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04.50 KB
- 文档页数:8
Sport年月总第期2013974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综述张 剑(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体育课程过程新因素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体育教学评价方面、在课程主题性因素方面给分别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发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综述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 (2013)09-096-02投稿日期:2013-08-12作者简介:张剑(1985~),助教,本科。
研究向:高校体育教学。
2002年《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总体上至今还没有重大突破。
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正踏踏实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
1 体育课程的教学因素界定及研究樊临虎在他的《体育教学论》中对体育教学中的3个因素进行了界定,即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过程)定义、教学的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和体育教学条件因素(身体状况、心理状况)。
在教学过程中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的研究。
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上,程杰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一文中指出,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但在整体的框架和制度没有根本突破。
曾晓琼指出,多数高校仅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三年级部分学校开设了体育选修课,四年级就取消了体育课,同时由于他们的体育意识差,运动习惯还没有养成,因而缺乏体育锻炼,体质明显下降。
另外在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方面,姚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回顾与展望”中对建国以来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和体育教学评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总结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目标等的发展变化规律,揭示了多因素在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基于“快乐教学”理念的高校篮球教学研究【摘要】当今时期,随着人们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素质要求的提升,我国的体育教学事业获得了高足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
而就高校篮球教学而言,学生对于篮球的喜爱,使它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高校在进行篮球教学过程中针对篮球教学的特点,对学生实施良好的篮球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从快乐教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快乐教学的教学方式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快乐教学;高校;篮球教学;应用篮球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大多数学生都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它的良好教学不仅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进行,还可以真正达到对于学生的体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教育时,要努力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推动学生对于篮球教育的良好掌握,使篮球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
本文则主要分析了快乐教学的教学方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通过阐述快乐教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其在高校篮球教学中获得实施的可能性,谈论了推动快乐教学的教学方式在篮球教学中实现的相关策略。
一、快乐教学的相关问题分析当今时期,我国的教育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的发挥,而快乐教学的教学方式就是切合这种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大约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日本及德国,而后传入中国,在教学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快乐教学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以及兼顾学生接受教育的角度出发的,它主张在教学中以快乐的情绪感染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对于体育的热爱。
而且,快乐教学的教学方式,还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个性,来达到学生对于体育的积极主动地创造性接受。
可以说,快乐教学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快乐为中心,实现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对于体育教育的接受。
这种快乐教学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及情感需求,对于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而言,都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
进行体育新课程研究的选题与设计李建军(广东教育学院体育系,广东广州510303)科学在某些人眼中遥不可及,在某些人眼中枯燥无味。
其实科学非常平和,也非常简单。
它起源于一个人脑中的小小的问号,起源于一个人纯真的心灵,起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童年的安慰。
譬如,一个科学的课程改革方案,是课程改革顺利推进的基本保障,但这一方案要变成鲜活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必须要依靠教师,经历一个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到底怎么改,没有固定的答案,也没有可供遵循的模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研究、摸索解决。
教练员常说,选材选好了,等于成功了一半。
他们借用这句话来表明选材在训练比赛中的重要,同理,我们或许也可以说,选题选好了,等于成功了一半。
我们借用这句话来表明选题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或许并不过分。
很多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新课程研究选题时整日坐卧不按,题目还无着落。
在此我引用北京体育大学吴振芳老师有关选题的一句话:“别急,磨刀不误砍柴功。
”这一句话让我们释然许多。
吴老师见了无数研究生的此种窘态,经验丰富,自然也知道如何安慰人。
今天,我也常用这句普通的话安慰体育教育工作者,希望你们听了以后能够心定一些。
许多研究经验,我自己的和别人的,都在提醒我们,选题和设计是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把严格要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结合在一起,在选题和设计上多花费些时间和气力,是绝对必要的。
(一)课题类型科学研究有许多不同类型,研究者应当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现有条件选择适合的研究类型开展自己的研究。
(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可将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基础研究(basic research)指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研究。
例如,在体育课程领域,“21世纪的文化理念与体育课程的民族化和现代化”(李建军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3),“21世纪学校体育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新世纪学校体育教学金字塔形态分析”(刘学钧淅江体育科学2001.2)等,可算作基础研究的实例。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新探索董翠香苏银伟钟键摘要: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学科教学实践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设计是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体育教学设计应坚持学科育人理念,突出健身育人价值,关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践行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结构化、情境化、问题化、信息化”教学观念,从多元教学模式入手,探寻实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路径。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体育教学设计;结构化;教学模式21世纪是教育决定未来的时代,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从“量”的发展时代转向“质”的发展时代,实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未来十年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1]。
随着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
2022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奏响了学校变革的进行曲。
随后,基于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高中课程标准的颁布,拉开了以“育人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
一、树立新理念:坚持学科育人理念,突出健身育人价值“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是学科教学的根本价值,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要凸显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使命的育人取向。
根据不同的层面,学科教学育人包括学科知识育人、学科技能育人、学科活动育人、学科思想育人、学科文化育人和学科生活育人等六重境界[2]。
相對于其他学科来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价值具有独特性,不仅在于强调健身育人,更加注重情品双育、体现能习相随、做到知行合一[3]。
具体表现为体育情感与体育品格不可或缺,运动能力与运动习惯互为促进,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相得益彰。
从学科育人的六重境界来看,体育学科的知识育人和技能育人强调借助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学会”“乐学”“会学”“会用”,充分体现“育其知”和“育其能”;体育学科活动育人注重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快速发展,具体可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比赛等做到“育其行”;体育学科思想育人关注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以及科学的锻炼习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将所学的健康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育其心”;体育学科文化育人关心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品德修为等方面的渗透,需要教师主动挖掘本学科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体育情感、体育道德与体育品格,从而达成“育其根”的目的;体育学科生活育人重视的是将体育学科知识与技能、思想与观念、文化与修为等转化为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健身育人理念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深度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最大限度服务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而达到“育其活”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8-10-08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工程项目(6Z X )作者简介卢伟基(5),男,河南孟州市人,教授。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卢伟基,卢澎涛(河南科技学院,河南新乡453003)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归纳法等,结合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培养目标、特征和内涵及其实施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们对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看法与思路,为进一步健康有序地实施“纲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学纲要》;课程改革;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G 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60(2008)0420154204The C urr en t C i r cum stance and C oun term ea sures of C ollege Spor ts C ur r icu lum ReformLu W eiji,et a l .(Henan I 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xiang ,Henan Pr ovince 453003,China )Abstra ct:Accordingt o the newly published “Teachi ng P ri nciple about t he P.E .course ”,with the studyi ng m ethods ofquesti onnaire survey,ana lyzi ng and induc ting,this thesis analyze s the nature ,structure,the princ i p l e s t o defin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the syste m of course evalua ti on,the culturi ng objec tives and the prob l em s of P .E .course i n coll ege s .It puts for ward s o m e op i nions about the refor m of P .E .teaching in orde r t o m ake the “Teaching princ i ple ”carry out effectiv e ly .Key wor ds:ave rage college ;P .E .“Teaching p rinci p le ”;Curriculu m R efor m;Current c ircum stance;Counte r measures1 研究目的教育部新颁发的《教学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以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
高中课题申报\高中劳技课题申报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报告高中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报告体育课题小组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科研领域中一个崭新的课题。
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达成这一目标的要求就是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向“研究式”转变。
即老师要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就必须对原有的角色进行转化与重塑,即从知识的供应商、学习的指导者、事理的管理者转变为体育学习的诠释者、学习的合作伙伴和心理的输导者。
关键词:体育研究性学习教师角色实施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具体地说,这个表现包含下列含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
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往与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结果。
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靠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二、体育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1、体育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的要求体育研究性学习重在体育学习过程而非研究的结果:重在体育知识技能的应用,而非掌握体育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体育探索性实战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非一般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经验;重在全体学生参与,而非只关注少数尖子学生。
体育研究性学习可在课内实施,也可在课外实施。
课内运用启发式教法实施研究性学习,课外实施理论性研究,其结果再运用于体育活动。
2、体育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国家颁布了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只是对如何达成学习目标提出教学内容的建议,真正具有选择教学内容权利的应该是学校和体育教师。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 长春理工大学 侴朕 摘要: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和社会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已势在必行。而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则是体育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其中心环节应当是教学大纲与教材内容、体育成绩评定的改革。 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改革 一、基础体育课应逐渐向专项体育课过渡 1979年教育部颁布施行的《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开设“普通体育课”。之所谓“普通”,理解其意思是要与“专业”区分,区别于体育院系的体育专业课,而并不是区别于现在的“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根据当前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并未预见到会有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的出现。自改革开放后,普通体育课演变成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二十多年来,在高等学校广大体育教师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国家教委于1992年8月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比《教学大纲》的灵活性就大多了。但是,因为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正在探索,新的格局尚未形成,难以 制订一个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从普通体育课到基础体育课和专项体育课,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普通体育课之所以被淘汰,其原因是学生不感兴趣、教师也没有积极性,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开设的普通体育课内容繁杂,基础教材达十 八个项目之多,而大多是中学教材的简单重复。在两个学期144学时之内完成所有教材,只不过是“蜻蜓点水”,走过场而已。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学生什么都学过,什么也没学好,脱离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实际。基础体育课之所以被取代,其原因是跳不出普通体育课的框框,虽然它不像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教学大纲》统得那么死,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指导大纲》则要求既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在中学时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又要加强身体全面训练,基础体育课实际上是普通体育课的改头换面,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基本没变,不过换了个称呼而已。而且只有一学年72学时,要考虑选择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三基”教材,又要考虑选择《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达标测验项目的教材,还要求“实践”部分中用于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学时应不少于教学时数的50%,教材选编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教材的内容又要“少而精”,还要符合《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要求,教材确实难以选择,难以取舍。而且再上一学年的体育基础课确实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大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已经打了十二年的基础,再上一年的基础体育课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还不如利用这有限的课时,多满足一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多激发一点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多培养一些体育意识,以学生受欢迎的专项体育课来取代基础体育课。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专项体育课被正式确定为高等学校体育课的一种类型。但究竟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上还是二年级以上上为好。本人认为大学生一年级就应该上专项体育课,在目前情况下,高等学校体育 课难以争取较多课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大纲》也只规定一年级为必修课,二、三年级为选修课。若两年体育必修课均上专项课,学生最多也只能选择两个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果一年级上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上专项体育课,那么学生就只有一个选择,没有再挑选的余地。其实高等学校体育课应该摆脱中小学体育课的框框,注重学生的兴趣,尽力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只有学生全身心投入才能在课中更好地得到锻炼,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意 识,提高体育能力,使他们在校学习期间能掌握一两个使之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养成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实现这一目标,专项体育课就明显优于基础体育课,因此可以预言随着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深入,基础体育课必将被专项体育课所取代。 二、应把学校体育课评分与课外活动、学习后的提高值有机结合 根据当前从教育部到基层的各类学校都在提倡素质教育、学校体育课的教学及评分改革也势在必行的现状,而目前高等学校对体育课的评分及体育课的考核,还采取结构考核和综合评定的方法,似与形势发展不吻合。近十年的实践发现,在结构中占比重较大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部分,用单一的统一标准考核,(体育大纲标准)已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存在着偏差,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是体育 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因此统一标准的整齐划一,忽视了身体条件较差、身体发育较慢、年龄偏小、体质较弱的这部分学生,使他们在心理上人为地受到压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均得不到发展;同时也忽视了身体条件好、年龄偏大、体质较强的这部分学生,助长了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也能取得好成绩的错误做法,极不利于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很难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落实素质教育。 当前学校的体育工作是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课外体育活动,而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是体育课的教学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每学期取2—3个教学内容。周期较短(一般3—4周),他们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弥补身体素质的缺陷是困难的,同时每个教学班的人数又比较多,他们在课堂内要得到教师足够的辅导也是困难的,因此他们体育课的考核成绩一般不理想。这种现象在每个教学班一般占15%左右,严重的占20%—25%。另外在这些班级也有少数同学身体素质较好,基本不参 加体育课的教学就可以获得优秀成绩。因此对教学内容不大感兴趣,上课可能出现精神不集中,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也因此影响了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阻力。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根据学生原始成绩与考核成绩相比值,并把他们纳入体育成绩评定是刻不容缓的。根据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健康教育,体育目标向多元化、科学化、课内外化、整体结构化发展的原则,为了使学校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目前我校体育课的评分采取体育课教学内容考核、课外体育锻炼、学校早操的出勤率及做操的认真程度进行综合评分。(详见下表) 因为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除了正常的每周一次体育课教学外,每天下午在规定时间以班为单位进行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或者对体育课教学内容进行辅导,同时让一些素质较好、已经完成教学内容的同学对一至二个专项进行提高、学习。这样既可以帮助那些素质差的同学提高素质,又可以让那些素质好的同学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此外,学校体育教学是在最大限度提高学生技术能力,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较科学而全面地通过教学给予合理的评定成绩,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应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在参加学习之前,各人存在不同的差异(身体素质、体能、身高、体重等),如果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 统一的考核标准,就会出现起点高的学生可以不参加学习成绩就可以达到及格甚至优秀,而一些身体条件不足和起点低的学生,无论老师如何教学,自身如何努力学习,都很难达到要求完成学业,甚至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激发学生参加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合格的人生观,较全面地反映各人不同特点,应把学生通过学习成绩的提高值纳入体育课的评分,根据学生成绩情况给予合理评定,使他们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而原来起点高的学生相应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和难度进行教学,不因容易应付考试而造成消极的学习态度,各层面的学生都能充分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信心,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表二:原始成绩与考核成绩提高值与相对应分数
注:其他的项目(跆拳道、散打、毽球、游泳、健美操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评分方法。 三、高校体育教学方向应以学生终身体育为宗旨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观,已成为当今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本人认为:实施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是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打基础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论认为:个性化教育是着眼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而实现的教育,它针对人的个性培养,通过一定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充分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和独立性。”他认为,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是各不相同的,要让他们有充分施展的余地,为他的“表现”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果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统得过死,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那么培养人才终将成为空谈。只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他才能给集体带来“自己的独特的东西”,从而使集体生活丰富、活跃起来。过多的刻板、划一的集体活动,只能使学生对集体产生厌烦的情绪。以上观点充分说明了培养个性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学和终身体育莫不如此。教育家吕型伟认为,一个人什么都好那肯定冒不了尖,实施个性化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成功,形成自己的优势项目。掌握体育锻炼的一般方法与技能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适合自己特点的锻炼方法与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伸。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这意味着学校体育的结束,社会体育的开始,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接上了轨。学生毕业后要经历青年、壮年、老年的漫长岁月,在这几十年生活中还要接受社会体育的再教育,还要参加社会体育的实践,社会体育将伴随他们走过漫漫的人生道路,社会体育就成了学校体育的继续教育。因此学校体育有必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其终身体育的观念、锻炼方法及技能。高等学校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其对象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高等学校与社会体育的基本观念都是“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主张培养与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导性,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