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唐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11-08-31 10:48:00] 点击次数:[477 ]

(2011年1月8日唐山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序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我市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唐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策导向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市人民在中共唐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扎实工作,克服了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为2005年的1.88倍,“十一五”年均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59667元,年均增长12.7%;全部财政收入438.95亿元,年均增长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010.21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4.3倍,年均增

长32.6%。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1.6:57.3:31.1调整到2010年的8.7:58.9:32.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0万吨,连续7年实现增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3.9%,比“十五”末提高20.7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钢铁、能源、建材、装备制造、化工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第三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消费品市场更加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9.3%。

——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首钢京唐钢铁一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形成了以精品钢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生产性物流、基础能源等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格局。“十一五”末,唐山湾“四点一带”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市的30.2%和26.4%。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全市11个县域单位全部入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前30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唐山港两大港区已建成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煤炭码头等生产性泊位52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5亿吨,成为国内第10个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港口。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745公里,达到1.3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9公里,达到507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43.6公里。机场建设取得突破,唐山三女河机场建成通航。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7.18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值93.89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2.5倍。对内合作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市引进省外资金266.1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7倍。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较好完成,在全省评比考核中名列第一。成功申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成为国内首个地级承办城市。南湖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凤凰新城、空港城和环城水系“四城一河”开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框架迅速拉开,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形象和品位明显提升。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46.1%提高到54.9%,城镇化发展指数位居全省首位。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民居建设逐步展开,城乡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

——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持续开展节能减排攻坚行动,“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完成。持续开展“绿化唐山攻坚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2.2%提高到30.2%。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11.1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5.28%,形成了北部山区生态建设、南部沿海湿地保护、中部平原生态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模式。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0年城市空气质量二级及优于二级天数达到330天,比2005年增加14天。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95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10元,年均分别增长13.3%和12.6%。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就业五年累计增加3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水平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市,参合率达到96.9%。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时期,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

展望“十二五”,我市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面临着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机遇。

一是世界经济已开始缓慢复苏。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应对危机政策措施效果的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呈现持续复苏的态势,美国经济步入了增长轨道,欧洲主要国家经济复苏看好,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预计世界经济将逐步回归到正常的增长区间。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为我市在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提供了宝贵机遇。

二是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成功实施,使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回升向好,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十二五”期间,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步伐将继续加快,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区域经济合作加快推进,为我市经济在加快结构调整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国家将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国家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即将出台,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毗邻京津的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国内“南资北移”呈加速趋势,我市已经具备承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大规模聚集的比较优势,合作、对接的领域广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唐山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我省明确把唐山定位为“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唐山是全省沿海经济隆起带的重要增长极,是河北两大省域中心城市之一。全省“十二五”发展的战略部署和围绕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为我市发挥区位优势、加速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平台。

四是我市经济基础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我市五大主导产业已成规模,基础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特别是港口功能大幅提升,航空、铁路、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我市已具备产业大规模聚集、实现跨越发展的条件。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缓慢且异常复杂,长期形成的一些矛盾和结构性失衡问题互相交织,世界经济正处在深度变革和调整时期。分析“十二五”的这五年,大体上前两年(2011—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仍将处于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

从国内看,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不断巩固,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出现重大调整。调整的目的是为了遏制通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已经退出,代之以经济常态下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从国内外治理通货膨胀的历史经验看,这种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可能要贯穿于“十二五”的前两年。

从区域看,随着环渤海地区的加速崛起,特别是在天津滨海新区、辽宁“五点一线”地区相继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环渤海城市之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不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就可能错失宝贵的发展机遇,拉大与先进地区的差距,陷入被动境地。

从我市看,经济运行中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任重道远。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工业结构偏重,钢铁等支柱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工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财政收入增速减缓,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总体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较弱;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城市的功能、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改革开放有待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较低,利用外资的规模偏小、质量不高,经济外向度低于全国33.4个百分点,开放带动能力较弱。四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创新平台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推动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匮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五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就业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解决。

综合分析未来五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十二五”的这五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五年。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唐山走过震后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和十年快速发展的光辉历程后,进入了第四个十年。第四个十年的前五年已经过去,后五年对第四个十年唐山的发展将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能否实现腾飞至关重要。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未来五年复杂的形势和难得的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抢抓机遇,应对挑战,以奋发向上、大有作为的精神状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在新一轮竞争中努力把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实现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的宏伟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把唐山这块“黄金宝地”打造成为环渤海的“耀眼明珠”。

第一篇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一章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和市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奋发向上、大有作为这一基调,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争先进位这一目标,切实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实施科教立市、以港兴市、人才强市三大战略,强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现代产业格局;以“两极”(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市主城区增长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跨越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的转变,加快把我市建设成为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

“十二五”时期,推动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把经济结构

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我市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着力发展沿海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由内陆资源型向沿海开放型转变;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我市由传统工业城市向现代生态城市转变。要切实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按照“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努力增加出口,不断增强“三驾马车”的协调拉动能力。立足区域资源、环境和产业优势,积极引导生产要素加快向沿海和园区聚集,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一体化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协调发展。调整优化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均等化。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推进社会治理和谐化,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度。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发展绿色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全社会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减

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围绕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行政、财政、金融、投资、文化、社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顺应国内外产业、投资转移趋势,努力拓展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在总体工作中,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十个方面的关系,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发展沿海经济与加快沿海工业聚集区建设的关系、节能减排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深化改革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保障改善民生与做好群众工作的关系、转变干部作风与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关系。

第二章奋斗目标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原则,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力争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到2015年基本达到全省经济总量的25%。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力争增长15.9%;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力争增长19%,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23%和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的比重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2%,力争增长15.2%,到2015年,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36%,力争达到37%;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产业化率达到70%。城镇化深入推进,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61%,年均提高1.2

个百分点,力争达到64%,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投资、财政、金融、土地和城乡管理等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不断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更趋优化,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确保年均增长15%,力争增长20%;进出口总额达到173亿美元,年均增长13%;其中,出口总额达到54亿美元,年均增长13%。

——科技创新实现突破。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0个,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增长15%以上。

——资源环境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大幅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重点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力争增长12.5%。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更好地保障。人口工作扎实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以内(具体见附件1:《唐山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第二篇以“两极”率先突破促进“三带”跨越发展按照沿海经济带、平原经济带、山前经济带的自然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布局,促进沿海与内陆腹地互动发展,构筑沿海与内陆良性互动、

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章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和市主城区增长极

第一节曹妃甸新区增长极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港口、港区、港城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以港口为龙头,以园区为载体,以主导产业聚集为抓手,不断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打造曹妃甸新区增长极,努力在重大产业项目聚集上突破,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内部、行业之间、产业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之间循环上突破,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突破,在提升经济外向度和开放度上突破,带动全市依托港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增量上为全市调整经济结构发挥重要作用。到2015年,曹妃甸新区经济总量比2009年翻两番,成为唐山湾“四点一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生态宜居区。

着眼于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大港为目标,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十二五”时期,在曹妃甸港区62千米可利用岸线上,规划建设以矿石、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为主的四大专业化、大型化码头26个。同步建设散杂货和集装箱码头,提升港口专业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全力推进曹妃甸港区第四、第五、第六港池建设,建设通用、干散货、液体散货、钢铁等专用泊位,不断完善功能,形成对主港区的有效补充,实现港口建设率先突破。到2015年,曹妃甸港区吞吐能力达到4亿吨。

全力推进各产业园区市政路网、管网建设,完善配套设施,重点抓好变电站,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垃圾处理和口岸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功能,为加快产业聚集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京津唐曹城际铁路、蒙冀铁路、曹妃甸至天津滨海新区跨海大桥及滨海公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四点一带”各区域间以及外部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快捷方便的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经济腹地。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生产生活服务体系,营造聚集人口、提升人气、畅通人脉、舒适生活、适合人居的环境。

加快发展以陆海联运为特点的港口物流服务业,巩固和拓展面向“三北”的经济腹地,建成服务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建立大型物流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20年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情况简介 香精产业情况: 1988年,岭秀瑶族乡在长洞村和大兴村交界地落富坳首次建成香精生产加工厂,年生产量高峰时期达到200多吨,也实现过产值上百万的辉煌业绩,其山苍籽精油加工曾一度享誉省内外,前来交易香精的客商云集。90年代是岭秀乡乃至全县鼎鼎有名的加工厂,同时,岭秀香精厂也大大提高了瑶乡人民的人均收入。 油茶产业基地情况: 岭秀乡油茶种植基地在省市县三级的支持和引导下,利用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抢抓黄金时节,积极引导农村技术能人、产业大户实施山地开发。广泛发动农户以家庭或联营等形式整理改造林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同时鼓励农户以“山地入股、集体开发”的形式,推进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全乡上下掀起种植油茶的热潮。 徐金凡承包了近500亩荒山种植油茶。承包协议签定后,每户村民不仅获得山地租金,而且参与整地、种植、管理,还可得到可观的劳务收入,村民们种植油茶积极性空前高涨。投资20万元开发高产优质油茶,三到四年挂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万元。

2010年全乡油茶林种植基地面积已达到3000亩,油茶基地的建设将积极推进岭秀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山区综合开发和农民增收致富。 程控电话站情况: 岭秀瑶族乡程控电话站于1996年立项建设,建成后健全了通讯网络,可覆盖8个村,程控电话用户一直上升到1300多户。2000年以后,先后建成了移动、联通基站8个,手机信号覆盖全部行政村;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80%的自然村通电话,大大方便了瑶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岭秀至黄草公路砂改砼情况: 为加快与东江旅游的衔接效率,更便捷地服务漂流游客从岭秀进入黄草,发挥岭秀岭秀旅游的服务功能,带动本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岭秀瑶族乡主动进行跨县合作,向上争取资金110万元,立项加宽和改砼了岭秀至黄草的县级公路,公路全长35公路,岭秀境内6公里。改造后,公路由原来的4.5米加宽到了5.5米,改砼后从岭秀到黄草的行程将缩小到一小时以内。 教育发展情况: 岭秀瑶族乡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大力实施了“一乡一校”学校布局调整,成功撤并了长洞、大兴、古桥等十所小学。2006年乡政府投入10余万元,新建了学校围墙、厕所、球场,添置了课桌。2007年启动了投资50余万元的岭秀中学教学楼建设项目,其中争取中国青少年基会投资20万元。2008年全年投入资金4万余元,用于奖励教师、校舍建设及教学设备购置,稳步提高了教育质量。2009年乡学校中考取得了优异成绩。全校共有103个初中毕业生,其中毕业保送生7人,在全县排名第四。19人考取汝城一中公费生,占总人数的20%,同比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上海市嘉定区城市建设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海市嘉定区城市建设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框架提纲】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嘉定加速城市化、推进产城融合的关键时期,是嘉定服务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嘉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上海市嘉定区城市建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嘉定今后五年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部分“十一五”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嘉定的城市建设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为嘉定“十二五”期间加速城市化、推进产城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新城建设渐入佳境【新城公司牵头】 土地储备与出让 基础设施建设 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 社会事业建设 绿化景观建设 二、交通发展取得突破【建交委牵头】 铁路(京沪高速、沪宁城际)【建交委】

轨道交通(11号线北段一期、13号线)【轨道公司】 常规公交(长途客运站、公交枢纽、线网调整)【交通局等】 骨干道路(G2、曹安公路及下立交、沪太公路,胜辛路、昌吉东路蕴藻浜大桥,嘉盛路,阿克苏路、伊宁路等)【建交委/轨道公司/新城公司等】 三、房地产开发成为热土【房管局牵头/规土局/新城公司/轨道公司等】 四大重点区域(新城主城区、安亭地区、南翔地区、江桥地区) 交通枢纽(站点) 动迁配套房 保障性住房 旧小区综合改造 四、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土局】 污水收集与处理【水务局】 垃圾收集与处理【绿化市容局】 水利建设与河道整治【水务局】 水环境、声环境、大气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环保局】 绿化与林业建设【绿化市容局】 供水设施(输送、制水)【水务局】 五、城市管理形成机制【建交委/绿化市容局/规土局等】

绥阳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区域概况 绥阳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大娄山脉中段,隶属遵义市管辖。全县南北长75多公里, 东西宽56多公里,国土总面积2566多平方公里,占贵州省总面积的1.45%。[1]2010年末总人口53.5万人,面积2566平方公里,全县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6公里。下辖12个镇和3个乡,117个村居,是一个正在遵义中部率先崛起的新型城市。绥阳县平均海拔866米。年平均气温15.1℃,年降雨量1160毫米,全年无霜期283天,年日照时数1114.2小时。绥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有28座中小型水库,65条河流,水能蕴藏量8万千瓦,森林覆盖率28.7%,荒山草坡300万亩,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硫铁、钾、铅锌、石膏矿、瓷土矿等几十种,。5.06亿吨煤炭等矿产 经济状况 2011年概况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02亿元,年均增长15.08%,完成财政总收入4.0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44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51%和27.4%,连续五年保持“双二十”增速;完成工业总产值25.5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5.8亿元,年均增长38.19%和42.4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年均增长49.5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8亿元,年均增长19.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22元,年均增长19.94%;农民人均纯收5779元,年均增长13.48%。绥阳投资开发前景广阔,该县在进一步审视县情,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绥阳,经过认真分析、反复论证,确定了把绥阳建成“绿色产品基地、特色经济之乡、旅游休闲新区、遵义卫星城市” 的科学定位,围绕此定位,该县将加大对以下产业的开放开发力度。 201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337万元,比上年增长20%。商品销售总额225303万元,比上年增长37.8%,在销售总额中,批发98768万元,同比增长13.8%,零售108063万元,同比增长41%。国地税累计完成31750万元,比上年增收6127万元,同比增长23.9%。年末各项存款余额460937万元,比上年增长19.7% 2012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68亿元,同比增长19.8%;完成财政总收入5.08亿元,同比增长33.98%,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50.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99亿元,同比增长64.53%。招商引资签约项目71个,签约资金218.5亿元,到位资金68.7亿元。 工业 工业经济不断壮大,煤电化一体化项目顺利推进,青溪河电站投入运行,田湾煤矿、雨润生猪屠宰加工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投入煤矿技改资金5.3亿元,设计产能135万吨。累计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5亿元,入园企业38家,规模企业19家,2011年,绥阳招商签约活动如潮启动,招商引进项目66个在绥阳县落户,共完成签约资金191.66亿元,到位资金31.88亿元。截至2011年9月底,绥阳县已引进的项目中,有工业项目27个、农业项目14个、旅游开发项目10个、交通项目1个、房地产开发项目11个、服务业3个,签约资金完成任务的255.5%,到位资金完成任务的106.2%,工业项目完成任务的378%。其中与中电投公司签约循环经济项目二期总投资20亿元;完成赴港招商签约任务由香港豪德集团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3.28亿美元“新生命”弱碱性水资源利用开发项目;与四川东盛公司签订了总投资1.32亿元金银花深加工项目;并成功引进杭州陶都家园投资公司在绥阳县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400亩的大型农产品商贸物流城项目,该项目已进入规划设计和征地的前期工作,现正着手规划煤炭资源的开发等等。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拳铺镇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全县经济运行会材料

铺镇 200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中共拳铺镇委员会 拳铺镇人民政府 二○○九年元月 拳铺镇2008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拳铺镇是济宁市新型乡镇建设试点乡镇之一,由原拳铺镇、徐集镇和梁山金三角工业园组建而成,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全镇辖124个行政村,总人口10.78万人,总面积145平方公里。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拳铺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深入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大力实施“工业立镇”、“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团结和依靠全镇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镇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亿元,税收总额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65元。 一、工业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 我们立足本镇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镇”发展战略,按照“规划大园区、建设大项目、带动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专用汽车这个支柱产业,大力度招商引资、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方位优化环境,全镇工业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2008年,

全镇民营经济总收入达到63亿元,上缴税金1.0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 和48%;全年共实施项目80个,其中续建项目22个,新上和技改项目58个,总投资22.62亿元,其中利用外资18.51亿元,实际到位外资10.34亿元;合同待建项目15个,合同利用外资13.08亿元;在谈项目12个。项目投资涉及挂车制造、医药化工、太阳能利用、再生资源、汽车贸易、配件铸造等多个领域。在今年实施的项目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共有76个,其中1000-5000万元的项目有41个、5000- 10000万元的项目有9个、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6个、1000万元以下的项目有20个。目前,全镇民营企业达207家,规模以上企业达60家,其中专用汽车制造及配件企业达108家。 一是大手笔规划建设。我们委托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对镇域和梁山工业园,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进行整体规划,委托济宁市规划设计院进行乡镇建设总体规划,把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与园区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统一编修、一步到位。 二是大力度招商引资。我们借鉴苏北地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做法,将招商任务分解到副科级干部,成立专业招商队伍,围绕专用汽车及配件、医药化工、纺织、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积极实行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展会招商,中钢物流、柳汽中转库、富华车桥、华润再生资源、万事达专用车、金宇商贸、南通华伟等一批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相继落户我镇。特别是在第四届车博会期间,全镇共签订5个合同项目,计划总投资4.8亿元。 三是大力培植百亿产业。根据县委、县政府“百亿产业”工程建设要求,我们提出了争创“中国专用车第一镇”的发展目标,通过创建中国专用汽车产业园,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

兰溪市12五规划纲要

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5月4日 -------------------------------------------------------------------------------- 2011年3月11日兰溪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兰溪构建大平台,培育大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崛起浙中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根据《中共兰溪市委关于制定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系统地阐明“十二五”时期兰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基本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是今后五年兰溪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跨越发展,明确新时期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一)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缓慢复苏和重大调整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促升级、扩内需”成为中长期政策取向,消费结构升级将为产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长三角区域整合在加速。浙江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一系列改革创新试点深入推进。浙中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加快,区域分工合作格局初步形成。这为兰溪市加快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兰溪市处在浙中城市群核心区域,是金义主轴的节点城市;金华新兴产业集聚区兰溪区块已列入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14个产业集聚区之中;省级兰溪经济开发区处于整合提升阶段;随着临金高速、金建铁路及兰溪港开发规划的逐步明朗和实施,交通区位优势将明显改善;各项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将有效激发创业创新热情,提升发展活力。这一时期,兰溪市处于经济加速追赶期、转型升级突破期、生态建设关键期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期,经济社会将步入全面转型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二)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兰溪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强工兴市”战略,紧紧围绕“强工业、兴三产、优环境、促民生”十二字方针,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兰溪市“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6亿元,年均增长12.3%,增幅居金华各县(市、区)前列,地方财政收入11.2亿元,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3亿元,年均增长15.5%;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亿元。 图1:“十一五”时期兰溪市地区生产总值发展规模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实施产业调整振兴三年规划,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强乡镇”工程扎实推进,工业经济强劲增长。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51家,产值突破500亿,比2005年增长2.4倍,初步形成新型纺织、天然药物、装备制造等产业群。荣获“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省棉纺织品出口基地”称号,棉纺织产业列入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聚转型升级示范区。康恩贝、华铝、红狮列入省行业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全市拥有各级工业科技型企业122家、研发(技术)中心114家。品牌建设卓有成效,新增省级以上名牌15 只、著名商标12 只。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主导产业,培育了两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第三产业有所突破,捷盛中央广场、溪西商业中心、嘉宝物流等一批重大服务业项目已开工建设。诸葛八卦村景区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白露山—芝堰风景区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新增三星级饭店2家。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环境明显改善。完成杭金衢高速公路沈村互通口至市区连接线、45省道金兰线路面大中修、灵马公路和兰黄线公路改造等工程,基本实现村村通、城乡公交一体化目标。330国道兰溪市区过境段改建工程顺利实施。能源保障更加有力。省百亿工程—浙能兰溪电厂建成投产,500千伏芝堰变、110千伏登胜变、110千伏梅江变建成投运,顺利通过省级新农村电气化县市验收。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工人路立交、城北立交扩孔工程顺利完成,建成博物馆、公共卫生中心等项目,大云山、中洲公园改造提升不断深化,李渔文化公园、告天台公园改造项目顺利推进,城市化率达到50%。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云山、赤溪、灵洞、诸葛等镇乡(街道)实现整体整治,累计完成整治村401个,农房改造村63个,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补助1100户。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推进下山脱贫工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稳步推进,解决了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领导讲话模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讲话稿 尊敬的xx常务副市长及各位领导: 岁末年初,xx常务副市长组织召开相关重点工作调度会,这是对我区工 作的关心和鞭策。下面,我代表中共xx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一下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打造雁城商都,建设xx新城”的目标,深入实施“南优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富裕、美丽、平安、和谐、幸福的新xx,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1、经济发展提速增效。1—9月,全区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85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17元,同比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 增长%,其中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同比增长%;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0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18%;外贸累计进出口总额1060 万美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9%,比上年同期 增长个百分点。 2、财税收入稳步增长。1—11月,完成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截 至12月14日,全区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亿元,为年初目标(亿元)的%,为调整目标(亿元)的%,同比增收亿元,增长%。其中国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 增长%;地税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财政部门累计完成亿元,同比增收亿元,增长19%。 3、项目建设加速推进。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项目116个,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个、产业项目65个、民生项目29个。截至11月底,全区竣工项目80个。38个省市区重点项目中,竣工投产6个,开工动建21个,累计完成投资亿元,为年度计划的%。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三大产业都有一批大项目。共创家世界投入使用,晶珠购物公园、南方中亿汽贸城开工建设,中油新兴能源产业集团华南总部基地等一批三产项目建设加快,衡阳苏宁广场、文化创意体验园、杨岭片区综合开发等完成概念性规划、正在深度洽谈。xx科技创业园完成3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主体工程,LNG储配站完成安评、环评两个控制性环节的审批。 领军现代农业、南国红金银花基地相继实施,来势较好,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城乡统筹协调并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平方公里中心城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乐业2017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乐业县2017年度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7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乐业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推进经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良好态势。从总体来看,GDP、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增幅都已向中上游迈进;但GDP总量、财政八项支出和“四上”企业在库数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具体如下: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25.18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比全市低1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六,完成全年任务的101.01%。其中,一产完成7.12亿元,同比增长4.4%,增速比全市低0.1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五;二产完成5.60亿元,增长13.4%,增速比全市高3.9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三;三产完成12.46亿元,增长7.57%,增速比全市低2.23个百分点,在全市排第九。三次产业的结构为28.6:22.2:49.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7.7%、34.56%、47.74%,分别拉动GDP1.38、2.69、3.73个百分点。 2、构成地区生产总值的18个行业增加值完成情况:一产:农业完成3.55亿元,同比增长4.92%,林业完成0.87亿元,同比增长5.85%,牧业完成1.22亿元,同比增长0.25%,渔业完成1.48亿元,同比增长6.78%;二产:工业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8.5%,建筑业完成3.66亿元,同比增长15.8%;三产:批发业完成1884万元,同比增长5.7%,零售业完成25525万元,同比增长8.2%,住宿业完成1321万元,同比增长30.8%,餐饮业完成8520万元,

【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汇报】2018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汇报】2018经济社会发展论文 市政协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 今年,市政府按照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人大十五届三次会议确立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城乡一体化为主线,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旅游精品化,加大经营城市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市经济社会事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将我市今年—月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下步工作打算通报如下。 一、—月工作情况 (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城乡一体化工作扎实推进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三中全会和成都市委号文件精神,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贯穿全市工作的主线,成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发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关于乡镇产业和城镇发展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认真做好乡镇中心村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并将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纳入一级目标考核,建立了跟踪督查工作制度,全市上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各乡镇全力抓的工作局面。针对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了个调研课题,由市级领导分别牵头组织调查研究。按照“强化极核、培育支点、发展轴线、带动全域”的工作思路,启动了青城山、蒲阳、幸福、灌口四个重点小城镇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民素质培训工程,深化了户籍制度改革,启动了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月,全市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人,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人,引导性培训人,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余人。 (二)突出工作重心,经济建设取得新成效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市域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月,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⒉和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完成财政收入万元,同比增长。 一是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月,全市完成技术改造投资万元,有家企业通过了省、成都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结合城市规划、土地修编,完成了全市工业发展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时,针对去年以来我市电力供应紧张的实际情况,加强了与成都电业局和××供电分局的协调衔接,将电力供应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影响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积极协调银政、银企关系,金融部门对工业经济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实现亿元,增长,高于增幅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比重占比重由同期的提升到。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增长;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增长;利税总额达到万元,增长;盈利企业盈利额为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万元,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万元;完成新产品产值万元,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同比提高个百分点。 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把贯彻落实好中央号文件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完成了农业税降低个百分点的工作,落实了粮食“直补”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加强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了基本农田保护,小春粮油总产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开通了一点通智能服务热线,大力发展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加快了雨润肉食品加工、欣禾蔬菜加工、汇源茶叶加工等重大产业化项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报告 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时代主旋律,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作为县级政府,在统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唱响这一主旋律,顺应这一现实要求,谋大局、定举措、聚民心,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以新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发展空间、发展模式、发展质效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实现县域经济良性发展,就必须用新的思维谋定经济发展大局。 谋大局要谋大势。谋定县域经济发展大局,首先要认清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形势。当前要特别关注国家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所出台的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和措施,这是统筹县域经济发展的指示灯和引路牌。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区域经济,已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以行政区划为框架的条块经济结构,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作为湖北东大门,黄梅正是认清自己处在湖北“两圈一带”、江西昌九经济走廊、安徽皖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部的位置。结合本县的经济发展现状,在推进“四个黄梅”建设进程中,适时提出“农业

建‘六县’,工业抓‘四园’,旅游创‘4a’”的经济发展战略。 谋大局要谋思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经济规律,探寻到一条好的经济发展思路,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当前要做到“三破一立”,一是要突破传统观念,下决心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就黄梅而言,就是要实现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活的目标;二是要突破无为观念,面对市场经济,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有人惊慌失措不敢作为,有人认为不能作为,其实,面对这种局面,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更多更强,因而也更有作为,也更会有作为;三是突破侥幸观念,面对市场的变化,国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为此,我们必须自我淘汰落后产能,对一些落后产业尽快转换升级,对此不能抱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国家产业调整步伐,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一立”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谋划全县的产业定位和布局,黄梅适时提出了“一带三区”的经济发展思路。 谋大局要谋大事。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不可能在一个期间内齐头并进,而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变化,培植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黄梅在谋划全县经济发展中重点抓“两业、三沿、四区”。“两业”即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禅宗文化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19日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批准)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第一节“十一五”发展成就 第二节“十二五”发展环境 第三节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第四节增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第五节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第六节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第三章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第七节促进外需协调发展 第八节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九节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第十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十一节优化产业组织形态 第四章加快建设智慧 第十二节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第十三节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第十四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第十五节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第五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六节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第十七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八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十九节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第二十节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章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第二十一节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十二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第二十三节打造平安 第二十四节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第七章加快特区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节统筹推进一体化建设 第二十六节加快新型功能区开发 第二十七节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第二十八节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第八章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 第二十九节促进融合发展 第三十节构建多层次区域合作体系

第三十一节提高对外开放发展水平 第九章推动低碳绿色发展 第三十二节着力推进低碳发展 第三十三节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 第三十四节推进国家生态市建设 第十章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三十五节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第三十六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十七节深化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第十一章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三十八节强化规划导向作用 第三十九节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前言 经济特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有力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赋予努力争当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发展质量,成为经济特区的战略任务和必然选择。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市委关于制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是编制和实施各区规划、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本依据,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市和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发展战略和总体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