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收稿日期:2002204216;修回日期:2002207220

作者简介:白钢(1972~),男(汉族),河北三河市人,工程师,从事油田开发研究

第15卷第4期

2002年11月

同 位 素

Jou rnal of Iso topes

V o l .15 N o .4N ov .2002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白 钢1,马红梅2,衣春霞3,

高 媛4,马雪洋4,张培信4

(1.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现河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68;2.胜利油田有限公司职工大学,山东东营 257000;3.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00;4.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 102413)

摘要:利用示踪剂测试与解释技术在汽驱井组开展了井间连通性监测及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研究,其解释结果与实际动态符合较好。这为下一步汽驱方案调整及汽驱可行性评价提供了宝贵资料。关键词:示踪剂测试;剩余油;蒸汽驱;参数反演

中图分类号:T E 13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512(2002)0420213206

井间示踪剂测试是从注入井注入示踪剂段塞,然后在周围生产井监测其产出情况,并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不同的地层参数分布和不同的工作制度均可导致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形状、浓度、到达时间等不同。示踪剂产出曲线里包含了油藏和油井的信息[1],对于一些特殊的井间示踪剂测试,比如汽窜监测和人工裂缝监测等更需要通过对示踪剂产出曲线对地层参数的分布以及数值进行分析和判断。

井间示踪剂测试与解释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确定井间地层参数分布(平面上可以包括单井组、多井组范围,垂向上可以包括单层、多层、层内范围)较为先进的技术。其技术含量高,解释参数可靠性好,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有一系列有关的解释原理与方法问世,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井间示踪剂测试的解释成果包括直接解释成果与间接解释成果两部分。其中,直接解释成果包括高渗条带、大孔道、裂缝的情况、断层以及隔层封闭情况、井间受效情况、平均剩余油(残余油)饱和度等;间接解释成果主要包括重建或者

修正地质模型、为剩余油分布等地层参数求解提供数据以及检验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求解结果的准确性和正确性等,为后续的开发提供指导和依据。比如,可以为调剖堵水中堵剂类型的选择及堵剂用量的多少提供可靠的依据[2]。

1 示踪剂测试解释计算原理

示踪剂测试解释的方法包括三类:数值方法、解析方法和半解析方法。其中,半解析方法在解释能力、准确度和速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2],并结合进了相关物质平衡计算和井筒有关测试资料。

111 建立较为精细的地质模型

在地质建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①单井垂向分层需考虑储层参数的分布情况,即划分在同一个渗流层中的小层渗透率、孔隙度、饱和度、泥质含量等参数尽量接近,如果参数相差较大,则尽可能不进行合层处理;②单井垂向渗流层考虑隔层的发育,即隔层一般不能包含于某一渗流层内;③单井垂向渗流层的划分是建立在井间层系对比的基础上;④划分的渗流层在井点处渗流能力占单井总渗流能力的比例接

近;⑤建立的多层模型必须符合测井资料为基础的小层对比,符合示踪剂测试结果,符合动态解释要求的精度。

112 利用数值法中压力的求解

利用数值法中压力的求解较为稳定、数值可以满足实际现场操作需要的优点,求解油藏各层的压力分布。对于某个注水或者注汽开发处于中后期的油田(或者一个区块),某段时间内的压力分布趋势认为基本是稳定的,变化较小。因此,利用数值法求解一定注采量情况下的压力分布趋势比较合理和可行。

113 利用解析法中浓度的求解

利用解析法中浓度的求解不存在任何截断误差,并且浓度的解总是位于合理解范围内的优点。对于一维情况,产出浓度的解析解在时间以及一维空间上较容易得到。

114 利用流线法将数值法与解析法联系起来利用流线沿压力走向分布这一特点,确定流线的分布,把三维或者二维的问题转化为一维问题。

115 利用计算机完成曲线拟合和解释任务在拟合产出浓度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浓度与实测浓度的差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按照一定的优化方法,当目标函数最小时,得到的地层参数即认为是最可能的参数分布。其中,拟合过程中遵循以下拟合原则:①井间按照多个高渗通道(层、裂缝)进行拟合。首先,确定一个较为合理的井间高渗层数,以保证在拟合过程中不会漏掉某个自然层中的高渗层;其次按照一定的规则确定各个自然层可能包含的高渗层数;第三在辅助资料、输入参数或者浓度产出曲线信息确定的参数中值基础上,根据参数可能的分布或者组合规律,产生参数分布方案,即建立了一个可能的地质模型;最后依据该方案计算井筒产出浓度,与实际产出浓度做对比。②结果中自动识别去掉无效的高渗通道。③拟合方法采用大系统优化方法。由于在整个拟合过程中,需要拟合较多的参数,一般的优化方法很难完成,因此采用大系统优化方法。

2 实例分析

211 选井背景

乐安油田草20211217井组所属的草20块位于乐安油田东区北部,是一个埋深、薄层,疏松

砂砾岩特稠构造油藏。经10余年常规蒸汽吞吐及汽驱开发,地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确定今后开发调整方向,需要重新进行储层评价及剩余油分布研究。但由于数值模拟技术的局限性及C O测井对于该油田的不适用性,1999年下半年选取该井组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212 地质概况

草20211217井组所属草20断块馆陶组油藏底部砂砾岩体构造简单,形似单斜,向西北缓倾,区内构造完整,砂砾岩体向东南方向超覆尖灭。埋深880~960m,薄层状分布,纵向上分为三个砂体:N gl、N g2、N g3,区块纯总比低,为0.4~0.5,储层物性随岩性和泥质含量的不同变化较大,孔隙度(10~40)%,渗透率0.04~0.06Λm2。泥质及部分稠油胶结、压实,成岩性差,非均质严重。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深度960m,有边水无底水,地面脱气原油比重0.9671,密度1.061g c m3,脱气地面原油粘度15~35Pa?s。213 开发现状

草20211217井组于1994年开辟为汽驱扩大试验井组,自1994年5月转入汽驱开发,驱前累计注汽11.67×104t,累计采油13.33×104t,累计油汽比1.14。到2000年5月井组汽驱阶段累计注汽30.18×104t,累计采油8.94×104t,汽驱阶段油汽比0.296。

214 汽驱井组地质模型建立

本次测试解释范围包括12口井,其中注汽井1口,采油井11口,示踪剂注入井为20211217井,检测到示踪剂的井有10口,尚有1口井未有示踪剂显示。

测试层位为N g2段,其中x505生产N g1段,但是见到示踪剂,说明x505与20211217之间存在层间窜。其中,20213218、20213217、202132 16生产N g1+2。

根据建模原则及方法,将N g2段划分为4个小层,油藏网格划分为22×14×4,油藏长度480m,油藏宽度560m。井位分布示于图1。

通过对示踪剂拟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符合较好,得到的地层情况基本反映了实际地质特征,可以作为分析依据。

215 示踪剂测试结果分析

2.5.1 汽驱方向与速度 根据示踪剂产出时间的差别,可以得到平面汽驱方向与速度。结果示

412同 位 素 第15卷 

于图2。从图2可见,该井组各个方向受效不均匀,汽(水)窜速度从3.3m d到15m d,个别井未见示踪剂。

2.5.2 流线分布 根据注采对应情况,计算得到各小层平面压力分布图及平面流线分布图,第一层流线图示于图3。从图3可见,二线、三线井存在绕流现象,平面流动复杂。

2.5.3 注汽井组高渗条带连通性分析 根据计算得到的注采对应关系可知,11217井与12217井之间的连通性最强,注入汽波及体积大,第1、3层段为强连通层,动用程度高;11217井与4272 13井之间的连通性也较强,第1层段为强连通层;其次是11217井与13216井、13218、12218、102171井的连通性虽然不是太强,但是井间可能已经形成强水淹层,注入汽的利用率低

图1

 井位分布图

图2 平面水驱方向与速度图

512 第4期 白钢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3 第一层平面流线分布图

表1 井间主渗道的参数分布

注汽井采油井层号:渗透率 Λm2层号:厚度 c m通道类型

112174292131:1.161:0.5大孔道1021711:0.8771:2.5薄高渗条带

x5051:017151:3薄高渗条带122181:015951:10高渗条带122171:0.087,3:110481:21,3:97高渗条带122161:0.9951:0.05大孔道4272131:0.3111:52高渗条带132181:016331:5薄高渗条带132171:2.7271:2.5薄高渗条带132161:2.250,3:0.4121:0.1,3:18上为大孔道,下为高渗条带

从整体来讲,20211217井组的驱动方向为向下。井间主渗通道的参数分布列于表1,包括高渗通道的厚度、渗透率以及通道类型等。由表1可知,井间连通通道主要为大孔道和薄高渗条带,其厚度与渗透率差异均较大。

216 汽驱井组剩余油饱和度解释

地质模型建立在示踪剂解释结果的基础上。选取以20211217井为中心的一个注汽井网,与原始地质模型不同的参数是渗透率等的数值分布。

利用稠油运移规律模拟软件解释[3、4]得到4个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以第二层剩余油为例(图4),进而得到各小层叠加后的剩余可采储量丰度(×104t km2)分布图(图5),同时得到该井组温度分布图(图6)。根据图4、图5、图6可见,测试井组范围内,由于注采受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因此,饱和度场的分布、可采储量丰度分布以及温度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612同 位 素 第15卷 

图4 20-11-17井组第二层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

 

图5 20-11-17井组各层叠加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分布图

 

3 讨 论

(1)所研究区块处于稠油的开发效果变差阶

段,从油藏参数方面来讲,主要表现为束缚水成为可动水,水油流度比大幅度增加,水的流动速度远远大于油相流动速度;另外,因研究的油藏为薄层稠油油藏,热量消耗大,加热油藏困难,因此,目前普遍温度提升不大,油相粘度减小幅度小,热驱的效果差。

(2)由于油藏非均质性,导致井间受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草20211217井组累计回采率为

22.28%,而20212217井可以回采草20211217井

注入示踪剂的百分比为8.264%;草427213井可以回采草20211217井注入示踪剂的百分比为10.35%。即占累计回采率的83.53%。这说明,草20211217井与草20212217井、草427213井之间的强连通条带已经明显影响了注入汽的利用率,导致注入汽利用率很低。

(3)由于强水淹厚度与砂岩分布关系密切,可以依据解释参数对该井组及类似井组实施堵水、调整注采等调整措施。

7

12 第4期 白钢等: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进行井间监测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图6 1999年7月初20-11-17井组第一层温度分布图

 

(4)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由于草20211217与12218、427213、102171、x 505井之间存在强连通性,造成注入汽的利用率低下,从而使12218与427213之间、102171与x 505之间有较高饱和度值的剩余油存在。此区域的平均剩余油饱和度为40%~46%。

4 目前的调整方向建议

(1)鉴于强连通条带已经明显导致注入汽的

利用率降低,因此,在不破坏储层渗流能力的前提下,适当封堵强连通条带,封堵的方式可以考虑大面积降低水相流动能力的工艺。

(2)鉴于油藏温度升高较小,未完全达到热

采目的,建议适当、高质量地吞吐引效与汽驱结合。

(3)由于地层水已经容易流动,建议在新的规模调整和措施定向前,结合具体的工艺进行较为完善的论证和准确的计算。参考文献:

[1] 冯宝峻,杜兴家,李林,等译.油田井间示踪技术译

文集[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11

[2] 姜汉桥,刘同敬编著.示踪剂测试原理与矿场实践

[M ].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45.[3] 陈月明编.油藏数值模拟基础[M ].东营:石油大

学出版社,1989.1261

[4] 陈月明编1注蒸汽热力采油[M ].东营:石油大学

出版社,1996.911

Study on the Connectiv ity M ea surem en t and the D istr ibution of O il Sa tura tion Am ong W ells W ith Rad ioactive Isotope Tracer

BA I Gang 1,M A Hong 2m ei 2,Y I Chun 2x ia

3

GAO Yuan 4,M A Xue 2yang 4,ZHAN G Pei 2x in

4

(1.X ianhe B ranch of S H EN GL I O il F ield L td .Co 1,D ongy ing 257068,Ch ina ;2.Em p loy e Colleg e of S H EN GL I O il F ield L td .Co .,D ongy ing 257000,Ch ina ;

3.P rod uction R esea rch Institu te of S H EN GL I O il F ield L td .Co .,D ongy ing 257000,Ch ina ;

4.Ch ina Institu te of A to m ic E nergy ,B ij ing 102413,Ch ina )

Abstract :T he tracer test techno logy am ong w ells directly is app lied in cogn izing the p aram eters be 2tw een w ells in the reservo ir developm en t of steam drive .T he resu lts w ell co rrespond to reality .:;;;812同 位 素 第15卷 

注水井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

注水井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 1、水溶性示踪剂介绍 根据长庆油田在井间示踪测试中的应用结果,目前常用的水溶性示踪剂主要有:硫氰酸铵、亚硝酸钠、溴化钠和尿素四种无机盐类示踪剂,需要指出,无机盐类中的硝酸铵本是一种很好的示踪剂,它注入成本低,监测灵敏度高。在前几年的实际油藏示踪研究中,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到国家爆炸物管理的限制,目前已经在油田基本不使用了。 2、技术指标 水溶性示踪剂监测技术指标参见表1 表1 水溶性示踪剂技术指标 在地层参数解释方面,井间示踪剂监测方法是目前普遍认为具有很大潜力的方法之一,在许多方面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正被越来越多的矿场试验中得到应用与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井间示踪剂监测方法在如下方面得到应用: ⑴高渗条带的厚度、渗透率分布; ⑵地层非均质评价以及孔喉参数; ⑶井间对应受效情况分析; ⑷评价断层以及隔层封闭性;

⑸监测及评价汽窜/气窜情况; ⑹措施效果评价。 4、测量原理 单种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就是在注水井中注入一种水溶性示踪剂(见图4-1),在周围监测井中取水样,分析样品中示踪剂浓度,并绘制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应用示踪剂解释软件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油藏非均质性。 图4-1 井间示踪注采示意图 示踪剂注入注水井后,首先随着注入水沿高渗层或裂缝突入生产井,示踪剂的产出曲线会出现峰值,同时由于储层参数的展布和注采动态的不同,曲线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典型的单种示踪剂产出曲线如图4-2。 图4-2 单示踪剂产出曲线示意图 示踪剂测试解释方法于1964年由Brigham 提出,并在之后的矿场应用和理论上不断完善,发展了数值法、解析法、半解析法。其中半解析方法是目前一种很新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方法,同时可解释的参数范围不断扩大,解释的精度不断提高,逐渐为矿场实践所认可。 5、适用井型 适用于分层注水井和笼统注水井井组测试。 示 踪剂浓度

井间示踪剂监测方法原理简介

井间示踪剂监测方法原理简介 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是在注水井中注入一种水溶性示踪剂,在周围监测井中取水样(如图3-1),分析所取水样中示踪剂的浓度,并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应用示踪剂解释软件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油藏非均质情况。 图3-1 井间示踪注采示意图 示踪剂从注水井注入后,首先随着注入水沿高渗层或大孔道突入生产井,示踪剂的产出曲线会逐渐出现峰值,同时由于储层参数的展布和注采动态的不同,曲线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典型的示踪剂产出曲线如图1-2所示。在主峰值期过去之后,由于次一级的高渗条带和正常渗透部位的作用,会继续产出示踪剂,当所有峰值期过去以后,示踪剂产出浓度基本稳定在相对低一些的某一浓度附近,并且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示踪剂的回采率也会逐渐增加。 示 踪剂浓度 (Bq\L) 时 间 T 图3-2 单示踪剂产出曲线示意图

在注入水没有外流情况下,油层越均质,注水利用率越高,则见示踪剂时间越晚。反之,短时间内见到示踪剂,说明注入水沿高渗层窜流,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效果差。 示踪剂用量的确定 示踪剂的注入量,取决于储层中被跟踪流体的最大体积和分析仪器的灵敏度,以及地层背景值的影响。同位素示踪剂注入量的计算公式是: Q =A·H·Φ·SW·f 式中:Q——为示踪剂注入量 A——井组波及面积(m2) H——为井组连通层平均厚度(m ) Φ——为储层的孔隙度(%) SW——储层含水饱和度(%) f——为经验系数 根据示踪剂用量公式计算出井组的示踪剂注入量 新中45-2井组监测结果及分析 3.5.2.1 新中45-2井组概况 新中45-2井的监测井有6口分别是:中94、中282-2、中280、中281、中24-2、中25,下表列出了注示踪剂井新中45-2井组的有关数据,表中的数据为2007年7月份生产情况(表4-6、4-7)。 表4-6 新中45-2注水井有关数据表 注水层位 Ⅷ,Ⅸ 层位厚度 34.2 m 注水类型 正注 泵压 11.0MPa 油压 7.5MPa 日 注 量 16 m 3/d 注水 压力 套压 7.5MPa 表4-7 新中45-2井组监测井资料

示踪剂知识

一,井间示踪剂技术概述: (1) 注水开发后期油田特征 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藏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以及油水粘度的差别及注采井组内部的不平衡,势必造成注入水在平面上向生产井方向的舌进现象和在纵向上向高渗透层的突进现象。特别是在注水开发后期,油井含水高达90%以上,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在注水井和油井之间有可能产生特高的渗透率薄层,流动孔道变大,造成注入水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的循环流动,大大降低了水驱油的效率。为了提高水驱油效率,目前提出了各种治理措施,如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打调整井和用水动力学方法改变液流方向等。而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关键是对油藏的认识程度,从而提出要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井间示踪剂测试便是为这一目的而提出来的。 (2) 示踪剂类型及特征 示踪剂是指那些能随注入流体一起流动,指示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存在、流动方向和渗流速度的物质。示踪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化学示踪剂和放射性示踪剂;按其溶解性质可分为分配性示踪剂和非分配性示踪剂。 化学示踪剂常见的有:离子型,如SCN-、NO3-、Br-、I-等;有机类,如甲醛、乙醇、异丙醇等;染料类和惰性气体;放射性示踪剂常见的有:氚水、氚化正丁醇、氚化乙醇等。 非分配性示踪剂只溶于水;而分配性示踪剂既溶于水,又溶于油,但在油、水中的分配比例不同。 一种好的示踪剂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 油层中背景浓度低; ② 油层中滞留量少; ③ 化学稳定、生物稳定、与地层流体配伍; ④ 分析操作简单,灵敏度高; ⑤ 无毒、安全; ⑥ 来源广、成本低; (3) 井间示踪剂监测。 井间示踪剂测试是从注水井注入示踪剂段塞,从周围生产井中检测其产出情况并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通过对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分析来确定井间地层参数,并求出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 井间示踪剂测试时,如果同时注入一种分配性示踪剂和一种水溶性示踪剂,由于这两种示踪剂的油溶性差别较大,水溶性示踪剂只溶于水,产出早;而分配性示踪剂既溶于水又溶于油,产出晚。根据两种示踪剂的产出时间差和分配系数,即可求得剩余油饱和度。

井间示踪剂监测方法原理简介

井间示踪剂监测方法原理简介 示踪剂井间监测技术是在注水井中注入一种水溶性示踪剂, 在周围监测井中 取水样 (如图 3-1) ,分析所取水样中示踪剂的浓度,并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应 用示踪剂解 释软件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分析,就可以确定油藏非均质情况。 图 3-1 井间示踪注采示意图 示踪剂从注水井注入后, 首先随着注入水沿高渗层或大孔道突入生产井, 示 踪剂的产出曲线会逐渐出现峰值,同时由于储层参数的展布和注采动态的不同, 曲线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 典型的示踪剂产出曲线如图 1-2 所示。在主峰值期过 去之后, 由于次一级的高渗条带和正常渗透部位的作用, 会继续产出示踪剂, 当 所有峰值期过去以后,示踪剂产出浓度基本稳定在相对低一些的某一浓度附近, 并且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延长,示踪剂的回采率也会逐渐增加。 图 3-2 单示踪剂产出曲线示意图 在注入水没有外流情况下, 油层越均质, 注水利用率越高, 则见示踪剂时间越晚。 反之, 短时间内见到示踪剂,说明注入水沿高渗层窜流,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效果差。 示踪剂用量的确定 示踪剂的注入量,取决于储层中被跟踪流体的最大体积和分析仪器的灵敏 度,以及地层背景值的影响。同位素示踪剂注入量的计算公式是: 示踪剂浓 (Bq\ L)

Q =A·H·Φ·SW·f 式中:Q——为示踪剂注入量 A——井组波及面积(m2) H——为井组连通层平均厚度(m) Φ——为储层的孔隙度(%) SW——储层含水饱和度(%) f ——为经验系数 根据示踪剂用量公式计算出井组的示踪剂注入量新中45-2 井组监测结果及分析 3.5.2.1 新中45-2 井组概况 新中45-2井的监测井有6口分别是:中94、中282-2、中280、中281、中 24-2、中25,下表列出了注示踪剂井新中45-2 井组的有关数据,表中的数据为 2007年7 月份生产情况(表4-6、4-7)。 表4-6 新中45-2 注水井有关数据表 表 4-7 新中45-2 井组监测井资料

浅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

浅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原子物理》课程论文 这学期通过学习XX老师的《原子物理》课程,我对原子物理其中一个领域—放射性同位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这兴趣源于我在高中时期对生物学科中同位素示踪法的学习经历,当时我就感觉这一技术十分奇妙,但不明原理,《原子物理》课程让我认识并理解了物理和生物两大学科之间的这一联系。课堂上老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些有关的应用,但是我仍不满足。老师只能作为课程的引路人,为学生指明入门方向,要想横向更加广泛地,纵向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课程的某个领域还是要学生在课外多方搜集资料,筛选整合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比较和研究,最终形成自己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而深刻的认识,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浩瀚广博,即使仅仅只谈它的示踪技术应用,也远非我这篇小论文可以概述详尽的,所以我也只能用“浅论”这两个字。下面我就对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进行浅显的介绍和论述。 具体论述前我们首先要明确相关的基本概念,无论结构多么复杂的物理学大厦,它的地基都是由一块块叫做“基本概念”的砖石筑成的。基本概念不明晰,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如此广泛而丰富的应用。那么什么是“放射性同位素”呢?科学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位元素的原子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原子重些,有的原子轻些;有的原子很稳定,不会变,有的原子有放射性,会变化,衰变后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我们把这些处于同一位的元素但有不同性质(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同位素中有的会放出射线,因此称放射性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发出射线,它到哪里,人们就可以追踪到哪里,可作为示踪剂使用。示踪剂可以是示踪原子,也可以做成示踪化合物。因为加入示踪剂之后,就像贴上标记一样,所以又称之为标记化合物。人们已经用氚、碳-14、磷-32、硫-35、碘-125等许多核素合成了许许多多标记化合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以下简称示踪技术)作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方法简便、干扰少、准确性好等优点,因此,在工农业生产、医疗、环保、国防和科学研究等许多领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这种应用还在迅速扩展。 (一)示踪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高中时期我们就曾经学过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即用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根据这种化合物的放射性,对有关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进行追踪。它可用于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有关光合作用的基本产物的知识,也是在利用二氧化碳-14(14CO2)作为示踪剂之后才被人们所了解的。二氧化碳-14中的碳-14是碳的一个放射性同位素。此外,有些植物具有非常巧妙的机能——在夜间,不断地吸收二氧化碳,到了白昼,就在叶子中进行光合作用。这一现象也是利用二氧化碳-14进行研究后才发现的。利用示踪剂二氧化碳-14还可以研究有关植物呼吸的详细情况。例如,由于昼夜之间的差别,植物的呼吸情况有什么不同?呼吸对光合作用有什么影响?不同植物之间,呼吸有什么差异等等。 (二)示踪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应用 放射性示踪剂在工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石油蕴藏在地下,油层非均匀性质很严重,油水分布复杂。搞清地下油水分布的情况,对提高采油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用氚或碘-125、硫-35作示踪剂,注入油井中,打一些监测井进行监测,就可以知道地下油水的分布情况。再如,不同公司生产的石油往往共用一条输油管道,要想把哪个公司输送过来的石油分辨得一清二楚,也可找示踪剂来帮忙。例如在甲公司的石油中加入放射性碘做示踪剂,在乙公司的石油中加入放射性硫做示踪剂,当接收站测到放射性碘示踪剂信号时,就知道甲公司的石油过来了,就会自动打开甲公司的贮油槽。当测到放射性硫示踪剂信号时,就知道是乙公司的石油过来了,就会打开乙公司的贮油槽,保证不会认错货。 (三)示踪技术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用氚标记示踪剂可以帮助水利学家们研究江河中泥沙是怎么淤积的。利用氯-36示踪剂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下水运动走向和渗透率的大小。利用碳-14示踪剂可以研究大洋水流的循环模式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等等。磷-32、硫-35、碘-125、碳-14或氚作示踪剂,可以帮助医生从分子水平研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机制,进行药物代谢,基因工程等研究。用磷-32或硫-35标记的核苷酸,可用于DNA(脱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分子序的测定。 (四)示踪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通过查阅相关医学文献,我发现在医学研究中,经常需要了解某种物质在机体内的分布情况和代谢规律,包括药物、抗体、细胞膜受体,基因片段以及蛋白质等各种分子。如何能够较为方便地在活体动物或人体条件下了解这些情况呢?示踪技术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随着放射性标记药物的品种不断增加,在体外探测体内放射性分布的设备不断进步,示踪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最早,我们为了解甲状腺的功能,给病人口服放射性碘,然后测定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高低,定量显示甲状腺的摄碘功能,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对于甲状腺整体和甲状腺肿块局部功能的评价,用数字或图像的方式很容易获得。还可以用于

(完整word版)“同位素示踪法”专题练习

“同位素示踪法”专题练习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等。一、3H练习 1.将植物细胞在3H标记的尿苷存在下温育数小时,然后收集细胞,经适当处理后获得各种细胞器。放射性将主要存在于() A.叶绿体和高尔基体B.细胞核和液泡C.细胞核和内质网D.线粒体和叶绿体2.用3H标记葡萄糖中的氢,经有氧呼吸后,下列物质中可能有3H的是() A、H2O B、CO2 C、C2H5OH D、C3H6O3 3.愈伤组织细胞在一种包含所有必需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了几个小时,其中一种化合物具有放射性(3H 标记)。当这些细胞被固定后进行显微镜检,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发现放射性集中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因此,可以肯定被标记的化合物是() A 一种氨基酸 B 尿嘧啶核苷 C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D 葡萄糖 4.(多选)下列生物学研究选择的技术(方法)恰当的是() A.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B.用利用纸层析法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 C.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D.用无毒的染料研究动物胚胎发育的过程 5.为了研究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对细胞分裂的促进作用,将小鼠的肝细胞悬浮液分成等细胞数的甲、乙两组,在甲组的培养液中只加入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乙组中加入等剂量的3H-TdR 并加入促进有丝分裂物质。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甲、乙两组细胞的总放射强度。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细胞内3H-TdR参与合成的生物大分子是,该种分子所在的细胞结构名称是、。 (2)乙组细胞的总放射性强度比甲组的,原因是。(3)细胞利用3H-TdR合成生物大分子的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期。 (4)在上述实验中选用3H-TdR的原因是。二、14C练习 1.若用14C 标记CO2 分子,则放射性物质在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将会依次出现在() A.C5、CO2、C3、(CH2 O)B.C3、C5、(CH2 O) C.CO2、C3、(CH2 O)D.CO2 、C3、C5、(CH2 O) 2.用同位素标记追踪CO2 分子,某植物细胞产生后进入相邻细胞中被利用,一共穿越几层磷脂分子层?() A 2层 B 4层 C 6层 D 0层或8层 3.科学家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搞清了许多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14C 标记CO2 最终探明了CO2 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B.用18O标记H2 O和CO2 有力地证明了CO2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5N标记核苷酸搞清了分裂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规律 D.用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并以此侵染细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4.用同位素14C 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 含有放射性14C 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 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图甲中A端,不可能在图甲中的B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B.处理图乙中A端,能在图乙中的B端探测到14C 的存在

示踪剂

(1) 注水开发后期油田特征 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藏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以及油水粘度的差别及注采井组内部的不平衡,势必造成注入水在平面上向生产井方向的舌进现象和在纵向上向高渗透层的突进现象。特别是在注水开发后期,油井含水高达90%以上,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在注水井和油井之间有可能产生特高的渗透率薄层,流动孔道变大,造成注入水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的循环流动,大大降低了水驱油的效率。为了提高水驱油效率,目前提出了各种治理措施,如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打调整井和用水动力学方法改变液流方向等。而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关键是对油藏的认识程度,从而提出要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井间示踪剂测试便是为这一目的而提出来的。 (2) 示踪剂类型及特征 示踪剂是指那些能随注入流体一起流动,指示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存在、流动方向和渗流速度的物质。示踪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化学示踪剂和放射性示踪剂;按其溶解性质可分为分配性示踪剂和非分配性示踪剂。 化学示踪剂常见的有:离子型,如SCN-、NO3-、Br-、I-等;有机类,如甲醛、乙醇、异丙醇等;染料类和惰性气体;放射性示踪剂常见的有:氚水、氚化正丁醇、氚化乙醇等。 非分配性示踪剂只溶于水;而分配性示踪剂既溶于水,又溶于油,但在油、水中的分配比例不同。 一种好的示踪剂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油层中背景浓度低; ②油层中滞留量少; ③化学稳定、生物稳定、与地层流体配伍; ④分析操作简单,灵敏度高; ⑤无毒、安全; ⑥来源广、成本低; (3) 井间示踪剂监测。 井间示踪剂测试是从注水井注入示踪剂段塞,从周围生产井中检测其产出情况并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通过对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分析来确定井间地层参数,并求出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 井间示踪剂测试时,如果同时注入一种分配性示踪剂和一种水溶性示踪剂,由于这两种示踪剂的油溶性差别较大,水溶性示踪剂只溶于水,产出早;而分配性示踪剂既溶于水又溶于油,产出晚。根据两种示踪剂的产出时间差和分配系数,即可求得剩余油饱和度。 除井间示踪剂测试外,还有单井示踪剂测试,即从同一口井注入和采出示踪剂来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通常是把低分子的酯作为第一示踪剂注入后,遇水分解,生成一种醇作为第二示踪剂。这两种示踪剂在油水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第一种示踪剂是亲油的,第二种示踪剂是亲水的。两种示踪剂在回采时发生分离,其峰值到达地面有一个时间差,根据该时间差即可求得剩余油饱和度。 1.2 井间示踪剂监测的目的 (1) 分析油藏在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情况; (2) 判断地层中是否存在高渗透层,求出其厚度、渗透率等地层参数; (3) 确定调剖剂类型及用量; (4) 求出目前地下高渗透层及其它厚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24-63-1井组示踪剂测试设计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吴起采油厂24-63-1井示踪剂监测施工设计 设计人:代立波 管区: 审核人: 审批人: 单位:延安市胜和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11年10月12日

24-63-1井组示踪剂测试设计 一、施工目的: (1)了解、弄清24-63-1井组与对应油井的对应关系; (2)了解砂体及油层连通情况; (3)了解该地区的水驱现状; (4)通过在周围的受益井中取样,分析样品中的示踪剂的浓度,得出示踪剂浓度产出曲线,并对示踪剂产出曲线进行拟合分析,进一步明确目前井组内水井与周围油井的连通情况; (5)了解注入水前缘水线推进速度及波及体积; (6)了解注入水在油层中的横向及纵向分布状况,和注入流体方向性流动趋势。通过对以上项目的研究,从而为下步调整和挖潜治理提供依据,达到井间监测的目的。 二、基本数据: (1)24-63-1 (2) 24-63-1井对应油井

三、示踪剂的筛选 1、示踪剂的筛选标准: 获得完整、准确的示踪剂开采动态,是井间示踪剂测试解释的基础,因此选择示踪剂,应满足以下标准: (1)示踪剂在注入流体和储层流体中的本底含量浓度低,以达到零为最佳。 (2)示踪剂同跟踪的注入流体具有较好的相溶性。 (3)示踪剂与储层流体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沉淀或同位素交换。 (4)示踪剂不易被细菌吞食。 (5)示踪剂的化学性质与原油性质有较大的区别。 (6)示踪剂在储层岩石上的吸附量为零或很小。 (7)示踪剂具有长期的化学或放射化学稳定性,且分析操作简单、可靠,灵敏度高。 (8)示踪剂应还具有货源广、无毒、无副作用,对以后测井无影响,安全环保。 2、示踪剂的确定 为了筛选出适应于监测井组使用的示踪剂,在注入示踪剂前,通过对注入水及周边对应油井的产出水取样,测定出示踪剂的背景浓度,并根据示踪剂的筛选标准,最终选择NH4NO3作为该井组的示踪剂。 四、施工方案与步骤:

剩余油量检测系统的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微机测控系统课程设计课程代码: 6010339 题目:燃油量检测系统 学院(直属系) :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年级/专业/班:2011级车辆工程汽电1班学生姓名:胥涛 学号:310011********* 指导教师:唐岚/赵玲/陈飞/徐晓惠/武小花开题时间:2013 年12 月16日完成时间:2013 年 1 月 7 日

目录 摘要.................................................................................................................................................. - 2 -1 引言................................................................................................................................................ - 3 -1.1 问题的提出..................................................................................................................................... - 3 -1.2任务与分析...................................................................................................................................... - 3 -2方案设计............................................................................................................................................. - 5 -2.1 系统方案设计论证......................................................................................................................... - 5 - 2.2最终设计方案总体设计框图.......................................................................................................... - 5 - 3 系统硬件设计.................................................................................................................................... - 6 -3.1 AT89C52单片机.............................................................................................................................. - 6 -3.1.1 选用AT89C52单片机原因 ........................................................................................................ - 7 -3.2 时钟电路......................................................................................................................................... - 7 -3.3 复位电路......................................................................................................................................... - 7 -3. 4 数码管显示电路............................................................................................................................. - 8 -3. 5 光电报警电路................................................................................................................................. - 9 - 3.6 A/D转换电路 ................................................................................................................................ - 10 - 4 系统软件设计.................................................................................................................................. - 12 -4.1主程序框图.................................................................................................................................... - 12 -4.2 ADC0832子程序框图................................................................................................................... - 13 - 4.3声光报警模块子程序流程图....................................................................................................... - 14 - 5 系统调试过程.................................................................................................................................. - 15 -5.1 PROTUES软件 ............................................................................................................................. - 15 -5.2 KEIL C51软件 .............................................................................................................................. - 15 -5.3 KEIL软件开发流程...................................................................................................................... - 1 6 -5.4原理图和检查................................................................................................................................ - 19 -5.5 Proteus仿真调试........................................................................................................................... - 19 -结论.................................................................................................................................................. - 22 -致谢.................................................................................................................................................. - 23 -参考文献.............................................................................................................................................. - 24 -附录一:相关程序代码...................................................................................................................... - 25 -附录2:电路原理图........................................................................................................................... - 29 -附录3:相关仿真图........................................................................................................................... - 29 -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学中常见同位素示踪法实验

同位素示踪法在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的应用 同位素示踪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参到其他物质中去,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了,是怎样分布的。 同位素示踪法是生物学实验中经常应用的一项重要方法,它可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组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总之,同位素示踪法正在更大规模地应用于生物研究领域。 用于示踪技术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于构成细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4C、15N、18O、32P、35S、131I等。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下面笔者对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如下: 1 研究蛋白质或核酸合成的原料及过程 把具有反射性的原子参到合成蛋白质或核酸的原料(氨基酸或核苷酸)中,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放射性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过什么路径、运动到哪里以及分布如何。 2 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性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合成、运输与分泌途径。在一次性给予放射性标记的氨基酸的前提下,通过观察细胞中放射性物质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位置,就可以明确地看出细胞器在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中的作用。例如,通过实验说明分泌蛋白在附着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中合成之后,是按照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的方向运输的,从而证明了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 3 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用同位素标记氨基酸或核苷酸并引入细胞内,探测这些放射性标记出现在哪些结构中,从而推断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4 探究光合作用中元素的转移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18O、14C、3H作为示踪原子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某些物质的变化过程,从而揭示光合作用的机理。例如,美国的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到底是来自于水,还是来自于二氧化碳。他们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别标记H2O和CO2,使它们分别成为H218O和C18O2,然后进行两组光合作用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向同种绿色植物提供H2O和C18O2。在相同条件下,他们对两组光合作用释放的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组释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组释放的氧全部是O2,从而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另外,卡尔文等用14C标记的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5 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 利用18O作为示踪原子研究细胞呼吸过程中物质的转变途径,揭示呼吸作用的机理。例如,用18O标记的氧气(18O),生成的水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无放射性,即 18O→H 218O。用18O标记的葡萄糖(C 6H12 18O 6),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有放射性,生成的水全部 无放射性,即C6H1218O6→C18O2。例如将一只实验小鼠放入含有放射性18O2气体的容器内,18O2进入细胞后,最先出现的放射性化合物是水。 6 研究某些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吸收、运输过程 研究矿质元素的吸收部位时,常用放射性同位素32P等来做实验,发现根毛区是根尖吸收矿质离子最活跃的部位。研究矿质离子在茎中的运输部位时,用不透水的蜡纸将柳树的韧

【CN209727769U】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412882.0 (22)申请日 2019.03.29 (73)专利权人 韩楠 地址 711711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觅子乡 园林村南韩组 (72)发明人 韩楠  (51)Int.Cl. G01N 21/64(2006.01) G01N 21/01(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57)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所述监测箱内部中端固定安装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一侧位于监测箱内部位置处开设有调节腔室,所述分隔板另一侧位于监测箱内部与调节腔室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监测腔室,所述调节腔室内部一侧边部安装有冷风机,所述冷风机内侧端部焊接有进气栅网,所述调节腔室内部另一侧边部与冷风机对应位置处安装有加热箱,所述加热箱内侧端面均等距开设有进热通槽,本实用新型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通过分隔板、调节腔室、监测腔室、冷风机、进气栅网、加热箱和进热通槽能够改变示踪剂的监测环境,进而能够对示踪剂进行不同环境的监测,进一步避免 因温度的差异导致示踪剂监测结果出现偏差。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CN 209727769 U 2019.12.03 C N 209727769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727769 U 1.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包括安装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底板(1)顶端两侧均焊接有限位侧板(2),所述限位侧板(2)外侧边部均固定安装有紧固螺栓(3),所述安装底板(1)内部边端对称开设有安装槽口(4),两个所述限位侧板(2)内侧嵌入安装有监测箱(5); 所述监测箱(5)内部中端固定安装有分隔板(6),所述分隔板(6)一侧位于监测箱(5)内部位置处开设有调节腔室(7),所述分隔板(6)另一侧位于监测箱(5)内部与调节腔室(7)对应位置处开设有监测腔室(8),所述调节腔室(7)内部一侧边部安装有冷风机(9),所述冷风机(9)内侧端部固定焊接有进气栅网(10),所述调节腔室(7)内部另一侧边部与冷风机(9)对应位置处安装有加热箱(11),所述加热箱(11)内侧端面均等距开设有进热通槽(12); 所述监测箱(5)外侧边部中端开设有导流口(13),所述导流口(13)一端位于监测箱(5)内部位置处连接有连接管(14),所述连接管(14)一端连接有输液管(15),所述输液管(15)外侧垂直相交连接有紫外线LED监测灯管(16),所述紫外线LED监测灯管(16)一端位于监测箱(5)外部位置处连接有灯座(17),所述紫外线LED监测灯管(16)外侧表面均等角度粘结有反光条(18),所述冷风机(9)、加热箱(11)和紫外线LED监测灯管(16)的输入端均与外部电源的输出端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螺栓 (3)贯穿于限位侧板(2),且紧固螺栓(3)与限位侧板(2)的连接处焊接有轴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箱(11)与调节腔室(7)内壁之间通过隔热板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14)与输液管(15)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套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管(15)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座(19),所述连接座(19)一端安装有过滤筒(20),所述连接座(19)与过滤筒(20)之间通过连接法兰(21)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筒(20)内部嵌入安装有过滤圆盘(22),所述过滤筒(20)内侧边部均等距开设有连接槽(23),所述过滤圆盘(22)外侧边端与连接槽(23)对应位置处均安装有连接插块(24),所述过滤圆盘(22)内部固定粘结有过滤网(2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油田井示踪剂的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槽(23)的内径与连接插块(24)的外径相等。 2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31366683.html,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现状探讨 作者:康成成 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11期 摘要:文章对目前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分析目前比较常用的剩余油研 究方法,并对未来国内外对剩余油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供参考。 关键词:剩余油;方法;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等资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随着石油资源开采量以及开采深度的增加,石油开采的难度增加。虽然目前石油开采之后残留地下的剩余油数量在不断减少,但是剩余油的总量仍然较高,在全球资源紧缺的形势下,对剩余油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石油勘探开发的重点。这主要是由于提高对剩余油的开采效率,可以显著提高油气采收率以及开发效益。但是由于剩余油的分布较为分散且复杂,具有较高的开采难度,而且对其分布的准确位置以及数量的探测也具有较高的难度,需要对其成因以及分布特点进行掌握之后才能提出挖掘措施。 2 剩余油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剩余油的国内研究现状 剩余油主要是指地下没有采出的石油以及天然气的总称,主要包括没有被压裂、驱动波及的石油以及岩石的吸附剩余的石油。目前对剩余油的研究主要是对其分布特征、饱和度测量、监测技术以及挖潜技术的研究。以我国国内的研究为例,随着我国东部油田开采都逐渐进入中、高产水阶段,在注水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显著的三高二低的开发矛盾,就是高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以及低储采比以及低采收率。不仅导致老油田的新增储量逐渐减少,而且勘探程度比较高的新油井数量也在减少,而且在这些新油井中低孔低渗的储量在不断增多,品质也在不断降低。尤其是目前我国针对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所采用的主要的开发方式为注水开发,但是会导致严重的非均质以及较大的吸水量差异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开發后期针对剩余油的饱和度进行精细化、定量化以及动态化和预测化的油藏描述,工作重点也在逐渐向整个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上转变。 2.2 剩余油的国外研究现状 而对于国外来说,其油藏中剩余油的分布形式以及数量首先表现为低渗透夹层中或水绕过的低渗透带中剩余油的比例约为27%,而且原油中流动的油层部位中的剩余油比例为19.5%左右,而在未被井钻到的透镜砂体中剩余油比例为16%左右,小空隙中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比例为15%,以薄膜状形式存在与储层岩石表面的剩余油的比例为13.5%,局部不渗透的遮挡

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 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同位素示踪法 同位素示踪法(isotopic tracer method)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方法,示踪实验的创建者是Hevesy。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继后Jolit和Curie于1934年发现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后生产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应堆等),为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更快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基本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 一、同位素示踪法基本原理和特点 同位素示踪所利用的放射性核素(或稳定性核素)及它们的化合物,与自然界存在的相应普通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是相同的,只是具有不同的核物理性质。因此,就可以用同位素作为一种标记,制成含有同位素的标记化合物(如标记食物,药物和代谢物质等)代替相应的非标记化合物。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地放出特征射线的核物理性质,就可以用核探测器随时追踪它在体内或体外的位置、数量及其转变等,稳定性同位素虽然不释放射线,但可以利用它与普通相应同位素的质量之差,通过质谱仪,气相层析仪,核磁共振等质量分析仪器来测定。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性同位素都可作为示踪剂(tracer),但是,稳定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其灵敏度较低,可获得的种类少,价格较昂贵,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而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不仅灵敏度,测量方法简便易行,能准确地定量,准确地定位及符合所研究对象的生理条件等特点: 1.灵敏度高 放射性示踪法可测到10-14-10-18克水平,即可以从1015个非放射性原子中检出一个放射性原子。它比目前较敏感的重量分析天平要敏感108-107倍,而迄今最准确的化学分析法很难测定到10-12克水平。 2.方法简便 放射性测定不受其它非放射性物质的干扰,可以省略许多复杂的物质分离步骤,体内示踪时,可以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释放出穿透力强的r射线,在体外测量而获得结果,这就大大简化了实验过程,做到非破坏性分析,随着液体闪烁计数的发展,14C和3H等发射软β射线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及生物学实验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定位定量准确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能准确定量地测定代谢物质的转移和转变,与某些形态学技术相结合(如病理组织切片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可以确定放射性示踪剂在组织器官中的定量分布,并且对组织器官的定位准确度可达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 4.符合生理条件 在放射性同位素实验中,所引用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化学量是极微量的,它对体内原有的相应物质的重量改变是微不足道的,体内生理过程仍保持正常的平衡状态,获得的分析结果符合生理条件,更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物本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的优点如上所述,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从事放射性同位素工作的人员要受一定的专门训练,要具备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条件,在目前个别元素(如氧、氮等)还没有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等等。在作示踪实验时,还必须注意到示踪剂的同位素效应和放射效应问题。所谓同位素效应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是稳定性同位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