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Ⅰ 前言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研究正常机体各种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学习生理学的任务是掌握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学习各门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教学内容着重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学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和科学态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并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生理学实验内容合并在机能学实验中学习。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临床心理学、眼耳鼻喉科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医学美容、法医学、口腔医学专业(方向)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中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0学时,均为理论课。

四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姚泰主編,6版,2003年12月。

II 正文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掌握内环境与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负反馈控制系统。

二教学要求

(一)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 掌握内环境与稳态;掌握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三) 掌握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了解前馈控制系统。

三教学内容

(一) 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二) 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三) 体内的反馈(负反馈、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

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掌握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规律和形成的基本原理,兴奋性和兴奋的

物质基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机理和肌肉收缩的原理及其力学分析。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细胞膜的结构,掌握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和入胞。

(二)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掌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概念及其产生机制。熟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

(四)掌握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熟悉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五)掌握骨骼肌的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熟悉横纹肌收缩机制及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六)熟悉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掌握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以及它们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

(一)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二)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三)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生物电现象,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

(四)制。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原理。

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细胞兴奋及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五)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收缩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六)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的概念及其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第三章血液

一教学目的

了解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及其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生理止血机制、血型与输血的原则。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和血液的组成,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掌握红细胞生理,熟悉白细胞生理和血小板生理

(三)熟悉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掌握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了解血液凝固的控制。

(四)掌握血型与红细胞凝集,掌握ABO血型系统和输血原则,了解Rh血型系统。

三教学内容

(一)体液的概况,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二)血细胞生理: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

(三)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凝血因子及凝血过程,血液凝固的控制。

(四)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教学目的

熟悉心动周期的概念和心音的产生,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微循环的组成。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掌握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心肌细胞的分类。掌握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掌握窦房结及浦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掌握影响兴奋性的因素。熟悉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熟悉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掌握影响自律性的因素。熟悉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掌握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三)了解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四)熟悉心肌收缩的特点。掌握心动周期概念。掌握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五)熟悉心音的分类及产生机制。

(六)掌握心泵功能的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了解心脏做功量,熟悉心泵功能的贮备。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七)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及分类。熟悉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

(八)掌握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九)熟悉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十)熟悉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熟悉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十一)掌握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以及延髓心血管中枢。了解舒血管纤维和高位中枢。

(十二)掌握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熟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和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十三)熟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掌握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十四)了解局部血流的调节。

(十五)了解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一)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心肌细胞的分类。心室肌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及蒲肯野纤维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的自律性及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及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三)体表心电图、动作电位和心电图的关系。

(四)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概念。心脏泵血过程及心房、心室舒缩和瓣膜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

(五)心音的分类及其产生机制。

(六)心泵功能的评定评定指标(心输出量、搏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脏做功量,心泵功能的贮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七)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和分类。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八)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九)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十)微循环的组成、特点及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组织液的生成及影响因素。

(十一)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缩血管纤维及其作用,舒血管纤维。延髓心血管中枢,高位中枢。

(十二)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十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十四)局部血流的调节。

(十五)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

第五章呼吸

一教学目的

了解呼吸的意义和呼吸的基本过程。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血液中以化学结合形式的气体运输,呼吸运动的调节。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呼吸三个环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

(二)熟悉肺通气的原理、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和呼吸运动,掌握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掌握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变化及意义。

(三)熟悉肺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掌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熟悉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熟悉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四)掌握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及其影响。

(五)了解换气的原理,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掌握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六)熟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掌握氧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掌握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熟悉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

(七)了解呼吸中枢的概念。熟悉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掌握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掌握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熟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三教学内容

(一)呼吸三个环节,肺通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

(二)肺通气:肺通气的原理、呼吸道的功能、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的变化,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变化及意义。

(三)肺通气的阻力:肺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及其生理作用,胸廓的弹性阻力及顺应性。肺通气的非弹性阻力。

(四)肺的容积和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总量;肺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无效腔及其影响。

(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换气的原理,肺换气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

(六)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及其关系。氧的运输: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碳酸氢盐形式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的运输,二氧化碳解离曲线,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对二氧化碳运输的影响。

(七)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的概念。延髓基本呼吸中枢和脑桥呼吸调整中枢,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的

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及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掌握各种消化液的成份及其作用,掌握胃的消化功能及其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和消化腺的分泌功能。熟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熟悉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

(二)熟悉唾液的性质、成份、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

(三)熟悉胃液的性质,掌握胃液成分和作用。掌握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掌握胃的运动及其控制(胃运动的形式及作用,胃排空及控制,消化期间的胃运动。)

(四)熟悉胰液的性质及胰液分泌的调节,掌握胰液成分和作用。熟悉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熟悉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熟悉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掌握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

(五)了解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六)掌握吸收的方式和部位。熟悉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三教学内容

(一)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

(二)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成份、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

(三)胃内的消化: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影响胃液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胃的运动及其控制(胃运动的形式及作用,胃排空及控制,消化期间的胃运动。)

(四)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与排放的调节。小肠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形式及其作用,小肠运动的调节。

(五)大肠内消化:大肠液的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六)吸收:吸收的方式和部位。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一教学目的

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情况。掌握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掌握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机制。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食物的能量转化(机体能量的来源),几种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二)掌握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了解直接测热法原理,熟悉间接测热法原理和方法。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和基础代谢。

(三)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熟悉临床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部位。掌握体热平衡,主要产热器官,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

(四)熟悉温度感受器,掌握体温调节中枢,熟悉体温调定点学说。

三教学内容

(一)食物的能量转化(机体能量的来源),几种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和呼吸商的概念,直接测热法原理、间接测热法原理和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的概念),基础代谢。

(三)体温及其调节:体温的概念及其生理变动。临床常用测量体温的方法和部位。体热平衡,主要产热器官,散热过程(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不感蒸发和发汗。

(四)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教学目的

了解肾脏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尿浓缩稀释机制。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尿生成的调节,熟悉清除率的概念,了解排尿反射。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肾的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熟悉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二)掌握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的概念以及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三)熟悉重吸收及分泌的概念,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四)熟悉尿液浓缩与稀释原理,了解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

(五)掌握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熟悉球—管平衡。掌握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掌握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熟悉心房钠尿肽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六)熟悉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意义。

(七)了解尿的排放。

三教学内容

(一)肾的功能解剖及肾血流量,滤过膜的结构及功能特点。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有效滤过压,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三)肾小管与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重吸收及分泌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中各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

(四)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尿液浓缩与稀释原理,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梯度中的作用。

(五)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对肾小管功能的调节;球—管平衡。神经和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

(六)清除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意义。

(七)尿的排放。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物特性,光与声音的感受原理。

二教学要求

(一)了解感受器及其分类,掌握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和编码作用。

(二)熟悉简化眼,掌握眼的调节(晶状体的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辐辏反射)。熟悉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掌握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熟悉视觉的三原色学说和色盲,了解视网膜的信息处理,掌握视力、暗适应、明适应和视野的概念。(三)掌握声音向内耳的传导途径。熟悉内耳的功能(感音换能作用),掌握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熟悉行波学说。了解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四)熟悉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五)了解其它感受器的功能。

三教学内容

(一)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及其分类,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作用、适应现象和编码作用。

(二)眼的视觉功能:、简化眼、眼的调节(晶状体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和辐辏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异常,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觉的三原色学说和色盲,视网膜的信息处理,视力、暗适应、明适应和视野。

(三)耳的听觉功能:声音向内耳的传导途径。内耳的功能(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科蒂器的换能作用,行波学说。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四)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五)其它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教学目的

了解神经组织和中枢神经结构的基本功能、脑的电活动,觉醒与睡眠机制,脑的高级功能。掌握经典的突触传递原理,主要神经递质与受体系统,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与结构、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掌握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了解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了解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掌握经典的突触结构、经典突触传递过程和突触后电位(EPSP、IPSP)。

(三)了解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四)熟悉神经递质及受体,掌握主要的递质及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了解其它的递质受体系统。

(五)了解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的基本过程,熟悉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六)掌握中枢内兴奋传播的特征。

(七)掌握中枢抑制,了解中枢易化。

(八)了解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神经核团,掌握感觉投射系统及功能。熟悉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熟悉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

(九)了解内脏感觉传入通路;掌握内脏痛及特点、牵涉痛的概念及意义,了解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分析。

(十)熟悉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掌握运动单位的概念和脊休克,熟悉对侧伸肌反射,掌握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产生机制。

(十一)掌握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了解脑干对姿势调节。

(十二)熟悉大脑皮层运动区及下行控制运动的特点。熟悉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熟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十三)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熟悉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了解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

(十四)掌握脑电图及波形(α波阻断)和皮层诱发电位。熟悉觉醒状态的维持。熟悉睡眠的时相、意义和产生机制。

(十五)熟悉学习与记忆(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形式及过程),熟悉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大脑半球。

(十六)了解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神经元与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神经元的一般功能与结构、神经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

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分类,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二)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经典的突触结构,经典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后电位(EPSP、IPSP),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

(四)神经递质及受体,主要的递质及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其它的递质受体系统。

(五)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六)中枢内兴奋传播的特征。

(七)中枢抑制、中枢易化。

(八)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躯体感觉传入通路,丘脑的神经核团,感觉投射系统,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痛觉。

(九)内脏感觉传入通路、内脏痛及特点、牵涉痛、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分析。

(十)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脊休克、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其产生机制。

(十一)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去大脑僵直及其产生机制),脑干对姿势调节。

(十二)大脑皮层运动区,基底神经节的调节功能(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十三)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下丘脑、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神经调节。(十四)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脑电图及波形(α波阻断),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意义和产生机制。

(十五)脑的高级功能:学习与记忆(两种信号系统,记忆的形式及过程),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和一侧优势大脑半球。

(十六)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内分泌

一教学目的

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原理。掌握内分泌的概念,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胰岛和肾上腺的内分泌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二教学要求

(一)掌握激素的概念,熟悉激素的分类及化学本质,掌握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熟悉激素作用的机制和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掌握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熟悉下丘脑调节肽的种类及作用。

(三)熟悉腺垂体分泌激素,掌握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催乳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熟悉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产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熟悉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掌握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掌握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自主神经作用)。

(六)了解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七)掌握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熟悉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血钾、血钠的影响)。

(八)熟悉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掌握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分泌调节,熟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九)掌握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了解胰岛素的作用机制。熟悉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和分泌的调节。

(十)了解其它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三教学内容

(一)激素的概念,激素的分类及化学本质,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激素作用的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下丘脑调节肽。

(三)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乳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四)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催产素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五)甲状腺的内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释放、运输和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自身调节、自主神经作用)。

(六)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七)肾上腺的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盐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血钾、血钠的影响)。

(八)肾上腺髓质激素: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髓质激素的分泌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九)胰岛的内分泌: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十)其它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第十二章生殖

一教学目的

了解男性生殖和女性生殖的基本知识,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

二教学要求

(一)熟悉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掌握睾酮的生理作用,熟悉睾丸功能的调节。

(二)熟悉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掌握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熟悉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掌握月经周期的概念,熟悉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

(三)了解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与妊娠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一)男性生殖:睾丸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睾丸功能的调节。

(二)女性生殖:卵巢的内分泌与月经周期。雌激素与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的概念,月经周期中血中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浓度的变化。

(三)胎盘的内分泌功能: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与妊娠的关系。

Ⅲ 教学组织与方法

一实施机构:由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执行。

二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

三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贯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论联系指导教学过程。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更

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理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注意

自学与授课相结合,注意采用答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和动机,加强师生的互动性。

2.实验教学:现生理学实验已合并为机能实验学。

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课后讨论等。

四考核办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期末理论考试占80%,平时测评成绩占20%。

Ⅳ教学时数分配表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授课对象:研究生总学时数:36学时 第一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及途径; 2.掌握受体异常的信号转导异常; 3.熟悉G蛋白异常在疾病中作用; 4.熟悉多环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5.了解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6.了解细胞信号转导调控与疾病防治措施。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 一、传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1.接受和转导(通过配体调节;通过G蛋白调节;通过可逆磷酸化调节)信号对靶蛋白的调节。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举例(通过刺激型G蛋白(Gs),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并引发cAMP-PKA通路;通过抑制型G蛋白(Gi),抑制AC活性,导致cAMP水平降低,导致与Gs相反的效应通过Gq蛋白,激活磷脂酶C(PLCβ),产生双信使DAG和IP3;G蛋白-其他磷脂酶途径激活MAPK家族成员的信号通路PI-3K-PKB通路离子通道途径) 二、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 受体数量的调节受体亲和力的调节 第二节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 一、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理化因素;遗传因素(信号转导蛋白数量改变;信号转导蛋白功能改变—失活性突变和功能获得性突变);免疫学因素(受体抗体的产生原因和机制;抗受体抗体的类型—刺激型抗体和阻断型抗体);内环境因素。 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

第三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一、受体、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 雄激素受体缺陷与雄激素抵抗征(男性假两性畸形;特发性无精症和少精症;延髓脊髓性肌萎缩);胰岛素受体与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 二、受体、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生长激素过多) 三、多个环节的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 1.肿瘤(促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强—生长因子产生增多;受体的改变,某些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异常增多和突变使受体组成型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蛋白的改变。抑制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过弱)。 2.高血压心肌肥厚(激活PLC-PKC通路;激活MAPK家族的信号通路;使细胞内Na+、Ca等阳离子浓度增高)。 3.炎症(导致炎细胞激活和放大的信号转道通路:LPS受体介导的激活炎细胞的信号转导—激活转录因子NF-KB;激活多种磷脂酶信号转导通路;激活MAPK 家族成员;TNFα受体和IL-1受体介导的炎细胞的信号转导。参与炎症反应的粘附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通路。信号转导与炎症的调控:抗炎因子的作用;受体水平的抑制物;糖皮质激素(GC)的抗炎作用)。 4.其他疾病。 第二章细胞增殖分化异常与疾病 【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2.熟悉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3.掌握细胞分化的概念、特点、机制和调控; 4.熟悉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教学内容】6学时 第一节细胞增殖的调控异常与疾病 一、细胞周期与调控 1.细胞周期的概念、分期和特点。

08011102x《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学时48

08011102x 《生理学》教学大纲学分:3 学时:48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 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 2、要求: (1)第一章《绪论》要求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 重要意义。 (2)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要求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了解细胞膜的构成: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肌肉收缩的力学分 析。 (3)第三章《血液》要求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掌握血细胞生理。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4)第四章《血液循环》要求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 因素;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了解微循环的生理功能。 (5)第五章《呼吸》要求了解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呼气节律的产生和呼 吸运动的调节。 (6)第六章《消化和吸收》要求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形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了解消化道的神经 支配;唾液的分泌及作用。 (7)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要求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掌握体温的 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了解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8)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要求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了解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尿液的浓缩和 稀释;清除率;排尿反射。 (9)第九章《感觉器官》要求了解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功能节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10)第十章《神经系统》了解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布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掌 握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11)第十一章《内分泌》要求掌握激素的作用原理;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胰岛素与甲状旁腺激素等的生理作用;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释放及分泌调节;下丘脑的内分泌机能及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了解肾上 腺髓质激素、降钙素与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讲授48学时 实验全部安排在《医学机能实验学》课程内。 1.绪论(2学时)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及其与医学的关系,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 【教学学时】72学时 【课程学分】 【开课专业】护理专业 【开课学期】2012-2013学年下学期 【选用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彭波李茂松) 【参考教材】《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出版(主编:朱大年) 【课程性质与目的】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各器官系统生命活动规律货功能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整体活动中的意义,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 【课程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专业大专生《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第二轮卫生部规划教材《生理学》第2轮修订版为基准制定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及众生学习奠定基础,以满足其从事防病治病、卫生保健等临床实践工作的多层次需要。具体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分列如下: 【各章节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2、了解生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难点:内环境及其稳态,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方式。 三、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1、生理学的任务 2、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 2、兴奋性 3、生殖 第三节机体与环境 1、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 2、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 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1、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2、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熟悉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肌纤维的收缩功能。难点:肌纤维的收缩功能,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 课程代码:01400052 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总学时数:64 学分数:4.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绪论(4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 (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气的运动;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科学总论及手术学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 专业课必修考试 总学时:34 学分: 2.0 理论课学时:20 实验课学时:14 适用对象: 麻醉学专业本科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外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和其它临床医学学科密切相关。外科学总论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临床基础理论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在外科学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加深认识,为学习其它临床医学学科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为从事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基础。 手术学是研究外科手术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科。外科手术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外科无菌观念,掌握外科手术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外科学和其它与手术有关的课程及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实习、考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将板书、挂图、实验模型、幻灯和多媒体等各种方法手段运用到指定教材的讲授当中,使用启发式的教 学方法向学生传播外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实习向学生传授外科无菌观念和基本技能,通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使学生较全面地学好外科学,并通过考试来检测对外科无菌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程度。 手术学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运用板书,幻灯、挂图及CAI 课件等多种方法,协助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教材相关的章节进行讲解;实验是在动物实验室内结合电化教学手段,指导学生在动物身体上练习各种外科手术的基本技能,熟悉各种外科手术器械及无菌术的应用,强化学生对手术学的感性认识,培养严格的无菌观念,熟悉各种消毒方法及加强外科基本技能的训练;考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通过理论考试对手术学理论知识进行总体测试,通过实验考试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本学科重视实验教学的具体表现之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外科学总论 1、绪论 【掌握】外科疾病的分类;现代外科学的内容;外科学范畴的相对性。 【熟悉】欧美外科学发展的简史;传统医学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课程类型: 必选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36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生物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现象及机体组成部分正常功能的科学。 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研究机体多种系统在正常条件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了解生命科学发展方向,为以后其它相关学科和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分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考核内容对应三个相应的层次,要求掌握的内容占80%,熟悉的内容占15%,了解的内容占5%。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绪论 重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难点: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及与医药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1.掌握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 2.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 3.掌握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4.掌握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难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 第四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重点: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3.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恒定的重要意义 难点: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产生机制 2.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第五章血液 重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难点:血液凝固、体内抗凝血作用、体外延缓或促进凝血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第六章循环系统生理

中医基础教学大纲

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类五年制专业用) 前言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课堂讨论等方法,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培养思维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语言应规范通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并交代疑点,既要充分考虑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在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能力,又要充分体现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反映中医现代化的要求。 正文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课时与方法】 总课时6主要特点4 其他2 授课方法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代哲学精、气的概念、精气学说的内容及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内容。 3.掌握五行的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内容。 4.掌握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概念 (一)精的概念 (二)气的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的属性 (三)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阴阳学说的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相反、阴阳相互抑制削弱。 (二)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阴阳相互促进化生。

生理学教学大纲第五版

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七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七版)内容改编。适用于四年制医学工程专业的教 学需要,其它年制临床医学和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本专业生理课总学时105,其中理论课教学时数为90 学时,实验课教学时数15 学时。 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和生殖等章节。 3.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第一章绪论(2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内环境 稳态 正、负反馈的定义和意义 熟悉要求: 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 反射和反射弧

旁分泌、神经分泌 体液的组成 生理学研究的三种水平 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10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细胞膜的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 钠泵的生理意义; 第二信使的概念和几种常见第二信使; 静息电位的定义、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定义、特点、神经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1 动作电位传播的机制; 阈电位的概念; 兴奋和兴奋性的概念; 刺激和兴奋的关系,及组织兴奋性的变化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和过程 熟悉要求:

细胞膜的组成; 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 离子通道型受体、G 蛋白耦联受体和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的基本过程局部电位的特点; 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了解要求: 横纹肌收缩的基本过程和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和神经支配。 第三章血液(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的生理功能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熟悉要求: 血型和输血原则 了解要求: 血液凝固 纤维蛋白溶解 第四章血液循环(15 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要求: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doc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供中医、中西医、针推、中医骨伤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前言 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的掌握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按72学时设计,以课堂讲授为主,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学、讨论和多媒体教学,以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体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木概念,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3、了解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教学要点】 中医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基木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的学科属性属融入人文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整体观与现代医学模式; (2)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4、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2)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阴阳的基木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木内容; 3、掌握五行的基木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木内容; 4、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及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木内容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 8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目的要求】 1、掌握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2、了解古代哲学范畴中精、气概念的形成; 3、掌握占代哲学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4、了解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作为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发挥着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的桥梁作用。病理生理学范畴非常广泛,主要讨论研究大多数疾病的共有的规律和常见病理过程,以及各器官系统疾病的一般规律和某些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病理生理学是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原学等学科为基础,以患病机体为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条件、规律、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变化的专业基础学科。病理生理学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生理学知识,为学习以上专业课程、认识和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病理生理学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分析及处理疾病的正确思维方式,它的后继课程是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等学科课程,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为这些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我院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及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主要由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复习思考题)、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或补充。该课程为2.5学分,计划学时为52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讨论课学时6。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的讲授方式为主。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本学科的同时,还应复习有关临近学科的基本理论,通过科学的思维来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不断提高综合分析能力。讨论课以典型病例为中心进行,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题型多样化,主要有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论述、判断及病例分析等,占总成绩的100%。

生理学 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physiology) 学分:理论5+实验1.5 总学时:130 理论学时:80 实验学时:50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 适应专业:临床医学八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麻醉医学、口腔医学、精神卫生 参考教材: 1.朱大年,王庭槐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姚泰主编. 生理学(长学制规划教材),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罗自强等主编. 机能实验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4.Kim E. Barrett. Ganong's Review of Medical Physiology,24th Ed,Lange Medical Publications,2012 5.John E. Hall. Guyton and Hall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2th Ed,W. B. Saunders Company, 2010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主干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后继医学学科及以后的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因而,生理学的目标应该使学生

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由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向微观的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向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在教学中,也要及时向学生介绍生理学的重大进展,使学生对生理学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习医学的需要,参照本科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和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着重强调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模式、科学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从心理、社会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人体的生命活动。此外,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生理学英语专业名词,以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人体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熟悉机体内的控制系统。 (2)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肌肉收缩的原理。熟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了解细胞膜的结构,骨骼肌的超微结构。 (3)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和血量正常值。掌握内环境的概念、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掌握红细胞的生理,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抗凝以及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的原则。熟悉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了解血液的组成,造血过程的调节。 (4)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及调节,各类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形成机制,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60 学分: 适应对象:继教院实验班 先修课程:普通动物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解剖学、家畜组织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杨秀平主编.动物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16. 姚泰等.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w. j. germann, c.l. stanfield, principles of human physiology, pearson benjamin cummings, second edition. 2005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卓越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是专业核心课程。动物生理学是数学、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运用数、理、化、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来研究健康家畜在正常条件下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或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动物生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科学实际和生产实践,它的任务,一方面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畜牧业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最终任务是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动物生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生理活动及其规律必须认真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牢记,以达到基本概念清楚、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要求。同时动物生理学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所学的理论知识,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在日后畜牧生产实践及兽医临床实践中能够加以运用。 三、学时与学分 学时分配表 章次 教学内容 学时 1 绪论 6 2 化学信使与内分泌 8 3 神经系统 10 4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临床医学等)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主要任务是从功能与代谢变化来探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基本病理机制,科学地揭示疾病的本质,为防病、治病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医学生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以掌握疾病的共同规律,为临床医学各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疾病防治开辟新思路和新方向。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麻醉学、眼耳鼻喉科学、妇产科学、急救医学、医学美容、医学影像学、法医学、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每一章节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

了解内容不标示,便于区别)。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总教学参考学时:52学时(理论)。四教材:《病理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金惠铭,6版,2004年1月。Ⅱ正文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了解病理生理学任务、内容、性质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与疾病的区别。(二)熟悉病理生理学概念及与其他医学学科间的关系;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与内容;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三)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简史与展望。三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 1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 3 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机能、代谢变化及发生机制。(二)病理生理学内容: 1 疾病概论(总论); 2 基本病理过程; 3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三)病理生理学性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是医学教育中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中医护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编号: 02020061 (二)课程名称:中医护理学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三)学分: 2 (四)总学时: 36学时 (五)理论学时: 24学时 (六)实践学时: 12学时 (七)课程类别:选修 (八)开课时间:第 3 学期 (九)适应专业:护理学专业四年制本科 二、课程简介: 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活动。《中 医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课程既突出了中医特色,又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引入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及概念。《中医护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其实验课 ( 中医护理基础技术操作 ) 主要讲授各实验项目的目的、用物准备、操作程序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其中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等是中医 护理基础操作的特色。这些实验不仅是中医护理学基础学习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个护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学生可以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综合分析能力及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各种中医护理基础 技术操作;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对常见的临床疾病进行整体护理,并且能将现代护理学的思想与传统医学护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中西结合的高级护理人才。 三、跟相关课程的衔接:健康评估、系统解剖学、生理学 四、学时安排 (一)中医护理学课程总学时一览表 章次教学内容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合计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中医基本理论 10 4 14 第三章中医护理基本知识 4 4 第四章中医护理基本技术 4 8 12 第五章辩证施护 4 4 总计 36 (二)实践项目教学一览表 序号实践项目名称实践项目提要学时方法备注 耳穴压豆法、穴位按摩 1 护理技术一 4 实验 法、拔罐法等 2 护理技术二针灸、刮痧 4 见习

病理生理学理论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理论部分)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它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机制并结合机体机能代谢的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根据。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中带有共性的规律及基本病理过程,各论主要讲述机体各系统疾病发生规律以至每一种疾病的特殊规律。但是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情况,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和外因、局部与整体、机能与形态、损伤与抗损伤等辩证关系,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以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打下牢固基础。 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临床),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科学思维,在学好理论课的同时学会和应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根据教学计划,病理生理学教学共安排87学时,其中理论课为58学时,实验课为29学时,主要以临床医学、全科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口腔医学等本科学生为教学对象。 第一章绪论 目的: 1.掌握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性质以及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生理学进展 主要内容: 1.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应用正常人体的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再通过科学思维运到患病 的机体,从而正确认识疾病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其性质为一门与基础医 学中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 的桥梁学科。 2.病理生理学既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又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动物实验或复制实验动物模型、临床观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其基本研究方法, 从群体和整体水平、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获得研究结果, 为探讨疾病的病因,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3.病理生理学作为一独立新兴学科,随着整个医学实践的需要逐渐发展的,目前已由中国科协批准成立国家一级学会——中国病理生理协会。病生 工作者在教学、科研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章疾病概论 目的: 1.掌握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 2.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3.熟悉疾病和健康的概念 4.了解疾病经过、转归和机体的衰老 主要内容:

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理学 总学时:60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0学时) 开课单位:生理学教研室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三年制 推荐教材:<<生理学>>,刘玲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第五版 参考书:<<生理学>>,钟国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第四版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医学专科学校的培养目标,阐明人体的功能及完成各种功能的机理,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生理学教学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意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反映生理学最新进展和现代水平。 二、教学内容、学习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扼要介绍生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 着重阐明学习生理学的目的和指导思想。 (2)生命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概念,特点 兴奋性: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重点要求: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 调节的概念和意义。 神经调节:概念,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概念,特点; 体液调节:概念,分类,特点;神经—体液调节概念; 自身调节:概念,特点,反馈调节的概念,正、负反馈概念及意义; 2、学习要求: (1)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2)掌握新陈代谢、刺激与反应、兴奋性、阈刺激、兴奋与抑制等基本概念。 (3)掌握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的概念和特点; (4)熟悉正、负反馈的调节。 第二章细胞生理(3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胞膜 细胞膜:为“液态镶嵌模型”的双层脂质结构; 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的概念,原理和特点; 细胞的受体功能:受体概念,分类,特点; (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兴奋性: 静息电位:概念,产生原理,极化,超极化的概念; 动作电位:概念,特点,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产生原理; 生物电兴奋性的关系:阈电位,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生物电兴奋性周期性变化;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传导,递质的概念,兴奋传递的过程和特征; 2、学习要求: (1)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的概念,原理,特点; (2)掌握受体概念,分类,特点; (3)掌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产生原理; (4)掌握动作电位的概念,原理,特点;局部反应的概念与特点;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兴奋传递的过程。 第三章血液(3学时) 1、教学内容: (1)体液与内环境 体液:概念,总量,分布; 稳态:概念,意义;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分配:计划学时 54;理论课学时 54 使用教材:病理生理学(第 6 版)主编:金惠铭王建枝,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印刷时间 2004 年 5 月 教学方式:理论课讲授与实习相结合 考核方式:期末理论课考试占 100% 参考书目:《高级病理生理学》(第 1版),主编:杨惠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印刷时间: 1998 年《新编病理生理学》(第 1 版),主编:吴其夏,出版社: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印刷时间: 1999 年 二、教学要求: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在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等各门基础理论学科有重要联系,而且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又有责任把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所以病理生理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教师更要有广泛的基础与临床知识才能学好和教好这门学科。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 目的要求 ] 1.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2.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地位和内容。 3.了解学习病理生理学的重要性和研究方法。 [ 教学内容 ] 1 学时 1.病理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2.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 1)疾病概论:探讨疾病的普遍共性问题。 ( 2)基本病理过程: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改变。 (3)各系统病理生理学: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统疾病时的病理生理变化。 3.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4.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 课外作业及思考题 ] 1.什么是病理过程 2.试述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 3.病理生理学的内容有哪些4.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