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做好知识点的整理何以使同学们在复习考试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

养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学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为信息:动物求偶时的舞蹈、运动等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如短日照处理能使菊花提前开花;

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喷洒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类似物干扰害虫交尾的环保型防虫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

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

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

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 做好知识点的整理何以使同学们在复习考试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3、生态系统类型: 可分为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有冻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工生态系统。 4、生态系统的结构 (1)成分: 非生物成分:无机盐、阳光、热能、水、空气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最基本、最关键的的成分),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和光合细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是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细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动物。它们能分解动植物遗体、粪便等, 最终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同一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植物(生产者)总是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即一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猫头鹰捕食鼠时,则处于第三营养级;当猫头鹰捕食吃虫的小鸟时,则处于第四营

养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过程 2、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田生态系统中,必须清除杂草、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循环的形式是CO2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光合作用;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主要途径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CO2 2、过程: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课本P103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声、热、电、磁、温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 +、Cl -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 为7.35-7.45与HCO 3-、HPO 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 ;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功能(物质循环)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碳循环 (1) 存在形式 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2) 碳循环形式: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3)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4)碳循环示意图 碳循环图解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先找双向箭头,具有双向箭头的是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库,二者中箭头指向多的是CO2库,箭头指出多的是生产者;再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均有箭头指向分解者,从而确定分解者,注意消费者可能会出现多级。如: 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C是大气中CO2库,A是生产者。 根据A、B、D的箭头都流向E ,E是分解者 可进一步判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 (5)温室效应 ①形成原因: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②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

二、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元素(C、H、O、N、P、S等)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2)范围:生物圈 (3)特点:全球性、反复循环利用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①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 ②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 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 (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3)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5)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例如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7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二生物必修三 目录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环境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液体调节的关系 第四节免疫调节 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调节 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三节种群的结构 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人体生命活动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学习重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自主学习与点拨】 知识点一、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础。 知识点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并使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4.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食物网越,其自动调节能力就,抵抗力稳定性就。 知识点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的协调。【思考与交流】 〖例1〗下列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 A. 温带阔叶林 B.热带雨林 C.寒带针叶林 D. 温带草原 解析: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主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题中的四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最复杂的是热带雨林,在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其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答案:B。 〖例2〗(2000年上海卷)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 A.CO2 B.O2 C.硝酸盐 D.磷酸盐 解析: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都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CO2释放氧气;水中动物的呼吸则消耗水中的O2,呼出CO2;这样在水中的O2和CO2基本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水生植物大量死亡(不能产生O2),而其他动物及大量增加的微生物却不断地消耗O2,故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O2。 答案:B。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点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材优化全析]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A.G.坦斯利(A.G.Tansly,1935)首先提出的。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是物理学上使用的“系统”整体,这个系统不仅包括有机复合体,而且也包括形成环境的整个物理因素复合体。因此,生态系统可定义为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世界著名生态学家E.P.奥德姆1971年曾指出,生态系统就是包括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的统一体。他认为,只要有主要成分,并能相互作用和得到某种机能上的稳定性,哪怕是短暂的,这个整体就可视为生态系统。具体地说,生态系统又可定义为一定空间内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简称生态系。 根据生态系统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也就是说,它在大小上是不确定的,其空间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往往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从结构和功能完整性角度看,它可小到含有藻类的一滴水,大到整个生物圈。生态系统可以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一个池塘,一片森林或一块草地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同时,它又是在空间范围上抽象的概念。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只是研究的空间范围及其复杂程度不同。小的生态系统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分类 图5—1—2形象地说明了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情况。 图5—1—2地球上生态系统类型示意图 对于千差万别的生态系统如何划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原则。人们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划分,常见的是按以下两方面为依据进行类型划分。 按生态系统空间环境性质把生态系统分为: (1)水生态系统(Freshwater ecosystem),如河流、湖泊、水库等。 (2)海洋生态系统(Marine ecosystem)。 (3)陆地生态系统(Terrestrial ecosystem)。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小分为: (1)自然生态系统如几乎未受到人为干扰的极地生态系统,某些原始的森林生态系统等。全析提示 坦斯利定义的实质强调的是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功能上的统一性。 要点提炼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是个功能单位。 思维拓展 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全析提示 根据环境中水分的情况,可将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两大类群。然而,实际上在两个生态系统之间还有一些过渡类型,如淡水与咸水之间,沼泽与水生之间,水生与陆地之间等有许多过渡地带,这些都很难将之归于某种生态系统。又如农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人造生态系统的归属划分等都有待解决。所以上述类型的划分,并不是完整的。 思维拓展 这两类生态系统的划分是相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知识点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 166 -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本章知识结构 二、课课程标准 1、讨论某生态系统的结构 2、统计并制出生态瓶 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4、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5、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6、举例说出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7、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8、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三、预测新课标高考热点 1、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研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讨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涵义及其分析方法 4、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5、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6、调查或探讨一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7、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 8、碳循环的过程 9、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10、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2、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重要作用 13、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6、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 167 -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知识结构 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另外光(化)能细菌 消费者:动物等,据其食性分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等。 分解者: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等。 食物链:营养级 食物网:由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成。 二、要点精析 【要点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画龙点睛】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的包含关系 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强调了自然界中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在功能上的统一性,在这个功能整体中,生物成分与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影响、依存和制约,组成一个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各成分的比较 食物链和食物网 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 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 系统 的结构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不同种群合理配置 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等关系 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一、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的内环境是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细胞体积的2/3,细胞外液约占1/3,主要由组织液和淋巴组成。需要注意的是,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因此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也不属于体液或细胞外液。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主要由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组成,其中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营养物质包括水、无机盐、蛋白质(血浆蛋白)、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包括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包括O2、CO2等。调节方面则包 括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等。需要注意的是,血红蛋白和消化酶不属于细胞外液成分。

蛋白质的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相关,溶质微粒越多,渗透压越高。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方面,正 常人血浆近中性,pH值在7.35-7.45之间。缓冲对包括一种弱 酸和一种强碱盐。温度方面,人的正常体温维持在37℃左右,温度主要影响酶的活性。 四、稳态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 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相对稳定,而非静态不变。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稳态调节机制包括神经、

体液和免疫调节。然而,人体稳态调节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度。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激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稳态会遭到破坏。内环境稳态的破坏会导致细胞代谢紊乱,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正常生命活动必要的条件。 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和渗透问题。代谢废物运输困难主要是由于淋巴管堵塞,而渗透问题则与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有关。蛋白质含量低可能由过敏、营养不良或肾炎引起。此外,了解尿液的形成过程对于理解代谢废物运输的重要性也有所帮助。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条件包括有神经系统和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可以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神经冲动电信号和动作电位实现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则通过突触实现,信号可以是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速度较慢,因为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发挥作用比较慢。 神经递质在突触后被相应的酶分解,因此传递是单向的。传递过程中,突触小体内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 能单位:神经元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纤维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知识点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教材优化全析] 全析提示 一、信息的概念 “信息”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formatio”,原意是指解释、陈述。狭义是指通讯系统中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等的传送,用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广义上可理解为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各种方式、状态的表达。信息是现实世界物质客体间相互联系的形式。所以,信息以相互联系为前提,没有联系也就不存在什么信息。 二、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成为物理信息。动物的眼、耳、皮肤,植物的叶芽以及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光敏色素等),可以感受到多样化的物理信息。 (1)声音 我们知道蚊子飞行时发出轻微的声音,雄蚊的音调高些。雄蚊听到雌蚊发出的信号后,便向雌蚊飞来,并进行交配。双翅目昆虫常成群在空中飞舞,嗡嗡作响,这就是两性间声音的通讯,以达到相互间信息的交流和引诱交配的目的。许多昆虫都有十分有效的声音信号通讯。蟋蟀、螽蟖、蝉类多是雄虫发出声音。 鸟儿唱歌的本领实在令人惊讶。你只要稍加注意,很快就会发现各种鸟的歌声信号的特点。绿头鸭和家鸭的雌体常发出“嘎、嘎、嘎、嘎……”的歌声,特别嘹亮,以招呼雄鸭。斑鸠则以“咕、咕咕、……”来呼唤雌体。四声杜鹃四声一度,似乎在催促人们“快快割麦”“快快割麦”,故又称“布谷鸟”。 哺乳动物也常用声音信号来报警。这种报警信号能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欧洲羚羊有一种特别的报警嘘叫声;许多灵长类动物在报警时会发出咆哮或尖尖的喊叫声。 (2)振动 如图5—4—1所示,雄园蛛以弹网信号与雌蛛通讯。雄园蛛在生殖季节走近蛛网,在网边以前足按一定的力度和节律牵动雌蛛所结网外周的蛛丝。雌蛛立即作出反应,也像有美食一样冲了过来。此时,雄园蛛暂退却到网外。雄园蛛等雌蛛回到网中,它又一次弹起蛛网。雌蛛已确认系雄蛛求偶信号,然后作好交配准备,安静地坐在网的中央。雄蛛一面不停地拨动蛛网,一面爬向雌蛛,与之交配。 对于生态系统而言,信息就是自然、社会间的普遍联系。 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不管是昆虫还是鸟类甚至是高等的哺乳类都可通过发出声音传递信息。 思维拓展 蜘蛛可以根据网振动的频率判断是同类还是食物、敌人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 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读书笔记

第五章生态系统专题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 (1)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主要是光合作用利用的光能,也包括化能合成作用利用的化学能(2)自然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人工生态系统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人工喂食的饲料(有机物) (3)能量流动过程: ①输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是摄入 ②摄入=同化+粪便,同化=储存 +呼吸 ③某营养级“粪便”中能量应属其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或上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如兔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兔的同化量,而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或草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的一部分。 ④未被利用的能量: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和动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4)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 能量传递效率=后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前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一般为10%~20%。 A单向流动∵①捕食关系不可逆转,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散失的热能不能被再利用 B逐级递减∵①各营养级均有呼吸作用散失; ②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③各营养级均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一条食物链一般只有4--5个营养级∵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 项目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形状 每一阶含义各个营养级所含能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数量 的多少 各个营养级生物量(有机 物)的多少 特点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一般正金字塔 分析各个营养级都有呼吸 作用散失能量,还有一 部分被分解者利用,而 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 量仅占该营养级同化 量的10%~20%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 在一株大树上时,该 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 会发生变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 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 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 动物的生物量: 摄入= 同化= 粪便储存: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散失:以呼吸作用的方式,热能的形式 流向下一营养级 流向分解者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 总结 高中生物应该有课后及时总结的好习惯,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 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我国环境保护法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其主要任务之一,正是基于生态环境与生活环境的这一密切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

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1、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了破坏。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 3、生物多样性包括3个层次:遗传多样性(所有生物拥有的全部基因)、物种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基础,对生物进化和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点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 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 3 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结构) 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养分方式地位 非生物成分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物质:水、空气、无机盐 等;能量:阳光、热能 为生物供应物质和能量 生物成分生产者 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 能合成细菌 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用) 自养型 生态系统的基 石、主要成分消费者 动物、寄生微生物、 根瘤菌 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加快 物质循环,对传粉和种子传播具 有重要作用 异养型 生态系统最活跃 的成分 分解者 各种营腐生生活的细菌、 真菌及动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 生态系统的关键 成分,对物质循 环必不行少 特例: 寄生植物(如菟丝子)——消费者; 腐食动物(如蚯蚓)——分解者; 自养微生物(如硝化细菌)——生产者; 寄生微生物(如肺炎双球菌)——消费者。 (2)食物链和食物网(养分结构)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很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织连接的困难的养分关系称为食物网 分析食物网时应留意: a 越困难的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就越多。食物网越困难,生态系统反抗外界干扰的实力就越强。 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五个养分级。 b 生产者总是为第一养分级。在食物网中,大型肉食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养分级往往不同(占有不同的养分级)。 C 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食物链中箭头的含义:方向代表能量流淌的方向,同时体现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 e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 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 1、能量流淌 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高二生物必修三寒假复习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高二生物必修三寒假复习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 稳定性 生物学科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小编准备了高二生物必修三寒假复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2)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3)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营腐生的动物是分解者);(4)分解者:异养生物,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注意:植物并非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是寄生植物,它是消费者;动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蚯蚓是分解者;细菌也并非都是分解者,硝化细菌是生产者,寄生细菌是消费者。 4.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动物。

5.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定义: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a、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传递途径:沿食物链、食物网, c、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d、过程:能量来源 (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向(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e、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不可以提高也不可以降低)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定义: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超全面 在人体中,存在着由细胞外液构成的内环境。内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约占2/3,包括细胞质基 质和细胞液。细胞外液约占1/3,包括组织液、淋巴等脑脊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也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外液的成分包括水、无机盐(如Na+和Cl-)、蛋白 质(如血浆蛋白)、营养物质(如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和氨基酸等)、废物(如尿素、尿酸和乳酸等)、气体(如O2和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和维生素等。 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而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

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包括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如H2CO3/NaHCO3和Na2PO4/Na2HPO4.温度主要影响酶。内环境的 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包括消化、呼吸、循环和泌尿系统。间接参与的系统包括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需要注意的是,人体稳 态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 组织水肿的形成原因有多种,其中包括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和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过敏、营养不良和肾炎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从而促进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 【学习目标】 1、区分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明确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要点梳理】 要点一、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理解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时,表现出来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结构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般相关种群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可用如下图曲线表示: (2)功能的相对稳定:生物群落的能量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要点二、生态系统的稳态(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 2、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人类活动能够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当人类停止破坏活动后,草原在几年后会恢复原貌的现象。 一般来说,热带雨林抵抗干扰和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比苔原生态系统强。但是,热带雨林一旦受到严重破坏(如过度采伐),它要恢复到原状的时间就非常漫长;而苔原生态系统在受到严重破坏后,恢复时间就比较短。这就是说,就抵抗力稳定性来说,热带雨林比苔原高;而就恢复力稳定性来说,苔原则比热带雨林高。就同一类型的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和恢复力也因生态系统所处的发育阶段而有差别。一般来说,顶极群落的抵抗力强,恢复能力弱;发展中的群落的恢复力强,抵抗力弱。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