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桃花源记》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

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

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

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

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果(未果):名词

作动词,实现。

一词多义

出:①不复出焉(出现)②皆出酒食:(拿出)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丢下。)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客舍)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

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④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

况\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⑥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为:①武陵人捕鱼

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 ,介词,对,向)③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③遂迷(“竟然”)④后遂无问津者(“就”)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对着)

得:①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②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①鸡

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穷:①欲穷其林(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②穷冬烈风(深)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贫穷)

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shu第三声)(类)②神情与苏、黄不属(zhu第三声)(类似)③属(zhǔ)引凄异(连续)④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其:①欲穷其林(这)②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③余人各复延至其(代词,代自己的)④得其船(他的)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代指渔人)乃:①见渔人,乃大惊(便)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去:①停数日,辞去(离去)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具:通“俱”,完全、详尽

《岳阳楼记》一字多义

以:1) 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2) 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夫:1)那予观夫

巴陵胜状 2)表句尾感叹嗟夫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极:1)尽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穷尽,尽头此乐何极 3)表示程度深感极而

悲者矣或:1)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2) 有时而或长烟一空空:1) 天空浊浪排空2) 消散长烟一空通:1) 顺利政通人和 2)通向北通巫峡和:1)和乐政通人和 2)和煦春和景明

一: 1)一片:一碧万顷 2)全:长烟一空 3)整个:在洞庭一湖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文言文实词虚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实 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桃花源记》重要实词 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重要虚词 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 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多词一义 (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 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 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 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 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 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果(未果):名词 作动词,实现。 一词多义 出:①不复出焉(出现)②皆出酒食:(拿出)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②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丢下。)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客舍)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文实词如下: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31.过,guò (1)动词 ①走过,经过 ②胜过,超过 ③拜访,探望 ④到,来到 ⑤犯有过错 ⑥责备 ⑦过时 (2)名词,过失,过错 (3)副词,过分,过于 32.何,读音一:hé (1)代词(经常用于倒装句中做宾语) ①什么 ②哪里,什么地方 ③怎么 (2)副词,多么 (3)助词,即今“啊”字 读音二:hè 动词,背、扛 33.恨,hèn (1)名词,怨恨 (2)动词 ①遗憾 ②怨恨 34.胡,hú (1)名词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②兽类颔下的垂肉 (2)代词 ①什么 ②为什么,怎么 35.患huàn (1)名词 ①忧患,祸害

②讳忌 (2)动词 ①担忧,忧虑 ②危害 36.或,huò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2)副词 ①也许,或许 ②有时 (3)连词,如果,假如 37.疾,jí (1)名词 ①病,指常病,轻病 ②痛苦,疾苦 ③毛病,缺点 (2)动词 ①患疾 ②厌恶 ③痛心 ④痛恨 ⑤妒忌,通“嫉” (3)形容词 ①急速,快捷 ②强,猛烈 38.及,jí (1)动词 ①追赶上 ②到,到达 ③涉及 ④比得上 ⑤接近 (2)连词,表并列,和,与 (3)介词 ①和,同,跟 ②趁着……之时 39.即,jí (1)动词 ①靠近 ②登上(帝位)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 (3)连词 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

文言实词虚词

[知识要点] 常见文言虚词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知识点解说]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6.通“如”:好像,如同。 7.通“尔”,你,你的。 8.复合结构的用法: (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 2.怎么样。 3.哪里。 4.多么。 5.为什么。 6.怎么。 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常用虚词和实词 一、虚词: (一)而 1、表承接关系: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 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顺 2、表并列关系: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或两 个动作同时间发生) 例: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任重而道远 接 3、表修饰关系: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 例: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 4、表递进关系: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温故而知新 转接5、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可是、然而 例:学而不思则罔 6、表因果关系:因而、所以 例: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 7、句子之间或句内语言内容之间的连接:无义(或表示“如果”、“却”的意思) 例:而或长烟一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二)之 1、代词:(代替句中的人、事、物)他、她、它、这件事、这样的 例:友人惭,下车引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属予作文以记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公输为楚造云梯之械共工怒触不周之山 2、助词: A、结构助词:的例:山间之朝暮也 B、主谓之间,取独:无义例:当余之从师也 C、音节助词:无义例:公将鼓之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D、宾语前置的标记:无义例: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3、动词:到、去、往 例:辍耕之垄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鲍浩然之浙东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相当于“以”:(意思得看具体语境)例:局促一室之内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三)焉 1、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且焉置土石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陈述语气助词:了例:因以为号焉 3、人物对话语言中:啊、呢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相当于“于此”的结合: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相当于“之”:(代词)它,指代“这件事”例:父异焉见贤思齐焉 (四)以 1、动词:认为、以为例: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皆以美于徐公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2、介词: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 例: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策之不以其道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人也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 一、120 个实词 1、爱: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 、安: 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第五册:(无) 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 、被: 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 ⑥音同" 披" ,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 第一册:(无)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第三册:(无) 第四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 《柳毅》第五册:(无) 第六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 《报任安书》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同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上) 4 、倍: 义项: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 例句:第一册: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过秦》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120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 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同"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 第三册:(无) 第四册: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幸被齿发,何敢负德!"《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 其次关木索、被楚受辱。《报任安书》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同上)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同上) 4、倍: 义项:①一倍,加倍;②背向,背着;③违背;④背叛,反叛。 例句: 第一册: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

攻秦。《过秦》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 第二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第三册至第六册均无 5、本: 义项:①草木的根或茎干;②根源,来源; ③根本、基础的东西;④特指农桑业;⑤本来的,原来的;⑥副词,本来。⑦根据,掌握;⑧自己一边的,现今的;⑨底本,版本;○10本钱(后起意义);○11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后起意义);○12量词。株,棵,丛,撮。 例句: 第一册:(无) 第二册: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病梅》 第三册: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陈情》 第四册:(无)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120 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 、安: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 乐; 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 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 既来之,则安之。(同上)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同上)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六国》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 哉?《五人》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第四册:毅谓夫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第五册:(无)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 、被:义项:①被子;②覆盖;③施及,加于⋯⋯之上;④蒙受,遭受;⑤介词,表示被动;⑥音 同"披" ,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文言实词虚词

文言实词虚词 A:10个文言虚词 1、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3、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

文言文实词 虚词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通假字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 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 《桃花源记》陶渊明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扁鹊见蔡桓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 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 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 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 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旧的, 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 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文言文实词 虚词

第七讲文言文是实词虚词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通假字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 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 《桃花源记》陶渊明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扁鹊见蔡桓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 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

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 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 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 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 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 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旧的, 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 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口技》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三则》蒲松林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120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爱护;②怜惜,同情;③吝惜,舍不得。 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触龙》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 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 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 舅姑爱其子,不能御。(同上) 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 第六册:(无) 2、安: 义项:①安稳,安定,安全;②安逸,安乐;③安心;④安放,设置(后起意义); 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 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 项王曰:"沛公安在?" (同上)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 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同上)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同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 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 第四册:毅谓夫曰:"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 毅良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 第五册:(无) 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 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同上) 3、被: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一、 120 个实词 1、爱: 义项:①喜爱,珍爱;②同情,同情;③同情,舍不得。 例句: 第一册: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垂怜之《触龙》 诸侯害怕,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此 四君者,皆理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同上) 第二册: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同上)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能够。《六国》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项脊》 第三册: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第四册: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时,以塞官责。《促织》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风鬟雨鬓。《柳毅》 舅姑爱其子,不能够御。(同上) 第五册: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齐桓》第 六册:(无) 2、安: 义项:①安稳,平定,安全;②安闲,安乐;③放心;④布置,设置(后起意义);⑤疑问代词。什么,什么地方;⑥怎么,哪里。

例句: 第一册: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勾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同上) 沛公曰: " 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同上) 项王曰: " 沛公安在? " (同上)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回去》 第二册: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 不念安不忘危,戒奢以俭(同上)将有作,则思知 止以安人(同上)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此后得一夕安寝。《六国》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 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 第三册:固一世之雄也,此刻安在哉?《赤壁》 第四册:毅谓夫曰: " 洞庭君安在哉? " 《柳毅》毅 许久稍安,乃获自定。《柳毅》第五册:(无) 第六册: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报任安》又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屈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 ?(同上) 3、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