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纸张发明于东汉而普遍应用于两晋。然而“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只有半。盖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狎缝可见。”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这也是晋代最有特色的尺牍、文稿流行的原因。

说中国书法,王羲之是绕不开的人物。

《兰亭集序》千古传诵

那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的季节。初三那天,应该是上己日吧,按照当时的习俗,古人都要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这叫“修禊”。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带领家人及子侄辈,同时又邀约了自己的一批朋友来到

茂林修竹掩映着的兰亭。当其时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当中:谢安是东晋风流的

主脑人物,这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一举击败秦将苻坚百万之众于八公山下的传奇人物,此时正隐居于东山;孙绰当然也是众所周知的名士,他作《登天台山赋》,曾对友人说:“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自负得有点可爱;还有一道一僧,许询和支道林,一

个仙风道骨,另一个议论玄理“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羲之爱竹,“不可一日无此君”;王献之年龄最小,而谢安却十分器重,认为“小者最胜”;此外,还有谢万、李充、

孙统、郗昙、袁峤之等,皆为当世名士。他们前呼后拥地来到了“曲水”,玩起了当时盛

行的“流觞”游戏。这可能是东晋名士中最富文学意味的一次雅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

来者。面对春光烟景,大家开怀畅饮、放喉歌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了极

其难忘的一天。那一天,41人得诗37首,编为一卷,曰《兰亭集》。作为发起人,王羲

之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为诗集作序的任务。

序应当怎么写?

“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万物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人生赖宇庙旋转而旋转。看山,千岩竞秀;听水,万壑争流。晴岚使他沉醉于朦胧,鸟鸣使他留连于幽深;山风牵衣,使他恍悟生命的短暂;杂花生树,让他回忆起已经消逝的时光……从自然界回到人类自身,他想到人的命运与一生,想到快乐与悲哀,想到死,也想到后人会怎么看待他们这些人……情思、哲思与文思互相激湍,有如春潮拍岸,卷起千堆雪。于是,他挥动大笔,一

口气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兰亭集序》。

文妙,字更妙。一篇300余字的美文,却有20个不同形态的“之”字。“之字最多

无一似”,它像一根五光十色的线索,把一颗颗珠玑串联起来,然后编成一件精美绝伦的

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可是,我们现在见到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墨迹,是唐人的勾摹本。原

作早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想象与千古遗憾。

“俱变古形”大胆创新

行书以外,王羲之的真书也达到了“绝致”。“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

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孙过庭《书谱》纵说横说,只有二字可以概括:天然。天然源于性情,“——从自己胸襟流出”。

王羲之的草书刻本有《十七帖》等,而笔者看好的则是《行穰帖》,奔放如江河横溢,畅快似飞流直下,体势开张,姿态多变,开了王献之“尚奇”书风的先声。

王羲之之人,也颇堪玩味。他少时即有“骨鲠”之名,似乎一生都没有改变。他看不

起没有多少才能的王述,后来王述任扬州刺史正好管着他,而且处处与他过不去。他深以

为耻,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出仕,有他的《告誓文》为证。从此,他飘然于山水之间,以

一颗自由自在的心灵领悟大自然的奥秘,把人世间的千般污浊,万种思虑都抛在了脑后,

实现了他“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的夙愿。

王羲之的书法“俱变古形”,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创新。说起来也真有意思,大王的

创新却是由于小王的建议。

那可能是一次极其随便的闲谈。窗外,又是一个花烂映发的春天。在飘散着墨香的书

斋里,父子两人喝着新茶,从自然说到人物,又从文学说到艺术,上下古今,信马由缰。

话题转到了书法,儿子王献之突然迸出一句话来:“大人宜改体”。话也许是有意无意之

间说出来的,但却给王羲之造成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是“宁作我”,还是亦步亦趋做“家鸡”?时代把创新的命题摆到了王羲之面前。

晋朝是一个智者复活的时代,鲁迅先生在谈到魏晋风度时曾经指出,这是一种“集体

的觉醒”。觉醒于“越名教而任自然”。晤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追求个性的自由

与解放,尊重人生的自我价值,成了那个时代名士风流的一种理想。品藻人物,由此及彼,发现自然美和人格美,进而追求文学艺术美,在那个时代达到了高潮。陆机的《文赋》、

谢赫的《画品》、钟嵘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这些中国文化史上的皇皇巨著

都产生在这个热闹的品藻人物和文学觉醒的空气中。王羲之创新的书体,毫无疑问,既得

益于他人的觉醒,也得益于他自己内心的觉醒。

元代的赵孟頫对“书圣”王羲之推崇备至,说王字“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其实,说到书法,何止一个赵孟頫,几乎是无法统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曾经得到王羲之

的福泽,并以此作为自己笔墨生涯中的有力支撑。王羲之无愧为古代书法的“集大成”者。面对他的书作,有庄严,也有飘逸;有情感,也有明智;有法则,也有自由……他的人格魅

力与书写技巧是融为一体的。于是,各种倾向的书法家,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浪漫

的还是理性的,唯美的还是尚丑的,都把他当作典范,并从他的精神粮仓里取得自己所需

要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王羲之是无法穷尽的。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讲解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了,仍然不能不因此感慨不已,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一切都化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基本信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身长七尺有余约为(1.61米至1.65米之间),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今人刘铎对王羲之的书法曾称赞道:“好字唯之(之,即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清代诗人曾作打油诗取笑王献之。“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 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纸张发明于东汉而普遍应用于两晋。然而“其纸止高一尺许,而长只有半。盖晋人所用,大率如此,验之《兰亭》狎缝可见。”赵希鹄《洞天清录集》——这也是晋代最有特色的尺牍、文稿流行的原因。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山东),因官至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余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参加雅集的多为当世名士,一道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事后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这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风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流传于世的《兰亭序》有两种。一是唐太宗时冯承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 《兰亭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

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结构强调欹正开合,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能尽字之真态,寓欹侧于平正。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兰亭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就把它作为传家至宝留给子孙。后来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

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我最喜爱的书法作品!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全文共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势纵横,变化无穷,如有神助,充分体现出行书起伏多变、节奏感强、形态多姿、点画相应等特点,在章法(布白)、结构、用笔上都达到行书艺术的高峰,堪称“天下 第一行书” 其特点分述如下:- 天然的布白。《兰亭序》布局的形式,是采取纵有行、横无列,行款紧凑,首尾呼应的方式。《兰亭序》凡28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偶有宽密。如神龙本的通篇行距,前四行较疏,中幅较匀,末五行紧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配合,错落有致。保存了起草时随手书写的自然姿态,颇得天然潇洒之美。- 多变的结构。《兰亭序》的结构可说极尽变化之能事,它不求平正,强调欹侧,不求对称,强调揖让,不求均匀,强调对比。结体或修长或浑圆,突破隶书扁平方正的行貌。特别是文中字有重复者,则转构别体,无一雷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

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赏析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 耳目一新。 兰亭集序 / 兰亭序 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一觞一咏, 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 天 朗 气 清 , 惠 风 和 畅 , 仰 观 宇 宙 之 大 , 俯 察 品 类 之 盛 , 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 阋约 犹 椋 趴衫忠病?/p>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
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 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 一 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 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 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 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 后他渡江北游名山, 博采众长, 草书师法张芝, 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 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 度。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王羲之《兰亭集序》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一、王羲之其人其书(李春青) 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评家认为是可与其父比肩的书家。“二王”书法对南朝四代以至唐宋以后的书家影响极大,因此王氏父子可视为魏晋书法的代表者。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字逸少,琅玡临沂人。羲之出生两晋门阀世家。其伯父王导乃东晋元勋,父王旷,官淮南太守。羲之年幼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13岁时,去拜见大名士周,周看出他将来必非等闲之辈,当时时兴吃牛心炙,吃饭时,在座的客人尚未动筷,周先割一块牛心炙给羲之,于是为时人所重。 长大后,羲之变得极善言谈,为人耿直。其父辈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对他都很器重。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在王家子弟中挑选。这位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都好,但一听说有人来择婿,都显得很矜持。只有一位坐在东边的胡床上,露着肚皮吃东西,似乎没这回事似的。郗鉴说,正是这位才是好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璿嫁给了他。 羲之初为秘书郎,这是大多数名门子弟起家的清职。后被征西将军庾亮请为参军,累迁至长史。庾亮临终,上表推荐羲之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羲之声望渐隆,执政的公卿多次召他入朝为侍中、吏部尚书等清要之职,均为其回绝。又授为护军将军,此职为禁军长官,并兼管武职选任,极为重要。但羲之依然推辞不就。扬州刺史、大清谈家殷浩作书劝羲之应命,羲之回书说,我素来不想在朝廷做官,如任

边职,无论何处,听凭驱使。后来,他还是勉强入朝任护军将军之职。不久又力求外放,未得准许,不久转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出身名门,又少有美誉,自然有名士脾气。其不欲为朝官,其实就是因为不愿在皇帝及公卿面前受拘束。他又好服食养性,做了会稽的行政长官后,因其地多有名山佳水,于是羲之就打算终老会稽了。此时谢安尚未出仕,正高卧东山,其地正在会稽,又有孙绰、许询、李充、支遁等大名士名僧隐居于此,于是羲之与他们游山玩水,吟诗作赋,清谈饮酒,十分畅怀。永和九年(353)一班才子名士同游会稽山阴的兰亭,于酒酣兴浓之时,羲之作《兰亭集序》以抒怀并记其事。 羲之为人有傲骨,时骠骑将军王述,乃太原王氏家族中人,亦为世家大族,因受王导器重,亦有美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却很看不起他。原本王述为会稽内史,羲之替代他之后,他因母丧而暂居郡内。羲之上任后,只去吊唁过其母一次,便再不与之往来。王述居家,每听到号角之声,都认为羲之要来看他,就洒扫庭院来等待。而如此者累年,羲之竟一次未至,王述深以为恨。后王述为扬州刺史,遍游会稽郡界,也不去访羲之,只是临离郡时,方匆匆一别而去。王述做扬州刺史,恰好是羲之上司,羲之为其下属,于是派一位使者到京师活动,要将会稽郡分为越州管辖。而这使者在京游说时言辞失当,此事遂成一时笑谈。后来王述又来会稽郡察其政绩,颇为严苛,羲之深以为耻,于是托病离开会稽,到父母墓前发下誓言,不再为官。 辞官后,羲之镇日与名士僧人做山水之游,又入山采药,不远千里。尝言,我终当因采药而死。朝廷知其发过重誓,也就不再逼他为官。后以病卒,年五十九,朝廷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其子遵父遗嘱,坚辞不受。 (2)羲之其书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

王羲之兰亭序评价 兰亭集序是我国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一,它的这部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么,人们是如何评价兰亭集序的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对兰亭集序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历史评价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历代有关《兰亭序》评语集萃 宋黄庭坚:《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摹写或失之肥瘦,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于心,会其妙处耳。 宋米芾:永和九年暮春月,内史山阴幽兴发;群贤吟咏无足称,叙引抽毫纵奇札;爱之重写终不如,神助留为万世法;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昭陵竟发不知归,摹写典型犹可秘;彦远记摹不记褚,要录斑斑纪名氏;后生有得苦求奇,寻购褚摹惊一世;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 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 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 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 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 《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 摇曳动荡,变化多姿。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 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 造极的境界。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 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 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 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 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 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 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 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 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 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 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 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 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 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中国书法史上有三大行书,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下面爱书法的为大家带来天下三大行书的介绍与书法鉴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了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贵族,来到绍兴郊外的兰亭。众人在举行修禊仪式后,在兰亭下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 雅士们将酒杯放在溪水中,杯子顺流而下,遇到障碍,停到谁的面前谁就要写诗助兴,吟不出诗的就被罚酒。这次聚会,共成诗37首。微醉的王羲之在众人的簇拥下,提笔作序,他乘兴写道: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序》点击查看大图 《兰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信手拈来、挥洒自如,笔法遒媚飘逸、浑然天成,全帖二十个“之”字、八个“以”字、七个“不”字,反复出现,却各具奇妙而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据说王羲之后来多次重写此帖,均不如初作满意,遂感叹道:“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 兰亭修禊两年之后,王羲之因与扬州太守王述有矛盾,便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从此退隐田园。 王羲之一生作品丰厚,这篇随手写下的《兰亭序》,因其情感与书法水平的自然流露,而被奉为“登峰造极,风神盖代”的宝书。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 《兰亭序》不仅以书法优美著称,也是著名的文学作品。王羲之在《兰亭序》中以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追忆春天的氛围和友朋陶醉于自然之中的安逸。随之笔锋一转,欢聚转瞬即逝,抒发了好景不长、死生无常的感叹。 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兰亭序》,不仅是喜欢王羲之飘逸的笔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那天的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文人的一种终极生活态度,被后人所长久地向往。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陈朝天嘉年间,羲之七世孙僧智永(传世有《千字文》帖)得到。太建年间,献陈宣帝。而后隋灭陈,上献晋王杨广。惜杨广不学无术,智永便借故翻拓索回,圆寂后传给大弟子辨才,终被唐太宗获知。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赏析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作品赏 析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等。全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用笔点画堪称精妙绝伦,犹如舞蹈在纸上飞舞,又如神人相助挥洒而成,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后世但凡学习行书,都躲不开“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可惜的是,《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但是有摹本、临本传世,其中以“神龙本"最佳。 一、《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47岁时,创作《兰亭集序》,主要记载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今浙江绍兴西南兰清)盛游,以美景为伴,诗酒为乐,情至浓时挥笔写下千古行书。其书从容娴和,气盛神凝。后世对其有很多说法,给其增添了故事性色彩。据传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的书法,认为《兰亭集序》当属是“尽善尽美”之作,随即下令死后将它一同葬入陵墓。对于现传《兰亭集序》的真伪论断,引发书法界激烈争辩,但是这并不妨碍《兰亭集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地位。 宋代米芾诗云:“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这也充分说明了王羲之书法的宝贵,另一层面说,历代书法家的摹本甚多,甚至达到十几种,这在书法史上也是十分少见的现象。 二、《兰亭集序》的作品赏析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开篇独特,以时间为开端,原原本本记录当时友人

会集兰亭盛游的美景。整篇文章短小精炼,审美价值颇高。《兰亭集序》在书法中虽不及其行草书札,但以一种典雅、潇洒的时代风格那种疏朗有致的布局,挺秀双逸的风神,变化多端的笔法,纵横自如的取势,是后世无法超越并且争相模仿的。《兰亭集序》就好像是一座即平凡朴实,但又奇幻莫测的幽静,让人在每一次的临摹都有新的体会和感受。 书法开篇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事件及参与人物。之后转变到对于美景的描写。宗白华曾经指出,《兰亭集序》是用一种虚灵的胸襟去领会自然,以一种淳朴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是一种美的和独特的意境。单看其用笔的丰富,就有藏锋、称饰、挂笔回锋,牵丝、映带、由方转圆、由圆转方等种种奇妙变化,有些横与波挑又带有隶书遗意,变化莫测,时出新愈,平和之中见奇纵,这也是《兰亭集序》永久的艺术魅力所在,所谓“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唐·孙过庭语)正应是对《兰亭集序》之神最恰当的评语。在整卷书法中,王羲之并没有大肆渲染,或使用技巧,而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手法,描绘了兰亭的曼妙景色。本文仅324个字,但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由乐到痛再到悲。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的觉醒,对自己的生命和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追求。 三、《兰亭集序》的情感表达 《兰亭集序》的序言简单而又不失深远意境,是王羲之一贯的散文风格。读起来玲珑剔透,琅琅上口。语句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等等,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朴实。语言简洁富有张力。这也是王羲之想积极入世的一种表达。可惜的是,王羲之真迹传承坎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些作品,都是唐代以后的摹本,其中以“神龙本兰亭”为最精美。据说是由唐太宗时期的书法家冯承素临摹的。它将原作的笔墨表现得最为真切。原本上带有“破锋”、“断笔”、“贼毫”的字都摹写得很细腻,改写的字迹也显示出了先后的层次,行笔踪迹、墨色浓淡十分

《兰亭集序》书法特点

导语:《兰亭集序》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其立意深远,而且因为其文笔清新流畅,朴素自然。魏晋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这种文体讲究对偶、辞藻、音律、典故,极不利表情达意。 书法特点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的代表作用笔方圆结合刚柔兼济既严谨又潇洒传为王羲之醉酒后的作品醒来后王又写多幅均无第一幅的神韵可以说至今无人可与之比肩兰亭序所代表的姿媚瘦硬的笔风在后世极为流行所谓“学书先学王”只在 唐代颜真卿创肥壮的颜体以后这种风气才有所改变。这里面的每个“之”字字体都不 一样,《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稿。 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下 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摹手追的经典范本。|||最精辟的概括是:翩 若惊鸿婉若游龙 兰亭集序的散文特点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所写的一篇序文,但就其内容和形式而言,它又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书序,而且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篇立意深远、文笔清新自然的优美散文。 文章从兰亭集会落笔,首先用简洁的文字点明集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和与会人物,接着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清雅优美的山、水、林、竹等自然景物,而正是这些自然风光引起与会者饮酒取乐、临流赋诗的雅兴,下文就自然转入叙写雅事,叙写与会者“一觞一咏”、“游目骋怀”的种种欢乐情景。段末以“乐”字作结,揭示了 与会者沉浸在美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得到审美愉悦而暂时忘却烦恼的情趣。

王羲之经典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

王羲之经典书法作品《兰亭集序》鉴赏 作者:张书玮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2年第04期 摘要: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书圣”的称号,特别是其《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书法和文学方面可谓登峰造极,彰显了王羲之的魏晋风骨。在书法艺术层面,《兰亭集序》是打破传统汉魏书法形式的典型,它的字体结构通篇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如蛟龙,构建了妍美流便的书法美学新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书法境界。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魏晋风骨 王羲之七岁开始学书,他先后拜师出身书法世家的卫铄和叔父王廙,又博览秦汉篆隶大师淳古朴茂的精品,从而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终于创造出天质自然的行书极品。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的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兰亭集序》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字态疏朗如清风明月。从该作品中清晰可见王羲之自身超凡脱俗、打破禁锢的思想倾向,展现出王羲之深厚的思想和悠远的书法境界。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创作的历史背景 魏晋风骨是对于魏晋时期文人名士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述,魏晋南北朝的书法尚神韵,其中魏晋尚韵而南北朝尚神。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隶的破体隶变发展成的楷、行、草飞速发展,

从而涌现出一批有才华的书法名家,出现了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图1)。《兰亭集序》创作于中国书法的鼎盛发展期。王羲之所处的东晋,相去竹林七贤所在年代一百年左右,但是从王羲之的生平和其书法作品不难看出,王羲之本身有着十分鲜明的魏晋文人风度,其中,不拘礼法、敢于挑战、追求自然、超凡脱俗等成为王羲之文化形象的代表。事实上,这种文化精神与竹林七贤所追求的精神自足一脉相承,有着深远绵延的文化气韵,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文化气度。《晋书》和《世说新语》中共同记载的典故“东床快婿”便是王羲之魏晋风骨的重要体现,也是王羲之能够在《兰亭集序》的创作中,将宏大开阔、汪洋恣肆又沉郁幽深的艺术内核充分表达出来的关键。 (二)王羲之《兰亭集序》创作的生活背景 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书法家王羲之邀请友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相聚,与谢安、孙绰等一众名流高士共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共同推荐这次聚会的召集人即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大家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自然风光中,一觞一咏,各自畅叙幽情。王羲之面对著良辰美景,心情十分愉悦,于是在高朋挚友面前用蚕茧纸和鼠须笔创作,即兴为大家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序文真实记叙了兰亭附近的山水美景和众亲好友聚会的欢愉之情,深情地抒发了作者对人世间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一共有28行,324个字,展现了王羲之完美的章法、结构、笔法,成为王羲之晚年得意之作。后世也将《兰亭集序》奉为“中华第一行书”。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千方百计得到《兰亭集序》后,对此帖爱不释手,最后将其作为陪葬品一起埋入了昭陵,于是世间从此便没有了《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毛笔楷书作品欣赏1 王羲之的毛笔楷书作品欣赏2 王羲之的毛笔楷书作品欣赏3 王羲之的毛笔楷书作品欣赏4 王羲之的毛笔楷书作品欣赏5 天下第一行书介绍《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我国十大行书前10名 天下十大行书分别为: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下第二行书——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天下第四行书——东晋王珣《伯远帖》 天下第五行书——五代杨凝式《韭花帖》 天下第六行书——唐柳公权《蒙诏帖》 天下第七行书——唐欧阳询《张翰思鲈帖》 天下第八行书——北宋米芾《蜀素帖》 天下第九行书——北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天下第十行书——北宋李建中《土母帖》 1.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或称《兰亭集序》,又称《禊帖》,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世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原本已不存,现均为其摹本。《兰亭序》用笔提按分明,既有藏锋又有露锋,流美而不轻浮,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有宽有窄,章法自然,气韵生动,令人心旷神怡。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兰亭序》唐代临摹墨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和冯承素的摹本,其中以冯承素摹本最为有名,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又称为“神龙本”或“神龙兰亭”。这件冯承素摹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纸本行书,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清宫旧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帖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在王羲之无真迹存世的情况下,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最佳摹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晋·王羲之《兰亭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赏鉴: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书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共28行,324字。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南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少从卫夫人学书,及长又师法钟繇、张芝、李斯、蔡邕等人,博采众长,终成大家。他突破了隶书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其书法潇洒飘逸,圆转如意,与魏晋士风相表里。古人赞之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妙譬。《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永和九年,暮春三月,正是上巳之日,王羲之与好友谢安、孙绰、支道林等41位当地名士齐聚山阴兰亭,举行“修禊”(fúxì)之会。众人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并公推王羲之为此诗集作序。王羲之俯仰天地,见山水之美,想人生无常,不由感慨万千,下笔如神,一气呵成,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全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写作背景】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

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兰亭浅析】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