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常见病种及中风常见后遗症
- 格式:ppt
- 大小:392.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2019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肩手综合征的住院患者。
一、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后肩痛。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ICD-10:I63)或脑出血(ICD-10:I61),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ICD-10:M89.0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风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ZY/T001.1-94),患者有明确的中风病史,且中风后出现肩痛。
(2)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编写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或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3)肩手综合征的诊断参照《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缪鸿石主编,1996,华夏出版社)及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practical diagnostic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4th edition).(Harden RN, Pain medicine, 2013)。
2.分期诊断(1)Ⅰ期:急性期(2)Ⅱ期:营养障碍期(3)Ⅲ期:萎缩期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痰瘀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风火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2019年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中风病,同时合并中风后肩痛(肩-手综合征)。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中风病(脑梗死或脑出血),同时合并肩手综合征的患者。
第七篇临床康复科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第二节脑出血第三节颅脑损伤第四节脊髓损伤第五节周围神经损伤第六节周围性面瘫第二章运动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颈椎病第二节肩关节周围炎第三节急性腰扭伤第四节腰肌劳损第五节腰椎间盘突出症第六节腰椎管狭窄症第七节腰背肌筋膜炎第八节股骨头坏死第九节手外伤第十节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一、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十一节骨折第十二节肱骨外上髁炎第十三节狭窄性腱鞘炎第十四节肘管综合征第十五节腕管综合征第十六节踝管综合征第三章风湿病的康复第一节骨关节炎第二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三节强直性脊柱炎第四节骨质疏松症第五节痛风第六节骨化性肌炎第四章疼痛的康复第一节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第二节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第七篇康复科临床诊疗规范手册第一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第一节脑梗死【概述】脑梗死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病变和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引起脑梗死主要原因。
临床上通常分为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两大类。
【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二)临床分型1.依据症状体征演进过程分:1)完全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拉达到高峰。
2)进展性卒中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康复科诊疗常规病例目录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康复科诊疗常规病例目录,以供参考和使用。
康复科是一个专门研究和处理康复治疗的科学领域,涉及多种疾病和病情。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科病例,包括其诊断和治疗建议。
目录1. 脑卒中后遗症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在脑卒中后遗症的影响下,出现语言障碍和肢体活动受限等问题。
- 诊断:脑卒中后遗症- 治疗建议:语言治疗、物理治疗、职业治疗等2. 骨折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经历了骨折,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骨骼功能和活动能力。
- 诊断:骨折- 治疗建议:物理治疗、康复性训练、疼痛管理等3. 脊髓损伤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经历了脊髓损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和恢复功能。
- 诊断:脊髓损伤- 治疗建议:物理治疗、康复性训练、辅助器具使用等4. 运动损伤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在运动中受伤,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恢复运动能力和预防再次受伤。
- 诊断:运动损伤(如扭伤、拉伤等)- 治疗建议:物理治疗、康复性训练、康复性运动指导等5. 呼吸系统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患有呼吸系统疾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改善呼吸功能和肺活量。
- 诊断: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治疗建议:呼吸训练、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6. 心脏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患有心脏疾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改善心脏功能和心肺耐力。
- 诊断: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脏衰竭等)- 治疗建议:心脏康复训练、生活方式调整、心理支持等7. 肌肉萎缩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出现肌肉萎缩症状,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运动功能。
- 诊断:肌肉萎缩症- 治疗建议:肌肉训练、物理治疗、营养支持等8. 神经病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患有神经病,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 诊断:神经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治疗建议:物理治疗、康复性训练、辅助器具使用等9. 关节炎康复- 病例描述:患者患有关节炎,需要进行康复治疗以减轻疼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xxx医院康复科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2018)中医病名:中风(中经络)(TCD:BNG080)西医病名:脑梗死(ICD10:I63)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9-2008) 。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尚清,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2014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分类(1)肝阳上亢: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气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有齿痕,脉细缓或细涩。
(4)阴虚血瘀: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舌体瘦,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二、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1)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康复医学科医治范围及效益分析康复医学科医治范围一、骨关节损伤/手术/疾病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和病变、关节炎与关节病、运动损伤手、外伤截肢后、关节成型后和断指再植后、骨折后、脊柱侧弯颈椎病、腰痛、肩痛二、神经瘫痪脑瘫、截瘫/四肢瘫、偏瘫、儿麻、外周神经损伤、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聋、老年认知障碍、平衡障碍与摔倒、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周围神经伤病、脊髓灰质炎后遗症三、内科疾病心脏、呼吸、糖尿病、肥胖、下肢周围血管病四、慢性疼痛躯体性、神经性、内脏性、幻觉性;慢性疼痛综合康复医治套餐(套餐费用按照设定需要肯定)套餐一:神经康复套餐(收费价钱:)适用范围:中风偏瘫、失语症、吞咽障碍、痉挛、肩手综合征、认知障碍;脑外伤后综合症;外伤或脊髓病变引发的截瘫及排尿功能障碍、大便功能障碍、压疮、痉挛、异位骨化、骨质疏松等并发症;外周神经损伤;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小脑萎缩等老年疾病;小儿脑瘫;骨折术后功能障碍。
基础医治项目:1、神经康复评定、2、运动医治(2次/日)、3、作业医治(2次/日)、4、脑循环医治仪(1次/日)、5、电针(1次/日,3-4组)可选用项目6、言语、吞咽评定及训练、7、心理认知评定及医治、体感音波8、瘫痪站立评估训练9、生物反馈(神经网络重建仪)、磁振热10、脑功能障碍医治仪11、脑血管医治仪(经颅磁医治仪)12、电动起立床医治13、减重步态训练14、空气压力波、15、头皮针套餐二:疼痛康复套餐(收费价钱:)适用范围:颈椎病所致疼痛、头晕、麻木等;肩周炎、网球肘、肩手综合征;椎间盘脱出症、腰肌劳损、急性扭伤;骨质增生所致疼痛、骨质疏松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上网综合症等。
大体医治项目:1、按摩2、中药熏药(或湿热敷装置)、中药热奄包医治3、电脑牵引、三维正脊4、理疗(选用其中1-2项:温热式低频医治仪、干与波医治仪、短波医治仪、微波医治仪、磁振热、超声波医治仪、多通道激光医治仪、超激光、冲击波)可选用项目:5、电针6、臭氧、射频介入医治7、其他理疗项目8、穴位注射9、骶管注射疗法10、小针刀疗法神经康复:(以偏瘫病人为例,可利用部份医治项目)医治项目及康复效益分析一、理疗项目:直流电医治 10x3 低频脉冲电医治10x2个部位中频脉冲电医治 10x2个部位电子生物反馈疗法 20x2次磁疗(经颅磁) 15x2 气压医治 20x2个部位脑循环医治仪60x1、经皮电刺激10x3、功能电刺激10x3、脑电生物反馈医治30x2。
中风病(脑梗死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脑梗死后遗症(ICD 编码:I69.3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3.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 2 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 2 周至 1 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 1个月以上。
4.中医证类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5.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康复科诊疗方案及方案优化2010年中风康复诊疗方案中风(stroke)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
其定义为:由于急性脑血管破裂或闭塞,导致局部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大于24小时或死亡。
中风包括脑出血、脑梗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一.中风的康复评定1.昏迷和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lasgow coma scale,GCS) GCS﹤8分为昏迷状态,属重度脑损伤;9~12分为中度损伤;13~15分为轻度损伤。
②中国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标准。
2.运动功能评定①Brunnstrom六阶段评定:Ⅰ阶段:急性期,发病数日到两周,患侧上下肢呈弛缓性瘫痪。
Ⅱ阶段:发病约两周后,痉挛开始出现,无随意运动。
Ⅲ阶段:发病两周到五周,可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
Ⅳ阶段:共同运动模式减弱,开始出现分离运动,痉挛减弱。
Ⅴ阶段:分离运动为主,痉挛明显减轻。
Ⅵ阶段:共同运动完全消失,痉挛基本消失,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③其他功能障碍评定:如感觉、认知、构音、心理等。
二.中风的康复治疗目标:通过PT、OT、ST为主的综合康复措施,最大限度的促进功能障碍的改善,达到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使其早日回归社会。
适应症:①病情稳定,合并症和并发症稳定和得到控制。
②有明显的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运动、认知等障碍。
③有充分的认知功能可以完成学习活动。
④有充分的交流能力能和治疗师完成交流性活动。
⑤有耐受主动性康复训练的体质。
禁忌症:①病情过于严重或进行性加重中,如深昏迷、颅压过高等。
②伴有严重的合并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等。
③存在严重的系统性并发症,如失代偿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急性肾功能不全、严重的精神病等。
(一)康复治疗分期:1、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发病后数日,应以临床抢救为主。
康复措施应早期介入,但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为前提,如果患者神知清醒又无进行性卒中表现,可尽早开始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科简介康复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主要研究病后,伤残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
开设有病房及门诊。
是集康复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以中医传统特色康复结合现代康复学的理论及治疗方法为诊疗特色的专科。
设有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理疗室、言语吞咽治疗室、言语吞咽室、平衡评定室,中医传统康复治疗室,牵引室、熏蒸室等。
配备有先进的康复治疗训练设备,如:平衡评定训练系统、减重训练系统,电动起立床、熏蒸仪、紫外线治疗仪、气体压力波治疗仪、偏正光疼痛治疗仪,上下肢CPM治疗仪、磁疗仪、神经反馈治疗仪、减重步态训练仪、各种高、中、低频治疗仪、语言、认知治疗系统、颈腰椎牵引治疗仪及各种康复训练设备等。
拥有结构合理、临床经验丰富的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队伍,开展以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为主的神经肌肉促通术、关节松动术、步态及平衡功能训练,能够提供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包括手功能训练、行走功能训练、日常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认知治疗,并配合中医传统的康复疗法,如: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疗法、熏蒸疗法等。
使患者最大限度改善肢体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劳动和工作能力。
特色与优势中风康复单元对于中风患者,改善住院中风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在医院的一定区域(如神经内科病房内),由神经、康复科医生和专职PT(运动治疗)师,OT(作业治疗)师,ST(语言治疗)师,心理医师,专业护理人员等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运用国际上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为中风患者提供肢体运动康复,语言认知康复,药物治疗,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以达到使患者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调整患者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
骨关节与运动系统损伤围手术期康复单元对于任何骨关节以及运动系统损伤的患者,在中医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骨科康复原则,采取专业康复手法和康复设备(如电、光、声、磁、压力等物理因子治疗)的结合,对骨折恢复各期,关节损伤术后,颈椎病急性期,腰突症各期以及各种运动系统损伤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治疗,以尽快促进血肿和渗出的吸收;促进骨折断端纤维连接和骨痂形成;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瘢痕粘连、骨质疏松;防止骨折后的并发症,从而降低致残率,有效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B组33例患者在A组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康复综合疗法的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分数。
结果组间治疗疗效比较及Barthel指数比较,B组患者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
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该种治疗的风险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康复;综合疗法;脑中风后遗症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
本病的发生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破裂,从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发病后临床会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
脑中风的发生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其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
据统计显示,我国现存中风病人700万左右,其中450万左右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其致残率高达75%左右,这对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威胁[1]。
此次我院采取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接诊的65例康复科住院患者,全部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针对脑卒中病人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同时经过影像学诊断予以确诊。
符合标准的入选患者均伴有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及眼神呆滞等后遗症,其中男性35例、女性30例;患者年龄38岁到72岁不等,平均年龄(58.712.1)岁;患者病程1个月到3年不等,平均病程(0.90.7)年;临床诊断显示,36例患者为脑血栓疾病、29例患者为脑出血疾病,其中3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30例患者伴有冠心病病史。
康复科疾病住院标准一、康复科疾病住院的适应症1. 脑卒中后遗症:脑卒中是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和损伤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导致中风后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瘫痪等症状,需要在康复科接受住院治疗。
2. 头部外伤后遗症:头部外伤后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以及认知、行为、言语功能障碍等问题,需要在康复科接受住院康复治疗。
3. 脊髓损伤:脊髓损伤可能导致肢体麻木、运动功能受限等后遗症,需要在康复科接受住院治疗。
4. 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进行关节置换术后,需要配合康复治疗,恢复关节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5.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如骨折、韧带损伤、肌肉萎缩等疾病需要在康复科接受住院治疗。
6. 脑瘫、小儿麻痹等遗传性疾病:这类疾病需要在康复科接受长期住院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7. 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后遗症:这类疾病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需要在康复科接受住院治疗。
8. 其他需要长期康复的疾病:如糖尿病并发症、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后遗症等。
二、康复科疾病住院治疗的目的1. 促进患者身体功能的恢复:通过康复治疗,帮助患者重建受损的身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情绪,提高心理状态,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3. 预防康复期并发症: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通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更快康复,提高治疗效果。
5. 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会给予患者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提高治疗的效果。
三、康复科疾病住院治疗的流程1. 评估和确定治疗方案:患者入住康复科后,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求,进行全面评估,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生活护理:康复科的护士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护理,包括饮食、洗漱、康复训练等。
3. 康复训练:康复科的康复师会为患者设计专业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重建身体功能,提高自理能力。
小议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中风后遗症染的康复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近期治的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病态特征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合理的康复治疗。
患者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结论:康复治疗对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关键词】脑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脑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而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元凶。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风人群的致残率达到79%,而年龄大于 60 岁的老年人群致残率更是高达90%。
脑中风的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四肢麻木、意思不清、口眼歪斜、语言障碍等,随之而来的是病情控制过后产生的各类后遗症。
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齿不清、手脚麻木等。
给患者本身和家属带来身心的折磨。
本文通过我院康复科一线工作者长期的临床实践,旨在探讨康复治疗对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带来的影响。
我院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均对其进行综合临床护理和康复治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28例脑中风后遗症住院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突发性脑中风患者病情控制后选择康复治疗的。
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为58~73岁,平均65岁。
其中既往有高血压12例、冠心病5例,高血脂5例,长期吸烟10例,扣眼歪斜8例,语言障碍6,例肢体偏瘫10例。
经过康复治疗和精心护理。
5例痊愈,18例好转出院。
只有5例因为治疗过程不太配合继续住院治疗中。
1.2治疗方法1.2.1中药康复疗法对于半身不遂患者,在软瘫期间, 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药汤;在硬瘫期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
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肾虚者合用左归饮。
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痰开窍的合安脑丸。
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
附表1康复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9)脑卒中后遗症诊疗常规一、概述中风又名卒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行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二、临床表现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喎僻不遂为主症。
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而病轻;中脏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
三、诊断依据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塞、偏身麻木,甚则神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先兆。
3.常有年老体衰,劳倦内伤,嗜好烟酒,膏梁厚味等因素。
每因恼怒,劳累、酗酒,感寒等诱发。
4.做血压、神经系统、脑脊液及血常规、眼底等检查。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可有异常表现。
5.应注意与痫症、厥证、痉病等鉴别。
四、中医治疗1.药物疗法根据脑卒中的发病特点、现代康复理论的认识及中医非药物疗法的特点,我们把脑卒中分期论治,分为三期即弛缓期、痉挛期、恢复期。
⑴弛缓期、痉挛期:弛缓期的临床表现为患者的偏瘫侧肢体弛缓性麻痹,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多是中风的早期;痉挛期的临床表现为明显的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的痉挛。
①阳证症状:突然半身不遂,或神昏,面红目赤,躁扰不宁,项强,甚则抽搐,痰多息促,鼻鼾身热,口咽干苦,便秘。
舌质红或绛,舌苔黄、厚、腻或燥,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通腑醒神方药:中风1号或涤痰汤加减中风1号方药组成:羚羊角5g 夏枯草15g 生地10g 丹皮20g胆星5g 黄芩15g 等中成药:选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清心开窍类中成药;静脉滴注路路通或红花注射液,佐以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
②阴证症状:突然半身不遂,或神昏,面色苍白,肢体瘫痪不收,二便失禁,气息短促,痰涎壅盛,四肢逆冷。
舌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微。
中风病(脑出血后遗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中医康复科 2019年病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中风病(TCD 编码:BNG08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脑出血后遗症(ICD 编码:I69.100)。
一、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 年)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呛咳、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2010 年)。
急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病期诊断标准: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3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3个月以上。
(三)中医证型诊断:1.中经络: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识昏蒙者。
2.中腑: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志恍惚或迷蒙为主症者。
3.中脏:必有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清醒后,多有舌强语謇或不语者。
(四)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出血)恢复期临床常见证候:1、风痰阻络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症状:半身不遂, 偏身麻木, 口眼斜, 言语赛涩, 面色恍白, 气短乏力, 口流涎, 自汗出, 心悸便溏, 手足肿胀, 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临床科室诊疗规范科室:康复科负责人: 赵涛2014年6月修订版目录GF-01 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2 头部内伤病康复诊疗规范GF-03 颈椎病康复诊疗规范GF—04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GF-05 骨折的康复诊疗规范GF-06 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GF—07 脾胃病诊疗规范GF—08 痛经诊疗规范GF—09 眩晕诊疗规范GF-10 腰痛诊疗规范GF-11 痹症诊疗规范GF-12 口僻诊疗规范GF-13 常见病种(9种)早期康复诊疗原则GF—14 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5 传统康复常用技术操作规范GF-16附:冬病夏治工作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版)GF—01中风病康复诊疗规范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5年版)”。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年版)。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虚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