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1)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1)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1)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1)

第一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

一、法的本质特征

法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征:

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2、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

3、法规定了权利和义务

4、法的实现由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

二、法阶级的本质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2、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理解)

3、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也就是说法的性质和内容具

有物质制约性。(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们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决定的法律对权力、义务的安排也不是任意的,而是由一定社会的现实条件所决定的。)

三、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率的行为规范体系,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四、法的一般分类(有基本判断)

1、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2、实体法和程序法*

3、根本法和普通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

5、国内法和国际法

五、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判断)

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3、我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生

活条件决定。

六、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主要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2、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科学性和公正性的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法贯彻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4、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以国家的强制力和人民的自觉遵守有机结合为保障

根据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定义可以为:

我国社会主义法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体系,它体现着由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用规定法律上权利、义务的方法,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有力武器。

七、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作用(职能)

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强制,教育

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作用:1、我国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我国社会主义法保障人民民主及对敌专政和打击刑事犯罪

3、我国社会主义法保障和促进精神文明教育

4、我国社会主义法促进和保障对外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发展

八、我国社会主义法适用的基本要求与原则

法律的原则是指在一定法律制度中作为法律规范的指导思想、基础或本原的原理和准则。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选择)

要遵循以下原则:

1、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2、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4、专门机关的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原则

5、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九、违法行为的分类:

按照违法行为的具体性质、危害程度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违法可分为违宪、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犯罪四种。

十、法律责任:

按照违法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法律责任可分为: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第二章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特征

1、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法治国(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我国的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依法治国

3、我国的依法治国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的依法治国

4、建立科学、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衡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大基本方针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或最低要求,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1、加强立法

2、严格执法,不断加大执法力度

3、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4、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高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

5、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是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治国能力

第三章宪法

一、宪法的特征:

1、我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这是我国宪法在法律上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宪法于我国其他法律最根本的区别所在。

我国宪法根本地位表现在三方面:

(1)内容上,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诸如国体、政体、国家的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最重要的问题。虽然其他法律所规定的问题也较为重要,但与宪法所规定的问题相比,则不能不居其次。

(2)在法律效力上,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是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要求更加严格*

2、我国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这是我国宪法的根本特征。

3、我国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的保障书。

PS: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49页)

二、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

2、公民权利与人权原则

3、法治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国家性质的描述

国家性质又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精神文明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三方面就是我国国家性质的本质表现。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国家的形式包括两层含义: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根据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平等权

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政治的权力、表现的自由)

3、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

4、公民的人身自由

5、监督权和取得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利(财产权、继承权、社会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7、公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8、妇女、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受国家特殊保护

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益

六、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照法律纳税

七、我国的国家机构组成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的权力机关,又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2、中国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3、国务院(国务院是我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的国家权利机关的形式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4、中央军事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武装力量,是我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

5、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机关)

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7、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第四章行政法

一、行政法的概念和特点

行政法的概念:一般认为,行政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所做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等活动的总称。

基本特点:(1)行政是行政主体的特定活动,并非行政主体的一切活动。

(2)行政是行政主体以国家名义实施的,旨在执行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决定、命令等活动。

(3)现代国家的行政活动必须具有严格的法律根据,即现代行政都应是法治行政。

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和委托是行政行为合法性、正当性的基础。

(4)行政具有国家强制性

二、行政法的特点

1、从内容上看,行政法涉及的范围广泛,调整内容繁杂,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性,内容也较易于变动和更新。

2、行政法有明显的命令、管理和服从性质,是垂直型(或纵向型)法律调整的典型表现形式。

3、行政法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数量大,难有统一、完整的法典,但一般可以分为行政法总则(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监督救济法)和行政法分则两大部分(只适用于特定行政领域的规则)。

4、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相互交织,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行政合法原则

2、行政合理原则(公平正当性、客观性、比例性)

3、程序正当原则

4、高效便民原则(第一是行政效率原则,第二是便利当事人原则)

5、诚实守信原则

四、行政法律关系

任何行政法律关系都有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法律关系客体及行政法律关系内容三部分构成。

五、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参加行政法律关系,依法拥有行政职权,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行使职权,承担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授权的社会组织。

六、行政组织法概述

行政组织法是行政法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行政组织和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是指以实现国家行政职能为目的,以行政职位为基本构成单位的组织。行政组织的典型和主要形态是国家行政机关。

行政组织法的基本制度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机关和政府组成人员任期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公务员制度等。

七、行政行为的定义

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依法对行政相对人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行政行为不同于行政机关的内部行为,也不同于国家的政治行为。

八、行政行为的基本特征

1、基于法律的国家强制性

2、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裁量性

3、单方意志性

4、效力先定性

5、无偿性

九、行政行为的分类

1、抽象行政行为

2、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针对具体事项或特定个人采取的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的种类: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裁决。另外,行政行为还有行政征用、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复议、行政调解等类别。

其法律效力为: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合法性标准:(1)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

(2)合乎法定职权范围

(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

(4)适用法律法规、法规正确

(5)符合法定程序

(6)不滥用职权

十、行政许可

定义: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要规定的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来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或者确立其特定主体的资格、特定身份的行为。

十一、行政处罚

定义:行政主体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基本特征:行政处罚是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惩罚权的活动;行政处罚是处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违法行为的管理活动,不同于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是维护国家行政管理秩序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同于惩罚犯罪的刑罚。

行政处罚种类:(1)警告(2)罚款(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4)责令停产停业(5)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6)行政拘留(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十二、治安管理处罚的执行*

1、治安管理处罚的裁决由公安机关执行,被裁决人所在单位和常住地公安派出所协助执行。

2、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可以向上级公安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者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期间,原裁决继续执行。

3、治安管理处罚程序有两种:简易程序(情节较轻的当场处罚)普通程序(传唤、讯问、取证、裁决)询问查证之间不得超过8小时,行政拘留处罚询问查证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十三、行政强制措施

定义:行政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毁损、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依法对公民的人身自由实施暂时性限制,或者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控制的行为。

种类:(1)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如盘问、留置、约束、拘留审查、强制带离现场、强制戒毒、收容教育、收容教养等等。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刑事强制措施不同。其实施的机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戒严实施机关、公安机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海关、军事设施管理单位。(2)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务,如封存、加封、暂时性封存、先行登记保存等,目的是查处违法行为、固定证据。(3)扣押财物(4)冻结存款、汇款(5)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十四、行政责任特点

1、行政责任是行政主体责任:行政责任不是行政相对人或其他行政行为主体责任。而行政主体所享有的是行政职权,承担的是行政职责。行政主体对其行政违法及部分行政不当的行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2、行政责任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所引起的法律后果。

十五、有权追究行政责任的机关

1、国家权力机关

2、国家行政机关

3、人民法院

十六、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

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返还权益,恢复原状;停止违法行政行为;撤销违法决定,撤销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履行职务,纠正行政不当;等等。

行政主体工作人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主要有:通报批评、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行政处分等。

十七、行政复议

定义: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定的程序与条件向作出该行政行为的上一级行政机关提出申请,受理该申请的行政机关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的一种主要形式)十八、行政赔偿

国家行政赔偿被分为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

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国家对此所给予的赔偿。行政赔偿与行政补偿、民事赔偿以及司法赔偿等制度有所区别。

十九、行政赔偿请求人定义: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依法享有国家赔偿的权利,请求赔偿义务机关确认和履行国家赔偿责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五章民法

一、民法概念和民事法律关系

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民事法律关系(案例):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所调整的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3点)(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当事人。享有权利的一方为权利主体,承担义务的一方是义务主体。

(2)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指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等。

(3)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民事义务是指民事主体按照法律或他人的要求为一定民事行为或不为一定民事行为。

上述三要素,缺一不可,变更其中任何一要素,就不再是原来的民事法律关系。

二、民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等价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守法原则

6、禁止民事权滥用原则

三、民事主体(案例,107页)*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公民和法人。国家也可以成为特殊的民事主体。

民事行为能力两个标准:第一是年龄标准;第二是以精神是否正常为标准。

民法通则对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做了如下分类:

(1)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16周岁一下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要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3)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尤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

1、行为人要有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行为能力

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与其内心的意思相一致

3、行为不得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五、民事法律行为形式

1、书面形式

2、口头形式

3、其他形式(推定,也称推定行为。沉默。)

六、财产所有权的概念、内容和取得

概念: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享有的对自己的财产进行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内容: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

取得:一种是原始取得,一种是继受取得

七、债权

债的概念:《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是债务人)债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具有如下特征*116:

1、债的主体双方都是特定的.

2、债的关系的客体可以是物或知识产权,也可以是行为。

3、债权的实现必须依靠义务人履行义务的行为,义务人不履行义务,债权人的权利就不能

实现。

4、债可以因合法行为发生,也可以因不合法行为而发生,比如侵权行为所生之债。

5、债具有平等性和相容性。

债的发生依据:

(1)、合同所生之债

(2)、侵权行为所生之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或知识产权)

(3)、不当得利所生之债*(没有法律上和合同上的根据,取得不应获得的利益而是他人受到损失的行为)

(4)、无因管理所生之债*(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损失,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或财务的行为。)

债的担保方式:保证、抵押、质押、定金、留置

八、人身权

定义:人身权是指法律赋予民事主体的与其人身、生命、身份延续不可分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民事权利。人身权是我国公民和法人的人身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和反映。人身权是与财产权同时并存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特征:(1)人身权具有与主体人身的不可分离性。

(2)人身权具有绝对权的属性

(3)人身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而是以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和特定的身份为客体。

(4)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人身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赠送或继承。

(5)人身权具有不可放弃性。

分类:人格权和身份权

九、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的客体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具有专有性、地域性、时间性。

分类:著作权(版权)工业产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十、著作权的客体:作品,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

著作内容* 著作权的法律保护*121

十一、专利权的概念:是指以专利人对取得专利的发明享有专有利用的权利。2010.0109

对专利权的法律保护: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期限为10年。自专利申请日起计算,过期专利权归于消灭。

十二、商标权的客体是经过注册的商标,注册商标有效期为10年。

十三、物权法

1、定义:物权,是指权利法人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通常分为完全物权(自物权)和限物权(他物权)。财产所有权是物权的一种,它是物权中内容最广泛、最充分的一种权利。

2、不动产物权登记的效力: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

3、动产物权的交付: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除外。

十四、合同法

1、概念: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法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合同订立的程序:

当事人订立合同,通常要分为邀约和承诺两个阶段。*

3、合同必备条款

合同的内容由当事人约定,一般应当包括以下条款:

(1)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2)标的,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和智力成果

(3)标的物的品种、数量

(4)标的物的质量

(5)标的物的价款或劳务报酬,智力成果价款

(6)合同的履行期限

(7)合同履行的地点、方式

(8)违约责任

(9)解决争议的方法

4、合同纠纷的解决

合同发生纠纷时,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当事人不愿意通过和解、调解解决或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事先达成的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五、民事责任的概念及特点

概念: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因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特点:(1)强制性。民事责任作为法律责任之一,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具有强制性。

(2)财产性。民事责任一财产责任为主,非财产责任为辅。

(3)补偿性。补偿性是指民事责任以补足民事主体所受损为限。

十六、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发生。这里所说的损害,是指财产上的损失和心理上的精神损害。损害事实的发生,是确定赔偿责任的一个先决条件。

2、致害行为的违法性。行为人只应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对于行为违法性,应当作广义的解释。通常侵害行为往往都具有违法性质,但也有一些能够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损害的行为适合法的。因合法行为致人损害,行为人不负赔偿责任。这些合法行为包括:执行职务的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等。

3、违法行为和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侵害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是行为人主观上的一种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十七、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有:(1)停止侵害(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赔偿损失(8)支付违约金(9)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0)赔礼道歉

十八、诉讼时效

1、概念: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以法律的规定其胜诉权便归于消灭的时效制度。

2、种类:一般诉讼时效(有效期两年)和特殊诉讼时效(有效期1年: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毁损)

3、诉讼时效的开始、中止和中断

开始:诉讼期间从知道或者应该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计算起。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当事人便丧失起诉权,人民法院不再受理其提出的起诉。

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停止计算。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中断:在诉讼时效进行中,由于发生法定事由,是以前经过的时效期限统归无效,时效期间从中断之时重新算起。法定事由包括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和义务三种情况。

第七章婚姻法和继承法

婚姻法是调节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基本原则是:婚姻自由(结婚和离婚)、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一、结婚必备条件

1、结婚双方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2、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

3、结婚必须符合一夫一妻制。

二、结婚的禁止条件

1、禁止结婚的血亲关系。

2、禁止结婚的疾病。

三、《婚姻法》第八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结婚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

四、继承法*162

1、继承法概念:继承性法律上讲是指财产继承,即公民死亡后依法或依其生前所立的合法遗嘱,将其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转移给他人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继承法是调整财产继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的原则;养老育幼的原则、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3、继承人的顺序:第一顺序为配偶、子女和父母;第二顺序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能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5、代位继承:指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由被继承人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替

继承被继承人的子女应继承的遗产。

6、转继承:是指被继承人死亡后,继承人还没有来得及接受遗产就死亡,它所应继承的遗

产份额转归他的继承人继承,又称再继承、连续继承。

7、遗产分割:在分割被继承人遗产时,应先从共有财产中分出属于被继承人的那部分财产,

确定遗产范围,然后再进行遗产分割。

第十章刑法

一、刑罚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人进行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刑法是国家基本法律之一,是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第三条明文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3、罪刑相适应原则

三、刑法的溯及力:“从旧兼从轻原则”,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而现在刑法不认是犯罪的,就应待适用现行刑法

四、犯罪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既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既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五、犯罪的构成*202~209

1、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同时具备四个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六、刑罚的种类

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

附加刑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七、死刑

指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

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时候已满75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是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除外。

八、自首、立功、缓刑(214 215)时效(217)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概念: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参与下,审理和解决民事案件的活动。2012年8月修正。

二、三部诉讼法的共同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有以下共同基本原则:

(一)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三)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原则

(四)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原则

(五)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的原则

(六)人民检察机关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三、民事诉讼法特有原则

1、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2、根据自愿合法进行调解的原则

3、辩论原则

4、处分原则

5、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6、就地审判、巡回审判原则

7、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原则

8、凡是在我国境内发生的民事案件均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原则

9、诚实守信原则

四、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案件件事情况的事实。特征有:客观性,真实性,合法性

民事诉讼证据的种类有八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勘探笔录。

五、级别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

六、地域管辖:以地区来划分同级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职权范围。

1、一般地域管辖“原告就被告的原则”

2、特殊地域管辖229

3、专属管辖:法律某些民事案件只能由特定的人民法院管辖,如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4、共同管辖、选择管辖、协议管辖

5、移送管辖和制定管辖

七、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有以下五种: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

八、民事诉讼审判程序

1、第一审普通程序(起诉、受理;审理前的准备;开庭审理)

2、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特别程序

5、审判监督程序

6、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

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一、行政诉讼特点

1、是由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被管理者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

2、被告只能是做出某一种行政行为的特定的行政机关,而不能是任何行政机关

3、它是被管理者认为某一行政行为致使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请求司法保护的诉讼

4、它是以行政机关的某一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为裁判对象。

行政诉讼证据有八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意见。

二、行政诉讼程序

主要由起诉和受理、第一审判程序、第二审判程序、审判监督程序和执行程序等构成。(无督促程序)

第十三章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的专门机关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以及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和监狱(比民事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国家安全机关)

二、管辖

刑事案件的管辖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包括立案管辖和审判管辖。254

(一)立案管辖

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公、检、法三机关的立案管辖做了明确规定:

1、除法律规定的以外,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

2、贪污受贿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等,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3、自诉案件,由法院直接受理。

(二)审判管辖(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专门管辖)

三、强制措施的种类

刑事诉讼法规定强制措施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5种。

四、刑事诉讼的证据

共八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数据(比较民、行)

五、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可分为:立案、侦查和提起公诉程序;审判程序(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死刑复核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理论

基本要求: 了解:法治,法治理念,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四次重大创新,“党的事 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 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主要容、特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 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重大意义。熟悉并能够运用:“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 质及其在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 想,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 考试容: 第一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概念(法治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 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征(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开放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社会 主义法治理念的实践基础 第三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属性 “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提出及其重大意 义“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精神实质及其 在关系(来源政法英杰) 第四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

第二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涵 基本要求: 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涵,执法为民的基本涵,公平正义的基本涵, 服务大局的基本涵,党的领导的基本涵。 理解: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本质特征,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 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 熟悉并能够运用:“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在一致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分析和评价有关案例、实例。考试容: 第一节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容依法治国的基本涵 第二节执法为民 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的基本涵 第三节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的基本涵 第四节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服务大局的基本涵 第五节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党的领导的基本涵 第三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多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4) ?名词解释复习指导 (7) ?简答题复习指导 (9) ?论述题复习指导 (12) ?案例分析题复习指导 (15)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 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各种题型的题量及所占分数的分配为:单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多项选择题为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名词解释为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简答题为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论述题为1题,20分;案例题为1题,1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单项选择题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程度和准确性。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劳动法总论 劳动就业的原则 第三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者权利 第五章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的概念劳动合同的缔结劳动合同可以不包括的条款 第六章集体合同 集体合同的签订集体协商终止期限 第八章劳动报酬 最低工资制的适用对象

第十二章劳动争议处理 劳动仲裁的申请期限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争议的解决途径 第十五章养老保险 我国男性公民的劳动年龄 第十八章工伤保险 劳动者死亡后的遗属津贴 第十九章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费的缴纳 第二十章法律责任和监督检查 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纠纷的诉讼主体 三、练习题 1.以下各项不属于劳动者权利的是()。 A.劳动权 B.劳动报酬权 C.职业培训权 D.获得认证权 2.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劳动就业的原则的是()。 A.所有劳动者就业原则 B.国家促进就业原则 C.劳动就业市场原则 D.平等就业原则 3.在我国最低工资制可以适用于()。 A.公务员和公益团体的工作人员 B.租赁经营企业或承包经营企业的租赁人或承包人 C.学徒、利用假期勤工俭学的学生、残疾人等 D.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以及在其中领取报酬的劳动者4.劳动合同的缔结()。 A.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 B.应当采用书面方式 C.应当采用书面方式,并报劳动行政部门备案 D.应当采用书面或口头的方式 5.我国男性公民的劳动年龄通常为()。 A.16-60 B.16-55

公务员考试行政法基本理论

行政法基本理论 第一节行政法的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 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者说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渊源包括一般渊源和特殊渊源。 行政法的一般渊源,包括:(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与自治条例、单行条例。(4)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行政法的特殊渊源,包括:(1)法律解释,包括最高权力机关的解释、国家司法机关的解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解释、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解释和行政机关的解释。(2)国际条约与协定。 二、行政法的特点及基本原则 (一)行政法的特点 1.行政法没有统一、完整的法典。 2.行政法规、规章等形式表现的行政法规范易于变动。 3.行政法的实体性规范与程序性规范常常交织在一起,并往往共存于一个法律文件之中。 (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的存在、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它在行政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行政行为的内容要客观、适度、合乎理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它要求行政机关必须合理地行使自由裁量权。 3.应急性原则 应急性原则是现代法治原则的重要内容,指在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出于国家安全、社会秩序或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没有明确法律依据的与通常状态下法律规定相抵

触的措施。它是合理性原则的例外,但是应急性原则并非排斥任何的法律控制,不受任何限制的行政应急权力同样是行政法治原则所不容许的。 第二节行政法律关系 一、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行政法律关系是指行政法调整的具有行政法律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关系。 其具有以下特征:(1)主体的恒定性和不可转化性。(2)意志的单方性。(3)内容具有法定性、不对等性、统一性和不可自由处分性。(4)争议解决的特殊性。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一)行政主体 行政主体是指依法能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国家对外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参加行政诉讼的组织,即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具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公务组织)。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行政主体是一种组织,而不是个人。(2)行政主体是依法拥有行政职权的组织,是行政权的归属者。(3)行政主体有权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代表国家并独立行使职权。(4)行政主体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加诉讼。 (二)行政相对人 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组织。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主体。行政相对人包括:(1)国家行政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2)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3)我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 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政管理的对象。(2)行政相对人也是行政管理的参与人。(3)行政相对人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可以转化为救济对象和监督主体。 三、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是基于对行政权力控制的需要而依法产生的,它是指国家有权监督主体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与行政主体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基本理论部分(电法)

基本理论部分 1电法的基础知识 1.1岩石介质的电阻率 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某种物质的电阻率实际上就是当电流垂直通过由该物质所组成的边长为1m的立方体时而呈现的电阻。显然,物质的电阻率值越低,其导电性就越好;反之,若物质的电阻率越高,其导电性就越差。在电法勘探中,电阻率的单位采用欧姆·米来表示(或记作Ω·m)。显然,电阻率的倒数1/ρ即为导电率,以σ来表示,它直接表征了岩石的导电性能。 天然状态下的岩石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与组分。为了方便,在电法勘探中,可以一级近似地把岩石模型看成是由两相介质构成的,即由矿物骨架(固相)和水(液相)所构成。因此,不仅组分不同的岩石会有不同的电阻率,即使组分相同的岩石,也会由于结构及含水情况的不同而使其电阻率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表 1 给出了一些常见岩石的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表1常见岩石电阻率 由表1可见,一般情况下,火成岩电阻率最高,其变化范围大约在102Ω·m~105Ω·m。变质岩的电阻率也较高,其变化范围大体与火成岩类似,只是其中的部分岩石如泥质板岩、石墨片等稍低些,大约在101Ω·m~103Ω·m。沉积岩的电阻率最低,然而,由于沉积岩的特殊生成条件,这一类岩石其电阻率变化范围也相当大,砂页岩电阻率较低,而灰岩电阻率却相当高,可达n×107Ω·m。

表2浮土和地表水电阻率 一般土层结构疏松,孔隙度大,且与地表水密切相关,因而它们的电阻率均较低,一般为n×101Ω·m 。表2 为几种常见浮土和地表水的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1.2 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自然状态下,岩石的电阻率除了和组分有关外,还和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如岩石的结构、构造,孔隙度及含水性等。由于主要的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等电阻率均相当高,因此,对于一般岩石来说,矿物骨架的电阻率是很高的。但由于天然状态下的岩石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出现裂隙以及裂隙中含水等原因,使得一般岩石的电阻率要低于其所含矿物的电阻率。 一般比较致密的岩石,孔隙度较小,所含水分也较少,因而电阻率较高;结构比较疏松的岩石,孔隙度较大,所含水分也较多,因而电阻率较低。一些孔隙度大而渗透性强的岩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其电阻率明显地取决于含水条件,当其饱含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时,电阻率只有几十至几十个欧姆米;当其位于潜水面以上含水条件较差时,其电阻率可高达几百至几千欧姆米。石灰岩的电阻率一般较高,但当其中发育有溶洞、溶隙且充填有不同矿化度的地下水时,其电阻率会大幅度的下降。 水溶液的电阻率与其矿化度有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矿化度变化范围很大,淡水的矿化度约为10-1g/L ,咸水的矿化度则高达10g/L 。显然,岩石中所含水溶液的矿化度越高,其电阻率就越低。 2. 电阻率法 2.1 大地电阻率测量 电阻率法是一种重要的物探方法。它是以岩石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察和研究人工建立的的地中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来达到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目的。为了讨论方便,把地下半空间简化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在电法勘探中,为了建立地下电场,常使用两个供电电极将电流供入地下,然后,在离供电电极一定距离的地方来观测场的分布。显然,由于电极相对于电极之间距离来说一般很小,因此,我们便可以把电极视为一个点,并称为点电源。若当观测范围仅限于一个电极附近,而将另一个电极置于“无穷远”时,就构成了一个点电源的电场;当观测范围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电极的影响时,便构成了两个点电源的电场。 当地表有一个点电源A 供电时,考察点M 处的电位为 r I U πρ 2= (2.1.1) 当地表有两个异性点电源供电时,根据电场的叠加原理,观察点M 处的电位表达式: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 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 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 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 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 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 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 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 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 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 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 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 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 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 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 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 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 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

司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单项选择真题及答案

司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单项选择真题及答案 45. 关于法律职业道德,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正确的?( ) A. 基于法律和法律职业的特殊性,法律职业人员被要求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具有高于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品行 B. 互相尊重、相互配合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检察官、律师尊重法官的领导地位,在法庭上听从法官的指挥 C. 选择合适的内化途径和适当的内化方法,才能使法律职业人员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融进法律职业精神中 D. 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包括提高法律职业人员道德认识、陶冶法律职业人员道德情感、养成法律职业人员道德习惯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法律职业道德。 选项A 说法正确。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一种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法律职业作为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法律职业人员承担更多的社会义务,要求他们具有高于其他职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品行。 选项B 说法错误。互相尊重、相互配合为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但检察官、律师和法官在法庭上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法律职业人员在人格和依法履行职责上是平等的。 选项C 说法正确。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道德具有教育示范,调节规范和潜移默化影响人们行为和意识的作用,只有通过选择合适的内化途径和适当的外化方法,才能使法律职业人员将法律职业道德规范融进法律职业精神中。 选项D 说法正确。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法律职业人员道德认识、陶冶法律职业人员道德情感、锻炼法律职业人员道德意志和养成法律职业人员道德习惯等方面。

46. 关于法官任免和法官行为,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 唐某系某省高院副院长,其子系该省某县法院院长。对唐某父子应适用任职回避规定 B. 楼法官以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对其无须免除法官职务 C. 白法官将多年办案体会整理为《典型案件法庭审理要点》,被所在中级法院推广到基层法院,收效显著。对其应予以奖励 D. 陆法官在判决书送达后,发现误将上诉期15 日写成了15 月,立即将判决 收回,作出新判决书次日即交给当事人。其行为不违反法官职业规范规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法官任免和法官行为。 选项A 错误。《法官法》第16 条规定,法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同时担任下列职务:(一)同一人民法 院的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二)同一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和审判员、助理审判员;(三)同一审判庭的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助理审判员;(四)上下相邻两级人民法院的院长、副院长。据此可知,唐某与其子不属于上下相邻两级法院的院长和副院长,因此,不适用任职回避的规定。 选项B 错误。《法官法》第13 条第(八)项规定,人民法院工作人员违纪、违法 不能继续任职的,应依法提请免除其职务。 选项C正确。《法官法》第29条第1款规定,法官在审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 和贡献的,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应当给予奖励。该法第30 条第(二)项规定,法官总结审判实践经验成果突出,对审判工作有指导作用的,应当给予奖励。本案中,白法官将多年办案体会整理为《典型案件法庭审理要点》,被所在中级法院推广到基层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离线作业(必)标准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基础理论篇 第四章:劳动法概述 一、名词解释题 1.劳动法 答: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 二、简答题 1.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具有哪些一般特征? 答: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主要表现在:(1)它的当事人一方固定为劳动力所有者和支出者,称劳动者,另一方固定为生产资料占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称用人单位(或雇主)。(2)它的内容以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为核心。(3)它是人身关系属性和财产关系属性结合的社会关系。(4)它是平等性质与隶属性质兼有的社会关系。 2.简述我国《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范围。 答: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表明:(1)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即个体工商户)的劳动关系都归劳动法调整。(2)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劳动关系中,仅限于劳动合同关系归劳动法调整。(3)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的非合同劳动关系,即公务员和依法参照执行公务员制度的劳动者的劳动关系以及农村农业劳动者、现役军人等的劳动关系,不归劳动法调整,而分别归相应的公务员法、农业法、军事法调整。 3.简述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内容。 答: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整个劳动法体系,为劳动法调整劳动领域的社会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也可以说,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可表述为以下各项:(1)劳动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原则;(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三、论述题 1.试论劳动法是公法与私法的兼容。 答:公法涉及宏观利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公法不得由当事人协议变更,即公法关系完全依法设定;私法涉及私人(公民个人和法人)利益,即微观利益,其调整原则是“协议就是法律”,即私法关系允许协议设定。民法是私法的典型,行政法是公法的典型,劳动法、经济法则被视为兼有公法和私法性质(或曰私法公法化)的法律部门。 在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的是统分统配的就业制度、统规统调的工资制度和统

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复习题集(第4508篇)

2019年国家法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职业 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此,下列哪一理解是正确的? A、从实际出发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法治建设可适当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B、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基础是中华法系,实践基础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经验 C、从中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应移植外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 D、从实际出发要求凸显法治的中国特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D 【解析】: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①按照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社会决定 2.下列关于法治工作基本格局的内容的说法中,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A、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起草征求人大代表意见制度,增加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人数 B、政府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C、推进多头执法,增加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 D、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答案】:C 【解析】: 有关C选项的正确说法应当是推进综合执法,减少市县两级政府执法队伍种类。这是当下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有利于相对集中执法资源,高效行政。其余选项含义正确。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工作重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项?( )

电大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第七章自测练习

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围包括()。 选择一项: A. 劳动过程及其他相关过程 B. 基于劳动合同而提供的劳动过程 C. 劳动过程 D. 劳动过程除去加班加点过程 下列关于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选择一项: A. 所有的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规都只限于劳动过程之中 B. 用人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免除职业安全卫生保护责任 C. 除劳动者书面明确同意外,职业安全卫生制度不得被排除 D. 劳动者本人不得基于任何动机放弃职业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负有对职工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义务的主体是()。 选择一项: A. 企业工会 B. 劳动行政部门 C. 用人单位 D. 职业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方针是()。 选择一项: A.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B. 安全第一 C. 安全为主

D. 预防第一,安全为主 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其费用由()。 选择一项: A. 政府财政承担 B. 劳动者个人承担 C.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 D. 用人单位承担 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危险因素存在,生产经营作业过程中发生意外或人为的直接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危险情况时,劳动者享有()。 选择一项: A. 拒绝权 B. 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C. 知情权 D. 监督权 下列企业从事生产活动时不受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限制的是()。 选择一项: A. 建筑施工企业 B. 烟花爆竹制造企业 C. 矿山企业 D. 重型机械厂 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 选择一项: A. 2年

B. 3年 C. 1年 D. 5年 企业在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未发生死亡事故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时,经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同意,不再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延期()。 选择一项: A. 2年 B. 1年 C. 4年 D. 3年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超过()的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选择一项: A. 200人 B. 300人 C. 500人 D. 100人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从业人员在()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选择一项: A. 300人 B. 500人 C. 100人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具体安排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具体安排 执笔:邓博 一、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具体法律制度,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的动态与趋势;培养学员法律思维,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及处理劳动争议的能力;提高学员的法律素养与法律意识,树立保护劳动者及全体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观念。 二、学习书目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孙霞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三、学习时间 安排20周,每周7学时,共140个学时。其中面授辅导8次共32学时,电教辅导或教师串讲1次4个学时,讨论2次4个学时,自学55学时、作业30学时、复习15个学时。自学和作业44学时,复习考试16学时。 四、教学安排 本课程教材共18章,分为五个单元进行学习。 第一单元 (一)学习时数:18个学时(第1-2周)。 (二)学习内容:第1-4章。 (三)学习重点: 劳动法的概念,劳动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劳动法的渊源体系,劳动法的作用,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就业基本概念,劳动就业权的内容,妇女平等就业权,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 (四)教学安排:面授辅导1次,4个学时;自学、作业14学时。 (五)作业题: 1.劳动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2.简述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3.劳动就业权有哪些内容?

4.妇女平等就业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6.试述劳动法的渊源体系。 7.试述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单元 (一)学习时数:28个学时(第3-7周)。 (二)学习内容:第5章-6章。 (三)学习重点: 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劳动合同的形式,劳动合同的内容,试用期条款,服务期与违约金,保密约定和竞业限制,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订立的概念及原则,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关于劳务派遣的特殊规定,劳务派遣中各方的权利和义务,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集体合同的概念及订立,集体合同争议处理。 (四)教学安排:面授辅导2次,8个学时;讨论1次,2个学时;自学、作业18学时。 (五)作业题: 1.简述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简述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3.在劳务派遣中,劳动者有哪些权利? 4.简述劳动集体合同应当具备的内容。 5.试述劳动合同中的保密约定和竞业限制。 6.试述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双方的义务。 7.试述集体合同订立的程序。 第三单元 (一)学习时数:28个学时(第8-12周)。 (二)学习内容:第7-9章。 (三)学习重点: 工作时间的概念,延长工作时间及其限制,休息时间的概念,工资总额的内容,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和调整考虑因素,最低工资标准确定的程序,工资支付的保障制度,劳动安全技术规程,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对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行政法论文行政法的基本理论模式

行政法论文行政法的基本理论模式 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构建行政法的理论体系。取决于其接受何种理论模式。从行政法的历史来看.行政权与公民权是一对相互关联的范畴。对行政权与公民权相互关系的不同定位。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形成了服务论、政府法治论、 __力论、控权论、平衡论等许多不同的模式。 一、管理论的形成背景及主要观点 管理论强调行政法律关系的重点是规范行政相对人的行为,保障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以建设和维护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任务的法的秩序。这种学说主要盛行于苏联社会主义初期.为了恢复生产,解决人民生活的迫切问题,维护革命秩序.加强政府管理是必要的。这一时期.人民最关注的是如何运用行政权去进行高效管理,以实现巩固政权和建设国家的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考虑得最多的也是如何加强管理,树立政府权威,以更好地恢复和发展经济,而对于控制政府权力。保障 __等问题只能逐步加以解决。这种思想必然在国家的立法、执法和司法中体现出来。管理论在其创立之初存在着合理性和事实依据。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无论是原苏联东欧国家还是中国。它都是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和学说。从总体上,管理论强调行政权力的优越性,忽视个人权利的保障.有关行政程序和司法审

查的理论相对落后,行政法理论体系和结构具有明显倾向性(以管理性为中心,监督法、救济法在体系中处于很次要或被忽视的地位)。 (一)行政法的宗旨是保障是保障国家利益。管理论认为,行政法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家利益.行政法规范的任务是调整国家管理范围内的 __。其基本的理念是“官民对立”.认为行政法只是国家管理老百姓的一种工具。即行政法是治理百姓的法。相对而言。行政主体属于强者是权利主体。行政相对人属于弱者.是义务主体。行政行为最基本的模式是“命令——服从”式的强制性管理行为。只要能有利于维护国家权威,甚至可以不顾公民的权利。 (二)行政法律关系是命令——服从关系。为了实现行政法的宗旨,行政法的手段主要依靠强制和命令。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一方被赋予国家权力,可以对被管理方实施管理,包括采取强制措施,国家机关直接依据法律规定行为,而不依赖行政相对人的同意。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法制不完备。不受重视,甚至经常遭到破坏,行政管理的命令、强制手段常常是任意的、专断的。 (三)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管理原则。管理论通常将管理原则视为法的基本原则。由于当时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行政法是有关行政管理的法。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与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具体包括: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国家实行计划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浅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与精髓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容由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五部分组成。这五部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由健全完善立法、坚持依法行政、严格公正司法、加强制约监督、自觉诚信守法、繁荣法学事业、坚持依法执政等七部分组成。这七部分要求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所必须要努力完成,努力做到的。 基本内容: 一、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观念的重大转折,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总结改革开放几十年经验所得出的宝贵理论,我们要坚持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方针。(2)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3)法制完备是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4)树立宪法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宪法法律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达和体现,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法律保障。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对推进依法治国,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根本的意义和作用。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一和尊严。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有效制止一些地区和部门的“土政策”、“土办法”、“你有法律、我有对策”等破坏法律权威的行为,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必须树立和维护执法部门的权威和公信

力。(5)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 二、执法为民 (1)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执法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法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2)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如国家取消农业税、加强医疗保证建设、控制物价、控制房价等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3)保障人权是执法为民的基本要求。如我们国家把维护人权写入宪法,温总理为民工讨薪等都是执法为民的要求。(4)文明执法是执法为民的客观需要。 三、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标。公平正义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公平正义是立法、执法和司法工作的生命线。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随着物质上矛盾的发展变化,人民群众对平等享有、平等保护、平等参与、平等选择、平等竞争、平等发展的关注期待越来越强烈。因此,只有在法律制度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理念,从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致力于消除各种导致社会不公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平等对待、反对特权、禁止歧视是人人平等的体现。(3)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最新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三十五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10月28日通過,現予公佈,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 2010年10月2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目錄 第一章總則 2 第二章基本養老保險3 第三章基本醫療保險5 第四章工傷保險7 第五章失業保險9 第六章生育保險11 第七章社會保險費征繳12 第八章社會保險基金14 第九章社會保險經辦15 第十章社會保險監督16 第十一章法律責任18

第十二章附則20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範社會保險關係,維護公民參加社會保險和享受社會保險待遇的合法權益,使公民共用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國家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傷、失業、生育等情況下依法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 第三條社會保險制度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社會保險水準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 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諮詢等相關服務。 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社會保險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家多管道籌集社會保險資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社會保險事業給予必要的經費支持。 國家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社會保險事業。 第六條國家對社會保險基金實行嚴格監管。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管理制度,保障社會保險基金安全、有效運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社會保險基金

02-法的基本理论之二:法的创制

第二节法的创制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和阶段 (一)法的创制的概念 法的创制是有权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和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的活动。 法的创制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法的创制是特定国家机关的专有活动。 法是国家意志,是统治阶级整体意志的集中体现。按照现代法治原则,哪些国家机关有权创制法律规范,以及各种规范创制权限范围和效力等级,应当由宪法和有关基本法律做出专门规定。任何未经授权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无权创制法律规范。 2、法律规范的创制过程必须严格符合法定程序,不符合法定创制程序的规范性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3、法的创制活动包括制定、修改、废止规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认可法律规范等多种形式。修改和废止虽然没有产生新的规范,但它们使原有法律规范体系的内容发生了变动,因此也属于法的创制活动。 (二)法的创制的阶段 法的创制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完善阶段。

1、准备阶段。又称起草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包括立法动议的形成,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补充等。这一阶段的最终成果是产生规范性法律文件草案。 2、确立阶段。又称通过阶段,这一阶段的活动一般包括法律和法规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及法律和法规的公布等四个步骤。这一阶段比准备阶段的活动过程更加严格和程序化,通常所说的“立法程序”主要就是指这个阶段的过程和步骤。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对此做出了具体详尽的规定。 3、完善阶段。又可称为法律创制的后续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立法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立法解释,法的修改和补充,法的实施细则的制定,法的整理,法的汇编,法典编纂等。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立法法》第三条规定:“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它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工作的重心和基本任务,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法的价值取向,也集中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原理及案例》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 1 【多选题】(10分) 劳动法的基本价值立场是()。 A. 通过多层次的制度系统促进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 B. 坚持利益平衡原则 C. 倾斜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D. 优先保护用人单位的经营利益 2 【单选题】(10分) 下列关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的说法,的是()。 A. 劳动法基本原则应以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理论为依据 B. 劳动法基本原则是执法的基本准则 C. 劳动法基本原则必须贯穿劳动法律规范始终 D. 劳动法基本原则随着劳动法律某些规范修改而改变

3 【判断题】(10分) 在校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不得建立劳动关系。 A. 错 B. 对 4 【多选题】(10分) 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的选项有()。 A. 超市与超市的收营员 B. 在校大学生勤工俭学 C. 保姆与家政公司 D. 承包经营户与受雇人

5 【单选题】(10分) 我国劳动者的最低就业年龄是()。 A. 20 B. 16 C. 12 D. 18 6 【多选题】(10分) 下列哪些属于用工主体责任的内容()。 A. 社会保险费缴纳责任 B. 工资或劳动报酬支付责任 C. 支付经济补偿金

D. 工伤保险赔偿支付责任 7 【多选题】(10分) 天宝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将自己承建的项目一部分转包给不具有施工资质的包工头孙某。孙某雇佣李一从事施工工作,合同约定工作过程的管理和报酬的支付等均由孙某负责。不幸的是,李一在施工过程中受伤,在高昂的医疗费用面前,李一主张天宝建筑集团公司应对其负担工伤保险赔偿责任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责任。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天宝建筑集团承担责任不能等同于与李一存在劳动关系 B. 天宝建筑集团应支付李一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C. 天宝建筑集团承担责任就等同于与李一存在劳动关系 D. 天宝建筑集团不应支付李一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 8 【多选题】(10分) 关于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之从属性标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三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 2010年10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 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 第四章工伤保险 第五章失业保险 第六章生育保险

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 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 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 第十章社会保险监督 第十一章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三讲中国行政法学理论体系

第三讲中国行政法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行政法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领会行政法学 的逻辑原点和行政法的逻辑起点。 教学重点:行政法的逻辑起点; 教学难点:行政法基本范畴与理论体系。 本讲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自由意志到权利:行政法学的逻辑原点 第二节从权利到权利聚合的行政职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 第三节行政法理论体系 第一节从自由意志到权利:行政法学的逻辑原点 人具有自由意志这一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它不是完全抽象静态的,人的自由意志是由自然自在到社会的自在自为的过程。人类作为存在,自由意志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属性与存在内容,而人类的这种存在又是存在于我们这个具体宇宙世界即波普所说的由三个不同但相互作用的世界组成(世界1是物质的世界如海洋和陆地,世界2是心理的世界如人的感觉和情绪,世界3是理念的世界如数学和逻辑),[12]人类在存在过程中就无可避免要与波普所说的这三个世界打交道,也就是需要处理好I-You和I-It的关系,需要使存在得以能继续存在下去的需求,即满足人的欲望和利益,去进行可能生活,从而体现和表达人类的存在与生存的意义——追求和实现人的幸福。[1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14]。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中,将人类的需要概括为由高到低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5]。因此,可以说,需要是人的欲望前提,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人由需要而产生欲望,人的这种欲望在人的内心产生之后是要对外显现为一种目的即利益,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即需要――欲望――行为目的――行为手段――行为。[16]这种需要――欲望的满足实现过程,必然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满足的手段与保障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中需处理I-You和I-It的关系,这种需要――欲望的满足过程而产生的人行为目的,其对外表现出来就是为一种利益,这种利益需要一定的手段来保障与规范,这就是人类之间相处的规则,其中经一定公共权力确认或制定就上升为法律规则(规范),也就是法律上的权利。因此说,权利是人的意志自由外在欲望化的法律确认和保障,即法是人的意志自由的自在自为的定在[17]。恩格斯对此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如果不谈谈所谓自由意志……就不能很好地讨论道德和法的问题。” [18] 从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法律就其形式而言是一种意志的表现,其内容是对人的存在性自由意志的体认和实现,法的本质是权利,这种权利以契约的方式聚合成作为公共权力组成部分的行政权力,从而公民权利构成行政法的逻辑原点。 第二节从权利到权利聚合的行政职权:行政法的逻辑起点[19] 人作为自由意志的存在,前述已表明其不仅是一种自在的存在,更是一种自为的存在。换言之,人的自由意志的自在自为存在,就是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身我与心我、本我与他我、本我与它我的关系[20];而处理这些关系,人类是通过需要――欲望的满足过程而产生的人行为目的(其对外表现出来就是为一种利益),借助于一定的人们之间相处的规则即法律来保障与规范。具体来说,人由自由意志到权利,处理大我与小我、身我与心我的关系主要是解决权利的本体和神圣性,这在法律上主要体现为人的人格权;处理本我与他我、本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