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本理论部分(电法)

基本理论部分(电法)

基本理论部分(电法)
基本理论部分(电法)

基本理论部分

1电法的基础知识

1.1岩石介质的电阻率

电阻率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基本参数,某种物质的电阻率实际上就是当电流垂直通过由该物质所组成的边长为1m的立方体时而呈现的电阻。显然,物质的电阻率值越低,其导电性就越好;反之,若物质的电阻率越高,其导电性就越差。在电法勘探中,电阻率的单位采用欧姆·米来表示(或记作Ω·m)。显然,电阻率的倒数1/ρ即为导电率,以σ来表示,它直接表征了岩石的导电性能。

天然状态下的岩石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与组分。为了方便,在电法勘探中,可以一级近似地把岩石模型看成是由两相介质构成的,即由矿物骨架(固相)和水(液相)所构成。因此,不仅组分不同的岩石会有不同的电阻率,即使组分相同的岩石,也会由于结构及含水情况的不同而使其电阻率在很大的范围内变化。表 1 给出了一些常见岩石的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表1常见岩石电阻率

由表1可见,一般情况下,火成岩电阻率最高,其变化范围大约在102Ω·m~105Ω·m。变质岩的电阻率也较高,其变化范围大体与火成岩类似,只是其中的部分岩石如泥质板岩、石墨片等稍低些,大约在101Ω·m~103Ω·m。沉积岩的电阻率最低,然而,由于沉积岩的特殊生成条件,这一类岩石其电阻率变化范围也相当大,砂页岩电阻率较低,而灰岩电阻率却相当高,可达n×107Ω·m。

表2浮土和地表水电阻率

一般土层结构疏松,孔隙度大,且与地表水密切相关,因而它们的电阻率均较低,一般为n×101Ω·m 。表2 为几种常见浮土和地表水的电阻率及其变化范围。

1.2 影响电阻率的因素

自然状态下,岩石的电阻率除了和组分有关外,还和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如岩石的结构、构造,孔隙度及含水性等。由于主要的造岩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等电阻率均相当高,因此,对于一般岩石来说,矿物骨架的电阻率是很高的。但由于天然状态下的岩石在长期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受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而出现裂隙以及裂隙中含水等原因,使得一般岩石的电阻率要低于其所含矿物的电阻率。

一般比较致密的岩石,孔隙度较小,所含水分也较少,因而电阻率较高;结构比较疏松的岩石,孔隙度较大,所含水分也较多,因而电阻率较低。一些孔隙度大而渗透性强的岩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其电阻率明显地取决于含水条件,当其饱含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时,电阻率只有几十至几十个欧姆米;当其位于潜水面以上含水条件较差时,其电阻率可高达几百至几千欧姆米。石灰岩的电阻率一般较高,但当其中发育有溶洞、溶隙且充填有不同矿化度的地下水时,其电阻率会大幅度的下降。

水溶液的电阻率与其矿化度有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矿化度变化范围很大,淡水的矿化度约为10-1g/L ,咸水的矿化度则高达10g/L 。显然,岩石中所含水溶液的矿化度越高,其电阻率就越低。

2. 电阻率法

2.1 大地电阻率测量

电阻率法是一种重要的物探方法。它是以岩石介质的导电性差异为基础、通过观察和研究人工建立的的地中稳定电流场的分布规律从而来达到找矿或解决某些地质问题的目的。为了讨论方便,把地下半空间简化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在电法勘探中,为了建立地下电场,常使用两个供电电极将电流供入地下,然后,在离供电电极一定距离的地方来观测场的分布。显然,由于电极相对于电极之间距离来说一般很小,因此,我们便可以把电极视为一个点,并称为点电源。若当观测范围仅限于一个电极附近,而将另一个电极置于“无穷远”时,就构成了一个点电源的电场;当观测范围必须同时考虑两个电极的影响时,便构成了两个点电源的电场。

当地表有一个点电源A 供电时,考察点M 处的电位为

r I U πρ

2= (2.1.1)

当地表有两个异性点电源供电时,根据电场的叠加原理,观察点M 处的电位表达式:

??? ??-=BM AM I U AB M 112πρ (2.1.2)

测量均匀大地的电阻率,原则上可以采用任意形式的电极排列来进行,即在地表任意两点(A 、B )供电,然后在任意两点(M 、N )来测量其间的电位差,根据上式便可求出M 、N 两点的电位

??? ??-=BM AM I U M 112πρ

??? ??-=

BN AN I U N 112πρ

那么,AB 在MN 间所产生的电位差

??? ??+--=?BN BM AN AM I U MN 11112πρ (2.1.3)

由此可得均匀大地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

I U K

MN ?=ρ (2.1.4)

式中 BN BM AN AM K 11112+--=π

(2.1.5)

(2.1.4)式即为在均匀大地的地表采用任意电极装置(或电极排列)测量电阻率的基本公式。其中K 为电极装置系数(或电极排列系数),是一个只与电极的空间位置有关的物理量。

2.2 电阻率及其定性分析方法

在电法勘探中,把宽和高等于AB/2、长为AB

的长方体(图2.2.1)定为勘探体积。在这个勘探体

积范围内集中了电流的大部分,而在其外电流很

少。显然,只有在该体积内,且与围岩有明显电性

差异的地质体才会被观测到。上面讲述了测量均匀

大地电阻率的方法,并且推导出了水平地表、介质

均匀和各向同性条件下的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但是,电法勘探的对象是非均匀大地,如寻找各种矿体、研究地下构造等。在不均匀大地

表面布极,供电电流在地下经过的范围已涉及到不同电阻率的介质,即在勘探体积所涉图2.2.1 勘探体积

及的范围内,包含了电阻率为1ρ、2ρ和

3ρ的几种岩层(图 2.2.2),因而计算出的电阻率ρ值是1ρ、2ρ和3ρ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哪一层的电阻率值。这个综合影响值是

在电场分布范围内、各种岩石电阻率综合影响的结果。我们称其为视电阻率,并用

s ρ来表示:

I

U K MN s ?=ρ (2.2.1) 视电阻率与真电阻率在概念上有本质的不

同,决定视电阻率大小的因素有:不均匀体的

分布状态(形状大小、深浅及产状等);供电电

极和测量电极间的相互位置;工作装置和地质

体的相对位置。由此可知,视电阻率不仅与地

质体的电阻率及其分布状态有关,而且还与电

极排列形式及位置有关,所以在不同情况下,视电阻率有时接近一种岩石真电阻率,有时又接近另一种岩石的真电阻率。因而,按一定方式观测视电阻率的变化规律,便可推断出地下各种不均匀地质体的分布状态。

当MN?AB 时,其间的电场可以认为是均匀的,因此

MN j MN E U MN MN MN MN ??=?=?ρ (2.2.2) 式中,MN 为测量电极间的距离;

MN j 为MN 处的电流密度;MN ρ为MN 所在介质

的真电阻率。将7式代入6式,则 I MN j K

MN MN s ??=ρρ (2.2.3) 当地下介质均匀时,可把MN j 、MN ρ用0j 、0ρ来表示,于是

I MN j K

??=000ρρ 经整理有

I

MN K j =01 将其代回(2.2.3)式,便得到

MN MN s j j ρρ?=0

(2.3.4)

图2.2.2非均匀大地视电阻率测量

这就是视电阻率和电流密度的关系式,或称为视电阻率的微分公式。它表明某点的视电阻率和测量电极所在介质的真电阻率成正比,其比例系数就是

0j j MN ,这是测量电极间实际电流密度与假设地下均匀介质时正常场电流密度之比。

显然,MN j 包含了在电场分布范围内各种电性地质体的综合影响。当地下半空间有低阻不均匀体存在时,由于正常电流线被低阻体所吸引,使地表MN 处的实际电流密度减少,所以MN j <0j ,故s ρ<MN ρ;相反,当地下半空间有高阻体时,用于正常电流线

被高阻体所排斥,使地表MN 处的实际电流密度增加,所以MN j >0j ,故s ρ>MN ρ。这

样,我们通过在地表观测视电阻率的变化,便可揭示地下电性不均匀地质体的存在和分布。这就是电阻率法所以能够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基本物理依据。显然,视电阻率的异常分布除了和地质对象的电性和产状有关外,还和电极装置有关。

2.3 高密度电阻率法

2.3.1 高密度电阻率法勘探系统

高密度电阻率法时是根据水文工程及环境地质调查的实际需要而研制的一种电探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的采集和资料处理两部分。现场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设置在一定间隔的测点上,测点密度远较常规电阻率法大,一般从1m ~10m 。然后用多芯电缆将其连接到程控式多路电极转换开关上,电极转换开关是一种由微片机控制的电极自动换接装置,它可以根据需要自动进行电极装置形式、极距及测点的转换。测量信号用电极转换开关送入微机工程电测仪,并将测量结果依次存入随机存储器。将数据回放并送入微机便可按给定程序对原始资料进行处理。

图2.3.1高密度电阻率法测点和深度记录点断面图

由于高密度电阻率法可以实现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微机处理,从而改变了电阻率法勘探传统的工作模式,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仪步。

2.3.2 三电位电极系

为了使高密度电阻率法能够获得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信息,在电极装置的选择上采用了三电位电极系。三电位电极系是将等间距的对称四极、偶极及微分装置按一定方式组合后所构成的一种测量系统,该系统在实际测量时,只须利用电极转换开关便可

将每四个相邻电极进行一次组合,从而在一个测点上便可获得三种电极排列的测量参数。三电位电极系的电极排列方式如图 所示,当点距为x 时,其极距a=n ﹒x (n=1、2、3…)。为了方便,我们把上述三种电极排列方式依次用α、β、γ来代表。这里对某一测点上的四个电极按规定作了三次组合。

图2.3.2三电位电极系

当采用三电位电极系进行视电阻率测量时,由供电电极在测量电极间所产生的电位差有以下关系

γβαU U U ?+?=?(2.3.1)

当供电电流一定时,三者间的阻抗关系为:γβαR R R +=。引入视电阻率及装置系数后,上式可以写成

γγββαα

ρρρK K K s s s +=(2.3.2)

经整理有

γγαββααρρρS S s K K K K ?+?=(2.3.3)

当极距为a 时,上述三种电极装置系数依次为:a K

πα2=,a K πβ6=,a K πγ3=,于是上式写成

γαβαρρρs s s 3

231+=(2.3.4) 当以知其中任意两种电极排列的视电阻率时,通过(2.3.4)式便可计算第三者。

2.3.3 视参数及其计算

高密度电阻率法由于采用上述三电位电极系,所以视电阻率参数包括

I U a s α

απρ?=2,I U a s ββπρ?=6,I U a s γγπρ?=3

式中a 为三电位电极系的电极距。由于一条剖面地表测点总数是固定的,因此,当极距逐渐扩大时,反映不同深度的测点数将依次减少。当然,根据需要,也可增设无穷远极,从而增加联合三极测深的测量结果。

此外,利用三电位电极系的测量结果还可以计算两类比值参数:一类是直接利用三

电位电极系的测量结果并将其加以组合而构成的;另一类则是利用联合三极测深的测量结果(即不同极距的A s ρ及B

s ρ)并将其加以组合而构成的。两种比值参数不仅能以更为醒目的方式再现原有异常的特点,而且某些比值参数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抑制干扰和分解复合异常的能力,从而大大地改善了常规电阻率法反映地质对象赋存状况的能力。 2.4 电测深法

2.4.1 垂向电测深法概念

电测深法是在同一测点上逐次增大供电电极距,使勘探深度由小逐渐加深,于是可观测到测点处沿深度方向上由浅至深的视电阻率的变化规律。通过对反映地电断面变化的电测深s ρ曲线的分析,可以了解深度方向上地质剖面的特征。

图2.4.1电测深法工作原理图

在电测深法中,最常采用的是对称四极装置(图2.4.1a )。图中,AB 为供电电极、MN 为测量电极,它们对称于观测点O 布置。工作时,AB/MN 按某一固定比值变化,即从最小电极距11B A 变化至最大电极距n AnB ,每改变一次AB ,相应观测一次MN U ?和AB I ,计算出视电阻率s ρ值。根据每个测点观测结果,可绘制出以2/AB 为横坐标,s ρ为纵坐标(采用双对数坐标系)的电测深曲线图(2.4.1b )。通过两个水平电性层的地电断面为例,来说明电测深法的物理实质。首先设厚度为1h 、电阻率为1ρ的第一电性层之下为电阻率为2ρ的基底岩层,且12ρρ ,2ρ层相对于1ρ层的厚度视为无限大。当用较小的供电电极距1112/h B A <<测量时,根据勘探体积概念,认为该装置是处于均匀介质1

ρ

中(相对电极距2/AB 大小来说,下部高阻基底岩层埋藏较深,此时电流不受高阻2ρ层的影响。根据视电阻微分形式关系可得

MN MN s j j ρρ?=

0=1ρ(s ρ曲线1段) 式中,0j j MN =;1ρρ=MN 。

当增大供电电极距2/AB 时,电流向下穿透深度开始增加,即勘探深度加深,2

ρ高阻层开始影响电场的分布。由于2ρ高阻对电流的排斥作用,使

MN j 增大,0j j MN >,则s ρ>1ρ。随着2/AB 的继续增大,2ρ介质的影响愈加明显,s ρ也愈来愈大(s ρ曲线2段)。

当1112/h B A >>,相应的勘探体积主要为第二层介质充满,而第一层介质1ρ在整个勘探体积中仅占很小比例,所以2ρ介质在影响场的分布问题上起主导作用。可以证明,此时得到的视电阻率值趋于第二层真电阻率,即

s ρ→2ρ(s ρ曲线3段)。 s ρ值随2/AB 变化的关系曲线称电测深曲线。s ρ曲线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垂直深度

上断面的变化,利用

s ρ曲线可确定层厚和层电阻率值。当地电断面类型不同时,s ρ曲

线形状也不相同。 2.4.2 三极测深法

在实际的野外施工过程中,对称四极测深法经常会遇到因地表障碍物(如河流、冲沟、峡谷等)而无法加大极距等情况,这时便可采用三极测深法,三极测深法即只通过加大OA 极距来达到测深的目的,另一供电电极B 被置于无穷远(如图2.4.2)。

图2.4.2三极装置图 三极测深法的优点是: ①工作方便灵活,无穷远供电电极的位置确定后只需移动近测点供电电极,单向布置电极受地面地形、地物的影响最小,测线端的测量“盲区”最短;②三极测深系非对称装置,它对地下地电异常体的电性响应最强,其异常分辨能力比对称装置高,又通过加大测点和极距密度,提高了电法勘探的地质分辨能力,这对于研究较小电性反差和较小规模的地质异常体尤为重要。

2.5 五极纵轴测深法

五极纵轴测深法在一定的地电条件下,对非层状地质体如溶洞等有较好的探测效果,与其它电阻率法相比,五极纵轴测深具有分辨力强、曲线直观、解释简单等优点。

2.5.1 五极纵轴测深的基本原理

图2.5.1五极纵轴测深装置图

其装置形式如图2.5.1所示:供电电极A (+I )置于地表测深点处,以A 为原点设

直角坐标系,在A 点两侧分别与其相距为L 处设供电电极??? ??-21I B 及??

? ??-22I B 。当地下均匀、各向同性介质时,地表沿纵轴(Y )方向上某点M 的电位表达式为 ()????? ??+-=22112A M A M M R L R I U πρ(2.5.1)

同理 ()????? ??+-=22112A N A N N R L R I U πρ(2.5.2) M 点的场强表达式为

()()[]??????????+-=2/32

2212A M A M A M R L R R I E πρ(2.5.3) 仿效上式可以直接写出A 点下方不同深度h 的电流密度表达式,即

()????

????+-=2/322212L h h h I

j π(2.5.4)

图2.5.2给出了当供电电极距1002

==L AB 时五极纵轴测深与对称四极测深电流密度随深度的变化曲线。由图可见,由于二者电极排列形式不同,其电流密度随深度的变化也有明显的差异。两条曲线在L h 93.0=处出现交点,交点左侧即L h 93.0≤深度范围内,五极纵轴排列的电流密度1j 大于对称四极排列的电流密度2j 。由此可见,在该深度范围内的某地质体,在地表用五极纵轴测深装置进行观测,将比用对称四极测深进行观

测获得较大的电位畸变值,从而可以得到关于勘探对象状况的较明显的信息。在L h 93.0≥的范围内,21j j <,且2j 随h 的增大而迅速趋近于零,可见五极纵轴测深装置的电流密度主要分布在L h 93.0≤的深度范围内,电流密度这种集中分布的特点,将有利于勘探该深度范围内的地质体。

2.5.2 五极纵轴测深s ρ曲线的空间分布

五极纵轴测深是在地表某测点按图2.5.1所示布设供电电极的,极距(L )大小取决于探测对象的埋深。然后沿纵轴(Y )方向布设测量电极,依次移动测量电极,逐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后便可计算各点的视电阻率。

根据位函数的可加性,由式(2.5.1)和式(2.5.2)可得到MN 间的电位差

????????+++-?-=-=?22221221121

12Y L Y L Y Y Y Y I U U U N M MN πρ(2.5.5) 由此可得到介质电阻率的表达式

I U K

MN ?=ρ 22221221121

1/2Y L Y L Y Y Y Y K +++-?-=π(2.5.6)

此处K 为五极纵轴测深的电极装置系数,其它各量如图2.5.1所示。沿纵轴(Y )方向所测视电阻率的变化,反映了测点下方一定深度范围内地质体的存在及其电性变化,为了分析等轴状导电地质体上五极纵轴测深视电阻率曲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可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高、低阻六面体模型上的s ρ曲线。图2.5.3即为在高阻(=μ100、25、10、25)及低阻(=μ1/100、1/25、1/10)模型上s ρ曲线的空间分布。从图中不难看出在导电地质体上,出现了明显的视电阻率异常。在良导地质体上出现低阻异常,极小值随12μ的减小而降低,随h 的增大而右移,其中心埋深近似等于极小值的横坐标。在高阻模型上出现高阻异常及s ρ的极大值,极大值随12μ的增大而升高,随h 的加大而右移。由此可见,利用五极纵轴测深对地下高阻及低阻地质体进行探测,在有利的地电条件下,均可获得可靠的异常值。而对称四极测深在等轴状地质体上一般仅获得一条类似于水平二层地电断面的异常曲线,比如当12μ<1时,便得到一条D 型曲线。

图2.5.2五极纵轴测深s ρ曲线

2.6 环形测深法

环形测深法是在地表某点利用对称四极装置所进行的多方位测量,相邻方位之间的夹角一般为 45。在地下岩层具有各向异性的情况下,根据不同方位的测量结果,在综合利用地质及其它物探资料便可确定覆盖层下地层的层理、裂隙及破碎带的走向。

通过测深点的表示布极方位的直线,再按一定的比例尺将某一极距(AB/2)在各方位上测到的s ρ值标在对应的方位线上,然后用折线将不同方位s ρ值依次连接成闭合曲线。对所有极距不同方位的s ρ值均绘出闭合曲线,便获得了由一系列闭合曲线所组成的极形图。

当AB/2较小时,极形图的长短轴相差很小,近于圆形,如图中AB/2=30m 、55m 的极形图。表示地下岩层在浅部时均匀、各向同性的。加大AB/2,如极形图拉长,则短轴指向破碎带、接触带或岩层的走向,如图中AB/2=100m 的极形图。当AB/2远大于覆盖层的厚度时,极形图的长轴转而指向低阻带的走向,如图中AB/2=225m,300m 及400m 的极形图。利用极形图解决上述 地质问题,应当特别注意以上的变化规律。

图2.6.1环形测深图

3. 瞬变电磁法

3.1 基本原理

3.1.1 时间域麦克斯威尔方程

根据电磁波理论,瞬变电磁法的电磁场同样适用于麦克斯威尔方程组:

t B

E ??-=??(法拉第定律)

t D

j H ??+

=??(安培定律) 0=??B

ρ=??D (库克定律)

式中为E 电场强度(V/m );B 为磁感应强度(Vs/m2);H 为磁场强度(A/m);D 为电位移矢量(As/m2);j 为电流密度(A/m2);ρ为自由电荷密度(C/m3)。麦克斯威尔方程组建立了场强矢量的、电流密度及电荷密度之间的关系。

并由如下三个物质方程将电磁场的基本物理量与介电常数ε、磁导率μ和电导率σ联系起来。

E j σ=

H B μ=

E D ε=

式中σ、μ、ε分别为电导率、磁导率和介电常数。在一般情况下它们是张量,且

是角频率ω、电场强度E 或磁感强度B 、空间坐标r 、时间t 、温度T 以及压强P 的函数,一般地说这三个张量都是复量,因此在D 和E 之间、H 和B 之间,以及J 和E 之间存在相位差。为简化分析,在讨论地学问题时大多数的基本电磁问题时,均做如下假定:

①介质是线性和均匀各向同性的,介质的电磁学性质与时间、温度和压强无关。 ②介质的磁导率μ与自由空间磁导率μo 相同,即μ= μo

③在导电介质中(σ≠0的介质中),由于体电荷密度 ρ=ρoe-(σ/ε)t 不可能堆积在某一处,随时间的增加很快被介质导走而消失,即ρ=0。

在导电介质中,有如下关系:

0=??D

0=??E

0=??j

3.1.2 瞬变电磁法的激发场波形

在瞬变电磁法中,由于激发场的波形

的不同,产生的瞬变电磁响应有所不同。目前,

激发场的波形有多种具有周期性的脉冲序列,

例如:矩形、梯形、半正弦、三角形等波形,

而常用的激励场波形只有矩形波、梯形波和半

正弦波。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观测仪器多采用这

三种波形激发瞬变场,如图所示。另外几乎所

有的仪器均采用断电后观测二次场纯异常的观

测方式。那么,在电磁场的求解时,只涉及激

发波形的后沿。为了简化问题,令脉冲系列的

∞→T ,并忽略单个脉冲波前、后沿的相互影

响。这样上述三种波形简化为单个阶跃波,半

正弦波及斜阶跃波,这三种波形表达式分别为

1)、阶跃波

???≥<=000)(0

1t t I t I 2)、半正弦波 图 3.1.1 激励场波形图 a 双极性矩形 b 双极性半正弦

c 双极性梯形

?????????>≤≤+<=202

0)2sin(0)(002d

t d t t d I t I t I ππ 3)、斜阶跃波

?????'

>'≤≤'-<=d t d t t d I t I t I 00)11(0)(003 借助于会氏变换公式,取10=I 可得到三种波形的频谱表达式分别为:

ω

ωi F -=1)(1 2

22)()2cos(2)(ωπωπω-=d

d d F [])sin(1)cos(1)(2

3d i d d F '--''=ωωωω 根据频谱分析理论,各种波型激发下,谐变场量F(ω)与时间场量F(ω)的关系可写为:

阶跃波激发下 ωωωπωd e i F t f t i ?∞∞

--=)(21)( 半正弦波激发下 ωωπωωππωd e d

d d F t f t i ?∞∞--?=2

2)()2c o s ()(221)( 斜阶跃波激发下 []ωωωωωπωd e d i d d F t f t i ?∞

∞-'--''=)s i n (1)c o s ()(21)(2 3.1.3 时间域电磁场的波动方程

为了求解多层层关介质在任一界面上的电磁场表达式,需引入电磁场理论中的矢量位函数A

令 A E ??=

定义其为由发射框为不接地回线磁偶源产生的矢量位,通过代入麦克斯韦方程组得:

0=????????--??t A A H εσ

引入标量Φ, 令Φ-?=??

??????--t A A H εσ 若Φ满足罗伦兹条件 0=?Φ?-??t

A μ

可求出矢量位函数A 及标量位Φ所满足的波动方程 222

t A t A A ??+??=?μεμσ 222

t t ?Φ?+?Φ?=Φ?μεμσ 以W 表示矢量位函数A 及标量位Φ,波动方程可表示为

222

t W t W W ??+??=?μεμσ 由上式可以看出,波动方程中含有电磁各场量对时间的一阶、二阶导数。

当电磁各场量变化很快或当介质的电阻率特别大时,电磁各场量对时间的一阶导数可以忽略不计,其标准的波动方程可以变化为如下式的纯波动方程

222

t W W ??=?με 它是齐次方程,这时电磁波按波动规律传播。

当电磁各场量变化比较慢或当电磁波在相对良导介质中传播时,电磁各场量对时间的二阶导数项可以忽略不计,其标准的波动方程可以变化为如下式的热传导方程

t W W ??=?μσ2

这时电磁波按热扩散规律传播,遵循热传导方程。

3.2 视电阻率及视深度的计算公式

瞬变电磁测深法的视电阻率是通过将均匀半空间表面的瞬变电磁场在小感应数或大感应数条件下近似,得到半空间电阻率与电磁场的反函数关系。

3.2.1 烟圈理论

根据美国地球物理学家M.N.Nabighian 提出的“烟圈”理论,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理解电磁场的扩散规律,并在晚期条件下效果较好。在电导率σ为和磁导率μ0为的均

匀大地上,敷设输入阶跃电流的回线Tx ,其中所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如图所示。当发送回线中电流突然断开时,在下半空间中就要被激励起感应涡流场以维持在断开电流以前存在的磁场,此瞬间的电流集中于Tx 附近的地表,并按r -4规律衰减(r 为Tx 中心至观测点的距离)。随后,面电流开始扩散到地下半空间中,在切断电流后的任一晚期时间里,感应涡流呈多个层壳的“环带”形。

感应涡流场在地表引起的磁场为整个“环带”各个

涡流层的总效应,为一系列与发送回线同形状并且向下

及向外扩散的电流环,通常称为“烟圈”(如图 )。它

的等效电流为

202)(41σμπt c i =

它的半径及所在深度的表达式为

02

8σμt c a = 04σμπt d =

式中c 2=8/π-2=0.546479。

烟圈将沿47o倾斜锥面扩展,其向下传播的速度为:

t t d V Z 02πσμ=??= 3.2.2 均匀半空间导电介质中多匝重叠回线的晚期

视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由于直接从均匀半空间的瞬变电磁场的解析表达式中无法求得计算视电阻率的简单数学公式,只有对公式中的u 取值加以限制,便可求得早期及晚期的视电阻率表达式。

由于晚期的条件更适合于探测中深部的有效地质体,我们将重点研究均匀半空间导电介质中多匝重叠回线的晚期视电阻率的计算公式。

令u 《1,即12??τ

πa ,当t 较大时可满足此条件,为晚期条件。其视电阻率的公式为: 320200524t /????????????=??t B t a I n t B Z Z μππμρτ)(

当发射线框的面积为S ,匝数为N ,供电电流强度为I ,发射线框的磁偶距为M=S ×N ×I ,当接收线框的面积为s ,匝数为n ,介质中感应的涡流场在接收回线中产生的感应电位为:t

B sn V Z ??-= 故多匝重叠回线的晚期视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

图 3.2.2 烟圈效应图

图 3.2.1

发射线框中电流的磁力

32

0)(524????????=I V t SNsn t μπμρτ 3

532323212)()()(1032.6---???????=t I V n s N S

瞬变电磁场的探测深度主要由测量时间和地下介质的电阻率来确定。当地下为均匀介质时,地面发送线圈中的电流被切断后,感应电流随时间向地下扩散,电流被关断后某一时刻地下最大涡流所在深度由下式计算: 02μρ

σt =

当地下介质的平均电阻率为15m ?Ω,测量时间取20ms ,探测深度即达218米。至于发送回线(接收回线)与探测深度的关系,只是为了保证接收线框内有足够的信号强度。同时,由于回线在一定的范围内线框越小,其体积效应也越小,其横向直、纵向分辨率也愈高,信号的强弱可通过选择中心探头的档位和调整发送电流的大小进行控制。

3.2.3 视深度的计算

大地感应涡流在地表面产生的电磁场可近似地用圆形电流环表示。这些电流环就像由发射回线吹出的烟圈,其半径随着时间增大而扩大,其深度随时间延长而加深。因此,在计算电导率为σ的均匀半空间的瞬变电磁响应时,可以用一个位于Z 处的镜像电流环代替。

对于单匝重叠回线装置,瞬变电磁法的探测极限深度一般为发射回线边长的2~4倍左右。当采用多匝小回线装置测量时,可增大发射回线、接收回线的有效面积,且发射电流增大,发射磁矩同时增大,大大提高了信噪比,同时可增大有效探测深度。

野外施工时,要探测到目的层的足够深度,就要有足够的延时采样,而且也要有足够强的信号。

3.3 瞬变电磁测深的装置形式

重叠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是发送回线与接收回线相重合敷设,但由于有互感现象,故在野外施工时将两者分开一定的距离,如1~2米。TEM 方法的供电和测量在时间上是互相分开的,因此发送回线与接收回线可以共用一个回线,称之为共圈回线。重叠回线装置是频率域方法无法实现的装置,它与地质探测对象有最佳耦合,重叠回线装置响应曲线形态简单,时间特性不发生变号现象,具有较高的接收电平、较好的穿透深度及异常便于分析解释等特点。由于重叠回线装置接收与发送线圈完全共面,不会造成由于地形不平,接收线圈中混杂水平分量的影响。因此,该装置适合于在山区工作。

图3.3.1 瞬变电磁测深的装置形式

a 重叠回线装置和中心回线装置

b 偶极装置

中心回线装置:是使用小型多匝接收线圈(或探头)放置于边长为L 的发送回线中心观测的装置,常用于探测1KM 以内的中、浅层测深工作。中心回线装置和重叠回线装置都属于同点装置。因此,它具有和重叠回线装置相似的特点,但由于其线框边长较小,纵横向分辨率高,受外部人文噪声的干扰较小,对环境要求较低,适应面较宽。

磁偶源装置:与频率域水平线圈法相类似,要求保持固定的发、收距,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偶极装置具有轻便灵活的特点,它可以采用不同位置和方向去激发导体及观测多个分量,对矿体有较好的分辨能力。但是,偶极装置是动源装置,发送磁距不可能做得很大,因此探测深度受到限制。另外,偶极装置所观测到的时间特性曲线复杂,发生变号现象,给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

大定源回线装置:大定源回线装置其发射线框为边长达数百米的矩形回线,采用小型线圈(或探头)沿垂直于长边的测线逐点观测磁场三个分量的值。由于该装置采用几百米边长的发送回线,且发送源固定,因此可加大电源功率,一般供电电流均达20A 以上。这种场源具有发射磁距大,场均匀及随距离衰减慢等特点,适合于深部找矿。这种装置对铺设回线的形状及边长要求不那么严格,甚至可按地形图刺点放线,铺好回线后,可采用多台接收机同时工作,因此工作效率高,成本低。与直流电法中的中间梯度剖面法相类似。

图3.3.2 大定源回线装置

双回线组合装置:此组合由SPIES 提出,故又称SPIES 组合,它的铺线方法有两种(见图3.3.3),一种是以射回线和接收回线分开,使用两根导线;另一种是发射与接收

回线使用同一根导线。此回线的联结方式,可使由电性干扰感应的电位相同的噪声反相叠加,使噪声大为减弱,有利于在50H附近工作。另一方面它对覆盖层的耦合较弱,而对直立矿的耦合加强。此装置可压制干扰,但异常形状复杂,且铺设难度较大,故未推广。

图3.3.2 双回线组合装置

图3.3.2.展示了这种双回线组合的磁力线的分布和我们经常采用的瞬变电磁法常规装置磁力线的分布。

金氏相对测量装置:由于外部电磁干扰对观测质量影响较大,而比值测量可以有效地压制干扰,此法是通过测量两点的振幅比,经过特殊的数据处理,得出高精度的绝对测量结果,该法要求用多道仪器,同时观测两个接收线圈的数据,之后计算比值,根据比值进行资料解释分析。

图3.3.3 双回线和同一回线装置的磁力线分布图

图3.3.4金氏相对测量装置

1/1 测点号/测线号R X1“1号接收线圈”

R X2“2号接收线圈”

4.其它方式

4.1充电法

当对具有天然或人工露头的良导地质体进行充电时,实际上整个地质体就相当于一个大电极,若良导体地质体的电阻率远小于围岩电阻率时,我们便可以近似地把它看成是理想导体。理想导体充电后,在导体内部并不产生电压降,导体的表面实际上就是一个等位面,电流垂直于导体表面流出后便形成了围岩中的充电电场。显然,当不考虑地面对电场分布的影响时,则离导体越近,等位面的形状与导体表面的形状越相似;在距导体较远的地方,等位面的形状便逐渐趋于球形。可见,理想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主要取决于导体的形状、大小、产状及埋深,与充电点的位置是无关的。图4.1位充电法原理示意图。

图4.1.1充电法原理图

当地质体不能被视为理想导体(即不等位体)时,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将随充电点位置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所以,充电法也是利用地质对象与围岩间导电性的差异为基础并且要求这种差异必须足够大,通过研究充电电场的空间分布来解决有关地质问题的一类电探方法。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 2006—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化学类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化学类专业(四年制)本科教学制定的。化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总学时数以2800学时左右(不含军训、各类实习和毕业论文)为宜,化学类专业课为1400~1700学时,其中实验教学不少于520学时,选修课约300学时。 制定本教学基本内容的指导思想是: (1)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定阶段,其前有中学教育为基础,其后又有研究生教育和职业再学习。尽管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已普遍实施,但多数本科毕业生仍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本科教育必然带有专业教育的成分。但是,不应要求通过本科教育就培养出该专业的专家。本科教学应着力培养具有宽广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教学的基本内容应着眼于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强调的是本学科中最基础的内容。 (2)本科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传授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质,使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潜在的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本科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研究属性,担任本科教学的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从事研究的素质。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涵必然会随着时代的演进、科技的进步、学科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对已经陈旧的基础知识应该更新。 (4)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力手段,应予以充分重视。化学实验不应仅仅是验证性的,还应该带有探索性和研究性。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应该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研究性实验。 (5)所列内容是最基本的知识点,它不与课程设置挂钩,不与学时分配挂钩,其顺序也不是教学顺序。这种安排的目的在于给各院校在课程改革中留有充分余地。各院校应以“基本内容”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制定各具特色的培养方案。 (6)除了课堂讲授外,可辅以多种形式落实基本内容的教学。 (一) I 1. 气体 (1) 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 气体分子运动论

学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

成都理工大学2014—2015学年 第一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考试试卷 注意:所有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 、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总10分) 1、接地电阻 2、电磁波波数 3、正交点 4、视极化率 5、静态位移 二 不定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 1分,总20分) 1、影响视电阻率的因素有( ) A 地形 B 装置 C 测点位置 2、利用自然电位法勘探某金属矿,在其上方中心处通常能观测到( ) A 明显的正异常 B 明显的负异常 C 正负异常伴生 3、激发极化法可解决下列地质问题( ) A 寻找浸染矿体 B 寻找水 C 寻找碳质、石墨化岩层 4 、电磁偶极剖面法中,哪些装置能观测纯异常(二次场)( ) A (X ,X ) B (X ,Z ) C (Z ,Z ) 5、下列方法中受地形影响最小的方法是( ) A 电阻率法 B 激发极化法 C 电磁感应法 得分 得分

6、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阻率测深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电源电瓶最高供电压档位为() A 63伏 B 90伏 C 120伏 7、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电偶极子场特征认识”过程中,实习要求中,要求同学们完成的图件有() A 电位图 B 电阻率图 C 电场强度图 8、本学期《地电学》课程实习“电测深正演模拟”实习过程中, 给出地电模型是() A 二层模型 B 三层模型 C 四层模型 9、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过程中,学习了绘制二维电阻率异常剖面图的软件是() A SURFER软件 B GRAPHER 软件 C GEOPRO 软件 10、本学期《电法勘探原理与方法》课程实习“仪器及装置认识实习”过程中,采用的装置有() A 中间梯度装置 B 对称四极装置 C 偶极装置 11、中间梯度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陡立低阻矿体 B 陡立高阻矿体 C 水平的高阻矿体 12、联合剖面法理论上在勘探哪些电性和产状的矿体能产生明显的异常() A 直立的低阻矿体 B 直立的高阻矿体 C 水平的低阻矿体 13、下列方法能有效勘探产状较陡的良导矿体的有() A中梯法 B联剖法 C 回线法 14、用联合剖面法工作时电阻率异常曲线能看到高阻正交点的有()

大学体育理论教程

体育理论复习资料 一、运动损伤 1、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身体损伤,统称为运动损伤。 2、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思想麻痹大意)、(准备活动不当)、(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运动量过大或过于剧烈)、(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低下)、(教学组织不当)。 3、肌肉拉伤通常是由于(肌肉猛烈收缩)或(用力牵伸时超过肌肉本身承受的能力)所引起的。主要与准备活动不足,(动作不协调)有关,或者由于肌肉的(韧性)和(弹性)较差更易被拉伤。 4、肌肉拉伤表现:(压痛)、(肌肉痉挛)、严重的出现(肌肉撕裂),产生剧烈疼痛。 5、韧带有较强的抗伤能力,以保护关节的正常活动,防止关节出现异常。但如果(外力使关节活动超越韧带所能承受的范围时),就会发生韧带损伤。 6、韧带损伤表现:轻度的只产生(轻微的疼痛)和(局部的水肿);严重的(韧带撕裂丧失功能),(疼痛、水肿、淤血)。 7、韧带受伤后,应(立即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24)小时后对伤部(热敷或按摩),重度损伤乃致韧带撕裂时,可(用绷带固定伤肢)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8、韧带扭伤易发部位是(踝关节)、(腕关节)和(膝关节)。所以平时要加强这些易伤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练习,对曾经发生扭伤的部位,锻炼时可采用(护踝、护膝、护腕)等保护措施。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防止(运动量过大和过度疲劳),注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技巧),切勿操之过急。 9、(肌肉痉挛),俗称抽筋。表现:(局部肌肉坚硬或隆起,疼痛难忍且一时不宜缓解)。处置方法:(牵引、使之伸长和松弛);预防:做好准备活动,冬季室外锻炼时(要注意保暖),夏季锻炼时(要适当补充淡盐水及维生素B1),疲劳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等)。 10、造成骨折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受直接暴力撞击所致),第二种是(间接暴力)。骨折可分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断裂)。表现:(疼痛、肿胀、皮下淤血、功能丧失、肌肉发生痉挛,受伤部位畸形,严重时拌有出血神经损伤、发烧、口渴直至休克)。骨折后应立刻停止运动(止血包扎、切记不要移动伤肢,用夹板及代用品固定伤肢送医院,休克要点按人中穴和急救)。 11、运动损伤的急救的原则1(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急救)。2 (准确判断)。3 (分工明确,临危不惧)。4 (快抢、快救、快运送)。 12、急救方法(1)止血法:①(冷敷法): ②(抬高伤肢法): ③(压迫法): (2)搬运法:(扶持法、托抱法、椅抬法和3人托抱法)等。 13、运动中腹痛的处置:一般采用(减慢运动速度,进行腹式呼吸,按压疼痛部位)等方法,短时间内即可减轻疼痛,直至消失。如果疼痛仍不减轻,甚至加重,就应(停止运动)。必要时可(服十滴水或揉按内关、大肠俞等穴位)。如仍不见效,应送医院诊治。预防运动中腹痛应在运动前(避免饮食或饮水过多),并做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 (一)中国课程的词源 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 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 1.课程即教学科目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教育》、《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 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 4.课程即社会改造 这种课程定义是一种激进的定义。按照这种定义,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提出“学校要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的口号。按这种定义,课程的重点应该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生应关心、参与社会活动,形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弗雷尔:批评资本主义的学校课程已经成了一种维护社会现状的工具,使人民大众甘心处于从属地位,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主张课程应该使学生摆脱盲目依从的状态,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河南宏力学校张朝利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灵活迁移。 3.面向现实:概念、理论试题的依附渊源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引导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现实问题。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各类化学问题,重视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概念、理论试题更有这方面的优势。“NMR(核磁共振)”、“含高能量的正离子N5+的化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月 球He”“新元素Ds”等等,有的试题虽然起点较高,但考查的落点依然是化学概念、理论的基本知识,有的试题强调课本知识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 4.再现探究:理论试题的发展创新 高考概念、理论试题在强调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还尝试对学生拓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的考查,强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要求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更优的实验方案。试题不具难度但有深度,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中学新课程改革。 5.体现区分:概念、理论试题的选拔功能 虽然高考试题难度下降,但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的适当的难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这种区分和选拔功能的试题大多为基本概念、理论试题。概念、理论试题在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中低于整卷难度系数的无论从题量还是从分数权重大多为理论试题,有个别试题甚至成为全卷的难题。 6.热点重复:概念、理论试题的不简单连续 据统计,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每年各理论板块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值的试题,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简单的连续和重复,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__重点_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总论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完善自我身心与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的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一、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体育基本理论:是指体育宏观性,全局性的知识体系,关于体育整体性综合性的基础理论。 二、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体育基本理论其研究对象只能是体育的整体实践,更确切地说是体育整体实践层面。 研究领域包括:体育基本概念、体育基本观念、体育的基本规律、体育的基本方法。 体育的基本规律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包括: 1、体育内在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体育及其内在要素与外在的各种社会要素或系统之间的本质必然联系。 3、体育与体育相关运作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4、现代国际体育内在系统或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学习和研究体育基本理论的意义: 1、有助于人们从宏观上把握现代体育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 2、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崇高的体育理念和体育精神

3、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体育体制、体育运作和体育改革等 4、也有助于体育工作者进一步学习和掌握体育科学的各种知识理论体系 第一篇 体育概念论 第一章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古代体育概念 古代达的希腊是近代欧洲体育之源。 第二节近代体育概念 “体操”一词是在洋务运动后期传人中国并开始使用的。 第二章现代体育概念问题 第一节“体育”概念之争及其根源 1916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一次国际体育工作会议上,确立了使用体育运动术语的四条原则: 第一,符合体育运动本质第二、语言表达要准确 第三,能为一般人所理解第四、语言要简洁 “体育”概念混乱的根源: 1、国际上的根源 2、翻译上的根源 3、认识上的根源 体育概念之争的认识根源,说到底是对体育的属性、本质、功能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节体育总概念及其相似概念 体育: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

公共关系学-多选题答案

1:一般而言,公关活动基本构成要素有() 1.公关主体 2.公关客体 3.公关理论 4.公关手段 5.公关实践 答案为:1 2 4 2:公共关系广告的类型包括() 1.形象广告 2.公益广告 3.观念广告 4.促销广告 5.响应广告 答案为:1 2 3 5 3: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舆论包括() 1.人际舆论 2.负面舆论 3.全局性舆论 4.内部舆论 5.正面舆论 答案为:1 2 3 4 5 4:政府公共关系实务主要体现在() 1.完善公众传播机制 2.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完善公共行政服务 4.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5.加强法治建设 答案为:1 2 3 4 5:根据对组织的态度,公众可以划分为() 1.顺意公众 2.逆意公众 3.边缘公众 4.临时公众 5.周期公众 答案为:1 2 6:组织的形象构思与策划成功与否取决于() 1.心理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2.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3.总体形象与特定形象的协调与平衡

4.计划与预算的协调与平衡 5.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协调与平衡 答案为:2 3 5 7:优秀演讲者应具备的条件包括() 1.足够的权威性 2.较强的语言能力和技巧 3.充满热情、理智与智慧 4.仪表仪态 5.不苟言笑的性格 答案为:1 2 3 4 8:布林认为,决定心理抗拒强弱的因素有( ) 1.对自由的期望 2.对自由剥夺的威胁 3.自由的重要性程度 4.是否会影响到其他自由 5.逆反心理 答案为:1 2 3 4 9:下列符合一般握手礼节的有() 1.长者先伸手 2.尊者后伸手 3.女士先伸手 4.主人先伸手 5.客人先伸手 答案为:1 2 3 4 10:根据公众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公众可分为() 1.非公众 2.潜在公众 3.首要公众 4.知晓公众 5.行动公众 答案为:1 2 4 5 11: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包括() 1.社会发展状态 2.社会关系状态 3.社会阶层状态 4.社会舆论状态 5.社会结构状态 答案为:2 4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基本理论、体育概论真题

2003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体育概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标准答题卷上) 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体育(广义的) 2健康 3体育制度 4体育手段 5身体锻炼 二、正误判断(须简要说明判断依据。每题5分,共20分): 1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唯一动因 2体育是一门科学 3体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是政治经济的工具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提出体育目的任务唯一要考虑的依据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奥运争光”战略与“全民健身”战略,及其关系 2《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对国民提出的“一二一”要求 3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 4我国体育的社会组织 5身体练习质量的评定 四每题30分,共60分) 1“增强体质”的主要内容 2“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与特点

2005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体育概论》 一,名词解释 1竞技运动 2体育产业 3身体锻炼 4体能 5体育手段 二正误判断 1速度素质就是指人的身体移动快慢的能力 2人的多种需要是体育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 3动作的准确性表现为符合竞赛规则要求 三简述 1动作的要素 2对动作质量和效果的综合评定的内容和基本标准 3体育健身功能的具体表现 四论述提 1分析新闻媒体对体育的促进作用和不良影响 2根据目前体育运动的现状谈谈其未来发展趋势

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体育概论》 (注意所有答案一律写在标准答题卷上)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体育科学观群众体育体育娱乐 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体能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身体练习的分类 2.简述运动竞赛的基本特征 3.简述动作质量和效果的评定标准 4.体育的健身功能可从哪些方面体现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我国体育的任务 2.试述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3.试述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

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附件:化学教育类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简介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The Research on Chemical Curriculum and Material in Secondary School )(必修3学分) “化学课程与教材研究”课程是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化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运用当代先进的课程理论,反思当前中学化学课程设计与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的编制与分析、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当代中学教学范式的构建等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以提高教育硕士对中学化学课程,教材及教学本质的理解,从而使他们能从更高的视野和理论水平上审视当代中学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 本课程主要包括当代主要的课程论、中学化学课程的设计、中学化学课程评价、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中学化学教材编制与分析研究、中学化学教学过程和方法、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及现代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等内容。 主要参考书目: 1.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王策三. 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贺湘善等. 化学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良方. 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施良方. 学习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叶澜. 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8.吴文侃等.比较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9.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4.新思考化学课程网 15.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杂志。 化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Chemical Instruction Design and Cases Analysis )(必修3学分)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课程的理论与方法,通过查阅文献、专题研究、案例讨论和教学设计等多种学习方式亲身对当前科学教育和化学教学改革的一

第二章基本管理理论教案

第二章基本的管理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中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及思想;理解从管理实践及思想演变为管理理论的过程;掌握各种管理理论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的借鉴意义;西方管理思想的萌芽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霍桑实验;中国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外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难点】霍桑实验;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理论学派;经验与案例学派;管理过程学派。X理论、Y理论、Z理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导入新课】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早期的管理实践活动,长期的实践活动,便在一些人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思想,而众多管理思想经过总结、提炼并系统化为管理理论。在古典管理理论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及 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西方管理理论的萌芽 (一)詹姆斯·斯图亚特:首次提出劳动分工的概念,认为工人因从事重复而更灵巧的工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附: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二)亚当·斯密(Adam Smith) ——《国富论》 1.第一次阐述了劳动分工理论,后来成为管理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经济人”的观点。即人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利益,社会上每个人的利益总是受到他们利益的制约,各人都需要兼顾到他人的利益,由此而产生共同利益,进而形成总的社会利益。 3.一国财富的取决于: (1)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占人口的比重;(2)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判断力高低。 例:亚当·斯密时代,欧洲一制针厂做劳动分工实验。每人做全部工序,平均每人每天完成200根;采用分工协作方式,每人每天完成48000根——提高工效240倍。 1.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概念 在管理学上是两个相同的概念,指把组织的任务分解成若干更小的部分,个人专门从事某一部分的活动而不是全部活动的管理过程。 2.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优点: 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灵巧性;有利用缩短时间;有利于降低培训成本;有利于使用专用设备;有利于完成复合目标 3.劳动分工与专业化分工的弊端: 分工会带来工作的单调;分工会阻碍内部员工的流动,降低其对组织变化的适应。 4.寻求平衡: 组织机构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面衡量分工的利弊,决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古代的希腊是近代欧洲体育之源。 体育的基本观点 国外观点:1、体育是促进人体健康发展的教育 2、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3、是开发人类运动潜能的活动与制度的总称 国内观点:狭义:对身体的教育广义:社会文化的活动体育的基本观点 体育: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简而言之:体育是人类以自身运动为主要手段改造自我身心的行为或过程。 体育:体育教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 从时间维度分析,体育是一个过程包括:体育观念、体育动机、体育目标、体育实施和体育效果等。 体育价值观:是体育价值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关于体育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基本看法,是指导人们对体育问题作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 1、体育价值目标:人在特定条件下所追求和期望实现的体育价值理想。 2、体育价值实现手段:指实现体育价值目标的方式、途径和方法,经济、政治、舆论手段。 3、体育价值评价标准:对体育价值的质和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和尺度。 三、体育价值观的特点与建设体育价值观的必要性 评判性、自调性、定向性、驱动性等是体育价值观最主要的特点。 体育理念:是在体育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体育理论化、系统化、综合化的认识和观念。 体育精神:是人类体育文化创造过程中整合,抽象出来的体育价值系统精华,它是体育内在品质的感性表现,又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关于体育活动意义的理性认识。 中华体育精神:为国争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科学求实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 1、竞争观念 2、规则观念 3、民主观念 4、开放观念 1、民族观念 6、协同观念 7、主体观念 科学体育观:就是对于体育的科学精神、科学认识、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的总称。 科学体育观的两个决定因素: 1、现代体育科学的巨大发展 2、长期体育工作经验启示 科学体育:人们对体育运动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的认识,及其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体育科学。 1980年正式成立了全国性的体育学术团体-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一、科学体育观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 二、科学体育观的目标导向――体育科学化p76 体育科学化主要包括体育管理科学化、运动训练科学化、全民健身科学化等。 体育运动的科学基础主要有三个:体育生物科学、体育人文科学、体育技术科学。 体育形态是指体育实践的相对形式或状态,又称体育形式。 现代体育实践划分三种形态: 体育的教育形态――体育教育体育的文化形态――竞技体育 体育的文化、教育及产业综合形态――群众体育 三、体育专业教育 体育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体育专门人才的一种特殊体育教育。 相对于一般学校教育而言,体育专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一是教育目标明确化二是教育科目综合化 三是教学方法学科化 从1982年起开始设定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单位。

《化学教学论》学习指南

《化学教学论》课程学习指南 《化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最能体现教师教育特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作为高师化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时务必高度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该课程的学习。 1.认识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意义。化学教学论在未来化学教师职业生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学好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意义,才能真正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首先,化学教学论是化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和学习模式具有一些社会科学学科的特点,而化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应由自然科学进而关注并思考学科教学论;其次,化学教育研究中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发展非常迅速,新课程研究日益活跃,许多新观点、新成果不断涌现和更新。因此,在学习化学教学论的同时,要主动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有关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网络信息,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教学理论水平和学科视野。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原则。化学教学论既研究化学教学原理,又研究化学教学实践。原理反映了客观存在的教学规律,是教学上灵活创新和运用各种方式方法的依据。所以在学习上要加以重视,充分掌握。但原理必须通过运用才能深刻理解,只凭阅读教材和倾听教师讲授是难以掌握的。因此,在学习时务必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教学理论和中学化学教学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听课、备课、模拟课堂教学等来培养和训练自己的教学基本技能,同时,课程中所介绍的基本理论也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个案分析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比如,有的同学认为上课很容易,但经过备课试教却发现哪怕是只讲清一个概念都不是简单的事,因此,理论指导下的实际训练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必然途径。 3.学会分析化学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而理解案例背后的理论知识,进而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融合在实际案例中,学生即便没有接触过类似的问题也不会感到理论太空洞,毫无用处。对于从来没有做过教师的学生,纯粹的教学理论很难引起认知的共鸣,而案例的使用一方面能使他们联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学习情境,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

地震勘探基础知识(总1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 有关地震勘探的一些基本概念 1.1 地震勘探是勘探石油的有效方法 勘探石油的方法和技术,按其勘探手段划分,可分为地质法、物探法和钻探法三种基本类型。 地球物理勘探法(物探法)运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即利用地壳中岩石的物理性质(如岩石的弹性、密度、磁性和电性)上的差异来研究地球,了解地下岩层的起伏情况和组成情况,从而达到寻找储油构造以勘探石油的一种勘探方法。 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物探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的弹性差异) 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的密度差异) 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磁性差异) 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的电性差异) 在石油勘探中,最经济的方法是物探法。首先用物探法对工区的含油气远景作出评价,为钻探提供探井井位。然后钻探法通过实际钻进,以对物探法进行验证。如果构造含油,又可根据物探资料和探边井计算出含油面积和地质储量。 在我国,陆上是广大的地表松散沉积(如松辽平原、华北平原等)和沙漠覆盖区(如塔什拉玛干大沙漠),海上是被辽阔的海水所覆盖的“一片汪洋”,已看不到岩层的地面露头的出露。而钻井法成本高、效率低。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质储量问题呢?在这时就充分显示了物探法应用的威力。 在各种物探方法中,地震勘探具有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而其它物探方法都不可能象地震勘探那样详细而准确地了解地下由浅至深一整套地层的构造特点。因此,地震勘探已成为石油勘探中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1.2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的方法引起地壳的振动,并用仪器把来自地下各个地层分界面的反射波引起地面上各点的振动情况记录下来。利用记录

化学理论知识的内容和特点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内容: (1)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指与物质的性质密切相关的反映物质的存在、制法、保存、用途、检验和反应等多方面的知识; (2)理论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是指与化学理论密切相关的概念、原理、规律等内容; (3)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指与学习者控制自己学习过程相关的各种方法知识,即学会如何学好化学的知识; (4)技能性知识:技能性知识是指运用习得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化学计算技能和化学表达技能; (5)情意类内容:情意类内容是指对学生情感、意志、品格和行为规范产生影响的一类教学内容。 化学理论性知识的特点: (1)抽象性:化学学科是一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学科,其借助于化学现象认识物质性质、化学原理或理论,以及由已知理论认识物质性质或推测未知理论等。在此过程中,需要分析推理、逻辑判断和归纳概括等抽象思维。尽管目前化学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运用一些直观的方法或教具,但也只是通过这些典型的直观形象,经过分析、概括、比较、分类和具体化等思维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原子结构、电子云模型、

微粒间作用力,晶体结构等内容,均是无法直接观察,而只能依靠宏观性质,根据一定的理论,进行抽象思维过程来理解和掌握一定的规律,从而指导宏观性质的判断。 (2)概括性:化学理论性知识在于对大量元素化合物知识规律性的一个概括,目的是用少量精炼的文字完成对化学现象的解释和认识。如元素周期律,就是对元素在结构、单质性质及化合物性质等多方面进行的一个概括,甚至对将来元素的发现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3)严密的逻辑性: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是一个严谨的基本范畴,化学理论性知识又是其主干,因而它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如化学平衡理论部分,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分析和研究,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分支,提升到量化水平,使它的严密的逻辑性又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4)学习的层次性:化学理论性知识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低一级理论性知识是高一级理论性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假定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化学原理的学习,教师在进行任务分析时必须鉴别构成该原理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就是原理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由基本概念构成的化学原理。

电法勘探课本重要知识点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电法勘探》知识点 电阻率法 何为电法勘探? 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学基础是地壳中多数岩矿石之间存在的电学性质的差异,它是通过观测和研究由电性质差异引起的人工或天然电磁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点,从而达到查明地下地质构造或矿产分布的一组勘探方法的总称。 矿物如何按导电机理进行划分? 按导电机理将矿物分为金属导体,半导体,固体电解质 影响岩石和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1 岩石和矿石电阻率与成分和结构的关系 岩石和矿石电阻率与所含水分的关系,含盐分越多(矿化度越高)电阻率值越低,含水量大的岩石电阻率较低,而含水量小或干燥岩石的电阻率较高。 3 岩石和矿石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一般表现为温度升高,电阻率降低。 三大岩类的电阻率如何变化? 火成岩与变质岩的电阻率值较高,通常在102~105 ?.m范围内变化;沉积岩电阻率值一般较低 何为非各向同性系数?如何表征这 各向同性指物体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的性质不会因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特性,即某一物体在不同的方向所测得的性能数值完全相同,亦称均质性。 针状和片状结构的岩石和矿石电阻率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即非各向同性。 为了表征层状岩石的非各向同性程度和平均的导电性,定义其非各向同性系数λ和平均 电阻率ρm 分别为: 岩石和矿石标本电阻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 露头法、电测井、(岩芯)标本测定法 电法勘探进行正演问题数值模拟时,一般会采取哪几种方法?每种方法的特点 是什么? 已知地电模型和场源分布,求解场的分布规律,称为电法勘探的正演问题。在学习电法勘探时,我们经常先对一些典型的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从而建立地质模型与场分布特征之间的关系。因此,正演问题是学习电法勘探的重要基础。 解电阻率法正演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物理模拟,即通过模型实验直接测量得到某种介质和场源条件下稳定电流场的分布情况;二是通过数学模拟途径,即寻求满足表1.1-5

体育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体育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1、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过程和______活动。 A、生产 B、劳动 C、社会文化 2、现代体育的范畴包括竞技体育、______和群众体育三个方面。 A、中学体育 B、大学体育 C、学校体育 3、学校体育是指通过体育课教学、_____和训练以及运动竞赛等形式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与智力发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的教育过程。 A、早操 B、课间操 C、课外体育锻炼 4、群众体育是指广大国民以锻炼身体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精神和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______活动。 A、经济 B、体育 C、商业 5、体育的功能包括______、教育功能、娱乐功能。 A、健身功能 B、健美功能 C、健康功能 6、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以运动和为基本手段,对大学生机体进行科学的培养,在提高人的生物潜能和心理潜能及社会适应潜能的过程中,进得、益智、促美,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总目的。 A、合理营养 B、身体练习 C、体育竞赛 7、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是通过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三基,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来具

体实现的。 A、培养道德品质 B、提高运动水平 C、提高身体机能 8、高等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有、课余体育活动。 A、体育训练 B、体育竞赛 C、体育课程 9、竞技体育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去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和竞赛。 A、运动训练 B、理论教学 C、基础练习 10、公元前300年,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名言。 A、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B、生命在于运动 C、活动是生活的基础 11、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提高心理素质宣泄情绪、调节生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作用。 A、增强社交能力 B、解除疲劳和精神紧张 C、完美人格个性 12、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认知意志、平衡人际和社会关系等方面处于良好状态。 A、智力 B、兴趣 C、情绪 13、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 A、自我实现 B、意识健康 C、社会适应良好 14、人的信仰、品德、情操、人格等处于积极向上、高尚和完善的状态就是。

公关一公共关系基本理论

公共关系基本理论 第一章 思考 请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你对公共关系的理解? 公共关系的含义 第一节 一、公共关系的定义 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公共关系进行界定 (1)管理职能论 (2)传播沟通论 (3)社会关系论 (4)现象描述论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曾经给公共关系作如下定义: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功能,它具有连续性和计划性。通过公共关系,公立的和私立的组织、机构试图赢得同它们有关的人们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借助对舆论的估价,尽可能地协调它们自己的政策和做法,依靠有计划的、广泛的信息传播,赢得更有效的合作,更好地实现它们的共同利益。 美国《公共关系新闻》杂志给公共关系下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它评估公众的态度,检验个人或组织的政策、活动是否与公众的利益相一致,并负责设计与执行旨在争取公众理解与认可的行动计划。 美国学者莱克斯·哈罗(Rex Harlow )给公共关系下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一种独特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建立并维持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理解、认可与合作;它参与处理各种问题与事件;它帮助管理部门了解民意,并对之作出反应;它确定并强调企业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责任;它作为社会趋势的监督者,帮助企业保持与社会变动同步;它使用有效的传播技能和研究方法作为基本的工具。 英国学者弗兰克·杰弗金斯(Frank Jefkins )在《公共关系》一书中提出的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为了达到与它的公众之间相互了解的确定目标而有计划地采用的一切向内向外的传播沟通方式的总和。 美国学者约翰·马斯顿(John Marston )给公共关系下的定义更为坦率,即:公共关系就是运用有说服力的传播去影响重要的公众。 1981年出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旨在传递有关个人、公司、政府机构或其他组织的信息,并改善公众对其态度的种种政策或行动。 《韦伯斯特新国际辞典》第三版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是:通过传播大量有说服力的材料,促进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公司之间,或公司与公司之间亲密友好的关系。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希尔滋(H.L.Chils)认为,公共关系是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所发生的各种关系的统称,这些活动与关系都是公众性的,并且都有其社会意义。 英国公共关系学会对公共关系所作的定义是:公共关系的实施是一种积极的、有计划的以及持久的努力,目的是建立和维护一个机构与其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认为公共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 日本学者田中宽次郎认为,公共关系就是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即与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的技术。以企业的经营而言,若不能与外界社会保持良好的关系,就不可能继续经营下去。 ——公共关系是内求团结、外谋发展、树立形象、推销自己的艺术。 ——公共关系是90%靠自己做得好,10%靠说(宣传)得好。 ——公共关系就是努力干好,让人知晓。 ——公共关系是旨在影响特殊公众的说服性传播。

体育基本理论教程 复习资料

目录 体育是一种社会现,是人类完善自我身心与开发自身潜能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一、体育基本理论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 1体育基本理论属于体育科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特点:a是研究对象的整体性b研究视角的宏观性c研究内容的时代性d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二、体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萌发阶段16~19世纪:16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极盛时期 (二)初步形成阶段20世纪初~70年代 早在19世纪末夜,欧洲一些国家在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曾推行各种名目的体操的改革。标志是1927哥伦比亚大学JF威廉姆斯所著《体育原理》的出版。 中国的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于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 (三)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 三、体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对象和领域 (一)体育的基本概念(术语) (二)体育的基本观念1体育的整体观2体育的价值观3人文体育观4科学体育观 (三)体育的基本规律 (四)体育的基本方法 四、体育基本理论体系的重构 五、学习和研究基本理论的重要意义 第一篇 第一章体育概念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古代体育概念 一、古希腊的体育概念 二、古代中国体育的体育概念 第二节近代体育概念 一、近代欧美国家的体育概念 二、近代中国的体育概念 (一)关于“体操”一词的传入和应用 (二)关于“体育”一词的传入和应用 第二章现代体育概念问题 第一节“体育”概念之争及其根源 一、有关“体育”概念的困惑与争论 二、“体育”概念混乱的根源 (一)国际上的根源1符合体育运动的本质2语言表达要准去3能为一般人所理解4语言要简洁 (二)翻译上的根源 (三)认识上的根源 体育概念之争的认识根源,说到底是对体育的属性、本质、功能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不是一个短的时期就能解决的问题,但相信的理论研究却需要抓紧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