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教师寄语:天才确实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学习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存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专门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确实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明白得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有见有闻,有详有略,如此安排用意何在?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故是什么?

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

6、仲永的故事是确实吗?

7、本文什么缘故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五、迁移拓展

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现在,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伙儿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六、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题

1、说明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⑴未尝识书具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先人还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⑵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⑴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稍稍来宾其父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父利其然也

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原文填空。

⑴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青年仲永已变得专门无能了,表达那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仲永之因此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那个事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说明下列字词。

⑴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环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⑴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来宾,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慢慢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慢慢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专门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儿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差不多消逝,成为一个一般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情况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缘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故是____________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进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学案答案

3、仲永的变化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时期:“……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时期:“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无能之人。写仲永青年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仲永最终无能无奇,又以“闻”的形式。“闻”和“见”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言。课文详写第一时期,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才能衰退。后两个时期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无能的情形,引人深思。详略处理,有力突出文章主旨,表达“伤”的含义。

4、从方仲永个人情形来看,缘故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从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⑴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⑵“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⑶“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叹“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6、作者力图写真,人物有名有姓,哪里人氏、身份家世都交代得清清晰楚,仲永如何奇异也有明明白白的细节描写,还有“父异焉”“邑人奇之”的确证,另外叙事所用见闻录的方式,使仲永成为“我”生活视野里的一

个真真切切的人,叫人不得不信。现在我们争辩故事的真假已无多大意义,仲永现象不乏其例,作者意在用仲永之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7、如此安排更见作者匠心,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把仲永的天赋之高渲染得越浓,其才能消灭引起的哀伤之意才会越深,作者的痛切之感、肺腑之情就会更有感染力。

8、作者把方仲永放在值得哀怜的位置上,重点表现对他的同情惋惜,强调其父“不使学”是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且后文所说“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侧重点不同。

9、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有关资料,进行课堂辩论:成才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当堂达标”【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⑴曾经

⑵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⑶文采和道理

⑷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⑴pān yè

⑵chèn

⑶mǐn

2、⑴自己的

⑵他的

⑶他的

⑷他的

⑸这种

4、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⑵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⑴同乡的人

⑵确实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形看做有利可图

⑶同“攀”,牵、拉

⑷四处拜望

2、⑴chèn 相当

⑵mǐn 消逝的模样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慧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学案1:第5课 伤仲永

伤仲永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教学重点) 2. 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教学重点) 3. 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2.字音字形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自是”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6)从先人还家(古义:王安石死去的父亲;今义:祖先。) 5.写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1)邑人奇之(形容词作意动词,以……为惊奇、诧异) (2)父异焉(形容词作意动词,对……感到惊异) (3)父利其然(名词作意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4)宾客其父(名词作意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6)忽啼求之(动词用作状语,哭着)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一词多义。 (1)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2)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3)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4)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作为) 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 (6)贤贤于材人远矣(胜过)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有才能) (7)之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不受之人(兼词,之于) 卒之为众人(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忽啼求之(代词,代书具)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代指这首诗) 借旁近与之(代词,代仲永)

《伤仲永》导学案

班级:姓名:组评:自评: 5、《伤仲永》导学案 主备人杨宣二次齐备七年级语文备课组三次备课人 课时二课时课型问题生成探究课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积累“稍稍”“利”“于”“之”等文言词汇。 2、准确划分节奏,熟读课文并背诵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习重点】感知大意的同时,掌握具有通假、异义、活用等文言语法特征的词语。【学习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学法指导】本文先叙事后议论,表达了作者的人才观。阅读本文,先借助工具书掌握词义,疏通文句后,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点;再分析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重点理解本文的道理;最后还得了解就事说理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会写随笔。【预习导航】(独学)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仿照课后第二题示例,为全文句子划分节奏;2、参考课下注释,初步弄懂作者讲了一件什么事,谈了点什么感想。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逐词翻译全文,找出按顺序对译时解释不通的词语或句子,尝试在其词典意思的基础上灵活变化词义翻译,或者按现代语感调整词语位置。 4、划出按上述方法依然不能解决的词句,准备课堂提问。 问题生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对学):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了解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⒈世隶.耕()⒉或以钱币乞.之()⒊日扳.仲永() ⒋环谒.于邑人()⒌不能称.前时之闻()⒍泯.然众人矣() 2、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了解学生词语掌握情况) ⒈父异.焉()⒉即书.诗四句()⒊文理 ..皆有可观者() ⒋邑人奇.之()⒌稍稍宾客 ....其父()() ⒍或以钱币乞.之()⒎父利.其然也()⒏日扳 ..于邑人 ..仲永环谒 ()()()⒐还自.扬州()⒑复.到舅家问焉()⑾卒.之为众人()⑿固.众人() 3、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他是杰出的家、家,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

苏版初一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学案教师寄语:天才确实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 学习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存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天才,什么是天才?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语都讲的是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专门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学习的方仲永确实是其中一例。看看王安石为何“伤”仲永呢? 二、朗读课文,翻译课文,把握文章 1、初读课文,准确认读: 隶(lì)扳(pān)谒(yè) 泯(mǐn)称(chèn)卒(zú) 2、复读课文,读清句字: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熟读课文后,深入明白得课文内容,质疑探究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时期?这几个时期,有见有闻,有详有略,如此安排用意何在?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缘故是什么? 5、“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四、合作探究、探究主题 6、仲永的故事是确实吗? 7、本文什么缘故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8、作者为何只追究仲永父亲的责任而不写仲永自身的失职? 五、迁移拓展 9、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 10、同学们感受了方仲永的故事。现在,你有什么话要说呢?(三选一) ⑴仲永啊,我想对你说 ⑵方父啊,我想对你说 ⑶(假如你是方仲永,你有什么话对大伙儿说呢?)各位啊,我想对你们说 六、当堂达标 (一)、基础知识题 1、说明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⑴未尝识书具 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从先人还家 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⑴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学案2 王之波

5、伤仲永王安石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的生平,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并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掌握第一自然段重点词句的翻译 预习导读:学习导引(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引 1.《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王安石。他字,号,是杰出的 家、 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 隶( ) 扳( ) 谒( ) 邑()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3、①根据自主预习,请朗读课文,注意加粗字的读音(加上注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②根据预习,请同学们在书本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字词与句子 二、达标导学 解释词语: 1、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 : 奇: (2)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3)父利其然也:利: 2、重点词语词义: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伤仲永》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生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王安石这个人物。 2)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教学课题】 本课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篇课文,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言文,,学习本课需要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文章,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由方仲永的故事引发议论,说明“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的成长故事;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 【学情分析】 作为初一学生来讲,学习古文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他们接触的古文篇目不多,对古文仅仅有点初步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仔细引导学生,在认真领悟课文意思的基础上做主题等方面的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及用法,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复述文中的故事。 3、通过朗读课文,领悟蕴涵道理,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人才毁灭所做的挽歌,体味作者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2、懂得后天接受教育及学习的重要性,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伤仲永说课稿范文3篇

伤仲永说课稿范文3篇 伤仲永说课稿范文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展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课文所处位置及作用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掌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那个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使学生认识到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对这位“神童”最终变成普通人而感到惋惜。 2、课文解读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那么说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思。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表达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

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仅九字便交代了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说明作者的观点。 3、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②注意文本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语言的简洁、精炼。 ③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过程和方法: ①诵读 ②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③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在学习方面更加勤奋刻苦。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难点: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全集(67页)

七下语文 目录 第一单元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2。爸爸的花儿落了学案 3。丑小鸭学案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案 未选择的路学案 5。伤仲永学案 第二单元6.黄河颂学案 7。最后一课学案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 9。土地的誓言学案 10。木兰诗学案 第三单元11.邓稼先学案 1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案 13。音乐巨人贝多芬学案 14。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案 15。孙权劝学学案

第四单元16.社戏学案 17。安塞腰鼓学案 18。竹影学案 19。观舞记——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学案20。口技学案 第五单元21.伟大的悲剧学案 22。在沙漠中心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24。真正的英雄学案 25。短文两篇学案 第六单元26.珍珠鸟学案 27。斑羚飞渡学案 28。华南虎学案 29。马学案 30。狼学案

第一单元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熟记鲁迅的有关知识。 2.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手法。 3.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4.培养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态度。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主题的理解及对学习、对生活的正确认识 学习时间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阅读字词过关,第二、三课时阅读探究 勤学过程: 1、字词过关:(《查看三点一测》) 2、说说鲁迅,谈谈背景。 3、鲁迅名言: 4、第二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5、泥墙根一带的趣事有:(每件事的概括限七字以内) 6、这段话的描写角度多变,其中对“泥墙根一带“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听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到觉。 7、写景必须抓住特征,这段文字写静物时主要抓住它们的来写,写动物时主要抓住来写。 8、“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9、“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10、阅读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 第一、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

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 第一篇:伤仲永教案《伤仲永》教学案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一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2)初读课文,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句逗停顿。 (3)能够借助工具书粗略翻译课文 教学课题 对《伤仲永》一文的品读与感悟,具体如下: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把握仲永的成长历程及给人的启示; 3.背诵课文中的哲理性语句。 过程与方法 1.互动探究:把握文章的详略安排之妙; 2.读读议议:感悟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领会人的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正经受后天教育并自

觉学习。 教材分析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 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教学重点: 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品味,点拨引导,感悟体验学习过程 一、品读故事,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种子的故事》,(见课件)学生自读并思考 后面的问题一一种子的结局会怎样?(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

人教版初一语文(下)第5讲:《伤仲永》(学生版)

伤仲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文章主旨 文中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变化的故事,告诫人们:一个人不论先天条件多么优越,如果自恃聪明,不肯接受后天教育和坚持自学,不仅难以长进,就连后来的聪明也保不住。 四、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重点字词: 1、世隶耕(隶:属于)

《伤仲永》说课稿(13篇)

《伤仲永》说课稿 《伤仲永》说课稿(13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伤仲永》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伤仲永》,本文通过王安石的所见所闻写了方仲永从一个天才到“泯然众人”的悲剧。作者通过叙述和议论让大家知道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给七年级学生以有益的启迪。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学生、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七个部分来说这堂课的设计。 《伤仲永》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文,课文照应了本单元的成长主题,既是对前四课的延续,又使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到了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并引以为戒。 七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他们创造思维活跃、有学习古代语言浓厚兴趣,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本课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3、学习借事说理方法,理解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法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法、任务学习法、分层教学法、圈点勾画法、分组讨论法及电化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生动形象有趣的课件,展示学习内容,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本课的教学是以活动为主体,分别从导入新课、走近作者、活动任务、名言资料库四个方面来完成教学设计的。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是以提问人们所熟知的爱迪生的名言把学生引入课堂,由浅入深、易于理解。“走近作者”这一环节是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王安石的相关知识,增加了课文的可信度,加深了其教育意义。 在活动任务中设计了三个活动: “在活动一咬文嚼字知仲永”这一环节中,立足于基础,以检查学生预习作业为主,通过朗读、小组合作、圈点勾画方法,学生自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激发其竞争意识,同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活动二七嘴八舌议仲永”环节中,重在研读赏析,从“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 作者的情感”为主线设计问题,层层深入,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既要敢放又能收,使大家在积极研讨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情感; 学习完这篇带有“悲剧色彩”的课文之后,同学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我就设计了“活动三融情入理悟仲永”这一环节,请同学们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结合自身经历,谈谈自己的认识,同学们畅所欲言,从而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当然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可能有一些偏离主题的回答,老师随机应变的给予引导;为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我特意设计了“名言资料库”环节,虽然一节课的文学知识积累作用有限,但是贵在坚持,长期的积累必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板书设计”体现了全文的主线:“伤”是课文的中心,强调了作者的情感;左箭头指出了“为什么而伤”,右箭头则提出“伤的原因”,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以上就是《伤仲永》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伤仲永》说课稿2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

初中语文_“学习类”文言文复习:《伤仲永》《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习类”文言文复习:《伤仲永》&《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巩固,熟练掌握《伤仲永》、《孙权劝学》两课所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在比较阅读中,分析两文在写法上的不同,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2、通过对课外类文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文言积累,使学生对“学习”主题类文言文有更全面的思考,深化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3、通过阅读学习类的文言文,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感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伤仲永》、《孙权劝学》两课所涉及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 丰富学生的文言积累,加深对“学习”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春风习习,正是学习好天气。今天我们相遇在这里,共同探讨学习这一话题。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围绕学习造个句。大家先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预设: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口号,要是一句完整的话) 我们都很爱学习。 我们天天要学习。 只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个好成绩。 通过大家的造句,老师就能感受到大家对学习的认识,看来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学习是那么重要。它几乎占据了我们全部的生活。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吗?今天,我们通过复习《伤仲永》和《孙权劝学》这两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来走进古人的学习之旅。 二、知识抢答环节 昨天我们已经在复习导学案的指导下,复习了这两篇文章。下面我们就这两篇文章的基础知识,进行抢答。请同学么做好准备。抢答成功的小组每对一道题加1分,抢答后回答不正确,减一分。现在,开始!

Ppt展示: (一)《伤仲永》 1、《伤仲永》选自(),作者是()。 2、伤: 3、未尝识书具 4、立就 5、不至 6、通悟 7、稍稍 (二)《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是()主持编纂。 2、当涂 3、博士 4、往事 5、过 6、才略 7、涉猎 8、见事 (学生抢答,教师判断正误。) 大家表现非常好,下面我们按照刚才展示的情况,进行相应赋分。好,()小组暂时领先。其他小组再接再厉。 三、组学环节 同学们下面我们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学习的内容即我们昨天完成的学案。具体要求,请大家看大屏幕。 1、小组互查学案完成情况,完成“知识梳理”、“内容理解”、“研究探讨”三个学习板块的试题核对任务; 2、小组内讨论,出现质疑且在小组内不能解答的,做出标记; 3、小组讨论结束后,举手示意老师,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交予老师或其他小组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后写在白板上。) 四、教师讲评环节 1、针对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评; 2、对文章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评 知识预设: (一)文言知识 1、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翻译为:“认为……”“以……为” 2、古今异义词: 文理: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学科的分类,文科和理科) 3、一词多义: 名: a.并自为其名(名字); b.不能名其一处也(指出) 就: 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b.蒙乃始就学(从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一 预习课目标:1.学习并掌握常见文言词的意思。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方法:小组合作、一帮一、独立完成提纲: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仲永/生五年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4、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5、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9、“且为众人”且:尚且。10、“固众人”固:本来。 6、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7、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展示课 一、预习反馈;了解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提问了解预习情况 二、明确目标:1、翻译内容;2、理解课文内容,深入解读写作手法及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分组合作: (一)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观点。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初中七年级语文《伤仲永》教案设计二 【教案背景】 《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 《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伤仲永》原文及翻译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初四语文六年级下册伤仲永

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 二、词类活用 1、父异焉原意为:,这里指。 2、宾客其父原意为:,这里指。 3、父利其然也原意为:,这里指。 三、一词多义 自①并自为其名: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①余闻之也久: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①其诗以养父母:②稍稍宾客其父: 于①贤于材人远矣: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③于舅家见之: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解释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稍稍宾客其父 7、或以钱币乞之、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众人矣 11、固众人12、受之天也 13、卒之为众人14、彼其受之天也 1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6、且为众人 17、贤于材人远矣:、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曰:“泯然众人矣。”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8、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 二、词类活用 1、父异焉原意为:,这里指。 2、宾客其父原意为:,这里指。 3、父利其然也原意为:,这里指。 三、一词多义 自①并自为其名: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①余闻之也久:②不能称前时之闻: 其①其诗以养父母:②稍稍宾客其父: 于①贤于材人远矣: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③于舅家见之:④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四、解释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稍稍宾客其父 7、或以钱币乞之、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众人矣 11、固众人12、受之天也 13、卒之为众人14、彼其受之天也 15、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6、且为众人 17、贤于材人远矣:、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4、曰:“泯然众人矣。”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6、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7、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8、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初中语文_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学会叙事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成长。 4.掌握散文阅读的考点及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学生齐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二、明确目标:【屏示】——生齐读 三、预习交流,展示学果: (一).预习交流:围绕学案,解决疑难。【屏示交流内容和提示】 方法:小组内交流预习学案中的内容: 提示: 1.组长明确分工(每人负责一项) 2.订正错误,并加以巩固 3.师友互相提问文学常识 4.注意记录个人的疑难问题 (二)复习检测站: 准备检测题目: (1)文学常识(2个)(2)词语含义(4个)(3)词语书写(5个)方法:展示学果:选取学生代表进行复习内容的互查互测,小组集体或代表展示。 四、质疑互辩 【屏示】预习过程中,你遇到了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小组内交流解决,组长将共性疑难记录在学习卡上。 提示: 1.可以从词语解释、文句疏通、文章内容、写法或感情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 2.每人轮流提出自己的疑难,其他成员有序地做出回答或补充,倾听他人分析时要注意力集中,并进行思考。

【生小组内解疑后,形成共性问题,全班解决】 五、品读揣摩:屏幕显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整体感知: 本文写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哪些回忆?请试着概括一下。 (二)精彩再现:第2段 精读该段文字,试着概括文段所采用的写景方法(如:顺序、角度、修辞等) (二)理解主题: 试着谈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关系?怎样正确地理解本文的主题? 小结:1、景物描写的方法: 第一、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第二、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第三、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2、理解主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 《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理清线索二.题目含义三.记叙顺序四.爸爸形象五.理解主题六.感情基调 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参考教材,共同解决,遇到困难,集体商讨。 六、拓展延伸:童年印记 回顾初中教材中有关童年、少年、成长的相关内容,谈谈个人的收获体验。 小结:在《社戏》的月夜和歌吹中,我们重拾逝去的美好;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我们第一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成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中,我们走进了那段渐行渐远的时光,童年有欢乐,有悲伤,又失去,有成长。正如冰心老人的所说的: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冰心《繁星》 七、实战演练:参见学案相关习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学期《伤仲永》(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 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1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2

《方仲永》读后感作文(共5则)

《方仲永》读后感作文(共5则) 第一篇:方仲永学案 《伤仲永》学案 班别:姓名: 一、解释题意,简介作者 1、《伤仲永》“伤”字的意思是 2、王安石,代家。文章写得好,被后人列为“”之一 本文选自《。 二、翻译,理解文句意思。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笔、墨、纸、砚这些)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有十二三岁了。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家,又到了舅舅家,” 三、课文理解。(1—4小题从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1、方仲永小时候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②③ 2、他人对方仲永有神奇有什么反应? ①② 3、后来方仲永变成怎样? ①②

4、方仲永变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5、从方仲永的故事中你明白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概括) 四、字词积累。 1.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 邑人奇之: ② 宾客其父: ③ 利其然: ④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是“每天”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2.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í)求之B(pān)(yè)(yì)人 C.不能称(chēng)前时之闻泯(mǐn)然D.即(jí)诗书四句或以钱币丐之(gaì)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B.邑人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怪) C.借与之(邻居)D.未尝识书写工具) 3.下列各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还扬州B.余之也久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

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 一、文学常识填空 鲁迅,原名(),()省()人,伟大的()家、()家、()家。著作有()、()、()、()等,收在()里,本文选自(),是回忆()的散文。 二、按原文填空,并回答问题 不必说()的菜畦,()的石井栏,()的皂荚树,()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的黄蜂()在菜花上,()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的泥墙根一带,就有()趣味。油蛉在这里(),蟋蟀们在这里()。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还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便会拍的一声,从()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还可以摘到(),象小()珠()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写百草园中的景物,先用了两个“不必说”,然后有“单是”的内容。把这些词语去掉读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请简要分析一下。 2、这段景物描写,都采用了哪些种修辞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请举例说明。 3、把合适的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处。

《爸爸的花儿落了》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得分: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肿胀( ) 叮嘱( ) 骊歌( )廊堆( ) 徘徊( ) 抽屉( ) 2.解释下面的生词: (1)肿胀:(2)叮嘱: (3)恐惧:(4)徘徊: 3.本文作者,选自:体裁: 4.根据拼音写汉字。 衣jīn( ) 懒duò( ) dǎn( )子lí( )歌叮zhǔ( ) 徘huái( ) zhà( )栏恐jù( ) 花pǔ( )玉zān( )花pú( )公英 5、“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联系选文说说都包含什么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