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子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子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子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子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子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2月25日子长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构建和谐子长、加快建设经济强县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城镇功能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的黄金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子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重大项目,作为组织和动员全县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在“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发展陕甘宁革命老区,促进延安经济跨越式发展,陕西省统筹城乡经济,延安率先发展及我县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的变化,《纲要》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着力优化经济结构,突出资源优势,坚持工业立县,强化项目带动,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关注民主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力求突出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和预测性。《纲要》提出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确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目标找到新的工作着力点和发展突破口。《纲要》始终围绕经济

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强县与富民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提出目标和任务,注重年度发展的衔接,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连续性,提高规划对我县经济工作的指导作用,为构建和谐子长描绘了美好蓝图。

目录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1)

一、“十一五”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2)

第二章发展目标 (8)

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 (9)

三、“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10)

四、“十二五”的奋斗目标 (11)

第三章经济建设 (15)

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6)

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工业经济发展 (18)

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层次 (21)

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区域布局 (22)

第四章城乡统筹 (24)

九、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 (24)

十、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快城镇化进程 (31)

十一、统筹城乡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4)

第五章资源环境 (37)

十二、加强资源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7)

第六章和谐社会 (43)

十三、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3)

十四、突出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51)

十五、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52)

第七章改革开放 (55)

十六、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56)

十七、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引进外资的步伐 (58)

第八章规划实施 (60)

十八、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和部门规划 (60)

十九、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62)

二十、健全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机制 (66)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

五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抓住时机,大力实施“煤油强县、草畜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推动”战略,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跨越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高、效益最好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生保障最有力、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两次在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蝉联县区第一,2009年度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十一五”为子长未来五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一五”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一)综合实力实现了大提升

“十一五”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有效抑制了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实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得到了大提升。

——经济增速稳步提升。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9.4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34亿元的162%,年均增长速度为20.5%,比“十五”期间年均13.4%的增速高出7.1个百分点;2010年人均GDP为23046元,与2005年人均6501元相比,净增16545元。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4亿

元,比2005年2.56亿元增长218.9%;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1.1亿元,比2005年11.82亿元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0.5亿元,比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1亿元增长304%。

——投资力度明显增强。到2010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9.66亿元,是“十五”期间完成投资26.4亿元的6倍,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45亿元的354%,年均增速44.5%。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大发展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实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发展。

——坚持“草畜富民”战略。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培植、壮大优势产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草畜业示范村15个,推进村100个。累计建成规模养殖户4300余户,其中20头以上养猪户1795户、5头以上养牛户1737户、养羊户332户、养鸡及特种养殖户472户,形成了以养牛、养猪、养羊为主的家禽多元化养殖,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优势特色产业明显增强。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总量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草畜业为主导,薯类、蔬菜、中药材、蚕桑、果业为补充的农业优势产业。洋芋面积稳定在26万亩,桑园面积达到5.33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2万亩,蓖麻种植面积达到1.62万亩,推行无公害蔬菜生产1万亩,年养蚕9500张,新建养蚕

大棚223座,嫁接改良实生桑200万株,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7.9万亩,其中新栽山地果园2万亩、发展果园面积14.7万亩。

——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大力引进推广国家农机具补贴项目发展大农机,购臵拖拉机67台、配套机具183台(件),多功能挤丝揉搓机4318台、铡草机512台、打捆机43台,大棚卷帘机62台、微耕机23台,挖坑机、修剪机6台、喷雾机2310台,灌溉机械186台。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累计新修农田5万亩,淤地坝补修106座,新建淤地坝56座,治理水土流失210平方公里,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0.9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面积2.7万亩。形成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布局,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全县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164个,建成示范村65个,移民搬迁13个村组,启动村级互助基金试点村34个,输出劳务1.24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0.45万人,解决全县3.2万人的温饱问题,脱贫人口达5.4万人。全县共实施人畜饮水工程930处,解决了946个自然村19.7万人的吃水困难问题,共完成投资8126.97万元。

——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农民增收渠道明显拓宽。先后实施了以205省道、子靖路、子南路、子安路沿线为重点的130个新农村示范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7%,形成了全县“四线八片”集中开发建设大格局。累计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7800余口、农村养殖小区联户沼气7口、后续服务网点29个、太阳灶2000台、节柴灶450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50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2800元的180%。

(三)工业经济实现了大攀升

实施“煤油强县”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和深度转化,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效益提升,加快能源化工园区的全面建设,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扩张总量,壮大规模,增强工业竞争力,实现了工业经济大攀升。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节能减排,实实在在抓工业、抓投入、抓项目,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县、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加强重点园区建设,全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了我县工业经济在转型中前进,在优化中提升。2010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41.1亿元,比2005年11.82亿元增长247.7%。

——煤炭工业集约发展。整合煤炭资源,将原来的36处煤矿整合为16处,占有资源面积由不足20平方公里扩大到102平方公里、资源储量由1430.6万吨增加到2.5亿吨,单井生产能力提高10倍以上。设计生产能力30—90万吨/年,生产规模扩大5倍以上,建成后可形成生产能力630万吨/年以上,全部采用机械化采煤方法,回采率达到85%左右,2010年煤炭产量达320万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公开竞价拍卖的方式成功处臵了安定—张家坪地区储量1亿吨的煤炭资源探矿权,加快了煤炭工业发展步伐。

——能源化工园区全面启动。全面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县域工业发展平台,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快,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新建两条98万吨焦化生产线已顺利开工,120万吨兰炭综合利用项目省发改委已经备案立项。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2010年全县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4897户,从业人员18631人,实现增加值11.405亿元,实现利润82693万元,实缴税金12184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县GDP总量达到19%,逐步形成了能源工业带动的工业集群发展格局。

(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突破

按照“旧城改造、东拓西扩”的思路,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城镇绿化、硬化、亮化、美化工程,努力打造“天蓝、水碧、地绿、人和”的适宜人居环境,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突破。

——市政建设成效显著。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相继开辟了冯家屯、刘家沟、二道街、石窑坪等10多处住宅小区,城区面积达10.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49%。改造和新建了史家林坪、通坪桥、南河桥、秀延大桥等多处大桥,硬化改造县城背街小巷100多条,铺设城区道路32条,铺设面积16万平方米,铺设人行道8万平方米,市政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绿化美化工程跨越发展。美化城市环境,新建公共绿地20万平方米,县城绿化面积达到3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2.6%。在城区六山、临街楼面、景观树安装彩灯,对城区1.5万孔窑洞进行了屋面美化改造,对中山街进行了仿古改造,建成了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俗风貌为一体的瓦窑堡休闲长廊,集革命文化、人文自然、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龙虎山休闲公园和集防洪、环保、景观为一体的秀延河水景工程,迎宾和开元等4个

大型广场、安定塔即将建成,为县城增添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城镇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加强城市基础建设,投资4.02亿元,新建45公里的子安路已近竣工,投资1.7亿元,新建2.92公里的环城西路已全线竣工,投资2.4亿元的环城东路即将开工,包西铁路复线建设整体工作进展顺利,大大缓减了城市交通拥堵和原煤外运问题。先后实施了栾家坪、马家砭、南沟岔、李家岔、涧峪岔5个小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7000多万元。抓住全省建设107个重点镇机遇,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杨家园则小城镇。五年累计投资4.5亿元,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1469公里,总里程累计突破2000公里,实现了100%乡镇通油路、100%行政村通公路、85%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标,形成了布局合理、安全快捷、运行高效的城乡交通运输体系。

——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加强供热、供水、供气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城市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县城供热面积达到46万平方米;实施红石峁沟水源工程和红石峁沟管道工程,共铺设管网7.7千米;修建净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5000立方米;改造延伸了城区供水管网,共铺设自来水主管网13000米、支管道17500米,扩大了供水覆盖面;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85%,生活饮用水质达标率95%以上;总投资2.98亿元的红石峁水库工程已开工建设,可有效解决县城供水保证率低及供水量不足等问题;年供气能力达到1230万立方米,天然气气化率达到60%。

——城市品位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卫生城市等活动,增强了城市自我开发、自我增值、自我发展的能力,形成了有利于产业、人口、人才等资源向城市流动的新机制,顺利创成省级卫生、文明县城和园林城市。全面启动国

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子长已成为一个“干净、明亮、畅通、绿化、整齐”的现代化城市。

(五)民生事业实现了大改善

以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新子长为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从广大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突出改善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有效破解人民群众上学,看病,就业,住房,吃水“五难”问题,使全县人民充分共同享受发展成果。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由过去的“人民教育人民办”转变为现在的“人民教育政府办”。按照“适当撤并,扩大规模;合理布局,优化配臵;改善条件,确保入学;提高质量,群众满意”的思路。实行了农村小学寄宿制工程,农村初小全部撤并布点完小就读,开设英语和计算机课程。初中实行数乡联办或九年一贯制形式,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医疗改革成效显著。以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为出发点,以县医院为试点和主阵地,创建平价医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面,城镇居民参保率提高到85%,城镇职工参保率和农民参合率均达到95%,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医疗救助补助,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确定为卫生部联系点和全省医改试点,2010年召开了全省医疗体制改革试点现场会和全国县级医院改革发展现场会。全县集中采购药品配送率保持在95%以上,公立医院药品价格下降了40%,住院病人月平均费用下降45%左右,有效缓减了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不断改善民生条件,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了以城乡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全县农低保对象达到7782户21000人,城市低保对象达到4330户11591人,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落实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建立了政府、社会、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的劳动保障事业投入机制,规范了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

——保障性住房全面启动。大力实施了城乡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建设,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和城市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启动瓦窑堡新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建成水沟坪廉租房558套,切实解决干部职工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充分说明,过去的五年,是我县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高、社会发展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我们要用继承的视角审视过去,用客观的态度总结经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城乡居民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工业企业大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工业企业规模经济水平、生产集中度较低和专业化协作水平都偏低,质量效益增幅不明显;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发掘,缺乏具有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资源短

缺和浪费现象严重;就业矛盾依然十分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第二章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审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抓住发展机遇,全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结构科学、空间布局合理、综合效益好的发展模式,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二、“十二五”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强对西部地区城市圈建设,尤其是给予各种支持政策,积极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经济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子长应当充分利用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特殊政策,借助子长在西部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经济,引进全国性和区域性的企业总部,为子长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

(二)国家加强发展能源产业的机遇

国家加强能源建设、为子长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子长拥有种类丰富且储量较大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盐业、铁矿石、石灰石等10余种,我县可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和现行的政策优势,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

成一批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和渗透力强的新兴产业。建立自己的煤炭开采及加工基地,积极引导当地的煤炭企业进行优化组合,对煤炭产品实行深加工、精加工,延长煤炭工业产业链,形成煤炭加工业龙头企业。

(三)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

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将推进资本、技术及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和劳动力与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子长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条件,子长北临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南接延长油矿集团公司,地处榆林延安结合地带,是承接南北的区域中心城市,有着无可取代的区位优势,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将有利于促进子长产业扩张和结构升级。

(四)延安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的机遇

国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城乡结构转化已进入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从战略全局出发,决定把延安作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城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子长发展以草畜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石油煤炭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以红色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缩小城乡差距创造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三、“十二五”面临的挑战

(一)突出改善民生带来的财政压力

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民群众对社会事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县的财政能力与巨大的社会民生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不仅要求我们加快发展经济,争取国家与省上的支持,而且还需要改革公共财政体制,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作用,在大幅度改善

民生的有效途径方面进行艰苦的探索,而这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突出。根据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出台比“十一五”期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的监管政策。子长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子长以能源工业为主,对煤油、天然气及盐矿的开采加工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得子长现实与要实现环境保护理想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三)技术进步对劳动者的“挤出”效应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势必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调整和重组,由于技术进步将对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就业人员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将使就业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使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竞争压力和广泛就业的矛盾将会十分突出,低素质劳动者受到的冲击将更为明显。

未来五年,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形势,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按照“立足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子长”的要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正确处理和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着力结构调整,完善体制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四、“十二五”的奋斗目标

(一)“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

子长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强县与富民的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子长为目标,大力实施“煤油强县、草畜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推动”战略,坚持以特色资源为依托,突出抓好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确保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抓好统筹城乡,提升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力争使子长“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着力发展壮大煤炭石油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兴后续产业,努力扩张经济总量,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关注社会公平,科学合理配臵公共资源,重视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加强财政对社会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从制度上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努力提高社会事业的投资效益,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坚持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结构调整全过程,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坚持把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臵,要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上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以加快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提高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力度,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规划城乡发展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的延伸覆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真正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统一。

4.坚持突出改善民生,实现强县与富民的协调发展。以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在产业富民、实事惠民、服务利民上实现新突破。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臵,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关爱弱势群体,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做到为民、富民、惠民、安民,实现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

5.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发展格局。加大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力度,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配臵公共资源,努力提高社会事业的投资效益,确保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充分发

挥市场调节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事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全民共建的发展模式。

(三)“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现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人居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建设逐渐完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公民道德水准明显提高,使子长“率先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实现城乡统筹、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力争到“十二五”末把子长建设成为陕西十强县、全国百强县。“十二五”期间,我县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1.经济总量目标

——生产总值突破120亿元,年均增长14 %左右。

第一产业 6.3亿元年均增长2%。

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2%左右。

第二产业 79.2亿元年均增长16%。

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6 %左右。

第三产业 34.5亿元年均增长13%。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5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左右。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末降低16%左右。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

——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0年的10:67:23,调整为 2015

年的5:66:29。

——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产值占到65%以上。

3.主要产品产量目标

——粮食产量达到9万吨。

——水果总产量达到4.5万吨。

——薯类产量达到35万吨。

——畜牧存栏:牛6万头,生猪20万头,羊子8万只,家禽50万只。

——原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

——石油产量达到100万吨。

4.人民生活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4%左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增长20%左右。

——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

——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

——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

——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0%。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100%。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100%。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10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100%。

5.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5‰以内。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全国热作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发日期:2011-09-10 14:29作者:来源:农业部农垦局 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