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20世纪文化变迁

美国20世纪文化变迁

美国20世纪文化变迁
美国20世纪文化变迁

概要:本文考察20世纪美国人文学科的变迁:正当许多学者认为历史悠久的文学史学科至少在理论上已濒于解体时,新兴的电影史研究却发展得轰轰烈烈。考虑到两个学科中都出现过从旧历史主义到形式主义又到新历史主义的循环性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传统学科失去自信,又使新兴学科信心倍增呢?本文简单概述美国这两个学科早期的平行式发展以及其后的分道扬镳,然后用跨学科的文化史重新将二者在新的视野中整合起来。

关键词:文学史,电影史,文化史,理论,经验,意识形态,学科史

Literary History, Film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Transformation of Humanities Disciplin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20th Century

Zhang Yingjin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 Diego)

Abstract: This paper considers a striking divergence between two humanities discipline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as literary history has been pronounced by some scholars as bordering on the impossible, film history has gathered momentum and developed fast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Since both disciplines has gone through a cycle of old historicism to formalism to new historicism, what has taken away the confidence of the old discipline and what makes the new discipline so confident in itself?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ir initial parallel developments and their subsequent divergence, and then reconnects the two in the framework of cultural history.

Keywords: literary history, film history, cultural history, theory, empiricism, ideology, history of disciplines

考察20世纪美国人文学科变迁,一件值得思考的现象是文学史和电影史所走过的截然相反的道路:正当许多学者认为历史悠久的文学史学科至少在理论上已濒于解体时,新兴的电影史研究(尤其是早期电影的研究)却发展得轰轰烈烈。考虑到两个学科中都出现过从旧历史主义到形式主义又到新历史主义的循环性或周期性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传统学科失去自信,又使新兴学科信心倍增呢?是不是与文学相比,电影建立在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如投资、生产、发行、宣传、放映)?或者是电影史学者比文学史学者对非理论的经验主义方法更有信心?亦或是文学研究者长期牢固的精英立场使文学史学科在大众文化盛行的“后现代”时期趋向解体?就电影研究来说,学科中对早期电影的“历史转向”及其相关的大众消费文化(如歌舞杂耍、游乐园艺、百货商店)和技术现代性(如火车、摄影、X光、解剖)的兴趣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电影研究中的这些新的发展又如何改变或修正了人们对电影文化、电影艺术与电影机构等方面的认识?新的电影史研究又和新的文化史研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要充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作广泛深入的研究。我在这里只想先简单概述美国的文学史和电影史这两个学科早期的平行式发展以及其后的分道扬镳,然后用跨学科的文化史重新将二者在新的视野中整合起来。

命运叵测的文学史

在1989年出版的《文学研究批评术语》一书中,李。帕特森介绍文学史的章节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文学史

作为一门学科在欧美近百年来的发展。这一发展呈循环性或周期性的运动,从外部研究(即强调作为文本集子的文学与作为系列事件的历史间的关系)到内部研究(即阐述文学的整体或具体的模式、类型和形式)又回到了外部研究。帕特森指出19世纪文学研究中的旧历史主义有两大缺点:其一,在解释上过分依赖机械的因果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对考证方法的可信性和客观性的坚定信念;其二,将“时代精神”看作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概念,认为以此可用单一的方式解释文学想象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文化身份的产生。换言之,文学因此被认为是受制于几个主要的外在因素,诸如早年泰纳提出的地理位置、民族或国家身份、历史时期或时代意识,而且当时认为只能在与这些因素的关系中才能研究出文学的真正意义。

20世纪20年代起,罗曼。雅克布森等形式主义学者向外部研究方法提出挑战,提出文学是按照自己的内部结构精密组合而成、以自己作为参照体系的一种独立自足的艺术品。为了创造一套“文学的科学”,俄国的形式主义学者们将文学界定为这样一种写作,它既不涉及外部世界,又不与观众交流,而只关注写作自身的惯例或形式。在20世纪中叶,美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批评派发展了类似的理论。这些内部研究所固有的“非历史性”倾向不仅充分地表现在诸如“文学形式的动力”和“陌生化”等形式主义的概念中,而且也体现在当时出版的一大批文学史中所热衷讨论的文学发展的方式、范畴、模式、类型、象征、神话等论题上。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主义与后来转化形成的后结构主义(以及解构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的本体性地位。费迪南。索绪尔倡导的“语言转向”将注意力集中到文学的话语实践过程,因此将文学摆在与其他“写作形式”可以类比的地位:象历史(如海登。怀特所论),哲学(如雅克。德理达所论),甚至物理学(如托马斯。库恩所论)。此外,70年代以来持续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如雷蒙。威廉斯)揭露了文学潜在的意识形态功能。譬如,在将某类写作确定为高度美学化的作品而合法保存的同时,这种精英的“文学”概念理所当然地被用来贬低、排斥那些文化上边缘化或政治上受歧视的族群(如妇女、黑人、同性恋、第三世界)的创作,或用来抵制、削弱其他文科学术领域的重要性(如电影研究、性别研究、文化研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是这些新的学术领域在80年代后突飞猛进,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80年代起,在欧美的学术界提出下列论点已非天方夜谭:长期以来在文科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文学已被“废黜”,长期视为名人或天才的“作者”已在理论上已被宣布“死亡”(如罗兰。巴特与米歇尔。富柯所论),在结构主义兴起前所建立的文学史的传统概念和方法已从基础上土崩瓦解。诚然,80年代以来,有关妇女、黑人、美国其他少数族群(如亚裔、西班牙裔、土著印地安裔)及同性恋文学的新的、修正性的文学史已大量出现,而且在文学史研究中新历史主义和人类学的方法也产生了积极效果,但事实上,到20世纪末文学史已被视为一种在理论上“不可能”的学术课题。

英国诗歌史专家大卫。珀金斯1992年出版题为《文学史还可能吗?》一书,表达了他对80年代后的文学史相当怀疑、悲观的态度。他不无矛盾地承认,“我们无法带着坚定的职业信念撰写文学史,可我们却又不得不阅读文学史”。珀金斯自称是位“相对主义的史学家”,却也难以掩饰自己的精英态度和复杂的情感:一方面他为传统的总体文学史的瓦解而痛心,另一方面又不情愿接受近年的修正性的文学史,认为这些文学史成果甚微,取得的不外是通过强调与过去的连接,提倡少数族群的身份认同和团结意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珀金斯的矛盾起源并不是文学史的对象本身(文学作品),而是他对文学史这种学术实践的定义和期待:“文学史不能放弃对过去取得客观认识的理想。虽然这一理想无法实现,我们仍必须追求,因为一旦没有这一理想,过去这一客体就会在无止境的主观的、意识形态的重新阐释中解体。” 珀金斯对无法实现的“理想”的一番坦言充分暴露了传统文学史写作的意识形态功能,似乎对“过去”这一客体曾经有、而且只能有一种“客观”的认识。从学术政治的角度来看,在修正性的文学史大量出现的90年代宣布文学史的不可能性,其意识形态上的保守意味不言而喻。

诚然,在学科史上,珀金斯并不是第一位质疑文学史“可能性”的学者。早在1949年,著名文学理论家热馁。韦列克已提出类似问题:“写作文学史-即写作一种同时是文学和历史的东西-可能吗?” 让人惊讶的是,韦列克对此问题当时给予否定回答,因为他尖锐地意识到“文学史”这一概念中的文学与史学之间不可调和的话语矛盾,且非常不满当时将文学作品分析象三明治似地夹在作者生平介绍和社会历史背景之间的所谓标准的文学史。此后,韦列克提出在当时也算耸人听闻的“对文学的攻击”和“文学史的衰落”等一些命题,预测了半个世纪来困恼美国文科领域的重重危机。以〈文学史过时了吗?〉为题的文章至少于1965

年和1970年两度在美国学术界出现,著名学者们(如诺斯罗。弗莱)在80年代继续争论文学史的相关问题,而探讨“文学史不可能”和质问“什么是文学史”的文章在90年代仍见发表。正如韦列克和珀金斯的例子所示,倘若20世纪中叶的争论焦点是文学史的形式问题,20世纪末大家关注的则是文学史领域本身的意识形态以及如何重写文学史(尤其是多元文化的美国文学史)的问题。

我下文会介绍当年两个“重写文学史”的例子,但这里我应该说明,因为篇幅有限,本文无法仔细分析重思或重写文学史而产生的诸多概念、题材、体裁、意识形态及学术政治等方面的问题。在90年代中期主持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的一个文学史研究项目时,玛利奥。瓦德斯与琳达。哈钦森认为,“重思意味着不仅再次思考,而且用新的方法思考。”他们根据费南。布罗戴尔取源与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方法,提出建构一种新的“比较的文学史”:“既突出过去与现在相互阐释的辩证运动,又将文学研究推广到美学的和形式的语境以外,考虑相关的政治学、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人口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以充分阐明某一文学的各种语境。” 换言之,比较的文学史(不仅仅是比较文学史)必须是跨学科的、整合学科间研究成果的巨大学术工程。

蓬勃发展中的电影史

我在这里想设立一个学科间的“比较的”框架,以突显近十多年来文学史和电影史所经历的截然相反的命运:文学史在许多场合被称为理论上“不可能的”研究,而电影史却在同一时期突飞猛进。1998年底,一位资深影评人在发行甚广的美国《高等教育报》上撰文,表示对欧美电影研究领域(特别是70年代以来所谓“反美学的电影理论”)的总体的不满,但他却也欣喜地注意到90年代电影史(尤其是早期电影史)的茁壮成长。考虑到美国的文学研究和电影研究在学科发展时同样都受到旧历史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巨大影响,到底是什么造成这史学在这两个学科的迥然不同的命运呢?有的学者猜测,是电影生产和电影工业的物质基础使电影学者对他们的研究对象充满信心。但我认为这里的原因远远超出以机构为基础的简单的历史解释,而与许多其他综合因素相关,如文学史和电影史学者对他们的研究和对象的不同认识,或文学研究和电影研究在欧美学界创建和发展的不同背景(前者为欧洲殖民主义扩张的鼎盛时期,后者为美国国内外危机重重的越战时期)。为了进一步探讨两个学科的异同,我这里简要回顾一下电影学科的发展。

罗伯特。斯克拉在1990年概述欧美电影研究这一学科的兴起时,将电影学者分成三代人:第一代是自学的、非学术的学者,他们有着新闻、档案、电影制作和电影推销的背景,于60年代起在大学教授电影课程;第二代是学界培养的人文学科(尤其是文学、哲学和艺术史学)的学者,他们的研究涉及电影,进而在70年代起利用创办学术杂志和建立研究生班,开始巩固电影研究这一新的学科机构;第三代是电影研究的博士,他们既是电影理论专家,有富有电影作品和电影工业方面的知识,因此在80年代将电影研究推向新的高潮。第一代学者(以及他们的前辈)的电影史大多为电影工业内部知情者的故事,奇闻甚多,但例证贫乏。按达德利。安德鲁分析,“无论写作好坏,这些电影史本质上是电影发明家、商人、导演和作品的编年史。” 许多第二代学者遵循60和70年代盛行的“导演论”而编写研究经典杰作的“美学的电影史”。作为导演论方法的代言人,杰拉。玛斯特无意掩饰自己的电影史观深受当时标准的文学史的写作影响,在其1976年出第二版的《电影简史》中指出,“正如一部小说史在某种程度上是重要小说的目录,一部戏剧史是重要戏剧的目录,一部作为艺术的电影史应该以重要影片为中心。” 对玛斯特而言,电影艺术乃是研究电影史中他称为“伟大的电影心智”的最重要的文本根据。

同于1976年,玛斯特将电影史分成三类:其一,他自己热衷的“艺术史”;其二,他预计在80年代将成为主要电影史方法的“社会史”;其三,将电影视为一个机器制作的、工业系统的、金融压力下的、集体合作的产品的“生产史”。此外,玛斯特还指出其他几类电影史,诸如电影风格、电影技术、电影从业者和电影思想等。如果我们考察80年代出版的电影史(如大卫。鲍德维尔等人的著作),不难发现玛斯特的电影史分类仍然行之有效,虽然电影思想史已经很少人问津。

应该注意,80年代许多第三代的电影史在本质上是修正性的。这种修正起源于学者们自70年代起对描述电影艺术的宏大、非凡的故事渐渐失去了信心,在学科史上与文学史同属一个观念转化的特殊时期,尽管这种转化的结果在两个学科截然相反。与文学领域的意识形态批评和主观反省相反,这个时期的电影学博

士们开始淡化个人的趣味和判断,而在他们的“专业的”或“学术的”电影史中更多地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去对待证据和阐述。罗伯特。埃伦与道格拉斯。巩莫利合著、1985年出版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即被认为是一个代表作,它成功地结合了电影史和标准社会史,给予电影史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因而标志了电影史的成熟。按约翰。贝尔滕分析,第三代的灵感来源的一个主要渠道是让-路易。克莫里70年代的文章。克莫里拒绝了当时标准电影史中的目的论和进化论模式所产生的直线因果关系,提倡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方法,“将历史视为由一系列非线性的断裂组成,这些断裂的不均匀的发展过程反映了现有的社会、经济、文化体制内潜在的矛盾。”

当然,修正性的电影史早在1985年就遭到挑战。菲利浦。贝克指出,修正性的电影史不愿与当时的史学理论和实践的脱轨,而只关心电影学科内的、以往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不完善的或方法论上不严密的电影史。换言之,修正性的电影史只在自己的学科领域的安全界限内运作,虽然这一界限已扩大到包括近年来认为是相关的社会、经济因素。贝克斥责修正性的电影史不愿意在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内探讨电影史的问题,因而使电影研究在70和80年代失去与其他学科的历史同行们一起探索理论问题的机会。

从学科史的角度看,也许电影史学者近几十年不愿意加入史学理论的探索,反而有意无意之间使电影史免遭类似文学史目前的“解体”命运。我认为,区分电影史和文学史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电影史学科里持续的经验主义传统。即便电影史学者在为他们的研究方法辩护、或解释他们的历史发现的含义而愿意探索理论问题时,他们仍经常从他们或他们同行们的电影史研究中寻找例证。1978年,爱德华。布康姆意识到电影研究领域虽有许多电影史学者,却没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史,所以他呼吁大家一起努力,创造一种“电影史的科学”。他将这一“科学”定义成这么一种学科,“它首先确定自己的对象,然后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行为进行某些命题的表述。” 从布康姆的定义可以看出,电影史学者不愿跨出学科界限的意图早已深深印在电影史学初创时期的“理论纲领”里面。时至1981年,在英国的米德尔赛克郡工艺学院的国际电影史研讨会上,布康姆更清楚地表达了这种意图,认为研讨会最积极的成果之一是,“大家一致认识到,要使双方都行之有效,理论的和经验的研究应该同步开展。”

在《电影史》杂志1994年的一个专辑中,我们仍可看见电影史的理论研究中挥之不去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子。主编鲍洛。坞萨伊在提出“电影史的哲学假定是什么”这一确定电影史作为一个“科学的”学科的关键问题后,宣布该专辑的两个目的:其一,让作者“直截了当地”表明他们对与建构学科的方法相关的条件、挑战和缺陷的看法;其二,强调二十年来对电影史这一概念的相互矛盾的理解而产生的观点的多元性。在坞萨伊看来,一旦大家认清电影史的多元层面,电影史家即可理所当然地进行他们的研究,进而“满足他们未曾坦白的讲述故事的欲望”。

然而,仅仅用讲述故事的欲望尚不足以区分电影史和其他学科的历史,更不足以区分电影史的故事和其他类型的故事。这里的问题不在于讲述故事的“欲望”(即动机),而在于讲述“什么”(即主题)、“如何”讲述(即方法)、以及什么样的概念和意识形态模式(即语境)影响了电影史学者对主题和方法的选择。

整合学科的文化史

在1976年,玛斯特曾这样评述电影史写作中无法达到的“整体”概念:“电影史〔单数〕是永远写不出来的,我们不得不满足于电影的种种历史〔复数〕。” 1984年,理查德。亚伯针对让。米特里提出的“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史”提出类似的怀疑;米特里的电影史定义包罗万象,“同时是电影工业、电影技术、电影表达系统(或更精确地说是表义系统)和美学结构的,而一切都受经济、心理和文化力量约制的历史”。当然,尽管大家对整体电影史提出种种疑问,90年代仍有学者继续憧憬对电影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巴巴拉。克林格1997年的一篇文章荣获美国电影研究会优秀论文奖,即是从接受的角度对电影史研究的全貌提出总体设想。

其实,早在1976年,玛斯特即曾怀疑历史整体的概念:“一部真正百科全书式的电影史将不是历史,而是百科全书。” 无独有偶,10多年后,在文学领域产生两部由众多学者集思广益而成的新的文学史巨著,它们恰恰就更象百科全书,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埃莫利。爱利尔特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7年)与德尼丝。荷里尔主编的《新法国文学史》(1989年),二者都不再构建文学的线性发展,而注重分

辨历史上诸多的事件、瞬间、断裂,它们与文学或相关或无关,但本身却很重要,成为一个更大的历时和共时的意义结构的组成部分。鉴于二者都刻意避免连续性和一致性,珀金斯将它们归类于“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并冠于“后现代”的标签,给予全盘否定:“百科全书式在智力上是贫乏的…因为它立志反映过去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不愿意组织过去,因此并不是历史。”

对珀金斯而言最具讽刺的是,爱利尔特已经预期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的一个特色即是“适当的后现代:它承认多样性、复杂性和矛盾性,并把它们变成文学史的结构原则,它因此放弃意见的统一和阐述的定论。” 与强调统一、均匀和功能性的“现代的”建筑相反,爱利尔特使用另一个建筑比喻来描述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这种新的文学史设计一个供人探索的图书馆或艺术画廊,由诸多可以从不同入口进入的走廊组成,以求给读者一种同时看到协调和不协调的矛盾经验。爱利尔特的美国文学史因此分章讨论“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学的多样性”(比如移民、新女性),并由不同学者概述各种少数族群的文学发展。同样,荷里尔的法国文学史旨在提供文学在其文化语境中的全景图样,这种语境包括音乐、绘画、政治等等。毫不奇怪,这部文学史收入安德鲁撰写的一节,〈1954: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在某一特定时刻电影与文学的微妙关系则由读者细心揣摩。荷里尔这部强调间断和自我意识、怀疑自身程序的文学史,出版后被美国文科界影响盛广的《现代语言学会会刊》称为近年来新的、语言上敏感、体例上非线性的文学史中的“最高级的范本。”

80年代起,一些文学史和文化史的理论阐述都认为历史整体是不可能的目标,因此在史学里也是不合需要的。这样,我们便可将爱利尔特与荷里尔放弃历史的整体性视为表现“后现代”学术研究的一个症候。他们对分裂、断续和异质的偏好符合当代史学的总的发展趋向:即从总体的历史到部分的或片断的历史,从纪念碑式的历史到图表式的历史,从历史主义的历史到结构的历史,从档案的历史到推测的历史。正如单方面的因果性在后现代史学里消失,单一整体的概念似乎也被遗弃,代之而起的是复数化、局部化、以及中心的缺席。

虽然与“后现代”研究关系甚微,类似的偏离中心、偏好多样和多数的趋向也发生在电影史领域。贝尔滕指出90年代美国电影史研究(也许我们可称为第四代研究者)出现的这些变化:从宏观视野转向微观历史,从好莱坞经典电影到早期电影,从个别作品、作者到体制运作。汤姆。甘宁的“吸引人的电影”和“惊人的美学”之说,玛利安姆。汉森对观众和公共领域的研究都推动了早期电影概念的转化,将其提高到理论的层面,而成为电影研究学科中一个新的分支。这一分支的理论源于瓦尔特。本雅明的都市“现代性”论述,方法取于福柯的文化“考古学”,而其跨学科特点表现在对电影视觉、城市机构、观众心态等诸方面的综合研究。电影的动感视觉使看电影与乘火车旅游和逛百货商店等现代经验产生关联,早期的放映场所又使电影消费与歌舞杂耍和游乐园艺等大众文化娱乐项目联系起来,科技发展更使电影和摄影、X光、解剖等一起成为满足观众与日俱增的视觉求知欲望的全新途径。由于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早期电影研究因此牢牢扎根于视觉文化、城市文化、消费文化等大的语境之中,既向后者取灵感和素材,又推动后者的研究发展。

贝尔滕认为,近年的电影研究与以往的差别是,“电影史家如今热心于研究电影作为一种生产模式的状况及其作为新的大众消费形式的重要意义,较少依靠电影作品本身,更多依靠印刷品的原始资料,如行业刊物、电影厂档案、法庭证词、审查机构的记录、剧本写作指南、及其他形式的证据。” 除了重新理解证据这一概念以外,重写电影史的最新焦点是作为机构的好莱坞与其在美国文化这一大语境中的作用之间的关系。贝尔滕认为“某种文化的大语境”如今几乎成为魔幻之词。其实,研究电影机构和电影艺术与其他文化的大语境的关系也在其他国族电影(如德国和意大利)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电影文本与文化语境间的相互照应这种研究途径将我们带到电影研究中“新的文化史”这一话题。安德鲁对此阐述如下:“简言之,电影的文化史不从直接欣赏作品开始,也不从直接收集有关电影的…相关事实?开始,而是重建作为表现的各种状况,这些状况促使某些电影被生产、被理解、或被误解。这是一种双重的阐释,既为作品的文化结果而阅读电影,又为电影所传达的价值和情绪而阅读文化。”从这个角度,安德鲁重新想象文化史家代表文化与电影打交道的中间道路,一条座落于社会、经济史的高速公路和作者传记的民间小道之间的道路。道路的沿途是变化多端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的生态反映了各种机构、表达和压抑等等在动力场中复杂、矛盾的相互影响。

要进一步探讨电影研究中文化史方法的兴起,我们应该考虑美国历史学科近来的发展。与本文描述的文学

史和电影史相关的两次转向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按琳。韩特1989年的观察,历史学科近几十年的“文化转向”已使研究重点由社会史转向文化史;其二,文化史的兴起又发生在先前的另一个重要转向,即罗伯特。丹滕所说的由思想史向社会史的转向。

本文到此已展现了美国三个人文学科中一些明显的平行发展的线索。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可以把那些强调伟大艺术家的心智的文学史和电影史视为等同于那些强调伟大思想家的心智的思想史的历史写作。电影史似乎更能适应从想象的空间转向社会的和文化的空间,但文学史却在这转向中陷入学术危机,此危机更因文学领域在结构主义冲击下自70年代以来持续的自我质疑而不断加剧:什么是文学?什么是比较文学?什么是文化研究?令人深思的是,类似的学科本体论问题在60至70年代欧美电影学科的创建初期也曾讨论过,但安德烈。巴赞提出的“什么是电影?”的哲学命题70年代后在美国学界影响甚微,而大部分电影学者对什么是电影似乎持有坚定的(哪怕是“经验主义的”)信念。回顾学科发展史,虽然学术变迁的结果迥然不同,三个文科领域的研究近几十年都经历了从“高”(精英)到“低”(通俗)的转向,即类似从思想史到社会史再到文化史的变迁。在1980年,丹滕已经预言,“文化史将是历史学与人类学相会的领域”,“未来的历史学者或许将不会生产许多有关时代精神、民族灵魂、或伟大思想锁链的连接点的论著”。

在结束本文时,我应该说明,尽管不象电影史和文化史那样蓬勃发展,文学史研究仍在欧美学界继续进行,但现在不同的是对文学史概念的认识。在1997年一篇题为〈差异时代的比较文学史〉的论文中,伊娃。库绪纳指出,“文学史不是有关纪念碑似的作品的故事,而是有关一些可能相互交流的项目的多样性组合。” 从这个新的定义,她欢迎近年文学史领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认为这不仅是研究的必要,而且是学术的机会。我认为,在21世纪,同样以开放性和多样性为特征的机会也在等待有心研究文学史、电影史和文化史的学者。

2004年4月于上海佳信花苑

注解

李。帕特森:〈文学史〉,弗兰克。蓝特里加与托玛斯。麦克拉夫林合编:《文学研究批评术语》(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9年),页250-262。

2大卫。珀金斯:《文学史还可能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2年),页17,137,,176,185。

3热馁。韦列克:〈文学史〉,热馁。韦列克与澳斯汀。华伦合编:《文学理论》(美国哈克特出版社,1949年),页263。

4韦列克:〈文学史的衰落〉,韦列克:《对文学的攻击及其他论文》(美国北卡大学出版社,1982年),页64-77.。

5以〈文学史过时了吗?〉为题的文章见罗伯特。斯皮尔:《第三纬度:文学史研究》(美国麦克米兰出版社,1965年),页3-14;及美国《新文学史》(1970年2卷1期),页1-193,文学史专辑。另参见诺斯罗。弗莱:〈文学史〉,美国《新文学史》(1981年12卷2期),页219-225;史蒂分。格林布拉:〈文化诗学探索〉,阿拉姆。维瑟编:《新历历史主义》(英国劳特里兹出版社,1989年),页1-14;大卫。珀金斯编:《文学史的理论问题》(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91年);罗伯特。约翰斯通:〈不可能的类型:阅读文学通史〉,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刊》(1992年107卷1期),页26-37;温德尔。哈里丝:〈什么是文学史〉,美国《大学英语》(1994年56卷4 期),页434-451。

6萨克梵。伯科维奇与麦拉。杰仁合编:《意识形态与经典美国文学》(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埃莫利。爱利尔特:〈文学史的诗学〉,美国《美国文学》(1987年59卷2期),页268-276。

7玛利奥。瓦德斯与琳达。哈钦森:〈比较地重思文学史〉《美国比较文学学会通讯》(1995-1996年25卷2-3期),页11-13。

8吉尔伯特。培雷:〈电影研究中理论必须与批评携手并进〉,美国《高等教育报》(1998年11月5日),页B6。

9罗伯特。斯克拉:〈啊,阿尔图赛!历史写作与电影研究的兴起〉,罗伯特。斯克拉与查理。穆瑟合编:《抵制影像:电影与历史论文集》(美国坦普尔大学出版社,1990年),页14。

10达德利。安德鲁:〈电影与历史〉,约翰。西尔与帕米拉。吉伯森合编:《牛津电影研究指南》(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页178。

11杰拉。玛斯特:《电影简史》第二版,(美国伯斯-梅里出版社,1976年),页2。

12杰拉。玛斯特:〈电影史与电影的历史〉,美国《电影研究季刊》(1976年1卷3期),页309,312-313。

13参见大卫。鲍德维尔等合著:《经典好莱坞电影:至1960年的电影形式与生产模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

14罗伯特。埃伦与道格拉斯。巩莫利合著:《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美国诺普特出版社,1985年)。

15约翰。贝尔滕:〈美国电影与电影史〉,《牛津电影研究指南》,页229-230。克莫里的长篇论文〈技术与意识形态:摄影机,视角,景深〉分两部分别收入比尔。尼克斯编:《电影与方法》第二卷(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年),页40-57;菲利浦。罗森编:《叙事,机构,意识形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5年),页430-443。

16菲利浦。贝克:〈近来电影史写作中的历史主义与历史性〉,美国《电影与录象杂志》(1985年37卷1 期),页5-6。

17爱德华。布康姆:〈电影史新方法〉,《电影:历史、理论探索-1977年电影研究年度报告,第二部分》(美国普度大学出版社,1978年),页1-4。

18爱德华。布康姆:〈序言〉,罗杰。阿姆斯编:《电影史问题》(英国米德尔赛克郡工艺学院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1981年),页5。

19鲍洛。坞萨伊:〈电影史的哲学〉,美国《电影史》(1994年6卷1期),页3-5。

20玛斯特:〈电影史与电影的历史〉,页298。

21见理查德。亚伯:〈对历史所知不多〉,美国《电影史》(1994年6卷1期),页110-115。

22巴巴拉。克林格:〈有止境的和无止境的电影史:通过接受研究重新发现过去〉,英国《银幕》(1997年38卷2期),页107-128。

23玛斯特:〈电影史与电影的历史〉,页297。

24埃莫利。爱利尔特编:《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7年);德尼丝。荷里尔编:《新法国文学史》(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89年)。

25珀金斯:《文学史还可能吗?》,页53-60。

26爱利尔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页xiii。

27马歇尔。布郎:〈思考文学史的理论〉,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刊》(1992年107卷1期),页23。28参见汉斯。巩布里奇:〈文学史:消失了的整体的碎片?〉,美国《新文学史》(1985年16卷3期),页467-479;罗杰。沙蒂尔:《文化史:实践与表现之间》(英国波利特出版社,1988年)。

29杰纳洛。塔棱斯与桑托斯。尊尊圭合著:〈探索真正的电影史:作为叙事的电影史〉,美国《边界2》(1997年24卷1期),页28-29。

30汤姆。甘宁:〈吸引人的电影:早期电影,观众与先锋〉,托马斯。埃萨瑟编:《早期电影:空间,框架,叙事》(英国电影研究所,1990年),页56-62;玛利安姆。汉森:《巴别尔与巴比伦:美国默片的观众》(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91年)。

31参见安娜。弗利伯格:《橱窗观赏:电影与后现代状况》(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奥尔夫。西维布什:《火车旅游:19世纪时间和空间的工业化》(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6年);利奥。查尼与瓦尼萨。斯瓦兹合编:《电影与现代生活的发明》(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

32贝尔滕:〈美国电影与电影史〉,页234-235。

33参见帕特里斯。培特奥:《没有欢乐的街道:妇女与德国维玛电影的通俗剧表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89年);朱利安娜。布鲁诺:《按破旧的地图沿街行走》(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

34安德鲁:〈电影与历史〉,页186-187。

35琳。韩特:《新文化史》(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罗伯特。丹滕:〈思想史与文化史〉,麦克。卡门编:《我们眼前的过去:美国当代史学论文集》(美国康乃尔大学出版社,1980年),页327-354。36安德烈。巴赞:《什么是电影?》,上下册(美国加州大学出版社,1967年,1971年)。

37丹滕:〈思想史与文化史〉,页344,348。

38伊娃。库绪纳:〈差异时代的比较文学史〉,《典范与语境》(巴西阿布拉利出版社,1997年),页49。

选修-美国历史文化期末复习资料

A:一、单项选择题 1、在英属北美,“新英格兰”地区的经济形态属于( )。 A混合形经济 2、美国所独有的节日是()。B感恩节 3、最先贩卖黑人到北美的是()。A荷兰人 4、起草《独立宣言》的美国总统是()。C杰斐逊 5、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把美国19世纪的最后40年称为()。A镀金时代 6、19世纪末,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布赖恩的著名演说是()。A金十字架演说 7、华人在美国定居人口最多的州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州加利福利亚 8、对美国家庭饮食影响最大的是()。C 意大利饮食 9、美国现行宪法是()。B1787年美国宪法 10、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 D1979年 11民国时期,燕京大学的创立者是 B司徒雷登 12、在美国硬币上都刻有同样一句话是()。 C合众为一 13、美国人最热爱的三大体育运动不包扩()。D足球 14、美国宪法规定,众议员的任期为()。A2年 15、越南战争不断升级的美国总统是()。C约翰逊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美国位于北美洲,东临(大西) 洋,西临(太平)洋。 2、印地安人对美国饮食的贡献是(玉米),白人在种植(烟草) 以后才有了经济的发展。 3、英属北美时期,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三种管理模式是(王室)殖民地,(业主)殖民地和(自治)殖民地。 4、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是(尼克松),(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排斥移民的法案。 5、中国人可以申请美国国籍是在(罗斯福)总统时期。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南北战争:1861年,南方种植园主在林肯当选总统后发动了叛乱,联邦政府通过4年的战争平息了叛乱,并且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历史上称为南北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是由于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与南方黑人的种植园经济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已经阻碍了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战争结束后为美国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水门事件:1972年6月17日,当时的尼克松为赢得连任,派出特工人员在华盛顿水门饭店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办公楼被捕。他们被控潜入民主党办公大楼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民主党文件。这一轰动一时的事件是《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华德所进行的一场坚持不懈的斗争结果之一。尼克松被迫辞职。水门事件是美国政治竞选中不光彩的一幕。 3、进步主义运动:1900年~1917年间美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统称为进步主义运动。在性质上,进步运动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有社会各阶层参与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消除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所引起的种种社会弊端,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在内容上,进步运动同时在联邦、州和市三级展开,从政治上的争取妇女选举权、市政改革到经济领域的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深远。 4、飞虎队: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1941年7月来中国参与抗日,他们在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的带领下作战勇敢。援华航空队以”插翅飞虎队徽和鲨鱼头形战机机首名闻天下,其“飞虎队”的绰号也家喻户晓。对于援助中国抗战给予了很大帮助。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作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谈谈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异同。 一、英美语言差异:尽管英美两个国家都是讲英语的,但是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是不相同的。英国人与美国人虽然说的都叫英语,但这两种英语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英式发音和美式发音两种。英国人的英语,相对而言,发音比较清楚,连读的部分较少,一般听起来相对比较字正腔圆;而美国人说英语,则秉持这能省则省,能连就连的原则,因此,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来说,听英国人的发音相比较下会舒服得多,而如果要习惯美音,恐怕只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人才真正做到了。另外,两国在字词上的用法也有很多的不同。 二、英美生活习俗差异:英国人和美国人在自己日常生活习俗上也有区别。从服饰上看,英国2人非常讲究衣着,讲究绅士风度,西装革履,皮鞋锃亮。美国人则比较随便,想穿什么就是什么,以自己舒适为主,不会去介意别人的评价,别人也不会去评价。有的英国女士接待黄皮肤朋友时,专门涂抹上黄色面霜,以表示对朋友的亲近和尊重。美国人可方便多了,近几年,美国流行大花裤衩,校内校外,老老少少,都少不了它的影子。但这也并不是说,他们到处随意,在一些场合,他们也是西装革履,文质彬彬,很有些“绅士”的派头。但如果一看到没有旁人,这些“绅士”就原形毕露,鞋也脱了,领带也松了,扣子也解了,脚也搭起来了。从饮食上看两国的美食都像英语一样,是一个大杂烩,广泛吸收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影响。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聚集了诸多绅士淑女的地方,而英国的饮食,也处处散发着英国上流社会应有的高贵气质,从选材到烹饪,再到餐桌上的一言一行,英国人无不将细致发挥到了极致。特别在餐桌礼仪上,不能在餐桌上说话,不能有餐具敲击的声音,刀叉的握法……几乎所有我们所了解的法式西餐的规则都被英国人所遵守而同样是吃饭,到了美国人身上,则就显得随意了许多。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老美的最爱便是所谓的垃圾食品。对于生活节奏极快的老美来说,五分钟就能搞定的汉堡薯条显然要比规矩多多的西式大餐要吸引人的多。至于这种饮食习惯导致的结果,便是老美的街头行走的人中,大腹便便者显然要比标准身材的人多得多。这样的饮食习惯某种程度上也折射了美国人的生活,雷厉风行,不向英国人那般拖沓,那样注重细节。另外美国人除了过和英国人一样的节日外,还有自己的感恩节等。 三、美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平等和自由,体现在教育上就是美国的教育体制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向不同层次学习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人开放)、国际性、灵活性(各种不同性质的学校满足不同目标的人的需要,国家没有统一的教育制度)的特点,使美国教育既能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人们的需要,确保教育公平和机会均等,又能满足并充分发挥不同受教育对象的个性特点,使教育充满活力和生机。而英国人的保守与严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严谨的学风,完善的教育体系。它拥有一套严格的质量监控体制,各大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与科研水平评估结果向全世界公布,英国的高等教育会定期受到检查。英国大学的科研水平长期保持了一个很高水平,也是与这个质量监控体制分不开的,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发明起始于英国,比如第一只克隆羊,就培养于爱丁堡大学。英国教育的质量也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考核上,有的专业可以用“残酷”来形容,被淘汰而拿不到学位的也大有人在,英国老师通常不会因为学生只差一点而放学生一马,他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风度有力地保证了教育质量。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风格,竟都共同代表着世界教育

为什么公共关系诞生在美国

为什么公共关系诞生在美国? 传播二班110200213 袁瑶 一.美国的民族政治自由土壤造就了公共关系学 事实上,美国的民族政治自由土壤,公民言论自由是公共关系学诞生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美国的公共关系起源于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争夺政权的美国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倡导“自由”,“平等”,“法治”尽管有其虚伪性,但与封建专制相比仍是历史的飞跃。由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规定了议会和政府由选举产生,这就要求统治者必须了解和掌握民意,根据民意来制定和调整内外政策,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向公众进行宣传,争取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才能当选。与民众搞好关系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前途政治地位,这使得他们不得不重视公共关系的重要作用。资本主义的民族政治,为公共关系的生产提供了政治保证。而且言论自由、出版自由是民主制度的重要支住,也是公共关系运行的重要保证。而在当代,良好的民主氛围仍是搞好公共关系的前提。 二.美国具有的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当人类完成了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逐渐进入了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社会中那种具有强烈人身依附色彩的人际关系逐渐

让位于开放的、可变的、广泛的人际关系。在市场经济社会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关系、地域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多的则是由于商品交换而形成的利益关系,公共关系的思想与实践也随之发展起来。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物质产品充分涌流,社会上大量中产阶级出现,迫使企业家必须高度重视公众的利益和要求了。可以说: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提出了对公共关系的需要。三。美国发达的大众传媒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电传、电脑互联网络等电子媒体的发展,美国的传媒行业发展尤为迅速,使信息可以迅速地传送到每个人手中,公共关系从而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组织可以运用各种传播工具与公众进行沟通,从公众中采集信息,又把组织的信息传达到公众中间去,最终达到为组织树立形象的目的。特别是电脑互联网络的发展,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在互联网中传播信息,具有更迅速、更广泛、更自由的特点。 四.公关这个职业最早出现在美国:1903年,美国记者艾维·李在纽约创立了“宣传顾问事务所”,公关在美国成为专门职业, 这是现代公共关系诞生的标志。 五.1923年,公共关系学正式在美国被设立成为一门学科,开创了公共关系学这个学科的先河。 六.美国传统理念与现代思想的碰撞,产生了如今对企业个

欧美传统文化

德国的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即使我知道整个世界明天将要毁灭,我今天仍然要种下我的葡萄树”。这句话充分显示了德国人的埋头苦干、不肯苟且的精神。 而且德国人很认真,和过于认真而带来的貌似死板。你可以把这些见闻当做笑话,只是不要试图利用这些,比如做假或者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讲求踏实。拿他们的房屋建筑为例,虽然在式样上并不美观,但朴实无华,整齐大方。每一种材料,如玻璃、锁、铰链、搭钮、开关、灯罩、窗帘、衣架等等,纵然是极微末的,也都坚牢稳固,毫不马虎。他们宁可失之笨重,极不愿敷衍潦草。在德国,任何一座建筑、一件家具、一项设备,似乎都为百年大计打算。因战争而破坏的东西,修复的时候都要恢复原样,这并不是为守旧,而是表示德国的东西坚牢可靠、不易损坏的优点。 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们严肃拘谨,但态度诚实可靠。如果在路上你遇到不相识的德国人,要想和他聊天,谈笑风生,似乎不大可能,但你如果向他问路,那么他便会不厌其烦地来帮助你,他自己不知道,会替你去请教别人,或者陪你走上一大段路,非让你弄明白不可。有一个德国汽车司机,因把雇主送错了地方,发现后就立即开回去,向雇主道歉,并重新把他送到要去的地方,而且免收后一段路程的车资。 也重实惠不尚虚文。国外流行的一种就餐方式——自助餐,也正是德国人所发明的。在德国,那种自助餐小店特别多,顾客自己拿盘,拿叉;有些店根本不备刀叉碗盘,给你一张纸,就用纸裹着食品吃,或者用竹签串着吃,没有人来侍候你,收费也特别便宜。 根据德国的影片也可以了解到德国人的更多。 首先是《疾走罗拉》 罗拉和曼尼是一对20出头的年轻恋人。曼尼是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有一天他惹出一个天大的麻烦,竟然把走私得来的10万马克赃款弄丢了!而且他的老大20分钟之后就要来拿回这笔钱。懦弱的曼尼只好向罗拉求救,于是罗拉开始疾走! (一)罗拉第一次疾走 当罗拉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思索着该问谁借10W马克来挽救男朋友曼尼的性命,经过一系列的脑电波搜索,锁定了自己的父亲。女儿向父亲要钱理因说是天经地义,其实是罗拉不成熟一面的展现,毕竟人生是靠自己的努力而生存的,依靠别人的支援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除长久之痛,这场景隐约暗示了罗拉是一个非自立的红发毛头小孩。跑到了父亲的办公室后,却被父亲拒绝。在这过程中,罗拉没有任何反抗,顺其自然地被父亲赶出大厦。在绝望当中,与曼尼共同抢劫了超市,仓皇而逃中被警察打死。当罗拉被枪击后,出现了曼尼与罗拉床上对话的画面,仔细观摩的话,可以发现罗拉把头躺在了曼尼的手臂上,有种小鸟依人的感觉,反映出罗拉是依赖男性来维持生存的。 这的的确确是悲哀的一面,强烈衬托出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反应出了女性精神的劣根性,依赖型,失败性。 (二)罗拉第二次疾走 第二次奔跑,罗拉选择了比第一次合适的路线,因而在时间上也有了明显的缩短。在进入父亲的办公室后,与父亲直接冲突,并用保安的枪对准了父亲,强迫他交出10W马克的现金。女儿的这一态度,把父亲吓了个魂飞魄散。这段影片的内容,与罗拉的第一次遭遇有了质的飞越,罗拉懂得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懂得了与凶残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读《美国政治文化》有感 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20101044015 张琦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其基础是意识形态。就美国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使命感。“天顶命运”,反映着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基督教文化生来就存在着对其他文化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轻蔑,不愿意与其他文化平等共存,坚持主张天下归宗。主张用基督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支配整个世界。并把在全世界推广基督教信仰、推广这种价值观看作是自己的“天定使命”,这种观念和意识也更加坚定。这种观念的核心是“种族优越”论。鼓吹美国的制度是最优越的,美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他们相信上帝造就的美国人,生来就比别人更优秀,鼓吹盎格鲁——撒克逊作为优等种族,应当肩负起“文明传播者的任务”;鼓吹美国有能力把它的制度传播于全人类,把它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地球。 其次,人权观及个人主义。美国的人权观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坚持“天赋人权”的理念;强调政治的权利;突出个人权利;提出人权的“普世性”;人权高于主权。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主旨和特色,“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最雄辩地、实在地、直接地表述了美国思想。它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扎根于美国本土,既不同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18世纪的欧洲思想,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其要义是:“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美国《独立宣言》提出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开始也是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是最早移民新大陆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 再次,民众参与和自由主义。公民最主要的参与方式是选举。各级公职官员是由选民定期选举产生。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反映自己的意见,参加其活动或支持其主张。公民参与还包括直接从事政府的行政工作、从军、其他公益服务和在法院担任陪审员。美国公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由于他们具有明确的公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掌握命运。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其市民社会的强大。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由主义是一种代表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西方政治学家认为:“自由主义是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能够安全地建立在个性的这种自我指引力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其基础深厚广阔,其范围无法予以限制。”因此,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一对孪生姐妹。决定个人主义在美国生根的因素同样也作用于自由主义。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就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才远涉重洋、历尽艰辛。清教教义本身含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崇尚自由、民主和共和。

国外公关公司排行及简介(1)讲述

国外公关公司排行及简介 1、安可顾问(APCO worldwide)安可顾问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是美国精信全球集团(Grey Worldwide)下属企业,也是一家全球著名的咨询机构,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独立咨询机构,在美洲、欧洲、亚洲、中东及非洲的主要城市设有办事处。被欧洲权威公关业期刊《Public Affairs News》评选为2005年度欧洲最佳顾问公司。1997年,安可顾问(中国)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大陆,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设有代表处,地区总部位于香港。 在华状况:安可自1989年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1997年,安可公司在北京开设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市场。1999年,该公司通过并购在华著名英国投资与政策咨询公司贝特伯恩使国内代表处的数量扩大至4家,地点位于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在中国共有80余名员工。目前,安可在中国的主要业务包括战略传播(在策划和实施企业责任和公益计划方面领先)、投资和公共事务(在金融服务、零售与分销、信息技术和电信、制造行业等领域优势较强)及行业协会服务等。 擅长领域:涵盖企业传播、投资者关系和员工传播、危机管理、专项议题管理诉讼公关等 主要客户:西门子、微软、波音、道康宁等著名跨国公司外,还包括了新加坡、印 度、乌克兰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机构。安可还是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曾任总裁的尤科斯石油公司(YUKOS Oil)的指定公关代理机构。 案例分析:安可曾成功协助姚明进入NBA。当时在姚明之前,也曾有中国球员进入 NBA,但其发展不够理想。姚明作为史上第一位外籍状元进入NBA面临很多挑战,最后在安可顾问的帮助下姚明成功进入NBA并取得双赢局面。 2、博雅公关(Burson-Marsteller) 美国博雅公共关系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是全球领先的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公司。公司在广泛的公共关系、公共事务、广告及与网站相关的服务领域向客户提供战略思维和项目施行服务。公司的全球无缝网络由44个全资事务所及49个子事务所构成,在全球遍布6大洲57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拥有1600名专业员工。博雅公关公司1979年加入Young & Rubicam Brands 扬雅集团,扬雅是全球领先的通讯服务网络公司的WPP集团(纳斯达克股票代码:WPPGY)的子公司。可以横向联结集团内姐妹公司的资源,满足客户的多元传播需求。 1986年博雅公关和新华社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 在华状况:博雅公关于1985年在新华社的邀请之下进入中国,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国际 公共关系公司之一。1992年,博雅公关中国在北京建立总部。博雅公关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五地拥有相当大规模的服务团队,通过电子网络和一致的服务理念,与博雅公关全球的专业传播顾问紧密合作,即时互动,共享知识、经验和资源。 擅长领域:在公共事务与政府事务、战略规划与互动、公共卫生与健康、企业社会责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亦有弊。这就要我们国人正确对待美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正确对待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关键词】传统价值观传统文化产业传统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 【正文】 从文化要素角度理解,文化是由象征符号、价值观、社会规范和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美国也从这些方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变现在以下方面: 一、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价值观可以从三方面进行分析: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伦关系是中国传统价值观思想的起点,孟子指出,人伦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种关系;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人道精神、重群体精神;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修养之道。而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追求自由、平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精神完全不同,并且美国文化强调独立、个性,具有物质性和实用主义。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共享性,美国文化传播到中国,自由、平等冲击着中国封建伦理思想,以及独立、个性、物质性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我

们承认,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合理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学习美国的优秀文化,追求自由、平等,追求独立、个性,但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追求独立的同时也要注重群体精神,学会团结协作。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主义,也要注重培养和提高个人素质与修养。 二、美国文化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产业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文化深得国人青睐。还有迪斯尼、MIV 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等更是深受国人欢迎。迪斯尼乐园成为大多数人们心目中好玩又刺激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心中的天堂。MIV流行音乐特别是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青少年大多数业余时间,有的甚至对好莱坞电影痴迷,这些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以外,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的戏剧、歌曲、才艺表演等文艺演出产生很大冲击,甚至对中国的国粹—京剧造成很大打击。受美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现在大多数人不喜欢戏曲、京剧,也可以说根本不懂得如何去欣赏京剧,青少年这一代除了专门学戏曲的别的就更不用说了。在大街上,放眼望去,耳朵上戴耳机的人很多,但有几人是在听戏曲呢?我想大多数都是在听流行音乐吧,而且还边听边唱,但有几人会唱京剧呢?我想说,好的流行音乐是应该学习,应该欣赏,但我们的国粹就要丢弃吗?当然不可以!国粹是我们民族的精华啊,怎能抛弃?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更要创新,找到人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美国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

美国20世纪十大文化偶像 美国《男人》、《传记》等媒体联合评选出了美国文化的十大偶像。据称,他们的评选标准是:只要提到他或她的名字,人们就会联想到美国;不管人们喜欢还是憎恨,在别国人的眼里,他们都代表着美国;只有真实的人有资格当选,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则无当选资格;当选者必须是“正宗”美国人,卓别林、施瓦辛格虽然对美国的影响很大,但他们都被排除在候选人之外。按照这些标准,最后的评选结果如下:10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里根是作为美国第四十任总统而为世人 所熟知的,但他最初只是一个电台播音员和一位好莱坞电影演员。在他首次入主白宫后不久,便遭到疯狂的朱迪·福斯特影迷的刺杀,而刺客刺杀总统的惟一理由,仅仅是希望引起朱迪·福斯特的注意。逃过一劫后,里根开始全力对付苏联。有人认为,正是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使苏联被军备竞赛所拖垮,最终导致了冷战结束。在美国逐渐转向重商主义的

年代后,里根一直试图向世界表明:美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名言:“伟大的美利坚应该从事与自己相配的事业。” 9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救护车司机,还是西班牙内战和二战期间的战地记者。他的几部著作描写了自己作为一个美国人在20世纪二十年代流亡的经历、在非洲打猎的体验以及在古巴海边钓鱼的感受。精炼直截的文学风格成为他的商标。海明威的作品赢得过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他最终选择用自杀结束生命。他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巨匠之一。 名言:“所有的罪恶都始于清白。” 8弗兰克·西纳特拉(Frank Sinatra)

弗兰克·西纳特拉是最受人欢迎的美国歌手。在他还是一名体育记者的时候,他开始选择将歌唱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1942年开始了独唱生涯。他的歌曲感情真挚,极受乐迷的欢迎。后来,西纳特拉与萨米·戴维斯迪恩·马丁、卓依·比绍普以及皮特·劳福特一起,成立了一个娱乐组织“老鼠帕克”。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演艺人士,西纳特拉有理由成为美国人的精神偶像。 名言:“朋友不要强求。” 7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 詹姆斯·迪恩在加利福尼亚学习表演和法律时,偶然在一个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次,便走红起来,随后他离开加利福尼亚去了纽约,在百老汇名声大噪。他轻柔自然的表演打动了华纳兄弟娱乐公司,他们与迪恩签了拍电影的协议。到1955年车祸去世之前,他一共演出了3部影片,其中两部是在迪恩死后才开始放映。《伊甸园以东》、《没有动机的叛变》和

概况模拟题(八)美国文化

英语考研英美概况模拟题(八)美国文化部分 Culture I. Multiple Choice 1. In America the academic year lasts nine months, from September to _____, with winter and spring vocations. A. July B. June C. August 2. In elementary schools, courses for children include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 A. reading, writing B. social courses C. foreign languages D. sciences, art and music E. cooking or other manual skills 3. The American teachers’ pay and prestige are _____ in comparison with the general standard of living. A. high B. low C. almost the same 4. There are over _____ universities, colleges and other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2,000 B. 2,500 C. 3,000 5. Today more than _____ of all the private colleges have some kind of church connection. A. 1/3 B. 1/2 C. 1/5 6. The library in _____ was the first private library in the US. A. Harvard College B. Yale College C. College of New Jersey 7. The first public library was founded in 1731 in _____. A. Boston B. Philadelphia C. Chicago 8. At present America has more than _____ free public libraries. A. 6,000 B. 5,000 C. 7,000 9. VOA Radio Station was established in _____. A. 1924 B. 1934 C. 1894 10. All the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in America are _____ owned. A. publicly B. privately C. locally 11. _____ is the winter sport in American schools and colleges. A. Football B. Basketball C. Baseball 12. It was the _____ immigrants in the mid-19th century who introduced skiing into the United States. A. Scandinavian B. Dutch C. French 13. 101 American people won the Nobel Prize after _____. A. WWI B. Civil War C. WWII 14. At the end of WWII the art centre of the world moved from _____ to the new world. A. Paris B. London C. Berlin 15. The famous story _____ helps Washington Irving earn great fame in the literary world. A. “Rip Van Winkle” B. “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 C. “The Adventures of a German Student” 16. _____ is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detective stories. A. Mark Twain B. Edgar Allan Poe C. Herman Melville 17. _____ is the first writer in America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A. Sinclair Lewis B. Saul Bellow C. Ernest Hemingway 18. Yale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_____.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美国文化特性与外交行为 【内容提要】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文化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机理可以表达为“文化控制”。美国的外交行为的那种世所共知的独特个性来源于这个国家的文化特性,外交行为的特性是文化特性的一种转移、复制和表达。文化的工具性功能和它在外交行为中发挥的导向性功能使它在美国国际战略的实施中具有双重意义。 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认为:“文化因素进入现实政治领域的程度,要比专攻国际关系和相关研究的许多人——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所承认的要大得多。也许可以再一次在不同程度上说,一切国际政治都是文化性的……”他在这里强调了文化与现实国际政治的深刻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向我们提示了文化要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本原意义。 文化是美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强大辐射性和渗透性的软国力,文化和政治、经济、军事等要素一样,一直是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驱动力之一。文化要素对美国外交行为的作用不象其它要素的作用那么明晰和直接,但它象幽灵一般控制着美国外交行为的基本走向和基本方式,其作用更具有本原性。 一、作用机理与控制模式 迈克尔·H·亨特在《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一书中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了建国以来美国外交政策的历程。他认为,为了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应该从与文化体系相关联的角度去理解它,忽视文化价值的作用会走入误区。的确,文化作为一种本原性和导向性的要素,影响着美国外交行为的每一个方面和每一个环节。那些曾经左右过以及现在正在左右美国外交政策的政治人物,都或多或少表达过这方面的体验。吉米·卡特就曾说过,世界的新现实要求“一种新型的美国外交政策——永远坚持我们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乐观主义基础上的政策”。乔治·W·布什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了外交政策中的一些不变的精神:“自我们国家的初建时日以来,许多已经改变了,但指导我们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仍然相同。在未来的年月中,外交政策必须服务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国家利益,与此同时,体现美国的最高理想。”这里所说的数百年不变的基本原则、国家利益和最高理想,都来源于他们的文化价值观。亨利·基辛格曾经从观念的角度谈论文化对决策者的影响,“领导人登上高位前形成的观点,是一笔智力财富,他们在整个任职期间会经常用到。”这里所说的观点是指这些领导人在共同的美国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观念。 外交行为作为一种由特定的人和人群实施的国家行为,从其内容到实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公共关系学》模拟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市场营销学将公共关系看作是维持组织与环境之间与的一种经营策略和方法。 2.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和之间传播沟通的行为、规律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3.公众关系是由组织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所共同构成的。 4.公共关系在本世纪年代才正式成为一门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和学科,它最早产生于国。 5.1947年,美国的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关系学院;1952年,美国的卡特利普和森特两人出版了他们的权威性的公共关系专著,论述了" "的公共关系模式。 6.公共关系人员的性格应该是开朗、、、随和。 7.按公众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可将公众区分为非公众、公众、公众和行动公众。 S.公众这一概念特指与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或的总和。 9.形象广告是以提高组织知名度,树立组织形象为目标的公关广告。 10.使组织面临公共关系危机的情况主要有三种,即、、。

11.在政府公共关系中,所谓办事公开包括公开、公开、公开和公开办事人员。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公关组织、公关人员和受众是公共关系的主体。(_ )2.一旦脱离了社会组织的目标和需要,公共关系便毫无用处。(_ ) 3.舆论是无形的关系。(_) 4."双向传播与沟通"是现代公共关系思想和理论的精髓。(_ ) 5."清垃圾运动"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公共关系的学科化。(_ )6.潜在公众是对组织持中间态度或意向不明朗的公众群体。(_ ) 7.形象设计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有固定的模式。(_ )8.口号、厂歌、厂旗等是标识形象的外显。(_ ) 9.印刷媒介是最具渗透力和扩散力的传播工具之一。(_ )10.问卷设计采用在每一问题下列出可供选择的备造答案,请调查对象选择的称为开放式。(_ )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公共关系的经营管理目标是(_) A.销售业绩 B.产品质量

浅析《变形金刚3》所折射的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e10639980.html, 浅析《变形金刚3》所折射的美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作者:李丛森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1期 [摘要]电影是一种重要的大众传媒形式,也是展现并传播一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战后,美国电影在全球所向披靡,成功摘取影视帝国桂冠,并成为其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从而影响世界观众文化价值观的形成。本文从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及普世主义三个方面对《变形金刚3》体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与反思。 [关键词]《变形金刚3》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救世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92-01 电影是重要的大众传媒形式,也是展现传播一国文化的重要手段。一战后,美国电影成功摘取影视帝国桂冠,并成为其文化输出的主要途径。本文从美国梦、个人主义与英雄主义及普世主义三个方面对《变形金刚3》体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与反思。美国电影之所以能取得绝对“霸权”,除了其高科技制作手段——提供震撼的视听愉悦,还取决于其对“梦想,爱,正义,家庭”等主题的阐释——满足了全球观众对美及正义等正面价值观的心理诉求。《变形金刚3》处处展现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在欣赏影片的同时,观众应该客观地看待西方文化。 一、新时期美国寻梦 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也是美国影片的主要主题。美国梦指的是:在美国人人享有均等机会,可以通过自身不懈努力获得成功,实现理想。而成功的标志则是占有财富的多寡。正是这种自由进取精神指引着无数寻梦者,塑造了无数平民英雄。美国梦起源于清教徒建立殖民地之初,发展于西进运动,变迁幻灭于一战前后,在新时期,美国梦又有其新的内涵。 在金融危机和动荡的国际形势下,美国年轻一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并不像其父辈那样幸运。影片中主人公山姆系长春藤大学联盟高材生,毕业三个月,历经无数面试却未找到工作,最后还是靠其女友老板的一通电话推荐才获得行政助理一职,并住在女友家中。主人公初涉社会的失意正如其母亲所说的一样:“新千年的一代正如当初迷惘的一代”,也许他们对美国梦有新的阐释——对爱情的执着,对朋友的忠诚,对国家的贡献……从晚宴上说出一番慷慨激昂的话,“我要的不是酷车,不是工作,只想挽回我的女友”,到后来山姆为履行这一承诺,被

美国文化(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美国文化》期末考试大纲 期末复习大纲 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 一、期末考试形式、复习范围及重点 1.考试形式 美国文化期末考试以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2. 考试范围 期末考试考查教材全部内容,共十二单元, 即Unit1-Unit12。 教材:对外经济贸易贸易大学远程教育系列教材 《美国文化》(American Cultural Heritage) 范悦编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3. 复习重点 复习内容以教材各单元Section II中的课文为主。在复习时,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理解和掌握课文讲解部分, 即教材每单元Section II:Text所涉及的全部内容。 二、期末考试题型 本次期末考试分为以下两种题型: 1. 单项选择题(40%) 这部分测试大家对教材十二个单元(Unit 1- Unit 12) 有关美国文化各相关主题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关于这部分的复习,请大家认真阅读、理解和掌握Unit 1- Unit 12各单元Section II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单项选择题共二十道,每单元一至三道题。题目按教材各单元的顺序依次排列,以方便同学们查找和复习相关内容。每道题的句子皆出自Section II的原文,所以请大家复习时要通读Section II的所有文章,注意上下文的意思,不要断章取义,否则答题时无法选出正确的答案。 2. 判断题(60%) 这部分考查大家对教材课文要点的理解情况。由于期中考试测试了同学们对教材前六单元(即Unit 1-Unit 6)课文的理解情况,请同学们准备期末考试判断题部分时,仅复习教材后六单元(即Unit 7- Unit 12)的课文。请大家仔细阅读教材后六单元Section II的所有文章。判断题共三十道, 按教材各单元的顺序依次排列,同学们可以通过每道题的关键词很快查找到其出现的相关单元。每道题都紧扣教材原文或在原文基础上略做改动,大家阅读原文后不难判断句子的对错。 三、期末考试复习要求 由于期末作业题全部紧扣教材各单元Section II的原文,请大家复习时集中精力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原文。如在理解各单元Section II的原文中有具体问题,请大家通过答疑信箱提问。

美国的文化模式的特征

美国的文化模式的特征: 一.权力距离 权力距离即在一个组织当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人们追求平等。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 二.不确定性规避 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不确定性文化的人们试图用科技来抵抗自然界的不确定性,用法律(成文和不成文)来抵抗来自其他社会成员的不确定性,而宗教则被人们用来化解不可抵抗的死亡和来世的不确定性。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更注重情感,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 美国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 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 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社会结构松散,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 四.阳刚性-阴柔性 美国是男性度较强的国家,人们注重成就、英雄感及物质上的成功。企业当中重大决策通常由高层做出,员工由于频繁地变换工作,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因而员工通常不会积极地参与管理。 五.长期导向 短期导向性的文化与社会面向过去与现在,着重眼前的利益,并注重对传统的尊重,注重负担社会的责任。美国文化是此类中的典型,其企业关注的是每一季度和年度的利润,上级对下级的考绩也是最多每年一次,甚至周期更短:要求立见功效,急功近利,不容拖延。

美国PR专业(公共关系)介绍

PR介绍 什么是公共关系专业(Public Relations): 公共关系专业是一门关于如何维护公众形象,和一个组织或个人如何交流沟通的学科(比如一个娱乐界人士,或者一个政界候选人)。你将从这门学科中学到如何恰当的传递讯息,并使之达到你想要的效果。同时,你也会掌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技巧,比如撰写和创造一些打印的,可观看的材料,并且学会策略规划和解决问题。 公共关系专业适合你吗? 如果你喜欢一下几个方面,你也许会喜欢它:写作;公众演讲;筹备聚会或者参加俱乐部活动,亦或者组织募捐活动;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制作校刊等。如果你认为自己在一下方面有特长,那么我们建议你考虑公共关系专业:创造力;批判性的阅读/思考;组织活动;说服/影响别人;学术研究;团队合作,亦或者擅长交际;积极主动;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你以前知道吗? 你是否知道这个领域要求很强的技巧和分析能力,并不仅仅是交流沟通技巧这么简单?一些学生认为公共关系是一项经济领域的“软技能”;但是一个专业从事公共关系的人的职责绝不仅仅是维护企业形象,同时也包括展示所作的这些努力是如何影响企业的盈亏状况的。行之有效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对统计学非常熟悉,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融资,以及传媒技术。 这各专业通常所包括的课程: Fundamentals of public relations,Writing for mass media,Media planning,Principles of advertising,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Public relations writing,Speech writing,Media law and ethics,Media campaigns,Visual communications and graphic design,Video production,Image management,Crisis management,Case studies in public relations managemen 本专业研究方向:企业公共关系;消费者关系;员工关系;公共事物;非盈利公共关系;金融或投资者关系;宣传和媒体关系;国际公共关系。 所在学院: 美国的公共关系专业(Public Relations)大多数设置在传媒学院下,这个专业是向涉及写作、研究的机构提供信息传达的服务、向管理层提供建议、计划、执行并评估信息传达的活动、媒体联络、组织公众宣传活动等。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把公共关系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尤其女性居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