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完整字帖临摹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完整字帖临摹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完整字帖临摹

1. 介绍王羲之和乐毅论

1.1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逸仙,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书圣”。王羲之在书法上主张以兰亭逸人、气韵生动为主,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和个人风格。

1.2 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是王羲之的一篇名篇,是他在书法上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乐毅为主题,论述了忠诚与背叛、功利与情义之间的矛盾。篇中以立足忠义为主的乐毅为正面形象,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春申君为反面形象,通过对两者命运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背叛的思考。

2. 王羲之小楷的特点

2.1 小楷的定义

小楷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也称为隶楷字。它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结合了隶书的笔势挺拔和楷书的优雅流畅。

2.2 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的小楷字帖以其规范、工整、秀丽而著称。他的小楷字帖通常采用勾画笔法,重视笔画精细、间架均匀,笔画有起、承、转、合之分,字形协调美观。

2.3 王羲之小楷字帖的特点

王羲之的小楷字帖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平稳:王羲之的小楷字帖字形平稳,结构规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

整体调和,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感觉。

2.笔画纤细:王羲之的小楷字帖笔划纤细细腻,有内力而不显硬,给人一种婉

约、柔美的感觉。

3.用笔流畅:王羲之的小楷字帖运笔流畅,起筆洒脱,中间转折处自然流畅,

画笔没有任何停顿和勉强。

4.简练独特:王羲之的小楷字帖去繁就简,形式简练独特,执笔有力,给人以

简约、大气的感觉。

3. 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是一项非常好的学习书法的方式。通过临摹,可以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领悟他的笔法和创作意图。

3.1 临摹材料准备

首先,准备临摹材料,包括纸张、毛笔、墨汁等。

•纸张:建议使用宣纸或毛笔纸,因为它们适合书写临摹字帖。

•毛笔:选择一支适合自己使用的毛笔,它应该有足够的硬度和弹性。

•墨汁:选择优质的墨汁,它应该能够产生稳定的黑色。

3.2 开始临摹

1.查看字帖:仔细观察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感受字体的结构和笔画的特点。

2.认真临摹:用毛笔蘸取墨汁,对字帖中的每一个字进行认真临摹。在临摹的

过程中,注意掌握笔画粗细、起笔与收笔的力度,力求准确地还原字帖中的

字形。

3.反复比对:临摹完一行字后,可以与字帖进行比对检查,找出自己临摹的不

足之处,并进行修改和改进。

4.练习反复:多次临摹同一字帖,并不断地改善临摹的技巧与水平,直至能够

达到与原字帖相近甚至相同的效果。

3.3 注意事项

在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冥想:在临摹的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冥想。沉浸于临摹的过程中,让

自己的思绪完全放空,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笔墨之间。

2.笔画要求:注意掌握毛笔的笔画粗细,起笔与收笔的力度等。画线时,要慢

慢用力,力求线条的粗细变化自然而不僵硬。

3.用笔要求:运笔要流畅自如,不要有停顿和勉强。用笔时,感受毛笔与纸张

的摩擦,尽量做到一气呵成。

4.纸张要求:纸张要保持干净整洁,以免影响临摹效果。可以在纸张下方垫一

块硬纸板,以增强书写的稳定性。

4. 结语

通过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创作风格。临摹是一种学习书法的有效方式,通过对书法大师作品的认真观察和临摹,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还能够领悟到其中的艺术美和思想内涵。

只有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王羲之小楷的精髓。因此,希望大家在临摹的过程中保持耐心和恒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改进,逐渐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最后,相信通过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你一定能够收获满满,并取得可喜的进步。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完整字帖临摹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完整字帖临摹 1. 介绍王羲之和乐毅论 1.1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逸仙,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文化名人。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书圣”。王羲之在书法上主张以兰亭逸人、气韵生动为主,强调书法的艺术性和个人风格。 1.2 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是王羲之的一篇名篇,是他在书法上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乐毅为主题,论述了忠诚与背叛、功利与情义之间的矛盾。篇中以立足忠义为主的乐毅为正面形象,以功利主义为代表的春申君为反面形象,通过对两者命运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忠诚和背叛的思考。 2. 王羲之小楷的特点 2.1 小楷的定义 小楷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也称为隶楷字。它是隶书和楷书的结合体,结合了隶书的笔势挺拔和楷书的优雅流畅。 2.2 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的小楷字帖以其规范、工整、秀丽而著称。他的小楷字帖通常采用勾画笔法,重视笔画精细、间架均匀,笔画有起、承、转、合之分,字形协调美观。 2.3 王羲之小楷字帖的特点 王羲之的小楷字帖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平稳:王羲之的小楷字帖字形平稳,结构规整,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 整体调和,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感觉。

2.笔画纤细:王羲之的小楷字帖笔划纤细细腻,有内力而不显硬,给人一种婉 约、柔美的感觉。 3.用笔流畅:王羲之的小楷字帖运笔流畅,起筆洒脱,中间转折处自然流畅, 画笔没有任何停顿和勉强。 4.简练独特:王羲之的小楷字帖去繁就简,形式简练独特,执笔有力,给人以 简约、大气的感觉。 3. 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 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是一项非常好的学习书法的方式。通过临摹,可以更好地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领悟他的笔法和创作意图。 3.1 临摹材料准备 首先,准备临摹材料,包括纸张、毛笔、墨汁等。 •纸张:建议使用宣纸或毛笔纸,因为它们适合书写临摹字帖。 •毛笔:选择一支适合自己使用的毛笔,它应该有足够的硬度和弹性。 •墨汁:选择优质的墨汁,它应该能够产生稳定的黑色。 3.2 开始临摹 1.查看字帖:仔细观察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感受字体的结构和笔画的特点。 2.认真临摹:用毛笔蘸取墨汁,对字帖中的每一个字进行认真临摹。在临摹的 过程中,注意掌握笔画粗细、起笔与收笔的力度,力求准确地还原字帖中的 字形。 3.反复比对:临摹完一行字后,可以与字帖进行比对检查,找出自己临摹的不 足之处,并进行修改和改进。 4.练习反复:多次临摹同一字帖,并不断地改善临摹的技巧与水平,直至能够 达到与原字帖相近甚至相同的效果。 3.3 注意事项 在临摹王羲之小楷乐毅论字帖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冥想:在临摹的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冥想。沉浸于临摹的过程中,让 自己的思绪完全放空,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笔墨之间。

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

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楷体优秀的临摹字帖高清图片》的内容,具体内容: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独有的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楷体的书法受到人们的临摹与学习。楷体书法被人们制作成字帖,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我整理的。楷体好看的临摹字... 楷体是我国书法字体中的一种独有的风格,它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楷体的书法受到人们的临摹与学习。楷体书法被人们制作成字帖,受到人们的欢迎。下面是我整理的。 楷体好看的临摹字帖欣赏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 、"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比划,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所以称为楷法,一直沿用至今。 楷体精美的临摹字帖图片 楷书有模楷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

京兆人,善楷书。"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了。 楷书的书写注意 清代书法家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曰:"盖作楷先须令字内间架明称,得其字形,再会以法,自然合度。然大小、繁简、长短、广狭,不得概使平直如算子状,但能就其本体,尽其形势,不拘拘于笔画之间,而遏其意趣。使笔笔著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如作大楷,结构贵密,否则獭散无神,若太密恐涉于俗。作小楷易于局促,务令开阔,有大字体段。易于局促者,病在把笔苦紧,于运腕不灵,则左右牵掣;把笔要在虚掌悬起,而转动自活。若不空其手心而意在笔后,徒得其点画耳,非书也。 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欧、颜诸家,宜于朝庙浩救。若论其常,当法锤、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 按语:论述精到,实当可取。

王羲之《乐毅论》临习指导

一、《乐毅论》简介 《乐毅论》(上图为拓本局部)系王羲之小楷法帖,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乐毅论》为三国时期夏侯玄所撰,是一篇论述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征战主事的文章。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子王献之的。原迹久已不存,有《越州石氏帖》、《玉烟堂帖》、《快雪堂帖》等众多刻本传世。 《乐毅论》是王羲之楷书中颇负盛誉的名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口。隋智永在《题右军{乐毅论)后》说:“《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唐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指出:“(《乐毅论》)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北宋黄庭坚有诗咏《乐毅论》为:“小字莫作痴冻蝇,《乐毅论》胜《遗教经》。”清人钱泳《书学》对《乐毅论》更是大为推崇:“昔人谓右军《乐毅论》为千古楷法之祖,其言确有理据。盖《黄庭》、《曹娥》、《像赞》非不妙,然各立面目,惟《乐毅》冲融大雅,方圆适中,实开后世馆阁试策之端,斯为上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气;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高远,静气迎人,所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空灵淡荡,高怀绝俗,真大雅不群之作也。《乐毅论》是学习小楷的上乘法帖,从其学起,定能获益匪浅。 二、学习《乐毅论》应注意的几点 《乐毅论》(下图为拓本局部)是小楷名帖,它与写其他大楷碑帖不一样,因此在临写该帖(也包括临写其他小楷字帖)时必须注意以下几

点: 第一,写小楷虽仅靠锋尖运行,但仍保持“逆起、行笔、回收”的运笔过程,也按轻、重、疾、涩的方法运笔。在结构上,小楷讲究舒展,抱成一团则眉目不清。 第二,初学小楷,用笔宜缓,缓则允许我们有时间注意到笔法的完善。王羲之《笔势论》中说:“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以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小楷字形虽微,但用笔最要精到。端坐作书时,思想要集中,一念不可它移,精神要贯注,一毫不可苟且,使锋藏画中,力透纸背。特别是发笔、收笔、转换、过渡、中间走笔处,尤不可忽略。明末清初书法家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之中,惟以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熟,则诸法方可运用。”切忌字小而忙行笔势,犯急躁草率、信手疾书之病。 第三,初学小楷,当先从基本点画人手,后构结体。点画结字既熟,方可注意到笔势的往来和自然的韵律。小楷虽以沉静端庄为主,但亦当静中寓动,既欲态度自在,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又要笔机活泼,兼天马行空之动势。 总之,学习小楷,捷则有之,忙则不可。要达到这种境界,惟一的办法就是一个“熟”字。笔法圆熟,则腕不停笔,笔不离纸,虽翰落如飞,而点画精到、结体熨帖、态度雍容,气韵自然生动。 三、《乐毅论》的点画特点 尽管点画在用笔方法上,小楷与大楷并无多大的区别,但事实上小

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乐毅论原文及翻译 《乐毅论》系王羲之⼩楷法帖,历代名家对此赞不绝⼩。创作于永和四年(348年)。《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泰初)撰写的⼩篇⼩章,⼩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王羲之抄写这篇书迹,是付给其⼩的。原迹久已不存。 《乐毅论》外标冲蔼之容,内含清刚之⼩;遒劲之中不失婉媚,端庄之中不失姿态;精淳粹美,清雄雅正,意境⼩远,静⼩迎⼩,所谓“不激不厉,⼩风规⼩远”它是学习⼩楷的上乘法帖,从帖中我们能够获益匪浅。 世人多以乐毅不时拔莒即墨(为劣是以叙而)论之。 世人大多认为乐毅不能按时攻克即墨是错误的,因此,(我在此)记叙并论述他。 夫求古贤之意,宜以大者远者先之,必迂回而难通,然后已焉可也, 探求古代贤能的心意,应该先从大的方面和远的方面想,一定是(先感觉)曲折难懂,然后方可领会啊。 今乐氏之趣或者其未尽乎,而多劣之。 如今(对)乐毅之事的曲折有人还未能彻底了解,因而大多认为他错了。

是使前贤失指于将来不亦惜哉 这样让前代贤人在将来被人误解不是很可惜吗, 观乐生遗燕惠王书,其殆庶乎机,合乎道以终始者与 看乐毅赠给燕惠王的信,他大概在谋略上是差不多了,合乎于仁道而且能始终如一。其喻昭王曰:伊尹放太甲而不疑,太甲受放而不怨,是存大业于至公,而以天下为心者也 他告喻昭王说:伊尹流放太甲而没有猜疑,太甲被流放而没有抱怨,这是(因为)把大业放在最公正之处,并且是以天下为考虑了。 夫欲极道之量,务以天下为心者,必致其主於盛隆,合其趣於先王,苟君臣同符,斯大业定矣。 如果想极尽仁道的度量,一定要以天下为己任,一定要使得他的君主兴盛发达,与先君情趣相合,君臣同心协力,这样,大业就能稳定了。 于斯时也,乐生之志,千载一遇也,亦将行千载一隆之道,岂其局迹当时,止於兼并而已哉, 在这个时候,乐毅的志向,是千年一遇啊,也将推行千年一遇的崇高仁道。哪里是他拘泥于时局,仅仅为满足兼并呢, 夫兼并者非乐生之所屑,强燕而废道,又非乐生之所求也。 兼并(齐鲁)不是乐毅所希望的,使燕国强大而废除仁道,也不是乐毅所希望的。 不屑苟得则心无近事,不求小成,斯意兼天下者也。 不屑于苟且有成,也就心中没有眼前的小事情了,不渴求小的收获,这是意在一统天下

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 - 副本

王羲之书法小楷欣赏《黄庭经》众所周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世人称之为“书圣”,他擅长于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各种字体。吸取各家之所长,融于一体,自成一家,他的书法作品往往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隽美健秀。其中《黄庭经》气韵高逸,笔致婉丽,骨肉兼称,刚柔相济,舒和隽永,是王羲之作品中的精品。 《黄庭经》为小楷。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黄庭经》是魏晋时期颇为流行的道家养生修炼之书。传王羲之所书小楷《黄庭经》系《外景经》。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因中经出现较晚,可以暂置不论书中认为人体各处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论。介绍了许多存思观想的方法。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现行《黄庭经》石刻在艺术通篇章法和《乐毅论》相似,有纵行无横列,纵行清晰,但并不十分规直,字与字的联结错落有致,这使得《黄庭经》在幅面上看起来比《乐毅论》排列更为随和而显得行气自如、变化多端而不失和谐统一之美。《乐毅论》字尽管随字赋形不拘高矮宽窄,但一般看来,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对比并不突出,而《黄庭经》的字则在不破坏整体和谐的前提下,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形态对比作用。如“精气”和“雍气”两字,同为多画字,但故意写得一小一大,构成节律,相映成趣。因字形大小自然构成对比的情况更是触目皆是,如“玉池”、“生肥”等字。一般来说,随着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和审美能力的增强,对比的形式因素在书法作品中的表现也就越丰富,其作用也越明显。这使得《黄庭经》比之《乐毅论》更多了一些“今意”。这也许是永和十二年(356)时的王羲之比永和四年(348)时的王羲之审美趣味进了一步,也许是后人临摹时无意识地渗透。总之,《黄庭

王羲之的小楷的特点

王羲之的小楷的特点 王羲之的楷书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他的字体在我国有较大的艺术参考价值。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楷书的特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楷书特点,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楷书特点 楷书体或称正书体、真书体,是在隶书体嬗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书体。在汉简中,已见雏形。在隶书盛行的东汉,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东汉末、三国、西晋,由于文人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俱变古形”,对今体楷书的定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晋时期,王羲之异军突起,其书写的小楷书,已受时人珍视。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洛神赋》、《劝进表》等。唐初,唐太宗在收罗王书时,将《乐毅》、《黄庭》、《画赞》、《兰亭》等帖收入内府。 王羲之的楷书,直接由卫夫人和叔父王廙传授,属于三国时魏国钟繇系统。他在楷书方面的“俱变古形”,应该是相对于钟繇的楷书风貌而言的。钟繇的楷书真迹,当时王羲之能见到的很多,确有记载的有《尚书宣示表》。那是他的从伯父王导从琅邪带到建邺(今南京)后,又送给他的。后来,王羲之又将这本真迹借给了小他三十岁的王修。王修死时,其母将《宣示表》陪葬。所以,传世的《宣示表》,实际上是王羲之的临本。而这个临写的《宣示表》,与传世的钟繇的《荐季直表》,都是按官样书式所写的奏表,可以代表钟繇的楷书风采。钟繇的楷书还具有浓厚的隶书笔意,特别是汉末、三国时期的隶书中那种着意翻挑、飞扬的笔势,在他的楷书里十分明显。但是,这种翻挑与飞扬的笔势,在王羲之的楷书里不见了,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 作为初具规模的楷书,钟繇楷书的笔画形态,有的长而逾制,有的临时从宜,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规范不全,结合松散,竖短横长,状似扁隶,有横张之势。这类态势,在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网打尽

王羲之所有字帖,一网打尽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兰亭序》《二谢帖》译文: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丧乱帖》译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干呕帖》《干呕帖》,

又名《如常帖》、《昨还帖》。纵14.1厘米,横26.4厘米,共4行36个字,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国家一级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大观帖》大观帖,中国北宋官刻丛帖。刻帖工作由龙大渊主持,蔡京奉旨书写帖内的款识标题。因刻于徽宗大观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称之为《大观帖》。刻成之后置于太清楼下,又称《太清楼帖》,也有称《大观太清楼帖》者。石刻成后拓本用以赐给,因此流传较少。《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乐毅论》《乐毅论》四十四行,褚遂良《晋右军王羲之书目》列为第一。梁陶弘景说:“右军名迹,合有数首:《黄庭经》、《曹娥碑》、《乐毅论》是也。”真迹早已不存一说真迹战乱时为咸阳老妪投于灶火;

俞丰王羲之《乐毅论》详解

俞丰王羲之《乐毅论》详解 概述《乐毅论》,夏侯玄文,传为王羲之所书。此帖无墨迹传世,今所见者皆摹刻本,著名的有南宋越州石邦哲《越州石氏帖》本(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明代有文氏《停云馆法帖》本(内刻两种)、陈巘《玉烟堂法帖》本、吴廷《馀清斋法帖》本(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清代有冯铨《快雪堂法帖》本等。关于此帖的流传,历来有不少记载和传说,纷纭莫辨,今择其要者,引述如下:南朝梁武帝在与陶弘景的书启中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弘景则回复表示赞同:“《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均见《梁文纪》卷九)这一段说明梁时所见《乐毅论》可能已经是摹本了。《法书要录》卷二载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曰:“《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后,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此书留意运工,特尽神妙。 其间书误两字,不欲点除,遂雌黄治定,然后用笔。陶隐居云,《大雅吟》《乐毅论》《太师箴》等笔力鲜媚,纸墨精新。斯言得之矣。释智永记。”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并善书法,他对此帖评价

极高,但他所见的是真迹还是“梁世模出”的摹本,从文中难以判断。陈隋灭后,《乐毅论》又归入唐内府。《法书要录》卷三褚遂良《拓本〈乐毅论〉记》:“贞观十三年四月九日,奉敕内出《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令将仕郎直弘文馆冯承素模写,赐司空赵国公长孙无忌、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特进尚书左仆射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特进郑国公魏徵、侍中护军安德郡开国公杨师道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褚遂良记。”褚遂良记载以为当时所藏《乐毅论》“是王右军真迹” ,并摹出了六本,传之于世。后世所见的一些刻本,卷后有褚遂良的题记,可能就是当时的摹本遗留。宋代以后,关于《乐毅论》的传说又有一种新的说法,认为此帖本无墨迹,“乃羲之亲书于石” ,其说见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王羲之书,旧传唯《乐毅论》乃羲之亲书于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唯《乐毅论》石本在。其后随太宗入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本易之,元不曾入圹。本朝入高绅学士家。皇祐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海'字者是也。其家后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后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于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按,沈括文中所说的“公主” ,指唐太平公主,详见程大昌记。宋程大昌《程氏考古编》卷八《王书〈乐毅

王羲之字体硬笔书法作品字帖

王羲之字体硬笔书法作品字帖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字体有非常高的艺术风格,对我国书法的影响甚大。现如今,他的硬笔书法字体手动人们的学习。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王羲之字体硬笔书法作品字帖。 王羲之硬笔书法字帖欣赏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硬笔书法字帖图片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其中,《兰亭集序》兰亭序局部(20张)为历代书法飞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

六体千字文

六体千字文 篇一:经典草书范本 原創】十四位历代草书名家二十种经典草书范本 (2022-02-23 15:17:54) 标签:书 法 草书 藝術 文化 杂谈 情趣分类:正身书法 十四位历代草书名家二十种经典草书范本: 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草书) 唐孙过庭《书谱》唐贺知章《孝经》 唐张旭《古诗四帖》 唐怀素《自叙帖》真迹 元赵孟頫《六体千字文》(草书)明宋克《急就草》 明韩道亨《草诀百韵歌》 东晋王羲之《十七帖》 东晋王献之《中秋帖》 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 唐怀素《小草千字文》 唐怀素《大草千字文》 北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北宋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明董其昌《草诀歌》

明王铎《赠鄭公度草书诗冊》 明王铎《杜甫鳳林戈未息詩卷》明王铎《為葆光張老親翁书草书卷》近代于右任《标准草书草圣千文》 篇二:赵体 练书法起步时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 毛笔拿在手里,要练心练力,不要抖动,练习最好的办法是在毛笔的顶部安个重一点的硬物上去. 2) 从正楷练起,高楼大厦平地起,根基打好了,演变书法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 3) 选择中小狼毫的毛笔开始练字. 有兴趣有时间的话可以到我的博客里看看我的书法. 赵孟頫小楷《汲黯传》《道德经》《六体千字文》 钟绍京小楷《灵飞经》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黄庭经》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 智永小楷《千字文》 欧阳询大楷《九成宫》 赵孟頫大楷《胆巴碑》《妙严寺记》…… 这些都可以,推荐小楷帖,最好找一位身边的老师,有问题及时纠正 但愿楼主能够驾驶得了金卓的柔韧,祝进步 其实很简单:1.你先分析自己属于什么性格,并不是什么字帖都适合你,比如有人喜欢颜真卿的大气,有人喜欢欧体的严谨,有人喜欢赵体的妩媚,(我本人建议先学赵体,因为它规正,好看,容易入手.)2.摹写是最好最有效的办法,要坚持,有了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3.达到一定基础后,适当吸取魏碑的笔法和变化,你的字,即好看又有力度和变化.总之,有了一定基础后,其它字体的优点可以随意吸收试验,创 赵体临习指导

王羲之的著作

王羲之的著作 一、王羲之的著作 王羲之的代表作有《兰亭序》、《孔侍中帖》、《乐毅论》、《黄庭经》、《十七帖》等。《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范环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 《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年)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二、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硬笔字帖王羲之

硬笔字帖王羲之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 故称“神龙本”。 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 行,行距较松,后纸15 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 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 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硬笔字帖王羲之_王羲之小楷字帖 王羲之小楷字帖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内容提要:序言敬告子敬用心学习书法,点明笔势要义。接着从十二个方面论述:一、初学纲领,如临战阵。二、凝神静虑,意象纷繁。三、心正笔险,朗润丽象。四、一点之规,各禀其仪。五、戈笔峨峨,动静有象。六、勾挑转折,力敌千钧。七、横竖有法,布白有则。 八、笔势十四,并悉不同。九、掠磔合宜,结字紧密。十、体遵正法,可不慎欤!十一、端严手指,表记心灵。十二、抓住根本,勿自怠惰。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1]。父不亲教,自古有之[2]。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3],犹有十二章,章有指归[4],定其模楷,详其舛〔chuǎn〕谬〔miù〕[5],撮〔cuō〕其要实[6],录此廉价[7]。或变体处多,罕臻其本[8];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之踪[9],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10],足可迷人。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11]。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12],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13],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14],形彰而势显[15]。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16],罕有奇者,始克有成[17],研精覃〔yǎn〕思[18],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论。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19]。 【注】 [1] 闲:通“娴”。娴熟。[2] 父不亲教,自古有之:这是孟子的观点。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见《孟子·离娄上》7·18〕[3] 字势:包括点画、结体、章法三部分。[4] 指归:主旨。[5] 舛〔chuǎn〕谬〔miù〕:亦作“ 舛缪”。过失;错误。[6] 撮〔cuō〕:抓。要实:要领;实质。[7] 便〔biàn〕宜:合宜。[8] 臻〔zhēn〕:到达。[9] 悬针垂露:竖画的不同写法。悬针的收笔处提笔放开,垂露的收笔处留住回收。[10] 扬波腾气之势:捺称“波”,写捺讲究“一波三折”,富有韵律感。[11] 故辨其由,堪〔kān〕愈膏肓〔huāng〕之疾:指辨明各种笔势的来源,就能治愈各种病笔。堪:能,可以,足以。[12] 《乐毅论》:小楷。书于永和四年〔348〕。列为王羲之正书第一。[13] 篆籀:指大篆。[14] 纂〔zuǎn〕集精专:指集成各体精华于一体。[15] 形彰而势显:指建立鲜明的风格与丰富的笔势。[16] 笔削:指著述。[17] 克:能够。[18] 覃〔yǎn〕思:深思。[19]“初成之时”等五句:孙过庭《书谱》云:“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椟乃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叶〔xié〕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假设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zhuàn〕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孙过庭所云十章与本篇所述十二章有出入,但孙过庭质疑“与张伯英同学”有理有据,因此,此文是否为王羲之所撰,或者为后人伪托,实在值得探讨。假设为后人假羲之名而撰,至少在唐朝之时已经流传,且可视为羲之一脉的书学思想,犹如《庄子》的外篇、杂篇与庄子撰内七篇共同构成了庄子的思想,同样值得学习。 【译】 告诉你子敬:我发现你在书法上悟性过人,但对于书法的规矩未能娴熟。父亲不亲自教儿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