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No matter what you are going through, please don't give up lightly, because there is never a kind of persistence

that can be disappointed.(页眉可删)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股权代持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要整份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其实,公司有一部分的股东就属于名义股东,这些名义股东并不是实际的出资人,实际出资人因为身份或者其他各种原因要和名义股东签订代持协议,不过要注意防范代持协议的风险。

一、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股权代持协议有法律效力,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

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股权代持协议要点有哪些?

第一、只要不违反合同第五十二条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签署的股份代持合同即属有效协议,并成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因而,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有两个:一是需要保证股份代持协议是有效协议,否则,实际出资人将无法依据该协议来确定自己实际出资人的地位,也无法通过该协议来主张权利。二是在该协议有效的条件下,就会成为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因而关系重大,合同条款应该慎重斟酌、不可草率行事。

第二、实际出资人如果想成为表里如一的股东,还应该经公司股东过半数同意才行。由此规定,可以看出最高法院的逻辑脉络:实际出资人享有股东权利只能通过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经过名义股东来实现,有限公司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特性,因而,实际出资人如果想转正成为名实相符的股东,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便是前提条件。这和公司法关于公司股权向本公司股权以外的其他人转让的规定是一致的,看来,要是实际出资人不能得到其他半数以上股东的同意,想转正还转不了。

第三、如果名义股东对其所代持的股份进行处置(转让、质押等等),那么,如果第三方属于符合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善意相对方的情形,那么,实际出资人将无法以该处置行为未经其同意为由(他才是股份的真正主人之类的缘由)主张该等行为无效,而只能通过双方合同来要求名义股东赔偿损失。

三、防范股权代持协议风险的措施

措施一、审慎识别股权代持协议的各方主体

我们发现,股权代持协议被认定为无效主要来自于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所以,股权代持协议签订的各方应识别签约主体的身份,避免因身份不合规而导致股权代持协议无效,亦应避免股权代持行为的不合法性导致股权代持协议的无效。

措施二、股权代持协议要及时披露

为避免因实际投资人(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不能有效得到保护,股权代持协议签订后,我们建议隐名股东一方可及时向股东会披露股权代持,如有可能,争取股东会出具同意显名股东向隐名股东转让股权并放弃优先购买权的书面声明。

措施三、通过协议条款限定显名股东的权

隐名股东的财产风险主要来自于显名股东滥用股东权利,及遭受第三人对显名股东的追索。因此在签订股权代持协议时,要注意三个协议条款的拟定:

1、在股权代持协议中,明确显名股东享有的股东权利,并强调上述权利必须经隐名股东书面授权方能行使,如有可能,将上述书面授权告知股东会;

2、股权代持协议中,明确将显名股东的股权财产权排除在外,避免显名股东因死亡、离婚、股权被执行等事由发生时,给隐名股东陷入到财产追索的泥淖中难以抽身;

3、股权代持协议要约定违约责任。对显名股东恶意损害实际投资人(隐名股东)权益的行为,要明确违约责任,这样可以对显名股东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避免显名股东肆无忌惮滥用股东权利给实际投资人(隐名股东)造成损害。

股权代持虽然能帮助企业进行股权激励,但是风险也是重重。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不过,只要能够规避好风险,合理的完美的运用股权代持,就能使股权代持激励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那样也是企业所乐见的。

实际出资人和名义股东双方对股权代持的这种行为都没有任何的争议,且公司的其他股东对此都知情并且认可,而且双方所签订的书面的协议是完全符合合同法及其它的法律制度的,这样的代持协议理所应当是具有法律效率的。因为公司法并没有规定股东的股权不可以代持。

股权代持问题及解决方式

股权代持问题及解决方式 “股份代持”问题是企业首发上市及新三板挂牌中都会经常碰到的问题,而且往往会拖慢项目进度。在企业上市过程中,该问题的出现可能会损害到拟上市公司股权的清晰性,进而可能引起很多的利益纠葛和法律纠纷,所以证监会对此一直是明令禁止的。同样,对于拟挂牌新三板的企业来说,全国股转系统也明确要求企业清理好股权代持问题。 一、股权代持的原因分析 关于股份代持的原因,我们总结出如下几点: (1)某些人的身份当时不适合做股东,通过代持间接向企业投资; (2)实际投资者人数太多,将一个团体的股份放在一个人身上,既保证了工商程序的简便也便于员工管理; (3)为了相互担保银行融资,通过代持的方式设立多家非关联企业; (4)为了规避法律的某些强制性规定,采取代持形式完成投资或交易。 二、股权代持的法律效力及风险 1、股权代持的法律效力 我国《公司法》目前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股权代持的条款,关于股权代持的法律效力主要规定在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有限责

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本文由公众号:“Q版E版新三板场外市场总联盟”编辑整理,欢迎关注!该规定说明股权代持协议只要不违反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应当是有效的。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具体规定为:“有下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同时,《公司法解释三》对于委托持股安排中易引发争议的投资权益归属、股东名册变更、股权处分等事项也进行了规定,这从侧面认可了委托持股本身的合法性。 2、股权代持存在的法律风险 (1)股权代持协议被认定为无效的法律风险。根据以上《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第一款及《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结合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如果设定股权代持的目的在于恶意串通、损害第三方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或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则股权代持协议通常就会被认定为无效,因而更容易引发法律纠纷。比如,

股权代持法律效力分析

股权权力代持法律效力分析 股权权力代持,或称委托持股,是指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达成以下约定:名义出资人作为名义股东,在股东名册等公司机构工商登记信息上出现,而实际上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商业交易的保密要求以及灵活安排的需求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凭借其本身所特有的隐秘性和灵活性,股权权力代持已被广泛应用在商业交易行为中,例如,为规避公司机构股东人数上限而进行的职工持股会代持安排,为开展中国境内有限责任公司机构员工虚拟期权计划而由大股东代持员工股权权力的安排,在投融资交易中因商业考虑而进行的股权权力代持安排,等等。与此同时,由股权权力代持安排引起的纠纷和争议也越来越频繁。 下面通过一起投融资交易中股权权力代持安排引发的诉讼案件,对股权权力代持的法律效力问题加以分析梳理,并进一步探讨有效降低或防范这一领域重大法律风险的途径和手段。 一、案情还原 在本案中,原告和被告均为自然人,第三人为一家中资有限责任公司机构。被告作为第三人的早期投资人,持有第三人的部分股权权力。原告获悉第三人正准备开展新一轮融资,便与被告协商,希望能从被告处以较低价格受让其持有的第三人部分股权权力。在此过程中,原告成为这部分受让股权权力的实际出资人,但名义上它仍由被告持有。被告与原告协商后签署的《代持协议》约定:被告将其持有第三人的部分股权权力以低于同期融资价格的价格转让给原告;在第三人的股权权力在公开市场流通前,由被告代原告持有该部分股权权力。 之后,由于经营不善,第三人股权权力的估值大幅度降低。此时原告实际持有的第三人股权权力的市场价值已低于之前从被告处受让股权权力时的价值,由此导致原告投资失利,该笔投资处于亏损状态。于是,原告希望不再履行《代持协议》,并要求被告将之前从原告处收取的股权权力转让款全部返还。这一要求遭到被告的拒绝,原告遂将被告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确认《代持协议》无效,并判令被告将其从原告处取得的股权权力转让款全额返还。 这份《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究竟如何?是有效合同、可撤销合同,还是效力待定合同?抑或根本就是无效合同?这是本案中双方争议的主要焦点,也是这一类股权权力代持协议法律关系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二、股权权力代持法律效力分析 1. 概述 股权权力代持安排的协议通常包含两种民事法律行为:一是实际出资人和名义出资人关于委托持股的民事法律行为;二是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关于股权权力转让的民事法律

股权代持的18个法律要点(附股权协议代持书模版)

股权代持的18个法律要点(附股权协议代持书模版) 01 股份代持纠纷中,常见的纠纷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代持协议效力纠纷;(2)隐名股东确权显名纠纷;(3)隐名股东债务纠纷;(4)投资资金性质纠纷;(5)代持股权被转让善意第三人保护纠纷等等。其中隐名股东确权显名纠纷占比过半。(《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2-2016股权代持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 02 股权代持的原因:一是为了规避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如关于国家公职人员禁止投资或入股的规定、外商投资准入的规定、国家部委管理性规定、《公司法》股东人数限制的规定等;二是规避股权激励、资产隔离、关联交易、竞业限制等限制。 03 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 04 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实际出资人请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5条) 05 公司债权人以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的股东未履行出资义务为由,请求其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在未出资本息范

股权协议—股份代持法律要点解析

股份代持法律要点解析 股份代持的行为是很普遍的 ,以前, 曾经有过员工持股会和工会来为本单位职工代持股份当然, 这两种代持模式因被取缔而成为历史。 股份代持之所以存在 , 其意义在于:某些出资人不方便或者基于其他考虑而不愿意显示于公司股东名册或登记机关的备案文件之中 , 于是找寻一个值得信赖并愿意为自己担任名义股东的人来代持股份。或者 ,为规避公司法对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50人以下 , 股份有限公司 200人以下) ,将多名实际股东集中到一起统一由某个实体代为持有 ,职工持股会以及工会代持股份就是基于此种目的。信托代持也是一种股份代持 , 一般用于公司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 , 因为有信托法的规制 , 因而法律地位以及法律关系均比较明确。 实际上 , 大量存在的是个人对个人的股份代持 , 这里的个人包括法人与自然人。此种股份代持在最高法院关于公司法的司法解释(三)出台前 , 其法律地位比较模糊 ,发生的争议以及纠纷也比较多。因而 , 如果进行股份代持 , 除了选择值得信赖的名义股东(当然 , 委托人也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以外 ,还需要了解法律对于股份代持法律关系的界定, 清楚双方的风险所在 从而制定比较合适的操作方案以及合同条款。 最高法院关于公司法的司法解释(三)有关股份代持的规定是第二十五条至二十七条 , 具体内容附在本文之后以供参考。 对该司法解释上述规定加以总结 , 可知要点如下: 第一、只要不违反合同第五十二条规定 , 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签署的股份代持合同即属有效协议 , 并成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因而 ,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有两个:一是需要保证股份代持协议是有效协议 ,否则 ,实际出资人将无法依据该协议来确定自己实际出资人的地位 , 也无法通过该协议来主张权利。二是在该协议有效的条件下 , 就会成为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 , 因而关系重大 ,合同条款应

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与法律效力

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与法律效力 股权代持协议是股权的一种代理持有方式,其中实际股东将其股权交由代持人代为持有,并在协议中规定代持人与被代持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等。本文将探讨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和法律效力,并结合实践应用进行分析。 股权代持协议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其中实际股东为委托人,代持人为受托人,股权为委托标的。代持人根据协议约定,代表实际股东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 在股权代持协议中,实际股东享有股东权利,但需承担出资义务;代持人享有代理权,但需承担管理股权的义务,保证股权的安全和完整。股权代持协议是双方自愿订立的合同,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实际股东和代持人均应按照协议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违反协议约定的一方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股权代持协议作为一种民事合同,不需要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只要协议内容合法、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且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签订,该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 在实践中,股权代持协议可能引发实际股东与代持人之间的纠纷。例

如,实际股东无法取得代持人的信任,或者代持人擅自行使股东权利造成实际损失等。针对这些问题,双方应首先通过协商、调解等方式解决。若无法解决,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股权代持协议纠纷中,代持人的诉讼主体地位是一个重要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代持人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股东权利,则其可以作为原告提起诉讼;如果代持人仅是代表实际股东行使权利,则实际股东应为原告。 股权代持协议是股权管理中的一种灵活方式,但在应用中需注意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遵守法律规定,确保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实践应用中,应重视防范潜在风险,采取适当措施保护实际股东和代持人的合法权益。针对可能出现的纠纷,当事人应通过友好协商和法律途径积极解决。股权代持协议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具有法律效力,并对双方产生法律约束力,为当事人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股权代持是指实际出资人委托他人代为持有公司股权的一种法律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权代持在商业活动中越来越常见,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交易形式。然而,由于股权代持在法律上的界限较为模糊,往往会导致各种纠纷和争议。因此,了解股权代持的司法裁判和规范理念对商业主体和投资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股权代持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只要整份协议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就受到法律的保护。其实,公司有一部分的股东就属于名义股东,这些名义股东并不是实际的出资人,实际出资人因为身份或者其他各种原因要和名义股东签订代持协议,不过要注意防范代持协议的风险。 一、股权代持协议法律效力是怎样的? 股权代持协议有法律效力,只要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第二十四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发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履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利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

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请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二、股权代持协议要点有哪些? 第一、只要不违反合同第五十二条规定,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之间签署的股份代持合同即属有效协议,并成为确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因而,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有两个:一是需要保证股份代持协议是有效协议,否则,实际出资人将无法依据该协议来确定自己实际出资人的地位,也无法通过该协议来主张权利。二是在该协议有效的条件下,就会成为界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因而关系重大,合同条款应该慎重斟酌、不可草率行事。 第二、实际出资人如果想成为表里如一的股东,还应该经公司股东过半数同意才行。由此规定,可以看出最高法院的逻辑脉络:实际出资人享有股东权利只能通过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协议经过名义股东来实现,有限公司公司兼具资合与人合特性,因而,实际出资人如果想转正成为名实相符的股东,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便是前提条件。这和公司法关于公司股权向本公司股权以外的其他人转让的规定是一致的,看来,要是实际出资人不能得到其他半数以上股东的同意,想转正还转不了。

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效力

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效力 一、引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IPO(首次公开募股)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在IPO过程中,股份代持回购协议作为一种常见的安排,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围绕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效力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有益参考。 二、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定义与目的 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是指企业在IPO前,由实际控制人或其他股东与代持人签订的,约定在IPO完成后一定期限内,代持人将其所持有的股份按照约定价格回购并注销的协议。其主要目的在于确保实际控制人及关联方在IPO后能够掌握公司的控制权,同时降低股份发行对公司的估值影响。 三、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效力分析 1.法律法规依据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具备一定的法律依据。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2.协议主体资格 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签订主体应具备合法资格。实际控制人、其他股东及代持人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否则协议可能被视为无效。 3.协议内容合法性 协议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如回购价格、回购期限等。否则,协议可能面临被认定为无效的风险。

4.协议履行可能性 在实际操作中,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履行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市场环境变化、政策调整等。为保障协议的履行,各方应在签订协议时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协议具备可执行性。 四、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多起因股份代持回购协议引发的纠纷案件。通过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发现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例如,某公司IPO前签订的股份代持回购协议因回购价格不合理,被法院判决部分无效。 五、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的实践建议 1.充分了解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协议内容合法合规。 2.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避免因协议条款模糊导致的纠纷。 3.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变化及政策调整,为协议履行预留空间。 4.及时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及案例动态,调整协议内容。 六、结论 IPO前股份代持回购协议在为企业稳定控制权、降低IPO发行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法律风险。企业及投资者在签订和履行协议时,应充分了解法律法规要求,确保协议的合法有效性和履行可能性。

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目前,股权代持已成为大家熟知的一种直接持有股权的变通方式,因其具有隐密性和灵活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人更便利地做出适当的出资安排。但这种变通安排却面临着合法性等根本问题,而且随着社会信誉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将面临其他一些更加严肃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原发于公司制的代持方式,正越来越多地显现在合伙企业中,特别表现为合伙制基金的合伙份额代持。在此,笔者对股权代持的法律风险加以扼要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期望以此对合伙份额代持问题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 一、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关于股权代持的主要规定 (一)司法说明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以下简称《公司法司法说明(三)》)中触及股权代持的有关条款以下: 第二十五条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率产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 前款规定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因投资权益的归属产生争议,实际出资人以其实际实行了出资义务为由向名义股东主张权益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名义股东以公司股东名册记载、公司登记机关登记为由否认实际出资人权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实际出资人未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要求公司变更股东、签发出资证明书、记载于股东名册、记载于公司章程并办理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六条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罚,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益为由,要求认定处罚股权行动无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名义股东处罚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缺失,实际出资人要求名义股东承当赔偿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七条公司债权人以登记于公司登记机关的股东未实行出资义务为由,要求其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在未出资本息范畴内承当补充赔偿责任,股东以其仅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出资人为由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名义股东根据前款规定承当赔偿责任后,向实际出资人追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二)相干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敲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侵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侵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情势掩盖非法目的;(四)侵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背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规定,无处罚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获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公道的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获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罚权人要求赔偿缺失。

关于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及法律效力探析

关于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及法律效力探 析 摘要:股权代持协议的提出本是为了推进双方发展,并使双方的投资安排更加灵活。然而,我国相关法律对于股权代持协议的解释并不完善,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协议签订后形成一系列风险,大幅限制协议的签订意义。为了切实规避以上问题的发生,本文以股权代持协议为核心,直接提出协议性质、认定以及法律效力,以期为相关人员予以帮助。 关键词:股权代持;协议性质;法律效力 前言:股权代持协议指的是实际权利人通过名义权利人签字或实际支付公司定金,名义权利人代表实际权利人行使股东权利,履行股东义务。自然权利人也称为隐性股东,名义持有人称为名义股东。股权代持协议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包括规避特定法律法规等,如外国投资者进入限制或禁止的行业、保护商业秘密和隐私,以及规避执法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对股权协议的性质和法律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股权代持协议的性质 股权代持主要是建立在名义股东与隐名股东之间的信托关系之上,而这种关系是以间接持股合同为基础。因此,隐名股东授权名义股东代表自身投资和持有股票,投资收益和损失实际由名义股东所有和承担。隐名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关系仅基于自愿的契约关系,不同于“代理人”,因为在代理人的法律关系中,代理人必须代表委托人行事;这种关系也不同于“信托关系”,因为在信托的法律关系中,双方无需向某些实体“隐瞒”信托关系,信托的受托人具有一定的投资决策权[1]。 二、股权代持协议的认定

1.股权代持关系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不能仅根据条约的名称或对条款性质的描述来判断条约的性质。有些协议虽然在形式上类似于股权转让协议,但根据签署时间的不同,如果 双方同意不转让股份,原股东将继续持有股份,除非该股份已经上市。公司上市 后双方转让股份的情况不予披露,双方将视情况按比例分享公司股份的利润。这 种情况的性质一定是代理人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而不是股份转让。当然,双方 也可以正式约定转让股份和股本,但受让方只是名义上的股东,而转让方保留实 际存款人或实际受益人的身份。如果这不是协议的形式,则应特别注意其他事实 和证据,以确保融资是首要且最重要的理由。客观事实的证据不应简单地被反驳,而应以与合同协议相同的方式进行分析。在实际投资人与提名股东之间没有书面 协议的情况下,如果实际投资人未履行出资义务、未能证明转让性质或未完成出资,则难以获得实际行使股东权利的,实际存款人与名义股东之间存在股权关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实际存款人向指定股东个人账户划转资金,但未注明划 转性质的,该股东仅在同一天向公司控制账户划转等额资金,不足以判断是否持 有股份,即使提供其他股东的证词。由于金融交易的模糊性,陈述中可能会因利 益等主客观因素而选择证人或当事人的口头证据,因此口头证据本身一般不予采纳,除非有其他类型的证据支持。证据形成证据链[2]。 2.股权代持效力认定 (1)一般来说,股权关系被认为是有效的。这是基于尊重各方自主权,减少 政府干预,自由选择经营主体,通过市场经济优化资源配置。(2)减少“以合 法形式隐瞒非法目的”无效的理由。关于所有权关系是否因“以合法形式隐瞒非 法目的”而无效的讨论,在最高院以往的一些案件中仍在继续,但在随后的案件 中逐渐消失。“以合法方式掩盖非法目的”中的“违法”,仍然是指违法行为, 也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无效的理由。因此,适用“以法律形式 掩盖非法目的”最终必须以“违反法律、行政命令的强制性规定”为依据,不能 作为独立的无效原因。(3)减少法律法规对合同效力的负面影响。由于法律法规 被重新归类为任意性和强制性,强制性条款又细分为行政强制性条款和有效强制

股权代持合同(9篇)

股权代持合同 甲方: 身份证号: 住所地: 乙方: 身份证号: 住所地: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就甲方委托乙方代为持股事宜达成协议如下,以兹共同遵照执行: 第一条委托内容 1.1甲方自愿委托乙方作为自己对_____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人民币万____元出资(该等出资占公司注册资本的%,下简称“代持股份”)的名义持有人,并代为行使相关股东权利,乙方愿意接受甲方的委托并代为行使该相关股东权利。 第二条委托权限 甲方委托乙方代为行使的权利包括:由乙方以自己的名义将受托行使的代持股份作为在公司股东登记名册上具名、在工商机关予以登记、以股东身份参与相应活动、代为收取股息或红利、出席股东会并行使表决权以及行使公司法与公司章程授予股东的其他权利。 第三条甲方的权利与义务

3.1甲方作为代持股份的实际出资者,对公司享有实际的股东权利并有权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乙方仅以自身名义代甲方持有该代持股份所形成的股东权益,而对该等出资所形成的股东权益不享有任何收益权或处置权(包括但不限于股东权益的转让、质押、划转等处置行为)。 3.2在委托持股期限内,甲方有权在条件具备时,将相关股东权益转移到自己或自己指定的任何第三人名下,届时涉及到的相关法律文件,乙方须无条件同意,并无条件承受。 3.3甲方作为代持股份的实际所有人,有权依据本协议对乙方不适当的受托行为进行监督与纠正,并有权基于本协议约定要求乙方赔偿因受托不善而给自己造成的实际损失,但甲方不能随意干预乙方的正常经营活动。 3.4甲方认为乙方不能诚实履行受托义务时,有权依法解除对乙方的委托并要求依法转让相应的代持股份给委托人选定的新受托人。 第四条乙方的权利与义务 4.1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不得转委托第三方持有上述代持股份及其股东权益。 4.2作为公司的名义股东,乙方承诺其所持有的股权受到本协议内容的限制。乙方在以股东身份参与公司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行使表决权时至少应提前____日通知甲方并取得甲方书面授权。在未获得甲方书面授权的条件下,乙方不得对其所持有的代持股份及其所有收益进

公司法人代持股份协议书有效吗

Don't forget the original intention, always have to g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 公司法人代持股份协议书有效吗 导读:有效,股份制公司法人代持协议书只要签订的合同真实有效就受法律保护。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在此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往往仅通过一纸协议确定存在代为持有股权或股份的事实。 一、公司法人代持股份协议书有效吗 股份制公司法人代持协议书只要签订的合同真实有效就受 法律保护。 股权代持又称委托持股、隐名投资或假名出资,是指实际出资人与他人约定,以他人名义代实际出资人履行股东权利义务的一种股权或股份处置方式。在此种情况下,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

资人之间往往仅通过一纸协议确定存在代为持有股权或股份的事实。 股权代持主要存在以下三种法律关系,第一种是实际股东与名义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种是实际股东、名义股东与公司外第三人之间的关系。 只要签订的合同真实有效就受法律保护。但近年来,代持股份引发了名义持股人和实际持股人诸多争议,而目前法律上的界定也比较模糊,因此签订代持股份合同最好找专业ls或法学专家进行咨询。 通常来说代持股份需要考虑以下法律风险: 1、登记在工商管理部门的股东是接受委托的代持股人,它并不是真正的出资人。但是,股东资格的确认依据是股权证和工商登记,如果此时上述文件记载的都是代持股人。当代持股人出现其他不能偿还的债务时,法院和其他有权机关是可以依法查封上述股权,并将上述股权用于偿还代持股人的债务的。此时,真正的出资人只有依据代持股协议向代持股人主张赔偿责任。 2、当代持股人出现特别的意外情况离世,代持股人名下的上述股权,就会成为继承人争夺继承财产的标的。委托人不得不

股权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股权代持协议的五则裁判规则

股权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股权代持协议的五则裁判规则 为初创及成长企业提供股权设计与激励、股权投融资、公司纠纷与治理、税务争议与筹划、知识产权、创投基金、资本市场等综合服务。 导读: 1、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对代持的股权申请强制执行,隐名股东以其为代持股权的实际权利人为由提出执行异议,要求停止执行的,法院不予支持。 2、对于股权代持,双方应签订相应的协议以确定双方的关系,从而否定挂名股东的股东权利。 3、作为实际投资人的外商投资企业请求确认股东资格应以合法的投资行为为前提,否则,不予支持。 4、对于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委托收购股权且代持关系还是借款关系均无直接书面证据的,法院将根据民事证据优势证据原则综合各方面证据予以判断。

5、就目标公司股权存在双重代持法律关系的,隐名股东的“隐名股东”要求显名的,经过其名义股东及名义股东同意的,法院予以支持。 规则详解: 1、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对代持的股权申请强制执行,隐名股东以其为代持股权的实际权利人为由提出执行异议,要求停止执行的,法院不予支持。 案例检索(1):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与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支行等执行异议纠纷上诉案---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二终字第111号民事判决书 裁判要旨:《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依据该条规定,依法进行登记的股东具有对外公示效力,隐名股东在公司对外关系上不具有公示股东的法律地位,其不能以其与显名股东之间的约定为由对抗外部债权人对显名股东主张的正当权利。因此,当显名股东因其未能清偿到期债务而成为被执行人时,其债权

股权代持协议无论有效、无效、被解除,实际出资人都不能当然取得股权

股权代持协议无论有效、无效、被解除,实际出资人都不能当然取得股权! 股权代持协议无论有效、无效、被解除,实际出资人都不能当然取得股权! 在公司法股权代持实践中,实际出资人出于人性的固有缺陷,往往认为只要与名义股东签订股权代持协议,就能当然取得股权成为公司工商登记的股东。郑重在此声明股权代持协议无论有效、无效、被解除,实际出资人都不能当然取得股权! 本文不惴浅陋,分析如下: 一、股权代持协议无效也不能否认名义股东持有股权的合法性。 裁判要旨:本案中双方协议因涉及上市公司隐名持股而无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杨金国与林金坤之间委托投资关系的效力,更不意味着否认双方之间委托投资的事实;同样,也不意味着否认林金坤依法持有上市公司股权的效力,更不

意味着否认林金坤与亚玛顿公司股东之间围绕公司上市及其运行所实施的一系列行为之效力。据此,因本案双方协议虽认定为无效,但属于“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情形,故杨金国要求将诉争股权过户至其名下的请求难以支持,但杨金国可依进一步查明事实所对应的股权数量请求公平分割相关委托投资利益。本案需根据进一步查明的事实,就本案委托投资利益结合双方过错以及贡献大小等情况进行公平与合理的分割。 案件来源:杨金国、林金坤股权转让纠纷再审案(2017)最高法民申2454号民事裁定书。 二、股权代持协议有效,实际出资人主张显名不被支持。 裁判要旨: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实际出资人若要实现隐名股东显名化,须经公司其他股东半数以上同意。因此,即使吴成彬系实际出资人,但在其他股东不同意的情形下,吴成彬提出确认以网络公司名义持有的腾龙公司股权中75%股权属吴成彬所有、将隐名出资显名化的诉请不符合法律规定,二审判决对此不予支持,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上均无不当。 案件来源:再审申请人吴成彬与被申请人浙江中纺腾龙投资有限公司、中纺网络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吴文宏、杭

股权代持协议裁判规则出来了(两份)

股权代持协议裁判规则出来了 1、名义股东的债权人对代持的股权申请强制执行,隐名股东以其为代持股权的实际权利人为由提出执行异议,要求停止执行的,法院不予支持。 (1)哈尔滨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与哈尔滨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支行等执行异议纠纷上诉案---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二终字第111号民事判决书 裁判要旨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依据该条规定,依法进行登记的股东具有对外公示效力,隐名股东在公司对外关系上不具有公示股东的法律地位,其不能以其与显名股东之间的约定为由对抗外部债权人对显名股东主张的正当权利。因此,当显名股东因其未能清偿到期债务而成为被执行人时,其债权人依据工商登记中记载的股权归属,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对该股权强制执行。因此,本案中,交易中心是否为三力期货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不影响科技支行实现其请求对三力期货公司股权进行强制执行的权利主张。故交易中心关于停止对粮油集团和龙粮公司所持有三力期货公司股权强制执行的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本院不予支持。 (2)成都广诚贸易有限公司与福州飞越集团有限公司股权确认纠纷再审案----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申字第758号民事裁定书 裁判要旨 广诚公司虽为案涉股权的实际出资人,其与飞越集团签订协议约定该股权为广诚公司所有,但该股权登记在飞越集团名下,且经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予以确认,飞越集团、棱光公司亦向社会予以公告,对外具有公示效应。因此,对内关系上,广诚公司与飞越集团之间应根据双方的协议约定,广诚公司为该股权的权利人;对外关系上,即对广诚公司与飞越集团以外的其他人,应当按照公示的内容,认定该股权由记名股东飞越集团享有。2008年7月9日法院受理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申请飞越集团破产还债一案,2009年10月28日裁定宣告飞越集团破产。闽发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根据登记及公告的公示公信力,有理由相信飞越集团持有棱光公司的股份,有权利就该股权实现其债权。如果支持广诚公司确认股权的诉讼请求,必然损害飞越集团其他债权人的利益。因此,一、二审判决虽认可广诚公司与飞越集团之间存在代持股权事实,但对广诚公司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是正确的。至于广诚公司作为实际出资人如何实现其债权的问题,一审判决已经明确告知其应通过破产程序申报债权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