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4向ipv6过渡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871.00 KB
- 文档页数:89
基于校园网的IPv4向IPv6过渡策略分析摘要:ipv4/ipv6过渡技术主要是指ipv4到ipv6的过渡期间内用以确保业务共存以及互操作的一种技术。
本文结合凯里学院校园网特点,简要介绍了三种典型的ipv6过渡技术(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协议转换技术),并表达了这是ipv4向ipv6过渡过程中最基本的过渡策略,而且,仅仅采用某种较为单一的技术并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笔者认为在具体的应用时可采用多种技术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ipv4/ipv6过渡技术;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协议转换技术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2-0000-02在当前,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多数采用的都是ipv4协议的。
然而ipv4协议却有诸多缺点,比如:ipv4地址即将贫乏;ipv4地址格式导致路由表体积巨大;ipv4协议缺乏服务质量保证(qos);以及基于ipv4协议的internet安全性不高等等。
由于ipv4协议存在诸多缺点,而且这些缺点的存在,会造成该协议不能满足社会网络的快速发展,不能满足网络的发展需要。
因此,ipv6协议的诞生和发展势在必行。
ipv4/ipv6过渡技术主要是指ipv4到ipv6的过渡期间内用以确保业务共存以及互操作的一种技术。
下面以凯里学院校园网为例,简要介绍三种比较典型的,相对较为成熟的ipv6过渡技术。
1 双协议栈技术凯里学院新校区主要由行政办公楼和实验教学楼、校图书馆,教学楼办公楼以及学生宿舍楼等多个功能楼组成。
学校校园网络需要满足办公、图书借阅、教学、实训等多个功能。
当条件成熟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将ipv6协议纳入到实验教学中,并教授学生该技术在网络中的实际应用,进而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通过组建网络实验教学中心,还可培养学生的开发以及研究该技术的能力,该实验教学中心平台是学生学习网络实验的最优化平台,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目录摘要 (Ⅴ)ABSTRACT (1)目录 (2)第一章绪论 (7)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7)1.2国内外发展现状 (8)1.2.1国外发展现状...................................... ..... .. 81.2.2国内发展现状...................................... ..... (9)1.3本文主要内容 (10)第二章IPv4到IPv6过渡机制 (12)2.1IPv6协议 (12)2.1.1IPv6报文格式 (12)2.1.2IPv6地址文本表示形式 (15)2.1.3IPv6地址类型 (17)2.2IPv4与IPv6的分析与比较 (18)2.3IPv4/IPv6过渡主要阶段 (20)2.4过渡技术简介 (20)2.4.1双协议栈技术 (21)2.4.2隧道技术 (22)2.4.3协议转换技术 (25)2.5本章小结 (28)第三章上海城域网的IPv6过渡方案 (29)3.1上海城域网IPv6建设需求 (29)3.2上海城域网向IPv6网络过渡方案建议 (29)3.2.1过渡期组网方案 (30)3.2.2IPv6接入层解决方案 (30)3.2.3IPv6核心网过渡解决方案 (30)3.3本章小结 (34)第四章上海城域网过渡技术实验与测试 (36)4.1实验平台的构建 (36)4.2IPv6协议网络实验测试 (36)4.2.1功能测试 (37)4.2.2性能测试 (57)4.2.3接入6BONE测试 (69)4.3本章小结 (72)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73)5.1总结 (73)5.2展望 (74)参考文献 (77)致谢 (80)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1本文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表以首字母排序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解释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传输模式CoS Class of Service 业务分类(级)IP over WDM 利用WDM技术承载IP业务的光网络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 多协议标签交换(体系)MSTP 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 多业务传送平台OAM 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运营管理维护OT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光传送网PDH 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准同步数字体系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无源光网络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RNC Radio Network Controller 无线网络控制器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SONET 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 同步光网络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复用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
ipv6实施方案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协议,为了解决IPv4地址短缺和支持更多的互联网设备而被引入。
IPv6拥有更大的地址空间、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高的性能,已经成为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是,由于IPv6与IPv4的不兼容性和过渡难题,IPv6的实施面临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介绍IPv6实施方案,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组织顺利实施IPv6。
IPv6实施方案的关键是规划和准备阶段、部署和过渡阶段以及管理和维护阶段。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IPv6实施方案:1. 规划和准备阶段- 确定实施IPv6的原因和目标。
这可能是因为IPv4地址短缺、增加互联网设备数量或支持新的应用需求等。
确立明确的目标将有助于指导整个实施过程。
- 进行IPv6网络评估。
评估现有网络体系结构和设备,确定支持IPv6的设备和应用程序。
这个过程将帮助确定所需的网络改进和更新。
- 制定IPv6路由和地址分配策略。
确定如何分配和管理IPv6地址,规划IPv6路由架构。
这包括确定地址分配方案、子网划分和网络编址计划。
- 培训和教育。
提供足够的培训和教育,使组织内的员工了解IPv6的基本概念、特性和部署方法。
这将有助于组织的技术团队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流程。
2. 部署和过渡阶段- 部署IPv6网络设备。
根据规划阶段的结果,购买和部署支持IPv6的网络设备。
确保设备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 地址规划和转换。
根据地址分配策略,规划并配置IPv6地址和子网。
同时,考虑采用IPv6转换技术,如双栈(Dual Stack)架构、隧道(Tunneling)和NAT64。
- 测试和验证。
在实际部署之前,进行IPv6网络的测试和验证。
这包括检查网络和设备的性能、功能和安全性。
确保IPv6网络与现有设备和应用程序的互操作性。
- 逐步过渡和迁移。
根据组织的需求和时间表,逐步过渡和迁移现有的IPv4设备和应用程序到IPv6。
可以选择先迁移内部网络或外部网络,再逐步扩展到其他部分。
基于应用代理的从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目前全球IPv4地址已经用尽,IPv6协议被认为是IPv4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具有更加丰富的地址空间,以及更加丰富的协议支持。
IPv6的推广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IPv4依然占据着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IPv6应用的普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在IPv4网络和IPv6网络之间进行互联互通,因此需要采用一种有效的IPv4到IPv6的应用程序过渡方案。
同时,由于不同的应用程序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需要研究基于应用代理的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以提高过渡效率,降低过渡成本,保障网络安全和稳定性,同时也为IPv6应用的普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应用代理的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IP协议的概述及IPv4与IPv6的比较首先介绍IP协议的基本原理,然后比较IPv4与IPv6的异同,包括地址空间的大小、地址表示方式、分组头的格式、IPsec协议支持、QoS 支持等方面。
2. IPv4到IPv6的应用程序过渡方案研究介绍多种应用程序过渡方案,包括Dual Stack、Tunneling、Translation和Proxy等方法;然后介绍基于应用代理的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的实现原理、优缺点和应用情况。
3. 基于应用代理的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实验设计设计一系列实验,通过使用现有的IPv4和IPv6应用程序,测试基于应用代理的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实现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包括网络延迟、带宽占用、吞吐量、可靠性等方面。
4. 基于应用代理的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的应用将基于应用代理的IPv4到IPv6应用程序过渡方案应用于实际应用场景中,例如网络游戏、实时视频、网络电话等领域,测试其性能和稳定性,同时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性。
IPv4向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艾书明;田志宏【摘要】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IPv4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网络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IPv4耗尽带来的问题,IETF着手研究开发IPv6协议,能基本解决目前IPv4所存在的大部分弊端.不过IPv6不可能立刻替代IPv4,所以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两者将共存.如何将IPv4网络过渡到IPv6是迫切考虑的.介绍了IPv4与IPv6的优异差别,分析了几种常见的过渡技术:双栈技术、隧道技术、NAT-PT协议转换.同时主要介绍了隧道技术中的ISATAP、6to4两种技术.并对三种过渡技术的优异性进行了比较.【期刊名称】《智能计算机与应用》【年(卷),期】2013(003)003【总页数】5页(P64-68)【关键词】IPv6;过渡机制;ISATAP;6to4【作者】艾书明;田志宏【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1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0 引言当前的网络层协议首推就是IPv4协议,但是随着海量数据业务、实时语音通话业务以及各样多媒体业务的蓬勃发展,同步也伴随着Internet用户数量的迅猛增长,以及第三代移动通讯网络——3G网络的快速发展,IPv4业已暴露由于其自身设计而产生的固有缺陷,特别是导致网络地址的极度匮乏。
这也成为推动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层协议IPv6得到大力研究和瞩目进展的主要动力。
为了解决IPv4所产生的诸多问题,IETF(Internet Engineer Task Force,因特网工程任务组)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着手解决此类问题,研发成功了下一代互联网网络层协议——IPv6协议。
IPv6协议对原有的地址空间进行了扩展,由曾经的32位扩展到现在的128位,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IPv4地址匮乏引发的种种问题。
同时,IPv6缩短了数据帧头,有效地减小了数据开销;并进一步采用了认证和加密技术,更好地支持了身份认证等;而且,也支持着IPsec(Internet Protocol Security),由此保证了通信传输中的安全性;另外,还能提供更好的服务。
基于IPv6的过渡技术及其应用分析摘要: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公共IPv4的地址资源十分紧缺,IPv6由于具有海量地址资源、安全性强等特点,未来发展势不可挡。
但在IPv4逐步向IPv6迁移转换的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机遇和挑战。
本文从IPv6 和IPv4的对比出发,介绍IPv6现有的过渡技术方案,并对其在实际中的发展应用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IPv6;过渡技术;应用1.引言“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类网络设备、应用技术的发展离不开IP地址的使用。
早在2019年,全球的IPv4地址就已分配完毕,虽使用NAT等地址转换技术可减缓地址的耗尽速度,但在万物互联的发展形势下,IPv6地址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
对IPv6地址的分析和了解,将有助于更快更好的推进IPv4网络改造过程[1]。
1.IPv4与IPv6对比122.1 IPv4IPv4是一种用于数据包交换网络的无连接协议。
它采用最大努力交付模式,虽然借助例如TCP等协议,会尽量达到保证数据完整准确传输的目的,但不能保证数据包被传送到目标主机,也不能保证正确的排序或重复交付[2]。
2.2 IPv6IPv6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设计的用于替代IPv4的下一代协议。
相对于IPv4而已,IPv6拥有庞大的IP地址资源空间, 2的128次方的IP地址,可以为地球上每平方米提供6×1023个网络地址,号称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可耗尽。
2.3 IPv6的结构特点IPv6地址采用十六进制的方式表示,相应地址空间扩大,而且路由层次更加结构化。
报文头部由于支持IPsec,加强了IP层的安全保护措施。
此外报文中允许属于同一数据流的所有报文,使得所有路由器可对一种流的所有报文进行鉴别。
通过在组播地址中增加“范围字段”,限制转发组播的路由器,将可转发的信息限定在正确的路由器范围内。
1.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方案许多IPv4到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出现,使得两者之间的共存通信变成可能。
浅谈IPV4到IPV6过渡摘要:从IPV6网络的特点、IPV4过渡到ipv6需注意的问题,过渡策略,路由器升级和网络结构升级等5个方面阐述了IPV4到IPV6网络的过渡。
关键词:ipv4;ipv6;过渡;策略;升级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6-6346-01新一代IPV6协议,它有着巨大的地址空间,并且本身提供了安全性的支持,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
但要从网络过渡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
因为要把现存的所有IPV4节点从过渡到IPV6,困难和代价都非常大。
只有从一个一个节点升级到IPV6开始,逐渐形成网络海洋中的一个个小岛,最后小IPV6-IPV4岛互相连接形成大陆,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网络。
1 IPV6网络的特点IPV6网络是在IPVv4网络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从整体上来说,它是由一定数量的以部分交错网格的形式互相连接的路由器组成。
为了到达网络上的每个节点,必须保证每个节点有一个唯一标识。
IPV6地址长度为128位,足够满足要求。
与不同的是,它的地址组织形式稍微有些变化:用IPV4前缀的概念来取代网络掩码的概念,前缀表明用多少位来标识子网。
当带有IPV6地址的信息包到达IPV6路由器时,路由器会根据路由表来转发信息包和IPV4一样。
到目前为止,这里所指的位128地址是和IPV6参考模型OSI网络层地址对应的,但息包的传输是要在数据链路完成的。
在IPV6中使用了arp协议来完成网络层和链路层地址之间的映射,而在中使用了新的协议――“邻居发现”来代替arp协议。
它提供了种5消息类型:“路由宣告”消息由路由器发出,带有和链路相关的参数,如地址,前缀等,主机可使用这类消息来自动创建它们的默认路由列表;“路由器请求”消息由主机发出,路由器响应,提供路由宣告消息;“路由重定向”消息用于更新主机的目标缓存,保持最佳路径;“邻居请求”消息由节点发出,用来发现另一个节点的链路层地址,以及用来检测地址冲突;“邻居宣告”消息是对“邻居请求”消息的响应。
IPv4 过渡到IPv6 的策略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现现有的互联网采用IPv4 协议[1] 作为核心协议,IPv4 定义的有限地址空间将影响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
为解决地址空间限制、安全、服务质量等问题,IETF (互联网工作任务组)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制定IPv6[2] 协议标准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核心协议。
IPv6 除对地址空间进行扩展以外,其还对IPv6 地址的结构重新作了定义,采用与IPv4中使用的CIDR类似的方法分配地址,提供自动配置以及对移动性、安全性等更好地支持。
因此,IPv6 替代IPv4 已成必然。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IPv6 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取代I Pv4 ,两者将长期共存,在此期间,必须保证IPv4 和IPv6 具有互操作性。
在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中,很多相关的实验指导书中众多实验都是基于单纯的IPv6 协议的,以前与IPv4 有关的实验都转换为IPv6 来实现相同的功能,验证IPv6 的可行性,但很少有实验内容专门来验证IPv4 向IPv6 过渡技术的可行性。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中如何布置实验平台来验证两种过渡技术的可靠性。
一、IPv4 向IPv6 过渡的基本策略1. 双协议栈所谓双协议栈,就是主机上同时运行IPv4 和IPv6 两套协议,同时支持两套协议工作方式。
目前,双栈是运行最广泛的迁移机制,不过双栈只允许相同IP 版本之间的通信,即IPv4 和IPv4 之间的通信或者IPv6 和IPv6 之间的通信。
对于不同版本的通信就要用到协议转换,利用转换网关在IPv4 和IPv6 网络之间转换IP 报头的地址,同时根据协议不同对分组做相应的语义翻译,从而使纯IPv4 和纯IPv6 站点之间能够透明通信。
双协议栈模型如图1 所示。
应用程序图1 双协议栈模型2. 隧道技术隧道是通过在一种协议中承载另一种协议,实现跨越不同域的互通,隧道技术只要求在隧道的入口和出口处进行修改,对其他部分没有要求,如图2 所示就是在IPv4 中封装IPv6 所形成的隧道。
IVI方案:融合IPv4与IPv6作者:暂无来源:《计算机世界》 2012年第43期IPv6 已经箭在弦上,而IPv4 向IPv6 转换的技术还没有统一。
《计算机世界》今年9 月17 日(第36 期)曾刊发文章《双堆栈策略“拥抱”IPv6》,详述了IPv4 与IPv6过渡机制分类之一——双栈技术。
在本期的文章中,我们将就另一种过渡分类——翻译机制的代表性实施方案IVI 进行探讨。
■ 大庆石油管理局通信公司朱光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核心之一是基于IPv6 协议的网络重建。
不过,由于现有的IPv4协议与IPv6 拥有着不同的地址结构,因此,如何实现IPv4 网络向IPv6 网络的平滑过渡,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
目前,在IPv6 的发展过程中,双栈、隧道、翻译是三种典型的网络过渡机制。
本文主要介绍翻译机制的代表性实施方案IVI。
IPv4怎么转换到IPv6?IVI 无状态地址映射方案主要由ISP 来实现,但是也可以在相关企业网络中进行。
IVI 方案将128 位的IPv6 协议地址分为三部分(见下图)。
其中0~39 位为LIR 前缀,其中前32位是ISP 的前缀,后8 位为IVI 标志位;40~71 位为内嵌其中的全球IPv4地址;72~127 位为全零。
将32 位IPv4 地址嵌入IPv6 地址中,任何一个IPv4 地址都可以通过这种地址嵌套找到一个IPv6 地址。
当IPv4 主机与IPv6 主机进行通信的时候,IVI 起到的作用就是将异种地址转换为同种地址,然后再相互通信。
可以说,地址映射是IVI 方案的关键。
IPv4 到IPv6 的映射:IPv6 地址空间巨大,从IPv6 的地址空间中划分出一部分与IPv4地址一一映射,这样一来,每个IPv4 地址都会有一个惟一的IPv6 映射地址,该映射地址集合由IPv6 ISP 分配,其只能作为映射地址以表示全球IPv4 主机,但不能用于一般的IPv6 主机,IVI IPv6 主机除外。
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IPv4地址空间已经急剧减少,IPv6协议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协议被广泛采用。
然而在IPv6应用尚未普及之前,IPv4和IPv6之间的过渡技术是解决IPv4地址耗尽的重要手段。
IPv4IPv6过渡技术研究是当下互联网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广泛的实际意义和技术挑战。
二、研究目标本文旨在深入探讨IPv4IPv6过渡技术的研究,研究现有IPv4IPv6过渡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IPv4IPv6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研究内容1. IPv4IPv6过渡技术概述介绍IPv4和IPv6地址格式的区别,讲解IPv4IPv6过渡技术的分类、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深入分析传统IPv4技术的瓶颈。
2. IPv4IPv6过渡技术的解决方案详细解析IPv4IPv6过渡技术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IPv6隧道技术、IPv4转换技术及IPv4和IPv6共存技术,并且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比较各种技术的适用场景和限制条件。
3. IPv4IPv6过渡技术实际案例分析基于阅读相关论文和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IPv4IPv6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总结IPv4IPv6过渡技术的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文献综述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现有技术的研究状况进行搜集与总结。
2. 理论分析法对已有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技术的应用效果,得出优化技术的方法及建议。
3. 实验方法根据论文中提出的优化方法,选取合适的实验环境,进行实际数据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五、预期成果本文研究和总结IPv4IPv6过渡技术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剖析各类过渡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结合实例分析过渡技术在互联网应用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并给出未来发展方向和优化建议,为IPv4IPv6过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及迁移过程浅析摘要:IPv6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标准之一,但若要完成从IPv4网络到IPv6网络的平滑过渡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目前解决过渡问题的基本技术主要有双协议栈、隧道和协议翻译技术。
在不同的过渡阶段,不同的网络环境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转换机制,完成从IPv4网络到IPv6网络的迁移过程。
关键词:IPV4协议;IPV6协议,过渡技术1.引言IPv6做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标准之一,从其诞生到广泛应用不可避免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IPv6提供长达128位的地址空间,采用分级地址模式、高效IP包头、服务质量、主机地址自动分配、认证和加密等多项技术,能够解目前IPv4诸如地址空间不足和路由表肥大等问题,对未来的网络应用提供更好的支持。
但对于仍然以IPv4为主体支撑的Internet而言,在IPv6网络流行于全球之前,总是有一些网络使用IPv6协议栈并希望能够与现有的IPv4网络共存并相互通信。
为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研究者必须开发出IPv4/ IPv6互通技术,以保证IPv4能够平稳过渡到IPv6;除此之外,互通技术应该对普通用户是“透明”的,对信息传递做到高效。
2.基本过渡技术在过渡的初期,Internet将由运行IPv4的“海洋”和运行IPv6的“小岛”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IPv6的海洋将逐渐变小,而IPv6的小岛将会越来越多,最终完全取代IPv4。
在过渡的初期,要解决的问题可能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就是解决这些IPv6小岛之间的通信问题;第二类就是解决IPv6小岛与IPv4海洋之间的通信的问题。
现在Internet上的网络设备大部分都是基于IPv4的,它在短时间内是不会很快过渡到IPv6的设备,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IPv6网络将和IPv4网络共存,从原理上讲,从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可以分为三种:双协议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协议翻译技术。
2.1 双协议栈技术IPV6和IPV4是功能相近的网络层协议,两者都基于相同的物理平台,而且加载于其上的传输层协议TCP和UDP又没有任何区别。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 摘要
CERNET2的正式投入运行将使IPv6在CERNET2上由实验阶段转入应用阶段,在国内大多高校校园网也将由逐步完成基于IPv4的CERNET2接入,本文分析比较了IPv4与IPv6网络的各种优缺点;研究了现阶段IPv4向IPv6的过渡技术,在调研考察现阶段高校校园网接入CERNET2的技术和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隧道技术的网络中心纯IPv6接入;基于双隧道以及双栈协议的某学院办公室的IPv4与IPv6的同时接入;以及基于ISATAP模式隧道的校内单点客户的IPv4与IPv6的同时接入三种可行的IPv6网络的接入方案,并搭建了模拟实验环境,完成了一定意义上可用性的测试。
关键词:CERNET2;IPv6;IPv4;隧道;双栈协议;过渡技术。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 Abstract CERNET2 formal operational IPv6 will CERNET2 by the experimental stage in the application stage, most of campus network in the country will also be gradually completed the CERNET2 IPv4-based access, this paper compares IPv4 and IPv6 networks of all kind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IPv4 to IPv6 transition technology, at this stage in the research study CERNET2 campus network access technologies and programs based on the tunneling technology is presented based on pure IPv6 network center access, and dual stack based on double tunnel agreement, the office of a college, while IPv4 and IPv6 access, and school-based ISATAP tunnel mode single point of customer access to IPv4 and IPv6, while three possible IPv6 network access solutions, and built a simulation environment, completed a certain sense, usability testing.
Key words: CERNET2; IPv6; IPv4; tunnel; Dual stack; transitional technology.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3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日期: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IV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V 注 意 事 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 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VI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VII 目录
1 绪论 ......................................... 1 1.1选题背景 ..................................... 1 1.2研究的主要内容 ............................... 3 1.3研究意义 ..................................... 4
2 IPv6协议的基本框架 .......................... 6 2.1 变化概述 ..................................... 6 2.2 包头结构 .................................... 10 2.3 流标签 ...................................... 11 2.4 业务流类别 .................................. 12 2.5 分段 ........................................ 13 2.6 扩展头 ...................................... 13
3 IPv6的优势与现状 ........................... 16 3.1 IPv6相对于IPv4的优势 ...................... 16 3.2 IPv6的国内外现状 ........................... 17
4 IPv4到IPv6的过渡技术 ...................... 20 4.1 隧道技术 .................................... 21 4.2 双栈协议 .................................... 24 4.3 网络地址转换-协议转换 ...................... 26
5 不同需求下的三种接入方案 .................... 28 5.1 网络中心工作小组的接入方案 ................. 28 5.2 某学院办公室IPv4/IPv6的同时接入 ........... 38 5.3 校园网内某一用户要IPv4/IPv6网络接入方案 ... 51
6 结束语 ...................................... 56
致谢辞 ........................................ 57 参考文献 ...................................... 58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VIII 附录一 ........................................ 59 外文文献 ........................................ 59 附录二 ........................................ 70 中文翻译 ........................................ 70 山东科技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1 1 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 何时升级IPv4网络 我们都知道岁月的流逝并不会使一些美好的事物消失。但不幸的是,一些现在看来不错的事物并不意味着能够永远使用下去----无论他现在是多么的辉煌,他或者将会过时,或者将被开始殆尽,总会有新鲜的事物遮盖它原有的光芒。IPv4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而当这种好的事物已经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的时候,对它的维护变得非常重要,而了解何时对它进行升级以及如何以最少的混乱、最低的代价进行升级则显得尤其重要。 按照目前基于IPv4网络各种业务开展的速度计算,亚太地区的IPv4地址在3年内将会消耗殆尽。由于互联网对IP地址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如果不将IPv4升级到 IPv6,IP地址的耗尽就会导致互联网效率变低,“网络塞车”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大陆共分得IPv4地址2.05亿个,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CNNIC作为APNIC最大的国家级IP地址注册管理机构(NIR),目前的IPv4地址自主分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能一次分配26万多个IP地址。到今年6月,CNNIC分配 IPv4地址已经累计达到5395万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IP地址资源的压力。 然而,尽管如此,中国已获得的IPv4地址数量却还不到全球已分配总量的4.5%,未来国内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并且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