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先生去散步
- 格式:pptx
- 大小:1.87 MB
- 文档页数:17
中班语言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感知故事中兔子的形象特点。
2. 能够正确发音生字词,丰富词汇量。
3. 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
4. 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发音。
3. 画面观察与想象。
4. 情感态度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
2. 难点:生字词的发音,画面观察与想象。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兔子先生去散步》。
2. 生字词卡片。
3. 画纸、画笔等绘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孩子们一起和兔子先生去散步,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故事阅读:播放故事课件或拿出图书,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故事,注意观察孩子们的反应,引导他们理解故事情节。
3. 生字词学习:故事结束后,出示生字词卡片,教孩子们认读生字词,注意发音准确性。
4. 画面观察与想象:展示故事图片,引导孩子们观察画面内容,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画面,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情感态度培养:讨论故事中兔子先生的行为,引导孩子们学会关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正确发音和用法。
7. 作业布置:鼓励孩子们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复述故事,练习生字词。
8. 教学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选择故事中的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2. 开展绘画活动,让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画出自己喜欢的场景。
3. 进行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一起复述故事,增进亲子关系。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们在家的学习表现,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3. 通过孩子们的作业,评估他们对生字词的发音和用法的掌握情况。
中班语言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和情节发展。
2. 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3. 学习词语:散步、花园、小路、树林、河堤、蝴蝶、鲜花、小鸟、鱼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听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2. 能够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难点:1. 学习生词,提高幼儿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生词卡片3.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4. 音乐CD:《散步》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邀请幼儿观察课件中的花园,引导幼儿说出花园里的景物。
b. 引导幼儿思考:花园里谁在散步?2. 展开:a. 教师讲述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b.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习生词:散步、花园、小路、树林、河堤、蝴蝶、鲜花、小鸟、鱼儿。
c. 幼儿分组讨论:兔子先生在散步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3. 巩固:a. 教师引导幼儿用生词进行对话练习。
b. 幼儿角色扮演,模拟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场景。
4. 创作:a. 教师提供创作材料,引导幼儿创作一幅兔子先生去散步的画。
b. 幼儿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作业:1. 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内容。
2. 家长协助幼儿用生词卡片进行家庭亲子游戏。
3. 家长鼓励幼儿在家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兔子先生去散步的场景。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倾听和表达能力。
2. 评估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生词的记忆情况。
3. 评价幼儿在创作环节的表现,观察其观察力和想象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清晰地传达了故事情节和生词的含义。
2. 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 幼儿在创作环节的表现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散步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散步的乐趣。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3. 通过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4.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角色头饰:兔子先生、小鸟、小狗等3. 图片卡片:花朵、树木、小河等4.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5. 音乐CD:《散步歌》三、活动过程1. 导入:播放音乐《散步歌》,引导幼儿跟着音乐一起做散步动作,进入活动主题。
2. 讲故事:展示故事课件,讲述兔子先生去散步的过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戴上相应角色的头饰,模仿故事中的对话和动作。
4. 观察讨论:出示图片卡片,让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物,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美。
5. 创作环节:分发创作材料,引导幼儿用画笔、彩泥等材料创作自己在散步中的所见所闻。
6. 展示分享: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鼓励幼儿在家庭中进行散步活动,记录所见所闻,与家人分享。
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散步角”,放置相关图片、图书等材料,供幼儿自由阅读和讲述。
3. 区域活动:在角色区设置“兔子先生散步店”,让幼儿扮演兔子先生,进行散步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
五、活动注意事项1. 注重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讲述自己的观点。
2. 在创作环节,尊重幼儿的想象力,鼓励他们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活动过程中,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活动结束后,与家长保持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六、活动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分析:深入解读《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情节,提炼出尊重、礼貌、友善等社会交往价值观。
2. 角色特点介绍:详细介绍故事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引导幼儿学习不同角色的优点。
幼儿园中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兔子的形象特点。
2. 能够正确发音“兔子”、“散步”等词汇,丰富词汇量。
3. 通过故事,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模仿兔子先生的礼貌行为。
2. 教学难点:正确发音“兔子”、“散步”等词汇。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兔子手偶3. 散步图片4. 相关词汇卡片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2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如《小兔子乖乖》,引起幼儿对兔子的兴趣。
2. 故事导入(3分钟)教师出示兔子手偶,引导幼儿观察兔子的特征,讲述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3. 故事理解(5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如:兔子先生去哪里散步?遇到了哪些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4. 词汇学习(3分钟)教师出示相关词汇卡片,如“兔子”、“散步”,引导幼儿正确发音,并运用到句子中。
5. 活动延伸(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兔子先生的礼貌行为,如:遇到朋友时的问候、告别等。
6. 总结与反思(2分钟)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鼓励幼儿在家庭中展现礼貌行为。
五、课后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是否积极参与讨论、模仿兔子先生的礼貌行为等。
2. 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礼貌行为。
3. 定期进行词汇发音测试,了解幼儿对“兔子”、“散步”等词汇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讲述: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模仿故事中的角色,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故事情节中来。
2. 图片辅助:通过展示故事相关的图片,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亲身体验故事中的角色,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技巧。
4. 情景模拟: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漫步》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中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漫步》主题内容简介:兔子先生家有一个兔子的标记。
有一天兔子先生要到外面去漫步,一出门就看到一个往前走的标记,他就跟着往前走。
咦!这又是什么标记呢?原来是上下楼梯的标记嘛!他渐渐的走下楼梯。
向前走有发觉一个标记,这又是什么标记呢?哦!原来是桥的标记呢,兔子先生走过小桥。
又发觉一个当心斜坡的标记,兔子先生当心地走过斜坡。
哎呀!一不当心掉进了洞里,这个洞是老鼠的家,兔子先生没有望见当心坑洞的标记。
兔子先生爬出来一看,咦!这又是什么标记?是船的标记,还是海的标记,兔子先生就和老鼠挚友一起出海玩。
这个嘛,就是哥俩好的标记啰!兔子先生去漫步这个故事,它是由标记串成的一个故事,有些是我们常见的,有些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但是这个方面相对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来说,有必须的难度,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虽思维较活泼,但发觉问题,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实力相对还有所欠缺。
在这里盼望通过此活动能使幼儿在这一方面有所进步。
学习目标分析1、大胆推测标记的意思,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2、运用故事中的标记图案,相识常见符号的意思。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情愿倾听同伴的推测。
学情分析前需学问驾驭状况:中班幼儿阶段的孩子语言表达的欲望比拟强,但条理性比拟缺乏。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提出,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语言教育应亲密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在各种活动中进展。
养成幼儿留意倾听的习惯,开展语言理解实力;鼓舞幼儿用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开展语言表达实力;我将目标定位为开心的观赏故事,感受好玩的故事情节,能对故事情节绽开丰富的想象。
对微课的相识:微课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依据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所具备的学问储藏和实力,利用微课等手段既了解驾驭孩子们相识故事剧情的状况,启发孩子们思索问题,探讨问题。
幼儿园中班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含反思中班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受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标帜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系统化完整的语言表述,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讲授人物的简单对话,快来看看幼儿园中高年级《兔子先生去散步》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根据故事剧情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趣味性体味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幼儿教育的关注。
3、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文化娱乐互动方式,健康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重点难点活动的重点,用看图益智的活动形式层层引入,根据故事剧情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
当然在过程中谜底不是绝对的,例如眼泪的那段,也可以是雨滴、水滴、油滴,以引发孩子的讨论。
在整个欣赏的过程中注重故事的完整性,在分段欣赏时,从故事开始到“小心坑洞”的那段,内容基本不变,后面的一段留一个异议,“兔子志成先生掉到洞里后会碰到什么呢?”引起孩子完备完整欣赏童话故事的兴趣,在完整欣赏时了解答案。
活动准备1、图片标志若干。
2、野猪先生播放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一)分段欣赏故事今天让我们去认识一个新朋友,去他的家里看看。
(播放课件)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教师回应:原来房子的门内有兔子的标志。
(播放课件)他是兔子家的谁呀?教师回应:1)他是兔子**,他戴着红和黑蓝白的条纹领带,真神气!2)**还有个好听的称呼,因为它是男的,我们叫他先生。
一起来乌龟和兔子先生打个招呼:兔子先生好!播放课件:小朋友们好,今天我要出门去散步,你们想用不想一起去呀?让我们一同去散步,让我们一同去散步,看什么样的草地?教师回应:绿油油的草地,躺在上面真舒服。
让我们一同去散步,让我们一同去散步,感觉阳光怎样?教师回应:暖洋洋的阳光,洒在身上真温暖。
幼儿园大班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2.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4.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兔子先生喜欢散步,有一天他决定去森林里散步。
在散步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各种动物,和他们打招呼,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
2. 观察自然环境:让幼儿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植物、动物、天气等。
3. 想象和创造:让幼儿想象自己是兔子先生,去散步并与其他动物交流。
4. 语言表达:让幼儿通过绘画、口语表达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事和观察到的自然环境的感受。
5. 团队合作:让幼儿分组进行活动,合作完成任务。
三、教学准备:1. 故事书《兔子先生去散步》。
2. 画纸、画笔、彩泥等绘画材料。
3. 自然环境观察记录表。
4.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述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自然环境和动物角色。
2. 观察自然环境: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让幼儿用自己的话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
3. 想象和创造:让幼儿想象自己是兔子先生,去散步并与其他动物交流。
鼓励幼儿用绘画、口语表达等方式,展示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4. 语言表达: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对故事和观察到的自然环境的感受。
5. 团队合作:分组进行活动,合作完成任务。
例如,每组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主题,用彩泥制作相应的动植物模型。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观察自然环境时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观察能力。
2. 评价幼儿在想象和创造活动中的表现,如绘画、口语表达等。
3. 评价幼儿在语言表达环节的积极参与和表达能力。
4. 观察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合作态度、沟通能力等。
六、教学扩展活动:1. 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兔子先生和其他动物,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2. 自然环境探索:组织幼儿进行自然环境探索活动,如寻宝游戏、自然拼图等,提高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中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故事梗概故事中,兔子先生值得一提的是它喜欢吃胡萝卜、白菜和萝卜,非常喜爱自己的庭院里的胡萝卜,于是便经常会溜出院子去吃野外的胡萝卜。
一次,偶然遇到了小羊先生,小羊先生问它:“你知道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兔子先生听到这个问题,特别好奇,于是就跟着小羊先生去了野外。
在野外,它们先是看到了睡觉的小鼠和正在整理花园的蜗牛,接着又看到了正在躲雨的青蛙,最后,他们看到了一个迷路的小鸟,兔子先生和小羊先生带着小鸟顺利回了家。
故事启示这个故事背后有很多的启示,正如星球大战中的经典台词:“到处都有美好和邪恶”一样。
这个故事描述了兔子先生在野外的小冒险,它发现了很多好玩的事情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
小鸟是个迷路的孩子,兔子先生和小羊先生帮助了它。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应该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
另外,这个故事还告诉了我们,在大自然中生活的各种生物是相互交错、相互依存的。
语言启蒙阅读和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启蒙的好方法。
《兔先生去散步》这个故事中有很多生动的形容词和动词,比如睡觉的、整理、躲雨等,这些词汇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同时,语言启蒙也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语言技巧,比如拼音和字母的学习。
角色激发在这个故事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入体验故事中人物的心情与经历。
幼儿可以扮演兔子先生、小羊先生、蜗牛、小鼠等角色,加深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会在角色玩耍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意义这个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幼儿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生动的情节和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到人物内心的感受,提高他们的情商。
教育意义还表现在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在游戏和玩耍中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
中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感知故事中兔子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2. 能够讲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习生词和常用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够讲述故事。
2. 学习生词和常用语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1. 感知兔子的情感变化,能够运用语言表达。
2. 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讲述故事。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生词卡片3. 画笔、画纸4. 音乐CD:《散步歌》四、教学过程:1. 导入:a. 邀请幼儿分享他们最喜欢的动物。
b. 引入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激发幼儿兴趣。
2. 故事讲述:a. 展示故事课件,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提问幼儿。
b. 引导幼儿关注兔子的行为和情感变化。
3. 学习生词:a. 出示生词卡片,引导幼儿认读、朗读。
b. 运用生词讲述故事,巩固记忆。
4. 实践活动:a. 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兔子、小鸟、狗、猫等),用故事中的语句表演。
b. 邀请小组代表分享表演过程。
5. 创意绘画:a. 邀请幼儿画出兔子先生散步的场景。
b. 展示画作,分享创作思路。
6. 结束活动:a. 播放音乐《散步歌》,带领幼儿一起跳舞。
b. 总结本次课程,强调关爱动物、乐于助人的品质。
五、课后反思:1. 回顾教学过程,总结成功与不足之处。
2. 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喜爱程度。
2. 通过小组表演和创意绘画,评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搜集幼儿在课后与家人或朋友的分享,了解他们对故事的影响。
七、家庭作业:1. 请家长协助,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人分享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2. 家长可引导幼儿在家中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的物品和人物。
幼儿园大班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趣味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趣味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四、教学准备1.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教具:兔子玩偶、水果图片、蔬菜图片3.音乐:《兔子舞》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邀请幼儿观看兔子玩偶,引发幼儿兴趣。
2.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小动物吗?它叫什么名字?二、故事分享1.播放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引导幼儿认真观看。
2.提问:故事里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兔子先生遇到了哪些小动物?3.讲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三、活动环节1.观察力训练:请幼儿观察兔子先生在散步过程中遇到的水果和蔬菜,说出它们的名字。
2.想象力训练:请幼儿想象,如果自己是兔子先生,会遇到哪些有趣的事情?3.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请幼儿用完整的句子讲述自己在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四、情感教育1.引导幼儿思考:兔子先生为什么会分享水果和蔬菜给其他小动物?2.讨论分享的重要性,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关爱他人。
1.让幼儿谈谈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收获。
六、教学延伸1.课后让幼儿与家长一起制作兔子玩偶,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2.家长协助幼儿记录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教师在活动中是否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关注每个幼儿的表现?2.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生活,引发幼儿兴趣?3.情感教育是否到位,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关爱他人?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趣味性。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的故事里,兔子先生在散步时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呢?幼儿:遇到了小鸟、小狗、小猫……教师:那兔子先生是怎么和小动物们交流的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幼儿:兔子先生和小动物们分享了水果和蔬菜……教师:是的,兔子先生很慷慨,他和小动物们一起分享了他的食物。
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一、活动目标1. 了解故事的主要角色和情节,能简单描述故事内容。
3. 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4.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二、活动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兔子先生手偶3. 画纸、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4. 音乐CD:《散步进行曲》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通过故事情节,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
2.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主动与他人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们和兔子先生一起散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
2. 故事分享:通过课件和兔子先生手偶,讲述《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兔子和朋友们之间的互动。
3. 讨论环节:提问幼儿关于故事的问题,如:“兔子先生为什么要去散步?”“故事中有哪些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创作环节:根据故事内容,引导幼儿用画笔、彩泥等创作材料,表现故事情节或自己想象中的散步场景。
5. 展示环节:邀请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分享创作过程中的趣事。
6. 总结环节:引导幼儿总结故事中的道理,如尊重他人、发现他人优点等。
五、活动延伸2. 环境创设:在班级环境中布置“兔子先生散步路线图”,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故事主题。
3. 区域活动:设置“兔子先生朋友圈”区域,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锻炼表达能力。
六、活动步骤1. 故事回顾:教师通过简短回顾上一活动的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回忆和复习故事情节,为本次活动做准备。
2. 情景模拟:教师创设一个情景,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互动,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3. 小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散步过程中如何与他人友好相处,以及如何尊重他人。
4. 实践体验: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散步活动,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到的社交技巧。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总结活动中的社交原则。
大班语言活动:兔子先生去散步设计意图:《兔子先生去散步》是由许多标志串联而成一个有趣的故事,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目标目标之一:“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教育建议中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标志的用途,知道标志可以代表具体事物”,我设计了本节语言活动。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根据画面创编故事的能力。
但是,在以往语言教学中,我发现幼儿通过观察画面和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能描述出一些故事情节,但是不够生动,究其原因,是幼儿对画面中的细节缺乏关注。
由此,在活动过程中,我利用书中标志和画面线索,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理解画面的细节,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同时,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让孩子想说、敢说、喜欢说。
通过此次活动,提升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幼儿讲述的质量。
活动目标:1.认识绘本故事中常见建筑物标志,并能说出标志的含义。
2.借助故事中标志联想故事情节,能根据已知的故事情节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3.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倾听同伴的猜测。
活动重点:理解故事内容,并能较清楚流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借助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情节,能根据已知的故事情节大胆想象,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1.多媒体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绘本PPT2.自制故事场景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出示草地背景图,引导幼儿观察猜想“这是谁的家”引出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引发幼儿对标志的关注。
二、基本部分(一)以故事情节为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各种标志的意思。
1.播放PPT4-—PPT6,逐步猜测每个标志的意思。
(这个标志上画了什么?是什么意思?引起孩子们对标志的兴趣,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2.画面四:哎呀呀,原来是“小心斜坡”的标志。
兔子先生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有“小心斜坡”的提醒标志,它还会摔跤呢?(引发幼儿对标志的关注。
)3.画面五:兔子先生摔跤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幼儿根据画面提示,大胆猜测,表述已有经验)过渡:兔子先生在熊医生的帮助下,它的伤口疼好多了。
幼儿园大班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一、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故事内容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2. 通过故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和互助,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4.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教育幼儿学会分享和互助,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2. 画纸、画笔、彩色笔等绘画材料3. 兔子玩偶4. 音乐CD:《散步歌》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们和兔子先生一起散步,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故事讲述:通过课件,讲述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故事中的角色和场景,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3. 故事讨论:讲述故事后,引导幼儿们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绘画活动:让幼儿们用画笔和彩色笔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和兔子先生的散步场景,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创造力。
5. 角色扮演:让幼儿们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6. 音乐活动:播放音乐《散步歌》,让幼儿们跟着音乐一起跳舞,享受散步的乐趣。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让幼儿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散步,观察周围的景色和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们去公园或者郊外散步,让他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故事讨论中的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评估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作能力和色彩搭配技巧。
3. 观察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语言表达和社交互动能力。
4. 评价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的节奏感和舞蹈表现。
5. 家长反馈和观察幼儿在延伸活动中的参与情况和体验感受。
七、教学总结:八、家长沟通:1. 向家长介绍本次教案的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
幼儿园活动名称大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精品教案教材分析:绘本《兔子先生去散步》是以兔子先生散步的过程中遇到的标志为线索,展开的引人发笑的故事,孩子们很感兴趣。
我对绘本图片进行了选择性处理,选取了能够表现兔子先生不同经历、动作明显、与幼儿生活经验贴近的内容;活动组织时,主要是以师幼互动的游戏方式,通过集体观察课件的形式,在猜想——验证中推进活动,使幼儿充分地发现、猜测标志的意义,猜想、讲述故事内容,从而感受标志的重要性,体验猜想讲述故事的乐趣。
活动目标:1、能仔细观察图书画面,推测标志的含义,发现兔子先生表情、动作的变化。
2、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兔子先生边看标志边散步的有趣情节,并与同伴进行分享。
3、体验猜想讲述故事的乐趣,萌发观察、猜测标志的兴趣。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课件《兔子先生去散步》,绘本。
2、经验准备:幼儿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并了解其含义。
活动过程:1、观察背景图,引出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
(1)出示图片,引发幼儿观察标志的兴趣,提问:绿草地上有一所小房子,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2)出示兔子图片,提问:这是兔子先生还是兔子小姐?为什么?兔子先生在散步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以各种标志为线索,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猜想故事情节。
(1)出示单幅图片,重点引导幼儿学会认真观察画面,发现兔子先生看到标志后的反应。
①欣赏课件,观察图书3~4页,提问:标志上有什么?它是什么意思?兔子先生是怎样做的?②出示图片5~7页,提问:又出现了什么标志?兔子先生会干什么呢?同时出示两组图片,重点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标志含义并猜想故事情节。
观察图书8~11页,提问:兔子先生又遇到了哪些标志?会发生什么事情?(2)同时出示4组图片,引导幼儿猜测兔子先生的感受,进行完整讲述。
观察图书16~23页,提问:又出现了哪些标志?兔子先生为什么掉进洞里了?他和老鼠先生一起经历了什么事?3、一起看图片完整讲述,提升幼儿讲述经验。
中班语言《兔子先生去散步》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中的角色特点和情感变化。
2. 能够正确朗读故事,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的阅读与理解。
2. 学习故事中的对话,练习角色扮演。
3. 观察图片,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故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能够参与角色扮演,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2. 难点:学会观察图片,运用想象力进行故事创作。
四、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兔子先生去散步》。
2. 图片素材,用于观察和创作。
3. 记录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讨论散步的经历,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2. 朗读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引导幼儿关注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分组讨论:请幼儿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对话,理解角色间的互动和情感变化。
4. 角色扮演: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故事中的情感。
5. 观察图片:展示图片素材,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6. 故事创作:请幼儿根据观察到的图片,运用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
7. 分享与展示: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故事,大家共同欣赏和交流。
8. 总结:引导幼儿总结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教师与幼儿共同朗读故事,引导幼儿参与故事情节,提高幼儿的注意力。
2. 情境模拟:通过角色扮演,让幼儿身临其境,增强幼儿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记忆。
3. 观察与想象:利用图片素材,激发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4. 创作展示:鼓励幼儿勇敢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
2. 故事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幼儿对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的理解程度。
3. 创作能力:评价幼儿在故事创作中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中班语言教案:《兔子先生去散步》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情节;2.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中的文字,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3.增强孩子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4.增强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2.课文学习:认读词语、句子。
3.语言表达:朗读课文,表达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1.通过故事情节帮助孩子们了解兔子先生去散步的故事;2.通过认读词语、句子,增强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中的词汇;2.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中的句子,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介绍和引导孩子们谈论故事的主人公——兔子先生。
2.正式开始1)阅读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兔子先生去散步》,帮助孩子们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语言内容。
2)认读词语教师分别向孩子们展示故事中的一些生字词,帮助孩子们认读。
3)认读句子教师阅读故事中一些代表性的句子,然后帮助孩子们读懂这些句子,并理解句子中的意思。
3.结束环节1)朗读教师要求孩子们大声朗读故事中的某些情节。
2)小结教师引导孩子们回顾今天的课程,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学到了什么。
课后延伸1.邀请孩子们回家后,让他们和家人分享故事的情节。
2.让家长在家中辅导孩子们认读故事中的词汇和句子,加深孩子们的识字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本节课旨在通过故事的情节、词汇和句子认读等环节,帮助孩子们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增强观察能力,使孩子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表达故事中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