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实现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不能走“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都在积极地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小品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我们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应该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避免出现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又比如:讨论几乎是我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甚至有些问题书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进出火花,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果一味的追求表面的形式,那会远离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探究式课堂组织设计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即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探讨、研究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内容,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活动,进行学习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不仅在于推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更深刻理解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探究式课堂组织的心理学原理 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供理论基础的心理学原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 创立于1912年德国柏林的格式塔心理学用“整体性”和“组织作用”的概念来解释学习过程,认为学习的结果是次要派生的现象,过程才是重要的;学习就是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就是在当前的情境结构中所存在的缺口;解决问题就是弥补这个缺口,是通过学习者的顿悟实现的;所谓顿悟就是对缺口的突然察觉,它取决于在解决当前问题时心智对眼前情境结构的分析,依赖于过去经验的利用,取决于知觉的组织规律,就是说,学习是有机体通过主动加工把相互联系的各要素结合到认知单元中去的结果。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主体在一定遗传特质基础上、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内部矛盾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外界环境和教育不断向儿童提出的新要求与儿童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不平衡。外界环境及其教育的要求只有为发展的主体所反映和接受并引起内部的不平衡,才能转化为发展主体的发展需要,从而推动发展。例如,不管家长如何要求3岁的小孩学习复杂的微积分,这种所谓的外因也不可能使儿童产生学习的内因(学习的需要和热情)。而且,同一种外因由于作用的主体不

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有效的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的双向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控制教学,也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效率,就必须优化师生间的信息反馈。在教学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应努力抓住以下几点: 一、要及时反馈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的反馈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及时的反馈能使教师正确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活动,讲解时就更能抓住重点,有效地克服难点,更好地贯彻执行各项教学原则;不及时的反馈,可能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模糊的认识,甚至产生知识的负迁移,学生也就不能够及时地根据教师输出的信息正确地调整自身的认知结构,影响了学生正确地清晰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作为教师来讲也因此丧失了最好的教学时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例如,通过课堂上多人次的提问,可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清晰与否,理解的深度如何,广度如何;结学生作业的及时批改,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立即得到纠正,正确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肯定;课堂训练中对于一定数量的练习题,采用作每次少题量的练习后迅速反馈信息,从而立即纠正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偏差,以利提高下一次练习的正确率;对于课堂作业,尽量应做到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批改,有错误当堂解决。这样,由于反馈的速度加快,缩短了反馈周期,学生的正确认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及时得到纠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要多次反馈 对于某一知识块或每一节课的教学我们都要采取多次反馈。对于一节课而言,在新授课前,利用复习题作第一次反馈,看看学生学习新知识应具备的知识基础是否已经形成;在教授新课时,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次的提问,或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动作反应等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反馈,对学生掌握新知识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估计;用基本题在新授结束后作一次反馈,看看学生对所学的基本知识掌握得如何;用变式练习作一次反馈,看学生是否从本质上掌握了知识;运用逐步加深的方法,对学生再作一次反馈,看学生是否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实际上一节课上的反馈,远远不止这些。通过多次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比较清楚了,教学活动的调整也就能有的放矢了。 三、要多向反馈 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呈网络状的。我们要运用反馈的这种多向性。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由于学生知识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在讨论中输出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输出一些错误的信息,其他学生对这种信息就会作出相应的反应;也可能会有学生输出一些价值高的信息,这些信息对其他学生会起一定的激励、启迪作用。由于教师参与了学生的讨论,能收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了解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学的调整与控制,学生在交流中也得到了相应的修正、补充与提高。 四、要利用反馈信息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考情分析 教学组织形式作为教学这一章的重点之一,在考试的过程中也是高频考点,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招聘考试,虽然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理解上并无二致,但出题形式却大不相同,备考侧重点也不一样。如:在陕西省特岗教师考试中,教学组织形式更多的是以单选题的方式,考察学生对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区分,备考侧重点在定义的理解上;在全国联考D类考试中,对教学组织形式这一节内容,更多的是以辨析题的方式,考察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备考侧重点就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识记班级授课制的定义、优缺点。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学生个人与适合个别学习的教材内容发生接触,并辅以师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它虽然也有一群学生,但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各不

相同,每个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也无计划,随时随意决定学习什么和不学习什么。 其有别于个别辅导,前者是针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后者主要面向特殊学生,如后进生和优秀生。 2.班级授课制 ①定义: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②特点:班、课、时。 班级授课制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③班级授课制的产生标志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④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班级授课制有严格地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

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模式的结构 ●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和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构成教学模式的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正是由于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的这种极强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不同教学模式的个性。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操作程序: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逻辑步骤和操作程序,它规定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 ●实现条件: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等。 ●教学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模式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达到的教学目的不同,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当然其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也有所不同。目前,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外,有不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模式的特点 1.指向性 由于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设计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因此不存在对任何教学过程都适用的普适性的模式,也谈不上哪一种教学模式是最好的。评价最好教学模式的标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达到特定目标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必须注意不同教学模式的特点和性能,注意教学模式的指向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具体化、操作化的教学思想或理论,它把某种教学理论或活动方式中最核心的部分用简化的形式反映出来,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比较抽象的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行为框架,具体地规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师在课堂上有章可循,便于教师理解、把握和运用。 3.完整性 教学模式是教学现实和教学理论构想的统一,所以它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行要求,体现着理论上的自圆其说和过程上的有始有终。 4.稳定性

试述课堂教学中的多样化形式朗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 朗读略谈 封丘县实验中学王兴营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样化朗读略谈 封丘县实验中学王兴营 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而且也是学生认知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朗读作为母语的语言训练,首先必须达到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水平。从最基础来说,就是识读音,辨字形,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在此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进而提出更高目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虽然不像小学时那样主要以朗读为主,但是朗读这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朗读此种方式调动了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注意指向能够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 一、录音范读——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感知 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跟其他形式的朗读相比,其优势首先在于朗读者一般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播音员,或者是从事朗读多年的老师。如丁然、雅坤、乔淑珍等。其朗读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在入门的时候就接触准确无误的读音,有利于学生避免读错,读不到位。其次,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如朱自清的名篇文章《春》,文章通过一幅幅春景图,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向人们展示了一首“春的赞歌”。我在教学中利用录音范读,范读感情充沛,婉转、优美的音

色,对文章主旨的准确把握,创设了一种春的意境,很快把学生引领到文章中。再次,录音范读还利于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自由掌握范读内容和分量。如主要是让学生感知全文,可由录音范读全文一遍,以让学生对课文有大概的了解;要是分层次讲解课文,就可采用播一层次的内容,分析,再播另一层、、、再分析的范读方法(或分析后播放录音);像重点段落,因为录音范读经过科学技术处理,始终保持原来的语音语调,学生在一而再的学习和模仿中,加深印象的同时又始终保持一致性。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很长,小故事又多,因此,必须先播放录音范读全文,让学生通过全文叙述的诸多关于阿长的故事对她这一人物形象的基本性格有所把握,并抓住“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顺藤摸瓜,这么一来,既能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即寻找各个故事里包含的“我”对阿长的各不相同的感情,又能引出“阿长与《山海经》”这一中心故事。而讲解到“阿长与《山海经》”这一部分时,要重复范读。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而阿长能掩盖她睡觉摆“大”字,喜欢絮叨等缺点的闪光点就在这一节里表现,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重复范读除了让学生明确它是重点外,也是为引领学生仔细感受“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慕到阿长出乎“我”的意料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的震惊、激动的心理变化,那么至于“我”对阿长原先谋害隐鼠的怨恨消失,对阿长的感激的心理变化,长大后对阿长的怀念,这些感情变化的理解也变得顺理成章了。此时,学生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把握就划上圆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全国九大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组织

一、历史学科的教学策略包括:(一)教学策略的设计。1、教学组织形式: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积极探索,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等。2、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要努力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3、教学媒体:教学要充分运用多种地图、图表、历史年表、文物模型等传统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更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特别要指出的是,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二)历史学习的过程及其学习指导策略的设计。1、历史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要获取历史事物的信息,采取积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以当代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历史教学应该有机地与现实相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水平。3、利用不同性质的历史概念记忆图式掌握简单的史实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4、教学中加强同一类历史概念的比较和辨别,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历史学习情况的了解,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结构进行不同的教案设计。5、制定教学策略以诱发学习动机、激发兴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谈谈历史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启发思维、突破难点。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使问题含而不露。教师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打开层层思维的锁链,获取理想的结果,就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在处理世界近代史“拿破仑帝国”这节内容的难点“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4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4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这样就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教学难点也被突破。2、设计表演情境,有助于挖掘潜力、培养能力。情景教学中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使历史角色不再是书本上的人物,而是自己或自己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历史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内心体验。与此同时,学生说话、观察、模仿、思维、想像、分析等能力不断开发,并且提高。在九年级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一课中,为使学生理解《解放黑奴宣言》颁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景:假如你是南方的一个黑奴,看到这个宣言后,你决定怎么办?当时学生表现出极大兴趣,有的说立即逃跑,投奔北方;有的说决定起义;还有的说决定留下,等待时机摧毁南方奴隶主势力,学生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上那一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积极性”,学生理解得就非常透彻了。根据教材需要,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把某段历史情节表演给学生看,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习兴趣。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经过不段的尝试和创新,情景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会有更大突破。 三、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以及经过学习活动后得到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要素。

2013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创建高效课堂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教育专家在呼唤高效课堂,教育领导在推动高效课堂,一线教师在摸索高效课堂。市教育局开展创建高效课堂实践活动正好切中了课程改革的命脉,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有了一些感悟。作为一名体育学科的一线教师,笔者欲从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谈谈如何营造高效课堂。 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涉及到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的时间和场所以及设备等应如何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等问题。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运用得合理、科学、恰当,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直接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学校体育在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许多方面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面临的许多新课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常见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一)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教学又称全班教学,是按年龄、文化程度把学生编成有一定人数的行政教学班,按照课程表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班级统一教学的组织形式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普遍采取的基本组织形式。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采取这种以行政划分的班级来进行上课的,即全班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教师统一指导下,同时或依次地进行练习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一般在场地器材条件充足情况下使用,大都在课的开始阶段和结束阶段,以及进行队列、广播操、诱导练习、武术、舞蹈、发展身体素质等活动时用得比较多。 这种大课堂式的组织形式是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所有学生每次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都是一样的,其优点是教师不必将同样的内容和问题重复若干遍,便于教师的统一指导,全面观察,增加了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机会,不足是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学生在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和个性方面的差异,难于进行个别指导,不易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组织艺术形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诸多因素协调统一的综合艺术。制约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需要教师用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将教育理念有效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艺术是理论与实践磨合的结晶,是教师教学技能技巧达到至臻完美的境界,是教师教育机智的充分展现。 一、把握好课堂教学,提高高效课堂,必须弄清下列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教学”? 作为老师要真正理解什么是“教学”?“教学”是由两部分组成,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当前我们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导演自己的“教案”,教师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老师在“教”这一环节,主要做好对知识的情景创设,要针对学生备课,即备学情。不要只注重个人讲课时的华丽,不要一“讲”到底,要多想办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在学生“学”这个环节上下功夫。 (二)什么是“学堂”? “学堂”不是“讲堂”,我国教育家曾多次作了论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加大对学生“学”这一环节的改革力度,我们不要把“学堂”变成“讲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主宰自己的课堂。 (三)沅陵县教育教科所倡导在新理念下进行课堂改革,倡导教师启用“导学案”,变教师主导教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授课要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首先要从两方面进行备课: 一是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准备,即备教材,要明了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是什么,并在上课是进行精讲,精练。如果老师自己在导演教案,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该掌握什么,该重点记忆什么。 二是对所授课的对象进行备课,即备学情,要明了所教得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刚刚进入初中的一年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进入初中,课程突然增多,怎么学习?怎么做笔记?如何把握知识的重点?因此,对他们的学法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备学情,是老师今后应该着重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所有教师值得注意的问题。方法指导,授之以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也许是我们面临课改时的重点和难点。所观有的老师上课时,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找不到书本的知识。可见,我们不仅仅只注重课堂上老师上课的华丽,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实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把冗长的知识简洁化,引导学生理解性学习知识和记忆知识。 2、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挂图、创制课件等辅助性教学工具是十分重要的,运用这些工具来引导学生去寻找知识点,就会更加形象具体。如果缺少这些教学媒介,学生的学习是无序的、纷乱的,更无从说去理解的记忆和体会。老师没有运用这些工具,自己讲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也辛苦。 3、书本知识源于社会生活,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我们在授课时应该把知识回归到社会生活去,还原社会生活,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多联系社会生活,多举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事例,更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实际,让学生有切实体会,把枯燥的知识生活化、情感化。这样才有利于指导他们今后社会生活,才能让他们真正的融入社会,学会生活,而且有助于学生

浅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浅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多样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效果影响 【论文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和多媒体课堂教学三个角度来剖析在这三种情况下的课堂教学的各自特点,并结合作者自身教学实际,分析在课堂中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效果的影响。引出本文的要解决和探讨的内容,即如何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的教学效果。作为教育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份——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现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甚至有时衡量教师的一节公开课上得如何,有没有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了必不可少的标准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少人发现了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一些弱点和缺陷,例如,多媒体教学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等。如何用好多媒体,服务好教学,这不仅是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更是教师多媒体应用手段的高超技巧,采用多媒体方式,倒底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呢?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电子白板已经出现很长时间,它即完成了教师的计算机操作,又可以面向学生,这个变化使教师从远离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电子白板的拉幕、探照灯、拍照、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不仅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电子白板虽然具有上面那些很好的功能,但要想用好它却有一定的难度。首先,掌握电子白板的操作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有的教师由于长时间不能掌握操作方法,从而影响了整体的教学和教师的心理;其次,电子白板的注释库、资源库和链接等功能,是交互白板充分整合已有资源的优势体现,而资源短缺这也是一线教师最渴望解决的问题,这也影响了发挥交互白板优势;再次,学生的有效参与是交互白板的使用关键,而在实际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在小组实验讨论过程中,电子白板的课堂上仍有很多同学只扮演了观看的角色而并未亲自参与实验过程。引用著名的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的话,他曾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个多要素相互作用动态多变的过程,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更是呈现出了多样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因而,用电子白板教学更注意如何来设计,如何来用好它,这是使用好电子白板的关键。二、网络环境下的指导学习与自主学习,增加了学生知识获取量目前,常见的三种基于网络的学习模式:(1)“个别化自主学习模式”,即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教师放在网站上学习材料(Web课件),可以联机进行课程练习,一些上网课程的Web课件中还有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各种思考题,以及该学完该课程后所要达到的要求以及教师授课的重点与难点。(2)“协作式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即通过网络建立主题讨论组、学习者发表意见或评论、指导者监控等讨论式学习功能。教师可以通过交互界面,向网络中的每一个学生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某种形式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3)“导航式学习模式”即是利用Internet提供了全球范围内快速查询和获取信息的方法(超链接等方式),让学生可以方便地在Internet上查询信息,最快和实时地接收新技术和新知识。然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互联网在给学生提供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有害信息,产生负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班级上课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班级教学的基本特征 班级教学: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以班为人员单位 2、以课时为单位 3、以课为单位 (二)班级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1)形成了一整套严格制度,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加强管理 (2)科学的采用课单位进行教学 (3)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4)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6)在班集体中学习,师生间和学生间可以交流,增加信息来源和教育影响源 实现教学任务方面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 2、局限性 (1)主体性和独立性受到限制 (2)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3)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够 (4)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齐步走,难以照顾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内容、时间、进程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内容(6)“课”受时间限制,完整的内容被分割。 (7)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 (1)根据教学任务: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 (2)根据教学方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2、课的结构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学习新教材

(4)巩固新教材 (5)布置课外作业 (四)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 1、备课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考虑教法 2、上课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组织得好 (5)积极性高 3、课堂教学效果测评 (1)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 (2)分析教师的课堂行为 (3)根据教学效果测评调整课外作业的布置 4、布置课外作业 (1)代表性,难度适度 (2)与教科书内容有逻辑联系 (3)有助于启发思维 (4)尽量与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5)分别给优生和差生布置分量、难度各异的作业

当今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今比较流行的课堂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 (一)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1、操作: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整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3、意义:a、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b、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注意事项:a、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准确制定学习目标,既不能拨高要求,也不能降低要求。b、层次清楚,简明扼要,外显可测。c、要引导学生认真默看,不要急于切换投影或拿开小黑板。 此环节关键是目标准确。洋思中学主要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解决。 (二)出示自学指导(2分钟) 1、操作:课前制好投影或写好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 2、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3、意义:a、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b、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4、注意事项:做到三个明确:a、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范围)。b、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

桌讨论),看例题,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题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c、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 此环节要求教师先尝试学习,充分估计学生自学时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提示哪些方法在哪些地方设计问题,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可以解决。 (三)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5—8分钟) 1、操作:学生自学,操作,教师行间巡视。 2、目的: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3、意义: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积极思考,及时地进行操作实践。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 4、注意事项:a、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b、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c、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学生。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5—8分钟) 1、操作:让中等生尤其是后进生用口答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操作。 2、目的: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3、意义:若后进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会了,就不要老师再教了;若后进生做错了,引导中等偏上的学生分析,讲清错的原因,引导更正、归纳。这不仅对后进生有帮助,而且使尖子生理解更深刻了。 4、注意事项:a、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后进生做演示操作,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尖子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演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b、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演板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

教学组织形式

第四章?教学组织形式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对于教学组织形式,前苏联教学论学者对有较多的阐述。 斯卡特金主编的《中学教学论》在对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和类型进行分析之后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由既定的作息制度和规章制度规定的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休金娜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过程的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严密的、按时间的组织,它与教师的活动又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活动可以是全班教学、小组教学,还可以是群众性的教学。” 我国的教育学界对教学组织形式也有不同的解释。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的结构”。有学者提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关于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织形式”。还有学者认为,“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由此可见,国内外教学理论界并未形成大家都认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我

们暂且把教学组织形式定义为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及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 第二,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和教育规模的大小。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1.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反映出教育规模狭小,受教育的学生人数少,而且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教师根据不同的水平分别教授一个或几个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征是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没有明确或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既不分年限,也不分科进行学习。通常认为这种教学形式较适合学生人数少的教学要求。 2.班组教学。班组教学具备了班级教学的某些特征。在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可能不止一名)同时教的是一组学生,班组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课程具有某些共同性,具备了集体学习的特点。但通常班组的学生人数并不是固定的。学生入学和退学较为自由,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也没有明确的统一要求。 3.班级教学,也称班级教学制或班级授课制。班级教学是在班组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及其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为各国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供了比个别教学和班组教学更为有效的形式。 4.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 各国的分组教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

课堂教学常用方法

第一类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第二类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第四类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例如陶冶法等。 第五类方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过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定律和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应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②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 ③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④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简练,条理清楚、通俗易懂,尽可能音量、语速要适度,语调要抑扬顿挫,适应学生的心理节奏。 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一般在高年级学生或成人教学中采用。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讨论前教师应提出讨论题和讨论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认真写好发言提纲。 ②讨论时,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讨论要围绕中心,联系实际,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③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进行小结,概括讨论的情况,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知识。 3直观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法,要和讲授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结合使用。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互动合作,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互动合作,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有效研究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课堂 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就是以“师生、生生”交往关系为切入点,以培养互动参与学习方式为重点,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具体的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中,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上展开: 一、“师——生”互动层面 审视师生互动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观察,一是师生信息流的传递方向,二 是师生互动的参与面。 以前,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互 动的方向和内容,处于主导性地位,学生相对来说则处于被动的地位,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仅 限“师→生”,是单向的。当今,随着学生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不仅仅从教师一 方获取信息与知识,也对这些信息与知识进行质疑、批判,有选择地继承与发扬,并把信息 反馈给教师,教师再采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师生的信息传递有“师→生”方向,也有“生→师”方向,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的。 提高互动的参与面是另一个发展趋势。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涉及面不断扩大,已由 教师与少数学生的互动发展到教师与学生小组、与整个班级的互动。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 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教师与班级整体的互动,会增进互动的效果。甚至分组行为本身都 会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互动的整体效果。因此,师生课堂互动,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小组的使用,尤其是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具 有实际意义的功能小组,增加师组互动、师班互动的比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生”互动层面 生生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在 教师引导下进行的。生生互动的功能也向相互合作,向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方向发展。 三、互动合作,要注意把握好以下问题 1.创设良好氛围。师生互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交流,而交流需要一种民主、自由、开放、 愉悦的氛围。教师要注意设计精彩的导入,或用精彩的描述性语言,或用多媒体画面,或用 生活小故事导入新课,把课堂气氛搞活。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紧张、压抑的心理负担, 敢于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多角度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良好的课堂氛围,为互动创设了条件,或者促进了互动,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2.尊重个性差异。由于先天禀赋、生活环境、人生经历、认知基础的不同,学生的个性 表现也是千差万别。这不是教学的遗憾,相反,这是课堂互动活力的源泉,是可贵的课堂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分组,因材施教,巧妙引导,组织互动,才能取得较 好效果。 3.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认知主体已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或新情境之间不能包容,或不同认知主体对某一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的现象。前种情况可称之为主体内认知冲突,后种 情况可称之为主体间认知冲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课堂 教学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问题,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争论,使生生互动活 跃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传统的班级教学中,师生互动比较单一,一般是单个的学生和教师发 生联系,而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就很少。而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师生间和学生间都形

课堂组织形式

课堂组织形式有哪些?比如有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 自学、分组探究、分组讨论、竞赛、辩论、知识问答……观看电视教学篇, 个人展示, 模仿表演, 角色互换表演 科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实现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1、讲授法(分讲述、讲解、讲演)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要求:(1)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2)注意启发(3)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问答法,分引导性的谈话、传授新知识的谈话、复习巩固知识的谈话、总结性谈话) 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要求:(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2)善于提问(3)善于启发诱导(4)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整节讨论、几分钟讨论、全班性讨论、小组讨论 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2)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3)做好讨论小结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 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3)加强辅导(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1、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方法。 要求:(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2)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和过程(3)讲究演示的方法 2、参观法 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和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或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取知识的方法。 要求:(1)事先做好参观准备工作(2)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3)做好参观总结工作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1、练习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按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按练习的内容分:心智技能练习、动作技能练习、文明行为练习 要求:(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严格要求 2、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展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作用: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规律、原理等知识的理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探索研究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求:(1)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2)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做法,提高实验的自觉性(3)加强过程指导(4)做好小结。 3、实习作业法 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