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学家更认可87版 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红学家更认可87版 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红学家更认可87版 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红学家更认可87版 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红学家更认可87版新《红楼梦》结局让观众大跌眼镜

新《红楼梦》可谓饱受争议,从最开始的选秀,在如今的“青楼梦”,“不尊重原著”、“低俗”等字眼似乎始终围绕着新版《红楼梦》。网友更是调侃:“要改干脆全改了吧,让黛玉不死,同宝钗一起嫁给高中状元的贾宝玉,岂不皆大欢喜?”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结局变喜剧?贾宝玉高中科举,宝玉为宝钗留下一个孩子才遁入空门,皇上大赦贾府,令贾府又看到“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希望……上周末,新版《红楼梦》在四川地面频道播出了最后一集。从大结局来看,和1987年播出的旧版有很大不同,继续引发了网友和观众们的板砖。导演李少红说,对新版《红楼梦》有争议的人应该看完再说,没想到,所有剧情播出后,仍然板砖不断。

对于《红楼梦》,鲁迅称此书“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而新版电视剧带着“大团圆”色彩的结局,究竟能否体现原著的悲剧精神?红学专家大多发表了反对声音。昨天,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红学专家、曾登上百家讲坛的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她说:“我绝不赞同这个结局!”

据悉,新版《红楼梦》昨晚21:00起在南方台影视频道TVS4全省首播。

宝玉中举

———宝玉中了第7名,皇上大赦贾府,所抄贾府家产也全部赏还……

新版《红楼梦》结局,基本效仿高鹗版本的结局拍摄。宝玉和贾兰科举高中成为一桩大事,这也减缓了贾府分崩离析的速度———宝玉中了第7名,贾兰考了第137名,皇上大悦,召贾兰面圣,又大赦贾府,贾珍、贾政能够继续世袭官位,而所抄贾府家产也全部赏还,贾府又现重振的希望。

但这一结局因与前80回的思想内容大相径庭,近年的红学研究一直评判其破坏了原著的深刻主题,但李少红作了“忠实的拍摄”。

马瑞芳认为,在脂砚斋的批语中有对宝玉“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描述,酸齑,就是酸菜渣子。他穷困到了抓那个渣子吃的地步;到了下雪的寒夜,没有办法御寒,不知哪儿捡的一个破毡子,就围在身上。

“我绝对不赞同新版电视剧这个结局。《红楼梦》的结局早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时候就基本写好,贾府最后肯定是一败涂地。”马瑞芳说,所谓“好一似食尽鸟投林,只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身世经历写一个钟鸣鼎食之家的彻底败落,曹雪芹在开篇以石头自命,说自己是无才可去补苍天,在封建社会不能补天就是不能为皇家所用,被主流意识排斥在外,因为曹雪芹是犯官之子,不能世袭当官也不能走科举的道路,所以宝玉也不可能中举,而且这也不符合人物的基本个性特征。

宝钗怀孕

———宝玉出家后,宝钗没有太过悲伤,因为她已怀了宝玉的孩子……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结局,宝玉出家后,宝钗也没有太过悲伤,因为此时她已怀了宝玉的孩子。这一按高鹗版本拍摄的结局也引来红学专家们的不满。

中山大学红学研究专家曾扬华教授说:“这是错误的,这样拍只是落入俗套,根本没有意义。按照曹雪芹原意,宝玉虽然后来与宝钗成婚,却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红楼梦》是个悲剧,后40回却对宝玉、黛玉等主要人物的形象作了很多扭曲,很多地方是违背曹雪芹思想的,有些地方87版电视剧也没看出来,很多红学家也没看出来,2010版电视剧这样拍谈不上是从这个年代的角度去理解这部著作,只可以说他们还停留在旧的角度和看法上。”

马瑞芳也认为,宝玉是不可能对宝钗感兴趣的,更不可能怀孕生子。马瑞芳认为,高鹗的续书及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结局中贾母、王熙凤使了调包计,让薛宝钗替换林黛玉成婚也是不对的。“贾母、王熙凤是赞同木石情缘的,譬如贾母说宝玉黛玉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在中国的语境中有夫妻的含义;又如王熙凤开林黛玉的玩笑‘吃了我们家的茶就是我们家的人。’这些都是暗示。”马瑞芳认为,李少红所谓的“忠实原著”,忠实高鹗版本的结局,只是一种“照着葫芦画瓢”,根本没有读懂曹雪芹的原著精神。

87版电视剧宝钗的结局是被宝玉抛弃,独自孤苦守寡,而宝玉则沦为乞丐,走向茫茫的雪地原野。马瑞芳表示,自己更加赞同87版的结局。“有红学家说,现在根本不具备拍《红楼梦》的条件,我很赞同,《红楼梦》不能拍,因为《红楼梦》的诗意是不能再现的。”

○网友意见

无法接受宝玉宝钗共云雨

1.玉共云雨,本人真的无法接受,不知怎么办,请大家开导!

2.玉爱林妹妹,怎么可能在她死后再与宝姐姐同房啊?如果他真的同了房,就不会出家了。

3.改干脆全改了吧,让黛玉不死,同宝钗一起嫁给高中状元的贾宝玉,岂不皆大欢喜?

相关新闻:新版《红楼梦》结局变喜剧:宝钗怀孕宝玉中举

日前新版《红楼梦》在四川地面频道播出了最后一集。从大结局来看,和1987年的旧版有很大不同:宝玉、贾兰科举高中,贾府又有复兴的希望,活生生整了一出喜剧。对此,红学家们并不买账。红学家西岭雪就认为,这完全是红学研究的倒退。

惊叹

改编1

巧姐下乡没进青楼

在新版中,巧姐最后没有像旧版那样堕入青楼,而是跟着刘姥姥到乡下避难。第50集一开始,贾环为了报复凤姐,特地为巧姐说了一门不称心的婚事,还说服了邢夫人,想赶快把巧姐嫁出去。幸亏平儿找来王夫人想办法,王夫人就找了刘姥姥前来接巧姐。最后,王夫人借计把邢夫人绊住,平儿则将巧姐打扮成佣人的样子,随着刘姥姥到乡下去了。

红学家西岭雪:“巧姐肯定被卖入了青楼,而且也是刘姥姥去救了她,这是研究红学的专家们一致认可的。”

改编2

宝钗怀孕贾府蒙赦

宝玉出家后,宝钗似乎并没有太过悲伤,镇静自若,她此时已怀了宝玉的孩子。只听见丫鬟来报,宝玉考了第7名举人,贾兰也榜上有名,皇上大赦贾府,归还此前查抄的家产。而旧版宝钗的结局是最后被宝玉抛弃独自守寡。

红学家西岭雪:“红学界有一种考证就是宝钗婚后还是处女之身,因为宝玉出于对黛玉的怀念,没有和宝钗同房,再说他们结婚的时间也不长,不可能就怀孕了。同时高鹗很封建,总是觉得应该有儿子来送终,但曹雪芹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改编3

宝玉高中贾府复兴

在新版结局中,宝玉和贾兰高中,皇上大悦召贾兰面圣。而后又大赦贾府,贾珍、贾政能够继续世袭官位,而所抄贾府家产也全部退还。因为宝玉考试高中,让贾府从此又有了扬眉吐气的希望,这也是新旧《红楼梦》最大的区别。此外,宝玉离家去参加科考,和王夫人、薛宝钗等告别时,说的都是诀别的话。等到考完试,贾兰回到家中说“二叔丢了”,众人才恍然大悟。

红学家西岭雪:宝玉是绝对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因为他与封建制度格格不入。高鹗是个举人,按照他的人生,中举绝对是人生大事,也是他最得意的地方,所以他把自己的这段经历强加在了宝玉的身上。

同时,皇帝也不可能对贾府大赦,因为曹雪芹的父亲当时被皇帝放了,但并没有将家产归还,而实际上大赦也不可能的。

改编4

袭人改嫁洞房相认

新版里,袭人本不肯嫁蒋玉菡,但是宝玉已经看破红尘出了家,她又和宝玉没有名分,留在家里尴尬。宝钗和王夫人只好为她做媒。袭人本想一死了之,但又不想死在贾府里。回到家中,又怕坏了哥哥的名声,不敢死。

等到洞房时,凭着一条猩红汗巾,蒋玉菡才认出这是宝玉的丫环,两人这才慨叹人生无常。

红学家西岭雪:“这点我认同新版,袭人的确嫁给了蒋玉菡,但至于怎么嫁,为什么要嫁,我觉得这个大胆猜测是可以的。”

辩解

增加细节更人性化

新版《红楼梦》的编剧之一顾小白表示,他们这次仍然沿用120回的版本,虽然后40回评价不高,但其出发点就是忠于原著。但他们也承认,后40回确实有它的问题,很多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和前80回大相径庭,而且与前80回非常人性化的人物塑造相比,后40回十分表象化、脸谱化,这是高鹗与曹雪芹相比最大的败笔。

对于剧中最不靠谱的贾家后来“再中兴”,“沐皇恩、延世泽”,甚至“兰桂齐芳、家道复初”,顾小白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在忠于120回原著的基础上,还想通过一些细节的设置,让后40回更为人性化,这就需要加一些细节。比如贾母为什么会变?宝钗为什么会变?肯定是有客观原因的,但同样面临一个问题——只要有加有删,就会和专家意见有所冲突。红学家的参与和监督,对我而言,一方面有一定的束缚,但更大的优势是,他们确实比我们理解得深刻、详尽,他们给出的意见确实有硬道理,让我们在把握‘度’的问题上,掌握得更精确。”

__________________

喜新恋旧

吴为忠:新拍《红楼梦》要有与时俱进的创作追求

2010年7月14日09:48

选稿:陆霖霖来源:东方网作者:吴为忠

李少红的新版《红楼梦》昨晚终于在沪播完了最后一集。一路走来,质疑声不断,面对猛烈的板砖,李少红有点耐不住性子,冲着媒体的记者发飙了,话说得很主观,其中有两点,我最接受不了。一是说媒体质疑新版《红楼梦》是为了追求发行量;二是,媒体专门刊登挑刺的文章,正面的评论文章不予刊登。这是李少红来沪为宣传新版《红楼梦》参加“文化主题之夜”节目说过的话。记得当时笔者还为此写过一篇评论,题目是《面对批评,李少红应该理性以待》,文章最后有这样一段话:“面对批评,李少红还是要理智面对,谦虚以待。送你一句老话:‘满招损,谦受益’。翻拍名著更需要有这种态度,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对名著的敬畏之心。李少红情绪失控正是缺少了谦谦君子之风”。

“其实这部戏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和努力,但是现在才刚刚播了一半左右,却遭来这么多的评论,的确我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不过我希望大家看完整部戏再来质疑,有很多质疑的理由我个人觉得如果看完了整部戏,可能你就不会再有这些疑虑了。”现在,50集已经播完

了,我们也耐着性子看完了,关于新版《红楼梦》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疑虑,现在也有资本和李少红说道说道了。

正如《红楼梦曲》的最后一支歌《飞鸟各投林》所云:“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的《红楼梦》注定是人间悲剧。

关于为什么再拍《红楼梦》?87版《红楼梦》编剧以及红学专家周岭说过这么一段话:新拍《红楼梦》要与时俱进。对于引起争议的“铜钱头”,周岭就不敢苟同。他认为“铜钱头造型,每个人的特征区别不大。“宝钗也好,黛玉也好,都是那种额妆,不是把所有的脸蛋儿全变一样了吗?”从美学角度来看,也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他还例举了王实甫的《西厢记》,如果当时王实甫只写四本,到“草桥惊梦“为止,把张生和崔莺莺的归宿留给读者,那该有多大的想象空间,可惜他偏偏写了第五本,用“大团圆”的蛇足,迎合了世俗审美的需求,暴露了自己思想和艺术的平庸。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水浒》中,如果施耐庵和罗贯中当时只写到七十回,那末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要高大得多,可惜狗尾续貂拉到了一百二十回,一直写到受招安、征方腊,既破坏了英雄形象,又损害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是一部天才的、又是精心构撰的文学巨作,“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在艺术上,它达到了中国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鲁迅称许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国人以前欣赏文艺作品都有喜欢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审美习惯,而《红楼梦》正如书名所提示的,是写了一场由女性的光彩所映照的人生幻梦;又正如作者以“悼红轩“为书室名所提示的,是写了对女性所代表的美的毁灭的哀悼。而后四十回续本中,尽管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如“调包计”中宝玉被骗,“宝钗成婚”与“黛玉焚稿”而死的强烈反差,基本维持了原著的悲剧气氛。但是,续本中以“兰桂齐放”、“贾府复振”来收尾全局,还让贾宝玉中了一个举人才出家,迎合了世俗的阅读心理,破坏了原著的悲剧特色,相比前八十回曹雪芹的原著,有一种浅薄之感。

著名作家端木蕻良曾经说过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看《红楼梦》这部巨著是比较早的。“但奇怪的是,《红楼梦》后四十回,我仍然不能熟读,对前八十回却百读不厌。”因此,一位红学专家大胆预测:“由此看来,曹雪芹不把后几十回问世,可能吸取了上述几本书的教训,是艺术上的故意。《红楼梦》作为一部未完成著作是遗憾的,也许也是明智的,幸运的。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伟大的悬念。”

新拍《红楼梦》要有与时俱进的创作追求。新版《红楼梦》中展现的“宝钗共云雨“和”“兰桂齐放,贾府复苏”这些落入俗套的情节,是对曹雪芹的误读。正如专家所言:“李少红并不是真的忠于原著,她其实没有读懂原著。”在这一点上,李少红就败给了87版《红楼梦》,恰恰在后四十回续本中,王扶林大胆吸取了红学研究的成果,对续本在艺术上作了新的探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并获得了好评。新拍《红楼梦》把原本曹雪芹的悲剧结尾改为喜剧,相比87版,李少红的《红楼梦》还停留在原地踏步,这是创作思想的一种倒退。__________________

喜新恋旧

发飙新《红楼》,别总拿旧版说事!

发布日期:2010-7-14 10:17:30新闻来源:搜狐编辑:陈易手机看新闻

新《红楼》一开播,立即成为众矢之的。不少文人、学者纷纷开炮抨击,搞的大部分观众更是人云亦云,看新闻报道,满是挑刺儿,看网民评论,满是辱骂,更有甚者,有人直接拿出87版的《红楼梦》与之对比,那种阵势恨不得要把新《红楼》一棍子打死。对于此等反应行为,笔者感到很不解,我们何不换一种角度,宽容正面的看待新《红楼》呢?

其实,李少红导演为了新《红楼》,下了不少苦功夫。从拍摄至播出,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但就算是再艰难,剧组还是坚强的走了过来。无论造型,画面还是音乐,都比较符合李少红导演的影视手法,尤其是那种亦真亦幻、斑驳陆离的意境美,更是描绘的淋漓尽致。可为什么总也达不到网友所期待的水平呢?下面是笔者对网友普遍质疑的话题逐一辩驳,看到底是谁在哗众取宠,吹毛求疵。

第一,演员问题。“铜钱头”造型暂且不提,已经被网友唾骂的体无完肤了。像林黛玉的婴儿肥,薛宝钗的过于瘦弱,王熙凤的过于做作,都成了网友热议的对象。其实笔者认为,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新秀,我们应该有最起码的包容。每一个客观的人都不应否认新版剧组所有主创对剧集拍摄的付出和用心,尤其是这些小演员们,她们很不容易。我们有什么理由强迫她们一定要达到那暂时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度呢?我们可以对新《红楼》苛刻,但绝不可以对这些演员苛刻。无论剧组还是演员,她们付出了,她们不像《无极》、《三枪》那样为了票房而拍摄,我们应该肯定为她们优质创作而默默付出的职业精神,笔者赞赏她们的勇气和魄力,新《红楼》未必一定成功,但她们的尝试却很宝贵。

第二、台词问题。很多网友说新《红楼》旁白较多,拘泥原著。但别忘记了,李少红导演给我们呈现的是最真实的红楼。新《三国》开播后,很多网友批判脱离原著,完全不成体统,现在新《红楼》还原的是真实,网友又说原地踏步,侮辱智商,到底怎样才能满足你的新《红楼》需求呢?难道你的审美情趣一会儿一个样吗?你是观众,是上帝,总不能任何艺术设想都顺着你的思想走吧?何不把以往的红楼体系暂时忘掉,进入到一个新的红楼世界,平心静气地观赏呢?至于说文言太多,难以理解,那更是上纲上线了。老《三国演义》文言多不多?到最后还不是树立了经典吗?如果新《红楼》全说成了现代话,你还不反了呢!

第三,与87版《红楼梦》的对比问题。很多网友直接拿出87版《红楼》说事,把新《红楼》批得一无是处。但笔者要说的是,新旧两版《红楼》没有可比性,每个人对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都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和感悟,我们何必把自己拘泥于一个小框框,不能继续前进和突破呢?笔者也承认87版《红楼》乃经典之作,但新版《红楼》难道就没有可圈可点之处,难道就没有令人欣喜的地方?无论是新《红楼》场景的奢靡和精美,还是以细腻、善感的视角来描绘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历史,都让人充满了期待。更重要的是,新版《红楼》的指导思想本身就不是复原书中的红楼,所以,用传统的观念继续看待新《红楼》明显欠妥,根本就是南辕北辙。

网友毁人不倦,直接导致李少红导演的发飙。“我认为《红楼梦》播出以来媒体一直以挑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只写负面报道,这是什么心态?反复黑《红

楼梦》,这太武断了。或许你们这么做是为了追求发行量,但请想一想这样对我们主创人员是否公平?我今天说的这些话,你们节目可以剪掉,但我一定要说”。这是李导在情绪失控时发自内心的呐喊。是啊,如果我们过于迷信经典,那么艺术成就是否就要停滞不前呢?拜托某些网友,发飙新《红楼》,别总拿旧版说事!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遍诗书也枉然!”古人对《红楼梦》之厚爱,可见一斑。而如今,李少红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似乎也让现代人达到了“开口不谈《红楼梦》,不是文盲胜似文盲”的地步——只是现代人之热议,演变成了臭骂而已。

所为者何?概因导演李少红很现代地在《红楼梦》中安排了“黛玉裸死”、“宝玉中举”,甚至于意淫、同性恋、娈童癖等等剧情。怪不得有人说:“红楼”就是一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只是,一部脱离了时代审美的翻拍剧,即便有再多噱头,除了劳民伤财之外,又有何意义?

老实说,我十分喜欢李少红的《橘子红了》等知名剧集,之前对其导演功力也颇为信任,但对她在新《红楼梦》中的“变现手法”不敢苟同。

任何一部脱离了时代审美的电视剧都不会成为经典。细想之下也的确如此,对于那些习惯了粗茶淡饭的人们来说,你突然让他们猛吃山珍海味,哪有不坏肚子之理?在新版中,意淫、同性恋、娈童癖,贾宝玉、秦钟、薛蟠、柳湘莲几个男人之间的打情骂俏、调戏恋爱等等都被一一呈现。有网友称,已经分不清是在看《红楼梦》,还是在看《金瓶梅》。所以,“被吃坏肚子”的观众在郁闷之余兴师问罪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莫说众人吹毛求疵,实因新《红楼梦》的“创新”已跨越观众所能接受的底线。说不定,口口声声忠于原著的李导演或许在“艺术追求”的招牌下,实际上追求商业效益呢?观众之所以吹毛求疵,不是贬低,而是只求完美;希望李导演在勇敢“裸奔”之余痛定思痛。

复制的艺术不是好艺术,充斥着商业气息、主打噱头的所谓“创新艺术”也只能成为糟粕。反差,有时候的确能成为创新,但从近年来蜂拥而至的翻拍剧来看,更多时候却种下了“制造话题、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的恶果。唯利而逐利,为迎合市场而不择手段,长此以往,败坏的不仅仅是导演的金字招牌,更多的是让经典名著因此蒙羞。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后人,我们情何以堪?

李少红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用一堆错误的手法颠覆原著,炮制了一部糟粕作品,广受诟病在所难免。但另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李少红以“祼”创造了收视文化和商业效益,众人集体围观黛玉祼死更让李少红喜不自禁——可谓名利双收。难道李少红也追求“不能流芳百世,亦要遗臭万年”的境界?乖乖,这事大了!

如果要为李少红“被围攻事件”做个总结的话,我想应该是:黛玉裸死,“满纸荒唐言”;少红裸奔,“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首播受关注周野芒再演名著甘为绿叶2010年7月14日15:43

来源:搜狐娱乐选稿:实习生尤越

周野芒最新造型照

东方网7月14日消息:在《三国》布天盖地之后,由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席卷而来,在地方台燃气了不小的火,在剧中,除了那媒体蜂拥的年轻演员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些中流砥柱的实力派演员,周野芒、刘威都在其中。而再度出演经典名著的周野芒更是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剧中的周野芒可是甘为绿叶称红花。

著名导演李少红根据《红楼梦》原著截取书中的精彩片段,拍摄而成了一部50集的电视剧,剧中全面的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不过在一票的俊男美女的组合下,会给观众以足够的审美感。而此次饰演甄士隐的著名演员周野芒更是打趣的说“这部剧中,我是一叶绿叶,衬托着他们。”

剧中,周野芒饰演的甄士隐是全剧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伴着古琴悠扬的音符,镜头缓缓推进,轨迹划过树荫,掠过屋檐,钻进屋门,扫过屋中各式考究的陈设,一个老者斜倚着。曾经的林教头,如今的老者甄士隐,周野芒总能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艺术表演,画面很美,环境很安静,睡梦中的甄士隐究竟梦到了什么呢?

新版《红楼梦》在全国多个电视台的收视率均打破当地电视剧首播收视率纪录。据悉,新版《红楼梦》还将在浙江、广东、河南、福建等地区播出,随后九月份登陆北京和安徽两大卫视,延续当下的迅猛势头,相信随着的全国播出,《红楼梦》之火将愈演愈烈。

先说说我对《红楼梦》的认识,因为在很多场合,比如微博上,只要我说出下面的观点,就总有人怀疑我没完整地看过《红楼梦》。我第一次看《红楼梦》的时候很小,大概是1980年左右,30年来每年至少看两到三遍,各种版本,所以,还是有资格发表如下观点的——120回《红楼梦》浑然天成,不可分割,后四十回不可能出自另外一个人手笔。中国没有那么幸运,会拥有两个能够写出《红楼梦》的人。

微博上有人这么回答我:“要说的话,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的香菱,怎么会被扶正的呢?感情这话说的不是死?”我很奇怪,我还没见哪个版本的《红楼梦》结局香菱还活着呢。第120回,甄士隐对贾雨村说道:“小女英莲……今归薛姓,产难完劫,遗一子于薛家以承宗祧。”可见香菱后来死于难产,并非扶正后就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新版《红楼梦》电视剧杀青前,通过新闻报道,知道导演李少红有意两点,1、主要角色选一大一小两个演员,2、按照120回完整故事拍摄。我想说,有了这两点,新版《红楼梦》想不比1987版好,也难。

1987版《红楼梦》最大的败笔就是放弃原有的故事结尾,生搬硬造了个新结尾,按照一些人的说法,他们这么做更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但我想象不出来,以我辈后世人的文学能力,怎么可能写得出什么作者的原意呢?退一步讲,即使后四十回小说真的是有人续写,其功力也不是周岭这些人所能比拟的。

将演员分大小两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红楼梦开头部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角色,不过是10岁左右年纪——所以才有在奶奶、阿姨怀里打滚等细节,如果用年龄大的演员,这些细节则很不堪。更不要提与黛玉同窗联话,静日玉生香等情节,拍得稍

微差点,就成春宫了。

所以,在看到李少红版《红楼梦》之前,我已经断言,这版超过1987版是一定的,只是超过多少的问题。

在某门户网站的微博上,居然出现了这样雷人的话:《红楼梦》四大惊人改编:1.巧姐下乡没进青楼 2.宝钗怀孕贾府蒙赦 3.宝玉高中贾府复兴 4.袭人改嫁洞房相认他奶奶的!这还是《红楼梦》吗?

第一宗罪,导演歪读,意淫原著。少年时,曾读过一本正式出版的《金瓶梅(缩写本)》,该书实乃我读过最精彩之缩写本,因为它尽取原著色情描写之“精华”,而原著中与情色无关之“糟粕”则删繁就简,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直呼过瘾,以至于后来读原著,面对大量的社会人文描写,我是怎么也看不下去。这本缩本很快就被禁了,而我买的那本也被朋友一借不还了,我至今还后悔,当初没有多买几本。《金瓶梅》是一部现实主义巨作,我之所以一直没有看完原著,当初那本缩写本应该是罪魁祸首,因为我一直怀着猎奇淫晦之心去读这部伟大的作品,几次努力最终都半途而废,而心里却时常惦记着那本缩写本。李少红是个大导演,但这次我真的很怀疑她犯了跟我同样的错误。在新版《红楼梦》中,宝玉梦淫秦可卿、宝玉袭人初试云雨情、贾瑞丧命风月宝鉴、宝玉秦钟同志情、薛蟠娈童等情节,导演是极尽表现之能事,唯恐观众看不懂《红楼梦》之真谛。怀着一颗情色猎奇之心去解读《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怎能不失之于肤浅。立意不高,是新版《红楼梦》之最大硬伤,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

第二宗罪,编剧惰怠,大肆摘抄。二十多年前,旧版《三国演义》曾大量摘抄原著中的对话,又怕观众听不懂,于是常以字幕辅之。没想到二十多年后,新版《红楼梦》也没什么长进,居然也大肆摘抄原著中的对话,美其名曰“忠于原著”,这种不考虑语言变迁、简单呆板的做法,其实是对编剧才华单薄的掩饰、惰怠的托词,对广大电视观众的不尊重。好在《红楼梦》是一部非常白话的小说,而且如今配字幕实在是一件非常简单的活儿。

第三宗罪,配乐惊悚,南辕北辙。大陆导演好像没有几个擅长拍惊悚片的,如果有,我建议大胆启用新版《红楼梦》的配乐高手,不管剧情如何,相信配乐是一定能够吓坏观众的。北方彪悍雄浑,南方精细灵秀,北方的京剧适合演《包龙图》,而南方的越剧则适合演《红楼梦》,这已是毋庸争议的事实,可是新版《红楼梦》,依依呀呀的,以昆曲贯穿始终,实在是南辕北辙,听了极不协调,周身都感到不自在。

第四宗罪,剪辑漂移,形同鬼魅。当初一部《头文字D》,让许多年轻人对汽车漂移术着了迷,如今新版《红楼梦》的主创们一直声称要照顾8090后的新一代观众,不知是不是指在剧中动不动就使用人物影像漂移术,使得剧中人物个个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个个时真时幻忽人忽鬼。《聊斋志异》若翻拍,新版《红楼梦》的原班人马定能胜任。

第五宗罪,旁白絮叨,不胜其烦。电视剧重在叙事,重在表演;叙事靠镜头,表演靠演技;二者技穷,方才用旁白。不知是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不自信还是对演员的演技不自信,新版《红楼梦》中,旁白泛滥,絮絮叨叨,且废话连篇,观众听了是不胜其烦,好生无趣。

第六宗罪,演员错位,难获认同。中国有句古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换句话说也对:好演员很多,而好导演却不是很多。想当初,王扶林导演将那么多从未曾演过戏的

年青演员聚集在一起,演绎了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83版《红楼梦》。如今,一部新版《红楼梦》,又是选秀,又是换导演,结果却交了一份失败的卷子:宝玉太嫩,黛玉太肥,宝钗太瘦,袭人太俗,元春不够美丽,晴雯不够灵气,可卿不够性感,凤姐不够泼辣……

第七宗罪,造型奢华,徒费银两。新版《红楼梦》造型虽然怪异,但不可不谓奢华,造型大师叶锦添铜钱头之创意不知出自何处,又以何由称之为当时之时尚,若换部剧,其设计造型可能会让人有惊艳之感,甚至成为点睛之妙笔,可是他似乎忘了《红楼梦》乃中国家喻户晓之经典,其形象岂能容你为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而随意倒腾。可惜了新版《红楼梦》如此奢华之造型,却白白耗费银两,引来骂声一片。(阅读全文)

拍摄影视作品成功还是失败是每个导演和主创人员最担心的,何况《红楼梦》是古典大剧,四大名著之一,如果这次失败了,那可就是真正的杯具了;最近的“黛玉裸死”这个话题层出不穷,各大网站都有争论,有人说:“是不遵循传统。败坏古典名著”。还有一部分人说:“这是新时代,应该走新路子。探求新发展”。各有各的说法;而在我看来这无非又是一场俗不可耐的提前炒作,运用“裸”这一敏感话题调动大家观看的积极性。但李少红在风尚大典上表示:“那是很震撼、美感的表现。”李少红说:“现在只有四川一地已经播完了《红楼梦》,等到上星播出了之后,“电视剧普及了,大家都看完了,我相信很多东西就不用我多说了,自然就会明朗。”可见,李少红导演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至高无上的信心。毕竟有”古典名著“这个词撑着。

这个年代不知你们发现没发现,只要涉及“裸”的东西,不管是人是物都红了,不红的大红,大红的爆红,这些红人的例子就不用举了,大家都知道,再谈饱受争议的《红楼梦》,以前在旧社会,听老人说起过红楼梦是类似于禁书的东西,因为涉及男女情爱,大家都藏着掖着,就算看了也不敢公开,就跟现在偷情似的,现在看起来似乎又有一点可笑,然而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涉及违禁之类的东西是最吸引人的,最容易引起人们注意的;当然我并不是说红楼梦是违禁的,那只是旧时代的观点,只是借用这个事实证明这一点,《新红楼梦》正在借助黛玉裸死这一诱人的话题吸引大众的注意,这是毫无疑问的,每个影视娱乐界的新东西问世的时候,都离不开广告宣传、炒作,这已成生存之道。

某些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与金钱的双重发展,有些人已经失去了艺术创作的理念,完全靠色情、暴力吸引大众,而这同时毒害了青少年纯净的心灵,就无疑出现了那些“...门”事件;这就是造就“门”事件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古老文明的,是受人尊敬的,而这些年出现了无数的“山寨版”的四大名著影视作品,随意改编,故事内容失去意义,荒唐至极,这又能给我们什么,让我们得到什么,让我们体会什么,无非就是给了我们消遣,娱乐、敷衍的一笑。

从指出到指责,从叫喊到叫骂。伴随50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播出时的超高收视率,是网络上一片争议、责难的超高人气。对黛肥钗瘦的演员外形不认同,铜钱头、贴片妆的人物造型有非议,台词、旁白、音乐乃至最重要的剧情等等,各方争论的焦点几乎涵盖了电视剧的全部。80后、90后用《红雷梦》《青楼梦》之类无厘头的改名来表达自己对新版《红楼梦》的失望和愤怒。

新版《红楼梦》主创团队、有《红楼梦》学术背景的知识分子以及以80后、90后为主的网民,这三方分别通过自己的话语渠道验证“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宝黛钗”的道理之外,他们的争论又共同指向了一个目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寻求对《红楼梦》这部中国

最伟大文学作品的大众审美取向的基准线。

在这一次关乎艺术和文化领域的争论中,80后、90后的声音无论对错,都被认真倾听,他们不再被主流意见视为少不更事的群体。

面对简单、极端的批评不能心平

以知天命的年纪干了件很不安于天命的事。

50集的新版《红楼梦》昨天终于在东方电影频道播完了。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网民乃至媒体的争议、辩解之后,李少红感觉这一段日子要不停地面对媒体,想着该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怎么去讲话,其辛苦程度并不亚于拍戏。

如果没有当年的走马换将、临危受命,李少红如今应该是远离风暴中心的旁观者,可以随心地叫好或批评。换种身份,风轻云淡的做派自然就在话语间显露,就像杨澜对记者所说:“最近工作忙,没有好好看过新版《红楼梦》,但作为李少红的好朋友,我肯定支持她,相信她的艺术功力。”相形之下,李少红在近一月里不停地接受全国媒体的采访、上节目,偶尔口无遮拦几句,就会被冠上“怒斥”的帽子,引来嘘声一片。

“将来若有机会,还让你拍《红楼梦》,这活接吗?”电话那头的李少红沉默良久。对于这个提问,断然拒绝,似有一朝蛇咬、十年怕绳的露怯;立马应承,又豪勇得近乎无知者的无畏;沉默,更多代表着思考和面对《红楼梦》所抱有的敬畏之心。

压力之下,毫无惧色。那是手表的广告词,即便内心再强悍的人,面临如此的“言论围剿”,压力也是巨大的,更何况,李少红从来就不认为自己是个强悍的女人。不过,李少红坚持认为,电视剧中很多对原著独具匠心的理解,是被误读或那些言论者根本就不想读而急着发言抢眼球。

论及被80后、90后诟病最厉害的黛玉和宝钗的人物形象,李少红说:“黛玉和宝钗是内心不妥协和妥协的两个代表,她们的生活态度并无高下、对错之分,这其实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我对这两个人物塑造时的总纲。”

李少红认为,简单、极端的批评意见并不能有助于艺术的提高,同时也不能让她心平气和。

翻拍者是推广《红楼梦》的功臣

《红楼梦》和其他经典名著每一次被搬上荧屏的经历,对主创团队而言都是一次风险巨大的行为。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表示:“只要一说翻拍《红楼梦》,就会有几百万人来指点你,这个要这么拍,那个要那么拍,李少红其实很不容易。”马瑞芳表示,翻拍者在推广、普及经典名著上是功臣,“我一直认为王扶林、李少红他们才是推广《红楼梦》的功臣,我们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逊说:“现在有一种现象叫经典代读,越来越多的人不

看原著,转而从根据原著翻拍的影视作品去了解原著。新版《红楼梦》在推广原著上的作用肯定是积极的。”孙逊建议观众们若想更好地欣赏电视剧,可以拿本原著对照着看,他自己在看新版《红楼梦》时就是这样做的。

87版《红楼梦》的编剧周岭也是翻拍名著的力挺者,他说:“我主张不断翻拍经典著作,因为每次翻拍都会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色。”

被戏称为“红粉”乃至“红托”的80后、90后观众群体的出现,以及和他们在网上互相“拍砖”、打嘴仗的同龄人,以双方辩论的文字来看,通读过原著的占了大多数。这本身,已经成了新版《红楼梦》推广、普及原著的例证。

对《红楼梦》情文化的理解不到位

随着电视剧昨天的首轮播出完毕,我们试着在情绪宣泄之后,在相对平和的语境和心情下,不再纠缠于一些被人反复争论的细节,来倾听各方的声音,来审视新版《红楼梦》在还原文学巨著上的艺术得失。

关于新版《红楼梦》是否忠实原著的问题,一直存在很激烈的争论,甚至有人指责李少红没有心存敬畏地拍片。对于这种口水仗般的指责,李少红感觉很委屈。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冉冉认为,新版《红楼梦》因为体量变大,所以在细节上打磨很精致,力求忠于原著的意图还是表现得很鲜明。“但是,细节真实更衬托出整体的荒诞。李少红试图还原经典的路走偏了。”

针对新版《红楼梦》中宝黛钗爱情戏份的处理,以及被网友恶搞为《青楼梦》等行为,王冉冉表示,这是李少红对曹雪芹笔下《红楼梦》所表达的“情文化”的理解不到位。“这个情并不仅仅局限在爱情上。事实上,中国古代的情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儒、释、道三家都有关于情文化的教化,冯梦龙将之称为情教。缺乏了曹雪芹笔下蕴涵的人文高度,在处理情文化时,电视手段本该充分发挥深入浅出的特长来展示通俗化,但是却被简单处理得庸俗化甚至鄙俗化。”

王冉冉讲到自己的一个学生曾在家读《红楼梦》时,被其父亲撕书。因为学生的父亲认为,贾宝玉是个问题少年,早恋、厌学,看《红楼梦》会让孩子学坏。“这种观点在大众中是普遍、长期存在的。87版《红楼梦》几乎是回避的态度,而新版《红楼梦》试图去讲清楚,但是从编剧到导演对此的理解都达不到一定的人文高度,同时又缺乏对传统文化素养的积累,那么即便有心要忠于原著,也只能做到形似而非神似。”

镜头处理平和含蓄,有贵族气质

关于新版《红楼梦》的画面镜头,基本评论为“《红楼梦》亦真亦幻,情景氛围的营造十分重要。导演李少红在这方面显然没少下功夫,色调梦幻,镜头虚实交替,很有梦幻的感觉”。但很多意见认为,画面阴森恐怖,搞得像《聊斋》或《猛鬼街》。而关于音乐,最多的负面声音是“鬼气森森”,而李少红认为颇具神来之笔的昆剧元素,也被习惯了电子舞曲、街头音乐的年轻人视为“硬装榫头”。但记者也听到一些力挺的声音,他们认为画面很

唯美,音乐也具有独特的魅力。仔细分析,这些力挺的80后、90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欧洲电影的情结,其中不少人还有欧洲的留学或工作经历。

事实上,这并不奇怪。让记忆稍稍延伸,两年多前,中国电影集团董事长,也是电视剧的总制片人韩三平对媒体说,新版《红楼梦》要打到法国,打到欧洲去。

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语系的倪亦斌博士前不久在复旦大学演讲时,对译坛泰斗杨宪益先生和妻子戴乃迭女士合译的英文版《红楼梦》进行了勘误。2009年3月,倪亦斌所著的关于《红楼梦》第五回提及的《燃藜图》考证文章在《紫禁城》月刊发表。

中西结合的学术背景,令倪亦斌看待新版《红楼梦》时,视角相当独特。他说:“从画面印象的角度来谈,87版《红楼梦》像京剧,色彩浓烈,气氛热闹。这很符合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文化,但中国传统文化真的仅仅是如此吗?”倪亦斌认为,新版《红楼梦》镜头处理得很平和、含蓄,具有贵族气质。“李少红在此剧中对镜头感的把握很接近Merchant&Ivory 电影公司的风格,这家公司拍了一系列19世纪欧洲乡村题材的电影,其中很有名的一部是《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新版《红楼梦》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印象,但更符合欧洲主流审美情趣的标准,从市场推广的角度而言,肯定会比87版具有影响力。”

关于音乐,有叫好者在网上写道,“一听就有种将耳朵叫醒的兴奋”“是中西合璧的精灵产物”。倪亦斌说:“这应该是典型的朱尔·马斯奈(Jules Massenet)的音乐风格。”法国作曲家朱尔·马斯奈出生于1842年,音乐评论界普遍认为,他的旋律有“撩拨人心”的作用。

关于海外市场的开拓,对投资方而言可能更多着眼于利益的获取。但若新版《红楼梦》真能因此而在欧洲主流市场传播,那么对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李少红的审美眼光和艺术功力可能会在世界的另一端也获得认可和共鸣。

万众期待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在各地方台播映后,一时间褒贬不一。褒者以为画面唯美美女养眼,怎一个美字了得;贬者则反唇相讥,称旁白弱智,音效是雷声隆隆,简直就是鬼片。

该怎么做才能让口味越来越刁的观众满意呢?戏说不行,不戏说还是不行,囧,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

记者/何映宇

新版《红楼梦》是场噩梦?

万众期待的李少红版《红楼梦》在各地方台播映后,一时间褒贬不一。褒者以为画面唯美美女养眼,怎一个美字了得;贬者则反唇相讥,称旁白弱智,音效是雷声隆隆,简直就是鬼片。

闻听此言,导演李少红按捺不住,接受采访时回应说:“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不但写了美梦,也有噩梦,有天堂仙境,也有阴曹地府。有警幻仙子,也有黑白无常和判官。有风月淫欲,也有纯美爱情。自然有光明也有黑暗。曹雪芹善恶分明。”

李少红说得没错,“有美梦也有噩梦”,但网友为什么只看到了噩梦,没看到美梦呢?画面唯美,可是那些

幽怨空灵到诡异的背景音乐,就实在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些《聊斋》似的联想。真不知道李少红导演在配乐方面是怎么考虑的,莫非还沉浸在《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的阴冷故事之中无法自拔?

用心良苦却成空

平心而论,新版《红楼梦》是众多名著改编剧中最忠实于原著的一部,至少我们还没看到某某某“被自杀”的雷人桥段,看得出来,李少红为此剧可谓呕心沥血。在北影超大影棚内搭建一个5000平方米的大观园,然后用最大的一个摄影棚搭建贾府,整个房间按旧时大户人家的豪宅1:1搭建,圆形拱门、卧室的雕花门等都用木匠手工雕刻而成,哪是一般粗制滥造的中国电视剧可以比拟?

李少红说她几易其稿,光顾小白写的神话开篇就改了七八遍,“最后四集我也改了十几遍”。在文学统筹郑万隆的带领下,根据红学家的意见完成删减归纳分集。最后红学家审阅,李少红统稿。光剧本方面,其中甘苦,也只有导演自知。

在拍摄之初,李少红临危受命接替掉链子的胡玫,就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从最后呈现给大家的影像来看,还没有差到要收获板砖一箩筐的程度。所以,观众是否应该给予导演更多的理解和宽容,而不是一味骂杀?

可惜,春已走,花又落,用心良苦却成空,她的痛怎么形容?

既然有87版经典《红楼梦》珠玉在前,很难不拿新版与之比较。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手心手背都是肉,倘若同时开播尚可PK,定是一场收视恶战,胜负未晓。可是23年的记忆,童年时无数遍重播打下的深深烙印,“林妹妹”陈晓旭先出家后仙逝引出人生无常的感慨,岂是一部新版简简单单就可以覆盖得了的?

所以一开始,新版《红楼》就输了一半,导演也只能郁闷空悲切:“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知音少归少,一两个重量级人物的出场还是能够撑场面的,比如87版《红楼梦》的总导演王扶林已经站出来力挺李少红:“少红,你一定要顶住压力坚持下去,当年我拍完《红楼梦》也没有人说是经典,我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包括林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一开始也没有人承认她。你拍了就是超越,因为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只是可惜,这是李少红面对媒体时自己爆出的料,老导演看完新版后究竟是什么态度,尚未见其正面回应。

另外几位力挺李少红的,都是李的手下爱将。不是晴雯的扮演者杨幂,就是王夫人的扮演者归亚蕾,都是李少红公司里和她合作多次的旧爱新欢。除此之外,乏人可陈。就现在的事态来看,新版《红楼梦》开播至今,还是批评的声音大大超过了支持的力量。在天涯论坛关于新版《红楼梦》的网友调查中,76.1%的网友认为“无法接受,与原著相差太远,坚决抵制”,19.8%的网友感觉“对新版很失望,不想关心了”,2.4%的网友认为“还可以接受,但希望能修改得更好”,1.7%的网友认为“感觉很好,很惊艳,很有创意,没必要非得按照原来的套路设计”。2.4%+1.7%,挺李派仅占观剧人数的4.1%,如此惨淡的支持率,不知道新版《红楼梦》剧组闻之作何感想,是否也有许多需要自己总结反思的地方?

当然,可以让《红楼梦》剧组稍感慰藉的是,一条中国电视剧收视率的金科玉律正在悄悄起着作用,即骂得越凶,播得越火。新版《红楼》亦不能免俗。该剧在青岛、宁波、上海、温州、成都等地播出,收视率频频告捷。特别在青岛,首日便取得了9.37748%的高收视率,创下青岛台电视剧首日播出收视率最高纪录。在上海,它是近三年来古装戏收视率之新高,可见观众对李少红版《红楼梦》的期待之高,只是在世

界杯开打之后才有所回落。

天上掉下个傻妹妹?

(资料图片)

80年代的观剧节奏和23年后已经大相径庭,仍然以缓慢的节奏表现,能拉住多少观众的心?

新版《红楼梦》走到了极致,缓慢则缓慢矣,倘若加重演员的内心修养,将剧中角色的内心挣扎以现代的方式——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演绎出来也算因祸得福。几集观罢,场景奢华无与伦比,大段大段直接从原著里摘来的台词想来一定是一众演员的梦魇。听着黛玉说:“我不困,只略歇歇儿,你且别处去闹会子再来。”怎么听怎么别扭。

演员的内心戏却付之阙如,罢罢罢,电视剧者,不加以革新,只求形似,似直追87版神韵,实则南辕北辙,如镜花水月缘木求鱼,如此而已。

忠实于原著之余,我们也会发现许多与原著难符的问题。

与“面如满月”的欧阳奋强相比,下巴尖尖的于小彤能担当得起“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明明写的是“中秋之月”,缘何李少红导演要选一位尖嘴猴腮的小毛孩,神形皆失,难堪重任。

与宝玉相对的当然是黛玉。黛玉同学本来就是个病秧子醋坛子,所谓“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不是苗条,是瘦,用北京话说大概得叫“柴火妞”,用模特术语说是“骨感”。可是新版《红楼梦》中的黛玉却因为脸盘子的关系,婴儿肥,多少给人一点黛肥宝瘦之慨,宝玉选得太过瘦小,此消彼长,予人一种印象:宝黛像在谈“姐弟恋”,可叹:这难道就是李导“忠实于原著”的又一明证?

1962年,徐玉兰出演越剧电影《红楼梦》时已经41岁“高龄”,可是观众绝不会因为徐玉兰的真实年龄而抱怨越剧《红楼梦》太老。用这个极端的例子当然不是说宝玉越成熟越好,只是想说明,拘泥于原著中的宝玉究竟应该多大意思并不是很大,因为小说同样是一种虚构,当然,如果有恰当人选则另当别论。

海选风波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竟是如此,难免让人大失所望,更有网友说出“天上掉下个傻妹妹”的气话,至于说什么“陈晓旭版的林妹妹,像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新版《红楼梦》的那个林妹妹,像从天上人间出来的”,那则是恶语伤人不足为训,但过度期望之后的失望情绪,也可见一斑。

演技方面,看得出来,每个人都大用功,光背文绉绉的台词,脑瓜子不好使的估计都给扫地出门了,连欧阳奋强看后都感叹:“我们那个时候的台词还是比较口语化的,不像现在这版基本都是原著半文半白的语言。我看新版《红楼梦》非常忠实于原著,对白都是原著里面半文半白的台词,那么小的孩子,能记住那么长那么拗口的对白,还是很不错的。”可是也许是年纪的关系,一个个中学生模样的要在这部万众期待的古装大戏中显得胸有成竹,举止谈吐既大家闺秀亮丽动人又内心戏十足,实在是难为他们了。纯真本是他们这

个年纪少男少女的革命本钱,但是《红楼梦》绝不仅仅有纯真而已,要知道,宝玉梦游仙境之后就不是处男了,纯真者何用?贾琏、贾芸、贾赦、贾政乃至老祖宗与家族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让多少政治家看得如痴如醉?而如新版的王熙凤,辣姐不再,温柔倚人,贾琏与鲍二家的捉奸在床时也撒泼打闹,但怎么看都不像泼妇,只能用一个字概括:嫩。

取是一门学问,舍也是一种境界

死忠原著的结果是连中文系的教授都跑出来说看着累。

87版《红楼梦》播出时将高鹗续本加以修改,接受了红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将宝玉出家改为流落街头,估计都是那些红学家们从前80回的伏笔中考证出来的。尽管有那么多新发现,但正是因为轻视高鹗的缘故,后几集的电视剧不免流于草率,在当年也引起过不小的争议。

此次,李少红没有理会什么新发现,而是径直按照后40回高鹗的叙述拍摄,显然是要将死忠精神发挥到底。但是也会碰到许多问题,李少红觉得最困难的,还不是是否要忠实于高鹗的问题,她说,“而是黛玉死后有相当一个篇幅女主角的缺失”。

还没播到后40回的内容,不晓得李少红死忠原著的结果究竟能否上演惊天大逆转。现在的情况是,死忠给人的感觉就是太拘泥。新版最让人诟病的就是台词用原著,旁白也用原著。王家卫的电影也大量运用旁白,造成一种疏离感,但是也得“有理有利有节”,用得恰到好处,像新版《红楼梦》那样生怕大众看不懂,加上旁白,纯粹是说明,用得太多,一集中倘若占了一半还多,这男中音又一律是平静的诉说,毫无情绪上的变化,恍惚中以为在看纪录片,观众自然不耐烦起来,一时焦躁,换台,板砖,大家来找茬,专家变砖家,口水泛滥,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看来李少红只能期待9月卫视开播时能出现乌拉圭对加纳似的奇迹了。

87版《红楼梦》不用大段原著,并没有观众觉得这一版的《红楼梦》过于现代,反而是新版,一方面极为复古,一方面背景音乐又像是李劲松的先锋音乐,其造成的断裂与反差反而更对照出各自两极的尴尬怪异。

没有张爱玲般细密的内心,读《红楼梦》者,往往只看到才华横溢的诗词,男女之间暧昧的情感,看不到悲金悼玉的大慈悲大悲悯,多少女子的人生悲剧繁华落幕,与曹雪芹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宗教、权力争夺等等,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构成一部大悲剧。一部《红楼梦》绝不是砸多少钱造座园林的事,显然,从导演到演员,都没有做好理解这部旷世奇书的思想准备,所以就简而化之,把忠实于原著作为了挡箭牌,结果网民还不买账,该怎么做才能让口味越来越刁的观众满意呢?戏说不行,不戏说也不行,囧,真是一件伤脑筋的事。

如果说文言台词还可以用老祖宗曹雪芹这座大靠山让批评者闭嘴的话,那么滥用快进镜头就是李少红本人一大不可推卸的罪状。这么多的快进镜头使人暗自揣测:莫非原来拍了100集,一看实在太慢又不舍得剪,就把走路快进,缩成50集?《红楼梦》包罗万象,120回更是头绪纷繁,如果用侯孝贤的慢镜头来拍,天晓得可以拍多少集。

不舍得删是自恋情结在作怪,有时候,就是要像德国队那样,该断则断。华丽盘带,空留余恨,取是一门学问,舍也是一种境界。导演以为然否。

13:122010-07-14共有0条评论订阅大中小经济观察网魏黎明/文此《红楼梦》非彼《红楼梦》。我看的是曹雪芹的原著,不是李少红的翻版。

李少红重拍《红楼梦》,勇气可嘉,然而注定板砖无数。作为明清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容不得半点曲解和亵渎。

关于《红楼梦》,解读者众多,以致形成红学。前有考证派、索隐派、阶级分析论、政治阴谋论,等等。在李少红之前,刘心武解读《红楼》也曾轰动一时,就是典型的政治阴谋论。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林黛玉,对于《红楼梦》的解读,本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这是就理想状态而言的。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但并不代表这些解读都一样地高明,事实上还是有境界和格局的高下之分的。

譬如李少红版《红楼梦》以大团员结局,与原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相径庭,意境相去甚远。曹雪芹的这一悲剧设计,其实正是《红楼》之所以成其为经典的地方。

与李少红不同,刘心武显然是认同《红楼梦》的悲剧色彩的。他将《红楼梦》解读为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而红楼中人则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这个说法契合晚清史实,联系曹雪芹家世,也甚为合理,似乎为《红楼梦》的悲剧性结局找到了根由。

然而,曹雪芹在穷困潦倒之际,穷尽心血所成的这一纸“荒唐言”,难道真的就仅仅是以文讽政吗?文中那一干风流人物,难道仅仅就是晚清肮脏政治斗争的祭品吗?这么理解,大大贬损了《红楼》的深意,也大大降低了曹雪芹的心境格局。

依我看,曹著《红楼梦》无非讲两个字:聚、散,这在文中有多处明白的提示。

如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有一段:“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话儿开的时候儿叫人爱,到谢的时候儿便增了许多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欢喜时,他反以为悲恸。那宝玉的性情只愿人常聚不散,花常开不谢;及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没奈何了。”黛玉自幼身世凋零,自然诸事看得悲些。宝玉生在侯门,打小便前呼后拥,又禀赋了风流多情品格,自然愿长乐不衰。然而,两人对于聚散的不同看法,实则表明两人都看重聚散,都是有情之人。

相比之下,薛宝钗对于聚散的态度就相对超然和现实。她在柳絮词中咏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宝钗是个聪明人,也是极为现实的人,过于现实则往往薄情。这也就是宝玉喜欢黛玉多于宝钗的原因。看《红楼梦》,聚散的主题贯穿始终,大观园即是一大象征物。园未起之时,黛玉、宝钗、湘云乃至香菱等渐聚贾府。大观园起后,又添了妙玉、宝琴、邢岫烟等风流人物。直至一干人等奉谕入园居住,起诗社,赏月咏菊,酣畅盛极。其时,菊、聚谐音,也寓意着聚时的喜庆意味。然而,聚愈盛,散愈快,也愈显悲凉。

黛玉葬花即先发悲音。“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其后,先有金钏含愤投井,继有尤三姐刚烈自刎,尤二姐糊涂吞金,再有晴雯忍辱去生,再至迎春远嫁、宝钗离园,等等。《红楼梦》至此,悲音大盛,落英缤纷,凄凉之境前所未有,令人不忍卒读。

此一后果,当然可以用政治阴谋论观之。然而人事间聚散流离亘古不变,却是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向来不因个人时乖运歹而稍有变化。

有聚必有散,散则散矣,却因聚而生情,而生恨,散因此却更痛。园中诸人本即禀赋非常之人,于是痛苦尤甚。黛玉喜散不喜聚,即因明晓此理。宝黛的悲剧,正是因多情,多情则又注定往往遭遇人生聚散不定的悲剧。

当然,封建社会的种种牵绊和枷锁,是这一切聚散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有不少红学大家将宝黛的悲剧归结于此。如周汝昌将宝黛悲剧,归结于赵姨娘、贾环等“恶势力”的陷害,这一说法实在有些荒唐。赵、贾二人当时当地亦处处受制,心虽歹毒些,到底也成不了气候。而前述种种所谓封建残害论,贾母、王夫人等也被当作封建凶残势力的代表,竟至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此说同样浅薄。

道理是一样的,与人生聚散的遭际恒力相比,一切人为在事后看来皆属可笑、可悲亦复可叹。无论是封建还是资本还是社会主义,人世间的聚散离合都是常情。事由或许因人各异,但内在的悲欢实质却是一样的。那么,真正的刽子手是谁呢?时间?世事?抑或人生于世即已经注定了这个结局?

这就是《红楼梦》的经典之处,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都能从文中人身上找到

自己对于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并且感慨系之。

都说《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那么曹雪芹于此遭际,是否有怨?有的,曹雪芹有怨,但正因看透聚散离合非人力所及,于是竟至“有缘无怒”(俞平伯语)。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明白曹雪芹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含义了。

当然了,这一切在李少红版《红楼梦》里恐怕是看不到的。或许李少红也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既然投资方号称投资超亿元拍摄这部新戏,那当然要从选角、剧本制作以及结局安排等各个方面进行人为干涉。至于《红楼梦》的原汁原味,至于红楼梦中人的悲欢离合,却不是资本所有者真正关心的。如果非要说关心的话,那也是要通过这些做做表面文章,以达到收回投资甚而大赚一笔的目的。

以这样的动机去拍《红楼梦》,去体悟人世间的聚散离合,你能指望他能明了曹雪芹的“其中味”吗?

从6月底起,新版《红楼梦》已在青岛、温州、上海、宁波、绍兴、深圳、长沙、南京等地陆续开播,央视索福瑞收视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多个电视台的收视率均打破当地电视剧首播收视率纪录——上海东方电影频道收视率平均2.27%,青岛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收视率平均6.47%,江苏电视台综艺频道收视率平均4.88%。前晚,这股“新红热”在广州登陆,引发广州本地观众的新一轮热议。

质疑

广州观众:

演员气质“差了一大截”

前晚9时,新《红楼梦》在南方影视频道首播,记者获悉,不少观众都抱着“很想看看”的心态守候在电视机前。但是,一连三集的播出让观众不解:看完三集,时间已是晚上11时许,播出时间为什么不能提前一点呢?带着观众的疑问,本报记者采访了南方影视频道的简小姐,她表示,9时之前的黄金剧场主要面向家庭观众,主打粤语剧集;而新《红楼梦》的定位是有一定知识层面的观众,电视台为了大多数喜欢《红楼梦》的观众考虑没有翻译成粤语,因此只能在9时之后播出。

宝黛好似“姐弟恋”

虽然网上对新《红楼梦》的议论早已沸沸扬扬,但不少广州观众还是抱着眼见为实的态度,在看了头三集之后才畅谈观感。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广州观众对于新《红楼梦》的质疑基本集中在选角方面,觉得不少演员的容貌、气质跟自己的想象“差了一大截”。

有观众认为,在几位主演中,相比之下姚笛(饰王熙凤)对角色的拿捏还不错。赵小姐说:“宝玉看起来太小了,跟黛玉在一起像谈姐弟恋。此外,贾蓉不帅、可卿不美,让人挺失望的。”孙小姐也表达了类似观点:“画外音一直在说黛玉有不足之症,可看到画面中她那红扑扑的脸,实在不能相信她身子怯弱不堪的说法。相对而言,小宝钗的扮演者气质端庄,还能压得住场。”而剧中的贾母也被方先生认为“没有旧版贾母的福气、贵气”,赵小姐直言:“贾母和王夫人的年龄差距太小了,归亚蕾并不适合演王夫人”。除了主要演员外,其他人同样难获广州观众的欢心,有观众认为,“袭人太老”、“贾雨村太肥”、“秦可卿太媚”……

首播当日收视率逐集走高

不过,虽然遭遇不少广州观众的质疑,但简小姐称新《红楼梦》的收视率是“首播当日逐集走高”,以后“估计会越播越高”。而记者了解到,部分看了头三集后对新《红楼梦》并不太满意的观众也表示会继续追看该剧,“其实只要是这个题材,无论谁拍我都会关注”。但也有“老广州”对新《红楼梦》不买账,“看两集是凑热闹,接下来还是会重新选择粤语剧集。”

肯定

北京观众:

场景奢华配乐唯美

筹拍之时,新《红楼梦》剧组曾跟北京电视台合作了“红楼梦中人选秀”,这让电视剧新《红楼梦》获得了不少北京观众的关注。在记者采访中,虽然台词“太文”被部分北京观众质疑不合口味,但还是有观众对新《红楼梦》作出肯定。

“我想象的大观园很美丽,但是新《红楼梦》远远比我想象的要好看得多。李少红将美感做到了极致,无论宝钗雪片一样洁白而通透白色衣服,还是姚笛头上的仿真花朵,都是十分的精美,尤其是小宝钗的那身白色扑蝶的装扮。此外,配乐也很美,在宝玉诉肺腑一段中,仿佛心跳一样的节奏,暗沉而有力,让人一下感受到少年的气息。”

对新《红楼梦》明显偏爱的陆小姐一口气说出不少溢美之词,在她看来,该剧场景奢华也值得称道,“那个旋转门是写意的梅花,淡黄的色调,推门进去,是怡红公子的居所,突出了豪门公子应有的情调。黛玉的居所,点点苍苔,如同苏州园林的精致,整个色调又是绿色的,如同南方的天气一样有些压抑。”

批评

青岛观众:

旁白太多因底气不足

据记者了解,青岛观众对于新《红楼梦》的评价也是以批评为主。据来自青岛的同行介绍,该剧在当地的收视率是“高开低走”,首播两天的收视率很高,但后来越来越低。

本报记者联系上青岛观众王先生,他表示,新《红楼梦》“打破了我心目中对《红楼梦》的期待”,“就从黛玉这个角色来说吧,肥瘦不管,形似不似也不管,神一点也不似啊!很奇怪导演从演员的哪一点看出黛玉的神?是眉目之间?还是周身散发的气质?”对剧中大量出现的旁白,王小姐说:“心理活动用旁白,介绍一个人去哪儿了干吗也用旁白?旁白太多只会人为地放大错误吧,本来没那么多错误,可是旁白和画面的不搭反而把错误放大。”王小姐分析说:“导演可能对这部戏不是很有底气,所以才用了那么多附加的东西。或许她希望尊重原著可以少些质疑,没想到用得不好反而让质疑声更响亮。”

宽容

江浙观众:

反正没看过旧版

《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金陵,也许是地域相近的缘故,江浙一带的观众对新《红楼梦》比较宽容。

来自南京的姚小姐告诉本报记者:“挺想看新《红楼梦》,一定会追。”1987版《红楼梦》看过吗?姚小姐笑说:“1987年,我才2岁。我的朋友们,85后、90后,也有很多没看过旧版的。虽然我们都看过小说,但毕竟没有影视剧来得直接。所以,还是追看新版吧。”

张小姐也觉得新《红楼梦》“还不错”,“刚开始觉得挺雷,现在看习惯了,觉得硬件豪华,制作精良,画面唯美,只是演员太年轻,没有演出神韵。”

上海观众吴先生则责怪网友对新《红楼梦》太苛刻:“我和朋友们都觉得还可以啊,现在每个新剧出来大家先一轮痛骂,有些过了。”他认为,虽然1987版很经典,但如果现在把那个版本重新拿出来看,也未必能看下去。至于网友质疑“黛玉太胖”,吴先生说:“刚开始看是有点不适应,可多看几集之后觉得还不错,文艺腔比较足。”

记者观感

李少红,你看过原著吗?

记得《大明宫词》播出的时候,李少红导演的那种华丽舞台风曾让观众热议过一阵,但总体来说该剧还是获得了观众的肯定。如今看到新《红楼梦》,不少观众自然会想起《大明宫词》、《橘子红了》,因为新《红楼梦》确实是一部“很李少红”的作品——色调偏深、节奏偏慢、画面偏柔和。但是,新《红楼梦》并未获得观众认可。原因很简单,太平公主的故事可以戏说,秀禾和容耀辉的生活本来就是虚构,但《红楼梦》有大名鼎鼎的原著小说,况且还有1987版这座“高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从这点来说,李少红勇气可嘉。可是,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得有诚意和对这部小说的热爱。问题是,从电视剧中笔者既没看出“诚意”,也没感受到“热爱”,难怪有观众说很想问问李少红,“你看过原著吗”——如果对《红楼梦》有深刻了解,李少红大概就不会把贾链“找个清俊的小厮出火”改成拔火罐,也不会让文艺青年林黛玉死后还裸露半身。

在广州被记者围追堵截的时候,李少红对记者一直抱着疏远、防备的态度,先是中途生硬中断采访闪人,而后在发布会上更是“借尿遁”,一去无踪影。李少红或许觉得自己遭遇漫天质疑很委屈,但观众在看到一部跟自己想象完全不符的作品,那种浪费时间、浪费期待的委屈,难道也不该诉说吗?

记者莫斯其格(来源:广州日报)

__________________

红楼梦人物个性分析林黛玉

紅樓夢人物個性分析─林黛玉、薛寶釵、晴雯、襲人 作者莊薏璇。台北市立育成高中。二年一班。 壹●前言 《紅樓夢》,別名《石頭記》。這是一部描寫古代封建貴族繁華到沒落的鉅作,亦是作者曹雪芹一生的經歷,劇中對愛情著墨最仔細;其中賈寶玉的熱情、林黛玉的癡情、薛寶釵的深情;以及丫環下人們的愛恨喜惡,又或與主子的糾纏瓜葛,曹雪芹都加以描寫,筆調細膩唯美、真摯動人。一齣活生生的人生舞台劇,然而礙於封建禮教、家長的束縛,終使紅樓夢走向悲劇的結局。正如林黛玉所言「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封建兒女的愛恨情仇、貴族子弟的貪念瞋癡,透過曹雪芹精細的鋪敘,躍然紙上。 其中,紅樓女子最可愛的地方在於她們都想真人。像真人,不是完人,所以各有各的優點,也各有特的缺點。而賈寶玉生命中最突出的特徵就是長陷身於林黛玉、薛寶釵以及晴雯、襲人這些少女的們的圍繞和糾紛之中。(註一)因此本文挑選了這故事中四個重要的人物加以探討分析,試分了解這四人所擁有的思考模式、個性行為以及與賈寶玉的感情糾葛。 貳●正文 一、林黛玉 01、多才善感、無心機 她有著詩人的情懷,加上體弱多病,容易見景傷懷、感時悲秋,看到花凋謝後便暗自傷感,一邊葬花一邊吟道「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那一幅少女荷鋤葬花的畫面確實悽絕美絕,這樣的景象背後藏的不止是多愁善感的靈魂,還有一顆拒絕接受現實的心,連落花陷污泥都無法忍受,還有可能接受現實中的醜陋嗎?也因為這樣的個性,使得她的情感之路飽受折磨。容易想得亂七八糟,使得她愛猜忌,深怕有人搶走了她的「寶哥哥」。(註二) 有一次黛玉當眾引用了《牡丹庭》、《西廂記》的詞句,被寶釵叫到了屋裡....笑道:「你還不給我跪下?我要審你呢!」黛玉....笑道:「你瞧,寶丫頭瘋了!審我什麼?」寶釵冷笑道:「好個千金小姐!好個不出屋們的女孩兒!滿嘴裡說的是什麼?你只實說罷。」黛玉....不覺紅了臉,便上來摟著寶釵笑道:「好姐姐! 原是我不知道,隨口說的。你交給我,再不說了」寶釵笑道:「我也不知道,… 所以請教你。」(見第四十回)。 於是寶釵說了一整套做閨秀的大道理,把黛玉教訓得「垂頭吃茶,心下暗服,只有答應『是』的一字。接著寶釵又送人蔘燕窩給黛玉吃,以及種種對黛玉的溫慰。於是被她先立威後後施恩所降服下來的黛玉便認寶釵做「姐姐」,叫薛姨媽做「媽媽」,還對寶玉表示以前不該錯怪了寶釵是「藏奸」,對寶釵從此不再設防了。 02、自命清高、器量很小 從EQ來看林黛玉人人都會覺得她的缺點比優點多,她的器量很小,器量怎麼小

红楼梦读书笔记——详解林黛玉

“情情”林黛玉 一.背景 《红楼梦》中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三生石畔一颗绛珠仙草,日见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即后来的贾宝玉灌溉,天地灵气而修成人体,然而仅修为女体,心中结一份难释之情,说:若他下世为人,我也随他世间走一遭,将毕生眼泪还与他,以报灌溉之恩。后来,通灵宝玉下世,这才使整个故事得以发生。 曹雪芹撰写的这本《红楼梦》,讲究了一个情字。石、玉、人本是不同的三物,可是在书中便可通,当然其中的转化因子是“灵”与“情”。故曰“大旨谈情”、“灵性已通”。(周汝昌《红楼十二屠》)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的是两个疯疯癫癫的和尚。本说,这情情爱爱不是和佛学违背了么?佛学讲究了万物皆空。可是,在佛家的人眼中,情与爱又是那样的广博,释迦牟尼有情与爱,才会普渡众生。《三世因果经》中宣扬了一种爱,那是一种大爱,即人生在世要行善积德。故有古训曰:勿以善小而不为。 虽然张爱玲认为《红楼梦》是创作而不是自传,但是她也不否认这其中夹杂了一些个人经历。司汤达说,小说都是社会的镜子。鲁迅也说过,只有运用有过的亲身经历才能把小说写得好,《闰土》《背影》等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根据一些专家对于红学的研究表明,曹雪芹之所以能把那本书中的人物描述的活灵活现,就是因为书中描述的是一个没落的家族,而曹雪芹也是一个没落家族的少爷。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这对于了解和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的身世

背景和经历有所帮助。 林黛玉是贾母嫡亲的外孙女,而事实上贾政是她的干儿子,也就是领养的孩子,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贾宝玉只是她的干孙子,宝黛之间并没有非常亲的血缘关系。但是又由于整个家族中只有贾宝玉一个男嗣,所以贾母才会特别疼爱他。(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但是怎么也不能阻止贾母对于黛玉的爱。这是刘心武、周汝昌和胡适等一些红学研究者的考证。当然事实是怎样,我们不得而知,毕竟这只是一个小说。这部小说也只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这样的分析可能只是更有效地帮我们找到了真正的红楼梦的原样。 王熙凤是最了解贾母的人,她说,这哪里是外孙女儿啊,分明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话把贾母逗得喜笑颜开。虽说这其中夹杂了一些奉承之意,但是也可以从中看出一点,就是贾母和林黛玉的关系绝非那么简单。 二.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红楼梦》上说,林黛玉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具有高知识的、不符合“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离奇标准的女子。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反映出曹雪芹赋予这个人物的目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宣扬情的小说,更是一部宣扬反对封建主义的提倡自由思想的小说;她是一个纯洁、心灵纤尘不染的女子,她的本真无人能敌,这种洁癖比妙玉的更高尚;她清高、脱俗,痛恨世间各种丑恶,绝不会同流合污;她最清醒,所以是最痛苦的,她不怕别人不理解她,她只想做好自己,虽然还老是拉人话柄;她真诚,恨得彻底,爱得更彻底;她高傲、自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 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 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写作手法精妙。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 《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

林黛玉结局之猜想(二)

林黛玉结局之猜想(二) 续接前文,林黛玉临死前扔下了几个字撒手西去,红学界由此争论不休, 这要从二玉之间的爱情谈起,从根本上讲来源于一个神话“木石前盟”,黛玉在高鹗笔下“焚稿断痴情”可以说是相当出色的一段。但是我认为却完全歪曲了曹公之意,仅凭个人拙见来续写。黛玉与宝玉之间的爱情超出世俗之见,而升华到一种精神上的相互欣赏,从心底里的一种理解。黛玉虽然平时比较小心眼,但是到她知道自己即将魂归西区的时候,她应该是发自心底里希望宝玉过的好,可以很好的快乐的生活下去;同时她又深知宝玉的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必定不能自己照顾自己,并且自己死后,宝玉很可能不再独活于人世。所以要想宝玉能够坚强的生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个人照顾他,而这个人非薛宝钗莫属;其实像这样的桥段,现在很多电视剧情都用了,并且屡试不爽,观众还很买账;所以就算宝玉真的像高鹗所续写的那样,临死之前说了一段话,我想也应该像“宝玉啊,我死之后你要好好珍惜自己,与宝姐姐结婚,宝姐姐比我更爱你。千万不能寻了短见,那样便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痴心了……”之类的话,当然没说这么多,纯属个人猜想,所以即使有“宝玉,你好……”后面的省略,也应该像“好好的照顾自 己,好好的活着”之类的话更符合剧情的发展。而从高鹗续的内容来看,全看不出这一点,很多红学家一致的观点,省略的应该是“宝玉,你好狠”,完全是黛玉一腔的怨恨,悲愤! 其实在林黛玉病重期间,贾府就中断了宝玉和黛玉的来往,从此两个人就再也没见过面,高鹗的写法是黛玉躺在病榻上等死,宝玉躲的见不着人,从此俩人就天各一方;而刘心武的写法更倾向于富有诗意的殉情,两个人从此就这样阴阳相隔,后文中只是通过太虚幻境,介绍了贾宝玉在梦中见到了久未谋面的潇湘妃子,喜极而泣,详见《红楼梦》中大概是九十七回:苦绛珠怨魂归离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黛玉死后,宝玉伤心欲绝,因思成疾,想要了断此生,便作一梦,梦中贾宝玉到阴曹地府寻找林黛玉,谁知那边的人告诉他说:林黛玉生前不是人,死后不是鬼,已经到什么仙子那去报到去了。这段文字被公认是高鹗《红楼梦》续书中最精彩,也是最悲情的一段。 我的观点是:在王熙凤安排掉包计移花接木之前,不但贾府上上下下发生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三春相继遭遇不幸),而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肯定也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而书中并没有这段情节的描述;我认为,在林黛玉病倒之后,贾府便隔绝了俩人的音讯,宝玉一心牵挂着身体不见好转的黛玉,就很想走到病榻前看望她,于是便在多次征求王夫人要去见林黛玉未果后,就背着贾府上下偷偷去见了躺在病榻上的林黛玉,两个人见面后,我估计不会抱头痛哭,应该是紧握着双手,因为贾宝玉向来很尊重林黛玉,就这样彼此述说着 许多天的相思之苦,当然了我只是简单的提笔带过,俩人见面后的这一段描写应该很精彩,两个人谈到最后,贾宝玉很可能会急不可待的向林黛玉提出了

浅谈《红楼梦》的林黛玉

浅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认识人生大戏,《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世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卫道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战斗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爱情悲剧为重要内容,通过对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生动描绘,广泛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败。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年女性,她们就像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女儿国里。在曹雪芹笔下的这几十个青年女子,一个个不仅美丽、聪明,而且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行止见识”不凡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然而,书中只有一位优秀男性唱出“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那么热烈的颂歌。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就是这些作者所极力赞颂的优秀女性,却成了“薄命司”册子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物,作者用她们的悲剧的泪水酿成了芳醇甘冽的艺术美酒,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在《红楼梦》众多女性当中,我认为曹雪芹塑造得最美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就是书中的主角之一林黛玉。她和贾宝玉构成了《红楼梦》中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今未有之人,她们的所作所为在世俗人眼里是格格不入的。就如是“正经主子”的林黛玉,在一般人心中是一个“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人,在贾府很不得人缘。 林黛玉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一位女子。记得在书中第二十六回中,“蜂腰桥设言传蜜意潇湘馆春困发幽情”中,因贾宝玉被贾母叫去,怕有事端,等到宝玉回到怡红院便看看他,晴雯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和碧痕正伴了嘴把气撒到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到:“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知丫头们的性情,她们彼此玩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清是她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没有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到底还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眼泪来。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林黛玉就是这么容易敏感。 林黛玉也是一个特别细心的姑娘,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非常疼爱她,她却总有寄人离下之感。进贾府时她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着。”在书中很多地方都有体现,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晚饭,黛玉婉言谢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不去恭,异口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凉。”这段话既表达了自己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体现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 林黛玉淡泊名利。林黛玉从不主张贾宝玉读圣贤书、考功名,她淡泊名利。宝玉将北静王给他的珠子给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可见黛玉淡泊名利,轻视官僚。 林黛玉爱多愁善感。在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言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的黛玉葬花,可知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女子。总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

红楼梦真实结局,有诗为证

红楼梦真实结局,有诗为证 清人明义的诗集《绿烟琐窗集》中,有《题红楼梦》绝句二十首,是现存最早的题红诗,历来为红学家们所重视。明义姓富察氏,字我斋,满洲镶黄旗人,生卒年不详,据吴恩裕考证大概生于乾隆五年左右。他是傅恒之兄傅清的儿子,傅恒一家在乾隆时出将入相,烜赫一时,而明义本人则终身担任上驷院侍卫一职。 红学家们对明义及其诗集作过很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明义的生平以及与曹雪芹的关系上,很少有人将明义的诗与《红楼梦》的文本内容比照,从研究《红楼梦》一书的成书过程的角度来作详细的考释。我认为明义当时见到并据以题诗的《红楼梦》,既不是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也不是八十回本《石头记》,而是一个比现存八十回本《石头记》更早,情节上也有很多不同的本子。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我注意到明义的《题红楼梦》二十首中有多首诗和今本《红楼梦》以及《石头记》所对应的情节不符合,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所以对明义的这二十首绝句所咏内容本身进行细致的考释,可以约略得见《红楼梦》一书的早期原貌,对研究《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很有意义。 为方便论述,先将明义的二十首诗并序转录于下,

再对每一首诗所咏内容逐一分析: 题红楼梦. (清)富察明义 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 备记风月繁华之盛, 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 其所谓大观园者, 即今随园故址, 惜其书未传, 世鲜知者, 余见其钞本焉。 一、佳园结构类天成, 快绿怡红别样名, 长槛曲栏随处有, 春风秋月总关情。 二、怡红院里斗娇娥, 娣娣姨姨笑语和, 天气不寒还不暖, 曈昽日影入帘多。 三、潇湘别院晚沉沉, 闻道多情复病心, 悄向花阴寻侍女, 问他曾否泪沾襟。 四、追随小蝶过墙来, 忽见丛花无数开, 尽力一头还两把, 扇纨遗却在苍苔。 五、侍儿枉自费疑猜, 泪未全收笑又开, 三尺玉罗为手帕, 无端掷去复抛来。 六、晚归薄醉帽颜攲, 错认猧儿唤玉狸, 忽向内房闻语笑, 强来灯下一回嬉。 七、红楼春梦好模糊, 不记金钗正幅图, 往事风流真一瞬, 题诗赢得静工夫。 八、帘栊悄悄控金钩, 不识多人何处游, 留得小红独坐在, 笑教开镜与梳头。 九、红罗绣缬束纤腰, 一夜春眠魂梦娇, 晓起自惊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林黛玉 本是云雾一株草,奈何因缘落凡尘。 只待为君泪流尽,不负红楼一场梦。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至用她的爱情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同时在她身上又存在不少弱点。 因为林黛玉的家世、出身,她在最根本点上所表现的是一个贵族阶级的小组。在探春理家之后,黛玉评论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算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O六十二回)可见她对于自己是属于贵族阶级,对于与自己休戚相关的贾家贵族的命运也是异常关心的。当湘云等人说一个扮小旦的伶人模样很象林黛玉时,她是很气恼的。“黛玉冷笑道....我原是给你们取笑儿的,拿着我比戏子,给众人取笑!”(二十二回)这里不仅是由于她使“小性儿”,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她在自己和社会地位低*的人们----例如伶人--- 之间划下了一道深深的鸿沟。从而认为把自己与这类人相比,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这里,她的阶级优越感表现的很突出。 另一方面,她的性格中虽然存在着叛逆因素,但也并不是说她就一味地与封建阶级抗争。在宝玉的叛逆思想与封建传统观念冲突,矛盾最激化的时候----宝玉挨打时,黛玉却在宝玉被打后劝她:“你从此

可都改了罢!”(三十四)在这里,黛玉劝宝玉时所凭借的是怎样的一种想法呢?还有,她偶而说了两句《牡丹亭》和《西厢记》的曲文,被宝钗听到了,宝钗就对她作了长篇封建论教的说教。黛玉对此不但没有反感,而且“心下暗服”(四十二回)从此变得眼宝钗非常亲密。那么这里黛玉又是凭借怎样的一种思想来对等待宝钗的劝告呢?显然,在黛玉性格中,封建传统观念是与叛逆因素并存的。 林黛玉的性格与她所生长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由于她出身在贵族世家,自幼受父母的痛爱,因此养成了她贵族小姐的性格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在她性格中最突出的一点也就是她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林黛玉出身于世袭侯爵的“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思想环境比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钟爱,把她当作男孩来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父母早丧,她寄居到每日每时都发生仇恨、倾轧、争夺、欺诈的“本也难站”的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的环境下,黛玉得不到一点欢乐幸福。但同时,险恶的环境也培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眼里揉不得沙子,心里装不下尖埃。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我们常说,黛玉是任性、多疑、敏感、小心眼的。但其实我们应该看到,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

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标题】从黛玉葬花看《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悲剧 【作者】黄英玲【关键词】林黛玉??性格悲剧??原因? 【指导老师】冉晓林【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 曹雪芹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有着巨大贡献的作家,他所写的《红楼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取得了空前成就,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对于书中主要人物之一的“林黛玉”的研究,有的侧重其多愁善感的性格,有的着重其诗才的挖掘,有的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生存方式进行比较,有的则对宝黛爱情做多方位的剖析。 而对黛玉性格的评论,恐怕是《红楼梦》研究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至今众说纷纭,尚未有公正和满意的结论。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叛逆说”、“正统说”、“中间人物说”三种。“叛逆说”认为黛玉与宝玉都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种说法是自五十年代开始迄今这四十多年间林黛玉性格阐释的主旋律,高校中文系大都采用此说法,其影响面之大是可想而知了。“正统说”和“中间人物说”是近年来出现的说法。前者认为林黛玉是“真诚、自觉”地“恪守封建伦理纲常”,后者认为林黛玉是介于宝玉和宝钗之间的典型人物。 本文并不偏向于其中任一观点,而是通过对“黛玉葬花”这一《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的理解,从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

悲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准确地理解林黛玉,把握人物的永恒价值,透视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 一、贾府中的两次“黛玉葬花” 谈到林黛玉,总忘不了“黛玉葬花”这一幕。《红楼梦》中有许多片段,读后让人如嚼橄榄,越久越觉甘甜,逐渐进入佳境后,才能引起不断的、久远的联想与共鸣。黛玉葬花便是其中饶有意趣的重要章节。黛玉的葬花之举在作品中有两处集中描写,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三回黛玉刚入住大观园不久,一处是在作品二十七回黛玉悲吟《葬花吟》[1]葬花。 黛玉葬花发生在林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一个春天,可以说是大观园中发生的第一个重要事件,也是第一次明写黛玉葬花。此时的她“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并已在“那犄角上”为落花选好了“花冢”,并且宣称要把花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俨然有备而来且经过精心细致的考虑,足以见其葬花乃是惯常之举,而从二月二十二日入园至此不过二十几日的时间,众姊妹尚还沉浸在兴奋与欢乐之中。“葬花”这种早觉的伤感本身就是对大观园悲剧命运的潜在暗示。等到第二次实写黛玉葬花,已是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众姊妹祭花神,“满园里绣带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1000字范文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

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红楼梦主要人物结局

红楼梦主要人物结局: 1、贾母: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贾府老太太,宝玉祖母。她凭着自己的精明能干,才坐稳了贾家大家长的位置。她不大喜欢大儿子贾赦和大儿媳邢夫人,偏爱小儿子贾政和小儿媳王夫人。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但并不支持宝黛的爱情。她批准了王熙凤的“掉包计”,使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后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 2、贾政:工部员外郎,贾母的次子。他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化身,儿子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使他大为不满。他是个伪君子的典型,外甥薛蟠打死了人,他公然徇情枉法;对贪赃暴虐的贾雨村,他却最是热衷与其来往;外放江西粮道时,在他的纵容下,手下人横行不法,公然纳贿。当锦衣军来抄检贾府时,他只会跺脚长叹而已。 3、王夫人:贾政之妻,京营节度使王子腾之妹,与薛姨妈是亲姐妹,深得贾母的信任。她虚伪残酷,丫鬟金钏和宝玉的一句玩笑话,就被她一个巴掌“打得半边脸火热”,还把她撵了出去,致使金钏儿投井身亡。宝玉的丫鬟晴雯,“病得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硬把她“从炕上拉了下来”,撵出大观园,当夜就悲惨死去。 4、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前世真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现世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他作为荣国府的嫡派子孙,出身不凡,聪明灵秀,阖he府捧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du。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

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薄命悲剧。荣国府被抄后,出家做了和尚。 5、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她是书中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象。她美得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她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有多方面的才能,身上还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朴素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因为宝玉送探春远嫁,她相思成疾。后闻得元春指婚宝玉、宝钗,焚稿断痴情后病逝。 6、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宝玉的姨表姐。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既有大家闺秀卓越的气质,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又有心灵深处隐藏的豪放大度。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谏宝玉读书做官。贾府被抄后,和贾府人等一起被关押。后来被放出,被袭人和琪官接来家中和宝玉团聚,最后宝玉离她而走。 7、王熙凤:来自四大家族之王家,王夫人的内侄女,贾琏之妻,即宝玉表姐及堂嫂。她年轻美丽中透出尊贵,苗条的身段,风骚的体格,不露的威风,貌似可喜,实则可畏。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在荣国府中处于要位,是实际的管家奶奶。她为人处事圆滑周到,图财害命的事也干过不少。贾家被抄后,死在了狱神庙。大雪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宫智双 摘要: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林黛玉才貌双全自卑多愁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

红楼梦林黛玉人物分析

浅谈《红楼梦》之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王国维先生曾说《红楼梦》乃“悲剧中的悲剧也”,而林黛玉则更是悲剧中悲剧的女主人公。可见,其人生也带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而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的宝黛之间爱情之花,更是具有一种永恒的凄艳之美。在我看来,黛玉的悲剧人生是由她生活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以及时代的悲剧三者所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林黛玉;悲剧;性格;时代;封建礼教 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好,也是作者极力赞颂的一个人物。林她德才兼备,天生丽质,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损,留下千古遗愿。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悲剧?下面就从黛玉的生活悲剧、性格悲剧以及时代悲剧这三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生活的悲剧 黛玉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官至兰台自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盐御史。而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但其母早逝,贾母连其孤独一人,父亲不在身边,于是接她到贾府同住。没有办法,黛玉只要“抛父进京城”。虽然贾母对她很是喜爱,在各方面都如对自己的亲孙女一样,待遇与迎春、探春、惜春一般,但这并没有减少黛玉心中的担忧。就像刚被接进贾府时的小心谨慎,无不透露出黛玉不希望被别人看轻。 而当她父亲林如海去世之后,黛玉再回到贾府,那是她的感觉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此时的她已经是真正意义上孤独一人,寄人篱下。其中酸楚也就只有她自己可以体会吧。而且她虽与宝玉相恋,却很少有人支持,贾母更希望薛宝钗能与宝玉结成夫妻,成就这“金玉良缘”。在四十五回中“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来看望病重的黛玉,黛玉叹道:“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若不是从前日看出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足可以看出黛玉寄人篱下的悲惨状况。无怪乎在《葬花吟》中叹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诗词。

红楼梦人物结局

人物详细简介: 宁国府 1、贾敬:宁国公贾演的孙子,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的次子。是丙辰科进士,却一味好道,放纵家人胡作非为。后因吃秘制的丹砂烧胀而死。死后天子追赐他五品之职。 3、贾珍:贾敬之子,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生活极度放纵,他虽有一妻二妾,但仍和儿媳秦可卿、妻妹尤二姐关系暧昧。后因作恶多端,被人参奏革去世职,派往海疆效力赎罪。 4、尤氏:贾珍之妻。虽为宁国府当家奶奶,但并无实权,素日只是顺从贾珍。她极力阻止过尤二姐的婚事,但无奈贾珍主意已决。当王熙凤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后,大闹宁国府,尤氏束手无策,随王熙凤作践。 7、贾蓉:贾珍之子。妻子秦可卿死后,父亲贾珍花了一千两银子给他捐了个五品龙禁尉。后娶胡氏为妻。贾蓉和他父亲贾珍一样荒淫无耻。他和婶娘王熙凤有著不可告人的关系,还和姨娘尤二姐不乾不净。由于他和父亲作恶多端,被人参奏,宁国府被锦衣军查抄。后依附荣府生活。 8、秦可卿:金陵十二钗之一,贾蓉之妻。她长得袅娜纤巧,性格风流,行事又温柔和平,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但公公贾珍与她关系暧昧,致使其年轻早夭。 11、贾惜春: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珍的妹妹。母亲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四大家族的没落命运,三个本家姐姐的不幸结局,使她产生了弃世的念头,后入栊翠庵为尼。 荣国府 13、贾母:贾代善之妻,出嫁前为金陵世家史侯的小姐。她在贾家从重孙媳妇做起,一直到有了重孙媳妇。她不大喜欢大儿子贾赦和大儿媳邢夫人,偏爱小儿子贾政和小儿媳王夫人。她喜欢众孙女,溺爱孙子宝玉,但并不支持宝黛的爱情。她批准了王熙凤的“掉包计”,使宝玉被迫娶了薛宝钗。后以八十三岁高龄去世。 14、鸳鸯:贾母的大丫头。贾赦看上她,非要纳她为妾,让邢夫人、鸳鸯的哥嫂来劝她,威逼她,但她坚决不从。贾母死后,她自知逃不出贾赦等人的玩弄,悬梁自尽。 15、林如海: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考中探花后,钦点为巡盐御史。娶妻贾敏〈贾母之女〉,生有一女名叫黛玉。黛玉六岁时,贾敏病亡。贾母爱惜孤女,便把她接到贾府生活。后林如海也身染重病而亡。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红楼梦人物赏析之林黛玉 姓名: 学号: 院系:

摘要: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只有林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人因她而狂、为她而死。她有如此强大的艺术魅力,应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一点,则是林黛玉具有一种悲剧美。 关键词:红楼梦、曹雪芹、林黛玉、悲剧美 正文:说到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的就是林黛玉和贾宝玉 以悲剧收场的凄美爱情故事。它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一部悲剧,宝黛爱情是最大的悲剧,其次就是青春少女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共同悲剧。而其中最悲者莫过于黛玉之悲了。 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墨水。然而,就是那不经意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美丽印象。我们可以从开篇的“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脱了草本之脱换得人形。”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虽没有直接描述黛玉的美,但相信在读者心中早已对这“仙草修成的女休”心仪已久了!就连雨村也说:“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度其母不凡,故生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不足罕矣!” 幼年早失怙恃的黛玉,心灵上常有种孤苦伶仃之感,因而常于诗作中哀叹已逝的亲人及自身不幸的命运,她的《柳絮辞?唐多令》即是咏叹柳絮残花在风雨中飘摇,如同自己漂泊无依的身世,其中「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写柳絮漂泊流离,也像人一样命苦,这里是由物及人,以漂泊的柳絮象征命薄之人,同时也是林黛玉的自我写照,而此种悲情的哀音,也曾于《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中表露无遗。 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 贾宝玉在阐述他的"女清男浊说"时道:"天地灵秀之气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渣滓浊沫已。"他后来见到薛宝琴、李纹、李绮时、又不胜感叹道:"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曹雪芹这个"造物主",也只把"精华灵秀"钟于女儿。并特别多地钟于林黛玉。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聪明绝顶,坚贞纯情,才学横溢,并具有诗人的气质和独特的悲剧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剧性格,则是她生命的主旋律。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笔调、奇特的想像和诗意,创造了新奇绝妙的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这绝不是宿命论,而是艺术的夸张、渲染和强化。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的"嘴"和宝玉的"眼",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在宝玉的眼里,这"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则别有一种风范和神韵: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雪芹把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绝世的姿容。并将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赋予林黛玉,还借宝玉之口给她取字"颦颦",便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浅析 学生姓名:周洋学号:20110102005 院(系)中文系专业:文秘教育 指导教师:徐铭职称: 摘要:林黛玉是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才貌双全,最受作者曹雪芹喜爱和广大读者青睐的女性,她的才智体现在她的诗歌创作中,小说中有关林黛玉的诗有二十余篇,对于人物的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诗词 Abstract:Lin daiyu is prompting a of the big four classic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e author cao xueqin's most popular favor women, readers and her intelligence reflected in her poetry, novels about Lin daiyu's poetry has more than 20, play an important role on the study of characters. 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Lin daiyu; poetry 它,曾令一个名叫曹霑的文人耗尽数十载心血;它,也令无数文人骚客痴迷探究;它,历经岁月的变迁,依旧矗立在文学金字塔的顶端独领风骚······它有着梦幻般的名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顶峰,它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专制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尤其是人物的刻画,可谓是多样性,复杂性,有个性,每个人物看似有牵连,实则各不相同,在这篇长篇巨制的经典小说中,作者曹雪芹对她最为倾心。 她,是知恩图报,下凡还泪的绛珠仙草;她,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的傲娇诗人;她,是与“美玉无瑕”相匹配的“阆苑仙葩”;她,是“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神仙妹妹;同时,她也是自卑孤僻,寄人篱下的千金小姐。她是颦儿,她是林黛玉。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美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寥寥数笔,就将一个美貌聪明的女子展现在世人眼前,妙哉。林黛玉的美不仅表现在她的外貌上,而且还体现在她的才情中,这里就不得不提林黛玉诗人气质的美了。黛玉的诗词在小说中算的上数一数二的了。元妃省亲的时候,命众姐妹为省亲别墅做诗,在呈上来的诗词中,元妃夸赞林妹妹的诗乃众姐妹之首。就连帮贾宝玉作的那首《杏帘在望》也在他所作所有诗词之上,在海棠社时期创作的诗词也被众姐妹所赏识,次次拔得头筹。可见,林妹妹真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美”人。诗词达意,要想了解走进林妹妹的世界,我们就不得不对她的诗词进行浅析。 一、林黛玉诗词的题材及地位 林妹妹的诗词涉及题材广泛,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宋词,元曲,赋,散文等等,可谓是包罗万象,题材的多样也更显示出了林妹妹的才智美。在全书中,有关林黛玉的完整诗词统共二十二首。曹雪芹是“自私的”,《红楼梦》全书涉及到几百号人物,他却自私的把大自然赋予他的鬼斧神刀尽数用在了塑造林黛玉一人身上,百余首诗,黛玉的诗词是曹雪芹

《红楼梦》中妙玉的真正结局——会让你伤心欲绝 [一点资讯]

《红楼梦》中妙玉的真正结局——会让你伤心欲绝[一点资 讯] 在《红楼梦》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可谓是最特 殊的一个。另十一个人,都是或多或少和贾府有关系的人,或者是贾府的小姐,比如元、迎、探、惜四春和巧姐,或者是贾府的媳妇,李纨、秦可卿、王熙凤以及后来嫁给宝玉的宝钗,而黛玉和湘云,则是宝玉的“娥皇”和“女英”,一个和宝玉有过婚约,一个和宝玉“白首双星”,而且也都是贾府的亲戚。唯独这个妙玉,好像和贾府完全无关,只是寄居在贾府之中。那么这个妙玉究竟是何方神圣呢?(妙玉是正册十二钗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我们且来看看妙玉的性格特性:孤僻、冷傲。妙玉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坚决不肯要刘姥姥喝过茶的杯子。宝玉和妙玉陪笑道:“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第四十一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紅院劫遇母蝗蟲)关于“刘姥姥”,笔者在上一回的解读中已经分析过了,其实就是影射着满清政权的丑态。这样一来,妙玉的洁癖就很好理解了,作者是借妙玉这个人物表达对满清的不屑和鄙夷!但是对宝玉,

妙玉却表现出另外一种态度,同样是在第四十一回,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竟然拿自己常日吃茶的杯子给宝玉用!不仅如此,在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宝玉过生日,妙玉没有亲自到场,只是发了一个帖子,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中。这些都不是闲笔,而是为日后两人的“姻缘”埋下伏笔。在《癸酉本石头记》(以下简称“癸石”)的八十五回“痴王孙传信牵奇缘惭妙尼避情乘游槎”中,贾政竟然想到让宝玉娶妙玉!在“癸石”第十八回中有一条关于妙玉身事的批语:“实是史太君同他祖上有过瓜葛,故厚情待之。”而我们知道,史太君是影射明太祖朱元璋的,那么妙玉的祖上与其有什么瓜葛呢?在“癸石”第八十二回里贾政道:“妙玉模样儿人品不比黛玉强?想当年祖上带兵建功立业,他祖父同咱们是生死相随的同僚,老太太同他祖母亦是知交。”如果贾母是影射朱元璋,那妙玉的身份肯定很不一般!而且黛玉影射的是崇祯皇帝,她对妙玉那么客气,那妙玉会是影射谁呢?妙玉虽然对宝玉有意,但最终还是不忍心介入宝玉和黛玉的婚事,选择从贾府离去,这和其曲子《世难容》里面所说的一样“王孙公子叹无缘”!而这也造成了自身的悲剧,也为贾府只剩下黛玉一个主子埋下了伏笔。若是妙玉不走,凭妙玉的冷静,不至于让黛玉孤掌难鸣,而其自身也不至于陷入那种悲惨至极的境地中去!在第四十一回,关于妙玉有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