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理学理论指导:纤维素性炎

病理学理论指导:纤维素性炎

病理学理论指导:纤维素性炎

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纤维素性炎易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组织。

1.发生于粘膜: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又称假膜性炎。白喉的假膜性炎,若发生于咽部不易脱落称为固膜性炎;

2.发生于气管:则较易脱落称为浮膜性炎,易引起窒息。

3.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绒毛心”):可引起体腔纤维素性粘连,随后纤维素机化而发生纤维性粘连。

4.发生在肺:除了有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外,还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常见于大叶肺炎。

2021年佳木斯市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复习笔记之免疫性疾病

佳木斯市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病理学》复习笔记之免疫性疾病 第十三章免疫性疾病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发生机制 ——免疫耐受性中断和破坏。 ——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二)类型及特点 ①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②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为胶原病或结缔组织病(累及全身)。 1.系统性红斑狼疮 A.基本病变——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 B.特异性变化——狼疮细胞。 C.活动期病变——纤维素样坏死为主。 D.免疫荧光:真皮与表皮交界处有IgG、IgM及C3沉积,形成颗粒或团块状荧光带即“狼疮带”——有诊断意义。 E.狼疮性肾炎——弥漫增生型最常用。晚期可发展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2.类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滑膜炎。 3.口眼干燥综合征——唾液腺、泪腺免疫损伤。 4.炎性肌病 (1)皮肌炎:在肌束周边有少量萎缩肌纤维,在小血管周边及周边结缔组织有炎细胞浸润。 (2)多发性肌炎。

(3)包涵体肌炎:肌细胞内有空泡具有淀粉样沉积物,周边有嗜碱性颗粒。血管周边炎细胞浸润。 5.系统性硬化——全身多器官间质纤维化和炎症性变化,重要累及皮肤。 A.皮肤——真皮水肿、真皮中胶原纤维明显增长。 B.消化道管壁进行性萎缩和纤维化。 C.肾脏肾叶间小动脉内膜黏液样变性,伴内皮细胞增生及随后管壁纤维化,引起管腔明显狭窄。 D.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 二、免疫缺陷病 ①原发性/先天性——与遗传关于,婴幼儿; ②继发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更常用。 三、器官和骨髓移植 (一)移植排斥反映及发生机制 免疫损伤——针对移植物中人类重要组织相容性抗原HLA。 供者与受者HLA差别限度决定了排斥反映轻重。 (二)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映病理变化(肾脏为例) 1.超急性排斥反映 2.急性排斥反映 3.慢性排斥反映 1.超急性排斥反映 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浮现。特性——广泛分布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性坏死。 2.急性排斥反映——间质内单核细胞浸润,或以血管炎为特性。

病理学期末试题

病期末病理试题 I 卷 一、单项选择题(30X2=60分) 1、大叶性肺炎患者咳铁锈色痰出现于( ) A. 充血水肿期 B. 红色肝样变期 C. 灰色肝样变期 D. 溶解消散期 2、小叶性肺炎的并发症一般不包括( ) A 肺脓肿与脓胸 B 心力衰竭 C 呼吸衰竭 D 肺肉质变 3、某25岁男性,酗酒后突然起病,寒战,体温39.5℃,三天后感到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X 线检查,左肺下叶有大片密实阴影,其可能患有 ( ) A.急性支气管炎 B.大叶性肺炎 C.病毒性肺炎 D.肺脓肿 4、某4岁男孩。发热咳嗽多日,近日因气急、紫绀入院。血象检查:白细胞19.6×109/L中性0.85;X射线检查:两肺下叶散在灶状阴影,左下叶有片状浓淡不匀阴影。该孩可能患有( ) A.小叶性肺炎 B.病毒性肺炎 C.支原体肺炎 D.大叶性肺炎 5、下列哪项不是肝硬化门脉压升高所引起的表现?( ) A.脾肿大 B.胃肠淤血 C.肝性黄疸 D.腹水 6、高血压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 ) A.动脉管壁中层硬化 B.肌性动脉粥样硬化 C.小动脉管壁纤维素性坏死 D.细动脉管壁玻璃样变性 7、胃溃疡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 ) A 梗阻 B 穿孔 C 出血 D 癌变 8、退热期可导致:( ) A.Na+ 潴留; B.Cl- 潴留; C.水潴留; D.脱水; 9、严重高钾血症的主要危险是: ( ) A.引起严重碱中毒; B.引起肌肉阵挛收缩; C.引起心跳突然停止; D引起麻痹性肠梗阻;10、低钾血症时,血清钾浓度低于:( ) A.2.5mmol/L B.3.0mmol/L C.3.5mmol/L D.4.0mmol/L 11、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症状的是: ( )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尿量减少; D.血压降低 12、休克时,下述何种症状是标志休克加重的最明显的标志:( ) A.少尿、无尿; B.皮肤湿冷; C.皮肤出现花斑; D.脉搏细速; 13、在我国,门脉性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是( ) A.慢性酒精中毒 B.四氯化碳中毒 C.病毒性肝炎 D.营养缺乏 14、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胃溃疡的形态特点?( ) A.常为单个 B.边缘整齐 C.底部平坦 D.往往较为表浅 15、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 ) A.组织来源 B.外在环境 C.内在因素 D.形成方式 16、发热最常见的病因是() A.变态反应 B.病原微生物 C.恶性肿瘤 D.大手术后 17、低渗性脱水时主要脱水部位是()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淋巴液 18、小叶性肺炎的基本病变属于() A.纤维素性炎 B. 急性增生性炎 C.急性化脓性炎 D.变质性炎 19.严重挤压伤患者易引起() A.低钾血症 B.高钾血症 C.低钠血症 D.高钠血症 20、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 A.脑 B.心 C.肺 D.肾 21、休克期微循环主要变化是() A.缺血 B.淤血 C.出血 D.充血 22、高血压心脏病早期心脏病变的特点是() A.左室扩张 B.左室向心性肥大 C.左心衰竭 D.左室缩小 23、大叶性肺炎的病变实质是() A.肺的化脓性炎症 B. 肺的出血性炎症 C. 肺的肉质变 D. 肺泡的纤维素性炎症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试题

Chap0: 绪论 1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D A. 病理反应 B. 病理表现 C. 病理障碍 D. 病理过程 E. 病理状态2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最主要方法是E A. 临床观察 B. 形态学观察 C. 疾病的分子和基因诊断 D. 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E. 动物实验 3疾病概论主要论述C A. 疾病中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 B. 疾病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机制 C. 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D. 疾病的原因与条件 E. 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4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A A. 动物实验研究 B. 推理判断 C. 临床实验研究 D. 流行病学调查 E. 临床观察病人5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D A. 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B. 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C. 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D.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E. 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6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前身是E A. 细胞病理学 B. 器官病理学 C. 医学生理学 D. 疾病病理学 E. 实验病理学7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C A. 诊断疾病 B. 揭示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C. 揭示疾病本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D.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过程 E. 探索疾病治疗的手段 8病理生理学是E A. 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B. 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科 C. 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D. 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 E. 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9病理生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出现在E A. 19世纪前叶 B. 19世纪中叶 C. 20世纪中叶 D. 20世纪前叶 E. 19世纪后叶10病理生理学是研究C A.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B. 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的科学 C.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D.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E. 患病机体形态结构改变的科学

纤维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的鉴别要点

纤维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的鉴别要点

概述 FCD的影像学表现NOF的影像学表现

概述 病理 差异 发病部位 ? 纤维骨皮质缺损(FCD )与非骨化性纤维瘤(NOF )为最常见的骨纤维性病变。二者相似之处FCD 和NOF 具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和相似的病理学表现:两者均好发于青少年期的膝关节周围骨附近,病灶均为肌肉样软组织密度,无骨膜反应,无新生骨形成,病理成分主要为纤维组织。 ? FCD 临床多无症状,影像学上为局限于骨皮质内边界较清的透亮区,伴有薄层硬化边,皮质缺损区凹向骨髓腔但未明显膨入髓腔。NOF 临床多有症状,影像学上为皮质内沿骨长轴分布且伴较厚硬化边的单囊或多囊状透亮区,向内膨胀突入髓腔但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骨皮质外缘多数有较完整骨壳。 ? FCD 和NOF 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同,主要由漩涡状和车辐状致密排列的梭形纤维细胞构成,可见少量胶原纤维、含铁血黄素的多核巨细胞和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但未见新生骨组织形成。

?纤维骨皮质缺损(FCD)与非骨化性纤维瘤(NOF)为最常见的骨纤维性病变。二者相似之处FCD 和NOF 具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和相似的病理学表现:两者均好发于青少年期的膝关节周围骨附近,病灶均为肌肉样软组织密度,无骨膜反应,无新生骨形成,病理成分主要为纤维组织。

发病部位

二者差异: ?FCD 临床多无症状,影像学上为局限于骨皮质内边界较清的透亮区,伴有薄层硬化边,皮质缺损区凹向骨髓腔但未明显膨入髓腔。NOF 临床多有症状,影像学上为皮质内沿骨长轴分布且伴较厚硬化边的单囊或多囊状透亮区,向内膨胀突入髓腔但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骨皮质外缘多数有较完整骨壳。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具有共性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异常变化。 2.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身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病因:可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生物、理化、营养、遗传、先天、免疫、心理和社会) 4.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完全恢复正常。 5.活检:是指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等手术方法,从活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6.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7.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 的过程。 8.机化: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 过程称为机化。 9.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10.坏疽:是指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或黑褐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11.肉芽组织:是指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的纤维结缔组织,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12.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 蓄积。 13.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14.梗死:动脉血流供应中断且不能建立有效侧支循环,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15.栓塞:循环血液中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16.充血:广义的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含血量增多,包括充血和淤血。通常说的充血是指因动脉输 人血量过多引起的器官或局部组织内含血量增多。 17.淤血: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导致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性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化性纤维瘤ossifying fibroma,OF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fibrous dysplasia,FDOF和FD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成熟/不成熟的骨组织。 OF-板层骨小梁,在小梁外围可见骨母细胞及不等量的破骨细胞围绕。OF中成骨细胞镶边现象明显多于FD。FD-编织状骨小梁,且骨小梁边缘无骨母细胞及破骨细胞。 颅(颌)面骨两者在密度上没有太大差别,其不同的生长方式和病灶边界是两者的主要区别点。 OF表现为以髓腔为中心向四周膨胀性生长,单骨受累,边界清楚。FD多为髓腔的弥漫性闭塞膨大,常多骨受累,病变区与正常骨质区移行,无明确边界。 四肢骨OF和FD影像学表现相似,鉴别较困难,其好发部位、病灶边缘和范围大小是影像学上主要的区别点,有时常需结合病理作出诊断。 OF表现为胫骨前侧皮质内向髓腔内外膨胀生长,范围相对较局限的破坏区,内可见不均匀钙质样高密度,边界清楚。FD的典型表现为髓腔内囊状膨胀性改变,呈磨玻璃样密度,边界不清,病变范围较广泛,承重患骨常合并骨折和弯曲变形。单骨局灶性FD以股骨近段多见,病变伴有清楚的硬化缘,内含毛玻璃样密度和絮状骨化影为其特征。FD(骨纤维

异常增殖症): 正常的骨组织被异常增生的不成熟网织骨及纤维组织所取 代的一种良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骨骼,最常见于四肢长骨、肋骨、颅面骨(颅底骨)。包括单骨型、多骨型和Albright 综合征(多骨型伴内分泌紊乱,女性,常见为性早熟和皮肤牛奶色素斑)。 X线: 因纤维组织增生程度、骨样组织、新生骨小梁含量及成熟程度分五型:磨玻璃型、囊肿型、丝瓜瓤型、虫蚀型、硬化型,可以一种类型为主,多种并存。常表现为膨胀性囊状透亮区,骨干常增粗、变形,边缘可硬化,骨皮质菲薄,外缘光滑,内缘稍毛糙,在囊状透亮区中或边缘常有索条状骨纹及斑点状毛玻璃样致密影。可有病理性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水肿。CT: 内含高于肌肉的软组织密度和斑点状、絮状钙质样高密度影,反映增生的纤维组织和纤维组织化骨。 MRI: T1WI均匀低信号,有坏死出血为高信号。T2WI信号可变,T2WI低信号说明有大量骨小梁形成;病灶坏死液化则为长 T1长T2;钙化、骨化则信号较低;如T2WI呈高信号,其 内有散在的成骨细胞,说明病变代谢活跃。增强扫描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OF(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结构不良):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核黄疸 2.原发综合征 3.裂体细胞 4.原位癌 5.缺氧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适应在形态上表现出 、 、 、 。 2.引起淤血的原因有 、 和 。 3.深部脓肿出现一个开口的排脓管道,称为 ;若出现2个开口且相通的排脓管道则称为 。 的计算公式为AG ,其正常值 。当该值大于 时,可诊断 。 5.血液性缺氧的原因有 、 、 。 的主要临床表现为 、 、 、 。 7.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是 、 、 。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35分) 1.某男,60岁,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窦部有一直径3cm 大小边缘隆起的溃疡,你认为确诊的方法是:

( ) A.细胞学检查 B.活体组织检查线钡餐检查 D.大便化验 E.胃液分析 2.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主要发生于: ( ) A.脾、肾、肺 B.心、肝、肾 C.心、肺、脾 D.肝、肾、脾 E.肾、肺、脾 3.血栓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 A.血栓吸收 B.血栓愈合 C.血栓再通 D.血栓软化 E.血栓机化 4.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是: () A.变性、坏死、渗出 B.变性、渗出、增生 C.变性、渗出、再生 D.变质、渗出、增生 E.变质、渗出、化生 5.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痰的病变基础是: ( ) A.支气管壁充血、水肿和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B.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C.支气管壁瘢痕形成 D.软骨萎缩、钙化或骨化 E.杯状细胞、粘液腺体增生、肥大,浆液腺粘液化

纤维素性炎1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复习

纤维素性炎1例报告及相关文献复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纤维素性炎诊断治疗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性,51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咳嗽、咯血4天,于2007年12月17日入院。咯血呈暗红色大血块,咯血量约50~100ml /天。无结核、喘息及心脏疾病史。查体: BP 120/80 mmHg,P 78次/min,R 20次/min,T 36.8℃。神志清楚,呼吸平稳。无贫血貌,肺部呼吸音粗糙,无罗音,HR 78次/min,律齐。血常规:Hb 146g /L,WBC6.6×109/L,Neu 49%,PLT 125×109/L。结核抗体阴性,PPD试验阴性,HIV阴性,肿瘤标记物阴性,痰查抗酸杆菌阴性,痰培养阴性。X线胸片:未发现异常。胸部CT:右肺见云絮样、小片状及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边缘模糊。初诊:右肺小叶性肺炎。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右侧上叶开口可见冻胶状异物完全阻塞管腔开口,予异物钳取出条形支气管塑型性异物1条,大小约0.8cm×3cm,观察上叶各段支气管开口通畅,粘膜充血水肿,未见新生物,有较多血痰。纤支镜取出物病检示: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中见中性粒细胞、淋

巴细胞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符合塑性支气管炎。患者经抗感染、使用糖皮质激素、止血治疗好转出院。 2 相关文献复习 2.1 定义和命名本病较罕见,又名纤维蛋白或纤维素性支气管炎 ( Plastic Bronchitis、Fibrinopuralent Bronchitis or Cast Bronchitis ) 、塑型支气管炎、管型支气管炎、黏液纤维素性支气管炎等,迄今命名尚未统一。1951年由Shaw首先报道,认为由于支气管黏膜的炎症、坏死、出血及支气管分泌异常,导致黏液在支气管内积聚、结块,形成支气管黏液嵌塞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1]。所谓支气管管型,是指发生在支气管分支内的有形物质,它可长达第 7级分支,粗的部分既可是实体的,也可是中空的。可导致气管、支气管阻塞引起呼吸窘迫。 2.2 分型 1997年美国Seear等[2]根据管型成份将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分成二型:I 型-炎症型:主要由纤维素、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组成。主要发生在肺部炎症性疾病,以中国人多见,成人为主;Ⅱ型- 细胞型:主要由粘蛋白和单核细胞组成,没有嗜酸细胞和急性炎症浸润,国外报道此型占绝大多数[3 ]。 2.3 发病机制本病发病机理不清,I 型-炎症型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4]。气管、支气管内腺体分泌亢进,大量纤维蛋白渗出,细胞浸润聚集于管内。在组织凝血酶和黏液酶的作用下,分泌物浓缩凝固形成气管管型。管型剥离可损伤血管导致咯血。临床以咳嗽、咯血主要表现。而Ⅱ型- 细胞型可能与先心病手术后淋巴腺管损伤有

12、【病理学笔记】免疫病理

免疫病理 第一节系统性红斑狼疮 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明确 但可知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另外,B细胞活动亢进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95%患者有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分四类 抗DNA抗体 抗组蛋白抗体 抗RNA-非组蛋白性蛋白抗体 抗核仁抗原抗体。 遗传因素 有家族聚集现象,纯合子双胞胎有很高的一致性 药物 (盐酸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青霉素胺)可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 紫外线 性激素 雄激素似乎有保护作用,雌激素似有助长作用

组织损伤机制: (1)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III型变态反应):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 (2)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等自身抗体,经II型变态反应,引起全血细胞减少 (3)抗核抗体本身无毒性,但是攻击变形或胞膜受损的细胞—机理是与细胞核接触,使细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苏木精小体) 二、病理变化 1、狼疮小体和狼疮细胞 狼疮小体: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 狼疮细胞: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 2、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 皮肤、肌肉处最多见。 活动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慢性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化满宁县,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进入伴水肿和基质增加,形成洋葱皮样结构。 3、狼疮性肾炎 肾损害主要由DNA-抗DNA在肾小球的沉积引起。肾病变以系膜增生性肾小肾炎、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常见。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肾功能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狼疮性肝炎 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及肝细胞碎片状坏死。 5、皮肤损害 以面部蝶形红斑最为典型。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IgG、IgM和C3沉积。 6、关节病变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Path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专业代码077704或100104)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坚持四项基础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严谨的科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 (二)注重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坚实的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能够从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病理诊断。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 (四)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课程学习半年,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包括教学和临床实践)和撰写论文两年半。在职硕士研究生根据具体情况可相应延长一年。 三、研究方向 (一)肿瘤分子病理研究与临床 (二)急性肺损伤发病及其内源性修复机制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 (二)学分要求 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必修课≥70分计学分,选修课≥60分计学分。专业课学习时间由导师根据科研等工作统筹安排,第五学期末修完全部学分。 (三)必读著作和期刊 1.教材: (1)病理学:李玉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病理学:周庚寅主编,科学出版社,英文版 (3)高级病理生理学:杨惠玲主编,科学出版社 (4)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金惠铭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

(5)组织病理学技术:李甘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修医学英语术语学和医学英文文献阅读。 自然辩证法概论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程所有研究生两选一。 2.著作与期刊: (1)中华外科病理学:武忠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病理学杂志:吴秉铨主编,中华医学会主办

非骨化性纤维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 *导读:1942年jaffe等认为是一种肿瘤,并将其从巨细胞瘤类中分离出来,1945年hatcher则指出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fibroma),实质上是一种瘤样病损,又称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陷病,但目前则又认为这种病变与纤维组织细胞瘤在病理上难以区分。…… 1942年jaffe等认为是一种肿瘤,并将其从巨细胞瘤类中分离出来,1945年hatcher则指出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实质上是一种瘤样病损,又称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陷病,但目前则又认为这种病变与纤维组织细胞瘤在病理上难以区分。病灶内含有多核巨细胞,以长管状骨的干骺端皮质处较常见。 【病理改变】 (一)大体所见肿瘤呈棕色或暗红色,切面成结节状。干骺处纤维性骨皮质缺陷由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所组成。肿瘤周围尚有硬化骨组织的薄壳包围。 (二)显微镜检可见大量纤维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可看到少量散在性的巨细胞和泡沫细胞。许多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但不论细胞如何丰富,肿瘤细胞内一般没有成骨现象,这是本病的特征。在邻近的骨组织可发生反应性增生。 【临床表现】

该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二性差异不显著,病灶以下肢长管状骨为多见,如胫骨、股骨和腓骨,其他部位则很少发现,偶尔也可在骼骨及骶髂关节处发现,或在上肢尺骨和肱骨处发现病灶。一般病灶位于骨干的上下端,并且呈膨胀性生长,距离是骨骺软骨2.5~5.0cm。 无特殊的临床症状有助于该病诊断,一般经x线检查后发现,病灶发展缓慢、潜在,且要在数年之后,才会感到局部疼痛和肿胀,主要表现在踝关节、膝关节和腕关节,而且往往会误认为轻微创伤所引起,偶然也可因病理骨折后发现。x线表现病灶呈偏心生长、界限清晰,开始距骨骺板不远,随着骨的生长而移向骨干。肿瘤好发于胫骨上端和股骨的下端,病灶呈分叶状疏松阴影,呈椭圆形,直径可达4~7cm,病变处皮质可变得很薄,呈膨胀性。【鉴别诊断】 骨巨细胞瘤:结缔组织细胞较大,巨细胞亦较大,数量亦多,而非骨化性纤维瘤则相反。该病的特点是年龄一般在8~20岁,部位以干骺端和骨干为主,有可能自愈,复发率低。 黄色肉芽肿:由于该病在愈合阶段可吸收脂肪,成为泡沫细胞,故有人怀疑为黄色肉芽肿,故应予以注意。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一)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A1 交卷时间:2019-05-21 00:10:48 一、单选题 1.(4分)引起肺气肿的因素不包括(遗传性a1-抗胰蛋白酶缺乏) 2.(4分)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改变是(细胞浆的改变) 3.(4分)下列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瓣膜赘生物牢固相连) 4.(4分)细菌性痢疾一般是何种性质的炎症(纤维素性炎) 5.(4分)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特点是(肝细胞亚大片坏死,伴结节状再生) 6.(4分)在大叶性肺炎中的哪一期可见铁锈色痰(红色肝样变期) 7.(4分)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的主要细菌是(草绿色链球菌) 8.(4分)急性肾盂肾炎属于(化脓性炎) 9.(4分)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心肌前负荷长期过重) 10.(4分)休克I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11.(4分)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和纤维素) 12.(4分)高热患者容易发生(高渗性脱水) 13.(4分)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由合体细胞样和细胞滋养层样细胞构成) 14.(4分)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PaCO2增高使脑血管舒张和脑细胞内酸中毒) 15.(4分)液化性坏死常发生在(脑和胰) 16.(4分)细菌进入血中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之为(败血症) 17.(4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最易发生的缺氧(低张性缺氧) 18.(4分)以下关于发热的说法,错误的是(中暑不属于过热) 19.(4分)DIC时引起休克的机制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微血栓阻塞循环通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肌损伤而收缩力降低、血管扩张而外周阻力降低) 20.(4分)严重的胸腔积液可导致(限制性通气障碍) 21.(4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胃粘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2.(4分)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定向游走) 23.(4分)下列哪一项不是端坐呼吸的发病机制(平卧时心指数增加) 24.(4分)肝性脑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三羧酸循环障碍) 25.(4分)关于玻璃样变性,下述哪项是错误的(可发生于心肌细胞)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A2 交卷时间:2019-05-21 22:34:46 一、单选题 1.(4分)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 2.(4分)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基底节) 3.(4分)对风湿病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病变是(风湿小结) 4.(4分)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是(巨噬细胞) 5.(4分)以下对出血性梗死形成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先动脉阻塞,继而发生静脉淤血) 6.(4分)以下哪种不属于风湿病变(化脓性关节炎) 7.(4分)诊断肉瘤的主要依据是(恶性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并与间质分界不清) 8.(4分)DIC的主要特征是(凝血功能失常) 9.(4分)原位癌的主要特征是(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底膜仍完整)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复习题

绪论与应激 一、填空题 1、病理学的三个层面:、、; (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 2、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在、、和处于完好状态。 3、亚健康的三类情况:、、和。 (身心轻度失调、潜临床状态、前临床状态) 4、关于遗传性因素与疾病,单基因决定的称为;多基因影响的称为。 5、疾病发展的四个期为、、 和。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和转归期) 6、传统临床死亡判定的标志是:和 传统死亡的三个阶段:、 和。 7、应激反应的主要神经内分泌强烈兴奋的两条轴分别是: 和。

其分泌相应的激素是和。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糖皮质激素) 8、劣性应激最终导致机体内怀镜紊乱和疾病,Selye将其称之 为。并将其分为三个期:分别为:、 和。 (全身适应综合征; GAS可分为三个期: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9、常在重伤、大手术、重病等情况下出现的表现为胃粘膜糜烂、出血等主要病变,被称为。 二、选择题: A型题 1、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 A、理、化因素 B、生物因素C、遗传与先天因素 D、营养因素E、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2、与现代护理模式相适应的医学模式是: A、神灵医学模式 B、经验医学模式 C、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D、生物医学模式 E、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下列哪种疾病通常经历疾病的四个期较典型 A、自身免疫疾病B、慢性疾病C、恶性肿瘤D、传染病E、

身心疾病 4、关于死亡概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用传统的死亡概念对死亡的判断虽然保守但最可靠 B、通常将死亡分为3个阶段:①濒死期、②脑死亡期、③临床死亡期(呼吸和心跳停止) C、临床死亡期(呼吸和心跳停止)是死亡的不可逆阶段 D、脑死亡状态,如果有呼吸和心跳存在,某些患者经过及时正确地抢救,可望复苏成功 E、脑死亡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参考答案: 1、B 2、C 3、D 4、E X型题: 1、WHO关于健康的定义包含下列哪些方面的完好状态: A、身体 B、心理 C、精神 D、社会交往 2、疾病表现的一系列异常生命活动包括: A、生理功能改变 B、代谢改变 C、形态结构改变 D、临床症状与体征 3、免疫因素致病原因可有: A、免疫功能低下与缺陷 B、超敏反应 C、变态反应 D、自身免

2019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选择一项: A. 植物人状态 B. 濒死状态 C. 脑死亡 D. 生物学死亡 E. 临床死亡 题目2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疾病的发展方向取决于()。 选择一项: A. 病因的数量与强度 B. 存在的诱因

C. 机体的抵抗力 D. 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 E. 机体自稳调节的能力 题目3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细胞水肿属于()。 选择一项: A. 代偿性肥大 B. 轻度变性 C. 渐进性坏死 D. 细胞内物质沉积 E. 液化性坏死 题目4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患者,男,68岁,患高血压病20年,临床叩诊心界大,心肌最可能出现的病变是()。选择一项: A. 心肌萎缩 B. 心肌肥大 C. 心肌纤维化 D. 心肌钙化 E. 心肌梗死 题目5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一期愈合应具备的条件是()。 选择一项:

A. 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 B. 组织缺损少、创缘不整齐、无感染 C. 组织缺损少、创缘不整齐、有感染 D. 创缘整齐、无感染、组织缺损大 E. 创缘整齐、组织缺损大、有感染 题目6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肉芽组织的基本成分是()。 选择一项: A. 毛细血管和炎性细胞 B. 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 C. 淋巴细胞和纤维细胞 D. 成纤维细胞和新生毛细血管 E. 成纤维细胞和毛细淋巴管

题目7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在创伤愈合中,胶原的形成需要()。选择一项: A. 维生素E B. 维生素C C. 维生素B D. 维生素A E. 维生素K 题目8 还未回答 满分3.00 标记题目 题干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A1 交卷时间: 2019-05-21 00:10:48 一、单选题 1. (4 分)引起肺气肿的因素不包括 (遗传性 a1- 抗胰蛋白酶缺乏 ) 2. (4 分) 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改变是 (细胞浆的改变 ) 3. (4 分) 下列关于风湿性心内膜炎的描述中哪项是正确的 ( 瓣膜赘生物牢固相连 ) 4. (4 分) 细菌性痢疾一般是何种性质的炎症 (纤维素性炎 ) 5. (4 分) 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特点是 (肝细胞亚大片坏死,伴结节状再生 ) 6. (4 分) 在大叶性肺炎中的哪一期可见铁锈色痰 ( 红色肝样变期 ) 7. (4分)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SBE )的主要细菌是(草绿色链球菌) 8. (4 分)急性肾盂肾炎属于 (化脓性炎) 9. (4 分)心肌串联性增生的主要原因是( 心肌前负荷长期过重 ) 10. (4 分)休克 I 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 11. (4 分)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 (血小板和纤维素 ) 12. (4 分)高热患者容易发生( 高渗性脱水 ) 13. (4 分)绒毛膜癌的病理特点是 (肿瘤由合体细胞样和细胞滋养层样细胞构成 ) 14. (4分)呼吸衰竭导致肺性脑病的主要机制是( PaC02增高使脑血管舒张和脑细胞内 酸中毒 ) 15. (4 分)液化性坏死常发生在 (脑和胰 ) 16. (4 分)细菌进入血中并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称之为 (败血症 ) 17. (4 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最易发生的缺氧( 低张性缺氧 ) 18. (4 分)以下关于发热的说法,错误的是( 中暑不属于过热 ) 19. (4分)DIC 时引起休克的机制与下列什么因素有关( 微血栓阻塞循环通道、有效循 环血量减少、心肌损伤而收缩力降低、血管扩张而外周阻力降低 ) 20. (4 分)严重的胸腔积液可导致( 限制性通气障碍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A2 交卷时间: 2019-05-21 22:34:46 一、单选题 1. (4 分)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 (机化) 2. (4 分)高血压病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基底节) 3. (4 分)对风湿病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病变是 (风湿小结 ) 4. (4 分)可形成多核巨细胞的细胞是 (巨噬细胞 ) 21. (4 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病变特点是( 22. (4 分)趋化作用是指( 白细胞定向游走 ) 23. (4 分)下列哪一项不是端坐呼吸的发病机制 ( 24. (4 分)肝性脑病时氨清除不足的主要原因是( 胃粘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 平卧时心指数增加 ) 三羧酸循环障碍 ) 可发生于心肌细胞 )

病理学理论指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

(1)抗原性质变异:机体对于原本耐受的自身抗原,由于物理、化学药物、微生物等因素的是影响而发生变性、降解,暴露了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变性的γ-球蛋白因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而获得抗原性,从而诱发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或通过修饰原本耐受抗原的截体部分,从而回避了TH细胞的耐受,导致免疫应答。这是由于大部分的自身抗原属于一种半抗原和载体的复合体,其中B细胞识别的是半抗原的决定簇,T细胞识别的是载体的决定簇,引起免疫应答时二种信号缺一不可,而一般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往往只是限于T细胞,如载体的抗原决定簇经过修饰,即可为T细胞识别,而具有对该抗原发生反应潜能的B细胞一旦获得TH的信号,就会分化、增殖,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2)交叉免疫反应:与机体某些组织抗原成分相同的外来抗原称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共同抗体,可与有关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例如A组B 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与人体心肌纤维的肌膜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抗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纤维发生交叉反应,引起损害,导致风湿性心肌炎。 2.免疫反应调节异常TH细胞和T抑制细胞(TS)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调控作用十分重要,当Ts细胞功能过低或TH细胞功能过度时,则可有多量自身抗体形成。已知在NZB/WF1小鼠中随着鼠龄的增长Ts细胞明显减少,由于Ts细胞功能的过早降低,出现过量自身抗体,诱发与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病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下列事实可说明这一情况:①很多自身免疫病如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均具有家族史。②有些自身免疫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已有报道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4.病毒因素病毒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已在小鼠的自发性自身免疫病中得到一些证明,例如NZB小鼠的多种组织中有C型病毒及其抗原的存在,在病变肾小球沉积的免疫复合物中也有此类抗原的存在。病毒诱发自身免疫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改变自身抗原载本的决定簇而回避了T细胞的耐受作用;也可能作为B细胞的佐剂(如EBV)促进自身抗体形成;或感染、灭活Ts细胞,使自身反应B细胞失去控制,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此外,有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引起体细胞变异(不能被识别)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倾向性,不少与HLA抗原尤其是与D/DR基因位点相关,女性多于男性;②血液中存在高滴度自身抗体和(或)能与自身组织成分起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③疾病常呈现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的过程;④病因大多不明,少数由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外伤(交感性眼炎)等所致; ⑤可在实验动物中复制出类似人类自身免疫病的模型。

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基本情况 1、本学科已有工作基础和水平 本学科由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和病理学教研室为主体,并联合附属瑞金医院病理科等从事病理诊断和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优势力量,形成一个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学科团队。其中,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于1956年在章德馨教授的带领下建立;随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教授、徐也鲁教授和张启良教授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取得系列成果。1984年成为首批上海市地方高校重点学科,1995年成为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博士点学科。2002年开始,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国强博士担任教研室主任,使教研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在国际相关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团队。2005年建成了“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病理学教研室于1952年在著名病理学专家邓裕兰教授的带领下建立,随后在郭寿延、王瑞年、王宝美和赵雁飞等知名教授以及现任学科带头人姜叙诚、傅国辉教授的带领下,从事免疫病理、消化病理、骨病理、膜蛋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年“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已经形成了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病理诊断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格局。涌现出一批整体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以长江学者、上海医学领军人才、知名教授领衔的具有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团队优势。目前,本学科拥有教授13人、副教授14人、讲师18人,

非骨化性纤维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 NO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组织肿瘤。这种肿瘤过去曾被认为是瘤样病损,即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损。1942年Jaffe和Lichtenstein认为它是一种真性肿瘤,三年后Hatcher认为它是干骺端纤维缺损,并认为是一种瘤样病变。1958年Jaffe正式命名为非骨化性纤维瘤。目前多认为是良性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 一、病因病理 病因不明。 肉眼观察,肿瘤边界清晰、偏位性,质坚实或有韧性,切面呈黄色或暗棕色。由含有类脂质的黄色和褐黄色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肿瘤组织中混有棕黄色区域,局部骨皮质变薄、肿胀,与正常骨有明显界限,周围有硬化骨质或纤维骨质包绕。邻近骨皮质完整,除非发生病理性骨折。如果肿瘤由多个病灶组成,可成分叶状。一般无骨膜反应。显微镜下,组织学特征为梭形的纤维母细胞性增生,呈漩涡状或席纹状排列,有少量胶原纤维和纤维母细胞。网状纤维一般很丰富。间质内有时有出血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后者可见于梭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内。灶形分布的成团泡沫细胞非常突出,吞噬脂质和含铁血黄素的组织细胞就是由纤维母细胞转变的泡沫细胞。1/3病例可见泡沫细胞。但有些病例纤维组织和细胞多见,而泡沫细胞少见。快要退化的非骨化性纤维瘤胶原束增厚,似成纤维瘤。第三种成分是多核巨细胞,一般有3~10个核,少数细胞大而核更多,分散于组织中,稀疏分布,形体小,与巨细胞瘤的巨细胞不同,在组织间还可见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瘤内无成骨活动,可与纤维异常增殖症区别。边缘由肿瘤膨胀性扩展可产生反应性骨质硬化。组织学图象与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一致。这些特征表明,本瘤为纤维组织细胞性来源的肿瘤。 二、临床表现 发病率不高。本瘤占肿瘤总数的0.81%,占良性肿瘤的1.45%。男女之比为1.38:1。年龄多在11~20岁(29.6%)。多见于下肢,股骨和胫骨,其次为肱骨和颌骨。上肢和短扁骨比较少。多位于干骺端,但不侵及骨骺线,或者近于骨干侧。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 作者:郑春长高西杰姜金凯燕军 【摘要】目的探讨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价值,提高影像诊断正确率。方法 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化性纤维瘤全部行X平片检查,其中8例病人行CT检查。结果 16例长骨骨化性纤维瘤X线诊断正确11例,误诊5例; CT检查正确诊断7例,误诊1例。结论 CT检查能够提高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正确诊断率,显示病变范围较传统X线清晰,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骨化性纤维瘤;长骨;X线平片;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X ray and CT finding of long bone ossifying fibroma. Methods X ray plain films were performed in all 16 patients with long bone ossifying fibroma which was confirmed by pathology and surgery,of all 16 patients ,CT was performed in 8 patients.Results In 16 cases, long bone ossifying fibroma was diagnosed by X ray in 11 cases, misdiagnosed in 5 cases.In 8 cases , long bone ossifying fibroma was diagnosed by CT in 7 cases, misdiagnosed in 1cases.Conclusion CT can improve the correct diagnosis of long bone ossifying fibroma and can more clearly demonstrate the extension of lesions than X ray plain film,which is important for clinical treatment.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03任务答案001-005

8.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部位()。 A. 全身大、中型动脉 B. 全身毛细血管 C. 全身细小动脉 D. 肾脏入球小动脉 E. 脾小结中央动脉 9. 风湿性心包炎的炎症性质为()。 A. 变质性炎 B. 变态反应性炎 C. 渗出性炎 D. 遗传性疾病所致 E. 增生性炎 10. 女,28 岁,四肢大关节游走性疼痛三年,近半年心悸,气短,近一个月双下肢浮肿,查体:颈静脉怒张,双下肢 凹陷水肿,肝大右肋下3cm,听诊:二尖瓣听诊区可闻雷鸣样及吹风样杂音,本患者最正确的诊断应是()。 A. 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B. 二尖瓣关闭不全 C. 二尖瓣狭窄、关闭不全 D. 心力衰竭 E. 风湿性心瓣膜病、合并右心衰竭 11. 女,30岁,心悸、气短2年,1个半月前拔牙后出现发热、乏力。有风湿病史。查体:皮肤有出血点、脾大,心 前区可闻及雷鸣样及吹风样杂音,患者最大可能患病是()。 A. 风湿活动 B. 肺内感染 C.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D. 肾盂肾炎 E. 流行性出血热 12. 心力衰竭的定义正确的是()。 A. 心输出量抵于正常 B. 每博心输出量低于正常 C. 心脏指数低与于正常 D. 由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泵衰竭 E. 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不足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 13. 不会导致心脏容量负荷增加的因素是()。 A. 二尖瓣关闭不全 B. 主动脉关闭不全 C. 室间隔缺损 D. 肺动脉高压 E. 动-静脉瘘 14. 关于心力衰竭时心率加快的叙述,不正确是()。 A. 无论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心率都加快 B. 心率加快最容易被迅速动员起来的一种代偿活动 C. 心率越快其代偿效果越好 D. 心率加快可能与交感神经兴奋有关 E. 代偿作用有限,不太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