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内环境和稳态的定义。

2、掌握体液调节、神经调节、自身调节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正、负反馈;前馈控制系统。

3、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

4、了解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生物节律;生理学发展的历史;生理学展望。

附本章教学提纲

一、生理学(physiology)概述

(一)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

(三)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细胞及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二、生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

三、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metablolism)

(二)兴奋性(excitability)

(三)适应性(adaptability)

(四)生殖(reproduction)

四、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和生物节律

(一)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和稳态(homeostasis)

(二)生物节律(biorhythm)

五、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旁分泌(paracrine)调节;自分泌调节(autocrine);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三)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反射(reflex);反射弧(reflex arc)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5个基本成分组成;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和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六、人体内自动控制系统

(一)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和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二)前馈控制系统

七、生理学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一)生理学发展的回顾

(二)生理学展望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常见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

1、单纯扩散:定义及扩散物质

2、易化扩散:定义、扩散的两种类型及特点、Na+、K+通道的阻断剂

3、主动转运:定义及特点,Na+-K+泵的本质、功能及钠泵活动的意义

4、了解出胞和入胞物质转运

二、细胞生物电现象和产生机制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⑴静息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

⑵动作电位:掌握其定义、特点及产生机理

⑶兴奋的引起:掌握阈电位的概念、锋电位的引起及阈电位和阈强度在概念上的区别

⑷局部兴奋:掌握其定义、产生机制及特点

2、掌握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3、掌握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三、肌肉的兴奋和收缩

1、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传递

⑴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结构

⑵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⑶掌握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

2、了解骨骼肌的基本结构

⑴肌小节的概念和肌管系统的作用

⑵肌丝的分子组成

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⑴掌握兴奋-收缩耦联的三个主要步骤

⑵了解肌肉收缩的基本过程

4、了解前、后负荷及等张(长)收缩的概念

附本章教学提纲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模型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

O2、CO2等脂溶性气体分子,由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膜蛋白的介导下,也能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1)通道的易化扩散

1) 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ion channel)转运离子

2) 通道的共同特征:通道对离子具有高度选择性;通道转运离子的速度很快;离子经通道的跨膜移动以电-化学梯度作为动力;通道受不同的因素调控,从而决定其开放还是关闭。

3) 通道的分型:电压门控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化学门控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机械门控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

(2)经载体的易化扩散(载体转运)

1) 葡萄糖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的跨膜转运是在称为"载体"(carrier)的蛋白质帮助下完成的。

2) 载体转运的特征:物质转运顺浓度梯度进行;具有饱和性;具有严格的结构特异性。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物质(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由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参与,必须由被转运的物质外部(膜或细胞)供给能量。

(1)钠-钾泵(简称钠泵,sodium-potassium pump,或称Na+-K+依赖性ATP 酶)

1)结构

2)转运过程:分解一个ATP分子,逆浓度差把3个Na+由胞内转运到胞外,同时逆浓度差把2个K+由胞外转运到胞内。

3)生理意义:维持细胞容积;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维持[K+]i > [K+]o,

[Na+]o > [Na+]i,产生生物电从而维持兴奋性的重要前提条件;Na+的不均衡分布构成了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条件。

(2)其他的泵

(3)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又称联合转运或协同转运(cotransport)

1)由细胞膜特殊蛋白质参与,称为转运体蛋白或转运体(transporter)

2)由势能储备提供能量

3)同向转运:与Na+扩散方向相同。

逆向转运:与Na+扩散方向相反。

4.出胞(exocytosis)和入胞(endocytosis)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的跨膜转运。被转运的物质由膜性结构包围后进行转运。Ca2+在物质出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二、细胞的信号转导

(一)信号转导概述

(二)几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途径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通路中的信号分子

1)G蛋白耦联受体

当受体与相应的化学信号结合时,受体被激活,激活的受体使G蛋白激活。这种受体称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又称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由一条多肽链组成,形成7个跨膜区段。

2)G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protein)

由α、β、γ三个亚单位组成。α亚单位起催化亚单位的作用。未激活时与GDP 结合,激活时与GDP脱离,而与GTP结合。此时α亚单位和β、γ亚单位分离。并使效应器酶激活。

3)G蛋白效应器

4)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①定义

②可作为第二信使的物质

③第二信使的作用:第二信使可激活蛋白激酶起生理作用或作用于细胞内配体门控性通道使膜电位改变。

5)蛋白激酶

催化蛋白质磷酸化的酶系统。

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②酪氨酸蛋白激酶

(2)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1)受体-G蛋白-cAMP-PKA途径

2)受体-G蛋白-DG/PKC途径

3)受体-G蛋白-IP3/Ca2+系统

4)受体-G蛋白-离子通道途径

2.具有酶活性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1)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特征: 1)简单快捷。

2)其配体是各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3)其效应蛋白多是转录因子,生物学效应是对基因转录的调节。

(2)酪氨酸激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3.通道耦联的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4.核受体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

极化(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去极化(d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1)波形特点:

1)上升支,超射;

2)下降支;

3)锋电位和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2)动作电位的特征:

1)是兴奋的标志;

2)全或无现象(all or none):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3)不衰减传导;

4)其后有不应期。

(二)生物电的产生机制

1.静息电位形成原理--K+平衡电位

(1)静息电位的形成

假定静息时,细胞膜只对K+有通透性。因为 [K+]i> [K+]o ,使K+外流,细胞内带负电的离子不能透出细胞膜。结果使细胞内外形成电场,内负外正。电场力阻碍K+外流。当浓度势能等于电势能时,电化学势=0,K+净通量=0,此时膜两侧形成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相当于K+平衡电位。

(2)静息电位数值的计算:可用Nernst 公式计算。

(3)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重要因素:

1)K+在膜内外的不平衡分布及由此形成的电化学驱动力;

2)膜对K+、Na+离子的相对通透性,表现为静息时主要对K+有通透性;

3)钠泵的作用。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1)动作电位的产生--Na+平衡电位

1)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

①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对钠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超过K+ 通透性。

②[Na+]o > [Na+]i 和膜内的负电位使Na+内流,形成AP上升支(去极相),并出现超射,动作电位所能达到的超射值,即膜内正电位的数值,理论上应相当于计算所得的Na+平衡电位(可写为ENa)。

2)动作电位下降支的产生

①Na+通道失活:Na+通道开放后很快失活,不因去极化的持续而继续开放;也不因新的去极化而再开放。去极化消除后,失活可解除。

②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膜结构中的电压门控K+通道在膜去极化时激活,但出现较迟,不出现失活(或很慢)。K+通道的激活使细胞膜对K+ 通透性增高,K+外流,出现复极化(形成AP下降支),使细胞膜两侧电位差恢复到RP状态。

(2)动作电位过程中膜电导的变化及测量

1)电压钳实验

①实验基本原理:跨膜离子电流(I);膜的电阻(R)或电阻的倒数电导(G)。

②实验方法。

③实验结果和结论。

2)膜片钳实验和单通道离子电流的记录

①实验基本原理。

②实验方法。

③实验结果和结论。

(3)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4)阈下刺激与局部兴奋

1)阈下刺激

2)局部兴奋:阈下刺激使少量Na+通道开放形成的小幅度去极化反应。

①产生的原理

电刺激造成的去极化和少量Na+通道开放,Na+内流造成的去极化叠加的结果。但很快被K+外流所抵消。

②基本特征:刺激依赖性;电紧张性扩布;总和反应:空间总和;时间总和。3.动作电位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在未兴奋的静息区由于依次接受刺激而相继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1)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外:未兴奋处兴奋处

膜内:兴奋处未兴奋处

(2)局部电流的作用:局部电流使未兴奋部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使之出现动作电位。

(3)有髓神经纤维的跳跃式传导,速度快,耗能少。

(三)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1.几个概念

兴奋(excitation);兴奋性(excitability);可兴奋细胞或可兴奋组织。2.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超常期和低常期。单位时间内,细胞能产生兴奋(动作电位)的最大次数,决定于绝对不应期的长短。

四、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机制

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1)神经末梢递质的释放。

动作电位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ACh囊泡移动与神经末梢膜融合破裂,释放Ach;Ca2+的进入量决定囊泡释放的数目。

(2)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EPP)的产生和特性。

1)EPP的产生

Ach与化学门控通道的α亚单位结合,使通道打开,Na+ 、K+ 和少量Ca2+ 可通过,Na+内流、少量K+外流,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2)EPP的特性

①无"全或无"特性;

②大小与Ach的量成比例;

③无不应期;

④可总和;

(3)肌细胞膜动作电位的产生。

终板膜内不存在Na+的电压门控通道。EPP传播到终板膜周围的一般肌膜时,使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引起动作电位。

(4)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点

1对1传递。原因:

1)EPP足够大。

2)Ach迅速被清除。胆碱酯酶的作用。

(5)接头传递过程的影响因素

1)具有与ACh类似作用的药物如尼古丁;

2)ACh受体阻断剂,如筒箭毒(tubocurarine)和α-银环蛇毒素(α

-bungarotoxin);

3)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有机磷农药及新斯的明;

2.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3.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1)滑行学说

(2)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

(3)横桥在肌肉收缩中的作用

4.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的过程。

(1)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2)三联体信息传递。

(3)Ca2+由肌浆网的释放和再聚积

(二)骨骼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

基本概念:前负荷(preload);初长度;后负荷(afterload);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被动张力;主动张力;总张力。

1.前负荷-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长度-张力曲线

(1)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最大。

(2)大于或小于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主动张力变小;大于一定程度时,主动张力= 0。

(3)在一定范围内(小于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前负荷或初长度增加,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增大。

(4)肌肉在最适初长度条件下进行收缩时产生的张力最大的原因。

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张力-速度曲线

张力和缩短速度大致成反变关系。

后负荷小,张力小,缩短速度快,缩短长度大。

后负荷相当于最大张力的30%时,肌肉的输出功率最大。

3.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肌肉内在特性。

(1)衡量指标:

1)前、后负荷不变的情况下,肌肉缩短速度的改变。

2)最适初长度时,最大张力的改变。

(2)影响收缩能力的因素

(3)肌肉收缩能力改变的结果

4.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三)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1.平滑肌的分类:

单单位平滑肌(single-unit smooth muscle)和多单位平滑肌(multi-unit

smooth muscle)。

2.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及收缩机制

第三章血液

一、概念

1、掌握血液的组成,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血量和红细胞比容的概念

2、掌握血量、血液的比重、血清的概念

3、掌握血浆晶体和胶体渗透压的定义、形成机理及血浆渗透压的作用

4、掌握血液的酸碱度及正常值以及血浆和红细胞中主要的缓冲对。

5、掌握血浆蛋白的基本功能

二、血细胞的生理

1、了解红细胞的数量、功能、生成与破坏,掌握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了解白细胞的数量、分类及基本功能

三、血小板1、了解血小板的来源和数量

1、了解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2、了解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⑴止血功能

⑵参与凝血

⑶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四、血凝和纤溶

1、掌握血液凝固的概念

2、了解凝血因子的概念和主要的凝血因子

3、掌握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内、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特点及区别

4、了解血液中抗凝物质及作用

五、血量、血型和输血

1、掌握血量和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类原则

2、了解输血原则和Rh血型系统的概念

附本章教学提纲

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晶体物质溶液;血浆蛋白;血细胞比容

(二)血液的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1.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 of blood)

2.血液的粘滞度(viscosity)

3.血浆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 of blood plasma)

(1)晶体渗透压(crystalloid osmotic pressure)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4.血浆的pH

二、血细胞

(一)造血过程

(二)红细胞

1.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2.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1)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2)红细胞的可塑性变形(plastical deformability)

(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 stability)

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4)红细胞的渗透脆性(osmotic fragility)

①等渗溶液(isosmotic solution)

②等张溶液(isotonic solution)

3.红细胞的功能

4.红细胞的生成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2)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①维生素B12;内因子

②叶酸

(3)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爆式促进因子(burst promoting activator,BPA)、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erythroid,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erythroid,CFU-E)

5.红细胞的破坏

(三)白细胞

1.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

2.白细胞的功能:变形运动(amoeboid movement);化学趋化性(chemotaxis);吞噬作用(phagocytosis)。

(1)中性粒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4)单核细胞

(5)淋巴细胞

3.白细胞的生成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四)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2.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1)粘附

(2)聚集

①ADP

②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

(3)释放

(4)吸附

(5)收缩

(6)修复

3.血小板的生成:

爆式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burst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BFU-MK);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megakaryocyte,CFU-MK);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

4.血小板的破坏

三、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al hemostasis)

初期止血(primary hemostasis);第二期止血(secondary hemostasis)

永久性止血(permanent hemostasis);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与抗凝系统

1.血液凝固

(1)凝血因子

(2)凝血过程

①外源性凝血途径(ex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

②内源性凝血途径(intrinsic pathway of blood coagulation),

2.抗凝系统

(1)蛋白酶抑制物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3)蛋白质C系统

(4)肝素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1.纤维蛋白溶解

(1)纤溶酶原的激活

(2)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

2.抗纤溶

四、血型(blood groups)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ABO血型系统(ABO blood-group system);红细胞凝集(agglutination),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

(二)红细胞血型

1.ABO血型系统

(1)ABO血型的分型

(2)ABO血型的分子基础

(3)ABO血型的检测

2.Rh血型系统

(1)Rh血型的分型与抗原

(2)Rh血型系统的分子基础

(3)Rh血型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三)输血:交叉配血试验(cross-match test)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心动周期及心脏的泵血功能

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

2、掌握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瓣膜启闭及血流方向的变化

3、了解第一、二心音产生的机制及意义

4、掌握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过程中的作用

5、掌握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⑴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

⑵心指数(含静息心指数)

⑶射血分数

⑷了解心脏作功量

6、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前负荷

搏出量后负荷

每分钟输出量心肌收缩能力

心率

7、了解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电生理特点

1、了解心肌细胞的分类

2、掌握心肌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征

3、掌握心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形成机制及其特点

⑴浦肯野细胞

⑵窦房结细胞

4、了解窦房结细胞自动节律性起搏的机制

5、心肌的电生理特点

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⑵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⑶掌握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⑷掌握窦性心律、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的概念及产生期前收缩及代偿性间歇的机制

6、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⑴掌握决定和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

⑵了解心肌细胞自律性的等级差异

7、心肌的传导性

⑴了解心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

⑵了解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8、了解正常心电图的波形

三、血管生理

1、了解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了解血流量和血流阻力的概念

3、血压

⑴掌握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的概念

⑵掌握动脉血压形成机制

⑶掌握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4、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⑴掌握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概念、特点

⑵掌握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

⑶掌握中心静脉压高低的意义

⑷掌握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5、微循环

了解微循环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6、掌握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7、了解淋巴的生成及回流和淋巴液回流的生理意义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⑴掌握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⑵掌握缩血管神经纤维的概念、分布及作用

2、心血管中枢

⑴了解心血管中枢的概念

⑵了解延髓心血管中枢在心血管活动中的地位及基本作用

3、心血管反射

⑴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掌握动脉压力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

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掌握反射效应

掌握反射过程

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⑵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掌握化学感受器的种类及适宜刺激

掌握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

掌握反射效应

⑶了解其它类型的心血管反射

4、体液调节

⑴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⑵掌握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⑶掌握血管升压素对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⑷了解其它体液因素对血管活动的作用

五、器官循环

1、了解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2、了解肺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肺血流量的调节

3、了解脑循环的生理特点及脑血流量的调节

4、掌握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概念

附本章教学提纲

一、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1.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人和哺乳类动物的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约为-80~-90mV,主要是钾的电-化学

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根据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的快慢,可将其分为:

快反应动作电位-去极化由Na+内流引起,去极化速度较快。工作心肌和浦肯野细胞(包括房室束、束支)动作电位属于此类。

慢反应动作电位-去极化由Ca2+内流引起,去极化速度较慢。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中的结区细胞动作电位属于此类。

(1)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特征是去极化(0期)迅速,复极化过程缓慢,分为1、2、3期。复极完毕后电位处在静息电位水平。

(2)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

(二)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4个生理特性。前三者属电生理特性、后者是心肌的机械特性。

1.兴奋性(excitability)

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兴奋性。

(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①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的电位差

②离子通道的性状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①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ARP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时程:从0期复极到复极达-55mV。

②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

时程:从复极化-60mV到-80mV。

③超常期(supernormal period,ERP)

时程:相当于膜电位-80mV到-90mV。

(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和心肌收缩的关系

①不发生强直性收缩

②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premature systole and compensatory pause)

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1)心脏的起搏点

(2)自律性活动的发生原理

①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②窦房结细胞自律性活动发生的原理

(1)决定和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①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②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2)自律性和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律失常

②异位性心律失常

3.传导性(conductivity)

(1)心脏的兴奋传播的特点

①兴奋通过特殊传导系统的有序传播

②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速度

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耗时约0.1ms,称为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

③房室交界区传导的生理、病理意义

(2)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①结构因素

②生理因素

(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1.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正常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和T波组成,有时在T波后面还有一个小的U波。2.心电图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关系

P波:心房肌的去极化;

QRS波群:心室肌的去极化;

ST段:心室肌的复极化;

T波: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晚期和3期;

U波:机制未明。

二、心脏的泵血功能(pump function)

(一)心肌收缩的特点

1.心肌细胞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2."全或无"式收缩

3.不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

(二)心脏的泵血机制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的概念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心动周期的长度和心率成反变关系。

2.心脏的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期

(2)心室收缩期

分为:等容收缩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3)心室舒张期

分为:等容舒张期和心室充盈期(包括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3.心房在心脏泵血功能活动中的作用

(1)心房的接纳和初级泵作用

(2)心动周期中心房内压的变化

(三)心脏泵功能的评价

1.心输出量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stroke volume and ejection fration)

(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minute volume and cardiac index)

2.心脏做功量

(1)每搏功和每分功(stroke work and minute work)

(2)心脏的做功效率(cardiac efficiency)

3.心脏泵功能的储备(cardiac reserve)

心力储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每搏输出量和心率都能够提高的程度。

(1)搏出量的储备

(2)心率的储备

健康成年人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的最高心率为160~180次/min。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preload)

前负荷指肌肉收缩前所承载的负荷,它使肌肉处于一定的拉伸转态,保持一定的初长度(intitial length)。

2.后负荷(afterload)

后负荷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3.心肌的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心肌不依赖于外部负荷而改变其收缩功能(包括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

4.心率(heart rate)

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在60~100次/min之间。

(五)心音(heart sound)

三、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分类及功能

1.血管的组织学分类及生理功能

从组织学上可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

(1)舒血管活性物质

(2)缩血管活性物质

(二)血流动力学(hemodynamics)

1.血流量和血流速度(blood flow and blood velocity)

(1)泊肃叶定律(Poiseuille's law)

(2)层流和湍流(laminar flow and turbulence)

湍流的形成条件以雷诺数(Reynolds数,Re)的大小来判断。

2.血流阻力(blood resistance)

血流阻力与血液的黏滞度以及血管长度成正比,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成反比,影响血流阻力的最主要的因素为血管半径。

(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1.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1)动脉血压的形成

血压的形成主要有四个因素:

①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

②心脏射血

③外周阻力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2)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

(3)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及高血压

我国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时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动脉血压不仅存在个体、年龄和性别差异,一天中血压亦呈明显的昼夜波动规律。

(4)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①心脏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每搏输出量的高低。

②心率(heart rate)

③外周阻力(peripheral resistance)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功能

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2.动脉脉搏(arterial pluse)

(1)动脉脉搏的波形

(2)动脉脉搏波向外周动脉的传播速度

(四)静脉血压、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血压(venous pressure)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变动范围为4~12cmH2O。

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2.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

3.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2)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②心收缩力

③体位改变

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⑤呼吸运动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1.微循环的组成

典型的微循环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等部分组成。

2.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

(1)毛细血管压

(2)毛细血管血流和血流阻力

(3)毛细血管运动

3.微循环的功能

(1)扩散(diffusion)

(2)滤过和重吸收(filtration and reabsorption)

(3)吞饮(pinocytosis)

(六)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

1.组织液的生成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1.毛细淋巴管的结构和通透性

2.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3.影响淋巴液生成和回流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

1.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2)血管的神经支配

支配血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称为血管运动神经纤维,有缩血管神经纤维

(vasconstrictor fiber)和舒血管神经纤维(vassodialator fiber)。2.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1)延髓心血管中枢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4.心血管反射(cardiovasucular reflex)

心血管反射的生理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以及使循环功能适应与特定的生理状态和外周环境。各种心血管反射对血压的变化起快速调节作用。

(1)颈动脉窦和主动弓压力感受性反射

(2)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3)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4)其他心血管反射

(二)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

2.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adrenaline and noradrenaline)

3.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

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

(2)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

5.阿片肽

6.激肽(kinin)

7.组胺(histamine)

8.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

9.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三)局部血流调节

1.肌原学说

2.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3.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在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中,肾-体液控制系统起重要作用。

肾-体液控制系统又受血管升压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

五、器官循环

(一)冠脉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

1.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2.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

3.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二)肺循环(pulmonary circulation)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学时】72学时 【课程学分】 【开课专业】护理专业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下学期 【选用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彭波李茂松) 【参考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朱大年) 【课程性质与目的】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货功能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 【课程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生《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轮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2轮修订版为基准制定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列如下: 【各章节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难点: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生理学的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生殖 第三节机体与环境 1、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2、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熟悉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纤维的收缩功能。难点:肌纤维的收缩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石河子大学817植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植物生理学) 一、考查目标 1.了解植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认识植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植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念知识和主要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2.能够运用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判断、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植物生理学 1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单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 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 20分,共20分 三、考查范围 一、植物水分生理 (一)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1. 植物含水量及水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2. 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二)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1. 水势的基本概念 2. 植物细胞的水势 3. 植物细胞的吸水 (三)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 土壤的水分状态 2. 根系吸水的部位与途径 3. 影响根系吸收水分的土壤因素

(四)植物蒸腾作用 1. 蒸腾作用的概念与方式 2. 气孔蒸腾 气孔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气孔运动的调节机制,影响气孔运动的外界因素。 3. 蒸腾作用的指标及测定方法 4. 影响蒸腾作用的外界因素 (五)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1. 水分运输途径及运输速度 2. 水分运输的机制 (六)合理灌溉的生理基础 二、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植物体内的必需元素 1. 植物必需元素及确定方法 2. 植物必需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缺素症 (二)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与运输 1. 植物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2. 植物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3. 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因素 4. 地上部分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5. 矿质元素在体内的运输和利用 (三)植物对氮、磷、硫的同化 (四)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三、植物的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叶绿体及光合色素 1. 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2. 叶绿体的化学组成与光合色素 3. 影响叶绿素代谢的因素 (三)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机制 1. 光能吸收与传递 2. 光合电子传递链 3. 光合磷酸化 (四)光合碳同化 1. C 3途径、C 4 途径和CAM途径 2. 光呼吸 3. 光合作用的产物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 2、内环境 3、钠泵 4、阈电位 5、红细胞比容 6、红细胞渗透脆性 7、心动周期 8、心输出量 9、窦性心律10、房室延搁 11、肺泡通气量12、通气/血流比值13、肺牵张反射14、容受性舒张 15、能量代谢16、基础代谢率17、排泄18、水利尿19、渗透性利尿 20、近点21、视敏度(视力)22、暗适应23、明适应24、易化 25、脊休克26、第一、第二信号系统27、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28、应激29、第一信使与第二信使30、月经周期31、顶体反应 二、判断题: @ 1、通过对单细胞生物以至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研究,发现生命现象至少包括新陈代谢、兴奋和抑制三种基本特征。(×) 2、内外环境因素(条件)的变化就是刺激。(√) 3、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等五个环节组成。因此,神经调节是通过一种开放回路来完成的。(×) 4、在静息状态下,Na+较容易通过细胞膜。(×) 5、正常细胞膜内的K+浓度约为膜外K+浓度的10倍。(×) 6、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钾的平衡电位。(√) 7、阈下刺激不能引起锋电位,但在刺激达到阈值后,锋电位就始终保持固有的大小和波形。(√) 8、与无髓神经纤维相比,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单位长度内每传导一次兴奋所涉及的跨膜离子的总数要少,而能量消耗较多。(×) 9、男人体液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小于同年龄同体重的女人。(×) 10、血浆和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主要影响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移动。(√) ; 11、若将血沉快的病人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形成叠连的程度和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加快。(×) 12、制造红细胞所需要的铁95%直接来自食物。(×)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生理学考试大纲

《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绪言 1、知识范围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内容。 (2)熟悉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2、考试要求 (1)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整体水平。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急性实验法:在体实验法和离体实验法;慢性实验法。 (3)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细胞、组织、器官的自身调节。 (4)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原理。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知识范围 (1)了解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2)熟悉兴奋性的概念;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原理;肌细胞收缩的原理。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3)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原理。 2、考试要求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离子泵,协同转运。胞纳和胞吐。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兴奋性的概念,刺激引起反应的形式,兴奋和抑制的概念;可兴奋细胞。 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静息电位产生的原理;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和特点;膜通透性改变的实质和离子通道的特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原理。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和阈电位、局部反应和总和;细胞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3)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三、血液生理 1、知识范围 (1)了解血浆酸碱度;各种血细胞的生成、破坏;抗凝与纤溶;Rh血型 系统;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脆性、血沉和交叉配血试验等方法。 (2)熟悉血液的组成;各种血细胞的生理特性;ABO血型特性。 (3)掌握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概念;血浆渗透压;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 及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2、考试要求 (1)血液与内环境。体液。内环境及其稳态。血液的组成。血细胞比容。血浆蛋白质的生理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血浆酸碱度。 (2)血细胞。红细胞的形态与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变形性;渗透脆性;悬浮稳定性。血沉。红细胞的生理功能。骨髓的造血过程。红细胞生成必需的物质。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红细胞的破坏。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计数。白细胞的功能与生成调节。白细胞的寿命。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血小板的生理特性。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3)血液凝固。凝血因子。血液凝固的过程和原理: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物质。纤溶的基本过程。纤溶系统。

植物生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至第十二章)

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一、汉译英并解释名词 渗透作用:osmosis,即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想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蒸腾比率:TR,即植物蒸腾丢失水分和光和作用产生的干物质的比值。 水分利用率:WUE,即蒸腾系数,指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分克数。WUE是TR的倒数。 内聚力学说:cohesion theory,即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有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升原因的学说,也称蒸腾—内聚力—张力学说。 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作物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即水分过多或缺乏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各种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不同,但基本都处于营养生长即将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二、问答题 1、蒸腾作用有何生理学意义,测定蒸腾作用的指标有哪些? 答: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象。 蒸腾作用的生理学意义有下列3点: (1)、蒸腾作用是植物对水分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 (2)、蒸腾作用有助于植物对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吸收。 (3)、蒸腾作用能够降低叶片的温度。 测定蒸腾作用的指标有下列3种: (1)、蒸腾速率,即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一般用每小时每平方米叶面积蒸腾水量的克数表示(g/㎡/h)。 (2)、蒸腾比率:TR,即植物蒸腾丢失水分和光合作用产生的干物质的比值。一般用g/㎏表示,即植物消耗1kg水所形成干物质的克数。 (3)、水分利用率:WUE,即蒸腾系数,指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消化的水分克数,WUE是TR的倒数。 2、根系吸水的三个途径是什么? 答:根系吸水的途径有3种:质外体途径、跨膜途径和共质体途径等。质外体途径是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不越膜,阻力小,速度快。跨膜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质膜,还要通过液泡膜。共质体途径是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共质体途径和跨膜途径统称为细胞途径。 3、水势的计算 答:水势等于渗透势加压力势加重力势加衬质势:Ψw =Ψs+Ψp+Ψg+Ψm. 重力势和衬质势通常忽略不 计,所以Ψw =Ψs+Ψp,本公式适用于有液泡的细胞或细胞群。 渗透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水势的水势下降值。渗透势一般为负值。 压力势是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引起富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压力势往往是正值。 第二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一、汉译英并解释名词 胞饮作用:pinocytosis,即细胞通过膜的内陷从外界直接摄取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 离子通道:ion channel,即细胞膜中由通道蛋白构成的孔道,控制离子通过细胞膜。 离子泵:ion pump,存在于植物细胞膜上,其实质是ATP酶,当少量的K﹢、Na﹢等阳离子进入质膜时,活化ATP酶,促进ATP水解,释放能量,将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生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 1.新陈代谢不包括D A.物质交换 B.能量交换 C.自我更新 D.自我复制 E.合成代谢 2.关于刺激的定义,正确的是C A.外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的变化 C.能引起机体产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 D.环境的一切变化。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常用的指标是C A.静息电位值 B.动作电位幅度 C.阈值(阈强度) D.局部电位 E. 阈电位 4.机体功能调节中起主导地位的是B A.神经-体液调节 B.神经调节 C.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 5.下列生理过程属负反馈调节的是C A.排尿反馈 B.排便反射 C.体温调节(或降压反馈) D.血液凝固 E.分娩 6.机体内环境是指B A.血液 B.细胞外液 C.体液 D.细胞内液 7.不属于细胞外液的是A A.血液 B.淋巴液 C.房水 D.组织液 E.脑脊液 8.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C A.单位膜 B.神经肌肉接头 C.反射弧 D.三联管 E.终池 9.不属于反射弧五个环节之一的是D A.感受器 B.传入神经 C.反射中枢 D.突触 E.效应器 10.神经系统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作用是通过E A.反应 B.适应 C.负反馈 D.正反馈 E.反射 11.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稳态(相对稳定)的重要调节过程是D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自身调节 D.负反馈 E.正反馈调节 12.神经调节的特点是E A.调节幅度小 B.调节敏感性差 C.作用范围广泛且持久 D.作用范围局限且缓慢 E.反应迅速,局限.准确 13.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A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体液调节 D.自身调节 E.以上都不是 14.可兴奋细胞包括A A.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 B.骨细胞,肌细胞 C.神经细胞,腺细胞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 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1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熟悉要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了解要求: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生理考研大纲

一、生理学 (一)绪论 1. 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四)血液循环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0. 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植物生理学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生理学 植物生理学是运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方法揭示和调控植物生命活动的科学,是现代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察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重要植物生理指标的基本测定方法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部分: (1)细胞结构与功能,它是各种生理活动与代谢过程的组织基础; (2)功能与代谢生理,主要包括光合、呼吸、水分、矿质、运输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各种功能、机理与环境条件的影响; (3)生长发育,它是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的综合反应,包括生长、分化、发育与成熟、休眠、衰老(包括器官脱落)及其调控; (4)逆境生理,包括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抗逆性等。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植物生理学的整体。 绪论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对象、内容、产生和发展及对农业做出的贡献、发展趋势。植物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第1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了解植物细胞(生物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基本概念 1. 粘性(viscosity) 2. 弹性(elasticity)。 3. 液晶态(liquid crystalline state) 4. 伸展蛋白(extensin)。 5. 胞间连丝(plasmodesma) 6.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2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主要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性。 (一)基本内容 1.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2.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过程及其动力 4.植物水分平衡 (二)重点 1.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2.水分吸收和散失的动力及调控(气孔运动的机理) 3.植物水分平衡 (三)基本概念 1.水势(water potential)2.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 3.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4.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与水分平衡(water balance)5.自由水(free water)与束缚水(bound water) 6.共质体(symplast)与质外体(apoplast) 7.主动吸水(active absorption of water)与被动吸水(passive absorption of water)8.水孔蛋白(aquaporin)9.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10.蒸腾效率(transpiratton ratio)与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 11.水分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water) 12.永久萎蔫系数(permanent wilting coefficient)13.根压(root pressure) 14.小孔律(law of small pores)15.SPAC(Soil-plant-atmosphere-continuum) 第3章植物的矿质与氮素营养 主要了解植物生命活动中必需矿质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及缺素诊断,植物对矿质元素吸收、利用特点及吸收机理。 (一)基本内容 1.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必需元素及其研究方法 2.必需元素的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诊断 3.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及运输 4.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5.合理施肥的理论依据 (二)重点 1. N、P、K、Ca及Fe、B、Zn的重要生理功能及典型缺素症 2. 根系吸收矿质的特点 3.细胞吸收矿质的机理 (四)基本概念 1. 灰分(ash)和矿质元素(mineral element) 2. 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 3. 主动吸收(active absorption) 4. 协助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5. 膜转运蛋白(fransport protein) 6. 载体(carrier) 9. ATPase (ATP phosphorhydrolase) 10. 致电泵(eletrogenic pump)。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泰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最新生理学复习提纲

Chapter 1 绪论 名词解释 1.生理学2.兴奋性3.刺激4.可兴奋组织5.内环境6.稳态7.反射8.神经调节8.体液调节9.自身调节13.反馈信息14.负反馈15.前馈 问答题 1.人体生理学从哪些水平进行人体功能的研究?试说明各水平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2.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3.在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中,神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有何特点? 4.体液调节主要调节人体的哪些生理功能?举例说明体液调节的过程和特点。 chapter2 细胞的基本功能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4.兴奋5.阈强度6.绝对不应期7.相对不应期8.静息电位9.动作电位10.阈电位11.极化12.去极化13.超极化14.超射15.后电位20.“全或无”现象21.电压门控通道22.化学门控通道23.局部兴奋24 电紧张性扩布25.时间总和26.空间总和27.量子式释放28.终极电位29.三联管结构30.兴奋一收缩耦联31.前负荷32.后负荷33.等长收缩34.等张收缩35.最适初长度6.单收缩37.不完全强直收缩38.完全强直收缩 问答题 1.简述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2.试比较以“载体”为中介和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的特点 3 .细胞膜上钠泵的活动有何生理意义? 4.试述细胞在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及产生的基本原理。 5.论述细胞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6.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在产生过程中Na+、K+通透性有什么变化? 7.试述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有哪些功能状态?它们与膜的通透住有什么关系? 8.局部兴奋有哪些特点?它是如何转变成为锋电位的? 9.论述兴奋在同一细胞传导的机制和特点。 10.试用肌丝滑行理论来解释骨骼肌的收缩和舒张过程. 11.论述骨骼肌兴奋一收缩耦联的具体过程。 12.改变后负荷对肌肉收缩有何影响? 13.何谓肌肉的最适初长度?为什么说在最适初长度时肌肉的收缩效果最好? Chpter 3 血液 名词解释 1.内环境2.红细胞比容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4.红细胞沉降率5.血浆胶体渗透压6.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7.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8.生理止血9.出血时间10.血液凝固11.凝血因子12.抗凝系统13.纤维蛋白溶解14.人血小板粘附与聚集15.促红细胞生成素16.凝集、凝集原、凝集素17.ABO血型系统18.Rh因子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有哪些作用? 2.血浆胶体渗透压和品作渗透压主要是由什么决定的?它们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植物生理学考试提纲

第一章水分的代谢 1植物体内水分存在形式 束缚水、自由水 比例决定植物的抗性(束缚水/自由水高,抗性强) 2水势的概念:同温同压下物系中的水与纯水间每偏摩尔体积的化学势差。(压力势、渗透势、衬质势、重力势) 不同植物不同情况水势组成不一样 典型细胞水势组成由:压力势、渗透势、衬质势 成熟细胞中间有大液泡:有渗透势和压力势 干燥细胞:衬质势 细胞之间水分流动(从高水势流到低水势) 3渗透作用 细胞吸水的三种方式:渗透吸水、吸胀吸水、代谢吸水 渗透吸水动力:渗透势 吸胀吸水动力:衬质势 代谢吸水动力:ATP呼吸供能 4根系吸水的部位、方式、途径、动力 部位:根毛区 方式:主动吸水、被动吸水 途径: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动力:根压(主动吸水)、蒸腾拉力(被动吸水) 5蒸腾作用的概念、指标

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向外界扩散的生理过程。 指标:蒸腾速率、蒸腾系数 6 7气孔运动的三个学说 (1)淀粉-糖互变学说 (2)无机离子吸收学说 (3)苹果酸生成学说 8解释木质部水分上升动力的学说 内聚力学说(蒸腾拉力-张力-内聚力学说) 9影响蒸腾作用的内外因素 内界因素:界面层阻力,气孔阻力,角质层阻力 外界因素:光、大气湿度、大气温度、风 第二章矿物质营养 1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标准、种类(17种)大量营养元素9种、微量元素8种 概念(等于标准):a完成植物整个生长周期不可缺少的b在植物体内的功能是不能被其他元素所代替的c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 种类:碳、氢、氧、氮、(不是灰分元素)磷、硫、钾、钙、镁、铁、锰、硼、锌、铜、钼、氯、镍

大量营养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 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铜、钼、氯、镍 2主要元素氮、硫、锌缺少以后的症状 表现在老叶嫩叶上: 缺氮老叶上(叶子缺绿、色淡、发红) 缺硫嫩叶上(叶子缺绿) 缺锌小叶症 3溶质跨植物细胞膜转运的4种方式(途径) 离子通道、胞饮、载体蛋白、离子泵 主动的:离子泵、载体蛋白 被动的:离子通道和一部分载体(不消耗能量的) 扩散:简单扩散(小分子)、易化扩散(离子通道和一部分载体)4细胞膜与离子转移有关的蛋白质 离子通道、离子载体、离子泵 5根系吸收矿物元素的部位和途径 部位:根毛区 途径: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6影响植物吸收矿物质元素的内外因素 内因:根的表面积,根毛可以增大表面积;根部的代谢活动(主动吸收)。 外因:土温、土壤通气状况、介质的pH值 7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动物生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报考动物学类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XX大学动物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生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神经肌肉组织生理的一般原理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细胞的电位变化、细胞电信号传递的功能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过程、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与味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与血液循环 血液的生理机能与组成特性、体液免疫系统、心脏的生理活动、血管的生理活动、血液循环的调节 第六章呼吸生理

呼吸道的结构与呼吸运动、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第七章消化系统 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消化吸收的调节、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与调节、摄食的调节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及影响因素、体温调节 第九章排泄系统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的生成过程、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渗透调节的其他器官、排尿活动的调节 第十章内分泌调节 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下丘脑的内分泌调节机能、脑垂体的生理机能、甲状腺的功能、肾上腺的功能、其他内分泌腺与激素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雌性动物的生殖机能、受精、妊娠与生殖控制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各章节内容的有机联系;从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角度认识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医学和应用动物学领域的一般生产实践问题。 四、试卷结构 (一) 基本概念:占总分 2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生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生理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生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植物生理 学 植物生理学是运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方法揭示和调控植物生命活动的科学,是现代合理农业的理论基础。作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主要考察植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重要植物生理指标的基本测定方法基本原理及注意事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部分: (1)细胞结构与功能,它是各种生理活动与代谢过程的组织基础; (2)功能与代谢生理,主要包括光合、呼吸、水分、矿质、运输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各种功 能、机理与环境条件的影响; (3)生长发育,它是各种功能与代谢活动的综合反应,包括生长、分化、发育与成熟、休 眠、衰老(包括器官脱落)及其调控; (4)逆境生理,包括植物在逆境条件下的生理反应、抗逆性等。 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了植物生理学的整体。 绪论 了解植物生理学的对象、内容、产生和发展及对农业做出的贡献、发展趋势。植物生理学与 分子生物学的关系。?? 第1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重点了解植物细胞(生物膜、叶绿体和线粒体)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基本概念 1. 粘性(viscosity) 2. 弹性(elasticity)。 3. 液晶态(liquid crystalline state) 4. 伸展蛋白(extensin)。 5. 胞间连丝(plasmodesma) 6.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2章植物的水分代谢 主要了解植物对水分吸收、运输及蒸腾的基本原理,维持植物水分平衡的重要性。 (一)基本内容 1.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作用 2.植物细胞对水分的吸收 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散失过程及其动力 4.植物水分平衡 (二)重点 1.植物细胞的水分关系 2.水分吸收和散失的动力及调控(气孔运动的机理) 3.植物水分平衡 (三)基本概念 1.水势(water potential)2.渗透势(osmotic potential) 3.压力势(pressure potential)4.水分代谢(water metabolism)与水分平衡(water balance)5.自由水(free water)与束缚水(bound water) 6.共质体(symplast)与质外体(apoplast) 7.主动吸水(active absorption of water)与被动吸水(passive absorption of water) 8.水孔蛋白(aquaporin)9.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 10.蒸腾效率(transpiratton ratio)与蒸腾系数(transpiration coefficient)

《生理学》复习课程大纲

课程时数:2学时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生理学的概念及其研究的任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2.难点:反馈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思考题或练习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2.何谓反馈?何谓负反馈和正反馈调节? 3.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课程目标: 掌握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和影响因素;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离子机制;阈值;阈电位;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熟悉局部电位;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改变;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细胞收缩的机制;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钠、钾、钙离子通道对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影响;心肌的兴奋-收缩偶联;平滑肌的收缩功能。 课程内容: 1. 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单纯扩散、经载体和通道的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超极化的概念;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静息电位和K+平衡电位)及其研究实验方法。 3.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概念;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值、兴奋性和兴奋;阈电位与局部兴奋;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锋电位与Na+平衡电位)及其研究实验方法(平衡电位、改变离子浓度;通道阻断剂;电压钳与膜片钳等);兴奋的传播: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或者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其意义。 4. 局部电位:局部电位的概念、产生机制、特点及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

八年制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我校八年制(硕博班)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理论课教学时数为70学时。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内分泌等章节(其中血液和生殖章节内容由其它相关课程安排。)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6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 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 局部电位的特点; 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和影响因素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四章血液循环(15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的分期和形成机制;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 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 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各期特点 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前负荷、后负荷和心脏收缩功能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心泵功能贮备; 动脉血压的概念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组织液生成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血管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功能的调节机理; 心血管中枢的位置; 压力感受形反射的过程的意义;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熟悉要求: 体表心电图的特点和各波形的意义; 心房收缩对心脏泵血的作用; 心音的概念、分类和意义; 静脉血压与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微循环的构成和意义;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其它激素对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局部血流量的调节机制; 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