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__5.1.1_《相交线》教案

5.1.1 相交线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5.1.1相交线”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2)通过对顶角、邻补角

2019-12-25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

(封面)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授课学科:授课年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XX学校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学目标1、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对顶

2020-06-06
(word完整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数学教案年级: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姓名: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2024-02-07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数学教案年级: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姓名: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

2024-02-07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教案

5.1相交线5.1.1相交线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重点)(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重点、难点)(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过程与方法经理探究、归纳、学习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通过识别、应用加强理解。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身边的数学,丰富空间感。教学重点对顶

2024-02-0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

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师教案)第一段典型例题【开课】教师在正式开课前,先把本次课程的内容简单概括一下:今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一.相交线、垂线的概念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的概念三.平行线的的性质和判定【课程目标】1. 理解相交线的定义、对顶角的定义和性质、邻补角的定义,正确识别"三线八角”;2. 理解垂线的定义、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掌握垂线的

2024-02-07
七年级下册数学 相交线教案

5.1相交线5.1.1相交线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重点)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重点、难点)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这座宏伟的大桥,它的两端有很多斜拉的平行钢索,桥的侧面有许多相交钢索组成的图案;围棋棋盘的纵线相互平行,横线相互平行,纵线和横线相交.这些都给

2024-02-07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相交线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2.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同位角、内错角

2024-02-07
(完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与平行线教案

数学教案年级: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教案:相交线与平行线姓名:数学教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相交线教学目标:1 •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 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

2024-02-0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交线教学设计

5. 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

2024-02-07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全章教案(共12份)[1]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总第一课时)5.1.1相交线一、联系生活,导入新知生:欣赏美丽的跨海大桥图片,观察思考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师:这些直线有些是相交线,有些是平行线.相交线、平行线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们就是我们本章要研究的课题.【板书】第五章 相交线、平行线5.1 相交线、对顶角【设计意图】在欣赏美丽的图画中寻找出数学模

2024-02-07
【K12学习】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

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课时教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垂直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其简单应用.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

2024-02-0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__5.1.1_《相交线》教案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小学已经掌握了两条直线相交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有关定义、性质及应用。它是本章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2)通过对顶角、邻补角

2024-02-07
人教版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精品教案

《相交线》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角,理解并掌握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推导过程,并会用这个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辨别对顶角与邻补角,培养识图的能力.重点: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观察这些图片,你能否看到相交线、平行线?二、

2024-02-0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说课稿

《相交线》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顶角,邻补角的定义,对顶角的性质。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教材分析(一)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形成4个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为今后学习几何奠定了基础

2024-02-07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相交线教案与教学反思

5.1.1 相交线2.将剪刀抽象为几何图形并画一画.答:如图: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直线AB、CD相交于点O.概念: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3.观察上图,同桌讨论。(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2)这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哪几对角?(3)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4)根据它们的位置和度数的关系将这几对角进行

2024-02-07
人教版初一数学下册相交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多媒体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和反思一个相交线模型。如图1所示。在七年级上册中我们已经知道/ 1与 /2的和等于180 °所以/ 1与/ 2互补,再仔细观察,这时的/ 1与 / 2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不仅互补,而且互为邻补角。让学生度量每一个角的大小,并判断每一类角的大小关系。1.互补:邻补角2.相等:对顶角问题1:

2024-02-07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案设计

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案设计

2024-02-07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案

《相交线》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3.通过在图形中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重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准确辨认对顶角和邻补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先请同学观察本章的章前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口答哪些道路

2020-01-12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5章相交线与平行线5.1.1_5.1.2相交线垂线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5.1.1-2相交线、垂线课型新授单位主备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两条直线相交的基础上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征并会识别;了解垂直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推理能力;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