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前两章我们分别对总需求与总供给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第五章中,我们对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进行了说明,但没有讨论不同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形状变化和移动方向。在第四章中,由于将讨论的主题放在乘数原理的阐述上,因此没有进一步对总需求曲线的形成与移动条件开展讨论。因此,本章将重点对总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化进行阐述,并进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结构进行分析。

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总供给由生产函数Y=f (K, L) 给定。这样,在短期内,由于生产函数的相对稳定性,要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就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反之就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非自愿性失业。为此,我们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式写成:Y=C+I+G+X,或C+S+T=C+I+G+(X-M)。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假定总供给是一种给定的外生变量。

在本章中,我们放开上述假定,考察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并且还放开物价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为理解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我们首先从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谈起。总需求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正如第二章中所表述的那样,总需求一般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国外需求(X)构成。当然,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税收、政府购买、以及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的变动。

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指的是产量(或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特定价格水平下满足总需求所需要的收入水平。从几何图上看,总需求曲线的纵坐标为价格水平,横坐标为产出水平,它表示的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为理解如何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我们先理解价格水平的变化是

如何导致总产出水平变化的。我们知道,价格水平上升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则会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同时,价格水平上升也使货币需求量上升。一般来说,价格水平越高,商品和服务就越贵,所需要的用于交易的现金就越多。可见,货币的名义需求是价格水平的增函数。很显然,如果货币供应量没有变化,在价格上升而导致货币需求量增加时,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会使投资水平下降,进而导致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可见,价格水平变化所引起的产出水平变化是通过利率为传导机制的。我们将这种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利率的同方向变化,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化的过程称为利率效应(interest effect)。

出0(P0)

1(P1)

Y

0 Y1Y0总产出

(A)

P1

P2

Y

0 Y1 Y0总产出

(B)

图6-1 收入决定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其次,价格水平的上升,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会变得相对贫穷,于是人们的消费水平就会相应减少,这种效应称为实际余额效

应(real balance effect )。

现在我们就用图6—1来说明如何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当价格水平为0P 时,均衡的总支出或总收入为0Y ,这时在图(B )中就得到与价格0P 相对应的0Y (图B 中的A 点。A 点即为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从0P 上升至1P 时,在构成总支出的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的上升会导致总支出的下降,表现在图(A )中,总支出从0AE 下降至1AE ,从而使均衡收入从0Y 下降为1Y ,于是就得到了图(B )中的B 点。B 点也是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将A 、B 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图(B )中的总需求曲线AD 。

总需求函数的变动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变动有关,也就是说,总需求函数也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中得到。我们在第九章中会通过引入IS —LM 模型介绍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问题,并通过IS 曲线和LM 曲线进一步讨论总需求函数的形成过程。

专栏6-1 资料:如何正确理解均衡概念

均衡概念也许是经济学中最难以把握的概念之一。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很熟悉这一概念的,就如我们看到一个静止物那样。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味着对市场起作用的不同力量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从而使购买者和供应商之间在价格和数量方面的想法达到一致。价格太低意味着各种力量尚未达到平衡,即吸引需求的因素比吸引供给的因素更有力,因而存在超额需求或短缺。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学到,竞争市场是一种形成均衡的有效机制,如果价格太低,需求者会通过争购来哄抬价格,从而使价格上升,直至达到均衡水平。

然而,均衡的概念也具有诡辩性。以下这种论断很有代表性:“不要同我谈什么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例如,石油的供给总是等于石油的需求,你找不出二者的差异”。是的,如果从会计的角度看,这句话是有道理的。石油生产商记录的销售量总是恰好等于石油消费者记录的购买量。但是这种算术结论并不能否定供给和需求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没有理解经济均衡的实质,我们就无法理解不同力量影响市场的方式。

在经济学中,我们对能够出清市场的销售量,即均衡数量很感兴趣。我们还想知道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数量与生产者愿意销售的数量恰好相等的价格水平。只有在这一水平上,买者和卖者才会同时达到满足。也只有在这一价格水平上,价格和数量才不会有变动的趋势。因此,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供求均衡时,我们才能理解这样一些悖论:移民也许不会降低移入城市的工资,因而会提高整体福利;土地税不会提高租金;以及收成不好反而提高了农民的收

入等。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在第五章中,我们已经讨论了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一般形态。本节中我们将引入凯恩斯短期总供给曲线,并结合古典总供给曲线进行讨论。

我们知道,总供给曲线所描述的,是在各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提供的产出数量。从短期看,总供给曲线有两种较为特殊的形态,一种称为古典总供给曲线,类似我们在第五章中提到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它是一条垂直线(见图6-4)。另一种称为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它是一条水平线(见图6-3)。

P P

AS

P* AS

0 Y 0 Y* Y

图6-3 凯恩斯总供给函数图6-4 古典总供给函数

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说明无论是什么价格水平,供应的产品数量都一样。这是基于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假定。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由于按一定工资水平愿意就业的劳动力都已就业,产量无法再扩大,这时如果总需求持续扩张,只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我们把对应于劳动力充分就业状态的产出水平称为潜在的GDP,即图6-4中的Y*。当经济积聚资源并出现技术进步时,潜在GDP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长,因而古典总供给曲线的位置将随着时间而逐渐右移。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潜在GDP会发生变动,但这种变动并不取决于价格水平。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表明厂商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提供社会所需求的任何数量的商品。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依据凯恩斯提出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具有“刚性”这一假设条

件而得出的。这一假设条件的含义是:工人们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工会的存在会使这一抵抗变得有效,但工人们都喜欢货币工资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工资一般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工人们都具有“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即只看到货币的票面价值而不关注货币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在价格不变情况下的货币工资下降,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情况下的价格水平提高。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实际工资的下降。正是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所以工人们会对相同的后果,采取迥然不同的态度。

“货币幻觉”存在的直接效果是,厂商可以在现行工资水平上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因而,他们的平均生产成本被假定为不随产出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这样,厂商就愿意按现行价格水平提供社会所需的产品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的思想发端于大萧条时期,当时由于可以把大量闲置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生产,因而使产出似乎可以在价格不发生上涨的情况下无限扩张。在一般情况下,当短期内需求发生变动时,厂商们一般不愿意改变价格和工资,而会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对市场需求变动做出反应。因此,总供给曲线在短期内是相当平坦的,这与凯恩斯总供给曲线状态相当接近。

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上,价格水平不取决于GDP。但是在大多数国家中,大部分年份的价格都在上涨,尽管上涨幅度并不高,但一直在持续。这种价格的上涨会使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在现实经济中,我们可以把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古典总供给曲线看成是两种比较极端的情景。在大部分时间里,短期总供给曲线就如我们在第五章中所阐述的那样,产出水平是随着物价的上升而增加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给出一条完整的总供给曲线图(见图6-5)。

P AS

古典

区间

P f

P 1

P 0

凯恩斯区间

0 Y 0 Y 1 Y f

图6-5 完整总供给曲线的三种形态

图6-5中,当总产出水平扩大到0Y 止,物价水平一直维持在0P 的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这时的总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符合凯恩斯条件。正如我们在前面已说的那样,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经济萧条时期,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资源闲置与劳动力失业比较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总产出的增长是通过利用大量闲置资本和劳动力的结果,不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从而也不会导致物价的上涨,这是凯恩斯区间的总供给状态。

随着就业的不断增加,总产出的不断增长,物价也相应地逐渐上涨。如图中,0Y 相对应的物价水平是0P ,而1Y 相对应的物价水平是1P 。在这一区间,物价水平随着总产出水平的增长而上升。这是因为随着总产出水平的不断增长,效率较差的设备开始投入使用,效率较低的工人开始被雇用,从而导致劳动的边际产品随就业的增加而递减,造成单位产品的成本随着产量的扩大而上升。

图中f Y 表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产出。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总产出扩大到这一数量,按一定实际工资水平愿意就业的工人都已就业,产量已无法再扩大,因而这时总需求的继续扩张只能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这时的总供给曲线就成为一条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垂直线,即古典区间的总供给曲线。

专栏6-2 案例:为什么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表现得如此之差?

日本从1960年以来平均每年的经济增长率约为6.0%,但是从1992年开始,平均增长率只有1.0%。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全球的关注,为什么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如此缓慢?大多数经济学家在以下两方面得到共识:

第一个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日本股票市场的崩溃。1990年到1992年间,日本的股票价格下降了一半,市值大量蒸发,土地和房地产价格也巨幅下挫。截止到1997年,商业用地的价格仅为1990年的55%。

第二个原因是股票和土地价格的崩溃对日本银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为许多银行都将贷款给了股票和房地产的购买者。当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崩溃时,这些借款人大部分不能清偿贷款。有人估计,1997年日本最大的20家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总额约占日本GDP 的4%左右。账面上有如此多的坏账,使银行不得不彻底削减对企业的任何贷款。

但对以上两个原因是如何造成这么低的经济增长率这一问题目前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并且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主题。

大多数经济学家把注意力放在了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下降的影响以及银行贷款下降对总需求的影响上面。价格的巨幅下跌减少了消费者的财富,从而导致他们减少支出。对于很多企业来讲,银行贷款的减少意味着不能为投资进行融资,其结果是总需求曲线的不断移动,导致了低经济增长和通货紧缩。出于这种判断,经济学家建议应同时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事实上日本政府也确实这样做了。从下表可看到,日本央行把利率从1992年的4.5%降低到了1998年的0.7%;政府从1992年的1.5%的预算盈余变成了1998年6.1%的预算赤字。

日本宏观经济变量,1992—1998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产出增长(%) 1.0 0.3 0.6 1.5 3.9 0.8 -2.6 通货膨胀*(%) 1.7 0.6 0.2 -0.6 -0.5 0.6 0.7 预算盈余(%) 1.5 -1.6 -2.3 -3.6 -4.3 -3.3 -6.1短期利率(占GDP百分比) 4.5 3.0 2.2 1.2 0.6 0.6 0.7

注:通货膨胀:GDP缩减指数的平均变化率。

资料来源:OECD Economic Outlook December 1998

另外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指出,尽管利率非常低、预算赤字非常大,产出在1998年实际上还是下降了。他们认为银行系统的问题导致了总供给曲线的反向移动,糟糕的银行系统与石油价格的上涨或生产率的下降非常相似:它增加了生产成本并减少了均衡产出。这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的问题不能单靠提高总需求来解决,银行系统必须进行重新整顿:一些银行应该关闭;另一些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必须由好的资产取代,比如政府债券。一旦做好了这些事情,银行系统就可以重新发挥作用,日本经济就能复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日本经济持续了十余年的衰退,你认为主要问题出在哪里?

2、你是如何看待经济泡沫的?

3、请列举出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并用于分析我国

当前的经济情况。

第三节不同总供给假定条件下的总需求政策

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不仅可以从供求两个方面来说明收入的决定,而且可以更充分地说明宏观经济政策的有关问题。本节将讨论不同条件下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效应。

凯恩斯情形

在图6-6中,我们将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在一起。从图中可以看出,如设经济初始均衡点位于E点,在此点上AS与AD相交。假定总需求扩张(aggregate demand expansions),如财政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或通过减税等手段实施财政扩张政策,就会导致AD 曲线向右移动,即从AD移动到AD*。这时,经济的新的均衡点就移到E*位,这时总产出

P的价格水平下愿意提供任意数量的产品,增加。由于这时经济尚处于萧条时期,厂商在

因此产量增加对价格没有影响,而这时的财政扩张政策所导致的效果只是产量的提高和就业的增加。

P0

Y

0 Y Y*

图6-6 总需求扩张:凯恩斯情形

同样可以说明,在凯恩斯情形下,中央银行实施的以名义货币量增加为特征的货币扩张政策也会导致经济中均衡产量的增加,同样,这种均衡产量的增加也不对价格水平产生影响。

古典情形

在古典情形下,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是垂直的。这时,不论价格水平如

Y。在这种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变动所得到的结果何,经济中厂商可提供的产出量都为

f

与凯恩斯模型完全不同。

P0

Y

0 Y f

图6-7 总需求扩张:古典情形

图6-7中总供给曲线AS为一条垂直线,经济初始均衡点为E点。假如政府通过扩张性

P不变,经济的总支出就财政政策使总需求曲线从AD移动到AD*。这时,如果初始价格

会增加至E*点。但由于资源已被充分利用,厂商不可能再获得更多的劳动力来生产更多的产量,也就是说,产品供给对新增的需求已无法作出反应。这时,增加的总需求只能导致更高的价格,而不能提高产量。

价格的上涨降低了实际货币存量并导致利率的上升和支出的减少。这样,经济就会沿着AD*曲线不断向上移动,直到价格的上升和货币实际余额的下降所导致的利率提高和支出降低达到与充分就业相一致的水平,这一水平就是图6-7中的E**点,这时的价格水平达到P*,也就是说,总需求在更高的价格水平上再次与总供给相等。

常规情形

我们已经说过,凯恩斯情形与古典情形都是一种特例,这两种情况是在经济过度萧条或经济过度扩张情况下才会出现。在一般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正如我们在图6-5中所见到的,完整的总供给曲线是由水平线开始,逐渐向右上方移动,最后逼进垂直的古典总供给线。由于总供给曲线的这一特征,在与总需求曲线相交时,不同的交点所产生的效果大相径庭。我们可以回顾第五章中的图5-4,当总需求在较低水平时,总需求的增长所产生的结果是产量的大幅增长而价格的小幅增长。当总需求增长至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总需求的增长所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物价的上升。

除了总需求移动的效应外,我们还可以考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应。我们在第五章中已经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及其影响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这里我们将进一步展开讨论。

P AS 0 AS 1

AD1

AD0

0 Y

图6-8 生产能力增加的效应

图6-8显示的是经济中投资增加而造成生产能力扩大的情形。这时,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即从0AS 移动到1AS 。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陡峭部分,且总需求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图6-8中的1AD ,那么总供给的增加意味着新的均衡价格将低于初始价格水平。如果经济最初运行在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如图6-8中的0AD ,则总供给曲线移动的效果不明显。这是因为总供给曲线的平坦部分表示经济中尚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新追加的生产能力对于生产的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的影响微乎其微。

但是,如果经济体遇到投入品价格突然上涨所形成的供给冲击(supply shock ),总供给曲线就会向左上方移动(如图6-9所示)。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在这种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厂商即使生产与以前相同的产量,但由于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他们必须通过提高产品的价格才能弥补成本上升所造成的损失。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时即使经济还处于过剩期,但价格水平也会上升。

P AS0

AS1

P1

P0

AD

0 Y1Y0Y

图6-9 投入品价格上涨的冲击

以上我们讨论了在三种不同的总供给曲线条件下总需求曲线的演变情形,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不同总供给状态下的总需求政策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有关总供给与总需求问题,还有以下两点需要说明:

1、本章所讨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是一种静态的和封闭的宏观经济模型,即模型中并不加入时间因素,因此它只限于解释均衡状态,或者用于解释由于外生变量的一次性变动而引起的内生变量(如价格水平)的变动。如要解释变量的动态变化,则必须考虑时间因素。有关价格随时间因素变化的问题,我们将在第十二章有关通货膨胀理论中加以讨论。

2、本章所论述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虽然是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基础上所进行的总结与概括,但从本质上说,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还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有关。为此,我们将在第九章介绍IS-LM模型后,再结合IS-LM模型进一步讨论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并给出数学表达式。

专栏6-3 案例:中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10年以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长期的绝对的短缺已开始让位于一定时段上短缺与过剩共存,或不同时段上短缺与过剩的交替。从80年代中期开始,曾有过部分农产品过剩的情况。进入90年代后,短缺经济特征越来越趋淡,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使供给能力大大提高,过剩现象开始明显出现。1990年,中国市场出现第一次普遍意义上的生产过剩,同时也宣告了短缺经济时代的终结。90年代中期以后,就国

民经济发展而言,需求已经与供给同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推动力,单纯靠提高供给来保障生活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从1998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过剩经济特征,总供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商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失调。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供给出现结构性开工不足和库存积压。例如,最为典型的1998年,兵器工业开工率只有45%,航天工业只有35% ,发电设备能力利用率为66%。库存积压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资金需求结构与资金供给结构严重不对称。1996年非国有经济的生产总量只占全社会信贷资金的20%左右,以后尽管有所上升,但非国有经济的非国民待遇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改观。银行有钱不敢贷,企业在等米下锅,表现出一种非常奇特的资金结构性矛盾。从表面上看,其原因主要是,因企业资信度不好,银行不敢贷款;或是企业有项目,但企业与银行对项目的评价不同,银行宁紧勿松而不愿贷款。但从本质上看,这种资金供求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体制性矛盾。

在转轨经济中,总供求互相适应的应变机制尚不健全,还缺乏自我调节功能。供给不适应需求,有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情况。一般而言,需求变化速度快于供给,需求是超前的、多变的,这时的供给滞后,这正常的。但我国供给不能灵活适应需求变化有着浓厚的体制因素,具体表现:(1)需求的市场化、货币化进程大大的快于供给的市场化、货币化进程,从而导致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灵活变化,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创造出需求。(2)投资体制缺乏约束力,不少项目是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在投资决策时对市场需求没有前瞻性预测,企业还未投产就已先天过剩。不少以现代企业著称的上市公司也会反复出现这类问题。(3)企业没有建立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自我发展能力差,新产品开发能力低。

形成灵活的供给机制将是困难的,既有存量的刚性问题,又有增量的盲目性问题。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改制不完成,就难以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灵活的总供给机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总供给总需求的均衡与经济体制有没有关系,如何理解这种关系?

2、目前中国经济问题中的主要矛盾是在总供给方面,还是在总需求方面?

3、根据你的理解,怎样的状况才算达到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本章小结

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是用来表明产出与价格两者之间均衡水平的决定。总供给曲线AS 表明,在各个价格水平上,企业愿意供给的实际产出数量。总需求曲线AD 表示在各个价格水平上,消费和资本市场处于均衡时的产出水平。总需求曲线可以由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导出。

总供给曲线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凯恩斯情形、古典情形和常规情形。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它意味着企业在现有价格水平上愿意供给所需数量的商品。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它表示的是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供给状态。常规形态的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明随着价格的上升,厂商所提供的供给数量会不断提高。

总需求的扩张(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等)会使AD 向右上方移动。在凯恩斯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扩张会导致总供给的增加,但不会引致价格的上升。在古典供给条件下,总需求的上升只能引致价格的上涨。

投入品价格的突然上升(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的石油危机)会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其结果会导致产量的减少与价格的上涨。

关键术语

总供给(AS )曲线 充分就业 名义GDP

总需求(AD )曲线 货币幻觉 总需求扩张

古典总供给曲线 利率效应 供给冲击

凯恩斯总供给曲线 潜在GDP 实际余额效应

复习思考题

1、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什么?

2、为什么古典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在古典情形下,保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机制是什么?

3、为什么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与古典总供给曲线相比,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有说服力?

4、如果总供给曲线为500=S Y ,总需求曲线为P Y D 50600-=,

(1)求供求均衡点;

(2)如果总需求上升10%,求新的供求均衡点。

5、设经济的总供给函数为Y=2350+400P ,总需求函数为P

Y 7502000+=,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第六章++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

第六章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 二、内容结构 三、重点和难点 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可以从简单的凯恩斯模型和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2.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人(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

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由于总供给是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量,而产出量是由生产函数决定的,因此,在短期,当资本存量既定时,总产出量就取决于劳动者的总就业量。总就业量决定于劳动市场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的均衡。把劳动力需求函数和劳动力供给函数结合起来就可以确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水平和劳动力就业水平。但是,由于西方学者各自依据的假设条件不同,因而对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存在不同看法。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物价有完全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供求量会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水平,国民收入不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提高,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的垂直线,这条垂直线被称为古典的或垂直的总供给曲线。与古典总供给曲线不同,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但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从而提出了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这条曲线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时则成为一条垂线。在得到向上倾斜的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之后,西方学者将该曲线进一步简化,即把向上倾斜的曲线部分当作一条水平线,称为反L形的总供给曲线。该曲线赖以建立的假设前提一是存在超额劳动供给时,货币工资率具有刚性;二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产量之前,劳动的边际产量是一个常数。新凯恩斯主义者用工资粘性假设代替了工资刚性假说,提出了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是对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的修正和发展。理性预期学派用信息不完全理论提供了总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另一种解释。 3.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一总需求模型把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结合在一起,以此来说明国

总需求与总供给

总需求与总供给 凯恩斯交叉图: 凯恩斯交叉图是基本的收入决定模型。它把财政政策和计划投资作为外生。证明存在一种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的国民收入水平,同时可以说明财政政策的变动对收入有乘数效应。 (1)具体假设:1)经济是封闭的。 2)投资外生固定 3)财政政策(政府购买和税收水平)固定 4)当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经济处在均衡状态 (2)推导过程 计划支出E=消费C+计划投资I+政府购买G 消费函数:C=C(Y-T) 投资固定:I=I 财政政策固定:G G =,T T= =-++ () E C Y T I G

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实际支出=计划支出,Y=E A 实际支出, Y=E 计划支 出, E=C+I+G 收入、产 出,Y 计划 支 出,E 凯恩斯交叉图中的均衡点A。 (3)财政政策与乘数 ①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购买乘数指收入变动(△Y)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用△G表示)的比率。政府购买乘数用△Y/△G 来表示,△Y/△G=1/(1-MPC),其中MPC是边际消费倾向,而且边际消费倾向MPC越大,政府购买乘数越大。政府购买乘数说明,财政政策对收入有乘数效应。原因是根据消费函数C=C(Y-T),高收入引起高消费。当政府购买增加时,提高了收入;同时也提高了消费,消费又进一步增加了收入,收

入又进一步提高了消费,如此循环,以至于政府购买的增加引起了收入更大的增加。 ②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Y)对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用△T表示)的比率。税收乘数用Y/△T表示,△Y/△T=-MPC/(1-MPC),MPC是边际消费倾向。 税收乘数说明,税收减少1美元会引起收入增加MPC/(1-MPC),收入的增加△Y大于税收的减少△T。原因是,税收减少,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增加,消费又可进一步增加收入。收入的增加又可提高消费,循环往复,以至于税收减少引起了收入更大的增加。 流动性偏好理论:流动性偏好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M.Keynes)于1936年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流动性理论用以解释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如何决定利率。 流动性理论假设中央银行选择一个固定的货币供给。在此模型中,价格水平是固定的,ICI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也是固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取决于利率——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利率很高时,以为机会成本太高,人们只会持有少量的货币。反之,当利率很低时,因为机会成本太低,人们会持有较多的货币。由流动性偏好理论可知,利率会调整到使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一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学习辅导 1.总需求 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如前所述,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的社会总需求公式分别为:Y=C +I ;Y=C +I +G ;从上式可看出,社会总需求表现为全社会各经济主体的总支出。社会总需求除受价格水平影响外,还受收入水平、对未来的预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只考察总需求和价格的关系,用AD 代表总需求,公式:AD=f(P) 第一,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引起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可称为利率效应。 第二,价格水平上升,人们所持有货币及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人们消费水平必然降低,因而使总支出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可称财富效应。 第三,价格水平上升,使人们名义收入增加,必然引起税收增加和可支配收入减少,进而使人们消费水平下降,总支出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必将随之下降。 分析表明,价格水平上升,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必然引起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下降;反之,价格水平下降,将引起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2.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 在两部门经济中,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是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随着价格总水平上升而减少。 在既定的收入条件下,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个人持有的财富可以购买到的消费品数量下降,从而消费减少。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持有财富的实际价值升高,人们会变得较为富有,从而增加消费。价格总水平与经济中的消费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此外,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即价格总水平提高使得投资支出减少。相反,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从而利息率下降,引起厂商的投资增加,即价格总水平下降使得经济中的投资支出增加。因此,价格总水平与投资支出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影响,当价格总水平提高时,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同时减少,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下降;反之,当价格总水平下降时,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时增加,从而社会总支出水平提高。也就是说,总支出水平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Y 2 Y 1 Y O

宏观经济学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宏观经济学 短期经济波动模型:总需求-总供给分析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所愿意购买的产品和服务总量。反映了价格水平与总需求量的关系。 总需求函数:在保持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条件下,价格水平和总产出的关系。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P 变动 M/P 变动 LM 移动 Y 变动 [][][] p m a y b h dk d e a h a p b h dk md e a h y e a h y b h dk p md ph m h ky r LM d y b d e a r IS ββ+=-+=+=-+++=+--+=-=--+=)1() ()1()()()1(曲线:)1(曲线: 总供给:经济社会的总产量。描述了经济社会的资源用于生产可能有的产量。 总供给曲线: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问题:长期为经济增长,短期为经济波动。 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1)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货币具有刚性,原因:工人具有货币幻觉。

(2)推导古典总供给曲线:基本假设:价格和货币工具具有伸缩性。就业水平不随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者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会受到价格变

动的影响。 总供给曲线变动:生产函数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需求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劳动供给的变动导致总供给曲线的变动;凯恩斯萧条情况下的总供给曲线;古典长期稳定下的总供给曲线。

对总需求方面扰动和冲击的反应: (1)凯恩斯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政府采取扩张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导致AD曲线向右移时,产量增长,价格 水平不变。 (2)古典情形下:财政扰动与需求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3)凯恩斯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 (4)古典情形下:货币扰动与冲击:总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同方向变动。 对总供给方面的扰动和冲击反应 (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生产能力变动的反应 (2)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一般价格冲击的反应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用公式表示: 短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SAS=f(p) AD=SAS 长期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方程为:AD=f (p) LAS=Y f AD=LAS= Yf 一、经济萧条与繁荣分析 西方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他们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根据长期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其与总需求曲线的相互关系对经济波动做出如下的解释: 从短期总供给曲线不变,总需求曲线变动来看,总需求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国经济的萧条和繁荣状态下的均衡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在图中,Y*为充分就业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在此点垂直的曲线LAS就是长期总供给曲线。SAS为短期总供给曲线,AD为总需求曲线。假设经济的初始均衡状态为E点,即AD 与SAS的交点,这时国民收入为OY,价格水平为OP,显而易见,国民收入OY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Y*。这意味着国民经济处于萧条状态。但是,如果政府采取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则AD曲线会向右方移动。在商品、货币和劳动市场经过一系列调整后,经济会移动到新的短期均衡点,比如随着AD 曲线的右移会使SAS、LAS、AD三条曲线相交于同一点,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点。如果在政府采取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市场上另有强烈刺激总需求扩张的因素,则AD曲线有可能移动到充分就业的Y*的长期总供给曲线右方的某一点与SAS曲线相交于E点,这时,均衡的国民收入为OY,大于OY*点。表示经济处于过热的繁荣状态。这说明引起国民经济由E点移动到E'点的原因是需求的变动方面。这时市场价格上升到OP点,出现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同时出现的状况。总之,经济的总需求的扩张可以使社会就业水平和总产出水平提高,但经济扩张一旦超过潜在的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则会产生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 [编辑] 二、经济滞胀分析 下面考察总供给曲线变动,需求曲线不变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在短期内,如果AD不变,AS曲线发生位移,则会产生市场价格与国民收入反方向的运动。如果AS的水平下降,市场价格会上升,而国民收入则下降,产生经济发展停滞和通货膨胀共生的“滞胀”现象。如图6-7所示: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导读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应该能够: 1.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定义及不同学派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 2.能够运用不同的总需求?/b>总供给模型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 本章在is?/b>lm模型的基础上,取消价格水平既定的假设,并结合劳动市场的均衡,探讨就业水平、实际产出水平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is?/b>lm模型中,主要分析总需求方面,而ad?/b>as模型既研究总需求,也研究总供给,因而是is?/b>lm模型的扩展,也被称为完整的凯恩斯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概念 1.总需求 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所以,用d代表总需求,c、i、g、nx分别代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需求,则可以把总需求公式写为:d=c+i+g+nx。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社会中各个部门的总支出。 2.总需求函数 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3.总需求曲线 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1.国民收入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化的原因 利率效应(通过投资i影响总需求)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价格上升,使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并导致利率上升;反之也然。 ?而利率上升,会导致投资减少,并使总需求减少;反之也然。 ?也即:价格与总需求成反比; ?注意:利率效应是由货币传导机制所形成的;如果货币的传导机制失灵,利率效应也就不 起作用。 实际货币余额效应(通过c影响总需求) ?如果名义货币供给不变,价格上升时,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衡量的具有固定价值的资 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也即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减少消费,并导致总需求减少;反之也然。 ?所谓实际货币是指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即以实物形态衡量的货币。 ?这种由于价格水平下降导致实际货币余额上升,进而带动总需求增加的原理被称为实际货币余额 效应,简称实际货币效应、实际余额效应或称庇古财富效应。

第7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教学)

第七章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迄此为止,我们一直假定,总供给即总量生产函数Y=F(K,N)为给定。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达到均衡状态时会有的国民收入(Y)的大小,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将实现充分就业。反之,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非志愿失业。总供给Y=总需求C十I十G十X-M,Y(C十S十T)=C 十I十G十(x—M)。其次,我们还一直假定,物价水平是既定不变的,这样,总需求任一项目以货币表现的名义值的变动以及由此引致的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动,可以认为是实际的即实物量的变动。在这一章里,我们将进而考察以上存而不论的问题,即在考察国民收入均衡值的决定时,不再假定总供给是给定的外生变量,而是考察总需求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着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鉴于总供给意指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所有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它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状况(生产函数),另一方面取决于有关产品和劳务的成本和卖价情况,因此,所谓总供给指的是,厂商按一定的价格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所以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假定物价指数是可以变动的,来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怎样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为此,我们将在上一章IS—LM模型基础上,假定物价指数可以变动,推导出总量需求曲线(The aggregate demand curve,简写为AD),从总量生产函数推导出总供给曲线(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简写为AS),然后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考察总供给函数与总需求函数在相互作用下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第一节AD曲线 在上一章里,我们假定物价指数是既定不变,采用表达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利息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曲线,及表达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时国收入与利息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LM曲线。考察这两个市场怎样相互作用中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会有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现在假定物价指数是可以变化的,由此推导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物价指数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总量需求曲线AD。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表明在物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明总需求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的。 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y = f(P)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般价格水平P提高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减少;当一般价格水平P下降时,均衡国民收入y就增加,二者的变动方向相反。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一节 总需求函数和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函数 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其中国外需求由国际经济环境决定,而政府需求主要是一个政策变量,因此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是决定总需求量的基本因素。 总需求函数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一般价格水平P 与国民收入y 之间的依存关系。总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y = f (P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一般价格水平P 提高时,均衡国民收入y 就减少;当一般价格水平P 下降时,均衡国民收入y 就增加,二者的变动方向相反。 二、总需求曲线 表示均衡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达形式,下图中向右下方倾斜的AD 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函数和总供给曲线 一、总生产函数 总量生产函数又称宏观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与总量产出之间的关系。 三、总供给曲线 根据总生产函数的性质和劳动市场的均衡可以将总供给函数分成三个区间,见下图。 第一区间,0<N<N1,0<y<y1 在这一区间,劳动的边际生产率MP为一常数,实际工资率也为常数。在货币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价格总水平不变,总供给曲线在图6—9中呈现为水平线段,该段曲线也被称为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认为,在严重的经济萧条状态下,社会中存在着大量闲置不用的劳动力和资本设备。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社会上存在大量失业者时,厂商可以在既定工资水平下得到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如果仅仅考虑劳动力成本的因素,则平均生产成本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增长,从而价格总水平也不会随产量的增加而增长,厂商可以在既定价格下供给任何数量的产品,所以,当整个社会的生产量或国民收入增长时,价格总水平和货币工资率可以保持大致不变,总供给曲线因而是一段与横轴平行的线。 凯恩斯的这种理论以西方国家1929~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为背景,基本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经济的状况,故这一区间又被称为凯恩斯区间。 P AS y1y O y f

第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研究当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实现均衡时,价格总水平与国民收入关系的模型就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简称“AS-AD”模型。把劳动市场的均衡结合到IS-LM模型中来,研究就业水平、产出水平和物价总水平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AD”曲线的推导 1.含义 总需求曲线表明了在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时物价总水平与国民收入或产量之间的关系的曲线。(负相关) 从IS和LM方程可以看出:P的变动不改变IS曲线,而影响LM 曲线。这是因为M/P代表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如名义货币量发生变动,则实际货币供给量也发生变动。 两种解释: 1)凯恩斯的利率效应。

?????? ? ↓↓?↓?↑??<↓?↑??↑↑?↑?↓??<↑?↓??Y AD I r M L P M P M Y AD I r M L P M P M S S 价格和总需求Y 反方向变动。 2)庇古财富效应: 2、推导 把2式代入1式可求出总收入水平,考虑物价总水平可得出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函数式。

A kb h h Y M kb h b P P M kb h b A kb k h Y M kb h b A kb h h Y ?+-?+=? +++=+++=) (0 αααααααα ααα

例题一: 又解:

hr kY P M r I Y S -==) ()( 图示推导: A kb h h Y M kb h b P P M kb h b A kb k h Y M kb h b A kb h h Y ?+-?+=? +++=+++=) (0 αααααααα ααα 这里货币供给:M/P ,指实际货币供给量 联立消去r ,得到P 与Y 的总需求函数式。 ???? ?? ?=-=-=+=500 )40002.0(20007209.080M P r Y L r I Y C 由S I =,也可得Y=C+I Y= 80++720-2000r 或2000 1.0800Y r -= 由M L =得:r Y P 40002.0500-=

第十九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十九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本章将要论述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则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产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要说明这种关系,就需要把劳动市场、社会总生产函数引入前面说过的IS-LM模型,同时考察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产量和价格的关系,完整地建立起决定产量和价格的模型。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 1、总需求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总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和其它经济变量既定条件下,居民户、厂商和政府所有的支出数量。因此,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个经济部门的总支出。 2、总需求函数是指物价总水平与经济社会的均衡支出或均衡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 3、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与每一物价总水平相适应的均衡支出或者说国民收入的图形。 (1)用总支出曲线得出AD。 上图为总支出曲线表示每个收入水平上的总支出。下图是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表示每个价格水平上的均衡总支出。例如,价格为P0时,均衡总支出(也就是产量或收入)是Y0;价格为P1时,均衡总支出为Y1。从图上可见,物价总水平越高,总需求量或者说均衡总支出水平越低,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是: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则价格水平的上升(下降)将导致总支出水平下降(上升)。在封闭经济中,总支出是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的。在开放经济中,还要考虑进出口因素。下面就来看一看物价总水平的变化如何导致由这些内容构成的总支出水平的变化。 第一,价格总水平上升,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 P↑→ ↓ →

西方经济学15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第六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IS —LM 模型讨论收入决定的三点不足: 第一,没有分析劳动市场,不知道两市场均衡时的收入是否是充分就业收入; 第二,没有说明一般价格水平对总支出与均衡收入的影响; 第三,没有分析总供给变动对收入的影响。 2.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本章引进一般价格水平与劳动市场,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与劳动市场三市场中,从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研究一般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决定: 先考察总需求,然后考察总供给,最后将总需求和总供给联系起来,构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一般价格水平和收入的决定。 3.名义变量值和实际变量值的区别 在没有引入价格水平之前,所有变量都可以看成是实际变量。一旦引进价格水平,变量就有名义变量值和实际变量值之区分。实际变量值= 一般价格水平 名义变量值。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含义 1.总需求定义:总需求(AD )是指在每一一般价格水平上对一国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2.总需求构成:总需求由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M X G I C AD -+++=。 3.关于总需求的假定 (1)单市场中的均衡收入与两市场中的均衡收入都可以叫做总需求。因为收入均衡的条件是收入=总需求,因此,均衡收入≡AD 。 (2)由于对收入决定的研究已进入到三市场之中,为了思路的连贯起见,在以后的分析中,假定两市场中的均衡收入,即IS 曲线与LM 曲线交点所对应的收入,叫做总需求。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1.一般价格水平影响总需求的机制:财富效应与利率效应 (1)财富效应(庇古效应) 财富效应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财富的实际价值,进而影响消费,最终影响总需求: P ↓→财富的实际价值↑→人们不急于增加储蓄→C ↑→总需求↑ (2)利率效应 利率效应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与投资,最终影响总需求: ↑↑→↓→↑→↓→ d Y I r P M P 0

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模型研究

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模型研究 经济学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模型是衡量国民经济治理和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的重要工具。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原理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关系会影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本文将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定义、特点、模型构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定义 总供给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可以提供的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总量。它通常由货币总值表示。总需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所有物品和服务的总需求。总需求同样由货币总值表示。 2. 特点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经济体系和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具有以下重要特点: (1) 相互依存:总供给和总需求是相互依存的。通过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 进出口等渠道,它们不断地影响和改变对方。 (2) 动态变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在不断地变化。原因可能是因为经济环境、技 术进步、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3) 平衡关系: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存在一个平衡关系。当一个国家的总供给 和总需求出现失衡时,经济体系就会陷入经济危机或通货膨胀。 3. 模型构建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是一个鲍威尔模型,它包括四个关键变量:总消费、总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这些变量合起来对 GDP(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产 生影响。

具体而言,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对于GDP来说,总供给是常量,总需求是变量,因此GDP与总需求正相关;对于价格来说,总供给是变量,总需求是常量,因此价格与总供给正相关。 4. 实际应用 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目的是为了统计和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以便政府和决策者能够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失衡。同时,它也可以为公司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以协助他们做出投资决策和经济预测。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在中国的应用也很广泛,比如它是中国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基础。中国正处于转型经济增长阶段,因此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分析更为重要。例如,在应对国际经济危机时,中国政府通过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有力地维护并发展了国家经济。 总的来说,总供给与总需求分析模型是国民经济治理和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工具,具有相互依存、动态变化和平衡关系等特点。这个模型的构建和实际应用可以为政府、决策者、公司和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及应用 作者:郑堂明 来源:《经济师》2013年第05期 摘要: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包括三个模型,即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文章从总需求和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出发,分别就总需求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对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变动影响,结合实际事例说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关键字: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61-03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欧债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三个模型之一,通过对此模型分析,可得出对我国经济增长有利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含义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将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考察价格变化的原因以及社会经济如何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IS—LM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所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了。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把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如图1。 图1中,总需求曲线AD与短期总供给曲线SAS交与E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均衡的物价水平。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均衡。 二、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因素分析

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西方经济学第十二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 导读 本章的中心是介绍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该模型从总需求与总供给两个方面来说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决圧。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以下问题: 1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总需求曲线表示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由于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P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物价水平与总需求量之间反方向变动。P1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影响总需求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价水平,还有诸多因素,如消费习惯改变会引起消费增加,P1 政府投资、税收优惠会引起投资增加,技术改进会引起净出口增加等等。当物价水平不变而影响总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动时,总需求曲线会平行移动。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净出口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平行移动;消费减少、投资减少、净出口减少都会引起总需求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平行移动。 3•总供给曲线。总供给曲线表示经济体中总供给 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分析总供给曲线时要区分短期 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 短期总供给曲线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 关系。短期总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向右上方倾 斜,表示总供给随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另一部分是 向上垂直,表示总供给要受经济中资源和其他因素的制 约,不可能随物价上升而无限增加。 长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 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由经济的潜力决上(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等因素),随着经济增长向右移动。 4•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移动有两种情况:一是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或右移动。当投入的资源增加,技术进步使一个经济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右移动,反之当一个经济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冲击,长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会随之向左移动。二是当物价水平不变时,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或向下移动。成本上升,短期总供给曲线上移动:成本下降,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 5•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中,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龙了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如何总需求曲线或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均衡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也会发生变动。(见解析)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决立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立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底会出现那一种情况取决于不受物价水平影响的潜在总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第六章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前两章我们分别对总需求与总供给问题进行了讨论。在第五章中,我们对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形成进行了说明,但没有讨论不同条件下总供给曲线形状变化和移动方向。在第四章中,由于将讨论的主题放在乘数原理的阐述上,因此没有进一步对总需求曲线的形成与移动条件开展讨论。因此,本章将重点对总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化进行阐述,并进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的结构进行分析。 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总供给由生产函数Y=f (K, L) 给定。这样,在短期内,由于生产函数的相对稳定性,要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就取决于总需求的大小。如果“有效需求”足够大,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反之就会出现源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非自愿性失业。为此,我们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恒等式写成:Y=C+I+G+X,或C+S+T=C+I+G+(X-M)。这种分析方法实际上是假定总供给是一种给定的外生变量。 在本章中,我们放开上述假定,考察总需求曲线的形成及其变动将怎样决定并引起总供给的变动。并且还放开物价水平既定不变的假定,考察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总需求的变动将如何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起物价指数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变动。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为理解总需求曲线(aggregate demand curve),我们首先从总需求和总需求函数谈起。总需求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正如第二章中所表述的那样,总需求一般由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政府需求(G)和国外需求(X)构成。当然,推动总需求的力量除了价格水平、人们的收入水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外,还包括税收、政府购买、以及货币供给等政策变量的变动。 总需求曲线描述的是总需求函数。总需求函数指的是产量(或收入)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特定价格水平下满足总需求所需要的收入水平。从几何图上看,总需求曲线的纵坐标为价格水平,横坐标为产出水平,它表示的是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我们可以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为理解如何从简单的收入决定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我们先理解价格水平的变化是

7第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

幻灯片1 第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AD-AS 模型) 本章内容 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 长期、短期、凯恩斯总供给线及其推导; AD—AS模型的含义。 注意:本章将前面章节中价格总水平放开作为一个变量,研究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关系 幻灯片2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函数的含义 总需求(Aggregate Dema nd,简称AD 是指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用收入水平来表示。总需求是在价格、收入和其他经济变量既定条件下,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净需求构成。即 总需求(AD二消费需求(C)+投资需求(I )+ 政府需求(G)+净出口需求(NX 其中消费需求(C)是指国内居民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 投资需求(I )是指企业购买资本品的需求;

政府需求(G)是指政府米购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净出口需求(NX是指外国购买本国产品和服务的净需求。 总需求衡量的是经济中各种主体的总支出,总需求四个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总支出四个组成部分。 幻灯片3 二、函数式推导: 总需求函数(Aggregate demandfunction )表示产品市场与货 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函数式为Y=f( P )。 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 总需求函数可以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均衡中得到。以两部门经济为例,IS曲线方程为: LM方程为: 两方程联立解得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国 民收入为: kY - hr

丫= (a e)h dM 『 (1 b)h dk (1 b)h dk P 幻灯片4 例题:假设某经济存在下列关系式:消费函数为 投资函数为 , 名义货币 。解上述方程,得到总需求函数: 1400, 0.8T 200 50r ,货币需求为 供给为 ,求总需求函数。 根据上述公式,可知,当产品市场均衡时, IS 曲线的方程为: ;当货币市场均衡时, LM 曲线的方程为: M d P 二 0.4Y - 100r M s T000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作者: ————————————————————————————————日期:

幻灯片1 内容回顾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的决定。 假设价格、利率不变,考察投资、储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简单凯恩斯模型; 引入利率因素,考察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IS-LM 模型; 引入价格因素,考察价格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幻灯片2 第 五 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幻灯片3 主要内容 ● 总需求曲线; ● 总供给曲线; ●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幻灯片4 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 总需求(ag gregate demand)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或收入来表示。 总需求函数是指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示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下社会对产出的需求。 总需求曲线则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水平的组合。 幻灯片5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总需求取决于实际货币供给。 实际货币供给与价格水平有关。 总需求与价格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可以利用IS-LM 模型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现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惟一变动的是价格水平。 问题: 价格水平的变动将会对商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产生何种影响? 幻灯片6 价格水平变动对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影响 Y d c d e C r --+=1 ● IS 函数: ● LM 函数:

h m Y h k r -= P M m = 幻灯片7 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但会影响到货币市场的均衡 ● 价格水平下降的结果是使总需求增加,而价格水平上升则会使总需求减少。为什么? ● 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 情况,被称为利率效应。 幻灯片8 价格水平的变动不会影响产品市场的均衡,但会影响到货币市场的均衡 ● 实际余额效应 :价格水平下降使人们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以货币固定价值的资产的实 际价值增加,从而使人们变得相对富有,这又会使人们增加消费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实际余额效应。 ● 价格水平下降使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减少,这会降低人们的纳税档次,并使人们的税负减 少,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加消费需求。 幻灯片9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r LM0 IS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