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学科,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可以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涉及数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易于寻找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显优越,所以在本节课上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启蒙,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其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因此本节课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中应与数学的教学、学习融为一体,时时体验其妙用。

从教材的编排看,数学知识的呈现逐渐由直观形式过渡到知识的迁移与推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正从形象

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数形结合的渗透情况看,教材注重由低段的感悟数形结合思想逐步到高段能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我们所思考的是:能否在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以数的运算为载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最终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演示功能,强化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总是更多的带有形象思维的成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编排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服务。

四、说教学思路

一、知识回顾,创设情境。

1、复习与回顾

以口算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某个数的平方是多少,以及谁的平方是某个数,从而为后续的例1做准备。之后引出了奇数和偶数,让学生们一起回忆我们所经历的奇数和偶数有哪些。

2、我是计算小能手

以“我是计算小能手”的形式,引出“1+3”、“1+3+5”等形式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3、教具辅助,引出新知

通过正方体的展示,引导学生将数字问题与图形问题相结合。

二、独学质疑,合作探究。

1.教具展示,发现规律

通过教师对正方体的展示,引导学生发现“1+3”与2的平方的关系,“1+3+5”与3的平方的关系,从而引出连续的奇数的和与正方形的边长的平方的关系,进而引出连续的奇数的和与个数的平方的关系。

2、小组合作,总结交流

通过以上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将以上的规律以字或者公式的形式进行汇总。

3、合作交流,深入分析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相关练习的方法。

三、点拨互动,应用提升。

1、出示形如“1+3+5+7+5+3+1”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解答。

2、出示形如“1+3+7+9”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行解答。

3、在此类题型的基础上,出示蓝红正方形的题目,引导学生使用总结出的方法进行解答,并根据学生理解情况,安排小组讨论。

4、出示火柴棍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总结出的方法进行解答,并根据学生理解情况,安排小组讨论。

四、检测诊断,总结评价。

1、拓展延伸

2+4+6+8+10+12+14+16+18+20=()

规律:从2开始的n个连续偶数的和等于

2、练习二十二

P109 第1、2题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7课时 综合练习 1. 填一填。 (1)小丽练习打字,5分钟打了250个字,字数与时间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的是( )。 (2)买5个足球花了120元,总价钱与球的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的是( )。 (3)3 7 =( )∶( ) (4)把一批零件按2∶3分给甲、乙两个工人加工,甲加工这批零件的( ),乙加工这批零件的( )。 (5)20克糖完全溶解在18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质量比是( )。 (6)甲、乙两数的和是30,甲数与乙数的比是1∶5,甲数是( )。 2. 判一判。 (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2,比值不变。( ) (2)化简12∶6的比值是2∶1。( ) (3)某次足球比赛,甲、乙两队的得分比是4∶2,这个比可以化简成2∶1。( ) (4) 除法运算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 3. 一个圆的半径是另一个圆的半径的2 3,这两个圆的半径比是( ),周长比是( ),面积 比是( )。 重点难点,一网打尽。 4. 一种农药,在使用时要将它用水稀释,规定农药与水的体积比在1∶200~1∶300。 (1)现有150毫升的农药,至少要加多少升水? (2)在10升的水里,最多可以加多少毫升农药? (3)在10毫升的农药,可以加多少毫升的水?

5. 一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比是5∶4,周长是162 cm ,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 6. 明珠花苑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27,数学教师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3 10,艺术 教师的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1 5,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与艺术教师的人数比是多少?如果学校艺术教 师有28人,那么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各有多少人?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7. 甲、乙两车从东、西两站同时相对开出,2小时后甲车到达两站的中点,此时甲、乙两车所行驶的路程之比为5∶3,乙车离东站还有140千米。东、西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共 12 课时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

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

比例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册三单元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解比例的基础,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 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⑵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说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二、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四、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让学生根据卡片上所出示的比和同桌找朋友的游戏引入,通过游戏的形式,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心情愉快,感到学习不是枯燥乏味的东西。学生在找朋友的过程中,观察到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作为朋友,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鼓励了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中的例1。 一、说教材 《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单元教材共安排2课时。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数与形相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是。有时候,是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的问题。有时候,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是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的问题。 二、说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标的修订,从原来的“双基”拓展到“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知识和技能是数学的“双基”,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灵魂。“数”和“形”是数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全部数学大体上就是围绕这两个概念的提炼、演变、发展而逐步展开的。 三、说教学目标 《数与形》作为教材新增的内容,我们考虑最多的还是目标的定位问题。在教学中究竟该达到怎样的要求?我们把握不定。尽管在以前的学习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有关数与形的练习,学生结合“形”来分析问题有一定的基础。如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形,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但纵观教材并没有系统的教学数与形结合的内容,所涉及的练习也比较分散。 因此,我理解的这节课的意图是:试图通过图形直观的解释算式中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把数形结合的思想迁移到解决其他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所以将目标定位如下: 知识与技能: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归纳、合作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 ):30=30÷( )=5 3= ) (24 =( )(小数) 2、五(1)班男生36人,女生24人,男、女生人数的最简比是( ),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最简比是( ). 3、从学校到图书馆,甲用15分,乙用18分,甲、乙所用时间比是( ),乙与甲每分所走的路程比是( ). 4、体育课上老师拿出40根跳绳,按3:2分给男、女生,男生分得这些跳绳的) () (,女生分得( )根. 5、山羊只数比绵羊多25%,山羊只数和绵羊只数的比是( ),绵羊比山羊少( )%. 6、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度数比是7:11,这两个锐角分别是( )度和( )度. 二、计算. 1、化简比. 0.875:1.75 20 7 :43 4厘米:20千米 2、求比值. 0.13:2.6 20 9 :61 2:0.5 三、解答 1、长方形的周长是7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 :5,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底角的比是2 :5,它的顶角与底角各是多少度? 3、红、黄、蓝三种铅笔支数的比是2:3 :5,红铅笔是12支,黄铅笔、蓝铅笔各有多少支? 四、应用题. 1、在一块铜和锡的合金中,铜和锡的重量比是5:3.已知合金的重量是400千克,其中铜和锡各重多少千克?

2、用18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4.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3、某校语文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 72,数学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10 3 ,艺术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5 1 .语文、数学和艺术教师的人数比各是多少?如果学校艺术教师有28人,那么 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个有多少人? 4、果园里苹果树、梨树和桃树的比是3:2:7.其中苹果树有60棵,梨树和桃树各有多少棵? 5、饲养场白兔和灰兔的比是5:2,白兔比灰兔多60只,饲养场一共养了多少只兔子? 6、六年级共有学生280人,男生是女生的5 3 ,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7、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0,三个数的比是1:2:3,这三个数分别是多少?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六年级《数与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及其关系的学科,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问题,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可以使解题思路与过程具体化。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说涉及数学学科的各个领域,本课内容主要是通过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不仅直观易于寻找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繁杂的计算和推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更显优越,所以在本节课上帮学生建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启蒙,进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其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因此本节课在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中应与数学的教学、学习融为一体,时时体验其妙用。 从教材的编排看,数学知识的呈现逐渐由直观形式过渡到知识的迁移与推理;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正从形象

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从数形结合的渗透情况看,教材注重由低段的感悟数形结合思想逐步到高段能够运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我们所思考的是:能否在尊重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以数的运算为载体,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数形结合思想,最终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演示功能,强化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教材在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已经逐渐借助推理与知识迁移完成,并结合教材挖掘、创造条件开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总是更多的带有形象思维的成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同时又满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本节教材在编排上体现了先“数”后“形”的编排顺序,把形象真正放在“支撑”地位,从而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服务。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测试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测试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填空.(41分) 1、3:5=18÷( )=35 ()=( )%=( )(填小数). 2、夏季某天的白昼时间与黑夜时间的比是5:3,这天白昼是( )小时,黑夜是( )小时. 3、两个正方体的棱长比是2:3,棱长总和比是( ),表面积比是( ),体积比是( ). 4、乙数是甲数的7 3,则甲乙两数的的比是( ),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5、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最简整数比是( ),比值是( ). 6、已知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相等(不等于0),则比值是( );已知一个比的后项与比值互为倒数,则前项是( ). 7、把15克糖溶解在135克水中,糖与水的质量比是( ),糖与糖水的质量比是( ). 8、学校今天出勤人数与缺勤人数的比是23:2,学校今天的出勤率是( ). 9、长方形的周长是30cm ,长是9cm ,长与宽的最简整数比是( ),它的面积是( ). 10、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0.625,则甲乙两数的的比是( ),乙数与甲乙两数和的比是( ). 11、六一班男生比女生多20%,则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占全班的( )%. 12、甲数的4 3等于乙数的50%,则甲乙两数的比是( ). 13、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12天完成,乙队单独做15天完成,甲乙两队的时间比是( ),工效比是( ). 14、2:3的前项扩大到原来的5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 15、 六年级学生人数在40-50之间,已知男女生人数的比为5:4,六年级有( )人,其中男生比女生多( )人. 16、甲和乙的比是3:4,乙和丙的比是6:7,则甲和丙的比是( ).

【精选】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比的认识》优秀教案

【精选】北师版六年级上册数学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优秀教案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 【教学内容】 教材69~71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本、直尺。 【教学设计】 【情境导入】 1.列式解答下列问题。 (1)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3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 (2)一辆汽车3时行驶了210千米,平均每时行多少千米? 2.师小结:以上两道题都是应用数量间的相除关系来解决的,它是一种比较两个数量关系的常见方法。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69页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图片,哪几张图片和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后回答: 生1:图A和图B比较像,和图C、图E不像。 生2:图A、图B和图D三幅图都比较像,它们的尺寸比例比较相似,人物也很相似,只是大小不同,图C、图E中的比例和人物图像都相差较大。 师小结并提问:只是用眼睛去判断,究竟是否准确呢?怎样才能判断准确呢?我们能否找到一种量化的方法呢? 将图片移入方格纸中,找出与图片相应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生汇报探究结果。 一组:A的长是B的长的2倍,A的宽是B的宽的2倍。 二组:A的长是D的长的1 2 ,A的宽是D的宽的 1 2 。 三组:A、B、D三张图片的长分别是相应宽的1.5倍。 师生共同总结:这三张图片的长都是相应宽的1.5倍,所以它们比较像。 2.认识比。 师:像上面6÷4,6÷12这样两个数相除,又叫作这两个数的比。 举例:比如长方形A中的长除以宽即6÷4,也可以表示为长与宽的比是6∶4,读作六比四。“∶”叫做比号,6是比的前项,4是比的后项,6÷4写成分数是 6 4 ,6÷4所得的商是1.5,1.5就是这个比的比值。 3.你能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比吗?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再反馈交流。 4.教材第70页“试一试”。 先让学生填一填,说一说,再集体交流。 师引导学生明确路程与时间的比是速度,总价与数量的比是单价。 5.认识比、除法、分数的关系。 (1)想一想,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交流汇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说课稿汇编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解比例》说课稿一、说教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解比例,解比例的方法。 媒体选择: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三、说教学过程 复习引新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 2、出示: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

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80和5:200 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15 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 (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 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板书课题) 教学新课 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教学例2。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 师:题中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条件?(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是

数与形评课稿

数与形评课稿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六年级数与形评课稿 灯小张宣明 “数形结合”是六年级上册教材中新编的内容,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数形结合可以让数量关系与图形的性质的问题很好地转化,通过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运算的意义,可以使思路与过程具体化。这一内容对教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数与形》这一内容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罗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在课堂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引导学生数形结合,从不同角度寻找规律。例如,在教学例1之前,莫老师首先用一组图形……让学生去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让学生从形引入,猜下一个图形是什么图形。学生从图形中想到数,单数是,双数,从形到数,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熟悉的、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了新知的学习。接着在教学例1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三幅图中分别有多少个小正方形你是怎么发现的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容易得出小正方形数为1的平方,2的平方,3的平方…的结论;还有的学生看到三个图中的小正方形数还可以分别表示成1,1+3,1+3+5,…的结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引入,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1+3=4,1+3+5=9,…有的学生可能很

快发现4=22,9=32,…这时老师引导学生用正方形来表示这些算式,使学生通过数与形的比照,看到这些连续的奇数在图形中的什么地方,平方数代表的又是图形中的什么,学生对规律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从而突出了本课重点及难点。 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论是“以数解形”、还是“以形助数”,在难点、重点之处都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教师在课堂中相信学生,不以“知识权威”自居,能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让数学课堂再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碰撞。 三是教师能较地好地把握教材,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数与形”这一内容,罗老师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思考问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综合练习及答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综合练习及答案 1. 选一选。 (1)学校买来380本图书,按一定的比分配给三个班,它们的比可能是( )。 A. 2∶3∶5 B. 2∶3∶4 C. 1∶2∶3 D. 12∶5∶4 (2)35∶0.2化成最简整数比是( )。 A. 1∶3 B. 3∶1 C. 3 D. 15 ∶1 (3)一根小棒锯成3段需要30秒,那么锯成6段需要( )秒。 A. 60 B. 75 C. 90 D. 45 (4)出勤率最高可以达到( )。 A. 101% B. 99% C. 100% D. 1 2. 化简下列各比。 4.2∶74 120∶72 17∶149 0.4∶3∶35 36分∶1小时 308立方厘米∶2立方分米 1平方米∶4320平方厘米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3. 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40∶28 1.6∶2.5 7 2 ∶8.4 5 2∶ 11 2 9.2∶2.05 4. 甲、乙、丙三个养猪专业户共养猪8400头,养猪头数比是9∶10∶11。求各养猪专业户户养猪的头数。 5. 小红、小刚、小华三个人收集邮票,小红收集的邮票数和小刚收集的邮票数的比是2∶3,小刚收集的邮票数和小华收集的邮票数的比是6∶13,三人共收集230枚,求三个人各收集多少枚? 举一反三,应用创新,方能一显身手! 6. 小红有邮票60张,小明有邮票52张,小红给小明多少张邮票后,小红与小明的邮票数之比为5∶9?

7. 一个书架上放有两层书,上层书的数量与下层书的数量比是5∶6,从上层拿30本书到下层后,上、下两层书数量之比为3∶4,上、下两层原有书各多少本? 8. 有两根钢管,第一根钢管长54米,第二根钢管长45米。两根钢管使用同样长尺寸截成小段,为了不浪费,每段成可取多少米?两根钢管分别要据几次?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六年级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篇 1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对于本单元中的知识,学生是在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分数的乘除法计算也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学习的。 1、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长方形的长与宽”等系列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2、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了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这一类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三、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八年级数学上册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说课稿

八年级数学上 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之后,由线至面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角。本节知识不仅是对前面“角”知识的升华与综合运用,也是研究多边形中角的问题的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发现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体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猜想验证—逻辑证明—应用拓广—归纳概括”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命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推理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体验。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二、说教法

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拼图法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证明方法,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 三、说学法 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 【环节二】猜想发现Array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你的猜想吗? 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范图(1)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 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 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的认识”测试卷 一、填空。 1、3 1:2化简比是( ),比值是( )。 2、2 11:0.75的比值是( ),化简比是( )。 3、5 3吨:400千克的比值是( ),化简比是( )。 4、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比是2:3:4,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 )、( )、( ),这是一个( )三角形。 5、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6:2:1,这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是( )、( )、( ),这是一个( )三角形。 6、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底角的度数比是4:3,顶角是( )度,底角是( )度。 7、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与直角的度数比是2:5,这个锐角是 ( )度,另一个锐角是( )。 8、(1)、3:7的前项扩大4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 )。 (2)、4:5的前项加上8,后项应扩大( )倍,才使比值不变。 (3)、5:12的前项加上15,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 9、大圆的半径等于小圆的直径,大圆直径与小圆直径的比是( ),周长比是( ),面积比是( )。 10、在同圆中,周长与直径比是( ),周长与半径比是( )。 11、六(3)班今天的出勤率是96%,出勤人数与缺勤人数的比是( ) 12、栽种一批果树,成活率为90%,成活棵数与死亡棵数的比是( )。 13、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75,甲乙两数比是2:1,甲数是( ),乙数是( )。 二、判断。 1、39:13的最简比是3。 ( ) 2、比的各部分同时增加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 3、足球比赛,英国与法国队比分为2:0,所以比的后项可以是0( ) 4、6:9的比值是2:3。 ( ) 5、比的后项加上5,要使比值不变,前项也要加上5。 ( )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对于本单元中的知识,学生是在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分数的乘除法计算也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学习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长方形的长与宽等系列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了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

这一类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由于比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尽管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概括出比,但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提供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比的意义的全过程。 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

关于解比例说课稿

关于解比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课本35页,例题 2、例题 3、及做一做。) 2、教材分析 《解比例》教学设计紧紧抓住“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与简易方程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这一点展开,较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参与教学过程、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以下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分三个围度: (1)、认知:使学生认识解比例的意义,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2)、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和比例的意义,进一步认识比例的基本性质。 (3)、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安排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1、认识解比例的意义。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5、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6、说学情、学法:学生是在学习了比、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学习解比例的,对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已经认识,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主要采用了以练习法、讲解法和自学辅导法等。 二、说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想不想去旅游?(想)现在跟老师一起去北京世界公园去看一看,好不好!(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并让学生说图片的认识,适当教育)(这样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对这节课的注意。) 复习引新出示按1:25制成,模型高度是5.86米,实际高度是146.5米的金字塔图片 (1)同学们请用这四个数写一个比例,(请学生展示作品)。 (2)比例同学们已经写出来了,那么谁来说说什么叫比例?(表扬学生) (3)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齐说)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上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板书)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2。 (1)、提问:这道例题和刚才的复习题有什么不同?你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出未知项x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动笔写一写。) (2)、学生汇报解答过程。 (3)、揭示课题例题2就是求比例中的未知项。(板书:求比例里的未知项)从例题2可以看出,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里另外一个未知项.这种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就叫做解比例。(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了吗?(能) 出示练习题8︰12=X︰45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学例3。 出示例3:(略) 请同学们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这个比例,求出未知项x,自己先想一想,有没有办法做。再试着做做看。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6比的认识教案

比地认识练习课(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57页练习三中地第l题至第4题。 教学目标: L.进一步理解比地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地关系。 2.能用商不变地性质或分数地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简单地实际问题。 3.在疏理知识地过程中感受复习地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自觉复习所学知识地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用商不变地性质或分数地基本性质化简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 进一生理解比地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地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回忆知识点。 师:通过本单元地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根 据学生地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本单元所学知识: 理解比地意义 了解比地各部分名称 能读写比,会求比值 理解比与除法、分数地关系 用比地知识解释一些简单地生活问题

比地化简(学会用商不变地性质和分数地基本性质化简比) 比地应用(能运用比地意义解决按照一定地比进行分配地实际问题) 2.回忆所学地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本单元地知识地?请举例说明。 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地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 教师小结:在本单元地学习中,我们主要要通过联系相关地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探索新知。 3.提出疑难点 师:在本单元主习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难问题?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所提地疑难问题,教师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教师指出这节课地练习内容和练习目地,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1.根据信息写出比,并思考比地含义。 (1)城小六(3)班有男生20人,女生30人。 (2)某人骑自行车,20千米地路程,用去30分钟。 2.把下面各题中地数量关系写成比,并求比值。 (1)跑36千米大约需要2时,路程和时间地比大约是,比值是, 这个比值表示地是。 (2)小小试验田今年种了2公顷小麦,共收了6吨,总产量与公顷数地比是,比值是。 (3)400克大豆榨油48克,油与大豆地质量比是,比值是。 3.化简。

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说课稿.doc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_、教材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 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前面“比的知识”的深化,也是后面学习解比例知识的基础。并为学习比例的应用,特别是为正、反比例及其应用打好基础。比例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课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学目标(课件演示) 我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 的实际情况,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 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3、教学重点、难点(课件演示)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探究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说学法 1、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知识,初步形成了一定的 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 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2运用多媒体课件,丰富感知, 激发

兴趣,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2、说学法 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主要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学习方法:1、合作交流法。2、引导发现法。 教具和学具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工具和桥梁,课前准备合适的教学具也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这节课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说程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复习旧知,做好铺垫一一教学比例的意义一一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反馈与巩固质 疑反思,总结评价。六个环节进行。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概念复习:回忆什么是比?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比的基本型性质是什么?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然后出示4个比让学生求比值。 2、求出下面每个比的比值 12: 16 3/4: 1/8 4.5:2.7 10:6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加深学生对旧知的印象;通过求比值的练习,使学生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教学比例的意义作了巧妙的铺垫。)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比,知道怎样求比值。今天我们就根据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与比有着密切关系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比例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32页的四副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校园升旗仪式;教室场景;签约仪式。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四副图,谈感受?再观察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字信息?请同学们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都有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必须尊重它。

数与形说课稿

数学广角—-《数与形》说课稿尊敬得评委,亲爱得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得内容就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07—108页得《数与形》。 一、把握教材、领悟目标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数与形相结合得例子在小学教材中比比皆就是。有时候,就是图形中隐含着数得规侓,可利用数得规侓来解决图形得问题。有时候,就是利用图形来直观地解释一些比较抽象得数学原理与事实,让人一目了然。尤其就是小学生思维得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还有时候,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得问题,也可以用“形"来解决“数”得问题。 (二)教学目标。 为此,我把本课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与技能:运用数形结合得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总结规律,经历探究数形结合得学习过程,渗透数形结合得思想。 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观察—--探讨---归纳—--总结”得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得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解决实际问题得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得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得奥妙,激发学习数学得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形结合得思想方法。

难点:运用数形结合得方法探索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法灵活,突出主体 本课得内容注重在利用数与形解决问题得过程中让学生积累基本得活动经验,培养基本得数学思想、为此,我主要采用游戏教学法、引导发现法、互动教学法。以问题为载体,通过游戏激趣、实践操作、归纳分析、具体应用等环节,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解决问题,体会数与形得完美结合。 三、学法多样,拓展创新 根据六年级学生得理解能力与思维特征,我综合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活动得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实践、验证、归纳、应用得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得过程,让学生瞧瞧可以怎样用图形来表示数得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寻找图形中所包含得数得规律,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得习惯、 四、四环教学,自主探究 基于以上得思考,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知识链接,激趣导入。 1、观瞧微课,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观瞧《数与形》微课,回顾感知数形结合得应用,如:利用用长方形模型演示1/2×3/5,利用线段图理解分数应用题;利用面积模型解释乘法分配律……从而得出:数与形密不可分,可用“数”来解决“形”,也可用“形”来解决“数”得问题、今天我们来深入研究“数”与“形”(板书)。顺势创设问题情境:25个黑点,谁想到了哪些与众不同得计算方法? ●●●●● ●●●●● ●●●●● ●●●●● ●●●●●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唤起学生对数与形得感知,初步建立数与形得思想。】 2、交流黑点图,引入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