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二)牛顿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 机械能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二)牛顿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 机械能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二)牛顿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 机械能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会考复习(二)牛顿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 机械能

二. 知识要点: (一)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ma F =∑。

(二)万有引力定律 1. 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其

表达式为:k T

R =23

,其中R 是椭圆的轨道的半长轴,T 是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2. 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2

21r

m m G

F =。其中2

111067.6m N G ⋅⨯=-2/kg ,称为万有引力恒量。 (3)注意:严格来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公式也近似适用,但此时它们间距离r 应为两物体质心间距离。 3. 引力常量的测定: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4. 物体的重力随离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物体的重力近似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即近似等于G

2

)

(h R Mm

+,可见物体重力随h 的增大而减少。 5. 重力加速度g 随离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m

F

g 2)(h R M G

+,可见g 随h 增大而减少。

(三)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1. 求天体质量M 、密度ρ的方法;

通过观测天体卫星运动的周期T 、轨道半径r ,把卫星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得:

r T m r

Mm G 2

2)2(π=。 ∴ 2

324GT r M π=。 如果知天体的半径R 可得天体的体积为3/43R V π=。

∴ 323

32323)34/(4/R

GT r R GT r V M πππρ===(如果卫星在天体表面运行,R r =,2

3GT

π

ρ=

)。 2. 研究天体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把天体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于

万有引力,即:

r f m r T m r m r mv r

Mm G 22222)2()2(ππω====。

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公式进行分析,必要时还可用到物体在天体表面时受到的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即:mg R Mm

G

=2

。 3. 海王星及冥王星的发现:(见课本)

(四)人造卫星、宇宙速度

1. 第一宇宙速度(环绕速度):s km /9.7。是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 推导(1):当卫星在地球附近运行时,地r r ≈,由

地地r v m r Mm G 22=得==地r GM v 6

2411104.61098.51067.6⨯⨯⨯⨯-)/(109.73

s m ⨯= 推导(2):当卫星在地球附近运行时,mg F =引,地r r ≈。

由地

r v m mg 2

=得6104.68.9⨯⨯==地gr v ⨯=9.7)/(103s m 。

2.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s km /2.11,使物体可以挣脱地球吸引力束缚,成为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去)的最小发射速度。

3.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16.7km/s ,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的束缚,飞到太阳系以外的宇宙空间去的最小发射速度。

4. 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1)由r v m r

Mm G 2

2==得:r GM v =

即r

v 1

∝;(r 越大v 越小) 可见第一宇宙速度也可以说成是卫星环绕地球的最大速度。 (2)由r m r Mm G

2

2ω=得:3r GM =ω即3

1r ∝ω;(r 越大ω越小)

(3)由r T m r Mm G 22)2(π=得:GM r T 3

24π=即3r T ∝。(r 越大T 越大)

5. 地球同步卫星:运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T=24h ),所有的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平面均在赤道平面内,且轨道半径和环绕速度均相同。

推导:由r T m r Mm G 22)2(π=得:32

2

4πGMT

r =。

∵ T 恒定,∴ r 恒定。 (五)功

1. 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如果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2. 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在力方向发生的位移。

3. 功的计算公式:

(1)F 和s 同方向情况:W=Fs 。

(2)F 和s 不同方向的情况:θcos Fs W =。(θ为F 与s 的夹角) 4. 功的单位:焦耳(牛·米),符号J (N ·m )

5. 功的正负判定方法:功是表示力对空间积累效果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功的正负既不是描述方向也不是描述大小而有另外意义。

(1)当︒<≤900θ时,1cos 0≤<θ,W 为正值,力对物体做正功,力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

(2)当︒=90θ时,0cos =θ,W=0,力对物体不做功,力对物体的运动既不推动也不阻碍。

(3)当︒≤<︒18090θ时,0cos 1<≤-θ,W 为负值,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者说物体克服力F 做功,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

6. 在曲线运动中,功的正负判定方法:看力F 与速度v 的夹角θ。

7. 注意:讲“功”,一定要指明是哪个力对那个物体的功,功是标量。

8. 恒力做功的求法:θcos s F W ⋅=中的F 是恒力,求恒力所做的功只要找出F 、

s 、θ即可。

9. 合力做功(总功)的求法:一种方法是先求出合力再用θcos s F W 合总=求总功,另一种方法是ΛΛ++=21W W W 总即总功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这两种方法都要求先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后一种方法还要求把各个功的正负号代入运算。 10. 一些变力(指大小不变,方向改变,如滑动摩擦阻力,空气阻力),在物体做曲线运动或往复运动过程中,这些力虽然方向变,但每时每刻与速度反向,此时可化成恒力做功,方法是分段考虑,然后求和。

(六)功率

1. 功率的概念: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单位是瓦(W )。

2. 功率的计算方法(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求法)。

t

W

P =

是平均功率,对功率v F P ⋅=,当v 为平均速度时,P 为平均功率,当v 为瞬时速度时,P 为瞬时功率,因此求功率时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对于力F 与速度v 不在同一直线时,不能直接用v F P ⋅=而应用θcos v F P ⋅=。 3. 机械额定功率概念:机械正常工作时输出的最大功率。

4. 机车以恒定功率起动情况:P 一定,v 变大,F 变小,a 变小,当a=0时,v 不变,机车匀速运动,这时阻f F =,而阻

额f P v m =

为机车行驶的最大速度。

5. 机车以加速度a 匀加速起动情况:a 一定,F 也一定,P 随v 增大而增大,当P

达到额P 后,F 、a 不能维持,开始减小,但速度还要增大,直到0=a ,

v 达最大阻

额f P v m =。

(七)动能,动能定理

1. 能的概念:粗浅地说,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界做功,我们就说物体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2. 功和能的关系:各种不同形式的能可通过做功来转化,能转化的多少通过功来

量度,即功是能转化的量度。

注意:功是过程量,能量是状态量。

3.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4. 动能表达式:2

2

1mv E k =

。 5. 注意:动能是状态量,只与运动物体的质量以及速率有关,而与其运动方向无关,能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单位是焦耳(J )。

6. 动能与动量的联系:∵ 2/2mv E K =和mv P =,∴ K mE P 22= (注意:动量是矢量,两个矢量相同,必须要大小、方向相同)。

7. 动能定理的推导:设物体质量为m ,初速度为1v ,在与运动方向同向的恒定合外力F 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s ,速度增加到2v 。

由ma F =和as v v 22

12

2=-联立解得:

2

1222

121mv mv Fs -=

。 8. 动能定理公式:初末k k k E E E W -=∆=。

注意:W 为外力做功的代数和,k E ∆是物体动能的增量;k E ∆为正值时,说明物体动能增加,k E ∆为负值时,说明物体动能减少,涉及质点的位移与速度关系问题时,可优先考虑应用动能定理。

9. 应用动能定理进行解题的一般步聚: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

(2)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明确各个力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3)明确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的动能(可分段、亦可对整个运动过程)。 (4)用12k k k E E E W -=∆=总列方程求解。

(八)重力势能

1. 重力势能的概念:受重力作用的物体具有与它的高度有关的能称为重力势能。

2. 重力势能的相对性:重力势能是物体与地球所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能量,其数值mgh E p =与参考面的选择有关,式中的h 是物体重心到参考面的高度,当物体在参考面之上时,p E 为正值,当物体在参考面之下时,P E 为负值。一般可选地面或某物体系中的最低点为零势能参考点。物体在两位置间的势能差与参考面的选择无关。

注意:势能的正、负可用来表示大小。

3.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少;克服重力做功,重力势能增大。

4. 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移动路径无关,只跟物体的起点位置和终点位置有关。

21mgh mgh W C -=。物体下降时,mgh W C =。物体上升时mgh Wc -=;物体高度不

变时,0=C W 。

5. 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与它的形变量有关的势能称为弹性势能。

(九)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E 的概念:动能、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机械能。即P k E E E +=。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1)推导:

① 定性推导:物体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运动过程中,只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系统在只有系统内相互作用弹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是动能和系统内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② 定量推导:(见选修课本)

(2)内容:如果没有摩擦和介质阻力,物体只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或者说在只有重力和系统内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

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机械能守恒条件:只有重力和系统内相互作用弹力做功。

注意:只有重力和系统内相互作用弹力做功时,只是系统内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系统机械能守恒。如果其它力做功,则说明系统的机械能和系统外的能有转化,系统机械能不守恒。如果所有力都不做功,系统动能和势能均不发生变化,系统机械能还是守恒的。

(4)公式:21E E =或P k E E ∆-=∆。

(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1.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聚: (1)明确研究对象和它的运动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弄清是否只有系统内的重力弹力做功,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

(3)确定物体运动的起始和终了状态,选定零势能参考平面后确定物体在始、末两状态的机械能;

(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出方程,统一单位后代入数据解方程。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常见两种表达式:

(1)2211p k p k E E E E +=+(意义:前后状态机械能不变)

(2)1221k k p p E E E E -=-(意义: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3. 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时处理方法:

(1)总总21E E =(意义:前后状态系统总的机械能守恒)。 (2)增减k p E E ∆=∆(系统减小的重力势能等于系统增加的动能)。 (3)增减B A E E ∆=∆ (A 物体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 物体增加的机械能)。

(十一)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

1. 功能关系:功是能转化的量度。

2.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内容: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总能量守恒。

3. 用功能关系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用功能关系分析物理问题应注意关键是分析清楚系统中有多少种形式的能,发生了哪些转化和转移过程,再利用始末状态总能量守恒关系分析求解。能量守恒表示形式通常可用两种:(1)终初E E =; (2)减增E E ∆=

【典型例题】

[例1] 在水平粗糙地面上,使同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第一次是斜上拉力,第二次是斜下推力,两次力的作用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相同,力的大小也相同,位移大小也相同,则:( )

A. 力F 对物体做的功相同,合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也相同

B. 力F 对物体做的功相同,合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不相同

C. 力F 对物体做的功不相同,合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相同

D. 力F 对物体做的功不相同,合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也不相同

s 、θ都

方法一:由于斜上拉和斜下推物体而造成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不同,从而使滑动摩擦力N f μ=的大小不同,因而合力f F F -=θcos 合不同,∴ 由θcos s F W 合合=知

合W 不相同;

2

2

1mv mgH =

)/(10221022s m gH v =⨯⨯==。 小球陷入沙坑过程,只受重力和阻力f 作用,由动能定理得:

2/02mv fh mgh -=- h mv mgh f /)2/(2+= )(202002.0/]2/)102(202.0102[2N =⨯+⨯⨯=

(2)全程列式:全过程有重力作功,进入沙中又有阻力做功。 ∴ fh h H mg W -+=)(总

由动能定理得00)(-=-+fh h H mg 。

ΛΛ2

2212

121Mv mv mgR +=

(1) (或由增减B A E E ∆=∆得:2/2/2

22

1Mv mv mgR =-) 又由动量守恒得:ΛΛ021=-Mv mv (2) 由(1)(2)解得:m

M MgR

M

m

v +=

22。

由上面例题分析中,可知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关键是:① 由各力做功的情况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② 区分运动过程的始末状态并找出对应的机械能;③ 当单个物体的机械能不守恒时,可考虑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模拟试题】

1. 物体在某行星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是它在地球表面受到的万有引力的1/4。在地球上走得很准的摆钟搬到行星上后,此钟的分针走一整圈所经历的实际时间是( )

A. 1/4小时

B. 1/2小时

C. 2小时

D. 4小时

2. 一单摆在空气中振动,振幅逐渐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振动能逐渐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B. 后一时刻的动能一定小于前一时刻的动能

C. 后一时刻的势能一定小于前一时刻的势能

D. 后一时刻的机械能一定小于前一时刻的机械能

3. 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在恒力F 的作用下发生位移s ,在地面光滑和不光滑两种情况中( )

A. 无摩擦时,力F 对物体做的功多

B. 有摩擦时,力F 对物体做的功多

C. 无摩擦时,物体获得的动能大

D. 不论有无摩擦物体获得的动能一样大

4. 一质量为m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用大小为F 方向与水平成θ角的恒力作用在该木块上,经过时间t ,力F 的即时功率为( )

A. m t F /cos 22θ

B. m t F 2/cos 22θ

C. m t F /2

D. m t F /cos 2θ

5. 一个水平力F 作用在物体上,使它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力F 做的功为1W ,功率为1P ;若减小物体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力,仍用水平力作用于该物体,使它在力的方向上移动同样的距离S ,做的功为2W ,功率为2P ,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21W W =,21P P <

B. 21W W =,21P P =

C. 21W W >,21P P =

D. 21W W <,21P P >

6. 如图1所示,用同种材料制成一个轨道ABC ,AB 段为1/4圆弧,半径为R ,水平放置的BC 段长为R ,一小物块质量为m ,与轨道间摩擦因数为μ,当它从轨道顶点A 由静止开始下滑时,恰好运动到C 停止,那么物块在AB 段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C. 向心力大小:C B A F F F <=

D. 半径与周期关系:

2

32

3

2

3

C

C B

B A

A T R T R T R =

=

9. 宇航员在一行星上以速度为0v 竖直上抛一个物体经t 秒钟后落回手中,已知该

行星半径为R ,要使物体不再落回星球表面,沿星球表面抛出的速度至少应是:( )

A. R t v /0

B. t Rv /0

C. t Rv /20

D. Rt v 2/0 10. 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不动的人造地球卫星( )

A. 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的值

B. 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C. 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值

D. 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11.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T 1,轨道半径为R 1,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T 2,轨道半径为R 2,则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质量的______倍。

12. 已知地球的半径约为m 6104.6 ,又知月球绕地球的运动可以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则可估算出月球到地心的距离为_________m 。(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13. 若已知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半径为r ,公转的周期为T ,万有引力恒量为G ,则由此可求出;

A. 某行星的质量

B. 太阳的质量

C. 某行星的密度

D. 太阳的密度

14. 如果地球自转速度加快到使赤道上的物体对地面正好没有压力,地球半径为R ,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求地球的自转角速度?

试题答案 1. C

2. AD

3. C

4. A

5. A

6. B

7. C

8. ABD

9. C 10. D 11. 2

13

22

23

1/T R T R 12. 8104 13. B 14.R g /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二)牛顿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 机械能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二)牛顿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 机械能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会考复习(二)牛顿运动定律 行星运动 机械能 二. 知识要点: (一)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ma F =∑。 (二)万有引力定律 1. 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 (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对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行星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其 表达式为:k T R =23 ,其中R 是椭圆的轨道的半长轴,T 是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2. 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2 21r m m G F =。其中2 111067.6m N G ⋅⨯=-2/kg ,称为万有引力恒量。 (3)注意:严格来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物体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大小时,公式也近似适用,但此时它们间距离r 应为两物体质心间距离。 3. 引力常量的测定: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4. 物体的重力随离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物体的重力近似为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即近似等于G 2 ) (h R Mm +,可见物体重力随h 的增大而减少。 5. 重力加速度g 随离地面高度h 的变化情况:==m F g 2)(h R M G +,可见g 随h 增大而减少。 (三)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 1. 求天体质量M 、密度ρ的方法; 通过观测天体卫星运动的周期T 、轨道半径r ,把卫星的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根据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得: r T m r Mm G 2 2)2(π=。 ∴ 2 324GT r M π=。 如果知天体的半径R 可得天体的体积为3/43R V π=。 ∴ 323 32323)34/(4/R GT r R GT r V M πππρ===(如果卫星在天体表面运行,R r =,2 3GT π ρ= )。 2. 研究天体运动情况的一般方法:把天体运动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于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及知识点(人教版)

中学物理睬考公式概念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t x v = (定义式) 平均速度的方向即为运动方向 v -平均速度 国际单位:米每秒m/s 常用单位:千米每时 km/h 换算关系 1m/s=3.6km/h (2)加速度t v v t v a 0t -=∆∆= 加速度描述速度变更的快慢,也叫速度的变更率 {以Vo 为正方向,a 与Vo 同向(做加速运动)a>0;反向(做减速运动)则a<0} 注: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0v ):m/s ; 加速度(a):m/s 2 ; 末速度(t v ):m/s ;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 路程(s):米(m ); 三个基本物理量:长度 质量 时间 对应三个基本单位:m kg s (3) 基本规律: 速度公式 at v v t +=0 位移公式 2012x t at v = +几个重要推论: (1)ax v v t 2202=- (o v 初速度,t v 末速度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比如刹车):a 为负值,) (2) A B 段中间时刻的即时速度: *(3) AB 段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 V =022t t V V x V t +==222 2o t s v v V += 留意 都是在什么条件下用比较好?(在什么条件不知或不须要知道或者也用不到时,该用哪个公式?) 公式 at V V t +=0 2021X at t V += X 2202a V V t =- 0X 2t V V V t +== 较合适的条件 不涉及到X 不须要求t V 不涉及到时间 t 求位 移 不知道 a (5)初速无论是否为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T 一每个时间间隔的时间) (用来求纸带问题中的加速度,留意单位的换算) (6)自由落体: ①初速度Vo =0 ②末速度gt V t =③下落高度221gt h = (从Vo 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22t V gh = 全程平均速度 2t V V = 平均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 =g =9.8m/s 2≈10m/s 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旁边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 =mg (方向竖直向下,g =9.8m/s 2≈10m/s 2,作用点在重心,重心不肯定在物体上,适用于地球表面旁边) 2、弹力,胡克定律:x F k =弹(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3、求 1F 和2F 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2aT x =∆

高中物理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高考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 1.利用弹簧弹射和传送带可以将工件运送至高处。如图所示,传送带与水平方向成37度角,顺时针匀速运动的速度v =4m/s 。B 、C 分别是传送带与两轮的切点,相距L =6.4m 。倾角也是37?的斜面固定于地面且与传送带上的B 点良好对接。一原长小于斜面长的轻弹簧平行斜面放置,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上端放一质量m =1kg 的工件(可视为质点)。用力将弹簧压缩至A 点后由静止释放,工件离开斜面顶端滑到B 点时速度v 0=8m/s ,A 、B 间的距离x =1m ,工件与斜面、传送带问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均为μ=0.5,工件到达C 点即为运送过程结束。g 取10m/s 2,sin37°=0.6,cos37°=0.8,求: (1)弹簧压缩至A 点时的弹性势能; (2)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所用的时间; (3)工件沿传送带由B 点上滑到C 点的过程中,工件和传送带间由于摩擦而产生的热量。 【答案】(1)42J,(2)2.4s,(3)19.2J 【解析】 【详解】 (1)由能量守恒定律得,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2 P 01sin 37cos372 E mgx mgx mv μ??=++ 解得:E p =42J (2)工件在减速到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过程中,加速度为a 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1sin 37cos37mg mg ma μ??+= 解得:a 1=10m/s 2 工件与传送带共速需要时间为:011 v v t a -= 解得:t 1=0.4s 工件滑行位移大小为:22 011 2v v x a -= 解得:1 2.4x m L =< 因为tan 37μ? <,所以工件将沿传送带继续减速上滑,在继续上滑过程中加速度为a 2,则有:

2020届高中物理新课程会考公式、规律汇总(含精简版汇总)

高二物理新课程会考公式、规律汇总 《必修1、2》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速度(矢量):t s v = 2、位移与路程:位移是表示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可用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大小为初、末位置间的直线距离,方向为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路程是物体实际路线的长度,没有方向,是标量。位移大小≤路程(单向直线运动,位移大小=路程)。 3、平均速度:t s v = - (与一段时间、位移过程对应),方向与这段时间内的位移方向相同 平均速率:t s v =-(s 指这段时间内的路程),是标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标量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时刻或经过某位置时的速度(与某时刻、某位置对应),是矢量 4、加速度:t v v t v a 0 -=??= (单位为m/s 2),反映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 的方向与速度变化(v ?)的方向相同,与速度(v )方向可相同,也可相反。 t v ??叫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1、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均匀变化(均匀增加或减小即a 恒定)的直线运动 (1)速度公式(t 秒末的瞬时速度):v = v 0 + at (初速为零,则v =at ) (2)位移公式(t 秒内):s = v o t + at 2(初速为零,则s = 2 1at 2) (3)速度与位移关系:as v v 2-2 02 =(v 、v 0分别是这段位移s 的末、初的速度) (4)平均速度:2 0_ v v v += 即初、末速度的平均值(仅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注意:匀加速直线运动,a 用正值代入;匀减速直线运动,a 用负值代入 这样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有两个公式:_ v = t s 或20v v +;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_ v = t s 2/t v = *(5)初速为零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 ①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4:9……n 2; ②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6)实验中求a 公式: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一常数即 △s =s 2-s 1=s 3-s 2= aT 2 (a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T 一相邻点间的时间) 打点计时器打C 点时的瞬时速度为:2T s 23 - +== = s t s v BD BD BD C v ;

小度写范文[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复习]模板

[高中文科物理会考复习] 高中物理会考公式总结 一、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平均速度V平=△x/△t(定义式) ②有用推论V2-Vo2=2ax ③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Vo)/2 ④末速度V=Vo+at vo+vt⑤中间位置速度VS= 2 ⑥位移x=(V+Vo)t/2=Vot+at2/2 ⑦加速度a=(V-Vo)/t=△V/△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 加速度(a):m/s2; 末速度(V):m/s; 时间(t):秒(s); 位移(x):米(m); 路程:米; 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2、自由落体运动: ①初速度Vo=0 ②末速度V=gt ③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④推论V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22 二、相互作用: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10m/s,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x(x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 关) 3、滑动摩擦力:F滑=μFN (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等于G;也可小于G。 μ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4、静摩擦力:O≤F静≤Fm (Fm为最大静摩擦力,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22壹 5、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或a=F合/m a {由合外力F合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2、牛顿第三定律:F=-F′ {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共点力的平衡:F合=0

天津市高二物理会考知识点

天津市高二物理会考知识点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天津市高二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点,以备参加物理会考。下面将详细介绍天津市高二物理会考的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和研究 1. 运动的基本概念 -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运动的曲线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 2. 直线运动 - 匀速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 - 加速度的计算和运动图像的分析 3. 抛体运动 - 空中抛体运动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 斜抛运动的规律和计算方法

二、牛顿运动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 - 惯性和惯性参考系的概念 - 物体在惯性参考系中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 2. 牛顿第二定律 - 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 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律的关系 - 力的合成和分解 - 物体在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三定律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性质及其作用于不同物体上的效果 三、能量与功

1. 功的概念 -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 功的正负和功率 - 功和动能的关系 2. 动能和势能 - 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能量守恒定律 - 能量的守恒和转换 - 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四、电学 1. 电荷和电场 - 电荷的性质和分布 - 电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电势差 2. 电路 - 电流和电流强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电阻和电阻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欧姆定律和功率的计算 3. 磁场和电磁感应 - 磁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的关系 五、声学 1. 声波和声音 -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特征和频率 - 声音的反射和衍射现象

四川高二物理会考知识点

四川高二物理会考知识点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四川高二物理会考作为高中生升入高三的一道关卡,对学生的物理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下面将介绍四川高二物理会考常见的知识点。 第一章:力学 1. 运动与静止 - 物体的参考系 - 匀速直线运动 - 物体的速度与位移 - 物体的加速度 - 自由落体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 - 物体的质量 - 牛顿第一定律

- 牛顿第二定律 - 牛顿第三定律 3. 重力与万有引力 - 重力的产生与特点 - 重力的计算公式 - 万有引力定律 - 地球的重力与地球表面重力 4.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力的合成 - 力的分解 5. 力的作用与应用 - 平衡力与非平衡力 - 弹力 - 摩擦力

- 空气阻力 第二章:热学 1. 温度与热 - 温度的测量与表达 - 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 2. 物质的热现象 - 热膨胀 - 相变 3. 理想气体定律 - 理想气体的性质 - 状态方程 - 理想气体的分子运动规律4. 内能与热力学定律

- 内能的变化 - 第一类永动机 - 热力学定律 第三章:光学 1. 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性质 - 光的反射定律 - 镜面的成像 2. 透镜成像 - 透镜的种类与特点 - 透镜成像规律 - 透镜的使用 3. 光的折射与光的色散- 光的折射定律

- 光的色散 - 折射与色散的应用 4. 光的波动性与光的干涉- 光的波动性 - 光的干涉定律 - 干涉现象的应用 第四章:电学 1. 静电场与电场力 - 静电荷与电场 - 电场力的计算 - 电场力的斥引与吸引 2. 电路与电流 - 电荷的流动 - 电流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 1.如图,质量分别为m A=1kg、m B=2kg的A、B两滑块放在水平面上,处于场强大小 E=3×105N/C、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A不带电,B带正电、电荷量q=2×10-5C.零时刻,A、B用绷直的细绳连接(细绳形变不计)着,从静止同时开始运动,2s末细绳断开.已知A、B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0.1,重力加速度大小g=10m/s2.求: (1)前2s内,A的位移大小; (2)6s末,电场力的瞬时功率. 【答案】(1) 2m (2) 60W 【解析】 【分析】 【详解】 (1)B所受电场力为F=Eq=6N;绳断之前,对系统由牛顿第二定律:F- μ(m A+m B)g=(m A+m B)a1 可得系统的加速度a1=1m/s2; 由运动规律:x=1 2 a1t12 解得A在2s内的位移为x=2m; (2)设绳断瞬间,AB的速度大小为v1,t2=6s时刻,B的速度大小为v2,则 v1=a1t1=2m/s; 绳断后,对B由牛顿第二定律:F-μm B g=m B a2 解得a2=2m/s2; 由运动规律可知:v2=v1+a2(t2-t1) 解得v2=10m/s 电场力的功率P=Fv,解得P=60W 2.如图所示,传送带水平部分x ab=0.2m,斜面部分x bc=5.5m,bc与水平方向夹角α=37°,一个小物体A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传送带沿图示方向以速率v=3m/s运动,若把物体A轻放到a处,它将被传送带送到c点,且物体A不脱离传送带,经b点时速率不变.(取g=10m/s2,sin37°=0.6)求: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 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 【学习目标】 1.明确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2.能准确判断具体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3.熟练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4.知道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的原理方法和过程. 5.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及误差分析. 【要点梳理】 要点一、机械能 要点诠释: (1)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物体的机械能.机械能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2)重力势能是属于物体和地球组成的重力系统的,弹性势能是属于弹簧的弹力系统的,所以,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对象是系统. (3)机械能是标量,但有正、负(因重力势能有正、负). (4)机械能具有相对性,因为势能具有相对性(须确定零势能参考平面),同时,与动能相关的速度也具有相对性(应该相对于同一惯性参考系,一般是以地面为参考系),所以机械能也具有相对性. 只有在确定了参考系和零势能参考平面的情况下,机械能才有确定的物理意义. (5)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重力势能的值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有关,物体在零势能面之上的势能是正值,在其下的势能是负值.但是重力势能差值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 (6)重力做功的特点: ①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物体的始、未位置高度筹有关. ②重力做功的大小:W =mgh . ③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P G W E =-△. 要点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要点诠释: (1)内容: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2)守恒定律的多种表达方式. 当系统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以后,常见的守恒表达式有以下几种: ①1122k P k P E E E E +=+,即初状态的动能与势能之和等于末状态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②P k E E =-△△或P k E E =-△△,即动能(或势能)的增加量等于势能(或动能)的减少量. ③△E A =-△E B ,即A 物体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 物体机械能的减少量. 后两种表达式因无需选取重力势能零参考平面,往往能给列式、计算带来方便. (3)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 ①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只有系统内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无其他形式能量之间(如内能)的转化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公式及基础知识总结

高二物理会考复习——公式及基础知识总结 会考公式总结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计算公式: ①速度的定义式v= ;②加速度的定义式a= ;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计算公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三个基本公式:①;②;③; 导出公式:④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⑤中间位移的瞬时速度 ⑥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都相等。 自由落体运动:末速度V=;下落高度h= 第三章相互作用计算公式: ①重力计算公式:G= ;②弹簧弹力计算公式(胡克定律):F= ; ③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f= ;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计算公式:牛顿第二定律:; 第五章曲线运动计算公式: (1)平抛运动:①水平分位移x= ;②竖直分位移y= ;③合位移x合=; ④水平分速度V x=;⑤竖直分速度V y=;⑥合速度V合=; 合位移与合速度在同一直线上。(填“是”或“不是”) (2)圆周运动:①线速度定义式;②角速度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⑥周期与频率的关系;⑦向心力计算公式Fn=== ====; =;⑧向心加速度计算公式a n ⑨谁来提供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第六章万有引力计算公式: ①开普勒第三定律:=k(=4π2/GM){r:轨道半径,T: 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②万有引力定律:F =(G= 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r 引 指的距离) ③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其一: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则有; 其二:近地表的物体,忽略地球自转的影响,则有;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计算公式: ①功的定义式:W= (只适用于做功)(填“恒力”还是“变力”);当力与位移方向相同时:W= ;当力与位移方向相反时:W= ;当力与位移方向垂直时:W= ; ②功率的定义式:P= ;③瞬时功率的求解公式:P= ; = ; ④重力势能的定义式:Ep= ;⑤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W G = ;⑦动能的定义式:; ⑥弹性势能的表达式:E 弹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高中物理精讲专题测试牛顿运动定律 1. 在机场可以看到用于传送行李的传送带,行李随传送带一起前进运动。如图所示,水平 传送带匀速运行速度为v=2m/s,传送带两端AB间距离为S o=lOm,传送带与行李箱间的动摩擦因数卩=0.2当质量为m=5kg的行李箱无初速度地放上传送带A端后,传送到B端,重力加速度g取10m/2;求: (1) 行李箱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a; (2) 行李箱从A端传送到B端所用时间t; (3) 整个过程行李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做功W。 【答案】⑴,(2)薜耳⑶="-纠 【解析】 【分析】 行李在传送带上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传送带的速度,和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基本公式即可解题行李箱开始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和行李箱从A端传送到B 端所用时间;根据做功公式求解整个过程行李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做功; 【详解】 解:(1)行李在传送带上加速,设加速度大小为a I__7 (2)行李在传送带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的时间为t1 V 2 灯== Is 1 所以匀加速运动的位移为:s\=尹甘=lrn So-Si 10-1 行李随传送带匀速前进的时间:(2 = ---------- = —-一=4.5$ v 2 行李箱从A传送到B所需时间::3 --气出 ⑶t1传送带的的位移为:怜一叽“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得传送带受到行李摩擦力为:『◎『 整个过程行李对传送带的摩擦力做功:w =7比=-吓阿=-20/ 2. 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的A放在足够高的平台上,平台表面光滑•质量也为m的物块 B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B与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相连,弹簧与物块A用绕过定滑轮的轻绳相连,轻绳刚好绷紧•现给物块A施加水平向右的拉力F (未知),使物块A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

天津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天津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人教版物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物质和能量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 关系的科学。在高二物理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以便理解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下面将对天津高二物理知识点进行 汇总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力学 1. 力的合成与分解 通过合力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或将一个 力分解为多个力,以便更好地分析物体的平衡或运动状态。 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其状态保持不变,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 体的质量成反比。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存在相等而反向的反作用力。

3.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应用该定律,我们可以解释行星运动、天体运动等现象。 4. 动能、功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以通过动能定理计算。功是力对物体的作用,功的大小等于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机械能(势能和动能之和)的总量保持不变。 5. 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 在物体受到初速度和重力作用下,做平抛或斜抛运动。通过运动学方程,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运动轨迹、到达时间等。 二、热学 1. 温度与热量

温度是物体内部粒子的热运动程度的度量,常用摄氏度或开尔文度表示。 热量是指物体间由于温差而传递的能量。热量的传递方式包括传导、传热和辐射。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指出,热量可以相互转换为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能量在系统内外之间的转化总量保持不变。 3. 热膨胀与热收缩 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的增大或减小现象,这就是热膨胀和热收缩。 热膨胀和热收缩对于工程设计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建筑物的伸缩缝设计中需要考虑物体的膨胀和收缩。 4. 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增原理

高二物理机械能知识点整理与力学复习

高二物理机械能知识点整理与力学复习高二物理机械能知识点整理 功 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 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功率 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功和能之间的关系 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动能定理 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2-mv02/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重力势能 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 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高二物理机械能知识点整理与力学复习 物理力学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力学的建立 力学的演变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而物理学的其它分支,直到近几个世纪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首先接触最多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由此我们注意到,力学建立的原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亦即力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了解了这些,可以对力学的主脉络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和时间的关系,继而阐述张力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运动和力出发,推广并建成完整的力学理论。正是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和方法,此间,由“物”及“理”的思维过程和

高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高二物理人教版知识点 一、力的作用和效果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平动、转动或变形等效果。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或多个力合力为零的情况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当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不为零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其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表示作用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 多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可以通过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来简化计算和分析。 1. 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通过将多个力的长度和方向相连的方法,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对角线则表示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解为多个力。常用的方法有正交分解和平行分解。正交分解是将力按照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拆分,而平行分解是将力按照平行和垂直于某一方向的方向进行拆分。 三、运动学 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中包括描述物体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 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是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是矢量量,可以是平均速度或瞬时速度。加速度是指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也是矢量量。 2. 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保持不变,即速度恒定。可以通过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为零来描述这种运动。 3. 匀加速直线运动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速度增加或减少相等。可以通过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以及加速度为常数来描述这种运动。 四、牛顿运动定律与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定律,广泛应用于力学问题的解决。 1.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高二物理所有知识点

高二物理所有知识点 一、力学 1. 运动学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 一维运动和二维运动 -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 牛顿运动定律 -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 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 动能和动能定理 - 动能的定义与计算 - 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应用 4. 动量和动量定理

- 动量的定义与计算 -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 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5. 引力和万有引力定律 - 引力的定义与计算 - 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 行星运动和天体运动的解释 二、能量转化与守恒 1. 功和功率 - 功的定义和计算 - 功率的定义和计算 - 能量转化和功率与时间的关系 2. 动能与势能的转化 -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计算

-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 能量转化与机械能的损失 3. 功与能量的转化 - 功的正负和能量的增减 - 功与机械能的关系 4. 冲量和动量定理 - 冲量的定义和计算 - 冲量与动量变化的关系 - 动量定理的应用 三、静电学 1. 电荷与电场 - 电荷的性质和电量的计算 - 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 - 电场线的表示和场强的方向

2. 静电场中的电荷运动 - 静电力和库仑定律的计算 - 电场中的电荷运动和受力情况 - 静电场中的电势能和电势差 3. 电场与导体 - 导体内外的电场分布 - 静电平衡和电荷分布的规律 - 导体上的电荷分布和电势分布 四、电流和电磁感应 1. 电路基础 - 电流的概念和电荷守恒定律 - 电阻和电阻定律的计算 - 阻抗和导体等效电阻 2. 欧姆定律和功率定律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与常用结论

高中物理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点总结与常用结论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 惯性: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 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 合=ma (1)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 合=ma,F 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2)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 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 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两种类型:已知受力情况,求运动情况;已知运动情况求受力情况;中间桥梁是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精编】2021年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总

会考知识点复习 第一、二章运动的描述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 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 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 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v x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 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v。t 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 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 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 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 。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 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a v ,其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t (3)当a 与v0 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 与v0 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 a 恒定。当 a 与v0 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v v0at (2)重要推论②位移时间关系:x v0t 1 at 2 2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知识点总结1 1.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 一个热力学系统,从某一状态出发,经过某一过程达到另一状态。若存在另一过程,能使系统与外界完全复原(即系统回到原来的状态,同时消除了原来过程对外界的一切影响),则原来的过程称为“可逆过程”。反之,如果用任何方法都不可能使系统和外界完全复原,则称之为“不可逆过程”。 可逆过程是一种理想化的抽象,严格来讲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它在理论上、计算上有着重要意义)。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与热现象有关的实际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过程。 2.对于开氏与克氏的两种表述的分析 克氏表述指出:热传导过程是不可逆的。开氏表述指出:功变热(确切地说,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两种表述其实质就是分别挑选了一种典型的不可逆过程,指出它所产生的效果不论用什么方法也不可能使系统完全恢复原状,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请注意加着重号的语句:“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比如,制冷机(如电冰箱)可以将热量q由低温t2处(冰箱内)向高温t1处(冰箱外的外界)传递,但此时外界对制冷机做了电功w而引起了变化,并且高温物体也多吸收了热量q(这是电能转化而来的)。这与克氏表述并不矛盾。 3.不可逆过程的几个典型例子 例1(理想气体向真空自由膨胀)如图1所示,容器被中间的隔板分为体积相等的两部分:a部分盛有理想气体,b部分为真空。现抽掉隔板,则气体就会自由膨胀而充满整个容器。 例2(两种理想气体的扩散混合)如图2所示,两种理想气体c和d被隔板隔开,具有相同的温度和压强。当中间的隔板抽去后,两种气体发生扩散而混合。 例3焦耳的热功当量实验。 这是一个不可逆过程。在实验中,重物下降带动叶片转动而对水做功,使水的内能增加。但是,我们不可能造出这样一个机器:在其循环动作中把一重物升高而同时使水冷却而不引起外界变化。由此即可得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普朗克表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