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

疗流程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1、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以康复专科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医嘱。

2、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房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3、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评定,以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歩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4、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伤需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5、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6、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患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釆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下雨是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得病后的不同时期应该釆取的治疗,总结如下:

一、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

1)运动功能的评定。

2)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3)肌张力的评定。

4)感知功能评定。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6)步行能力的评定。

7)言语和吞咽功能评定。

8)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2、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治疗。

1)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2)体位转换。

3)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4)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

3、恢复期的治疗。

病人开始床上运动训练。

1)双手交叉上举,翻身训练。

2)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

3)上下肢各关节运动埪制训练。

4)分离运动训练。

5)搭桥训练。

6)坐起训练。

7)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

8)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9)步行训练。

10)步态训练。

11)上下楼梯训练。

12)肌力及耐力训练。

13)速度与协调训练。

4、后遗症期,主要是改善患者异常的运动模式提高代偿能力,增强身体的肌力与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二、脑外伤病人的康复活疗

1、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

1)脑外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2)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3)感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4)行为障碍的评定。

5)言语障碍的评定。

6)运动障碍的评定。

7)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8)其它功能障碍的评定。

2、脑外伤急性期的治疗。

1)床上良胜位的摆放。

2)定时翻身与拍背。

3)指导体位排痰引流。

4)各关节被动活动。

5)牵拉易于缩短的肌群与软组织必要时利用矫形器固定关节于功能位。 6)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的训练。

7)理疗了安府手针灸高压氧。

2、恢复期的治疗。

1)认知障碍的治疗,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筹。

2)运动障碍治疗:包括:失认症和失用症的训练。

3)行为障碍治疗。

4)日常生活能力的治疗。

3、后遗症期的治疗。

1)继续加强ADL的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2)矫形器与轮椅的训练。

3)继续维持或强化认知、言语等训练。

4)物理治疗因子与传统疗法等。

三、脊髓损伤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脊髓损伤评定的主要内容:

1)运动和感觉平面的评定。

2)脊髓损伤程度的评定。

3)肌张力的评定。

4)肌力的评定。

5)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6)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2、急性期的运动治疗方法

1)保持正确的体位或功能位。

2)呼吸训练:吸气呼气肺活量的训练。

3)排痰训练等。

4)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5)主动运动与助力运动训练。

3、离床期的运动治疗方法。

1)体位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

2)减压动作训练。

3)关节活动度训练。

4)肌力增强训练,主要是增强残存的肌力。

5)功能性动作训练(包括:体位变换、坐起和躺下、坐位支撑、坐位支撑移动、坐位平衡等动作。

6)转移动作训练。(包括:床椅转移、转椅到坐便器的转移。

4、后期的运动治疗方法。

1)车行杠内站立训练。

2)平行杠内基本动训练。(包括骨盆向一侧倾斜训练,双脚离地时的骨盆控制训练等。

3)平行杠内步行训练。

4)持拐步行训练。

5)上、下阶梯训练。

6)肌力耐力增强训练。(包括:残存肌力和损伤部位的肌力。

呼吸内科常见五种疾病诊疗规范标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定义: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对香烟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当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能诊断为COPD。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 (2)咳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 (4)喘息和胸闷: (5)全身性症状:如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 2.病史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因): (1)吸烟史:多有长期较大量吸烟史。 (2)职业性或环境有害物质接触史:如较长期粉尘、烟雾、有害颗粒或有害气体接触史。 (3)家族史:COPD有家族聚集倾向。 (4)发病年龄及好发季节:多于中年以后发病,症状好发于秋冬寒冷季节; 3.体征:COPD早期体征可不明显。 (1)视诊及触诊:胸部过度膨胀、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腹上角)增宽及腹部膨凸等;呼吸困难加重时常采取前倾坐位;低氧血症者可出现黏膜及皮肤紫绀, (2)叩诊:由于肺过度充气使心浊音界缩小,肺肝界降低,肺叩诊可呈过度清音。 (3)听诊:两肺呼吸音可减低,呼气相延长,平静呼吸时可闻干性啰音,两肺底或其他肺野可闻湿啰音;心音遥远,剑突部心音较清晰响亮。 三、实验室检查: 1.肺功能检查: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是判断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2.胸部X线检查: X线检查对确定肺部并发症及与其他疾病(如肺间质纤维化、肺结核等)鉴别有重要意义。主要X线征为肺过度充气:肺容积增大,胸腔前后径增长,肋骨走向变平,肺野透亮度增高,横膈位置低平,心脏悬垂狭长,肺门血管纹理呈残根状,肺野外周血管纹理纤细稀少等,有时可见肺大疱形

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手术)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标准

脑卒中等8个常见病种(手术) 康复医疗双向转诊标准(试行) 脑卒中 一、三级综合医院转出标准 (一)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出至康复医院(含以康复医疗服务为主的二级综合医院,下同)的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神经科专科处理结束。 3.脑卒中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4.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较重的功能障碍,有并发症或合并症,如意识或认知障碍、气管切开状态、急性心肌梗死、吞咽障碍等,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脑卒中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3.存在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至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出现颅内活动性出血或进行性脑水肿、严重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败血症或重度压疮等。

(二)意识障碍或功能障碍加重。 (三)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 (四)出现严重的心理-精神障碍,需转至精神科或精神专科医院治疗。 脑外伤 一、三级综合医院转出标准 (一)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出至康复医院的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神经外科专科处理结束。 3.脑外伤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或平稳。 4.转出前24小时内无癫痫发作。 5.接受系统康复诊疗后仍存在较重的功能障碍,有并发症或合并症,如意识或认知障碍、气管切开状态、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吞咽障碍等,需继续住院康复治疗。 (二)由三级综合医院转入社区或家庭的标准。 1.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脑外伤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基本正常。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或合并症。 3.轻度功能障碍,无需住院康复治疗,可进行社区康复或居家康复。 二、转至三级综合医院标准 (一)出现颅内活动性出血、脑水肿进行性加重或其他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流程

康复科运动疗法的工作流程 1、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 临床以及康复专科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医嘱。 2、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房 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3、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的功能评定,以了 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步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4、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需对病人的治 疗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5、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治 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6、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得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下为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得病后的不同时期应该采取的康复治疗方法: 一、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 ?运动功能的评定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感知觉功能的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定 ?步行能力的评定 ?言语和吞咽功能的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 2、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治疗 ?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体位转换 ?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 3、恢复期的治疗病人开始床上运动训练 ?双上交叉上举、翻身训练, ?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上下肢各关节运动控制训练、

?分离运动训练、搭桥训练、坐起训练、 ?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步行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 ?肌力及耐力训练,速度与协调性训练 4、后遗症期主要是改善患者异常的动作模式,提高代偿能力, 增强身体的肌力和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力 二、脑外伤病人康复治疗 1、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主要内容包括: ?脑外伤严重程度的评定 ?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感知功能障碍的评定 ?行为障碍的评定 ?言语障碍的评定 ?运动障碍的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 ?其它功能障碍的评定 2、脑外伤急性期的治疗 ?床上良肢位摆放; ?定时翻身与拍背; ?指导体位排痰引流; ?各关节被动活动; ?牵拉易于缩短的肌群与软组织,必要时应用矫形器固定关节于

康复科康复流程

康复科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流程 现将康复科运动疗法的工作流程总结归纳如下: 1、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 临床以及康复专科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医嘱。 2、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房 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3、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的功能评定,以了 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步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4、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需对病人的治 疗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5、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治 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6、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得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下面是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得病后的不同时期应该采取的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一、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 运动功能的评定

?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肌张力的评定 ?感知觉功能的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定 ?步行能力的评定 ?言语和吞咽功能的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评定 2、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治疗 ?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体位转换 ?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 3、恢复期的治疗病人开始床上运动训练 ?双上交叉上举、翻身训练, ?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上下肢各关节运动控制训练、 ?分离运动训练、搭桥训练、坐起训练、 ?坐位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前的准备训练、 ?步行训练,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 ?肌力及耐力训练,速度与协调性训练 4、后遗症期主要是改善患者异常的动作模式,提高代偿 能力,增强身体的肌力和耐力训练,提高患者的适应能 力

住院病人康复流程图

住院病人康复流程 确认接收病人,24小时内完成入院病历康复治疗组组长 病(组长)依据病情组成康复治疗组,进行病人接管分组,人 入接到通知后24个工作时查看病人 院小组其他成员 与小组组长协商,进行初评前的准备时间:1-2工作日内完成 地点:病房或治疗室 初 期人员:小组成员和病房正或副主任医师;病人和家属。 康 复程序:主管医师报告病例-小组成员检查病人-认真听取病人的意 评见和要求-评价讨论-上级医师业务指导-小组组长归纳总 定结,制定康复处方、治疗计划目标,小组成员分头实施康复 会治疗方案。 内容: 1、主管医师报告病例 主管医师报告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2、小组成员检查病人 在训练室,小组成员依据本专业检查病人,找出主要功能障碍问题。 3、认真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 小组成员认真听取病人对康复治疗的意见和要求,并认真解答,详细交代康复训练中可能出现的医疗意外和并发症,病人 签订康复治疗同意书,存于病历中。 4、评价讨论: 在医师办公室,各成员交流诊疗意见,提出相应的评定,治疗计划和注意事项,预期效果及影响因素,确定近远期康复目标。 5、上级医师业务指导 正或副科主任医师对评定治疗内容进行补充,结合病人进行教学,体现新经验、新进展、新观点。 6、小组组长归纳总结 评价会结束时,组长需进行条理化总结,制定康复计划和目标,填写康复处方存于病历中。 强化训练加大病房PT、OT以弥补训练治疗量不足,要求家属康参与康复治疗 复 治中医康复治疗:参加初评并进行中医康复治疗

疗加强治疗手段 文体:需轮椅代步者,均要求轮椅技能训练 康复仪器治疗:包括超声药物透入、神经肌肉点刺激, 小脑慢性电刺激等 心理:心理异常者进行心理治疗。 社康:有家庭社会问题者,积极介入。 时间、地点、人员、程序同初期评价会。 中评价次数:初评后半个月完成一次中评 期 康内容:侧重于病人经过一段时期的康复治疗后功能改变以及各种复并发症的情况,分析原因以此调整康复治疗计划和方法。评 定联合查房:如病人住院时间长,Team组长据病情需要,随时组织有关 会小组成员进行多次联合查房,内容同中评,病程记录中 15天反映一次。 康强化训练依据病情修改的康复计划,继续有效的强化训练治疗。 复 治 疗调整治疗手段依据病情需要,适时调整训练治疗手段和方法。 时间: 病人出院前的一周内完成. 后 期地点、人员、程序同初、中期康复评价。 康 复内容:1、评定康复治疗效果与康复目标的符合程度,经验和教训。 评2、认真听取病人对住院期间康复治疗效果和质量的意见,提出定出院后康复训练的建议。 会 回归家庭和社会门诊、社区治疗职业康复等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讲解学习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完整word版)康复科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图

康复科管理 标准化质量管理 一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一)质量是一切工作成败之关键,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标准化管理是必要条件之一,是指制定管理标准,贯彻执行标准以及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订和完善标准的整个过程,使管理有据可依,实现管理上的程序化统一,以期获取做好的效果。 (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1 以病患为关注焦点 2 领导作用 3 全员参与 4 过程方法 5 管理的系统方法 6 持续改进的意识 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 供方互利的关系 以上八项原则为实施标准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原则 (三)康复医学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习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是学科充分发挥正常功能的保障 1 康复医学科要想正常发挥其功能作用,良好的管理是先决条件,其中康复医学科的日常治疗活动,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及各相关人员科内的日常行为规范都要在科室理念指导下,以科室各项制度为保障在人性化管理指导下积极向上、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不断前进。 我们的科室理念是“积极、认真、主动、和气、厚德载物”“一丝不苟”“大医精诚” 2 康复医学科应紧密合作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医护就是组织中的要素,各要素 之间有机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整体的工作效果,实现科室的整体功能。

三康复管理作用表现在实现整体目标上 1 康复治疗是有目标的,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有效实现组织整体的治疗目 标。 2 有效的管理能使组织整体更快更好的实现目标,它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整体中 各个部分所起到的作用,起到扩大整体功能的作用。 3 有效的管理,能使有关的组织要素、各个环节、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各项政 策法规及各种治疗方法最佳的有机结合,进行最有效的组合。通过合理的组合,产生新的功能,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最大潜能,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 康复医学科的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是康复管理是否正规化的体现, 5 《JCI标准》按照医院重要职能将内容分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的标准”两个部分。它的基本理念是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强调患者的安全。 管理制度建设 一建立康复医学科的相关服务流程 (一)建立康复病人的收治标准化入院程序 1 医院应有完善的康复筛查制度,以确认哪些人群需要康复治疗,要有相应标准,明确规定哪些患者可以优先应用康复医学科的服务,康复科应向患者提供康复医学信息的流程,提供的康复信息,包括康复治疗的初步计划、康复预期效果、康复治疗患者所必须缴纳的治疗费用等情况。 2 康复治疗流程:

100个内科常见疾病

100个内科常见疾病诊断要点,临床医生人手一份! 星题库今天 公众号后台回复“药师” 即可1毛钱入手原价299元药考资料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整理)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内科常见疾病鉴别诊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局灶性癫痫:癫痫发作常为刺激性症状,如抽搐、发麻症状,常按皮质的功能区扩展。老年患者局灶性癫痫常为症状性,脑内常可查到器质性病灶。过去有癫痫病史或脑电图有明显异常(如癫痫波等),有助鉴别。 2、有先兆的偏头痛:其先兆期易与TIA混淆,但多起病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以偏侧头痛、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见。每次发作时间可能较长。 3、内耳眩晕症:常有眩晕、耳鸣、呕吐。除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外,很少有其他神经功能损害的体征和症状。反复发作后常有持久的听力下降,一般起病年龄较轻(如梅尼埃症)。内耳眩晕症还见于良性位置性眩晕。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 1、脑出血:脑出血常起病于活动时,有高血压病史,起病发展较快,可有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出血多见,而且出现得较早;头颅CT可见高密度出血灶。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检查不难鉴别。 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1、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多见于青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某些硬膜下血肿,脑脓肿,脑肿瘤也可呈卒中样发病,表现偏瘫等局限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有时颅内高压症状并不明显,CT/MRI检查不难鉴别。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梅尼埃病又称内耳眩晕病,是由于内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引起膜迷路水肿,导致内淋巴腔扩大以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所致。临床以发作性眩晕,波动性耳聋,耳鸣为3个主征。眩晕可在任何时间突发,呈旋转性,较剧,不能行走或站立,闭目静卧可以缓解,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和血压下降。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发作与颈部活动无关,冷热试验可见患侧前庭功能减退,听力检查为感音性耳聋,影像学检查无颈椎病表现,TCD及BAEP检查有助鉴别。 2、脑干或小脑梗死如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临床突发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吞咽困难、病灶侧软腭及声带麻痹、共济失调、同侧面部及对侧半身痛、温觉障碍、Horner征阳性,持续时间长,CT或MRI检查对确诊有重要价值。 3、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眩晕发作与位置密切相关,当某一特殊头位时,突发中度眩晕,恶心、呕吐较少见;水平性或旋转性眼球震颤,持续10~20s。反复试验可逐渐适应不再出现眩晕与眼震,听力和前庭功能测定正常,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胸腔积液 1、漏出液多呈草黄色,细胞数较少,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ph呈弱碱性,葡萄糖水平不低,常见于充血型心衰,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 2、渗出液Light标准:1.胸液/血清蛋白质比率>0.5;2.胸液/血清LDH比率>0.6;3.胸积液LDH水平大于血清LDH水平正常值上限的三分之二。符合一条即考虑渗出液。最常见的是结核和肿瘤结核性积液多见于中青年,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表现,PPD试验可为阳性,胸水呈草黄色,Ph值小于7.3,葡萄糖水

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基本原则: 在疾病早期规范开展康复诊疗,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早期康复诊疗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患者安全原则。保证患者安全是开展早期康复诊疗的核心要求。康复诊疗活动应当由康复医师和具备执业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实施。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治疗效果,避免引起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及出现新损伤等情况。 二、循序渐进原则。康复治疗的方法、强度、时间、频度等剂量参数应当从小到大,合理递增。 三、个体化诊疗原则。应当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专科治疗情况、功能障碍范围及程度等,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诊疗方案。 四、多学科合作原则。康复专业人员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务人员应当充分沟通,建立团队工作模式,综合专科优势,共同制订实施康复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①四肢骨折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一、首次诊疗时间 骨科临床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 二、康复评定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二)康复专科评定。评定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情况,肢体神经功能和循环功能,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评定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等。根据病情评定患者的转移、站立、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康复治疗 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病情,视情开展以下康复治疗。 (一)体位摆放与处理。 (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肌肉萎缩、肌腱萎缩和骨化性肌炎等。 (三)骨折局部治疗。消肿、止痛、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根据骨折部位及固定方法,实施骨折部位的等长收缩运动和相邻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 (四)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开展转移、负重及步行训练,必要时进行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 四、注意事项 (一)根据骨折固定方式,制定患肢负重时间进度表。 (二)康复治疗不应引起患者明显疼痛,运动量应当循序渐进。 (三)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或并发症时,应当调整或暂停康复治疗:生命体征不稳定、发热、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固定不稳定、伴发不宜康复治疗的疾病以及患者不配合等。 ②运动创伤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一、首次诊疗时间 临床专科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 二、康复评定内容 (一)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二)康复专科评定。评定损伤部位的疼痛、肿胀情况,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神经功能状况等。根据病情评定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康复治疗 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病情,视情开展以下康复治疗。

康复科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图

(三)根据本科任务和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病员进行及时检查、诊断和治疗。 (囚)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 (五)参加诊疗工作,解决诊疗上的疑难问题。 (六)深入临床科室,观察理疗效果,与临床科室交流治疗经验。 (七)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意见;学习、运用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新 康复科管理 标准化质量管理 一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一)质量是一切工作成败之关键,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标准化管理是必要条件之一,是指制定管理标准,贯彻执行标准以及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订和完善标准的整个过程,使管理有据可依,实现管理上的程序化统一,以期获取做好的效果。 (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1 以病患为关注焦点 2 领导作用 3 全员参与 4 过程方法 5 管理的系统 方法 6 持续改进的意识 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8 供方互利的关系 以上八项原则为实施标准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原则 (三)康复医学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新的领域,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习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方法。 二管理是学科充分发挥正常功能的保障 1 康复医学科要想正常发挥其功能作用,良好的管理是先决条件,其中康复医学科的日常治疗活动,人员的素质培养和提高,及各相关人员科内的日常行为规范都要在科室理念指导下,以科室各项制度为保障在人性化管理指导下积极向上、精益求精、认真负责、不断前进。 我们的科室理念是“积极、认真、主动、和气、厚德载物”“一丝不苟”“大医精诚” 2 康复医学科应紧密合作形成一定的组织形式,医护就是组织中的要素,各 要素之间有机的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整体的工作效果,实现科室的整体功能。 三康复管理作用表现在实现整体目标上 1 康复治疗是有目标的,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有效实现组织整体的治疗 目标。 2 有效的管理能使组织整体更快更好的实现目标,它发挥的作用远远大于整 体中各个部分所起到的作用,起到扩大整体功能的作用。 3 有效的管理,能使有关的组织要素、各个环节、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各 项政策法规及各种治疗方法最佳的有机结合,进行最有效的组合。通过合理的组合,产生新的功能,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要素的最大潜能,使之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4 康复医学科的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是康复管理是否正规化的体现, 5 《JCI标准》按照医院重要职能将内容分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和“医疗机构管理的标准”两个部分。它的基本理念是质量管理和持续质量改进,强调患者的安全。 管理制度建设 一建立康复医学科的相关服务流程

-内科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

内科常见疾病的健康教育 肺炎的健康宣教 1.饮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一般以半流质为宜。如牛奶、蛋羹类、细软面条、鱼粥、肉粥。多进食及多饮水,忌食温热生痰的食物。如虾肉、白果、柑、胡椒、龙眼肉。 2.高热时宜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退热后可适当进行室内活动,注意初次起床时防止受凉。 3.痰多难以咳出者,应每2-4小时进行有效咳嗽1次。即先进行数次随意深呼吸(腹式呼吸),吸气终了屏气片刻,然后咳嗽。 4.肺炎虽然可以治愈,但如若不注意,易复发。 5.戒烟酒,避免淋雨、受寒。尽量避免到人多地公共场所。及时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有高热、寒战、胸痛、咳嗽、咳痰等情况,应立即就诊。 肺炎病人出院指导 1.安静休息,减少活动。 2.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可取半卧位或双肩垫高约20℃-30℃。 3.痰多时勤拍背促进痰液排出。 4.保持口腔清洁,口唇干裂时涂润滑油。 5.高热时给予温水降温,出汗多时及时更衣防止感冒,腋下体温>38℃时请上医院治疗。 6.进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水分的摄入有利于毒素排出。 7.按出院医嘱做好继续治疗。 8.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慢性肾小球肾炎健康知识宣教 一.心理指导:本病慢性进展,病人大多顾虑重重、悲观失望。因此,要做好病人的疏导工作,与家庭一道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心理负担,积极治疗,注意保养,以延缓肾功能的衰退。 二.饮食指导:饮食疗法是长期的,应使病人认识到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并指导病人及家庭做到自理。 1.宜进含维生素B、C多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2.肾功能不全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的入量,每日每公斤体重0、5-0、8g。予以优质蛋白,多食动物蛋白如牛奶、蛋类、鱼类和瘦肉。低蛋白饮食可减轻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延缓肾小球硬化。 3.高血压、少尿、浮肿者限制水、盐(小于3g/日)的摄入。 三.休息、活动指导: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有明显水肿、血压高、肾病综合征和并发防肾功能不全者均应卧休息。好转后可起床活动,自理生活,但要避免劳累。

常见病种转诊规范

附件1: 一、颅脑损伤的双向转诊标准 (一)一般概念:颅脑损伤:是一组因外力造成脑组织损伤,导致意识障碍、记忆损害和神经功能缺损的伤病。 同时,颅脑损伤的合并症及并发症也较多。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不同,其预后亦不同,轻症患者,无其他并发症,几天后可恢复正常。另一些轻症患者可出现颅脑损伤后遗症,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颅脑损伤患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同时伴有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的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导致较高致残率,常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和压力。因此,在神经外科治疗基础上的早期康复介入和后续康复治疗更显重要。 康复目标: 1、早期康复目标:稳定病情,保留身体整体功能,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的恢复。 2、恢复期康复目标:使颅脑损伤患者最大程度恢复感觉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言语交流功能,学会应付残疾,尽可能在工作、个人生活各方面达到自理。 3、后遗症期康复目标:对各器官功能恢复到一定水平的颅脑损伤患者学会应付功能不全状况,以便回归家庭和社会。对轻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需重新获得丧失的功能,而对中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需学会新的方法来代偿完全不能恢复的功能。 由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转入二级医院的标准: 1.轻症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平稳,二周转出。 2.无严重意识障碍,以记忆力损害及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颅 脑损伤的患者,康复4 周转出。 3.伴严重意识障碍的脑内损害(包括:脑内出血、SAH、多发大面积的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继发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积水)的患者,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后方可转出,总疗程建议为8周左右。

4.伴有较严重的合并症如脏器损害、骨折等,待合并症处理后,病情稳定,符合相应的转出标准,建议疗程叠加,但总疗程不超过10周。 5.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癫痫、精神症状、严重的感染、血栓等),待并发症得到控制,病情稳定后方可转出,建议疗程叠加,但总总疗程以不超过12周为宜。 由专科康复医院转入社区康复的标准: 1.神智清楚,生活基本自理或经过一段时间休养可自理或工作,相当于GOS 五级。康复五周转出。 2.确诊为颅脑创伤后综合征患者。 3.神智好转,病情稳定,遗留有部分神经功能损害征象,生活部分自理,相当于GOS 三-四级。 4.长期昏迷或植物状态,无并发症患者,相当于GOS 二级。 5.一般康复患者住院时间控制在五周为宜。 1.治疗效果稳定在一定水平,无明显进展患者。 由社区转入家庭康复的标准: 1、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家庭内可以处理,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2、病情稳定,在社区内康复满6个月。 3、确认进入后遗症期,功能障碍无进展。 由家庭康复治疗转入社区康复治疗的标准: 1、家庭康复3个月,功能障碍加重,影响生活自理能力。 2、轻度并发症产生,需进一步处理。 由社区转入二级医院的标准: 1、相关并发症进一步加重,需临床康复处理者。 2、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需要系统康复治疗者。 由二级医院转入三级综合医院康复科的标准: 1.住院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经处理无好转患者。 2.需要再次手术处理患者。如:进行性脑内损害,如脑积水(交通或非交通性),严重SAH并发症,颅骨修补术等。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 流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康复科常见病的康复治疗流程 1、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以康复专科检查,根据病人的病情下达医嘱。 2、康复治疗师接到康复医师的医嘱治疗单后,及时到病房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及功能状态。 3、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评定,以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歩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4、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伤需对病人的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5、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6、随访,治疗师有时需要对回归家庭的病人进行回访。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患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釆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下雨是不同疾病的患者在得病后的不同时期应该釆取的治疗,总结如下: 一、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治疗。 1、脑血管病人的评定内容。 1)运动功能的评定。 2)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3)肌张力的评定。

4)感知功能评定。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6)步行能力的评定。 7)言语和吞咽功能评定。 8)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 2、脑血管病人急性期的治疗。 1)早期良肢位的摆放。 2)体位转换。 3)肢体被动运动,维持关节活动度。 4)体位的适应性训练、直立床训练。 3、恢复期的治疗。 病人开始床上运动训练。 1)双手交叉上举,翻身训练。 2)肢体随意运动易化训练。 3)上下肢各关节运动埪制训练。 4)分离运动训练。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 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 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导 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 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 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脉痹阻,临证 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者 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 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 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主要病种及治疗方法

1、神经系统疾病和伤残 ?脑损伤:脑卒中(偏瘫及其他残疾),颅脑损伤,帕金森病,儿童脑 性瘫痪; ?脊髓损伤: 截瘫、四肢瘫及其他残疾; ?周围神经疾病和损伤,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2、骨关节肌肉疾病和伤残 ?截肢、断肢再植术后,腰腿痛及颈椎病,手外伤,各类关节炎、关节置换术 后,骨折后及骨关节其他手术后,脊柱侧弯矫形。 3、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急性心肌梗塞后),原发性高血压病,周围血 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4、感官及智力残疾 ?儿童听力及语言障碍, ?弱智、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自闭症), ?老年性痴呆。 ?5、精神残疾 ?精神病,精神神经症。 一、脑中风、脑外伤后康复 (1)治疗对象:脑血管意外发生急性期、恢复期功能障碍患者 (2)治疗目的:尽量恢复患者各方面的身体功能,使他能独立生活,並重投入社会中。(3)治疗方法:康复评估、肉毒素注射、运动治疗、吞咽训练、活动能力训练、助行用具的应用、药物治疗。 二、骨科及运动创伤康复 (1)对象:四肢骨折手术后、脊髓损伤、关节置换手术后、截肢,疼痛如下腰痛,颈椎病、各关节、肌腱及韧带损伤,关节脱位,网球肘、肩周炎、腕管綜合症、脊柱侧弯等。 (2)治疗目的:减轻和消除疼痛,恢复功能及預防再发。 (3)治疗方法:手法治疗、电疗如低频电疗、中频电疗、高频电疗、熱敷、牵引治疗、运动疗法、冰疗、預防方法、康复评估及安排輔助步行训练、药物治疗等。 三、胸、肺疾患康复 (1)主要对象:肺功能受損者,如慢性气管阻塞、胸部手术后患者。 (2)治疗目的:控制及减轻呼吸系统疾病带來的症状;提高患者呼吸潜能. (3)治疗方法:呼吸训练、气管卫生、伸展及强化运动、带呼吸机运动、药物治疗等 四、呼吸系統疾病康复 (1)主要对象: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炎、气管炎和哮喘等。 (2)治疗目的:加速愈合,提高心肺功能,以增加运动耐力。 (3)治疗方法:体位排痰、拍痰、伸展及呼吸运动、药物治疗等。

内科常见病有哪些

内科常见病有哪些 当我们患上某些疾病时,或者是只有简单症状但是不知道怎么描述时,我们去医院挂号都是询问导诊台,然后在挂自己需要挂的号,也就说在疾病的分类上比较复杂,对于一般百姓来说,很难分清,那么,内科常见病有哪些?平时预防疾病都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 内科常见病有哪些? 一、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 二、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 三、消化系统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慢性胃炎; 四、泌尿系统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盂肾炎; 五、神经精神疾病:更年期综合征; 六、传染性疾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结核病; 七、血液和造血系统:贫血; 八、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病;九、肿瘤:肺癌、食道癌、胃癌、大肠癌; 十、其它疾病:高温中暑病。 预防疾病小常识有哪些? 1、经常洗手:您是否知道微生物可以在惰性表面生活几分钟到几个月?想象一下,这些致病微生物可以生活在计算机键盘里,电开关上,甚至在人行道的扶手上! 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有效洗手是最好的预防措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议使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然后用纸巾擦干手。在没有流动水的地方,基于酒精的凝胶可以满足洗手的要求,尽管它不如肥皂和水好用。 2、不要共享个人物品牙刷,毛巾,剃刀,手帕和指甲刀都可以是传染因子(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来源。在幼儿园,孩子通常会被教导共享玩具,但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手。尝试记住不要把自己的个人物品与别人共享。 3、咳嗽和打喷嚏时掩住嘴本着同样精神,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包括个人清洁,还包括在咳嗽和打喷嚏时掩住嘴巴的传统做法。为什么这在没有生病时也很重要?因为对于大多数传染,致病微生物在症状出现很久之前就已经开始增长和分裂。咳嗽或打喷嚏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这些病菌。建议用手臂,袖子遮住嘴,而不是用手。 不管对于哪一种疾病,我们都应该注意自身的卫生清洁,保证室内的清洁,定期开窗通风,把被子拿去晒晒,定时清理垃圾等等,这样是很容易做到疾病的预防的。相信您现在已经知道了“内科常见病有哪些?”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吧,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够给您带来帮助。

康复科护士工作流程

篇一:康复科责任护士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 康复科责任护士岗位职责 7:30_18:00) 二:康复科夜班护士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 康复科夜班护士岗位职责 三:康复科工作流程 病区工作流程 流程一】早晨7:50~8:00 工作内容:打扫卫生。 【流 程二】早晨8:00~8:15 工作内容:扫床、做好晨间护理,保持病房清洁整齐。 【流 程三】早晨 8:15~8:30 工作内容:核对液体,为输液病人输液。 【流 程四】早晨 8:30~11:30 工作内容:巡视病房,加药,及时更换液体;处理医嘱,核对 记账项目,迎接新入院病人。协助做好理疗项目(中频、低频、压力波等)并及时整理治疗区、 整理床单位,保持整洁。 【流 程六】下午 1:30~3:30 工作内容:为患者测量体温、血压并绘制于体温单上。核对医 嘱,协助做好理疗项目 【流 程七】下午 3:30~4:30 工作内容:整理各类护理文件,完善记录,擦拭康复大厅设备、 仪器、地面,整理床单位位,保持清洁卫生。 篇四:康复科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图 康复科管理 标准 化质量管理 一标 准化管理的含义 (一) 质量是一切工作成败之关键,要想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标准化管理是必要条件之一,是指制 定管理标准,贯彻执行标准以及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修订和完善标准的整个过程, 使管理有据可依,实现管理上的程序化统一,以期获取做好的效果。 (二)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1.以 病 患 为 关 注 焦 点 2 领 导 作 用 3 全 员 参 和 4 过 程 方 法 5 管 理 的 系 统 方 法 6 持 续 改 进 的 意 识 7 基 于 事

内科常见多发病

第三节内科常见多发病 一、龋齿 是世界范围内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龋齿列为世界范围内重点防治的第三位疾病。龋齿是人类中常见病,俗称“虫牙”,系口腔内乳酸杆菌使糖酵解产酸,导致釉质脱钙,产生空洞,临床称为龋齿。 (一)牙的解剖 构造:分为牙冠、牙颈、牙根,牙的主要构造是牙质,牙根部牙质外包有粘合质,腔内充满血管、N、结缔组织,称牙髓。 分类: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四种。 乳牙:出生后6个月到3岁左右出齐,共20颗。 恒牙:6岁到14岁左右出齐,只有第三磨牙一般在18—25岁长出,称迟牙或智牙,共32颗。 (二)病因、发病率及部位 1、病因: (1)细菌和菌斑:细菌的存在是龋齿发生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实验证明,完全不接触细菌就不会发生龋齿。细菌的作用主要是使碳水化合物发酵、产酸,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使牙齿脱钙,形成龋洞。同时,细菌产生的蛋白溶解酶,使牙质有机质溶解,进而更加剧了牙齿硬组织的崩溃。致龋菌主要是链球菌、乳酸杆菌、丝状菌。 菌斑是细菌在唾液糖蛋白作用下,沉积形成的细菌团块,细菌附着较密,多分布在牙面沟窝、邻面等不易清洁的区域,因此,这些区域常是龋齿的好发部位。 (2)食物: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与龋齿的发生密切相关。这种食物富于黏性,易于滞留又易发酵,更有利于菌斑基质的形成和酸的产生。相反,粗糙而富于纤维性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因咀嚼中的磨擦作用,有利于牙面的清洁,而又不易发酵,一般不易引起龋齿。 (3)唾液:是牙齿和细菌所处的环境,它的量和质的改变都与龋齿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唾液量大,流速快,冲刷作用强,则不易患龋齿。反之,唾液量小而黏稠则易患龋齿。另外,唾液的酸碱性,钙磷、氟等元素的含量,以及多种酶的存在(如糖酵解酶、蛋白溶解酶)对龋齿发生均有重要作用。 (4)牙齿的结构、形态与位置:发育与钙化不良的牙齿组织结构疏松,抗龋力低,易患龋齿。牙形态上的沟裂或牙排列上的错位、拥挤,常易造成食物滞留,菌斑沉积,也常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