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论法知识点详细版

理论法知识点详细版

理论法知识点详细版
理论法知识点详细版

理论法学知识点总结(详细版)

第一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理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五)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二章、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立法)(一)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

(二)完善立法体制

(三)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四)加强重点领域立法

二、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执法)

(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

(三)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四)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五)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三、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

(一)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

(二)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三)推进严格司法

(四)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

(五)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六)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一)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二)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三)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

(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第三章法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

(二)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三)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二、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一)坚持依法执政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三)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四)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五)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六)依法保障“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七)加强涉外法律工作

第二编:法理学

第一章、法的本体(静态分析)

专题一、法的定义

一、法的概念的争议

(一)法实证主义者:法与道德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1、分析主义法学: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

2、法社会学和法现实主义:以社会实效为首要定义要素。

(二)非实证主义者:法与道德存在概念的必然联系。

1、自然法学派:以内容正确性为唯一定义要素。

2、第三条道路:以内容的正确性与权威性制定或社会实效性要素同时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

二、法的特征

1、规范性: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

2、国家意志性: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3、普遍性: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4、权利义务性:法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

5、国家强制性与程序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

6、可诉性:救济。

三、法的本质

1、法的正式性:指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的官方确定的行为规范。

2、法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也反映被统治阶级的愿望要求)

3、法的物质制约性:法的内容最终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四、国法及其外延

国法:特定国家现行有效的法

1、成文法

2、判例法

3、不成文法

4、教会法

五、法的作用

(一)规范作用

1、指引作用:本人行为。

2、评价作用:其他人行为。

3、预测作用:人们相互间行为。

4、强制作用:违法者行为。

5、教育作用:一般人行为。

(二)社会作用

1、政治只能

2、社会职能

(三)法的局限性:反对法律万能论

1、法律以社会为基础。

2、法律是社会规范之一。

3、法律规制和调整社会关系的范围和深度是有限的。

4、法律自身条件的制约。

六、法的价值

(一)种类

1、秩序:○1基础价值○2确保统治秩序建立

2、自由:○1最高价值○2法保障自由○3自由不是为所欲为

3、正义:○1关系范畴○2正义体现为平等、公正等。○3是评价法律进步与否的标准。

(二)法的价值冲突及解决

1、价值位阶原则:不同位阶,在先价值优先于在后价值。

2、个案平衡原则:同一位阶,特定情形个案兼顾双方利益。

3、比例原则:损害最小。

(三)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专题二、法的微观结构

一、法律规则

(一)法律规则的定义及其逻辑结构

1、定义:规定法律权利、法律义务、法律后果的行为规范。

2、逻辑结构:

(1)假定条件

①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时间、地点、人物方面的条件。

②行为主体的行为条件:法律规则中有关适用该规则的条件和情况的部分。

(2)行为模式

①可为模式②应为模式③勿为模式

(3)法律后果:○1合法后果○2违法后果

(二)法律规则与语言

1、规范语句:使用道义助动词

(1)命令句:“必须”、“应该”、“禁止”。

(2)允许句:“可以”。

2、陈述句:无道义助动词。

(三)法律规则与法律条文

1、规范性条文:包括法律规则与原则。

2、非规范性条文:规定某些法律技术性规定。

3、法律规则和法律条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

(四)法律规则的分类

1、授权性规则与义务性规则

(1)授权性规则:有权做一定行为或不做一定行为的规则(可为模式)。

(2)义务性规则:○1命令性规则○2禁止性规则

2、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与准用性规则

(1)确定性规则:内容明确肯定,无需再援引。

(2)委任性规则:内容尚未确定,由相应国家机关加以确定。

(3)准用性规则:内容本身没有规定具体的行为模式,可以援引或参照其他相应内容规定的规则。

3、强行性规则与任意性规则

(1)强行性规则:强制性质,不允许人们随便加以更改。

(2)任意性规则:允许自行选择或协商。

二、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种类

1、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

2、基本法律原则与具体法律原则

3、实体性原则与程序性原则

(二)法律原则的适用条件

1、穷尽法律规则,方得适用法律原则。

2、为了实现个案正义,在既有规则又有原则的情形下,可以优先适用原则。

3、在此种情形下适用法律原则,必须要给出强有力的理由。

(三)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别

1、在内容上

(1)法律规则规定明确具体;而法律原则没有明确的三要素,其要求比较笼统、模糊。

(2)法律规则着眼于共性;而法律原则的着眼于共性和个别性。

2、在适用范围上,法律原则要远大于法律规则。

3、在适用方式上,法律规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的方式应用于个案;而法律原则则依强度不同,以衡量的方式适用于个案当中。

三、权利与义务

(一)权利

1、权利的本质由法律规范所决定,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

2、权利具主体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3、权利是为了保护一定的利益所采取的法律手段。

4、权利总是与义务人的义务相关联的。离开了义务,权利就不能得以保障。

(二)义务

1、义务是人们的“应然”行为或未来行为。

2、义务具有强制履行的性质。

专题三、法的渊源与效力

一、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能作为法律决定大前提的来源

2、分类

(1)正式的法的渊源: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

(2)非正式的法的渊源:不具有明文规定的法律效力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1、当代中国的正式的法的渊源

(1)宪法

(2)法律: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此处为狭义。

(3)行政法规:我国行政法规的名称为“条例”、“规定”、“办法”。

(4)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

(5)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6)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2、当代中国的非正式的法渊源及其适用:(1)政策(2)判例(3)习惯

二、法的效力

1、法对人的效力

(1)属人主义:即法律只适用于本国公民,不论其身在国内还是国外。

(2)属地主义:法律适用于该国管辖地区内的所有人。

(3)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

(4)以属地主义为主、与属人主义、保护主义相结合

2、法的时间效力

(1)法的生效时间:①自法律公布之日起生效;②由该法律规定具体生效时间;③规定法律公布后符合一定条件时生效。

(2)法终止生效的时间:①明示的废止②默示的废止

(3)法的溯及力:是指法对其生效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如果适用,就具有溯及力;如果不适用,就没有溯及力。

专题四、法的宏观结构

一、法律部门

1、法律部门的概念: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调整对象、调整方法

3、公法、私法与社会法:○1大陆法系国家的基本分类○2最早乌尔比安提出

二、法律体系

(一)概念特点

1、概念:一国现行有效国内法

2、特点:(1)一国国内法(2)正在有效的法律(3)统一性和系统性

(二)当代中国法律体系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包括七部门、三层级。

专题五、法的微观运行

一、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1、概念: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特征:(1)合法性:法律规范是法律关系产生的前提

(2)意志性:必定体现国家意志,可能体现个人意志。

(3)特定性:特定法律关系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1、调整性法律关系与保护性法律关系

(1)调整性法律关系:基于合法行为而产生。

(2)保护性法律关系: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

2、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与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

(1)纵向(隶属)的法律关系:不平等主体、不能随意转让。

(2)横向(平权)的法律关系:平等主体、任意性。

3、单向法律关系、双向法律关系和多向法律关系关系

(1)单向法律关系:指权利人仅享有权利,义务人仅履行义务。

(2)双向法律关系:一方主体的权利对应另一方的义务。

(3)多向法律关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关法律关系的复合体。

4、第一性法律关系(主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从法律关系)

(1)第一性法律关系:不依赖其他法律关系而独立存在,居于支配地位的法律关系。

(2)第二性法律关系:依据第一性法律关系而产生。

(三)法律关系主体

1、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和种类

(1)公民(自然人)(2)机构和组织(法人)(3)国家

2、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1)权利能力:法律资格○1一般权利能力○2特殊权利能力

(2)行为能力: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四)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五)法律关系的客体

1、概念: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2、种类:(1)物(2)人身(3)精神产品(4)行为结果

(六)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1、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法律关系

2、法律事实的种类

(1)法律事件: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

(2)法律行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均能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二、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产生

1、违法行为

2、违约行为

3、法律规定

(二)法律责任的竞合:

1、构成要件:一主体、一行为、多个法律责任、互不吸收、互不并存。

2、法律责任竞合的处理方式:不同法律部门间的责任竞合,一般从重;民法部门内的责任竞合,如侵权和违约的竞合,由当事人选择其一。

(三)归责与免责

免责条件:

(1)时效免责(2)不诉及协议免责(3)自首、立功免责(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第二章、法的运行(横向动态分析)

专题一、立法

一、立法体制

(一)立法的概念

1、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活动

2、广义立法:国家立法、地方立法、行政立法、授权立法。

3、狭义立法:指国家立法权意义上的概念。

(二)立法体制

我国:一元多层次

(三)立法权

(1)国家立法权(2)地方立法权(3)行政立法权(4)授权立法权

二、立法程序

1、提案

2、审议

3、表决通过

4、公布

三、法律的审批与备案

(一)备案的基本原则

1、备案的最高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2、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接受规章的备案,

3、批准生效的法规由批准机关向上备案

(二)备案程序

四、法律的改变或撤销

1、领导关系:可改可撤

2、监督关系:只撤不改

五、规范性法律文件审查的要求和建议

(一)被动审查

1、审查主体

(1)提审查要求:两央、两高、省人常;

(2)提审查建议:五主体以外其他。

2、审查对象:司法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3、专门委员会审查

(1)对审查要求,必须审查。

(2)对审查建议,必要时审查。

(二)主动审查

专门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可主动审查。

专题二、法的实施

一、执法

1、执法是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具有国家权威性。

2、执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执法具有国家强制性,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过程同时是行使执法权的过程。

4、执法具有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二、司法

1、司法公正。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4、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三、守法

1、主体:所有人。

2、范围:广义的法律。

3、内容:行使法律权利和履行法律义务

四、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体系=国家法律监督体系+社会法律监督体系

1、国家法律监督体系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核心。

2、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专门法律监督机关

专题三、法适用的一般原理

一、法适用的目标

(一)法律决定的可预测性

1、形式法治的要求。

2、可预测性的程度越高,人们有效地安排和计划自己的生活的可能性越大(二)法律决定的正当性

1、实质法治的要求。

2、法律决定的正当性程度越髙,人们安排和计划自己满意的生活的可能性越大。(三)可预测性与正当性的冲突

1、兼顾可预测性和正当性

2、无法兼顾时,可预测性具有初始的优先性。

3、当可预测性导致的结果极端不公正时,正当性会优先。

二、法适用的步骤(三段论的推理过程)

(1)寻找小前提:查明案件事实。

(2)寻找大前提:选择与案件事实相符的法律规范。

(3)从两个前提中推导出法律决定。

三、内部证成与外部证成

证成,指给一个决定提供充足理由的活动或过程。

(一)内部证成

法律决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则从相关前提中逻辑地推导出来。

(二)外部证成

对于内部证成的前提的证明过程。

专题四、法律推理

1、演绎推理:从一般到个别;前提为真,结论必然为真。

2、归纳推理:从个别到一搬,前提为真,结论不一定为真。

3、类比推理:从个别到个别。

4、设证推理:假设的推论,效力很弱。

专题五、法律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一)法律解释的定义与特点

1、定义:法律解释是指一定的人或组织对法律意义的说明与阐述。

2、特点:

(1)法律解释与具体案件密切相关。

(2)法律解释受解释学循环的制约。

(二)法律解释的种类

1、正式解释:立法、司法、行政三种解释。

2、非正式解释:学者或其他个人或组织所做的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解释。

二、法律解释的方法与位阶

(一)法律解释的方法

1、文义解释:解释的焦点集中在语言上。

2、体系解释:在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此法条与其他法条相互关系解释法律。

3、立法者的目的解释:根据参与立法的人的意志或立法资料揭示某个法律规定的含义。

4、客观目的解释:根据理性的目的。

5、历史解释:依据法律问题的历史事实。

6、比较解释:根据外国的立法例和判例学说。

(二)法律解释方法的位阶

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立法者意图或目的解释—历史解释—比较解释—客观目的解释。

三、字面解释、限制解释与扩大解释

1、字面解释。

2、限制解释。

3、扩大解释。

当代中国形成“一元多级”的法律解释体制。

(1)立法解释(2)司法解释(3)行政解释(4)地方性法规的解释体制

第三章、法的演进(纵向动态分析)

专题一、法的起源

一、法的起源

(一)法的起源的各种学说

1、神创说

2、暴力说

3、契约说

4、发展说

5、合理管理说

二、法产生的过程与标志

(一)法产生的根源

1、私有制和商品经济

2、阶级的产生

3、社会的发展

(二)法产生的主要标志

1、国家的产生。

2、权利和义务观念的形成。

3、法律诉讼和司法的出现。

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专题二、法的发展

一、法的历史类型

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二、当代法的发展趋势

三、法的继承与法的移植

1、法的继承:法的继承是不同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之间的延续和继受。

2、法的移植:法的移植反映一个国家对同时代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吸收和借鉴。

专题三、法的传统与法的现代化

一、法律意识

(一)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的总称。

(二)法律意识的分类

1、法律心理

2、法律思想体系

二、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三、法的现代化

(一)法的现代化的分类

1、内发型法的现代化

2、外源型法的现代化

(二)当代中国法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特点

(1)由被动到主动。(2)由模仿到建立中国特色。(3)立法主导型。

(4)法律制度变革在前,法律观念更新在后,思想领域斗争激烈。

第四章、法与社会(与外界的联系)

专题一、法与社会、经济、政治的一般理论

一、法与社会的一般关系

二、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专题二、法与道德、宗教、人权

第三编:法制史

第一章、中国法制史

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郑国/子产/“铸刑书”;

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战国/魏/李悝;

第一次废除肉刑:汉文帝;

第一次确立“亲亲得相首匿”:汉宣帝;

第一次“八议”入律:《魏律》;

第一次“官当”入律:《北魏律》/《陈律》;

第一次规定“重罪十条”:《北齐律》;

第一次废除宫刑:南北朝时期;

第一次规定“准五服以治罪”:《晋律》;

第一次死刑复奏:北魏太武帝;

第一次设立大理寺:北齐;

第一次规定“十恶”:《开皇律》;

第一部行政法典,第一次规定法官回避制度:《唐六典》;

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宋刑统》;

第一次以六部体例定律:《元典章》;

最后一部(倒数第一)封建成文法典:《大清律例》;

第一个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刑法典:《大清新刑律》;

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一部北洋政府宪法草案:《天坛宪草》/《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第一部近代史上正式公布的宪法:《中华民国宪法》(“贿选宪法”)。第二章、外国法制史

第一部罗马历史上的成文法:《十二表法》;

第一个形成宪法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宪法(“近代宪法之母”);

马克思称之为“第一部人权宣言”:《独立宣言》/美国;

第一部成文宪法:1787《美国宪法》;

第一部欧洲大陆成文宪法:1791《法国宪法》;

第一部资本主义社会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民法典》);

第一部日本成文法典:《大宝律令》;

第一部日本宪法:《明治宪法》。

第四编:宪法学

第一章、宪法基本理论

专题一、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特征、本质与分类

1、宪法的特征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3)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2、宪法的本质: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三)宪法的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

(1)成文宪法:有宪法典

(2)不成文宪法:由宪法性法律构成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

(1)刚性宪法:修宪机关和程序严格与一般法律。

(2)柔性宪法:修宪机关和程序与普通法律相同。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与协定宪法

(1)钦定宪法:由君主或以君主名义制定和颁布的宪法。

(2)民定宪法:由民意机关或者由全民公决制定的宪法。

(3)协定宪法:由君主与国民或者国民的代表机关协商制定的宪法。

二、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

2、基本人权

3、法治

4、权力制约

三、宪法规范、渊源与宪法的结构

(一)宪法规范

1、宪法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一方通常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

2、宪法规范的特点:根本性、最高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

3、宪法规范的分类:

(1)确认性规范(2)禁止性规范(3)权利义务性规范(4)程序性规范

(二)宪法渊源

1、成文的宪法典

2、宪法性法律

3、宪法惯例宪

4、宪法判例

5、国际条约。

(三)宪法典的结构

1、成文宪法一般由序言、正文、附则构成。

2、我国现行宪法的结构:除序言外,正文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138条。

专题二、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条件

二、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一)宪法的制定

我国家1954年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形式公布,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二)宪法的修改。

1、修宪权:派生性权力,我国修宪权专属于全国人大。

2、修改方式:①全面修改②部分修改

3、我国《82宪法》的修宪程序:

①修宪主体是全国人大;

②提案权主体:全国人大常委会、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③全体代表2/3以上的多数通过;

④全国人大通过其主席团公布。

(三)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54宪法》

3、《75宪法》

4、《78宪法》。

5、《82宪法》。《82宪法》在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四次部分修改,通过了31条修正案。1982年宪法是对1954年宪法的继承和发展,除序言外,分为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首都,共4章138条专题三、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一、宪法实施

1、定义:宪法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贯彻落实。

2、宪法实施的种类:

(1)宪法的遵守(2)宪法的适用(3)宪法实施的保障

二、宪法解释

1、立法机关的解释

2、司法机关的解释

3、专门机关的解释

三、宪法监督

(一)宪法监督的体制。

1、立法机关的监督

2、司法机关的监督

3、专门机关的监督:

(二)宪法监督的方式。

(1)事先审查与事后审查

○1事先审查:批准制度

○2事后审查:改变或撤销制度

(2)附带性审查与宪法控诉

○1附带性审查:案件审理中对法律、法规等合宪性审查。

○2宪法控诉:个人的宪法权利受侵害后向有关机关提出控诉。

(三)我国宪法监督体制。

1、我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2、我国采取事先审查和事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章、国家基本制度

专题一、我国的国家性质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二、我国的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1、全民所有制:主导力量

2、集体所有制:基础力量

3、非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的文化制度

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不仅详尽地规定公民的文化权利,而且还明确地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文化政策。这部宪法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规定了文化制度。

四、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

专题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1、我国的人民大表大会包括乡级、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民主选举,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大是国家权利机关,上下级人大是监督关系。

4、其他国家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三、我国的选举制度

(一)选举的基本原则

1、普遍原则:中国公民、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即享有选举权。

2、平等原则:城乡人口同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3、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原则:乡、县直接选举,地州、省、全国人大代表分别由下一级代表选举。

4、秘密投票原则:委托选举的条件:选民人在外地,经选委会同意,可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但是被委托人最多只能接受三个选民的委托。

(二)直接选举

1、主持组织是乡、县选委会:选委会受县级人常的领导,地市、省级人常的指导。

2、选区划分:每选区1-3名候选人。

3、选民登记:(1)选民资格长期有效。(2)选民名单在选举日20日前公布。

4、提出候选人:(1)差额选举。(2)候选人名单15日前公布,正式候选人7日前公布。

5、预选:候选人超出应选人1倍,选民小组形不成统一意见进行预选。

6、当选:单过半。

7、再次选举:票数相等不能确定当选人,票数相等的候选人再次投票。

8、另行选举:获得过半数选票的当选代表的人数少于应选代表的名额;差额选举。

9、确定选举效力:选委会

10、罢免:(1)县级50人,乡级30人向县人常书面提出(2)双过半。

11、补选:代表任期非正常结束,原选区补选,补选时可以等额。

12、辞职:县级代表向县及人常书面提出;乡级代表向乡人大书面提出。

(三)间接选举

1、主持:(1)人常起统筹协调的主持作用。(2)具体投票时的主持组织是人大主席团

2、提出候选人主体:(1)代表10人以上联合,政党、人民团体可单独可联合。

(2)差额比例为1/5-1/2.

3、当选:全体过半。

4、确定选举效力:人大主席团。

5、罢免:

(1)提案:开会:主席团或1/10以上代表;闭会:常委会主任会议或1/5以上委员(2)向上级常委会备案,公告。

6、辞职:(1)向选举他的人大常委会书面辞职。

(2)常委过半数通过,向上级常委会备案,公告。

7、补选:可等额。

(四)人大代表

1、权利:

(1)出席会议(2)提案(3)参加表决

2、代表职务保障

(1)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

(2)对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的羁押、刑事审判:经人大主席团或常委会同意,现行犯只需通知;乡级人大代表,无论是否现行犯,只需通知。

3、暂停职务:因刑事案件被羁押但未被剥夺政治权利者

4、代表资格终止

专题三、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一、单一制和联邦制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

三、我国的行政区划

1、四级制与三级制

2、普通行政区划、民族自治地方区划、特别行政区划

3、我国的行政区划审批制度:1、

(1)建置的含义:设立、撤销、更名。

(2)能决定行政区域的变动的机关有三个:全国人大、国务院、省级政府。记住两头:省级的设立、撤销、更名全国人大决定,乡级行政区域一切都归省政府审批。

专题四、我国的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结合。

2、自治地方:自治区、州、县。

3、自治机关:自治区、州、县的人大和政府。

4、自治权

(1)立法权(2)变通权(3)治安权(4)财政自主权(5)变通执行税收权(6)自主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7)对外贸易权(8)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敎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9)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二、特别行政区制度

(一)中央与特区的关系

1、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2、中央对特区有十大权利,分别由全国人大、全国人常、国务院行使。

(二)特区的高度自治权

1、立法权

2、行政管理权

3、独立司法权和终审权

4、自行处理对外事务。

(三)特区的政治体制

1、特区行政长官:①年满40周岁②特区连续居住满20年③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

2、特区政府

3、立法会:永久中国公民,在香港担任立法会议员,一般不能有外国居留权(非中国籍或有外国居留权者不得超过20%)。除首届2年外,任期4年。

4、特区司法体制:香港没有检察院,澳门设行政法院。

5、特区法律体制:全国大人制定特区基本法;立法机关制定法要报备。

(四)基本法的解释与修改

1、基本法的解释:全国人常与特区各级法院。

2、基本法的修改:提案权属于全国人常、国务院、特别行政区。

三、基层群众自治

(一)村委会组织法

1、村委会

(1)设立、撤销、调整,乡政府提出,村民会议讨论,县政府批准.

(2)选举、罢免:双过半。

2、村民会议:撤销或变更村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不适当的决定。

3、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代表必须占到成员的五分之四以上。

4、民主管理和监督

(1)村务公开范围:

○1一般事项:每季度公布一次○2财务收支:每月公布一次○3涉村民利益重大事项:随时公布。

(2)村务监督委员会:

村民委员会成员及其近亲属不得担任村务监督机构成员。

(二)居委会组织法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基本权利的类型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自由

4、人身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

6、文化教育权利

7、监督权和获得赔偿权

二、基本义务

第四章国家机构

专题一、全国人大

一、全国人大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国家立法机关

2、每届任期5年

3、职权:(1)修宪、修改港澳基本法

(2)制定基本法律

(3)人事任免权

(4)重大事项决定权

(5)监督权

4、会议制度:预备会议、全体会议、小组会议

5、工作制度:提议案、提质询案

二、全国人大常委会

1、任期五年

2、由委员长、副委员、委员、秘书长组成。

3、职权:(1)宪法、法律解释权

(2)制定非基本法律与修改法律

(3)审查和监督规范性文件

(4)决定、任免国家机关领导人员

(5)重大事项决定权

(6)监督权

4、会议制度

三、全国人大各委员会

(一)专门委员会(常设性委员会)

1、全国人大下设,受全国人大及人常领导。

2、主任、副主任、委员组成。

3、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律草案。

(二)调查委员会(临时委员会)

1、成员必须是全国人大代表

2、调查情况可不公布

专题三、国家主席

1、独立的国家机关,无行政权。

2、年满45周岁。

3、任期5年,连任不超过2届。

4、职权:(1)公布权(2)宣布任免权(3)荣典权(4)外交权

专题四、国务院

1、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若干人、国务委员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

3、会议制度: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

4、职权:行政权。

5、审计署

专题五、中央军委

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中央军委主席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专题六、地方各级人大

1、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无隶属关系

2、乡人大不设常委会;乡人大不开预备会

4、县人大可设调查委员会

5、罢免案由人大决定,撤职案由常委会决定。

专题七、地方各级政府

1、接受双重领导

2、政府组成部门和派出机关的设置。

专题八、司法机关

1、人民法院:上下级是指导关系。

2、人民检察院:上下级是领导关系;双重领导。

第五编: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

第一章、司法制度和法律职业道德概述

专题一、司法制度

一、司法的特征

1、独立性

2、被动性

3、交涉性

4、程序性

5、普遍性

6、终极性

二、司法的功能

1、直接功能:解决纠纷

2、间接功能:①调整社会关系。②解释和补充法律。③形成公共政策。

三、司法制度

四、司法公正(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

1、司法活动的合法性。

2、司法人员的中立性。

3、司法活动的公开性。

4、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

5、司法程序的参与性。

6、司法结果的正确性。

7、司法人员的廉洁性。

五、司法效率

司法的时间效率、司法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司法活动的成本效率。

六、审判独立与检察独立

1、审判独立: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2、检察独立: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七、司法改革

1、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2、完善司法管辖体制。

3、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4、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

5、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

专题二、法律职业道德及其基本原则

一、法律职业群体

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

二、法律职业道德的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职业的特殊性。

3、实践性。

4、正式性。

5、更强的约束性。

三、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1、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严明纪律,保守秘密。

4、互相尊重,相互配合。

5、恪尽职守,勤勉尽责。

6、清正廉洁,遵纪守法。

第二章、审判制度与法官职业道德

专题一、我国的审判制度

一、我国审判制度的基本原则

1、审判权独立行使原则。

2、不告不理原则。

3、直接言辞原则。

4、审判及时原则。

二、我国的审判制度

1、两审终审制度。

2、审判公开制度。

3、人民陪审员制度。

三、审判机关

审判组织:独任庭、合议庭、审判委员会

四、法官

(一)法官的条件

1、一般条件

2、禁止性条件

3、限制条件

(二)法官的任职回避

(三)法官职务的任免

(四)法官的考核与等级

1、考核重点:审判工作实绩。

2、等级:十二级

(五)法官的保障与辞职

1、法官的保障和退休:职业保障、工资保险福利保障、人身财产保障、退休制度。

2、辞职与辞退

专题二、法官职业道德

一、法官职业道德的核心与基本要求

1、核心:公正、廉洁、为民

2、基本要求:忠诚司法事业、保证司法公正、确保司法廉洁、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形象。

二、法官行为规范

1、立案

2、出庭

3、诉讼调解

4、业外活动

三、法官职业责任

(一)纪律责任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二)刑事责任

第三章、检察制度与检察官职业道德

专题一、我国的检察制度

一、检察制度的概念

二、我国检察制度的特征

1、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2、法律监督机关。

3、检察一体化原则。

三、检查制度的基本原则

1、检察权统一行使原则。

2、检察权独立行使原则。

3、对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四、主要检查制度

1、检务公开制度。

2、人民监督员制度。

3、立案监督制度。

4、侦查监督制度。

5、刑事审判监督制度。

6、刑罚执行与监所监督制度。

7、民事行政检察制度。

五、检察机关

1、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

2、双重领导体制。

六、检察官

(一)检察官的条件:

1、一般条件

2、禁止条件

3、限制条件

(二)检察官的任职回避

不能同时是领导,不能同时是领导与被领导,不能在同一业务部门。(三)检察官职务的任免

(四)检察官的等级:四等十二级

(五)检察官的保障与辞职

专题二、检察官职业道德

一、检察官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1、忠诚

2、公正

3、清廉

4、文明

二、检察官职业责任

第四章、律师制度与律师职业道德

专题一、律师制度

一、律师执业的资格条件

1、一般条件

2、特殊条件

3、禁止条件

4、限制条件

二、律师宣誓制度

三、律师权利

1、接受辩护委托、代理委托权。

2、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和通信。

3、查阅案卷权。

4、调查取证权。

5、辩护权受保障。

6、拒绝辩护或代理权。

7、、要求回避、申请复议权。

8、有得到人民法院开庭通知权。

9、在法庭审理阶段的权利

10、代为上诉的权利

11、代理申诉或控告权。

12、获取本案诉讼文书副本的权利。

13、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申请取保候审或解除强制措施的权利

14、刑事诉讼中的律师—委托人特免权。

专题二、律师事务所

一、律师事务所

1、合伙律师事务所

2、个人律师事务所

3、国家出资设立的律师事务所

二、律师收费制度

1、律师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2、方式:计件收费、按标的额比例收费和计时收费。

3、费用:律师费和办案费用。

4、风险代理收费制度

专题三、律师职业道德

一、律师与委托人的关系规范

1、委托权限。

2、禁止虚假承诺。

3、禁止非法牟取委托人利益。

4、利益冲突审查。

5、转委托。

6、委托关系的解除与终止。

(二)律师执业推广行为规范

1、律师业务推广原则

2、律师业务推广广告规范

3、律师宣传规范

(三)律师与同行的关系规范:不得采用不正当竞争行为

专题四、法律援助制度

一、法律援助制度的特征

1、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2、统一性

3、无偿性

4、范围广泛性

5、形式丰富性

二、民事诉讼案件与行政诉讼案件的法律援助

1、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

2、人身性

三、刑事诉讼案件的法律援助

1、可以援助:智力残疾共同犯、重大影响和抗诉,公检法院应告知。

2、应当援助援助:未成年人盲聋哑、精神半病判无期、强制医疗当事人。

第五章、公证制度和公证员职业道德

专题一、公证制度

专题二、公证程序及救济

专题三、公证职业道德

理论力学复习总结(知识点)

第一篇静力学 第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公理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F=-F’ 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力系, 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 5 钢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平衡,若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衡状 态保持不变。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 1.2 约束及其约束力 1.柔性体约束 2.光滑接触面约束 3.光滑铰链约束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 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F R=F1+F2+…..+Fn=∑F 2.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 转动效应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或某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 量。(Mo(F)=±Fh) 4.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 为力偶,记为(F,F’)。 例2-8 如图2.-17(a)所示的结构中,各构件自重忽略不计,在构件AB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 为500kN?m,求A、C两点的约束力。 解构件BC只在B、C两点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因此BC是二力杆,其受力如图2-17(b)所示。 由于构件AB上有矩为M的力偶,故构件AB在铰链A、B处的一对作用力FA、FB’构成一力偶与矩为M的力偶平衡(见图2-17(c))。由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Mi=0,得﹣Fad+M=0 则有FA=FB’N=471.40N 由于FA、FB’为正值,可知二力的实际方向正为图2-17(c)所示的方向。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FC=FB’=471.40N,方向如图2-17(b)所示。 第3章平面任意力系 1.合力矩定理:若平面任意力系可合成为一合力。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2.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力系的主失和对于面内任意一点Q的主矩同时为零,即F R`=0,Mo=0. 3.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Fx=0, ∑Fy=0, ∑Mo(F)=0.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力在作用面内任意两个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各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也是等于零. 例3-1 如图3-8(a)所示,在长方形平板的四个角点上分别作用着四个力,其中F1=4kN,F2=2kN,F3=F4=3kN,平板上还作用着一力偶矩为M=2kN·m的力偶。试求以上四个力及 一力偶构成的力系向O点简化的结果,以及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 解(1)求主矢FR’,建立如图3-8(a)所示的坐标系,有 F’Rx=∑Fx=﹣F2cos60°+F3+F4cos30°=4.598kN F’Ry=∑Fy=F1-F2sin60°+F4sin30°=3.768kN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 导语:色彩,渲染了这世界的黑白,也安抚了人们内心的伤痛,从一张白纸,到泼墨点缀;以下小编为大家介绍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色彩理论知识点总结1 一、色彩的理论知识 培养孩子敏锐的色彩观察力和对色彩的意识,意识形成后,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及对色彩有意和无意的观察,眼睛对色彩的分析逐步提高,为孩子未来从事与色彩相关的工作提供一个视觉基础。 现将基本的色彩知识总结如下,希望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为孩子对色彩的辨析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1、原色 理论上指不能调和出来的色彩叫原色。三原色指:大红、柠檬黄、钴蓝;原色又称为第一次色,或称为基色。原色的色纯度最高,最纯净、最鲜艳。可以调配出绝大多数色彩,而其他颜色不能调配出三原色。 (1)三原色不能通过其他的有色材料混拼而成的颜色。能配合成各种颜色的基本颜色。也叫基色。这三种颜色的组合,几乎形成几乎所有的颜色。 (2)光线会越加越亮,两两混合可以得到更亮的中间色:yellow黄,cyan青,magenta品红(或者叫洋红、红紫)。

三种等量组合可以得到白色。 颜料中的原色是红、黄、蓝,蓝和黄可以配成绿,红和蓝可以配成紫,黄和红可以配成橙。 色光中的原色是红、绿、蓝,红和绿可以配成黄,红和蓝可以配成紫。 2、间色 任意两个原色相混合所得的新色称“间色“。红+黄=橙,蓝+黄=绿,红+蓝=紫,等量相加产生的橙、绿、紫为标准,但三个原色混合的比例不同,间色也随之产生变化(当我们把三原色中的红色与黄色等量调配就可以得出橙色,把红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得出紫色,而黄色与蓝色等量调配则可以得出绿色。在专业上,由三原色等量调配而成的颜色,我们把它们叫做间色。当然三种原色调出来就是近黑色了。间色又叫"二次色"。它是由三原色调配出来的颜色,是由2种原色调配出来的。红与黄调配出橙色;黄与蓝调配出绿色;红与蓝调配出紫色,橙、绿、紫三种颜色又叫"三间色"。在调配时,由于原色在份量多少上有所不同,所以能产生丰富的间色变化。 3、复色 任意两间色相混合所得之色,称之为“复色“。橙+绿=黄灰,橙+紫=红灰,绿+紫=蓝灰,等量相加得出标准复色;两个间色混合比例不同可产生许多纯度不同的复色。

理论力学复习总结(重点知识点)

第一篇静力学 第 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公理 公理 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F=-F' 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 4 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 5 钢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平衡,若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衡状态保持不变。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 1.2 约束及其约束力 1.柔性体约束 2?光滑接触面约束 3.光滑铰链约束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 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F R=F1+F2+…..+Fn=^ F 2. 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 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 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或某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量。(Mo ( F) =± Fh) 4. 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 记为(F,F')。 例2-8 如图2.-17 (a)所示的结构中,各构件自重忽略不计,在构件AB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 为500kN?m,求A、C两点的约束力。 解构件BC只在B、C两点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因此BC是二力杆,其受力如图2-17( b) 所示。 由于构件AB上有矩为M的力偶,故构件AB在铰链A、B处的一对作用力FA、FB) 构成一力偶与矩为M的力偶平衡(见图2-17 (c))。由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刀Mi=0,得-Fad+M=0 500 则有FA=FB ' N=471.40N 由于FA、FB'为正值,可知二力的实际方向正为图2-17 ( c)所示的方向。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FC=FB '471.40N,方向如图2-17 ( b)所示。 第3章平面任意力系 1. 合力矩定理:若平面任意力系可合成为一合力。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 各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2. 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力系的主失和对于面内任意一点Q的主矩同时 为零,即F R'=0,M O=0. 3.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刀Fx=0,刀Fy=O,刀Mo(F)=0.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 中所有力在作用面内任意两个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各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也是等于零 例3-1 如图3-8 (a)所示,在长方形平板的四个角点上分别作用着四个力,其中F仁4kN , F2=2kN , F3=F4=3kN,平板上还作用着一力偶矩为M=2kN ? m的力偶。试求以上四个力及 一力偶构成的力系向O点简化的结果,以及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 解(1)求主矢FR'建立如图3-8 (a)所示的坐标系,有 F 'Rx=刀Fx= - F2cos60° +F3+F4cos30 ° =4.598kN

现代控制理论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为了帮助大家在期末复习中能更全面地掌握书中知识点,并且在以后参加考研考博考试直到工作中,为大家提供一个理论参考依据,我们11级自动化二班的同学们在王整风教授的带领下合力编写了这本《现代控制理论习题集》(刘豹第三版),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本辅助工具。 根据老师要求,本次任务分组化,责任到个人。我们班整体分为五大组,每组负责整理一章习题,每个人的任务由组长具体分配,一个人大概分1~2道题,每个人任务虽然不算多,但也给同学们提出了要求:1.写清题号,抄题,画图(用CAD或word画)。2.题解详略得当,老师要求的步骤必须写上。3.遇到一题多解,要尽量写出多种方法。 本习题集贯穿全书,为大家展示了控制理论的基础、性质和控制一个动态系统的四个基本步骤,即建模、系统辨识、信号处理、综合控制输入。我们紧贴原课本,强调运用统一、联系的方法分析处理每一道题,将各章节的知识点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力争做到了对控制理论概念阐述明确,给每道题的解析赋予了较强的物理概念及工程背景。在课后题中出现的本章节重难点部分,我们加上了必要的文字和图例说明,让读者感觉每一题都思路清晰,简单明了,由于我们给习题配以多种解法,更有助于发散大家的思维,做到举一反三!

这本书是由11级自动化二班《现代控制理论》授课老师王整风教授全程监管,魏琳琳同学负责分组和发布任务书,由五个小组组组长李卓钰、程俊辉、林玉松、王亚楠、张宝峰负责自己章节的初步审核,然后汇总到胡玉皓同学那里,并由他做最后的总审核工作,绪论是段培龙同学和付博同学共同编写的。 本书耗时两周,在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是二班大家庭里又一份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望大家能够合理使用,如发现错误请及时通知,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2014年6月2日

经济法基础重点归纳最新

1 经济法基础 第一章总论 法律关系法律事实:法律事件(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法律行为法的形式判决书:非规范性法律文件,不能作为法的形式法的分类 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成文法、不成文法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根本法、普通法法的内容:实体法、程序法 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一般法和特别法主体、调整对象和形式:国际法、国内法法的运用目的:公法、私法 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 仲裁原则:自愿原则、独立仲裁原则、一裁终局原则(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原则) 仲裁委员会:主任1人,副主任2-4人、委员7-11人,法律、经济贸易专家不得少于2/3 仲裁协议:书面形式订立(口头协议无效) 仲裁庭:1名仲裁员或3名仲裁员组成,3名组成的设首席仲裁员仲裁开庭进行,一般不公开进行 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发生法律效力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范围:民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合同纠纷、房产纠纷、侵害名誉权纠纷);经济法、劳动法(破产、劳动合同纠纷);选民资格、宣告失踪死亡;债务;宣告票据和有关事项无效的案件审判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证人不需回避)、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庭成员:3人以上的单数 除最高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案件外,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由上一级法院进行第二审 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保险合同纠纷: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票据纠纷: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铁路、公路、水上和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的:事故发生地或到达地、最先降落地、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不动产纠纷: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港口作业纠纷:港口所在地法院管辖 继承遗产纠纷: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害时(超过20年的不予保护)诉讼时效:普通(知道或应知道):2年 特别(知道或应知道):1年(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最长(实际发生日):20年时效中止:诉讼时效期间最后6个月,不可抗力或其他障碍使权利人不能行使请求权,事由消除后继续进行时效中断:诉讼时效期间的任何时候,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义务的要求或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事由消除后重新计算两审终审:当事人不服第一审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不论案件是否公开审理,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执行措施: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存款;扣留、提取被执行人收入;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财产;搜查被执行人财产;强制被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件制定的财物或票证;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强制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指定行为;要求有关单位办理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强制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迟延履行金行政复议(书面订立、口头形式)仲裁:书面形式订立行政复议范围:当事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提出申请

整理理论力学复习总结知识点教学提纲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一篇静力学 第1 章静力学公理与物体的受力分析 1.1 静力学公理 公理1 二力平衡公理: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保持平衡的必要和充 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F=-F'工程上常遇到只受两个力作用而平衡的构件,称为二力构件或二力杆。 公理 2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在作用于刚体的任意力系上添加或取去任意平衡 力系,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效应。 推论力的可传递性原理: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至刚体内任意一点,而不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 公理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用于物体上某点的两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 同一点上,其大小和方向可由这两个力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此三个力必在同一平面内,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公理4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总是同时存在,且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公理5 钢化原理:变形体在某一力系作用下平衡,若将它钢化成刚体,其平 衡状态保持不变。对处于平衡状态的变形体,总可以把它视为刚体来研究。1.2 约束及其约束力 1.柔性体约束 2.光滑接触面约束 3.光滑铰链约束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 1.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结果是一个合力,合力的作用线通过各力作用线的汇交点,其大小和方向可由失多边形的封闭边来表示,即等于个力失的矢量和,即 FR=F1+F2+…..+Fn=∑F 2.矢量投影定理:合矢量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其分矢量在同一轴上的投影的代数和。 3.力对刚体的作用效应分为移动和转动。力对刚体的移动效应用力失来度量;力对刚体的转动效应用力矩来度量,即力矩是度量力使刚体绕某点或某轴转动的强弱程度的物理量。(Mo(F)=±Fh) 4.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不重合的两个平行力所组成的力系称为力偶,记为(F,F')。 例2-8 如图2.-17(a)所示的结构中,各构件自重忽略不计,在构件AB上作用一力偶,其力偶矩为500kN?m,求A、C两点的约束力。 解构件BC只在B、C两点受力,处于平衡状态,因此BC是二力杆,其受力如图2-17(b)所示。 由于构件AB上有矩为M的力偶,故构件AB在铰链A、B处的一对作用力FA、FB'构成一力偶与矩为M的力偶平衡(见图2-17(c))。由平面力偶系的平,得衡方程∑Mi=0﹣Fad+M=0 则有FA=FB' N=471.40N 由于FA、FB'为正值,可知二力的实际方向正为图2-17(c)所示的方向。 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可知FC=FB'=471.40N,方向如图2-17(b)所示。 第3章平面任意力系 1.合力矩定理:若平面任意力系可合成为一合力。则其合力对于作用面内任意一点之矩等于力系中各力对于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 2.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为:力系的主失和对于面内任意一点Q 的主矩同时为零,即FR`=0,Mo=0. 3.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Fx=0, ∑Fy=0, ∑Mo(F)=0.平面任意力系平衡的解析条件是,力系中所有力在作用面内任意两个直角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分别等于零,各力对于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的代数和也是等于零. 精品文档.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经济法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法条分析重点总结

经济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法条分析题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1、经济法:经济法是调整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所预期的目标的法律规范总称。 p32) 2、垄断协议:是指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 该协议可以以口头、书面或者以其他协同行为作出。(P89)3、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P 95)4、经营者集中: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经营者相互合并,或者个或多个经营者通过收购以及其他方式对其他经营者进行控制,从而导致相互关系上的持久变迁的行为(p101) 行政垄断:是指政府或者政府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P104) 注意: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行政垄断是指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定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者变相限制竞争的行为,所以说我国反垄断法上规定的行政垄断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机关,也包括法律、法规规定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5、不正当竞争:是指市场主体之间为了争夺商品生产、销售的有利地位,采取不符合法律、商业道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手段,违背自愿、平等、公开、诚实信用的原则,谋取不法利益的市场竞争行为。(p115) 6、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行贿的主体是经营者,受贿的主体是交易对方,贿赂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交易机会,手段是通过回扣、软回扣的形式。(P125) 7、诋毁商誉:或称商业诋毁、商业诽谤,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捏造、散步虚假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业声誉,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的行为(P129) 8、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性能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满足人们合理需要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物质、技术、心理和社会特性的总和。主要有适用 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可维修性。(P152)9、产品质量责任: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及其他对产品质量负有义务者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义务应受到的法律制裁,包括产品质量的 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P158)10、产品责任:又称为产品缺陷损害赔偿责任,是指因缺陷产品损害 了他人的人身、财产权,依法应当追究的民事责任。(P159)11、企业国有资产: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出资形式分为两种:

理论力学复习公式

静力学知识点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本章总结 1.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 2.静力学公理 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公理5 刚化原理。 3.约束和约束力 限制非自由体某些位移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力。约束力的方向与该约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 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画物体受力图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取分离体)。物体受的力分为主动力和约束力。要注意分清内力与外力,在受力图上一般只画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还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问题 问题一画受力图时,严格按约束性质画,不要凭主观想象与臆测。 平面力系 本章总结 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 ( 1 )几何法:根据力多边形法则,合力矢为 合力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 2 )解析法:合力的解析表达式为 2.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 1 )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 2 )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 3 )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 3. 平面内的力对点O 之矩是代数量,记为 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或

4. 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力偶没有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平面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M 的大小和转向,即 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 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相等,则彼此等效。力偶矩是平面力偶作用的唯一度量。 6.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即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为 7、平面任意力系 平面任意力系是力的作用线可杂乱无章分布但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当物体(含物体系)有一几何对称平面,且力的分别关于此平面对称时,可简化为平面力系计算。还有其他情况也可按平面任意力系计算。 本章用力的平移定理对平面任意力系进行简化,得到主矢主矩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力系简化结果进行讨论;然后得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得出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并用平衡方程求解一些平衡问题;介绍静定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对物体系的平衡问题进行比较多的训练;最后介绍平面简单桁架的概念和内力计算。 常见问题 问题一不要因为这一章的内容简单,就认为理论力学容易学,而造成轻视理论力学的印象,这将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影响。 问题二本章一开始要掌握好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与解题技巧,这样才能熟练掌握物体系平衡问题的解法与解题技巧。 问题三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能用一个方程求解的就不用两个方程,但考试时则不一定如此。 第三章空间力系 本章总结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 1 )直接投影法 ( 2 )间接投影法(图形见课本) 2. 力矩的计算 ( 1 )力对点的矩是一个定位矢量, ( 2 )力对轴的矩是一个代数量,可按下列两种方法求得: ( a )

22《自动控制理论》(现控部分)考试试题ABC卷(2008级自动化)

2009级自动化《现代控制理论》考试知识点 1、给出一个动态结构图,求状态空间表达式并画出状态变量图(模拟结构图)。 2、给出2个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两者串联后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3、对于齐次状态方程,给出两个初始时刻的解,求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矩阵。 4、给出状态空间表达式,对其近似离散化并分析前后的能控性。 5、给出1个微分方程,求其能控标准Ⅰ型和能观标准Ⅱ型状态空间表达式。 6、确定一个非线性系统是否大范围渐近稳定。 2008级自动化《现代控制理论》考试试题 A 卷1、试求图示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7分 ) 2、已知 ,求系统矩阵A 。,,求系统矩阵A 。 (6分) 3、判定系统21011x ?? =??--?? x x 平衡状态是否大范围渐近稳定。 (7分) 4、试对系统1001 11[0 1]u y ????=? ???????= x x +x , ①判定状态的能控性和能观性。(4分) ②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使其闭环极点为-1+j ,-1-j 。(6分) (共10分) B 卷1、试求方程为 ,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7分) 2、已知 ,求系统矩阵A 。(6分) 3、试求系统112122 2 11212x x x x x x x x x =--+??=-+-? 的平衡状态并分析其稳定性。 (7分) 112221y y y u u y y y u ++=+??++=? 22222322()222354t t t t t t t t t t t te e te e e Φt te e e te e e ?? -++-=?? --++-?? ()cost sint Φt -sint cost ??=????

2019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总结(完美版)

2019年注册会计师《经济法》知识点总 结(完美版) 第一章法律基础知识 第一节法律的一般理论 一、法律规范(P2-P3) 1.按照法律规范的内容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授权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其中,义务性规范可分为命令性规范和禁止性规范。2.按照法律规范对人们行为规定或限定的范围或者程度的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强行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授权性规范)。 3.按照法律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程度不同,法律规范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与非确定性规范。其中,非确定性规范包括委任性规范与准用性规范。 二、法律渊源(P3)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法律(仅次于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3.行政法规(仅次于宪法、法律):国务院 4.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5.部门规章:国务院部委及其直属机构

6.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这里仅限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其他级别的法院和检察院作出的司法解释不属于法律渊源) 7.国际条约或协定 三、自然人的行为能力(P7)(注意年龄的临界点!)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小于10周岁)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10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 3.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8周岁以上(≥18周岁)的成年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四、法律关系的客体(P8) 1.物 2.行为 3.人格利益(如公民和组织的姓名或名称,公民的肖像、名誉、尊严、人身、人格和身份等) 4.智力成果(如文学艺术作品、科学著作、科学发明等) 五、法律事实(P8) 1.事件(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 (1)人的出生与死亡 (2)自然灾害与意外事件

理论力学复习题

1.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 3.物体重P=20KN,用绳子挂在支架的滑轮B上,绳子的另一端接在绞D上,如图所示,转动绞,物体便能升起。设滑轮的大小,AB与CD杆自重及摩擦忽略不算,A,B,C三处均为铰链链接。当物体平衡时,求拉杆AB和支杆CB所受的力。 2.在图示刚架的点B作用一水平力F尺寸如图,钢架重量忽略不计,求支座A,D的约束力Fa和Fd。 3.已知梁AB上作用一力偶,力偶矩为M,梁长为L,梁重不计,求在图a,b,c三种情况下,支座A,B的约束力。 4.无重水平梁的支撑和载荷如图a,b所示,已知力F,力偶矩M的力偶和强度为q的均布载荷,求支座A,B处的约束力。 5.由AC和CD构成的组合梁通过铰链C链接,它的支撑和受力如图所示,已知均布载荷强度q=10kN/m,力偶矩M=40kN·m,不计梁重,求支座A,B,D的约束力和铰链C处的所受的力。 6.在图示构架中,各杆单位长度的重量为300N/m,载荷P=10kN,A处为固定端,B,C,D,处为铰链,求固定端A处及B,C铰链处的约束力。 7..杆OA长L,有推杆推动而在图面内绕点O转动,如图所示,假定推杆的速度为v,其弯头高为a。求杆端A的速度大小(表示为x的函数)。 8.平底顶杆凸轮机构如图所示,顶杆AB课沿导槽上下移动,偏心圆盘绕轴O转动,轴O 位于顶杆轴线上。工作时顶杆的平底始终接触凸轮表面。该凸轮半径为R,偏心距OC=e,凸轮绕轴O 转动的角速度为w,OC与水平线成夹角φ。当φ=0°时,顶杆的速度。 9.图示铰接四边形机构中,O1A=O2B=100mm,又O1O2=AB,杆O1A以等角速度w=2rad/s 绕轴O1转动。杆AB上有一套筒C,此套筒与杆CD相铰接。机构的各部件都在同一铅直面内。求φ=60°时,杆CD的速度和加速度。 10半径为R的半圆形凸轮D以等速Vo沿水平线向右运动,带动从动杆AB沿铅直方向上升,如图所示,求φ=30°时杆AB相对于凸轮的速度和加速度。 11.图示直角曲子杆OBC绕O轴转动,使在其上的小环M沿固定支杆OA滑动,已知:OB=0.1m,OB与BC垂直,曲杆的角速度w=0.5rad/s,角加速度为零,求当φ=60°时,小环M的速度和加速度。 12.如图所示,平面图形上的亮点A,B的速度方向能是这样吗?为什么? 13.平面图形在其平面内运动,某瞬时其上有两点的加速度矢相同,试判断下述说法是否正确:(1)其上各点速度在该瞬时一定都相等。 (2)其上各点加速度在该瞬时一定都相等。 14.如图所示,车轮沿着曲面滚动,已知轮心O在某一瞬时的速度V o和加速度a0,问车轮的角加速度是否等于a0cosβ/R?速度瞬心C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 15.如图所示各平面图形均作平面运动,问图示各种运动状态是否可能? 16.汽车以36km/h的速度在水平直到上行驶,设车轮在制动后立即停止转动,问车轮对地面的动滑动摩擦因数f应为多大方能使汽车制动后6s停止。 17.跳伞者质量为60KG,自停留在高空中的直升飞机中挑出,落下100M后,将降落伞打开,设开伞前的空气阻力忽略不计,伞重不计,开伞后所受的阻力不变,经5S后跳伞者的速度减为4.3m/s。求阻力大小。 18.图示水平面上放一均质三棱柱A,在其斜面上又放一个均质三棱柱B。两三棱柱的横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三棱柱A的质量为Ma为三棱柱B的三倍,其尺寸如图所示,设各处摩擦不计,初始时系统静止,求当三棱柱B沿三棱柱A华夏接触到水平面时,三棱柱A移动的距离。

现代控制理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 1.状态空间表达式 n 阶 Du Cx y Bu Ax x +=+= 1:?r u 1:?m y n n A ?: r n B ?: n m C ?:r m D ?: A 称为系统矩阵,描述系统内部状态之间的联系;B为输入(或控制)矩阵,表示输入对每个状态变量的作用情 况;C 输出矩阵,表示输出与每个状态变量间的组成关系,D直接传递矩阵,表示输入对输出的直接传递关系。 2.状态空间描述的特点 ①考虑了“输入-状态-输出”这一过程,它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即输入引起了状态的变化,而状态决定了输出。 ②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都是运动方程。 ③状态变量个数等于系统包含的独立贮能元件的个数,n 阶系统有n 个状态变量可以选择。 ④状态变量的选择不唯一。 ⑤从便于控制系统的构成来说,把状态变量选为可测量或可观察的量更为合适。 ⑥建立状态空间描述的步骤:a 选择状态变量;b 列写微分方程并化为状态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组;c 将一阶微分方程组化为向量矩阵形式,即为状态空间描述。 ⑦状态空间分析法是时域内的一种矩阵运算方法,特别适合于用计算机计算。 3.模拟结构图(积分器 加法器 比例器) 已知状态空间描述,绘制模拟结构图的步骤:积分器的数目应等于状态变量数,将他们画在适当的位置,每个积分器的输出表示相应的某个状态变量,然后根据状态空间表达式画出相应的加法器和比例器,最后用箭头将这些元件连接起来。 4.状态空间表达式的建立 ① 由系统框图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a 将各个环节(放大、积分、惯性等)变成相应的模拟结构图;b 每个积 分器的输出选作i x ,输入则为i x ;c 由模拟图写出状态方程和输出方程。 ② 由系统的机理出发建立状态空间表达式:如电路系统。通常选电容上的电压和电感上的电流作为状态变量。 利用KVL 和KCL 列微分方程,整理。 ③由描述系统的输入输出动态方程式(微分方程)或传递函数,建立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即实现问题。实现是非唯一的。 方法:微分方程→系统函数→模拟结构图→状态空间表达式。熟练使用梅森公式。 注意:a 如果系统函数分子幂次等于分母幂次,首先化成真分式形式,然后再继续其他工作。 b 模拟结构图的等效。如前馈点等效移到综合反馈点之前。p28 c 对多输入多输出微分方程的实现,也可以先画出模拟结构图。 5.状态矢量的线性变换。也说明了状态空间表达的非唯一性。不改变系统的特征值。特征多项式的系数也是系统的不变量。 特征矢量i p 的求解:也就是求0)(=-x A I i λ的非零解。 状态空间表达式变换为约旦标准型(A为任意矩阵):主要是要先求出变换矩阵。a 互异根时,各特征矢量按列排。b 有重根时,设3阶系统,1λ=2λ,3λ为单根,对特征矢量1p ,3p 求法与前面相同, 2p 称作1λ的广义特征矢量,应满足121)(p p A I -=-λ。 系统的并联实现:特征根互异;有重根。方法:系统函数→部分分式展开→模拟结构图→状态空间表达式。 6.由状态空间表达式求传递函数阵)(s W D B A sI C s W ++-=-1)()( r m ?的矩阵函数[ij W ] ij W 表示第j 个输入对第i 个输出的传递关系。 状态空间表达式不唯一,但系统的传递函数阵)(s W 是不变的。

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静力学篇

静力学知识点 第一章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本章总结 1.静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条件的科学。 2.静力学公理 公理1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公理2 二力平衡条件。 公理3 加减平衡力系原理 公理4 作用和反作用定律。 公理5 刚化原理。 3.约束和约束力 限制非自由体某些位移的周围物体,称为约束。约束对非自由体施加的力称为约束力。约束力的方向与该约束所能阻碍的位移方向相反。 4.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画物体受力图时,首先要明确研究对象(即取分离体)。物体受的力分为主动力和约束力。要注意分清内力与外力,在受力图上一般只画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还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问题 问题一画受力图时,严格按约束性质画,不要凭主观想象与臆测。 第二章平面力系 本章总结 1. 平面汇交力系的合力 ( 1 )几何法:根据力多边形法则,合力矢为

合力作用线通过汇交点。 ( 2 )解析法:合力的解析表达式为 2. 平面汇交力系的平衡条件 ( 1 )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 2 )平衡的几何条件:平面汇交力系的力多边形自行封闭。 ( 3 )平衡的解析条件(平衡方程): 3. 平面内的力对点O 之矩是代数量,记为 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或 4. 力偶和力偶矩 力偶是由等值、反向、不共线的两个平行力组成的特殊力系。力偶没有合力,也不能用一个力来平衡。 平面力偶对物体的作用效应决定于力偶矩M 的大小和转向,即 式中正负号表示力偶的转向,一般以逆时针转向为正,反之为负。

力偶对平面内任一点的矩等于力偶矩,力偶矩与矩心的位置无关。 5. 同平面内力偶的等效定理:在同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如果力偶相等,则彼此等效。力偶矩是平面力偶作用的唯一度量。 6. 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 合力偶矩等于各分力偶矩的代数和,即 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条件为 7、平面任意力系 平面任意力系是力的作用线可杂乱无章分布但在同一平面内的力系。当物体(含物体系)有一几何对称平面,且力的分别关于此平面对称时,可简化为平面力系计算。还有其他情况也可按平面任意力系计算。 本章用力的平移定理对平面任意力系进行简化,得到主矢主矩的概念,并进一步对力系简化结果进行讨论;然后得出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得出平衡方程的三种形式,并用平衡方程求解一些平衡问题;介绍静定超静定问题的概念,对物体系的平衡问题进行比较多的训练;最后介绍平面简单桁架的概念和内力计算。 常见问题 问题一不要因为这一章的内容简单,就认为理论力学容易学,而造成轻视理论力学的印象,这将给后面的学习带来影响。 问题二本章一开始要掌握好单个物体的平衡问题与解题技巧,这样才能熟练掌握物体系平衡问题的解法与解题技巧。 问题三在平时做题时,要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能用一个方程求解的就不用两个方程,但考试时则不一定如此。 第三章空间力系 本章总结 1. 力在空间直角坐标轴上的投影 ( 1 )直接投影法

现代控制理论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1、输入-输出描述:通过建立系统输入输出间的数学关系来描述系统特性。含:传递函数、微分方程( 2、状态空间描述通过建立状态(能够完善描述系统行为的内部变量)和系统输入输出间的数学关系来描述系统行为。 3、limg ij (s)=c,真有理分式c ≠0的常数,严格真有理分式c=0,非真有理分式c=∞ 4、输入输出描述局限性:a 、非零初始条件无法使用,b 、不能揭示全部内部行为。 5、状态变量的选取:a 、n 个线性无关的量,b 、不唯一,c 、输出量可作状态变量,d 、输入量不允许做状态变量,e 、有时不可测量,f 、必须是时间域的。 6、求状态空间描述的传递函数矩阵:G(s)=C(sI-A)-1B+D 7、输入-输出描述——>状态空间描述(中间变量法) 8、化对角规范形的条件:系统矩阵A 的n 个特征值λ1,λ2,…, λn 两两互异,或当系统矩阵A 的n 个特征向量线性无关。 9、*x =Ax+Bu * x =A x +B u A =P -1AP B =P -1B *x =P -1* x x =P -1x u =u 10、代数重数σi :同为λi 的特征值的个数,也为所有属于 λi 的约当小块的阶数之和。几何重数αi :λi 对应的约当小块个数,也是λi 对应线性相关特征向量个数。 11、组合系统状态空间描述: a 、并联:]*1111*222211212200[]x x B A u A x B x x y C C D D u x ????????????=+????????????????????????=++??????? ,1()()N i i G s G s ==∑ b 、串联:]()*1111*221221212122120x A x B u A B C x B D x x y D C C D D u x ????????????=+????????????????????????=+??????? ,11()()()...()N N G s G s G s G s -= c 、反馈:1121()()[()()]G s G s I G s G s -=+ 第二章 1、求e At :a 、化对角线线规范形法,b 、拉普拉斯法 2、由 *x =Ax+Bu y=Cx+Du 求 x(t)=e At x 0+∫e A(t- τ)Bu(τ) d τ,(t ≥0) 第三章 1、能控性:如果存在一个不受约束的控制作用u(t)在有限时间间隔t0-tf 内,能使系统从任意初

经济法知识点汇总学习资料

1. 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是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社会经济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规范和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 经济法调整的对象: 1、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简称国家经济调节关系,或国家经济调节管理关系。 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使得经济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国家经济调节关系迥异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商事关系,也与传统的国家行政管理关系不同,这使得经济法成为一个与民商法和行政法迥然有别的独立的法律部门。 3. 经济法的功能:保障和规范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4. 关于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2、经济法是宪法之下的一级部门法,其地位与民商法、刑法略同。 3、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关系密切,特别是同民商法和行政法的关系,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5. 经济法的体系:1、市场规制法(市场障碍排除法); 2、国家投资经营法; 3、宏观调控法。 6.垄断的概念:经营者单独或者联合起来采取经济的或者非经济的手段,在特定市场实行排他性控制,从而限制或者阻碍竞争的状态或行为。 7.垄断的类型:1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经营者集中3垄断协议4行政垄断 8.垄断的控制模式:1 结构主义垄断控制模式2 行为主义垄断控制模式 9.垄断的认定原则:1 本身违法原则2 合理原则(造成了损害才加以限制) 10.法律对垄断行为的规制:1 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制:各国的反垄断法一般都明确规定禁止价格歧视、强迫交易、掠夺性定价和独家交易等行为。 2 对垄断协议的规制:垄断协议分横向限制竞争协议和纵向限制竞争协议,前者如联合限价、串通投标,后者如限制转售价格,各国反垄断法均明确禁止之。3 对经营者集中的规制:企业兼并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正常形式,反垄断法所要规制的企业兼并是指那些明显改变市场结构、产生或增强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明显反竞争效果的企业兼并。(申报制度)4 对行政垄断的规制:行政垄断在现实中表现为地区垄断、行业垄断、强制购买、强制联合限制竞争等。其危害性是非常大的,因而我国反垄断法将之作为重点防范和规制对象。 11.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制度:对某些特定行业、特定企业、特定行为以及法律所赋予的某些特权规定豁免适用反垄断法,在本质上属垄断促进法的范畴。 12.垄断法的域外使用:一国的反垄断法延伸适用于发生在国外的对本国有影响的一切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 13.不正当竞争的类型和认定:(1)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市场混淆行为类似商标欺骗性商业宣传行为如虚假广告等)(2)利诱性市场交易行为;(如商业贿赂不正当低价销售行为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等)(3)强迫性市场交易行为。(与垄断行为有重合) (4)侵犯商业秘密行为(5)商业诋毁行为 14.消法的适用范围:1、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该法保护2,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亦参照该法执行。 15.消费者的权利:1、保障安全权:保障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2、知悉真情权: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