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大学科技园情况

国家大学科技园情况

国家大学科技园情况

表 号:GZ -006 制表机关:科学技术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 ]52号

有效期截止日期:2008年11月3日

大学科技园全称(TDF811): 行政主管单位(TDF812): 在国家高新区内(TDF821)

大学科技园管理机构性质(TDF813) E -mail(TDF820): 认定时间(TDF819): 大学科技园负责人(TDF814): 联系电话(TDF815): 传真(TDF816): 通讯地址(TDF817): 邮编(TDF818):

平衡关系:TDF8A00=TDF8A(01+02+03+04) TDF8B00=TDF8B(01+02+03+04) TDF8C00≥TDF8C01 TDF8C70> TDF8C71 TDF8D00≥TDF8D(01+02) TDF8D00≥TDF8D(03+04+05+06) TDF8E00=TDF8E(01+02+03+04+05) TDF8J04≥TDF8J05 TDF8H00≥TDF8H(01+02) TDF8H00≥TDF8H(13+14+15+16) TDF8G00>TDF8G01 TDF8G00≥TDF8G03 TDF8G10>TDF8G50*8.0 TDF8F00>TDF8F10 TDF8F20>TDF8F30 TDF8I00≥TDF8I01 TDF8I00>TDF8I(02,10) TDF8K10≥TDF8K20 TDF8K10≥TDF8K30

表GZ-006指标说明

认定时间:指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文时间。

大学园资金总额:指大学科技园及直属企业自身(不含被孵化企业)年末资金状况,包括大学科技园的自有资金、本年度从政府部门获得的拨款、年末贷款余额及接受损助、赠款、借款等。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指年末大学科技园购置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实际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包括房屋、建筑、设备、交通工具等。

年末固定资产净值:年末固定年资产原值减去历年已提折旧额后的净额。

年末流动资产:指大学科技园在一年的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和予付款项、存货等。

无形资产:指大学科技园自己使用、自行开发以及从外界购买的专有技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各种可评估价值的无形资产额。

长期投资:指大学科技园一年之内不变现的投资,包括购置股票,长期债券,以及对其它单位的投资等形式。

年末负债:指大学科技园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

孵化基金总额:指在政府、高新技术开发区、民间的拨款、捐款、周转金、股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支持下,建立起来用于扶持孵化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指报告年度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不论何种经费来源,只要实际用于上述三类项目的经费支出都应计算在内。具体计算办法:可将企业全部科技项目中确定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的经费支出加总,再加上按上述三类项目支出占全部科技项目经费支出比重计算分摊的科技管理和服务费用取得。上述三类项目经费支出包括的内容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组所列的支出项一致。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指报告年度内企业用于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包括研究、设计、模型研制、测试、试验等费用支出。新产品的概念见“新产品工程准备和产出情况”中的有关解释。

管理机构从业人员:指在本统计年度末,在基地管理服务机构工作的专职、兼职总人数。

办公用房:指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机构用房。

孵化用房:指在大学科技园区内的在孵企业用房。

研发用房:指在大学科技园区内的研发机构和相关机构的用房。

生产用房:指在大学科技园内育成企业、入驻企业生产用房。

其它用房:指在大学科技园区用于除以上三类的用房。

研发机构数:指大学园区内企业依托国内力量所办的研究开发机构,不包括与国外相关机构合办的。

成果转化总数:指国家大学科技园中转化的科技成果总数。

获奖成果数:指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数。

产出成果数:指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取得的成果数目。

科技活动人员:指工业企业在报告年度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10%(不含10%)以下的人员不统计。(1)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工业企业所属的技术开发中心及中试车间(基地)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的人员。(2)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工业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处、部、科等)的工作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间接服务人员。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参加上述三类项目活动的人员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可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人员占全部科技项目人员的比重计算。

师生自办:指国家大学科技园中的在孵企业由依托高等院校师生创办的企业。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企业应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按本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类型填写。代码见附件一。

行业类别:主要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填写。多种经济活动并存时,请填写最主要的一类。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委按照国家有关文件对企业进行审核认定后,正式发给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

当年新孵企业数:指本统计年度内新进入大学科技园进行孵化的企业数。

在孵企业工业总产值:指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在本报告期内所实现的工业产值。

在孵企业净利润:指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在本报告期内实现的利润在上交国家所得税后的剩余部份(亏损以“-”表示)。

在孵企业上缴税金:指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在本报告期内实际上交的各项税金及能源基金、教育附加费等。

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指本报告期末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的人员总数。

在孵企业总收入:指在统计年度内由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所实现的技、工、贸等各种收入之和。

专利申请数: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

拥有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购买国外技术专利数:指企业在统计年度中,购买的全部国外的技术专利数。

毕业企业:指经大学科技园扶持,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脱离大学科技园实现独立发展的企业。(毕业企业的数据仅按毕业时的数据累计,不进行跟踪)

上市企业:指企业经国家证监会批准后,股票在市场上流通的。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情况

平衡关系:TDF8J104≥TDF8J105 TDF8H300≥TDF8H(311+312) TDF8H300≥TDF8H(313+314+315+316) TDF8H300≥TDF8H317≥TDF8H318 TDF8H300≥TDF8H319

TDF7B20≠0时,TDF7B10≠0 TDF8G210>TDF8G250*8.0 TDF8F400>TDF8F410 TDF8F420>TDF8F430 TDF8K610≥TDF8K620 TDF8K610≥TDF8K630

表 号:GZ -006F1 制表机关:科学技术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 ]52号

有效期截止时间:2008年11月3日

表GZ-006F1指标说明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企业应根据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制定的《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按本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类型填写。代码见附件一。

行业类别:主要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性质。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填写。多种经济活动并存时,请填写最主要的一类。

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科委按照国家有关文件对企业进行审核认定后,正式发给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企业。

研发机构数:指大学园区内企业依托国内力量所办的研究开发机构,不包括与国外相关机构合办的。

成果转化总数:指国家大学科技园中转化的科技成果总数。

获奖成果数:指大学科技园内企业的成果获得国家、省市的奖励数。

产出成果数:指大学科技园内企业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取得的成果数目。

在孵企业总收入:指在统计年度内由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所实现的技、工、贸等各种收入之和。

在孵企业工业总产值:指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在本报告期内所实现的工业产值。

在孵企业净利润:指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在本报告期内实现的利润在上交国家所得税后的剩余部份(亏损以“-”表示)。

在孵企业上缴税金:指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在本报告期内实际上交的各项税金及能源基金、教育附加费等。

在孵企业出口创汇:指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在本报告期内出售给外贸部门或直接出售给外商的产品或商品的总金额。包括来料加工装配出口、境外技术合同实现金额及在国内以外汇计价的商品出售额等。

在孵企业从业人员数:指本报告期末在大学科技园孵化的企业的人员总数。

科技活动人员:指工业企业在报告年度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10%(不含10%)以下的人员不统计。(1)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工业企业所属的技术开发中心及中试车间(基地)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的人员。(2)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工业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处、部、科等)的工作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间接服务人员。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参加上述三类项目活动的人员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可按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人员占全部科技项目人员的比重计算。

申请专利项数: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件数。

申请发明专利数: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专利件数。

批准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内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这三类专利的件数。

批准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年度拥有的、经国内外专利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购买国外技术专利数:指企业在统计年度中,购买的全部国外的技术专利数。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

贷款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指报告年度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不论何种经费来源,只要实际用于上述三类项目的经费支出都应计算在内。具体计算办法:可将企业全部科技项目中确定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的经费支出加总,再加上按上述三类项目支出占全部科技项目经费支出比重计算分摊的科技管理和服务费用取得。上述三类项目经费支出包括的内容与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组所列的支出项一致。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指报告年度内企业用于新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包括研究、设计、模型研制、测试、试验等费用支出。新产品的概念见“新产品工程准备和产出情

况”中的有关解释。

附件1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项目一览表(在孵企业获国家级项目情况)表号:GZ-006F2

制表机关:科学技术部

批准机关:国家统计局

批准文号:国统制[2006 ] 52号

有效期截止日期:2008年11月3日

注:1.大学科技园用此表。

2.大学科技园中的在孵企业用此表。

3.如本表不够填可另付此表。

表GZ-006F2指标说明

项目名称:指在孵企业获得的各类国家级项目的项目名称。

企业名称:指获得国家级项目的企业名称。

项目种类:指各类国家级项目的项目种类: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2.973计划 13.国家863计划项目 14.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15.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16.科技兴贸行动计划 17.国家级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18.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

19.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 20.国家级火炬计划 21.部门攻关计划 22.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31.地方攻关计划 32.地方火炬计划 41.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42.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43.国家重点试验计划 44.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5.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 46.科研院所计划开发专项

00.其它

资助方式:指在孵企业获得上述计划所得到的资金按以下方式填报:

1. 无偿资助:指企业立项后,项目以无偿资助的方式所获得的资金总额。

2. 贷款:指企业从银行或其它金融机构所获得的贷款总额。

3. 贷款贴息:指企业立项后,项目以贷款贴息的方式所获得的资金总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