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第一章第三节详案:现代西方的领导理论

===========================================================

一、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 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1.一个研究的基本宗旨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不论其理论

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

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

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

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

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

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2.两大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研究领域和政府行政领导理论研

究领域。其中,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

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K.布兰查德和S.约翰逊的《一分钟经理》、约翰.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彼得.圣吉的《第

五项修炼》等。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

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的《领袖论》等。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

业高度发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影响上、规模上,都占绝对优势,并且,企业的生存竞争非常激烈,

这迫使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不断改进管理方式,不断创新领导模式,这推动了企业领导科学的深入发

展。西方一般领导理论主要来源于企业的领导研究成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促进政府的领导改革,推动政府

行政领导科学的发展。企业的领导活动与政府的行政领导活动有着许多共通的地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

是如此,如企业要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确定战略发展计划,政府也要为国家确定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

社会的发展战略;企业要为顾客提供优质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也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企业

要关注效率,政府也要注重效率,等等。因此,在西方的政府行政改革中经常借鉴企业领导的一些理论和

方法。如当前西方比较盛行的“政府再造”活动,就是运用企业的领导方法和精神来改造政府,提高政府

的效率,改善政府形象。但是,毕竟两者属于不同的领域,在领导的本质、领导的原则等方面存在着较大

的差异,不能完全等同与互相照搬照抄,只能借鉴和改造。

3.两种研究范式

西方尤其是美国领导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研究范式:一是从研究领导者(Leader)的角度入手来

研究领导理论(Leadership),二是从领导活动(Lead)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领导科学创立的初期,

主要是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来进行研究,不仅时间长,研究者多,而且成果多,影响大。西方领导理论在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基本上都是从领导主体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素质、领导作用、领导方法的。尽管研究者

也离不开领导活动,但研究的重点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和素质、领导权力和权威、领导方法和艺术等,这些

内容不仅构成了领导理论的传统内容,而且成为领导理论不断创新的生长点。近20 多年来,这种情况有

所改变,不少学者从领导活动的角度来研究领导理论。尤其是研究领导活动与领导环境之间的互动,并取

得了极大的成就。一般来说,西方学者认为,沟通、协调、激励是主要的领导活动。

4.两种存在形态

西方领导理论比较明显地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形态: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领导科学强调用科学的实证

的方法来研究领导者或领导活动,侧重于领导的原则、规律和特点。如科维的领导学,主要以领导原则为

中心,注重领导规律和特点的探索和分析。领导艺术主要从经验的角度来探求如何提高领导的有效性,侧

重于领导理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一般来说,在西方国家领导艺术研究的成果的影响远远超过领导科学。

如近年来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彼得• 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就是一种领导艺术理论。领导艺术并

非领导经验的简单总结与提炼,它同样需要深厚的理论底蕴。如彼得• 圣吉提出学习型组织的领导

者要掌握五项修炼的实务和艺术,而每一项修炼都有相应的领导理论作指导。在几乎每一本领导艺术的论

著中都包含着大量的领导案例,作者从领导者和领导活动的具体实践案例中,抽象概括出一些简明深刻的

结论,然后再把这些理论和艺术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验证、调整和完善。领导艺术虽然不注重体系的完整

性和内容的系统性,但它仍然有着独特的理论形态,成为领导科学的重要补充。

5.多元发展趋势

近20 年来,尤其是新世纪的开端,领导理论在西方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他们认为,领导力是制胜21 世纪的强大武器,谁拥有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超强的领导力,谁就能称霸世界。由此可以判断,领导理论在

新的世纪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并取得更多的成果,领导理论将更加繁荣。在研究的目的和宗旨上仍围绕领导的有效性问题,但视野将更开阔,注重宏观领导如跨国公司、主权国家、乃至国际组织在领导上的有效性,而且,将不断重视领导的人文价值,领导的目的在于不需要领导,即使现在的被领导者通过激励、学习、

锻炼都成为领导者,人人自己领导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在研究的范式上,将超越领导者和领导活动这

两个研究范式,从更多的视角来研究、探索获得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如将重视被领导者的研究。在研究领域上,将从企业、政府领导进一步扩展到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领域,研究的领域将更

加广泛。在存在形态上,领导科学和领导艺术两者将逐步融合,其界限变得十分模糊并融为一体,既重视

领导科学的研究,也关注领导艺术的探讨。

二、现代西方领导研究的基本理论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40 年代。研究的

重点主要是具备什么样素质的人才适合当领导,即作为领导者需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修养,或者当了领导之

后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者。人们把这一时期关于领导者特质的研究统称为领导特质

理论(Trait Theory )。将这一时期称为特质研究时期。第二阶段始于20 世纪4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早期。

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领导行为,探讨什么样的领导行为、领导风格才能提高领导绩效。人们把这一时期

关于领导行为的研究称为领导行为理论(Behavior Theory )。将这一时期称为领导行为研究时期。第三阶

段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早期到90 年代。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影响领导绩效的情境因素,如工作任务、

团体类型、下属特征等。将这一时期称为权变理论(Contingency or Situational Theory )研究时期。第四阶

段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说比较分散,人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研究影响领导绩效

的各种因素,产生了多种领导理论,如交易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改造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以及自我领导和超级领导理论等。形成了领导理论的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一)第一阶段: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是天生的”,这种信念在19 世纪末至20 世纪上半叶占主导地位。这也是领导特质理论的出发点

和基本前提。领导特质理论(Trait Theories of Leadership) 就是通过对大量领导者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性

格、生理、智力及社会因素等方面寻找领导者特有的素质或应有的品质的理论,也叫素质理论。它强调领

导者先天的个性和行为,认为它们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具有领导他人的特殊才能与素质,领导者是天生

的“伟人”。这种特定的领导才能和品质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这些特质的人最终将被推向领

导者的位置。对人格力量和先天品质的信念,使人们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领导品质的研究上,形成了一些

理论观点和假设。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又对特质理论产生了新的兴趣,并继续深入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

1.早期领导特质理论

早期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感觉到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是如此的显著不同,因此希望通过对领导者的观察与分析,尤其是通过对大量的成功的领导者的分析研究,收集了关于他们的各种详细的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和个人品质特征方面的资料,并对数以百计,乃至千计的领导品质进行了测量,包括年龄、体

质、智力、动机、主动性和自信心等各种参数。试图发现领导者所特有而被领导者所缺乏的才能和品质。

在此基础上确定出领导者的标准,以此作为选拔领导者的依据。该研究一般从以下 5 个方面人手:(1)生理特质。如领导者的身高、体重、体质、音容笑貌和仪态举止等。

(2)个性特质。如自信、热情、外向、开朗、幽默、正直、负责、勇敢、独立性和内控性等。

(3)智力特质:如领导者的记忆力、判断力、逻辑能力以及反应能力等。

(4)工作特质。包括责任感、事业心、首创性等。

(5)社会特质。包括沟通能力、激励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在早期的理论和假说中,比较著名的有亨利的特质理论。亨利1949 年提出成功领导者应具有以下12 点特质(朱立言主编,《行政领导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1)成就欲强烈,把工作当成乐趣和兴奋点,对其关注和追求超过对金钱报酬和职位晋升的关注和

追求;

(2)敢于承担责任,干劲大,希望迎接工作的挑战;

(3)尊重上级,认为上级水平高、经验多,能够帮助自己上进和提高,与上级关系好;

(4)组织能力强,把混乱的事组织得很有条理;

(5)决断力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各种备择方案加以权衡迅速做出决断;

(6)思想敏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能从有限的材料中预测出事物的发展动向;

(7)自信心强,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目标坚定,不受外界干扰;

(8)极力避免失败,不断接受新任务、树立新目标,驱使自己前进;

(9)讲求实际,重视现在,而不大关心不肯定的未来;

(10)眼睛向上,对上级亲近而对下级较疏远;

(11)对父母没有感情上的牵挂,而且一般不同父母住在一起;

(12)忠于组织,忠于职守。

经过40 多年的研究,研究者仍未能找到有效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区别于被领导者的才智、个性、

身体等方面的特质,也几乎没有证据表明,领导者是天生的。只是更多的数据表明,一般而言,领导者比

其他人更好交往,更具主动性,更为活泼。除此之外,领导者通常好象具有一点原创性,较受欢迎,而且

具有一点幽默感。但所有这些都不能确保一个人成为领导者,更不用说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

虽然这一时期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并具有很多局限性。但也有一定的成就,正

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1)大多数人相信对于所有成功的领导者来说,都具备一系

列一致而独特的个性特点。(2)在确定与领导关系密切的特质方面的研究中,得到的结果引人瞩目。比如,

研究发现,进取心、领导意愿、正直与诚实、自信、智慧和具备与工作相关的知识对领导者尤为重要。(3) 大半个世纪以来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具备某些特质确实能提高领导者成功的可能性,但没有一种

特质是成功的保证。

2.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对领导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对

领导者特质理论的研究又迅速升温。虽然原来的领导特质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上否认了“伟人论”的观点,

但人们始终都认为有效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eruck)认为,

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以下五项主要学习习惯:善于利用时间;注重贡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善

于发现和用人之所长;分清主次,集中精力;作有效的决策。

美国学者詹姆士.M .库塞基和贝瑞.波斯纳是著名的领导学专家,他们认为领导是每个人的任务,

领导是人类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事务。他们从1980 年开始调查近千家企业及政府行政部门,而后又在

1987 年和1995 年进行了两次调查。他们发现排在前四位的领导特质是:诚实、有远见、懂得鼓舞人心、

能力卓越。

首先是诚实,它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83%的人期望领导者要诚实、讲信用、有

道德、有原则。如果领导者对自己所倡导的原则言出必行,那么下属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

其次是有远见。不管我们称这种能力为眼光、梦想、召唤、目标或计划,它的信息或内涵都是很清楚

的;如果领导人期望别人愿意加入他们的行列,那么他们必须知道目标何在,前景如何,也就是要有远见。

第三是懂得鼓舞人心。追随者期望领导者拥有满腔热情、充满活力,尤其是在困难时期对未来感到乐

观,领导者若能表现得极其热忱和兴奋,显示出他个人对所追求目标的投入,就更能鼓舞人心。

第四是能力卓越。领导者必须有领导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必须具备运转工作的核心技术,尽管不同职

业对领导者要求不同,但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他的职业带来某些附加价值的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研究者都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其研究表明,领导者至少在某些领域确实有天赋

和才能,成功的领导者存在某些特质上的共性,但特质仅仅是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必要条件,仅有这些天赋

和才能是不够的,个人的经验、正确的抉择以及对环境的正确判断也是使这些因素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因

素。领导特质理论只能说明具有哪些素质会有较大的机会成为领导者,成为有效的领导者,但能否真正成

为领导者,成为有效的领导者,其制约的因素还很多。领导者的特质只为其成功提供了某种可能,重要的

还是后天的学习和实践锻炼。但不论如何,领导特质理论毕竟为培养、培训和选拔领导者提供了一定的标

准和依据。

(二)领导行为理论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研究没有取得预期的结论,也由于20 世纪40 年代中期行为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从

领导特质研究转向了领导行为的研究,通过考察领导者实际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来寻找领导效果的答案。领导行为研究具有特质理论研究所不具备的几个有利条件:一是行为能够被观察,比素质更具有客观性。

二是行为能够被测量,比素质更精确和更正确。三是行为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但素质是先天或者早期生

活中形成的。由此,人们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到了领导行为上,导致领导行为理论的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

领导行为理论认为领导者不是天生造就的,而是后天培养、塑造和形成的,通过对有效的领导行为模式和

领导风格的研究,可以按照一些精心设计的培训项目把有效的领导行为模式移植到其他人身上,使之也成

为有效的领导者。领导工作的绩效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行为和风格,而不是领导者的特质。领导行为理论

强调一个有效领导者的行为,而不是判断谁应该是一位有效的领导者。

1.有关领导行为的早期研究

对于领导行为方式的研究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 和利普特(Lippit )等人进行的,他们通过试验研究不同的领导方式对下属群体行为的影响,认为存在着三种不同的领导工作方式:专制方式、放

任方式和民主方式。勒温认为,独断的领导者是那些自己单独制定决策的人,他们通过严格的管理来达到

工作目标,但却导致群体成员没有责任感,情绪低落,逆来顺受,消极被动。放任式的领导者既不为下属

提供明确的方向,也不参与他们的决策制定。这种领导方式效率最低,只达到社交目标,不能有效地完成

工作任务,由于几乎没有指导和评价,会引起群体的失望和混乱,导致了工作的低质量。民主的领导者在

制定决策时,与下属商讨,允许下属参加决策。这种民主的领导方式效率最高,不但能够完成工作目标,

而且群体成员关系融洽,有凝聚力,工作主动性强,并有创造性。虽然对这三种领导方式可以比较明确地

予以界定,但该研究却无法判断出哪一种类型是最有效的,或者在什么环境下应该采取哪一种领导方式,

因为每一种领导方式对下属都有不同的效果。

2.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大量全面且重复较多的领导行为理论研究来自于20 世纪40 年代末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该研究工作在斯托格迪尔(Stogdill )教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研究的目标是确定领导行为在实现群体和组织目标过

程中的重要性,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让下属来描述领导者的行为,研究者们收集了大量的有关对

领导行为描述的数据资料,开始时列出了1800 个因素,后来减少到150 个。通过逐步筛选、归并,最后归纳为两个独立的维度: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结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 指的是领导者更愿意界定和建构自己与下属的角色差异,强调组织的需

要,以达成目标。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抓组织,即为职工提供组织结构方面的条件使之做出令人满意的

成绩,包括进行组织设计、制定计划和程序、明确职责和关系、建立信息通道、安排并确定工作日程、强

调工作的最后期限等。高结构特点的领导者向组织成员分配具体任务,要求员工保持一定的绩效标准。

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 指的是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的观点与情感,更愿意同下属建立相互信任的工

作关系,其工作主要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下级意见,注重职工需要。高关怀维度的领导者帮

助下属解决个人问题,友善且平易近人,公平对待每一个下属,关心下属的生活、健康、地位和满意度。

按照这两个维度的内容,研究者们设计了领导行为描述问卷(Leader behavior description question ,LBDQ) ,

要求下属说出他们对组织、形势、团体的特点、团体工作成绩的衡量、各种情况下有效的领导行为等问题

的看法。

最后,他们把领导行为分为四种类型:高关怀,低结构;高关怀,高结构;低关怀,低结构;低关怀,

高结构。其中所谓“高关怀”即指领导者高度关怀尊重下属,建立高度信任的人际关系;而“低关怀”则

相反。所谓“高结构”即是指领导者高度关注界定和建构自己与下属的角色,高度强调组织的需要,“低

结构”则相反。如图所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领导方式对工作效率和职工情绪有直接的影响。他

们发现高结构低关怀的领导方式容易造成领导和下属的对立情绪,下属的满意度低,缺勤率高且流动性大,工作效率较低。斯托格迪尔等人认为,所谓领导行为就是领导者领导群体去实现目标的行为。领导行为的

这两个维度并不是相互排斥对立的,可以而且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他们认为,一个两方面结构都很高的

领导者,其工作效率与领导的有效性必然较高。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这项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他们发现了领导行为的两个最基本的考察维度,他

们所提出的四种领导风格也为以后的许多类似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许多领导理论如利克特(Likert)的领导系统模式理论、布莱克(Blake)和默顿(Mouton)的管理方格理论、坦南鲍姆(Tannenbaum)等的领导连续

统一体理论、PM领导模型等,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下面我们主要介绍一下影响比较大的管理

方格理论。

196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伯特.布莱克和简.默顿在领导行为两维度的基础上,

将每一维度再细分为9等,用坐标线画出,得出81种方格组合。他们认为,所有领导者的行为都可以投

射到如下面这个坐标图上:

在管理方格图中,共有五种典型的领导方式:

“1.1型领导”——虚弱型管理。

1.1型领导者最大的特征是身在其位,不谋其事,对下属和工作都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这是最低能

的领导方式,也是很少见的极端情况。但这种领导者能够胜任日常单调、重复而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激

烈的竞争环境中,这样的领导方式必然导致失败。

“1.9型领导”——俱乐部型管理。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最大的特征是重视下级的态度和情感,对下级关心备至,一味迁就,做老好人,不

关心工作,认为只要职工精神愉快,生产成效自然好,把对职工的关心放在第一位。这种领导的结果可能

很脆弱,一旦和谐的人际关系遭到破坏,生产成效就会随之下降。

“5.5型领导”——中庸型管理。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对人的关心与对生产的关心程度基本保持平衡,既不过分偏重人的因素,也不过分

偏重任务,努力保持两者的和谐统一,以免顾此失彼。他们喜欢显示民主作风,不喜欢冲突,希望维持现

状,只图维持一般的工作效率

和士气,不能促使下属发挥创新精神,因此,从长远来看,这种类型的领导者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9.1型领导”——任务型管理。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的最大特征是好强和有力量,控制他人的欲望特别强烈,只注重任务的完成,强调

生产和效率,不注重人的因素,把职工看成是机器。对他们来说,任务是第一位的,成功是最重要的。他

们常常独断专行,喜欢监督别人,喜欢使用能力强的人,常常发怒,尤其在失败的时候。这种领导方式把

人的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竞争激烈的有限时间内,可能效果显著,但长期下去,这种领导者就会疏远

下属,并造成生产效率的下降。

“9.9型领导”——团队型管理。

这种类型的领导者对人的关心与对工作的关心都达到了最高点。领导者诚心诚意地关心职工,把对人

的关心与工作任务的完成和谐地统一起来,使组织的目标和个人的需要最完美、最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下

属了解组织目标,关心工作成果,进而形成休戚与共、士气旺盛的团队,并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这种领导

方式既可以增加组织的竞争能力,改善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增进职工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促进职工的创造力,发扬团队精神,增强职工的责任感。这是一种最理想的领导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在激

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布莱克和默顿认为,“9.9型领导”方式是可以学习的,只要认清自己的风格,客观地分析各种情况,

通过一系列步骤,领导者可以转变自己的领导方式,使之成为团队型领导方式,以取得成功。管理方格理

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领导理论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许多组织都采用这种领导

风格理论来培训自己的领导者。

领导行为理论有助于增加对各种不同类型领导行为的理解,注重行为模式而非领导特质,强调了领导

培训的重要性。但和领导特质理论研究一样,都属于静态层面上的研究,只注重行为而没有考虑环境因素,

也仅为高度复杂的领导过程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视野,只考察了领导过程的强化因素,因此,其指导意义也

是有限的。

(三)领导权变理论

由于领导特质理论和行为理论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领导的有效性问题,人们开始重视情境因素对领导

活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领导权变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所关注的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行为

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尤其关注不同的领导方式与各种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该理论认为,在领导活动中并不

存在着一种普遍适用的“最好的”或“不好的”领导方式,任何领导类型都可能是有效的,也可能是无效

的,关键看它与环境是否适应。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且领导方式应随着下属的特点和情境的变化而变

化,这样才能获得较高的领导绩效。领导绩效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领导权变理论的代表性研究主要有:菲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豪斯的路径—

目标理论、弗鲁姆和耶顿的领导参与模型等。

1.菲德勒权变模型

菲德勒自1951 年起,经过十多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领导权变模型理论。他的权变模型是领导科学

上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研究方法。其权变模型的基本前提是:领导绩效是领导方式和领导情景相互

作用的产物。如果领导方式与情景相容,那么这种领导就是有效的;如果领导方式不能满足领导情景的需

要,那么,这种领导将失去有效性。领导者必须是一位具有适应能力的人。

首先,确认领导风格。

菲德勒对1200 个群体进行了广泛调查,他设计了一个“最不愿与之共事者(Least Preferred Co-worker ,LPC)问卷”。让一位领导者在所有过去与现在的同事中选取他认为不受欢迎、最难合作的人,以一套截

然相反的形容词来描述他们,然后根据程度高低选取相应的得分。通过调查表的得分高低来衡量领导的个

性,从而确定领导风格。问卷以等级记分,最后累加得分(LPC )高的人,是关系导向型的,是一位宽容

且关心人的领导,他们主要以人际关系为目标来激励自己,通过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来实现自我。在LPC 上得分低的人则是任务导向型的,是一位对人苛刻、以工作为中心的人。他们主要依靠任务和成就来激发自己的动机,凭借完成任务的好坏来实现自我。

其次,分析情境因素。

菲德勒认为决定领导绩效高低的情境因素有 3 个: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任务结构;领导者的职

位权力。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菲德勒认为这个因素是最重要的,因为职位权力和任务结构大多可以置于组织的控制之下,但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不易控制,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影响下级对领导者的信

任和爱戴。领导者和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他们具有一种团队精神,相互支持,凝聚力强。

(2)任务结构。它是指工作任务的明确程度和人们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当下属成员对所承担任务的性质、目的、方法和绩效标准清晰明确时,领导者对工作质量较易控制。含义模糊不清的任务会带来一种

不确定性,从而降低领导者对情境的控制度。

(3)职位权力。这是指领导者所拥有的对下属的雇用、解雇、报酬和奖惩等正式的与领导者职位相关联

的权力以及领导者从上级和整个组织各个方面取得的支持程度。职位权力是由领导者对其下属的实有权

力。当领导者拥有一定明确的正式的职位权力时,则更容易使群体成员遵从他的领导。拥有较多正式权力

的领导者比那些权力少的人感觉更容易控制执行。根据这三个权变因素可以评估环境是否对领导者有利。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PDF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解析化 ——节选自《管理思想史——西方管理思想的溯源及其历史演进》(陈继华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20.2.) 一、“解析化”的历史背景 “二战”以后,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新时代,欧美各国都把注意力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科技与生产迅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提速。原子能、计算机、空间技术的重大突破和运用、工人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自然科学对管理过程的深度渗透等等带来的冲击,给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经济增长和企业繁荣迫切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 另一方面:伴随着各领域学者对管理理论的兴趣极大地增长,如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生物学家、计量学家、政治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纷纷投入到管理理论研究的热潮之中。他们为了各种目的而标新立异,分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研究管理问题,各种学术论著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异彩纷呈、繁荣茂盛”的景象。管理理论研究开始朝着解析化、精细化方向前所未有地迅速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哈罗德·孔茨(1908~1984)在《管理理论的丛林》(1961)与《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1980)两部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的各种流行学说加以分类,先后概括出六家和十一家学派。他形象地把这一时期特有的这一理论研究现象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孔茨认为,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观察角度及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管理研究思路。“丛林”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管理某个侧面的强调,看起来都拥有其不可替代的合理性。 细心梳理这一时期的诸多管理思想流派,如以其对管理活动中的人性认知及其提出的对策来划分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将其大致分成以下几个类别的。 二、社会系统学派与决策理论学派 从学术逻辑看,社会系统学派的巴纳德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稍后的决策理论学派的西蒙关系更为密切。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曾经说过:“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①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今天的经营管理理论打下了根基。”② 出于对人性本质的不同理解, 巴纳德另辟蹊径,从人的自由意志及其实现机制出发构建了他的社会系统学派。该学派的人性假设的基础是其自谓的“完整人”,即认为人既是自由的人(其行为的感性、主观、个性方面),又是在特定组织中扮演角色的人(其行为的理性、客观、非个性化的方面)。也就是认为:人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巴纳德将两种彼此相反的人性侧面结为一体,并当作自己理论的基石,在管理学中首次正面显示了人性的矛盾性结构。 社会系统理论实际上就是以此“人性的矛盾性结构”为基点,围绕着“协作系统”和“决策”两个中心概念展开的。巴纳德将组织看作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有意识协调活动和效力的“协作系统”,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经理人员。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协作的意愿、成员间的信息沟通。而经理人员是组织成员协作活动相互联系的中心。他的基本任务是:确定组织目标;保证其成员进行充分协作;建立整个组织的信息系统并保持其畅通。巴纳德从最简单的人类协作入手,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 ①这里所谓的现代管理论是指从20世纪60年代起到70年代末“组织文化”理论兴起以前这一时期的西方管理理论。即“管理理论的丛林”阶段。——作者注 ②(日)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新华出版社.1984年11 月

现代组织理论

现代组织理论 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 一、学派名称 经验(主义)学派,又称经理主义(学派),英文名为Empirical management school。 二、产生背景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德鲁克创立的经验主义学派的产生首先可以回溯到美国的《系统杂志》(现已更名为《商业周刊》,《Business Week》)的出版商A·W·Shaw于1911年应哈佛大学商学院(HBS)之邀第一次讲授《经营方针》课程。HBS的初衷是想从高层管理者的视角帮助学生整合在各门具体管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A·W·Shaw一反之前商学院教学理论远胜于实践的常规,邀请了大批的公司总裁参加了这门课程的教学,让他们与学生一起讨论应该如何更好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使学生知道高层管理者在过去管理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以及对应的常见解决措施。与此同时,HBS的教授们对这些实际管理者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分析,试图得出企业竞争优势的评估方法,他们从这些总裁的第一手管理经验中发现,管理者做出的决策对企业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管理者是对企业的环境进行分析、对企业强项和弱项有充分了解、对选择能使企业实现重大价值的战略等负有重大

责任的个体,这与之后德鲁克的管理者任务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更为重要的是,正是这种与实践、经验紧密相连的研究方法对德鲁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德鲁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集中研究高层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关键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从高层管理者的实践中归纳提炼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原则的研究方法。而当德鲁克将自己的研究方法日臻完善,竭力想进入一家大型的企业组织内部进行正式的研究,但却一直事与愿违,屡遭拒绝,正在这时,由于他于1942年写的一本书《工业人的未来》引起了时任通用汽车(GM)总裁的小艾尔弗雷德·P·斯隆(Allred Sloan)的注意并且为之深深折服,于是邀请德鲁克到通用汽车公司进行调研,随后德鲁克受聘为GM顾问,让他有机会深入到了一家公司对其内部结构、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46年出版的《公司的概念》一书奠定了组织学和经验主义学派理论观点的基础,而在1950年,德鲁克进入纽约商学院(NBS)学习,那年元旦,他探望了自己的老师、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熊彼特,此时熊彼特已经进入了弥留之际,他对德鲁克说:“我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年龄,知道仅仅凭借着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够真正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这番话对德鲁克影响很大,更坚定了他在管理学中对经验和实践如此重视的信心。“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经验主义学派至此正式形成了。 三、理论思想归纳

现代通信原理答案WORD版( 罗新民)指导书 第一章 绪论 习题详解

第一章 绪论 1-1英文字母中e 出现概率为0.105, c 出现的概率为0.023, j 出现的概率为0.001。试分别计算它们的信息量。 解题思路:考查信息量的基本概念,用公式1log ()a I P =。底数a 一般采用2,这时信息量单位为bit 解:bit P I e e 25.3105.0log log 22≈-=-=, bit P I c c 44.5023.0log log 22≈-=-=, bit P I j j 97.9001.0log log 22≈-=-= 1-2有一组12个符号组成的消息,每个符号平均有四种电平,设四种电平发生的概率相等,试求这一组消息所包含的信息量。若每秒传输10组消息,则一分钟传输多少信息量? 解题思路:考查平均信息量及信息量叠加的概念。每个符号有四种等概电平可能,因此先用 4 2 1 1 ()log i i i H x P P ==∑计算其平均信息量。整个消息的总信息量是12个符号的各自平均信息量(相等)的和。 解:(1)12=N ,4,3,2,1,4 1 == i P i 。 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24log 1 log 22 ===- i P I 比特/符号,则由12个符号组成的一组消息的信息量为bit I N I 24*==- (2)每秒传输10组消息,则一分钟传输10×60组信息,因此信息传输速率为10×60×24 比特/分钟=14400比特/分钟 1-3消息序列是由4种符号0、1、2、3组成的,四种符号出现的概率分别为3/8、1/4、1/4、1/8,而且每个符号出现都是相互独立的,求下列长度为58个符号组成的消息序列“2 0 1 0 2 0 1 3 0 3 2 1 3 0 0 1 2 0 3 2 1 0 1 0 0 3 2 1 0 1 0 0 2 3 1 0 2 0 0 2 0 1 0 3 1 2 0 3 2 1 0 0 1 2 0 2 1 0”的信息量和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解题思路:考查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可以先求出每个符号的信息量,根据消息序列中各符号出现的次数得到消息序列的总信息量,再用符号数平均从而得到符号平均信息量。也可以先根据4 2 1 1 ()log i i i H x P P == ∑直接求出这四种符号的平均信息量,再根据消息序列中符号个数得到消息序列的总平均信息量。 解:方法一: 0,1,2,3每符号各自携带的信息量分别为 02 3log 1.4158I bit =-=; bit 24 1 log I 21=-=;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1.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1)研究对象方面:经典控制系统一般局限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严格的说,理想的线性系统在实际中并不存在。实际的物理系统,由于组成系统的非线性元件的存在,可以说都是非线性系统。但是,在系统非线性不严重的情况时,某些条件下可以近似成线性。所以,实际中很多的系统都能用经典控制系统来研究。所以,经典控制理论在系统的分析研究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现代控制理论相对于经典控制理论,应用的范围更广。现代控制理论不仅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还可以研究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不仅可以分析线性系统,还可以分析非线性系统;不仅可以分析定常系统,还可以分析时变系统。 (2)数学建模方面:微分方程(适用于连续系统)和差分方程(适用于离散系统)是描述和分析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然而,求解高阶和复杂的微分和差分方程较为繁琐,甚至难以求出具体的系统表达式。所以,通过其它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系统。 经典控制理论是频域的方法,主要以根轨迹法和频域分析法为主要的分析、设计工具。因此,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零初始状态下,输出与输入Laplace变换之比)为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能方便的处理这一类系统频率法或瞬态响应的分析和设计。然而对于多信号、非线性和时变系统,传递函数这种数学模型就无能为力了。传递函数只能反应系统的外部特性,即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而不能反应系统内部的动态变化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则主要状态空间为描述系统的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是用一阶微分方程组来描述系统的方法,能够反应出系统内部的独立变量的变化关系,是对系统的一种完全描述。状态空间描述法不仅可以描述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还可以描述多输入多输出的非线性时变系统。另外状态空间分析法还可以用计算机分析系统。 (3)应用领域方面:由于经典控制理论发展的比较早,相对而言理论比较成熟,并且生产生活中很多过程都可近似看为线性定常系统,所以经典控制理论应用的比较广泛。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经典控制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研究复杂系统较为方便。并且现代控制理论可以借助计算机分析和设计系统,所以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联系:(1)虽然现代控制理论的适用范围更多,但并不能定性的说现代控制理论更优于经典控制理论。我们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是分析的更简便,工作量较小 (2)两种控制理论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两种理论有其各自的特点,所以在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时,要根据系统的特征选取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精)

西方现代管理思想对中国当代管理启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伴随着西方社会的战后复兴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管理教育和管理研究的高速发展,西方管理思想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即现代管理理论时期。这一时期内,西方管理思想学术界所呈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管理过程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无数的管理理论学派都在这一时期内崭露头角。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西方近代所有管理理论的综合,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学科群。纵观各个管理学派,其各有所长,智慧闪烁。然而回过头来,众所周知,我国的管理理论还处于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阶段,我们甚至还没有一个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这样,集西方古今管理理论思想大成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就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并且能够给予我国当代管理以许多启示的。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取其糟粕,取其精华,是建立我们自创的管理理论体系的一个很好的手段,也是我国当代管理学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时期内,虽然学派繁杂,但经过思考分析,不难寻求其共性,可以概括如下: 1.强调系统化。就是运用系统思想和系统分析方法来指导管理的实践活动。 2.重视人的因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尽最大的可能满足人们需要,以保证组织中 全体成员其心协力地未完成组织目标而自觉作出贡献。 3.更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即注意“非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的作用, 就是在不违背组织原则的前提下,发挥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从 而有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4.广泛地运用先进的管理理论与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

提高,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所以,各级主管 人员必须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与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5.加强信息工作。必须利用现代技术,建亿信息系统,以便有效、及时、准确 地传递信息和使用信息,促进管理的现代化。 6.把“效率”和“效果”结合起来。要把效率和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 管理的目的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之中,也即通常所说的绩效。 7.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管理学在理论上的研究和发展,进行管理实践,并 善于把实践归纳总结,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并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方法,形 成新的理论,促进管理学的发展。 8.强调“预见”能力。社会是迅速发展的,客观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人 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进行前馈控制,从而保证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9.强调不断创新。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意味着创新,就是在保证“惯 性运行”的状态下,不满足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变革,从而使组 织更加适应社会条件的变化。 如果将以上几点共性再加以概括的话,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所强调的就是科学,系统,权变。结合我国管理实际考虑,我国现今的管理形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阶段,管理者的决策大多缺乏远见并有失科学,对于企业和组织的成员管理者所使用的还多为简单的压力式鞭策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缺乏人性化,对于管理理论的应用较为单一,都是我国现阶段管理的缺陷。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即科学,系统,权变教会我们:

孔子的现代领导理论

孔子的现代领导理论 孔子的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拥有远大的志向、高度的自制力,并且成为他人追随的典范。领导力产生于各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正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 以正确的价值领导众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领导能力是人物的新型品质,被领导力所感染的人们会产生对领导者的尊重和信任并乐于追随他。领导力的关键条件就是拥有典范型的举止,成为他人的榜样。领导力产生于各人的内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与生俱来的;正相反,领导能力可以通过有意识地修身和坚持学习来培养。并不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所有愿意付出努力、坚持不懈完善自我的人都可以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孔子认为,领导者道路有两大目标:内部目标是通过修身达到个人的完善;外部目标是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实现社会的和谐。 目标一:通过修身完善自我 作为一名领导者,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发现并培养自己与生俱来的品质。一个人必须从自身着手,发现并勤奋地发展这些品德。在这种情况下,对知识的获得并非对外界信息的积累,而是对自身优秀品质的察觉,知识指的就是自身潜在美德的恢复。 完善自我的途径也就是发现我们已经拥有了些什么,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对其进行发展、完善,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完美是我们期望的最终目标,但是只要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离完美就已经不远了。孔子说过:“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我们怎么样才能到达完美的最终目标呢?有3条值得注意的途径:细致地思考,小心地说话,以及严谨地行动。目标二:通过领导者的榜样作用实现社会的和谐 中国历史上没有什么宪法一类的东西。法律书籍非常少;只有为数不多的法庭或警察。很少有学者对学习法律感兴趣。那是什么力量使中国凝聚在一起的呢?是她的文化。文化从历史中吸取了教训,看起来比任何军队或防御系统还要强大,保护着中国的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一直都是她的文化。一个强大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持久力;而另一方面,文化的落后一直就是国家没落的象征。政府工作的成功履行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依赖于大多数官员和群众的道德水平。国家的健康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知识要点梳理 1.Manager:Someone who works with and through other people by coordinating and integrating their work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complish organizational goals. 2.Classifying Managers:①First-line Managers—Are at the lowest level of management and manage the work of non-managerial employees.②Middle Managers—Manage the work of first-line managers.③Top Managers :re responsible for making organization-wide decisions and establishing plans and goals that affect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3.Managerial Concerns:①Efficiency-“Doing things right”Getting the most output for the least inputs;②Effectiveness-“Doing the right things”Attaining organizational goals. 4.Management Four Functions:page 9;Management Roles:page 10;Management Skills:page 12. https://www.doczj.com/doc/066331964.html,anization:A deliberate arrangement of people to accomplish some specific purpos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①Have a distinct purpose;②Composed of people;③Have a deliberate structure. 6.Why Study Management:①The universality of management;②The reality of work; ③Rewards and challenges of being a manager. Rewards and Challenges of Being A Manager:page19. 7.Fredrick Winslow Taylor:The “father”of scientific management;Published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1911);The theory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Us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define the “one best way”for a job to be done:①Putting the right person on the job with the correct tools and equipment.②Having a standardized method of doing the job.③Providing an economic incentive to the worker. 8.Taylor’s Five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①Develop a science for each element of an individual’s work, which will replace the old rule-of-thumb method.②Scientifically select and then train, teach, and develop the worker.③Heartily cooperate with the workers so as to ensure that all work is don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science that has been developed.④Divide work and responsibility almost equally between management and workers.⑤Management takes over all work for which it is better fitted than the workers. 9.Frank and Lillian Gilbreth:①Focused on increasing worker productivity through the reduction of wasted motion;②Developed the microchronometer to time worker motions

2015级《西方管理理论》作业参考答案-(1)

《西方管理理论》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专题 1、西方管理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孕育产生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2、西方管理理论从孕育产生到现代管理的四个阶段中,经历了哪几个演变过程?(绪论P16) 答:综合分析西方管理理论从孕育产生到现代管理的四个阶段,从规律性和总的发展趋势来说,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 ⑴从总结企业的具体实践,到阐述一般原理的演变过程 ⑵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决策人”、“复杂人”假设的演变过程 ⑶从把管理组织看作是封闭系统,到把它们看作是开放系统导演变过程 ⑷以定性分析为主,到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结合使用的演变过程 ⑸学派分化、百家争鸣,向兼收并蓄、相互综合的演变过程 3、西方管理理论在发展阶段中发生了哪三次重大的变化?(绪论P15) 答:西方管理理论在四个阶段中,发生了三次重大的理论变革,这也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三次大的技术革命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三次大的管理革命。 ⑴第一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一次管理革命,就是泰罗科学理论即“泰罗制”的产生,它标志着管理科学的正式产生,也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由经验管理转向了科学管理。 ⑵第二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二次管理革命,就是行为科学的产生,在人的假设理论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⑶第三次管理理论的变革,也即第三次管理革命,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 4、现代管理理论阶段具有什么特征?(绪论P6) 答:⑴在这一时期的管理理论研究中,充分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使管理思想,管理观念进一步现代化。 ⑵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设备等高科技成果广泛运用于管理中,使管理方法、管理手段进一步现代化。 ⑶管理理论向综合和“软化”发展,使管理决策和管理组织进一步现代化。 第二专题 1、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管理措施和内容。 答;答案教学指导第8页。或者教材9页如下: 泰罗针对当时美国企业所存在问题,提出了许多管理措施和管理方法,其中主要有: ⑴定额管理 实行定额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首要措施,内容有:提出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⑵差别计件工资制 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通过计件研究、工时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即对同一工作设两个工资率,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者,用较高的工资率计算工资;未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者,按较低工资率计算工资;工资付给工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

第四章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 第一节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况 现代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资产阶级产业革命时期,迄今为止,有一百余年的历史。研究人员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领导科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研究的基本宗旨 现代西方领导理论的研究不论有多少流派,有多少观点,经历了多少不同的发展阶段,不论其理论的差异有多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其研究的基本宗旨就是一个:通过辨识影响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寻求提高领导绩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着这样一个目的而展开,无论是领导的特质理论、行为理论,还是领导的权变理论、价值理论,都概莫能外。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和宗旨,研究者不断探索制约领导有效性的各种因素,从领导的素质特征到领导的行为模式,从领导活动与环境的互动到领导的价值取向等,拓展了领导科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领导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领导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也不断创新,使领导科学的研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热点问题。 二、两大研究领域 西方领导科学的研究从诞生起就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 1、企业领导研究领域。企业领导理论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富,也最引人注目。如:世界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管理实践》、《有效的管理者》等;科特的《总经理》、《领导变革》、《变革的力量》、《现代领导的艺术》等。 2、政府行政领导研究领域。在政府领导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就少一点,如塔克的《政治领导》,尼克松的《领导者》,伯恩斯的《领袖论》等。 这种状况与西方社会实际的生活特征是一致的。西方社会企业高

现代通信技术——第一章复习知识点

华裔科学家________ 被称为“光纤之父”,他曾提出的玻璃纤维损耗率低于___________dB/km时,远距离光纤通信成为可能。 已知某十六进制数据流符号速率为5MBAUD,则该数据流的信息速率是____________。对通信信号的表示可以分为时域和频域 高斯噪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噪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斯白噪声 通信方式按照传输方向划分,可以分为单工通信、_________、__________。 衡量通信系统有效性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衡量可靠性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 已知某八进制通信系统的误码率为3%,则误信率为_____________ 通信网中网状网如果点点相连,N个节点,需要多少条传输链路? 水平观点的通信网络结构包括 通信业务按照是否增值分类,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增值业务。 三网融合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融合。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发明电话的科学家是()? A爱默生 B 贝尔C爱迪生 D 爱因斯坦 在通信系统模型中,噪声源通常可以抽象在下面哪一个模块部分()? A 信源 B 信宿 C 发送/接收设备 D 信道 按照CCITT的规定,二次群E2接口的速率是()? A 2.048Mb/s B 8.448Mb/s C 34.368Mb/s D 139.264Mb/s 某信源一共包括A、B、C三个字符,其中A出现的概率是1/2,B出现的概率为1/4,请分别求出A、B、C字符的信息量,并计算出该信源的墒是多少? 信道容量的计算:香农公式计算。 某一无线通信系统,RF带宽B=200kHz,信噪比SNR=30dB,求信道容量? 列举典型有线传输介质的类型,并比较说明承载速率能力。 .一个四进制数字通信系统,码速率为1kBaud,连续工作1小时后,接收端收到的错码组为18个。(1)求误码率?(2)四个符号独立等概且错一个码元时发生1bit信息错误,求误信率?

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2017管理学考研复习笔记:西方现代管理思 想的发展 2.3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工业发达的国家的劳工运动有了发展,劳资矛盾尖锐 2:企业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 3:科学技术急速发展,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技术更新速度空前加快 4:职工队伍的结构、文化程度都有了变化 社会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a:突出了企业的经营决策问题 b:要求运用更先进的管理手段 c:要求管理理论和经营方法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 一:“行为科学”学派 (一) 行为科学的由来 泰罗制的“科学管理“理论把人看成“经济人”而行为科学把人看成“社会人”即: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因素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人的工作情绪。 行为科学——一门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行为科学”的早期理论——人群关系论(代表人:梅奥) 霍桑试验 目的: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经 过程:试验首先从变化现场工作的照明强度着手。研究人员将参加工作的工人分成两组,一组为试验组,一组为控制组。控制组一直在平常的照明强度下工作,而试验组则给予不同的照明强度。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增大时,试验组的生产增长比例与控制组大致相同,当试验组的照明强度逐渐降低时,试验组的产量明显下降。试验表明,照明度的一般改变不是影响生产率的决定因素。后来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物理的、生理的因素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观点: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满足工人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实际存在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职工在共同工作和共同生产中必然产生相互之间的人群关系,产生共同的感情,自然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了“非正式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新型的领导方法,主要是要组织好集体工作,采取措施提高士气,促进协作,使企业的每个成员能与领导真诚持久合作。 影响:人群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管理学派的早期思想,它只强调要重视人的行为,而行为科学还要求进一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找出产生不同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如何控制人的行为以达到预定目标。 (三)“行为科学”学派的主要理论 1: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 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而驱使的行为————目标的满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的观点 a:一个人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什么,尚缺少什么,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 b: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需要才出现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感情和归属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 缺点:它只是说明了需要与激励之间的一般关系,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对相同的需要的反映方式往往是不同的。此外,这一理论也没有考虑到工作和工作环境的关系。 2: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 赫茨伯格抛弃了传统的观点:满意——(对立面)——不满意 提出新观点: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不满意 调查认为: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的性质和内容方面的。而使他们不满意的因素都是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关系方面的。赫茨伯格把前面的因素叫激励因素,后者叫保健因素 (1) 保健因素:当保健因素低于一定水平时,会引起职工的不满;当这类因素得到改善时,职工的不满就会消除,但是,保健因素对职工起不到激励的积极作用。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现代领导学》

一、单选题 1. 领导--部属关系理论所要关注的内容是:() A. 原理和机理 B. 发展问题 C. 理论的实际应用 D. 理论的具体内涵 2. 下面哪一项不是决策的原则:() A. 客观性原则 B. 信息和预测原则 C. 可行性分析原则 D. 独创原则 3. 在决策方法中,头脑风暴法是指:() A. 专家会议决策法 B. 德尔斐法 C. 阶层分析程序法 D. 模拟决策 4. 下面哪一项不是决策体制的构成:() A. 信息系统 B. 支持系统 C. 智囊系统 D. 反馈体系 5. 决策要素除了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景外,还有:() A. 决策后果 B. 决策评估 C. 决策反馈 D. 决策效果评价 6. 霍布森选择是指:() A. 理性决策 B. 单项决策 C. 单边决策 D. 单方案决策 7. 根据决策者数量的多少,可以将决策分为:() A. 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B. 确定性决策,不确定决策和风险性决策 C. 单项决策和序贯决策 D. 定性决策和定量决策 8. 下面哪一句话体现了道家的用人思想::() A.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 静心:不自见,故明 C.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D. 太上不知有之 9. 下面哪一项不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干部的四化:()

A. 革命化 B. 年轻化 C. 专业化 D. 多样化 10. 领导标准原理的领导理论不包括下面哪一个:() A. 领导特质理论 B. 领导行为理论 C. 领导魅力理论 D. 领导权变理论 11. 斯堪的纳维亚研究者提出的第3个维度是:() A. 发展维度 B. 结构维度 C. 道德维度 D. 关怀维度 12.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慎其独也;严于律己,防微杜渐;莫见于隐,莫显于微庸。"体现了儒家在领导标准方面的观点是:() A. 人本思想 B. 积极进取 C. 修养与慎独 D. 尚俭重义 13. 以下哪一个不是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者们认为地能够区分出领导者和非领导者的方面:() A. 领导者有雄心,精力充沛 B. 领导者有很强的权利欲望 C. 诚实和正直 D. 领导者能够友好地同员工合作 14. 组织结构管理中所谓的三流除了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之外,还有:() A. 生产流 B. 销售流 C. 营销流 D. 物流 15. 亚当斯提出的理论是:() A. 公平理论 B. 路径—目标理论 C. 激励理论 D. 期望理论 16. 下列哪一项不是领导决策理论的7大步骤之一:() A. 决策的概念 B. 决策的要素 C. 决策的类型和决策的原则 D. 决策的技巧和方法 17. 当组织不能够选择领导者和企业的搭配时,企业组织不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组织的绩效() A. 领导抵消器 B. 领导替代品 C. 领导放大器 D. 领导影响力 18. 激励是持续激发人的内在动力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的步骤顺序是:() A. 实现目标、引发行为、产生动机、刺激需要 B. 引发行为、实现目标、刺激需要、产生动机 C. 产生动机、刺激需要、引发行为、实现目标 D. 刺激需要、产生动机、引发行为、实现目标

西方管理理论复习题及答案

西方管理理论研究》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管理科学学派对管理的看法是什么?答:管理科学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型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达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解答,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2、第一代管理理论包括哪些理论,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答:第一代管理理论暨古典管理理论,它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重点解决的任务指派+制度管理,以“效率”为价值导向。 3、解释“经济人”假设及以此为前提应采取的管理方式。 答: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 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以此为前提应采取的管理方式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4、为什么将西方管理理论的孕育产生阶段划定在18-19 世纪? 答:18—19 世纪虽然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管理思想,但在这一时期管理尚未形成专门的科学,在实际中还基本上是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管理经验。因此,我们把西方管理理论的孕育产生阶段划定在18—19 世纪。 5、如何理解科学管理理论“一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的基本思想? 答:①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科学管理的精髓在于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目的在于雇主和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③一切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都应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要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 6、德鲁克提出的管理的任务。 答:①设定组织机构的特定目标和使命;②确保工作富有生产力,并且使员工有所成就,产生效益;③管理组织机构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7、简述韦伯组织理论关于组织类型及其权力基础的观点。 答:组织类型包括神秘型组织、传统型组织、合理化合法化组织。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这样才能有效叮叮小文库 地维系组织的连续和目标的达成。

现代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

《现代领导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中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领导活动产生于( A ) A、原始社会 B、奴隶制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2、根据毛泽东的概括,现代领导的基本职能是( B ) A.实施监督 B.出主意、用干部 C.思想政治工作 D.考评领导效能 3、构成现代领导学奠基之作的《君主论》的作者是( C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马基雅弗利 D.洛克 4、认为天赋是一个人能否成为领导者的根本因素的理论是领导科学中的( D ) A.性格理论 B.行为方式理论

C.权变理论 D.超凡魅力理论 5、在整个领导活动中,构成其主体要素是( A ) A、领导者 B、被领导者 C、客观环境 D、群体目标 6、《论权威》一文深刻阐述了领导意味着权威的思想。该文作者是( B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7、下列正确论述社会主义领导本质的判断是( B ) A、领导就是管理 B、领导就是服务 C、领导就是指挥 D、领导就是决策 8、在领导环境诸因素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是( A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文化、教育因素 D、军事因素 9、在领导属性中,具有“永恒性”的是领导的( C ) A、自然属性 B、历史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10、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应具有不同素质要求,基层领导者最主要的技能应是( D ) A、判断技能 B、人事技能 C、学习技能 D、技术技能 11、领导者能够迅速作出选择、形成方案的能力是一种( C ) A.预见力 B.洞察力 C.决断力 D.应变力 12、提高领导者素质的关键是( ) A.体制改革 B.加强个人修养 C.加强理论学习 D.勇于实践 13、在建立、配备、调整领导班子时,必须把放在首位。( A ) A、革命化 B、年轻化 C、专业化 D、知识化 14、在领导群体中常起到掌舵谋划作用的是( B ) A、老年干部 B、中年干部

现代通信原理与技术答案1-8章

第一章 1-1 e 的信息量 ==)(1log 2 e P I e 3.25bit v 的信息量 ==) (1 log 2v P I v 6.96bit 1-2 因为全概率1)1()0(=+P P ,所以P(1)=3/4,其信息量为 ==) 1(1 log 2 P I 0.412(bit) 1-3平均信息量(熵) ∑=-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2.375(bit/符号) 1-4 (1)一个字母对应两个二进制脉冲,属于四进制符号,故一个字母的持续时间为10ms 。传送字母的符号速率为)(10010521 3 B R B =??=- 等概率时的平均信息速率 )/(200log 2s bit M R R B b == (2) 平均信息量为 ∑=-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1.985(bit/符号) 则平均信息量为)/(5.198s b H R R B b =?= 1-5 (1) )/(2400s bit R R B b == (2) )/(96004240016log 2s bit R R B b =?== 1-6 (1) 先求信息源的熵,∑=- =n i i i x P x P x H 1 2 )(log )()(=2.23(bit/符号) 则平均信息速率 )/(1023.23 s b H R R B b ?=?= 故传送1小时的信息量)(10028.81023.236006 3bit R T I b ?=??=?= (2)等概率时有最大信息熵,)/(33.25log 2max 符号bit H == 此时平均信息速率最大,故有最大信息量)(10352.86 max bit H R T I B ?=??= 1-7 因为各符号的概率之和等于1,所以第四个符号的概率为1/2,则该符号集的平均信息量为)/(75.12 1 log 2181log 81241log 41222符号bit H =-?-- = 1-8 若信息速率保持不变,则传码率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