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真菌教学大纲Word版

真菌教学大纲Word版

《植物病原真菌学》教学大纲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

班级:2004级

课程:植物病原真菌学

教师:李亚宁

学期:2006-2007第一学期

学时:32学时

讲授:16学时

实验:16学时

课程名称:植物病原真菌学

课程类型:范围选修

学时:讲授:16学时,实验:16学时

适用对象:植保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普通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真菌是引致植物病害最重要的病原菌。植物病原真菌学是学习和研究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的科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植物病原真菌学选用(临时)喻璋等主编的《菌物学基础》(1999,第一版)为教材,和张中义等主编的《植物病原真菌学》(1988,第一版)为主要参考书,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形状和分类知识,掌握真菌五个亚门、重要纲、目、科、属的分类特征,为下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认识和诊断真菌性病害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真菌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基本概念、重要属真菌的形态特征、拉丁学名及其代表性的植物病害。(详见各章节)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

普通微生物学是学习、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原真菌学的基础。植物病原真菌学又是进一步学习农业植物病理学的重要基础课。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真菌分类的研究动态,掌握真菌的一般形态,掌握从事真菌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和五亚门分类系统。

重点:真菌的营养体、繁殖体、Ainsworth的五亚门分类系统。

难点:真菌有性过程。

第一节绪论

1.菌的概念,有益真菌,有害真菌(动,植物,人类病害)。

2.真菌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节真菌的形态

1.真菌的营养体: 营养体类型、结构变态及其作用。注意区分子座和菌核的概念。

2.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方式,无性繁殖体类型(详细内容见有关亚门)。

3.有性繁殖: 有性生殖、有性孢子主要类型(具体内容在有关亚门中介绍)。

4.准性生殖

5.真菌的生活史

第三节真菌分类学的新进展和研究现状

1.真菌在生物界的起源和地位

生物五界系统(Jahn,1949;Whittaker,1969)。真菌界,真菌门和粘菌门。

2.真菌的分类

(1) 传统的分类系统

三纲一类系统(G.W.Martin,1950; 魏景超,1979).

四纲一类系统(E.Eumsnn,1928-1964)

(2)新的分类系统

五个亚门系统(G.C. Ainsworth,1971,1973; D. L.Hawksworth, 1983)

‘鞭毛说’分类系统 (Alexopoulos & Mims, 1979)

3.真菌分类单元

种的概念、生理小种概念

4. 真菌的命名

第二章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鞭毛菌亚门真菌的分类地位和演化,理解真菌的专化性,掌握霜霉目菌属的分类特征。

重点:形态(游动孢子、卵孢子)、分类、霜霉科的专性寄生、演化和生态。难点:专性寄生、生理分化、有性过程。

第一节鞭毛菌亚门真菌的概述

1.一般形态和性状 (营养体,无性繁殖,有性生殖)

2. 致病特点

3. 生活史类型

4.鞭毛菌亚门分纲检索表(F.F. Sparrow, 1973)

第二节根肿菌纲 *

1.一般形态和形状及分类地位

2.致病特点及诊断时的注意问题

3. 该纲的代表目 - 根肿菌目及其所致病害

介绍并比较根肿菌属Plasmodiophera、粉痂菌属Spongospora。

* 根肿菌纲隶属于真菌界粘菌门,作为植物病原菌通常放在鞭毛菌中介绍。

第三节壶菌纲

1.壶菌纲的形态和性状

2.壶菌目的致病特点及代表属

3.比较节壶菌属Physoderma、集壶菌属Synchytrium、油壶菌属Olpidium。第四节卵菌纲

1.卵菌纲的一般形态和性状

2.致病特点

3. 水霉目和霜霉目的主要区别

4.卵菌纲的生活史类型

5. 水霉目和霜霉目重要科、属的简介

水霉目水霉属Saprolegnia、绵霉属Achlya

霜霉目腐霉科: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 霜疫霉科:霜疫霉属 Peronophythora; 霜霉科指梗霉属Sclerospora、单轴霉属Plasmopara、霜霉属Peronospora、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盘梗霉属Bremia及其分类检索表; 白锈菌科:白锈菌属Albugo。

第三章接合菌亚门Zygomycetes(1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毛霉目常见菌属的区别和意义,掌握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的概念和形成过程。

重点: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的形态和概念。

难点:接合孢子和卵孢子的区别。

第一节接合菌亚门真菌概述

1.形态和性状

营养体,无性繁殖,有性生殖 - 接合孢子

2.接合菌亚门分纲检索表

第二节接合菌纲

1.纲的一般形态和性状

2. 接合菌纲的分类

3. 毛霉目及其常见四个属的主要区别:根霉属Rhizopus、毛霉属Mucor、犁头霉属 Absidia、笄霉属Choanephora。

4. 简要介绍内囊霉属 Endogone、虫霉菌、捕虫霉菌以及毛菌纲的研究动态。

第四章子囊菌亚门 Ascomycotina(4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子囊果的结构和类型; 掌握子囊菌亚们分纲,白粉菌目、球壳菌目和格孢腔菌目的分属特征。

重点:子囊的形成过程,子囊果类型,分纲的检索表,白粉菌目、球壳菌目和格孢腔菌目。

难点:球壳目各属的分类,核菌纲与腔菌纲的区别

子囊菌为真菌的重点,概念多,形态多样,分类系统不统一,学习较为困难。1983年Ainsworth的真菌字典第七版将子囊菌亚门不再分纲, 但是Ainsworth 1973年第六版中,子囊菌亚门设6个纲的分类系统仍被普遍采用。本课程亦采用后者。

第一节子囊菌亚门真菌概述

1.一般形态和性状

2.有性生殖

(1) 有性生殖过程,质配方式、核配、减数分裂

(2) 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形成类型(有或无产囊丝)

(3) 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形态,结构和排列

3. 有性子实体 - 子囊果, 子囊果的类型,性质及结构

4. 子囊菌亚门分纲检索表

第二节半子囊菌纲

1. 半子囊菌纲的分类特征 (无子囊果)

2. 外囊菌菌目的特点:双核菌丝,双核的产孢细胞直接形成子囊,生活史以双核为主,全部为高等植物的寄生菌

3. 外囊菌目的致病特点和诊断

代表菌介绍外囊菌属Taphrina。酵母菌亦属于此纲。

第三节不整囊菌纲

1. 不整囊菌纲的分类特征(闭囊壳)

2. 散囊菌目的生物习性和致病特点

3. 散囊菌属的代表菌: 曲霉Aspergillus、青霉Penicillium的有性阶段

第三节核菌纲

1. 核菌纲的一般形态和性状

2. 子囊壳核心组织的四种类型

3. 核菌纲分目

4.白粉菌目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属介绍: 白粉菌属Erysiphe、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钩丝壳属Uncinula、球针壳属Phyllactinia及其分类检索表。

5. 球壳孢目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属介绍: 长喙壳属 Ceratocystis、赤霉菌属Gibberella、小丛壳属 Glomerella、疔痤菌属Polystigma、黑腐皮壳属 Valsa、顶囊壳属 Gaeumannomyces、麦角菌属 Claviceps、囊孢壳属 Physalospora。小结8个属的分类检索表。

此外, 简单介绍虫草菌属Cordyceps、竹黄菌属 Shiraia。

第四节腔菌纲

1. 一般形态和习性

(1) 子囊孢子的双层壁结构

(2) 子囊果及子囊的性质和结构 (子囊座、子囊腔,拟子囊壳、拟侧丝,子囊孢子)

子囊腔在子囊座中的数量、分布; 子囊的数量和排列;拟侧丝的有无;子囊及子囊孢子的结构

(3) 习性及致病特点

2. 腔菌纲分目及其代表菌属

(1) 腔菌目只介绍痂囊腔属 Elsinoe

(2) 座囊菌目介绍球腔菌属(小球壳属)Mycosphaerella、球座菌属 Guignardia

(3) 格孢腔菌目介绍4个属:黑星菌属 Venturia、旋孢腔菌属 Cochliobolus、格孢腔菌属 Pleospora, 葡萄腔菌属 Botryosphaeria。

第五节盘菌纲

1. 一般形态和形状

2. 子囊盘的结构

3. 柔膜菌目介绍核盘菌属 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

4. 盘菌的生活史。另外, 简单介绍羊肚菌和马鞍菌。

第五章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3 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冬孢子、子实层、担子、担子孢子、担子果的定义, 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锈菌五种孢子类型和转主寄生的概念;掌握黑粉菌目和锈菌目分属的形态依据。了解或认识常见高等担子菌属或种。

难点:锈菌五种类型孢子,转主寄生

重点:冬孢子,担子、担子孢子、担子果的概念。锈菌五种类型孢子,转主寄生,黑粉菌目和锈菌目是重点。

难点:锈菌五种类型孢子,转主寄生

第一节担子菌亚门真菌的概述

1.一般形态和性状

(1) 营养体,菌丝分化及锁状联合

(2) 无性繁殖和无性孢子

(3) 有性生殖鸡担子,担孢子的结构和形态,担子果的性质和结构

2. 担子菌亚门分纲检索表

第二节冬孢菌纲

1. 纲的特征

2.黑粉菌目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及重要属介绍

黑粉菌科: 黑粉菌属 Ustilago、轴黑粉菌属 Sphacelotheca、团黑粉菌属Sorosporium。

腥黑粉菌科: 腥黑粉菌属 Tilletia、刺黑粉菌属 Neovossia、叶黑粉菌属Entyloma、条黑粉菌属Urocystis。

3.锈菌目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及重要属介绍

无柄锈菌科: 栅锈菌属Melampsora、层锈菌属Phakopsora、柱锈菌属Cronartium

柄锈菌科: 单胞锈菌属Uromyces、柄锈菌属Puccinia、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多胞锈菌属 Phragmidium、三胞锈菌属 Triphragmium。锈菌生活史类型。

第二节层菌纲

1. 层菌纲的分类

(1) 有隔担子菌亚纲,介绍木耳目 (木耳) 和银耳目(银耳)。

(2) 无隔担子菌亚纲

2. 无隔担子菌分目及其主要菌属和病害

外担子菌目, 仅介绍外担子菌属 Exobasidium。

胶膜菌目介绍亡革菌属 Thanatephoras、伏革菌属 Corticium。

非褶菌目介绍层孔菌 Fomes、多孔菌 Polyporus。简单介绍灵芝属、卧孔菌。伞菌目简单介绍牛肝菌属、毒伞菌属、香菇菌属、口蘑菌属、伞菌属; 概述担子果的剖面图。

第三节腹菌纲

腹菌纲的分类简介及其主要生态习性. 代表菌:马勃属 Calvatia。

第六章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4学时)

基本要求:掌握半知菌的分类含义。了解分生孢子的产孢方式。掌握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的结构;掌握半知菌纲、目和属的主要分类依据及重要菌属的分类特征。理解半知菌和子囊菌,担子菌的分类联系。

重点:半知菌引起许多植物病害。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座的概念。丛梗孢目、球壳孢目为重点。半知菌和子囊菌,担子菌的分类联系。

难点:分生孢子器与子囊壳的区别,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与子囊盘的区别,球壳孢目一些相近属的区别。

第一节概述

1. 半知菌的含义

2. 半知菌的形态和分生孢子产孢方式

3. 半知菌的分类及其新进展

第二节丝孢纲

1. 丝孢纲的一般形态

(1) 分生孢子的类型, 排列方式, 孢子的颜色

(2) 子实体的类型 (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束)

2. 丝孢纲分目检索表

3. 丝孢纲致病特点及其诊断

4. 丝孢纲的重要菌属

(1) 无孢目介绍丝核菌属 Rhizoctonia、小菌核属 Sclerotium。厚坦孢子、菌核。

(2) 丛梗孢目介绍

淡丛梗孢科: 小白尾孢属Cercosporella、粉孢属Oidium、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Penicillium、木霉属Trichoderma、轮枝孢属Verticillium、葡萄孢属Botrytis、梨形孢属Pyricularia、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丛梗孢属 Monilia, 并列表比较以上10个属。

暗丛梗孢科:长蠕孢属Helminthosporium、内脐蠕孢属 Drechsler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弯孢属Curvularia、尾孢属Cercospora、芽枝孢属 Cladosporium、褐孢霉属Fulvia、黑星孢属Fusicladium、环黑星孢属 Spilocaea、链格孢属 Alternaria、匍柄霉属Stemphyllium,并列表比较12个属。

(3) 束梗孢介绍细基束梗孢属 Cephalotrichum。

(4) 瘤痤孢目介绍镰刀菌属Fusarium、绿核菌属 (拟黑粉属) Ustilaginoidea、附球菌属Epicoccum、漆斑菌属 Myrothecium。

第二节腔孢纲

1. 腔孢纲的无性子实体 - 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器的形成和结构

2. 黑盘孢目形态,致病特点及重要属

该目介绍痂圆孢属Sphacelom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syn. Gloeosporiopsis)、盘二孢属 Marssonina、黑盘孢属 Melanconium、盘多毛属Pestalotia.

2.球壳孢目的形态、致病特点及重要菌属

(1)球壳孢科介绍: 叶点菌属 Phyllosticta、茎点菌属 Phoma、大茎点菌属Macrophoma、拟茎点菌属 Phomopsis、壳大卵孢属 Sphaeropsis、壳囊孢属Cytospora、细盾霉属 Leptothyrium、壳小圆孢属 Coniothyrium、壳二孢属

Ascochyta、色二孢属 Diplodia、壳针孢属 Septoria。列以上11个属的检索表。

(2) 鲜壳孢科只介绍多点菌属 Polystigmina.

实验课部分

实验一鞭毛菌亚门和接合菌亚门真菌(4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鞭毛菌亚门分纲和霜霉目、毛霉目常见菌属的主要特征。

重点:霜霉目属的分类,游动孢子囊,孢囊孢子和接合孢子的形态

难点:游动孢子的观察, 霜霉菌目不同属孢子囊梗的分枝

实验内容:

鞭毛菌亚门真菌

1.根肿菌纲观察根肿菌属Plasmodiophera、粉痂菌属Spongospora

2.壶菌纲观察集壶菌属Synchytrium、节壶菌属Physoderma

3.卵菌纲水霉目观察水霉属Saprolegnia。无隔菌丝和游动孢子。

4.卵菌纲霜霉目3个科及其代表菌属和病害

腐霉科:腐霉属Pythium、疫霉属Phytophthora;

霜霉科:指梗霉属Sclerospora、单轴霉属Plasmopara、霜霉属Peronospora、假霜霉属Pseudoperonospora、盘梗霉属Bremia;

白锈菌科:白锈菌属Albugo。

接合菌亚门真菌

观察毛霉目根霉属Rhizopus、毛霉属Mucor、犁头霉属 Absidia。

实验二子囊菌亚门真菌(4学时)

实验目的:掌握子囊菌亚门的分纲特征和白粉菌目、球壳孢目常见菌属

重点:白粉菌目、球壳孢目常见菌属的分类

难点:球壳孢目各属中子囊壳的区别

实验内容:

1.半子囊菌纲(无子囊果)观察外囊菌属Taphrina及其代表性病害

2. 不整囊菌纲(闭囊壳)代表菌是曲霉(有性阶段)。

3. 核菌纲(子囊壳)

1) 观察白粉菌目常见7个主要菌属及其代表性病害: 白粉菌属Erysiphe、单丝壳属Sphaerotheca、布氏白粉菌属Blumeria、叉丝壳属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钩丝壳属Uncinula、球针壳属Phyllactinia。

2) 观察球壳孢目常见8菌属及其代表性病害:长喙壳属 Ceratocystis、赤霉菌属 Gibberella、小丛壳属 Glomerella、疔痤菌属Polystigma、黑腐皮壳属Valsa、顶囊壳属Gaeumannomyces、麦角菌属Claviceps、囊孢壳属Physalospora。

4. 腔菌纲(子囊座、子囊腔,拟子囊壳)

1) 多腔菌目观察痂囊腔属 Elsinoe

2) 座囊菌目观察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球座菌属 Guignardia

3) 格孢腔菌观察黑星菌属 Venturia、旋孢腔菌属 Cochliobolus、格孢腔菌属Pleospora。

5. 盘菌纲(子囊盘、子实层)

观察柔膜菌目核盘菌属 Sclerotinia、链核盘菌属 Monilinia及其代表性病害。另外, 识别羊肚菌、马鞍菌、虫草菌和竹黄菌属的示范性标本.

实验三担子菌亚门真菌(4学时)

实验目的:学习掌握担子菌亚门的分纲和黑粉菌目、锈菌目常见菌属特征

重点: 黑粉菌目、锈菌目常见菌属的分类

难点: 锈菌的五种孢子类型,有性生殖

实验内容:

1.冬孢菌纲

1) 黑粉菌目观察黑粉菌属 Ustilago、轴黑粉菌属 Sphacelotheea、团黑粉菌属 Sorosporium、腥黑粉菌属 Tilletia及其代表性病害。

2) 锈菌目观察单胞锈菌属Uromyces、柄锈菌属Puccinia、胶锈菌属Gymnosporangium、多胞锈菌属 Phragmidium、栅锈菌属 Melampsora、层锈菌属 Phakopsora及其代表性病害。

2. 层菌纲

1) 观察木耳目 (木耳) 和银耳目(银耳)的担子类型

2) 外担子菌目观察外担子菌属 Exobasidium及其代表性病害

3) 胶膜菌目观察亡革菌属 Thanatephoras

4) 非褶菌目(多孔菌目)观察多孔菌 Polyporus

5) 伞菌目观察担子果(蘑菇)的剖面图。此外,认识常见食用和药用担子菌如: 灵芝菌, 卧孔菌,口蘑菌和伞菌。

3. 腹菌纲观察马勃菌 Calvatia

实验四半知菌亚门真菌 (4学时)

重点: 分生孢子梗的分枝和分生孢子的形状,镰刀菌属, 黑盘孢目, 球壳孢目常见菌属的鉴别.

难点: 分生孢子的产孢方式和类型

实验内容:

一. 丝孢纲

1.无孢目观察丝核菌属 Rhizoctonia、小菌核属 Sclerotium。厚坦孢子和菌

核。

2. 丛梗孢目

1)淡丛梗孢科观察常见9个菌属及代表性病害或菌种:

粉孢属 Oidium、轮枝孢属 Verticillium、葡萄孢属 Botrytis、梨形孢属Pyricularia、聚端孢属Trichothecium、丛梗孢属Monilia、曲霉属Aspergillus、青霉属 Penicillium、木霉属 Trichoderma。

2) 暗丛梗孢科观察常见8个菌属及代表性病害或菌种:

内脐蠕孢属 Drechslera、突脐蠕孢属Exserohilum、弯孢属Curvularia、尾孢属 Cercospora、褐孢霉属Fulvia、黑星孢属 Fusiclad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芽枝孢属 Cladosporium。

二. 丝孢纲

3) 束梗孢目观察细基束梗孢属 Cephalotrichum

4) 瘤痤孢目观察镰刀菌属Fusarium、绿核菌属Ustilaginoidea、附球菌属Epico- ccum,及其代表性病害。

三.腔孢纲

1.黑盘孢目观察痂圆孢属 Sphaceloma、刺盘孢属 Colletotrichum、盘二孢属Marssonina、黑盘孢属 Melanconium 及其代表性病害。

2.球壳孢目观察常见12个菌属及其代表性病害:叶点菌属 Phyllosticta、茎点菌属 Phoma、大茎点菌属 Macrophoma、拟茎点菌属 Phomopsis、壳大卵孢属Sphaeropsis、壳囊孢属 Cytospora、壳小圆孢属 Coniothyrium、壳二孢属Ascochyta、色二孢属 Diplodia、壳针孢属 Septoria、多点菌属 Polystigmina。

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喻璋,任国兰主编, 1999, 菌物学基础,气象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张中义等编,1988,植物病原真菌学,四川科技出版社

J.韦伯斯特,1977,真菌导论(张素轩译1982),中国林业出版社

陆家云主编,2000,植物病原真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陆家云主编,1997,植物病害诊断,中国农业出版社

H.L.巴尼特,B.B.亨地(1972),半知菌属图解(沈崇尧译 1977),科学出版社

许志刚主编,2003,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友情提示:方案范本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本范文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

《病原生物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 (88学时) 一、课程简介 病原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有医学微生物学、基础免疫学与人体寄生虫学三门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本学科理论和技术的最新进展,应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运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理论实践总计 基础免疫学 绪论 1 1 抗原 2 2 MHC 1 1 免疫系统 2 2 4 免疫球蛋白 2 2 补体系统 1 2 3 细胞因子 1 1 免疫应答 2 2 抗感染免疫 1 4 5 超敏反应 3 3 免疫学检测方法及其 原理 免疫学防治 医学微生物绪论 细菌总论 细菌各论 其他微生物 病毒学 人体寄生虫学总论 线虫纲 吸虫纲 绦虫纲 医学原虫 医学节肢动物机动 合计2 2 1 7 8 2 10 2 4 4 3 2 1 64 6 4 2 1 1 1 1 24 2 2 1 13 12 2 12 2 5 5 4 3 1 88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免疫学 第1章免疫学绪论 【目标】 掌握免疫系统的功能,熟悉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了解免疫的类型、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教学】 1、免疫的基本概念 2、免疫学发展简史 3、免疫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2章抗原 【目标】 掌握抗原的概念;抗原的分类。熟悉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理论教学】 第1节抗原的概念 抗原的概念;抗原的两个基本性能:①免疫原性;②免疫反应性。 第2节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1、异物性 2、一定的理化性状 3、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第3节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特异性 2、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第4节抗原的类型与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1、根据抗原的性能分类:完全抗原、半抗原 2、根据抗原激活B细胞是否依赖T细胞辅助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非胸腺依赖性抗原 3、根据抗原的来源及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自身抗原、肿瘤抗 原 第3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目标】 熟悉HLA分子的分布及生物学功能。了解HLA复合体的结构、遗传特征、在医学上的意义。【理论教学】 第1节概述 MHC及HLA复合体的概念、组织相容性抗原的概念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况 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醇、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点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在生物学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同时,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系统学习,理解科研伦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养成关爱生命、崇尚科学、尊重事实、生态环保的意识;通过小组作业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三、课程目标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五、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课程目标1、2 课程目标 支撑关系 教学目标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发展简史和微生物学基本范畴;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原理。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和特性,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的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列文虎克、巴斯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发展的贡献以及与人类认识微生物世界的关系。 学时课堂教学2学时,课外自主学习不少于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 主要内容 1.什么是微生物 2.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史 3.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5.微生物学及其分科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第二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1、2、4 支撑关系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原核微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类群;掌握原核生物的一般构造和特殊构造及其功能。 教学重点各种原生物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特征,繁殖方式,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的特性,蓝细菌的特性。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功能和疾病关系。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这些知识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 1、微生物学概述、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病毒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真菌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等;

2、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细胞的功能与分类、抗原与抗体、细胞因子等; 3、微生物的感染与传播、抗感染免疫、疫苗与免疫预防等; 4、微生物的生态与环境、微生物在医学、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等。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微生物和免疫系统的现象和反应,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临床案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4、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自主拓展知识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

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报告等; 2、期末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与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及其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微生物的分类、生态和分布。 3、掌握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 4、理解微生物与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关系。 5、了解微生物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真菌学》教学大纲

GDOU-B-11-213《真菌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真菌学主要阐述真菌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遗传、生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其研究目的是利用和发展有益真菌,控制、改造及消灭有害真菌。随着人类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在生物资源的开发中人们也正在将注意力集中投向难培养的真菌、地衣和其他菌物。在生物技术专业中开设真菌学这门课,有助于学生对真菌有个全面和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为控制病原真菌、发掘和利用有益真菌做出贡献。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真菌学》是一门研究真菌的形态、生理、遗传、分类等问题的综合性学科,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通过对真菌学的教学,旨在带领本科学生进入真菌学研究领域的大门,了解真菌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掌握一些真菌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为真菌学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及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今后从事真菌学相关的研究工作或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真菌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分类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在真菌学中的应用,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真菌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应用。 三、面向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四、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在学习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并为进一步学习细菌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等课程打好基础。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第一章绪论(1学时) 第一节真菌学的发展史(C) 第二节真菌与人类的关系(C) 第二章真菌的营养体(2学时) 第一节丝状真菌的营养体 1、菌丝的一般结构(B) 2、菌丝的变态(B) 3、菌丝的特殊结构(B) 第二节单细胞真菌——酵母 1、酵母的一般结构(B) 2、酵母的出芽现象(B) 教学重点:菌丝的一般结构;菌丝的变态;菌丝的特殊结构;单细胞真菌——酵母。 第三章真菌的细胞结构(0学时) 自学内容:细胞壁;原生质膜;细胞核;线粒体和核糖体;内膜系统。 第四章真菌的营养(0学时) 自学内容:碳素营养;氮素营养;无机营养。 第五章真菌的生长(3学时) 自学内容: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第一节丝状真菌的生长(B) 第二节单细胞真菌的生长(B) 第三节丝状真菌的两型生长(C) 教学重点:丝状真菌的生长;单细胞真菌的生长。 第六章真菌的生殖(3学时) 自学内容:影响真菌生殖的营养条件和物理因素。 第一节无性繁殖和孢子类型(A) 第二节有性生殖和孢子类型(A) 教学重点:无性繁殖及其孢子类型;有性生殖;有性孢子类型。 第七章真菌的代谢(1学时) 自学内容:碳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 第一节碳代谢(C) 第二节氨基酸代谢(C) 第三节脂代谢(C) 第四节次生代谢产物(B) 第八章真菌的遗传(3学时) 自学内容:染色体交换;着丝粒距离;标记基因的选择;细胞质遗传;丝状真菌的DNA转化。第一节真菌遗传学的特点(C) 第二节脉孢菌及其遗传分析 1、脉孢菌的生活史(C)

(完整word版)药学专业《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word文档良心出品)

《药用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90133414 学时:48 学分:3 适用专业:药学 开课部门:药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为《生药学》的先修课程。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科学。通过《药用植物学》的学习,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药用植物;使学生初步掌握植物化学成分及其与植物亲缘关系的规律,药用植物与环境的相关性,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药用植物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二、课程学时分配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无 四、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内容 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任务;我国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药用植物学的学习方法。 2.重点与难点

重点:药用植物学含义、性质。 难点:药用植物学研究内容。 3.课程教学要求 (1)了解《药用植物学》的发展史。 (2)熟悉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意义。 (3)掌握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方法。 (二)第一章植物的细胞 1.教学内容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基本结构;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难点: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3.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植物细胞的分裂及特点、全能性及生物学价值;理解植物细胞壁的结构;掌握植物细胞的形态、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细胞的后含物。 (三)第二章植物的组织 1.教学内容 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基本结构;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种类;保护组织、分泌组织、机械组织、疏导组织的形态、类型和存在部位。 难点:气孔的组成,气孔、毛茸、导管的类型;维管束的概念及其类型。 3.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植物的组织种类及功能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各种组织的生理功能;皮孔、侵填体、胼胝体的概念和功能;理解分生组织、基本组织的形态、类型和存在部位;周皮的形成和概念;掌握植物组织的概念和种类;保护组织、分泌组织、机械组织、疏导组织的形态、类型和存在部位;气孔的组成,气孔、毛茸、导管的类型;维管束的概念及其类型。为后续章节学习奠定基础。 (四)第三章植物的器官 1.教学内容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重点与难点 重点:根的基本形态、变态根、根的次生构造;茎的基本形态及类型、双子叶植物木质茎的次生构造、双子叶植物草质茎的构造。 难点:叶的组成、叶片的全形、叶脉的类型、单叶和复叶、叶片的构造;花的组成与形态、花的类型、花程式;果实和种子的组成、形态特征和类型。 3.课程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植物的器官,掌握植物器官的构造、生理功能等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根的异常构造及根瘤和菌根;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茎与根茎的异常构造、裸子植物茎的构造特点;叶端、叶基、叶缘的形状,裸子植物叶的构造;花图式;花、果实、种子的组织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生理功能。理解根的初生构造;地上茎的变态、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双子叶植物根茎的构造;叶片的质地、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构造;花序的类型式;常见的药用果实和种子。握根的基本形态、变态根、根的次生构造;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兽医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201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动物医学(含动物医学方向、检验检疫方向、实验动物方向)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动物生物化学 后续课程:兽医免疫学、家畜传染病学 总学分:4.5 其中实验学分:1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掌握兽医微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知识,了解各类微生物及其重要病原体的生物学基本特性与实验诊断技术,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禽疫病诊断与防治打下良好基础。为此,教师该严格按此大纲进行教学,授课内容以现行新版的全国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为主,系统、重点、深入浅出并尽量结合临床病例或典型疫情讲好大纲所规定的各章各节的教学内容,做到语言有科学性和逻辑性,表达正确生动,板书规范清晰,重要的属、种名及专业词应附外文,相似概念或病原应作分析比较,章节内容要归纳小结,新知识应及时补充,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实验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规范化操作技能,并对课堂内容得以验证。教材内容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导答疑为辅,条件成熟时应采用投影、幻灯或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实验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亲自操作为主,个别项目可示教,每次实验均需做实验报告。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绪言(1学时) 一、微生物的概念; 二、微生物的种类与分布; 三、兽医微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四、微生物学的发展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4学时)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 一、细菌的概念 二、细菌的大小与测量方法 三、细菌的形态:细菌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的特征及排列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可 作为细菌分类和鉴定依据之一。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各种基本结构的化学组成、特点及其主要功能。这些结构为各种菌均具有,系生命活动所 必备的。 二、细菌的各种特殊结构的微观形态、化学组成、结构特点与功能。这类结构赋予菌体特殊功能,在 鉴定上有重要价值。 本章重点:细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及其区别。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学(3学时) 第一节菌细胞的化学组成与物理性 一、细菌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重要意义 二、菌细胞的各种化学组成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功能 三、细菌的各种物理性状表现与意义 第二节细菌的营养与代谢 一、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四种方式特点及其机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二、细菌营养类型划分标准与各类型特征 三、细菌对营养物质的要求及其作用,与人工培养细菌的关系 四、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及其特点,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的机理 五、细菌对各类营养物质代谢的主要产物及其在生化鉴定中的意义、测定方法和反应原理 第三节细菌的生长与繁殖 一、人工培养细菌的基本条件及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细菌培养基与其制备原则,嗜冷、嗜温、嗜 热菌的概念 二、细菌生长曲线各阶段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特性的差异,该曲线在实际应用上的价值 本章重点:细菌的营养与代谢的特点及机制、细菌生长曲线。 难点: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生化试验。 第三章外界因素对细菌的影响(2学时) 第一节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 一、明确杀菌和抑菌作用、灭菌、消菌、防腐、无菌等概念 二、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及其引起变异、死亡的机理 三、举例说明理化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食用菌栽培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和容 本课程是种植专业学生选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重点讲授黑木耳、香菇、榆黄蘑、滑菇、平菇、杏孢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同时从食用菌的生产方案设计、菌种的培养、配方、接菌、田间管理、杂菌污染的防治、害虫的防治、采收等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介绍,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二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本课程旨在较为全面的介绍食用菌的基础理论和实用栽培技术,从而为广大学生和食用菌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借鉴。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兼顾我国南北方不同地区的教学需要,以典型食用菌为主,适当介绍一些新的食用菌品种和新的食用菌栽培新技术。要运用微生物学知识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服务于食用菌栽培的生产实践。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食用菌的概念与分类。 2. 重点掌握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等品种的栽培技术。 3. 掌握食用菌的形态、分类、生理、生态、消毒灭菌、菌种生产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具有食用菌栽培专业技能。 2.具有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技能。 3.具有食用菌管理技术和收获贮藏的技术技能。 4.具有食用菌加工技术技能。 三、教材 推荐使用教材: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推荐参考书目: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化学工业2011版 《食用菌菌栽培技术》东北大学2010版 、课时分配表 四、教学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要求: 掌握:食用菌的概念及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熟悉:食用菌的价值及与农业的关系。 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及毒菌。 教学容: 第一节食用菌的概念 一、食用菌的概念 二、食用菌名称的演变 第二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第三节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

《食药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食药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食药用菌栽培学是一切以食药用菌栽培学为生产对象或研究对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研究食药用菌类(界)和食药用菌的生活条件和发展规律的科学。食药用菌栽培学是研究食药用菌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及变异的规律,食药用菌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以及食药用菌的分布规律、食药用菌的进化与分类和食药用菌资源利用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是食药用菌专业和农学专业食药用菌方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食药用菌栽培相关知识,掌握菌种分离、培养技能与主要食药用菌栽培技术,以便在今后实践中运用于新产业的开拓。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药用菌形态、育种及栽培的基础知识,学会食药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科研和改造食药用菌。使学生掌握食药用菌栽培学形态及育种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学会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食药用菌的分类,食药用菌栽培资源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食药用菌的价值和国内外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步掌握食药用菌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了解食药用菌的生理及生态特性;使学生掌握食用菌栽培学形态及育种栽培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学会有关实验技能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食用菌的分类,食用菌栽培资源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食药用菌菌种的生产方法,能够正确操作常见的生料栽培、熟料栽培和半熟料栽培的食用菌,学会常见食药用菌的成熟栽培技术,了解几种珍稀菇类栽培新技术。 3.素质目标:培养独立操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食用菌栽培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毕业以后继续深造或从事有关方面发展科研及生产的工作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以阐明食药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为主线,共分二十二章,分别介绍食药用菌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食药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几种常见食药用菌栽培技术,几种珍稀菇类栽培新技术等。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食药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2、熟悉食药用菌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食药用菌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教学设计建议】本章为绪论内容,也是本门课的第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是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和认识。采用启发式、例举法、归纳总结式,举出常见的一些食药用菌种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展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总结出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

《真菌学》教学大纲

《真菌学》教学大纲 《真菌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真菌学》是一门研究真菌的学科,它涉及到真菌的分类、形态、生理、生态、遗传、进化以及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真菌学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掌握真菌的基本分类、形态和生理学知识; 2、了解真菌的生态学和遗传学特征,理解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进化过程; 3、掌握真菌学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学会分离、培养、鉴定真菌的方法; 4、了解真菌学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理解真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关系。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真菌的基本分类和形态学:真菌的分类系统、真菌的形态特征、真菌的生命周期等; 2、真菌的生理学:真菌的新陈代谢、营养、生长和繁殖等; 3、真菌的生态学: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真菌与其它生物的关系、真菌的分布和多样性等; 4、真菌的遗传学和进化:基因组结构、遗传变异和进化机制等; 5、真菌学实验技术: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方法,以及菌种保藏、发酵等实验技术; 6、真菌的应用:在农业、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以帮助学生掌握真菌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五、考试方式 本课程的考试将采用笔试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评估学生对真菌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参考文献

学生将参考以下教材和参考文献: 1、《真菌学》(第二版),作者:张中义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菌物学》(第二版),作者:余泽生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3、《菌物研究》(第二版),作者:黄勃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4、《Fungal Genetics and Biology》,作者:Bailey et al.,出版社:Wiley-Blackwell。 七、教师团队 本课程将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团队授课,他们来自生命科学学院、农业科学学院等多个单位,能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八、课程评估 本课程将通过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考试成绩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以了解学生对真菌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评估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word教案 (公开课获奖)2022年北师大版 (2)

第1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细菌、真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2、概述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比照细菌、真菌、病毒结构的区别,培养比照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学习,纠正对微生物的片面认识,建立辩证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细菌、真菌及病毒的结构特点及生殖方式。 2、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其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发酵技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3〕、体会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 2、能力目标 〔1〕、通过品尝酸奶,引出身边的发酵技术。 〔2〕、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3〕、通过制用沼气发酵装置,了解科学技术的关系。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 二、教学重点 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三、教学难点 1、活动:制作沼气发酵装置。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1、生物技术成果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2、生活中常见的发酵产品:调味品、米酒等。 3、师生各自制一份酸奶。 4、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一份米酒。 5、收集工业化的发酵产品:味精、抗生素、加酶洗衣粉等。课前学生调查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 五、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答复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在课前自制好了酸奶。 4、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回忆制作酸奶的过程:一是器具和原料的消毒,二是微生物接种,三是微生物的发酵。〔学生一边回忆自制酸奶的操作,一边对照教材中的实验步骤。〕 5、教师提问和酸奶制作有关的问题,学生答复。 如问:为什么要将牛奶煮开? 答:牛奶煮开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其他的微生物,防止酸奶腐败。 问:煮开的牛奶为什么要冷却后,才可参加酸奶? 答:煮开的牛奶冷却后才能参加酸奶的原因是高温能杀死乳酸菌或减弱乳酸菌的生活力。问:参加酸奶的作用是什么? 答:参加酸奶的作用是接种。 6、教师向学生详细介绍其它几种发酵原理以及方法,争取能让学生当堂掌握并能够准确复述。 7、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制作发酵罐并交给教师检查。 8、学生利用自己所做的发酵器具,想象制作过程,并提出不懂得问题,教师予以解答。

蘑菇教学大纲

蘑菇教学大纲 蘑菇教学大纲 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材,蘑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对 于蘑菇的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味道和食用方法。蘑菇也是一种具有丰富营 养和医疗价值的食材。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蘑菇,我制定了一份蘑菇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蘑菇的种类、营养价值和烹饪技巧。 一、蘑菇的种类 蘑菇是一类真菌植物,种类繁多。在蘑菇教学大纲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 蘑菇种类,如白蘑菇、香菇、松茸等。每种蘑菇都有其特有的外观和风味,了 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择和使用蘑菇。 二、蘑菇的营养价值 蘑菇不仅味美可口,还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在蘑菇教学大纲中,我们将详细介 绍蘑菇的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此外,蘑菇还含有丰富的 纤维素和多酚类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了解蘑菇的营养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饮食中。 三、蘑菇的烹饪技巧 蘑菇的烹饪技巧也是蘑菇教学大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种类的蘑菇在烹饪过 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处理方法。在大纲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蘑菇烹饪 技巧,如炒、煮、烤等。此外,我们还会分享一些与蘑菇搭配的食材和调料, 以提升蘑菇菜肴的口感和味道。 四、蘑菇的医疗价值 除了作为食材,蘑菇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在蘑菇教学大纲中,我们将介绍

一些蘑菇的药用价值,如提高免疫力、抗氧化、抗肿瘤等。这些特殊的功效使得蘑菇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保健食品。了解蘑菇的医疗价值,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利用蘑菇来维护身体健康。 五、蘑菇的文化意义 蘑菇不仅仅是一种食材,还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在蘑菇教学大纲中,我们将探讨蘑菇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和使用方式。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蘑菇被视为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常常在节庆和婚礼中使用。通过了解蘑菇的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特点。 六、蘑菇的食品安全 在蘑菇教学大纲中,我们也将关注蘑菇的食品安全问题。蘑菇是一种易受污染的食材,因此在选购和烹饪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食品安全知识。我们将介绍一些选购蘑菇的技巧和储存方法,以及烹饪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了解蘑菇的食品安全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我们的健康。 总结: 蘑菇教学大纲是一份旨在帮助大家深入了解蘑菇的综合性文档。通过学习这份大纲,我们可以了解蘑菇的种类、营养价值、烹饪技巧、医疗价值、文化意义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希望这份大纲能够对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蘑菇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享受蘑菇带来的美食和健康吧!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微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 09003011 课程归属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制定期间:7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微生物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次上系统地理解微生物。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对微生物学有一种全面的理解,系统地掌握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措施和手段,为深入深入学习生物技术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学的基本规定 (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规定 (1)系统地掌握各类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掌握其营养、代谢、生长以及遗传变异、基因重组和生态分布等方面的微生物学基础理论。 (2)较全面的理解微生物对于人类平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加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3)掌握研究微生物的基本措施和基本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 (二)基本技能规定 (1)掌握微生物学的制片、染色和观测技术。 (2)掌握微生物细胞大小和数量的测定措施。

(3)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技术。 (4)理解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2、合用专业和课时数 本大纲合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总课时数81,其中理论课时数为54,试验课时数为27。 3、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络 微生物学是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必须具有一般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 4、推荐教材和参照书 (一)教材

(1)周德庆编著《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5。 (2)沈萍等编著《微生物学试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二)参照书 (1)沈萍著《一般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J. Nicklin etc《Microbiology》,科学出版社,1999。 5、教学措施与媒体规定 本课程的理论课规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理论教学部分54课时。

食药用真菌加工课程教学大纲

食药用真菌加工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40154 课程名称:食药用真菌加工 英文名称:processing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 课程类别:专业拓展课 学 时: 24(理论18,实验6) 学分:1.5 适用对象:本校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食药用真菌的基本分类、生态、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及其制种技术与生产、加工的基本方法。重点介绍常见的食药用真菌如冬虫夏草、白蘑菇、平菇、草菇、香菇、金针菇、猴头菇、灵芝等的生产与加工等技术。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食药用真菌生产与加工是食品、生物工程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实用技术很强的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食药用真菌的基本理论,掌握其生产与加工技术。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食药用真菌基本分类、生态、生理、生化、加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食药用真菌的栽培基本方法,重点介绍常见的药食用真菌如白蘑菇、平菇、草菇、香菇、金针菇、猴头菇、灵芝等的生产与加工等技术。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要求: 清楚食药用真菌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食药用真菌的定义和主要类群 第二节 食药用真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第三节 食药用真菌生产、加工国内外简况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食药用真菌的概念和食药用真菌分类 难点:广义食药用真菌与狭义食药用真菌的区别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了解食药用真菌的应用现状及其应用前景。掌握食药用真菌的一般生长特性并具备无菌观念的重要性。 (三)实践环节 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课堂采用多媒体讲授,要求学生利用曾学过的微生物学知识进行比较讨论,并布置学生课后复习思考同时查阅相关资料。 第二章食药用真菌的形态构造 (一)目的要求:清楚食药用真菌的基本形态构造:菌丝体与子实体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第一节 营养体 第二节 繁殖体(子实体) 第三节 生活史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菌丝体的类型和分裂方式;子实体的构造和菌肉类型与组织分离的关系;食药用真菌生活史的概念及类型.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本课程是生物学及其有关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包含微生物关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关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熟悉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含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堂教学内容(38学时) 第一章绪论(4学时)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环境科学分支,应用微生物学范畴)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环境科学的形成,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形成 与进展) 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内容 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定义,广义与狭义环境微生物学)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污染物降解转化;净化环境原理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微生物学原理的实际应用) 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功能、生态平衡) 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地位(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 第四节环境及环境问题 一、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进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二章环境中的要紧微生物类群(2学时) 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征 一、微生物的概念 二、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 三、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分布广;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习惯性强) 第二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形态,大小) 二、细菌细胞的构造(基本构造,特殊构造) 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繁殖,培养特征) 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球菌类、杆菌类、螺旋菌类、放线菌类、鞘细菌、滑动细菌、光合细菌) 第三节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一、真菌(酵母菌,霉菌) 二、藻类 三、原生动物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农业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对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的学科,是农学、农学(食药用菌方向)、园艺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建立清晰的微生物学观点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与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先修课程为生物化学,为本课程相关章节如微生物代谢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具备微生物学观点及无菌操作意识,为后续课程普通真菌学、植物病理学、发酵工艺原理等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具有扎实的微生物学基本技术,具备科学研究或生产企业实验室无菌操作能力。 3.素质目标:具备清晰的微生物学观点、无菌意识和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主要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掌握微生物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2、熟悉微生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教学设计建议】 本章首先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和五大特点,然后介绍微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最后介绍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结合图片资料,以及生活中疫苗使用等互动讨论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章重点是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及微生物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讲授内容】 1、微生物的概念及其五大共性 2、微生物学的目的、任务及内容 3、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自学内容】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原核微生物的6种类型及主要差异;细菌的形态、结构、繁殖方式及菌落特征;细菌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4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36 学分:3 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绪论 1 环境与环境工程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微生物 2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3 微生物的概述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第一节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第二节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2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第三节病毒的繁殖 1 病毒的繁殖过程 2 病毒的溶原性 第四节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抵抗力及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效果 1 病毒对物理因素的抵抗力 2 病毒对化学因素的抵抗力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总的要求: 1.课程编号: 2.本大纲适应的专业:四年制动物医学专业 3.总学时及学分:总学时为100~110学时〔视教学周数而定〕总学分为7~8个学分〔按每16学时为1个学分计〕 4.该课的先修课程为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家畜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等。 5.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该课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很强的技术性质。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技术。以便为学习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其中家畜传染病学、兽医生物制品学、兽医流行病学等与本课程的关系最为密切。 6.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应到达以下目的要求: 〔1〕理论知识方面 掌握细菌、真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病毒等微生物的基本形态、分类特征、遗传与变异机理,外界环境的影响因素、生长繁殖的条件。熟悉和了解畜禽常见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致病因子、致病机理及基本的诊断和预防方法。 〔2〕实验技能方面: 系统练习和掌握兽医微生物的基本实验室操作技能、细菌的各种染色法和形态观察、主要病原菌的基本形态观察、常规培养基的制备、细菌别离培养和移植、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鸡胚培养、常规血清学试验及实验室诊断技能,为开展病原微生物学诊断奠定良好基础。 7.课程内容改革 新大纲是在兽医微生物学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

要求而编写的,和原有教学大纲相比,有以下特点: 〔1〕课时安排: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细菌总论与各论,病毒总论与各论,免疫学基础以及其它类型的微生物四部分。在学时分配上适当向细菌、病毒总论和免疫学基础三大块上倾斜,其中理论课60~70学时,实验课39~42学时〔含实验室考试〕。理论课和实验课单独开课。 〔2〕教学内容: 即注重强化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要领,又注重增加新知识、新内容。总论部分结合原有内容,结合相关内容发新进展,深化教学内容,注重补充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前沿的知识,激发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在各论部分注意补充新发现的病原微生物,结合生产实际,培养实用型人才。 二、各章的要求 第一部分课堂教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1、主要教学内容:微生物、兽医微生物学的概念、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及进展〔2学时〕 2、思考题: 〔1〕什么是微生物和兽医微生物学? 〔2〕微生物的主要发展主要分为几个阶段,每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第一篇细菌学总论 第二章细菌的形态与构造〔3学时〕 1.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细菌的形态及其基本结构与特殊构造以及这些构造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大小与分类;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课程讲授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一门医学底子课,其包罗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真菌和病毒,及与病原生物学相关的免疫学的抗原、免疫球卵白、补体、免疫应答、抗熏染免疫和超敏反响等免疫学底子内容。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体康健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和防治。免疫学底子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效、种种免疫应答产生生长纪律,以及免疫学理论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掌握与医学有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认识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作用,熏染与免疫相互干系,以及所引起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免疫学诊断要领及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一门医学底子课,又是一门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密切相关桥梁课程,其内容渗透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因此,本课程着重根本理论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实践相关知识的介绍,为学习其他医学相关知识奠基病原学和免疫学的底子。 本大纲适用于照顾护士专科和本科、口腔医学专科、医学查验专科、乡村医学专科和临床医学专科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 2.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效、及产生纪律。 3.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 4.能在显微镜下识别主要病原体的形态特征,及微生物学查抄的特点。 5.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发明问题、视察问题息争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要求 1.凭据掌握、熟悉二个条理,影象、解释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2.理论考核结果占80%,题型为:①选择题、②填空题、③简答题(名词解释)、④问答题。 3.实验宁静时结果占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