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题目:简述法国17~18世纪教育发展的脉络

(一)、17~18世纪大革命前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

教育内容:宗教教育在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尤以天主教的影响最大,辅助读.写.算的教学。

教育制度; 采用班级授课制,以法语讲课。

教育对象:面向下层的子女免学费。(富人家请家庭教师开启学生的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教育学校: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

教育内容:拉丁语及“七艺”科目。(17世纪成立的“耶稣基督圣乐会”在中等教育仅次于耶稣会。特别是18世纪中期耶稣会被逐后,更成为举办中等教育的主要力量。)三,高等教育

代表:巴黎大学

16.17世纪,一批新型教育和研究机构应时代之需而先后建立,后来它们成为法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构成法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独特的一枝。进入18世纪,一批高等专科学校应运而生。高等专科学校是法国高等教育的精华,它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近代工程技术教育的开始,同时也使法国高等教育进入独具特色的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并存且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的历史新阶段。

特点:17~18世纪期间,法国的初等教育始终掌握在教会手里。各教派为扩大自己的势力,竞相开办学校,利用学校传播宗教教义。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派都重视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方案,要求实施普及的、免费的初等教育。由于政局不稳,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很好地实行。发生于18世纪末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促进了法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法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大革命期间,法国高等教育的办学传统受到彻底的冲刷和改造,旧大学被取缔,各种专科学校得到发展、改组或创建,此外还创立了某些专门研究机构。

(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和改革(1789~1794)

1789~1894年法国革命的是继17世纪英国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一次更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统治法国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教育方面,资产阶级执政的各派力量都拟过方案,其中著名的有康多、雷佩尔和拉瓦锡等人所拟的教育方案。这些方案虽然在当时都未来得实行,但对法国产生了影响。尤其是康多塞1792年向立法大会提出的方案,不仅给法国而且给其他国家提供了讨论19世纪教育发展的基础。共同点是:都要求由国家举办世俗性的学校,反对教会垄断教育;主张实施普及的、平等的教育;提出废除宗教科目,加强科学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是实际情况是:

一,初等教育远未普及。

二,中等教育,政府设立中央学校(设在每郡首府),培养工业方面的人才。

三,高等教育被重视,采用开设专门学校的办法培养专门人才。

法国革命中制定塔列兰教育法案、康多塞的国民教育组织计划纲要、雷佩尔提的教育方案,都不同程度表现资产阶级各派的共同愿望。

第一,主张建立国家教育制度。

第二,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国家应当保护并实行普及教育。

第三,在教育内容和教师问题上实现世俗化、科学化,也是大革命中各种教育方案的

共同要求。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方案在男女平等、成人教育方面也提出要求,不过它们毕竟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一些方案中大大限制了劳动子女获得初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三)、拿破仑执政时期(1799—1814)的教育

为牢固掌握教育管理权,拿破仑授意颁布《关于创办帝国大学以及这个的教育团

体全体成员的专门职责法令》(1806年)及《关于帝国大学条令的政令》(1808

年)。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确立的以中央集权为鲜明特征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后来法国国民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后来法国教育管理体制也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某种变化,但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一直保留至今。

拿破仑于1802年、1806年、1808年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确立了国家教育体制,

由帝国大学作为领导机关掌管全国教育行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包括私立学校都在它的监督之下。帝国大学的各级长官和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这种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法国沿用很久,成为法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特点。

一,初等教育

小学由地方或教会办理,但受中央监督,学习读、写、算。拿破仑对初等教育不大感兴趣,而特别重视中等、高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中央学校停办,存在下列中学:

国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历史、修辞、逻辑、数学、物理学等的基本知识;

市立中学:教授古典语言基础、历史和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

私立学校:课程深度与市立中学相当;

寄宿学校(私立):程度低于私立学校。

中学一般修业6年,自然科学一般不受重视,中学与大学相衔接。这一时期中学发展很快,至1813年有国立中学46所,至1814年有市立中学500所。

三,高等教育

大学设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以培养专门人才;设文学院、理学院,以

授予学位(业士、学士)为主要职责,其课程是“国立中学学业的继续和补充”;原来的巴黎理工学校受到拿破仑的重视,恢复巴黎师范学校,并于1808年改组

为培养国立中学教师的学校,实行寄宿制,只招收男生,是当时学术水平最高的教育机构。

概括起来,拿破仑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在中央集权,国家管理教育的前提下保留宗教教育和教会学校,公立和私立学校并存,重视中、高等教育,轻视初等教育和女子教育。

由于拿破仑穷兵黩武,对外战争的失利导致波旁王朝复辟。复辟时期(1815—1830)宗教势力大增,法国教育出现倒退。1830年7月,巴黎人民举行

武装起义,推翻波旁王朝。但是胜利果实被大资产阶级即金融贵族窃取,“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

(四)、七月王朝时期(1830—1848)的教育

这一时期教育的特点是初等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这是因为工业革命的大规模展开需要训练工人。这一时期对初等教育的重视恰好与仅仅重视中、高等教育的拿破仑教育体制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学制体系的基础。

基佐法案(1833年颁布,历史学家基佐当时是教育部长,1840—1848年为七月王朝政府首相)是这一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根据这一法案,这一时期的小学和师范学校数目大增,从1836年起还设立了女子小学。

(五)、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2)的教育

1848年欧洲革命形势高涨,工业资产阶级利用法国人民1848年二月革命的力量,推翻七月王朝,建立第二共和国(1848—1852),实行工业资产阶级和金

融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第二共和国初期的宪法草案和卡诺教育方案,肯定通过国家免费受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要求删掉初等教育课程中的宗教课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要求。

但是,资产阶级在镇压1848年6月巴黎人民起义之后日趋反动,正式通过的1848年宪法一笔勾销了上述关于劳动人民教育权的种种规定。1850年3月议会通过的法卢教育法案(法卢是一个耶稣会教徒,镇压六月起义的鼓吹者)在加

强政府对教育的控制的基础上,恢复教会对教育的监督权,在学校中大大加强宗教教育。这个法案是对卡诺法案的否定。法卢法案由于符合资产阶级巩固政权的

需要,在法国一直实施了五十多年,到1905年才被废除。

第二共和国后期的资产阶级既要防止王党复辟,又要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军事独裁的统治。1851年12月第二共和国总统、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乘机发动政变,并于1852年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代表的仍然是

大工业资产阶级和大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

一,初等教育

由于私人及宗教势力参与初等教育的兴办与发展,初等学校数量大增。

二,高等教育

受到制约。

三,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受到冲击且没有起色。大学固步自封,难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新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

(六)、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的教育

这一时期继续施行法卢教育法案,除了教育直接受中央统制外,教会拥有办学校管学校的特权,所以学校教育工作中充满着宗教和君主制度的精神。初等学校全部掌握在教会手中,神学是主课。中学仍分国立中学与市立中学两种,修

业八年,但教学内容上的古典主义逐渐有所改变。从1852年起实行文、实分科,到1865年又改办实科性质的中学,可是这种学校的地位低于文科中学。在教学方法上,无论中学、小学,仍以死记硬背为主。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期间(1870—1871)崩溃,法国

恢复共和,但临时政府的卖国行为引起人民的不满,法国人民不断举行武装起义,1871年3月18日巴黎起义成功,建立了巴黎公社。巴黎公社失败后,资产阶级建立了第三共和国(1875—1940)。

(七)、第三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一)1875—1900年

共和党执政以后,根据法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需要,着手改革教育。教育部长费里在1881—1882年先后颁布了几个教育方案,主要是对初等教育的改革作出安排。根据费里法案,初等教育应是世俗的(废除法卢法案中给予教会监督公立学校的权力和教士任教的特权,以“公民和道德”课取代宗教课,但法国教育的宗教性仍很强)、免费的(免除了公立母亲学校和小学的学费)、普及的(此时规定6~13岁的儿童都应入小学受七年的义务教育),因此公立小学发展很快。1886年以后又在初等学校之上设立三年制的高等小学,学生毕业后升入职业学

校或师范学校,这一学校系统主要是供劳动人民子女就读的。至此,法国双轨的学校制度已见轮廓。

另一学校轨道主要是供特权阶级子女就读的,他们一般先受家庭教育,然后进中学预备班,经过严格考试(这种考试是在小学就读的学生难以通过的,因为

课程不一样)升入国立中学、市立中学或现代中学(原先那种具有实科性质的中学于1891年改称现代中学,它取消了古代语而改为学习两种现代外语,这种学校当时的社会地位较低),中学毕业考试及格即获学士学位,可以升入大学。此时法国的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所改变和发展。巴黎师范学校在1845年改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又于这时改称巴黎男子高等师范学校,另于1881年创立巴

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法国古老的大学逐渐朝着适应资产阶级政治经济需要的方向发展,巴黎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包括许多独立学院、具有近代大学规模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并且重视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已是法国高等文化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中心。教育行政方面仍为拿破仑时代所确立的严密的中央集权制。

(二)1900—1940年

20世纪上半叶法国的教育制度是在上一时期所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在20世纪仍然没有变化,全国各级各类公、私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在中央政府的教育部严密控制之下。

进入20世纪以后,在法国,宗教思想和教会对教育的影响进一步有所削弱。1902年以后,50多个从事教育等方面活动的教会组织被解散,3000多所教会学校被封闭,1905年法国政府明确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同时废止“法卢法案”。

法国的双轨学制在20世纪初继续存在。1925年以后,由于各方面进步社会力量坚持不懈的斗争,当局不得不作些改革,将初等教育改为统一学校,小学毕业经过严格考试可以升入中学。这时已经根据1902年法令建立了七年制中等学校。1933年又决定中学免费。但是,此时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子弟由于家庭经

济以及文化背景等原因,仍很难通过中学、大学受高深的教育,所以受教育机会实际上只有形式上的平等。

这一时期,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各级各类教育有了更快的发展,其中较突出的是初等教育和职业教育。1919年7月法国政府通过《阿斯蒂埃法》,规定每一市镇必设职业学校一所,18岁以下青年的职业教育为免费

义务教育,雇主有让学徒上职业学校的义务,国家资助私立职业学校等等。1936年8月又颁布法令,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4岁。师范教育和教师职务继续受到重

视,这也是法国教育的重要特点。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法国教育也形成了它的特点。在教育方面,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礼仪。在教学方面,法国中小学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尤其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法国教育素有古典主义的传统,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占很大比重,是为培养政府文职官员服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新要求,现代自然科学科目在课程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严格的统一考试制度也是法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都须参加国家统一考试,方能取得相应的证书,从而升学或就业。

1947年《教育改革发案》(又称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发案)。该《发案》

批评法国教育的弊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和制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提出具体点意见。它不仅成了战后初期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而且在整个法国教育史上

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依据。它提出在法国应实施6-18岁学生的免费义务教育。第一阶段为基础教育;第二阶段是方向指导阶段;第三阶段为决定阶段。

(二)1950—1960

1959年的教育改革规定,义务教育年限由战前6-16岁延长到16岁,并规定到1969年完全实现这一目标。具体实施:6-11岁为初等教育。所有儿童都接受。之后,除了个别不适应接受中等教育的,其余都可进入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即两年的观察期教育(11-13),两年后,进入第二阶段(13-16),这个阶段分四种类型,短期职业型、长期职业型、短期普通型、长期普通型。1959年的教育改革由于不够灵活,难以操作,所以在实践中未实施

1959年还颁布了另一重要的教育法,即《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实质:

为调解国家与宗教团体及个人在教育问题上的矛盾而一次做出的努力。主要内容:国家采取“简单契约”或“协作契约”的形式,分别给予私立学校财政资助;但私立学校必须采用公里学校的生活规则和教学大纲,接受国家监督。

影响:法国启蒙运动教育思想对美国的影响贺国庆众所周知,法国曾经给予美国独立战争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为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贡献。然而不仅如此,法国也曾经给予独立后的美国教育以极大的影响,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民主的方向。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沙龙与法国大革命1 B01017114 肖琦 【摘要】 沙龙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是西方宫廷文化的产物。17世纪,随着文化重心北移到法国,室内沙龙开始在法国兴起并于18世纪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沙龙彰显出文学性、批判性、消遣性和礼仪性的特征,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沙龙的关注重点也由文学转向哲学思想领域。大革命中,沙龙更是具有政治俱乐部的性质,文学上的开放性由政治上的封闭性所取代。 大革命后出现过短暂的沙龙的复兴,但这一时期的沙龙已失去了其最初意义。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础,随着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来临,沙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 法国沙龙大革命政治公共领域 【Abstract】 Salon was born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resulting from the western palace culture. In the 17th century , with the cultural center heads north to France, salon begins to flourish and greets its age of great prosperity in the 18th century. During this period, salon is the very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is literary, critical and include entertainment as well as etiqutte. Aslo, salon takes up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Enlightment. As the Enlightment develops, salon changes its focus from literature to philosophical field. In the Revolution, salon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political club. Generally, the publicity in literature is replaced by a exclusive politic. After the Revolution, there emerged a transient restoration of salon. But it seems that it is no longer the salon in its original meaning. Fundermentally salon is based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leisure class, when the noble system is eliminated, and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pproaches, salon undergoes an eclipse and disappeared at last.

法国学前教育

[摘要]法国学前教育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位置,这与法国历来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实施免费学前教育,并在其《宪法》、教育基本法及多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法国学前教育性质、地位及其保障措施等做出明确规定密不可分。法国免费学前教育法律的主要特点在于:第一,明确学前教育的奠基l生与公益性;第二,确立学前教育事业政府主办与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第三,明确幼儿教师身份及其工资等基本权益的政府保障责任;第四,优先保障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学前教育权,维护学前教育公益性。借鉴法国学前教育法律制定的经验,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并明确规定学前教育的独特价值、基本性质与重要地位;明确政府财政投入与教师队伍建设职责,切实保障并提升学前教育地位;重点并优先扶持弱势地区、弱势群体儿童的学前教育。 [关键词]法国教育法;学前教育;教育性质;教育地位 自近代以来,法国学前教育在世界上一直保持着领先位置。这与法国政府历来重视通过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并保障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法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为主,既包括由国会通过、总统颁布执行的法(10i),也包括由内阁通过、总统或总理签署的法令(decret),二者均具有法律效力。迄今为止,法国已颁布实施并持续生效的学前教育及相关教育法、法令就多达40余部,明确规定了法国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并从政府职责、财政投入、幼儿教师身份与待遇、弱势儿童群体权益等多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切实维护和保障学前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分析和研究法国学前教育法律体系的精髓与特点,对我国立法明确学前教育性质、保障并提升学前教育地位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明确学前教育的性质:奠基性与公益性 法国政府与社会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对个体终身发展与国民素质提高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质与独特价值,在《宪法》、教育基本法以及多部相关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中对学前教育性质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在全社会形成关于学前教育性质与地位的统一认识,为法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准确定位与健康发展提供了最为重要的法律依据与原则基础。 (一)明确学前教育奠基性的独特价值 从政府至普通民众,法国全国上下之所以能够形成对学龄前儿童教育问题的普遍高度重视,并长期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首先和其全国上下对学前教育的独特价值、学前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和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奠基作用的深刻理解与统一认识密不可分。法国多部学前教育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明确规定则为这种明确、统一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法国相关教育法规首先对学前教育对于儿童日后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以后的成长与成功,尤其是对于小学教育具有特别有益的影响,对此法国民众已取得一致认识。让学前教育构成儿童学校教育的基础阶段,从 2-3岁起招收全部儿童进入幼儿学校,成为法国教育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当努力促其成功。可见,法国法律一方面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价值,同时也明确了法国学前教育是法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实际上,早在19世纪后半叶,法国即颁布了《机构法》(又名《戈博莱法》,LoiGoblet,1886年),在该法中已明确将学前教育纳入法国学制系统,即将幼儿学校纳入法国“实行初等教育的小学”范围之中。此后《关于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机构的法令》(1887年)、《教育指导法》(1989年)和《地方自由和责任法案》(2004年)等均以不同方式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与奠基性加以强化和明确规定。由此可见,法国学前教育不仅在法律条款规定的层面上归属法国学制系统的起始阶段、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基于长期的法律规范和保障以及全国对学前教育的明确、统一认识,在现实中也具有同等于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其对个体成长和国民教育的奠基性独特价值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二)强调学前教育公益性,赋予其准义务教育的法律属性 对学前教育价值与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是确立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应有属性的基本前提和基础,而对学前教育事业属性的明确法律规定则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积极、稳步发展不可

了解法国文化必看书籍

了解法国必须读的十本书 2010-04-28 17:15:33 [1] “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 [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 [3] 《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 [4] 《恶童好色日记》——看漫画就像看电影 [5] 《达·芬奇密码》——巴黎活广告 [6] 《第一性》:做爱就是革命 [7]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狡黠智慧 [8] 《你好,忧愁》——缅怀萨冈 [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本充满野心的畅销书 [10] 《ELLE》:她世纪看《她》 1.“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 《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彼得梅尔/著 清晨在斜身入窗的阳光中醒来,滴几滴橄榄油在涂满了碎番茄的面包上,和着阳光一起吃下;花一上午的时间在山谷里漫步;午后挟一本书,在小树林找一个凉快所在,睡上两小时;趁余阳未尽,回到游泳池里,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晚上睡在能看到星星的房间里,窗外更有鸟鸣山涧幽。这还不够,都是习惯了文

明和物质的都市人,所以这里还应该是喧闹、绚丽、生机勃勃的,有一群有趣、热情、淳朴的当地人,让你生活得闲适却并不单调,宁静却并不孤单。 梅尔说:欢快的假日有两个最简单的要素,一个是明媚清澈的阳光,一个是随心所欲的计划。这两点,只有到过普罗旺斯才有体会。 现在去不了?哦,或许有一种办法能找到它。那就是读梅尔的书,在《重返》中品味从《一年》到《永远》。 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 “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利的《小王子》一书,自从1943年在纽约问世以来,被译成42种文字,经久不衰。“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一个平实无华的童话,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 3.《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 林达带着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的《九三年》,奔赴巴黎。正因为是在“革命”中读的法国革命,所以,对法国和巴黎的第一印象,就是革命了。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共4页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 沙龙,于17世纪出现在法国,并在启蒙时代开始盛行。“沙龙”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的房间”,但后来我们发现它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者时事的社交场所,是文学艺术及重要思想的萌生之地,因而也被称为“文明社会的摇篮”。 一、新型文学的“土壤” 17世纪,沙龙对法语的纯化以及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它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理念。也正是因为沙龙,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即我们所说的“典雅文学”出现了,而这种文学形式追求的是一种精炼、高雅、华丽的宫廷趣味,也正符合了沙龙对文化的定位。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斯居黛莉小姐的沙龙都因为能决定当时文学及风气的典雅基调而享有盛誉。事实上,典雅文学是伴随着宫廷文学出现的,但是正因为沙龙,这种文学形式受到全国性的关注。 在某种意义上,典雅文学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沙龙中的“雅女”们。在小说方面,典雅文学可分为三类: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及心理小说。德·斯居黛莉每年都会出版其长篇小说的一卷或几卷:《伟大的西吕斯》,《克雷里》……《克雷里》可以说是典雅文学小说的典型。该作具有巴洛克式的风格、高雅的语言、细致的情感以及强烈的内在性。正如她的其他作品一样,该作展现了一个典雅的、浪漫的社会,描绘了她的世俗理想以及她的关于生活及恋爱的艺术理念。拉法叶夫人的《克莱夫公主》则是法国最早的关于历史分析的作品之一:该作以亨利二世统治后期的瓦卢瓦宫中的生活为故事背景。因此该书也可被视作历史小说。

二、启蒙思想家的“圣殿” 如果说17世纪的沙龙是供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的场所,那么18世纪的法国沙龙则开始趋向于哲学性质。法国沙龙宣扬的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在一个报业受到监视,人们却具有言论自由的国家中,它就成为了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沙龙中文人们开始探讨特权的基础、社会等级的不平等,并在当中找到了大批的听众和拥护者。 自1750年《百科全书》的出版,启蒙思想家的行动得到了真正的团结,而法国沙龙恰恰见证了这一统一团结。 根据《百科全书》的定义,“真正的哲学家是以理性为准则并能以公正和思辨的眼光看待社会风气和品质的正派人”,这似乎就是对那些正派的、有才气的、善交际的沙龙客人的描述。聚集在沙龙中的文人反映了社交活动内容的趋向以及他们共同的向往,即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渴望。通过18世纪几大沙龙的常客名单,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沙龙几乎聚集了所有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奠基者,而这就更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深化。这时期的沙龙也因此与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深深联系在了一起。乔芙兰夫人的沙龙就是向启蒙思想家们开放的,并且迅速成为了百科全书派的聚会场所,从她的会客名单就可窥见一二:孟德斯鸠、伏尔泰、达朗贝尔……在朱莉·德·雷斯比纳斯沙龙中,我们不仅可以见到乔芙兰夫人沙龙的常客,还可以见到狄德罗及其他具有新思想的启蒙哲学家。她去世后,她的沙龙的常客又开始聚集于内克尔夫人的沙龙。 三、女性主义的“摇篮”

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_世界近代史

学 年 论 文 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 姓名:胡淼 学号:200630950043 指导老师:向荣

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 【摘 要】 沙龙作为公共社交场合,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最为兴盛。沙龙要求有一位才 华出众的女主人的参与和协调引导,并制定文雅庄重的礼仪规范,正因为如此,在沙龙这个 ,而女性地位在沙龙盛极一时的时代也得到 小宇宙中,沙龙女主人成为了“未加冕的女王” 提高。本文从女性成为沙龙女主人,寻求教育,积极创办沙龙,参与沙龙内部社交活动,并 成为沙龙各种礼仪、 活动的仲裁者等方面分析了女性对沙龙文化传播的贡献和女权思想的萌 芽、女性地位的提高。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大革命的爆发,政治文化方面的谈话演讲转 入到公共场所,沙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女性地位也随之下降。 【关键词】 沙龙 沙龙女主人 女性地位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近代沙龙与女性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有德国学者哈贝马斯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沙龙是从宫廷公共领域转 “资产阶级公 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桥梁,而那些公爵夫人的城堡便成了艺术中心, 共领域可以理解为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领域” ① ,而在近代法国,沙龙作为“文学批评中心” 和“政治批评中心”便是一种私人集合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德纳·古德曼(Dena Goodman)在1989年第22卷第3期的《十八世纪研究》(Eighteenth-Century Study)上发表学 术论文《启蒙时代沙龙:女性聚会和哲学家抱负》(Enlightenment Salons: The Convergence of Female and Pilosophic Ambitions) ,同一年在第16卷第1期的《法国历史研究》(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上发表 《沙龙里的子女反叛:荞芙琳夫人和她的女儿》(F ilial Rebellion in the Salon: Madame Geoffrin and Her Daughter)前者探讨了沙龙、沙龙女主人与启蒙运动 的关系,后者主要分析了沙龙内部子女的反叛,作为沙龙女主人的女儿,她们并不打算继承 母业,而是要做回自己,尽管他们中有不少成为沙龙女主人,但往往是一名沙龙女主人的女 儿成为另一沙龙女主人的学徒或继承人,这其中或许有对“渎职”母亲的不满和反叛。丹尼 尔·哈斯·杜博斯克(Danielle Haase-Dubosc)发表于克利俄(Clio)2001年第13期的《知 识分子》(Intellectuelles)上的《17世纪的知识分子:精神女性和知识女性》,则论述 了作为知识女性和精神女性的沙龙女主人所取得的地位和荣耀, 并以斯居黛莉夫人为例论述 了女性权利意识的萌芽。 国内研究主要有张小荣发表于1995年第5期《唐都学刊》上的《简论贵族“沙龙”文化对 近代法国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从经济学方面分析沙龙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重视 理论而忽视实践等对法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另外比较新的研究成果有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郭莹莹2007年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24 卷第1 期上发表的硕士论文《沙 ,前者分析了沙龙女主 龙与女权主义的滥觞》和其硕士学位论文《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 人对写作领域的参与、对教育权的关注、对自身地位的看法、对理性的追求和对政治权利的 要求中所包含的女权思想。后者论述了沙龙作为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一种进步力量对文学、启 蒙运动和女权思想的推动。李银河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出版的《女性主义》 一书, 虽然不是关于近代沙龙的专著, 但他提出女性主义出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沙龙知识分子的蓝 袜子团体( blue stocking group of salon intellectuals),涉及了沙龙与女权的关系。 另外还有中译本书籍,瓦·托尔尼乌斯的《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和艾 米丽亚·基尔·梅森的《法国沙龙女人》,这两本书主要从文化史方面,描绘了沙龙生活的 一些片段。前者叙述了从15世纪到19世纪不同时期沙龙的特色,后者还追述了沙龙女主人在 文学、礼仪方面的贡献。国内外学者对沙龙的研究或从社会组织机构的角度,或从文化史角 ①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刘北城等译,学林出版社,上海,1999年版,第32页

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曾莉 海外幼教 在法国,学前教育是初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儿童身体、智力、性格和感情的全面发展。法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实行免费制,所有2岁儿童均可就近入园。在法国,约有80%的2~5岁儿童就读于幼儿学校。法国义务教育前(6岁前)儿童的学前教育入学率很高。2~5岁入学儿童总比例从1960年到1992年间有很大发展,由50%增长到84%,自90年代起,这一比例一直保持稳定。发达的学前教育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现将其特色综述如下。 一、具有法律保障的学前教育 法国是最早制定旨在保护和教育幼儿的法令的国家。1835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提出视学官对托儿所具有视察和监督的权力。这是国家正式管理托儿所的开端。1837年,法国政府发布了最早的有关托儿所管理和监督体系的规定。1881~1886年,相继颁布了《费里法案》、《戈勃莱法案》等法案,进一步奠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 1975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哈比改革法案》,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77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规定了幼儿学校的3项目标,即教育、学前准备和照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学前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颁布的有关学前教育的法案主要是关于幼儿学校的办学目标。1986年,颁布了《幼儿学校:作用与任务》,1989年,颁布《教育方针法》。为了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90年颁布的法令又重新规定了幼儿学校的总目标。另外,法国通过法案加强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在1975

年颁布的《哈比改革法案》、1989年颁布的《教育法案》以及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的有关条文中均提出加强幼小衔接。 二、全面和谐的学前教育目标 法国学前教育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的是,它承担着教育、诊断、治疗三种职能,即把社会、卫生、心理三者综合起来。学前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儿童在体力、社会性、智力、艺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儿童未来的社会生活作好准备。法国学前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锻炼儿童的身体,发展儿童的动作,增强儿童的体力,促进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培养儿童自我服务的能力,发展儿童的独立性,提高儿童的交往能力,使其学会关心别人,友爱别人,能与人分享、协商和合作;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读写算作好准备,发展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儿童的思维水平,充分发展儿童的各种潜能;培养儿童的乐感、绘画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儿童对美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儿童懂得民主、科学,学会遵纪守法,发展健康的人格,以增进人类的幸福。 三、丰富多彩的学前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活动是实现学前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法国学前教育机构开展的活动包括:体育活动、表达和交往活动、艺术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对儿童进行走、跑、跳等基本动作的训练,提高儿童机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表达和交往活动主要是通过经常开展木偶戏表演、听讲故事、角色游戏等活动,帮助幼儿习得新概念,扩大词汇,理解词义,掌握句法,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要,促使幼儿积极地与教师、同伴相互交往。艺术活动则通过让儿童自由地运用各种类型的材料和工具,发展儿童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科技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各种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了解事物的不同属性、特征,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获得有关科

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目录 引言 (1) 一、咖啡馆在法国的出现 (1) (一)关于咖啡 (2) 1. 咖啡的传说 (2) 2. 咖啡的培植 (2) (二)法国咖啡馆的历史 (2) (三)咖啡馆在法国的形成 (3) 二、咖啡馆文化在法国的发展 (4) (一)咖啡馆:百姓的公共客厅 (4) (二)咖啡馆:人民的议会 (4) 1. 咖啡馆中的“政治家” (4) 2. 酝酿法国大革命的咖啡馆 (5) (三)咖啡馆:法兰西思想的摇篮 (5) (四)咖啡馆内的启蒙之声 (6) (五)咖啡文人的聚集地 (6) 1. 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6) 2. 宁静的创作氛围 (6) 3. 艺术家的收容地 (7) 4. 艺术家的作品 (7) 三、法国咖啡馆的现状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法国咖啡馆是法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形成的独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深深影响着法国,从法国第一家咖啡馆普罗科普诞生开始,咖啡馆在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国咖啡馆在法国不同历史的时期有着相当之重要的角色。启蒙思想时期,众多启蒙学者是在咖啡馆里构思完成了《百科全书》;大革命时期,众多的革命家在咖啡馆里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鼓励人们推翻当时的王权;20世纪开始,众多的作家、画家和艺术家们在咖啡馆里完成他们的著作。21世纪后,法国的咖啡馆逐渐被一些新的娱乐场所代替,但因为其自身的历史感,仍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去探索欣赏。 关键词法国咖啡馆文化 引言 咖啡桌上有哲学,咖啡馆里有沧桑,咖啡壶里煮的是沉浮,咖啡杯里盛的是梦想。有人说,咖啡以一种最沉默的温柔,却最无从设防的方式,改变着历史。不仅如此,咖啡还改变和记载着创造历史的普通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凡是到过巴黎的人都说:“巴黎有三绝:鲜花、博物馆和咖啡馆。”[1]巴黎被人们誉为“花都”,从屋顶上和窗台上爬下来的,从墙上爬上去的,以及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无不见缝插针地种满了鲜花。巴黎也是文物荟萃之地,卢浮宫的宝藏是举世无匹的。可是,如果没有巴黎那600多家的咖啡馆,巴黎就不成其为巴黎了。咖啡馆是法国及其周围国家的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聚会谈天的场所,许多法国文学作品都是在咖啡馆中完成的。政客们拉选票,也要到咖啡中去动员,有些人谈生意,与国外要人见面,也罢咖啡馆作为首选地点。总之,它们是包罗万象的公关场所。 在很多的法国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和露天咖啡座点缀在法国的大街小巷,法国人在其间悠闲自在地喝着咖啡,聊着天,读书或者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咖啡馆作为一种休闲公共场所,成为了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法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法国的咖啡馆文化日趋成熟。那么咖啡馆文化在法国是如何出现、发展的呢? 一、咖啡馆在法国的出现 在咖啡还没有风靡欧洲之前,沙龙,如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文学沙龙,在欧洲盛行,但是沙龙只对那些有声望的人、上流社会的人、艺术家、作家、律师开放。因此沙龙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很明显的区别开来。 1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 詹娜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近代法国对女性教育较为忽视,而贵族沙龙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对知识的渴求,给予她们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一所非正式的女子大学。在沙龙里,女性与众多优秀的文人学者相互交流探讨,培养了她们高尚优雅的道德礼仪、丰富广博的知识面,以及机智精辟的谈吐、流畅达练的写作。同时,沙龙打破了男女和等级的隔阂,使教育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促进了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运动。此外,女性还在主持和参与沙龙的过程中成为启蒙思想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推动了沙龙的繁华和法国社会思潮的进步,对后来的大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近代法国;贵族沙龙;女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K565,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7-0181-04 沙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上流社会人士的重要社交场所。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沙龙生活的中心也从意大利转到了西欧,尤其以法国巴黎最为突出,成为近代史上一道绚丽的色彩,它不仅促进了法国文学的长足发展,更将新思想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国内外学术界对沙龙问题也较为关注,成果颇丰,如斯蒂芬·凯勒(Steven Kale)对旧制度到1848年革命期间沙龙与法国政局关系的分析;[1](p13)费斯·伊芙琳·比斯利(Faith Evelyn Beasley)突出女性在法国沙龙文学上的重要影响力;[2](p17)琼·兰德斯(Joan Landes)考察大革命时期女性在沙龙公共领域中发挥的巨大潜能;[3](p31)德娜·古德曼(Dena Goodman)认为沙龙是政治自由批判的中心,是反对王权与专制的前沿,并突出考察女性在沙龙中对启蒙思想的倡导作用;[4](p5)艾米丽亚·基尔·梅森(Amelia Gere Mason)对著名沙龙女主人辉煌一生的追溯;[5](p2)瓦·托尔尼乌斯用文学手法描绘沙龙当年的盛况[6](p3)等。国内史学界虽然没有关于法国沙龙的专著性研究,但对该问题的探讨也不少,如张小荣关于贵族沙龙对近代法国社会经济消极影响的考察,[7](p44-47,p21-23)郭莹莹论述法国沙龙中逐渐兴起的女权主义,[8](p79-81,p39-49)萧琦分析大革命前后沙龙发展、转型与衰落的历史进程[9](p28,83-85)等。不过,学界对沙龙在女性教育上的问题并没有单独论及,而这对全面认识近代法国社会非常重要,由此,本文将从该角度入手,重点探讨18世纪法国贵族沙龙对女性教育的作用。 一、女性教育的新空间 从中世纪以来法国就确立了以男性为主体,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格局。随着宗教学说的形成,《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事例使女人成为原罪的真凶,是罪恶的根源,因此人们对女性的鄙视也越来越突出:男性是高贵智慧的,而女性天生的职责就是为了繁衍后代。所以直至近代,法国的女性教育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其方式主要停留在家庭和教会上,教育内容也主要是宗教教义、社会礼节、女红等最基础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旨在思想上控制和压抑女性的自由意识,使她们逐渐成为信仰虔诚的男性附属品。一般情况下,女性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她们成为未来的家庭主妇,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母亲或家庭教师学习礼节、缝纫、织补等家政, 作者简介:詹娜(1981—),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CSS009;2010年度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自主科研项目“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与危机应对”。 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浅谈美国和法国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浅谈美国和法国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对我国 的启示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强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学前幼儿的毛入园率在逐年增长,幼儿基本的学前教育得到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底子薄、欠账多等问题,为加快实现《教育规划纲要》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发展目标,还需突破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瓶颈,完善各项机制,进一步奠定学前教育的发展基础。近20年来,世界上来自各个国家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包括心理学、教育学、脑神经科学以及经济学等专家,在各自的领域探究并证实早期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和社会发展价值和效用的研究,世界各国根据以上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依据,立足本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制定出台有利于本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研制和组织实施多层次类型的学前教育培养计划,推动本国学前教育的有力发展。20XX年,权威机构通过对全球45个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并得出排名,这是全球首次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国际化排名,最终形成研究报告题目为《良好开端》(Starting well:Benchmarkng early education aross the world)。从各项指标体系的分值划分了学前教育领域各国的排名,这有助于我们以国际化视野来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文将从学前教育领先的发达国家美国、法国的发展特色及经验研究入手,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一、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特色及经验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用法治保障学前教育投入 美国一直以来推崇以法治国,是法律制度相对健全的国家。在学前教育的运行管理、财政拨款、评级监督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法律,保障学前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正常发展。如,美国对教育经费投入制定了相关的拨款法,为经费的合理使用、确保经费专项专用起到法律保障作用。为杜绝监管不力、管理不善导致的款项滥用、浪费等现象,通过一系列的评估反馈机制来不断完善和修订法律,包括《早期学习机会法》(Early Learning Opportunity Act,2000)、《儿童保育法案》(Caring for ChildrenAct,20XX)和《入学准备法案》(School ReadinessAct,20XX)等,切实保证了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为家庭困难儿童入学提供了经费支持,从法律的强制性、权威性有力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和实效。由于美国的政治为分权而治,教育责任和权力都下放到州和地方政府。各州根据地域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教育法律和政策法规,为本州的学前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证。美国为了克服这种分权而治对学前教育造成的不利影响,设立专门的机构,即总统早期学习委员会,这样中央便于把控和统筹全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协调各州的教育权力,从行政角度推进本国学前教育发展。学前教育拨款法等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州的财政经费的使用起到监督监控的作用,另一角度也促进了各州结合本土资源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 (二)高度重视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学前教育的教育阶段分为入学、过程、结果三大部分,在教育实施中最关键的环节便是教育过程,教育质量的高低不仅来自于教育实施者的素质能力,更需要借

浅谈17和18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启蒙

西南民族大学 2014-2015年第 2 学期期末论文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课程:外国文化通论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1301班 学生:李侠 学号:201330403076 题目:《浅谈17和18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启蒙》指导老师:韩林

浅谈17和18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启蒙 【摘要】本文介绍了兴盛于17、18世纪的法国,汇聚了时代最显赫的名仕淑媛的法国沙龙文化。通过沙龙文化从文学娱乐主导到哲学政治主导地位的转变,探讨法国女性在沙龙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如何成为启蒙思想的传播者和捍卫者,打破等级制度,建立男女平等的地位。推动社会思潮的进步,对法国大革民的爆发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沙龙文化;女性;教育 沙龙是法语salon(客厅)的音译,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兴盛于17、18世纪的法国巴黎,贵妇们常把这里作为上流社会名门贵族的重要社交场所。在沙龙里,名门淑媛们积极主持参与,并与优秀的文人作家相互交流探讨,培养了她们高尚优雅的礼仪和机智精辟的谈吐,并极大地拓宽了她们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对知识的渴求。从17世纪以朗布依埃夫人为代表的“蓝色沙龙”,到18世纪大革命时代罗兰夫人的沙龙俱乐部,沙龙文化在法国的发展长达两个世纪之久,沙龙的性质也由最初的文学娱乐逐步向哲学政治转变。 一.17世纪的法国沙龙 17世纪的法国沙龙以文学为主导,重在培养高雅的礼仪,是贵族们休闲娱乐的社交模式。17世纪上半叶,许多封建教主在宗教内战结束后,来到巴黎和凡尔赛投靠国王,并常常在沙龙里高谈阔论,附庸风雅。为显示自己的特权地位,他们极其注重服饰礼仪、言谈举止的高雅,谈论的内容也大多是文学艺术,因而一种虽矫揉造作但优

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指导老师:杨芳 姓名:柳彬 学号:2011800202 班级名称:工程力学二班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交阅时间:2012.11.10.8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即是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中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位伟大的女性是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也是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在中国封建时代,她是一位最具独特性的女性。而在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运动一直在持续,早在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声音已经出现。,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沙龙女主人们开始涉及哲学、思想、甚至政治领域。她们渴望地位的提高,渴望受到尊重,却受制于传统的男权社会,虽然她们的女权主义意识若隐若现,但从沙龙女主人对写作领域的参与、对教育权的关注、对自身地位的看法、对理性的追求和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中,却能看到她们的思想闪现着女权主义的火花,她们的行为代表着那一时代女性对自身地位的抗争,她们的出现改写了男性主导的历史。 “沙龙”是近代西方文化史上亮丽和夺目的风景线之一,它从15世纪到19世纪曾经是西欧上层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常常左右着一个时代的思潮与风气。而18世纪法国的沙龙无疑是这条风景线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不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的发展对法国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政治领域的建设和公共空间的创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世纪法国沙龙的核心人物是著名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17世纪的沙龙的谈话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以文学游戏,朗诵诗歌、信札和箴言为主。此时的沙龙受其原型意大利影响较深,依然为上层贵族所左右,“这种沙龙在形式上虽然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宫廷文化,但仍是一种典型的

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发达的学前教育是法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本文对法国学前教育的法规制度,师资培养以及幼小衔接措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借鉴法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经验,我国学前教育应在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教师素质能力提高,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推动学前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法国学前教育特点启示 当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发展本国的学前教育事业。法国是一个高度重视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国家,在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延续其人文教育传统。在学前教育的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法国,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实行免费制,所以法国的学前教育入学率很高。而且相当稳定。 1、法国学前教育的特点 1.1健全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法国是最早制定保护和教育幼儿的法令的国家。1835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在各县设立初等教育特别视学官的规定,提出视学官对托儿所有视察和监督的权力,这是国家正式管理幼儿学校的开端。1837年,法国政府发布有关托儿所管理和监督体系的规定。1975年,法国政府颁布《哈比改革法案》,有效地促进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1977年,法国教育部进一步明确规定幼儿学校的3项目标:教育、学前准备和照料。 20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颁布了有关幼儿学校办学目标的学前教育法案,进一步奠定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1986年,法国政府颁布了《幼儿学校:作用与任务》,1989年颁布《教育方针法》。1990年颁布的《教育法案实施条例》等法令又重新规定了幼儿学校的总目标。同时,1995年《幼儿学校教学大纲》的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国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动向。 1.2全面的师资培养

法国的咖啡文化

小议“法国的咖啡文化” 班级:2011051 学号:20111696 咖啡在法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对于法国人的重要性一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众所周知,咖啡已成为风靡世界的重要饮品,咖啡的香醇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法国人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咖啡馆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法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咖啡已经真正成为了法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来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晚上一顿大餐之后喝一杯expresso帮助消化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法国人品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如今,咖啡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喝咖啡是体验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今天就让我们去好好了解法国的咖啡文化。 一、咖啡的起源、种类、制作方法和功效 关于咖啡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无数的咖啡发现传说中,其中基督教发现说《牧羊人的故事》和伊斯兰教说《阿拉伯僧侣》是流传最广的。不过比较说法一致的是历史学家们都同意咖啡的诞生地是衣索比亚的咖发。1669年由土耳其大使把咖啡传入了法国,这之后就咖啡文化便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可以说法国虽然不是咖啡的发源地,但法国人却把咖啡的文化浪潮推上了最高峰,可以说是法国人把咖啡喝到了极致。法国人在传承别国的咖啡制作和种类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咖啡的制作工艺,在法国,人们能喝到的咖啡种类很多,各种纯咖啡和各种花式咖啡,其中皇家咖啡,用白兰地调制成最具特色。各种咖啡的制作方法区别很大,有高压蒸馏法、冲泡法和虹吸法等;喝咖啡时,加入糖和牛奶之前先小饮一口,品尝一下纯咖啡的香气,将糖、牛奶等与咖啡混合后,轻轻地搅拌液体,然后饮用即可。饮用咖啡可舒缓疲劳,清醒头脑,帮助消化,甚至预防胆结石等疾病。可以说,咖啡的种类多而良,制作方法多样考究,但是他确是有强身健体的功效,这也许是咖啡备受法国人亲睐的原因之一吧。 二、喝咖啡的场所与环境 巴黎的大小街道,不管是总统府所在地爱丽舍宫周边的马里尼大街还是香榭丽舍大街,或是蒙马特高地的窄巷,咖啡馆无处不在。尤其是在两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占据最佳经营位置的往往是咖啡馆。深红色的店招、雨棚、太阳伞是巴黎咖啡馆的统一着装;深红色的桌毯、椅套、餐巾是咖啡馆的内饰。它们都和咖啡一样的暖色调,正和法国梧桐的浓荫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上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立体地刺激着游人的感官。巴黎咖啡馆由此打动了不少画家,法国印象派大师们以此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作。巴黎咖啡馆不光占据了地理位置最佳的十字路口和金三角,而且常常将咖啡座椅、太阳伞扩张到人行道上,让行人靠边走。咖啡馆生意如此之好,除了社会和文化传统的主因而外,价格平民化也是一个因素。一杯咖啡通常是三欧元左右,最著名的咖啡馆也不会超过五欧元,这对于平均月薪约一千多欧元最低工资八百多欧元的法国人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 三、咖啡对于法国人的意义和对于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 通过喝咖啡人们享受到了恬静生活,体验异样情怀,从满大街咖啡馆的数量上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了,这不仅仅是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闲。推门进入一家别致的咖啡馆,品一杯香醇的咖啡,悠然自得,欣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如果说在中国,咖啡是一种小资情调,时尚生活的表现,相对于法国,

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汇总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指导老师:杨芳 姓名:柳彬 学号:2011800202 班级名称:工程力学二班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交阅时间:2012.11.10.8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 即是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中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位伟大的女性是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也是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在中国封建时代,她是一位最具独特性的女性。而在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运动一直在持续,早在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声音已经出现。, 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 处于主导地位的沙龙女主人们开始涉及哲学、思想、甚至政治领域。她们渴望地位的提高, 渴望受到尊重, 却受制于传统的男权社会, 虽然她们的女权主义意识若隐若现, 但从沙龙女主人对写作领域的参与、对教育

权的关注、对自身地位的看法、对理性的追求和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中, 却能看到她们的思想闪现着女权主义的火花, 她们的行为代表着那一时代女性对自身地位的抗争, 她们的出现改写了男性主导的历史。 “沙龙”是近代西方文化史上亮丽和夺目的风景线之一,它从15世纪到19世纪曾经是西欧上层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常常左右着一个时代的思潮与风气。而18世纪法国的沙龙无疑是这条风景线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不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的发展对法国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政治领域的建设和公共空间的创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世纪法国沙龙的核心人物是著名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17世纪的沙龙的谈话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以文学游戏,朗诵诗歌、信札和箴言为主。此时的沙龙受其原型意大利影响较深,依然为上层贵族所左右,“这种沙龙在形式上虽然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宫廷文化,但仍是一种典型的贵族生 活方式。进入18世纪,宫廷完全失去了其在公共领域的核心地位,沙龙则逐渐成为信息交流、思想交锋、集体批评、讨论合作或哲学论著的场所,成为公众舆论的一个广阔舞台。首先,沙龙是文化和政治思辨和对话的场所,因此谈话自然就成为沙龙的主要形式。到18世纪中叶以后,围绕着文学和艺术作品所展开的批评很快就扩大为关于经济和政治的争论。此时的沙龙,不仅在形式上开放和平等,更降低了门槛,所有的人身份平等。孟德斯鸠说过,“它们(沙龙)已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共和国,成员都非常活跃,相互支持帮助,这是一个新的国中之国。而沙龙素有“女人的天下”之称。它时刻显现着女权主义精神。从文艺复兴沙龙兴起之时,女人就是沙龙的核心所在,之后,沙龙愈来愈成为女性的王国,“洛可可时代的每一位年轻贵妇人都渴望有一个沙龙,她结婚只不过是要在世上扮演一个角色并拥有一个自己的沙龙。”她们视沙龙为最重要之事,甚至高过自己的家庭。女性在沙龙中的作用是非同一般的。当然,她们提供了沙龙的场所和点心,但更重要的是女主人们是在沙龙中起着主导性作用。她们竭力维持着沙龙的和谐,平息一切尖利刺耳的声音,缓和辩论中的紧张好斗的气氛,她们的文雅举止、温婉谈吐都成为沙龙能

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指导老师:杨芳 姓名:柳彬 学号:2011800202 班级名称:工程力学二班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交阅时间:2012.11.10.8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即是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中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位伟大的女性是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也是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在中国封建时代,她是一位最具独特性的女性。而在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运动一直在持续,早在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声音已经出现。,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沙龙女主人们开始涉及哲学、思想、甚至政治领域。她们渴望地位的提高,渴望受到尊重,却受制于传统的男权社会,虽然她们的女权主义意识若隐若现,但从沙龙女主人对写作领域的参与、对教育权的关注、对自身地位的看法、对理性的追求和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中,却能看到她们的思想闪现着女权主义的火花,她们的行为代表着那一时代女性对自身地位的抗争,她们的出现改写了男性主导的历史。 “沙龙”是近代西方文化史上亮丽和夺目的风景线之一,它从15世纪到19世纪曾经是西欧上层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常常左右着一个时代的思潮与风气。而18世纪法国的沙龙无疑是这条风景线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不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的发展对法国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政治领域的建设和公共空间的创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世纪法国沙龙的核心人物是著名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17世纪的沙龙的谈话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以文学游戏,朗诵诗歌、信札和箴言为主。此时的沙龙受其原型意大利影响较深,依然为上层贵族所左右,“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