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不同的主题来详细探讨马克思韦伯的若干重要名词解释。

一. 理性化与官僚化

马克思韦伯对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

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指的是个人和组织在思维和行为上更多地采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种理性化的过程导致了官僚化的出现。官僚化则指的是一种组织形式,特点是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规范化的职责分工和决策程序。在官僚化的背后,隐藏着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限制,以及对权威和规则的过度依赖。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官僚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二. 社会阶级与权力

在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中,社会阶级与权力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他认为,社会阶级是根据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地位和财富分布而形成的社会群体。而权力则是指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韦伯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传统权威是通过习俗、传统和习惯来建立的权力;合法权威则是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合法程序来建立的权力;而魅力权威则是通过个人魅力、领导能力和吸引力来建立的权力。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阶级和权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即阶级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权力,同时权力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阶级地位。

三. 理想类型与社会科学研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韦伯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想类型。理想类

型是对某一现象或群体的理性构建,用于分析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通过

构建理想类型,可以更好地抽象出现实社会中的普遍性特征,并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类。理想类型是韦伯研究的基础,也是他提出理性化和官僚化理论的理论工具。

四. 社会行动与社会关系

马克思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强调了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和决策。他认为,社会

行动是个人在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下的选择和行为。社会行动受到个人的动机和意愿的驱动,同时也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制约。社会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包括社会交往、社会互动和社会交流等方面。通过对社会行动和社会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出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

五. 历史唯物主义与价值中性

马克思韦伯对历史唯物主义和价值中性的概念有着特殊的见解。相比于马克思

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韦伯提出了一种相对独立于价值观念的历史解释方法。他认为,社会科学应该是价值中性的,即应该尽可能客观地进行研究,而不受研究者的个人价值观念所左右。马克思韦伯的历史唯物主义更加强调对社会结构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解释,以及对个人意志和行为的分析,从而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差异。

在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理论思考。这些概念不仅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变迁的规律,还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既丰富又深入地理解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马克思韦伯的简要评价

马克思·韦伯,德国社会学家、社会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 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兼修中世纪史、经济理论和哲学课程。1889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曾先后在弗莱堡大学(1893~1896)、海德堡大学(1896~1898、1902~1919)和慕尼黑大学(1919~1920)任教。1903年与桑巴特等人共同发起创办《社会科学和社会政策文库》杂志。1910年与滕尼斯、齐美尔等人联合发起成立德国社会学会,对社会学在德国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韦伯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宗教社会学论文集》(3卷,1920)、《政治论文集》(1921)、《经济与社会》(2卷,1921~1922)、《科学论文集》(1922)、《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等。韦伯的知识范围和学术研究视野非常广泛,从经济、政治、法律、宗教、音乐等社会生活领域到社会科学方法论都有重要成果,使他成为在社会学史上与迪尔凯姆等齐名的重要思想家。 马克斯·韦伯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作为一位跨世纪的伟大学者,他在生命的五十多年时间里为后世留下诸如《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等宏大巨著。然而,这位社会学家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学术”的思想背后,又有怎样的“生活”背景支撑呢? 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老韦伯虽然是新教徒,但具有享乐主义倾向,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使得夫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家庭失去和睦。母亲在小韦伯心目中的地位重过父亲,所以逐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老韦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专制,纯粹用家长制的方式管理孩子。小韦伯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经常在同学之间闹饮、竞酒、决斗,这也使得与父亲愈来愈对立。后来,老韦伯对妻子的独裁专制态度使韦伯忍无可忍,甚至认为母亲的人身安全也受到父亲的威胁。这些最终导致父子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1897年8月10日老韦伯在旅行途中去世,韦伯和父亲的和解成了永远无法成全的遗憾。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思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之一。马克思韦伯的名词解释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对社会学、经济学以及政治学等领域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不同的主题来详细探讨马克思韦伯的若干重要名词解释。 一. 理性化与官僚化 马克思韦伯对理性化和官僚化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理性化是现代 社会的一个核心特征,指的是个人和组织在思维和行为上更多地采用理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种理性化的过程导致了官僚化的出现。官僚化则指的是一种组织形式,特点是有明确的等级制度、规范化的职责分工和决策程序。在官僚化的背后,隐藏着对个人自由和创造力的限制,以及对权威和规则的过度依赖。马克思韦伯认为,理性化和官僚化不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 二. 社会阶级与权力 在马克思韦伯的理论框架中,社会阶级与权力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他认为,社会阶级是根据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地位和财富分布而形成的社会群体。而权力则是指一种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韦伯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魅力权威。传统权威是通过习俗、传统和习惯来建立的权力;合法权威则是通过法律、规章制度和合法程序来建立的权力;而魅力权威则是通过个人魅力、领导能力和吸引力来建立的权力。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阶级和权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即阶级地位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权力,同时权力也会影响一个人的阶级地位。 三. 理想类型与社会科学研究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韦伯引入了一个重要的概念——理想类型。理想类 型是对某一现象或群体的理性构建,用于分析和理解现实社会中的复杂现象。通过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政治: 亚里士多德:政治是至善 马克思韦伯:政治是国家活动,是治理国家,夺取和维持政权的行为 伊斯顿:政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孙文:政治是管理众人之事 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 马克思恩格斯: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其他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 列宁:政治就是各阶级的斗争 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政治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总结:政治表现为一种统治方式 政治具有公共权威性 政治是公共秩序的安排 差异→斗争→妥协→共识→制度 合法性:政治权力是否能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认可和支持 有效性:国家政权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程度 权力:在社会关系中哪怕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政治权力: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能量。它体现在政治主体在实现某项政治权益或原则的实际政治过程之中。 国家:国家是唯一合法垄断了强制手段的暴力机器 市民社会: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政体:国家政权中一些实体分化组合的原则、方式和相互关系 议会制:以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政府(内阁)由议会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成,政府对议会负责,议会有权监督政府执政,决定政府去留的政治制度 总统制: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使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委员会制:国家最高行政权掌握在一个合议机构中得共和政权组织形式

不信任案:实行议会制国家的议会对政府表示不信任的议案,不信任案如通过,政府必须总辞职或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改选,由新的议会决定政府的去留 选举蝾螈:在选区划分上的不公及扭曲以特意图利个别政党的做法 政党:特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由特定阶级的骨干分子在共同纲领的指引下,为谋取和巩固政权而在政治活动中采取共同行动的政治组织 政党制度:根据一国的法律规定或长期政治实践而规定下来的政党政治模式 内生政党:从体制内产生的政党,是社会内部的一员在政治活动中逐渐联合起来而形成的政党,权力集中于议会党团和政党领袖 外生政党:从体制外产生的政党,是在代议机关之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代议机关中取得自己席位的政党,权力集中于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 一党制:一个政党长期在政治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独掌政权的政党政治模式 两党制: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控制绝大多数选票,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 多党制:在多党制存在的国家中,多个政党竞相执政的政党政治模式 比例代表制:在复数选区中,按政党得票比例分配代表席位 多数决:在选区内获得选票多的候选人即可当选的选举制度,采取胜者全得的方法分配代表席位。 迪维尔热定律:多数决容易产生两党制;比例代表制容易导致相互独立的多党制;两轮决选制容易形成多党联盟 简单多数决:无论多少人参加选举,以每人得票多少为准,得票最高者当选 二轮决选制:在第一轮投票后,如果没有候选人得票超过一定标准(比如半数以上),得票最高的两位候选人进行第二轮决选 累积投票制:每位候选人可以投好几张选票,他可以分投给不同候选人,也可以全投给一位候选人 顺位投票制:选民根据个人喜好将候选人排序,如果没有候选人得到过半数的第一顺位票,就将得第一顺位票最少的候选人排除,将该候选人的得票转给第二顺位的候选人,直至有候选人得票超过半数 全额连记法:在复数选区中,视应选名额的多寡,选民在选票单上可圈选足额的候选人 限制连记法:在复数选区中,选民在选票单上可圈选的票数少于应选的名额 单记非让渡投票制:在复数选区中,无论应选名额多少,每位选民只能投一票,当选人的名次以得票多寡为序 单记可让渡投票制:在复数选区中,每位候选人只能投一票,如果候选人得票过高或没有当选的希望,他们的票可转移给下一顺位的候选人

马克思韦伯科层制度

马克思韦伯科层制度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是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和 历史学家,被广泛认为是现代社会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社会制度的 研究非常深入,提出了科层制度(bureaucracy)这一重要概念。科层制 度在当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组织管理、政府行政等方面有着深 远的影响。下面将详细解释马克思韦伯提出的科层制度的基本理念,并探 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马克思韦伯在他的著作《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科层制 度的概念。他认为,科层制度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组织形式,它具有以下几 个特征:等级分明、责任明确、工作分工、制度化和理性化。科层制度的 基本原则是按照一套规则和程序进行组织管理。 首先,科层制度具有等级分明的特点。在科层制度中,组织结构被划 分为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上级与下级之间存在 明确的权力关系,并通过垂直的指令体系进行沟通与协调。 其次,科层制度要求责任明确。每个层次的职责和权力必须被明确地 定义和界定。上级对下级要有明确的指导和监督,下级对上级要有明确的 汇报和执行。 第三,科层制度具有工作分工的特点。科层制度通过精确的工作分工,将复杂的任务划分为各个部门和岗位,从而实现高效的组织运作。每个部 门和岗位都有特定的职责和任务,并且相互配合协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四,科层制度要求制度化。科层制度通过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使 组织运作更加规范化和可预测。这样一来,所有工作都以规则为准绳,不 受个人喜好和偏见的影响,确保公正和公平。 最后,科层制度具有理性化的特点。马克思韦伯强调,在科层制度中,决策应该基于理性和目标导向。科层制度通过合理的程序和程序化的统治,有效地规范和规范组织的运作。 科层制度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适用于其他各 种组织。在当代社会中,科层制度广泛应用于组织管理领域。例如,企业 可以通过建立科层制度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通过等级分明和责任明确,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团队合作和目标达成。科层制度还可以在政府行政中 起到重要作用。通过科层制度,政府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决策程序和行政规范,推动政府的规范化和效率提升。 然而,科层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科层制度可能会导致 权力集中和官僚主义的问题。如果科层制度的职权过于集中,就会导致决 策的迟钝和行动的缓慢。其次,科层制度可能对创新和变革的阻碍。由于 科层制度注重规章制度和程序化,过于僵化和规范化会限制创新的发展。 因此,在建立科层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平衡权力和规定合理的机制。 综上所述,马克思韦伯的科层制度理论为现代社会组织提供了重要的 思考和指导。科层制度具有等级分明、责任明确、工作分工、制度化和理 性化等特点,适用于各种组织。科层制度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 高组织的效率和效果,还能够推动组织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然而,科层制 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平衡权力和建立合理的机制来解决。

马克思韦伯 权力的定义

马克思韦伯权力的定义 马克思韦伯是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权力的定义对于现代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社会中实现其意愿的能力。 在马克思韦伯看来,权力的核心是实现意愿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如掌握经济资源、拥有知识和技能、拥有组织和行动的能力等。马克思韦伯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力、合法权力和魅力权力。 传统权力是基于传统和惯例的权力形式。它是通过长期的社会惯例和传统建立起来的,例如君主制度和家族传承。传统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对传统的敬畏和信仰,人们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 合法权力是通过法律和制度赋予的权力形式。它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权力形式,通过法律和制度的规范和约束来保证其合法性。政府和公共机构的权力大多属于合法权力,这种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们对法律和制度的认同和遵守。 魅力权力是基于个人魅力和吸引力的权力形式。这种权力形式并不依赖于传统或法律,而是通过个人的魅力和领导能力来获得。魅力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们对领导者的信任和追随。

马克思韦伯认为,权力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在现代社会中,权力通常与政治和经济紧密相连。政治权力是指通过政府和政治机构来行使的权力,经济权力是指通过掌握经济资源和财富来实现的权力。这两种权力形式互相影响和制约,共同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马克思韦伯对权力的定义对于理解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至关重要。他的理论认为,权力不仅仅是一种支配和压制的工具,同时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础。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在现代社会中,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方式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政府和政治机构的权力应该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以保证其合法性和公正性。经济权力的行使也需要遵循市场规则和公平竞争的原则,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韦伯对权力的定义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社会中的权力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社会中实现其意愿的能力。马克思韦伯将权力分为传统权力、合法权力和魅力权力三种类型,这些权力形式在社会中互相影响和制约。在现代社会中,权力的合法性和行使方式需要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以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自己的观点,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其实他的学术贡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就连中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仅仅以管理学领域而言,找不出一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伯和泰罗、法约尔并列。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如果说,泰罗是以新教徒的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腕称号。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708页)。然而,对普鲁士传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

工业后面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这种情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商主义的抑制一样。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障碍—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传统经济制度和政治控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伯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如人意,而且总会出现戏剧性的阴差阳错。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一直到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时,他还同那些浮躁浅薄的少爷学生没什么两样。据说,他们的通病就是学得少,玩得多,看书少,喝酒多。在那些学生的胡闹中,韦伯自己也上过决斗场,还差一点用剑把脸划开。不过,情况很快有了变化,在他服了一年兵役后,可能是受军队严格纪律的影响,当他再次返回校园时,刻苦用功,同以前的吊儿郎当判若两人。看来,有时候当兵也是有收益的。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韦伯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谋取到了大学教职。从此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但好景不长,他同自己严厉的父亲关系一直较僵,在海德堡,两人发生了剧烈争吵。不久他父亲暴卒,使他非常悔恨和内疚,导致自己精神失常。有人说,如果弗洛伊德能够与韦伯碰面,绝对

马克斯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斯韦伯的名词解释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说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马克斯·韦伯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马克斯·韦伯对社会行动的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社会行动是人类意图、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的结合体。他将社会行动分为传统行动、感情行动和目的性行动三种类型。 传统行动是基于传承自过去的规范、习俗和传统而进行的行动。它们不需要明确的意图或目的,而是根据惯例和习惯来指导行为。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按照宗教仪式进行祷告就是传统行动的一种表现。这种类型的行动通常与社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相联系。 感情行动是基于个体的情感和情绪而进行的行动。它们通常是非理性的、情感驱动的,不受明确的目的或规则限制。例如,一个人因为对某个事物或人有强烈的情感而产生行动的冲动,这就属于感情行动的范畴。感情行动与个体的主观情感和欲望密切相关,常常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目的性行动是基于明确目的和理性计划而进行的行动。它们是个体有意地追求某个目标或期望实现某种结果的行为。这种行动通常是理性和目标导向性的,它涉及到个体对手段和目标的明确思考和理性选择。例如,一个人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努力工作来实现职业成功,这是一种目的性行动。 除了对于社会行动的分类,马克斯·韦伯还提出了社会阶层和权力的概念。社会阶层是指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地位差异和社会等级的存在。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多种因素,如财富、职业、教育等来划分。社会阶层的存在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层结构的形成。

权力是在社会中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能力。马克斯·韦伯将权力定义为实施 意愿的机会。他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威、合法权威和技术权威。 传统权威是基于习俗、传统和个人魅力而产生的权力形式。这种权力依赖于个 人的个人魅力和地位,通常以个人所代表的传统和权威理念为基础。合法权威是基于法律和规章制度所授予的权力。这种权力是通过合法程序和制度来获得和行使的。技术权威是基于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权力形式。这种权力依赖于个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技术和科学的掌握。 马克斯·韦伯的这些概念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 要的思想工具。他对社会行动、社会阶层和权力的分析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概念不仅对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和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马克斯韦伯简介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韦伯最初在柏林大学开始教职生涯,并陆续于维也纳大学、慕尼黑大学等大学任教。对于当时德国的政界影响极大,曾前往凡尔赛会议代表德国进行谈判,并且参与了魏玛共和国宪法的起草设计。是同泰勒和法约尔同一历史时期,并且对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确立做出杰出贡献,是公认的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被后世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代表作品出版时间 《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1889年 《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1891年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1895年 《古典西方文明衰落的社会原因》1896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一部分1904年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第二部分1905年 《古典西方农业社会状况》1909年 《论解释的社会学的若干范畴》1913年 《儒教与道教》1915年 《古代犹太教》1917年 《论新政治秩序下德国的议会与政府》1918年 《帝国总统制》1919年 《政治论文集》1921年 《学术理论论文集》1922年 《社会史与经济史论文集》1924年 《社会学和社会政策论文集》1924年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不久举家迁至柏林。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是当地知名的政治家,其父亲的职业为家庭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青年时代的韦伯便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马克思韦伯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韦伯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她在1919年去世。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1882年,18岁的马克思·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接受高等教育。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19岁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1886年通过高等学校法学考试。1887-1888年多次参加在阿尔萨斯和东普鲁士举行的军事演习,成为由关心社会问题、具有种种不同倾向的大学生组织的“社会政治联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 马克思、韦伯是现代社会理论的两大重要思想家,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解释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展开比较研究,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两位思想家在现代性理论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 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研究和思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特定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兴起密切相关。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市场成为最重要的运转机制,资本家通过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来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本积累,从而引发了商品生产、劳动分工和机械化生产的高度发展。但是,这种经济模式也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也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崛起。 2. 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

现代性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兴起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劳动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人们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化、分散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性的一部分特殊结构。但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也导致人类面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这也是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3. 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 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从职业分工到社会分工,从机械化生产到人的疏离,现代性的劳动分工与社会等级化无处不在。这种趋势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得个体将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身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范畴中。 二、韦伯的现代性思想 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并不将现代性简单地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文化趋势。韦伯在对现代性的研究中,还强调了现代性与理性化的关系和社会课题的重要性。因此,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马克思存在一定的差异。 1. 理性化的趋势 韦伯强调现代性与理性化的关系,认为现代性的本质在于一种不断增长的理性化程度。在这种理性化的趋势下,科学、技术、

韦伯的权利论名词解释

韦伯的权利论名词解释 韦伯(Max Weber)是一位德国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也是世界上最 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想家之一。他的权利论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权力与影响力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韦伯的权利论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核心概念和含义。 一、权力(Power) 权力在韦伯的权利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韦伯将其定义为“在某一社会关系中 实现自己的意愿,即使有别于其他人的意愿也能实现”。这个定义揭示了权力的本质,即能够影响和改变别人行为的能力。权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如物质资源、知识和技能、社会地位等。韦伯将权力分为三种类型:传统权力、合法权力和魅力权力。 1. 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 传统权力是建立在传统和惯例基础之上的一种权力形式。它源自于个人、家族 或群体在社会中长期保持的传统地位和权威性。这种权力主要基于人们对传统的敬畏和习惯,而非来自法律或合同。例如,君主制和宗教制度中的权威就属于传统权力。 2. 合法权力(Legal-rational Authority) 合法权力是建立在法律和制度基础之上的一种权力形式。它依靠人们对法律和 规章制度的信任和遵守来实现其权力。因此,合法权力的来源在于制度和规则,而非特定个人或群体。例如,现代国家中政府的权威就是基于合法权力的。 3. 魅力权力(Charismatic Authority) 魅力权力建立在个人吸引力和影响力之上。这种权力形式不依赖于传统或合法 的认可,而是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领导者通过自身的魅力、个人特质

和辩才能够影响和激励他人。例如,一位具有魅力的演讲家或艺术家可以通过吸引人们的情感和共鸣来获得魅力权力。 二、权威(Authority) 权威是指个人或机构在社会中拥有合法权力的能力。在韦伯的权利论中,权威是与权力密切相关的概念。虽然权力和权威有时被视为同义词,但韦伯将其区分开来。权力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而权威则是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基于社会对其合法性的认可而获得的。权威可以来源于传统、法律规定或个人魅力,取决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制度。 三、统治(Domination) 统治是指一方在社会关系中对另一方行使权力和影响的过程。在韦伯的权利论中,统治涉及权力和权威的运作和实现。统治者通过运用其拥有的权力和权威来达到控制、影响和支配他人的目的。统治可以是合法的,也可以是非法的;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是理性的。统治的性质常常决定于权力和权威的类型和来源。 结语 韦伯的权利论为我们理解社会中权力与影响力的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解释权力、权威和统治的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形式的权力和权威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这有助于我们审视和分析权力的合理性、传统性和合法性,以及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影响和控制。继续研究韦伯的权利论,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现代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权威机制。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 韦伯定律( Weber’ s law)是指在社会的大系统中,一般说来,最重要的、起支配作用的因素不是那些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因素,而是隐藏在系统内部的、不易被人们觉察的因素。 韦伯定律在群体生活中表现为规范性;在心理学上则称之为心理定势或定型。正如费斯克( R.Fester)所说:“规范并非仅是一种外表的标志,它具有明确的社会内容”。定势概念的产生源于群体活动中的角色扮演。韦伯定律也可以解释为“规范化”过程。在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方式是其他人给予的暗示或示意。行为者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行事,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例如,在一次足球赛中,裁判员鸣哨后,运动员却没有立即开始进攻,而是停下来,其他队员立即行动,形成统一的进攻节奏。这时,裁判员的哨声又不合时宜地响起,这是一种不利的信息,会造成士气低落。但是,许多裁判员总是犯同样的错误。人们只是按照习惯去行动,并不是按照其内在的心理定势行事。 韦伯定律所强调的是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个体由于在某种文化环境下生活,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某种习得的“文化定势”。“定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他认为定势是由经常重复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对某一情景的稳定的反应倾向。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进行狗的高级神经活动功能实验时,发现了定势现象。在高级神经活动功能的研究中,巴甫洛夫首先注意到了动物不能完全抑制一切本能的冲动,特别是狗,每天都要受到自然界的刺激,同时也要

按一定的顺序受到各种强烈的精神因素的刺激,因此,即使在没有任何外界作用的条件下,它也必然要产生条件反射。 韦伯定律反映了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普遍模式:对他人的感情和态度,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而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和态度,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自己对他人的行为。换言之,人类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人际间的互动而进行的。个人的心理活动总是以其社会环境为转移,与他人交往越多,他对他人的行为及与此相关的评价就越敏感。根据韦伯定律,这些被他人行为和态度所决定的行为,又反过来会加强他人的这些行为。 韦伯定律提示我们,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生存下去,就必须克服我们的“自我中心”,从而使自己融入集体之中。

工业区位论理论名词解释

工业区位论理论名词解释 摘要]工业区位选择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开展呈现出动态的演化过程,工业区位研究理论也是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从传统的工业区位研究到今天的新兴工业区位研究,表达了人们对客观开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韦伯的工业区位研究是局限在封闭的、假定的、理想的环境下构思,面对如今经济开展,科技进步,缺乏实践性。[关键词]工业区位;工业区位选择;理论综述引言21世纪是经济迅速开展的世纪。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同时也是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淘汰落后产能,转型传统产业,开展新兴产业。工业作为我国的第二大产业,在经济社会开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工业的开展越来越关注。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的形成、开展离不开工业的推进。"工业带动农业";、"工业反补农业";等等越来越成为工业重要性的代名词。工业区位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工业自身的开展,同时对工业所在地经济的开展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一〕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产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现代工业迅速开展,新的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社会分工普遍得到加强,企业间竞争趋于剧烈,迫使工厂企业寻求最正确区位,以减少生产本钱,获得最大利润,区位论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韦伯是工业区位论研究的奠基人,经过分析、筛选,韦伯确定运费、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子为三大主导因子。韦伯分三个阶段构建其工业区位论。第一阶段名词解释:假定不存在运费以外本钱区域差异,影响工业区位的因子只有运费一个,根据运费指向来确定运费最低点,形成工业布局的初优区位。第二阶段名词解释:以前一程序为前提,参加劳动力费用因子的影响,即考察运费和劳动费合计为最小时的区位。可以使运费指向的初优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形成工业布局的较优区位。第三阶段名词解释:再将集聚因子参加,考察对劳动费指向所决定的较优区位影响,区位模式发生第二次偏移,形成工业布局的最优区位。韦伯关于工业区位的研究提出在原料产地、能源基地与消费市场一定的情况下,选择运费最低的地点。集聚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一种生产力配置,能使企业获得本钱节约的经济效果。主要观点包括寻求运费最小、集聚与分散区位法那么和劳动力区位法那么三个方面。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工业区位论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位置的理论。工业区位论研究可分为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个内容,前者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工业布局;后者指厂址的选择理论。韦伯最先将抽象的演绎方法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运用"区位因子";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运费、劳动力和集聚三大主导因子上,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对今天的工业布局仍有积极合理的意义。〔二〕工业区位论的开展韦伯工业区位论存在的局限名词解释:1)过高估计三大因子的作用。无视了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历史等的作用。2)假定的条件是非现实的。现实中的运费制度是区段增加〔不是成比例增加〕并且是远距离递减;运费率因原料、产品不同而不同〔不是统一的运价体系〕,交通网、地形条件都影响运费;运输方式不同,运价体系也不同。3)只追求最小本钱,没考虑产品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对区位的影响,实际上企业关注最大利润胜过关注最小本钱。4)地域政策因素直接影响到工业区位的选择。如西部开发,旅游区的环境保护。5)技术进步使原材料消耗下降,及替代材料的使用使运费对于工厂区位的影响越来越小。6)主要考虑局部和单项因素的影响,得出区位对某一特定企业可能使最正确的,但从地区整体看不一定是最正确的。由于局限的存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面对现实显得苍白无力,于是有更多新的理论研究将开展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简介 马克思·韦伯(1864—1920)德国社会学家,主要著作《经济与社会》《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科学理论论文集》《社会科学方法论》。 第一节对社会的认识与社会学方法论的构建 一、社会行动和社会学定义 韦伯认为社会是由行动者组成的系统。有着针对他人的主观意义的个人行动被称为社会行动。而只有具有主观意义的社会行动才是可以理解的才属于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但仅有理解是不够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这种经验上的验证是要寻找某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具体的因果关系,而不是探求具有普遍因果效率的规律。 由此,韦伯给出了他的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 二、理解 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不能借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而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理解的确定性基础:1,理性的理解方法(如根据已接受的思维模式推出逻辑序列),具有高度的确定性。2,重新体验的方法,人们通过同情的参与能恰当的把握行动发生的情感环境,从而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进行有效的把握。(如移情和艺术欣赏) 理解的操作类型:1,对主管意义的直接观察理解。即理解行为“是什么”或“干什么”,以及理解逻辑命题。2,解释性理解,即通过理解理解行动者的动机(“为什么”)来把握行动意义的理性理解过程。 三、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社会学研究中的客观性问题) 1,价值中立的概念 价值判断是价值中立的对立面,应理解为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演出来的实际价值判断,即实践判断。假如在研究过程中有价值判断,科学就没有客观性,并且科学研究也无法解决价值判断的问题。所以,价值中立就是要在研究过程中不作任何价值判断。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

韦伯定律名词解释心理学 韦伯定律是指个人的行为受其环境和他人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可观察到的一些外部刺激、他人对某一个体行为的期望、对该行为的赞许程度、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亲疏、还有家庭背景。而且行为会受到情绪的左右,当我们从事某一行为时,不但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也希望获得别人的赞同,这种动机产生出来的行为,就是“受到赞许”的行为。通过一连串复杂的心理学实验,弗里德曼证明了以下两条定律:一、韦伯定律证明了有些人总是把别人赞许的行为当成自己的行为。二、韦伯定律表明了赞许具有一种稳定性,即个人所得到的赞许越多,越倾向于按照赞许者的行为方式去行动。根据这两条定律,管理者要鼓励下属的长处,为员工的成绩表示赞扬,对违反纪律者给予恰如其分的批评。 韦伯定律亦称社会一致性原则或行为特质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H.J.韦伯提出。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个人对别人做出某一特定行为,都是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在他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下做出的;个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具有什么样的才能,拥有什么样的家庭,以及其他一切能影响其行为选择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并由此而产生一种社会一致性。韦伯曾经做过著名的“官职追随者”实验,根据这一原理,对领导者的行为应进行适当控制,通过下属追随者的“社会比较”来使他们的行为符合社会标准。韦伯定律说明,人的行为是会受到社会影响的,这种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如果社会一致性得到维持,并使它逐渐增强,便

会形成一种压力,促使人们按照群体规范去行动。此时,人的行为将反映出一种趋势,即一旦社会价值体系得到公认,就会被人接受,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反之,如果这种社会一致性遭到破坏,则会削弱人们对某种行为的偏好,并在心理上起阻碍作用。韦伯定律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在西方早已被人们普遍运用,美国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社会影响力理论(Social Influence Theory)是指用社会心理学中的权威性人物的观点和名誉,来提高一个组织或集团的声誉和信誉。韦伯定律被认为是决定组织命运的关键之一。通常是根据自己对上级的态度来判断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希望得到上级的肯定和赞许。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

韦伯命题名词解释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韦伯命题是指美国社会学家韦伯在其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经济、政治领域的观点和理论。这些命题被认为是韦伯学说的核心观点,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了解韦伯命题,必须先了解韦伯的社会学思想。韦伯被认为是德国社会学中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在研究社会现象时注重历史的比较和文化的解释,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思考。在他的著作中,主要包括了《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与社会的秩序》、《权威与信任》等重要著作。 韦伯命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韦伯提出了“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行动”的命题。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行动中的意义和目的性,认为社会行动是有目的、有意义的。韦伯认为,社会行动的主体是人类,他们在进行社会行动时会受到文化、历史、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社会行动具有深刻的意义。 第二,韦伯提出了“社会类型”这一命题。韦伯认为,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征,如传统社会、官僚社会、市民社会等。每

种社会类型都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发展方式,影响着社会的结构和运 行。 韦伯提出了“理性化的进程”这一命题。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的 发展是一个理性化的进程,即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受到理性、科学、规划等因素的影响。这种理性化的进程会改变社会的结构和运 行方式,推动社会向着现代性的方向发展。 第四,韦伯提出了“社会分化”这一命题。韦伯认为,现代社会 的特点之一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多元化。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 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 复杂的社会结构。 第五,韦伯提出了“社会权威”这一命题。韦伯认为,在现代社 会中,权威的来源不再是传统的宗教、家族等因素,而是建立在理性 和法制基础上的。社会的权威越来越多地由政府、法律、专业机构等 来承担,这种权威的变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韦伯命题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 特点,为我们认识和探讨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韦伯的社会学 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探讨韦伯的命题,不断拓展对社会问 题的认识和理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2000字】第二篇示例:

马克思韦伯的思想

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近代社会科学发展史上世界公认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在社会学领域中与卡尔·马克思、迪尔凯姆并驾齐驱。他涉及的领域特别多,哲学、社会学、历史、宗教。所以很多专业都不能饶过他,所以你们作为马原应该好好了解他,不仅仅听课,要找两本专著看一下。 与父亲终生隔阂的韦伯韦伯出生在德国的一个有广泛社会和政治联系的富裕家庭。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福特,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是一名知名的政治家和公务员。父亲的职业使家里充满了政治的气氛,许多突出的学者和公众人物都经常造访家中。 受到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年轻的韦伯表现出他对研究社会科学的强烈兴趣。 在1882年韦伯进入了海德堡大学的法律系就读。如同他父亲一样,韦伯选择以法律作为主要学习领域,并且也加入了他父亲就读大学时的同样社团。除了法律的学习外,年轻的韦伯也学习了经济学、中世纪历史、神学。他也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国国防军服役了一小段时间。 在1884年的秋天,韦伯回到老家以就读柏林大学,在接下来8年里除了曾至哥廷根大学就读一个学期并且又服了短期的兵役外,韦伯都一直待在柏林研究深造。两年后,韦伯写下了一本名为“罗马的农业历史和其对公共法及私法的重要性”的书,完成了他的教授资格测验(Habilitation),韦伯也因此成为正式的大学教授。这造就了一种智识性刺激的氛围,对韦伯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父亲老马科斯·韦伯出身西法利亚一个纺织业为主的工商业家族。到韦伯出生时,父亲已经是一名法官。韦伯的母亲出身于教育世家,关注并研究宗教和社会问题。老韦伯在政治上倾向于立宪派,由于关心政治,他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德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忙碌热衷于当代政治问题,“沉溺于美食、自我满足式的自由放任主义”(沃尔夫冈·莫姆森语)。老韦伯虽然是新教徒,但具有享乐主义倾向,这样一种精神境界使得夫妇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家庭失去和睦。母亲在小韦伯心目中的地位重过父亲,所以逐渐对父亲产生抵触情绪。同时,老韦伯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专制,纯粹用家长制的方式管理孩子。小韦伯是一个很活跃的人,经常在同学之间闹饮、竞酒、决斗,这也使得与父亲愈来愈对立。后来,老韦伯对妻子的独裁专制态度使韦伯忍无可忍,甚至认为母亲的人身安全也受到父亲的威胁。这些最终导致父子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1897年8月10日老韦伯在旅行途中去世,韦伯和父亲的和解成了永远无法成全的遗憾。 精神分裂的韦伯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后写下了那经久传诵的段落:“没有人知道将来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有人知道在这惊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一个老观念和旧思想的伟大再生;如果不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没人知道。因为完全可以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在后人的分析中,这段话充分显示了一种精神分裂的风格,消沉而痛切。早年时,韦

马克思 韦伯 官僚组织理论

最佳答案 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或官僚制)理论有着丰厚的思想内蕴,它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许多概念、范畴和分析成为现代西方政治学理论来源之一。 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一讨论。 一、以合理性作为科层论的学理预设“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的中心概念。可以说,他的政治理论实际上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的,是对它们的进一步引申与发挥。合理性是韦伯科层理论的重要学理预设。 韦伯认为任何一种合乎需要的统治都有着合理性基础。既然科层制能够稳定地运作,并且呈现出等级制的权力矩阵关系,它必然也是以某种合理性作为其实现前提的。他认为,科层制是特定权力的施用和服从关系的体现。具有特殊内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从的可能性可称为“统治”,此处的统治不包括纯粹暴力的控制,因而统治看来更多地限于自愿的服从。自愿的服从又是以形成个人价值氛围的“信仰体系”为基础的,作为个人,他必得深刻认同信仰体系,才能取得行动的一致性、连续性而不致导致内心的紧张,并最终获得自愿的服从。韦伯把个人自愿服从的体系视为合理性或合法性体系,从而他对一个体系的认识排除了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合理性并不表现在事实的好坏之分,而是存在于看它是否被人们在信仰上认可,或者说,个人对一种秩序保持了它是一种合法秩序的信念,这就是这个秩序的“正当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当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来自权威的命令都会得到个人的遵从,而不论这些命令是否来自统治者个人,或通过契约、协议产生的抽象法律条文、规章等命令形式。 这样一个合法性来源或正当性信念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主观的正当性,包括情感的正当性(多表现为情绪的接近、亲和)、价值合理性的正当性(相信一个秩序体现了个人的美学、伦理或其他价值)、宗教的正当性(来自于对救赎需要秩序这一看法的认可);第二类是所谓客观的正当性,包括习惯的正当性(对已经成为过程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的默认,以及心理学意义上可表述为主要来自于外部压力的从众心理)、法律的正当性(对法律体系无论是出于内心的抑或外在的服从)。在这五种正当性信念的统领、号召或驱使之下,由内心向行动的发展方向又可判明为四种不同的行动类型:(1)情感类型行动(情感的正当性);(2)价值合理性类型行动(包括价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正当性);(3)传统类型行动(习惯的正当性);(4)目的合理性类型行动(法律的正当性)。 对行动者行动类型的分析,成为韦伯社会秩序的基础,他对社会体系的看法,包括对科层制的理解,大抵由此生发开来。通过下文的分析我们将可以看到,韦伯根据不同的行动类型,把科层制作了进一步的甄别,他尽管常常在对政治问题的评价中表现出实证主义的倾向,但还是对不同的科层制作了价值判断,似乎这是有违他价值中立的分析态度的初衷的。在韦伯看来,科层制或许仅仅是指现代社会的科层制,对于其它社会而言,典型的科层制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残缺不全的。 二、以命令—服从类型作为科层论的解析机理在韦伯那里,命令—服从类型往往意味着就是统治类型,它又是与行动类型紧紧相扣的。他认为,不同的行动类型构成了不同统治类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