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英语翻译理论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

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后来一般就把

“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泰特勒的三条基本原则标准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947—1814年)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当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

三、“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翻译准则是由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 . Nida)提出的。在众多的国外翻译家中,奈达的翻译理论可以说对我国的影响最大。他认为,翻译的预期目的主要是原文与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风格、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奈达的翻译标准观对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因为不管原文属于什么文体,关键是信息(语义信息和风格信息)的对等。“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标准由著名英国翻译家彼特?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他在所著的《翻译探索》(Approach to translation)收集的论文中提出该标准。交际翻译侧重信息的产生的效果,语义翻译侧重信息内容。由此看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标准更适用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翻译等值”。加拿大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在其著作《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法》一书中指出:“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他在该书的后半部分中提到“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标准对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对商务英语翻译标准的制定很有参考价值。

四、现行的四字标准

如今,大多数的翻译教程都采用“忠实、通顺”(faithfulness; smoothness)的四字标准。

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内容。译者必须把原作的内容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出来,不得有任何纂改、歪曲、遗漏阉割或任意增删的现象。例如:

1.Jane does not work hard because she wants to earn money.误译:因为简想赚钱,所以才不下力。推荐译文:简不是因为想赚钱才下力干的。

2.The president stand there, hat in hand, begging congress for their votes.

误译:总统站在那里手里拿着礼帽,乞求国会投他的票。推荐译文:总统立在那里,毕恭毕敬地请求国会议员投赞成票。

忠实还指保持原作风格即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要完全做到这些,实非易事。但作为基本要求,可先掌握口语体和笔语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掌握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及其对翻译的要求。

所谓通顺,即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译文必须是明白流畅的现代汉语,没有文理不通、晦涩难懂等现象。例如:

(1)Pindus Road was a long, wide, straight street that ran parallel with Bread Road. (2)原译:平得斯路是一条与布莱德路平行的、长长的、宽宽的、笔直的大街。推荐译文:平得斯路与布莱德路平行,是一条又长又宽又直的大

街。

(3)She not only laughs a lot but has a heart of gold.原译:她不仅仅常常大笑,而且还有一颗黄金之心。推荐译文:她不仅笑口常开,而且还有一颗金

子般的心。/她不仅笑口常开,而且心地善良。

忠实与通顺相辅相成。忠实而不通顺,读者看不懂,失去了翻译的意义;通顺而不忠实,脱离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翻译成了无益之举,译如不译。我们反对信而不顺或顺而不言,我们主张既信且顺。

五、翻译单位

《新理念英汉互相译》(第10页)中指出:“翻译时应该以语义群为翻译单

位,一语义群所在段落为参考背景,照应词、句、段、篇。”

六、翻译的四个层次

1. 文本层次

指原文的字面意思。例如:

(1) You flatter me.

原译:你拍我马屁。

改译:您过奖了。

(2)画上是几个中国美女。

原译:There are some Chinese beautiful girls on the picture.

改译:There are some beautiful Chinese girls in the picture.

2. 所指层次

指译者对原文所指意义的把握。例如:

The old man stood from the chair.

原译:老人从椅子上站起来。

改译:老人站了起来。

3. 粘着层次

指语篇中句子间的衔接。例如:

唐长安城面积相当于现在西安城的七倍半,城周有36.7公里,城内居住着约100万人。

原译:The area of the 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seven and a half times as large as Xi’an City. Its circumference was 36.7 kilometres. There lived about one million people in thecity.

改译:The Chang’an City in the Tang Dynasty covered an area seven and a half times as large as Xi’an City, with a circumference of 36.7 kilometres. It had a population of about one million.

4. 自然层次

指译文行文的基本标准。例如:

(1) Babies satisfactorily born.

原译:孩子们令人满意地降生了。

改译:孩子已生,一切顺利。

(2) 他于1964年生于上海。

原译:He was born in 1960 in Shanghai.

改译:He was born in Shanghai in 1960.

第二节翻译的过程

Munby把专门用途英语分为两类:以学术为目的的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指用以完成学业或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所使用的英语,学术性较强;以职业为目的的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 Purposes)指从事某一行业工作所使用的英语,实用性、专业性较强。根据这一标准,商务英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P: 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 English for Specific Business Purposes)。根据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的The tree of ELT,指出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属于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一个分支,一种变体。当然,旅游英语(Tourism English)与也是如此。

一般认为,翻译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正确理解(Accurate Comprehension)和充分表达(Adequate Representation)。前者是后者的

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两者是有机的统一,是使译文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的必备条件。

一、理解阶段

理解(comprehension)可分为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广义理解指对原文作者的个人、原文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内容以及原文读者对该作品的反映。狭义的理解仅指对原作文本的理解。这中理解主要包括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体分析和语篇分析(grammatical analysis, semantic analysis, stylistic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理解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和重要步骤,务必正确可靠,杜绝谬误。

正确理解是指动笔翻译之前边读原文边思索和想象的过程,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原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和风格等的过程。做到正确理解除了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外,还应学一点有关现代语言学、符号学、逻辑学和文体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借以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本节将从语义分析、语境分析和语用分析三个方面,谈谈正确理解问题。

1.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Semantic Analysis)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分支,说明处在一定语境中,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词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探索词项的意义。把握好原语的全部意义,是翻译成效的关键。

1)首先,必须注意词的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关联意义(Associative Meaning)。例如,下面的四个chair就有不同的含义,第一个用其本义,即概念意义;第四个是其特殊的概念意义,实际上是本义的转义,可视为一种关联意义;第二和第三个都属于关联意义。

① seat oneself in a wooden chair 坐在木椅里

② accept a university chair 同意在大学里执教

③ chair the board meeting 主持董事会

④ condemned to the chair 被处电刑

2)把握意义关系(Sense Relations),特别注意同义与反义、褒义与贬义、多义与歧义等关系。例如:

① George made great progress at school.乔治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② Let us be great friends. 让我们做好朋友吧。

③ He has the reputation of being a blood-sucker.他是个臭名昭著的吸血鬼。

④ She has made a reputation for herself through hard work. 她勤奋工作为自己赢得了声誉。

3)要注意词语的搭配关系、逻辑关系和上下文关系。例如:

① He wrote his 12th novel at the ripe age of 85. 他85岁高龄时完成了第12部小说。(这里的ripe不作mature解,而是advanced in years之意。)

② The custom had its spring in another country.这种风俗起源于别的国家。(这里的spring的确切含义为“起源”。)

2.语境分析

所谓语境,包括彼此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两层意思:一是语言内部的上下文关系,二是话语与经济世界的关系。同语义分析一样,语境分析(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situation)也是语言分析的一个分支。

1)分析一词与周围词的关系。

Today a politician without elbows is as lost as a politician without principles. 如今一个没有勇气的政治家就像一个没有原则的政治家一样无所作为。

elbows这里意为“勇气”,指总统候选人应有的品格,该句译为:

2)确认一短语是否是一个语义整体。

例如,下述话语中的a good table就有其独立的含义,它受上下文的制约,有其特定的含义。

——“I don’t know what you do with your brass,” said Mr. Scurridge.

——“I spend it on you,” she said. “Always a good table, you must have. Never anything short.”

——“不知道你掖着臭钱干什么用”,史卡力先生问。

——“供你吃喝呀!”她回答道。“你总是一定要吃好喝好,缺一点儿也不行。”

3)确认一个句子是否是一个独立的语义单位。

① Friendship cannot stand always on one side. 友谊总是双方的事。

② Far from eye, far from heart.别久情疏。

③ He has stolen a march on me.他比我抢先了一点。

3.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Pragmatic Analysis),是通过语用学的思考,对语言的交际意义进行综合分析的方法之一,旨在了解和确定讲话人与所讲话语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旨在把握语言符号与使用该语言符号的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讲话人的感情、态度、情绪、意念等。了解这一点对于翻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应注意:

1)把讲话人当作言语行动的参与者。

讲话人不仅传达信息,而且还表达一定的态度:赞成或反对,请求

或命令,威胁或劝诱,褒扬或贬抑,推荐或命令,等等。其中有的可见诸字面,有的则隐藏于字里行间。例如:

委婉请求 Would you mind passing me the salt?

许诺 I shall return the book tomorrow.

警告 Say that again and I’ll part with you once for all.

你再这样说,我就跟你永远分手

褒与贬 You are stubborn. He is pig-headed. I am strong-willed.

你很执拗,他是头犟驴,而我却意志坚强。

2)弄清讲话人的意图,进而决定表达方式。

① Harry is a professor, but can’t spell.哈利是教授,奇怪的是不会拼写。(but这里表示惊奇,甚至遗憾。)

② And you talked to him this way after all he had done for you.人家帮了你那么多忙,你怎么竟这样跟人家讲话呢?(and的使用频率很高,含义也很高,这里的and表示惊讶、不满或气愤。)

二、表达阶段

表达是理解后能否保证译文成功的又一重要关键步骤,是理解的深化和体现。在这一过程中,译者要注意恰到好处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体色彩,使译文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译入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就必须在选词用字、组词成句、组句成篇上下工夫,在技巧运用上下工夫。能直译时尽可直译,不能直译时则可考虑意译,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表达翻译结果的常见方法是:“直译”和“意译”两种。

1. 直译

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参见教材第12页。

习语极富哲理、形象鲜明,深深植根于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之中,遇有原文用意独特而汉语又无对应说法的谚语,可采用直译法。但要注意的是,直译并非逐字对译,而是取其题旨用意和比喻形象,兼顾原文修辞效果。直译法如运用得当,可扩大读者的知识,丰富汉语的表达能力。

例如:

1.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good luck.勤勉是幸运之源。

2. No news is good news. 没消息就是好消息。[

3.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针不缝九针难补,及时处理事半功倍。

4.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独燕不成夏。

5. Skill and patience will succeed. 技巧和耐心会帮助人成功。

6. Health is not valued till sickness comes. 有病方知健康贵。

7. Do not cut down the tree that gives you shade. 靠近大树好乘凉。

8. Waste not, want not. 勤俭则不贵。

9. Success belongs to the preserving. 坚持到底必获胜利。

10. Stuff today and starve tomorrow. 今天大吃大喝,明天忍饥挨饿。

某些英语习语已为汉语接纳,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例如:

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ivory tower象牙塔(象牙塔现在多指高等学府,本意为忽视现实社会丑恶悲惨之生活,而自隐于其理想中美满之境地以从事创作的,后用以比喩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家的小天地、学者的现实社会、大学的硏究室等。“象牙塔”只是用来描述新娘美丽的颈项。这个词后来被逐渐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主要是指“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隐居之地”。在汉语中,象牙塔的外延涵义主要是指“比喻脱离现实生活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小天地”。大学、研究院正是这种地方。)

turn over a new page翻开新的一页。

shed crocodile’s tears流下鳄鱼的眼泪。

First Lady第一夫人。

汉语的“丢脸”(lose face)等也已进入英语的词汇。

2. 意译

意译(Translation by Ideas)参见教材第13页。

有的英语习语直译过来不能为汉语读者所理解,甚至可能造成误解,又没有适当的汉语说法可以套用,这时可采用意译法。也就是说舍去原有喻体,而将其基本含义和表达色彩呈现给译文读者。

例如:

1.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每个人生都是欢乐和痛苦相随。

2. Every tub must stand on its own bottom. 人要自主必须独立。

3. Love lives in cottages as well as in courts. 爱情不分贫贱与高贵。

4. John is a bull in a China shop. 行为粗鲁笨拙。

5.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衣橱藏骷髅,家丑家家有。

6.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正在下倾盆大雨。

7.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时!

8. 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

9. For John, to disclose his long-held privacy means to strike the heal of Achilles. 对约翰来讲,泄露他长期保守秘密的隐私无异于击中了他的致命弱点。

10. The man who waters his grass after a good rain is carrying coals to Newcastle. 刚下一场及时雨,那人却又为草坪浇水,真是把煤运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

3. 直译和意译并用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中最基本的两种方法。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使用直译法,有时使用意译法,有时则两者必须并用。例如:

This was the last straw. I was very young:the prospect of working under a woman constituted the ultimate indignity. 我再也无法忍受了。我当时很年轻,我要在一个女人手下工作,这对我简直是最大的侮辱。

“This was the last straw.”用的是直译法,后面的部分用的是直译法。这是典型的直译与意译并用。

He drinks in all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_rs which come to him in a fresh, ever-bubbling spring. 他全部吸收了那些如同一股清新的、不断涌出的泉水般流向他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这个句子中前半部分用了直译法,后边的“come to him in a fresh, ever-bubbling spring”用了意译法。

一般来说,如果直译能够晓畅达意,则应坚持直译,如果直译不能完全达意则要采取一些补偿措施,做一些必要的添加、删除,甚至采用意译手法。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灵活机动,哪个方法效果好,就采用哪个方法,不可勉为其难。要摆脱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最巧妙、最精确地传达原文内容,决不可随意脱离或替换原文的意思。

又如:

The winds of November were like summer breezes to him, and his face glowed with the pleasant cold. His cheeks were flushed and his eyes glistened; his vitality was intense, shining out upon others with almost a material warmth. 十一月的寒风,对他就像夏天吹拂的凉风一样。舒适的冷空气使他容光焕发,两颊通红,两眼闪光。他生气勃勃,叫别人感到是一团炙手的火。(英语material warmth 字面意思是“物质的温暖”,这里具体译作“一团炙手的火”言明意清,让人一看就懂。)

My dear girls, I am ambitious for you, but not to have you make a dash in the world-marry rich men merely because they are rich, or have splendid

houses, which are not homes because love is wanting..亲爱的姑娘们,我对你们期望很高,可并不是叫你们在世上出人头地-要你们去嫁给富人,仅仅因为他们有钱,有奢华的住房,缺少爱情的话,豪华的住房算不得上家。(英语ambitious 既可表示“雄心壮志的”意思,也可表示“野心勃勃的”意思,这里选用褒义词“期望很高”翻译比较妥当。)

It was morning, and the new sun sparkled gold across the ripples of gentle sea.清晨,初升的太阳照着平静的海面,微波荡漾,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英语the ripples of the gentle sea 译成汉语时在结构上作了调整,这样译文念起来意思清楚,行文漂亮。)

The sea was wonderfully calm and now it was rich with all the color of the setting sun. In the sky already a solitary star twinkled.大海平静得出奇,晚霞映照的绚丽多

彩,天空已有孤星闪烁。(英语原文两句译成汉语合为一句。)

表达时还应注意避免翻译腔、过分表达和欠表达。所谓翻译腔,就是指译文不符合汉语语法和表达习惯,诘屈聱牙,晦涩难懂。例如:

To appease their thirst its readers drank deeper than before, until they were seized with a kind of delirium. 为了解渴,读者比以前越饮越深,直到陷入了昏迷状

态。

这个句子的译文死抠原文形式,死抠字典释义,翻译腔严重,让人难以明白其意思,可改译为: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渴望,越读越想读,直到进入了如痴如醉的状态。所谓过分表达,就是指译文画蛇添足,增加了原文没有的东西;而欠表达则是省略或删节原文的内容。翻译时均应避免这类错误。理解和表达是翻译过程中两个各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阶段。也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理解要尽量准确,表达应力求充分。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这样整个翻译过程才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所谓充分表达,即利用对目的语的驾驭能力,完全而恰如其分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立场感情和风格笔调。例如:

Reports of new successes keep pouring in. 捷报频传。

We excel at making a living but often fail in making a life.我们善于谋生,却往往不会营造生活。

He went on standing against the rail; watching her, as she was taken to the opposite bank of the river in a little boat.他一直倚着栏杆,目送她坐着小船划向河对岸。

说到充分表达,要防止两种倾向:过分表达(Over-representation)和欠充分表达(Under-representation)。

所谓过分表达,即不顾原文本意如何,而任意添枝加叶。例如:

He was on his way to China again.他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

其中“风尘仆仆地”五个字是多余的。

He sold hard-to-get items. 他行贿受贿,兜售紧销商品。

其中“行贿受贿”四个字属无中生有,“兜售”一般被视为贬义词,而原文没有明显的贬褒之分。建议改译:他出售紧俏商品。

所谓欠充分表达,即或任意删减,或不问作者感情态度,或不计文体风格,等等。例如:

When we were in port, my crew was responsible for moving, installing and modifying the items to be tested the next week. To compound the problems, our good ship Wyoming was declared to be unsafe.

原译:进港后,船员们负责搬运、安装、调试仪器和设备,迎接下星期的试验。就在此关键时刻,我们的“怀俄明”号被宣布为不安全。

原文有两处漏译:To compound the problems(使问题复杂化)和good(好端端的)。建议改译:入港后,舰上的官兵们忙着搬运、安装、调试仪器和设备,迎接下星期的试验。就在此时麻烦事来了:上级宣布我们这艘好端端的“怀俄明”号为不安全舰只。

三、核校阶段

校核是对理解和表达质量的全面检查,是纠正错误、改进译文的极好时机,切不可认为是多余之举。优秀的译者总是十分重视校核的作用,总是利用这一良机来克服自己可能犯下的错误,初学翻译的人就更应该如此了。

第三节对翻译工作者的要求

鲁迅先生谈翻译的困难,曾坦诚地说:“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是无须构想.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候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面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

翻译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认为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素质、基本的翻

译理论与技巧之外,还应具备广博的、与时俱进的知识,较高的文化素质,

优良的翻译作风以及良好的翻译职业道德。

要做好翻译工作一是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二是要具备好良好的业务素质。政治素质包括译者对待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正确了解和贯彻执行、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良好的业务素质指的是扎实的语言功底、出色的写作技能、丰富的文化知识以及过硬的翻译理论知识和熟练应用翻译技巧的能力。具体说来,这些业务素质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译者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译出语和译入语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原文,熟练运用本族语。试举1 例如下:

This large body of men had met on the previous night, despite the elements which were opposed to them, a heavy rain falling the whole of the night and drenching them to the skin.这一大群人头天晚上还是聚到了一起,尽管老天与他们作对,整夜下着倾盆大雨,大家被淋得浑身透湿。(原文中的despite the elements which were opposed to them 译作"尽管老天与他们作对",读起来未免平板滞重、佶屈聱牙,如译作"尽管天公不作美"不仅传神达意,而且文字简练、十分得体。)

2)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熟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诸如历史、宗教、政治、地理、军事、外交、经济、文艺、科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方面的社会文化。这有助于正确理解原文,完美地表达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例如:

It is a way, he says, of paying tribute to the rock'n'roll era that had a huge impact on him as a child. So why did the idea come off the backburner and on to paper and then celluloid? Celebrity burn-out is the answer. Hollywood's man with the golden touch had had a string of box-office success, from Sleepless in Seattle to Toy Story and Apollo 13, and had won Oscars two years in succession, for Philadelphia and then Forrest Gump.他说这是颂扬那个给童年的他带来巨大影响的摇滚乐时代的一种方式。那么这个想法怎么会由一个不起眼的念头变成了文字,然后又变成了电影呢?答案是名人精疲力尽了。这位点石成金的好莱坞宠儿由《西雅图夜未眠》到《玩具故事》和《阿波罗13 号》,获得了一连串的票房成功,并因《费城的故事》和随后的《阿甘正传》连续两年问鼎奥斯卡奖。(rock'n'roll [=rock and roll]一词于1951 年因著名的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首次使用而流传开来。backburner是"次要地位;一时不重要的地位"。golden touch是"点金术"。Sleeplessin Seattle, Toy Story, Apollo 13, Philadelphia和Forrest Gump是电影片名。Oscar是美国好莱坞电影奖。译者如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文化含义就很难译好它们。)

3)熟悉翻译理论和常用技巧,善于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例如:

They were sons of the men who had left their homes and taken to the mountains with their broad swords by their side.他们都是那些抛妻别子、身带大刀进深山的好汉们的后代。(本例翻译时如不采取颠倒词序的方法,而译作"他们是好汉们的后代,那些好汉们曾经抛妻别子、身带大刀进入深山",文气就弱多了。

4)熟悉各种工具书。译者的记忆力和知识面终归是有限的,因此遇到问题就应该知道怎样去查找正确的答案,从哪本书中去寻找。这就要求他应该知道怎样使用各种工具书。常见的工具书有各种单语词典和双语词典、百科全书、史书等。译者应该熟悉这些工具书各自的特点和用法,在翻译时如遇到难题就可求助它们。

第三章英汉语言的对比

英汉语言的对比体现在对英汉语言特征、词汇、句法、语用和文化等层面进行的分析来掌握英汉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不同文化不同语言间的信息传递过程。英汉两种语言之所以能够转换,是由人类思维的共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语言组织方式也不同。英汉两种语言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在语言内部的诸多差异中,“语法最能体现语言的民族特点,因为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是本族成员或语言社团成员共同遵守的语言习惯或约定俗成的规则。”(“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何善芬,2002,P 181-194)这种差异导致翻译这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复杂性,也体现出英汉两种语言转换的特殊性。

第一节英汉词汇现象的对比

对比英、汉词汇现象主要是从英语的词的意义、词的搭配能力和词序方面来看它们在汉语中的对应情况,看它们的对应程度如何,并在使用时看它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融英语词汇学、汉语词汇学的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运用对比的方法,对汉英的研究方法、语义场、上下义关系、语义成分等进行了论述。

语言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划分层次的目的在于对语言进行科学有效的语法和语义分析。不过就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视点通常落在词语、句子、段落、篇章这四个层次上,因为两种语言的对等转换、不对等转换、跨层次转换主要集中在这些层面上。

一、词语层

词语是语言大厦的一块块砖石。翻译过程中要想正确理解和传递句子或篇章的意义,英汉词语是不可忽视的对比和分析对象。这里所说的词语是指我们常说

的词(word)和词组(phrase)。而对比和分析英汉词语主要从语法和词义两个角度来进行。

(一)从语法角度来看

从语法角度来对比和分析英汉词语,我们可看出:英语和汉语有着大致相同的词类,实词中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虚词中都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语言中也都有象声词,所不同的是英语中有冠词,而汉语中有量词和语气词。不同的词类在句中充当不同的句子

成分或起不同的语法作用。在语内交际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词性)均会经常发生转换(语内转换):名词有时会变成动词,动词有时也可转作名词,如汉语中的"热爱学习(名词)"和"学习(动词)文件",英语中的 "I study (动词)"和"English study(名词)"等。在翻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有时可无词类转换,但更多的时候则常伴有词类转换(语际转换),如:

(1) He is a teacher of English.(他教英语。)(名词转成动词)

(2) He is physically weak.他身体很弱。(副词转成名词)

(3) She was gazing across the sea, apparently ignorant of him.她正在眺望大海,

显然没有看见他。(形容词转成动词)

(4) The road to development is long but we are firmly on it.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但是我们已经坚定地走上这条道路。(介词转成动词)

(5) In fact, the Lexicographer's name was always on the lips of this majestic woman, and a visit he had paid to her was the cause of her reputation and her fortune.这位威风凛凛的女人嘴边老是挂着字汇学家的名字,原来他曾经拜访过她一次,从此使她名利双收。(名词词组转成名词词组,名词词组转成主谓词组)

词语的转换有时还会超越同一语言层次,即与其他语言层次转换,例如:

英语翻译理论

就西方而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 古代时期: 从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翻译家们直接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翻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述(斯坦纳,1987 :32 ),其代表人物有古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前106-43 )、古罗马诗人与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前65-8 )、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主要译者杰洛姆和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1483 — 1546 )等。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让读者向原文靠拢(直译)还是让原文向读者靠拢(意译)的问题。标志着这个时期结束的是英国历史学家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1747-1814 )于其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1791 )。 近代时期: 从十九世纪初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 — 1834 )发表题为《论翻译之方法》(1813 )的论文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个时期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在语言与思想的大范围内讨论原文的理解问题,代表人物除了施莱尔马赫以外,还有德国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施雷格尔(1767 — 1845 ),以及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767 — 1834 )。他们力图通过一般的语义模式来说明理解一段话语的过程,所采用的是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阐释学方法(斯坦纳,1987 :34 )。 现当代时期: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这是一个翻译活动本身日益受到社会的注意与重视、翻译理论研究也在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上快速向前发展的时期。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两大思潮是科学主义(如哲学中的分析哲学)和人本主义(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由于受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自然科学辉煌成就的影响,社会科学在整体上出现了自觉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趋势,力图以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对象。但在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又在努力地抗争,力图维护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人本性质。两大思潮的碰撞使得社会科学的许多具体学科经历了从对客体性的单一强调走向主客体并重的过程。二十世纪语言学所走过的道路便明显地显示出这种发展轨迹:从二十年代把语言视为结构实体、因而注重描述静态语言系统的索绪尔语言学,到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对语言的客观特性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同时并重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便可以看到这一点。(蓝峰,1988 :6 )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沿着这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路子走。翻译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全面地考虑与愈来愈严格地分析翻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因素,而且还有语言使用者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以便更加全面地解释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使自己具有比较成熟的学科特征。 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流派: 语言学派: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1965 )、早年的奈达(1964 )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Wolfram Wilss, 1982 )。由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精选文档】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 1. 初学翻译要求:一、忠实;二、通顺。P6 2. 汉译英的基本功:就使用英语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拚法正确.怎样拼写,不可忽视.二、合乎用法。一个词怎样用,和哪个词连用,很有讲究。三、句子平稳。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是合乎语法的.怎样读懂原文(一)单词释义:一(二)识别短语(三)理解句子结构,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有时甚至要参看历史材料.P21/P14 3. 代词: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P25 4. 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英语有些词的用法和汉语是一致的,用起来不困难。但也有些词,特别是副词,用法和汉语不同.P27 5. 把握全篇而后译。翻译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要读懂原文,光靠从词汇、短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去弄懂,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全篇所谓翻译,是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词句。只要抓住了意思,译文在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译文在内容上要忠实于原文,在语言上要readable这样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P36/p45 6. 重复与代称: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汉译英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p60 7.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释道安:主张直译《四阿含》《阿毗昙》,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和弟子僧肇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他的译法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因此他的译文既准确又流畅。C.玄奘:倾向于直译,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玄奘是唐高僧,俗称唐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曾游学天竺,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经卷。 P101 8. 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首次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我国近代翻译理论中最有影响的,天演论原文:T。H. Huxley: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他还翻译了《原富: A.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肆言:H。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法意 C.D。S. Montesquieu, L'esprit des Lois。》、《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等.严复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第一个系统介绍西方哲学的人是严复p112 在"翻译三论"一文中提出”雅”应当作为"得体"来理解的是周煦良.p113 9.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一条新的标准。他写道:"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彻底和全部的化说不可实现的理想,只能作为一种努力的目标,而且限于文学作品。 10. 鲁迅与瞿秋白:在理论方面,鲁迅曾针对当时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提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的主张。瞿秋白认为:”信"和"顺"不应当对立起来..。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创造新的表现方法,就必须顾到口头上'能够说得出来’的条件。鲁迅说:”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p139 11. 郭沫若与茅盾:在我国,从二十年代开始从事翻译工作,到五十年代乃至八十年代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各学说进行了梳理,并且提出译者应该遵循“功能加忠诚”的指导原则,从而完善了该理论。 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能在译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 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 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 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 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后来一般就把

“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例如,20世纪50年代初,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了“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重要观点;60年代初,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了“化境”之说。“神似”论和“化境”说,同“信、达、雅”三字标准一样,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泰特勒的三条基本原则标准 18世纪末,爱丁堡大学历史教授亚历山大·F·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1947—1814年)在《论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进行翻译和评判翻译的三条基本原则: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三原则”: (1)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当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 (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 三、“功能对等”

翻译理论教案

滁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教 案 课程名称:翻译理论与实践二 教材名称:新英汉翻译教程 授课班级:13英语(专升本)1、2、3班授课老师:张媛

一、课程简介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第十一章重复法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重复译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文及英语重复句式的特点及翻译方法。 教学方法:教授讲授和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材:郭富强编《新英汉翻译教程》 参考书目:许建平《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连淑能《英译汉教程》、彭长江《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课时:2节 I.Definition of Repetition Grammatically or rhetorically speakin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word, same expression and even the same structure in a sentence or a passage is more natural and idiomatic and thus much more frequent in Chinese than in English. Generally what is repeated in Chinese may in many cases be substituted, varied or omitted in English. 重复法就是重复译出原文中的某一词、短语或句子,使句子结构完整,表达生动,重点突出。与增词法不同的是,重复法是重复原文中已有的或省略了的,而增词法是增加文章表面没有的。 II. Different types of repetition in Chinese: 1. Reduplication 词语重叠式(词组或成语) 1). AA型:想想,看看,事事,年年 Let me see. 让我想想。 The sun is rising slowly in the east. 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 2). ABA型: 面对面face to face,手拉手hand in hand,肩并肩side by side 3). A一A型: 看一看have a look,谈一谈have a talk,走一走take a walk 4). 一AA型: 一天天、一年年,他们顽强地生活和战斗在荒山野林里。 Day after day and year after year,they fought and lived stubbornly in the wild mountains and forests. 5). A了A型: 笑了笑,想了想,摇了摇,试了试 6). A了一A型:想了一想,算了一算,试了一试 7). A里AB型:古里古怪,妖里妖气,糊里糊涂 8). ABAB型:走动走动,讨论讨论,热闹热闹,考虑考虑,收拾收拾 1Come and warm yourself up by the fire. 过来在炉火边暖和暖和吧! 9). AABB型: 上上下下up and down, 前前后后back and forth,说说笑笑talk and laugh,男男女女men and women,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 10). AABC型: share the same feeling 心心相印

翻译理论基础

Basic Knowledge of Translation Theory I.Translation 1.Definition 1)The definition in the old days ●“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贾公彦(618-907) 唐朝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则大同。”——法云(960-1279) 宋代 It means that 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arget Language), remaining the meaning. ●The British scholar Dr. Samuel Johnson once said: “To translate is to change into another language, remaining the sense.” 2)The current definition ●The American translation theorist Eugene A. Nida wrote in 196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所谓翻译,是在译语中用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文体。) 1)再现原文的信息(message)而不是保留原文的形式结构(formal structure) 2)对等(equivalence)不是同一(identity) 3)对等是最贴近、自然的对等 4)意义是优先考虑的因素 5)文体很重要 ●The British translation theorist Tytler’s definition in 1970 about translation: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 ●Prof. Huang Long 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 (翻译可以作以下界定:用一种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对等地再现另一种语言(源出语)的文本材料。) 1)部分地替代 2)对等概念 In summary 1)Translation is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r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language families. 2)Translation is a rendering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Translation is a science, an art, a bilingual art, a craft, a skill, an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3)Translation is a representation or recreat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is written or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4)Translation is a kind of science because it was a whole set of rules governing it and certain objective laws to go by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2.Varieties of translation 1)Interpretation and written translation 2)In terms of SL and TL,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不同语言之间),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 内(同一语言rewording),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符际(eg.把语言符号用图画、手势、数字或音乐来表达) 3)In terms of style, political essay政论,practical writing应用文,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 literary translation II.Translation Criteria or Principle ●Tytler’s: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1791 1)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 作的思想。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译文的风格和 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3)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Yanfu’s: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信、达、雅) 1.“Faithfulness” means the full and complete conveyi ng of the original content of thought. 2.“Expressiveness” demands that the version should be clear and flowing without any grammatical mistakes or confused logic and sense. 3.“Elegance” refers to the use of classical Chinese before the Han Dynasty. In summary, the first two words as translation criteria are acceptabl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Elegance” is unacceptable for today, but we can give it new sense -----elegant style in translation. ●Others: Lu Xun’s (鲁迅)translation principle: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简述 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诞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形成这一理论有三个杰出贡献者:Katharine Reiss, Hans J. Vermeer and Christiane Nord。 根据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上宣读的论文、学术报告和出版的专著,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的要点简述如下:1、分析概念段(conceptual paragraph,具有明确主题意义一个或多个自然段)和句子的修辞功能,使修辞功能的形式重现,从形式的等同中求得功能的等值,意义的等值,这种翻译叫做功能翻译。翻译应该是在修辞功能等值的前提下,遵守“信、达、X”规范;文体不同,翻译的目的不一样,X不一样。(张梅岗,《中国科技翻译》,1994,(3);刘重德,《三湘译论》,湖南出版社,1995;周笃宝,《中国翻译》,2000,(2)) 2、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强调修辞形式等同和功能等值的一致性,修辞是手段,是形式;功能是修辞产生的结果或达到的目的,是内容的总和。修辞包括概念段内和句内的修辞,即语言语境的修辞,也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语用语境的修辞。(《科技英语修辞》,1998)换句话说,在概念段和句子中,语义、语法和语用三者合为一体表达修辞功能。 3、功能是靠结构(structures)来体现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四种符号元素(词、词标识、词序和语调)构成。语言结构(constructions)的认知图式与其他认知领域的认知图式类似,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

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 刘宓庆——翻译的实质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 王克非——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 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 费道罗夫——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 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 奈达——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是文体而言。 9. 巴尔胡达罗夫——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的过程。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是如此),翻译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equivalences.”--- Dubois 11.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Nida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翻译理论

浅谈翻译中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的问题 10级英语本科二班 魏一帆04

翻译理论中的所谓“可译性”(translatability),指双语转换中原语的可译程度,它高于方法论,属于对策论的课题。可译性问题历来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就双语表层结构诸如文字形态、表层形式设计而言;第二种解释集中于语义,包括隐喻问题、文化翻译中的意义转换,这是中介阶层的可译性;第三种解释以德国的译论家本杰明(W.Bengjamin,1955:88)的观点为代表,可译性指双语最深层的意蕴上的相通相应,因而可以互补为证。 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后者又涉及语言文字的结构特征、语言的模糊性、表达方式及惯用法的民族独特性、方法论的功能局限性、翻译的层次论,等等。实际上,在语义转换中,可译性限度的具体表现是很难详尽罗列的。 1.1 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可译性的哲学依据是同类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维根斯坦称之为“家族相似”(“family resemblance”,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 Prt I,).语言尽管各异,但它们都属于一个“家族”------人类的语言交流工具,它们之间必有“家族相似”。 从语言本身来分析,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 )。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预计转换的可译性,而在信息转换通道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时,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这就是语言之间的非相似性使然了。

1.1.1 认识所知的基本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基本同构”原理(the Principle of Basic Isomorph) 如前所述,人在客观世界中的认识对象在语言符号学上称之为“所指”。同一所指在人的头脑中构成同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不会因人所操之语言不同而从内涵上相悖。语言符号虽然是“任意的”,但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物质实体从基本上说却是对等的。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客观事物或物质实体的认识虽然可能各有其不同的认识特征,但是它们的认识依据,即物质基础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可以使它们在各自的头脑中构成一个疏略的但基本相同的概念系统框架。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概念系统框架”就是语义系统,在思维认识论上称为“同构”(isomorph)或“基本同构”(the basic isomorph).“同构”是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的思维结构机制,是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预计转换,进行思想感情的相互传递(communication)的基本条件,及存在着信息转换的通道。这是翻译理论中的“可译性”的基本理论依据。 1.1.2 思维形式的同一性 人类思维的基本活动形式及一般特征基本上是同一的。人类无论操何种语言其思维的基本活动形式是分析、综合与概括,任何正常的思维活动都不可能违背这些形式规范。 此外,从思维按规律活动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方法来说,操不同语言的人也大体相通,并由此而构成双语转换中

翻译理论与实践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Part 1.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1.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Definitions of proper translating are almost numerous and varied as the persons who have undertaken to discuss the subject. This diversity is in a sense quite understandable; for there are vast differences in the materials translated, in the purposes of the publication, and in the needs of the prospective audience. Moreover, live language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and stylistic preferences undergo continual modification. Thus a translation acceptable in one period is often quite unacceptable at a latter time. (Eugene Nida)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 of what have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source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 (Dubois. J.et al) Translation is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 把已说出或写出的话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季羡林、许国璋)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外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 2.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 F. Tytler’s three laws of translation: 1)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流畅自然) of the original. 严复:信达雅

汉英翻译理论总结

汉英翻译理论总结 1.翻译的本质是释义,是意义的转换。 2.翻译从文本角度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应用文翻译。 3.翻译从方式角度可分为全译、摘译和编译,其中全译是翻译最基本的方式。 4.对初学者来说,句子是较为理想的翻译单位。 5.在中国,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翻译标准是严复的“信、达、雅”。 6.除了翻译的高标准,对初学翻译者“忠实、通顺”是一种常见的标准。 7.本教材中,我们采用“功能相似、意义相符”这一标准。 8.词的两大类意义是指称意义和蕴含意义。 9.词的指称意义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义”,蕴含意义是“词的隐含意义”。 10.要胜任汉译英工作,译者必须具备至少三种素养:深厚的语言功底、广博的 文化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11.英语语感包括:语法意识、惯用法意识和连贯意识。 12.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3.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语言属于制度文化。 14.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 15.中国人注重伦理;英美人注重认知。 16.中国人重整体,偏重综合性思维;英美人重个体,偏重分析性思维。 17.中国人重直觉;英美人重实证。 18.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思维。 19.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 20.汉语是音节文字;英语是拼音文字。 21.汉语是声调语言;英语是语调语言。 22.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 23.篇章是表达整体概念的语义单位,衔接性与连贯性是篇章最重要的特征。 24.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句子建构在意念主轴上;英语是主语显著语言,句子 建构在主谓主轴上。 25.汉英翻译的过程可分为选词、构句和谋篇三个部分。 26.在所有的翻译过程中,语境都是凌驾于一切的因素,而且优先于任何的规则、 理论或是基本意义。 27.汉语为语义型语言;英语为语法型语言。 28.句子按照句型,可分为单句和复句两种;按照句类,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 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

翻译理论

Comparison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sentences I. 形合和意合(Hypotaxis vs. parataxis) Hypotaxis refers to 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construction or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所谓形合,是指语言的各个成分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句法手段 和词汇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 Parataxis refers to the arranging of clauses one after the other without connectives show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 所谓意合是指语言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结合靠语义贯通,句中 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和分句意义来表达,通过语境来映 衬,通过读者自己的意会。 形合和意合(Hypotaxis vs. parataxis) 就英语和汉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中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 译自Nida (1982), Translating Meaning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Even if I were to be beaten to death, I will not tell. ---打死我也不说。 ---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形合和意合(Hypotaxis vs. parataxis) 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少用甚至不用形式手段连接各成分,注重隐形连贯(covert cohesion),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结构简练明快。 英语句法结构重形合,常用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和从句,注重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和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因此英语句子结构紧凑严密。 形合和意合(Hypotaxis vs. parataxis) 汉语句子结构呈竹节状,逐节(短语或小句)展开。汉语的句子可以在同一施事或主题语之下按逻辑顺序铺陈,虽然小句间有逗号隔开,但语句的联系仍是紧密的。 英语的词组与词组、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关系和逻辑联系必须交代得十分清楚。英语的关系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词等)十分丰富,英语正是靠这些关系词的过渡和连接,从形态上来维系句内和句间的各种关系的。因此英语句子结构呈树状,往往有一主干(复合句中的主句或简单句中的某主要成分),主干上枝蔓横生:句子成分随时可加以修饰,而修饰语中的某成分又可被别的成分修饰。由此往往形成

笔记-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笔记备份: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并不专指“逐字”的程度 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因素,在英汉翻译中发挥中文的优势是译者始终要努力的方向。 功能对等>形式对等 既然已传达信息为主,那么介绍原语文化不应以牺牲译入语为代价,否则靠近原语的译法会生成很多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句子。 以读者为中心而非作者,在英译汉中尤为突出 翻译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左右为难的事。 英汉语义对比:举例如democracy 中西感觉是不一样的;It is not funny 译成这不好笑,根本没有将说话人愤怒的情感表达出来。 汉语是人治的语言,印欧语系是法治的语言 句法对比: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则重意合: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何等简洁,不须加动词即可表情达意。汉语结构较为松散,重意念。 将一个重形合的语言转化成重意合的语言,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将形合的特点transfer 到意合的语言中,现在很多译文充斥着洋腔洋调,却美其名曰“忠实原文”。 二、状语对比------------------------状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定语对比--------------------------定语从句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被动句对比-----------------------译法参考中国翻译和本书翻译技巧 篇章结构的不同实际上是思维结构不同在语言上的反映。汉语中所谓的“布局谋篇”就是我们翻译当中牵涉到的语段篇章的安排问题。英汉翻译是否保留原句的布局特征,还是应该采用译入语的布局特征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实大多数情况下采用贪懒的办法也是译者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译者根本就没有真正看懂原文。第二个问题是译者的翻译思想有问题,认为这类贴近原文的译法才是忠实的译法。正确的翻译思想应该是译文必须像中文,不带翻译腔,因为原文有原文读者读时并没有翻译腔。 eg there are no limitations in self except those you believe in. 思果:人的一己没有种种局限,除非你画地为牢。对比:人的一己没有局限,除非那些你相信的局限。 各种比喻和形象语言的译法-------------------------------参考中国翻译 1、照译原文比喻 2、将原文比喻改成地道的译入语中的比喻(惯用) 3、照译原文中的比喻,但附加一个说明(这里是把附加说明加进译文)如The tongue is fire.口舌如火,火能伤人,口舌亦然。 4、舍弃比喻,改用普通语言来表达比喻的意思 文章承载的各层意义:指示意义;关联意义;结构意义(有结构引起的意义不同) 不学理论只论技巧则会后劲不足。 翻译技巧篇:(结合其他翻译技巧书细细体会) 解包袱法:即不要死译,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某些词揪出来翻译让意思更明白,句子更通顺。 The kiss represents the symbolic loss of the most famous American child.那轻轻的一吻是一个象征,代表着这个美国最著名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ly different explanation. 这个解释与众不同,却很能给人启示。 the consensus strategy for managing the world…s forests sustainably 既能获得各方同意,又能使全球森林得以可持续生长的管理策略。 增词似乎用的勤一些,而减词却仍需多多体会。英文中的某个词剪掉,但是这些词代表的意义却一点不漏的在译文中复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