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杨世真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杨世真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杨世真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杨世真

大片中,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后电影数字技术对视觉效果奇观化的极度张扬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影作品人文内涵的稀释趋向已经非常明显,鲍德维尔们的理论对此完全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我的结论是,第一,重建电影研究必须置于后现代与后电影的理论与技术双重语境中思考。当务之急是从根本上厘清电影(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文本分析方法是文学研究方法在电影研究中的误用与滥用,对电影研究贻害无穷,应该彻底抛弃——电影的观看体验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之间差别之大,常常为电影学者忽略,鲍德维尔们的反思也没有予以必要的重视,“中间层面的研究”和“碎片化理论”都未脱文学研究的藩篱。第二,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非对立面。

在“图像转向”的背景下,借鉴后现代话语的跨学科视野,重新回到巴拉兹当年论及电影时灵光突现的“视觉文化”(据考证,这是该术语最早的源头之一)上来,另辟蹊径。第三,有必要澄清的是,电影研究一直都很薄弱,国内学界动辄使用的貌似成熟的“电影美学”实际上并不存在。在中国影响极大的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其英文名实为“Thoery of the Film”,即“电影理论”,而书中的内容也并不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现译名的失误的确起了以讹传讹的作用。所谓“电影美学”,如果能够成立的话,也只能是重建电影研究的一个可能的、或者遥远的目标。

(朱晓军,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310018)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 杨世真Tex t/Yang Shizhen

提要:在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追问显得尤为必要:能否摆脱电影符号学的附庸地位,能否真正确立叙事介质在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能否正确处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叙事学 电影符号学 文学叙事学 叙事介质

鉴于电影早已是一种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自不待言。尽管“叙事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要害”,“探讨中国电影叙事是研究的一种深入,因为百年之后的电影发展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之道,叙事问题已经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然而“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始终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1)这使得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显得更具有紧迫性。有迹象表明,电影叙事学将有可能形成我国电影理论研究新的热潮。但在真正的热潮到来之前,却也已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可能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既互有关联,又各有侧重,如何看待这几个问题已经或将要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相邻学科维度:如何

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

电影符号学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向电影研究领域扩散的产物,在60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由于这种扩散存在着机械挪用的固有弊端,导致它们最终无奈地走入了所谓“符号学的死胡同”。(2)英国学者伊·克里斯蒂指出:“许多人仍然以为在电影学术界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者、符号学者或阿尔都塞学派和拉康学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其实,他们早已从这片阵地上撤走,过去拥护他们的那些人回首往事,就像对他们当年人人必穿的喇叭裤和粗结领带那样感到不合时宜了。”(3)话虽说得有点尖刻,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

电影符号学在国外电影理论界(主要是西方)日渐式微,然而在中国却大有兴旺发达之势,其影响不容小觑。近年来,以克里斯蒂安·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被越来越多地译介和提及,研究与评价电影符号学的学术文章数量呈现递增态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符号学正在热起来。随着电影符号学研究氛围的日渐浓厚,电影符号学大有取代传统叙事学而成为电影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势。因此,如何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成了中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道槛。

纵观国内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符号学的态度,照搬照用的情况居多,冷静辨析再决定取舍的情况居少。但也有少数学者对于电影符号学的态度是比较谨慎与清醒的。早在1989年,姚晓濛先生就曾撰文提出,电影符号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极端性”,“其本质是反动或保守的,因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符号学立即得到了修正”。(4)1999年,郭晓橹先生于《当代电影》杂志上发表《当代

(1)周星、孙惠丽《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第34页。

(2)[法]让·米特里《符号学的死胡同》,王蔚、华汶译,崔君衍校,《世界艺术与美学》第八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3)[英]伊·克里斯蒂《电影学者的生活》,闻谷译,《世界电影》1990年第1期,第47页。

(4)姚晓濛《电影符号学及其批评》,

《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第11页。

Several Questions on Film Narrative

118

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 学苑论坛119

许多分析电影叙事的文章也乐于直接运用文学叙事学的概念体系。实际上,是否存在一种“通用叙事学”是令人怀疑的,或者说我们通常所说的“叙事学”其实就是“文学叙事学”而已。上世纪60年代以来,叙事学研究长盛不衰,并呈现出向其他人文艺术学科渗透的普泛化趋势。由于叙事学出身于文学叙事学,自然带有深深的文学基因,或者说文学叙事学天然地被当做一般叙事学。而当这种带有文学叙事学基因的一般叙事学进入到电影领域后,自然会水土不服。由于人们忽略了文学叙事的介质——语言与电影的介质——活动影像之间的巨大差异,使得电影叙事失去了自身的学术特性。而由于文学与电影都是具备很强大叙事能量的艺术类型,使人们对这种忽略更不以为然。

叙事文本的媒介特性对于叙事手法的制约性和影响程度至今似乎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版的叙事学著作(包括翻译著作)所谈到的“叙事”,绝大多数是指“文学叙事”,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介质的叙事。人们谈到“叙事学”,无意之中就是指“文学叙事学”,并进而变成了一种“通用叙事学”,这使得许多叙事学命题充满了歧义。近几年来,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运用叙事学的理论来研究影视剧等叙事文本,国内也出版了几本有关“电影叙事学”、“电视剧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的专著,但是文学叙事学的本位意识仍然很突出,并没有真正拓展经典叙事学的疆界。另一方面,新兴的叙事文本如影视剧等迫切需要学术成果积淀丰厚的经典叙事学予以理论支持。经典叙事学面临着越界的诉求,而越界也充满了巨大的风险。要规避这种风险,首先必须对叙事文本的介质特性越来越突出的趋势予以充分的理解。

文学叙事与电影叙事之间首要的不同在于创作所用的基本物质材料不同,一个是语言/文字,而另一个则是活动影像。这个物质基础的不同对于二者文本形态、叙事方式、题材选择、接受方式的制约程度在理论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从这个视角来反思文学叙事学对于电影叙事学的影响,许多得失都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电影叙事学研究必须从介质角度出发,与文学叙事学划出一道清晰的界限。

三、历史维度:如何看待与经典电影理论、现代电影理论的关系

从现象上看,电影叙事学的学术资源大都来自20

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现代电影理论。电影理论发展的历史表明,现代电影理论中的大多数终究只是一种历史上的暂时现象,并没有自动具备理论上的普遍的、永恒

电影理论中的“语言”观质疑》一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符号学和语言学引入电影,对电影理论来说确实是一条胡同,但可惜是一条漫长幽深的绝望的死胡同,而对于符号学和语言学本身来说,也是一种极为不科学、极不恰当的勉强表述和印证,而最终,对于电影艺术来说,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断裂,一种理论对于实践探索的

阻隔,一种反动,它是反电影的。”(5)

此后直至2007年,《电影艺术》第4期集中发表来自西南地区学者余纪、吴迎君、赵勇的三篇论文,三篇论文总体上直指电影符号学带来的消极影响,认为长期以来,电影叙述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但由于在研究思路上沿袭文学叙述学及电影符号学的研究程式而疏于反思,对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认识不清,不自觉地走入了学术困境。文学叙述学和电影符号学的理论逻辑长期牵制电影叙述学的学术思维,导致电影叙述学实际上成为两者的附庸,

限制了自身的独立发展。(6)

相较于国内大都照搬照用电影符号学理论的情况,麦茨本人的态度也许更值得我们关注。美国学者吉·麦斯特指出:“即便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电影符号学家(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安·麦茨),在把电影和语言进行类比时也是极端审慎的。他对于符号学概念在电影研究中的有用程度也是极有分寸的。首先,麦茨承认语言中的单字(或词素——含义的最小单位)在电影中是没有可比物的。……其次,麦茨指出电影是一

种没有(或只有非常含糊的)‘代码’(code )的‘语言’。”(7)

除此之外,对于电影符号学在中国的传播,还有一个很特别的、坚定的反对者周传基先生,其主要言论更多出现在网络上,影响也比较大。

中国电影叙事学要得以健康发展,必须引以为戒,避免重蹈符号学的“死胡同”。从某种意义上,以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最终展示给世人的仍然只是一副符号学的面孔——尽管这不是麦茨的初衷,是符号学对于电影学的一次不成功的越界行动。作为一种理论探讨的个案,自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至少可以昭示后来的研究者,即使走入了死胡同似乎也无伤大雅,不会带来什么直接的危害。但“电影叙事学”则实实在在地具有自身的内涵,其研究对象“电影叙事”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普遍现象,如果电影叙事学这样一门常态的学科被电影符号学这样带有实验性的不成功学术个案所影响,那么必然会给电影理论与电影创作带来实际的消极后果。

二、叙事介质维度:如何看待与文学叙事学的关系

除了电影符号学外,电影叙事学受文学叙事学的影

响也很大,说它变成了文学叙事学的附庸也许不为过。(8)

如果说电影符号学更多是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上影响了电影叙事学,那么文学叙事学则从根本的学术范式和具体的学术体系上深深左右着电影叙事学,令其无法挣脱而失去自身。以被称作我国第一部电影叙事学专著《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为例,该书的基本理论框架几乎原封不动地沿袭了经典叙事学的范式、逻辑、概念,

(5)郭小橹《当代电影理论中的“语言”观质疑》,《当代电影》1999年第2期,第64页。

(6)参见余纪《电影符号学置疑》、吴迎君《反思电影叙述学的研究误区》、赵勇《电影符号学研究范式辨析》,《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第22—35页。

(7)[美]吉·麦斯特《什么不是电影》,邵牧君译,《世界电影》1982年第6期,第34页。

(8)吴迎君《反思电影叙述学的研究误区》,《电影艺术》2007年第4期,第27—31页。

的有效性和真理性,电影符号学与电影语言学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在1989年4月伊阿华大学举行的美国电影研究学会的年会上,艾尔萨赛指出,“难道现在还不该把鲍德利和麦茨的理论视为对电影的一种特殊的历史态度(五十年代巴黎狂热的电影爱好者对电影的态度),而不是对它的整个机制的永远有效的分析吗?”(9)现代电影理论遭到的这种怀疑,与现代电影理论的确曾经一度被众多的外来者所染指不无关系。现代电影理论往往沦为符号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意识形态理论、哲学的附庸,变成了一种现代理论,而不是电影理论,这就像吉尔·德勒兹在《时间影像》的结尾部分就明白无误地告诫人们,不应再去问什么是电影,而应该问什么是哲学。

与此相对照的是,由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贝拉·巴拉兹、阿恩海姆、格里菲斯、克拉考尔、巴赞乃至马尔丹、让·米特里创造的经典电影理论,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彩。如今,“电影理论已经发生历史性的转折,人们如今正愈来愈把它视为自身的产物,而不是某种置身于电影之外的某种东西”。(10)经典电影理论之所以是“电影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理论家自身往往就是电影创作者或者是与电影创作密切相关的人,具有丰富的感性经验,二是经典理论的产生往往是为了解决电影创作实践提出的问题,研究的旨归也是指向创作实践。因此,只要电影创作仍然在继续,那么经典电影理论就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巴赞曾宣称:“美法两国生产的影片毕竟足以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有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已经明显达到均衡和成熟的水平。……总之,我们看到一种‘经典的’艺术臻于完美形态的一切特征。”(11)我们同样可以说,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典电影理论业已沉淀为历史的宝藏,在总体上仍然给后来的电影理论研究输送源源不断的营养。虽然电影艺术在巴赞所宣称的基本成熟阶段之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尤其是数字技术给电影带来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电影叙事的基本规律,否则电影就不是电影了。所以,中国电影叙事学要获得真正的发展,必须接通经典电影理论这块源头活水,认真检讨、学习并努力掌握电影作为一门叙事艺术的基本规律,而不应被时间的年轮所挟持、催逼而迷失方向,不能因为某种理论被冠以“现代”一词就对其顶礼膜拜。即以电影语言研究而言,现代电影理论拉开架势,调用了结构主义、符号学、语言学等多种理论资源,结果却往往无功而返;而在经典电影理论那里,虽然“电影语言”只是电影表现形式的一种比喻性说法,但是由于其扎根于电影创作实践,最终还是结出了累累硕果!

如果说,“电影语言”、“电影符号”从根子上被证明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语言”、“符号”从而导致了电影语言学、电影符号学最终走入了“死胡同”,那么“电影叙事学”则实实在在地具有自身的内涵。上文曾提及,电影是一种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手段,电影叙事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电影叙事学的发展因此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在我国电影叙事学方兴未艾的当口,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追问显得尤为必要。否则,重蹈电影语言学、电影符号学的覆辙绝不是危言耸听。但愿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但愿我国电影叙事学会走上一条符合电影实际、对电影实务有所推动的、健康的路子。

(杨世真,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310018)

(9)(10)同(3),第49页。

(11)[法]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叙述与抒情中的价值判断

——论影像叙事的修辞性

文 俞春放Tex t/Y u Chunfang

提要:一提到电影,我们总是直观地想到是用影像描写人物的行动及相互关系,即用影像来讲一个故事。但如果我们并非着眼于被看对象的物质性,而是着眼于看这一行为背后全部的结构关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电影的影像传达已经从叙述推进到抒情——从直接的影像结构来看,仍然执著于一般的叙事法则,通过展示人物间的相互关系、刻画人物动作以推动叙事的掘进,从而使观众被卷入故事之中;而其影像背后的意义却在于中断观众对于人物动作的判断,从而使观众从故事中抽身出来,更多地倾向于精神、思想等等。本文的意图在于通过具体影片中叙事元素的分析,来探讨叙述的控制与观影中的抒情效果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人物控制 观众意识 修辞

无论是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还是悉德·菲尔德的《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这些耳熟能详的编剧理论著作总是在提醒我们:电影就是用影像在讲故事。谁讲述和怎样讲述则成了电影的叙述问题。但另一方面,我们

Rhetoric of Image Narration

120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 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 印刷时代:以文字为媒介讲述的故事,记录和保存在话本和小说中。 电子时代:以影像为媒介讲述的故事,保存在胶片、磁带或光盘中。 电影与叙事: 电影是时空高度自由的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凡是优秀的电影作品总是能调动一切的视听符码,来表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说,电影是讲故事最好的载体。 电影叙事学,是以叙事电影为研究文本,探讨叙事电影中的叙述者与接受者, 时间与空间,故事与情节,视点与结构等叙事问题。 它立足于这样的一对假定矛盾,即叙述者和接受者的矛盾.叙事就是叙述者与接受者作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叙述者总是利用各种可能性来控制和影响接受者。而接受者又总是对叙述者所叙述的一切将信将疑,接受者总是想找出文本背后的叙述者,而叙述者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把接受者缝合在故事当中。 影像叙事元素:

研究论文:探讨“好”电影的发展之路

114309 电视电影论文 探讨“好”电影的发展之路 20xx年2月8日,电影《美人鱼》和着带有年味的鞭炮声上映,上映一周票房就达到21亿之多。截至3月7日晚,它的票房已经超过30亿,荣登大陆票房榜首,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大陆票房的佳话。这部几乎无差评的影片,到底靠什么吸引了观众,又用了什么样的叙事方式来感动观众,最终又以什么样的成片质量得到了如此高的票房,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 一、独具一格的叙述方式 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是有周星驰的电影,一种是没有周星驰的电影。这是对星爷电影的最高评价。周星驰出生于普通家庭,他是“演而优则导”的代表人物之一,从一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如今的世界级巨星,用“坎坷”一词来形容他的演艺生涯最为合适。他从一个无名的小角色到现如今大导演的转变,是他职业生涯的飞跃,当然这也离不开他自己个人的努力,用“天道酬勤”这句话形容他的奋斗历程最为合适。

香港导演与大陆导演相比,他们在作品风格上都有自己的标签,“无厘头”是周星驰作品的独有特点。何为“无厘头”?从字面上来理解,解释为:不是正常逻辑,不是常规中的因果联系,某段落结局或某最终结局是出乎意料的。周星驰电影的艺术风格在香港电影中独树一帜,开创了一种独特的搞笑电影表述风格,但在其背后,又隐藏着最为真切的人伦情感,嬉笑之余,受益匪浅。 电影的叙事结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线性叙事,一种是非线性叙事。而周导这部《美人鱼》作品以线性叙事的方法来讲述故事,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娓娓道来。从报仇开始,到报仇进行中,再到最后情感交织。情感上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陌生――熟悉――怜悯――热恋――相濡以沫”,这种戏剧性变化使得观众在观影中心情亦发生变化,并为主人公的故事所感染,体会其中的悲欢离合。 电影《美人鱼》讲述的是人鱼之间的恋情,其中穿插了当下社会的种种现实境况,包括:环境保护、房地产交易现状、国际化问题的出现以及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使观众在观影的同时了解了社会现状,并对自己生存的环境遭受到的破坏进行深入的思考,同时反思自身行为,并获取教育意义。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内形式)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 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传播”,在社会科学范围内,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 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电影的叙事手法

电影的叙事手法 每部电影都有它自身的叙事特点,编剧用文字讲述故事,导演用画面展现故事,他们都有讲述、展现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叙事手法。 电影叙事学主要研究故事的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和审美特性,关注电影剧作的技巧层次。 电影的叙事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常规线性叙事:按照正常时间模式叙事,讲述事情的发展顺序。这一类的电影很多。 2、多线性叙事:影片由很多个小故事组成,在一个时间段由其中的一个故事串联起其他故事。 3、回忆叙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忆进行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叙事。 4、环形结构叙事:影片的开头与影片的结尾相互辉映。 5、倒叙线性叙事:按照反正常时间叙事,这种影片为数不多,国内更是没有。法国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这种类型相当精彩。《5×2》(爱情赏味期)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妇离婚为开篇;家庭生活矛盾为第二节;结婚为高潮;相识为结尾。 6、乱线性叙事:整部影片毫无逻辑性,可以说是把所有片段、情节、人物全部搅乱,让人无从得知现在过去和将来,只能靠观众凭借自己的记忆力屡顺影片。 7、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外国较著名的有《罗拉快跑》,国内的话,很多人会想到张艺谋的《英雄》。 每部电影使用的叙事手法并不是单一的,其中的一种是主要的,影片中会穿插使用其他手法。导演精心设置的叙事手法是影片吸引观众的一个方面。之前看的《无人驾驶》之所以对它有印象,不在于它讲的是什么故事,而在于讲故事的方式。三个小故事穿插在一起,使用复杂的平行蒙太奇,重复性的镜头,打乱时间顺序,还会让故事线索交织,构成了一张密集的情节网,让原本并无太大新鲜感的故事表达得极富表现力,更考验着观众的智商水平。 (供稿:华影动力影视)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 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香港本土更全面详细;英文世界方面颇具学理;台湾注重两地业界关系;大陆略重左派电影,及其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在战前的关系。在下面的行文中,将会根据各自的重点,加以介绍。 一、中国内地方面 中国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以1997“香港回归”为界。 在1997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有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官修”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书中,有着大量关于1949年之前香港电影的资料,

传播叙事学文献综述

传播叙事论(形式) 传授、差异与类型:叙事与传播叙事学; 2111220004 吴镒新闻学传播叙事学,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传播学和叙事学两大学科的交叉部分。然而,搜遍书籍、报刊、网络等资料,我们几乎没法从茫茫文海中寻找到对“传播叙事学”一个准确、完整、总结性的学科定义。因此,在作学科研究传播、叙事,它们看起来并不是毫无共通的地方。“传播”,在社会科学围,按我们所理解的,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介质传递信息的行为。叙事,叙述事情,在这一行为当中涉及到语言或者其他媒介,利用它们再现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的事件。而叙事学当中的“事”必须设计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或状态。 叙事学,并不是简单研究人类叙事行为的科学。它的概念源自于西方结构主义,尤其在文学领域,对小说的叙事形式进行研究。当学者提出“故事”与“话语”这一区分的时候,叙事学的理论雏形基本完成,即一方面,研究被叙述的故事的结构,重视的是故事的结构规律和发展逻辑,另一方面研究的是叙述者在使用表达语言所采用的方法,如正叙、倒叙等。 结合以上分析,如果我们探讨的是传播媒介其信息传播过程当中的叙事行为的话,则应该采用第一种说法,即研究媒介作品的叙事方法和规律。而学界至今并没有对传播叙事学这一边缘学科进行系统归纳和梳理的论文和专著,甚至连一个较为精炼的学科定义都没有。因此我们将其定性为:所有将关于传媒作品叙事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综合体。譬如短信叙事学、新闻叙事学、网络叙事学、电影叙事学、微博叙事学都能归入其中。它重视研究作品的叙事结构。 (1)新闻叙事学 按何纯版《新闻叙事学》的说法,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的分支学科,区别于新闻写作学具体研究各类新闻体裁的写作原理与方法不同。它是把新闻叙事的规律、原理、方法及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边缘学科包括新闻学、叙事学、语言学、修辞学和逻辑学。而与此同时,它又具有一般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共性,同样地,需要对大量的新闻采写材料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总结新闻这一文字体裁其叙事的方法技巧。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学将虚拟色彩的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由于新闻本身具有真实客观的属性,也给新闻叙事蒙上一层特殊个性的色彩。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_杨世真

大片中,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与后电影数字技术对视觉效果奇观化的极度张扬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影作品人文内涵的稀释趋向已经非常明显,鲍德维尔们的理论对此完全束手无策、难以应对。 我的结论是,第一,重建电影研究必须置于后现代与后电影的理论与技术双重语境中思考。当务之急是从根本上厘清电影(研究)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关系,文本分析方法是文学研究方法在电影研究中的误用与滥用,对电影研究贻害无穷,应该彻底抛弃——电影的观看体验与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之间差别之大,常常为电影学者忽略,鲍德维尔们的反思也没有予以必要的重视,“中间层面的研究”和“碎片化理论”都未脱文学研究的藩篱。第二,将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建设性的力量而非对立面。 在“图像转向”的背景下,借鉴后现代话语的跨学科视野,重新回到巴拉兹当年论及电影时灵光突现的“视觉文化”(据考证,这是该术语最早的源头之一)上来,另辟蹊径。第三,有必要澄清的是,电影研究一直都很薄弱,国内学界动辄使用的貌似成熟的“电影美学”实际上并不存在。在中国影响极大的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一书,其英文名实为“Thoery of the Film”,即“电影理论”,而书中的内容也并不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现译名的失误的确起了以讹传讹的作用。所谓“电影美学”,如果能够成立的话,也只能是重建电影研究的一个可能的、或者遥远的目标。 (朱晓军,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310018)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 杨世真Tex t/Yang Shizhen 提要:在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追问显得尤为必要:能否摆脱电影符号学的附庸地位,能否真正确立叙事介质在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能否正确处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叙事学 电影符号学 文学叙事学 叙事介质 鉴于电影早已是一种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自不待言。尽管“叙事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要害”,“探讨中国电影叙事是研究的一种深入,因为百年之后的电影发展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之道,叙事问题已经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然而“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始终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1)这使得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显得更具有紧迫性。有迹象表明,电影叙事学将有可能形成我国电影理论研究新的热潮。但在真正的热潮到来之前,却也已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可能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既互有关联,又各有侧重,如何看待这几个问题已经或将要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相邻学科维度:如何 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 电影符号学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向电影研究领域扩散的产物,在60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由于这种扩散存在着机械挪用的固有弊端,导致它们最终无奈地走入了所谓“符号学的死胡同”。(2)英国学者伊·克里斯蒂指出:“许多人仍然以为在电影学术界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者、符号学者或阿尔都塞学派和拉康学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其实,他们早已从这片阵地上撤走,过去拥护他们的那些人回首往事,就像对他们当年人人必穿的喇叭裤和粗结领带那样感到不合时宜了。”(3)话虽说得有点尖刻,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 电影符号学在国外电影理论界(主要是西方)日渐式微,然而在中国却大有兴旺发达之势,其影响不容小觑。近年来,以克里斯蒂安·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被越来越多地译介和提及,研究与评价电影符号学的学术文章数量呈现递增态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符号学正在热起来。随着电影符号学研究氛围的日渐浓厚,电影符号学大有取代传统叙事学而成为电影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势。因此,如何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成了中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道槛。 纵观国内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符号学的态度,照搬照用的情况居多,冷静辨析再决定取舍的情况居少。但也有少数学者对于电影符号学的态度是比较谨慎与清醒的。早在1989年,姚晓濛先生就曾撰文提出,电影符号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极端性”,“其本质是反动或保守的,因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符号学立即得到了修正”。(4)1999年,郭晓橹先生于《当代电影》杂志上发表《当代 (1)周星、孙惠丽《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第34页。 (2)[法]让·米特里《符号学的死胡同》,王蔚、华汶译,崔君衍校,《世界艺术与美学》第八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193页。 (3)[英]伊·克里斯蒂《电影学者的生活》,闻谷译,《世界电影》1990年第1期,第47页。 (4)姚晓濛《电影符号学及其批评》, 《当代电影》1989年第6期,第11页。 Several Questions on Film Narrative 118

简述科教片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论文

简述科教片的现状及发展策略的论文论文关键词:科教片现状策略 论文摘要:科教片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中占据特殊的地位,研究科教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对于科教片的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科教片的现状谈起,运用相关的科教片实例论证了科教片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Keywords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actuality;strategies Actualityand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G uoFeng,LiHuanqin AbstractScienceandeducationalfilmplaysaspecialroleinthedevelopmen tofgreatstratagem,soitisimportanttostudytheactualityand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cience andeducationalfilm.Thisessaydemonstratesthedevelopmentalstrategiesofs cienceandeducationalfilmillustratedbysomeexamples. 在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方针中,科教片有其特殊的地位,它以唯物主义世界观,有效应用电影、电视手段,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弘扬科学精神,受到影视创作者的重视和广大影视观众的青睐。目前来看,科教片所表现的内容非常广阔,涉及自然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在各个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大。 1)宣传自然与科学知识。科教片一个重要的作用在于宣传科学成果的最新发展,拓宽广大收看者的知识视野,如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人与自然》,多数人都印象深刻。

影视叙事学

影视叙事学

导论:当代叙事学与电影叙事理论 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中国电影出版社 李稚田《电影语言:理论与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 (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商务印书馆 (美)悉徳·菲尔德,《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世界图书出版社 “故事讲述是对真理的创造性论证”,“一般而言,伟大的作家都不是折衷主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使自己的作品严格地聚焦于一个观念,一个能够点燃其激情的主题,一个他毕生探求不断有精彩创新的主题。” (美)罗伯特·麦基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20世纪的叙事学诞生于法国。1969年茨维坦·托多洛夫第一次提出“叙事学”(Narratology)这个 术语。叙事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顾名思义,叙事学是研究叙事作品的科学。 什么是叙事? 叙:说、讲述、陈述。事:事件,实际存在过的或虚构的事件。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真实或虚构事件的叙述. 一个叙事有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叙事是一个双重的时间段落;任何叙述都是一种话语; 叙事的感知使被讲述的事件“非现实化”;一个叙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体。 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它的基本范围是叙事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叙事学是研究“叙”和“事”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学说。故事的存在形态: 口传时代:故事以行吟和说唱的形式存在,以口

电影市场与产业研究论文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MFA研究生2013—2014学年第1学期《电影市场与产业研究》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俞剑红 系别:文学系 研究方向:电影剧本创作 学生:李非非 完成时间:2013 年12 月 18 日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策(策略) 成绩: 评语:

战略对策是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它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手段和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经济方面的,也可能是科技、教育、管理、政策、法律的。本节主要从中国电影产业的完整价值链打造方面进行具体的现状、问题和解决手段进行分析。 一、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融资分析 (一)、投融资现状 1、随着2003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第20号令《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和2004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商务部第43号令的实施,国家电影产业的准入门槛被打破,电影产业各个环节的投融资格局已经突破了由国营企事业占据的单一化局面,多元投资局面初步形成。 2、从2005年到2006年的电影产业发展情况看,国有资本、民营和社会资本,以及外资的进入,使得混和资金运作已经成为电影投资的主要形式。 3、民营机构逐渐取代国营机构而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力军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 (二)、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从整个产业的投融资规模来看,电影产业的资金总量不足,从2004年的41亿元,到2005年的50余亿,虽然有接近25%的增长率,但相对电影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而言,电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就完全不相称了。电影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必须有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实现整个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除了少数国产大片以外,大量的影片拍摄完成即进入仓库保存,投资得不到有效回收。国产影片的这种市场表现和国内市场环境的不透明,导致了国际和行业外社会资金对于进军电影产业信心不足。 3、电影是一门风险和回报率都非常高的产业,其持续的市场运转有赖于金融服务和贷款保险等行业和机制的发展。目前,我国电影产业的信贷风险保障体系从《夜宴》和《墨攻》开始,在制片领域才刚刚起步;在电影院改造的环节因为受房地产开发商机的带动有一定进展。但在产业链总体上还没有形成气候,不能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而且极其容易受到国家总体金融形势波动的影响。 (三)、拓宽融资渠道和提高融资效率的重点建议融资问题是扩大电影产业资本规模的关键,是电影产业以投资拉动增长和刺激消费的保证。从产业发展上来说,融资问题的解决是对电影产业的整合营销战略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的保证。 1、建立电影产业的金融信贷保障制度:建议国家广电总局从“电影专项

中国电影市场营销分析论文

. 目录 摘要---------------------------------------------------------------2 第一章绪论---------------------------------------------------------2 1.1研究背景------------------------------------------------------2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3 1.2.1研究目的----------------------------------------------------3 1.2.2研究意义----------------------------------------------------3 第二章市场营销经营观念---------------------------------------------4 2.1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4 2.2市场经营观念的特点--------------------------------------------4 2.3国产电影营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5 2.3.1对营销环节的重要性重视不够----------------------------------5 2.3.2专业化程度低 -----------------------------------------------6 2.3.3影片营销类型单一、缺乏可持续性------------------------------6 2.3.4收入来源单一------------------------------------------------6第三章顾客价值----------------------------------------------------6 3.1顾客价值------------------------------------------------------6 3.2顾客价值具体体现----------------------------------------------7 3.3提升顾客价值--------------------------------------------------8 第四章电影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8 4.1社会文化环境--------------------------------------------------8 4.2经济环境------------------------------------------------------9 4.3人口变化趋势--------------------------------------------------9 第五章中国电影营销策略的建议--------------------------------------10 5.1改善影响观念-------------------------------------------------10 5.2变革营销方式-------------------------------------------------10 5.3培养优秀人才-------------------------------------------------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95697891.html,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电影叙事学解读 作者:蒋茜茜 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5期 【摘要】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本文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对该部影片进行解读,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等角度剖析其艺术价值。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隐喻象征 改编自菲茨杰拉德同名小说的3D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于2013年8月30日在中国上映,由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托比·马奎尔等主演。导演巴兹·鲁赫曼将最擅长的华丽视效在这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强大的演员阵容,精致的服装造型,奢靡的建筑场景,打造了好莱坞历史上“最华丽的3D爱情巨制”。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纽约长岛上层社会富人的奢华生活,讲述了盖茨比这个白手起家的普通男人,通过种种努力发家致富,试图重新赢回出身于上层社会黛西的爱,却最终命丧黄泉、爱情破灭的故事,以盖茨比的悲剧反映了“美国梦”的幻灭。导演巴兹·鲁赫曼通过声画语言的刻画,较为完美地将小说叙事向电影叙事做了转换,呈现给观众一场华美中带着悲怆的视觉盛宴。 电影叙事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它借用文学叙事学的概念和方法,以结构主义和普洛普理论作为基础,强调对影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内在性和抽象性的研究。①电影文本包含影像、对白、音乐、色彩等多种表达方式和技巧,所以电影叙事学主要涉及影片情节安排、行动动机、人物性格、审美特性等多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做一次解读。 一、叙事技巧:多元叙事的聚焦运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运用了倒叙、回顾式叙事、插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交错运用的叙事手法使这部作品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从时间角度来说,该部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以回忆的形式讲述故事的始末。在具体的故事推进过程中,影片讲述者的话语又作为插叙不断出现,现实与过去不断交织,让观众产生时空交错感,也让受众在不断反复的讲述中领悟影片的主题,强化对影片内涵的认识,形成独特而强烈的艺术效果。 1、《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结构

浅析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论文

浅析中国电视电影的发展现状论文 以美国为例,原来已成为美国人固定消闲方式的“周末举家上电影院”被彻底破坏,这就造成了电影观众人次的急剧下降,尽管当时的电视技术只 能提供质量很差的画面,但由于电视的新鲜性、免费观赏、节省外出的额外费用以及体力消耗等,足以弥补早期电视艺术造成的观赏缺陷。从此以后,电视艺术就以其传播的迅速性在大众传播领域迅速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传播媒介,并对电影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从2世纪5年代开始,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逐渐从恶性竞争走向合作,开始了影视合流的趋势。国外的影视合流最初是以在电视上播放电影的方式为开端的,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节目样式,即电视电影。 电视电影在国际上的发展历史只有短短的4年,它起源于2世纪6 年代的美国。在这之前,美国电视上播出的影片大多是1948年以前拍摄的旧片,而且很少有高质量、高票房收入的佳作,通常也不在黄金时段播映。直到 1961~1962演季,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首先在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栏目《周六晚间电影》,播出一些新片,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此后,美国广播公司(ABC) 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也先后在1962年和1965年推出了自己的黄金时段电影节目。之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好莱坞新片成为一种标准规范。 在电视屏幕上播出电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把电影搬上电视屏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成本过高和电影无法很好适应电视播出等一系列问题。所有这些问题加在一起,促成了电视为自己拍电影的想法。1964年,环球电影公司 最先向全国广播公司提出了为电视制作影片的概念,并在当年1月播出了第一部专门为电视制作的影片《看他们怎么跑》(see How They Run)。到1966年,全国广播公司又同环球制片公司签约,长年制作在电视中首播的影片。第一部是在美国电视史上很有名的《声誉竞赛》(Fame is the Name of the Game)。此后这种影片成为美国电视中一种固定的节目样式,被称作made for TV movie(为电视制作的电影)或简称TV movie(电视电影),更适合于在电视上播出,制作成本也远远低于一般的好莱坞影院影片。由此,电视电影正式诞生,成为一种完全区别于影院电影的、成熟的节目样式和制作产业。目前,为中国观众所知并较有影响的电视电影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英国片《我美丽的洗衣店》、岩井俊二的《捆绑》《烟火:从下面看还是从侧面看》等,以及被我国观众误认为是电视剧的美国电视电影恐怖片《X档案》、电视电影侦破片《神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电影叙事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文杨世真Text/Yang Shizhen 提要:在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方兴未艾之际,对以下三个问题的追问显得尤为必要:能否摆脱电影符号学的附庸地位,能否真正确立叙事介质在研究中的中心地位,能否正确处理经典电影理论与现代电影理论的关系。 关键词:电影叙事学电影符号学文学叙事学叙事介质 鉴于电影早已是一种具有强大叙事能力的艺术形式,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必要性自不待言。尽管“叙事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致命要害”,“探讨中国电影叙事是研究的一种深入,因为百年之后的电影发展需要寻找更为有效的发展之道,叙事问题已经需要被提到议事日程上”,然而“中国电影的叙事问题始终缺乏有针对性的研究”。(1)这使得开展电影叙事学研究显得更具有紧迫性。有迹象表明,电影叙事学将有可能形成我国电影理论研究新的热潮。但在真正的热潮到来之前,却也已暴露出一些问题,有可能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既互有关联,又各有侧重,如何看待这几个问题已经或将要影响我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相邻学科维度:如何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 电影符号学是结构主义与符号学理论向电影研究领域扩散的产物,在60 年代曾经红极一时。由于这种扩散存在着机械挪用的固有弊端,导致它们最终无奈地走入了所谓“符号学的死胡同”。(2)英国学者伊·克里斯蒂指出:“许多人仍然以为在电影学术界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是结构主义者、符号学者或阿尔都塞学派和拉康学派的原教旨主义者。其实,他们早已从这片阵地上撤走,过去拥护他们的那些人回首往事,就像对他们当年人人必穿的喇叭裤和粗结领带那样感到不合时宜了。”(3)话虽说得有点尖刻,但却道出了一个事实。 电影符号学在国外电影理论界(主要是西方)日渐式微,然而在中国却大有兴旺发达之势,其影响不容小觑。近年来,以克里斯蒂安·麦茨为代表的电影符号学被越来越多地译介和提及,研究与评价电影符号学的学术文章数量呈现递增态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符号学正在热起来。随着电影符号学研究氛围的日渐浓厚,电影符号学大有取代传统叙事学而成为电影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势。因此,如何看待电影符号学的影响成了中国电影叙事学研究绕不过去的一道槛。 纵观国内电影理论界对电影符号学的态度,照搬照用的情况居多,冷静辨析再决定取舍的情况居少。但也有少数学者对于电影符号学的态度是比较谨慎与清醒的。早在1989 年,姚晓濛先生就曾撰文提出,电影符号学“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某种极端性”,“其本质是反动或保守的,因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电影符号学立即得到了修正”。(4)1999 年,郭晓橹先生于《当代电影》杂志上发表《当代 (1)周星、孙惠丽《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电影艺术》2006 年第5 期,第34 页。 (2)[ 法] 让·米特里《符号学的死胡同》,王蔚、华汶译,崔君衍校,《世界艺术与美学》第八辑,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年版,第193 页。 (3)[ 英] 伊·克里斯蒂《电影学者的生活》,闻谷译,《世界电影》1990年第1 期,第47 页。 (4)姚晓濛《电影符号学及其批评》,《当代电影》1989 年第6 期,第11 页。Several Questions on Film NarrativeREVIEWS OF FILM ACADEMIES 学苑论坛119 电影理论中的“语言”观质疑》一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符号学和语言学引入电影,对电影理论来说确实是一条胡同,但可惜是一条漫长幽深的绝望的死胡同,而对于符号

纪录片研究论文

纪录片研究论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纪录片研究论文,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摘要】 纪录片是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诞生的,它的发展对当今世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简单阐释了纪录片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以及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 纪录片;起源;定义;真实性;纪录片的发展 纪录片被誉为人类的“生存之镜”。它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变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基本特性。纪录片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是文字、绘画和照相技术等传统手段难以比拟的。记录片用“声情并茂”的方式为人类记录事件的本质。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于世。 1.纪录片的起源 纪录片诞生以后,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格里尔逊、伊文思等电影大师对纪录片的起源和发展都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1.1弗拉哈迪与纪录片的雏形 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51),在1922年制作出了他的一部电影《北方的纳努克》,他被称为美国的“记录电影之父”。同时也被作为纪录电影的创始人和鼻祖。这部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弗拉哈迪将纪实的手法用于拍摄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观照,也形成了一种独立的电影类型。

以《北方的纳努克》为例,纪录片具有独特的审美和价值观念。同时影片是非虚构的搬演。而非虚构行为的产生需要三个前提条件:①真实的时间②真实的空间③真实的需求。只有在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行为的本身才不是虚构的。这是纪录片形成的首要条件。其次,弗拉哈迪在拍摄影片过程中做到了深入了解对象。这种力求表现鲜活对象的方法至今仍为许多人所效仿。他的拍摄强调画面效果,而不是依靠蒙太奇。蒙太奇手段在纪录片中的使用经常被指责为“宣传”。弗拉哈迪凭着直觉,开创了一种相对“纯粹”的叙事方法。 1.2维尔托夫与先锋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电影 吉加维尔托夫(1896-1954)是一个曾被大家长期忽略的早期记录电影探索者。他的纪录片创作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是电影史上最早探索纪录片样式并产生影响的人物之一。维尔托夫的与众不同在于他的探索是在先锋派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浓厚的理论和实验色彩。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是与一般虚构故事电影完全不同的东西。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摄影机主体理论②非表演体系③蒙太奇的构成体系。维尔托夫将摄影机作为人性化的主体,他的创作大致保持了两种风格,一种是诗意纪录片,一种是实验电影。如果将维尔托夫所有的影片样式考虑在内,他至少首创了今天常见的多种纪录片样式。文献纪录片、专题纪录片、政论纪录片和诗意纪录片等。 1.3格里尔逊与纪录片的诞生 约翰格里尔逊(1898-1972)出生于苏格兰,1929年以《漂网渔船》一片技惊四座,就此开创了“记录电影”这一新样式。被称为英国的“记录电影之父”。此后,他又开创了“英国记录电影学派”。

【影】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影】什么是电影叙事学 >还没有注册... Les Amants / 恋人们/ 恋人 2002-12-08 / Jeanne Moreau / 法国/ 路易斯马 勒(Louis Malle) / 移情记/ Dominique Vivant / 路 易斯马勒(Louis Malle) / Louise de Vilmorin / 法 语 声音和人体:让娜·莫罗的声音以第三人称和外加声 音的方式解说她所扮演的人物的遭遇。女叙述者讲 述她自己的故事,但使用了第三人称。 Amour l'après-midi, L' / 午后之爱 1972-09-29 / 法国/ 侯麦(Eric Rohmer) / 午后之 爱/ 埃里克罗默(Eric Rohmer) 声音的音色作为叙述的标志:影片完全建立在叙述 者用声音突出叙事的结构上。

Annie Hall / 安妮?霍尔 1977-10-27 / Diane Keaton / Woody Allen / Shelley Duvall / Paul Simon / Carol Kane / Tony Roberts / Christopher Walken / 美国/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 安妮?霍尔/ 马歇尔布里克曼(Marshall Brickman) / 伍迪艾伦(Woody Allen) 声音的音色作为叙述的标志:人物有其“标志”,尽管叙述者给予他们的话语内容会有疑问。叙述者回忆童年,孩子们的声音同步讲述他们怎么成为成年人,观众只能根据那些话来想象。 L'Année dernière à Marienbad /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Last year at Marienbad 1961-10-19 / Delphine Seyrig / Giorgio Albertazzi / 法国/ 意大利/ 阿兰·雷奈Alain Resnais / 去年在马里安巴/ 法语 时频-重复化的叙事,不定次数的叙事用于一个故事:女主角坐在她的床上,惊恐地举起手臂。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电影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Industry and Its Audience》(中文名:查奕恩《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把香港电影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本书由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协助,书中涉及了大量香港电影历史、产业、美学、类型的研究数据,翔实有力。而书中采用线索梳理的研究方式,对多个方面的香港电影现状提出了学术性结论。正像查奕恩在《序言》中所讲到:“香港电影产业的最大贡献不在于生产出艺术电影,而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电影本身和电影产业告诉了我们自身所处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①查奕恩本书的两个观点可谓珍贵,影响了20多年来香港电影研究的发展: 1、通过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香港电影工业,特别是香港战后电影。她从美国电影工业的结构来分析香港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从而把香港电影这种独特的娱乐方式存在状况和社会价值勾绘了出来(这和社会批判学派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 2、把香港电影研究独立出来,把香港电影作为一个研究对象。

定位香港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史的一部分,但在战后通过来自上海和东南亚资本家的改造,香港电影成为具有特色的地域电影,有着自身的发展轨迹。 根据查奕恩书中所提,第一个对香港电影进行研究的是美国电影史家 Jay Leyda(中文名:陈力)②。在陈力著名的中国电影史专著《Dianying:An Account of Films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中文名:《电影》)中,陈力曾经专门辟出第11章讲述香港电影。陈力这一章的很多观点由查奕恩在著作中加以发挥。 查奕恩这种整体式的结构研究,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延续。毕竟香港作为弹丸之地,缺乏足够的研究机构资助本土电影研究。这种局面在1997年前后开始发生变化,Stephen Teo (马来西亚人,张建德)的专著《Hong Kong Cinema: The Extra Dimensions》于1997年出版。但张建德本书的研究方式有所改变,已经从查奕恩的社会学式研究方法,发展到电影学自身的研究框架中来,分“北方和南方”、“武侠艺术”、“创新者”、“边缘性格”四部分来探讨香港电影史,及电影类型、电影作者与艺术突破间的问题。罗卡和法兰·宾的著述《Hong Kong Cinema: A Cross-Cultural Vie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港译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