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A版数学必修四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1.三角恒等变换中角的变换的技巧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因此三角恒等变换离不开角之间的变换.观察条件及目标式中角度间联系,立足消除角之间存在的差异,或改变角的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沟通条件与结论使之统一,或有利于公式的运用,化角是三角恒等变换的一种常用技巧. 一、利用条件中的角表示目标中的角例1.已知cos ⎝ ⎛⎭⎪⎫π6+α=33,

2020-05-30
三角恒等变换学案练习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1)sin 2α=________________;(2)cos 2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_;(3)tan 2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k π2+π4且α≠k π+π2).(1)sin αcos α=___________

2020-10-13
新编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1.三角恒等变换中角的变换的技巧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因此三角恒等变换离不开角之间的变换.观察条件及目标式中角度间联系,立足消除角之间存在的差异,或改变角的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沟通条件与结论使之统一,或有利于公式的运用,化角是三角恒等变换的一种常用技巧. 一、利用条件中的角表示目标中的角例1.已知cos ⎝ ⎛⎭⎪⎫π6+α=33,

2020-02-05
三角恒等变换学案

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一、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1. cos(α+β)= 以-β代β得:2.cos(α+β)≠cos α+cos β 反例:cos =cos( + )≠cos + cos 3. 不查表,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105°(2)cos15°(3)cos(4)cos80°cos20°+sin80°sin20°(5)cos 215°-sin 215°

2024-02-07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本章复习本章知识网络教学分析理解领会新课标的编写意图.新课标中三角函数部分共分三个板块完成:必修4《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必修5《解三角形》,本章是第二个板块;其中三角函数模型是主线,三角变换是关键.三角函数及其三角恒等变换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是进一步学习中学后续内容和高等数学的基础,因而成为高考中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考查的重要

2024-02-07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学案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一、教学目标1、能用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y a x b x的化简方法.恒等变换,记住sin cosy A x的三角函数性质进行讨论,能灵活运用公2、能正确的对形如sin()式,通过三角恒等变换,解决函数的最值、周期、单调性等问题.3、能运用三角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4、通过三

2024-02-07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学案(含答案)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学案(含答案)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学习目标1.能用二倍角公式导出半角公式,体会其中的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方法.2.了解三角恒等变换的特点.变换技巧,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基本思想方法.3.能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对三角函数式化简.求值以及三角恒等式的证明和一些简单的应用知识点一半角公式sin21cos2,cos21co

2024-02-07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三角恒等变换 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和和差化积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变换是数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数学学习的主

2024-02-07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学案

学案2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导学目标: 1.能推出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并熟练应用.2.能运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自主梳理1.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1)sin 2α=________________;(2)cos 2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

2020-02-15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1

4-52 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1【学习目标】: 1.通过经历二倍角的变形公式推导出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能利用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出积化和差公式与和差化积公式,体会化归、换元、方程、逆向使用公式等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理解并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并会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形,体会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中的应用。

2024-02-07
学案75:《三角恒等变换》小结与复习

高一数学《必修4》编号75 编制:刘菊芳审核:林伟湛高一( )班第___组姓名时间:周行政签字三角恒等变换小结与复习【复习要点】 1.熟记以下公式:用β-代β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如下:(1)角的变换:在三角化简、求值、证明中,表达式中往往出现较多的相异角,可根据角与角之间的和差、倍半、互补、互余的关系,运用角的变换,沟通条件与结论中角的差异,使问题获解,对

2024-02-07
三角恒等变换教学设计

三角恒等变换 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和和差化积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变换是数学的重要工具,也是数学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代数变换

2024-02-07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导学案一、复习回顾()=±βαsin ()=±βαcos ()=±βαtan =α2sin =α2cos =α2tan =α2sin =α2cos =α2tan =+ααcos sin b a二、课堂练习将下列各式化为()ϕω+x A sin 形式1、ααcos sin +=2、=-ααcos 21sin 23 3、=-ααcos 235

2024-02-07
2020年高中数学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1)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doc

2020年高中数学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1)学案新人教A 版必修学习目的:能运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包括导出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半角公式。学习重点:用和(差)角公式、倍角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一、基础知识1、和差角公式:)(βα±S =;)(βα±C =;)(βα±T =.2、倍角公式:=)2(αS ;=)2(αT ;=)

2024-02-07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 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4.doc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3.2 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第1课时)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4能利用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公式推导出半角公式、积化和差公式与和差化积公知道推导、积化和差公式与和差化积公式推导过程学法指导.,化简

2024-02-07
三角恒等变换学案

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学习目标】1.能用向量法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并能说出该公式的结构特征. 2.会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进行简单的求值、化简、证明.3.通过公式的推导,体会向量这一工具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化归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学习重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与运用. 【难点提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证明.【学

2024-02-07
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1.三角恒等变换中角的变换的技巧三角函数是以角为自变量的函数,因此三角恒等变换离不开角之间的变换.观察条件及目标式中角度间联系,立足消除角之间存在的差异,或改变角的表达形式以便更好地沟通条件与结论使之统一,或有利于公式的运用,化角是三角恒等变换的一种常用技巧. 一、利用条件中的角表示目标中的角例1.已知cos ⎝ ⎛⎭⎪⎫π6+α=33,

2024-02-07
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

三角恒等变换导学案基础知识回顾:1.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cos(βα =±)sin(βα=±)tan(βα2. 二倍角公式:=α2sin =α2cos=α2tan3. 降幂公式:=2cos 2α =2sin 2α 4. 辅助角公式:=+x b x a cos sin典型例题例1. 3cos 5α=-,,2παπ⎛⎫∈ ⎪⎝⎭,12sin

2024-02-07
人教版数学高一必修4教学案3.2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

[核心必知]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 139~P 142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α与α2是什么关系?提示:倍角关系.(2)如何用cos α表示sin 2 α2,cos 2 α2和tan 2 α2?提示:sin 2α2=1-cos α2,cos 2α2=1+cos α2,tan 2α2=1-cos α1+cos α.2.归纳总结,核

2024-02-07
三角恒等变换的综合(提高)-学案

2 2①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三角恒等变换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⑴ cos (a — P )=co 曲 cosP +sin a sin P ;(2) cos (a + P ) = co 口 cosP -sin ot sin P⑶ si n ( a-P)= si nacosP -cosasi n P :⑷ s

2024-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