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示踪剂知识

示踪剂知识

示踪剂知识
示踪剂知识

一,井间示踪剂技术概述:

(1) 注水开发后期油田特征

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藏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性以及油水粘度的差别及注采井组内部的不平衡,势必造成注入水在平面上向生产井方向的舌进现象和在纵向上向高渗透层的突进现象。特别是在注水开发后期,油井含水高达90%以上,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将会发生较大变化,在注水井和油井之间有可能产生特高的渗透率薄层,流动孔道变大,造成注入水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的循环流动,大大降低了水驱油的效率。为了提高水驱油效率,目前提出了各种治理措施,如注水井调剖,油井堵水,打调整井和用水动力学方法改变液流方向等。而这些措施是否有效,关键是对油藏的认识程度,从而提出要对油藏进行精细描述,井间示踪剂测试便是为这一目的而提出来的。

(2) 示踪剂类型及特征

示踪剂是指那些能随注入流体一起流动,指示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存在、流动方向和渗流速度的物质。示踪剂的种类较多,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化学示踪剂和放射性示踪剂;按其溶解性质可分为分配性示踪剂和非分配性示踪剂。

化学示踪剂常见的有:离子型,如SCN-、NO3-、Br-、I-等;有机类,如甲醛、乙醇、异丙醇等;染料类和惰性气体;放射性示踪剂常见的有:氚水、氚化正丁醇、氚化乙醇等。

非分配性示踪剂只溶于水;而分配性示踪剂既溶于水,又溶于油,但在油、水中的分配比例不同。

一种好的示踪剂应满足以下条件:

① 油层中背景浓度低;

② 油层中滞留量少;

③ 化学稳定、生物稳定、与地层流体配伍;

④ 分析操作简单,灵敏度高;

⑤ 无毒、安全;

⑥ 来源广、成本低;

(3) 井间示踪剂监测。

井间示踪剂测试是从注水井注入示踪剂段塞,从周围生产井中检测其产出情况并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通过对井间示踪剂产出曲线的分析来确定井间地层参数,并求出剩余油饱和度的分布。

井间示踪剂测试时,如果同时注入一种分配性示踪剂和一种水溶性示踪剂,由于这两种示踪剂的油溶性差别较大,水溶性示踪剂只溶于水,产出早;而分配性示踪剂既溶于水又溶于油,产出晚。根据两种示踪剂的产出时间差和分配系数,即可求得剩余油饱和度。

除井间示踪剂测试外,还有单井示踪剂测试,即从同一口井注入和采出示踪剂来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通常是把低分子的酯作为第一示踪剂注入后,遇水分解,生成一种醇作为第二示踪剂。这两种示踪剂在油水中的分配系数不同,第一种示踪剂是亲油的,第二种示踪剂是亲水的。两种示踪剂在回采时发生分离,其峰值到达地面有一个时间差,根据该时间差即可求得剩余油饱和度。

井间示踪剂监测的目的

(1) 分析油藏在平面和纵向上的非均质情况;

(2) 判断地层中是否存在高渗透层,求出其厚度、渗透率等地层参数;

(3) 确定调剖剂

(4) 求出目前地下高渗透层及其它厚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

二,井间示踪剂常用分析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用液相闪烁计数器测定放射性活度

非放射性同位素:中子活化法,γ能谱仪等测定

气体示踪剂:气体正比计数器测定:高放射性活度63Ni电子捕获技术

化学示踪剂:分光光度法,色谱分离法

微量物质示踪剂:ICP—MS或者LS-MS分析法

追问:

这些我都知道,主要是具体的原理,操作步骤,计算方法。比如说,化学示踪剂里有水溶性示踪剂,其中常用的有硫氰酸胺,亚硝酸钠,硝酸钠,有机磷酸盐等等,每种示踪剂又有不同的原理,操作步骤,计算方法,以及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你说的这些太泛。

回答:

1,井间示踪原理:

从监测注入井注入示踪剂段塞

在周围目标生产井取样分析,监测其产出情况,绘出示踪剂产出曲线

根据油藏动静态分析方法,利用专门解释工具,对示踪监测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解释,定量或者定性的认识油藏井间、层间、层内和油水井周围的静态、动态信息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油藏重新地质建模、得到特征参数变化规律、进行数值模拟校正和完善、评价措施开发效果、设计措施工艺参数等。

2,如果你想知道具体的操作步骤,使用方法,建议你参考以下的资料:

用井间示踪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信息编号:KJGLB2009061419352 发布日期:

2009-06-14 截止日期:不限地区:日照

名称:用井间示踪方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分布联系人:安彦

地址:邮编:

电话:0633-8799168传真:0633-2221116

Email

rzkjxx@https://www.doczj.com/doc/2d7898695.html,发布时间2009-6-13

地址:

情况简介:

研究内容如下:a

1. 评价油藏非均质性,包括井间连通性、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方向渗透性及大孔道等,为调剖堵水提供依据。

2. 确定指标:井网的体积波及系数、水淹层的厚度及渗透率的大小、平均孔道半径、流体饱和度、井网注采指标和油藏岩石的润湿性。

3. 核实断层及封闭性。

4. 根据相邻层系井的示踪剂产出情况,判断射孔和层系间隔层性质,为层系细分调整提供依据。

5. 分析开发调整措施的有效程度。

井间示踪剂方法是一种确定井间地层参数分布较为先进的技术。其技术含量高,理论研究基础扎实,解释参数可靠。油田中广泛使用的示踪剂主要用来确定井间连通性与渗透率的变异情况,这对油田的开发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Techniques available include Gas Chromatography, GCMS, GCMS-Triple Quad, Liquid Scintillation, Thermal Desorption, IC and HPLC.

proven chemical tracers, which are stable under reservoir conditions, resist biodegradation and are

passive to formation and other fluids within the reservoir.

Czechoslovak Journal of Physics

1999, Volume 49, Issue 1 Supplement, pp 861-866

Publisher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 Language English

Document ID 15312-MS

DOI 10.2523/15312-MS

Content Type Conference Paper

Title Fluorescent Nanobeads: A New Generation of Easily Detectable Water Tracers

Authors Nicolas Agenet; Navid Moradi-Tehrani, Total Olivier Tillement, Université Lyon I

Source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 7-9 February 2012, Bangkok, Thailand ISBN 978-1-61399-148-0

Copyright 2011.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Technology Conference

Discipline Categories 6.6 Reservoir Monitoring/Formation Evaluation 6.6.8 Tracers

Preview Abstract

Reservoir monitoring is an essential tool to optimize oil production. Among other techniques, water tracers are very useful to understand complex flow patterns that may arise between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s during waterflood opera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for developing new fluorescent tracers based on silica nanoparticles; it describes their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during coreflood experiments.

The new nanoparticles can be coded with various fluorophores, which can be easily detected using on-site equipment offering direct tracer quantification and even on-line monitoring capabilities.

Silica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one or more organic dyes or lanthanide-based fluorophores were synthesized. The versatility of the synthesis procedure allows coding the nanoparticles with theoretically dozens of tagging combinations. The sol-gel synthesis technique yields 50-nm-diameter nanoparticles which are treated to tune their surface properties. The conservative tracer behavior of such nanoparticles is ensured by proper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and is demonstrated by coreflood experiments. This virtually large tracer library is combined to a unique time-delay fluorescence detection technique which allows simple on-site tracer quantification on multiple nanoparticle types with minimal sample preparation.

Introduction

InterWell Tracer Tests (IWTT) are routinely used in the petroleum industry (Du and Guan 2005). This technique allows gathering informations on well-to-well connections and subsurface flow paths. Aqueous tracers can be split in two main groups upon their function: passive tracers which travel at the same velocity as the injected water and partitioning tracers which are partly soluble in oil, leading to a delay in their breakthrough. Used along with passive tracers, partitioning tracers permit to evaluate the remaining oil saturation in the contacted zone (Tang 1991, Tang, 1992, Tang 1995, Wood 1990, Deeds 2000, Dwarakanath 1999, Jin 1995, Jin 1997, Mariner 1999). Tracers can be selected in

the following families: naturally occurring tracers (isotopic or ionic composition footprints),

radioactive isotopes, and chemical derivatives (Du and Guan 2005, Hutchins 1991). Each

family possesse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 restricting regulation on radioactive

tracers can make them difficult to implement on field in some areas; chemical tracers

such as fluorobenzoic acids (FBAs) have become routinely used for field tracer

campaigns as they can be detected with a low detection limit. However they require fine

analyses which cannot be performed in standard labs. Moreover, in each family the

number of available chemical tracers remains limited when repeated tracer campaigns

are required on the same field over tim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of nanoparticles as tracers and coreflood tests to assess

their propagation in porous media. Rare-earth based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 are

known to possess a long fluorescence lifetime. A low detection limit of the nanoparticles

can be achieved by incorporating such complex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fluorescence

lifetime differences, background fluorescence from organic oil contaminant of the sample

is suppressed using time-resolved fluorescence detection. The nanobeads associate the

transport behavior of nanoparticles in porous media with the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of

rare-earth elements complexes to give access to easily detectable passive tracer. Publisher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Language English

Document ID 97704-MS

DOI 10.2118/97704-MS

Content Type Conference Paper

Titl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Radioactive Sulfur Tracer for Use in Waterflood Studies

Authors R.M. Moreira and A.M.F.Pinto, National Nuclear Commission Energy of Brazil

Source SPE International Improved Oil Recovery Conference in Asia Pacific, 5-6 December 2005, Kuala Lumpur, Malaysia

ISBN 978-1-61399-001-8

Copyright 2005.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Discipline Categories 6.6.8 Tracers

6.6.8 Tracers

6.6.5 Well Performance Monitoring, Inflow Performance

5.5.7 Chemical Tracers

6.5 Reservoir Simulation

Preview Abstract

Due to the multiplicity of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wells in waterflooded oilfields, tracer studies may require the use of several tracers for the water phase. Tritiated water is usually the radiotracer choice, but other tracers must be available. Is not a novel radiotracer but is has been synthesized by tedious sequences of chemical oxidation and reduction steps, involving the manipulation of rather high activities. An alternative path is proposed aiming at easing this burden.

Basically, potassium chloride is irradiated in an evacuated ampoule by neutrons inside a nuclear reactor, radiosulfur being generated by the [35]Cl(n,p)[35]S reaction. The [35]S are liberated from their sites in the KCl crystal lattice by heating at 500°C, carrier is added and sulfur is extracted with trichloroethylene; contact with air or water is avoided. Co-generated [32]P is eliminated with hydrochloric acid and the sulfur is reacted with potassium cyanide under heating and reflux with ethanol, K[35]SCN being obtained.

The tracer was submitted to a bench test pushing a bank of its solution through a Berea sample and its performance compared satisfactorily with the tritiated water benchmark.

A field test was performed making a simultaneous injection of both radiosulfur and tritium and the results compared. Unexpectedly the [35]S response showed itself ahead of the tritium. The reasons for that are still being scrutinized but it might be that a phenomenon of ionic repulsion occurred in which the [35]SCN- were repelled by the negatively charged inner surfaces of the smaller micropores within the reservoir. Further tests to clarify this point, using more refined analytical procedures are being planned.

Graphs showing the measured responses of the lab and field tests are included.

It is hoped that this new labeling method will contribute to waterflood tests by broadening the multitracer range available. Additionally it props the chemical synthesis and the radioanalytical supports of the tracer techniques applied in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Introduction

Any technique aiming at the improved knowledge of the injection fluid behavior in oil reservoirs will certainly have a large economical significance. Thus the injection of tracers in reservoirs has become widespreadly used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enhanced recovery processes as well as to supply information about many aspects regarding the behavior of the injected fluid and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Such information could hardly be obtained by the sole use of other methods currently used in oil production. Whenever the reservoir is flooded with water during secondary recovery, the best tracer is tritiated water, which consists of a water molecule in which at least one of the hydrogen atoms has been substituted by its isotope tritium. This radiotracer emits a very soft beta radiation, which nonetheless can be accurately detected and quantified after suffering a huge dilution within the reservoir. Other radioactive tracers are even more easily detected, but tritiated water has the obvious advantage of behaving exactly as normal water does, i.e. it traces with absolute fidelity the water path and transit times. Presently tritiated water is the first choice when a tracer is to be performed for waterflood evaluation. However, it often happens that such evaluations require the defini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at different injection wells to some producer well of interest. In such cases distinct tracers need to be simultaneously injected in the contributing wells and be discriminated in the produced outflow. Radiotracers are again advantageous in this connection since they can be easily differentiated and quantified through a single counting of the samples of the produced

water, usually with little or no previous treatment. This application has prompted the efforts of many investigators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uitable substances tagged with radioactive isotopes. However large the number of natural or artificial radioisotopes known, only a quite restricted number of chemical compounds labeled with them can comply with the strict requirements demanded by reservoir applications.

File Size 345 KB Number of Pages

10

New Passive Water Tracers for Oil Field Applications

C Serres-Piole, A Commarieu, H Garraud… - Energy & …, 2011 - ACS Publications

Water tracers in oilfield applications: Guidelines

, Corresponding author contact information

,

?a TOTAL, CSTJF, Avenue Larribau, 64018 Pau Cedex, France

?b CNRS/UPPA, Laboratory of Analytical Bio-Inorganic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LCABIE), UMR 5254—IPREM, 2 Avenue Angot, 64053 Pau Cedex9, France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选择语言▼

Translator

disclaimer

Volume 25, Issue 5, 2007

Enhanced Oil Recovery: The Synthesis of Anthraquinone [1, 2-C] Alkylisoxazole

Preview

Access options

DOI:

10.1080/10916460500526940

L. Dong a, Z. Li a, W. Qiao a, P. Li a & L. Cheng a

pages 585-590

Publishing models and article dates explained

Published online: 15 Jun 2007

Article Views: 4

Publisher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Language English

Document ID 157019-MS DOI 10.2118/157019-MS Content Type Conference Paper

Title Fluorescent Nanobeads: a First Step Toward Intelligent Water Tracers

Authors Nicolas Agenet, Total, Pascal Perriat, MATEIS INSA Lyon, Thomas Brichart, Nicolas Crowther, Matteo Martini, and Olivier Tillement, Universite Lyon I

Source SPE International Oilfield Nanotechnology Conference , 12-14 June 2012, Noordwijk, The Netherlands

ISBN 978-1-61399-206-7

Copyright 2012. Society of Petroleum Engineers Discipline 6.6.8 Tracers

Categories

Preview Abstract

Reservoir monitoring is an essential tool to optimize oil production. Among other techniques, water tracers are very useful to understand flow patterns between wells (i) during regular waterflood operations, (ii) for EOR pilot or (iii) fiel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laboration of a new family of tracers based on fluorescent silica colloids for in situ real-time optical detection. Indeed, these architectures of nanometric size (nanoparticle diameter controllable between 30–100 nm) permit (i) the encapsulation of fluorescent dyes (the intrinsic signal of tracers) and (ii) a tailored interface with the environment (by specific surface functionalization). Dyes, such as organic molecules and/or rare-earth complexes could be quantified by conventional fluorescence apparatus. The smart incorporation of specific fluorophores of different nature within nanobeads allows multi-coding signal of tracers and therefore the possibility to supervise the properties of reservoir. We demonstrate that silica nanobeads could act as sensitive probes of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reservoir (volume, pH, temperature, oil ratio, salt content...), because of (i) their specific fluorescence coding, (ii) the long-term colloidal stability in seawater conditions, and (ii) the adaptable real-time monitoring detection setup. Actually, by the procedure described in this work, we are able to produce theoretically dozens of fluorescence tagging combinations based nanoparticles with suitable surface properties. The possible future utilization of fluorescent nanobeads as traces in well exploitation is also demonstrated by core-flood experiments.

File Size Bytes Number of Pages

13

螺杆机制冷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知识 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温度、压力、湿度、温差等概念; 2,学习查阅制冷剂(工质)热力性质表; 3,运用这些知识,判断制冷压缩机、制冷系统运行是否正常。 第一节几个概念 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质冷热程度的量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温标)有三种:摄氏温度、华氏温度、绝对温度。 1)摄氏温度(t ,℃):我们经常用的温度。用摄氏温度计测得的温度。 2)华氏温度(F ,℉):欧美国家常用的温度。 温度换算: F (℉) = 9/5 * t(℃) +32 (已知摄氏温度求华氏温度) t (℃)= [F(℉)-32] * 5/9(已知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 例: F (℉) t (℃) 212 100 32 0 5 -15

0 -17.8 3)绝对温标(T,oK):一般在理论计算中使用。 绝对温标与摄氏温度换算: T(oK)= t (℃) +273 (已知摄氏温度求绝对温度) 例:t (℃) T(oK) -30 243 -10 263 0 273 30 303 2,压力(P):在制冷中,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垂直作用力,即压强。 通常用压力表、压力计测得。 压力的常用单位有:Mpa(兆帕),Kpa(千帕),bar (巴),kgf/cm2(平方厘米公斤力),B0 (标准大气压),(一般看作是:1bar、0.1MPa)、mmHg(毫米汞柱)。 换算关系:1 Mpa = 10 bar = 1000 Kpa = 7500.6 mmHg = 10.197 kgf/cm2 1 B0= 760 mmHg = 1.01326 bar = 0.101326 Mpa 工程上一般用:1bar = 0.1Mpa ≈1 kgf/cm2 ≈ 1 B0 = 760 mmHg

制冷剂应用知识手册-常用制冷剂

制冷剂应用知识手册-常用制冷剂 一、水,R-718 多数制冷过程是吸收循环或蒸气压缩循环。商业吸收循环一般用水作为制冷剂,溴化锂为吸收剂. 水无毒、不可燃、来源丰富。是一种天然制冷剂.吸收式制冷机即使是双效制冷机,其挑战是COP(性能系数)只比1稍大(离心式制冷机的COP大于5)。从寿命周期的观点来看,吸收式制冷机需要一个彻底的调查,以确定其解决方案在经济上是否可行。从环保观点来看,用水作为制冷剂是好的。吸收式制冷机的低COP值可能表明比离心制冷机需要消耗更多的化石燃料。但是不一定,因吸收式制冷机直接使用化石燃料,而电制冷机使用电能。选择用哪种制冷机实际上取决于电能是如何产生的。 二、氨,R-717 氨(NH3)被认为是一种效率最高的天然制冷剂。它是一种今天仍在使用的“原始”制冷剂。多用于正位移压缩机的蒸气压缩过程。ASHRAE标准34将其分类为B2制冷剂(毒性高低可燃).ASHRAE标准15要求对氨制冷站有特殊的安全考虑。尽管在商业空调也使用很多,但氨在工业制冷上的应用更广泛些。 三、二氧化碳,R-744 二氧化碳(CO2)是一种天然制冷剂.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停止使用,现在正在研

究重新对它的使用。用于蒸气压缩循环正位移压缩机。在32℃时CO2的冷凝压力超过6MP A,这是一个挑战。而且,CO2的临界点很低,能效差。尽管如此,仍可能有一些应用,如复叠制冷,CO2将是有用的。 四、烃类物质 丙烷(R-290)和异丁烷(R-600a),以及其他氢碳物质,能够在蒸气压缩过程中作为制冷剂使用。在北欧,大约有35%的制冷机使用氢碳物质。它们毒性低且能效高,但容易燃烧。后者严重限制了它们在北美的使用,因受现今安全规范的制约。 五、氯氟碳族(CFC族) 氯氟碳族(CFC族)有许多物质,但在空调中最常用的是R-11、R12、R-113和R -114.CFC族到20世纪中叶时已经普遍使用。发达国家在1995应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停止了CFC族的生产。在发展中国家它们仍被生产和使用(按时间表将很快淘汰)。它们用于蒸气压缩过程的所有型式的压缩机中。常用CFC族物质都稳定、安全(从制冷剂标准的角度看)、不可燃且能效高。不幸的是,它们破坏臭氧层。 六、氢氯氟碳族(HCFC族) 氢氯氟碳族(HCFC族)几乎和CFC族同时出现。HCFC-22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制冷剂。HCFC-123是CFC-11的过渡替代制冷剂。它们用于蒸气压缩过程的所有型式的压缩机中。HCFC-22能效高,被分类成A1(低毒不燃).HCFC123能效高,被分类成B1(高毒不燃).和CFC族一样,这些制冷剂按蒙特利尔议定书的要求将逐步淘汰。在发达国家已被限量生产且很快将减产。发展中国家也有一个淘汰时间表,但淘汰时限延长。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和作用

混凝土外加剂种类及作用 1.按主要功能分为四类: (1) 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包括普通减水剂、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引气剂、引气减水剂和泵送剂等。 (2) 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硬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缓凝剂、缓凝减水剂、缓凝高效减水剂、早强剂、早强减水剂和速凝剂等。 (3) 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包括引气剂、引气减水剂、防水剂和阻锈剂、矿物外加剂等。 (4) 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能的外加剂,包括防冻剂、膨胀剂、养护剂、着色剂、水下浇筑混凝土抗分散剂、砂浆外加剂、脱模剂、混凝土表面缓凝剂、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大掺量掺合料专用混凝土外加剂等。 2.混凝土添加剂的种类及作用 (1) 普通减水剂: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减少拌合用水量。 (2) 高效减水剂:混凝土坍落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减少拌合用水量,或在用水量相同的条件下,能大幅提高混凝土流动性的外加剂。 (3) 早强剂:加速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 (4) 缓凝剂:延长混凝土凝结时间。 (5) 引气剂:在搅拌混凝土过程中能引入大量均匀分布、稳定而封闭的微小气泡且能保留在硬化混凝土中的外加剂。 (6) 速凝剂:能使混凝土迅速凝结硬化的外加剂。 (7) 早强减水剂:兼有早强和减水功能。 (8) 缓凝减水剂:有缓凝和减水功能。 (9) 缓凝高效减水剂:兼有缓凝和大幅减少的功能。 (10) 引气减水剂:兼有引气和减水功能。 (11) 防水剂:能提高水泥砂浆、混凝土抗渗性能,降低混凝土在静水压力下的透水性。 (12) 阻锈剂:抑制或减轻混凝土中钢筋或其它预埋金属锈蚀。

(13) 加气剂:混凝土制备过程中因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体,而使混凝土中形成大量气孔。 (14) 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一定体积膨胀。 (15) 防冻剂:使混凝土在负温下硬化,并在规定时间内达到足够防冻、强度。 (16) 着色剂:制备具有稳定色彩混凝土。 (17) 泵送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泵送性能的。 (18) 保水剂:能增强混凝土保水能力的外加剂。 (19) 保凝剂:能缩短拌合物凝结时间的外加剂。 (20) 絮凝剂:在水中施工时,能增强混凝土粘稠性,抗水泥和集料分离的外加剂。 (21) 减缩剂:减少混凝土收缩的外加剂。 (22) 保塑剂:在一定时间内,减少混凝土塌落度损失的外加剂。 (23) 增稠剂:能提高混凝土拌合物黏度的外加剂。 3.外加剂的作用 (1)改善混凝土、砂浆、和水泥浆塑性阶段的性能 ①在不增加用水量的情况下提高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或在和易性相同时减少用水量; ②降低沁水率; ③增加黏聚性,减少离析; ④增加含气量; ⑤降低坍落度经时损失; ⑥提高可泵性; ⑦改善在水下浇筑时的抗分散性; (2)改善混凝土、砂浆和水泥浆在凝结硬化阶段的性能 ①缩短或延长凝结时间; ②延缓水化或减少水化热,降低水化温升速度和温峰高度; ③加强早期强度增长速度;

助焊剂及焊锡知识介绍

助焊剂及焊锡知识介绍 助焊剂(FLUX) 助焊剂是焊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料,在波峰焊中助焊剂和合金焊料分开使用,而在再流焊中,助焊剂则作为焊膏的重要组成部分。 焊接效果的好坏,除了与焊接工艺、元器件和印刷板的质量有关外,助焊剂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性能良好的助焊剂应具有以下作用: ①除去焊接表面的氧化物。 ②防止焊接时焊料和焊接表面的氧化。 ③降低焊料的表面张力。 ④有利于热量传递到焊接区。 一:特性 为充分发挥助焊剂的作用,对助焊剂的性能提出了各种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具有除表氧化物、防止再氧化、降低表面张力等特性,这是助剂必需具 备的基本性能。 ②熔点比焊料低,在焊料熔化之前,助焊剂要先熔化,才能充分发挥助焊作用。 ③浸润扩散速度比熔化焊料快,通常要求扩展率在90%左右或90%以上。 ④粘度和比重比焊料小,粘度大会使浸润扩散困难,比重大就不能覆盖焊料表面。 ⑤焊接时不产生焊珠飞溅,也不产生毒气和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⑥焊后残渣易于去除,并具有不腐蚀、不吸湿和不导电等特性。 ⑦不沾性、焊接后不沾手,焊点不易拉尖。 ⑧在常温下贮稳定。

二、化学组成 传统的助焊剂通常以松香为基体:松香具有弱酸性和热熔流动性,并具良好的绝缘性、耐湿性,无毒性和长期稳定性,是不可多得的助焊材料。 目前在SMT中采用的大多是以松香为基体的活性助焊剂,通用的助焊剂还包括以下成分: 1. 活性剂 活性剂是为了提高助焊能力而在焊剂中加入的活性物质。 2. 成膜物质 加入成膜物质,能在焊接后形成一层紧密的有机膜,保护了焊点和基板,具有防腐蚀性和优良的电气绝缘性。 3. 添加剂 添加剂是为适应工艺和工艺环境而加入的具有特殊物理的化学性能的物质,常用的添加剂有: 调节剂为调节助焊剂的酸性而加入的材料。 消光剂能使焊点消光,在操作和检验时克服眼睛疲劳和视力衰退。 缓蚀剂加入缓蚀剂能保护印制板和元器件引线,具有防潮、防霉、防腐蚀性,又保持了优良的可焊性。 光亮剂能使焊点发光 阻燃剂为保证使用安全,提高抗燃性而加入的材料。 4. 溶剂 ①对助焊剂中各种固体成分均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②常温下挥发程度适中,在焊接温度下迅速挥发。 ③气味小、毒性小。

制冷基础知识

第一章制冷基础知识 一、制冷原理 1.基本概念 a.制冷:从某一物体或区域内移走热量,其反向过程即为制热。 b.能效比:单位时间内移走的热量与所耗的功之比。 一般来说,常规制冷机的能效比约为2.2-4.0,这就是说,耗费1W的输入功率,制冷机可以移走2.2-4.0W单位热量(即制冷量为2.2-4.0W),它并没有“制造”或“消灭”能量。这也是机械压缩式制冷(制热)比其它方式如热电式、吸收式制冷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 2.基本制冷循环及其在压焓图上的表示 蒸气压缩式制冷的工作原理是使制冷剂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热力设备中进行压缩、放热、节流和吸热四个主要热力过程以完成制冷循环,如下图所示。 冷凝器:放 热 压缩机:压 在制冷工程计算中,常用压焓图来表示各个过程的状态变化,并可从其上直接查出制冷剂的各种状态参数,大大简化计算。纵坐标是绝对压力P的对数值,横坐标是焓值,所谓焓值即是制冷剂的内能与推动功之和,是系统中的总能量。焓的变化意味着制冷剂从外界吸收或向外界放出热量。图中焓差△h=h2-h1,即为制冷量。 二、制冷系统中主要部件简介 1.压缩机:将制冷剂由低温低压的气体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是制冷系统的心脏。压缩

机的形式如下所示: 按开启方式分类 按压缩形式分类 ●全封闭式压缩机 ●往复式(活塞式)压缩机 (天加风冷式冷热水机组、风冷管道式分体空调机组采用) ●滚动转子式压缩机 ●半封闭式压缩机 ●涡旋式压缩机 ●开启式压缩机 ●螺杆式压缩机 ●离心式压缩机 2. 冷凝器: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冷凝成为液体,冷凝器的热交换形式如下: (1)风冷式冷凝器:其结构为翅片管利用风机冷却 (2)水冷式冷凝器结构有板式、套管式、壳管式三种形式 ●板式冷凝器 ●套管式冷凝器 ●壳管式冷凝器 3.膨胀阀:使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降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膨胀阀有内平衡和外平衡两种,内平衡式适于较小阻力的蒸发器, 外平衡型可抵消蒸发器中的过大压力降。小型机组也可采用毛细管节流。 4.蒸发器:使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吸热蒸发成为气体,蒸发器的热交换形式如下: ●翅片盘管式蒸发器 ●板式蒸发器 制冷剂进气 制冷剂出液 制冷剂出液 制冷剂进气 冷却水 出水冷却水 进水 制冷剂出制冷剂进冷却水出冷却水冷却水出 冷却水制冷剂进制冷剂出

混凝土外加剂知识

混凝土外加剂知识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防水技术不尽人意。存在严重渗漏现象,有些建筑每隔三五年就要返修一次,发生高额的维修费用,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建设部曾对1980~1990 年竣工的建设工程进行渗漏状况的随机抽检,调查了2072 栋建筑,其中有3~4 成的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情况非常严重。解决的方案是在其层上铺贴防水卷材,或涂布防水涂料使之形成防水隔离层。这就是所谓的柔性防水技术。这种技术,成本费用较高,防水层一旦损坏或失效,渗漏部位难以寻找,修复困难。是只能“治标”的外防水技术。 采用在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防水剂等混凝土外加剂,使浇筑后的混凝土细致密实,水分子难以通过,从而达到防水目的的手段,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刚性防水技术。此种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出现渗漏现象后修复较容易,无需重新铺设防水层或浇筑防水混凝土。被称为“治本”的内防水技术,在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水利水电建设中,各种类型的大坝对坝基的要求不容忽视。要求坝基要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坝体压力;有足够的整体性和均匀性以满足坝基抗滑稳定和减小不均匀沉陷;有足够的抗渗性以满足大坝抗渗稳定;有足够的耐久性以防止岩体性质在渗水的长期作用下发生恶化等等。当坝基岩体中有较大的断层破碎带或软弱夹层时,由于它们一般都是由一定厚度的各种破碎,软弱物质组成,其强度和弹性模量较低,抗水性差,与两侧新鲜,坚硬岩体的物理力学特征有明显差异,必须进行专门的处理,以保证大坝的安全。其基本的办法不外乎开挖回填混凝土,进行混凝土塞的置换处理,采用抗剪洞塞或传力洞塞及锚固措施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经开挖后围岩松弛变形及构造面暴露卸荷后的力学指标如弹性模量的降低,必须采取高压固结灌浆,帷幕灌浆和排水等处理。要做到这一点,除需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及配合比参数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外,在水泥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何为水泥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的、用以改变混凝土性质的物质。一般情况下其掺量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水泥混凝土外加剂按其主要功能,可分为4 类。 (1)改变混凝土拌合物流变性能的外加剂。如各种减水剂、引气剂、泵送剂、保水剂、灌浆剂等。 (2)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和硬化性质的外加剂。如缓凝剂、早强剂、速凝剂。 (3)改善混凝土耐久性的外加剂。如引气剂、阻锈剂、防水剂。 (4)改善混凝土其他性质的外加剂。如加气剂、膨胀剂、防冻剂、着色剂、碱-集料反应抑制剂。除上述分类方法外,还可以按其主要功能命名为:减水剂、高效减水剂、早强减水剂、缓凝减水剂、引气减

助焊剂的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助焊剂的主要成份及其作用 A、活化剂(ACTIVATION):该成份主要起到去除PCB铜膜焊盘表层及零件焊接部 位的氧化物质的作用,同时具有降低锡、铅表面张力的功效; B、触变剂(THIXOTROPIC) :该成份主要是调节焊锡膏的粘度以及印刷性能,起 到在印刷中防止出现拖尾、粘连等现象的作用; C、树脂(RESINS):该成份主要起到加大锡膏粘附性,而且有保护和防止焊后 PCB再度氧化的作用;该项成分对零件固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D、溶剂(SOLVENT):该成份是焊剂组份的溶剂,在锡膏的搅拌过程中起调节均 匀的作用,对焊锡膏的寿命有一定的影响; (二)、焊料粉: 焊料粉又称锡粉主要由锡铅合金组成,一般比例为63/37;另有特殊要求时,也有在锡铅合金中添加一定量的银、铋等金属的锡粉。概括来讲锡粉的相关特性及其品质要求有如下几点: A、锡粉的颗粒形态对锡膏的工作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A-1、重要的一点是要求锡粉颗粒大小分布均匀,这里要谈到锡粉颗粒度分布比例的问题;在国内的焊料粉或焊锡膏生产厂商,大家经常用分布比例来衡量锡粉的均匀度:以25~45μm的锡粉为例,通常要求35μm左右的颗粒分度比例为60%左右,35μm 以下及以上部份各占20%左右; A-2、另外也要求锡粉颗粒形状较为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锡铅膏状焊料通用规范》(SJ/T 11186-1998)”中相关规定如下:“合金粉末形状应是球形的,但允许长轴与短轴的最大比为1.5的近球形状粉末。如用户与

制造厂达成协议,也可为其他形状的合金粉末。”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要求为锡粉颗粒长、短轴的比例一般在1.2以下。 A-3、如果以上A-1及A-2的要求项不能达到上述基本的要求,在焊锡膏的使用过程中,将很有可能会影响锡膏印刷、点注以及焊接的效果。 B、各种锡膏中锡粉与助焊剂的比例也不尽相同,选择锡膏时,应根据所生产产品、生产工艺、焊接元器件的精密程度以及对焊接效果的要求等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锡膏; B-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标准《锡铅膏状焊料通用规范》(SJ/T 11186-1998)”中相关规定,“焊膏中合金粉末百分(质量)含量应为65%-96%,合金粉末百分(质量)含量的实测值与订货单预定值偏差不大于±1%”;通常在实际的使用中,所选用锡膏其锡粉含量大约在90%左右,即锡粉与助焊剂的比例大致为90:10; B-2、普通的印刷制式工艺多选用锡粉含量在89-91.5%的锡膏; B-3、当使用针头点注式工艺时,多选用锡粉含量在84-87%的锡膏; B-4、回流焊要求器件管脚焊接牢固、焊点饱满、光滑并在器件(阻容器件)端头高度方向上有1/3至2/3高度焊料爬升,而焊锡膏中金属合金的含量,对回流焊焊后焊料厚度(即焊点的饱满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证实这种问题的存在,有关专家曾做过相关的实验,现摘抄其最终实验结果如下表供参考:

制冷剂 基础知识(DOC)

碳氢制冷剂基础知识 (一)制冷剂概述制冷剂概述制冷剂概述制冷剂概述 1、什么是制冷剂? 答:制冷剂又称制冷工质,它是在制冷系统中不断循环并通过其本身的状态变化以实现制冷的工作物质。空调制冷中主要是采用卤代烃制冷剂,其中不含氢原子的称为氯氟烃(CFC),含氢原子的称为氢氯氟烃(HCFC),不含氯原子的称为氢氟烃(HFC)。 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收被冷却介质(水或空气等)的热量而汽化,在冷凝器中将热量传递给周围空气或水而冷凝。它的性质直接关系到制冷装置的制冷效果、经济性、安全性及运行管理,因而对制冷剂性质要求的了解是不容忽视的。 2、对制冷剂性质有哪些要求? (1)环保性 要求工质的臭氧消耗潜能值(ODP)与全球变暖潜能值(GWP)尽可能小,以减小对大气臭氧层的破坏及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2)具有优良的热力学特性 具有优良的热力学特性以便能在给定的温度区域内运行时有较高的循环效率。具体要求为:临界温度高于冷凝温度、与冷凝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不要太高、标准沸点较低、流体比热容小、绝热指数低、单位容积制热量较大等。

(3)具有优良的热物理性能 具体要求为:较高的传热系数、较低的粘度及较小的密度。 (4)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要求工质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保证在最高工作温度下工质不发生分解。 (5)与润滑油有良好互溶性。 (6)安全性。工质应无毒、无刺激性、无燃烧性及爆炸性。 (7)有良好的电气绝缘性。 (8)经济性。要求工质低廉,易于获得。 3、制冷剂是怎样分类的? 在压缩式制冷剂中广泛使用的是氨、氟里昂和烃类。 一、按照化学成分,制冷剂可分为五类:无机化合物制冷剂、氟里昂、饱和碳氢化合物制冷剂、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制冷剂和共沸混合物制冷剂。 (1)无机化合物制冷剂:这类制冷剂使用得比较早,如氨(NH3)、水(H2O)、空气、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等。对于无机化合物制冷剂,国际上规定的代号为R及后面的三位数字,其中第一位为“7”后两位数字为分子量。如水R718...等。 (2)氟里昂(卤碳化合物制冷剂):氟里昂是饱和碳氢化合物中全部或部分氢元素(CL)、氟(F)和溴(Br)代替后衍生物的总称。国际规定用“R”作为这类制冷剂的代号,如R22...等。又有人称之为氟利昂的。 (3)饱和碳氢化合物制冷剂:这类制冷剂中主要有甲烷、乙烷、丙烷、丁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内容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内容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内容 绪论 焊接在电子产品装配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也是制造电子产品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没有相应的工艺质量保证,任何一个设计精良的电子装置都难以达到设计指标。它在电子产品实验、调试、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工作量相当大,焊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电子产品的故障除元器件的原因外,大多数是由于焊接质量不佳而造成的。因此,掌握熟练的焊接操作技能对产品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部份锡焊的特点与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锡焊的特点 焊接技术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使用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锡焊法。锡焊是焊接的一种,它是将焊件和熔点比焊件低的焊料共同加热到焊锡温度,在焊件不熔化的情况下,焊料熔化并浸润焊接面,依靠二者的扩散形成焊件的连接。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 ①焊料熔点低于焊件; ②焊接时将焊料与焊件共同加热到锡焊温度,焊料熔化而焊件不熔化; ③焊件的形成依靠熔化状态的焊料浸润焊接面,由毛细管作用使焊料进入焊件的间隙,形成一个结合层,从而实现焊件的结合。 第二节,恒温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1.电烙铁的握法: 为了能使被焊件焊接牢靠,又不烫伤被焊件周围的元器件及导线,视被焊件的位置、大小及电烙铁的规格大小、适当地选择电烙铁的握法是很重要的。掌握正确的操作姿势,可以保证操作者的身心健康,减少焊剂加热时挥发出的化学物质对人的危害,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量,一般情况下,烙铁到鼻子的距离应不少于20cm,通常以30cm 为宜。电烙铁的握法可分为三种,如图1-2-7 所示。图中(a)为反握法,就是用五指把电烙铁的柄握在掌内。此法适用于大功率电烙铁,焊接散热量较大的被焊件。图(b)所示为正握法,此法使用的电烙铁也比较大,且多为弯形烙铁。图(c)为握笔法,此法适用于小功率的电烙铁焊接散热小的被焊件,如焊接收音机、电视机的印刷电路及其维修等。 特点:反握法的动作稳定,长时间操作不易疲劳,适于大功率烙铁的操作;正握法适于中功率烙铁或带弯头电烙铁的操作;一般在操作台上焊接印制板等焊件时,多采用握笔法。 2.电烙铁在使用前的处理: 一把新烙铁不能拿来就用,必须先对烙铁进行处理后才能正常使用,就是说在使用前先给烙铁头镀上一层焊锡。具体的方法是:先接上电源,当烙铁头温度升至能熔锡时,将松香涂在烙铁头上,等松香冒烟后再涂上一层焊锡,如此进行二至三次,使烙铁头的刃面部挂上一层锡便可使用了。当烙铁使用一段时间后,

商品混凝土基础知识

商品混凝土基础知识 1什么叫商品混凝土? 答:根据需方要求,用水泥、水、砂、石子、外加剂及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经计量,搅拌后出售的并采用搅拌运输车,在规定的时间内运至需方交货地点的混凝土拌合物。 2哪些属通用品? 答:强度等级不大于C60,坍落度不大于180mm,最大石子粒径在20~40mm,无其他要求的商品混凝土。 3哪些为特制品? 答:任一项指标超出通用品规定范围或有特殊要求的商品混凝土。如细石混凝土,桩基混凝土,抗渗混凝土,防冻混凝土等。 4何为交货地点? 答:供需双方在合同中确定的交接混凝土地点,也就是施工工地。 5何为出厂检验? 答:在商品混凝土出厂前对其质量进行的检验。如取样检测坍落度,制作强度试块,目测坍落度、和易性等。 6何为交货检验?

答:在交货地点由供需双方和监理一起对商品混凝土进行的检验。如检测坍落度,制作试块,目测坍落度、和易性等。 7什么叫水泥?常用水泥有几个品种? 答: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合理比例的混合材,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水泥。常用水泥有: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复合水泥。硅酸盐水泥又分为P·Ⅰ和P·Ⅱ型,强度等级为52.5,6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分普通型和早强型,代号为P·O,强度等级为42.5、42.5R,52.5、52.5R。复合水泥代号为P·C,强度等级为32.5、32.5R、42.5、42.5R。 8水泥复检有哪几个项目? 答:凝结时间,安定性,强度,细度(比表面积)。 9什么叫集料?集料有几类 答:在混凝土中起骨架作用的材料叫集料(也叫骨料)。把石子叫做粗集料,把砂叫做细集料。石子又分为卵石和碎石,按石质分为石灰岩碎石、花岗岩碎石等。砂子又可分为河沙、海砂、山砂、人工机制砂等。 10砂子按其细度模数分几类? 答:砂子按其细度模数分为粗砂(3.1~3.7)、中砂(2.3~3.0)、细砂(1.6~ 2.2)。 11泵送混凝土为什么优先选用中砂?

助焊剂的使用知识

助焊剂的使用知识  一、表面贴装用助焊剂的要求 1、具一定的化学活性 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3、具有良好的润湿性 4、对焊料的扩展具有促进作用 5、留存于基板的焊剂残渣,对基板无腐蚀性 6、具有良好的清洗性 7、氯的含有量在0.2%(W、W)以下. 二、助焊剂的作用 焊接工序:预热、焊料开始熔化、焊料合金形成、焊点形成、焊料固化 作 用::辅助热传异、去除氧化物、降低表面张力、防止再氧化 说 明:溶剂蒸发、受热,焊剂覆盖在基材和焊料表面,使传热均匀、放出活化剂与基材表面的离子状态的氧化物反应,去除氧化膜、使熔融焊料表面张力小,润湿良好、覆盖在高温焊料表面,控制氧化改善焊点质量。 三、助焊剂的物理特性 助焊剂的物理特性主要是指与焊接性能相关的溶点,沸点,软化点,玻化温度,蒸气压, 表面张力,粘度,混合性等. 四、助焊剂残渣产生的不良与对策 助焊剂残渣会造成的问题如下: 1、对基板有一定的腐蚀性 2、降低电导性,产生迁移或短路 3、非导电性的固形物如侵入元件接触部会引起接合不良 4、树脂残留过多,粘连灰尘及杂物 5、影响产品的使用可靠性 使用理由及对策: 1、选用合适的助焊剂,其活化剂活性适中 2、使用焊后可形成保护膜的助焊剂 3、使用焊后无树脂残留的助焊剂 4、使用低固含量免清洗助焊剂

5、焊接后清洗 五、QQ-S-571E规定的焊剂分类代号 代号:焊剂类型 S 固体适度(无焊剂) R 松香焊剂 RMA 弱活性松香焊剂 RA 活性松香或树脂焊剂 AC 不含松香或树脂的焊剂 美国的合成树脂焊剂分类: SR 非活性合成树脂,松香类 SMAR 中度活性合成树脂,松香类 SAR 活性合成树脂,松香类 SSAR 极活性合成树脂,松香类 六、助焊剂喷涂方式和工艺因素 喷涂方式有以下三种: 1、超声喷涂:将频率大于20KHz的振荡电能通过压电陶瓷换能器转换成机械能,把焊剂雾化,经压力喷嘴到PCB上. 2、丝网封方式:由微细,高密度小孔丝网的鼓旋转空气刀将焊剂喷出,由产生的喷雾,喷到PCB上. 3、压力喷嘴喷涂:直接用压力和空气带焊剂从喷嘴喷出 喷涂工艺因素: 1、设定喷嘴的孔径,烽量,形状,喷嘴间距,避免重叠影响喷涂的均匀性. 2、设定超声雾化器电压,以获取正常的雾化量. 3、喷嘴运动速度的选择 4、PCB传送带速度的设定 5、焊剂的固含量要稳定 6、设定相应的喷涂宽度 七、免清洗助焊剂的主要特性 1、可焊性好,焊点饱满,无焊珠,桥连等不良产生 2、无毒,不污染环境,操作安全 3、焊后板面干燥,无腐蚀性,不粘板

R134a制冷剂基础知识

R134a制冷剂 R134A 氟利昂134A是一种新型制冷剂,属于氢氟烃类(简称HFC)。其沸点为-26.5℃。它的热工性能接近R12(CFC12),破坏臭氧层潜能值ODP为0,但温室效应潜能值WGP为1300(不会破坏空气中的臭氧层,是近年来鼓吹的环保冷媒,但会造成温室效应。),现被用于冰箱、冰柜和汽车空调系统,以代替氟利昂12。 它比R12的优越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R134a不含氯原子,对大气臭氧层不起破坏作用; 2、R134a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能(不易燃,不爆炸,无毒,无刺激性无腐性); 3、R134a的传热性能比较接近,所以制冷系统的改型比较容易; 4、R134a的传热性能比R12好,因此制冷剂的用量可大大减少。 这里要着重指出,对于不安全卤化烃化合物(HFCs),由于不含亲油性基的氯原子,因此,不能于矿物润滑油亲和,为了确保相容性,在家用空调系统中,可采用聚酯合成润滑油(POE油)或烷基苯润滑油(AB油)。 HFC-134a的主要物化性质 物性单位HFC-134a 化学名/ 1,1,1,2-四氟乙烷分子式/ CH2FCF3 分子量/ 102.03 沸点(1atm)℃-26.1 冰点℃-103.0 临界温度℃101.1 临界压力Kpa(1b/in2abs) 4060(588.9) 临界体积M3/kg(ft3/1b) 0.00194(0.0311) 临界密度g/m(1b/ft) 515.3(32.17) 密度,(液体),25℃g/cm(1b/ft) 1206(75.28) 密度,(饱和蒸气)沸点下g/cm(1b/ft) 5.25(0.328)

热容(液体),25℃KJ/kg.k(Btu/(1b)F) 1.44(0.339) 热容(恒压蒸汽),25℃, 1atm KJ/kg.k(Btu/(1b)) 0.852(0.204) 蒸汽压力,25℃Kpa(bar) 666.1(6.661) 蒸发热,沸点下KJ/kg(Btu/1b) 217.2(93.4) 导热率,25℃:液体气体(1atm)W/mk(Btu/hr.ftF) 0.0824(0.0478) 0.0145(0.00836 粘度,25℃:液体气体(1atm)mpa.s(cp) 0.202 0.012 HFC-134a 在水中溶解度,25℃,1atm wt% 0.15 水在HFC-134a的溶解度,25℃wt% 0.11 空气中可燃性极限,1atm VOL% 无 自燃温度℃770 臭氧消耗潜值/ 0 卤代烷全球温室效应 HGWP(CFC-11 的 HGWP=1) / 0.28 GWP(100yr.ITH 对 CO2,GWP=1)/ 1200 有害物质管理法备案情况/ 已报道 / 包括毒性AEL*(8和12小时TWA)可允许的空气暴露浓度PPM(v/v) 1000

助焊剂的特性(精)

助焊剂的特性 1、化学活性(Chemical Activity) 要达到一个好的焊点,被焊物必须要有一个完全无氧化层的表面,但金属一旦曝露于空气中回生成氧化层,这中氧化层无法用传统溶剂清洗,此时必须依赖助焊剂与氧化层起化学作用,当助焊剂清除氧化层之后,干净的被焊物表面,才可与焊锡结合。 助焊剂与氧化物的化学放映有几种:1、相互化学作用形成第三种物质;2、氧化物直接被助焊剂剥离;3、上述两种反应并存。 松香助焊剂去除氧化层,即是第一中反应,松香主要成份为松香酸(Abietic Acid)和异构双萜酸(Isomeric diterpene acids),当助焊剂加热后与氧化铜反应,形成铜松香(Copper abiet),是呈绿色透明状物质,易溶入未反应的松香内与松香一起被清除,即使有残留,也不会腐蚀金属表面。 氧化物曝露在氢气中的反应,即是典型的第二种反应,在高温下氢与氧发生反应成水,减少氧化物,这种方式长用在半导体零件的焊接上。 几乎所有的有机酸或无机酸都有能力去除氧化物,但大部分都不能用来焊锡,助焊剂被使用除了去除氧化物的功能外,还有其他功能,这些功能是焊锡作业时,必不可免考虑的。 2、热稳定性(Thermal Stability) 当助焊剂在去除氧化物反应的同时,必须还要形成一个保护膜,防止被焊物表面再度氧化,直到接触焊锡为止。所以助焊剂必须能承受高温,在焊锡作业的温度下不会分解或蒸发,如果分解则会形成溶剂不溶物,难以用溶剂清洗,W/W级的纯松香在280℃左右会分解,此应特别注意。 3、助焊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 好的助焊剂不只是要求热稳定性,在不同温度下的活性亦应考虑。 助焊剂的功能即是去除氧化物,通常在某一温度下效果较佳,例如RA的助焊剂,除非温度达到某一程度,氯离子不会解析出来清理氧化物,当然此温度必须在焊锡作业的温度范围内。另一个例子,如使用氢气做为助焊剂,若温度是一定的,反映时间则依氧化物的厚度而定。 当温度过高时,亦可能降低其活性,如松香在超过600℉(315℃)时,几乎无任何反应,如果无法避免高温时,可将预热时间延长,使其充分发挥活性后再进入锡炉。 也可以利用此一特性,将助焊剂活性纯化以防止腐蚀现象,但在应用上要特别注意受热时间与温度,以确保活性纯化。 4、润湿能力(Wetting Power) 为了能清理材表面的氧化层,助焊剂要能对基层金属有很好的润湿能力,同时亦应对焊锡有很好的润湿能力以取代空气,降低焊锡表面张力,增加其扩散性。 5、扩散率(Spreading Activity) 助焊剂在焊接过程中有帮助焊锡扩散的能力,扩散与润湿都是帮助焊点的角度改变,通常“扩散率”可用来作助焊剂强弱的指标。

助焊剂的作用、原理、成分

助焊剂相关知识 一、助焊剂的作用: 关于助焊剂的作用概括来讲主要有“辅助热传导”、“去除氧化物”、“降低被焊接材质表面张力”、“去除被焊接材质表面油污、增大焊接面积”、“防止再氧化”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中比较关键的作用有两个就是:“去除氧化物”与“降低被焊接材质表面张力”。 1、关于“辅助热传导”作用的理解“ 在焊接时,焊锡基本处于完全熔融的高温状态,在这种高温状态下,被焊接元器件与焊盘必然会经受一定的高温考验,至于最高温度的热冲击,人们在实际操作中会采用各种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同时要求被焊接物之材质的耐热性能要比较强,一般根据标准工艺之温度要求,将其材质最终能够承受的温度极限(也叫耐热温度),设计在可能遭受的最高温度线以上20-300C左右,应该说是这比较保险的安全范围。所以,一旦被焊物材质确定下来后,最终会承受热冲击的可能性基本都在安全许可范围内,但是,在实际的工艺操作过程中变数太多,如每台机器之间与标准工艺的误差,可能会造成整个焊接过程所有参数的改变,既使最高温度是在事先设定的安全范围内,但如果升温速率过大,会使所有可能接触到锡液的每一个零部件或零部件之局部骤然升温,温度的急骤上升或急骤下降都能够引起材质性能的蠕变,对这种材质性能的蠕变,在短期内几乎所有的检测手段都无能为力,它所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潜在的、不易被查明原因的,这种危害对一些精密电子信息产品而言,可算是致命的内伤。 基于以上阐述,我们对助焊剂“辅助热传导”的作用就极易理解了,当前所有助焊剂的组份中,溶剂基本上是不可缺少的,同时溶剂中也有高沸点的添加剂,这些物质在遇热后能吸收一部分热量,同时在达到沸点的温度后开始逐步挥发,同时带走部分热量,使被焊接材质不至于在瞬间产生急骤的温度变化;另外,因为助焊剂在焊接材质表面的涂覆,还能使整个板面的受热情况趋于均匀。所以,我们对种状况理解为“辅助热传导”,它所辅助的整个过程可以看成是延缓热冲击、使焊材受热均匀的过程,而不是在破坏热传导或帮助热能迅速传导的这样一个过程或作用。 2、关于“去除氧化物”作用的理解。 焊接的过程就是钎焊接头或焊点成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合金结构发生变化及合金重组的过程。焊料合金本身的结构状态基本都是稳定的,那么,它与其他金属或其他合金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熔合,并形成新的合金结构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目前,传统的焊料合金为Sn63/Pb37,它与其他很多金属或合金都能够重新熔合并形成新的合金,如铜、铝、镍、锌、银、金等,特别是金属铜极易与锡铅合金焊料熔合,但是当这些金属被空气或其他物质所氧化或反应时,在这些金属物的表面会形成一个氧化层,虽然锡铅焊料与这些金属本身较易形成合金结构,但与这些物质的氧化物或化合物形成新的焊点接头,重新熔合的机会就非常低。几乎所有的焊接材料设计者在论证焊料的可焊性时,都是将焊接材质及工艺环境设定在理想状态,而所有的理想状态在实际工艺过程中几乎是不存在的,就线路板、元器件、或其他被焊接材质的制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内容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内容 绪论 焊接在电子产品装配过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也是制造电子产品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没有相应的工艺质量保证,任何一个设计精良的电子装置都难以达到设计指标。它在电子产品实验、调试、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而且工作量相当大,焊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电子产品的故障除元器件的原因外,大多数是由于焊接质量不佳而造成的。因此,掌握熟练的焊接操作技能对产品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一部份锡焊的特点与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锡焊的特点 焊接技术在电子工业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使用最普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锡焊法。锡焊是焊接的一种,它是将焊件和熔点比焊件低的焊料共同加热到焊锡温度,在焊件不熔化的情况下,焊料熔化并浸润焊接面,依靠二者的扩散形成焊件的连接。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三点: ①焊料熔点低于焊件; ②焊接时将焊料与焊件共同加热到锡焊温度,焊料熔化而焊件不熔化; ③焊件的形成依靠熔化状态的焊料浸润焊接面,由毛细管作用使焊料进入焊件的间隙,形成一个结合层,从而实现焊件的结合。 第二节,恒温电烙铁的使用方法 1.电烙铁的握法: 为了能使被焊件焊接牢靠,又不烫伤被焊件周围的元器件及导线,视被焊件的位置、大小及电烙铁的规格大小、适当地选择电烙铁的握法是很重要的。掌握正确的操作姿势,可以保证操作者的身心健康,减少焊剂加热时挥发出的化学物质对人的危害,减少有害气体的吸入量,一般情况下,烙铁到鼻子的距离应不少于20cm,通常以30cm 为宜。电烙铁的握法可分为三种,如图1-2-7 所示。图中(a)为反握法,就是用五指把电烙铁的柄握在掌内。此法适用于大功率电烙铁,焊接散热量较大的被焊件。图(b)所示为正握法,此法使用的电烙铁也比较大,且多为弯形烙铁。图(c)为握笔法,此法适用于小功率的电烙铁焊接散热小的被焊件,如焊接收音机、电视机的印刷电路及其维修等。 特点:反握法的动作稳定,长时间操作不易疲劳,适于大功率烙铁的操作;正握法适于中功率烙铁或带弯头电烙铁的操作;一般在操作台上焊接印制板等焊件时,多采用握笔法。 2.电烙铁在使用前的处理: 一把新烙铁不能拿来就用,必须先对烙铁进行处理后才能正常使用,就是说在使用前先给烙铁头镀上一层焊锡。具体的方法是:先接上电源,当烙铁头温度升至能熔锡时,将松香涂在烙铁头上,等松香冒烟后再涂上一层焊锡,如此进行二至三次,使烙铁头的刃面部挂上一层锡便可使用了。当烙铁使用一段时间后,烙铁头的刃面及其周围就要产生一层氧化层,这样便产生“吃锡困难的现象,此时可锉去氧化层,重新镀上焊锡。 3.烙铁头长度的调整: 经过选择电烙铁的功率大小后,已基本满足焊接温度的需要,但是仍不能完全适应印刷电路板中所装元器件的需要。如焊接集成电路与晶体管时,烙铁头的温度就不能太高,且时间不能过长,此时便可将烙铁头插在烙铁芯上的长度进行适当地调整,从而控制烙铁头的温度。

混凝土外加剂合成与复配技术详解

混凝土外加剂合成技术复配技术的工程应用在众多高性能减水剂中,具有梳形分子结构的聚羧酸系减水剂由于其具有减水率高,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小,掺量低。等优点,已成为国内外外加剂研究与开发的热点[1~3]。本文在总结现有聚羧酸系减水剂合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新的合成途径,试验合成了 一代号为NKY的聚羧酸系减水剂。 1 现有的合成方法 根据现在公开报道的文献,可以把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方法简单地归结为两类:一是先缩合后共聚;二是先共聚后缩合。 1.1 先缩合后共聚 所谓先缩合后聚合就是先将脂肪族羧酸单体,通常是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单体,与聚乙二醇醚进行缩合反应,在聚醚上引入活性双键,缩合成分子量在200至3000之间的活性大单体,然后由该大单体与各种羧酸单体共聚而得。 T.Hirate等人网采用不同链长的甲氧基聚乙二醇醚与甲墓丙烯酸缩合,再由该大单体与甲基丙烯酸共聚而得一混凝土坍落度保持性很好的外加剂。 M.Ki-noshitam等人先合成了甲基封端的聚氧乙烯丙烯酸酯,然后与丙烯酸钠、烯丙基磺酸钠在水溶液中共聚,制得水溶性共聚物,作为混凝土外加剂使用时,只需添加0.01%—0.2%,便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清华大学的李崇智[3]则用过量的丙烯酸与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部分酯化,得到系列的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再与(甲基)丙烯酸及(甲基)丙烯磺酸钠共聚,所合成减水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1h基本无变化。华东理工大学包志军等的[6]合成方法如下:第一步在四口烧瓶中依次按配比加入聚乙二醇单甲醚、对苯二酚、

对甲苯磺酸和甲基丙烯酸,加热搅拌,并升温至110~C,反应5h,得到大分子单体(MAMPEC);第二步同时滴加MAMPEG、丙烯酸和过硫酸铵水溶液经共聚反应后得成品,该产品在0.8%掺量,时的减水率达25.1%。国内的研究者大多采用此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官能团的摩尔比率可任意调节,分子设计多样性。但缺点也是很多的,其一是功能性大分子单体的合成难度大,未形成商品化生产,如何保证双羟基的聚乙二醇只有一个羟基与丙烯酸发生酯化反应比较困难,工艺复杂,控制不好则会交联成网状高分子而失去流动性。其二(甲基)丙烯酸活性较大,极易发生聚合,所以在缩合反应时,必然要加入阻聚剂。此时,若阻聚剂含量过小,则聚合在第一步就会发生,使得一部分单体酯化不完全,产物分子量、侧链都会相对减少,这必然会影响到流动性;若阻聚剂量过大,在第一步中虽然能充分起到阻聚作用,但过量的阻聚会影响之后的聚合,使得产物的转化率和分子量都会降低,从而减小流动度。另外,该方法中间产物需经分离提纯后转入第二个反应釜进行共聚合反应,工艺比较复杂,操作不方便,成本较高,影响了该成果转化为工业化生产。 先共聚后缩合 先共聚后缩合是指第一步将一种或几种羧酸类单体在溶液中均聚或共聚成高聚物,分子量由几千至几万不等,第二步由该高聚物与单甲氧基聚乙二醇醚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缩合反应,在高分子主链上引入聚醚侧链。 Grace公司用烷氧基胺作反应物与聚羧酸接枝,由于聚羧酸在烷氧基胺中是可溶的,酰亚胺化比较彻底,反应时,胺反应物加量一般为-COOH摩尔数的10%-20%,反应分两步进行,先将反应混合物加热到高于150℃,反应1.5~3h,然后降温到

助焊剂成分及特性

助焊剂通常是以松香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是保证焊接过程顺利进行的辅助材料。焊接是电子装配中的主要工艺过程,助焊剂是焊接时使用的辅料,助焊剂的主要作用是清除焊料和被焊母材表面的氧化物,使金属表面达到必要的清洁度.它防止焊接时表面的再次氧化,降低焊料表面张力,提高焊接性能.助焊剂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电子产品的质量. (1)助焊剂成分 近几十年来,在电子产品生产锡焊工艺过程中,一般多使用主要由松香、树脂、含卤化物的活性剂、添加剂和有机溶剂组成的松香树脂系助焊剂.这类助焊剂虽然可焊性好,成本低,但焊后残留物高.其残留物含有卤素离子,会逐步引起电气绝缘性能下降和短路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电子印制板上的松香树脂系助焊剂残留物进行清洗.这样不但会增加生产成本,而且清洗松香树脂系助焊剂残留的清洗剂主要是氟氯化合物.这种化合物是大气臭氧层的损耗物质,属于禁用和被淘汰之列.目前仍有不少公司沿用的工艺是属于前述采用松香树指系助焊剂焊锡再用清洗剂清洗的工艺,效率较低而成本偏高 免洗助焊剂主要原料为有机溶剂,松香树脂及其衍生物、合成树脂表面活性剂、有机酸活化剂、防腐蚀剂,助溶剂、成膜剂.简单地说是各种固体成分溶解在各种液体中形成均匀透明的混合溶液,其中各种成分所占比例各不相同,所起作用不同 有机溶剂:酮类、醇类、酯类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常用的有乙醇、丙醇、丁醇;丙酮、甲苯异丁基甲酮;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作为液体成分,其主要作用是溶解助焊剂中的固体成分,使之形成均匀的溶液,便于待焊元件均匀涂布适量的助焊剂成分,同时它还可以清洗轻的脏物和金属表面的油污 天然树脂及其衍生物或合成树脂 表面活性剂:含卤素的表面活性剂活性强,助焊能力高,但因卤素离子很难清洗干净,离子残留度高,卤素元素(主要是氯化物)有强腐蚀性,故不适合用作免洗助焊剂的原料,不含卤素的表面活性剂,活性稍有弱,但离子残留少.表面活性剂主要是脂肪酸族或芳香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主要功能是减小焊料与引线脚金属两者接触时产生的表面张力,增强表面润湿力,增强有机酸活化剂的渗透力,也可起发泡剂的作用 有机酸活化剂:由有机酸二元酸或芳香酸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如丁二酸,戊二酸,衣康酸,邻羟基苯甲酸,葵二酸,庚二酸、苹果酸、琥珀酸等.其主要功能是除去引线脚上的氧化物和熔融焊料表面的氧化物,是助焊剂的关键成分之一 防腐蚀剂:减少树脂、活化剂等固体成分在高温分解后残留的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