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第4章 基因的表达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第4章 基因的表达第2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必修二课程设置中处在一个中心位置,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在必修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和必修二本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分析总结和巩固,同时也对下一章《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奠定了基础,加强了高中生物必修内容间的联系,也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DNA、基因、RNA、蛋白质和性状等间的关系,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描绘“生物与生命活动”的微观世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求知欲。

二.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现阶段学生掌握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及其作为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重大作用,学习了DNA和RNA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对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孟德尔经典的遗传学实验了解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相关理论。作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之前内容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和科学思维能力,具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认知不足:

目前学生虽然对DNA、RNA、蛋白质和性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对相关知识点模糊不清,思维混乱的情况。高中学生年纪尚小,整理归纳、总结前后知识点并形成完整思维导图的能力尚有欠缺,尚需老师引导。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分析材料,提炼关键内容的能力不足,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方向:

1.培养学生整理总结,归纳并形成思维导图的习惯和能力

2.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加强对生命观念的理解。1.知识与技能

(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的精细调控

2.能力目标

(1)明确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

(3)了解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验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了解生物科学发展历程,领悟科学家的科学思维

(2)树立生命至上的观念,“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本质、最基本的规律

(3)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理念,理解“生物”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综合体,激发探索科学世界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中心法则的内容及发展

②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

③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

①中心法则的内容

②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复习回顾导学法、讲授教学法、问题启发教学法

本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中心法则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部分内容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涉及到,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完整的思维导图!

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已有基础,通过复习回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提问转录翻译的基本条件,进而思考DNA中遗传信息的流向,形成一系列的问题串,导入本节课的内容。结合遗传信息的流向讲述中心法则的提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材料,自主探究中心法则的发展,并对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进行补充,并思考针对这些材料有何启示?PPT 展示豌豆的圆粒和皱粒,白化病患者图片,囊性纤维病患者的图片以及镰刀型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形成这些的性状的本质原因,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分析原因,各组派出代表,发表看法并解释原因。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学习法

通过复习回顾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思考遗传信息的流向,并自主总结出简单的遗传信息流向图解。再以小组单位合作分析材料,自主探究中心法则的发展。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不同性状形成的本质原因,并总结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已有知识,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思维导图。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1.教学准备

本节课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问题,关键是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明确遗传信息的流向和基因、蛋白质和形状间的关系,这种抽象的联系通过图表的形式呈现是学生更好的理解,形成清晰的思路,更具条理性。因此在课前准备上主要是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中心法则图解、豌豆圆粒和皱粒形成图解、白化病病因图解、囊性纤维病病因图解和镰刀型贫血症病因图解以及相应的图片展示等等。

2.教学过程

(1)回顾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分析其中遗传信息流向

(2)分析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完善中心法则内容

(3)通过实例明确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3.教学内容

【导入】

PPT展示两幅双胞胎图片,提问图片中的双胞胎是同卵双胞胎?还是异卵双胞胎?基因相同吗?

生:是同卵双胞胎,基因相同!

师: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相同,那么他们的外在表现形式相同吗?或者说他们的性状一样吗?为什么?

生:性状不同,因为性状还受环境影响。

师:事实上同卵双胞胎的基因一样,他们的血型、性别都是一样的,而他们的指纹、长相和身高这些性状都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进行今天的学习。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内容】

展示教学目标

【1.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

PPT展示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示意图,思考讨论在转录翻译的过程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提问学生画出简图表示。

生:

师:像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称之为中心法则,那中心法则是谁最先提出的呢?又是如何描述的呢?

生:1957年克里克提出

生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和RNA。

师:基于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增加了DNA的复制,那在中心法则简图上描述

生2:

师: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的时候,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还没有被揭示,一切都是他的推测,而后5,6年间蛋白质合成过程得以解释,再次证明了他的正确性。对此你有什么启示呢?

师:生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通过不断研究发现遗传信息有新的流动方向。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阅读分析课本69页资料,讨论遗传信息的流向,并回答问题。

生1:资料1说明了RNA也可以进行复制,也就是遗传信息从RNA流向了RNA。

生2:一些RNA病毒中有RNA逆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合成DNA,遗传信息从RNA流向DNA。

生3:某些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能促使其他正常的蛋白质发生同样的结构异常,但是这种变化只是一种可能性。

师:大家认为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有没有被推翻呢?如果没有你将怎么补充呢?

生:

【强调】

1.中心法则的书写,其中实线,虚线代表的意义;

2.中心法则中各个过程的含义,及其相同点和不同点。

【2.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PPT展示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图片,提问从这两幅图片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师:那么蛋白质与生物体形状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回忆以下必修一中学过的内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

生: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具有多种功能

生1:催化功能,调节功能

生2:运动功能,运输功能,防御功能

师:我们通过几个例子,具体看一下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PPT逐步展示豌豆圆粒和皱粒形成图解、白化病病因图解、囊性纤维病病因图解和镰刀型贫血症病因图解,结合课本内容,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基因通过何种方式控制生物体性状?

1.

2.

【分析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豌豆圆粒和皱粒,白化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每组一个代表发表看法。

小组1:基因正常,酶正常,性状正常;相反的基因异常,酶不

能正常合成,则表现另一种性状。

小组2: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情况,控制了生物的性状。PPT展示结论: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间接控制

3.

4.

【分析讨论】豌豆圆粒和皱粒,白化病形成的根本原因与囊性纤维病病因图解和镰刀型贫血症病因形成原因比较,分析讨论囊性纤维病病因图解和镰刀型贫血症形成过程中基因、酶和性状的关系!

生1:囊性纤维病病因图解和镰刀型贫血症病因主要是蛋白质结构发生了改变,而没有提到酶的合成情况。

生2.基因序列发生变化,导致合成的蛋白质结构发生了变化,从

而影响了生物体的性状。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师:基因序列中碱基发生了变化,那么储存在其中的遗传信息也发生了改变,通过转录翻译合成的蛋白质也发生了改变,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不同,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也不同。

PPT展示结论: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直接控制

师:上述案例涉及到都是单个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那么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是否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呢?

师:举例说明人的身高,果蝇的红眼与白眼,长翅与短翅是不是都是有一个基因控制的?

生:并不是,它们都是由多个基因联合作用的结果

生1:生物体的性状除了受基因的控制以外,还与外界环境因素相关

生2:有的性状是有一个基因控制的,有的基因受多个基因控制的

师:基因与性状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PPT展示水毛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植株叶片形态,思考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叶片基因相同吗?叶片形态差异如此之大,是为什么呢?

生1:叶片基因相同,但是形态不同主要是因为生长在水中还是空气中的原因。

生2:生物体的形态表现等于基因型加环境因素

PPT展示结论: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教师引导补充,PPT展示】

①中心法则书写注意事项;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②中心法则中所有过程生物提都会进行吗?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各自会进行那些过程?

③基因、蛋白质和形状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类,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④基因与性状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⑤生物体的表现型等于基因型加环境因素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

1957年克里克提出

2.内容

3.中心法则简图

二.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间接控制

2.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直接控制

3.基因与性状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4.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基因对性状的控制主要涉及两个部分,中心法则的提出与发展和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其中部分知识点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涉及到,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这节课主要是建立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本节课内容简单,但是知识点繁多,需要学生分析材料并结合实际生活,得出结论。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讨论分析,仓促的结束讨论,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在时间把控上有待加强。另外在引导学生分析中心法则图解、豌豆圆粒和皱粒形成图解、白化病病因图解、囊性纤维病病因图解和镰刀型贫血症病因图解过程中,有些结论由教师直接给出,没有做到逐步引导,尽可能的使学生得出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课堂各环节时间的把控,和各个环节间的衔接。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逐步引导,教学语言的运用,课后询问学生的掌握情况。

高中生物人教版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必修二第4章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谭智蓉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生命观点:树立生命的本质观,“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 科学思维:1、理解中心法则并能绘制图解;2、理解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科学探究:1、锻炼学生根据实验证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2、加强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总结的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中心法则的补充完善,基因、蛋白质与性状三者关系的确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同时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点知 识精 讲 1957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遗传信息可以 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 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 译。见下图。 2.学生看课本69页资料分析,将中心法则补充完整: ① DNA→DNA:以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 制。 ② DNA→RNA:细胞核中的转录过程。 ③ RNA→DNA:个别病毒在肿瘤细胞中的逆转录过程。 ④ RNA→RNA: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自我复 制。 ⑤ RNA→蛋白质:细胞质核糖体的翻译过程。 ⑥蛋白质→蛋白质:朊病毒的复制倍增并不是以核 酸为模板,而是朊病毒自身(蛋白质)为模板的。 3.知识的分层应用 倾听、做好 笔记 阅读、思 考、讨论、 回答、并将 中心法则 补充完整 掌握中心法则 的提出及其发 展的内容

(1)揭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传递一般规律的是A.基因的遗传定律 B.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中心法则 D.自然选择学说 (2)切取动物控制合成生长激素的基因,注入鲶鱼的受精卵中,与其DNA整合后能产生生长激素,从而使鲶鱼比同种正常鱼增大3-4倍,此项研究遵循的原则是 A.DNA RNA 蛋白质 B.DNA RNA 蛋白质 C.DNA RNA 蛋白质 D.RNA RNA 蛋白质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间接控制生物性状 ①关于豌豆的圆粒与皱粒;②白化病征状 2.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①囊性纤维病;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总结: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非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可以是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如:人的身高),也可以是一个基因与多个性状有关。 性状除了受基因控制,也受环境影响,如课本68页图中的水毛茛的叶型与是否浸于水中有关。 表现型(性状)=基因型+环境因素 所以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精确控制的。 3.知识的分层应用

高中生物_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难点: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播放视频:转基因荧光鱼的诞生,引入新课 回顾DNA的复制、转录、翻译的过程,试画一个流程图,简要地表示出其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 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1、中心法则的提出 1957年,克里克的一个猜想:中心法则 .... 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 中心法则在后来的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被揭示后获得公认,中心法则实质上蕴涵着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类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其产生和发展则与人类对核酸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密切相关。 其实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信息的流动,整个生命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保证遗传信息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准确无误、顺畅及时地进行流动。随着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发现中心法则也存在一些不足。 [大家试想一下,在生物界是否还有其他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 2、中心法则的发展 [资料分析] 资料1:1965年,科学家在RNA病毒里发现了一种RNA复制酶,像DNA 复制酶能对DNA进行复制一样,RNA复制酶能对RNA进行复制。 资料2:1970年,科学家在致癌的RNA病毒中发现逆转录酶,它能以RNA

为模板合成DNA。 资料3:1982年,科学家发现疯牛病是由一种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在脑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的。这种因错误折叠而形成的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可能促使与其具有相同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发生同样的折叠错误,从而导致大量结构异常的蛋白质形成。 这些修改都被证实了吗? [讨论]1.你认为这些资料是否推翻了传统的中心法则? 2.你能不能试着画修改后的中心法则 3、中心法则的地位 中心法则是生命体系中最核心、最简约、最本质的规律,掌握这个规律对生命本质的把握有着重要的作用。 (1)中心法则在信息角度论证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中心法则为现代生物学理论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遗传、发育和进化是最基本的三大生命现象。 4、进一步思考总结: (1)以DNA为遗传物资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 (2)以RNA为遗传物资的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途径 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有何关系?有不同的蛋白质就会使生物体呈现出不同的生理特性,而基因也是通过控制合成不同的蛋白质,从而来调控生物的性状。 [实例分析] 实例1、白化病: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表现出怕光等行为。人类的肤色就是由黑色素的含量多少决定的。 酪氨酸酶基因 酪氨酸酶 酪氨酸黑色素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第4章 基因的表达第2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在必修二课程设置中处在一个中心位置,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在必修一《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和必修二本章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的基础上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分析总结和巩固,同时也对下一章《基因突变和其他变异》奠定了基础,加强了高中生物必修内容间的联系,也培养学生联系前后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DNA、基因、RNA、蛋白质和性状等间的关系,并将其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描绘“生物与生命活动”的微观世界,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求知欲。 二.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现阶段学生掌握了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及其作为生命活动主要承担者的重大作用,学习了DNA和RNA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对遗传信息的传递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孟德尔经典的遗传学实验了解了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相关理论。作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对之前内容的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

和科学思维能力,具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认知不足: 目前学生虽然对DNA、RNA、蛋白质和性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也存在对相关知识点模糊不清,思维混乱的情况。高中学生年纪尚小,整理归纳、总结前后知识点并形成完整思维导图的能力尚有欠缺,尚需老师引导。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分析材料,提炼关键内容的能力不足,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方向: 1.培养学生整理总结,归纳并形成思维导图的习惯和能力 2.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探索科学世界的求知欲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加强对生命观念的理解。1.知识与技能 (1)说出中心法则的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2)举例说明基因、蛋白质和性状间的关系 (3)举例说明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物的精细调控 2.能力目标 (1)明确中心法则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遗传信息的流向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遗传与进化 目录 致教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3节伴性遗传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 第3节DNA的复制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 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 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第2节染色体变异 第3节人类遗传病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 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 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一、教学目的要求 知识方面 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阐明分离定律。 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能力方面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结构 (二)教学内容的特点 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八年耕耘源于对科学的痴迷,一畦畦豌豆蕴藏遗传的秘密。实验设计开辟了研究的新路,数学统计揭示出遗传的规律。”简洁的4句小诗不仅点出了本章的主要内涵,还引领着学习者“从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本章内容包括两节: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第1节(包括“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和第2节均可用2课时教学。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由“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分离定律”四部分内容构成。 本节开始引入的问题探讨是通过红蓝墨水混合的比喻,让学生了解“融合遗传”的内涵,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本节所述的孟德尔“颗粒遗传”的观点打下伏笔。 在介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前,编者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生平(如进修了自然科学和数学)及孟德尔所用的实验材料豌豆的有关知识(如豌豆是自花受粉植物等),这为后面讲述孟德尔进行的豌豆杂交实验,并最终取得成功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进行的分析(提出假说),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验证假说),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总结规律)。这样编写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考虑到削枝强干,重点突出,原教材中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显性的相对性”等内容,有的删减,有的移到教材的其他地方讲述,这样安排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简洁流畅,也便于学生沿着孟德尔的探索过程进行思考和从实验中领悟科学方法。 在呈现方式上,编者的主旨思想是以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的实验过程为主线,突出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与原教材比较,本教材在这方面又有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如在讲述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时,就用“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的?”“难道矮茎性状消失了吗?”“为什么子二代中矮茎性状又出现了呢?”“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等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2.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如对于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教材也没有做跨越时代的说明,而是按照科学史的发展顺序,把这一内容放在第2章减数分裂的内容之后进行叙述。 3.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例如,让同桌同学根据孟德尔的假说,讨论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图解;在验证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孟德尔的理论,自己预测杂交实验的结果等。这样编排教材,其目的是激励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知识,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的体验留下了更大的空间。 为了加深学生对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解,体验孟德尔的假说,课文中穿插了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正文中还辟有专门栏目,对本节科学史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科学方法“假

高中生物_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一、教材分析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是新课标内容要求中大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下的3.1.4“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内容包括两部分:一、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二、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本节内容既是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遗传物质在生物体是如何起作用的,又对于学生理解变异的本质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因而自然而然就会对“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产生疑问,这也是本节课能够顺利展开的内驱力。在初中生物课以及本模块的第一章中,已充分阐释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通过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学生也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但是,学生并没有形成“基因——蛋白质——生物体性状”这三者的整体认识,本节的学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认识,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整体认识。 高一的学生初步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探究事物很好奇,但是探索过程缺乏科学的方法,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严谨的思考。因而在课堂探究活动进行时,要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 三、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进而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科学思维:通过资料分析,提高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思维能力;学习构建模型的科学方法,并用于阐释生命现象。 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学习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社会责任:关注生物学热点问题,了解科技前沿信息,增强社会责任感及国家荣誉感。 四、教学重难点: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五、教学流程: 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拓展——课堂小结——课后反思——课后练习 六、教学过程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学案)]染色体变异教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学案)]染色体变异教案 [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学案)]染色体变异教案 人教版(2019)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概述DNA分子上的遗传信息通过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确定教学目标为: 1.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和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阐述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概述生物体的表观遗传现象。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2)细胞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表观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表观遗传现象。 三、教学设计思路首先通过水毛茛在不同环境下的不同形态引出课题。利用豌豆的皱粒和圆粒、白化病的实例讲解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利用囊性纤维病的实例讲解基因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细胞中DNA和mRNA的检测结果,讲解基因的分类和细胞分化的实质。最后通过讲解柳穿花鱼的形态结构和小鼠毛色的遗传的实例,讲解表观遗传,引导学生认同基因、基因表达产物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展示同一种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以及浸在水中的叶的不同形态以及课本讨论中的两个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进行讲解: (1)两种形态的叶均是由受精卵分裂、分化后形成的,所以其基因组成一样。 (2)两种叶形的差异可能是由其生活环境(沉在水中和挺出水面)引起的。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是怎么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基因和性状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吗?这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2.新课讲授一、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教师活动:首先下面我们再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看看基因、蛋白质与生物性状特征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我们前面刚学的豌豆有圆粒与皱粒这一对相对性状,100多年前,孟德尔用遗传因子的假设作岀精彩的解释,如何从基因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对相对性状呢?请大家阅读课本71页内容。 教师活动:这两种豌豆在基因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皱粒豌豆中的DNA中插入了一段外来的DNA序列,打乱了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导致皱粒豌豆中淀粉分支酶不能正常合成,豌豆中游离的蔗糖不能合成淀粉,淀粉含量降低,而淀粉具有亲水性,能吸水膨胀,而蔗糖却不能,当豌豆成熟时,淀粉含量高的豌豆因能有效地保留水分,显得圆鼓鼓的。而淀粉含量低的豌豆由于失水而显得皱缩。 教师活动:展示白化病患者的图片。患白化病的患者则是由于机体中缺少一种酶——酪氨酸酶,患者体内的黑色素细胞不能将酪氨酸最终变成黑色素。那为什么会缺少酪氨酸酶呢?原来是白化病患者中控制酪氨酸酶形成的基因异常导致的。 教师活动:这两个例子可以总结出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从这两个例子来看,都是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教师活动:囊性纤维病是北美白种人中常见的一种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患者汗液中氯离子的浓度升高,支气管被异常的黏液堵塞,常

高中生物第二册 4 2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设计-遗传与进化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 第2节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本节内容相对于旧教材增加了表观遗传的相关内容,同时进一步阐述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以及影响基因表达与性状控制的因素,可以使我们加深对遗传的理解。 生命观念: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科学思维:从生物的具体外在性状分析入手,学生以原有知识结构为基础动脑分析事物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 科学探究:一是理解基因的概念和本质;二是理解基因的表达过程;三是理解从基因到性状的控制过程及其所对应的具体实例 社会责任:认知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而后又从微观到宏观、本质到现象的认知过程,要树立科学的认知观和发展观。 1.教学重点:表观遗传;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导入:水毛茛气生叶与水生叶具有不同的形态。 讨论2个问题:1、这些叶片基因是否相同,2、引起叶型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1、由于整株植物都是由受精卵有丝分裂发育来的,所以所有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 2、叶型的差异,可能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水生叶为了减少水流冲刷叶片呈丝状,气生叶增大叶面积可以提高光和效率。 从基因角度分析豌豆圆粒与皱粒出现的原因

再分析正常人与白化病患者的性状出现差别的原因 以上2个资料证明了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合成控制代谢。 再通过囊性纤维病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例子我们还可以得出酶可以直接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控制性状。 通过数据分析,与前面所学的细胞分化进行联系,细胞中基因种类都是相同的,但是表达的基因不同,会使细胞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这就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同时我们将细胞内的基因按照表达需求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须的,一类是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 表观遗传: 以柳穿鱼花的性状差别与小鼠毛色差别分析得到,生物体基因序列相同,表现型仍可以出现差别的结果。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与表现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做表观遗传。

2019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全章节教案教学设计(含章末综合与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 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遗传与进化》 第四章《基因的表达》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4.1《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理解密码子的概念 3.能熟练地阅读密码子表 4.能够运用教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5.理解中心法则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2.教学难点: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教学方法 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问题引导法、归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 思考: (1)DNA主要存在于哪里?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 (2)蛋白质是在哪里合成的?蛋白质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3)那么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控制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的呢? 科学家推测,在DNA和蛋白质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物质充当信使,后来发现细胞中确有这样的物质,它就是RNA。 1.关于RNA (1)RNA的全称:核糖核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3)细胞中的两种核酸的比较

即时突破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若核酸中出现碱基T或五碳糖为脱氧核糖,则必为DNA。 对 ②若核酸中存在A、T、C、G四种碱基,其中A≠T、C≠G,则该核酸为单链DNA。 对 ③若核酸中出现碱基C,则必为RNA。 错 (4)RNA的种类和功能 信使RNA(mRNA):遗传信息传递的媒介。 转运RNA(tRNA):转运氨基酸的工具。 核糖体RNA(rRNA):与蛋白质构成核糖体。 总结: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 ①R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跟DNA一样能储存遗传信息。 ②RNA一般为单链,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③RNA与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mRNA是DNA的信使,那么DNA在细胞核里,是通过怎样的过程把遗传信息传递给mRNA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5的第三自然段和图4-4,完成下列填空。 2.转录

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新教材生物学人教版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第4章第2节教学设计 第4章基因的表达 第2节基因表达与形状的关系 目录 一、核心素养对接 二、必备知识 三、探究实践 四、深化归纳 五、应用创新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2节 基因表达与形状的关系 一、核心素养对接 1.根据结构和功能观,理解细胞分化的实质和表观遗传现象。 2.构建基因控制性状的模型,理解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了解白化病等,关注人类健康。 二、必备知识 (一)基因表达产物与性状的关系 1.间接控制方式 (1)基因―――→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举例 ①豌豆的圆粒和皱粒。 ②白化病⎩⎪⎨⎪⎧ 根本原因:编码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 直接原因:缺少酪氨酸酶。 2.直接控制方式 (1)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举例:囊性纤维化。 (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细胞分化 1.细胞分化的意义:生物体多种性状的形成,都是以细胞分化为基础的。 2.表达的基因分类 (1)在所有细胞中都表达的基因: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核糖体蛋白基因、ATP 合成酶基因。 (2)只在某类细胞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如卵清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3.细胞分化的本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 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来自同一个体的体细胞中mRNA 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

从而导致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5.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原因: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微思考 同一个体不同体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直接原因是合成了特定的蛋白质。 (三)表观遗传 1.表观遗传 (1)概念: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表观遗传。 (2)特性 ①普遍性: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中。 ②可遗传性。 (3)类型:DNA 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等。 (4)实例:蜂王和工蜂等。 微思考 吸烟有害健康,除了会使人的体细胞内DNA 的甲基化水平升高,影响基因的表达外,还有哪些方面? 提示:对染色体上的组蛋白也会产生影响;另外,还含有致癌物质,烟草中含有尼古丁会使人上瘾。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 ⎪⎧ ①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②一个基因―――→控制多个性状 (如基因间相互作用) ③多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 (如人的身高) (2)生物体的性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表观遗传》教学设计-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表观遗传》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生物(2019)必修二《遗传与进化》 一、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属于《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版 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中模块二《遗传与进化》中大“概念 3 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中的“3.1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 DNA 分子上”中的“3.1.5 概述某些基因中碱基序列不变但表型改变的表观遗传现象”。 二、教材分析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新课标内容要求中大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下的 3. 1. 4“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内容分为 2 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基因对性状控制的两条途径以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第二课时讲表观遗传,本节内容既是从分子水平上阐明遗传物质在生物体是如何起作用的,又对于学生理解变异的本质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新沪科版(2020)高中生物学必修 2《遗传与进化》教材中是讲本节内容放到第一章第三节“基因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差异化”的位置,通过“不同条件下大肠杆菌LacZ 等基因差异化表达示意图”引入,“广角镜”中介绍“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多种调控方式”,分别有“转录水平调控、转录后水平调控、翻译水平调控、翻译后水平调控”,最后有重点介绍了表观遗传的调节机制“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 干扰”,这些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会以信息题考查,我在本节课中也利用资料和视频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三、学情分析 本节教学对象为我校高一学生,通过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学习,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基因是什么”在初中生物课以及本模块第一节的学习中,以充分阐释“基因和性状的关系”,通过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学生也已经认识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通过第四章第一节的学习写生已经对“基因、蛋白质、性状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整体认识,以双胞胎遗传物质和生活环境都一样,表型仍然有差异,让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此产生疑问,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特别积极的就展开了对本节课的学习。本节的学习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整合已有的认识,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整体认识。高一的学生初步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探究事物很好奇,但是探索过程缺乏科学的方法,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严谨的思考。因而在课堂中我提供大量资料和视频, 让学生自己去提取信息,得出结论,学会抓主干知识,形成理论,大胆质疑-解疑,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更严谨的思考。 四、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学习目标基于以上分析,结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培养目标要求,确定本节课以下三个培养目标: 生命观念:通过回顾基因是什么?蛋白质的地位?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引出三者的关系,基因如何控制性状,从而培养生命观念。理性思维:通过不断地设问-答疑,自主分析、交流讨论,进行资料分析能够基于证据,论证基因控制性状,从而培养理性思维。社会责任: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吸烟影响精子活力,甲基化可遗传下去,从而树立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 五、重难点分析重点: 1.表观遗传的概念 2.表观遗传的特点 难点: 1.表观遗传的实质 2.表观遗传的调控机制 六、教学手段本次教学使用设备 学生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示意图 学生发现表观遗传现象来总结表观由同卵双胞胎照片导入提问同卵双 胞胎遗传物质是否相同? 表型不完全相同,是怎么一 找同卵双胞胎的区 别读表观遗传概念 找表观遗传特点 培养学生阅读 课本,抓关键词 的能力

高中生物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二必修2生物教案

基因的表达 一、教材分析 地位:本章是人教版必修二《遗传和进化》第四章,前三章以遗传发展史为主线,逐步阐明了基因的本质。本章基于对基因本质的认识,进一步阐明基因在生物体内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前三章进一步的深入。 内容:本章内容分两节,第一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包括“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基因——mRNA——蛋白质——性状”完整的主线。 二、学情分析 1、本节内容对高三学生而言虽是已学过的旧知识,对大部分概念、原理基本了解,但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还比较零乱,且本节有一些概念、原理、过程的知识十分抽象,学生模糊不清,易于混淆。 2、高三复习课教学已进行一个阶段,学生已具备有一定的自主复习构建章节知识网络及发现知识漏洞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熟练说出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 认识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并能够运用其分析复杂情境; 2、概述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发展,能够说出不同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流向; 3、认识生命世界的统一性。

四、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制作课前导学案印发给学生,预习内容包括构建本节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课上探究:以细胞为大情境,以中心法则为核心构建思维导图,分步复习转录、翻译学生展示预习成果,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探究并联系相关内容拓展和外延; 课后巩固:针对性做专题练习以及近三年高考真题。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将学习活动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既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 学习能动性,又提高课堂效率; 2、以贴近生活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3、整堂课是以细胞整体作为大环境,既能让学生对复制、转录、翻译过程有整 体宏观感知也锻炼了学生利用知识分析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4.2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教案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第4章基因的表达 一、核心素养侧重点: 1.生命观念 教材前三章按照科学史的顺序一步步揭示了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渗透了生命的物质观,本章凸显的则是生命的信息观。细胞内时刻进行着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在生命活动的舞台上,活跃的是DNA、RNA、蛋白质等物质,但传递的是信息;生物体从亲代继承的是染色体和DNA,但DNA上储存的是遗传信息;生命活动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持续输入,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表达和调控。因此,本章引导学生建立生命的信息观,使学生形成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的生命观念。 基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的事实,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生物界的统一性,认同当今生物可能有着共同的起源,有利于学生建立生物进化观。 2.科学思维 本章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观遗传等内容,体现了基因与性状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学生认同生物学中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同时提升多角度、多因素分析复杂事件的方法和能力。对于几个碱基决定21种氨基酸的推测,体现了演绎推理的过程;分别选自植物柳川鱼和动物小鼠的表观遗传实例,引导学生归纳DNA甲基化这种经典的表观遗传现象,是归纳法的再次应用。 提出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种重要方法。假说往往是人们从经验到形成理论的桥梁,引导着人们开展新实验,获得新理论。人们在实践

中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又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解释,只好独辟蹊径,提出一种全新的解释,这就是假说。本章的“思维训练”以我国遗传学家李汝祺教授的实验成果为素材,训练学生提出假说的能力。 3.科学探究 本章设计了多个“思考讨论”和一个“思维训练”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遗传信息的转录”中的“思考讨论”活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转录出的RNA与DNA碱基序列的异同,“表观遗传”中的“思考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课后习题还针对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等能力的提高进行设计。例如,引导学生探究黑黄相间的雌猫毛色形成的原因;设置磁蛋白基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合理引导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或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分析、提问、讨论和交流的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 4.社会责任 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往往比较复杂,环境和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基因的表达,因此,本章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认识吸烟的危害,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复习与提高”关注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制和我国的应对措施,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特殊人群的关爱,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科学技术社会”栏目中,充分体现了基因工程的合理应用能够造福于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了解中心法则的提出和修正过程,以及表观遗传的发现等,认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究永无止境。 二、课标要求 概念3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

生物高中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 基因的表达 教学设计1

《基因的表达》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基因的表达》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四章的内容,包括三节内容分别是《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和《遗传密码的破译》(选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对《基因的表达》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主干知识点主要是概述遗传信息转录的的场所、模板和过程,揭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是信使RNA、核糖体和转运RNA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概述中心法则。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是遗传物质作用原理的核心内容,在必修二的模块学习中占据重要位置,也是后续选修模块必不可少的基础。 二、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是生物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根本要素,生物教学活动是为学生组织的,生物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来设计。 本节课程的设计,力求以高中生物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又有利于突破难点。由于本节内容不仅微观抽象复杂,而且涉及的物质种类也比较多,因此学生不易理解,同时也往往会陷入“学习时都懂,学完了都不懂”的困惑中,尽量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读图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材简析: 本章是在前两章解决了“基因在哪里”和“基因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后,紧接着来研究“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即基因的表达问题,除了顺理成章外,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学习后续章节不可缺少的基础。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采用的是在讲述转录和翻译的主干知识过程中,插入讲解tRNA、密码子等侧枝相关知识。这种逐步展开知识的方法,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旧教材思路基本一致,但不同的主要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转录和翻译的过程,这种独立成段的问句,有利于启发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同时能够突出转录和翻译的主干过程,保证主线清晰。另外教材强调了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两个层面引导学生认识转录和翻译过程。在本节开头,教材首先从细胞水平引导学生思考位于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的,然后再将学生引导到分子水平的学习。在从分子水平认识蛋白质的合成后,教材又回归到细胞水平。学生通过转录和翻译的学习,对中心法则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对生物性状的控制也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本章教材分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基因表达概念和DNA与RNA的比较及转录过程和原理的教学,第二课时学习翻译的过程和原理,第三课时学习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由于第三节《遗传密码的破译》是选学内容,而我校学生基础不太理想,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没有安排,而把该节内容放在高二生物X科中去学习。 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是生物学基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物体遗传物质在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有关“DNA的转录和翻译”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很少的问题,特别是这部分内容中的“DNA转录过程”、“RNA如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等内容比较抽象,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成为本章的难点内容。 关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使学生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了

高中生物_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解释中心法则。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发展的过程。 (2)分析现象和证据,归纳遗传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科学研究是不断深入的;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直观式教学方法为主,启发式教学为辅。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 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展示姚明在人群中的图片,引出姚明身高226cm,是前NBA明星,现中国篮协主席,众多明星与姚明身高差距 大,合影后纷纷表示伤不起。姚明与家人的合影,简介 姚明父母身高,引出——身高这一性状主要由基因控制。看图思 考姚明 身高高 的原因 趣味导 入,引起 学生学习 的兴趣 回顾:DNA 的复制、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教师展示基因的表达过程总结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遗传 信息的流动方向,在此基础上画出一张遗传信息的传递 方向图。 〖提示〗1.DNA的复制过程中模板是DNA,产物也是DNA。回顾思 复习旧知 识,引入

1.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含五条线路 2.各类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 二.基因、蛋白质和性状的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得出小组讨论结论。 【小组合作探究】小任务3阅读 P69-70,从基因的 角度解释以下现象: 1.豌豆的圆粒和皱粒是什么关系?皱粒出现的原因是 什么? 2.白化病是常见的______染色体______性遗传病,从 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其出现的原因是什 么? 3. 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镰刀型细胞 贫血症出现原因。 4. 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角度来解释囊性纤维病 出现的原因 (基因控制性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里 要注意充分运用两类遗传现象的实例来说明。一类是类 似豌豆的圆粒与皱粒、白化病和侏儒症等实例,说明基 因通过控制酶或激素的合成来控制细胞代谢过程,进而 控制生物性状;另一类是类似囊性纤维病、镰刀型贫血 症等实例,说明基因通过控制结构蛋白的合成,从而直 接控制生物性状。 知识总结: 1.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方式 2.基因与性状的对应关系 学生阅 读思考。 理清基 因、蛋白 质和性 状的关 系 思考影 响生物 性状改 变的原 因; 学习并理 解“三者” 关系。 讨论得出 结论,培 养学生的 自学能 力。 问题激 趣、逐步 深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