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语境

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语境

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语境
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语境

十八世纪法国洛可可艺术产生的社会语境摘要:本文试图从洛可可艺术所处社会背景,艺术家与社会艺术思潮有直接联系、以及以宫廷为主的享乐主义、女性艳情的审美意趣等方面,探究艺术家如何来迎合法国上层贵族,更好的反映了以宫廷为中心形成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洛可可艺术;十八世纪;法国;社会语境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2-0161-01

路易十五时代的到来,法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精神和文化结构。尤其是宫廷贵族品行变得世俗和放荡,路易十五为巩固皇权,剥夺了贵族的实权,为满足贵族享乐主义自我实现的需要,常常举办各种舞会,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通过崇尚奢华的洛可可风格实现,为满足个人的享乐与奢华,因此艺术家正是在这种社会风尚的氛围中表达一种理想的生活情境,它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同时要考虑宫廷的需要——奢华、精致和优雅。这种大肆的追求享乐的心理,对生活的享受永远不满足,还有无法抑制的欲望经常推动他们去寻找新的享乐。

不管是华托,还是后期的布歇,他们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对于洛可可艺术中所暴露的奢华情调这种腐败的情况,应证了路易十五的一句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巴洛克(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气派。关于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于Baroco。指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一是认为源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离经叛道的事物。巴洛克16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世纪盛行整个欧洲。18世纪初期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风格表现在建筑、美术、音乐、文学及染织艺术各个领域,内涵极为复杂,具有相当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使17世纪整个欧洲的建筑及艺术设计呈现出巴洛克气势雄伟、强烈奔放的特点。大量精美绝伦的艺术设计作品,使我们欣赏到这个时期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领悟到他们艺术设计的精巧构思和创作技艺。领略到他们卓著的艺术思维能力。 巴洛克艺术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义。有怪异、奇特、粗野或推理错误上的含义。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风格才给予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与反宗教改革有关,巴洛克是为教会服务并被宗教利用。教会是其最强有力的支柱。学者王明道将巴洛克的艺术特色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二是它

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极力强调动感。运动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关注作品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五是讲究综合性,吸收文学、戏剧、音乐领域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七是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17世纪这个时期是有史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并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时期。进入17世纪,资产阶级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开始在政治上与封建势力较量。整个欧洲历经磨难——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动乱,席卷整个欧洲,极大地震撼了欧洲国家。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和君主制取代教会统治;经济上出现商业资本主义和君主商业;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集于君主一身,并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形成前所未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能力。以德国为战场.因路德教会和罗马天主教的冲突引起。几乎所有的欧洲实力国家都卷人了这场举世闻名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这场战争具有德国内战和国际混战的双重特点。在威斯特伐利亚和平法之后.这场恐怖的战争才结束,每个德国小诸侯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变革与争斗.剧烈地改变着各国的面貌。30年的战争导致宗教问题目趋严重,最终把北欧和南欧分成新教和天主教两大宗教派别阵地。德国和西班牙王朝逐渐衰落。尤其在时装潮流中的统治地位也日趋降低。英国内战连绵不断。灾难接踵而来,使它无暇顾及时装式样。丹麦和瑞典对战争的加入有扩张疆土的意图,但最终也消耗了国力。意大利因西班牙的统治而日趋衰败.失去

(财务知识)第三章重农学派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派别

第三章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派别 ——重农学派(18世纪50—70年代)【章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首先了解重农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掌握重农主义的基本特征,理解和熟悉魁奈的经济学说。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重农学派概述 1学时 第二节魁奈的经济学说 3学时 第三节杜尔哥的经济学说(课下阅读)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魁奈的经济学说。难点是对魁奈的《经济表》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了解魁奈成为经济学家的个人经历,懂得成为经济学家的主要品质在于: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兴趣。了解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理解重农学派的产生背景决定了其封建主义外观的特征。联系中国经济学在转轨时期出现的不同派别,认清不同派别的外表和实质。了解重农学派与中国经济思想的关系。 【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主要运用课堂讲授的方式。 【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课外阅读《魁奈经济著作选集》(中译本)。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思考题】 1、名词简释:重农学派;《经济表》;纯产品;原预付和年预付。 2、重农主义的基本特征。 3、《经济表》述评。 4、杜尔哥对重农主义作了哪些发展。 【课时单元授课教案】 【教学内容】 第一节重农学派概述 一、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已有的相当发展,但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封建剥削(主 要对农民)更加残酷。 2、政治方面:正处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准备时期。阶级矛盾尖锐。(资产阶级的矛盾) 3、思想方面:法国启蒙运动的影响。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的自然秩序思想对重农学派产

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哲学基础。 4、经济政策和经济形势方面:当时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仍统治着法国。 布法王路易二四死后,法国财政经济濒临危机的情况下。法王路易十五接受毛遂自荐的英国经济学家、银行家约翰·罗(John law,1671-1729)的建议:即通过信用扩张,发行纸币来挽救法国政经济危机。并任命罗为财政大臣。1715年,约翰·罗就任法国财政大臣,并开办银行,发行纸币代替硬币,用纸币涛偿债务。结果导致通货膨胀、财政崩溃。财政经济状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约翰·罗也被解职逃出法国)。这时,经济问题成了法国社会中最大的问题,也是思想界讨论的中心。正如伏尔泰所说:“全国总算谈厌了诗文、喜剧、悲剧、小说、道德观念、神学等问题,而终于谈论面包问题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包括60岁的宫廷御医魁奈在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法国的经济问题,以魁奈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重视对农业问题的研究,并组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纲领的政治和学术团体。重农学派就是这样诞生的。 二、重农学派的主要成员: 除首领魁奈(F·Quesnay,1694-1774)外,还有 维多·米拉波即老米拉波(V·R·Mirabeau 1715-1789),(从1767-1776年,重农学派成员每周在他家里集会讨论学术问题。) 利维埃(Riviere,1720-1793) 奈穆尔(D·Nemours,1739-1817)“重农主义”一词(Physiocracy)就是他在编辑出版魁奈的著作时以此作为书名的。 波多僧正(Baudeau,1730-1792) 小米拉波(H·G·Mirabeau,1749-1791) 杜尔哥(Turgot,1727-1781)。虽不承认自己是重农学派成员,且从来没参加他们活动,但他的观点和魁奈一脉相通,并进一步发展了魁奈的经济学说。马克思说,重农主义在杜尔哥发展到了顶峰。 在经济学说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学派象重农学派那样,其观点较为一致,他们不仅在学说上而且在私人关系上结成一体,共同拥戴一个学术领袖,许多文章都经学派成员传阅和讨论后发表,并办有学术刊物《公民评论》。 由于重农学派最早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把重学派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重农主义主生于法国,但是它的影响则不仅仅限于法国。它对整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重农主义的基本特征: 1、“自然秩序”观 在重农学派的思想体系中,“自然秩序”观念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重农主义整个学说的基础。当时,重农学派的成员对于自己所主张的经济理论就是以“自然秩序”来标榜的。利维埃所以写的一本书,书名叫《政治社会天然固有的秩序》。奈穆尔在整理编辑魁奈的著作,将其编成《重农主义,即人类最好统治的自然构成》一书。“重农主义(physiocracy)”一词被首次提出。这里必须指出,重农主义的法语原文为“physiocratc”英文单词为physiocracy,系由希腊文的“自然”和“统治”、“支配”两词合成,意指自然的统治。后来亚当·斯密把魁奈的理论体系视为不同于重商主义的“重农体系”或“重农”主义。因此,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就将physiocrate一词直接译成“重农学派”或“重农主义”。由此可见,尽管以魁奈为首的学术团体非常重视农业,但是,重农主义体系的精髓是“自然秩序”思想而非重农思想,它贯穿于重农主义的全部理论之中。 重农学派的“自然秩序”思想是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下形成的。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对封建专制度进行了尖锐的批

服装史 洛可可时期简介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洛可可(ROCOCO)艺术是产生于18世纪法国的一种艺术形式。来源于法语rocaille,原意是'贝壳式',引申含义指“像贝壳表面一样闪烁”它最初是指建筑的某些样式以及室内陈设和装饰的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由于受到了当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的大力推崇,也被称为路易十五艺术风格。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洛可可强调了曲线和繁缛,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的对称模式和厚重风格,摒弃了巴洛克艺术中的怪诞而追求纤细与轻巧,从繁缛的纹样中表现出流动和华丽。 洛可可风格是18世纪的艺术风格的代表。洛可可服装风格保留了巴洛克式样在表面上的华丽色彩以及漂亮的外观和动荡的旋律,同时又增加了许多纤柔的形象和琐细的造型,惯用C形、S形的漩涡曲线及清淡柔和的配色,呈现出女性的娇柔气息,使服装更加向女性化发向发展,而男装中的女性化特征也日渐突出。18世纪中叶,可可时期服饰达到了鼎盛时期,纤细与柔美更加洗练,女装更加性感,裙撑又一次出现,胸部袒露,美肩外现,大量花边、缎带及人造花用作装饰。到了洛可可末期,头饰更趋华丽,裙长缩短,前直后鼓。男子的背心前面出现精美的刺绣,假发更加精巧,帽边的波浪形曲线充满情趣。服装面料质地轻柔,图案精巧,鲜花、海草、贝壳及S形、C型、漩涡形曲线成为装饰图案的主题,色调淡雅明快。 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

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一、女装 (图1)初期当时流一种称为“响亮的长袍”的室内服,背部有褶皱,呈又宽又长的托裙形式,又叫罗布●吾奥朗特(robe volante)。衣的领口很大,露出酥 胸,背部为箱形 的普利兹褶,又 宽又长的拖裙拽 地,款款走来, 飘飘欲仙。这种 上衣,有的整体 宽松如袋状,有 的前面紧身背后 为拖地斗篷。上下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女性的特征。加上花边装饰,臀部突起,使着装者婀娜多姿,颇受贵妇们的喜爱。到了洛可可鼎盛时期,夸张巨大的裙撑,繁复精巧的装饰,奇形怪诞的头饰,使女装的外在装饰美因素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到了后期,服装的变化首先是在裙子的缩短,贵妇的脚和脚踝部位第一次完全显露。(一)盛装———移动的花园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探讨法国学派及奥德学派 发表时间:2009-06-26T14:12:49.857Z 来源:《戏剧之家》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王金花王蒙蒙[导读]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 当意大利学派日趋衰落之时,法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生活的活跃时代。法国大革命后,世界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在巴黎成立,标志着音乐艺术和演奏技术的教学开始进入正轨。列克莱尔和维奥蒡把意大利学派的优秀传统带到了法国,并与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小提琴艺术传统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法国学派。 帕布洛·德·萨拉萨特是西班牙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国学派典雅、优美的风格,又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民间色彩。萨拉萨特也创作了很多精致优雅的小提琴作品,包括《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等。这些作品既表现了高难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调,至今仍然是小提琴音乐舞台上的保留曲目。萨拉萨特还是第一个把演奏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他留下的录音有J.S.巴赫的《无伴奏E大调组曲》中的前奏曲和他自己创作的《引子与塔兰台拉舞曲》和《流浪者之歌》。弗里茨·克莱斯勒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素有“近代小提琴之王”的美誉。他的演奏风格是在维也纳学派的基础上融入了法国学派的精华,加上自己的大胆创造,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演奏音色甜美丰润,声音饱满结实,表情丰富细腻,处处体现了他唯美主义的思想。克莱斯勒的运弓和发音方法与所有的小提琴家都不同。他拉起琴来弓子远离琴码,靠近指板;大量运用的表情滑指使旋律既有歌唱性又有顿挫感。他还是一个富有独创精神的作曲家,创作了不少迷人的小提琴作品,最著名的有《维也纳随想曲》、《美丽的罗丝玛琳》、《中国花鼓》等。耶胡迪·梅纽因是犹太血统的美国小提琴家,其风格也属于法国学派。他吸收了艾涅斯库和克莱斯勒的风格,又加入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演奏高尚、热情、富有哲理性,着重于揭示音乐的意境,致力于挖掘音乐的内涵。他对巴赫的演绎,被公认为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梅纽因还致力于小提琴的教育事业,1963年在伦敦创建梅纽因音乐学校,专门培养各国青少年音乐人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法国学派感情细腻,音色妩媚,典雅轻巧,富有情趣。它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的同时,致力于表现蕴藏于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艺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也正因此,后来居上的法国学派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并逐渐取代了意大利学派。 德奥学派是在意大利学派风格基础上,吸收了法国古典学派的因素,并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而形成的。约瑟夫·约阿希姆是匈牙利籍的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19世纪后半叶的领袖人物。他的演奏严谨、端庄、典雅、淳朴,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善于揭示作品的内在精神,表达心灵深处的感受,既有壮丽、辽阔的构成,又有浪漫主义的诗意。他一向认为,一个真正的小提琴家,只有广泛涉猎艺术的各个领域,才能提高演奏的品位。在他心目中,最崇高、最美妙的是古典作品,而对于浪漫主义的炫技性作品则不以为然。他是杰出的古典音乐的诠释者,以演奏巴赫、贝多芬的作品著称于世。他的主要作品是三首协奏曲,其中《匈牙利协奏曲》最负盛名。他也是杰出的小提琴教育家,莱奥波尔德·奥尔、耶纳·胡鲍伊、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等都出自他的门下。约瑟夫·席盖蒂是美籍匈牙利小提琴家,他是德奥学派20世纪中叶的代表人物。虽然他被认为是非学院派的音乐大师,但由于他十分重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终于使自己磨练成为一个有“清醒的头脑”的演奏大师。他的演奏富有灵气,既严谨庄重,又深刻细腻;既能充分体现贝多芬与勃拉姆斯作品中光辉、热情的气质,也能准确地把握贝尔格、米约、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他在曲目选择上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而与众不同。他在音乐处理上不墨守成规,也不拘泥于原作的意图,而是将原作的时代精神、风格特点与自己的气质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处处体现出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艺术修养,从而被认为是一个有个性、能跟上时代步伐的艺术家。德国学派在总体风格上讲究严谨、端庄,追求音色优美,强调作品内涵,注重艺术表现。但由于过分严肃保守,趋于刻板、教条,因此,其影响不及法国学派。责任编辑王春来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答案)复习过程

社会学思课后练习(带 答案)

社会学课后练习 第一章 一、填空 1、1838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德),在其代表作六卷本《实证哲学教程》中正式提出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2、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称之为(社会运行论)。 3、社会运行基本上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和(应用社会学)三类。 4、斯宾塞是(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提出了(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5、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塞)、(达伦多夫)。 6、最早把西方社会学引入我国的人是(康有为),他将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一书译作(群学) 7、英克尔斯给社会学下定义的三条途径是(历史)、(经验主义)、(分析)。 8、韦伯的社会学又称之为(理解社会学)。 9、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大类,即(定量)和(定性)。 二、名词 1、社会学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三、简述 1、列举20世纪40—80年代西方社会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功能主义:帕森斯,默顿

社会冲突理论: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 符号互动理论:布鲁默,戈夫曼 发展理论:列维,斯梅尔塞,艾森斯塔德 2、社会学的特征 社会学的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具体性,动态性 3、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互生互动,相互影响) 4、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 1,社会的运动受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程 2,从经济条件出发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 2,重视社会现象之间的辩证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4,提出政治社会具体对象 四、论述 1、论社会学的功能 1.描述功能:就是客观的、完整的搜集、整理和记录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与现状资料,真实的再现社会生活图景。 2.解释功能:弄清社会事实发生发展的主客观原因,从因果联系上对事物的现象和过程作出明确的理论说明,但因果联系不等于简单的决定论。 3.预测功能: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已知因素,运用现有知识、经验和科学方法去预计和推测事物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洛可可艺术概念

艺术概念 1、意义与背景 洛可可艺术(Rococo art)是法国十八世纪的艺术样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洛可可艺术风格是继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发源于法国并很快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样式。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形、S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巴洛克那洋溢的生气、庄重的量感和男性的尊大感,都被洗练的举止和风流的游戏般的情调,以及艳丽而纤弱柔和的女性风格所取代。如果说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饰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饰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为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十八世纪被看成是「理性的时代」或「启蒙运动」的时代,哲学家从过去假设上帝存在进而推论所有事物的工作,转换为依据实验和观察的理性方法去推论世间的万象,几乎将神学从哲学中剔除,选择倾向世俗的路线,趣味从注重高尚的教化转向寻求轻浮的快感。艺术的风格,在音乐家莫札特、海顿,文学家蒲伯、爱迪生、伏尔泰,画家华铎、康斯博罗中,贯穿著一种共同主题,它把理性与优美趣味同轻松、明晰、秩序井然的材料相互配合起来。 路易十四常在凡尔赛宫开各种舞会,藉著繁琐的礼仪与无意义的职务折腾贵族们,再以富丽堂皇的宫廷装饰营造悠闲的环境,有利搞风流韵事,以便消耗贵族们的精力,使他们无暇去策划造反。因此艺术家授命编造一种理想生活的极乐世界情景,其唯一的目的是塑造出一个悠闲的、实际上是懒惰的社会快乐。洛可可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那种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的,这种变化和法国贵族阶层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的自由探索精神(几乎取代宗教信仰),及中产阶级的日渐兴盛有关。洛可可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中国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在庭园设计室内设计、丝织品、瓷器、漆器等方面(如《中国人物小陶瓷》,麦尔,德国,1768)。由于当时法国艺术取得欧洲的中心地位,所以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也遍及欧洲各国。洛可可艺术的繁琐风格和中国清代艺术相类似,是中西封建历史即将结束的共同征兆。 2、词源与含义 从词源来看,rococo 一词与法语rocaille(岩状饰物)相关。早在17世纪,法语rocaille 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也有一说即文艺复兴时代传到意大利的中国假山设计),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travail de rocaille (岩状工艺)为travail 的同意语。洛可可即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伸而来,指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刻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洛可可的另一种解释

“哥特式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及其风格

十二至十六世纪初期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哥特式”(g。thic)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是一种发祥于北法兰西、普及于整个欧洲的国际性艺术样式,包含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和文学等所有文化现象。 哥特式艺术形式意志的基本性质是指一种无止息的驱动力,沉静是这个驱动力的目标。然而,哥特式形式意志在寻找沉静、求取解脱的过程中,并不能获得真正的沉静和满足。哥特式形式意志融会于混乱的迷狂中,融会于超感官狂喜的强烈渴望,融会于一种悲怆,可以说哥特式灵魂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实际与感官的世界。正如哥特理论家沃林格尔所言;“正是这被提升了的歇斯底里,才是哥特式现象最突出的标志”,。”人们感受到的是心理的沉醉,并最终获得从感觉世界中解脱出来的无上自由感。 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 近代以来,欧洲的哥特式艺术热潮持续不断。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见证了哥特式艺术趣味的复兴,这种复兴是由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激发的,中间夹杂着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等因素。 源于19世纪早期的哥特小说,其要素包括神秘、厄运、死亡与家族诅咒等,从而使得“哥特”这个词汇与恐怖、黑暗和超自然的意境相关联。哥特小说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样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复兴的哥特式建筑在19世纪十分流行,英国的一些贵族乡绅热衷于在他们的庄园里复建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废墟,以满足怀古的幽情。自拿破仑战争以后,已然对文学和建筑产生影响的浪漫色彩和哥特风格也延伸到了女装之中;在欧洲和美国,晚会上的珠光宝气开始渗透到白天,镶马赛克和浮雕宝石的饰针以及与之相配的珠宝逐渐流行,哥特式艺术成为当时激发浪漫主义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巴洛克艺术是指(16世纪)后期开始在欧洲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仅在绘画方面,巴洛克艺术代表整个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建筑、装饰艺术等。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法国学派

【法国学派】:法国一些比较文学学者以马力·伽列、梵·第根为代表,强调比较文学所研究的应该是不同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实际联系”,其根本特点是一切以事实为基础的实证主义信念,强调“事实”和“实证”。 【美国学派】:以学者亨利·雷马克为代表,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认为比较文学不仅是国与国之间文学的研究,也是文学与人类一切知识领域、学科领域的比较研究,即所谓跨学科研究。 【比较文学】:以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和民族特色为宗旨的文学研究,它是以世界文学的眼光,运用比较的方法,对各种文学关系进行的跨文化的研究。 【微观比较文学】:指的是对各种微观的文学关系进行跨文化研究,研究范围绝大多数是双边关系,即在范围上只涉及两个国家。其作为具体文学现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以具体的作家作品、局部的或某一侧面的文学现象作为研究课题,着眼于具体的局部的个案的问题。但具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结论多为具体个案的,难以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高度。 【宏观比较文学】: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小单位,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的比较研究。它以平行比较的方法总结概括个各族文学的特性,用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的方法揭示多民族文学之间因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文学区域性,探讨由世界各国的广泛联系而产生的全球化、一体化的文学现象及发展趋势。 三个层次:1、“民族文学”或“国民文学”(平行比较法) 2、区域文学研究(传播研究法——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影响研究法——以 文本的审美分析为特征) 3、世界文学研究 【传播研究】:是建立在外在事实和历史事实基础上的文学关系研究,像法国学派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文学交流史的研究。除非特别需要,一般不涉及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判断,只关注其传播与交流情况。适用对象:国际文学交流史或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纵的历时角度看,主要研究范围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从横向共时角度看,有很大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主动分析接受传播的社会文化氛围和环境条件,从而成为文学传播的先导。以当代世界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传播研究,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代文学消费,文学接受的研究。 影响研究的方法: 1、判断与假设,依据直觉和推理,提出影响关系存在的假说,指出某一作品受到 了某一外来文学的影响 2、较深入的研究,即作家和作品的影响分析。对题材,人物,情节结构的剖析, 形象和意象对比,主要是对具体作品的审美的批评。 3、研究接受影响者如何超越影响的问题,“超影像研究法”,进一步研究影像与独 创的辩证关系。 【平行贯通法】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及其新发展 李新德 (温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15) 摘要作为一门方法论的学科,比较文学在法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实证主义和影响研究等同于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研究。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在法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伊维·谢弗雷尔的《比较文学》1989年法文版的问世以及1995英语版的出版,还有阿兰·布瓦耶的《文学的疆域》1999年的出版,很具代表意义。法国比较学者在兼容并蓄取他者之所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的传统。除在形象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外,法国学者在翻译文学、神话研究、副文学、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以及比较诗学等领域都有开拓性的贡献。 关键词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形象学;副文学 French school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its New Achievements LI Xin-d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Wenzhou Normal College,Wenzhou,Zhejiang,325015) Abstract As a methodological discipline,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been evolving over a century in France. Nevertheless,many scholars still identify positivism & influence approaches with French school’s met hod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since 1970-80s,comparative literature has made a rapid progress in France; particularly,the publication of Yves Chevrel’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Today: Methods & Perspectives (1989,1995) and Alain-Michel Boyer’s Frontieres du Litteraire (1999)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ench comparatists learn from others with open-mindedness,and hold their good tradition at the same time. Apart from the achievements in imagology,they have made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ed text,literary myths,paraliterature,comparatist poetics,etc during last two decades. Key word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ench school; influence approaches; imagology; paraliterature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 较文学的定义及评价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对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其评价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比较文学毫无疑问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定义,但是与其他众多学科一样,比较文学的发展也一直伴随着定义之争,国际学术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为世人所公认的定义。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一次次给比较文学带来危机;然而,也正是这种危机一次次地推动了比较文学相关学派的形成,以及学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学术界认为,迄今为止,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由于比较文学的定义之争已形成了三大学科理论发展阶段,即欧洲以法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一阶段,美洲以美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二阶段,和亚洲以正在形成中的中国学派学科理论为核心的第三阶段。本文仅对前两个阶段进行相关论述。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法国学派认为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法国学派形成时期的领袖人物巴当斯佩哲在研究过程中重视查阅大量报刊和原始文献,崇尚严密的考证方法。 其后的梵·弟根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代表之一,他以实证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法国比较文学研究成果的总结,第一个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了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理论,为比较文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学科体系。 他提出“三种文学”的概念,将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使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为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之后又为比较文学研究建立了以媒介学、流传学、渊源学三大理论支柱共同构筑的影响研究的理论大厦。具体而言,他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是:“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而那对于用不相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它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而已。”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梵·弟根的比较文学理论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他将“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进行严格的区分,背离了比较文学诞生的初衷;而且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实证,使比较文学的研究过分注重文学关系的实证性考察,而抛弃了对“文学性”的分析;此外,他的比较文学观还带有明显的文学沙文主义特征,不仅局限于欧洲中心主义,而且在后来逐步沦为“法国中心”的文化扩张主义,使比较文学的概念不断狭窄化、“精确化”,给比较文学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法国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卡雷在给他的学生基亚的《比较文学》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他对法国学派的定义:“我们不应无论什么东西、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乱比一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各国文学的作品之间、灵感来源之间与作家生平之间的事实联系。比较文学主要不考虑作品的独创价值,而特别关怀每个国家、每位作家对其所取材料的演变。”他的定义仅仅强调实证主义的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 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

对“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之争的回顾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兴起是在19世纪30年代,而在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其繁荣则是在二战以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它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长期以来,影响研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代表学派是法国学派,他们的影响研究注重事实考据而否定美学评论。这在二十世纪中期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质疑。于是进入比较文学新的阶段。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第二阶段是以美国学者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奥尔德里奇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会议之后,两个学派继续开展论战的同时,更致力于理论建树,其中雷马克和奥尔德里奇对美国学派有重大的理论建树。 法国比较文学家巴登斯贝格、梵·第根、伽利、基亚等是欧洲比较文学的辐射源和中心,构造了欧洲比较文学的研究体系,以研究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为主旨,也就是影响研究,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主张用实证的方法确立两国文学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主要特征是:崇尚实证,注重文学的历史事实考据;注重比较的科学性。研究对象为相互接触和影响的两国文学的作家和作品,即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关系”。而要说明影响的存在,往往要在实证的方法下来进行,因此实证的方法又成为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核心手段。 影响研究的步骤大体有如下几个阶段:1、提出影响存在的假设。研究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发现两部或两部以上异国作品在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意象等方面有类似现象,而他们的出现又有先后不同,那么,就可提出后者可能受前者某些方面直接影响的假设。2、材料的搜集考订。要使假设得到事实证明,必须经过这番工作。这要查阅作家的传记、书信、日记、回忆录、游记、评注、序跋、对外国作家的评论介绍以及创作论等。如果发现这些材料中足以证实假设的真实性,那么这一影响研究论题便可成立,如无则可能是偶然巧合,对于第二手材料,更要审慎地辨别真伪。3、假设的证明。假设能否获得证明,这需要在查证考证订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并对各自作品做类似部分的比较。4、影响的深入研究。这就不仅找出相似,还要比较相同;不仅比较出异同的事实,而且还要剖析异同的文化原因,分析扬弃什么,发掘什么,创造什么等等。一个作家接受外来影响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就需要多角度,多侧面和多层次的研究。

03第三章 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

第三章现代课程论主要流派◎本章内容结构 要素主义课程论 结构主义课程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建构主义课程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每一课程流派的产生背景。 2.掌握每一课程流派的课程思想。 3.能够对每一课程流派的课程思想做出历史与现实的评价。

课程论学程Learning Sequence of Curriculum Theory ◎学习重点 1.人本主义课程思想2.建构主义课程思想3.后现代主义课程主张 ◎学习难点 1.建构主义课程哲学 2.后现代主义课程思想 ◎学习建议 1.通读本章,对不同课程论流派的产生及其课程主张获得初步了解。 2.尝试着把不同课程流派的产生、代表人物、课程主张做成对比表格。 3.思考不同课程流派对我国当今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影响、启示与意义。 第一节永恒主义课程论 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一个传统的教育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钦斯、艾德勒、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1.经济大危机环境下人们对进步主义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的批判。 2.古典人文主义学者对实用主义的不满。 二、永恒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主义对此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 (三)名著的优越性 永恒主义者进一步阐明了名著课程和教材所具有的优越性: 第一,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何意义上讲,它都不是技术的、应用的。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第三,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赫钦斯说:“要破坏西方独立思考的传统,并不需要焚毁书籍。只要两个世代不去读它们就可以做到”。 第四,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四)课程实施:促进灵魂的积极活动

美国学派

硕士生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姓名 专业 学院 科目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美国学派 摘要 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在对比较文学的定位上,美国学派反对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文学史的范围,将文学批评引入比较文学的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在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上。美国学派不满足于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局限于“事实关联”的影响研究,倡导对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文学的“平行研究”,并旗帜鲜明地把“文学性”确定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本文着重从美国学派的出现极其发展过程、代表人物的理论观点、美国学派的基本特征论述美国学派的研究性质。 关键词:比较文学美国学派平行研究文学性 引言 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内部继法国学派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比较文学研究学派,崛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比较文学界风行一时。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美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在有关本学科的性质和方法等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主张,与法国学派分庭抗礼,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美国学派。代表人物有雷内·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阿尔德里奇、哈瑞·列文以及乌尔利希·维斯坦因等。 一、美国学派的出现及其发展过程 1、人文背景 美国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的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的各种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新文化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文学的成就已不在英、法等欧洲国家之下,在此情况下,美国比较文学者主张打破只强调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开展各国文学之间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以改变自己学术上的被动地位。3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并逐步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新批评”思潮,对美国比较文学产生了绝大影响。新批评反对19世纪的传统,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独立价值,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和审美评价,美国的一些重要理论家、批评家都是这一派的人物。 2、学术背景 美国比较文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那时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纷纷建立比较文学系创办比较文学杂志,一时形成热潮。关于比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