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古代文学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为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三曹

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

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由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谓之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宫体诗

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其主要是对女性的描写和抒情咏物写景之作,诗风轻靡绮艳,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对于后来的律诗,特别是五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的兴起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将文字按照四声音调的不同进行规则排列,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做,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处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仕途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互现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事为主。通过互现法的运用,《史记》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劝百讽一形容规讽正道的言辞远远及不上劝诱奢靡的言辞。意在使人警戒,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出自扬雄《法言》,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解答题

汉赋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汉初,骚体赋阶段,贾宜《吊屈原赋》

第二阶段:汉武帝初年至东汉中叶,散体大赋阶段没剩《七发》第三阶段:东汉中叶之后,抒情小赋阶段张恒《归田赋》

汉大赋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特点

巨丽之美

1.篇幅宏大,结构上一般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

2.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铺排的句式和夸张的手法叙事体物

3.辞藻浓艳华美

兴盛原因

(1)西汉的兴盛与强大

(2)汉代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

(3)文体发展的自然趋势

史记的体例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构成,其中的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原题《太史公书》,东汉桓灵之际,始专名《史记》

史记的思想内涵

1.客观反映三千年中国社会历史,真实记录重大史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倾轧及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

2.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史学思想,不光对人物作出道德、善恶的评价,也关注人物对历史与社会发展的作用。

3.讴歌历史上的反暴斗争,肯定秦末农民起义。

4.描写了不少社会下层民众,歌颂了他们的优良品德。

5.是百科全书式的巨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也记载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许多光辉成就。

建安风骨的内涵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坦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建安期文学的基本特点,真实的反应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也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史记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1.妙于选材,以小见大

2.通过矛盾冲突写人

3.生动的细节描写

4.鲜活的人物语言,人物语言符合职业角色,个性化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汉书人物传记的思想内涵

1.赞颂忠君爱国,高尚正直的人物

2.揭露统治者的罪恶

3.同情受统治者迫害的贤达之士

汉书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

1.司马迁一样,班固有时也注意选取传主早年的小故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善于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3.班固还善于通过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

4.《汉书》中也不乏精彩的人物心理描写

论述题

结合作品论述,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1.他的诗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2.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3.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

4.他的诗歌中,对自然景物有较多的描写

简述《古诗十九首》内容和艺术成就

内容

1.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2.求官不遂、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悲哀

艺术成就

1.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往往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明月何皎皎》

2.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涵咏不尽的艺术效果,如《庭中有奇树》

3.明白晓畅、浅近自然而又精炼丰富、情味隽永,是《古诗十九首》的重要特色。如《孟冬寒气至》

4.较多的使用叠字也是《古诗十九首》的一个语言特色,如《青青河畔草》

两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1.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

《战城南》主题是诅咒战争,《十五从军征》的主题是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

2.反映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及对阶级压迫的反抗。

《东门行》主题是平民意欲反抗,《妇病行》其表现汉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3.反映男女爱情和压迫妇女的命运

《有所思》主题是爱的诀别,《上邪》主题表现爱的执着与痛苦。

结合作品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思想

1.坚守“固穷”的思想,安贫乐道。如“猛志逸四海”“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贫富常相交,道胜无戚言”

2.崇尚“自然”的思想。道德修养上“抱朴归真”,生活道路上“归园田居”,生死观念上“纵浪大化”。

人格特点

淡泊明志、蔑视富贵,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给后代作家以积极影响,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

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1.“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五柳先生传》“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2.情、景、事、理的浑融

3.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4.语言并非未经锤炼,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特点:

1.鲜艳清丽

2.高超的描摹技巧

3.精雕细刻、有句无篇。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画,这些山水景物又往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4.在结构上,谢灵运的山水诗也多是先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喟,如同一片篇旅行日记,而又常常拖着一条玄言的尾巴。地位:

1.开创了山水诗派,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意象,使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出来,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2.影响了南朝一代诗风,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形成“性情渐隐,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

3.对后代诗歌,尤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有积极影响,王维,孟浩然,李白等对其诗风有所继承。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名词解释 《尚书》: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字句古奥典雅。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称经孔子编订的鲁国编年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记录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国家的事件。记事及其简括,一字寓褒贬。 春秋笔法:《春秋》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故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国语: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全书共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 《论语》:一部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该书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孔子在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等方面的思想观点。 《左传》:《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编年史书。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详细系统地记述了春秋时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主要事件。 《战国策》: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主要着重记述了战国时的策士、说客的言行。思想上“重士”和“民本”。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百度百科上说诗经共311篇,是算上了另外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书成于春秋时期,先秦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注现实,并采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先秦诸子散文:在春秋战国时代,随着诸子争鸣的兴起,各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出现了以论说为主的著作,统称之为诸子散文。包括以语录体为主的《论语》和《墨子》,从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的《孟子》、《庄子》和成熟时期的《荀子》、《韩非子》。其中以《庄子》、《孟子》文学成就为最高。 先秦历史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 然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之为历史散文。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楚辞:战国中晚期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一种新型诗体,以屈原、宋玉等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因西汉刘向编辑《楚辞》而得名。 汉乐府:两汉乐府诗是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构搜集、保存下来的汉代诗歌。大部分是劳动人民或下层士人的作品,是乐府诗的精华。汉乐府真实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感情,主要艺术特色是以叙事为主,语言朴实,代表了汉代诗歌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司马相如:西汉辞赋家,字长卿。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为汉代散体大赋成熟的代表作。 南朝宋山水诗:南朝作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折的关键时期,谢灵运开启了一代诗风,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形象,其代表作品有《登池上楼》、《岁暮》、《过始宁壁》。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且日渐兴盛。 东晋玄言诗: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是魏晋文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也与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大夫心态有关,是这种心态下老庄玄理与山水之美相混的产物,代表人物有孙绰、许询、支遁、王羲之等。玄言诗特点为淡严寡然,缺乏形象,大都抒发老庄玄理为主。 二谢:指南朝宋谢灵运与南朝齐谢朓,两人均擅长山水诗。 太康文学:指西晋晋武帝太康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当时西晋诗坛以这些诗人为代表讲究形式、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

中国古代文学思考与练习

《中国古代文学》思考与练习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填空题 1.文学艺术起源于。 2.散文的产生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3.举出四篇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 如,,和。 4.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神话的创作方法是。 5.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等古籍中。 6.《诗经》是我国诗歌总集。经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我年间篇作品。 7.《诗经》共分、、三个部分。其中又分为和。 8.《诗经》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或“诗三百”,奉为经典,这才称作《诗经》。 9.《诗经》的传诗者共有四家,即、、、。其中、是以国取名,、是以姓错取名。其后三家诗亡,独诗得大行于天下。 10.《诗经》的六义,是 指、、、、、。其中、、是《诗经》内容上(或音乐上)的分 类,、、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11.“风、雅、颂”的划分是由音乐的不同,“风”是带有的音乐,“雅”的周王朝的音乐,“颂”是一种舞曲。 12.《诗经》民歌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它主要反映了西周时期农权们,揭示了重大的社会问题。 13.《国风》绝大部分是。内容丰富、广泛;在形式上多数是以为主,用韵,但并不拘泥,富于变化。语言准确,优美、形象,常运 用,和来描绘感情和自然界的特征,从而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14.《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15.“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国地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三四言到的参差不剂的形式。它还有 “、、、”的地方特色。 16.“楚辞”这一名词不知起于何时。至汉成帝时,由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缉成书,定名为。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诗经》之后又一部重要的诗歌总集的名称。 17.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爱国诗人,是我国的奠基人。他开创了诗人的新时代。 18.屈原作品有、、、和共二十三篇。《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 19.《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泠南王说:“,。”班固解为,王逸解为。三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 20.《离骚》是一篇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口头创作——神话的浪漫主义,成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 21.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富,个性鲜明的的形象,体现了屈原的和。 22.《九辩》是的代表作品,是重要的楚辞佳作,也是一篇带有的长篇抒情诗。 23.先秦诸子包括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载 有、、、、 、、、、、等十家。 24.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和《》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以《》和《》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以《》和《》为代表。 25.《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在汉代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现在通行的是《》。 26.孔子平生最重诗教。曾对弟子说:“诗可以,可以,可以。” 27.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孟子》的中心思想是。 28.通行的《老子》都分上下两篇,上篇为《》,下篇为《》,故又称《》。

古代文学复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为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建安七子 “七子”之称出于《典论论文》指建安时期的七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七人。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三曹 指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他们都是汉末建安时期杰出的诗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因他们的政治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文坛很有影响。故文学史上称之为“三曹”。 竹林七贤 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刘伶。由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人谓之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宫体诗 宫体诗盛行于梁后期和陈,其主要是对女性的描写和抒情咏物写景之作,诗风轻靡绮艳,与当时社会和时代风尚紧密相关,对于后来的律诗,特别是五律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齐梁时期随着声律的兴起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讲究格律严谨、对偶规整,将文字按照四声音调的不同进行规则排列,使诗歌产生抑扬顿挫的声韵美。永明体诗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做,非一时一人所作,大都处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将其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形式都用五言体,语言朴素自然,内容多写夫妇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文人的仕途失意之感,充满了感伤情调,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互现法 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事为主。通过互现法的运用,《史记》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又能表现出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还能照顾到历史的真实性。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知识点总结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文言小说、演讲和散文等。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成就,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背景和特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以下特点: 1. 兴起了辞章派文学 辞章派是秦汉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之一。辞章派的代表性作品是《楚辞》和《乐府诗集》。这些作品以辞章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浓厚的叙事性和抒情性,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灵感来源。 2. 文言小说的兴起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重要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西汉演义》和《东汉演义》。这些小说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背景,运用虚构的情节和对话,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奠基之作。 3. 诗歌的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这一时期的 诗歌作品以五言古诗为主,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和《乐府诗集》等,这些作品开创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新篇章。 4. 辞章文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辞章文学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其作品影响了后世文 学的发展。辞章文学注重情感表达,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培养了 后世文学家的文学表达能力,对后世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1. 陈寿 陈寿是魏晋时期的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是《三国志》。《三国志》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塑造 和情节的描写,展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成为中国传 统史书的典范。 2. 曹操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等。曹操的作品以豪放风 格和抒情思想为特点,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3. 鲁迅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完整版

古代文学秦汉魏晋南北朝复习完整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第二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上卷·秦汉文学 一、秦汉辞赋 1.什么是“赋” 答:赋是诗经六艺之一,是一种艺术手法,即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汉代的赋是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性一种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散文的结合。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汉赋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 (1)骚体赋:产生于西安初年。代表作家:贾谊。代表作品: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淮南小三的《招隐士》等。特点:骚体赋篇幅一般较短,在内容上侧重于咏物抒情,且多抒发哀怨之情,近于《离骚》的情调;在形式上也与楚辞接近,常用带有“兮”字的语句。 (2)汉大赋:汉大赋是散体大赋,也叫体物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代表作家:枚乘以及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代表作品:《七发》、《子虚赋》、《上林赋》等。其中《七发》是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子虚赋》、《上林赋》是汉大赋成熟的代表作。特点:形式上篇幅长,结构宏大,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

富炫丽的辞藻,对事物做了穷形极貌的描写,使汉大赋呈现一种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特征。 (3)抒情小赋:兴起于东汉末年,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代表作品:《》。特点:形式上体制短小;内容上侧重于抒写个人的心志,或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也有针砭现实之作;艺术上继承着的,但语言较汉大赋朴素得多,手法精巧灵活、风格多样,讲究韵律和节奏。汉末的抒情小赋还有诗意化的倾向。 2.什么是“九体” 答: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体的骚体赋,其中有《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有了独有的格局,与汉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3.什么是“七体” 答:“七体”是汉大赋的体裁之一,由枚乘首创,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新体赋在内容上改变为对君主的赞颂,劝百而讽一;形式上改变楚辞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这种赋体引起后世作者的效仿,在赋中形成一种定型的主客问答形式的文体,号为“七体”。 4.汉赋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古代文学复习题(1)解答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范围(2014级) 一、诗文背诵:本学期要求背诵的所有篇目 二、名词解释: 汉赋:是汉代在远承《诗经》赋诵传统、近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家铺张恣肆的文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杨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杨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李陵之祸: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朝廷震惊。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出于一时无奈,必将寻机报答汉朝。正好汉武帝问他对此事的看法,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汉武帝。武帝以为这是替李陵游说,并借以打击贰师李广利,司马迁就这样遭受“腐刑”。 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汉代设立的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并负责搜集各地歌谣的音乐管理机关。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近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伤感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无言诗成熟的标志,其内容多写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蔡琰为代表的作家亲身经历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目睹了民生的苦难,因而大都既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作品大都呈现出高扬理想、忧时伤世、充满个性、富有悲剧色彩的特征,这种特点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建安风骨”。真实地反映了现时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情怀又流露出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幽怨,带有悲剧色彩,意境宏大,笔调畅朗,从而形成的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以“三曹”、“七子”和蔡文姬为代表。 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构成的文学家族。他们在诗歌中书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构成的文人集团。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 太康诗风:西晋诗坛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讲究形式、描写繁复、辞采华丽、诗风繁缛的一种诗歌风气。繁缛是太康诗风的特征。 玄言诗:在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兴盛以及东晋政局及由此形成的士人心态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是孙绰和许询。

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重点)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文学——先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秦汉:董仲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开办学校,经学 魏晋:道家思想崛起并与黄老思想结合形成玄学,外来佛教开始确定地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1、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汉末到魏初的一段时期(曹植死为止)。 2、《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第一首纯粹写景的山水诗)。 3、《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现存最早的完整而又成熟的七言诗)。一韵到 底(缺少变化):押韵不成熟的标志。 4、《典论•论文》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5、曹丕的诗文开婉约纤丽一路,兼有情美、景美、辞美、韵美的艺术特点。 6、王粲创作主题:(1)去国怀乡;(2)怀才不遇。 7、蔡琰(蔡文姬)《悲愤诗》:自传体——诗史价值——场面描写——心理倾诉 二、建安文学的基本特点:真是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 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三、建安风骨形成因素:(1)时代因素:天下纷乱,生灵涂炭;群雄角逐,各骋才智。(2) 思想因素:儒学定于一尊的地位趋于动摇,道家和刑名之学兴起。(3)文人因素:生命意识,悯时情怀,理想张扬,个性风发。(4)文学因素:汉乐府的健朗风格,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的幽怨情调。 四、曹操诗特点: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文特点:清峻通脱,自开风气 文学上的突出成就:(1)四言诗,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五言诗“借旧乐写时事”,堪称“汉末实录”,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诗歌传统;(2)散文创作方面,鲁 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五、曹植——前期多抒写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战乱萧条的社会现实以及游荡宴乐的公子生活,洋 溢着青春气息,体现济世精神;后期诗文以抒写身世之感为主,自伤不遇,复痛心于 亲友离散的遭遇,艺术上多深于寄托,语悲而调爽。 六、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1、状貌生动,有声有势; 2、清峻雄奇,风骨自见; 3、善用比兴,抒情性强; 4、沉郁顿挫,韵律谐美; 5、工于起调,且多警句。他创造了一种雅与怨、文与质、风与骨、刚与柔完美统一的诗歌美。钟嵘《诗品》评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并由此誉之为“建安之杰”。 七、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八、阮籍诗歌艺术特点及成就: 1、玄思与诗情的完美统一,既创造了哲学境界的诗化,又创造了诗歌境界的哲理化;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1.先秦时期: -《诗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学创作集合,包括《风》、《雅》、《颂》等三部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和源头。 -《楚辞》是楚国的文学作品集合,以辞章形式表达个人情感和政治抱负,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被称为《论语》,内容主要是经典言论和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镜鉴之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世说新语》是唐·刘义庆编纂的散文,以短篇记事形式描写魏晋时期的文化名流和事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青年诗人陶渊明的田园诗《归园田居》表达了对乱世的失望与对宁静农村生活的向往。 3.唐宋时期: -唐代的诗歌达到了巅峰,唐诗流派主要有初唐、中唐、晚唐三个阶段。其中,杜甫和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他们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深远的影响。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两位杰出的女才子,她们的诗歌以清新、细腻的表达著称。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巨著,描写了贾宝玉一家的兴衰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

4.宋元明清时期: -宋代诗人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诗歌作品多样丰富,从山水田园到政治理念皆有涵盖。 -元曲是元代的戏剧形式,以《西华山》、《窦娥冤》等著名作品闻名于世。 -明代诗人杨雄和吴兆兰在女才子的传统上成为前人后辈的典范,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坠》是杨雄的代表作。 另外,为了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史,还需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流派:如唐代的豪放派、婉约派,宋代的词派,元代的辽东派等。 -诗体:主要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词等。 -诗歌创作技巧:包括押韵、对仗、象征等。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充满辉煌和变革的历史,通过对不同朝代文学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演变。

中国文学史 古代文学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 中国文学史笔记 〔暂缺秦汉文学、清代文学〕 2015 涉外文新下载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2诗经3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4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5屈原与楚辞(二)秦汉文学 1秦及西汉散文2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3司马迁与史记4两汉乐府诗5东汉辞赋6汉书及东汉散文7东汉文人诗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1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2两晋诗坛3陶渊明4南北朝民歌5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6永明体与齐梁诗坛7庚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8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9魏晋南北朝小说 (四)隋唐五代文学1南北朝文学的合流与唐初诗坛2盛唐的诗人群体3李白杜甫 4大历诗风5韩孟派与刘禹锡柳宗元诗人7白居易与元白诗派8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9唐传奇与俗讲变文10晚唐诗歌11李商隐12词的初级及晚唐五代词(五)宋元文学…… (六)明清文学…… 〔七〕近代文学……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

中国古代文学史 李斯《谏逐客书》艺术特色 论证充分,说理严格,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气势奔放 富于文采,讲究辞令特点 贾谊(西汉第一个重要政论作家) 《过秦论》(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河) 1、主要内容:上篇总论秦朝兴亡,肯定建立的功业,也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仁义 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中篇揭露统治者奢侈扰民,重点批评秦二世之过;下篇先说陈涉起兵时,秦兵不加防守,反而出兵东征,使子婴孤立无良辅;次说由于实行堵塞言路的高压政策,使得“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不能及时纠正朝廷过失;最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总体上否定了秦朝以霸道治国的做法,贯穿着民本意识,旨在为汉王朝提供治国的借鉴。 2、艺术特色: (1)文风雄健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气势。 (2)对偶句错落有致,合乎语言的自然节奏 (3)对比的手法,上篇以“秦得天下之速”与“失天下之易”对比,更强调“仁义不施”比本身的实力强弱更重要。 3、评价: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明其治国的思想和方 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政论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4、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 晁错 与贾谊相比,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大,文章更为沉稳老到,议论问题更能具体深入,也更为理性实际。重视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 枚乘 《七发》 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涊然汗出,霍然病已。 1、内容分析: (1)假设楚太子有疾,吴客用七件事解释其得病之因和治疗之法,故名“七发”。主旨在于说明享乐生活是致病之因,听取“要言妙道”是治病之法。 (2)先陈说声色、饮食、车马、游观之乐,太子厌倦;再说田猎、观涛,太子略有起色;最后解说精辟的道理,太子痊愈。 2、特色地位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

总论 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 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古代文学考研先秦-两汉复习提纲

第一编先秦文学 绪论 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初创的时期,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有的魅力,昭示着中国文学强大的生命力。先秦文学尚未从当时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先秦文学的特徵与这时特殊的文化形态有着密切的关係。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 传说时期的文学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诗乐舞紧密结合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 文史哲不分成熟的文学作品的出现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第叁节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由巫到史贵族文学的兴起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 第四节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楚地文化与楚辞 第一章上古神话 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语见韦勒克、沃伦着《文学理论》中译本,叁联书店,1984年11月第1版,第206页。神话在后世仍然具有文学魅力,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出土资料和文献资料《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反抗精神 第叁节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徵 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的思维情感体验隐喻和象徵 第二章《诗经》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原始歌谣在口头流传。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各方面的生活,具有深厚丰富的文化积淀,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最初的伟大成就。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的编定风、雅、颂用诗和传诗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农事燕饗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诗经》的现实精神 第叁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赋、比、兴的手法句式和章法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抒情诗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 第叁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由萌芽而至成熟。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歷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歷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古代文学史——秦汉与魏晋南北朝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2 1、填空题(1空1分,共20分)针对于文学史和作品的相关方面(作品为主) 2、名词解释(宽松性强) 3、名句解析(有选择性) 4、简答题(有选择性) 5、论述题(1个15分,共30分) 一、秦汉部分 1、《鵩鸟赋》 贾谊: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因为力荐改革而受到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本文是作者借一只野鸟入室,来抒发自己无欲无求悠逸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出的是乐观而豁达的精神世界。本文体现了道家的“物相转化,福祸无常”的思想。 本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手法,此赋语言凝练精警,形式上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也颇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历史典故 1、吴越之争(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2、秦相李斯之刑。 3、傅说当为丞相 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1、拒实设论,理直气壮,深情恳切。如《治安策》开头即说:“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三。 2、文章铺饰排比,渲染淋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如《论积贮疏》是贾谊散文中的名篇。2、骚体赋、散体赋 骚体赋:赋的一种,指体制上模拟楚辞而以赋名篇的作品。以“兮”字句为主,句式已经散文化。 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散体赋就是汉大赋) 3、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东汉赋体文学的创作,呈现为由大赋向抒情小赋的发展变化。张衡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是承前启后的作家。 4、汉赋四大家

古代文学先秦魏晋南北朝试题库(删减版)

古代文学先秦魏晋南北朝试题库(删减版)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 先秦文学试题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是(《》),所收的诗歌上起周初,下讫春秋中叶,均系以()为主的抒情作品。 2.《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国风,雅分为大雅和(),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3.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是文学成分较多的一部,其文学成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 4.中国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是《诗经》,所收集的诗歌上起()。下至春秋中叶,均系以四言为主的()作品。 5.在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和《战国策》。前者(),文字奇姿,后者叙述婉委,兼擅铺陈,具有明显的文学色彩。 6.《诗经》中的国风,共分周南.召南.王风等十五国风,雅分为()和小雅,颂分为(《》)、《鲁颂》和《商颂》三部分。 7.由于自然条件的艰难困苦,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重()而()的态度。 8.重实际而轻玄想的态度,直接作用于上古文学,特别是《诗经》,就少有了()的成分,同时也造成了()的不发达。 9.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是文学成分较多的一部,仅次于(《》),其文学成分主要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上。 10.在汉代,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都将《诗经》作为政治.伦理的工具,因而有诗之六义说风、()、颂、赋、()、兴。 11.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墨家.法家的以老子为代表的()都是主张崇尚群体而抑制个体的。 12.《楚辞》产生于今湖北.湖南地区,属于()的文化,但已经受到了()的影响,主要的代表作家为屈原和宋玉。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熟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解释:1、神话2、神话的历史化 三.填空 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著作是。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和,它保存在中。 四.简答 1、神话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2、神话的主要思维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五.论述 根据你所阅读的神话故事说说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内容(不少于500字)。 第二章《诗经》 一.背诵和默写篇目:《关雎》、《氓》、《采薇》、《蒹葭》。 二.解释:1、风雅颂2、赋比兴3、四家诗 三.填空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它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篇作品。 2、《诗经》本来只称,或连其诗篇数称,后世儒家尊之为《诗经》。 3、《诗经》是按、、三类编排的,一般都认为它们是根据音乐的不同来分类的。 4、《诗经》共有、、、、、等 十五“国风”,共篇。 5、《诗经》中的“雅”分和,前者有篇,后者有篇,共篇。

6、《诗经》中的“颂”包括颂、颂、颂,它们分别有篇、 篇和篇作品,共40篇。 7、汉代传习《诗经》的有、、、四家,它们的最早传授者分别是、和。现在流传下来的是,这就是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 8、《诗经》的旧注本,最重要的是《毛诗正义》和《诗集传》。《毛诗正义》是西汉传,东汉笺,唐疏。《诗集传》是南宋注的。 9、《诗经》的内容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和。 10、《诗经》的艺术特色,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论述。 1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它们和、、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12、《诗经》中的周民族史诗主要保存在《大雅》里,按其所记述的事件的时间先后,依次为、、、和5篇。 四.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讲析《东山》。 五.论述 1、《诗经》最为精华的部分是“国风”中的民歌和雅诗中的“怨刺诗”。就你所知,谈谈它们所反映的内容。 2、举例说明《诗经》作品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分析《关雎》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二)》重点知识

耐烦《中国文学史(二)》重点知识 第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从魏晋开始,南北朝及唐代前期,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2.魏晋南北朝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 3.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异常繁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兴盛是与文学的自觉联系在一起的。代表: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 ①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②梁萧统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③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篇论文学的文章。 4.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形成的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5.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门阀政治是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在东晋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形态。 7.玄学三典:《庄子》、《老子》、《易经》。 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 9.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 10.曹操的诗全部都是“乐府诗”,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的精神一脉相传。 11.曹操的部分诗歌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钟惺《古诗归》。 12.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是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13.曹操诗歌的特点:用古题写诗;发扬光大四言体诗。 14.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5.曹丕和文人诗酒唱和,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具备了文人集团的性质(邺下文人集团)。 16.曹植的诗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17.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五言诗的文人。谢灵运说:“天下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18.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徒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其中王粲、刘祯的成就最突出;“七子”出自曹丕《典论·论文》。 20.王粲,字仲宣,被刘勰《文心雕龙》称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七哀诗》三首。 21.沈德潜《古诗源》说《七哀诗》为“杜少陵《无家别》、《垂老别》诸篇之祖”。 22.刘祯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 23.陈琳的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阮瑀的诗歌代表作《驾出北郭门行》,风格与汉乐府民歌《孤儿行》颇为接近。 24.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她的五言体诗《悲愤诗》是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长篇叙事诗。蔡琰的《悲愤诗》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并称为长篇叙事诗双璧。

古代文学史先秦至魏晋南北朝重点整理

《诗经》的内容 《诗经》是一部跨越时间长、包括地域广的诗_歌总集,它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历史画面,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都有形象的表现。 一、赞美天地神灵、先公先王及反映周朝史事的诗歌。 二、反映农事及农奴劳动的诗歌 (一)反映周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的藉田祈谷报神的诗。 (二)反映周人的农业生活及农奴劳动的诗歌。 三、反映周代君臣、亲朋和谐关系的宴飨诗 四、对周王朝的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讽刺的诗 这些诗从内容可分为政治讽喻诗和怨愤讽刺诗。 (一)《大雅》《小雅》的政治讽喻诗 (二)《国风》中的讽刺诗,内容更加丰富。 1.有的讽刺统治者的荒淫无耻。 2.有的讽刺贵族荒乐无耻,不守礼法。 3.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残暴。 4.有的讽刺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尸位素餐 五、反映战争和摇役的诗 六、反映当时婚姻恋爱题材的诗歌 1.《诗经》有大量的热烈的恋人之歌。

2.悲戚的弃妇之歌。 3.和谐美好的婚姻及夫妻关系。 《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在诗歌创作上确立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 它热切关注社会现实,真实地反映了各种矛盾和各阶层人们的思想感情,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原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次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1.赋即描述的手法,朱熹说:“赋者,敷陈其 事而直言之也。 《诗经》用来叙事写景状物的描述手法既富于变化又精当老练。 2.比即比喻的手法,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即先言他物、发端起情的手法,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既要起情,先言之物一定要与下文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如《周南·关雎》 其次:是优美的语言和形式。 《诗经》以四言句式为主,同时杂用二至八言句子,句型参差错落,活泼自然;《诗经》多采用重章复沓手法,一唱三叹,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叠字、双声叠韵的运用极富创造性。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诗经》形成了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左传》在写人方面的特点 1.描写了大量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统治集团内部霸主国君、执政大臣,是它的主要描写对象。书中可以举出十多位赫赫有名的国君,几十位形象丰满、事迹显著的卿士大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