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10 免疫性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3.79 MB
- 文档页数:28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常见免疫性疾病免疫病理学是研究免疫系统在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基本原理的学科。
它涉及到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免疫反应对于疾病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
一、免疫病理学的基本原理1. 免疫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器官(如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和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
这些组织和细胞相互配合,为机体提供免疫功能。
2. 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清除和记忆等功能。
它能够识别外来抗原,并通过产生抗体和激活免疫细胞清除这些抗原。
同时,免疫系统还能够通过免疫记忆机制,使机体在再次暴露于相同抗原时能够更快、更有效地作出反应。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免疫反应主要分为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性免疫主要由T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则主要由B细胞和抗体介导。
这两种免疫反应在机体抵御不同类型的病原体时起到不同的作用。
4. 免疫系统的调节为了保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机体需要调节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这一调节过程主要由免疫调节细胞和细胞因子等调控。
二、常见免疫性疾病1.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活化,攻击正常组织和器官。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自身免疫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调节有关。
2.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机体对于一些原本无害的物质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鼻炎、哮喘和荨麻疹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如过敏原的暴露和免疫系统的过敏性反应。
3. 免疫缺陷病免疫缺陷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部分或全部缺陷,导致机体易受感染。
典型的免疫缺陷病是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如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SCID)和艾滋病等。
4. 移植排斥反应移植排斥反应是指移植物和受移植者之间的免疫冲突。
人体对于异体移植物会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移植物被排斥。
病理学中的组织学特征与疾病诊断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方法的学科。
组织学特征是疾病诊断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细胞学表现、病理形态学、化学反应、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组织学特征的判断和分析非常重要,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支持,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一、组织学特征的分类组织学特征是指某一种疾病在组织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组织学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细胞学表现细胞学是病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细胞学表现往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
临床医生可以通过采取细胞标本并进行细胞学检查,判断组织细胞的形态、排列和数量等指标,从而诊断出疾病的类型和分布范围。
2. 病理形态学病理形态学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形态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包括组织学层面的形态和结构、细胞和组织的排列方式、细胞和组织的数量以及细胞和组织的功能等方面。
在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病理形态学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3.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化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精确度和敏感性等指标。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通过对病理标本进行化学反应,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化学结构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精确和有效的判断和治疗依据。
4.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免疫学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通过特殊染色技术,对组织中的各类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进行识别、标记和检测,从而判断出疾病的类型和免疫反应程度等情况,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5. 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是指某一种疾病在分子层面的表现和特征。
包括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和功能、DNA序列、RNA转录和转化等方面。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通过对病理标本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判断出疾病的分子结构特征以及基因变异和表达途径等信息,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免疫病理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免疫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机体对外来抗原的免疫反应和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应用三个方面介绍免疫病理学。
一、基本概念(一)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是指机体识别抗原后对其作出的防御反应。
免疫反应主要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类型。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自然存在的免疫防御机制,包括机体的自身防御系统、胃酸、皮肤、黏膜等。
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的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类型。
细胞免疫主要是指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负责杀伤病原体和感染性细胞,是防御细胞内感染的主要手段。
体液免疫主要是指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产生各种免疫球蛋白,负责对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和中和作用。
(二)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的,是维持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周围免疫器官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胸腺和骨髓,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主要负责免疫细胞的生产和成熟。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活动和免疫反应发生的场所。
(三)免疫病理学免疫病理学是应用病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免疫系统结构、功能和疾病的一门学科。
免疫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免疫系统的解剖构造、免疫病原体、免疫反应、免疫性疾病和免疫治疗等。
二、研究方法(一)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进行组织学分析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疾病的诊断。
免疫组织化学的基本步骤包括标本制备、抗原表位暴露、抗体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可以检测特定蛋白质、抗原和抗体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二)流式细胞术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分辨率的细胞分析技术,应用广泛于免疫学和癌症等领域。
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对细胞表面的分子进行特异性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等进行分析。
免疫病理第一节系统性红斑狼疮全身多系统受累的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尚未明确但可知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是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另外,B细胞活动亢进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95%患者有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分四类抗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A-非组蛋白性蛋白抗体抗核仁抗原抗体。
遗传因素有家族聚集现象,纯合子双胞胎有很高的一致性药物(盐酸肼苯哒嗪、普鲁卡因酰胺、青霉素胺)可引起红斑狼疮样反应紫外线性激素雄激素似乎有保护作用,雌激素似有助长作用组织损伤机制:(1)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III型变态反应):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2)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等自身抗体,经II型变态反应,引起全血细胞减少(3)抗核抗体本身无毒性,但是攻击变形或胞膜受损的细胞—机理是与细胞核接触,使细胞核肿胀,呈均质一片,并被挤出胞体,形成狼疮小体(苏木精小体)二、病理变化1、狼疮小体和狼疮细胞狼疮小体:诊断SLE的特征性依据;对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有趋化作用狼疮细胞:吞噬了狼疮小体的细胞2、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皮肤、肌肉处最多见。
活动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
慢性期表现为血管壁纤维化满宁县,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进入伴水肿和基质增加,形成洋葱皮样结构。
3、狼疮性肾炎肾损害主要由DNA-抗DNA在肾小球的沉积引起。
肾病变以系膜增生性肾小肾炎、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常见。
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内皮下大量免疫复合物的沉积是SLE急性期的特征性病变。
肾功能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4、狼疮性肝炎汇管区及汇管区周围的淋巴单核细胞浸润及肝细胞碎片状坏死。
5、皮肤损害以面部蝶形红斑最为典型。
免疫荧光显示真皮与表皮交界处IgG、IgM和C3沉积。
6、关节病变表现为滑膜水肿,结缔组织纤维蛋白样变性,很少引起关节畸形。
7、心脏病变表现为心瓣膜非细菌性疣状心内膜炎,常累及二尖瓣、三尖瓣。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1.萎缩2.肥大3.增生4.化生第二节细胞和组织的损伤1.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2.损伤的形式和形态学变化第三节凋亡第四节细胞老化第二章损伤的修复第一节再生1.细胞周期和不同类型细胞的再生潜能2.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3.细胞再生的影响因素4.干细胞在细胞再生和组织修复中的作用第二节纤维性修复1.肉芽组织的形态及作用2.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3.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的形成过程及机制第三节创伤愈合1.皮肤创伤愈合2.骨折愈合3.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第三章局部血液及体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瘀血1.充血2.瘀血第二节出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3.后果第三节血栓形成1.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2.血栓形成的过程及血栓的形态3.血栓的结局4.血栓对机体的影响第四节栓塞1.栓子运行的途径2.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第五节梗死1.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2.梗死的病变及类型3.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和结局第六节水肿1.水肿的发病机制2.水肿的病理变化3.水肿对机体的影响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1.炎症的概念2.炎症的原因3.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4.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第二节急性炎症1.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2.血管通透性增加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5.急性炎症的类型及其病理变化6.急性炎症的结局第三节慢性炎症1.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2.慢性肉芽肿炎第五章肿瘤第一节肿瘤的概述第二节肿瘤的形态1.肿瘤的大体形态2.肿瘤的组织形态第三节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第四节肿瘤的命名与分类1.命名原则2.分类第五节肿瘤的生长和扩散1.肿瘤的生长方式和生长速度2.肿瘤扩散第六节肿瘤的分级和分期第七节肿瘤对机体的影响第八节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第九节常见肿瘤举例1.上皮组织肿瘤2.间叶组织肿瘤3.神经外胚叶肿瘤第十节癌前疾病(或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癌前疾病(或病变)2.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第十一节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1.细胞生长与增殖的调控2.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第十二节环境致瘤因素1.化学因素2.物理因素3.生物因素第十三节肿瘤与遗传第十四节肿瘤免疫第六章心血管疾病第一节动脉粥样硬化1.病因和发病机制2.病理变化第二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第三节高血压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类型和病理变化第四节风湿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变化3.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第五节感染性心内膜炎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第六节心瓣膜病1.二尖瓣狭窄2.二尖瓣关闭不全3.主动脉狭窄4.主动脉关闭不全第七节心肌病和心肌炎1.心肌病2.心肌炎第八节心包炎和心脏肿瘤1.心包炎2.心脏肿瘤第九节周围血管病第七章呼吸系统疾病第一节上呼吸道及肺部炎症性疾病1.鼻炎、鼻窦炎2.咽炎、喉炎3.急性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炎4.肺炎第二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慢性支气管炎2.支气管哮喘3.支气管扩张症4.肺气肿第三节肺尘埃沉着症1.肺硅沉着症2.肺石棉沉着症第四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第五节呼吸窘迫综合征1.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2.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第六节呼吸系统常见肿瘤1.鼻咽癌2.喉癌3.肺癌第七节胸膜疾病1.胸膜炎2.胸腔积液3.胸膜间皮瘤第八章消化系统疾病第一节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1.食管的炎症2.食管狭窄、扩张与贲门迟缓不能第二节胃炎第三节消化性溃疡第四节阑尾炎第五节非特异性肠炎1.局限性肠炎2.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4.菌群失调性肠炎第六节病毒性肝炎第七节酒精性肝病第八节肝硬化1.门脉性肝硬化2.坏死后性肝硬化3.胆汁性肝硬化第九节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1.肝代谢性疾病2.肝血循环障碍第十节胆囊炎与胆石症1.胆囊炎2.胆石症第十一节胰腺炎1.急性胰腺炎2.慢性胰腺炎第十二节消化系统常见肿瘤1.食管癌、2.胃癌3.大肠癌4.原发性肝癌5.胰腺癌第九章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淋巴结良性增生1.淋巴结反应性增生2.淋巴结的特殊感染第二节淋巴组织肿瘤1.概述2.霍奇金淋巴瘤3.非霍奇金淋巴瘤第三节髓系肿瘤1.急性随性白血病2.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第四节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肿瘤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第十章免疫性疾病第一节自身免疫性疾病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2.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第二节免疫缺陷病1.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第三节器官和骨髓移植1.移植排斥反应及机制2.实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3.骨髓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第十一章泌尿系统疾病第一节肾小球疾病1.病因和发病机制2.基本病理改变化3.临床变现4.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第二节肾小管—间质性肾炎1.肾盂肾炎2.药物和中毒引起的肾小管—间质性肾炎第三节肾和膀胱的常见肿瘤1.肾细胞癌2.肾母细胞瘤3.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第十二章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1.慢性子宫颈炎2.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第二节子宫体疾病1.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内膜增生症3.子宫肿瘤第三节滋养层细胞疾病1.葡萄胎2.侵蚀性葡萄胎3.绒毛膜癌4.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第四节卵巢肿瘤1.卵巢上皮性肿瘤2.卵巢性索间质肿瘤3.卵巢生殖细胞肿瘤第五节前列腺疾病1.前列腺增生症2.前列腺癌第六节睾丸和阴茎肿瘤1.睾丸肿瘤2.阴茎肿瘤第七节乳腺疾病1.乳腺增生性病变2.乳腺纤维腺瘤3.乳腺癌4.男性乳腺发育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疾病第一节垂体疾病1.下丘脑及垂体后叶疾病2.垂体前叶功能亢进与低下3.垂体肿瘤第二节甲状腺疾病1.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2.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3.甲状腺功能低下4.甲状腺炎5.甲状腺肿瘤第三节肾上腺疾病1.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2.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3.肾上腺肿瘤第四节胰岛疾病1.糖尿病2.胰岛细胞瘤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第一节神经系统疾病的基本病变1.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的基本病变2.神经胶质细胞的基本病变第二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见并发症1.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2.脑水肿3.脑积水第三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细菌性感染疾病2.病毒性感染疾病3.海绵状脑病第四节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Alzheimer病2.Parkinson病第五节缺氧与脑血管病1.缺血性脑病2.阻塞性脑血管病3.脑出血第六节神经系统肿瘤1.中枢神经系统肿瘤2.外周神经肿瘤3.转移性肿瘤第十五章传染病第一节结核病1.概述2.肺结核病3.肺外结核病第二节伤寒第三节细菌性痢疾第四节麻风第五节钩端螺旋体病第六节肾综合症出血热第七节狂犬病第八节性传播性疾病1.淋病2.尖锐湿疣3.梅毒第九节深部真菌病第十九章寄生虫病第一节阿米巴病1.肠阿米巴病2.肠外阿米巴病第二节血吸虫病第三节华支睾吸虫病第四节肺型并殖吸虫病第五节丝虫病第六节棘球蚴病1.细粒棘球蚴病2.泡状棘球蚴病。
专升本病理知识点总结一、细胞损伤与适应1. 细胞损伤的分类细胞损伤可分为可逆损伤和不可逆损伤两种。
可逆损伤包括细胞浆变性、水肿和脂质变性;不可逆损伤包括坏死和凋亡。
2. 细胞缺氧损伤细胞缺氧损伤是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者氧输送障碍导致细胞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包括细胞浆水肿、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自由基产生等。
3.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规范的、有序的、可控的细胞死亡过程,是机体自身调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式。
4. 因子诱导的细胞适应机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刺激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适应反应,包括细胞肥大、细胞萎缩和细胞增生等。
二、炎症与免疫1. 炎症的概念炎症是机体对抗各种损伤因素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包括水肿、发热、疼痛和功能障碍等。
2. 炎症的分类根据炎症的持续时间和性质,可以将炎症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
3. 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部分,它们共同协同作用来保护机体免受外界侵害。
4. 免疫反应的机制免疫反应包括抗原的识别、T细胞和B细胞的激活、免疫记忆和免疫调节等多个环节。
5.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功能失调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1. 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机体组织内发生的一种异常增生,它不受体内外调控,具有自主生长和浸润转移的特点。
2.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浸润转移特点,可以将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3. 肿瘤的发生机制肿瘤的发生是由于体细胞发生遗传突变,导致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而引起的。
4. 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诊断肿瘤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检查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
四、代谢性疾病1. 代谢性疾病的分类代谢性疾病包括各种内分泌失调疾病和代谢产物积累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遗传性代谢病等。
免疫性疾病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494.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免疫球蛋白为( )A.IgG D.IgDB.IgM E.IgEC.IgA495.涉及Ⅱ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抗体直接作用于靶抗原 D.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B.淋巴细胞攻击靶抗原 E.肥大细胞脱颗粒C.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496.* Ⅲ型变态反应急性期的病理组织学特征为( )A.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D.纤维蛋白样坏死性血管炎B.镂空性软化灶形成 E.坏死组织保持原有轮廓C.实质细胞点状坏死497.与移植物超急性排异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发生机制的有关因素是受者体内预先存在( )A.CD4+ 细胞 D.抗供者移植物抗体B.MHC抗原表达 E.激活补体C.CD8+ 细胞498.一般不出现在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acute rejection)病灶内的细胞是( )A.巨噬细胞 D.浆细胞B.免疫母细胞 E.淋巴细胞C.异物巨细胞499.*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引起组织损害密切有关的物质是( )A.自身抗体 D.CD4+ 细胞B.狼疮细胞 E.苏木素小体C.CD8+ 细胞500.一般不出现在SLE患者体内抗体是( )A.抗核抗体 D.抗链球菌抗体B.抗Sm抗体 E.抗血小板抗体C.抗淋巴细胞抗体501.对狼疮性肾炎具有诊断价值的形态特征是( )A.免疫球蛋白沉积 D.电子致密物沉积B.补体沉积 E.苏木素小体C.系膜细胞增生502.SLE患者皮肤损害的典型病变表现为( )A.面部蝶形红斑 D.蜘蛛痣B.肢体环形红斑 E.皮下小结C.出血点503.* SLE患者血管损害具有诊断价值的特征性病变是( )A.纤维蛋白样坏死 D.外膜增生形成洋葱皮样结构B.内膜炎细胞浸润 E.内膜纤维化C.微血栓形成504.对SLE患者皮肤进行活检,具有诊断意义的病理组织学特征是( )A.表皮萎缩、角化过度 D.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B.表皮、真皮交界处水肿 E.表皮、真皮交界处抗体沉积C.基底细胞液化505.SLE患者典型的心脏病变为( )A.心肌间质炎细胞浸润 D.心肌灶性坏死B.瓣膜疣状赘生物 E.心瓣膜钙化灶形成C.心外膜纤维蛋白性炎506.类风湿因子的本质是( )A.免疫复合物 D.抗自身滑膜组织抗体B.抗自身IgG Fc段自身抗体 E.抗自身关节软骨抗体C.抗自身IgM Fc段自身抗体507.艾滋病(AIDS)病毒属于人类( )A.T细胞病毒Ⅰ型 D.疱疹病毒Ⅰ型B.T细胞病毒Ⅱ型 E.疱疹病毒Ⅱ型C.T细胞病毒Ⅲ型508.艾滋病发病的主要环节是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侵犯和破坏( )A.巨噬细胞 D.B细胞B.Tc细胞 E.Th细胞C.Ts细胞509.HIV的入侵T细胞的主要门户是( )A.CD3分子 D.CD16分子B.CD4分子 E.CD19分子C.CD8分子510.艾滋病首先侵犯的器官是( )A.脾 D.生殖道B.淋巴结 E.皮肤C.肠粘膜511.艾滋病病人晚期外周血血细胞减少最显著的细胞是:A.CD4+ 细胞 D.CD16+ 细胞B.CD8+ 细胞 E.CD56+ 细胞C.CD14+ 细胞512.*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较为特征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是肺泡内出现大量的( )A.水肿液 D.中性粒细胞B.泡沫样渗出物 E.淋巴细胞C.红细胞513.艾滋病易并发的恶性肿瘤是( )A.肺鳞癌 D.卡波西肉瘤B.肠腺癌 E.骨尤文瘤C.纤维肉瘤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514.* 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的常见疾病包括( )( )( )( )( )A.风湿热 D.过敏性肠炎B.支气管哮喘 E.药物性过敏性休克C.过敏性鼻炎515.* Ⅰ型变态反应的病理改变与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主要表现为( )( )( )( )( )A.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D.平滑肌痉挛B.组织水肿明显 E.组织大量坏死C.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16.* Ⅱ型变态反应损伤组织的机制有多种,包括( )( )( )( )( )A.补体介导性细胞毒反应B.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C.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D.抗体介导靶细胞功能异常E.抗体介导T细胞攻击组织517.属于Ⅱ型变态反应的常见疾病,包括( )( )( )( )( )A.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 D.甲状腺功能亢进症B.血型不符输血急性溶血 E.移植肾超急性排异反应\parC.抗基膜型肾炎 518.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的病理情况或疾病者可能是( )( )( )( )( )A.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 D.链球菌感染后肾炎B.甲状腺功能亢进 E.狼疮带C.病毒性肝炎519.关于Ⅳ型变态反应的正确描述是( )( )( )( )( )A.细胞免疫性反应B.免疫活性细胞主要为CD4+ 和CD8+ 细胞C.可形成肉芽肿D.常由化脓菌引起E.其反应受MHC抗原限制520.关于移植肾超急性排异反应的正确描述是( )( )( )( )( )A.移植后几分钟内即可出现B.与受者血清中存在抗供者移植物抗体有关C.病变主要发生在血管D.组织内大量免疫活性细胞浸润E.肾肉眼观呈肿大、青紫色伴梗死灶521.超急性排异反应易发生于( )( )( )( )( )A.供受者ABC血型不符 D.接受过异体皮肤移植者B.经产妇 E.供受者MHC配型不隹C.多次输血者522.* 关于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的正确描述是( )( )( )( )( )A.发生于移植后一周以上 D.可发生在同卵孪生者B.早期多表现为细胞免疫反应 E.晚期多因抗体介导而失败C.供受者MHC配型不隹所致523.移植肾慢性排异反应(chronic rejection)主要组织病理学改变是( )( )( )( )( )A.肾小球大量新月体形成 D.肾单位破坏严重B.闭塞性脉管炎 E.肾多发性小囊肿形成C.肾间质大量单个核细胞浸润524.移植肾急性血管型排异反应的形态特征包括( )( )( )( )( )A.肾细、小动脉纤维蛋白样坏死 D.肾血管内膜炎B.肾血管内血栓形成 E.血管壁有IgG、补体沉积C.肉芽肿形成525.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某些共同点,表现在( )( )( )( )( )A.血清中存在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B.器官特异性C.与HLA-DR抗原有关D.女性多见E.病变呈慢性迁延过程526.对SLE诊断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血清抗体是( )( )( )( )( )A.抗组蛋白抗体 D.抗非组蛋白抗体B.抗双股DNA抗体 E.抗血细胞抗体C.抗Smith(Sm)抗原抗体527.与SLE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有( )( )( )( )( )A.CD8+ 细胞功能受限制 D.女性激素B.自身抗体形成 E.某些药物C.遗传倾向528.* 肾活组织检查中提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为( )( ) ( )( )( )A.血管纤维蛋白样坏死 D.肾间质炎细胞浸润B.血管白金耳状改变 E.免疫球蛋白种类多C.肾小球电子致密物广泛沉积529.对SLE具有诊断价值的病理组织学改变为( )( )( )( )( )A.苏木素小体 D.肝细胞碎屑样坏死B.心包膜纤维蛋白性炎 E.脾动脉周围洋葱皮样改变C.心瓣膜疣状赘生物530.类风湿性关节炎特点为( )( )( )( )( )A.多侵犯大关节 D.关节软骨面有血管翳形成B.易造成关节畸形 E.疼痛呈游走性C.呈对称性分布531.*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 )( )( )( )A.性接触传播 D.污染针头传播B.感染性血制品或输血 E.胎盘传播C.体表接触传播532.* 艾滋病病人淋巴结的早期病理变化为( )( )( )( )( )A.淋巴滤泡明显萎缩 D.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增生B.淋巴滤泡明显增生 E.副皮质区淋巴细胞减少C.生发中心活跃533.* 艾滋病病人淋巴结的晚期病理变化为( )( )( )( )( )A.T细胞明显减少 D.B细胞明显增生B.B细胞明显减少 E.可显示分枝杆菌C.T细胞明显增生534.晚期艾滋病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有( )( )( )( )( )A.CD4+ /CD8+ 细胞比例下降 D.机会性感染B.淋巴结等组织萎缩 E.肝、脾肿大C.下肢卡波西肉瘤494.E 501.E495.A 502.A496.D 503.D497.D 504.E498.C 505.B499.A 506.B500.D 507.B508.E 522.A.B.C.E509.B 523.B.C.D510.B 524.A.B.D.E511.A 525.A.B.C.D.E512.B 526.B.C513.D 527.A.B.C.D.E514.B.C.D.E 528.A.B.C.E515.A.B.C.D 529.A.C.E516.A.B.D 530.B.C517.A.B.C.D.E 531.A.B.D.E518.A.D.E 532.B.C.E519.A.B.C.E 533.A.B.E520.A.B.C.E 534.A.B.C.D521.A.B.C.D第十章免疫性疾病496.Ⅲ型变态反应急性期以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为表现的免疫性损伤,通常表现为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坏死,故选择D。
免疫性疾病学习试卷考试与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1. 一般不破坏细胞膜,致敏作用主要通过生物活性物质引起的是:A.Ⅰ型变态反应B.Ⅱ型变态反应C.Ⅲ型变态反应D.Ⅳ型变态反应E. 以上都不是2. 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抗体是:A.IgAB.IgGC.IgDD.IgME.IgE3. Ⅰ型变态反应中引起分泌增加的介质是:A.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B.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前列腺素D.组胺E.白三烯4. 下列属于Ⅰ型变态反应的一组病变是:A.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输血反应、血清病B.哮喘、过敏性休克C.输血反应、过敏性鼻炎D.移植排斥反应、枯草热、哮喘E.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结核菌素反应5. Ⅱ型变态反应又名:A.迟发性超敏反应B.继发性超敏反应C.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超敏反应D.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E.细胞毒性抗体反应6. 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主要环节是:A.IgA结合于靶细胞B.IgD结合于靶细胞C.IgE结合于靶细胞D.补体的激活E. 以上均是7. 下列病变中不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病变是:A.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B.结核样型麻风C.假结核结节D.新型隐球菌感染E.重症肌无力8. 下列属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是:A.急性排斥反应B.Arthus反应C.超敏反应D.超急性排斥反应E. 骨髓移植排斥反应9. 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与受体血循环中已先有:A.CD4(+)淋巴细胞存在B.CD8(+)淋巴细胞存在C.抗供者移植物抗体存在D.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E.MHC抗原表达10. 红斑狼疮细胞的特点是:A.中性粒细胞内含圆形物质、无结构小体B.单核细胞内含多个小圆形蓝色小体C.多核巨细胞内含针状物D.巨噬细胞内含黑色晶状体E.巨噬细胞内含棕色小体X型题(多选题,每题可有一个至五个答案)1. HIV可感染:A.T H细胞B.T S细胞C.单核巨噬细胞D.B细胞E.NK细胞2. 有关孤立性IgA缺乏症患者的正确叙述是:A. 血清IgA缺乏B.sIgA缺乏C.IgA B细胞数量减少D. gA B细胞多数为不成熟表型E.注射IgA血制品有助治疗3.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A.5-羟色胺B.组胺C.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D.血小板激活因子E.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 AIDS患者常见死亡原因包括:A.肾功能衰竭B.Kaposi肉瘤C.消化道出血D.真菌感染E.心功能衰竭二、问答题1. 试述Ⅰ型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
三基练习-病理学-第5章免疫性疾病+答案+完整解析1、下列疾病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是()A、口眼干燥综合征B、系统性硬化C、结节性多动脉炎D、系统性红斑狼疮E、溃疡性结肠炎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口眼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结节性多动脉炎属于系统性自身免疫病,溃疡性结肠炎属于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E2、下列疾病血清中抗核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B、硬皮病C、口眼干燥综合征D、重症肌无力E、类风湿关节炎解析:抗核抗体检查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筛选试验,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其中以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最高。
正确答案: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皮肤病变中较具有特征性的变化是()A、皮下结节B、蜘蛛痣C、环形红斑D、面部蝶形红斑E、出血点解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50%的患者皮肤可表现为面部蝶形红斑。
正确答案:D4、HE染色下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变化中,最具有诊断价值的形态特征是()A、狼疮小体B、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C、补体沉积D、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炎E、细动脉炎解析:狼疮小体HE染色蓝染,也称苏木素小体,是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征性依据。
正确答案:A5、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病变的特点是()A、浆液性炎B、纤维素性炎C、化脓性炎D、滑膜增生性炎E、变质性炎解析: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多发性和对称性增生性滑膜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受累关节组织学表现为慢性滑膜炎。
正确答案:D6、下列不属于类风湿小结成分的是()A、纤维素样坏死B、上皮样细胞C、多核巨细胞D、淋巴细胞E、浆细胞解析:皮下类风湿小结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征性病变。
类风湿小结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呈栅状或放射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外围为肉芽组织的成分。
正确答案:C7、下列关于口眼干燥综合征的描述,错误的是()A、口、眼干燥和口腔、角膜溃疡形成B、可出现各种类型的肾小球肾炎的改变C、特异性的自身抗体是抗核糖核蛋白成分的抗SS-A和抗SS-BD、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肾炎E、泪腺和唾液腺内淋巴细胞灶状浸润和腺泡结构破坏解析:口眼干燥综合征指由于唾液腺、泪腺受免疫损伤,从而引起临床以眼干、口干表现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
疾病在病理学上的名词解释疾病,是健康状态被破坏或妨碍的一种异常状态,包括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异常。
人类自古以来便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疾病,追求健康一直是人类不懈努力的目标之一。
病理学,作为研究疾病的学科,通过分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下面将从病理学的角度解释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名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领域。
1. 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体内细胞数量的增加过程,这是组织和器官正常发育及修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然而,不正常的细胞增殖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癌症就是由于某些异常细胞克隆扩增而形成的。
2. 炎症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非特异性反应,通常表现为红、肿、热、痛。
病理学上的炎症是一种复杂的反应,包含细胞与分子的相互作用。
炎症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修复受损组织的过程,但长期持续的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的丧失,甚至与多种疾病的产生有关。
3. 发育缺陷发育缺陷是指围绕着机体形成的过程发生异常,导致器官和组织发育不足或存在结构异常。
这类缺陷可以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或两者的相互作用导致。
病理学中的研究关注于发育缺陷的机制和预防措施,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4. 肿瘤肿瘤是指体内异常细胞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体。
病理学对肿瘤进行分类,可以根据组织来源、细胞类型、临床行为和遗传改变等多个方面。
恶性肿瘤,即癌症,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的能力,是临床上常见而严重的疾病。
5. 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是指机体内代谢过程中出现异常,导致物质代谢和能量平衡紊乱。
这可能涉及酶的缺乏或失活、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异常、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等。
代谢紊乱可引发多种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
6.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地攻击自身正常组织,导致疾病发生。
这类疾病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狼疮和乙型肝炎等。
病理学的研究致力于揭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7. 退行性变退行性变是指体内组织和器官的退化和衰老过程,通常伴随着功能减退和结构损伤。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A型题二、B型题三、X型题(多项选择题)四、名词解释五、简答题六、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1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第2章 损伤的修复第3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4章 炎 症第5章 免疫性疾病第6章 肿 瘤第7章 环境和营养性疾病第8章 遗传性疾病和儿童疾病第9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第10章 呼吸系统疾病第11章 消化系统疾病第12章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第13章 泌尿系统疾病第14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第15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第16章 神经系统疾病第17章 感染性疾病第18章 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A型题1肾细胞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是( )。
[西医综合2019研]A.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B.嫌色性肾细胞癌C.乳头状肾细胞癌D.未分化性肾细胞癌【答案】A【解析】肾细胞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透明细胞癌(占70%~80%)、乳头状癌(占10%~15%)、嫌色细胞癌(约占5%)、集合管癌(比例不到1%)、未分类肾癌(约3%~5%)。
2下列组织中,不会发生化生的是( )。
[西医综合2018研]A.肾盂黏膜上皮B.宫颈柱状上皮C.结缔组织D.神经纤维【答案】D化生是指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取替的过程。
【解析】主要发生在上皮组织(鳞状上皮、移行上皮、腺上皮)和间叶组织(结缔组织、脂肪、肌肉、骨、软骨等)。
D项,神经组织不属于上皮组织和间叶组织,故不会发生化生。
3下列淋巴瘤中,预后最好的是( )。
[西医综合2016研]A.伯基特淋巴瘤B.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滤泡性淋巴瘤D.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答案】DAB两项,伯基特型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属于侵袭性肿瘤,恶性度高,预后【解析】不好。
C项,滤泡型淋巴瘤属于惰性淋巴瘤,预后很好。
D项,霍奇金结节硬化型的EB病毒感染率低,预后较好,相对于滤泡型淋巴瘤的预后更好。
4肉眼观察诊断心脏萎缩的最主要依据是( )。
测试结果试卷查看--临床病理学在2011-6-11 0:17:00的测验返回主页剩余时间:1:29:501. 单项选择题1. 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属于哪种类型的免疫反应2. 二尖瓣狭窄首先引起()3. 肺癌的主要组织来源是4. 鼻咽癌的组织学类型中,以哪一种最多见()5. AIDS患者首先侵犯的器官是()6. 胶原纤维束出现在下列哪个类型的霍奇金病()7.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8. 下列哪项属于早期食道癌的必要条件()9. 肺心病的心肌病变不包括10. 关于NK/T细胞淋巴瘤的叙述,不正确的说法是()11. 左心的附壁血栓脱落后可引起()12. 疥疮的临床特点不包括下列哪一项13. Letterer—Siwe病是由哪种细胞恶性增生所致?14. 不符合继发性肺结核病变特点的是15. 下列关于纤维肉瘤说法不正确的是16. 有关多形胶质母细胞瘤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17. 最具诊断意义的RS细胞为18. 下列关于血管肉瘤说法不正确的是19. 关于化脓性炎的结局下列哪项是错的()20. 不伴有高血压的疾病是21. 男性,45岁,8年前曾患肝炎。
之后,面胸部皮肤曾出现局部小血管扩张,乳腺似有增大,近来肝脏右叶增大,表面不平滑。
肺部发现多个球形阴影。
甲胎蛋白阳性。
应首先考虑:22. 子宫腺肌病主要的病理学特征是()23. 关于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24. 纤维性甲状腺炎()25. 下列哪项均为纤维腺瘤的特征()26. 膀胱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27. 类风湿性关节炎()28. 先天性巨结肠()29. 颅内的神经鞘瘤常发生于()30. 贫血性梗死发生于()31. 以下哪一种肿瘤能称为胶质瘤32. 血栓形成()33. 体腔内体液增多谓:34. 活体内单个细胞的死亡常属于哪种改变()35. 组织透明剂必须具有()36. 神经细胞卫星现象指的是哪一种细胞增生?37. 对于粘液乳头状室管膜瘤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38. 病灶中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首先考虑:39. 关于骨软骨瘤正确的是40. Sheehan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41. 葡萄胎来源于何种细胞()42. 鼻咽癌的好发部位是位于鼻咽的()43.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主要病变特征是()44. 溶组织内阿米巴具有致病性阶段主要是()45. 软骨粘液样纤维瘤镜下特点是46. 肉芽组织内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的细胞是()47. 下列哪个变化不是肾病综合征的表现()48. 纤维素炎症的好发部位应除外()49.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50. 高级别导管原位癌51. 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引起52. Cushing综合征包括以下特征,除外53. 早期发现胃癌最可靠的方法是()54. 关于喉癌的扩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55. PH1染色体是指()56. 胶质结节中,增生的细胞主要是()57. 室壁瘤多见于:58. 偏光显微镜()59. 非毒性甲状腺肿胶质贮积期的病变包括60. 平滑肌瘤()61. 患者,12岁,女性,位于椎旁区一肿瘤,镜下瘤组织由一致的小圆细胞组成,呈分叶状、巢状排列,偶尔弥漫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