等素养可以引申到促进人类进步的高度;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可以引申到关乎学校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师生员工礼貌的行为、高雅的举止可以引申到社会人素养提升的高度……这些与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一旦提升到一定的社会高度,就可能激发他们高度的责任感与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对于社会的意义,从而帮助他们重塑信仰,追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增强他们生命的幸福感;一旦他们有了信仰,有了共同的价值追求,那么学校的凝聚力、战斗力将会成倍地提高。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只有读了这种作品,人才能知道什么是尊严,什么是人生中宝贵的的东西,那不是学校课本里告诉你的扯淡这个那个主义,也不是畅销作家告诉你的爱情,而是你的,建立在你自己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精神家园。那比许多事情都要重要,也许,只有读这种好书,才能让我们摆脱腐朽的教育,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 《我的精神家园》带给我们太多的人生启发。 书中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有人曾这样说过:“《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充满睿智的诗意的世界,一个自由思想家的精神家园,是使人忧伤的幽默。”读完全书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知识分子的不幸”这一部分内容。我从中得到了这样一个感悟: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书中写道:“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答案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是的,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的。毋庸置疑,好的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一个人实现理想和目标。同时,我认为虽然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十分重要,但并不起绝对作用。我坚信个人的努力是一个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才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活得更有价值。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可是人生在世最有趣的事。

王小波说,人应该记住自己做过的聪明事,更该记得自己做的那些傻事。这是提醒人们应该具备时时反醒的精神吧,我这样理解。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知识分子,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多少少的失误。这就需要我们要有反醒的精神,努力做到时时刻刻自省,不断改正错误。 在现实社会中,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往往会摔跟斗。但是,命运就在我们的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要不断地学习和追求,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其次,《我的精神家园》引领我们走向严肃的高贵。也许我们大多平庸而不自知,或者只是软弱的去承受,他却对平庸的生活有一种狂怒,发誓要从上面飞腾过去并且用他的一生去努力这样做了;我们大多趋利避害或只是沉默以对,他却逆流而上,选择严肃写作,而且直言不讳,视批评文化、社会、艺术为自己的责任;我们大多呆板或以肉麻当有趣,要么惟恐自己不"贫"、不"痞",他却在智慧和爱中创造出了一种了不起的有趣,而且显示了智慧和爱中本应具有但却被我们遗忘了很久的一种属性,那就是高贵;我们大多具有一种狡猾的聪明,他的聪明却是建立在科学的自由、平等和诚实的基础上,"真理坚硬无比",我觉得这种聪明很可爱,也很必要。所有的所有,也许我们心存向往而自己却做不到。 第三,读过此书,相信你对艺术的精神内核会有更深的理解。 请看《我的师承》,结尾处这样写到:"他们的书还在,可以成为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XX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XX人教部编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守望精神家园》知识点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 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新时代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 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 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来自哪里? 不仅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 木之本。 怎样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夯实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 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演讲稿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良好家风助我成长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基石。 家风是人们在家庭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作风和传统,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我们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言谈举止营造了特定的家风,我们在这种特定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闻目睹接受影响。这其中,“模仿”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家的家风就是百善孝为先,自从我懂事起,爷爷就教我读《三字经》、《百家姓》,“人之初,性本善……”爷爷

在教我读的时候,也告诉我其中蕴含的道理。记得有一次,爷爷告诉我: “‘百行孝为先’这句话说的是,我们做人要懂得尊敬长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不孝,这种人也不能指望他去爱别人。”正因为如此,每当家里吃饭的时候,我们总是把好的东西留给爷爷奶奶吃。有一次,我生病了,妈妈帮我炖了条鱼,还煮了个鸡蛋,我把东西端到爷爷房里,爷爷抚摸我的头,“乖孙,你生病了,这个还是你吃,给你身子补营养。”我回答: “爷爷,我壮得很,没事。”那时,我看到爷爷眼里有一丝泪水。 正是有了良好的家风,我才成了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有时,我所学到的家风,是从父母的身上借鉴而来的。我觉得在此方面,父母对我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些好的家风就会养成一些优秀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良好的家风,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只有正当的家风,才能给让我们健康成长。我希望我家的家风家训能够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的民族越来越强大,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昌盛! 谢谢大家! 亲爱的同学们:

共有精神家园_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2009/4 96  共有精神家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 尹世尤 沈其新 摘 要: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决策,是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根本举措和现实选择。 关键词:精神家园;民族凝聚力;有效途径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9)4-096-02 作 者:尹世尤,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生;沈其新,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2 中华民族凝聚力内在地包涵着三个层次:民族整体对民 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和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在当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以及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命题,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进一步发展找到了着力点。 一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民 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中华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我国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包括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进而提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增强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吸引力的有效途径。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又集中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发展以及对外部施加影响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以及其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 等基础实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①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精神力量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日益凸现,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此,江泽民同志曾精辟地指出:“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 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中华民族凝 聚力作为我国综合国力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断发展、 增强的外在表现就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繁荣、昌盛。 雄厚的综合国力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现实基础。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来自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国家由于其雄厚的国力而萌生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多元”之所以能够聚合为“一体”,并且长盛不衰,归根结底,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大威力。这种强大威力来自于中华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强大吸引力,来自于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长期雄踞亚洲东方乃至整个世界数千年。其超强的综合国力是当时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可比拟的。超强的综合国力对内满足了国民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能比较有效地解决国内问题;对外使我们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民族,从而激发了全体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增强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使国内各民族始终紧紧联系在一起,维护了国家和民族长期的独立、团结和统一。孙中山先生曾对此评述道:“中国从前是很强盛很文明的国家,在世界中是头一个强国,所处的地位比现在的列强象英国、美国、法国、日本还要高得多。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是世界中的独强。我们祖宗从前已经达到了那个地位,说到现在还不如殖民地,为什么从前的地位那么高,到了现在便一落千丈呢?此中最大的原因,我从前已经讲过了,就是我们失去了民族精神,所以国家便一天退步一天。我们今天要恢 复民族地位,便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③ 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话,同样强调了民族精神之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也只有以这种精神唤起民族的进一步觉醒,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进一步增强。 从现实看,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它解决国内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就越大。这样的民族和国家对其成员和国民的吸引力就越大,民族的凝聚力自然越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空前提高,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空前释放。而这种自豪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就像粘合剂一样,使中华民族整体具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使其成员将自己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精神力量作为一种渗透性因素,贯穿于综合国力的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让学校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 ——仁川镇初级中学三年发展规划 (2012年1月—2014年12月)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试行学校发展性评价的指导意见》和县教育局《磐安县教育局关于开展学校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明确办学方向,确定发展目标,更好地引导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学校,特制定《2012年1月—2014年12月仁川初中发展规划》。 第一部分 指导思想及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为指导,以《磐安县“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依据,以开展“党风廉政”“作风建设”活动等为契机,以学校发展为主体,以创新和特色为突破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通过对学校现状的系统分析和诊断,确定今后三年学校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及相应策略措施,进一步深化学校制度改革,丰富学校内涵,更好地促进学校自主、科学、和谐、优质发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二、办学理念 学校坚持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发展的前提和保证是教师的发展,是构筑师生和谐成长的幸福家园,使每位学生都发展,使每位家长都满意。 第二部分 发展背景及基础分析 一、学校概况 1.历史传统: 磐安县仁川镇初级中学位于仁川镇柳坡村,她的前身是仁川公社中心小学(校址在黄余田村),1984年初中小学分开,定名为“磐安县仁川乡初级中学”,座北朝南,前临好溪河,风景秀丽,青山秀水环绕着校园。学校由原来天网初中并入,随着布局调整,2005年双峰乡初中并入仁川镇中。学校本着“使每个学生都发展,使每位家长都满意”的办

《我的精神家园》读书笔记

本来是想拟一个主题的,想了很久,却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哪上面,也就放弃了。高中时就知道王小波,从同学的书中看到几篇他的文章,当时就很喜欢。可能是他们认为我还小,当时不愿意给我看。这本书是我一直想看的,从图书馆借出来两次,第三次借的是类似于全集的文化笔记,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园这一部。读了好几遍,仍然觉得津津有味。上面说的这和其中的一篇《摆脱童稚状态》有联系了。就是关于作者应该写什么样的书。毕竟读者从书中得到的东西还是靠自己的意识决定的,而作者只要写出真正优秀的作品。很高兴的一点就是他一直站在艺术的角度,而不是装作艺术家。我一直相信艺术是源于生活,写文章也是,没必要搞得太严肃,也不用把文章写的晦涩难懂故作高深来显示自己多内涵。虽然王小波把小说看得比杂文重要,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杂文质量。李银河说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装里面那个诚实的小孩,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他都是诚实的凭良心说话的,有什么说什么,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我是非常认同的。 现在入正题,书中也有关于杂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杂文就是讲道理的,然而讲道理也是一门艺术。好的杂文就是把道理讲明讲透,看完后会让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给人启发让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园就是这么一本杂文集。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风格却又是黑色幽默的,让人一边笑一边思考,这并不代表抛弃了严肃,话题是严肃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叙述而已。王小波说过,他喜欢有趣的东西,所以他书中的人物始终都是笑着的,这是一种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欢。我也喜欢。 这本书收集了多年来王小波在各类杂志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积才能写出这么多精品。并不是在夸耀这本书怎样怎样,而是这本书包括了一个人不同阶段对不同事物的态。,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写,想写出这种东西是不可能的,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们从这本书上也可以了解王小波是个怎样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独立的、乐观的人。当然这些远不够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书分成四大区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阐述了自己的女性观和两性观,对男同性恋的看法,传统中国婚姻观的影响和社会学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关于社会现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则是写自己对小说写作的态度,当然包括写作方法、形式上的创新。他主张真正的好小说是经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个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针对传媒方面的想法,对一些中外电影手法和思想的评价,对其影响的分析和主题的看法。其中体现出了社会的浮躁等现象,当然提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艺术。在这一点他主张欣赏文艺要用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谈我国的社会现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异,这主要属于社会文化的范围。也写了一些域外杂谈系列,通过对中国留学生的描写体现整个民族的习性,也反映了他对这种差异的看法。虽然我知道对于这本书,分开描述会使得很多观点不容易安家,因为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贯穿整本书的,这只能等到详述后,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说第一部分,我认为其中主要体现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这些观点,其在《我是哪一种女权主义》中重点提到了男女平等,是从心里尊重他们,而不是当成弱势群体来进行所谓的关怀照顾,现在我国的男女平等虽然进步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认,这一点西方国家比我们做的好。这一点在后面几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对弱势群体改善以前践踏的态度,也指明了现在国人一种对不想看见的事物采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说出了男同性恋存在的合理性,这个群体的困扰,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调查分析这种现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坚持了科学精神,而不是情绪化的,不理智的。在《有关给点气氛》《我看老三届》《驴和人的新寓言》《愚人节有感》几篇文章主要是呼吁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后两篇,用一种笑话的方式来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迹,他是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上的,这并不是套话,这几篇文章里的闹剧让人发笑,但当它成为现实,我们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么可笑和悲哀。在《男

“守望精神家园”材料作文升格示例

“守望精神家园”材料作文 [金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如果你去印度,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里的公路特别破旧,最好的路都赶不上我们的二级公路,但只要你沿着公路走,每隔数公里你就会发现一座华丽的教堂,其华丽程度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一位旅行者问当地的居民,你们这里教堂如此华丽,公路却如此破旧,你们就不能把那些建教堂的钱用来修公路吗?居民答道,路是通向财富的,不重要,教堂是通向神的,很重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含意,从任意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本题材料完全采用客观叙述方式,没有对材料的意蕴和倾向作出任何提示,审题难度较大。学生要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就必须认真分析旅行者和印度居民的对话,辩证地看待信仰和财富的关系。如能辩证统一地提出既要坚守信仰又要积极创造财富的观点,可以视为最佳立意。学生只要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着眼于信仰与财富的关系,可以强调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坚守精神家园的的主张;也可以主张摒弃虚无的追求,自主创造现实的幸福。再比如,着眼于信仰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可以侧重论述内涵的重要,而否定华丽的形式。 范文展示 我们守望的精神家园 在现实世界里行走,我们看到钢筋混凝土叠起了一座又一座高楼。华灯高照的城市里,霓虹闪烁的马路上驰骋着一辆辆熠熠生光的跑车。过往着一个个浓墨重彩的行人。光鲜的跑车里是近似于发疯而又狰狞的司机,匆匆的行人中尽是些脸上被化妆品遮盖得毫无血色的躯壳。那些或狰狞或苍白的躯体里,隐藏的是麻木、迷惘,还是冷漠?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何时夺去了我们守望的精神家园?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第二章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效国之行。 教学重点: 1、中国精神的内涵。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3、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 1、如何将爱国主义落实在具体行动中。 2、创新精神如何培养。 一、课程回顾与导入 1、回顾上节课内容 上一节课与大家一起探讨的是理想信念,有了科学的理想信念,我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指路明灯,有了精神支柱,也就能更好的规划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导入本章新课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首先就表现在对自己的外表要求上,每天都把自己打扮的非常精神,也都期望自己将来的另一半能是个高富帅或白富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男神或女神,下面咱们就来看看这几幅图片。 展示世锦赛游泳冠军宁泽涛的照片,播放夺冠时的视频,通过解说人员现场的表达与宁泽涛的获奖感言引出问题,什么是中国精神。 二、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1、根据宁泽涛的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课堂研学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物质与精神哪个更重要?列举出能代表某种精神的典型人物。

展学一: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总结: (1)列举中国从古至今具有某种精神的人物 (2)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首先表现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 系的独到理解上。(舍生取义,两肋插刀,金钱如粪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先天下之忧而忧,心怀天下,利济苍生)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也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 上。(立德立功立言,吾日三省吾身) ?中华民族崇尚精神的优秀传统,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见贤思齐焉, 君子圣人) (3)探讨90后身上所体现的中国精神,中国梦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体现。 以聋哑女孩曹青菀为例,观看在超级演说家中的演讲《中国精神》。(4)总结升华: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课堂研学二: 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都包涵那些优秀品质? 什么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都包涵哪些优秀品质? ?课堂展学二:各组分享讨论结果。 民族精神: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核心: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集体意识。 核心:创新创造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初二作文】我的精神家园 无意间在布满灰尘的木柜中发现了多本已微微泛黄的书籍,全都是些诗词文言诵读之书,童年情怀,固执的挤上前来…… 轻触着书页,感受着沁染了生命的书香,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为中华留下了脍炙人口的 经典诗篇,寄寓了古人的悲欢离合,豪情壮志,那一颗颗急切的报国之心,从文字书本中 溢出。我羡慕读书人的理想,羡慕才子们的饱经诗书,羡慕陶渊明的远离官场,与世无争,尽享田园的闲逸我效仿他们,向他们学习,书本中的知识道理,在我心中扎根发芽。 我喜欢阅读古人的故事,特别是《成语故事》,小时候,我不明白书中的内容和意思,因此我常以书中的插图取乐;再大一些时,我识字了,知道了故事的内容,但仍不能懂之 道理,可笑的是,每当我心情低落时,我会去翻看它,看到书中的人物比我还悲惨,我心 里就好受了些;现在,我会与书中的人物同欢喜,同伤悲,他们常使我热泪盈眶,我从中 学会了坚强,懂得了理想。 如果说故事使我成长,那么《诗经》则为我打开了文学的大门。我喜欢李清照的词, 她在词里吟唱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宋人的感受,已不仅仅是心绪复杂,国难家变的南宋人 的泪,而是超越了时代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文章能帮助到您。 和时空的亘古不变的感受,和独自疗伤的泪水。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 惨戚戚”透露出她的悲苦;她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透露出自己的青春易逝, 她的感慨,若即若离,让我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中华民族在历经风雨之后,逐渐由衰败转向富强,但中华之经典,陪伴我们走过一个 又一个朝代,它就像是一个精神家园,其内布满了中国风,撑起人民不倒的雄姿。 良辰美景奈何天,纵四季流转,中华经典,陪我一起走过好时节。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成与特征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传承、乐于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时代精神和共同的价值目标所构成。 共同的文化根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必须依托其自身的既有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坚持和发展了尊道厚德、义利兼顾、乐群贵和、和而不同、勤俭自强、诚信敬业、经世致用、天下为公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团结提供了共有的文化根基和精神纽带,而且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对世界和自身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承载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精神气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弘扬中华文化。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强烈历史责任感,而且表明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确立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中华民族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依托自己的文化传统,以崇敬、自豪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以骄傲、乐观的态度展望它的发展前景,通过挖

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不断延续,始终保持其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 共同的时代精神。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是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顺应时代潮流形成的精神气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永葆生机的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体现和吸纳了新时代的要求,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当今中国社会形成追求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和昌盛。在弘扬中华民族共同的时代精神过程中,必须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当成至关重要的创新工作来抓,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而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观念成为引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 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需要共同的价值目标。共同的价值目标犹如明亮的灯塔,它不仅照亮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而且点燃中华民族奋斗的希望。共同的价值目标可以使中华民族摆脱发展的盲目性,可以使中华民族坚定不移地面向未来。中华民族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用文化引领,共建师生精神家园 滨海县滨淮镇第二中心小学周世益 学校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适应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利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文化就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唤醒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厚实感,同时也为学校的价值追求匡定了方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互动过程,需要一大批的文化建设使者,于是,校长、教师、学生因相互的共存性,而成为学校中的文化使者,共同承担起师生精神家园建设的重任。师生精神家园是什么?简单地讲,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培植的道德、观念、价值等取向、共同的信念与追求。治学严谨,人文关怀,艺术品位,审美感动,创新激情,儒雅风范,诗性世界,理想追求,健康精神……构成了师生共同精神家园。所以,对校园文化的管理,从本质上看就是用文化引领,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全校师生为宗旨,以素质教育拓展为目的,立足实际,突出特色,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教育性,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校园成为家园,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 一、塑造校园价值观文化,实现对师生的精神引领 校园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行为和校风,内隐的则是学校价值观念。学校价值观为学校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的任务就在于使个人的价值观和志向转化为组织的力量和成就。”校园文化管理就是要塑造正确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与精神境界的提升。 建立和实施共同愿景。“愿景”包含两层意思,即愿望与远景。愿景是我们想要的未来图像、价值观,以及达到的目的和完成使命的途径。愿景是组织未来发展的远大目标和组织成员的共同愿望,而非外加的或短期内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愿景和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管理的根

我的精神家园

文学院汉教三班 222009308011193 周一涵 我的精神家园 最近,我的精神,或者说心情,都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 累。 最近,头发干枯分叉,一直掉一直掉。在寝室洗澡时我总是冷冷地看着手中一把一把的头发,黑黑的,湿漉漉的,仿佛跟自己毫无关系。长时间的吹拉烫染已经让它的健康严重受损,纵然是一点点的高温与热风也足以让它溃不成军。 每个早上都想懒床,每个晚上都很烦躁,不想睡觉。觉得自己抑郁太久,快要长出苔斑。疲倦。不安。难过。悲观。阴暗。潮湿。害怕阳光。我跳进了自己给自己设置的心灵陷阱里,无法自拔。 这就是累,不是那种跑完八百米后身体上淋漓尽致的疲惫,而是隐隐的,浅浅的,若有若无的存在你身体的每一寸缝隙,让你无所适从——大或小。好或坏。生或死。温暖或寒冷。信任或背叛。未来的或逝去的。握在手里的或丢弃的。可我,我总偏爱后者。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总是在回忆。回忆大一时刚刚来到西大的欣喜与茫然,回忆大二时初识人生真理的成就与怅然。 的确,在西大经历了太多,爱情的分分合合,友情的吵吵闹闹,亲情甜甜淡淡,越来越觉得大学生活就是堆积木,成功了幸福了就越

来越高,只是某一天,高到某一境界,突然崩塌,那种摧拉枯朽的力量,我真的有点承受不来。 拉扯时光的轴,旧时光瞬间褶皱,充满棱角,饱和泛黄,我两年的大学时光终于也磨成了一张薄薄的,旧旧的,皱皱的,泛黄的照片,定格在我的记忆中,飘落在西大许许多多的角落。 这许许多多的角落,我都把它们深埋在西大的操场里。因为每当我“累”的时候,我就会一个人去操场上静静地坐着。一运,二运,三运,四运,只要能进去的,都可以。我已经数不清,在西大操场上熬过多少个不快乐的心情,也数不清我在这里留下多少个脚印——或深或浅的脚印,或快或慢的脚印,再也无法印刻的脚印——就像我再也无法复制的旧时光。 有时候,时间的苍白感只是一瞬间的事。 还好,西大有这么多明亮辽阔的操场陪着我度过我的大学时光。 雨天。飘雨的操场,略显青涩,没有多少人来看望它,冷冷清清的,她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眼睛里堆满了泪水却不敢有一句怨言。这个时候,我会一个人撑着一把伞,沿着塑胶跑道和她一起散步,陪她一起感受下雨的温度。这样走着走着,我心中的“累”也会随着雨停而停。 晴天。放晴的操场,是一只猫,一只神情安详的老猫,要不然它怎么能这么享受地陪我一起坐在这里的草坪上,静静地晒着太阳,感受阳光洒满我们全身再慢慢蒸发的热度。

教案05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案 教师:序号:05

富了人类的文化精神宝库,而且以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彪炳人类变法自强的制度创新史。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所表现的创新性,就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国情、世界政治经济走向以及种种主观条件所作的科学把握,对于民族生存发展问题进行重新定位,才使得民族的发展有了出路,有了生机活力。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时代精神的培育,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但创造了毛泽东思想,而且孕育了体现中国历史具体发展阶段要求的时代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精神——“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西柏坡精神——“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等。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重视时代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可以说,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弘扬的时期,从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到建立“经济特区”的改革试验,再到“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都是弘扬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的成果。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大力倡导“64字创业精神”、“98抗洪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新航天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浩然的革命正气,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科学精神。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着眼于新的实践、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集中推出了郑培民、牛玉儒、杨业功、李素芝、许振超、王乐义、任长霞、宋鱼水、张云泉、方永刚等重大典型。这些典型产生于实践,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意志和社会前进的方向,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受到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利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抗击非典、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重要契机,宣传和弘扬时代精神,极大增强了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给我们提出的历史使命。 振兴中华,可以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真挚的愿望,但我们应当怎样去做? 【案例2】《邓中翰的“中国芯”与“中国心”》:邓中翰,20世纪80年代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上学期间,他就尝试用量子物理的理论解释地质问题,论文曾荣获“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1992年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留学,是大家公认的最勤奋的学生之一。5年后毕业时,竟一连取得了三个学位: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成为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毕业后他在美国人才汇聚的硅谷闯荡,进入IBM公司,有幸参与研发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中央处理器。之后,该公司慧眼识才,把邓中翰接纳为高级研究员,负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很快,多项发明专利诞生,邓中翰因此获得“IBM发明创造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三人谈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当代意义三人谈 发布时间: 2007-11-15 08:33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演讲人:叶朗 叶朗,1938年10月生,浙江衢州 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 授。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 学专业,l993年至2001年曾任北京 大学哲学系主任,l995年至2001年 同时兼任宗教学系主任。现为北京大 学艺术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哲学评 议组)召集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 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中国美学 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现代美 学体系》、《胸中之竹》等。 在当今世界,国际社会的一个崇高理想是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推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面临着一个多元的文明带来的文化差异问题。无论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人类的文明都是多元共存的格局,而不是一元独存的格局。这种多元文明共存的格局必然带来文化的差异。一方面是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文化的差异,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这两方面的差异,往往纠结在一起,显出异常复杂的态势。这种文化的差异,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又往往引发地区矛盾和冲突,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解决这个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从多方面做工作。 从一个方面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明和文化,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民族的特殊性,都有自己的特殊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这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尊重文明和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提倡文明和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文明和文化,我们应该采取尊重的态度,要尊重他人,

我的精神家园经典语录

我的精神家园经典语录 1、这时候我发现,人和人其实是有隔膜的。有些人喜欢有趣,有些人喜欢无趣,这种区别看来是天生的。 2、说到知识分子的职责,我认为还有一种传统可循:那就是面向未来,取得成就。这两种知识分子的形象可以这样分界,前一种一世的修为,是要做个如来佛,让别人永世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后一种是想在一生一世之中,只要能跳出别人的手掌心就满意了。我想说的就是,希望大家都做后一种知识分子,因为不管是谁的手掌心,都太小了。 3、牛顿晚年说,当年是一个砸在他头上的苹果是他悟出了万有引力定理。“牛顿的苹果”的故事,让有些人觉得牛顿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比别人幸运点而已。这些人可曾想过:在牛顿之前被苹果或椰子砸过头的人不计其数,但没有谁悟出万有引力定理。 4、所有的人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所以,不要以为丧钟是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但这个想法我觉得陌生,我就盼着别人倒霉。五十多年前,有个德国的新教牧师说:起初,他们抓共产党员,我不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会员;后来,他们抓犹太

人,我不说话,因为我是亚利安人;后来他们抓天主教徒,我不说话,因为我是新教徒?最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人能为我说话了。众所周知,这里不是纳粹德国,我也不是新教牧师。所以,这些话我也不想记住。 5、一种需要本身是不会过分的,只有人硬要夸大它,导致了自激时才会过分。饿了,找个干净的饭馆吃个饭,有什么过分?想要在吃饭时显示你有钱才过分。你有个爸爸,你很爱他,要对他好有什么过分?非要在这件事上显示你是大孝子,让别人来称赞才过分。需要本身只有一分,你非把它弄到十分,这原因大家心里明白,社会对个人不是只起好作用,它还是个起哄的场所。干什么事都要别人说好,赢得一些彩声,正是这件事在导致自激。 6、我认为科学和艺术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使最强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作成就。以爱因斯坦为例,发表相对论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理学家,他做的很对。 7、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里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弘扬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其中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指一个时代的人们在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反映一个时代人类社会发展变化基本趋势并已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共同的心愿、意志和精神追求。两者紧密相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前者为后者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后者牵引着前者的发展方向,赋予前者以时代内涵。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翻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其实就是一部宏篇巨幅的文化发展长卷。从我们祖先创造发明甲骨文开始,到老子、孔子、墨子等诸子百家盛况,再到范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等,都无一不是中国精神贯穿始终、一脉相承,都无一不是把中国精神作为民族振兴和独立解放的精神支撑和动力。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既是历史责任,更是光荣使命;传承和发展中国精神时不我待,需多措并举。 传承和发展中国精神要创新衡量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因此,要想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拆除制约文化发展的各种藩篱,解开捆住文化发展的手脚,让文化自由地在市场遨游、自主地呼吸新鲜空气。 传承和发展中国精神要主攻薄弱环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文化发展极不均衡,资源配置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在许许多多的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山区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差、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教育普遍落后,由此直接导致许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迟缓。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国精神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向,要主攻农村这个重点和薄弱环节,让大量的文化扶持资金、优质的文化资源、专业的文化人才投向农村、用在农村、留在农村,真正让文化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不是吗?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精神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 传承中国精神,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众志成城,把中国精神传承好、发展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的文化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