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课程群教学研究

移动通信课程群教学研究

移动通信课程群教学研究
移动通信课程群教学研究

移动通信课程群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人才市场移动通信人才供求的主要矛盾,分析了高校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现状和主要问题。课程内容以相关、相承、渗透、互补为原则,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移动课程群教学体系,创新以项目驱动的“大课程”教学模式,并以应用技术性大学为背景,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加深学生对课程间联系和对通信系统全面性、系统性认知,提高课程群内整体教学效果,使得人才培养规格更为具体化。

关键词:移动通信,工程素养,课程群

1引言

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变革,移动通信系统越来越复杂性和应用多样性,使得通信企业对移动通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工程素养要求。移动通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1],也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因此,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以现代职业化教育为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具有工程应用能力。 2移动通信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2.1应用型通信人才培养目标已与当今通信行业发展需求不适应。通信技术变革使得移动通信蓬勃发展,移动通信人才需求旺盛,特别是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移动增值业务开发与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类人才面临着很大的缺口。但从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情况看,通信人才市场岗位多,但符合岗位要求的毕业生少,造成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通信人才培养目标已与当今通信行业发展需求不适应。2.2传统单维课程教学模式在移动通信课程教与学的弊端突出。移动通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面宽、面向应用的专业课程,其技术原理覆盖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扩频通信,网络优化理论等课程。目前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仍遵循传统单维课程教学模式[2]。以课程为本,课程间相互隔离,知识相对封闭。各科教师只注重单门课的课程建设,老师间交流太少,各自独立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只专注教材上知识讲授,往往忽略了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联性和持续性。造成学生经常

学此忘彼,难以把所学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对实际的移动通信系统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使得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然,从而无法具备完整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2.3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创新理念和工程思想的灌输。实践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技术的传授,还是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第一职业能力的培养。由于移动通信系统复杂性和应用多样性,因此系统级、网络级的实验设备科技技术含量非常高,国内生产的厂家少,价格昂贵,购买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外,移动通信技术更新快,相应的实验设备更新投资对于很多高校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因此,移动通信实践教学存在主要问题:先进移动通信技术与落后实践教学资源的矛盾日益尖锐,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工程思想的灌输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实现。

3移动通信课程群的教学设计与改革

根据学校实际和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需求对教学内容及体系进行针对性改革和调整,使教学内容与飞速发展的专业技术、就业市场和学生多样化需求实时接轨。3.1课程群内涵与课程群教学设计原则。课程群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把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课程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设计、规划、整合构建成的课程集合[3]。建设合理科学的课程群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1)要以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首要宗旨。(2)要在教学计划正常实施的基础上,推进教学改革,整合、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程群整体教学效果。(3)要以生、师协同发展、教学相长为实现目标。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鼓励课程群建设的成果与产出,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协同发展,教师学水平得以提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3.2移动通信教学改革。3.2.1移动通信课程群构建。本文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的,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移动通信课程群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课程群由8门课程构成,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群涵盖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是一个完备的课程子体系。在课程群内可形成横向和纵向知识链,克服了传统单维课程教学模式的各种弊端,由传统单门课程知识点相对封闭、教学内容相互重叠、各课程间相互隔离,转变为知识点持续、教学内容相互补充、课程间相辅相成。课程群知识点的持续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自身的专业知识

体系,对通信系统有全局观的认识,利于未来职业发展需求。3.2.2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元化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为目标,将整个课程群知识点有机连接,实现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移动通信课程群实践体系依托我校移动通信与物联网虚拟仿真平台,以MATLAB和FPGA为主线,采用软硬结合,虚实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本文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本原理,关键技术,通信系统的层次,按学生培养层次,设计柔性化的教学内容,突破对应单门理论课程的局限,化解硬件实验变通性差与实践教学拓展性要求高之间的矛盾。平台还可根据学科发展的要求,结合其他学科的发展,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构建交叉性的横向拓展大型实验,并提供自主设计实验项目、毕业设计的实验及学科竞赛项目,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3.2.4教学模式改革。从市场需求和我校通信工程特色专业发展需要出发,参考CDIO[4,5](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教学大纲,结合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KnowledgeandSkillsAffineTechang,K&SAT)[6],创新以项目驱动的“大课程”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该模式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动性;教学内容紧跟技术前沿,以完成项目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多元化实验、实训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个人职业技能。图3.项目驱动的“大课程”教学模式3.2.5构建课程群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方式完全不能适应项目驱动的“大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建立和实施以学生能力评价为主体、专家同行评价为辅、全方位的教学考核体系。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应该立足于整个课程群体系,保证每一门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根本,重点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考核机制中,采取基于教学过程的阶段性考核办法,以阶段性学习效果为量化标准,以累计分制来计算综合成绩。新的考核方法即可让任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调整教学进度,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教学的各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4结束语

本文以应用技术性大学为背景,有针对性的探讨了移动通信课程的教学改革,利用课程群知识结构的关联和承接性对相关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和分解,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课程体系。课程群教学

设计有利于课程群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梁仕文.移动通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169.

[2]刘紫燕,刘世美,陈静.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12):23-25.

[3]崔金超,杨永清,金英花,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思路与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15-216.

[4]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5]李玲香,梁小芝.CDIO在地方性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111-114.

[6]梁梦凡,项金辉,彭林涛,等.通信工程专业知识与技能仿射教学法运用分析——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的实践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18):181-182.

通信技术学习总结

通信技术期末总结 通信1031 储江平中国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始于80年代。1987年11月,中国首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建成,并在广州投入商用,爱立信为供应商,在网用户150人。网络总投资为3730万元,其中引进设备900万美元。这就是我国的第一代移动电话。 随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引入竞争、促进发展也成为放在电信改革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1993年12月,国务院下发(1993)178号文件,同意组建中国联通公司。从此,电信业进入了引进竞争、打破垄断的全新阶段。1994年7月19日中国第二家经营电信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的全国性国有大型电信企业---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通)成立。 1994年12月底广东首先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网。 1995年4月中国移动在全国15个省市也相继建网,GSM数字移动电话网正式开通。 1995年7月中国联通GSM 130数字移动电话网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建成开。 1996年移动电话实现全国漫游,并开始提供国际漫游服务。 1997年10 月22日、23日广东移动通信和浙江移动通信资产分别注入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分别在纽约和香港挂牌上市。 1997年底北京、上海、西安、广州4个CDMA商用实验网先后建成开通,并实现了网间的漫游。 1999年4月底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中国电信重组方案》,移动通信分营工作启动。 1999年7月22日0时"全球通"移动电话号码升11位。 2000年2月16日中国联通以运营商的身份与美国高通公司签署了CDMA知识产权框架协议,为中国联通CDMA的建设打清了道路。 2000年4月2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它是在分离原中国电信移动通信网络和业务的基础上新组建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0年5月16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揭牌。 2000年6月21、22日中国联通分别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运营,并于一年之内成为香港恒升指数股。 2000年10月中国联通宣布启动CDMA网络建设,并且于该年年底正式开始了筹备工作。 2001年1月原部队所有133CDMA网在经过资产清算后,正式移交中国联通。

移动通信总结

一、移动通信概念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与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线用户)之间的通信。 二、移动通信特点: 1、必须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传播特性差 u传播环境复杂:多径效应和阴影效应造成电波传播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 u 用户高速移动:多普勒频移造成电波传播特性的快速随机变化2、工作于复杂的干扰环境 u 外部干扰:天电、机电和信道热噪声 u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干扰:邻道、同信道、互调、多址和远近效应 3、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复杂 u用户注册和登记,鉴权和计费,安全和保密 4、可利用的频谱资源有限,而通信业务量的需求与日俱增 u用户容量问题,业务容量问题 5、用户终端成为个人消费品 三、数字移动通信特点:1.微蜂窝小区结构:更优的空分复用提高用户数量 2.数字化技术:语音信号数字化新的调制方式:、等 3、 4.频谱利用率高、系统容量大 5.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 6.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能力强 7.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 8.便于实现通信安全保密 9.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四、移动通信的最终发展目标 是实现个人通信系统(无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 与另一个人、进行任何类型) 五、3G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G标准:(欧洲版)、2000(美国版)和(中国版) 3G: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2000,中国联通。 六、无线传播方式 移动通信中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直射波、反射波、绕射波、散射波和 地表面波等传播方式。 ①从发射天线直接到达接收天线的电波称为直射波 ②电波经过地面反射到达接收机,称为地面反射波 ③电波沿地球表面传播,称为地表面波 七、移动信道的特征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慢衰落特性与衰落储 备;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八、多径效应 在通信系统中,由于通信地面站天线波束较宽,受地物、地貌和海 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接收机收到经折射、反射和直射等几条路 径到达的电磁波,这种现象就是多径效应,表现为快衰落传播 九、多径衰落 若多射线强度较大,且时延差不能忽略,则会产生误码,这种误码 靠增加发射功率是不能消除的,而由此多径效应产生的衰落叫多径 衰落 十、慢衰落 信号电平发生快衰落的同时,其局部中值电平还随地点、时间以及 移动台速度作比较平缓的变化,其衰落周期以秒级计,称作慢衰落 或长期衰落。 慢衰落特性: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十一、快衰落 移动台附近的散射体引起的多径传播信号在接收点相叠加,造成接 收信号快速起伏的现象。主要由于多径传播而产生的衰落,由于移 动体周围有许多散射、反射和折射体,引起信号的多径传输,使到 达的信号之间相互叠加,其合成信号幅度表现为快速的起伏变化, 其变化率比慢衰落快。 十二、衰落总结 场强特性曲线的中值呈慢速变化慢衰落 场强特性曲线的瞬时值呈快速变化快衰落 慢衰落产生原因:大气折射,大气介电常数的变化,时变;阴影效 应,特点:衰落速度与工作频率无关 十三、抗衰落技术。 (1). 分集接收:是指接收端对它收到的多个衰落特征互相独立(携带 同一信息)的信号进行特定的处理,以降低信号电平起伏的办法。 (2). 接收:利用多个并行相关器检测多径信号,按照一定的准则合成 一路信号供解调用。 (3). 纠错编码 (4). 自适应均衡

(自己总结答案)移动通信课程重点知识内容提纲

1. 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调制技术的要求;恒定包络调制与非恒定包络的分类情况 解:移动通信系统要求:频带利用率高( bit/s/Hz )、功率效率高、具有恒包络特性、易于解调、带外辐射少 不恒定包络:ASK (幅移键控)、QSM (正交幅度调制)、MQSM (星座调制) 恒定包络:FSK (频移键控)、PSK (相移键控)、CPM (连续相位调制) 2. 抗衰落技术: 1) 常见的宏观/微观分集技术类型; 宏观:多基站分集;微观: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 2) 无线数字通信系统中常用的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及合并增益; 合并技术及合并增益:选择合并: 等增益合并: 最大比合并: 3) 信道均衡的分类和作用。 分类:频域均衡、时域均衡;作用:克服符号间干扰 3. 扩频增益的定义和计算 扩频增益:用输出信噪比与输入信噪比的比值表征扩频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扩频增益:Gp = 10lgB/Bm 4. 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陆地移动信道电波传播机制和分类;移动通信信道具 有的多种效应;多径衰落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多径信道分类 答:1、无线电波的传播方式:地波传播与通信、对流层电波传播与通信、天波传播与通信、卫星通信 2、陆地移动信道电波传播机制和分类:直射波(最强)、反射波(次强)、绕射波(次强)、散射波(最弱) 3、移动通信信道具有的多种效应:1多径效应2阴影效应3远近效应4多普勒效应 4、多径衰落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多径信道分类:产生原因:发射的电波经历了不同路径,导致传播时间和相位均不相同;合成的接收信号幅度在较短时间内急剧变化,产生了衰落。 特点:(1)、当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时,多普勒频移为正。 (2)、当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时,多普勒频移为负。 ()114M E c M G πγΓ=+-=M M c G M Γ==00//SO NO D SS P SI NI SS D P P S N W W G P P S N W W ====解扩器的输出信噪比解扩器的输入信噪比11M M S k c G k γ=Γ==∑SS W :扩频带宽D W :信息带宽

移动通信期末总结

一、名词解析 1.信令:在电信网的两个实体之间,传输专门为建立和控制接续的信息。 2.移动通信: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在移动情况下(或临时静止)的相互信息传输和交换。. 3.接入信令:移动台到基站之间的信令 4.网络信令:网络节点之间的信令 5.话务量:话务量指在一特定时间内呼叫次数与每次呼叫平均占用时间的乘积。 6.用户忙时话务量:a=c*t*1/3600 7.爱尔兰:通信技术里面表示话务量强度的单位 8.呼损率:损失话务占流入话务量的比率即为呼叫损失的比率,称为呼损率。也称为通信网的服务等级。 9.频分双工(FDD):利用两个不同的频率来区分收、发信道,中间需要保护频带(隔离带)。 10.时分双工(TDD):利用同一频率但不同两个时间段区分收、发信道。 11.FDMA:频分多址,是以传输信号的载波频率不同来区分信道的接入方式。 12.TDMA:时分多址,是以传输信号存在的时间不同来区分信道的接入方式。 13.CDMA:码分多址,是以传输信号的码型不同来区分信道的接入方式。 14.过境切换:移动台穿越工作于不同的小区时发生的切换 15.软切换:移动台在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先建立与新基站的通信,直到接收到原基站信号低于一个门限值时再切断与原基站的通信的切换方式。 16.硬切换:移动台在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个小区时,先断掉与原基站的联系,然后再寻找新进入的小区基站进行联系的切换方式。 17.小区分裂:为容纳更多的用户,将原来较大的小区分裂成几个较小的小区的方式或过程。 18.多径时散:因多径传播造成信号时间扩散的现象 19.互调干扰:当两个或多个干扰信号同时加到接收机时,由于非线性的作用,这两个干扰的组合频率有时会恰好等于或接近有用信号频率而顺利通过接收机,其中三阶互调最严重。 20.邻道干扰:在两个相邻或相近的波道,所传输的信号超过了波道的宽度,从而对临近波道所传播信号造成的干扰。 21.同道干扰:相邻小区使用不同的频段,而造成干扰。 22.逻辑信道:在通信系统中,由网络抽象资源构成的信道。 23.物理信道:在通信系统中,由物理实体构成的信道。 24.信道组合:根据GSM规范要求,并在实际应用中,总是将不同类型的逻辑信道映射到同一物理信道上。 25.IMSI分离/附着:IMSI ATTATCH ,IMSI 附着,对应用户开机,并和MSC保持着联系。IMSI DETACH,IMSI分离,对应MS关机或者SIM卡从MS脱离或者长时间MS与MSC未联系。 26.多址干扰:在采用多台终端的通信网络中,各终端之间的干扰。 27.远近效应:指当基站同时接收两个距离不同的移动台发来的信号时,由于距离基站较近的移动台信号较强,距离较远的移动台信号较弱,则距离基站近的移动台的强信号将对另一移动台信号产生严重的干扰。 28.通信容量 29.多普勒频移:因辐射源的视向运动而导致的辐射频率漂移。

移动公司实习报告

移动公司实习报告 篇一:大学生到移动电信公司的实习报告范文 精选范文:大学生到移动电信公司的实习报告范文(共2篇) 在学院的统一部署下,我今年暑假利用二十五天的时间在中国移动集团吉林分公司完成了我的暑期管理实习任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吉林省移动通信公司是遵照国务院关于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改革精神的要求,于1999年8月12日独立运营,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全资子公司,辖8个地市分公司,三个直属单位和40个县(市)营业部。公司在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同步发展,努力提供多种业务应用的同时,始终坚持沟通从心开始的理念,追求客户满意服务。目前,全省客户达200余万,并已在全省建成一个覆盖广、通信质量高、业务丰富、服务一流的综合通信络,络容量为398万门。gsm移动通信已经与五大洲7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移动通信运营商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目前,正在大力发展gprs技术、移动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积极推动络向第三代移动通信演进。为了了解通信公司的实际运营模式,熟悉通信公司的运作方式,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明确自己企业的定位,为明年的就业做好见习准备,通过与吉林移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联系,经过人力资源部与综合办公室的两轮面试,我被安排在综合办公室的秘书科实习,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公司领导的日

程安排,辅助领导完成公司的战略和发展计划的制定,起草完成相关文件,协调公司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等综合性事务。在吉林移动我跟随相关领导,参观了青岛海尔集团,在参观过程中,丰富了我的阅历,提高了我的能力,使我对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等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是否引入crm管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使我对crm管理系统有了深刻的认识;参与了吉林移动大客户短消息系统的可行性论证与研发,使我能学以致用,提高了综合能力;在吉林移动我系统全面的了解了移动数据业务的历史,积极主动的关注其发展方向与未来,使我对其有了全面的概念与深层次的理解。在实习中,我注重了与领导和同事的沟通,培养了自己的团队精神,加强了自己的集体荣誉感。我相信二十五天的实习,将成为我人生华美乐章中,一个青春激扬、跳动的音符! [大学生到移动电信公司的实习报告范文(共2篇)]篇一:大学生在移动电信公司的实习报告大学生在移动电信公司的实习报告目前,全省客户达200余万,并已在全省建成一个覆盖广、通信质量高、业务丰富、服务一流的综合通信络,络容量为398万门。gsm移动通信已经与五大洲70多个国家的140多个移动通信运营商 [大学生到移动电信公司的实习报告范文(共2篇)]开通了国际漫游业务。目前,正在大力发展gprs技术、移动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积极推动络向篇二:大学生移动公司实习

移动云计算服务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移动云计算服务端技术-课程学习总结 一、基础知识点 1.1 云计算与移动云计算 1)定义 云计算:硬件和软件都是资源并被封装为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按需访问和使用。 移动云计算:移动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基础设施、平台、软件等工厂资源或者服务交付与使用。主要技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web技术寻址和定位。 2)特点 云计算特征:(大规模、高可用、可压缩、高性能)网络是云计算的基础,用户一般只享用资源,而不参与,做海量信息处理,虚拟化技术如武器,存储设备和其他硬件统一添加修改和删除任一节点,不会导致数据中断和数据丢失。 3)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主机(mainframe) 第二阶段:个人电脑(PC) 第三阶段:局域网(Network) 第四阶段:因特网(Internet) 第五阶段: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 第六阶段: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4)典型的云计算服务模式 IAAS基础设施层服务:海量数据存储,云安全,虚拟化,管理平台。 PAAS平台层服务: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服务总线,工作流控制。 SAAS应用层服务:web开发、管理提供服务。

1.2 云计算服务端概述 1)云计算服务端和客户端 服务端:复杂计算,海量存储,数据处理,消息推送,LBS服务。 客户端:产品展示,信息查询,简单计算,简单存储。 2)云计算服务端的定位和关注点 服务端:功能模块实现。 客户端:要求的功能和用例。 1.3 云计算服务端架构 1)云计算服务端的分层架构 IAAS基础设施层:虚拟的IT资源。 PAAS平台层:运行应用平台。 SAAS应用层:各类互联网应用软件和系统。 2)云计算服务端的各个层的定位和特点 IAAS基础设施层:以IT资源为中心,包括经过虚拟化的硬件资源和相关管理功能的集合。包括了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内部管理和资源管理优化。 PAAS平台层:以平台软件和中间件为中心,包括通用性和可复用性的软件资源集合。满足应用层可伸缩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IAAS应用层:云上应用软件的集合,构建在基础设施层提供的资源和平台层提供的环境之上,通过网络交付给用户。 1.4 业界主流厂商的云计算产品及解决方案 微软:云+端的组合,以云为中心,用户便捷的使用各种终端访问。 运营模式:微软运营、伙伴运营及客户自建 典型特点:即“软件+服务”、平台战略和自由选择。 部署类型:公有云和私有云。

移动通信总结3

. 频谱分配方法:1. 为特定目的而分配的频谱段,以拍卖的形式进行分配;2.除拍卖以外,一些特定频段被作为开放频段而留出,只要符合一定的行业规定,就可以无需许可而免费使用; 3. 另一种频谱分配方式是重叠,就是在已经分配了的频谱上重复分配一个业务作为次要业务,原有的业务称为主业务;4. 全世界都在研究具有创新性的频谱划分规则如认知无线电。 标准:1.保证互通性和互操作性;2.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3. 标准的制定过程不完善,参与的公司都有各自的打算;4. 标准形成以后,想再加入某些创新或改进比较困难;5.标准的出台往往带有政治色彩。 技术挑战:1.Wireless channels are a difficult and capacity-limited broadcast communications medium ;2. Traffic patterns, user locations, and network condition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3. Applications are heterogeneous with hard constraints that must be met by the network ;4. Energy and delay constraints change design principles across all layers of the protocol stack ;5. Spectrum limitation and incompatible standards 。 移动通信要点总结:1. 必须利用无线电波传输信息,传播特性差。传播环境复杂:阴影效应和多径效应造成电波传播的幅度衰落和时延扩展;用户高速移动:多普勒频移造成电波传播特性的快速随机变化。2. 工作于复杂的干扰环境。外部干扰:天电、机电和信道热噪声;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的干扰:邻道、同信道、互调、多址和远近效应。3. 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复杂。用户注册和登记,鉴权和计费,安全和保密。4.可利用的频谱资源有限,而通信业务量的需求与日俱增。用户容量问题,业务容量问题。5.用户终端成为个人消费品。 第2章:传输基础 时域概念:; v f c f λλ==。频域概念:基频,当所有频率 是该频率的整数倍。总的信号周期是基波频率信号的周期。频谱,信号包含的频率范围。绝对带宽,信号的频谱宽度。有效带宽:当信号频谱无限宽时,信号能量主要集中在一个较窄的频带内。 数据速率和带宽:如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增加一倍的带宽,数据速率加倍。给定的带宽可以支持多种速率。任何数字信号频谱都是无限宽;任何传输系统都是带限的;任意给定的传输媒质,所传输的带宽越宽成本越高;限制频带会带来信号的畸变。 数据:实际传输的信息、消息。信号:数的电磁表示。传输:经过信号处理的数据的通信。 模拟数据:连续变化。数字数据:取离散值。模拟信号:(根据频率的不同)可以在各种传输媒质中传播的连续变化的电磁波;模拟信号可以传播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数字信号:一串电压脉冲,比模拟信号便宜,不容易受噪声干扰,受衰减影响很大,数字信号也可以传输模拟数据和数字数据。 数据与信号的组合:数字数据-数字信号,编码设备和比数字-模拟设备简单,成本也低;模拟数据-数字信号,可以使用现代的传输和转换设备;数字数据-模拟信号,一些传输媒质只能传输模拟信号,如卫星;模拟数据-模拟信号,模拟数据容易转换成模拟信号。 模拟传输:传输模拟信号不用考虑传输的内容;衰减限制了传输链路的长度;级联的放大器可以放大信号,但会带来信号的畸变,但是模拟信号允许畸变失真。 数字传输:需要考虑传输的内容;衰减严重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只能在有限的距离传播;使用中继器可以扩大传输距离,需要考虑中继信号的恢复和重传。 信道容量:在一定条件下,信道可以传输的最大的数据速率。 奈奎斯特带宽:考虑一个无噪声信道,数据速率仅受信道带宽的限制。带宽为B ,该信道所支持的最大的数据速率是2B 。这个限制是符号间干扰。 信道容量:22,2log C B C B M ==,第一种是二进制,第二种是多进制,多进制可提高数据速率,但会增加接收机负担。 香侬容量公式:()22S log 1SNR log 1N C B B ?? =+=+ ?? ? ,增加信噪比可以增加信道容量,通过增加信道带宽也可以增加信道容量,但是 传输媒质: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物理通路。 导向媒质:电磁波沿固体媒质被引导传播。例如,铜质双绞线,铜质同轴电缆,光纤等。 非导向媒质:提供电磁波传输的媒质,但是不引导电磁信号的传输,即无线传输。例如,大气,外层空间。 复用技术:频率分集复用(FDM):每一个信号都需要一定的带宽(以载波频率为中心),称为信道。 为了防止干扰,信道被保护带宽(保护间隔)分离,保护带宽就是频谱中未使用的部分。时间分集复用: 与FDM 类似,特定信源提供在特定的时隙发送数据,这个特定的时隙就是一个信道。时隙的周期称为帧。同步时分复用:时隙预先分配且固定,各源发送传输的时间是同步的。异步时分复用:动态分配各数据源在媒质上的时间。 第三章:天线与电波传输 1.天线:天线是电导体或电导体系统。(任意的一个电导体都是天线。)发射,将电磁能量辐射到自由空间。接收,从自由空间收集电磁能量。辐射方向:表征天线性能的常用方法。在天线的传播方向上,传输功率与距离成一定比例。波束宽度(半功率波束宽度):是天线方向性的度量,定义为天线波束两个半功率点之间的夹角。与天线增益有关,一般天线增益越大,波束就越窄,探测角分辨率就越高。半波偶极天线:包含两个等长的直线导体,两者被一个很小的间隙隔开;天线的长度等于所传输信号波长的一半。抛物面天线:其方向相性与天线直径成正比,直径越大,方向性越好。 3天线增益:是天线定向性的度量。与由理想的全向天线在各个

通信工程的学习总结

通信工程的学习总结 在古代,人们通过驿站、飞鸽传书、烽火报警、符号、身体语言、眼神、触碰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到了今天,随着科学水平的飞速发展,相继出现了无线电、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甚至视讯电话等各种通信方式。通信技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经济的效率,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步入大学第一次接触通信工程的专业,好奇心,求知心驱使我去学习,深入的了解它。通过几节课《通信工程专业导论》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对这一专业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由此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一、通信工程的概念 通信工程是电子工程、无线电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其中一个基础学科。该学科关注的是通信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和信号处理的原理和应用。通信工程研究的是,以电磁波、声波或光波的形式把信息通过电脉冲,从发送端(信源)传输到一个或多个接受端(信宿)。接受端能否正确辨认信息,取决于传输中的损耗高低。信号处理是通信工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其包括过滤,编码和解码等。通信工程所关注的频段涉及甚广。低频段,关心的是技术声学或低频技术。高频段中关注的范围从微波或雷达系统到可见光的激光或镭射系统。微波到可见光中间的频段几乎都是通信工程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通信过程中所应用的媒介和技术,包括通信系统在陆上、水下、空中和宇宙空间中的应用,也是相当丰富的。通信工程的基础建立于应用数学中的数理方程以及概率论。其理论起点是物质与波在傅里叶热扩散和麦克斯韦电动力条件下观察到的传播现象。 二、通信工程的主要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开设通信工程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一下几个方面: 1、移动通信理论与技术

移动通信实习报告_实习报告.doc

移动通信实习报告_实习报告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我上午在暑假期间为25个工作日的时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分公司完成夏季管理实习。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吉林移动通信公司是根据国务院管理,邮电分营,电信改革的精神要求,8月12日,1999年从企业分离,独立运作,管辖8个市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业务部门三个单位的40个县(市)直属的全资附属公司。在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开发力度,同时提供多种业务应用的同步,始终坚持以沟通,从内心的想法和追求顾客满意。目前,全省客户超过200万,并具有覆盖面广,在全省建立高品质的沟通,业务丰富,服务一流的综合通信网络,网络容量3.98万。gsm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推出,在五大洲70多个国家超过140个移动运营商的国际漫游服务。正在大力发展gprs 技术,移动数据和多媒体服务,并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演进。为了要了解该通信公司的实际运作模式,熟悉通信公司的运作模式,知识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测试,清楚了解他们的业务定位,良好的实习到明年的就业准备与的吉林移动人力资源接触,通过在人力资源处和办公室两次采访,我的mishu柯实践办公厅放在我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公司领导的日程安排,帮助以导致该公司的战略和发展规划,起草有关文件规定,企业职能及其他综合事务的协调。 我跟随在吉林移动相关领导,青岛海尔集团参观,访问期间,丰富我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有一个新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是否引入crm管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所以我有crm管理系统的深刻理解,在参与吉林移动客户的短消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发展,这样我就可以应用他们学到了什么,以提高综合能力;在吉林移动我系统全面了解历史移动数据服务的方向和未来,其全面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积极关注。实习,我付出与领导和同事沟通,发展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我相信,在25个工作日内实习,将成为我的生活,华丽的运动,提高青年,跳跃的音符!第一章是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宗旨,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涉及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的深层次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正在逐步形成了集团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各种资源,因此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模仿性。我到吉林移动实习,由有关公司领导的陪同下,我来到杨屏已久的青岛海尔集团,海尔人的访问和研究,所到之处,是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文化氛围无止境的追求卓越的感染。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快速发展的海尔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海尔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系统的行为,文化-核心价值观。创新是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海尔发布创新的翻译,指出了,战略创新,创新的概念为指导,创新做保障组织机制的方向对技术创新的依托,以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的目的。苟日新,熏陶,但也是新的,这是海尔文化,这是海尔常胜经久不衰的法宝。在吉林移动近一个月的实践,使我获得了企业文化更深入的了解。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移动通信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应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考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求的快速增长。全面实施企业文化战略,文化资源的开发,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并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提供了一个重要保证。企业文化应该是企业文化为导向,以生产和经营理念,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员工的环保意识渗透到企业文化的企业和员工行为守则,反映在个人形象的整体形象和工作人员。建设一

河北大学 移动通信 重点 总结(小抄)

河北大学移动通信课程重点总结 (供学弟学妹们参考)(可缩印,你懂的) 1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中至少又有一方式处在运动中进行的通信。 2.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全双工半双工 3.电波传播方式:直射反射散射绕射折射 4.多普勒频移:当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 5.多径衰落参数:1.多径效应在时域上引起信号的时延扩展,使得接收信号的时域波形展宽,相应的在频域上规定了相关带宽性能。当信号带宽大于相关带宽时就会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2.多普勒效应在频域上引起频谱扩展,使得接收信号的频谱产生多普勒扩展,相应的在是遇上规定了相关时间性能。多普勒效应会导致发送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信道特性发生变化,产生时间选择性衰落。3.散射效应会引起角度扩展。移动台或激战周围的本地散射以及远端散射会使不同位置的接收天线经历的衰落不同,从而产生角度扩散,相应的在空间上桂东林相关距离性能,即空间选择性衰落。 6.相关带宽: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当其频率在一定范围内时,信号的各个频率具有恒定的增益和线性相位,这个频率范围远小于信道的相关带宽。 7.性质:当码元速率较低信号带宽元小于相关带宽时,信号通过信道传输后个频率分量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则信号波形不失真,此时的衰落为平坦衰落否则各频率分量的变化不一致波形失真频率选择性衰落。 8.相关带宽的意义:a从频域来看,多径现象将导致频率选择性衰落,即信道对不同频率成分有不同的响应b在相关带宽内信号传输失真小若信号带宽超过相关带宽将产生较大的失真和码间串扰c信号传输速率受相关带宽的限制 9.相关时间:信道冲击响应维持不变的时间间隔的统计平均值 10.相关距离:信道冲击响应维持不变的空间间隔的统计平均值,在相关距离内信号经历的衰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11.多径衰落信道分类:A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当信道带宽大于发送信号的带宽,且在带宽范围内有恒定增益,且线性相关,则接收信号就会经历平坦

移动通信实训总结

实训总结 这个学期我们开设了移动通信这门课程,为了加深对课程的认识和了解,为此在陈培英老师和袁晶晶老师的带领下,同步开设了,移动通信实训课。经过四周的实训课学习,加深了我们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移动通信网络是我们在现在社会中关注的焦点。在以后社会工作中都是有一定的前沿和指导作用,这些结合实际的课程使我们大开眼界,但也感到了一些对未来的紧张,一是对这些实际结合知识的不理解,二是对先进机器设备的不熟悉,我们被种种的新奇所打动着。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对这移动通信方面知识的实质研究的匮乏。这次为期四周的实训课,是我的知识更加丰富,眼界更加宽广,同时也提升了我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在陈培英老师和袁晶晶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课程按照原定计划一步步进行着,随着课程的进行,对实际应用知识的认识逐步加深,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同时里面的实际原理和技巧也让我为之着迷。 通过实训课的学习我们对移动通信这门课有了更深的研究。对一些高新设备软件在基于华为公司的设备下有了一些简单的接触。以下为此次实训课程简单总结: 我们学习了SDH光接口参数测试方法,对SDH光传输设备的光口、电口各种最常见的参数,从而对SDH的性能指标有个大体的了解。重点学习了光接口功率测量。测试前一定要保证光纤连接头清洁,连接良好,包括光板拉手条上法兰盘的连接、清洁;事先测试尾纤的衰耗;单模和多模光接口应使用不同的尾纤。首先,光功率计设置在被测波长上。选择连接本站光接口输出端的尾纤。将此尾纤的另一端连接光功率计的测试输入口,待接收光功率稳定后,读出光功率值,即为该光接口板的发送光功率。测试时用跳纤从设备到DDF架上的的发光口(最上面一排奇数口)跳至连接学生终端的光口,学生可以直接在教学电脑桌前直接测试光功率。量光功率时应该将光功率计连接到光输出端口的光纤上。测量光功率时波长应该选择“1310nm”。通过光功率计测量光接口功率结果为-30.75db。 Soft Co9500局内POTS用户配置,让我们实现了语音电话机之间的相互通话。这让我们大家都很感兴趣,因为平时我们很频繁的用电话,但对其原理却不了解。配置步骤是、1、进入配置模式2、增加主机下的POTS用户Soft Co9500介绍,通过老师对Soft Co9500讲解,我们了解Scoft Co的基本知识,了解概

移动通信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概论 1、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台必须适合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2、移动通信按多址方式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 )。按信号形式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 3、移动通信的传输方式分:单向传输(广播式)、双向方式(应答式)。双向传输工作方式有单工、双工、半双工。 4、单工通信: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根据收、发频率的异同,又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例:寻呼系统。 5、双工通信: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双工通信一般使用一对频道,以实施频分双工(FDD)工作方式,接受和发射可同时进行,故耗电量较大。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和减少对系统频带的要求,可在通信设备中采用同步的半双工通信方式,即时分双工(TDD)。故频分双工(FDD)和时分双工(TDD)相结合。例:手机。(FDD:用不同载频来区分两个通信方向。TDD:收、发采用同一载频,通过时间上的交替使用同一载频来区分两个通信方向。) 6、半双工通信,移动台采用类似单工的“按讲”方式,即按下按讲开关,发射机才工作,而接收机总是工作的。基站工作情况与双工方式完全相同。例:对讲机。 7、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有哪些优点? 答:数字通信系统的主要优点可归纳如下:(1)频谱利用率高,有利于提高系统容量。(2)能提供多种业务服务,提高通信系统的通用性。(3)抗噪声、抗干扰和抗多径衰落的能力强(4)能实现更有效、灵活的网络管理和控制。(5)便于实现通信的安全保密。(6)可降低设备成本和减小用户手机的体积和重量。 8、若干年来,移动通信基本上围绕着两种主干网络在发展,这就是基于话音业务的通信网络和基于分组数据传输的通信网络。 9、蜂窝式组网的目的是解决常规移动通信系统的频谱匮乏,容量小,服务质量差,频谱利用率低等问题。 10、蜂窝式组网放弃了点对点传输和广播覆盖模式,将一个移动通信服务区划分成许多以正六边形为基本几何图形的覆盖区域,称为蜂窝小区。 11、频率复用:把若干相邻的小区按一定的数目划分成区群 (Cluster), 并把可供使用的无线频道分成若干个(等于区群中的小区数)频率组,区群内各小区均使用不同的频率组,而任一小区所使用的频率组,在其它区群相应的小区中还可以再用,这就是频率再用。 12、频率再用距离是和区群所含小区数有关的,区群所含的小区数越少,频率再用距离越短,相邻区群中使用相同频率的小区之间的同道干扰越强。 13、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进入另一相邻的小区时,其工作频率及基站与移动交换中心所用的接续链路必须从它离开的小区转换到正在进入的小区,这一过程称为越区切换。 14、无绳电话是一种以有线电话网为依托的通信方式,是有线电话网的无线延伸。 15、分组无线网(GPRS)是利用无线信道进行分组交换的通信网。分组:是由若干个比特组成的信息段,包括“包头”和“正文”两部分。分组传输方式是存储转发方式的一种,要产生额外的时间延迟,因此,分组无线网特别适用于实时性要求不严和短消息比较多的数据通信。如果要用分组无线网传输分组话音,则必须保证时间延迟不大于规定值。 16、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17、在调制方式上,泛欧GSM蜂窝网络采用GMSK。美国的IS-95蜂窝网络采用QPSK和OQPSK。 18、通常认为:TDMA系统的通信容量大于FDMA系统,而CDMA系统的通信容量又大于FDMA和TDMA系统。(CDMA>TDMA>FDMA)

移动通信课程报告

移动通信工程课程设计报告题目:GSM网络测试及数据分析 系别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提交日期 2013年11月19日

目录 一、设计目的 (1) 二、设计要求和指标 (2) 三、设计内容 (3) 3.1 GSM网络分析 (3) 3.1.1 GSM网络基本原理 (3) 3.1.2 GSM网络分析 (3) 3.2 优化调整方案 (6) 四、TEMS测试 (7) 五、总结 (11) 六、主要参考文献 (12) 附录1: (13) 附录2: (14)

一、设计目的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是通信工程专业课程。本课程设计练习移动通信的一般原理与组网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设计之后,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和领会,应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二、设计要求和指标 对正式投入运行的GSM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调整或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取最佳效益,同时也对GSM网络今后的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对数据进行详细采集、分析和研究后,常常会涉及到天馈系统的调整、基站的调测、频率规划的调整、系统参数的调整、话务均衡以及增加一些微蜂窝等优化方案实施活动。 1、天馈系统调整 2、基站调测 3、频率规划调整 4、参数调整 5、话务均衡 6、利用微蜂窝完善网络

中国移动通信实习总结

中国移动通信实习总结 在学院的统一安排下,我上午在暑假期间为25个工作日的时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吉林分公司完成夏季管理实习。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吉林移动通信公司是根据国务院管理,邮电分营,电信改革的精神要求,8月12日,1999年从企业分离,独立运作,管辖8个市分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业务部门三个单位的40个县(市)直属的全资附属公司。在保持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开发力度,同时提供多种业务应用的同步,始终坚持以沟通,从内心的想法和追求顾客满意。目前,全省客户超过200万,并具有覆盖面广,在全省建立高品质的沟通,业务丰富,服务一流的综合通信网络,网络容量万。GSM移动通信网络已经推出,在五大洲70多个国家超过140个移动运营商的国际漫游服务。正在大力发展GPRS技术,移动数据和多媒体服务,并积极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演进。为了要了解该通信公司的实际运作模式,熟悉通信公司的运作模式,知识学习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测试,清楚了解他们的业务定位,良好的实习到明年的就业准备与的吉林移动人力资源接触,通过在人力资源处和办公室两次采访,我的Mishu柯实践办公厅放在我的部门主要负责人是公司领导的日程安排,帮助以导致该公司的战略和发展规划,起草有关文件规定,企业职能及其他综合事务的协调。 我跟随在吉林移动相关领导,青岛海尔集团参观,访问

期间,丰富我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有一个新的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是否引入CRM管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所以我有CRM管理系统的深刻理解,在参与吉林移动客户的短消息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发展,这样我就可以应用他们学到了什么,以提高综合能力;在吉林移动我系统全面了解历史移动数据服务的方向和未来,其全面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积极关注。实习,我付出与领导和同事沟通,发展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我相信,在25个工作日内实习,将成为我的生活,华丽的运动,提高青年,跳跃的音符!第一章是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宗旨,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涉及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的深层次问题。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企业文化正在逐步形成了集团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各种资源,因此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模仿性。我到吉林移动实习,由有关公司领导的陪同下,我来到杨屏已久的青岛海尔集团,海尔人的访问和研究,所到之处,是挑战自我,勇于创新,文化氛围无止境的追求卓越的感染。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海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快速发展的海尔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海尔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系统的行为,文化-核心价值观。创新是海尔企业文化的灵魂,海尔发布创新的翻译,指出了,战略

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课程代码:05048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学时:72 学分:4.5 制订人: 审核: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5048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英文名称:Mobile Communication 课程性质:综合素质课程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72 实验(训)学时:0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第一部分课程定位与设计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中专业能力教育模块的课程。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现的方法,以及移动通信中应用到的知识。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同时也是理论性较强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教学中要求理论必须掌握。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完成对移动通信网的认识、分析等任务;能够独立的完成对通信网络的分析工作。 三、前导后续课程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限选课程,其前导课程是《信号分析》、《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等,学生只有在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本课程的理论。 四、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既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GSM/CDMA/GPRS/UMTS系统基本组成、基本原理、基本技术,了解移动通信的历史及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通信,全球组网,全球个人通信和多媒体通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严格把握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基本标准,所以在研制前期要充分对学生的基础、起点,应用型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等进行调研、分析,经过校内外专家(包括本校任课教师、兄弟院校教学同行、企业相关人士等)进行探讨分析,确定应用性高职高专人才对本课程的掌握和学习的最低标准或基本标准,然后在本专业实施,对存在的问题或标准的高低等进行修订、改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调制方法、工作方式、传播特性、噪声与干扰的产生和抑制、组网技术;理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通信技术,特别是GSM系统的FDMA和TDMA技术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UMTS,了解最新的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和全球个人通信方面的技术。 二、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很清楚的对蜂窝移动通信网进行理解 (2)在目前最常见的 G 网和 C 网的比较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移动通信技术中不通方式的通信方式。 (3)熟悉G网和C 网的组网系统,和内部技术。 2.知识目标: (1)认识移动通信网的组网形式 (2)理解区的基本概念 (3)理解各种编码的功能 (4)对G 网和C 网进行对比分析。 3.素质目标: 具备基本通信网分析的方法和认识能力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总结)

第一、二章 1、900 MHz 频段: 890~915 MHz (移动台发、基站收)—上行 935~960 MHz (基站发、移动台收)—下行 2、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通信、双工通信、半双工通信 3、单工通信: (1)定义: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2)方式:根据通信双方是否使用相同的频率,单工制又分为同频单工和双频单工。 4、双工通信定义:通信双方均同时进行收发工作。即任一方讲话时,可以听到对方的话音。有时也叫全双工通信。 5、半双工通信:通信双方中,一方使用双频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另一方使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 6、移动通信的分类方法: (1)按多址方式:频分多址(FDMA )、时分多址(TDMA )和码分多址(CDMA ) (2)按业务类型:电话网、数据网和综合业务网。 (3)按工作方式:同频单工、双频单工、双频双工和半双工。 7、三种基本电波的传播机制:反射、绕射和散射。 8、阴影衰落定义:移动无线通信信道传播环境中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及其它障碍物对电波传播路径的阻挡而形成的电磁场阴影效应。阴影衰落的信号电平起伏是相对缓慢的,又称为慢衰落。 9、多普勒频移公式:fd=v *cos α/λ v :移动速度 λ:波长 α:入射波与移动台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v/λ=fm :最大多普勒频移 移动台朝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正(接收信号频率上升),反之若移动台背向入射波方向运动,则多普勒频移为负(接收信号频率下降)。 10、多径衰落信道的分类: (1)由于时间色散导致发送信号产生的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 (2)根据发送信号与信道变化快慢程度的比较,也就是频率色散引起的信号失真,可将信道分为快衰落信道和慢衰落信道。 11、平坦衰落信道的条件可概括为:Bs<> 12、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的条件:Bs>Bc;Ts< 13、信号经历快衰落的条件:Ts>Tc ;Bs>B D 15、衰落率定义:信号包络在单位时间内以正斜率通过中值电平的次数,即包络衰落的速率与发射频率,移台行进速度和方向以及多径传播的路径数有关。 16 v :——运动速度(km/h )f :——频率(MHz )A :——平均衰落(Hz ) 17、衰落深度:信号有效值与该次衰落的信号最小值的差值。 18、电平通过率定义:单位时间内信号包络以正斜率通过某一规定电平值R 的平均次数。描述衰落次数的统计规律。 深度衰落发生的次数较少,而浅度衰落发生得相当频繁。 19、平均电平通过率表达式: 其中f m :——最大多普勒频率 ρ=R/R min 其中Rmin= 为信号有效值,R 为规定电平 T τσ T τ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