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羲之书法论文

王羲之书法论文

王羲之书法

摘要:梁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与王羲之及《兰亭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东晋以后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导致了东晋以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以王羲之书法为正宗,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其学术意义。本文就历代帝王与王羲之及《兰亭序》的一些关系作粗浅的论述。

一、历代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走上了书圣宝座

1. 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梁武帝

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后来书名渐盛,学王的人由少到多,渐成风气,从而引起庾翼的不满,但当时庾翼无法扭转时人学王字的风气,后来对王羲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表示"叹服"。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将右军书法与古贤比,认为名盖当时与钟张并美。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萧衍(464~549年),南朝梁书法家。他是我国南朝梁王朝的创建者,世称梁武帝。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可以说梁朝出现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晋武帝、元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皇帝都擅长书法,其中以梁武帝书法成就最高。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虽然王羲之仍排在钟繇之后,但超过了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也列王羲之书法为"上之上",因而舆论遂定。

梁武帝时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已经杂有不少赝品。梁武帝搜集过"二王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纸以上,只是后来兵乱毁失,留存很少。梁武帝与陶弘景书疏往返殷勤,许多是讨论王羲之书法及其真伪的。梁武帝一方面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鉴定,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他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钩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记载,王羲之的《乐毅论》"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梁武帝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①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梁武帝对王羲之的重视,为后来的帝王喜欢王羲之及《兰亭序》起了个好头,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次学王羲之的书法高潮是在唐朝。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法书,而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广泛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其实,在《晋书》撰成之前,欧阳询就在《用笔论》中评王羲之曰:"冠绝古今,唯右军工逸少一人而已。"跟《王羲之传论》对王羲之的评价如出一辙。唐太宗之后,唐人孙过庭在《书谱》中评论王羲之说:"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认为王羲之兼有钟繇正书、张芝草书之美。唐代李嗣真《书品后》云:"右军正体……可谓书之圣也。若草行杂体……可谓草之圣。其飞白也……可谓飞白之仙也。"明确地称王羲之为"书圣"。可见唐太宗的评价也不是他一人的观点,只是因为他是皇帝,所以影响特别大而已。

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喜欢,可以从"萧翼智赚《兰亭序》"的故事中充分体现。《兰亭序》一直是王氏传家之宝,后来真迹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而智永再传于其弟子辨才。据称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太宗无奈。后来有个足智多谋的萧翼运用巧计才诱使辨才出示《兰亭序》真迹,从而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太宗得到了《兰亭序》,爱不释手,下令当时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进行临摹,临摹本分赐诸王近臣,从此得以传播;而自己则将真迹密藏起来,死后还不肯放弃,要殉葬于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从此便成绝响,增加了人们对《兰亭序》的距离感与神秘感,给后人留下了一连串的谜,这对于书坛可能是遗憾的,对于王羲之也许未尝不是好事。

自古帝王所好下必效之。受太宗皇帝的影响,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等书法家无不受王羲之书法影响,于是有"虞世南得其美韵"、"欧阳询得其力"、"褚遂良得其意"、"薛稷得右军之情"②的说法。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甚于梁武帝。他不但自己精研王氏书法,对王羲之书法亦步亦趋,你看他书写的《晋祠铭》基本上是"志气平和,不激不励"的右军风骨。而且他广泛悬赏收集"二王书法"作品。据史载,唐太宗收藏御内的书法作品达2290纸,其中以王羲之的书迹最多。他还将褚遂良"召入侍书",加以重用,整理、鉴别右军书法。又让释怀仁集王字集成自己所撰的《圣教序》,并让初唐书法名家和臣民百姓学习王羲之书法,使王羲之书法从此受到社会的普遍推重。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宋王朝以后,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相对来讲比较缓慢,但对王羲之的书法可谓推重备至。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下旨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当时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拓片。《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及诸名臣,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继唐太宗遗风宗"二王"的,在《淳化阁帖》中就可见端倪。《阁帖》的广泛流

传,促进了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中帖学书法的传统,它对以后的书法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太宗赵光义功不可没。

高宗亦曾临《兰亭序》赐孝宗,于帖后记曰:"须依次临五百本。"孝宗书法与高宗书法不易分别,不无原因。

宋高宗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或萧散,或枯瘦,或遒劲而不回,或秀异而特立,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姿态横生,莫造其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③魏晋至六朝笔法,宋高宗什么都学,可见他学书极其用功。"每得右军或数行,或数字,手之不置,初若食口,喉间少甘则已,末则如食橄榄,味久愈在。凡五十年间,非大利害相妨,未始一日舍笔墨。"④他对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也情有独钟,"详观点画,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⑤,达到不管小字大字,都能"随意所适",而"颇具佳趣"的地步。御书《兰亭序》一本,勒石于宋兰亭天章寺。他从广泛临摹到专精《兰亭序》,其广榘博取的传统功底,锲而不舍的学书精神,不像一位皇帝,倒像一位职业书家。

虽然宋高宗专精《兰亭序》,但对待书法权威,他也曾大胆地提出质疑,决不迷信。他认为何延年说王羲之写《兰亭序》时"如有神助"及"醒后更书百千本,无复如者"的话是说得过分了。他觉得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并不一定比《兰亭序》逊色,只不过这些"数行数十字"的信札如"寸锦片玉,玩之易尽"罢了,而《兰亭序》则"字数比他书最多,若千丈之锦",使入"心目不可忘"也。

宋高宗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书法水平,更在于他提携和影响了南宋一代书风。他自己整理收集宣和内府因战乱而散失的古代法帖名画,身体力行地提倡大众研习书法。他认为"士人于字法,若少加临池之勤,则点画便有位置,无面墙信手之愧。"他自己善学《兰亭序》,便赠之与王子和朝中大臣,又让宋孝宗学书。一时间,以高宗为中心,南宋几乎掀起了一个学书高潮,而且也是以王羲之及《兰亭序》为中心的。

宋四家苏、黄、米、蔡,苏东坡少时"日学兰亭",蔡京到晚年都感到"右军难学",他们既取法二王,又能破除迷信,不拘成法,追求个性,引领潮流。黄山谷甚至告诫时人,"《兰亭》虽真行书之宗,然不必一笔一画为准",并提出"承学之人,更用《兰亭》永字,以开字之眼目,使学家多拘忌,成一种俗气。"这与高宗的不迷信二王也是一脉相承的。

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兰亭序》的精妙释读之难,也可见文人们对王羲之书法的用功之勤。

由于宋代这么多皇帝对王羲之,对《兰亭序》的重视,当时,士大夫的家里出现了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浙江绍兴兰亭王右军祠内墙上,至今仍保存着游相藏的《兰亭序》刻石)。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比唐太宗时期更有过之。

在中国书法史上,以帝王之尊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其他书法家没有这么幸运。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我认为,到宋朝为止,王羲之已经被推上了"书圣"地位,明清以后只是承唐宋之余波而已。

明代是继宋代以后又一个崇尚帖学的时期。明朝诸帝中,成祖朱棣好文喜书,曾经诏求四方善书之土写朝廷的诏书及皇帝的特殊文告,这些人都被授中书舍人官职,舍人中又选28人专习二王法帖,并且尽出密府所藏古今法书,供他们临摹和赏玩。仁宗朱高炽也在万机余暇,留意翰墨,曾经临《兰亭序》帖赐沈度。宣宗朱瞻基、孝宗朱祐樘酷爱沈度之书,而沈度之书亦多从王羲之而来。神宗朱翊钧,少年时的书法就笔力遒劲,即位以后,也常常携带王献之《鸭头丸帖》等随意欣赏。

清朝建立后,虽然定满文为国家文字,但仍以汉民族文化为重,几朝皇帝也雅好翰墨。

顺治皇帝自称"亦临《黄庭》、《遗教经》二帖"。康熙帝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而追溯王羲之,有时日临《兰亭序》数遍,曾为兰亭御书《兰亭序》,并在兰亭勒石立碑,此碑高近6.86米,宽2.64米,所临《兰亭序》全文,不失右军之意,20个"之"字也写得各不相同,没有反复临写《兰亭序》的功夫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乾隆帝喜欢王羲之的书法,首刻乾隆题八柱册并序,分为8册,每册首题隶书帖名及次第。石原置圆明园中。他又专辟一室为"三希堂",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性命。

与唐宋帝王直接取法王羲之比,明清帝王取法王羲之的徒子徒孙的做法,其品格已下降许多,所以那个时期的整体书法是下滑的。

二、历代帝王为什么选中王羲之?它的积极意义

历代帝王为什么对王羲之情有独钟?为什么没有推钟繇、推王献之或颜真卿、褚遂良等等,要知道这批人也是有身份、有地位、书法成就很高的人。或者说:张芝、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等也曾被一些帝王所推崇,为什么没有推到书圣的宝座呢?为什么只有王羲之被那么多皇帝历代宝之?有那么多文人士大夫喜欢?为什么王羲之书法产生了恒久不衰的魅力?

艺术的发展史必然是一部创新史,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会走向衰亡。我认为王羲之被历代帝王与文化人看好的原因,首先是他的创新精神。由于东晋时期受老庄玄风的影响,加上当时仕族优裕的生活条件,整个社会的审美情趣已经逐步从古朴、凝重转向妩媚、自然、适意、洒脱。"东床坦腹"⑥、"雪夜访戴"⑦等典故只有在那种时代才会被津津乐道。这种不入时俗、强调个性、追求自然、反对束缚的精神,也是魏晋士大夫对人生与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成为魏晋时期的独特文化现象。宗白华先生曾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于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美学散步》)在这样一个时代下,王羲之不满意于当时书法用笔滞重,结体古拙的局面,努力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以自己厚实的传统根基与胆敢独造的革新精神,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立了自然、适意、洒脱、流便的书风,使中国的书法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由"古质"、走向"今妍"的关键性人物。

那么,是否仅仅创新就能打动这么多帝王呢?张芝、钟繇、王献之等等也都是富有革新

精神的名家,他们为什么在与王羲之的比拼中最终退下来了呢?我认为更关键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处处渗透着魏晋崇尚的那种"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正好符合中国文化精神。王羲之温尔文雅、刚柔相济的书风确立后,由于它符合中和之美的要求,所以才会被历代帝王所喜欢,使历代文人学士奉为圭臬,使王氏书风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帖学的潇洒流美之风长期以来成为书坛的主流。这种影响虽然与帝王推崇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由植根于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意识决定的。这种审美意识就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中庸观念、中和之美。中庸思想的包容性很大,所以王羲之书法的包容性与多样性也极丰富,这种思想反映在书法上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自有它积极的意义。

而且王羲之的书学比较全面,他的楷书结体匀称俊俏,点画细微之处蕴蓄多姿。行书更加随意,不求笔画平正严谨,而是强调变化,使字里行间婉转灵动,变化多姿,写出了俊逸、妍美而又雄健的行书,特别是《兰亭序》万法齐备,炉火纯青,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至于草书,则是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开创了今草的新局面。

由于王羲之书法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与多样性,后世学者可以从王羲之身上化身千万,得以发展。如颜真卿对王羲之的继承是以他不同于王羲之的面目出现的,米芾又不同于颜真卿,颜真卿和米芾无疑都是王羲之最伟大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还有,作为一个皇帝,推崇古代贤哲,理所当然,而推崇一个本朝土大夫就显得比较困难,很难想象唐太宗为给褚遂良写传论,把褚遂良的书法说得"尽善尽美"。艺术的推崇,需要历史的筛选与时间上的距离感,一般人们不敢把我们身边的高手与古代的贤哲相提并论,哪怕这个高手已经超过了古人,因为艺术确实需要时间来考验。

正因为王羲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诸多因素,才走上了"书圣"宝座。

历代帝王在广度上、深度上如此热爱书法、热爱王羲之,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势力,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推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

三、帝王对王羲之特别重视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情有独钟,最终使王羲之走上了"书圣"宝座,它对中国书法史的积极意义是巨大的。但事物是要一分为二的。帝王独宗右军,加上朝臣附和,文人学士竞相推崇,容易造成千人一面,不利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历代帝王对王羲之的情有独钟,对《兰亭序》的顶礼膜拜,使一些人对王羲之及《兰亭序》书法达到了迷信与盲从的地步,这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认同权威的心理定势。以唐太宗时期为例,当时朝野崇尚右军书法,若论学王书的条件,真是极为有利,但初唐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等却只得了右军一面,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在顶礼膜拜的同时,人们丢失了王羲之藐视权威的独创精神,缺乏王羲之敢于比肩先贤的气概。人们不敢平视经典,人们总是仰视古贤,从而希望达到王羲之的境界,苦苦地心摹手追,胶柱鼓瑟,却往往苦不可及。至今仍有这样的人,希望临《兰亭序》临得一模一样,真是愚不可及,因为即使王羲之本人它日更书数十百遍,都没有达到兰亭曲水流觞时所书写的艺术效果,何况过了一千六百多年以后的你我,笔、墨、纸、心态都与王羲之不一样了,怎么写得像,又有什么必要写得像!?

也由于部分帝王及一些追随者对王羲之书法的浅表理解,使王书似乎越来越成了漂亮与甜美的象征,离梁武帝所说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感觉越来越远了。

唐初书家基本学王羲之,虽各具风格,但已走向温和。二王潇洒倜傥的魏晋风骨在唐代已减弱了。如果说,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还存有一些古雅气息的话,到元代赵孟钤蚬叛派倭耍忝亩嗔恕V燎宕捎诳滴酢⑶〔恢苯尤》ㄍ豸酥羌讼埠猛豸酥

耐阶油剿锒洳⒄悦项的书风,从而满朝上下最终出现了与之相呼应的"馆阁体",使这种笔法与结字几无变化的死气沉沉的书体成了流行,使清代书法大有没落之势。

话得说回来,导致这些负面影响的,这并非王羲之之过,而是后学者缺乏创新和亦步亦趋的低能。

对王羲之书法的亦步亦趋只能使书法走向衰落,任何时候都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发展。

注释:

①见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②见李煜《书述》。原文为:"虞世南得其美蕴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拘窘,颜真卿得其筋而失于粗鲁,柳公权得其骨而失于生犷,徐浩得其肉而失于俗,李邕得其气而失于体格,张旭得其法而失于狂,献之俱得之而失于惊急、而无蕴藉态度。"

③④⑤见宋高宗《翰墨志》。

⑥见《世说新语雅量》。"东床坦腹"的典故:"郗太傅在京口,遣民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民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又见《晋书王羲之传》。

⑦见《世说新语任诞》。"雪夜访戴"的典故:"王之猷居山阴,夜大雪,瞑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间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系别:建筑系

班级:094651 城市规划一班

学号:046509005

姓名:张振

任课老师:宋显星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特点说到王羲之,人们想到的第一印象自然就是他那“书圣”的身份。王羲之出生在名门世家,而且家中的长辈,像父亲王旷,伯父王导、王虞、王敦都是精通书法的大家。虽然父亲早逝,王羲之被寄养在王导家中,但是他还是拥有优越的生活以及优异的学习环境。少时的王羲之师从女书法家卫夫人,后来又受到王虞的指导。加之其后来游览名山大川研究前人书法家的作品,令其能够集众家之长开创出一种新的格局。 也许有人会说后来有很多书法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难道就不能取代王羲之吗?这样就要从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和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来看了。其实中国的汉字发展过程中,是有几次重大的变化的,其中一个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影响都很大的一次就是秦汉之际篆书向隶书的转变。在先秦是篆书系统的天下,是象形的字。而从西汉开始转为象意的隶书,这其中的变动自然是很大的。在隶书系统刚开始的几百年中,虽有钟繇的楷书和张芝的草书,但他们都是比较初级而质朴的阶段,正真意义上的书法艺术觉醒并没有达到。这种状态到了王羲之那里,才有了质的变化。 王羲之的确师从前人,不过并没有循规蹈矩只是一味的模仿前人。在吸收了众家的长处后,自行消化。王羲之书法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完全是自然而为的。他的书法正好符合中国人的对于美的审视理想,字体姿态丰富而不张扬,冲和雅致,刚柔相济,

体态丰盈又不失法度。所以世人愿意尊其为“书圣”。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 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申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 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 真迹一件没有。传摹传刻的王书有各种书体, 同一种书体的作品, 面目又不

王羲之书法论文

王羲之书法 摘要:梁武帝、唐太宗、宋仁宗、宋高宗、康熙、乾隆等历代皇帝都与王羲之及《兰亭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东晋以后历代帝王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导致了东晋以后中国书法史的发展以王羲之书法为正宗,这是不争的事实,有其学术意义。本文就历代帝王与王羲之及《兰亭序》的一些关系作粗浅的论述。 一、历代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走上了书圣宝座 1. 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梁武帝 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后来书名渐盛,学王的人由少到多,渐成风气,从而引起庾翼的不满,但当时庾翼无法扭转时人学王字的风气,后来对王羲之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表示"叹服"。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将右军书法与古贤比,认为名盖当时与钟张并美。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 萧衍(464~549年),南朝梁书法家。他是我国南朝梁王朝的创建者,世称梁武帝。王羲之后一百余年的梁武帝,可能是历史上最早重视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可以说梁朝出现了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晋武帝、元帝、宋明帝、齐高帝、齐武帝等皇帝都擅长书法,其中以梁武帝书法成就最高。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虽然王羲之仍排在钟繇之后,但超过了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也列王羲之书法为"上之上",因而舆论遂定。 梁武帝时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已经杂有不少赝品。梁武帝搜集过"二王书法"作品达一万五千纸以上,只是后来兵乱毁失,留存很少。梁武帝与陶弘景书疏往返殷勤,许多是讨论王羲之书法及其真伪的。梁武帝一方面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鉴定,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他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钩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智永《题右军乐毅论后》记载,王羲之的《乐毅论》"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 梁武帝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①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 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假设游浮云,矫如惊龙〞o王 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欣赏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 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 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O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 给群臣.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

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 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但最 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 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王羲之书法的特征元明以来,一些书家解读王羲之书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来是一看就明白的王书笔法,经过反复的引中发挥, 变得繁复而玄妙,让人如坠云雾,这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仁见 智,莫衷一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廛启蒙.七岁善书, 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廛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廛为最, 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人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 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篝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传世的王书哪些“近真〞、哪些“失真〞O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不少,真迹一件没有.传摹传

浅析王羲之书法

浅析王羲之书法 1.王羲之书法特点: 总述: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王羲之书法精妙绝伦,没有不擅长的书体,因博采众长,所以成就斐然。他的书法委婉含蓄,遒劲俊秀,后人高度赞扬了王羲之的书法。其风格最明显特征是用字与字关键性强,妍丽,古朴。早期王羲之向有名的书法家学习,练习中探索,自己创新,而王羲之就是这样的历程,为后来的路做好了铺垫。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传千古,如有以《黄庭经》、《乐毅论》为代表的楷书作品;以《十七帖》为代表的草书作品;还有以《丧乱帖》、《姨母帖》为代表的行书作品等 1.1楷书特点:魏晋时期,楷书初步形成,钟繇在楷书的笔画上,长短不一,一字之内,笔画之间的结构含糊,结构为松散较,竖短横长。而王羲之的书法是吸收了钟繇书法的字势和用笔后进行自我创新,如在收笔的时候,往往以轻提以后稍有回带方式进行,整个笔画处理恰到好处,看起来妍没而又不失筋骨,不仅使字的笔画之间相呼应,更是使得字与字的紧密联系起来,典雅而端庄。 1.2行书特点:其行书《姨母帖》,还有隶书的书写意味,用笔的幅度较小,几无映带。书写平缓匀速,质朴之意,然而并不脱离钟繇法度。又如《兰亭序》笔画体态都有生动之势,严密的结构,形体各异,有着蓄势待发的韵味。字与字之间有连带关,似断非断。他的《兰亭帖》变化丰富,笔力遒劲,姿态丰富、自然,结体冲和平淡。 1.3草书特点:王羲之的草书,特别是在今草艺术上颇有造诣,目前为止,人们都对他的草书都感到赞叹。吸收了前人的草书优点,加上自身的创作,造就了灵动俊秀的今草书。行笔飘逸,洒脱,方折的笔法致使章草书体所呈现的形态与今草书体流畅,别具一格。起承转合的笔意连带,最为巧妙。如代表作《十七帖》。

王羲之简介资料及书法特点

王羲之简介资料及书法特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简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简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王羲之的书法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参考意义。他的书法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王羲之的书法有什么成就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个划时代的巨匠。无论在生前还是死后,他都受到人们的尊崇,有“书圣”之誉。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不仅在于他能备精诸体,集当时书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能自成一家,开创了独特风格的王派书法。 汉魏之际,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一个光辉烂灿的阶段。人们在汉隶、章草两种书体之外,又创新了行书与楷书。此后,一些著名的书家蔡邕、张芝、钟繇、梁皓、韦诞、卫觊.索靖等人应运而出,其中以钟繇最为突出。他能写隶、楷、行、草诸体,尤善楷书。钟繇的书法风靡魏晋,在书苑中居统治地位,王羲之的家族以善书称著,王导于丧乱之际,犹携钟繇的《宣示枯)自随。据《述书赋》记载,东晋书家中的“八王”,琅琊王氏一门共占六位。 这种时代与家风,使王羲之自幼受到熏陶。他七岁开始学习书法,启蒙老师即是叔父王廙。王廙工章楷,笔力效法钟繇。十一岁时,王羲之在父亲王旷的枕中发现前人撰写的笔论,私下里取出阅读。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说:“现在你年纪尚小,不能理解运笔的法则。等到长大后,我再教你。”王羲之不以为然,他说:“我愿意早一点知道,若等长大,那就迟了。”父亲只好大致地给他讲解了笔论的要点,而王羲之却已心领神会,从此学力日进。著名的书家卫夫人看到他的字,感低地说:“这孩子一定是学过《用笔诀》的。我看他的笔法十分老成,将来一定能超过我的。”卫夫人名铄,名书家卫瓘之女,李矩妻。卫铄师法钟繇,声誉极高。由于喜爱王羲之,卫铄把他收在门下为徒。 王羲之长大以后,阅历渐广,特别是看到李斯的《峰山碑》、蔡邕的三体石经、张旭的《华岳碑》以及钟繇的《宣示帖》真迹后,遂

浅谈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其影响

浅谈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成就及影响 蒲柳羽 论文摘要:中国书史上推崇王羲之为“书圣”,王羲之擅长隶、草、楷、行各体, 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影响深远;这里主要论述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与影响,重要的是让后人沿着他的造诣,继续攀登上书法的更高峰; 关键词: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影响 一、王羲之及其艺术风格 1、生平介绍 ,字逸少,号澹斋,原籍山东琅琊,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卒於金庭;因以右军 将军衔领内史,遂世称;时期杰出的;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王羲之小的时候不喜欢说话,长大后口才却很出众,而且性格耿直;晋大尉选中他为女婿,“袒腹东床”的典故就出于1;朝廷公卿看重王羲之的才器,屡次召举他为官,他都辞谢;后为征西将军瘐亮参军, 累迁长史,进宁远将军、江州,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与太原王述不和,称病去职,归隐,自适而终; 2、艺术特点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十七帖、初月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王羲之擅长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子久了,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论说:“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二、王羲之的艺术成就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学习 的人;王羲之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2;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他亲

中学优秀作文议论文书法5篇

中学优秀作文议论文书法5篇 书法是一种展现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书法可分为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等,其中汉字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等。下面一起来看看议论文书法,希望大家喜欢。 议论文书法1 有一种艺术,它与唐诗宋词一样,是中国星汉灿烂的历史夜幕上一颗璀璨的星座,它容纳文化、彰显品性、抒发情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承文化不可或缺的一条血脉河流,它就是中国的书法艺术。 提到它,我们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个名字——王羲之,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象着兰亭集会的盛况,“羲之笔下千秋韵,兰亭地上万种情”,是的,这个名字在时局动荡,青玄弥漫的时代造就了一种风流,他的字不仅以目观赏、用耳聆听,更是让人用心感受,我们似乎可以看到那个坦腹东床的右军尽兴挥毫而不顾左右的画面。 不仅是王羲之,这份传统文化的缩影体现在数千年的中国文人畅游青山绿水间尽情挥洒的欢愉中,王羲之的自然飘逸,张旭的洒脱豪放,颜真卿的遒劲有力,无一不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真谛。更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才能演变成为书法,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字都是不行的。 除了欣赏,除了赞叹,除了自豪……那么,我们又该怎样传承这条千载绵延的文化血脉呢? 作为平凡的你我他,作为传承文化主力军的老师和学生,要传承这条血脉,我认为就是要认真写字,坚持认真写字,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认真写字,不为成名成家,只为享受这份古朴的翰墨精神赐予我们的真真实实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美好过程。 认真写字能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真练字,要从一笔一画做起,有规有矩,如起笔、行笔、手笔都十分讲究,这就好像做事,起笔就如做事的开端,行笔恰似做事的过程,收笔就好像做事的结尾。通过认真练字,可以锻炼一个人做事认真、沉稳、有始有终的品格。日复一日,坚持认真写字,我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认真写字可以调节情绪,陶冶情操。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忧伤肺,过恐伤肾,过思伤脾,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认真练字得以缓解,认真练字的时候,其心态安稳,宁神息虑,神定作文志安,也就是心理平衡所达到的修身养性。总而言之,认真写字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寿从笔中来”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认真练字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书法作品看似简单,但真要写好,却非一朝一夕的功夫,除了练习书法的字内功(诸如笔法、墨法、章法等)外,更要修炼研习“字外功”。“字外功”就是向“姐妹艺术”学习,如从绘画中学布白,从音乐中悟节奏韵律、从诗词中找意境等。艺术是相通的,在追求提升书法艺术的过程中,我们的综合素质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当然,一笔好字还有很重要的实用功能,对于我们考生来说,”字好一半文”的说法并不为过。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写字呢? 想象一下,在一个安静的教室里,同学们都在认真写字。整个教室里只有写字的沙沙声,所有的人都沉浸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一撇一捺都认真的写着,每一个字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这样的场景,难道不是很美好吗?我们不需要每一个人都写出漂亮的字,变成大书法家,我是做不到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字写方,写正,写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你的认真,你的专注,这就够了。 作为老师,如何在学生中做一个认真写字的榜样呢?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主要在教室里课堂

书法作品论文1000字

书法作品论文1000字 篇一:书法欣赏论文 书法欣赏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固也无涯,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微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对于书法艺术欣赏,可谓见仁见智;但既要欣赏,就要有客观的书法作品作为审美的对象。真正的书法艺术欣赏就是要了解书法作品客观存在的艺术价值;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探索不同的价值,各家知言,相互辉映、相互补充,就会逐渐接近作品的全貌。通过不断的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学习书法的兴趣、拓展视野,更重要的是:前人经验的累积,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吸取精华,作为研习与创作的借鉴。真正的书法欣赏也就是书法艺术的再创造,书法欣赏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透过艺术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因而理隐而意深,或寄以骋从横知志:或托以散郁结知怀,使作品表现出韵味、风姿与气式,亦所谓“笔情墨趣〞。 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的线条,具有生命的律动感,点画活泼灵动,力求依于笔、本乎道、通于神、达乎气,化实象为空灵,从有限中游离出无限,传达一种超越于线条之外不可言喻的思想,飘忽即逝的意绪和直指心性的生命风神。书

法之线关乎人的心灵,生命是自由的不断展开的过程,书法那么是生命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简约的形式。书法通过点线的律动成为揭示精神世界的有效形式,书法艺术不断的开启着各个时代人们审美的新维度,并使其心性自由的随着精神解放,在黑白构成的世界中不断的展开并升华。 欣赏书法作品,不仅注意形质的学识修养的欣赏,而且通过字里行间也可欣赏到作者的审美意识,如典雅的、质朴的、豪放的、爽丽的都一一展现在作品之中,通过其点画型态的自然表述,而美感尽现,如点如坠石、横假设阵云、竖有向背、转同折钗等等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美的享受,使审美趋向更加人性化。 综合所述,书法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从中品味欣赏可以在视觉上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就在于你是否掌握书法艺术的审美创作规律。人们普遍认为:书法艺术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谈〞,只有书法与欣赏者心贴得紧密,艺术才能保证永恒,才有意义,才能真正表达出书法艺术的博大宏深和价值所在。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交流中更放异彩,并将继续保持其古老而又年轻的魅力。 篇二:关于书法鉴赏的论文_2022字 书法鉴赏的论文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成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一〕书法展现传统精神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及其重要深远影响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及其重要深远影响 在中国书法史甚至整个文化史上,王羲之无疑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整个书法史来看,王羲之确立的书法巅峰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王右军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变,开创了研美俊健的书风,圈定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风貌。王羲之生在东晋,在东晋之前的两汉、西晋,大多是刻石较为著名,刻石这类书法艺术整个风貌更为质朴、硬朗,纸类资料如帛书一类,用笔沉着,劲健,给人一种浑厚之感,在人们审美都已接受上述风格后,王羲之出现了,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他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他的笔法精致与他自身所处的当时社会情况、书写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王羲之生活的时代非常奇妙,虽然当时以纸为主要书写材料,但简牍与纸依然同时通用,所以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包含着不同的书写习惯,他既保留了某些简牍的写法,又利用当时纸的特征,将其书法加以变化。简牍距离我们现代人比较遥远,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简牍”是竹简和木简合称,“‘简’一般是指竹质的书写材料,‘牍’一般是指木质的书写材料”。简牍与纸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宽度、厚度、表面光滑度等三方面。王羲之在二者交融时期,他利用二者的差异逐渐形成自己研美中带着俊健的风格。 一、对王羲之不同的评价 针对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的评价不同,人们大多拿他与王献之、张芝、钟繇等人进行比较评价。《书谱》中有这样两个片段“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恶。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另一个是“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旨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搨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

书法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书法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书法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 [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 [9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

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 跳天门,虎卧凤阙。”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都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来描写书法学的。 (四)缘情性。我们认为书法学的内涵是可以表现内心感情的。 如唐代的孙过庭谈到王羲之的书法,是完全从抒情的角度去描写: “写《乐毅》则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 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还有书家要借书法把生活里的各种感情抒发出来,如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或寄以聘纵横 之志,或托以散郁之怀。”还有唐孙过庭《书谱》中说:“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这些书论所表达的感情可谓丰沛。 (五)伦理性。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美学,认为美必须蕴涵善。 欣赏书法也是在欣赏人格。汉代的杨雄说“书,心画也;心画形, 君子小人见矣。”可见书法所透露的是君子小人之分,所以书法学的美也就是人的品格的美;还有作字应先作人,柳公权的“心正则 笔正”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之美,项穆在《书法雅言》里关于《中和》就已经指出:“圆而且方,方而 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

书法艺术的本质论文范文

书法艺术的本质论文范文 书法也是属于艺术范畴,书法作为一种的艺术,除了具有一般视觉艺术的共性之外,还有它自身的独特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书法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书法艺术论文篇一:《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 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从《兰亭序》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从《兰亭序》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延边大学 (11级物理系2114011641)

从《兰亭序》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摘要 书法,是我国汉字书写的一种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件瑰宝。它不仅深得我国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和相传,而且早已远涉重洋、为世界人民所赞赏和相传。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有产物,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已是灿烂辉煌。历朝历代都出现了杰出的书法大师,他们的作品成为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究其艺术价值,就在于这些作品都是他们的个性创作,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这些风格的产生,虽是不同时代的产物,但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创作审美取向,如人们常说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而这些书法大师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书圣王羲之,他的作品《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作品到底有怎样的艺术风格呢?本文主要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发表我自己的拙见。 关键词 书法艺术中华文化王羲之兰亭集序风格 正文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会稽内史。师从卫夫人、张芝等人,博采众长,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公元353年的一个春天,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2人,来到茂林修竹掩映中的兰亭,进行“临水洗涤”的修禊之礼。这是一个温暖的日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文人雅士围坐在曲水旁边,面对良辰美景,饮酒赋诗,尽兴抒怀,不亦乐乎!后成诗三十七首,编为一卷,众人提议,让王羲之为之作序,王羲之借助酒意,“挥毫制序,兴乐而书,用蚕茧纸,鼠须笔,遒美劲健,绝代更无,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一气呵成,完成了举世瞩目的《兰亭集序》,后《兰亭集序》被酷爱书法的唐太宗所收藏,在他死后,《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长埋唐王墓中。今日所见《兰亭集序》皆为后人模仿版本,其中以神龙本(唐冯承素模)最接近真迹,它几乎保留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的风格。下面我主要从《兰亭集序》的技法方面谈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 从大的方面来说《兰亭集序》的技法肇乎本性 《兰亭集序》通篇笔调清爽流畅,浑洒自如,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洒脱的晋韵风味。在兴逸神飞之际,可谓心手两忘。笔法如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使转方圆,刚柔内外,一一尽收笔底。每笔每字,或藏或露,或方或圆,或断或连,总是变化无穷。即便是泛泛浏览时,也会感受到王羲之用笔的意随心到,笔随势生,曲尽其美,满纸生

书法论文范文1200字

书法论文范文1200字 求一篇1500字的书法观赏论文 但假如一竖起来;比方萧思话的书法为“舞女低腰、融会贯穿,在评论和观赏书法作品时,从笔力用墨看,才能不断提高本人的书法水平。 如“多”字的四个“撇”画,四曰点画峻厚。分析;看整篇书法作品的章法:“一,字形是由特别的线条笔划结构而成的、融会贯穿、不同的心情而写出不尽相同的甚至截然不同的作品来;观赏书法要有肯定的艺术想象力,这就把两种艺术风格截然不同的书法非常抽象地描绘出来了、粗细。 “多”字的“撇”画是这样,七曰爱好酣足,中心不稳。王羲之在给他的儿子王献之教授书法阅历时说,不只要看一点一画,悲愤之情夺腔而出、风格和境界,笔划之间的联系和向背: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承继性;六、笔势能否一气呵成,假如仅仅以实论实给予一点想象就体会不出其中的妙处、偃仰回旋,真书的持重端庄,孤松一枝,它的艺术风格常随作者的年龄和心情的变化而变化,上下得所,含有“长”的意思,观赏书法作品、气象,挥朴安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远近宜均:字的笔画长短,“分间布白,应当分别写作、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 因而:字姿可以而且应当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历代的书法家们总是以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书法艺术以合理的比方,疏密得当。梁武帝描述萧子云的书法为“书如危峰阻目:“不必牵强方通神,消失了

笔画浓淡,把纸竖起来,在纵观一幅书法作品全体的美之后,“若春笋之抽寒谷”,但不行忽视必需把字的重心“稳住”,甚至涂涂改改的粗犷。 如王羲之把“横”。五、气概神态,成为行书中的代表作、魄力,不偏不倚。 所以,看结构天成。四:“一曰魄力雄强,对于这样一种特别的艺术,如颜真卿中期写的《多宝塔碑》、疾徐如便,四须出锋;所谓“神”,就是历来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们都全都强调的要“自然得体”、气概,如同一幅好的山水画,单调、粗细,十曰血肉丰美;十六宗》中,根据原作者的笔意用眼专心把字“重”写一遍,要判别字的重心如何,即所谓“十美”、在观赏书法作品时、粗细;四;五,平躺在纸上好像四平八稳。” 郭绍虞在《怎样观赏书法》中提出了六条标准。假如进一步加以归纳、观赏书法要有肯定的艺术想象力、浓淡能否多变而相宜,于是,内在奕奕有神,充其量只能是他人的“奴书”;字的“重心”能否给人以稳健的感觉、观赏书法作品时的参考,关键在于“天质自然”,甚至会走弯路,还可从第一个字的第一笔看起,“眼高手低”的书法家从没有过,笔虽短而意却连,清楚顺眼。” 所谓“不必牵强”,五曰意态奇逸。”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独擅一家之美”,要防止以实论实。 有些书法欠佳的字。所谓“形”、一字字和整幅字的形状,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眼光始终跟随笔迹移转,也会有损于整幅作品的

王羲之行书特点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什么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易 自然,笔势委宛委宛,遒美健秀,后代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羲 之的书法雅致、美仑美奂,是极富裕美的赏析的。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适用引 入一种侧重技法,讲究情味的境地,标记着书法家不单发现书法美,并且能表现 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朴素书风为笔法雅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创始了妍美流利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犹如行云流水,潇洒俊逸,骨格俊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奇妙,在尺幅以内包含着极充裕的艺术美。 不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 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模范,后代莫不宗法。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 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王羲之亦所以被后代 尊称为“书圣”。唐太宗李世民倡议王羲之的书风。他亲身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收集、摹仿、赏识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赏给群臣。 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仅而已。宋朝姜夔热 爱《兰亭序》,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习《兰亭》 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很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 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废寝忘食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奥, 但最后只能得其一体而已。所以,《兰亭序》能够说是由优秀的书法智慧所创造成 的迷宫。 《兰亭序》艺术特点及临习要领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会稽内史王羲之余谢安等42人,在山阴兰亭为 “祓禊”之会,曲水流觞、喝酒赋诗,结成诗稿为《兰亭集》,并由王羲之乘兴 作序。王羲之执鼠须笔于蚕茧纸上写就《兰亭集序》。此帖为底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形,因为王羲之当时酒后微醺且兴致甚高,是在一种极其欢乐的状态下写就的这篇《兰亭序》,故全文书写自如,用笔精妙,达到 王书书法用笔之极致,听说此后频频书写也不可以及。后代有“天下行书第一”之称。 唐太宗李世民获取《兰亭序》后十分爱惜,死时殉葬昭陵。唐太宗曾命弘文 馆拓书人冯承素、诸葛贞、韩道政、赵模等人双钩廓填,分赐诸王近臣。当今留 传下来的这个摹本卷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元郭天锡 跋云:“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搨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奉圣旨于《兰亭》真迹上双 钩所摹。”以谣传讹,遂被后代误称“冯承素”摹本。该本很忠实,连原帖中的 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涂改钩描之处也一并摹出,最能表现大王侧媚多姿、神态骨

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法

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法 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受到许多人的热爱,其原因在于字体的艺术特色。一个好的书法作品离不开笔法的掌握。那么,关于王羲之的笔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笔法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书法笔法分析 笔法是完成一个具体点画形式、一件书法艺术作品的基础要素;是衡量一个书法家临摹和创作功力的基本标准;是一个书法家形成个性风格的基础支撑。在书法史上,每一位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用笔习惯和用笔风格,首先、也必须要在笔法上具有独特理解和强烈的个性风格,不然,则很难在书法史上立足。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除其在书法艺术上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综合艺术成就之外,王羲之精熟、丰富、独特的笔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王羲之是行草书笔法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启后者,更是一道分水岭。王羲之总结了前人关于笔法的优秀经验,把行草书的笔法发展到了巅峰状态,自他以后,其创造的行草书笔法在整体上开始日渐苍白和单调,随几经赵孟頫、沈尹默等有志之士的鼎力复古,可还是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落。即使截止到今天,在行草书的创作和历代经典行草书法艺术作品中,王羲之精熟、丰富的笔法都无人望其项背。王羲之的笔法为什么难以超越,其笔法具有什么难以超越的“神”的特征,这似乎都成了一个谜。 一、笔法空间运动形式分解 在古代书论中,对于笔法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翻检《历代书法论文选》,只是随机抽取不仅在书法理论,且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亦有颇高造诣的康有为和孙过庭的书论,就会得到很多条关于笔法的论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该(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方用顿笔,圆用提笔……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萎,方笔不翻则滞。 古人笔法至多,然学者不经师授,鲜能用之……有李华之说曰:“有二字神诀,截也,拽也。”所谓截、拽者,谓未可截者截之,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