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国沙龙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法国沙龙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法国沙龙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法国沙龙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法国沙龙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历史学院 2000级世界历史试验班

詹娜 200030950023

指导老师:向荣

【内容提要】十七世纪,是法国沙龙发展的鼎盛时期。沙龙在历史上曾扮演过重要角色,体现了欧洲最优秀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透过沙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重要思潮的流变,了解当时社会的浮生万象。沙龙不仅推动了法国文学、艺术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法国沙龙文化 社会经济生活 影响

Abstract:The 17th century was the most brilliant period of Salon in France. Sal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French history , it reflected the very depth cultural life in Europe. From the history of Salon , we can see important changes in thought . Salons not only affected french literature , art and philosophy greatly, but also had positive and negative influences on economy of France.

Key words: The culture of Salon in France Social Economy Influence

法国沙龙文化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

文艺复兴完成后,在十七世纪,欧洲沙龙的发展达到了其顶峰,法国的沙龙更是尤为突出。在当时的历史中,沙龙扮演过重要角色,它与两百多年来最优秀的精神生活交织在一起,透过沙龙,可以追溯重要的思潮流变,看到当时社会的浮生万象。沙龙文化不仅推动了法国文学、艺术和哲学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

“沙龙”是近代西方文化史上最亮丽夺目的风景线之一,它从15世纪到19世纪曾经是西欧上层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常常左右着一个时代的思潮与风气。

文艺复兴是沙龙的摇篮。在中世纪,社会完全处于骑士精神的影响之下;贵族们保持自己的独立,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区别乃是时代的特征,当时的审判通常都是由比武来决定的。Renascimento【再生,即文艺复兴】时代改变了这一切。人已经学会了承认自己的个人价值,开始认识到自己人格的伟大价值。对人、尤其是对个性的威力的赞颂,达到了一种从未被超过的高度。当人人都向往着要以自己个人价值来获得称赞的时候,出身和家世的骄傲就不再成为一个人的价值和才能的检验标准了,财富和学识便获得了它们自身的重要地位。外表的姿态和礼仪变得越来越美,衣着和时尚也越来越受到注意,人人都力求装扮自己的形象。

在这场革命中,妇女担当了一个不小的部分。薄伽丘把第一道光线带入了暴虐的、阴暗的、僧侣式的气氛中。他把妇女引出了她那家庭的狭隘局限并向她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十日谈》一书的特点是,妇女的脑子经常是在和男人较量的,并且往往是获胜的。薄伽丘的《十日谈》便已经具有沙龙文化的雏形了。文艺复兴的曙光给予个人自由努力的权力以一种动力,而不问性别如何。于是妇女便从那么多的世纪里饱受束缚之苦的种种因袭的枷锁之下脱颖而出。开始意识到她有自我肯定之权,并且对公共生活也赢得了某些影响。女人们参与了科学界和艺术界的竞争,逐步赢得了与男人相等的地位。卡斯提里奥(Castiglione)①公爵在16世纪之初曾说出这样一句话:“凡是男人能掌握的一切事务,妇女也都能理解。”②

沙龙一词的原文Salon是指客厅,最初含义是“家庭里的接待室”,或是“布置的华丽的业务洽谈室”③。由于沙龙生活的流行,它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社交

①卡斯提里奥(1448~1529),意大利作家。

② 瓦·托尔尼乌斯著,何兆武译,《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③ 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中心。文艺复兴的摇篮是16世纪的意大利,所以这里也是当时沙龙生活最活跃的地方。此后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由地中海转移至西北欧,则以法国巴黎最为突出,凡尔赛的宫廷生活是17、18世纪欧洲各国竞相模仿的样板。

十七世纪法国文化形态,与贵族、尤其是巴黎大贵族的生活方式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十六世纪,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国贵族就开始重视社交活动。巴黎是王宫所在地,又有大批王公贵族,社交活动当然更加频繁。社交聚会在贵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十七世纪,贵族社交生活的传统进一步发展。宫廷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核心地位的确立,外省贵族世家向巴黎的集中,为社交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贵族社交生活因而空前活跃起来。

贵族社交活动有两个场所,一是宫廷,一是贵族沙龙。这种以社交活动为中心的贵族生活被称为风雅生活。宫廷的风雅生活主要是宫廷的各种聚会,路易十四时期达到高峰。不过能够经常到宫内走动的人,不论是贵族还是文人,毕竟只能是少数,更多的人经常参加的是沙龙的社交活动。沙龙作为文人、知识界经常聚会清谈的社交形式,是在十六世纪下叶传到法国,并在法国得到长足进步的。法国最早的文学沙龙是由一位女性发起,她就是一半法国血统一般意大利血统的德?朗布意叶夫人(Mme.De Rambouillet)①,她将自己文雅、喜好、评价以及谈吐锋利的性格特点赋予了沙龙,并决定了此后沙龙的主要特征。

沙龙文化在十七世纪发展到高潮,成为贵族文化生活的一个中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沙龙,如德·朗布意叶夫人的“蓝色沙龙”、德·丝鸠德里小姐的周六沙龙、波尔罗亚尔的文学沙龙、德·塞维涅夫人的沙龙、德·拉法耶特夫人的文学沙龙,等等。

一个有名的沙龙往往会有一位出色的女主人,如某某公爵夫人或侯爵夫人之类来主持。主持成功的,会博得社会的赞誉,从而闻名遐尔并领导一代的风气。“……这个理想(指正派人的理想)的形成是由于妇女的影响。她们是品位的仲裁者,举止的判决人,她们在言谈举止表现出精确,她们的沙龙活动是演出的戏剧。”②这一切都是在一个女性主持下发生的,构成了这个时期文化现象的一个亮点。沙龙的女主人们具有一种突出的特长——悟性与机智的巧妙结合,法国人称之为“才气”(Esprit)。这要求很高的欣赏力和多方面的才艺,又要有敏锐的判断力,还要求善于低调处理自己的个性,让别人充分施展。“智能还不够,还得会取悦别人”,尼侬③的这句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风趣通透,浓缩了法国的女性

① 德·朗布意叶夫人(1588~1665),法国历史名人,文学沙龙创始人,其沙龙自1608年开始创立,汇集当时名流,对法国文学影响至深。她的沙龙言谈文雅,礼仪周全,成为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效仿对象。

② 雅克?巴尔赞著,林华译,《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1500年至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337页。

③ 尼侬(1620~1705年),一位以美丽和智能而著称的法国女人,真名是安妮·德·伦克洛司。有许多她的朋友和恋人诸如大孔代、拉罗什福科都曾为她写下动人的诗篇。她在巴黎

哲学,也揭示了沙龙女性的魅力秘诀。然而,做一个成功的沙龙女主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当然要有地位、有名望、有金钱、有排场;但更为重要的是,她必须口齿伶俐、多才多艺又擅长交际。一个女主人不但要娴于词令,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还要精通爱情的艺术。此外,当然也必定熟悉宫廷生活的阴谋诡计、勾心斗角及其骄奢淫逸和腐化堕落。作为社会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沙龙既是重要的学术和艺术的中心,同时也是引导新思潮和新风尚的活跃场所。

社交谈话是沙龙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一点看似平常,却有十分深刻的蕴藉。所有沙龙都是训练所谓“正派人”的学校。一个人在沙龙里受尊敬的程度固然与他的社会地位(爵位高低,家族历史的长短,与宫廷的亲疏等)有关,却也与他谈话的艺术有关。沙龙的谈话无所不及,大到国外战争,小到社会趣闻,都可以成为话题,政治,宗教,伦理,文化,无所不包。在沙龙的谈话中崭露头角,固然需要思想和学识,然而更重要的是察言观色,随风使舵,巧舌如簧之类的小聪明。这在沙龙中被誉为“才智”。十七世纪末的作家拉布吕耶尔在他的《品格论》中就描写了某些沙龙中装腔作势的丑态,后来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波斯人信札》里也揭露了沙龙清谈的空虚无聊。沙龙清谈造成了法国贵族轻浮,浅薄,重才智轻思想,重形式轻实质等消极性格。

沙龙生活具有强烈的文化气氛。在沙龙谈话中,文学艺术当然是顶风雅的话题。客人们经常在这里品评作家和作品,而作家也经常将自己的新作拿到沙龙里来朗读,希望在作品正式问世之前首先得到沙龙的首肯。沙龙里还有许多的娱乐带有较强的文化色彩。朗布意叶侯爵夫人喜爱小巧的诗,她的客人也经常一起作诗。客人们有时还玩猜谜游戏,或者比赛用比喻来准确形容某人某物。这样,沙龙的风雅生活造就了一批风雅贵族,当时称为“正派人”(Honnete homme)。所谓“正派人”,必须要有高贵的出身,同时必须有高雅而自然的谈吐举止,懂得社交礼节,待人接物落落大方。沙龙的风雅生活“教会了当时所有常来做客的人讲究礼貌”。① “正派人”的出现标志着法国贵族阶级文化素质的成型,形成了一种制约个人行为的文化模式,它不但对十七世纪的法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整个法兰西民族文化气质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当时的历史中,沙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透过沙龙,可以认识当时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可以追溯重要的思潮流变,当时社会的浮生万象也都可以从中窥见一斑。根据领导者地位、性格和欣赏倾向的不同,沙龙的氛围也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当时最显赫的名士淑媛汇聚的场所。这些光彩夺目的社交中心产生了新的文学风格。作家、艺术家从这里开始成名,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从这里产生,这里是17、18世纪伟大哲学的摇篮,这里端坐着礼仪的裁定者和社会成就的主宰者,

所主持的沙龙是一个以文学和哲学为主的圈子。

① 罗芃、冯棠、孟华《法国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1页。

每个追逐名望的人都要来此接受评判。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这种“沙龙文化”对法国文学、艺术、哲学和启蒙思想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沙龙文化对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则很少有人关注,下面就这方面做些探讨。

(二)

沙龙文化对法国社会经济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法国的十七世纪,是一个消费的世纪。最显著的体现在王室和贵族的消费水平上,它客观上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整体消费水平。在亨利四世时期,王室消费的开支总计2 584 607利弗尔,到路易十四时期,其消费的庞大与奢侈则更是令人惊讶。每年约10 064万利弗尔的国家财政预算中,大约2900万利弗尔被国王用于个人消费。在如此庞大的消费王朝的影响下,沙龙作为当时最为普遍的贵族社交活动,则更充分地体现了法国整体社会的奢侈消费文化,要举办一场沙龙,其女主人必须具备地位、名誉、金钱、排场等基本条件,因为沙龙的开销往往是巨大的。

首先是沙龙举办的活动场所,一般是某位贵夫人的私邸,豪华且要体现其女主人高贵的品味。房间当然是以种种精妙非凡的美丽装饰得令人入迷:墙壁上挂着厚重的丝织品或天鹅绒,地板上铺着名贵的地毯,嵌入墙壁的桌子上装饰着雪花石膏、细纹硬石和蛇纹石;墙壁上和室内的每一个角落都摆着各式各样的花陶品和艺术品,在法国的沙龙里,奢侈到了如此的地步。沙龙的创始人——德·朗布意叶夫人(Mem De Ramboillet)在17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举行她著名的招待会的那座房子,位于卢浮的圣汤玛斯街,离杜伊勒利(Tuileries)宫不远。引导这个社团聚集到这里来的那种文化的情趣,在这座房屋的形象上就表现了出来。人们说是侯爵夫人本人提出了这个设计,至少她的知心朋友塔勒芒?雷奥(Tallemant de Reaux)声称是这样。有一个晚上,在她想着怎样能改进这所不大适合这类聚会的房屋时,突然喊道:“给我拿纸和笔来。我有了我想要的东西。”于是,在她的笔下就出现了改建的设计,并且马上就动工。侯爵夫人首先是要求有一个套间,所以她把楼梯安放在旁边,而每一间房则可以由又高又宽的门与另一间相连通。窗户是大大加宽了,使房间由于充分的光线而有一种舒适的面貌。其中有一个房间有一种引人注目的特色,它那窗子的样式是从天花板直达地面的,可以全部打开来,饱览花园的繁华景象,花园向右便通向杜伊勒利宫。在夏日的傍晚,一阵可爱的花香从这个窗子吹过来,温存地拂在贵妇人们的面颊上,她们正在笑听格拉蒙特骑士的历险或是瓦图尔(Voiture)的机智的反驳。室内的一切都是引人入胜的,蓝色是流行的颜色,所有的家具都铺上蓝色的天鹅绒,饰以金和银。因此,这个房间就被称为“蓝色沙龙”,并且就以这个名称而在法

国文学中获得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地位。①

在赛奥,沙龙获得了大规模的胜利。这里的招待会是豪华的:水晶吊灯挂在天花板的玫瑰花饰物上,放射出夺目光彩;墙壁上到处都镶嵌着镜子,反射出来就像那流光溢彩是无穷无尽的;所有的门道都挂着厚重的锦缎帷幕,透过它们可以看到许多桌子上摆着珍贵的玩物。穿过这些闪闪发光的房间,在木块拼花的地板上滑行着时髦的绅士们的优美的跳舞鞋,仪态万方的淑女们的绿裙在瑟瑟发声,他们随着一曲阿莱曼德(Allemande)的节奏在摆动着,臂挽着臂,每一位俊俏的美男子都有一位出色的美女。这里也徘徊着永远年轻的女主人们,伴随着渴望爱情冒险的年轻骑士们。围绕着墙壁坐着的是有如维纳斯一样美丽的女士们,是风华正茂的诗人们倚着她们,在她们身旁悄悄诵诗,机智的俏皮话飞快地众口相传;每当跳舞暂时中止时,就有各种聪明的猜谜。然后在每场跳舞之间还有朗诵,把开心的情绪灌输给听众。餐桌上的欢愉也构成一番情趣。他们在自助餐成堆的水果和美食的遮蔽下交换着动人的戏谑,人们端着精致的水晶盘走动着,有人从那上面拿一块点心轻轻咬一下;而在隐蔽的角落里则是爱情的表白,手里拿着一杯冒着泡的香槟酒。接着又是一曲阿莱曼德的旋律,又是美男子和他那出色的美女随着节奏在摇摆,而永远年轻的女主人们则带着她们青春的骑士在徘徊。又是诗人们悄悄吟着华美的诗篇,而淑女们则卖弄风情地上下摆弄着自己的圈环裙,笑得像是鲜花怒放——这是女性们的胜利。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沙龙活动的最基本的条件——场所的奢华,在这里几乎所有知道的每一种奢侈都可以大量看到。沙龙的排场越宏大,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文人雅士的前往,也就越有名气,其沙龙举办得也就越成功,所以其奢华也是可想而知了。

其次,是参加沙龙的名士淑媛的服装和穿戴。衣着的消费反映在式样、衣料、制作、衣饰上。1630年起,妇女在穿戴上对时尚的影响渐渐敏感起来,1672年还创办了时装杂志《优雅信使》。17世纪,法国巴洛克金色基调的式样取代了西班牙黑色的式样。时装成为疯狂追求奢侈的产物。法国巴洛克(Baroque)②式的沙龙生活都是“Honnete homme”(“正派的人”),就其真正的自我而言,和文艺复兴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外表和品性开始变了,他们更加注重仪表。风度翩翩比头脑更加重要。他们一定要扑上香粉,带着一点英雄的样子,并不单纯因为那些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而是魅力、机智、有趣的神情和精美的衣饰都是新的品性。巴洛克式的贵妇人们,尤其是巴黎人,对于这些是极其看重的。任何一个享有机智的声名而又风度翩翩的人,在博取女性心灵的道路上就走过半程了,就会发现所有沙龙的大门都是向他敞开着的。

①瓦·托尔尼乌斯著,何兆武译,《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② 巴洛克式为17~18世纪西欧的艺术风格,以夸张著称。

参加沙龙的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外表尽可能的美,而外表的包装形式越丰富多彩,它的魅力也自然越强烈,越诱人。因此,人们极力把自己表现于尽可能多彩而新颖的形象——服装。每个人都想显得气派非凡,都想在这方面压倒别人,而在那个时代,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能靠特别奢侈的服装,靠不断地换衣服。在任何一个以外表取胜的时代,要强调本人,服装自然是第一位的、最佳的手段。所以当时的服装金碧辉煌、珠光宝气,尤其是礼服、公服和沙龙服装,更是缀满或织满许许多多金绦、金边和金领饰。

在十七世纪,通过男子的服饰就可以看出其奢侈的装扮,女人们的服装则更不用说了。男人穿薄底浅口皮鞋、套鞋、毛袜、丝袜、睡帽上的缎带、法兰绒睡袍、睡袍袖口,男式上衣主要部分的背心长至臀部,前襟的下沿绣满花边,衬衣袖子比外衣袖子要长。一件呢子上衣价格为八十七利弗尔,帽子十三利弗尔,假发每年要花到三百六十五利弗尔。1720年在巴黎,一双丝袜四十利弗尔,一米灰呢一百到一百一十利弗尔。一个上流社会人物的服装要花一千二百到一千六百利弗尔,还不算花边和首饰①。

此外,衣服上到处镶饰着宝石,人们拿宝石做扣子,鞋上的搭襻装饰着宝石扣环,连袜子都缀着宝石。贵妇人们走在路上一定要把裙子故意撩起来,以显示那闪闪发光的鞋袜。毡帽差不多过时了,皮帽盛行起来。“上至国王,下至农夫,每个人都需要帽子。”②较便宜的是兔皮制做的,较贵的是用从加拿大进口的河狸皮做的。在种情况下,高档帽子制造厂首先在巴黎、马赛、里昂、鲁昂和康代等城市建立起来。此外,男人与妇女穿的鞋子都差不多,通常是份量轻而且制作精巧,鞋跟高6英寸,时兴英国织袜。③

同时影响服装式样的另一因素是衣料。当时法国的衣料多选择荷兰、英国产的质地轻薄的呢绒和印度运入的优美的图案的棉布,丝绸则是来自波斯、伊拉克与叙利亚。④

最后,是沙龙上的饮食消费。食品的消费包括选料、品种加工、口味、制作方面。从十七世纪初开始,糖及糖制成品成为受人喜爱的食品。没有食物不用糖,糖被用于糕点和葡萄酒;人们喝糖水而不是纯水,肉、鱼和蛋都加上糖;总之,盐都不如糖用得频繁。由于糖的作用,可可、咖啡、茶在欧洲成为必备品。这些饮料流行于上层圈子,尤其是在宫廷和沙龙中。关于沙龙中的餐饮有这样一段描述:“餐厅用鲜艳的布装饰得美丽动人,几百台蜡烛和火炬流光溢彩;穿着深红

①爱德华·傅克斯著,侯焕闳译,《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0页。

② 爱德华·傅克斯著,侯焕闳译,《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③ 爱德华·傅克斯著,侯焕闳译,《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页。

④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15页。

色和金色制服的仆役们轮番递上金银的食品杯盘,每一道食品都由管家站在他的橱台上高声朗诵。经验最丰富的美食家对这种场合的餐桌上所呈上的烹饪艺术的珍品,都要感到要流口水。上的菜多达四十四道。”①食品是奢侈的,他们力图设计出各种新颖的想法:晚餐上有野兔、鹿肉和牛犊肉汇成餐盘,还有孔雀、鹳、雉尾连同羽毛整个盛在金边的珍贵餐盘里,还有带鳞的鱼和用精选的水果、甜点心、糖果和酒的甜食做成的神话景色。在每道菜的间隙都有朗诵、歌唱和舞蹈,用餐持续达六个多小时。为了准备这样的晚餐,厨房里要烧1000头牛和牛犊、一万只家禽,使用了1.5万磅糖,等等。当开了这样一个奢侈的晚餐的先例之后,就会有许多的模仿者,而每一位主人都力图给予自己的宴会以一种新的创意。如一次筵席上,每个客人都被奉上一套银盘,上面刻有主人自己的武器;勒凡特(levant)②水中和西班牙沿海地区的稀有鱼类都活着送到了筵席上,这些可爱的鱼的色彩和金银盘盏的光辉竞相媲美,用餐之后这位高贵的主人就把金银盘盏都扔进了河里。此举动使得所有的人都去谈论这个主人的宴会,关于他的财富流传着各种惊人的故事,当时的作家们给这些情况添油加醋,把它们编造得越来越多。拜金主义在那时是一种流行的风气。

由此可以看出,十七世纪的法国沙龙是何等的奢华。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消费需求,消费促进生产。消费对社会经济发生着重要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而法国的以奢侈消费占主导地位为特征,对法国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伏尔泰曾说奢侈“多余,却很有必要”。孟德斯鸠说:“富人不挥霍,穷人将饿死。”柯耶写道:“奢侈犹如火,它也许有益,也可能有害。它毁灭富人的豪宅,却维持我们的工厂。它吞没挥霍者的遗产,却使工人有口饭吃。它消减少数的财产,却使多数人走向富裕。里昂的原料、织锦、黄金布料、花边、镜子、珠宝、马车、精致的家具、美味佳肴,如果这些都遭到禁止的话,那么,不仅数百万人将无所事事,而且同样多的人将面临饥饿。” ③

沙龙的这种奢侈消费文化对法国中世纪以来的零售业进入资本主义性质的市场具有突出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生产的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各要素的形成与发展。首先,消费的扩大必然导致店铺增多,以出售他人产品为主的铺主由此进入商业行列。十七世纪,巴黎原只有几家老绸布店,由于消费增长迅速,新绸布商店发展到3400个④。其次,店铺的资本主义特色更体现在经营理念上。店铺快速稳步的增长,加上营业区域的变化,同行之间不可避免要发生竞争,市场经济因素在批发和零售业中成长起来。为了

①瓦·托尔尼乌斯著,何兆武译,《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② 勒凡特泛指近东。

③ 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分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98页。

④ 费尔南·布罗代尔《法兰西特性·人与物》,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91页。

吸引顾客,使光顾商店时能得到愉快的享受,店主开始把商店装饰得更优雅时髦。这样就意味着交换加信贷,铺主进货和售货都进行赊欠。这些发展无疑助长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消费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还在手工工场的资本主义化倾向。消费带动了生产 ,这就对生产规模和管理方式都提出新的要求。生产规模的扩大、管理方式的更新都使中世纪的家庭手工制造体制向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转化。所以,法国的奢侈消费文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三)

但是,沙龙文化对法国的社会经济生活还有消极的,甚至非常消极的影响。在十六、十七世纪,英国人正在以加尔文教的“天职观”为精神动力辛勤劳动创造财富来增加上帝的荣誉。天职观念使英国人觉得劳动有了新的含义:它是对上帝的责任,是一种绝对的自身目的。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劳动是一种天职,是善良的,归根到底常常是获得恩宠确实性的唯一手段。”①于是,一种全力以赴的工作态度出现了。这样英国人以其虔诚的信仰,天职的思想观念,踏实稳定地工作来回报上帝,同时也积累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原始资本,促使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而与此同时的法国人还沉迷于贵族沙龙的文化活动中,不能自拔。沙龙的中心内容几乎就是空谈哲理、巧言诡辩等等,很少谈论严肃的政治话题,把更多时间留给文学、哲学、时尚和爱情。这种谈话的魔力何在?它并不在于主题,也不在于立即迅速的反驳或回应,而在于“Jeu d’esprit”,即精神的游戏。辨别力被认为要比书本知识有价值得多。“Jeu d’esprit”[“精神游戏”]再加上“urbanite”[“斯文”],即各种良好风度的和谐,是只有在“蓝色沙龙”里才能见到的。在朗布意叶公馆,人们半玩笑半认真地努力要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即“bon usage”[“良好的用法”]。尽管那愿望是值得称道的,但制造了某些混乱,他们引入而成为时尚的许多词都矫揉造作,以至于使用这些说法的妇女们就被称为“precieuses”[“矫揉造作的女人”]。如“手”这个词对她们来说简直是太微小了,于是就代之以“美丽的行动者”,“眼睛”不说为眼睛,而说“心灵的镜子”,叫人取扇子,讲成“把我的和风拿来”,如此等等。虽然朗布意叶公馆的程度要轻一些,但也陷入了这种“矫揉造作的女人”的方式。往往一个无聊的谈话题目就是由于漂亮的回应而变得趣味盎然,但是也有许多严肃的题材由于这种装腔作势而变得滑稽可笑。开始本是一种机智的游戏,很快就变成了一种夸大狂。当然,这种装腔作势并非女人们的专利,同女人们比赛博学,有意模仿这

①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40页。

种语言,以博得女主人欢心的绅士们也大有所在。这也反映了贵族沙龙生活的极度空虚和无聊。

由于受到这种清谈文化的强烈影响,法国人有一种重视理性、逻辑思维、推理、能言善辩的传统。这种传统不仅使那些善于言辩的政治家们能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法国社会各个阶层,不管是社会名流,还是社会底层的人们,都爱好这种游戏。如在百科全书派文艺女神——于丽的沙龙中,尚福特①会出场来诵读他对拉封丹②(La Fontaine)的颂诗;格林(Grimm)③从圣彼得报归来后,也常常来到这里,讲述许多塞米拉米人(Semiramis)的故事;矮小的达兰贝尔④会用他的男中音声调宣读他的科学纲要;狄德罗⑤会以他的各种悖论使满座激动不已;而马蒙泰尔⑥平易近人地宣读一篇他的道德故事则会使人平静下来。这些社会名流们都纷纷集中到沙龙中,以清谈闲聊来消磨他们的时光。同样,神父们也加入了这种谈话的游戏中。对于一个洛可可的沙龙来说,一位神父是不可或缺的,他必须能讲故事,向女士们献殷勤,告诉她们最近的新闻。总之,当谈话变得似乎有点太严肃的时候,他必须插进来一些机智和幽默。当一个乏味的题材受到干扰而谈话变得一般化时,就给神父一个提示来表现他的全部才华,他就会妙语连珠,以解除别人透露出的小小讥讽,玩弄各种悖论,运用丰富表情的面孔和姿势来激起大家开怀欢笑。当这种角色轮到了伽里安尼身上时,人人都会觉得那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被人完成得这么完美。这位欢快的意大利丑角——用马蒙泰尔说他的话——肩上长着一颗马基雅维里的脑袋,成为整个圈子的宠儿。他到荷尔巴哈(Holbach)⑦的家庭沙龙那里去时,卢格斯(Roux)和达尔柯特(Darcot)正在那里交流他们有关地球的理论,马蒙泰尔正在讨论他的《文学纲要》,狄德罗正以一个神坛上传道者的权威口吻在宣讲道德和艺术。伽里安尼则是来反抗沙龙中的这些无神论者的,他以机智的长矛戳穿他们的颂歌,把自己的假发抛在半空中使得大家开心,还在椅背上表演杂技翻筋斗。他以他的嬉笑和佯装愚蠢来证明,百科全书派一丝一毫也不比神学家们更好。在沙龙中也不乏骑士阶层的恶作剧,如格拉蒙特骑士,他每天都收到请柬,参加各种不同的沙龙,几乎所有的贵妇人都把他当作自己的知心。他以迷人的人品和机智的谈吐赢得了通向女性们内心的道路,同样的,他也以其了不起的玩牌技巧赢得了男士们的敬佩。借助于自身特殊有利的地位,他以各种机会到处制造许多捉弄人的小小混乱局面。他并不想要贵妇人们的感情,只想要她们的情人们不得安逸,把他们驱入绝望。有时他

①尚福特(1741~1794)法国启蒙思想家,革命中受迫害而死。

② 拉封丹(1621~1695),法国诗人。

③ 格林(1732~1807),德国作家。

④ 达兰贝尔(1717~1783),法国哲学家、数学家。

⑤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哲学家。

⑥ 马蒙泰尔(1723~1799),法国作家。

⑦ 荷尔巴哈(1723~1789),法国思想家。

使自己置身于楼梯中间来阻挡一位贵妇人去会见她的情郎;有时候他派出密探去截获情书;有时候他传布流言使一对情侣分手;有时候他在深夜躺在地上等待着一个热忱的情人正试图爬过他的情人的窗子时抓住他的大腿。可见当时沙龙中的人们是多么的无聊。不仅是贵族们在沙龙中消磨时间,平民阶层的人们也有在沙龙中凭其机智和幽默赢得赞誉,从而获得女主人丰厚的奖赏。朗布意叶公馆有一位常客叫樊尚·瓦杜尔(Vincent Voiture),出生市民阶级,他之所以能受到公馆的欢迎,出了靠逢场作戏写一些应酬诗之外,就靠幽默机敏,朗布意叶侯爵夫人给了他很多赏金,他的生活还是很充裕的。

法国沙龙的这种清谈精神、语言游戏充斥着整个社会的每个阶层,于是,在法国社会“出现一种道德等级,经济、生产劳动、企业精神、技术、革新都受到轻视,甚至受到压制,而其它的活动则评价过高,蓬勃发展起来。这些活动是非生产的:荣誉、文采、玄谈、安分守己、清高等。”①贵族沙龙文化这种重视清谈的精神,使大批优秀的人才致力于文学、哲学、宗教、数学、艺术等领域,而他们对于经济领域的生产、利润、竞争都一窍不通,人们的价值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偏离到文化的清谈上。“优秀分子无所作为,主动精神受到了打击,贵族的偏见使非出身高贵的人几乎不能提高社会地位,最多只能封为贵族……这些僵化的优秀分子无法从事商业、工业和银行活动……这一切使大家顾不上冒险去做英国人所谓的‘生意’:银行、大商业、大工业——但只有这些才能奠定真正的繁荣。”②

同时,法国贵族沙龙文化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近代法国人的影响很大,贵族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成为法国人追求仿效的目标,国内上下掀起了一股强大的贵族热。在法国,贵族对土地的依恋程度可以说是西方各国中首屈一指的,土地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多数法国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住地,他们渴望拥有一块自己的土地或花园。在法国,“众多肥沃的土地,迷人的乡村景色,温和的气候,这些都使法国人对土地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人们渴望有自己的小土地,不管它有多小”。③这种观念在沙龙中体现得也很明显,因为要举办一场沙龙,其基本条件就是要一片很大且开阔的活动场所,以便迎接八方的来宾,这当然就必须有一片自己的土地、花园。如在昔瑞(Cirey)④,一座单层家居式的小房子,孤零零地处在群山、原野和森林中间,离任何一处居住区都在四英里之外。房间很有情趣地装饰着了不起的洛可可绘画,有些房间是深红色的天鹅绒,另有些是天蓝色的网纹,但其他则又是用简单木块镶就的。墙上是雕刻精致的橱柜和金光闪亮的镜子,桌上和壁炉上则是中国瓷的人物。神龛里

①阿兰·佩雷菲特《官僚主义的弊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76页。

② 阿兰·佩雷菲特《官僚主义的弊害》,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56页。

③ 吕一民《法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页。

④昔瑞位于马恩河上游,为夏德莱夫人的别墅所在。

是裹着印度毯的奇形怪状的佛像、炉边的高背椅、天体仪、地图、物理实验的器皿、维纳斯和赫居里士的塑像、小爱神——这里就是昔瑞,是安顿了伏尔泰和他的“神圣的艾米莉”的世界,在这里伏尔泰是沙龙的男主人,夏德莱夫人是女主人①。这种田园诗般的生活使整个法国各阶层都为之向往。但是对土地的过分依恋,削弱了人们经商、办厂、海外贸易的兴趣和动机,减少了人们的社会流动,使大量的劳动力长期束缚在小土地上,土地的划分愈来愈小,农业劳动生产力低下,工业缺乏大批的自由劳动力和国内销售市场,致使经济停滞不前。法国直到19世纪后期,财富的主要形式还是土地,拥有财富的阶级——不管是贵族还是资产阶级的富有主要是因为它拥有土地。因此,在法国一个人一旦拥有了资本,不是去经商、开办企业、扩大再生产,而是千方百计通过购买或抵押来得到一块土地,近代法国工业资本缺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量的资本用于购置土地,法国人本能地认为,对工业或者是商业的投资既不安全又没有吸引力,不如对土地的投资更加牢固、可靠。

在法国,贵族阶层从来就轻视劳动。从中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就形成了小国寡民式的庄园生活,贵族阶层脱离了劳动,通过收地租来满足自身的奢侈消费,从不提倡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获得财富,所以,一旦继承或接受了贵族的荣誉和封号,就不再劳动,一心维护贵族的地位。如果有贵族参与劳动,就等于是自动放弃了贵族地位。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最希望拥有财产的途径就是获得一大笔遗产。贵族们不劳动,所以对钱财也不知其得来的艰辛,挥金如土。他们总是能大手大脚而慷慨好施。法国一个贵族家的大理石台阶都被大量的访客磨光了,他的家中收容了二十二名妇女,其中有几个妓女,但也有清白的姑娘和带着哺乳婴儿的母亲。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我亲爱的朋友,说真的,亲王才给我的25000斯库狄,我已经一文不剩了,它们刚刚从我的指缝间溜掉了。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这样,我怎么改得了我的生活方式呢?”②挥霍和慷慨成为法国贵族不可改变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慷慨好施在当时是受人称赞的。贵族精神腐蚀着整个法国社会,使得资产阶级不能放手从事工商业经营,而热衷于买官鬻爵,购置田产,企求取得贵族称号,侧身于贵族的行列。“法国发生了于英国相反的情况,不是贵族资产阶级化,而是资产阶级贵族化。这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显然起着滞缓的作用。”③

法国贵族的生活方式还在于其浓厚的家族荣誉观和地位观。法国人认为生产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地位和权力,其次才是为了利润。近代资本

① 瓦·托尔尼乌斯著,何兆武译,《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98页。

② 瓦·托尔尼乌斯,《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第99页。

③ 樊亢、宋则行主编,《外国经济史》,第二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19页。

主义发展的历史证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固然离不开资本、劳动力、机器、技术、资源等因素,但是“如果人的天性不喜欢碰运气,或对建设工厂、铁路,或对开矿本身 (即除了利润以外)不感兴趣,那么纯粹由于冷静盘算而进行的投资就不会有很多的。”①资本家同过去一切为了利润的奴隶主、地主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特有的“创新精神”。这种创新精神要求企业家敢于冒险、目光远大、善于投资,勇于引进新的技术和产品。如果我们用这种“创新精神”来衡量法国的企业家,大多数法国的企业家不具备这种素质。由于贵族在法国的特殊地位,对于金钱非常忌讳,贵族的这种观念对法国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法国,吝啬和追求利润总是与奸诈、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等词联系在一起。他们对中彩、交易所的股票痛恨至极,而对于地位、名誉则非常看重,认为利润同这些比较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由此,法国沙龙带来的这种玄而又玄的文化清谈精神,使人们不再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价值观念从社会经济生活上发生了偏离;贵族沙龙又让法国人都憧憬着田园诗般的贵族化生活,对土地有着强烈的依恋,不愿去投资;同时,贵族沙龙普及着贵族阶层轻视劳动的观念,使资产阶级纷纷脱离生产;还有其浓厚的家族荣誉观和地位观,使人们宁愿不要利润也要保住名誉,这些都不符合资本主义精神要素——勤劳、节俭,不利于法国创新精神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形成。

综上所述,在十七世纪法国沙龙鼎盛时期,其豪华浪漫的欢娱背后,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法国的经济。奢侈的消费文化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法国对奢侈品的追求令其他欧洲国家望尘莫及,巴黎从十六世纪以来就一直是欧洲各国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中心,法国的时装和手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到现在都还是久负盛名。但沙龙带来的清谈和贵族化思想观念又给法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阻碍,直到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劳动力仍长期束缚在土地上,小农经济始终在法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其发展。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沙龙社交生活的艺术渐渐逝去,现在人们理解的“沙龙”一词和此词早期的意义已没有任何联系了。

①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28页。

参考文献:

1.[德]瓦?托尔尼乌斯著,何兆武译,《沙龙的兴衰——1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北京: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德]爱德华·傅科斯著,侯焕闳译,《欧洲风化史——风流世纪》,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2000年版。

3.[美]艾米丽亚?基尔?梅森著,郭小言译,《法国沙龙女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4.罗芃、冯棠、孟华著,《法国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吕一民著,《法国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6.[法]伏尔泰著,《路易十四时代》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版。

【法国文化】沙龙的演变与法国大革命

沙龙与法国大革命1 B01017114 肖琦 【摘要】 沙龙产生于14世纪的意大利,是西方宫廷文化的产物。17世纪,随着文化重心北移到法国,室内沙龙开始在法国兴起并于18世纪达到鼎盛。这一时期的沙龙彰显出文学性、批判性、消遣性和礼仪性的特征,是启蒙运动的重要阵地。随着启蒙运动的深入,沙龙的关注重点也由文学转向哲学思想领域。大革命中,沙龙更是具有政治俱乐部的性质,文学上的开放性由政治上的封闭性所取代。 大革命后出现过短暂的沙龙的复兴,但这一时期的沙龙已失去了其最初意义。从根本上说,有闲阶级的存在是沙龙存在的基础,随着贵族制度的彻底消亡,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来临,沙龙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关键词】 法国沙龙大革命政治公共领域 【Abstract】 Salon was born in Italy in the 14th century, resulting from the western palace culture. In the 17th century , with the cultural center heads north to France, salon begins to flourish and greets its age of great prosperity in the 18th century. During this period, salon is the very cultural phenomenon that is literary, critical and include entertainment as well as etiqutte. Aslo, salon takes up an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Enlightment. As the Enlightment develops, salon changes its focus from literature to philosophical field. In the Revolution, salon has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 political club. Generally, the publicity in literature is replaced by a exclusive politic. After the Revolution, there emerged a transient restoration of salon. But it seems that it is no longer the salon in its original meaning. Fundermentally salon is based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leisure class, when the noble system is eliminated, and the capitalist society approaches, salon undergoes an eclipse and disappeared at last.

中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8 、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9、地理环境的不同 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中国与法国的设计风格对比

日本的设计与中国的设计 姓名:王曼莉学号:1100420614 指导老师:郭菲 日本的设计风格在世界上是有独特魅力的,无论在平面设计还是在工业设计上都是佼佼者。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怪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是个忧患意识非常深重的民族。 北欧人认为设计是他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美国人以之为赚钱的工具,日本人则认为设计是民族生存的手段。日本的传统中有两个因素使它的设计没走弯路:一个是少而精的简约风格,另一个是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这令他们很快就接受了从德国引入的“模数”概念。 在平面设计上日本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佐藤晃一就是双脚踏在日本文化的延长线上,继田中一光等老一代平面设计师之后走上设计舞台的新一代平面设计师。 日本设计师善于和国家的文化相结合,许多的设计表现有很多跳跃的地方,比如日本的一种短诗——俳句、语法、字句、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会感到非常的魅力。那是纯日本、纯感性的世界,这种超越理智的艺术世界,无疑是直接继承了王朝文学的精神。设计师使用的语言、节奏和设计师在作品中所体现的章法节奏,应该是一致的,佐藤晃一也不例外,他的作品是用纯净的日本语法节奏构成的,没有那种努力而不通脱的翻译文本的腔调,西洋设计语法底子深藏不露。 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是跟日本的经济分不开的。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 对于中国风格,在我的理解,中国风格应该是一种建立在中国文化和东方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并适应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方向的企业和产品整体形象,而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精髓,并顺应世界经济技术发展的时尚审美设计潮流,建立起适合创造和维护这种形象而进行设计的体制和环境,是塑造中国风格的关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挖掘的内容非常多,但遗憾的是,现在在市场看到的只是部分在设计中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元素闪现,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中国风格。最近几年,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这些领域,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设计合理结合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中国元素在应用过程中往往因为过于共性化而导致缺乏个性。例如,一想到中国元素就是大红灯笼、京剧脸谱、龙、旗袍、中国功夫、中国红。而事实上中国元素远不止这些,其内涵非常深厚和宽泛,表现形式也并不局限在具体的符号上。 中国元素在设计过程中不必刻意强调,尤其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符号”而“符号”,去贴标签。有些符号可以使用,但不要牵强附会。中国元素”或民族特色”是不能刻意追求,甚至硬贴在产品的外观上的,它应当是设计师对民族文化理解后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 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 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了解法国文化必看书籍

了解法国必须读的十本书 2010-04-28 17:15:33 [1] “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 [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 [3] 《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 [4] 《恶童好色日记》——看漫画就像看电影 [5] 《达·芬奇密码》——巴黎活广告 [6] 《第一性》:做爱就是革命 [7]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的狡黠智慧 [8] 《你好,忧愁》——缅怀萨冈 [9]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一本充满野心的畅销书 [10] 《ELLE》:她世纪看《她》 1.“普罗旺斯”系列:一个都市人的独白 《普罗旺斯的一年》《永远的普罗旺斯》《重返普罗旺斯》彼得梅尔/著 清晨在斜身入窗的阳光中醒来,滴几滴橄榄油在涂满了碎番茄的面包上,和着阳光一起吃下;花一上午的时间在山谷里漫步;午后挟一本书,在小树林找一个凉快所在,睡上两小时;趁余阳未尽,回到游泳池里,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晚上睡在能看到星星的房间里,窗外更有鸟鸣山涧幽。这还不够,都是习惯了文

明和物质的都市人,所以这里还应该是喧闹、绚丽、生机勃勃的,有一群有趣、热情、淳朴的当地人,让你生活得闲适却并不单调,宁静却并不孤单。 梅尔说:欢快的假日有两个最简单的要素,一个是明媚清澈的阳光,一个是随心所欲的计划。这两点,只有到过普罗旺斯才有体会。 现在去不了?哦,或许有一种办法能找到它。那就是读梅尔的书,在《重返》中品味从《一年》到《永远》。 2. 《小王子》——关于生命和生活的寓言 “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像开着花。”法国著名作家圣·埃克苏佩利的《小王子》一书,自从1943年在纽约问世以来,被译成42种文字,经久不衰。“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一个平实无华的童话,既没有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也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 3.《带一本书去巴黎》——在苦涩中细品革命 林达带着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的《九三年》,奔赴巴黎。正因为是在“革命”中读的法国革命,所以,对法国和巴黎的第一印象,就是革命了。

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简论中国传统礼仪与西方礼仪的异同 院专:管理工企班级:1201 学号:12432822152126 姓名:刘家富 摘要:自古以来,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早已被人认知,我们知道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臵、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出现了不同。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在语言中,本文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一词的定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表现,以及在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如何处理等等。 关键词:文化差异;日常交际;礼仪。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 had your meal?”“Whereare you 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 do yo u 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 ByeBye””Seeyou later!””Seeyou next time !””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 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 m n Day.等,英语国家有”V a l e n t i n e’s Day (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Day(愚人节),Thanks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共4页

17至18世纪的法国沙龙:西方文明中的特殊文化现象 沙龙,于17世纪出现在法国,并在启蒙时代开始盛行。“沙龙”一词源于拉丁语,原意为“装饰有艺术品的足够大的房间”,但后来我们发现它逐渐成为文人和艺术家讨论文学、艺术、哲学或者时事的社交场所,是文学艺术及重要思想的萌生之地,因而也被称为“文明社会的摇篮”。 一、新型文学的“土壤” 17世纪,沙龙对法语的纯化以及文学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它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还为他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理念。也正是因为沙龙,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即我们所说的“典雅文学”出现了,而这种文学形式追求的是一种精炼、高雅、华丽的宫廷趣味,也正符合了沙龙对文化的定位。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德·斯居黛莉小姐的沙龙都因为能决定当时文学及风气的典雅基调而享有盛誉。事实上,典雅文学是伴随着宫廷文学出现的,但是正因为沙龙,这种文学形式受到全国性的关注。 在某种意义上,典雅文学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沙龙中的“雅女”们。在小说方面,典雅文学可分为三类:田园小说,历史小说及心理小说。德·斯居黛莉每年都会出版其长篇小说的一卷或几卷:《伟大的西吕斯》,《克雷里》……《克雷里》可以说是典雅文学小说的典型。该作具有巴洛克式的风格、高雅的语言、细致的情感以及强烈的内在性。正如她的其他作品一样,该作展现了一个典雅的、浪漫的社会,描绘了她的世俗理想以及她的关于生活及恋爱的艺术理念。拉法叶夫人的《克莱夫公主》则是法国最早的关于历史分析的作品之一:该作以亨利二世统治后期的瓦卢瓦宫中的生活为故事背景。因此该书也可被视作历史小说。

二、启蒙思想家的“圣殿” 如果说17世纪的沙龙是供给文人讨论文学艺术的场所,那么18世纪的法国沙龙则开始趋向于哲学性质。法国沙龙宣扬的是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在一个报业受到监视,人们却具有言论自由的国家中,它就成为了思想家等社会精英相聚和交流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的进步,沙龙中文人们开始探讨特权的基础、社会等级的不平等,并在当中找到了大批的听众和拥护者。 自1750年《百科全书》的出版,启蒙思想家的行动得到了真正的团结,而法国沙龙恰恰见证了这一统一团结。 根据《百科全书》的定义,“真正的哲学家是以理性为准则并能以公正和思辨的眼光看待社会风气和品质的正派人”,这似乎就是对那些正派的、有才气的、善交际的沙龙客人的描述。聚集在沙龙中的文人反映了社交活动内容的趋向以及他们共同的向往,即对思想和言论自由的渴望。通过18世纪几大沙龙的常客名单,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沙龙几乎聚集了所有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奠基者,而这就更有利于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深化。这时期的沙龙也因此与启蒙运动思想家们深深联系在了一起。乔芙兰夫人的沙龙就是向启蒙思想家们开放的,并且迅速成为了百科全书派的聚会场所,从她的会客名单就可窥见一二:孟德斯鸠、伏尔泰、达朗贝尔……在朱莉·德·雷斯比纳斯沙龙中,我们不仅可以见到乔芙兰夫人沙龙的常客,还可以见到狄德罗及其他具有新思想的启蒙哲学家。她去世后,她的沙龙的常客又开始聚集于内克尔夫人的沙龙。 三、女性主义的“摇篮”

细说欧洲各国文化差异

细说欧洲国家的文化差异 我们华人移民到欧洲,对于人家的风俗习惯与禁忌最好是应该了解一些的,这样在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占据主动。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民俗文文化也各有各的禁忌。” 今天就让我给大家详细说一下这方面的知识。欧洲国家有关于数字、颜色、花卉及动物的许多忌讳。西方人普遍忌讳13及星期五,其原因都源于基督教传说;西方许多国家都把黑色作为葬礼的表示;在国际场合,忌用菊花、杜鹃花、石竹花,黄色的花献给客人,已成为惯例;另外,在我国分被认为代表吉祥、喜庆、长寿的大象、孔雀、仙鹤(范冰冰)等动物图案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被列于忌用之列,被分别视为蠢笨(英国)、淫妇(英、法国)和蠢汉(法国)的代称。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欧洲各国都拥有许多各自的特点。以下是欧洲国家的一些风俗习惯: 法国在博物馆和教堂不要用带有闪光灯的相机拍照。女士优先的礼仪起源于法国,旅行中要注意为女性让道、开门、让座,上下车让女性先行。巴黎女子很少穿牛仔裤,大多数巴黎女郎的上班裤装都是宽松有致的,她们排斥紧绷在腿上的裤子,认为破坏秀腿那纯洁细腻的美。 德国在德国用餐,不要用吃鱼的刀叉来吃肉。如果同时要饮用啤酒和葡萄酒,宜先饮啤酒,后饮葡萄酒。在自助餐的发明国里吃自助,尤其注意不要在食盘中堆积过多的食物。(迪士尼趣闻)德国人守纪律,讲整洁;守时间,喜清静;待人诚恳,注重礼仪。 瑞士与瑞士人共餐,通常在开始时互相敬酒一次,之后则不需频频敬酒,各自随意饮用即可。用餐过程中,不宜直接用嘴去吹凉过热、过烫的菜肴或汤,更不能在咀嚼食物、使用餐具时发出声。

英国英国人最忌讳别人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就连他家的家具值多少钱也不该问的,这些都是他个人生活的秘密,决不允许别人过问。在英国,请千万记住不能像国内一样,问人家“你去哪儿”,“吃饭了吗?”等问题,他们讨厌别人过问他们的个人生活。并且英国人,凡事都须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使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在英国旅游,切记不要当众打喷嚏,翘二郎腿;不要从梯子下面走过,或在屋子里撑伞。在谈话时,不要以皇室的家事作为笑料。 西班牙女同胞上街需要戴耳环,若没有戴耳环,则就像一个正常人没有穿衣服一样,被人笑话(欧洲人用香水)。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无意中帮助了他们而使他们免受损失,那么你便永久地赢得了友谊和信任。 匈牙利不论住店还是用餐,千万别弄碎玻璃器皿,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交逆运的先兆,将成不受欢迎的人。匈牙利人,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成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好运会随禽类飞走。 荷兰荷兰人,曾是欧洲最正统的民族,爱清洁、讲秩序、做生意时希望你在到达荷兰前就事先约定。性格坦率,开诚布公。爬楼梯或搭升降电扶梯的时候,女性通常跟在男性的后面。 俄罗斯在俄罗斯,被视为光明象征的向日葵最受人们喜爱,她被称为太阳花,并被定为国花,拜访俄罗斯人时,送给女士的鲜花宜为单数。在数目方面,俄罗斯人最偏爱7 ,认为它是成功、美满的预兆。对于13 与星期五,他们则十分忌讳。俄罗斯人非常崇拜盐和马,主张“左主凶,右主吉”。 葡萄牙葡萄牙人重视礼节,通常在礼貌性寒暄之后都会互相交换名片,但不太守时. 与葡萄牙人洽谈生意,勿让葡萄牙友人有被推销产品的压力。通常葡萄牙人喜欢在旧式、气氛庄严、亲切的咖啡屋洽谈生意,花费不多但效果好。葡萄牙人,很像希腊

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_世界近代史

学 年 论 文 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 姓名:胡淼 学号:200630950043 指导老师:向荣

近代法国的沙龙与女性 【摘 要】 沙龙作为公共社交场合,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最为兴盛。沙龙要求有一位才 华出众的女主人的参与和协调引导,并制定文雅庄重的礼仪规范,正因为如此,在沙龙这个 ,而女性地位在沙龙盛极一时的时代也得到 小宇宙中,沙龙女主人成为了“未加冕的女王” 提高。本文从女性成为沙龙女主人,寻求教育,积极创办沙龙,参与沙龙内部社交活动,并 成为沙龙各种礼仪、 活动的仲裁者等方面分析了女性对沙龙文化传播的贡献和女权思想的萌 芽、女性地位的提高。但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大革命的爆发,政治文化方面的谈话演讲转 入到公共场所,沙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女性地位也随之下降。 【关键词】 沙龙 沙龙女主人 女性地位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近代沙龙与女性的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主要有德国学者哈贝马斯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沙龙是从宫廷公共领域转 “资产阶级公 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桥梁,而那些公爵夫人的城堡便成了艺术中心, 共领域可以理解为私人集合而成的公共领域” ① ,而在近代法国,沙龙作为“文学批评中心” 和“政治批评中心”便是一种私人集合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德纳·古德曼(Dena Goodman)在1989年第22卷第3期的《十八世纪研究》(Eighteenth-Century Study)上发表学 术论文《启蒙时代沙龙:女性聚会和哲学家抱负》(Enlightenment Salons: The Convergence of Female and Pilosophic Ambitions) ,同一年在第16卷第1期的《法国历史研究》(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上发表 《沙龙里的子女反叛:荞芙琳夫人和她的女儿》(F ilial Rebellion in the Salon: Madame Geoffrin and Her Daughter)前者探讨了沙龙、沙龙女主人与启蒙运动 的关系,后者主要分析了沙龙内部子女的反叛,作为沙龙女主人的女儿,她们并不打算继承 母业,而是要做回自己,尽管他们中有不少成为沙龙女主人,但往往是一名沙龙女主人的女 儿成为另一沙龙女主人的学徒或继承人,这其中或许有对“渎职”母亲的不满和反叛。丹尼 尔·哈斯·杜博斯克(Danielle Haase-Dubosc)发表于克利俄(Clio)2001年第13期的《知 识分子》(Intellectuelles)上的《17世纪的知识分子:精神女性和知识女性》,则论述 了作为知识女性和精神女性的沙龙女主人所取得的地位和荣耀, 并以斯居黛莉夫人为例论述 了女性权利意识的萌芽。 国内研究主要有张小荣发表于1995年第5期《唐都学刊》上的《简论贵族“沙龙”文化对 近代法国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从经济学方面分析沙龙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重视 理论而忽视实践等对法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另外比较新的研究成果有华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郭莹莹2007年在《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24 卷第1 期上发表的硕士论文《沙 ,前者分析了沙龙女主 龙与女权主义的滥觞》和其硕士学位论文《近代西欧沙龙文化探析》 人对写作领域的参与、对教育权的关注、对自身地位的看法、对理性的追求和对政治权利的 要求中所包含的女权思想。后者论述了沙龙作为西方文明发展中的一种进步力量对文学、启 蒙运动和女权思想的推动。李银河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出版的《女性主义》 一书, 虽然不是关于近代沙龙的专著, 但他提出女性主义出现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沙龙知识分子的蓝 袜子团体( blue stocking group of salon intellectuals),涉及了沙龙与女权的关系。 另外还有中译本书籍,瓦·托尔尼乌斯的《沙龙的兴衰—500年欧洲社会风情追忆》和艾 米丽亚·基尔·梅森的《法国沙龙女人》,这两本书主要从文化史方面,描绘了沙龙生活的 一些片段。前者叙述了从15世纪到19世纪不同时期沙龙的特色,后者还追述了沙龙女主人在 文学、礼仪方面的贡献。国内外学者对沙龙的研究或从社会组织机构的角度,或从文化史角 ① [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刘北城等译,学林出版社,上海,1999年版,第32页

比较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

比较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异 一、中国文化的古老性与美国文化的现代化 中国的先哲们给后人留下了丰美的历史宝藏,也留下了沉重的历史包袱。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深深植根在中国这片土地之上的,她已不可能被移植,中国的一切现代文明都只能在这棵大树上进行嫁接而成;考虑中国的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历史这个无形的手对现实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形成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美国只有两百年的历史,美国的文化,是一群现代人,按照现代人的意志和思维模式构建起来的一座现代文明的宫殿。美国人完全在按现代人的需要去创造科学,创造财富,创造民主的社会制度。美国的人际关系也是按现代人的标准建立起来的。美国发达的商业文化、科学技术是其现代文化的突出标志。 二、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与美国文化的多元化 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其他56个少数民族在肤色、人种上也与汉族基本相似,因此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单一人种和单一文化的国家。儒家、佛家、道家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尤其是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而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构成极为复杂,世界各国的人才在这里群英聚会,各种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各种民族、各种文化的大熔炉。因此美国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三、中国文化的政治性与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来,要统治这样一个地域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统治失调,就意味着国家分裂、诸侯纷争、战乱不休。因此,自古以来,稳定和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件大事,政治是统帅,集中统一是灵魂。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中的一系统,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统治形成相辅相成之势,儒家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关于教育统治者施仁政,教育百姓遵守伦理教化等方面的人文科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重农轻商,重文轻商,科举制度使文化与政治密切相连,文化中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贯穿在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很强的政治色彩。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四、中、美两国主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由此我们知道,要想真正地了解一个国家,不仅要从书本上了解他的主文化,还要到那个民族中去生活一段时间,从民间去了解那个民族的亚文化。另一方面,在人的本性上,有些东西是人类共有的,如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

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目录 引言 (1) 一、咖啡馆在法国的出现 (1) (一)关于咖啡 (2) 1. 咖啡的传说 (2) 2. 咖啡的培植 (2) (二)法国咖啡馆的历史 (2) (三)咖啡馆在法国的形成 (3) 二、咖啡馆文化在法国的发展 (4) (一)咖啡馆:百姓的公共客厅 (4) (二)咖啡馆:人民的议会 (4) 1. 咖啡馆中的“政治家” (4) 2. 酝酿法国大革命的咖啡馆 (5) (三)咖啡馆:法兰西思想的摇篮 (5) (四)咖啡馆内的启蒙之声 (6) (五)咖啡文人的聚集地 (6) 1. 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6) 2. 宁静的创作氛围 (6) 3. 艺术家的收容地 (7) 4. 艺术家的作品 (7) 三、法国咖啡馆的现状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法国咖啡馆是法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形成的独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深深影响着法国,从法国第一家咖啡馆普罗科普诞生开始,咖啡馆在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国咖啡馆在法国不同历史的时期有着相当之重要的角色。启蒙思想时期,众多启蒙学者是在咖啡馆里构思完成了《百科全书》;大革命时期,众多的革命家在咖啡馆里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鼓励人们推翻当时的王权;20世纪开始,众多的作家、画家和艺术家们在咖啡馆里完成他们的著作。21世纪后,法国的咖啡馆逐渐被一些新的娱乐场所代替,但因为其自身的历史感,仍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去探索欣赏。 关键词法国咖啡馆文化 引言 咖啡桌上有哲学,咖啡馆里有沧桑,咖啡壶里煮的是沉浮,咖啡杯里盛的是梦想。有人说,咖啡以一种最沉默的温柔,却最无从设防的方式,改变着历史。不仅如此,咖啡还改变和记载着创造历史的普通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凡是到过巴黎的人都说:“巴黎有三绝:鲜花、博物馆和咖啡馆。”[1]巴黎被人们誉为“花都”,从屋顶上和窗台上爬下来的,从墙上爬上去的,以及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无不见缝插针地种满了鲜花。巴黎也是文物荟萃之地,卢浮宫的宝藏是举世无匹的。可是,如果没有巴黎那600多家的咖啡馆,巴黎就不成其为巴黎了。咖啡馆是法国及其周围国家的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聚会谈天的场所,许多法国文学作品都是在咖啡馆中完成的。政客们拉选票,也要到咖啡中去动员,有些人谈生意,与国外要人见面,也罢咖啡馆作为首选地点。总之,它们是包罗万象的公关场所。 在很多的法国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和露天咖啡座点缀在法国的大街小巷,法国人在其间悠闲自在地喝着咖啡,聊着天,读书或者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咖啡馆作为一种休闲公共场所,成为了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法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法国的咖啡馆文化日趋成熟。那么咖啡馆文化在法国是如何出现、发展的呢? 一、咖啡馆在法国的出现 在咖啡还没有风靡欧洲之前,沙龙,如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文学沙龙,在欧洲盛行,但是沙龙只对那些有声望的人、上流社会的人、艺术家、作家、律师开放。因此沙龙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很明显的区别开来。 1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

近代法国贵族沙龙与女性教育 詹娜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近代法国对女性教育较为忽视,而贵族沙龙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对知识的渴求,给予她们受教育的机会,成为一所非正式的女子大学。在沙龙里,女性与众多优秀的文人学者相互交流探讨,培养了她们高尚优雅的道德礼仪、丰富广博的知识面,以及机智精辟的谈吐、流畅达练的写作。同时,沙龙打破了男女和等级的隔阂,使教育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阶层,促进了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运动。此外,女性还在主持和参与沙龙的过程中成为启蒙思想的捍卫者和传播者,推动了沙龙的繁华和法国社会思潮的进步,对后来的大革命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近代法国;贵族沙龙;女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K565,G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1)07-0181-04 沙龙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是上流社会人士的重要社交场所。15~16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的政治、经济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沙龙生活的中心也从意大利转到了西欧,尤其以法国巴黎最为突出,成为近代史上一道绚丽的色彩,它不仅促进了法国文学的长足发展,更将新思想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国内外学术界对沙龙问题也较为关注,成果颇丰,如斯蒂芬·凯勒(Steven Kale)对旧制度到1848年革命期间沙龙与法国政局关系的分析;[1](p13)费斯·伊芙琳·比斯利(Faith Evelyn Beasley)突出女性在法国沙龙文学上的重要影响力;[2](p17)琼·兰德斯(Joan Landes)考察大革命时期女性在沙龙公共领域中发挥的巨大潜能;[3](p31)德娜·古德曼(Dena Goodman)认为沙龙是政治自由批判的中心,是反对王权与专制的前沿,并突出考察女性在沙龙中对启蒙思想的倡导作用;[4](p5)艾米丽亚·基尔·梅森(Amelia Gere Mason)对著名沙龙女主人辉煌一生的追溯;[5](p2)瓦·托尔尼乌斯用文学手法描绘沙龙当年的盛况[6](p3)等。国内史学界虽然没有关于法国沙龙的专著性研究,但对该问题的探讨也不少,如张小荣关于贵族沙龙对近代法国社会经济消极影响的考察,[7](p44-47,p21-23)郭莹莹论述法国沙龙中逐渐兴起的女权主义,[8](p79-81,p39-49)萧琦分析大革命前后沙龙发展、转型与衰落的历史进程[9](p28,83-85)等。不过,学界对沙龙在女性教育上的问题并没有单独论及,而这对全面认识近代法国社会非常重要,由此,本文将从该角度入手,重点探讨18世纪法国贵族沙龙对女性教育的作用。 一、女性教育的新空间 从中世纪以来法国就确立了以男性为主体,女性处于附属地位的格局。随着宗教学说的形成,《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事例使女人成为原罪的真凶,是罪恶的根源,因此人们对女性的鄙视也越来越突出:男性是高贵智慧的,而女性天生的职责就是为了繁衍后代。所以直至近代,法国的女性教育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其方式主要停留在家庭和教会上,教育内容也主要是宗教教义、社会礼节、女红等最基础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旨在思想上控制和压抑女性的自由意识,使她们逐渐成为信仰虔诚的男性附属品。一般情况下,女性的家庭教育主要是培养她们成为未来的家庭主妇,女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跟随母亲或家庭教师学习礼节、缝纫、织补等家政, 作者简介:詹娜(1981—),女,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CSS009;2010年度武汉大学“70后”学术团队自主科研项目“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与危机应对”。 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一、中西文化差异表现 1、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 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观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7、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内敛、自省,喜欢“每日三省吾身”,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养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为东方和西方两大区域。导致它们文化差异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 1 、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浅谈17和18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启蒙

西南民族大学 2014-2015年第 2 学期期末论文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课程:外国文化通论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1301班 学生:李侠 学号:201330403076 题目:《浅谈17和18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启蒙》指导老师:韩林

浅谈17和18世纪法国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启蒙 【摘要】本文介绍了兴盛于17、18世纪的法国,汇聚了时代最显赫的名仕淑媛的法国沙龙文化。通过沙龙文化从文学娱乐主导到哲学政治主导地位的转变,探讨法国女性在沙龙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如何成为启蒙思想的传播者和捍卫者,打破等级制度,建立男女平等的地位。推动社会思潮的进步,对法国大革民的爆发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沙龙文化;女性;教育 沙龙是法语salon(客厅)的音译,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兴盛于17、18世纪的法国巴黎,贵妇们常把这里作为上流社会名门贵族的重要社交场所。在沙龙里,名门淑媛们积极主持参与,并与优秀的文人作家相互交流探讨,培养了她们高尚优雅的礼仪和机智精辟的谈吐,并极大地拓宽了她们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对知识的渴求。从17世纪以朗布依埃夫人为代表的“蓝色沙龙”,到18世纪大革命时代罗兰夫人的沙龙俱乐部,沙龙文化在法国的发展长达两个世纪之久,沙龙的性质也由最初的文学娱乐逐步向哲学政治转变。 一.17世纪的法国沙龙 17世纪的法国沙龙以文学为主导,重在培养高雅的礼仪,是贵族们休闲娱乐的社交模式。17世纪上半叶,许多封建教主在宗教内战结束后,来到巴黎和凡尔赛投靠国王,并常常在沙龙里高谈阔论,附庸风雅。为显示自己的特权地位,他们极其注重服饰礼仪、言谈举止的高雅,谈论的内容也大多是文学艺术,因而一种虽矫揉造作但优

中法文化差异

中法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和法国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相当的文化差异。 法国人看上去总是那么热力四射,又懂得享受生活。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这帮革命分子的后代会被热血、浪漫给冲昏了头脑。看看那一大长串名人名单,什么伏尔泰、卢梭啊、戴高乐啊,外加现在的希拉克,就会发现其实法国人是绝对理智的,爱演讲,爱辩论。他们的神侃也是一绝,跟地道的北京爷们有一拼。还要奉劝一句,如果你有幸去法国玩,或者认识了某某法国朋友,千万不要和他们吵架,因为法语是世界上语速最快的语言,也许你听到眼前冒金星也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其实,法国人的生活情调有一点就体现在了爱花上,平常的小日子里,买一束鲜花放在窗前,顿时满屋生香。如果你去拜访或参加晚宴的前夕,总是要送鲜花给主人。当然,中国人也是爱花花草草的。赏菊是我们的一种高雅情调,但法国人却不同,切记不要送菊花,因为法国,菊花代表哀伤,只有在葬礼上才送菊花。其他黄色的花,象征夫妻间的不忠贞,千万别送。另外也忌摆菊花、牡丹花及纸花,在法国,康乃馨被视为不祥的花朵,你如果糊里糊涂地买一大把康乃馨,送给法国人,碰到脾气大的,和可能会让你尝尝法式拳头的滋味。 在法国,男人送香水给女人,会被人认为有过份亲热和"不轨企图之嫌"。送花通常要送单数,但别送不吉利的"13"。法国本土出产的奢侈品,如香槟酒、白兰地、香水、糖栗等等,也是好礼品。送一

些有艺术性和美感的礼品如唱片、画或一些书籍,如传记、历史、评论及名人回忆录等会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如果你能知道对方的品位、偏好哪个流派就更好了。有意思的是,像乌龟、猫头鹰在我们这边很忌讳的动物,在法国人看来却是不错的礼物。如果你结婚时,法国朋友送你一对青蛙,你千万别生气,人家那是在祝你多福多子(因为青蛙一次能产卵上万个,是不是吓死,比母猪还厉害)。当然,法国人除非关系比较融洽,一般不互相送礼。 文化的差异真的是很奇特,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一点都不假。

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课程名称:18世纪法国的沙龙文化 专题读书论文(体会):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指导老师:杨芳 姓名:柳彬 学号:2011800202 班级名称:工程力学二班 学院名称: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交阅时间:2012.11.10.8 湘潭大学教务处制

沙龙文化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即是要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中国历史上不得不说的一位伟大的女性是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也是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在中国封建时代,她是一位最具独特性的女性。而在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运动一直在持续,早在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女性要求平等权利的声音已经出现。,在17、18世纪的沙龙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沙龙女主人们开始涉及哲学、思想、甚至政治领域。她们渴望地位的提高,渴望受到尊重,却受制于传统的男权社会,虽然她们的女权主义意识若隐若现,但从沙龙女主人对写作领域的参与、对教育权的关注、对自身地位的看法、对理性的追求和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中,却能看到她们的思想闪现着女权主义的火花,她们的行为代表着那一时代女性对自身地位的抗争,她们的出现改写了男性主导的历史。 “沙龙”是近代西方文化史上亮丽和夺目的风景线之一,它从15世纪到19世纪曾经是西欧上层社会文化生活最集中的场所,常常左右着一个时代的思潮与风气。而18世纪法国的沙龙无疑是这条风景线上最为璀璨的明珠,不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的发展对法国当时的文学艺术创作,以及政治领域的建设和公共空间的创建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7世纪法国沙龙的核心人物是著名的朗布依埃侯爵夫人,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她是一位对古典优雅品位无所不通的鉴赏者。17世纪的沙龙的谈话主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以文学游戏,朗诵诗歌、信札和箴言为主。此时的沙龙受其原型意大利影响较深,依然为上层贵族所左右,“这种沙龙在形式上虽然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宫廷文化,但仍是一种典型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